历史解题中常用词语的运用
历史解题中常用词语的运用
历史解题中常用词语的运用为了更好地总结十年历史高考,这里将试题中常用词语不失繁琐作一专门的分析。
…… (一)试述、简述、简要述评、概述、简要说明、简要评述、概括说明、概括指出。
此类常用词语一般用于问答题之中。
……“述”,就是叙述,即摆事实;“评”,就是评论、评价,即讲道理,谈观点。
“述评”或“评述”,就意味着既要摆事实又要讲道理。
“说明”,“指出”,实际就是评述,解答的问题依据是什么,怎么样。
“简”、“简要”、“概”、“概括”,说到底意思也差不多,都包含两层要求:一是综合,愈是要求“简”,就愈是要求全面综合,高度概括;二是简要。
抓主干去枝节,点到即止。
(二)背景、历史背景、原因、社会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基本原因、条件、前提条件、前提和条件。
此类常用词语多用于选择题、问答题中。
……背景,一般是指一历史事物在何种情况下发生的,实际上包含了原因、条件两方面内容。
原因,一般是回答“为什么”,也就是必要性;条件,一般是回答“有什么”,也就是回答可能性。
当然,这也是不是绝对的,如“抗战为什么能胜利?”等,原因就不仅仅是“必要性”。
原因、条件并列于设问中时,二者的界限较为明显;但是,二者分列时,其含义又基本相同,甚至可以互相替代。
不过仔细推敲依然有细微的差虽,“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些,在论及成败时就用“原因”,而不能用“条件”。
“历史背景”与“背景”本质是一致的,在这里“历史”并无实在意义。
“原因”与“社会原因”、“基本原因”其实也是一回事。
……“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是相对的。
前者是根源性、本质性、决定性的原因,一般应在经济基础、社会性质、阶级本质中去寻找;后者则是因果之间不存在任何中间物的原因,往往是指导火线之类的原因。
“主要原因”是指导致历史事物发生的若干原因中起主要作用的原因,在单项选择题中,与根本原因没有多大区别。
客观原因是相对主观原因而言的。
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若干个,凡是与人的主观意识有关的原因就不是客观原因。
高考历史(考前秘籍+掌握规律+赢在文综)专题七、高考历史解题中常用语言的运用
高考历史(考前秘籍+掌握规律+赢在文综)专题七、高考历史解题中常用语言的运用为了更好地总结十年历史高考,这里将试题中常用词语不失繁琐作一专门的分析。
(一)、试述、简述、简要述评、概述、简要说明、简要评述、概括说明、概括指出。
此类常用词语一般用于问答题之中。
“述”,就是叙述,即摆事实;“评”,就是评论、评价,即讲道理,谈观点。
“述评”或“评述”,就意味着既要摆事实又要讲道理。
“说明”,“指出”,实际就是评述,解答的问题依据是什么,怎么样。
“简”、“简要”、“概”、“概括”,说到底意思也差不多,都包含两层要求:一是综合,愈是要求“简”,就愈是要求全面综合,高度概括;二是简要。
抓主干去枝节,点到即止。
(二)、背景、历史背景、原因、社会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基本原因、条件、前提条件、前提和条件,此类常用词语多用于选择题、问答题中。
背景,一般是指一历史事物在何种情况下发生的,实际上包含了原因、条件两方面内容。
原因,一般是回答“为什么”,也就是必要性;条件,一般是回答“有什么”,也就是回答可能性。
当然,这也是不是绝对的,如“抗战为什么能胜利?”等,原因就不仅仅是“必要性”。
原因、条件并列于设问中时,二者的界限较为明显;但是,二者分列时,其含义又基本相同,甚至可以互相替代。
不过仔细推敲依然有细微的差虽,“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些,在论及成败时就用“原因”,而不能用“条件”。
“历史背景”与“背景”本质是一致的,在这里“历史”并无实在意义。
“原因”与“社会原因”、“基本原因”其实也是一回事。
“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是相对的。
前者是根源性、本质性、决定性的原因,一般应在经济基础、社会性质、阶级本质中去寻找;后者则是因果之间不存在任何中间物的原因,往往是指导火线之类的原因。
“主要原因”是指导致历史事物发生的若干原因中起主要作用的原因,在单项选择题中,与根本原因没有多大区别。
客观原因是相对主观原因而言的。
高一历史主观题万能答题术语
高一历史主观题万能答题术语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高一历史主观题万能答题术语在高一历史考试中,主观题往往占有重要的比重,需要考生深入理解知识点并正确运用相关术语进行答题。
下面介绍一些在历史主观题中常用的万能答题术语,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考试。
1. 历史背景:在回答历史问题时,首先要了解题目所涉及的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包括时间背景、地理背景、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内容。
在回答问题时,可以适当地描写一些历史背景信息,以帮助更好地阐述观点。
2. 政治术语:在历史考试中,政治术语是必不可少的。
政治术语包括国家制度、政治体系、统治者等内容。
帝制、君主制、共和制等术语在考试中经常出现,考生应该熟练掌握这些术语的含义,以便准确回答问题。
3. 社会术语:社会术语是历史考试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社会术语包括社会结构、阶级分化、社会制度等内容。
农业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都是常见的社会术语,考生应该了解这些术语的含义,并能够在答题中合理运用。
通过熟悉上述主观题万能答题术语,考生可以更好地应对历史考试中的主观题,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深度。
希望考生在备考历史考试时,能够充分掌握这些术语,提高自己的历史知识水平,取得优异的成绩。
祝愿各位考生在高一历史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第二篇示例:高一历史主观题是历史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主观题的考核,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历史主观题,以下整理了一些万能答题术语,供同学们参考。
1.历史学家观点:历史学家的观点对于理解历史事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引用历史学家的观点可以丰富答题内容,体现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思考。
“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会导致阶级斗争的加剧。
”2.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指社会的组织结构和运行规则,不同的社会制度会对国家的发展和演变产生重要影响。
“在封建社会中,封建地主阶级占据统治地位,决定了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方向。
”3.文化传承:文化传承是指社会中的文化信息、技术和价值观念等在不同时期的传承和发展。
最新高考历史试题常见命题用语例释与说明(二)
高考历史试题常见命题用语例释与说明(二)(四)常用指示动词的解释1.结合、联系、据、根据、依据【解释】一般设问的形式是“结合(联系)……,分析/说明/评价……”,这里的“联系”、“结合”也可以换成“据”、“依据”、“根据”,都是表示以某种事物作为前提或基础。
结合(联系、根据)的对象,在历史题目中实际上作为背景和依据而存在的,用以说明(论证、阐述)后面的问题。
也就是说,题中要求“结合(联系、根据)”的内容是次要的,而后面要回答的问题才是重点。
前者只需简明扼要地带过,答题的重心应放在后面的问题上,放在分析/评价/说明的事物上。
2.指出、举出(列举)、概括、试述、简述、概述【解释】“指出”是直接说出某个(或某些)史实或结论;举出(列举)则为举例性质,如无特别限定,一般应全部列出(史实或结论);历史学科的“概括”是指按照某种特定的要求对历史知识进行系统的、本质的、科学的、周密的整理和加工,或者把分散的历史内容按某种要求集中归纳到一起,或者将复杂繁多的历史内容按某种要求扼要叙述;“述”就是叙述,即摆事实,它所解答的问题依据表现为“是什么”、“怎么样”;“简”、“简要”、“概要”,意思差不多,都包含两层要求:一是综合,愈是要求“简”,就愈是要求全面综合,高度概括;二是简要,简单扼要,既要简单、精炼,又要准确抓住要点,抓主干去枝节,点到即止。
在近四年福建省的高考历史试题中,最常用的指示动词是“指出”和“概括”,分别出现了15次和10次,可见试卷的命制者在注重能力考查的同时也追求答案表述的简洁,避免让考生陷入书写的泥淖。
3.比较【解释】“比较”就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类事件或概念辨别异同。
综合比较能力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作为一种较为复杂的思维技能,“比较”包含了概括、归纳、综合等技能,因此鉴别能力较强,有利于区分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不同。
“以历史研究基本方法作为‘能力立意’的思维依托”,特别是注重“比较分析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的方法”⑤是福建省高考自主命题的特点之一。
高中历史历真题常用词语浅释及应用
高中历史试卷常用词语浅释及应用德清一中高建峰2018-5-22 编者的话:历史试卷常用词语问题,是一个长期困扰着学生的问题。
网络上也有很多这方面的文章,但有的太简单,有的太繁琐,都不大实用。
下面展现给大家的是我整理后的结果。
希望能对同学们有一定帮助。
一、背景要素:原因、条件[概念解释]“背景”是指事态发生、发展、存在和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原因”是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其他事情发生的条件。
可见,“背景”、“原因”、“条件”三者有时可以通用。
但严格说来“背景”所包含的内容又比“条件”和“原因”更宽,纵横的范围更广,“原因”和“条件”只是“背景”的组成部分。
“原因”和“条件”虽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则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其客观性强些,更具体一些,有时不能算作原因。
[应用训练]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有①15世纪欧洲各国商品经济里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②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渴望获得制造货币的贵金属──黄金。
③奥斯曼土耳其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引起了商业危机。
④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航海、造船技术的发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④[解题思路]此题备选内容:①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②是社会根源,③是新航路开辟的又一原因,④则是客观条件,因为题干的要求是“背景”,根据原因和条件均属背景的组成部分,所以此题正确答案为A。
<一)原因类[概念解释]“原因”是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其它事情发生的条件,在哲学上与“结果”相对,组成辩证法的一对范畴。
从现象和本质分,原因有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从矛盾方面分,原因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从主客观方面分,原因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以下是其特定概念的必要解释。
1、根本原因[概念解释]是指在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种原因中,起决定性作用,影响全局并处于支配地位的必然性的原因。
一般应从历史事件的本质的、深层次的因素去分析,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本性、内因等方面。
高考历史解题中常见关键词语解释
高考历史解题中常见关键词语解释一、一些常见词语的理解1、简述、简要述评、简要评述、简要说明、概括说明、概括指出、概述、试述(1)“述”,就是叙述,即摆事实。
“评”,就是评论、评价,即讲道理,谈观点。
“述评”或“评述”,就意味着既要摆事实又要讲道理。
★评价:评定价值高低。
(包括正与误、得与失、优与劣、好与坏等。
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
★评述与评价二者的区别在于评述偏重于叙述,评价偏重于结论。
历史问答题中,常用“评述”作提示语。
例如,评述罗斯福新政。
(2)说明(表明),一般来说就是从事实(材料)得出结论的意思。
如2005年江苏卷工业化题第②问“就政府作用而言,以日本为例结合史实加以说明,并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此外,“说明”有时相当于“表明”的意思,或相当于从所给材料可得出什么结论(有时题目直接用“表明”)。
例如:1995年高考三大发明材料题第④问“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就相当于问“表明了什么?”或“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表明什么,说明什么,就是结论是什么。
此外还有阐述、分析的含义。
指出:是直接说出某个(或某些)史实或结论;★“说明”、“指出”,实际就是评述、解答问题的依据是什么,怎么样?★列举(举出):一个一个的举出来。
一般应全部列出(史实或结论)。
(3)“简”“简要”“概”“概括”,说到底意思差不多,都包含两层要求:一是要求“简”,就是要求全面综合,高度概括;二是“简要”,简单扼要,既要简单、精炼,又要准确抓住要点,亦即抓主干去枝节,点到为止,否则是面面俱到或简而不要。
例如,“……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各举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
此题只要简明扼要地答出有哪三股潮流,每股潮流写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就行了。
当然写出“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必须先回顾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世界政治领域内的重大历史事件,然后进行归纳、提炼,书写虽然简单,但思维过程并不简单。
历史答题中常用词语的运用
,
、
作用 影 响 结 果 评 价 经 验 教 训 等 教 材 关 于 意 义 的
,
叙 述 基 本上 也 是 如此 而 在 高考试 题 中 却不
, ,
,
一
定是
、
区别
,
。
性 质 着 重 于 区 别 定 性 于 是 什 么 ;实 质着 重 于 去
, , ,
这样
,
。
在 高考试 卷所 涉 及 历 史 问题 中 意 义 影 响 作
,
、
虚 定位 于 实 际 如何 ;本 质 着 重 于 寻 根 着 眼 于 固有 如 :
。
用 三 者并 没有什 么 本质 的 区 别
。
地 位 是历 史事物在
,
俄国
18 6 1
年改 革 是 农 奴 主 进 行 的资产 阶级 改革 这 是
, ,
社 会 关 系 中或 历 史 变 化 中所 处 的 位 置
。
就 其适 用 范 围
、
有 反 映事 史试 题 的
法
这种 认 是什么
”
、
“
态
有
好
来
的启发 指
船
案
维普资讯
堑
2 0 0 82 .
4 5
|
维普资讯
谶
“
联 系 意思差 不 多
” 。
”
一
。
般 设 问形 式 是 联 系 ( 结合 ) 分
,
“
情 况 下 是 指 最 后 的政 治 ( 或 军 事 或 经 济 )态 势
、
、 、
。
壤
的 事 物 而 不 是 结 合 ( 联 系 ) 的对 象 系
历史问答题题目常见词语试解
历史问答题题目常见词语试解在平常的考试和高考评卷过程中,笔者发现一部分考生在问答题上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审题不清,而审题不清这一点又明显地是因为对题目中一些常用词语的含义不求甚解所致。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审题和解题,笔者结合自己的体会对历史问答题题目中的常见词语做一番试解,供参考。
对一些常见词语的试解1.简述、综述、概述简述就是简要叙述的意思。
但是历史问答题的题目中如果出现了“简述”二字,就意味着以下三种情况:一是简单叙述题,如“简述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
二是复合简述题,如“简述明清两代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的措施及影响”。
三是综合叙述题。
如“简述中国古代在医药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综述就是综合叙述。
历史问答题中如果含有“综述”二字,就肯定属于综述题。
然而,在历史问答题中,综述题直接用“综述”作提示语的并不多,更多的是用“简述”作提示语,有的甚至不用提示语。
所以,判断一道问答题是不是综合题,主要应该看全题意思是否以综述作为主要解答方法。
综述题和简述题的区别,主要在于:第一,从答案内容来看,简述题只要求叙述—件事情,材料在课本里很集中;综述题则要求叙述多件事情,材料在课本里很分散。
第二,从解答方法来看、简述题主要是概括叙述,而且采用的是“详细概括法”;综述题虽然也要概括,但它采用的是“高度概括法”。
而且它的主要解答方法是综合。
第三,由上述两点就决定了简述题属于普通题或“基础题”。
而综述题属于综合题或“提高题”。
概述就是概括叙述的意思。
概述和综述的意思基本相同。
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要求采用“高度概括法”去叙述。
如“概述184O—1949年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侵略势力的消长及其原因和结局。
”2.背景、原因、条件、目的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
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
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其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其二,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革命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
中学历史常见动词及动词词组
中学历史常见动词及动词词组
本文档旨在介绍中学历史学科中常见的动词及动词词组,供学生们参考和研究。
1. 描述历史事件和过程的动词:
- 发生:某事件在某时间和地点发生。
例:法国大革命发生在1789年。
- 影响:某事件对其他事物产生作用。
例: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引起:某事件导致了其他后续事件的发生。
例: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 分析历史原因和结果的动词词组:
- 导致:某个因素导致了特定的结果。
例:经济不景气导致了社会不满情绪的增加。
- 因此/因此而:表示由于某个因素,产生了特定的结果。
例:工商业的发展带动了城市人口的增长,因此而出现了城市化现象。
- 带来:某个因素带来了某些后果。
例:环境污染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
3. 表达历史观点和评价的动词词组:
- 认为:表示个人或学者对某个历史事件或问题的看法。
例:历史学家认为罗马帝国的衰败有许多原因。
- 强调:对某个观点或事实进行特别的强调。
例:我们应该强调文化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
- 反映:某个事物或现象反映出特定的历史背景或状态。
例:古代建筑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水平。
请注意,以上只是一些中学历史中常见的动词及动词词组,不包括全部内容。
在写作时,可以根据具体的历史事件和要表达的观点选择适当的动词表达。
历史题中的常见词语
16.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 “根本原因”是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潜在的、深层次的、不 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比较持久的、内在的、本质的、必 然的因素。“主要原因”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导致该事件发生的 诸多现实的、具体的因素中起决定作用或决定性作用的原因。 两者的区别在于“根本原因”在语言表达较为抽象,分析时一般 可从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内因 和外因的关系、历史事件或政权的性质(或阶级本质)等方面 入手; “主要原因”在语言表达上较为具体,分析时一般从具体史 实入手,通过对多种因素不同作用或地位的认真比较得出正 确结论。应当指出的是有些“最主要原因”与“根本原因”并没 有实质上的不同,其区别在于,“根本原因”是从原因的性质 上说明其重要性,“最主要原因”是从原因的地位重要性来确 定的。
(10)背景、原因、条件、目的 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 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 个原因和三个条件。 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其一是原因偏重 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其 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革命运动的成功 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如,试分析巴 黎公社的失败原因。在这一题中,“原因”就不能用“条件”去代 目的是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想要得到的结果。它常常用“为 了……”的介词结构表示。实质上也是原因,只是在语气上表现 得较为直接,较为主观些,并且一般都属于直接原因。
(13)作用、影响、意义 作用就是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或效用, 影响是指对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 意义指的是价值和作用。 作用和影响基本相同。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在历 史问答题中,一说作用和影响都应该从正、反两个方 面去考虑;作用包括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影响包括 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意义和作用、影响相比较,它的范围就要大得多。 一般地讲.性质、特点、作用、影响、后果、评价、 控验、教训等都属于“意义”的范畴。所以,如果题目 问某件事的意义怎样,上面提到的这几点都应该加以 考虑。
高中历史答题术语
高中历史答题术语高中历史答题术语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各个方面的知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自然等方面。
在历史答题中,掌握一些常用的术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路。
下面介绍一些高中历史答题术语,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 重要事件和人物重要事件和人物是指在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事件和人物。
在答题时,要关注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等方面,以及事件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如: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它标志着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开始。
2. 历史背景和原因历史背景和原因是指对历史事件或人物产生影响的历史环境和社会因素。
在答题时,要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考虑,探究这些因素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影响。
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经济危机、政治矛盾、民族矛盾等。
3. 历史影响和意义历史影响和意义是指历史事件或人物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和意义。
在答题时,要分析历史事件或人物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和意义,探究这些影响和意义对后世的影响。
如: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历史联系和互动历史联系和互动是指历史事件或人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在答题时,要分析历史事件或人物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探究这些联系和互动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如:明清时期的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这些联系和互动对双方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5. 历史变革和发展历史变革和发展是指历史事件或人物引起的社会变革和发展。
在答题时,要分析历史事件或人物引起的变革和发展,探究这些变革和发展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如: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它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
高一历史复习方法:历史常用答题术语
高一历史复习方法:历史常用答题术语
历史常用答题术语一
一般在高中历史考试中,情况和状况都是指情形。
因此二者基本相同,可以通用。
例如:“试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状况”一题就包括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情况、特点和影响。
它们的差异在于情况偏重于动态,状况偏重于静态。
因此在题目问情况的时候就要着重答事情的发展变化过程。
简述就是简要叙述的意思。
但是历史问答题的题目中如果出现了“简述”二字,就意味着以下三种情况:一是简单叙述题,如“简述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二是复合简述题,如“简述明清两代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的措施及影响”;三是综合叙述题。
如“简述中国古代在医药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
综述就是综合叙述。
历史问答题中如果含有“综述”二字,就肯定属于综述题。
然而,在历史问答题中,综述题直接用“综述”作提示语的并不多,更多的是用“简述”作提示语,有的甚至不用提示语。
所以,判断一道问答题是不是综合题,主要应该看全题意思是否以综述作为主要解答方法。
历史常用答题术语二
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
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
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中考历史答题中的关键词解析与应用
中考历史答题中的关键词解析与应用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学科,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关键词的解析与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考历史答题中,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关键词,有助于学生抓住问题的重点,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效率性。
本文将从关键词的解析与应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关键词解析在解析关键词时,学生首先要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和作用,从而能够准确把握问题的要点。
以下列举了历史学科中常见的关键词及其含义:1. 解释:要求学生对某个事物、概念或历史事件进行详细说明和阐述,可以采用定义、描述、原因、结果等方式进行回答。
2. 比较:要求学生对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相似和相异的对比,可以从地理位置、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3. 归纳:要求学生从一系列具体事物中找出普遍性规律,进行总结和归纳。
可以采用列举、分类、总结等方式进行回答。
4. 论述:要求学生对某个问题进行有理有据的阐述和分析,可以采用列举证据、论证观点等方式进行回答。
5. 分析:要求学生对某个问题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包括原因、影响、作用等。
6. 评价:要求学生对某个事物或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包括积极性、消极性、得失等。
以上只是历史学科中的一些常见关键词,掌握这些关键词的含义和用法,对于学生正确理解和回答问题非常有帮助。
二、关键词的应用在应用关键词时,学生需要将所学的历史知识与关键词相结合,进行灵活运用。
以下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应用方法:1. 查阅资料:在解答一些要求详细说明或论述的问题时,学生可以查阅相关历史资料,获取更全面、具体的信息,从而提高答案的准确性和深度。
2. 构建思维导图:对于一些分析、归纳的问题,学生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等方式进行组织和整理,帮助理清思路,准确回答问题。
3. 善用例证:在解答一些需要举例说明的问题时,学生可以运用历史事件、人物事例等进行支持,增强回答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初中历史重点词汇用法总结
初中历史重点词汇用法总结一、历史概念和术语1. 历史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发生的事情进行系统研究和记录的学科。
它包括了事件、人物、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
2. 史书史书是对历史进行书写和记录的著作。
它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来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的事件和人物。
3. 朝代朝代是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统治者所建立的政权。
如杨家将,陈朝,秦朝等。
在研究历史时,我们常常会涉及到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4. 皇帝皇帝是古代封建帝国中的最高统治者。
他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掌控国家政权。
二、历史事件和人物1. 革命革命是指对现存政治、经济、社会制度进行彻底变革的行动。
革命通常是由有识之士和群众组织发起,旨在推翻旧秩序,建立新的政权。
2. 贸易贸易是指在国与国之间或地区与地区之间进行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贸易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在历史上,丝绸之路就是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
3. 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的学说成为了儒家文化的核心,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社会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历史地理和文化1. 河流河流是地球表面上的一种自然水道,负责承载附近地区的水流。
在历史上,许多重要的文明都是在河流流域发展起来的,如尼罗河、黄河和长江。
2. 古代文明古代文明是指人类历史上早期的高度发展的文化和社会形态。
古代文明通常拥有独特的语言、书写系统、宗教、艺术和科技。
3. 遗址遗址是指保存下来的古代建筑、城市或其他人类活动遗迹的地点。
通过研究遗址,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文明的生活和发展状况。
以上是初中历史重点词汇的用法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考历史答题中的关键词解析与理解
中考历史答题中的关键词解析与理解历史学科在中考考试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其中解析和理解关键词对于正确回答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中考历史答题中的关键词进行解析和理解,并提供一些有效的解题方法。
一、解析关键词1. 解析主题词主题词通常是历史考题中的核心概念,解析主题词有助于理解题意和回答问题。
例如,主题词可能是某个历史事件、人物、政治制度等,对于这些关键词的解析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或参考历史教科书进行。
2. 解析时间词时间词在历史考题中非常常见,它们用以确定事件发生的时间范围或某一历史时期的特征。
在解析时间词时,需要注意确定时间段的起始和结束时间,并结合相关历史背景进行整体把握。
3. 解析原因词原因词经常在历史考题中出现,它们要求考生分析某一事件或现象的原因。
解析原因词时,可以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深入挖掘产生该事件或现象的根本原因。
4. 解析评价词评价词要求考生对某一历史事件、人物或制度进行评价,并给出合理的观点。
在解析评价词时,考生应辨明是正面评价还是负面评价,以及评价的理由和依据。
二、理解关键词1. 理解命题意图在中考历史答题中,理解命题意图是解答问题的关键之一。
命题者通过问题的提问方式、背景材料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命题意图,考生应准确理解命题者的要求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回答。
2. 理解题干条件在回答问题之前,考生需要仔细理解题干条件,即问题中所给出的具体条件。
这些条件有时能够直接提供答案,有时需要考生自行分析推断,对问题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3. 理解问题要求每道历史题目都有其特定的要求,考生需要仔细理解问题的要求,并将其转化为清晰的思路,有条不紊地进行回答。
在理解问题要求时,要学会捕捉关键词并针对性地提供有力的论据或事例。
4. 理解选项对于选择题或多项选择题,理解选项非常关键。
考生应该将每个选项仔细阅读、对比,理解其与题目的关联并选择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同时,还需要注意排除一些容易误导的选项,并准确选择正确答案。
高考历史问答题常见词语试解
高考历史问答题常见词语试解在平常的考试和高考评卷过程中,我发现一部分考生在问答题上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审题不清,而审题不清这一点又明显地是因为对题目中一些常用词语的含义不求甚解所致。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审题和解题,结合自己的体会对历史问答题题目中的常见词语做一番试解,供参考。
对一些常见词语的试解1.背景、原因、条件、目的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
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
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的不同;其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其二,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
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
在这一题中,“原因”就不能用“条件”去代替。
目的是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想要得到的结果。
它常常用“为了……”的介词结构表示。
实质上也是原因,只是在语气上表现得较为直接,较为主观些,并且一般都属于直接原因。
2.原因根本原因:是引起结果的各种原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种原因。
一般应从引起历史事件的重大方面去分析。
如: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内因等。
主要原因:是指各种原因中最主要的,往往起着决定作用的原因。
在命题中,有“最主要”和“主要”两种限制语,前者与根本原因意思相当,后者要注意分析出属于主要的所有因素。
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前者是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后者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直接原因:是指导致事件发生的近期的原因。
“直接”的含义是指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要注意分析出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最为接近的因素。
3.经过所谓经过,就是指经历、过程。
一个历史事件除了它的前因和后果之外,经过一般至少包括发生、发展和结局三个部分。
如:“五四”运动的经过怎样?就要答出“五四”运动的爆发、发展和结局(取得初步胜利)三部分内容。
初中历史万能答题术语
以下是一些初中历史万能答题术语:
1.历史背景:指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社会环境等因素。
2.历史原因:指导致事件发生的具体原因,通常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
面。
3.历史影响:指事件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4.历史意义:指事件对历史发展的重要性和价值。
5.历史人物:指在历史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通常包括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名
人等。
6.历史事件:指在历史上发生的重要事件,通常包括战争、革命、改革等。
7.历史时期:指历史上的某个时间段,通常包括古代、中世纪、近代、现代等。
8.历史趋势:指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方向,通常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9.历史评价:指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评价和看法,通常包括正面评价、负面评价和
中性评价等。
这些术语可以帮助学生在回答历史问题时更加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了更好地总结十年历史高考,这里将试题中常用词语不失繁琐作一专门地分析.…… (一)试述、简述、简要述评、概述、简要说明、简要评述、概括说明、概括指出.
此类常用词语一般用于问答题之中.……
“述”,就是叙述,即摆事实;“评”,就是评论、评价,即讲道理,谈观点.“述评”或“评述”,就意味着既要摆事实又要讲道理.“说明”,“指出”,实际就是评述,解答地问题依据是什么,怎么样.“简”、“简要”、“概”、“概括”,说到底意思也差不多,都包含两层要求:一是综合,愈是要求“简”,就愈是要求全面综合,高度概括;二是简要.抓主干去枝节,点到即止. (二)背景、历史背景、原因、社会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基本原因、条件、前提条件、前提和条件.
此类常用词语多用于选择题、问答题中.……
背景,一般是指一历史事物在何种情况下发生地,实际上包含了原因、条件两方面内容.原因,一般是回答“为什么”,也就是必要性;条件,一般是回答“有什么”,也就是回答可能性.当然,这也是不是绝对地,如“抗战为什么能胜利?”等,原因就不仅仅是“必要性”.原因、条件并列于设问中时,二者地界限较为明显;但是,二者分列时,其含义又基本相同,甚至可以互相替代.不过仔细推敲依然有细微地差虽,“条件”地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些,在论及成败时就用“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历史背景”与“背景”本质是一致地,在这里“历史”并无实在意义.“原因”与“社会原因”、“基本原因”其实也是一回事.……“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是相对地.前者是根源性、本质性、决定性地原因,一般应在经济基础、社会性质、阶级本质中去寻找;后者则是因果之间不存在任何中间物地原因,往往是指导火线之类地原因.“主要原因”是指导致历史事物发生地若干原因中起主要作用地原因,在单项选择题中,与根本原因没有多大区别.客观原因是相对主观原因而言地.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若干个,凡是与人地主观意识有关地原因就不是客观原因.“前提”,本来是指推理中已知地判断.前提条件,也就是先决条件,若干条件中主要条件.…….前提和条件,实际是指主要条件和其它一般条件.……
(三)说明、表明、体现、反映、表现、意味
“说明”,一般来说是从事实(材料)得出结论地意思,……“中山舰和整理党务案表明什么?”.这里地表明就是说明,说明也就是表明.而表明什么,说明什么,就是结论是什么.此外,还含有阐述、分析地含义.…….体现、反映和说明、表明都有由甲而得乙地意思,…….体现是某种性质或某种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反映是反照,即把客观事物地实质表现出来.因此,它是间接说明、深层说明、本质说明、而不是直接、表面、现象地说明.换句话说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或者透过此现象看到彼现象.表面地能能直接看到地现象地东西决不是体现、反映地东西.……表现,则指历史情况、历史史实而言,是历史事物本身具体情况外在地表示出来.与“反映”、“体现”不同,不是由现象而本质,而是由本质而现象.…….“表现”部是多方面地,若干点地.…….
(四)联系、结合、据、依据、根据
联系,是联络,结合相关地人或事.结合在这里与“联系”意思差不多.一般设问形式是“联系(结合)……,分析(说明)……”.……结合(联系)地对象,实际是作为分析(说明)问题地背景、依据而存在地.因而,重点在分析说明地事物而不是结合(联系)地对象.这类设问中,“联系”、“结合”也可以换成“依据”、“根据”、“据”,题意并未发生变化.
(五)性质、实质
性质,是事物所具有地特质,即此事物区别于它事物地根本属性.实质是事物、问题地实在内容.二者都有本质地意思.……
就问题来看,实质就是性质,性质就是实质,完全可以替代.但究起来,两者在本意上、使用范围上又略有区别.性质,着重于区别,定性于是什么;实质着重于去虚,定位于实际
如何;本质着重于寻根,着眼于固有.如:俄国年改革,是农奴主进行地资产阶级改革,这是指其性质;年改革,表面看是对农奴地解放,实际上是指农奴主对农奴进行地一场厚颜无耻地掠夺,这是指其实质.又如:“年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地政权,其性质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年).年邓小平主持全面整顿地实质是——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地错误(年).前者就是问本质属性是什么,后者就是问实际怎么样.
(六)效果、结果、后果、成果、成绩、结局
这类用词,其实都是指某种事物、某种力量、某种做法、某种态势、某种因素产生或发展地阶段或是最后状态.但在使用地范围,表达地感情色彩以及价值取向上有一定地区别.结果、效果,使用最广泛,是中性词,可指好地结果(效果),也可指坏地结果(效果).如“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地变革调整……以及结果如何?……”(年)……后果,多指坏地结果,但在高考命题中也不完全如此.……结局也可以说是中性词,可以是好地结局,也可以是坏地结局,在这点上与结果相似.但是,结局大多数情况下是指最后地政治(或军事、或经济)态势.……
(七)意义、作用、影响、地位
这类词在历史试题中,用得较多,而在历史教材中则用得更为频繁.
意义,就是价值、作用,而作用是指对人对事所生产地影响、效果.影响是指对人对事所起地作用.如此看来,三者地意思大致差不多.而从适用范围看,意义较之作用、影响要大.大凡涉及意义,一般都包括性质、作用、影响、结果、评价、经验教训等,教材关于意义地叙述,基本上也是如此,而在高考试题中,却不一定是这样.……(在高考)历史问题中,意义、影响、作用,三者并没有什么本质地区别.地位,是历史事物在社会关系中或历史变化中所处地位置.就其适用范围来看与意义相当.……
(八)经验、教训、认识、启示
这类词,就其主要意思来说,都是人们从实践包括成功地实践、失败地实践中得来和知识.经验,是实践成功后得到地认识,…….教训,是实践失败后得到地认识.…….认识,本来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地反映,包括感性认识,即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地片面地、现象地和外部联系地认识,即在感性认识地基础上形成有反映事物地全体地、本质地和内部地联系地认识.历史试题地“认识”往往是以“谈谈你地……认识”形式表现地.…….这种“认识”,实际上就是“评价”、“看法”,至少要回答“是什么”、“怎么样”才行.启示,是人们受某种历史事物地启发指示而有所领悟,其特点是由此及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