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谟贤:弟弟莫言常写错别字 至今不会写“鼠”字
家人称莫言获奖后还是那个写小说换饭吃的人
家人称莫言获奖后还是那个写小说换饭吃的人2012年12月11日09:00 新华网新华网济南12月11日电(记者王海鹰)从高密东北乡走出来的莫言,10日晚在瑞典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而他的故乡山东高密,对于他领奖这件事,表现得与莫言这个人一样淡然低调。
高密官方没有组织任何庆祝活动。
这座胶东的小城,就像什么也没发生,一如既往。
在莫言的老家高密东北乡平安庄村,10日晚与平时的夜晚一样漆黑安静。
莫言二哥管谟欣一家晚饭依然是馒头、炒白菜,饭后仍然是看电视。
唯一不同的是,因为来了记者,莫言91岁的父亲没有像往常晚7点就寝,而是安静地在炕头拥被而坐。
仅仅从表面上,看不出这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与万里之外瑞典那场盛宴有什么关系。
这个家庭的淡定,以及莫言的淡定,都让人印象深刻:莫言父亲说莫言“得奖前是农民的儿子,得奖之后仍然是农民的儿子”,莫言说,“心如巨石,风吹不动”。
“就应该这样。
”莫言的大哥管谟贤说,从小祖父、父亲就教育他们:人,得意时别忘形,失意时别丧志,活得要有骨气,别让人看笑话。
莫言在瑞典的演讲提到,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他的喜悦,只有一个人无法分享,就是在他成长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母亲。
这位勤劳、慈祥、善良、一辈子受苦受累的老人过早去世成了莫言一生的痛楚。
获奖后,莫言回到平安庄,给母亲上了坟,告慰母亲在天之灵。
管谟贤记得,自己高中时,两个要饭的到家里乞讨,年轻气盛的他质问人家,“你们这是给社会主义大好形势抹黑,你们有公社介绍信吗?”被母亲一把拽到一旁。
母亲拿了干粮给了乞讨者,回过来对儿子说“不要这样,人家也不容易。
”“自己不舍得吃,给别人吃,自己不舍得穿,给别人穿,母亲这种品德塑造了莫言,影响了莫言,让他永远站在大地上,以悲悯的情怀写作。
”除了写作、阅读,莫言平时喜欢听京剧、茂腔,喜欢每天散步,但是现在不敢在高密走了,经常会被人认出来。
莫言获奖后,老家很多人以为他影响力大了,可以影响到当地官方。
管谟贤说:“其实莫言就是个普通的人,是个普通的作家。
错别字笑话,错别字笑话大全,关于错别字的笑话
错别字笑话,错别字笑话大全,关于错别字的笑话你们是否也有写错字被笑话的时候呢?下面是为您整理的“错别字笑话”,希望您喜欢!【错别字笑话】1.相传李鸿章有个远房亲戚,不学无术,大比之年,他去参加乡试,试卷到手,一个字也答不出来,急中生智,忙在考卷中写上自己是李鸿章的亲戚。
无奈“戚”字不会写,。
写成了“我乃中堂大人之亲妻”。
主考官看过后在旁批道“所以我不敢取(娶)...2.一位没文化的女青年,给家里写信: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请放心,我已经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了。
现在,每天晚上我都和一位老大狼(娘)睡一个坑(炕),我的肚子(胆子)也越来越大了......弟弟回信:姐姐,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咱妈上吊(调)了......其他你不用担心。
3.学生的作文里写道:“我正走在路上,突然路面出现了一堆牛粪,我大吃一斤(惊)。
”老师阅后批道:“海量,海量。
”4.学生的作文里写道:“我的妈妈是一个30多岁的中年妇女。
”老师在“中年”两字下面批道:“多余的。
”后让学生重抄。
学生重抄后此句成了:“我的妈妈是一个30多岁的多余的中年妇女。
”5.物理老师让阿衰打印一份关于自由落体的报告。
阿帅一不小心就写成鸟自由裸体。
6.某日,小吴到小陈家拜访,碰巧遇到小陈因为儿子在习字簿上写错字大发雷霆。
于是小吴就赶紧去劝小陈说:“小孩子写错字总是难免,你又何必这么生气呢?”小陈告诉小吴说:“他老是把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你说我气不气?7.一人写字,不加用心,每写别字。
一日,因妻兄害病,欲致书问候,恐又写别字,乃向村中秀才问曰¨「舅字如何写?」秀才答曰¨「一直、一个日字。
」(旧,舅之简写。
) 此人乃将一直,书於日字之下,写成「旦」字。
又问¨「茄字如何写?」秀才答曰¨「草字头,一加字。
」此人误以为是人家的家,写一「蒙」字。
又问¨「眼字如何写?」秀才答曰¨「目字旁,加一艮字。
」此人以为树木之木,乃援笔大书到¨信寄大旦子,千万莫吃秋后蒙,若要吃了秋后蒙,恐怕害了大旦的根。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 莫言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4)莫言★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评委会给出的理由是“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
莫言成为首个获此奖的中国人。
从1981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至今,莫言共发表了80多篇短篇小说、30部中篇小说、11部长篇小说,出版过5部散文集、一套散文全集、9部影视文学剧本,以及两部话剧作品。
他的作品还被广泛地翻译成英语。
★杂说莫言酷爱阅读。
小学三年级时读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受到文学启蒙。
12岁时读小学五年级,因“文革”爆发辍学回家,以放牛割草为业,闲暇时读《三国演义》、《水浒传》,无书可读时甚至读《新华字典》。
为了换取别人的书看,莫言给别人家推磨,只要能捧着书回来,他都是满脸春风§书架上只剩经典。
谈到阅读,莫言说,现在的书太多了,但是他基本只读经典。
“我这两年一直在书房里做减法,每年会清理出一批书来送给一些学校,现在把书架清理得就剩100多本书,都是经典。
比如说中国几部古典小说,比如说鲁迅、托尔斯泰的作品。
我觉得越是经典的书越耐得住重读。
”面向苍生背对文坛。
莫言曾说:“背对文坛是我对自己精神上的一种提醒。
不要被这些文坛上的名和利控制了自己、左右了自己。
应该知道作家最神圣的东西是什么?作家应该追求的是什么?这是对自己的一个提醒,并不代表一种行为。
”也许正是背对文坛的“莫言姿态”,让他获得了更多的时间和更自由的空间沉浸到自己的文学世界中去。
媒体上很少露面。
2011年茅盾文学奖的获奖名单出来,其他获奖者接受采访的时候,莫言正悄悄地待在山东高密老家的村子里,记者们几乎找不到他。
他说自己不是低调,也不是不看重茅盾文学奖,只是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对作家来说,写作是最难的,但也是可控的,写完了之后读者买不买,能不能得奖,就不是作家能决定的了。
”当今为何没伟大作品?莫言:作家应从自身找原因。
2013年高考材料作文“莫言的燕尾服”写作导引
2013年高考材料作文莫言的燕尾服写作导引2013年高考材料作文莫言的燕尾服写作导引【原题呈现】2012年11月9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大哥管谟贤做客山东大学,透露,莫言现在正在准备赴瑞典领奖,还做了燕尾服,也要学习跳舞。
此言一出,网上众说纷坛,莫衷一是。
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呢?请据此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优秀作文】成名前后2012莫言很忙。
莫言的哥哥也很忙,忙着接受大小采访,回答莫言或年幼时的,或写作时的,或生活中的各类问题。
莫言的故居也很忙,全国各地争相抢夺曾写在莫言《透明的红萝卜》中的种在园中贫瘠土地里的红萝卜。
莫言的一切一切,都在一个月内成为最热传的新闻,似乎没有人在乎打破高密东北乡的宁静。
成名前后,莫言仍是那个爱吃饺子、写小说的人,而全中国呢?如果没有诺贝尔奖,即使能与文学沾点边的我也不知道莫言是个写小说的人;即使知道电影《红高粱》使张艺谋、巩俐成名,也不知道电影剧本是莫言笔下的《红高粱家族》。
而时至今日,日夜埋头于题海的我也能口若悬河地说出莫言的大小事迹,就连他笔名莫言的来由也清楚了解,甚至他领奖时将会身穿燕尾服也略知一二。
而这时,我不禁深思,是什么让莫言陷入永无休止的巨大漩涡之中,为什么成名前后有这极大的反差?回眸百年中国,那是一部让人抓狂的屈辱史,八国联军侵华,日寇带来的伤痛,都成了几代中国人肩上的重压,里面装载着欺凌、侮辱。
因此,中国急需亮剑,告知天下中国的种种强势实力。
或者这又是一种自卑感,来源于百年屈辱,而需要我们现在大张旗鼓去炫耀手中的筹码。
在这种急于求成的状态下,衍生了超高的GDP,却是由破坏环境,大肆开发自然资源而换来的世界惊叹,感叹中国发展的飞速;中国商品在全球销售,大多是中国制造,而没有中国创造;即使中国论文发表量位居世界第一,却又有多少是有真正的使用价值的呢?这时候出来的莫言头顶诺贝尔文学奖的帽子,毫无疑问的成了最新、最闪亮的名片。
因此,从宣布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那一刻起,莫言已经不是属于他一个人的莫言,他是大家的莫言,是所有中国人的莫言。
莫言的教育情结
莫言是1961年上小学的,到了三年级,就 因作文写得好,受到老师的喜爱。其作文经常 被作为范文在班上宣读,甚至被附近的农业中 学拿去让学生学习。他小时候活泼、调皮,还 爱唱两声茂腔,所以经常登台表演节目,自编 唱词搞宣传。
1966年“文革”爆发,莫言正在读五年级。翌年 初,上海、青岛等地开始夺权。我从上海回家探亲,带 回一些造反派散发的传单。莫言看后,受到鼓动启发, 便到学校造反。他当着一个同学的面说学校像监狱、老 师像奴隶主、学生像奴隶,撕掉了课程表,成立战斗队, 写大学报。还同小伙伴一起去胶县串连,在接待站住了 一晚,第二天就跑回来了。为此,学校就不想要他了。 之后,贫下中农组织“贫宣队”进驻 中农推荐。莫言因揭露了“贫宣队”一个女队员的下流 行为,所以该队员以莫言“出身上中农”为理由,坚决 反对莫言上中学,报复莫言,莫言就此辍学,成了人民 公社的一名小社员。
在莫言的作品中,长篇小说《十三步》是 专门写教育的,中篇小说《欢乐》是写高中复 读生参加高考的。在这些作品中,莫言关注着 当时教育界存在的教师地位低下、学生负担过 重、“应试教育”盛行、片面追求升学率等热 点问题。而短篇小说《三十年前的一场长跑比 赛》、《飞鸟》是赞颂有一技之长的右派教师 和揭露“文革”对教师的迫害的。在莫言的散 文中,直接或间接谈到教育问题的有:《童年 读书》、《我的中学时代》、《我的大学》、 《我的老师》、《虚伪的教育》、《陪考一 日》、《漫长的文学梦》、《杂谈读书》等。
1983年,莫言到北京延庆工作时,已在文 坛崭露头角,他报名参加了北京市高等教育自 学考试,半年时间,四五门课程考试均以优良 成绩通过,眼看一张大专文凭就可到手。不久, 他又得到了另一次上大学的机会。1984年夏天, 莫言凭着“作品最高分,文化考试第二”的成 绩考上了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真正地踏进 了大学校门,圆了自己的求学梦!在这里,莫 言受到了系主任徐怀中及许多国内著名作家的 教诲,学到了大量的国内外文学知识,“虽然 不系统,但信息量很大,狂轰滥炸,八面来风, 对迅速改变我们头脑里固有的文学观念发挥了 很好的作用。”(《我的大学》)
莫言获诺奖启示:让文学归于文学
莫言获诺奖启示:让文学归于文学2012年10月19日16:46 中国新闻周刊评论(54人参与)/c/sd/2012-10-19/164625395929.shtml中国新闻周刊第584期封面为什么是莫言莫言是一个极具本土性的作家。
他始终执著于描写山东高密东北乡的故事,无论直面现实或重述历史,高密始终是莫言的精神圆心。
年轻时的管谟业与大多数农村少年一样,拼尽全力离开故乡的土地,但多年后,作家莫言又以文学虚构的路径回到故乡。
和很多成名后始终把自己悬挂在都市中咀嚼记忆的作家不同,他终于明确,自己不但需要在精神上重返乡土,而且从生存经验上必须始终与故乡相连。
对莫言来讲,故乡高密是一个切片,这里的一切足以反射出中国现实与精神的巨变。
诺奖将莫言真正推向了世界。
但除莫言和其他几位有限的作家,中国的写作者在世界语境下显得颇为沉默。
如今,中国作家的写作技巧早已不像过去那样与世界隔膜,但如何通过翻译和文学活动真的走进世界文学的视野,是一个需要思考的命题。
莫言的获奖是文学的胜利,让文学归于文学,按照文学创作本身的规律推动文学才是莫言获得诺奖最重要的启示。
莫言:出高密记他曾掉进粪坑,曾被小学开除,曾认为发表处女作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他从中国极其平凡的小村落里眺望世界,然后反观中国本刊记者/陈涛(发自山东高密)“我觉得,得了这个诺奖或没得这个诺奖,不会改变我的做人风格,也不会改变我的写作风格。
”10月13日上午,莫言在高密市翰林苑小区的住所里对《中国新闻周刊》这样说道。
获奖之后,莫言似乎成了“万能的”,据说他的获奖甚至拉动了某些股票价格的飞涨。
众多问题向他抛去,关于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看法、钓鱼岛争端甚至中日关系都被问及。
甚至有媒体多次让莫言推荐自己最欣赏的文学作品,莫言有些无奈地说,“太多了,没法推荐”。
“我根据自己的良心来判断,该我发言我就会发言,不该或者我不愿意,自然就懒得去说话了。
”对于公共事务的态度,莫言对《中国新闻周刊》这样表示。
作者及长妈妈简介
题解
“阿长”,人名‘鲁迅家的一个女工; “《山海经》”,书名。题目为一并列词 组,文章即通过写阿长和《山海经》的关 系来体现阿长的性格特点。
《山海经》,作者不详,共有 十八篇,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 识,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事
人物性格
“我”的感 情变化
切切察察 的毛病 摆成“大”
字 的睡相 令人厌烦 的规矩
饶舌多事 粗俗、 不拘小节 善良真诚
不大佩服 不耐烦
讲“长毛” 无知、淳 特别的敬
的故事
朴
意
为“我”买 《山海经》
热爱关心 孩子
新的敬意
写作手法
先 抑 后 扬
先抑后扬:
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 收到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使描 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 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 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 出。
新的敬意热爱关心特别的敬意无知淳朴讲长毛不耐烦善良真诚令人厌烦粗俗不拘小节摆成大字不大佩服饶舌多事切切察察写作手法我的感情变化人物性格写人记事的文章采用恰当的写法可以做到生动传神事半功倍的效果总结
小说莫言
莫言(1955年2月17日- ),原名 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香港公 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 学客座教授。上世纪80年代中崛起, 其作品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 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 作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 莫言的小说,叙述天马行空,用陌 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世界, 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2011年8 月,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 文学奖。2012年10月11日,获诺贝 尔文学奖。
2013年高考作文山东卷“莫言被挑错别字”素材运用解析
2013年高考作文山东卷“莫言被挑错别字”素材运用解析作者:徐增才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3年第23期【考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
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并积极回应。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的作品“咬文嚼字”:莫言在被“咬”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他表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考题解读】题目从《咬文嚼字》给著名作家挑错谈起,“挑错”这一行为,是求真务实之态,面对“挑错”的态度,展现的是一个人的治学风格。
材料自然没有回避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同2012年孙中山名言一样,可以说紧贴时代,彰显文化,培养品格。
面对别人的批评,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正确的做法是虚心地接受和诚恳地感谢,并认真地改正。
一个人能够指出我们的错误,肯定是对自己或者相关问题做了考证研究,不管其目的如何,都反映了我们在自身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即使是名家,也应该采取虚怀若谷的态度,如此才能成就自己。
世民心事有谁知山东一考生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李世民天下终于太平了。
我坐在金碧辉煌的龙椅之上,看着那些历经百战的大臣们,心里却想着更多事情。
自从即位以来,大臣们都说好话,自己的每一句话,全都得到他们的认可,天子的成严在九州大地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一片喝彩声中,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直到那一天,边境来报……高昌王报来奏章,高昌王麴文泰准备入朝朝贡。
得知这一消息,我立即让有司当朝公布,大臣们议论纷纷。
这么好的消息,大臣们肯定都是一片溢美之词了。
想我大唐国势昌盛,四海臣服,百姓安居乐业,我李世民的名字应该能够载入史册、万古长青了吧。
莫言精选阅读及答案
莫言篇:(一)个人成就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祖籍山东高密,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他自19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2000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2005年《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
2011年莫言荣获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2月6日,莫言获颁授澳门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2013年10月30日,中国首家培养网络文学原创作者的公益性大学“网络文学大学”开学,莫言担任该校的名誉校长。
据不完全统计,莫言的作品目前至少已经被翻译成40种语言。
(二)作文素材:莫言母亲的八个教子故事一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
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
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大爱和亲情。
二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
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我终生难忘。
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母亲教会了儿子什么是宽容和理解。
三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
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
给莫言挑错作文
给莫言挑错作文给莫言挑错作文篇一:谈谈“给莫言挑错别字”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意思是说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不犯错?错了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开设了“挑错”专栏,请广大读者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目的是发现其中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等差错,以正视听。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诚邀读者对其作品“咬文嚼字”,正是对中国文化在文学领域的健康发展做出了最好的引领。
远在唐代,著名画家戴嵩,尤擅画水牛,每次画完水牛总要请牧童过目,面对牧童的指正,总能虚心接受,正因为如此,有名的《斗牛图》,虽尾巴形态有误,但瑕不掩瑜,非但没有影响他的伟大,反而因为他肯认错的人格光辉成就了这副千古奇画。
近在眼前,我国历史上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面对读者的指正,也表达了诚挚的谢意,认为读者挑错是消除谬误的好方法。
戴嵩与莫言老师虽处在不同的年代,但同样都在用自己的言行,教导我们,面对事物,要认真、仔细观察与思考,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判断正误、寻求事物的真谛。
敢于质疑大家的文化领域的“啄木鸟”行为,无疑是值得提倡的。
然而,万事有度,过犹不及。
如果因“挑错”太过而演变为“吹毛求疵”,则非但不能鼓励这一良好行为的正常进行,反而会阻滞发展,非但不能带来丝毫的意义,反而会引起作家们的不满、反感与抵触情绪。
因此,面对文学大家坦诚认错的宽宏胸襟,我们要做的是在我们有充分认知的领域,有理有据,就错论错,正确地指出真正的谬误,真正做到“给莫言挑错别字”而不是“鸡蛋里面挑骨头”。
篇二:作文给莫言挑错点评山东卷的这个题目从《咬文嚼字》给著名作家挑错谈起,“挑错”这一行为,是求真务实之态,面对“挑错”的`态度,展现的是一个人的治学风格。
材料自然没有回避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同今上年孙中山名言一样,可以说紧贴时代,彰显文化,培养品格,又避免了“中国梦”等热门押题。
关于莫言的励志故事
关于莫言的励志故事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莫言的,供大家参阅!关于莫言的励志故事1:1955年,莫言出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个偏僻小村落里。
村里有习俗,产妇分娩时,身子下面垫着一层浮土,婴儿呱呱坠地时,就落在那层浮土上,应和“万物土中生”的道理。
浮土是父亲从大街上扫回来的,它是莫父与这个世界交流的第一种物质,混同着浮土里牛羊粪便、野草种子等等味道,充满了养分,似乎这浮土也滋养了莫言的笔端,滋养了他文字的繁茂生长,让他这一作家当得挺靠谱!儿时的莫言不遭人待见,在新书《聆听宇宙的歌唱》里,他对自己总结很不客气:丑、懒、馋,不遭一大家子人待见。
儿时经历混在一场国家的运动中,让家中长辈行事说话都小心翼翼,对孩子说的最多的也是:别在外面给我惹麻烦。
十二岁那边,莫言因为拔了生产队的一个红萝卜,被罚跪在毛主席像前请罪,回家后被父亲用蘸了盐水的绳子抽打。
至于么?有着些许世外仙人气质的爷爷也是这么说的:“不就是拔了个萝卜吗!还用得着这样打?”但终究,“中农”出生的家庭让每个人在这场运动中都得小心翼翼,老老实实,才能苟且偷安。
莫言的童年是压抑的,压抑的童年让人想逃离。
所以在选了四年兵之后,莫言终于在1976年爬上了装运新兵的车,别家孩子都与亲人流泪告别,他则雀跃如同飞出牢笼的鸟,满脑子想的都是新疆西藏、天涯海角……只是车在开了三百华里之后,停了。
从高密到黄县,一路上的欣喜瞬间变成失望。
雪花覆盖,来路无影。
莫言记得当时新兵连设置在黄县县城西北角一座叫丁家大院的豪宅里,那座豪宅在胶东半岛都赫赫有名。
进去时,首先看见的是一座高大的影壁,上面刻着“紫气东来”四个大字。
数十个新兵站在影壁前听一个干部点名。
“管谟业。
”“到”。
“跟着班长进去。
”“是”。
他随着一个老兵进到一栋雕梁画栋的大房子里,把背包一放,好了,莫言的军旅生涯就这样开始了。
存荐老弟:
存荐老弟:存荐老弟:你犮耒的莫言马燕,呸,我以为应该大谈特谈马燕。
谁说:莫言,我不同意。
啊莫言哪?就是最近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那个,他就竟那部书被评【诺贝尔]奖我不知道。
时至今日我还没能拜读“大作”,真真得遗憾之至。
也许是墙里开花墙外红。
我记得《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两部“原生态电影博得好评。
我曾读过《老人与海》篇幅不长,故事不多,就是一条大鲨鱼和一个老人搏击的故事。
耐人寻味,惊心动魄,魂牵梦绕。
好一个令人叹服的作家——海明威。
说是一个故事,我看像个寓言。
你发来的马燕他小小年纪的“处女作”竟然也受到外国人的青睐,又是”墙里开花墙外红”几岁的娃娃不会是“红杏出墙”吧?我们的原院长郑世崐他用俄语写的医学文章,在中国不能发表在俄国发表了,他居然闹了个“里通外国”在黑河某农场劳改十年。
马燕,了得,了不得。
他发奋读书,矢志不渝。
他面对困难,泰山压顶不弯腰。
好像是郑板桥说的“咬住青山不放松,扎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我要学,我要学,我就是要学。
你问我,学习为什么?孝敬父母,报效祖国。
马燕如此恰恰说明他胸怀大志,“尔小生,須立志”“志当存高远。
很简单也很充实,就是她给人以正能量,鼓午人心【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只有这样祖国,乃至世界才有希望。
我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我们也深刻的领略【科技就是生产力】,科技的突飞猛进,靠谁人?肯定的说就靠马燕们!马燕是我们的希望,马燕是我们的心中一颗明星。
我是文学爱好者然命运乖舛,历尽災难,几经生死,我们的几部练笔的处女作,几篇散文,寓言和几封私人信件,让我们跌入人生低谷。
“天降大祸于斯人也,使我们措手不及”。
真的,初冬的第一场雪——蒙了。
可是细细的苦思苦想,我们一片丹心可对天。
我们是新中国有志的青年,党培养了我们,党教育了我们。
我们立志报效祖国。
我们爱党,爱人民,爱国家,爱人类,为共产主义奋斗,献身,建设祖国,保卫祖国。
在我们的作品,文章,书信中抒发了我们的政见那都是我们心中的结。
莫言兄长说家史
莫言兄长说家史▲莫言在这个农家小院里出生、成长。
□本报记者逄春阶杨国胜莫言的大哥管谟贤,是华东师范大学63级毕业生。
他说,当年,他高考的分数可以上北大,但是家里穷,最后还是选择了管吃的师范大学,他退休前为高密一中副校长,个子比莫言高,长得也比莫言英俊。
10月12日下午,管谟贤在高密市的家中接受了我们专访。
爷爷:莫言的第一个老师管谟贤说,我们的爷爷管嵩峰,名遵义,生于1895年,1978年病故,享年84岁。
我们的爷爷,既没有莫言小说《秋水》、《红高粱》里爷爷那般传奇式的英豪和壮举,更没有那般痛快淋漓的风流事,我们的爷爷是一个忠厚老实、勤俭持家、聪明灵巧的农民,与小说《大风》中的爷爷相近。
爷爷一生务农,又会木匠手艺,种田是一把好手。
木匠活做得漂亮,所以日子过得不错。
土改时定为中农。
爷爷是文盲,但却十分聪明,称得上博闻强记,他能打一手好算盘,再复杂的账目也可算清。
过去村人买卖土地,不管地块多复杂,他能很快算出它的面积;不少复杂的家具器械,看过一遍他便能做出来。
“准确说,爷爷是莫言的第一个老师。
莫言作品中绝大多数故事传说都是从爷爷那里听来的。
”管谟贤说。
奶奶:胆子比爷爷大“《红高粱》里的奶奶姓戴,我们的奶奶也姓戴,但我们的奶奶远没有九儿那么泼辣。
她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农村妇女。
奶奶的手极巧,我不止一次听我的大爷爷、外祖父夸她做的饭好吃,针线活做得漂亮。
村里人家结婚,窗花、馒头花常找她剪;丧事也找她去帮着办。
奶奶还会接生,解放后虽说新式接生已经推行,但找她接生的仍很多。
可以说,我们村六十岁左右的人有一半是她老人家接到这个世界上来的。
”管谟贤说。
管谟贤听奶奶说过,有一年,鬼子在外面砸门,爷爷去开门,鬼子进门一脚将爷爷踢倒,刺刀对准爷爷,吓得爷爷面如土色。
倒是奶奶走上前去扶起爷爷。
爷爷出门想跑,那鬼子一勾扳机,子弹从爷爷身边飞过。
从此,只要听说鬼子来了,鬼子影子未见,爷爷就先跑了,往往奶奶在家留守。
后来,凡是与兵们打交道的事,都是奶奶出面,就是八路军、解放军来了,开大会都是奶奶去。
高考作文:2013年山东高考作文 谈谈“给莫言挑错别字”_1550字
2013年山东高考作文谈谈“给莫言挑错别字”_1550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诺家第一人莫言在瑞典文学院发表演讲,他说,他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在演讲中,他将自己人生中最难忘的三个故事拿出来与当时在场的400多位来自世界各国的人们分享,当他演讲结束时,人们起立给予他经久不息的掌声。
他分享的三个故事,在这两天引起了人们的热议,不知大家是否看过或听你周围的人讲起?看到举手的人并不很多,我要在学习方面给大家提一个建议:要想做一个真正的学生,须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切不可只以为智慧只来自学校。
今天,我想将这三个故事分享给诸位,愿大家从莫言所讲的故事中,听懂其题中之义、悟出其话外之音。
他分享的第一个故事是:他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
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
看守人没收了他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
他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他终生难忘。
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莫言相逢,莫言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莫言,平静地对他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亲爱的同学们,莫言的母亲为什么平静地阻止了莫言的复仇?莫言讲的第二故事是:他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他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
正当他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他们家门口。
莫言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莫言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谟贤弟弟莫言常写错别字至今不会写“鼠”字
电视剧版《红高粱》开播后吸睛无数,已成为最近的热门话题。
为此,山东卫视特地将莫言的大哥管谟贤请到《金声玉振》之电影传奇节目中,大爆当年电影版《红高粱》筹备期的猛料。
管大哥语不惊人死不休地透露,莫言尽管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但错别字依旧是他多年来的一大软肋,而且甚至至今他都不会写“老鼠”的“鼠”字!
1985年,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发表,那时稿费不过几十块钱。
同年,他的爱人怀孕,大哥管谟贤贺莫言双喜临门。
1987年,《红高粱》被张艺谋选中改编成电影,当时管谟贤也在老家,正好赶上张艺谋、姜文和巩俐一起在莫言家里聚会。
管谟贤回忆道,那天莫言妈妈做了拤饼、奶奶做了一大盆西红柿炒鸡蛋。
等到酒足饭饱后,姜文抬腿就踢破一只热水瓶,“嘭”一下爆了!而莫言却连连说:“好兆头,好兆头!这个电影肯定火爆。
”姜文则很不好意思,边掏着兜边问:“多少钱?我赔!”后来,姜文为演好余占鳌故意晒得黝黑,他常常在莫言家门前的河里洗澡,脱得只剩短裤,洗了晒、晒了洗。
和莫言一样,大哥管谟贤言谈中也透着黑色幽默。
他还语出惊人,小时候的莫言在家里是多余的,并不很讨人喜欢,“因为他太调皮了!鼻涕挂着很长,经常用棉袄袖子擦鼻涕,走路经过的地方会碰掉所有的东西,妈妈骂他身上长了刺。
”
1981年5月,保定文学刊物《莲池》发表了莫言处女作《春夜雨霏霏》,全家都很高兴。
那时候,大哥管谟贤专门负责为莫言的作品修改错别字。
如今说到这个话题,大哥仍透着些许责备:“莫言到现在也不会写‘老鼠’的‘鼠’字,不是多加了个宝盖头,就是下面多个点……”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