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4:金属及化合物教研成果报告
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案
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金属的基本性质和分类;2.掌握金属的常见化合物及其性质;3.了解金属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金属的基本性质和分类;2.金属的常见化合物及其性质。
三、教学难点1.金属的电子结构和金属键的形成;2.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四、教学内容1. 金属的基本性质和分类1.1 金属的基本性质金属是一类具有特殊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元素。
金属的基本性质包括:•密度大:金属的密度一般比非金属元素大,例如铁的密度为7.87g/cm³,而氧气的密度只有1.43g/cm³;•导电性好: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这是由于金属中的自由电子可以在金属中自由移动;•延展性好:金属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可塑性,可以制成各种形状的器物;•光泽度高:金属具有良好的光泽度,可以制成各种装饰品;•熔点高:金属的熔点一般比非金属元素高,例如铁的熔点为1535℃,而氧气的熔点只有-218℃。
1.2 金属的分类根据金属的电子结构和化学性质,可以将金属分为以下几类:•碱金属:包括锂、钠、钾、铷、铯和钫,具有低密度、低熔点、极强的还原性和极强的活泼性等特点;•碱土金属:包括镁、钙、锶、钡和镭,具有高密度、高熔点、较强的还原性和较强的活泼性等特点;•过渡金属:包括铁、铜、锌、银、金等,具有较高的密度、较高的熔点、较强的还原性和较强的化学活性等特点;•稀土金属:包括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具有较高的密度、较高的熔点、较强的还原性和较强的化学活性等特点;•其他金属:包括铝、锡、铅、汞等,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 金属的常见化合物及其性质2.1 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是由金属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例如铁氧化物(Fe2O3)、铜氧化物(CuO)等。
金属氧化物的性质包括:•酸碱性:金属氧化物可以与酸或碱反应,产生盐和水;•氧化性:金属氧化物可以与非金属元素反应,例如铁氧化物可以与碳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铁;•还原性:金属氧化物可以被还原为金属,例如铁氧化物可以被还原为铁。
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案优质课一等奖
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案优质课一等奖
我非常荣幸地在本年度获得了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案优质课一等奖。
以下是我的教案摘要和课堂实践记录:
教案摘要
教学目标::
- 理解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基本性质;
- 掌握常见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
- 培养实验探究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 金属的结构、性质和分类;
- 典型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制备和性质。
教学步骤::
1. 课前预(15分钟)
- 讲解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 展示常见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
2. 实验探究(45分钟)
- 小组合作,自行设计金属及其化合物实验;
- 记录实验数据并交流讨论实验心得。
3. 总结回顾(20分钟)
- 请学生汇报实验成果;
- 教师点评,做好相关知识总结。
课堂实践
本节课实践环节采用小组探究模式,让学生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记录加深对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认识。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发挥了自主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收获了与课堂知识相结合的宝贵经验。
事后教师还通过点评与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研究效果得到更好的巩固和反思。
获得优质课一等奖是对我本人的肯定,同时也是对我课程设计和教学效果的认可。
我将继续努力,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更加优质、高效的教学活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初中化学金属与化合物教案
初中化学金属与化合物教案主题:金属与化合物学科:化学年级:初中目标:1. 了解金属的性质和特点2. 掌握金属与非金属的区别3. 理解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化学反应4. 掌握金属与氧气、水和酸的反应规律5. 了解常见金属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金属这一概念,让学生观察并描述金属的外观和性质。
引导学生思考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区别,进而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
二、讲解金属的性质(15分钟)1. 让学生了解金属的常见性质: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和硬度等。
2. 通过实验或示意图展示金属的这些性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金属的特点。
三、金属与非金属的区别(10分钟)1. 讲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区别,包括原子结构、性质和化学反应等方面。
2. 引导学生对比金属和非金属,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
四、金属的化学反应(20分钟)1. 讲解金属与氧气、水和酸的反应规律,包括生成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和金属盐等化合物。
2. 进行实验观察金属与不同物质的反应过程,并让学生总结规律。
五、金属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10分钟)1. 介绍常见金属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如氧化铁、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等。
2. 让学生思考金属化合物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拓展他们对金属化合物的认识。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金属与化合物之间的关系。
提出问题或展示一些有趣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
结束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对金属和化合物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今后的学习和实验中,要继续深入探讨金属的性质和化学反应规律,发现金属与化合物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希望大家在化学学习中取得更进一步的成绩!。
元素及化合物实验报告
元素及化合物实验报告元素及化合物实验报告引言:元素及化合物实验是化学学科中的基础实验之一,通过实验可以了解元素的性质和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不同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特性,为深入理解化学原理奠定基础。
实验一:金属元素的性质研究1. 实验目的:探究不同金属元素的性质,如导电性、延展性等。
2. 实验步骤:选取铜、铁和铝三种常见金属材料,分别进行导电性测试、延展性测试等。
3. 实验结果: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延展性,能够迅速传导电流和拉伸成线;铁具有一定的导电性,但延展性较差,不易变形;铝导电性较好,延展性较铁差,但较铜好。
4. 实验结论:不同金属元素具有不同的性质,这些性质与其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有关。
实验二:非金属元素的性质研究1. 实验目的:研究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如电子亲和能、电负性等。
2. 实验步骤:选取氧、氮和碳三种常见非金属元素,分别进行电子亲和能测试、电负性测试等。
3. 实验结果:氧具有较高的电子亲和能,易接受电子形成负离子;氮的电子亲和能较低,不易形成负离子;碳的电子亲和能较低,不易形成负离子。
氧的电负性较高,碳的电负性较低。
4. 实验结论:非金属元素的性质与其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有关,对于化学反应的发生和物质的性质起到重要作用。
实验三:化合物的形成过程研究1. 实验目的:观察不同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了解化学反应的特点。
2. 实验步骤:选取氢氧化钠和盐酸、硫酸铜和铁片等反应,观察其反应过程和产物形成情况。
3. 实验结果: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时产生氯化钠和水,反应过程中产生气泡和变热现象;硫酸铜和铁片反应时产生铁硫化物和硫酸铜溶液,反应过程中铁片逐渐溶解,溶液颜色发生变化。
4. 实验结论: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涉及化学反应,反应物之间发生原子、离子或分子的重新组合,产生新的物质。
实验四:化合物的性质研究1. 实验目的:研究不同化合物的性质,如溶解性、酸碱性等。
2. 实验步骤:选取氯化钠、硫酸铜等化合物,进行溶解性测试、酸碱性测试等。
高中化学教学课例《金属及其化合物》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总结】物理性质:钠受热融化说明钠的熔点低; 化学性质:钠燃烧生成的淡黄色固体为 Na2O2(过 氧化钠)并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通过实验教学,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的教育。 通过钠与氧气在常温和加热两种条件下的实验,让 学生意识到控制实验条件对实验探究的重要性,培养学 生观察、分析和对比的能力。
环节四:小结 【小结】本堂课运用实验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及课 堂实验,使学生了解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的化学性质。 老师发问,让同学简要概括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 学生聆听、领悟、概括并总结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 培养学生及时反思、小结、概括的能力,培养良好 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钠的化合物一节是高中化学第一节系统学习元素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让同学们
体会怎样运用观察法进行实验探究;
2、通过对钠跟氧气的反应及过氧化钠性质的实验
探究,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
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小组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
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
环节三: 【安排实验 2】下面我们就来讲述钠的化学性质, 请同学们完成课本实验 3-2。 【设问】钠在常温能与氧气反应,那么加热时反应 是否会更剧烈?产物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 实验,请大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请大家注意产物的颜 色。 【组织讨论】让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进行组内讨 论。 【提问】钠受热易熔化说明什么? 【板书】物理性质:熔点低 【讲述】钠的熔点低,在加热时剧烈反应,燃烧发 出黄色火焰,生成黄色的过氧化钠固体。反应方程式是: 2Na+O2=Na2O2 【学生实验】1、用镊子夹取钠块并用滤纸擦干表 面后,用小刀切取一小块钠放入水中。 2、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记录现象】1、钠受热首先熔化成银白色小球;2、 剧烈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一种淡黄色固体。 【讨论】根据实验现象在组内讨论钠的物理和化学 性质并猜想所生成的淡黄色物质。 【回答】钠的熔点低。
2024年《金属》的说课稿
2024年《金属》的说课稿尊敬的观众、教师们:大家好!我是XX学校的XX老师,今天非常荣幸为大家介绍一本热门的教材《金属》的课程设计。
本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关于2024年新版的《金属》教材,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术,并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本课程设计的学科涵盖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以及物理等多个学科领域,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金属教育平台。
下面我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来向大家详细介绍本课程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次课程设计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金属的基本知识。
介绍金属的特点、组成、结构和性质等基本概念。
通过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对金属材料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第二部分:金属加工技术。
重点介绍金属铸造、锻造、压力加工及热处理等加工工艺。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不同加工工艺的原理和适用范围,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三部分:金属材料的应用。
介绍金属材料在各行各业的应用领域,包括机械工程、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电子电器等。
通过实地参观、讲座和讨论,让学生了解金属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四部分:金属材料的性能测试和分析。
介绍金属材料的常用测试方法,如拉伸试验、硬度测试和显微组织观察等。
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方法:本次课程设计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实验、讨论、实地参观和案例分析等,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1.讲授:通过PPT和多媒体等教具,向学生讲述金属材料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术。
重点突出重难点,注重图文结合,生动形象地呈现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2.实验:设置一系列的实验项目,如金属拉伸试验、硬度测试和显微组织观察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加深对金属材料性能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
金属配位化合物实验报告
金属配位化合物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合成一个金属配位化合物,并通过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分析来确定其结构和性质。
二、实验原理金属配位化合物是由金属离子和配体通过配位键形成的化合物。
配体可以是阴离子、中性分子或阳离子,与金属离子通过配位键相互结合。
通过配位键的形成,金属与配体之间形成了均匀而稳定的配位化合物。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所需材料:金属离子、配体溶液、溶剂等。
2. 根据配体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离子的亲和力,选择合适的配体和金属离子进行配位反应。
3. 将金属离子和配体按照一定的摩尔比例混合,反应在适当的温度和时间条件下进行。
4. 进行反应后,将生成的金属配位化合物进行分离和纯化。
5. 对金属配位化合物进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测试和分析。
6. 根据实验结果,确定金属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择了铜离子和乙二胺作为配体来合成金属配位化合物。
通过反应,我们成功地合成了纯度较高的金属配位化合物,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测试和分析。
1. 物理性质测试我们首先对金属配位化合物进行了颜色、溶解性、热稳定性等方面的测试。
结果显示,金属配位化合物呈现XX颜色,可在适当的溶剂中溶解,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2. 化学性质测试接下来,我们对金属配位化合物进行了一系列的化学性质测试。
例如,我们对其进行了酸碱性测试、氧化还原性测试等。
结果显示,金属配位化合物在酸性条件下呈现XX性质,在碱性条件下呈现XX性质,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显示XX性质。
通过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测试,我们可以初步确定金属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并与相关的文献和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合成了金属配位化合物,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测试。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初步确定金属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然而,由于实验条件和方法的限制,我们对金属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的了解还有待深入研究。
金属教学的实践成果(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属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金属教学作为培养金属行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其教学成果对于推动金属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金属教学的实践探索,总结了金属教学的成果,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一、引言金属教学是指对金属加工、金属材料、金属工艺等方面的教学活动。
随着我国金属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金属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金属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和创新。
本文旨在通过对金属教学的实践成果进行总结,为今后金属教学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金属教学的实践成果1. 课程设置优化金属教学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优化,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首先,在基础课程方面,增加了金属学、金属工艺学、金属加工工艺等课程,使学生掌握金属的基本知识和加工工艺。
其次,在专业课程方面,增设了金属模具设计、金属表面处理、金属检测与分析等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此外,还开设了金属行业发展趋势、金属制造技术等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 教学方法创新金属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首先,采用项目教学法,将实际生产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其次,引入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掌握金属加工中的关键技术。
此外,还采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实践环节加强金属教学在实践环节上加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首先,建立校内金属加工实训中心,为学生提供金属加工、金属检测等方面的实践平台。
其次,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一体化项目,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生产中。
此外,鼓励学生参加各类金属加工竞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师资队伍建设金属教学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通过引进高水平教师、开展教师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化学实验教案:金属元素与化合物的反应
化学实验教案:金属元素与化合物的反应一、引言金属元素与化合物的反应是化学实验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观察金属与不同种类的化合物反应,可以揭示金属的性质和反应特点。
本教案旨在设计化学实验,通过实际操作,探究金属元素与化合物反应的规律与特点,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金属元素与化合物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原理;2. 学会进行金属元素与化合物反应实验;3. 观察、记录并分析实验现象与结果;4. 理解金属元素与化合物反应的规律,掌握实验技能。
三、教学内容1. 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与酸反应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反应之一。
在实验中可以选择不同金属与不同浓度的酸进行反应,观察生成气体的情况并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
学生可以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金属与酸的反应规律,了解金属活泼性和酸的侵蚀性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是金属氧化反应的典型代表。
通过实验可以选择不同金属,如铁、铜、锌等与氧气反应,并观察实验现象和结果。
学生可以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金属与氧气反应的规律,了解金属氧化产物的性质和反应特点。
3. 金属与水的反应金属与水的反应是研究金属活泼性和稳定性的重要方法。
实验中可以选取不同金属与水反应,并观察实验现象和结果。
学生可以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金属与水反应的规律,了解金属活泼性对反应速率和产物生成的影响。
四、教学步骤1. 实验前准备准备实验所需器材和药品,包括各种金属、酸溶液、氧气气源和水。
2. 实验操作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金属与酸、氧气和水的反应实验。
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验步骤,并注意操作的安全性和规范性。
3. 实验观察与记录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包括金属与酸反应时产生气体、金属与氧气反应后形成的氧化物、金属与水反应时的现象等。
4.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观察和记录,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总结。
比较不同金属与不同化合物反应的差异与联系,讨论金属活泼性和化合物特性对反应的影响。
五、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操作要规范,注意安全。
化学实验教案金属的活动性实验结果分析
化学实验教案金属的活动性实验结果分析化学实验教案:金属的活动性实验结果分析一、实验目的通过对金属的活动性实验进行分析,探究不同金属在酸溶液中的反应活性,并了解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二、实验器材和试剂1. 实验器材:- 烧杯- 试管- 镊子- 酒精灯- 滴管- 温度计- 准密度瓶2. 试剂:- 硫酸- 镁片- 铁片- 锌片- 铝片- 铜片- 银片- 铅片三、实验步骤1. 在五个试管中分别加入5 mL 硫酸溶液。
2. 将各金属片用镊子夹持,分别放入试管中。
3. 观察并记录金属片与硫酸的反应情况,注意观察气泡的形成、金属片的变化以及溶液颜色的变化。
4. 根据观察结果,总结不同金属在酸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
四、实验数据记录与结果分析1. 实验观察数据记录:金属片反应活性(观察结果)铝片强烈气泡冒出,金属片逐渐消失,溶液颜色变浅锌片气泡生成,金属片逐渐消失,溶液颜色变浅铁片轻微气泡生成,金属片无明显变化,溶液颜色变浅铜片极少气泡生成,金属片无明显变化,溶液颜色变浅铅片无气泡生成,金属片无明显变化,溶液颜色不变2. 结果分析:根据观察数据,可以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从高到低为:铝片 > 锌片 > 铁片 > 铜片 > 铅片。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 在酸溶液中,金属的活动性会影响其反应速度和程度。
活动性较高的金属片如铝片和锌片,在酸溶液中会发生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并逐渐消失。
2. 活动性较低的金属片如铜片和铅片,在酸溶液中反应相对较慢,产生少量气泡或者不产生气泡。
六、实验拓展和注意事项1. 本实验中使用的是稀硫酸溶液,注意安全操作,避免接触皮肤和眼睛,必要时佩戴防护手套和护目镜。
2. 建议在实验中进行温度测量,观察金属与酸反应时的温度变化情况,以进一步分析反应活性。
3. 可以使用其他金属片进行类似实验,扩展对金属活动性的认识范围。
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金属的活动性,为进一步研究金属的应用奠定基础。
《主题四 第二节 常见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常见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常见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树立环保认识和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常见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2.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和金属化合物性质的探究。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械:试管、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金属钠、镁、铝、铁、铜的化合物样品等。
2. 试剂:适量水、氢氧化钠溶液、盐酸等。
3. 多媒体课件:常见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的图文资料。
4. 小组学习材料:实验报告、笔记本、笔。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提问:请同砚们回忆初中化学中学习过哪些金属材料?2. 展示实物:展示一些常见的金属材料,如铁钉、铜丝、铝箔等。
3. 提问:这些金属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4. 引入: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些常见的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了解它们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二)新课教学1. 常见金属单质(1)展示金属钠、镁、铝、铁等实物,请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外观特征。
(2)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金属钠在空气中的变化,加深对金属活泼性的理解。
(3)通过PPT展示金属晶体结构,介绍金属的通性。
2. 金属化合物(1)展示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等金属化合物溶液,请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外观特征。
(2)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金属铜和硫酸铜的反应,了解置换反应的观点。
(3)通过PPT展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区别,介绍常见金属化合物的类型和性质。
(三)探究活动请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不同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规律,加深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
(四)教室小结1. 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观点和性质。
2. 强调金属材料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化学实验教案金属的活动性实验结果分析与实际应用
化学实验教案金属的活动性实验结果分析与实际应用本教案旨在通过有趣的金属活动性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化学中金属反应的本质,分析实验结果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实验名称】金属的活动性实验【实验目的】通过金属活动性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金属的活动性和金属之间的化学反应。
探讨实验结果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实验材料】铜、铁、锌、镁片、硫酸、盐酸、铜片、橡胶塞、试管、试管架【实验步骤】1. 实验前做好实验器材及药品的准备工作,戴好防护手套和护目镜。
2. 取出五个试管,分别标号为1、2、3、4、5。
3. 在试管1中加入硫酸,试管2中加入盐酸,试管3中什么都不加。
4. 分别将铁、锌、镁片分别加入试管1、2、3中,并开始记录反应。
5. 将铜片插入试管4中,并仔细观察。
6. 取一个橡胶塞塞住试管4并将试管4反转,然后放进试管5中。
(试管5坐在试管架上。
)7. 固定试管5,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结果分析】1. 加入硫酸和盐酸的试管1和试管2中的金属片分别会与溶液发生化学反应,放气现象明显。
观察可以发现,铁片和锌片放气现象比较明显,镁片放气现象较微弱。
2. 在试管4中插入铜片,观察可以发现,铜片并不与盐酸发生反应,并保持原状。
说明铜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3. 将试管4橡胶塞塞住并反转之后放入试管5中,可以看到铜片缓慢地上浮至试管的顶部。
这是因为铜片比金属氢化物的生成更容易被氢气还原,所以铜可以用来消除金属氢化物中释放的氢气。
4. 通过以上实验,可以发现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K、Na、Ca、Mg、Al、Zn、Fe、Ni、Pb、Cu、Ag、Au。
活动性大的金属在化学反应中更容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实际应用】1. 铜制品的使用:铜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可以用来制作电线、管道和其他家居用品。
2. 锌的保护:锌对于铁和钢材来说可以起到一种防腐蚀的作用。
它可以做防腐剂,涂在铁、钢材等表面,形成锌膜。
锌膜防止铁的氧化而被腐蚀,从而保持其表面状态和机械性能。
金属的性质教研活动记录
一、活动背景为了提高学生对金属性质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我校数学教研组于2021年10月15日下午开展了以“金属的性质”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教师集体备课、课堂展示、教学反思等方式,探讨金属性质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活动目标1. 了解金属的性质,提高学生对金属的认识。
2. 探讨金属性质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促进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三、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教研活动开始,首先由备课组长组织全体教师进行集体备课。
针对金属的性质这一主题,教师们共同分析了教材内容,明确了教学目标、重难点,并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
2. 课堂展示本次教研活动邀请了两位教师进行课堂展示。
第一位教师以“金属的导电性”为主题,通过实验演示、问题引导等方式,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动手操作中感受金属的导电性质。
第二位教师则以“金属的导热性”为主题,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类比推理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金属的导热性质。
3. 教学反思课后,两位展示教师分别进行了教学反思,分享了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
其他教师也积极参与讨论,对两位教师的教学进行了评价和建议。
四、活动总结1. 教学亮点(1)注重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金属的性质。
(2)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合生活实例,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2. 教学不足(1)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部分教学内容未能充分展开。
(2)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不足,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
(3)教学手段单一,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改进措施(1)优化课堂时间安排,确保教学内容充分展开。
(2)加强问题引导,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活动效果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教师们对金属性质的教学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同时,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得到了加强,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
金属配位化合物实验报告
金属配位化合物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金属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掌握金属配位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3、学习通过实验手段对金属配位化合物进行表征和分析。
二、实验原理金属配位化合物是由中心金属离子与配体通过配位键结合形成的一类化合物。
配体可以是分子(如 H₂O、NH₃等)或离子(如 CN⁻、Cl⁻等)。
中心金属离子通常具有空的价层轨道,能够接受配体提供的孤对电子,形成稳定的配位结构。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择了常见的金属离子(如铜离子、镍离子等)和配体(如乙二胺、草酸根等)进行反应,合成相应的配位化合物,并通过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的方法对其组成和结构进行研究。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仪器电子天平磁力搅拌器恒温水浴锅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仪2、试剂硫酸铜(CuSO₄·5H₂O)氯化镍(NiCl₂·6H₂O)乙二胺(C₂H₈N₂)草酸(H₂C₂O₄·2H₂O)氢氧化钠(NaOH)盐酸(HCl)乙醇蒸馏水四、实验步骤1、合成Cu(en)₂SO₄在 100 mL 烧杯中,称取 25 g 硫酸铜(CuSO₄·5H₂O),加入 20 mL 蒸馏水,搅拌使其溶解。
缓慢滴加 10 mL 乙二胺(C₂H₈N₂),同时搅拌,溶液颜色逐渐由蓝色变为深蓝色。
将溶液在 60℃的恒温水浴锅中加热 30 分钟,使反应充分进行。
冷却至室温后,过滤,用少量乙醇洗涤沉淀,得到深蓝色的Cu(en)₂SO₄晶体。
2、合成Ni(C₂O₄)₂²⁻在 100 mL 烧杯中,称取 20 g 氯化镍(NiCl₂·6H₂O),加入 20mL 蒸馏水,搅拌使其溶解。
加入 15 g 草酸(H₂C₂O₄·2H₂O),搅拌均匀。
用氢氧化钠溶液调节 pH 值至 7-8,溶液中逐渐有绿色沉淀生成。
将沉淀过滤,用蒸馏水洗涤多次,得到绿色的Ni(C₂O₄)₂²⁻沉淀。
3、金属配位化合物的表征元素分析:对合成的金属配位化合物进行元素分析,确定其组成。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金属作为一种重要的物质,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对于材料的制备、加工、应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学生对金属化学性质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我们组织了一次关于金属的化学性质的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金属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使学生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如金属的活泼性、氧化还原性等;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4.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活动内容1. 金属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教师讲解金属的基本概念,包括金属的定义、金属的结构和金属的物理性质;(2)介绍金属的分类,如过渡金属、碱土金属、贵金属等;(3)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类别金属的特点和应用。
2. 金属的化学性质(1)金属的活泼性: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金属与酸、碱的反应,了解金属的活泼性;(2)金属的氧化还原性:讲解金属在化学反应中的氧化还原过程,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金属的氧化还原反应;(3)金属的腐蚀与防护:介绍金属腐蚀的原因和防护措施,让学生了解金属在自然环境中的变化。
3. 金属实验操作(1)教师演示金属实验操作步骤,包括金属的切割、打磨、加热等;(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安全;(3)实验结束后,让学生分享实验心得,总结实验操作要点。
4. 金属应用探讨(1)教师介绍金属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建筑、电子、医疗等;(2)学生分组讨论金属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优势,并分享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学生的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金属的应用价值。
四、活动评价1. 学生对金属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的认知程度;3. 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提高;4. 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
五、活动总结本次教研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目标。
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对金属的化学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初中化学金属制作教案及反思
初中化学金属制作教案及反思
主题:金属制作
目标:让学生了解金属的制作过程,掌握金属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内容:
1. 金属的特性和结构
2. 金属的提取方法
3. 各种金属的应用领域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金属制品,引导学生讨论金属的特性和用途。
2. 授课:讲解金属的特性和结构,以及金属的提取方法。
3. 实验: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金属的一些性质。
4. 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各种金属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领域,并做简短报告。
5. 总结:复习金属的特性和提取方法,梳理金属的应用领域。
反思范本
在这堂化学课中,我觉得学生对金属的兴趣很高,尤其是在进行实验的时候,他们都非常积极参与,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我也注意到学生们在小组讨论中互相合作,分享各自的想法和观点,这对他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我觉得在这堂课中,我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引导他们探索金属的世界。
然而,我也发现有一些不足之处。
比如在教学设计上,我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导致一些学生在理解金属的特性和结构时出现困难。
我也发现在实验环节中,一些学生可能缺乏实验操作的经验,导致实验结果不够准确。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总的来说,这堂化学课给我留下了很多启发和反思。
我会继续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每一堂课都能够更加生动有趣,更加富有启发性。
理化科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研成果分享)
【答案】C
2、下列反应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A.NH3+CO2+H2O=NH4HCO3B.8Al+3Fe3O4高温4Al2O3+9Fe
C.2KMnO4△K2MnO4+MnO2+O2↑ D.HCl+AgNO3=AgCl↓+HNO3
【答案】B
3、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化学反应?写出能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它们是否为置换反应。
注意:在描述现象时要注意回答这几点:金属逐渐溶解;有(大量)气泡产生;溶液的颜色变化。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些金属即使在高温下也不与氧气反应
(1)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金入于猛火,色不夺精光”,由此说明,金在高温下也不与氧气发生反应,金最不活泼。
知识点2:金属与酸的反应
1.实验:将铝片放入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观察并记录现象:铝片表面产生大量的气泡
2Al+6HCl==2AlCl3+3H2↑
思考:铝制容器在实用时应注意些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不可盛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否则容器会被腐蚀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
(1)取少量打磨光洁的镁条、锌粒、铁片、铜片分别放入盛有稀盐酸的4支试管中,观察到:
a.镁条表面有大量气泡产生,金属溶解,反应剧烈
九年级化学下册实验活动4 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教案与教学反思
实验活动4 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出自白居易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李度一中陈海思九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办法。
因此,在实验中,可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采用实验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从而完成对金属化学性质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出自郑燮的《新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刻画、触摸等方式认识金属的物理性质。
(2)初步掌握金属化学性质的实验操作。
2.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运用实验自主探究的方法获得信息。
(2)通过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去探究金属的导电性,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2)进一步激发学生乐于探究的情感和发扬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设计。
【教学准备】试管、试管夹、酒精灯、坩埚钳、电池、导线、小灯泡、火柴、镁条、锌粒、铝片、铁片、铁粉、铜片、黄铜片(或白铜片)、稀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小灯泡、导线、电池、小刀。
【导入新课】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了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可能你们觉得有点抽象,现在我们在实验室,你们可以按照我说的过程去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从而感受化学实验的乐趣。
【观察】每个实验桌上有镁条、铝片、铁片、铜片,教师带领学生观察这些金属的颜色和光泽。
【交流回答】镁为银白色金属,纯铁为银白色金属光泽,铜片具有紫红色金属光泽,铝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
《金属及其化合物》说课稿
《金属及其化合物》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及作用金属的化学性质为高中化学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的内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包含钠与氧气、水的反应,铝与氧气的反应,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的反应。
这既是学生在初中所学金属和金属材料的知识基础上的深化,也渗透了学生在第一、二章里所学的知识,如物质分类方法、氧化还原反应等等,有利于巩固学生以往所学的知识;同时本课时要介绍的金属性质的研究获取方法,将是学生在后续章节里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识的重要基础,因此本课时乃至本章的内容将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及教学目标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隶属于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实验教学将占较大的比例,但教学时应尽量避免学生只顾看实验现象而忽视了思考的情况出现,基于以上分析按照《课标》要求结合教材编排体系,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①了解地壳中一些重要元素(O Si Al Fe Ca)的相对含量。
②掌握Na、Mg、Al、Fe的重要性质,认识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
③了解金属活动顺序表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增强学生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得出结论能力同时感受探究的过程以及研究元素化合物性质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介绍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用途,如过氧化钠,指出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热情。
②通过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Na、Al与O2的反应。
(2)教学难点:Na、Al与O2的反应实验现象的观察。
二、说教法1.实验探究法:与以往教材相比,新教材必修1本课时内容设计得较为开放,重要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质在书中并无太多的文字叙述,其目的很明显,就是要求学生主要通过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实验探究去获得,但作为执教者必须把握好探究的深度和广度,该演示的、该要规范操作的,还是要有一个教师的演示与规范在前,不能一味放手让学生去操作,例如金属钠的切割;在该探究的时候,要大胆让学生去动手。
金属元素实验报告
金属元素实验报告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金属元素实验报告的编写方法和注意事项。
本文将分三个部分进行介绍: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实验目的:实验的目的是了解金属元素的性质、组成和化学反应,并通过实验加深对金属元素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将实验结果以报告形式展示,增强科学实验的实际性和创造性。
实验过程:首先,我们需要准备实验室所需的实验器材和试剂。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需要使用的试剂有硫酸、铁粉、氢氧化钠等。
器材有试管、试剂架、酒精灯、烧杯等。
接下来,根据实验要求,我们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注意安全操作,避免发生意外事件。
当实验完成后,及时清洗已使用的实验器材和试剂,保证实验室的卫生和整洁。
实验结果:最后一个部分是实验结果。
在撰写报告的时候,一定要详细记录实验的步骤和结果。
需要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确保写作全面、完整,并加上漂亮的图片以增加报告的可读性。
为了使报告可读性更高,可以在报告中添加一些实验数据和图表,这样能使实验结果更加直观地呈现。
同时,在撰写报告的时候,需要对实验过程进行详细的描述,尽可能的把每一个步骤都描述清楚。
这样,读者就可以完全理解实验过程,并明白实验结果的含义。
总结: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金属元素的性质和化学反应,同时也掌握了实验格的基本方法。
在实验报告中,我们需要尽可能的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并分析实验结果。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报告的撰写,对实验过程进行回顾,并加深对金属元素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南翰林院学校高考化学教学大纲四:金属与金属化合物二、教研附件展示:附件一:金属元素§1、碱金属1.钠[钠的物理性质]很软,可用小刀切割;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但常见的钠的表面为淡黄色);密度比水小而比煤油大(故浮在水面上而沉于煤油中);熔点、沸点低;是热和电的良导体.[钠的化学性质](1)Na与O2反应:常温下:4Na+O2=2Na2O,2Na2O+O2=2Na2O2(所以钠表面的氧化层既有Na2O也有Na2O2,且Na2O2比Na2O稳定).加热时:2Na+O2Na2O2(钠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2)Na与非金属反应:钠可与大多数的非金属反应,生成+1价的钠的化合物.例如:2Na+C122NaCl2Na+S Na2S(3)Na与H2O反应.化学方程式及氧化还原分析: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Na与H2O反应的现象:①浮②熔⑧游④鸣⑤红.(4)Na与酸溶液反应.例如:2Na+2HCl=2NaCl+H2↑2Na+H2SO4=Na2SO4+H2↑由于酸中H+浓度比水中H+浓度大得多,因此Na与酸的反应要比水剧烈得多.钠与酸的反应有两种情况:①酸足量(过量)时:只有溶质酸与钠反应.②酸不足量时:钠首先与酸反应,当溶质酸反应完后,剩余的钠再与水应.因此,在涉及有关生成的NaOH或H2的量的计算时应特别注意这一点.(5)Na与盐溶液的反应.在以盐为溶质的水溶液中,应首先考虑钠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H2,再分析NaOH可能发生的反应.例如,把钠投入CuSO4溶液中:2Na+2H2O=2NaOH+H2↑2NaOH+CuSO4=Cu(OH)2↓+Na2SO4注意:钠与熔融的盐反应时,可置换出盐中较不活泼的金属.例如:4Na +TiCl 4(熔融)4NaCl +Ti[实验室中钠的保存方法]由于钠的密度比煤油大且不与煤油反应,所以在实验室中通常将钠保存在煤油里,以隔绝与空气中的气体和水接触.钠在自然界里的存在:由于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故钠在自然界中只能以化合态的形式(主要为NaCl ,此外还有Na 2SO 4、Na 2CO 3、NaNO 3等)存在.[钠的主要用途](1)制备过氧化钠.(原理:2Na +O 2Na 2O 2)(2)Na -K 合金(常温下为液态)作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原因:Na -K 合金熔点低、导热性好)(3)冶炼如钛、锆、铌、钽等稀有金属.(原理:金属钠为强还原剂)(4)制高压钠灯.(原因:发出的黄色光射程远,透雾能力强)2.钠的化合物[过氧化钠]物理性质淡黄色固体粉末化学性质与H 2O 反应2Na 2O 2+2H 2O =4NaOH +O 2现象:反应产生的气体能使余烬的木条复燃;反应放出的热能使棉花燃烧起来与CO 2反应2Na 2O 2+2CO 2=2Na 2CO 3+O 2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强氧化剂能使织物、麦秆、羽毛等有色物质褪色用途呼吸面具和潜水艇里氧气的来源;作漂白剂说明(1)Na 2O 2与H 2O 、CO 2发生反应的电子转移情况如下:由此可见,在这两个反应中,Na 2O 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H 2O 或CO 2只作反应物,不参与氧化还原反应.(2)能够与Na 2O 2反应产生O 2的,可能是CO 2、水蒸气或CO 2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体.(3)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原理是实验室制氧气方法之一,其发生装置为“固+液→气体”型装置.[碳酸钠与碳酸氢钠]Na 2CO 3NaHCO 3俗名纯碱、苏打小苏打颜色、状态白色粉末.碳酸钠结晶水合物的化学式为Na 2CO 3·10H 2O白色晶体.无结晶水合物水溶性易溶于水溶于水,但溶解度比Na 2CO 3小热稳定性加热不分解加热易分解.化学方程式为:2NaHCO 3Na 2CO 3+CO 2↑+H 2O与酸反应较缓慢.反应分两步进行:CO 32-+H +=HCO 3-HCO 3-+H +=CO 2↑+H 2O较剧烈,放出CO 2的速度快HCO 3-+H +=CO 2↑+H 2O 与NaOH反应不反应NaHCO 3+NaOH =Na 2CO 3+H 2O酸式盐与碱反应可生成盐和水与CaCl 2溶液反应CO 32-+Ca 2+=CaCO 3↓不反应。
Ca(HCO 3)2溶于水鉴别方法①固态时:分别加热,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气体的是NaHCO 3②溶液中:分别加入CaCl 2或BaCl 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是Na 2CO 3主要用途①用于玻璃、制皂、造纸等②制烧碱①用作制糕点的发酵粉②用于泡沫灭火器③治疗胃酸过多相互关系说明(1)由于NaHCO 3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于Na 2CO 3,因此,向饱和的Na 2CO 3溶液中通入CO 2气体,能析出NaHCO 3晶体.(2)利用Na 2CO 3溶液与盐酸反应时相互滴加顺序不同而实验现象不同的原理,可在不加任何外加试剂的情况下,鉴别Na 2CO 3溶液与盐酸.*[侯氏制碱法制NaHCO 3和Na 2CO 3的原理]在饱和NaCl 溶液中依次通入足量的NH 3、CO 2气体,有NaHCO3从溶液中析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3+H2O+CO2=NH4HCO3NH4HCO3+NaCl=NaHCO3↓+NH4Cl2NaHCO3Na2CO3+H2O+CO2↑3.碱金属元素[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特征]碱金属元素包括锂(Li)、钠(Na)、钾(K)、铷(Rb)、铯(Cs)和放射性元素钫(Fr).(1)相似性: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1个,次外层为8个(Li原子次外层电子数为2个).因此,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而显+1价.(2)递变规律:随着碱金属元素核电荷数增多,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失电子能力增强,金属活动性增强.[碱金属的物理性质](1)相似性:①都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其中铯略带金黄色);②柔软;③熔点低;④密度小,其中Li、Na、K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⑤导电、导热性好.(2)递变规律:从Li→Cs,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密度逐渐增大(特殊:K的密度小于Na 的密度),但熔点、沸点逐渐降低.[碱金属的化学性质]碱金属的化学性质与钠相似.由于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1个,因此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具有强还原性,是强还原剂;又由于从Li→Cs,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吸引力减弱,故还原性增强.(1)与O2等非金属反应.从Li→Cs,与O2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增加.①Li与O2反应只生成Li2O:4Li+O22Li2O②在室温下,Rb、Cs遇到空气立即燃烧;③K、Rb、Cs与O2反应生成相应的超氧化物KO2、RbO2、CsO2.(2)与H2O反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2R+2H2O=2ROH+H2↑(R代表Li、Na、K、Rb、Cs).从Li→Na,与H2O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增加.K与H2O反应时能够燃烧并发生轻微爆炸;Rb、Cs遇H2O立即燃烧并爆炸.生成的氢氧化物的碱性逐渐增强(其中LiOH难溶于水).[焰色反应]是指某些金属或金属化合物在火焰中灼烧时,火焰呈现出的特殊的颜色.(1)一些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的颜色:钠——黄色;钾——紫色;锂——紫红色;铷——紫色;钙—一砖红色;锶——洋红色;钡——黄绿色;铜——绿色.(2)焰色反应的应用:检验钠、钾等元素的存在.§2、几种重要的金属1.金属的物理性质(1)状态:在常温下,除汞(Hg)外,其余金属都是固体.(2)颜色:大多数金属呈银白色,而金、铜、铋具有特殊颜色.金属都是不透明的,整块金属具有金属光泽,但当金属处于粉末状时,常显不同颜色.(3)密度:金属的密度相差很大,常见金属如钾,钠、钙、镁、铝均为轻金属(密度小于4.5g·cm-3),密度最大的金属是锇,高达22.57g·cm-3.(4)硬度:金属的硬度差别很大,如钠、钾的硬度很小,可用小刀切割;最硬的金属是铬.(5)熔点:金属的熔点差别很大,如熔点最高的金属为钨,其熔点为3410℃,而熔点最低的金属为汞,其熔点为-38.9℃,比冰的熔点还低.(6)大多数金属都具有延展性,可以被抽成丝或压成薄片.其中延展性最好的是金.⑺金属都是电和热的良导体.其中银和铜的传热、导电性能最好.2.镁和铝[镁和铝]元素镁(12Mg)铝(13Al)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第二周期ⅡA族第三周期ⅢA族单质物理性质颜色和状态银白色固体银白色固体硬度镁(很软)<铝(较硬)密度g·cm-3镁(1.738)<铝(2.70)熔点/℃镁(645)<铝(660.4)沸点/℃沸点(1090)<铝(2467)自然界存在形式均以化合态形式存在用途用于制造合金用于制作导线、电缆;铝箔用于食品、饮料的包装;用于制造合金[镁与铝元素的原子结构及单质化学性质的比较]元素镁(Mg)铝(A1)原最外层电子数2个(较少)3个(较多)子结构原子半径r(Mg)>r(A1)失电子能力、还原性及金属性Mg>A1单质的化学性质与O2的反应常温Mg、Al均能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一层坚固而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所以,金属镁和铝都有抗腐蚀性能点燃2Mg+O2(空气)2MgO4Al+3O2(纯)2A12O3与S、X2等非金属的反应Mg+S MgSMg+C12MgCl22Al+3S A12S32Al+3Cl22AlCl3与酸的反应非氧化性酸例Mg+2H+=Mg2++H2↑例2A1+6H+=2A13++3H2↑氧化性酸例4Mg+10HNO3(极稀)=4Mg(NO3)2+N2O↑+5H2O铝在冷的浓HNO3、浓H2SO4中因发生钝化而难溶与碱的反应不反应2A1+2NaOH+2H2O=2NaAlO2+3H2↑与氧化物的反应2Mg+CO22MgO+C(金属镁能在CO2气体中燃烧)2A1+Fe2O32Fe+A12O3[铝热反应]说明铝与比铝不活泼的金属氧化物(如CuO等)都可以发生铝热反应[铝的重要化合物]氧化铝(A12O3)氢氧化铝[A1(OH)3]硫酸铝钾[KAl(SO4)2]物理性质白色固体,熔点高,难溶于水不溶于水的白色胶状固体;能凝聚水中的悬浮物,有吸附色素的性能硫酸铝钾晶体[KAl(SO4)2·12H2O]俗称明矾.明矾是无色晶体,易溶于水所属类别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复盐(由两种不同金属离子和一种酸根离子组成)电离方程式在水中不能电离A13++3OH-A1(OH)3AlO 2-+H ++H 2OKAl(SO 4)2=K ++A13++2SO 42-化学性质既能与酸反应生成铝盐,又能与碱反应生成偏铝酸盐:Al 2O 3+6H +=2A13++3H 2O ,Al 2O 3+2OH -=2AlO 2-+H 2O①既能溶于酸,又能溶于强碱中:A1(OH)3+3H +=A13++3H 2O ,A1(OH)3+OH -=2AlO 2-+2H 2O ②受热分解:2A1(OH)3Al 2O 3+3H 2O①同时兼有K +、A13+、SO 42-三种离子的性质②水溶液因A13+水解而显酸性:A13++3H 2O A1(OH)3+3H +制法2A1(OH)3Al 2O 3+3H 2O可溶性铝盐与氨水反应:A13++3NH 3·H 2OA1(OH)3↓+3NH 4+用途①作冶炼铝的原料②用于制耐火坩埚、耐火管、耐高温仪器制取氧化铝作净水剂[合金](1)合金的概念: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跟非金属)熔合在一起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2)合金的性质:①合金的硬度比它的各成分金属的硬度大;②合金的熔点比它的各成分金属的熔点低.*[硬水及其软化](1)基本概念.①硬水和软水:硬水:含有较多的Ca2+和Mg2+的水.软水:不含或只含少量Ca2+和Mg2+的水.②暂时硬度和永久硬度:暂时硬度:由碳酸氢钙或碳酸氢镁所引起的水的硬度.永久硬度:由钙和镁的硫酸盐或氯化物等引起的水的硬度.③暂时硬水和永久硬水:暂时硬水:含有暂时硬度的水.永久硬水:含有永久硬度的水.(2)硬水的软化方法:①煮沸法.这种方法只适用于除去暂时硬度,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HCO3)2CaCO3↓+CO2↑+H2OMg(HCO3)2MgCO3↓+CO2↑+H2OMgCO3+H2O Mg(OH)2↓+CO2↑②离子交换法.这种方法可同时除去暂时硬度和永久硬度.③药剂软化法.常用的药剂法有石灰——纯碱法和磷酸钠法.(3)天然水的硬度:天然水同时有暂时硬度和永久硬度,一般所说的硬度是指两种硬度之和.(4)硬水的危害:①长期饮用硬度过高或过低的水,均不利于身体健康.②用硬水洗涤衣物,浪费肥皂,也不易洗净.③锅炉用水硬度过高,易形成锅垢[注:锅垢的主要成分为CaCO3和Mg(OH)2],不仅浪费燃料,还会引起爆炸事故.3.铁和铁的化合物[铁](1)铁在地壳中的含量:铁在地壳中的含量居第四位,仅次于氧、硅和铝.(2)铁元素的原子结构:铁的原子序数为26,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第Ⅷ族,属过渡元素.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个,可失去2个或3个电子而显+2价或+3价,但+3价的化合物较稳定.(3)铁的化学性质:①与非金属反应:3Fe+2O2Fe3O42Fe+3C122FeCl3说明铁丝在氯气中燃烧时,生成棕黄色的烟,加水振荡后,溶液显黄色.Fe+S FeS说明铁跟氯气、硫反应时,分别生成+2价和+3价的铁,说明氧化性:氯气>硫.②与水反应:a.在常温下,在水和空气中的O2、CO2等的共同作用下,Fe易被腐蚀(铁生锈).b.在高温下,铁能与水蒸气反应生成H2:3Fe+4H2O(g)Fe3O4+4H2③与酸反应:a.与非氧化性酸(如稀盐酸、稀H2SO4等)的反应.例如:Fe+2H+=Fe2++H2↑b.铁遇到冷的浓H2SO4、浓HNO3时,产生钝化现象,因此金属铁难溶于冷的浓H2SO4或浓HNO3中.④与比铁的活动性弱的金属的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例如:Fe+Cu2+=Fe2++Cu归纳:铁的化学性质及在反应后的生成物中显+2价或+3价的规律如下;[铁的氧化物的比较]铁的氧化氧化亚铁氧化铁四氧化三铁物俗称铁红磁性氧化铁化学式FeO Fe2O3Fe3O4铁的价态+2价+3价+2价和+3价颜色、状态黑色粉末红棕色粉末黑色晶体水溶性都不溶于水化学性质①在空气中加热时,被迅速氧化;6FeO+O 22Fe 3O 4②与盐酸等反应:FeO+2H +=Fe 2++H 2O①与盐酸等反应:Fe 2O 3+6H +=2Fe 3++3H 2O ②在高温时,被CO 、C 、A1等还原:Fe 2O 3+3CO 2Fe+3CO 2兼有FeO 和Fe 2O 3的性质,如Fe 3O 4+8H +=2Fe 3++Fe 2++4H 2O[氢氧化亚铁和氢氧化铁的比较]Fe(OH)2Fe(OH)3颜色、状态在水中为白色絮状沉淀在水中为红褐色絮状沉淀水溶性难溶于水难溶于水制法可溶性亚铁盐与强碱溶液或氨水反应:注:制取时,为防止F e 2+被氧化,应将装有NaOH 溶液的滴管插入FeSO 4溶液的液面下可溶性铁盐与强碱溶液、氨水反应:化学性质①极易被氧化:沉淀颜色变化:白色→灰绿色→红褐色②与非氧化性酸如盐酸等中和:①受热分解;固体颜色变化:红褐色→红棕色②与酸发生中和反应:[Fe 3+和Fe 2+的相互转化]例如:2Fe 3++Fe =3Fe 2+应用:①除去亚铁盐(含Fe 2+)溶液中混有的Fe 3+;②亚铁盐很容易被空气中的O 2氧化成铁盐,为防止氧化,可向亚铁盐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屑.例如:2Fe 2++Cl 2=2Fe 3++2Cl -应用:氯化铁溶液中混有氯化亚铁时,可向溶液中通入足量氯气或滴加新制的氯水,除去Fe 2+离子.Fe2+Fe3+[Fe2+、Fe3+的检验](1)Fe2+的检验方法:①含有Fe2+的溶液呈浅绿色;②向待检液中滴加NaOH溶液或氨水,产生白色絮状沉淀,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沉淀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说明含Fe2+③向待检液中先滴加KSCN溶液,无变化,再滴加新制的氯水,溶液显红色,说明含Fe2+.有关的离子方程式为:2Fe2++Cl2=2Fe3++2Cl-Fe3++3SCN-=Fe(SCN)3(2)Fe3+的检验方法:①含有Fe3+的溶液呈黄色;②向待检液中滴加NaOH溶液或氨水,产生红褐色沉淀,说明含Fe3+.③向待检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呈血红色,说明含Fe3+.进行铁及其化合物的计算时应注意的事项:(1)铁元素有变价特点,要正确判断产物;(2)铁及其化合物可能参加多个反应,要正确选择反应物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反应中生成的铁化合物又可能与过量的铁反应,因此要仔细分析铁及其化合物在反应中是过量、适量,还是不足量;(4)当根据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计算时,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列出方程式或方程式组;(5)经常用到差量法、守恒法.4.金属的冶炼[金属的冶炼](1)从矿石中提取金属的一般步骤有三步:①矿石的富集.除去杂质,提高矿石中有用成分的含量;②冶炼.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在一定条件下,用还原剂将金属矿石中的金属离子还原成金属单质;③精炼.采用一定的方法,提炼纯金属.(2)冶炼金属的实质:用还原的方法,使金属化合物中的金属离子得到电子变成金属原子.(3)金属冶炼的一般方法:①加热法.适用于冶炼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位于氢之后的金属(如Hg 、Ag 等).例如:2HgO 2Hg+O 2↑HgS+O 2Hg+SO 2↑2Ag 2O4Ag+O 2↑2AgNO 32Ag+2NO 2↑+O 2↑②热还原法.适用于冶炼金属活动顺序表中Zn 、Fe 、Sn 、Pb 等中等活泼的金属.常用的还原剂有C 、CO 、H 2、Al 等.例如:Fe 2O 3+3CO 2Fe +3CO 2(炼铁)ZnO +CZn +CO ↑(伴生CO 2)WO 3+3H 2W +3H 2OCr 2O 3+2Al2Cr +A12O 3(制高熔点的金属)③熔融电解法.适用于冶炼活动性强的金属如K 、Ca 、Na 、Mg 、A1等活泼的金属,通过电解其熔融盐或氧化物的方法来制得.例如:2A12O 34Al +3O 2↑2NaCl2Na +C12↑④湿法冶金(又叫水法冶金).利用在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如置换、氧化还原、中和、水解等),对原料中的金属进行提取和分离的冶金过程.湿法冶金可用于提取Zn 、U(铀)及稀土金属等.例题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钠元素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化合态形式存在,其中最多的是碳酸钠B.运用钠蒸气放电发光的性质,制造的高压钠灯能发出强烈的白炽光,其射程远,穿透力强,可作航船的探照灯.C.单质钠是一种很强的还原剂,可以把钛、锆、铌、钼等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中氧化出来.D.钠着火后,可用砂子灭火,不能用水,也不能用泡沫灭火器灭火.2.将一块金属钠投入到饱和的澄清石灰水中,看到的现象是:()A.置换出金属钙而有固体析出B.置换出氢气单质C.反应比在水中剧烈、引起燃烧D.溶液变浑浊,并放出气体3.在某温度下,NaOH 的溶解度为ag,该温度下,用bg 水溶解一定量的Na 2O 2形成饱和溶液,需加入Na 2O 2的质量为()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