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段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段锦

传说武八段锦是由岳飞创制的,也有传说八段锦是由唐代的钟离权创造的,但这些说法并不十分可信。在魏晋许逊的《灵剑子引导子午记》中,有关于“八段锦”锻炼方法的记载。但最早出现“八段锦”名目的是宋代洪迈著《夷坚志》一书:“政和七年,李似矩为起居郎……尝以夜半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说明八段锦在北宋已流传于世。八段锦自宋朝以来至今已有八百余年,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较大变化,清末定型后,目前仍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锻炼项目,对于增强体质,延年益寿起着重要的作用。

著名宋代大儒朱熹(1130-1200年)对八段锦有一段生动有趣的记述:“愚四十年前注《参同契》时,见吕四行八段锦,诧其老健,每窃笑之。逮今思之《参同契》之学,实属屠龙术,不如吕四行之宰猪术也。”朱熹酷爱《参同契》之学数十年,晚年时倍感八段锦之学,优于《参同契》,他幽默地评价《参同契》为“屠龙术”,八段锦为宰猪术,形象地描绘《参同契》为“杨春白雪,和之者寡”,八段锦在当时属于“下里巴人,和之者众”。

坐式八段锦又演化为十二段锦和十六段锦。此功法至明代已基本定型,如冷谦《修龄要旨》、高濂《遵生八笺》、胡文焕《类修要诀》等皆有记述。清乾隆时《寿世传真》易名十二段锦,其后《内功图说》亦加整理记述,通行于世。

通过对大量文献史料的查阅、考证,有以下基本认识:(1)传统八段锦流传年代应早于宋代,在明清时期有了较大发展;(2)传统八段锦创编人尚无定论,可以说八段锦是历代养生家和习练者共同创造的知识财富;(3)清末以前的八段锦主要是一种以肢体运动为主的导引术;(4)八段锦无论是南派、北派或是文武不同练法,都同出一源,在流传中相互渗透,逐渐趋向一致。

现在流传的站式八段锦,一般是来源于清代梁世昌所编《易筋经图说》的附录《八段锦》。但作者不详。

在1957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八段锦》一书,书中简要叙述了八段锦对人体的作用、锻炼要领,并根据定型的八段锦歌诀,图文并茂地详述由卓大宏、马风阁、唐豪所编的三套立式和马风阁所编的一套坐式的八段锦功法。内容通俗易懂,发行印数极大,为八段锦的普及推广作出了贡献。

[编辑]内容

八段锦一般是由八种动作组成,每种动作称为一“段”。每种动作都要反复多次,并配合气息调理(如舌抵上颚、意守丹田)。八段锦的动作一般比较舒缓,适合各年龄段的人锻炼。

在姿势上分为站式和坐式两种,站式要求双脚微分与肩同宽,坐式要求盘膝正坐,具体动作各不相同。站式和坐式都分别由8句话总结动作要领。

站式:(据称是清光绪年间整理改编的)

1.双手托天理三焦

▪含胸拔背,自然站立,全身放松,两脚分开与肩同宽。

▪两手掌心向上,手指自然分开,中指尖相向,从胸腹前如“托

天”状慢慢向上托起。要真如“托天”一样用暗劲,做到“力

从脚跟起,贯到泥丸宫”。

▪托到顶门后,掌自然向外、向上翻转,中指尖始终相向,如

此继续向上托起,托到不能再高时,用暗劲一、二、三、四、

五、六、七、八,向上顶八次。

▪注意须用意、用暗劲向上顶,胳膊不可上下弯曲、晃动,臂

肘始终是直的。做完八个动作后,手臂自然向两边松垂下来,

同时全身放松,自然松一口气。

▪稍歇一会儿后,再做下一遍运动,共做八遍六十四个暗劲动

作。

▪“泥丸宫”,俗称顶门,即婴儿头骨未合处。

2.左右开弓似射雕

▪含胸拔背,马步站立做到“三平”。“三平”,即小腿与地

面垂直,大腿与小腿连成直角,身背又与大腿垂直,做到“三

平”很难,年老与体虚的人,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适当

站立即可,不可强求。

▪站好后,左手虎口张开,食指上指,其它四指如握弓背状,

右手如拉弓弦,从胸前用暗劲左右拉开。左手向左一直伸展,

同时目视左前方,如欲射大雕状。左手完全伸展后,左右手

依旧用暗劲一个伸,一个拉,左手向左再顶八次,然后自然

松开、收回,同时全身放松,松一口气。稍歇一会儿后,再

换向右方做一遍,也顶八次。如此左右各做八遍。

▪注意向左右用暗劲顶时,伸直的手臂不能弯曲或来回收缩,

始终用的是暗劲,从外表上看不出来。

3.调理脾胃双臂举

▪全身放松,自然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手手指自然分

开,相向,从腹前开始,右手掌心向上,向上慢慢托举;左

手掌心向下,向下慢慢按压。右手托到头一侧时,掌心自然

向外翻转,逐渐上举如“托天”状,手臂一直伸到不能再伸

时,左手也下压,中指尖自然指向前方,压到不能再压时,

腰带动上半身向左转,转到不能再转时,两手用暗劲一个向

上举,一个向下压,同时两眼用力瞧右脚跟。这样举、压、

瞧,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连续做八次后,两

手松回,上半身也转正,同时全身松一口气。稍歇一会儿,

再换过左手举,右手压。如此反复左右侧各做八遍。E5O

▪传统上这两段分开来做。我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两段合起来做,效果更好。做这两段动作时,两腿始终是站直的,不能

稍打弯曲。腰也不能来回扭动,而是始终朝一个方向转。

4.五劳七伤向后瞧

5.摇头摆尾去心火

▪全身放松站立,两脚分开,比肩略宽。以腰带动上半身,如太极拳之“搂膝拗步”向右转,同时右手向右划,左手向右

前方推,右脚、左脚以脚跟为圆心,自然外摆、内扣,两腿

自然曲成弓步。左手推到不能再推时,右手自然向下压在体

一侧。接着左手再用暗劲向前推八次。再用太极拳之“搂膝

拗步”法,左手从体前向左侧划,右手向左前方推,以腰带

动上半身亦向左侧转来,注意此时头即上半身应尽量转向左

侧,左脚、右脚自然外摆、内扣,这才是真正的“摇头摆尾”。

右手推到不能再推时,用暗劲向前再推八次。如此左右反复,

各做八次。

▪有的传授教人做这一节时,摇摇头,摆摆屁股就完了,这不能达到真正“去心火”的目的。收功后,全身松一口气,休

息片刻,再进行下一个动作。

6.背后七颠百病消

▪全身放松站立,两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身体缓缓上引,脚跟自然离地,引到不能再引时,用两脚尖支撑全身站立,

直到不能支持时,脚跟缓缓着地,随即松一口气,如此共做

八遍。

▪此段过去作“背后七颠百病消”,用脚跟提起顿地,连做七次。这个方法不好,脚跟顿地容易使脑部受到震荡。我将“七

颠”改为“起踮”,并改了运动的方式,如此才有益于健康。

7.攒拳怒目增气力

▪马步站立,含胸拔背,上身、大、小腿做到“三平”;两手如卷饼式握拳,并以内劲紧贴腰间,拳心向上;两目怒视前

方;用暗劲将右拳慢慢冲出,拳心自然翻转向下。

▪冲到不能再冲时,手臂已直,依势用暗劲再向前冲八次。然后全身松开站立,自然松一口气。稍休息一会儿后,换为左

手冲拳。如此左右各做八遍。

▪如卷饼式握拳,也是暗劲,这样拳才能攒得紧。不但“攒拳”

要“怒目”,“两手托天”、“左右开弓”、“单手举”、

“往后瞧”以及后面要解说的“摇头摆尾”、“起踮”等,

也要“怒目”。“怒目”,能提起全身精神,使一身精、气、

神贯足,也锻炼了眼睛视力。戏剧大师如梅兰芳他们的眼神,

也都是经过了锻炼的。“怒目”二字,不可忽视。

8.两手攀足固肾腰

▪全身自然站立,放松;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手用暗劲向后、向上、向前、向下连续慢慢划弧,指尖伸向足前;

▪手臂向下划弧时,上半身带同腰也一齐下划。手伸到不能再伸时,依势用暗劲向足前下压八次,然后全身松开,恢复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