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年黄河上中游降水多时间尺度特征分析
近50年黄河中游三花区间降水特征分析
近50年黄河中游三花区间降水特征分析
近50年黄河中游三花区间降水特征分析
利用黄河中游三花区间(三门峡到花园口)近50 a(1955-2004年)气候资料,分析了三花区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区间汛期降水量的年代变化趋势与非汛期大多相反;不论区间还是分区,20世纪90年代降水量较常年偏少都十分显著.近期(1986-2004年)年降水量较常年偏少1成左右.其中,汛期降水量偏少1~2成;非汛期区间和伊洛河偏少,沁河和干流为正常或略偏多.
作者:王红振明亮晋建设李荣王艳玲邢辰飞李娜林丽 Wang Hongzhen Ming Liang Jin Jianshe Li Rong Wang Yanling Xing Chenfei Li Na Lin Li 作者单位:郑州市气象局,郑州,450005 刊名:气象与环境科学英文刊名: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年,卷(期):2009 32(2) 分类号:P426.61+3 关键词:三花间降水量时空分布变化特征。
黄河中游径流变化趋势分析
黄河中游径流变化趋势分析一、引言黄河是中国著名的“母亲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流,也是世界上重要的、流域范围最大的河流之一。
黄河流域覆盖了中国15个省份和自治区,其流域总面积达7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的主要粮食生产区和经济发展区。
黄河的水资源是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水源,对于这一地区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篇文章主要探讨黄河中游径流变化趋势的分析以及相应的原因。
二、黄河中游径流变化的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中游径流量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趋势。
根据气象资料的分析,近30年来黄河中游的径流总量呈现出几个不同的特点。
A. 均值水量的变化近30年来,黄河中游水量的主要特点是呈现出波动式的变化趋势。
1981年至1991年期间,黄河中游的径流总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1988年的径流总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1992年至1996年,黄河中游的径流总量呈现出下降趋势,其中1996年的径流总量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之后,黄河中游的径流总量逐年上升,但不太稳定。
2013年以来表现出下降趋势。
B. 季节性变化黄河中游的径流量在不同的季节中也呈现出了不同的变化趋势。
春季进入河道的雪水和春汛带来了春季径流量的增加,夏季的降雨则给黄河中游的径流量带来了增长。
从2005年起,夏季降雨出现了减少的趋势,但春季径流量的增加趋势仍然存在。
三、黄河中游径流变化的原因分析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环境因素的变化也随之而来,造成了黄河中游径流变化的原因有很多。
A. 气候变化气候是影响径流量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长期气候变化和短期气候变化都对径流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气候变化会导致气温、降水和蒸发变化等一系列问题。
据气象数据分析,很多地方的气温和降雨量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导致水循环变化,进而带来径流变化。
B. 大型水库的建设人类活动的影响也导致了黄河中游径流变化的趋势。
过去几十年中,黄河流域建设了大量的水库,这些水库对黄河中游的径流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黄河源头降水特征分析
黄河源头降水特征分析作者:张莹刘金青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20年第17期摘要 ; ;为了研究黄河源头降水的特点及其规律,利用黄河源头玛多站1970—2019年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Marm-Kendall(M-K)法、Hurst指数,根据世界气候组织对气候异常的判别标准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降水的变化特征。
結果表明,近50年间,黄河源头年降水量总体呈显著增加趋势,增加速度为16.2 mm/10 a;四季降水量也呈逐年增加趋势,其中春季降水量的增加趋势最为显著,夏季降水对年总降水量的贡献最大,为59.8%;冬季最小,为3.1%;源区降水量的月变化呈明显的单峰型,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7月降水量最大,12月降水量最小;黄河源头近50年降水量变化从2003—2004年开始发生突变。
根据世界气候组织对气候异常的判别标准判别,黄河源头出现4次正异常年份降水;春季出现1次正异常;夏季出现3次正异常,秋季分别出现1次正异常和1次负异常;冬季出现3次正异常。
用Hurst指数分析黄河源头未来的降水变化趋势,未来该地区降水量变化趋势将与过去的变化趋势一致,呈“较强”的增加趋势。
四季中,春季持续性强度较弱,夏季持续性强度为“强”,秋季持续性强度为“较强”,冬季持续性强度为“很强”。
关键词 ; ;降水;变化趋势;Marm-Kendall法;Hurst指数;异常年份;黄河源头中图分类号 ; ;P426 ; ; ; ;文献标识码 ; ;A文章编号 ; 1007-5739(2020)17-0181-0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大自然降水是水资源的主要来源,降水量是衡量一个地区降水多少的依据,自然降水的丰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地的农业生产、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是描述一个地区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
百年尺度黄河上中游水沙变化趋势分析
百年尺度黄河上中游水沙变化趋势分析姚文艺;高亚军;安催花;焦鹏【摘要】According to observed data of runoff and sediment load in the Yellow River from 1919 to 2012, the trend of the runoff and sediment load in the reaches upstream of Tongguan was analyzed with nonlinear statistical methods. The annual runoff and sediment discharge has shown a declining trend in the Yellow River since the mid-1980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noff and the sediment load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abruptly changed before the late 1960s and abruptly changed again in 1986. At the century scale, the runoff and sediment changes of the Yellow River were mainly influenced by climatic and other natural factors before 1960, high and low runoff and sediment loads occurred with changes in rainfall, while the runoff and sediment changes were influenced by human activities and natural factors since 1960. Though rainfall showed significant changes at different times, the runoff and sediment load decreased continuously. Over the last hundred years, the absolute value of the tendency of the annual sediment transport amount has been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annual runoff, and the absolute values of the tendency of annual runoff and the sediment transport amount in the middle reach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upper reach. Over the last 30 years, the runoff and sediment load were at their lowest levels in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s were the continuous decrease of the runoff and sedimentload, the uneve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runoff and sediment load, the decrease of the sediment load mainly occurring in the middle reaches, and the decrease of runoff mainly occurring in the upper reaches. Thus, the annual distribution of the runoff and sediment load tended to be uniform, the incoming sediment coefficient tended to decrease,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runoff and sediment load tended to be strong.%根据黄河有实测资料以来的水文泥沙定位观测数据,利用非线性统计方法分析了1919—2012年黄河潼关以上河段水沙系列变化趋势。
50年中国气候特征
最近十几年来黄河中下游流域和华北平 原的干旱少水以及长江中下游的洪水均 气候长期变化背景因素相关。
中国的雨型发生了年代际变化
东部降水量无长期变化,趋势以20~30a尺度振荡为主
1951~2000年夏季降, 夏季降水呈上升趋势
10a尺度振荡特征明显、 变化大值区集中在长江以 南
以长江为界的南涝北旱分 布型式清楚
1956~ 2002年期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标准化距平
1998 年降水最多, 1986 年降水最少 90 年代初大部分年份的降水量均高于常年值、60 年代则一般低于常年值 冬季和春季上升趋势比夏、秋季明显;但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在冬季和夏季
1951-2001年中国年平均气温趋势
四川盆地和川、滇交界气温下 降
北方和青藏高原、海南、云南 北部、东南沿海及江淮 增温 系数超0.4
新疆东南、青海西北、西藏中 部、内蒙、黑龙江、辽宁、河 北北部、北京、海南及云南南 部 增温系数超0.6
1951-2001年温度距平时间序列—长江中下游区
海洋-大气系统年代际以上尺度的低频振动及其对 中国地面气温的影响
无法排除当前的地面气温变化是低频自然振动一 部分的可能性
温度变化 降水变化 其它要素变化
一、温度变化
中国大陆年平均气温距平变化
80年代中后期开始增暖 50a 1.1℃;0.22 ℃/10a 51a 冬季 1.8 ℃;春季1.2 ℃;秋季1.0 ℃;夏季0.6 ℃ 冬季0.36 ℃ /10a ;春季0.23 ℃/10a;秋季0.19℃/10a ;夏季0.12℃/10a
近50年山东省降水特征分析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可持续发展, 2020, 10(3), 473-479Published Online July 2020 in Hans. /journal/sdhttps:///10.12677/sd.2020.103059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in 50 YearsWenzhao Zhang, Chaopeng Li, Mei Zheng, Shuhan Yang, Yuyang Song, Ke Zhang, He Sha, Bingyun Wang*College of Atmosphere Science,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Received: Jun. 29th, 2020; accepted: Jul. 22nd, 2020; published: Jul. 29th, 2020AbstractAs one of the largest agricultural provinces in China, Shandong province is also one of the impor-tant settlements of population in central and easter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of 17 stations in 1961-2007 from the Chinese Academy of phonological observation net work in Shandong, the changes of precipitation was analyzed using Climate trend rate, Mann-Kendall test method and Wavelet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ainfall of light rain, moderate rain, heavy rain and torrential rain were reducing, but the extraordinary rain was increasing. More ex-treme rainy weather would be occurring in Shandong. The results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social economy in Shandong Province.KeywordsShandong Province, Precipitation, Climate Chang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近50年山东省降水特征分析张文朝,李超朋,郑梅,杨舒晗,宋雨洋,张可,沙核,王炳赟*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四川成都收稿日期:2020年6月29日;录用日期:2020年7月22日;发布日期:2020年7月29日摘要山东省作为中国农业大省之一,也是中东部人口重要聚居地之一,其降水的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社会*通讯作者。
黄河的水文特征
黄河的水文特征黄河,中国的母亲河,东亚第二大河流。
黄河流域是中国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黄河的水文特征对于环境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黄河的水文特征,包括水文特征的形成原因、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以及相关的保护措施。
一、黄河的水量特征黄河是中国唯一自西向东流经的大河,流域面积约80万平方公里。
黄河水文特征之一就是水量变化大。
黄河水量在不同季节和年份间波动较大,旱季水量明显减少,丰水期水位剧增。
这种水量变化对沿岸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黄河的悬沙特征黄河是世界上悬沙含量最高的河流之一,黄河水流湍急,冲刷力强。
悬沙特征使得黄河水质偏浑浊,这对于河流生态系统带来了挑战,同时也为土壤肥沃度提供了保障。
三、黄河的径流特征黄河的径流特征受到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浅秋到深秋是黄河径流的高峰期,而冬季和早春则为低谷期。
这种径流特征也导致了黄河的季节性洪水和旱灾,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洪和水资源利用措施。
四、黄河的水质特征黄河的水质受到悬浮物、营养盐和有机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由于沿岸农业、城市化进程等引起的人为因素,黄河水质逐渐恶化。
保护黄河水质,净化河道环境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黄河的生态特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既有水土流失等问题,也受到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保护黄河河道、恢复湿地生态、限制农业面源污染等措施势在必行,以维护黄河流域的健康生态系统。
总的来说,黄河的水文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状况。
保护黄河水资源,维护黄河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与使命。
愿我们共同努力,让黄河水文特征更加和谐美好。
近50年来长江-黄河源区气候及水文环境变化趋势分析
生态环境 2004, 13(4): 520-523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E-mail: editor@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301010,40371026)作者简介:谢昌卫(1973-),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寒旱区水文与水资源研究。
E-mail: xiecw@ 收稿日期:2004-06-24近50年来长江-黄河源区气候及水文环境变化趋势分析谢昌卫,丁永建,刘时银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00摘要:对长江、黄河源区12个台站近50年来的温度、降水资料分析表明,近50年来长江源区平均升温0.61 ℃,黄河源区平均升温0.88 ℃;长江-黄河源区降水量在经过上世纪80年代高峰期后90年代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东部地区降水量减幅大于西部地区;在总体气候向暖干变化的同时,区域内春末夏初和冬季部分月份近50年来气候朝暖湿化方向发展。
径流量在上世纪90年代呈现出较强的枯水期,然而由于气候变暖加剧了冰雪的消融,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在温度升高的气候背景下径流量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伴随着温度的升高和降水量的波动变化,近50年来区域内呈现出冰川、冻土加速消融,湖泊、沼泽疏干退化加剧的趋势。
关键词:气候;水文环境;长江-黄河源区中图分类号:X14;X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4)04-0520-04举世闻名的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也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心与纽带。
过去几十年来,长江、黄河源区水文与生态环境已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是冰川后退、冻土退化、湿地干化、湖泊萎缩,这些与水文条件密切相关的环境要素的变化,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土地沙化范围扩大,土壤严重裸土化,草地明显退化[1]。
长江、黄河源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已引起人们极大关注,位于青藏高原的“江河”源区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区域之一。
深入分析长江、黄河源区近50年来气候和水文环境的变化,是明确区域内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的关键。
黄河中游水沙变化关系不确定性的时间尺度特征研究
i b an d O h a i o i .te s t ar b an d w t P t o a e n v ro sd c mp s d h r o t n e o a So t ie . n t e b s f hs h e i i o ti e h S A mel d b s d o a u e o o e oi na a dt mp r s t p ss i l i z l l
Pann n ei , e ig 10 2 , hn ;3 e o i r yrui R sa hIstt, hn zo 4 00 , ea ,C i ) l igadD s n B in 0 10 C i n g j a .Y H wRv dal eer ntue Z eghu 5 0 3 H nn hn eH c c i a
水利水 电技术 第 4 卷 I
21 0 0年第 1期
黄 河 中游 水 沙 变 化 关 系不 确 定 性 的 时 间 尺 度 特 征 研 究
张 永 ,丁 志 宏 ,何 宏谋
102 ; 0 10 (.天津大学 建 筑工程 学院 ,天 津 307 ;2 利部水利 水 电规划设 计 总院 ,北京 1 002 .水 3 .黄河水利科 学研 究院 水 资源研 究所 ,河南 郑州 4 00 ) 50 3
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
1.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黄河流域东临海洋,西居内陆,气候、降水、蒸发、光热资源及无霜期等差异明显。
流域水文特征明显,上游降水历时长、强度小,形成的洪水径流峰小量大;中游降水历时短、强度大,形成的洪水径流峰高量小、陡涨陡落,为暴雨洪水,危害较大。
黄河地处中纬度,处于大气环流西风带。
影响气候的大气团主要是极地冷高压、青藏高压、副高,它们相互交绥,形成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
流域内各区气候有明显差异,兰州以上属西藏高原季风区,其余地区为温带和副热带季风区。
上中游的大部和下游全部为半湿润带,上中游偏北的部分地区(包括鄂尔多斯内流区)为半干旱和干旱带,上游南部的部分地区和中游秦岭地区为湿润带。
黄河流域年降水量多年均值为476mm,其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400mm等雨量线位于托克托-榆林-靖边-环县-平凉-天水。
降水量最多的地区是秦岭北坡(800mm);降水量最少的地区宁蒙河套灌区年降水量只有200~300mm,特别是内蒙古航锦后旗至临河一带年降水量更少,不足150mm。
降水在年内分配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占全年54.1%,最大月份初现在7月,占全年的21.2%;冬季(12~2月)降水最少,占全年3.1%,最小月份在12月,占全年的0.6%。
黄河的暴雨主要出现在中下游,上游兰州以上特别是龙羊峡水库库以上,基本上只有大雨(强连阴雨),极少有暴雨,兰~托为少雨区。
形成暴雨的环流形势:盛夏经向型、盛夏纬向型。
影响黄河流域的三个大气团:极地冷高压、青藏高压、副高。
主要降雨天气系统:地面多为冷锋,高空多为切变线,西风槽、低涡,三合点,和台风(倒槽)等暴雨发生的时间主要在6~9月。
上游大雨一般7、9两月出现的机会较多,8月份出现的机会较少。
中游河口镇至三门峡区间大暴雨多发生在8月,三花区间较大暴雨多发生在7~8,其中特月月份出现的机会较多,7黄河下游暴雨天内。
40月中旬的8月中旬到7大暴雨多发生在.份次之。
长江黄河的水文水系特征
长江黄河的水文水系特征黄河水文特点(1)水少沙多、水沙异源黄河流域多年平均雨量仅约400mm,水量极小,仅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但黄河泥沙之多,为世界大河所罕见,其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108t(入黄总沙量),多年平均含沙量高达m3,水少沙多。
此外,在空间分布上是水沙异源。
黄河水量主要来自兰州以上的上游地区,其控制面积为花园口以上控制面积的30%,水量占58%,沙量仅占9%,黄河的90%以上泥沙来自中游黄土高原。
如头道拐(河口镇)至龙门区间的黄土高原面积为11×104km2,区间径流仅73×108m8,占花园口以上的13%,但该区间的输沙量高达×108t,占全河总输沙量的57%。
显然,黄河水文是上述两个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水沙不同组合的过程,使下游和河口的水沙过程更加复杂多变。
(2)高含沙量输沙黄河流域半干旱气候,雨量既小,变率又大,沙源集中在黄土高原地区,使黄河输沙主要集中在几个主要的大沙年,甚至集中在几场大洪水过程内。
据统计,黄河干支流各站最大年输沙量,可占25年总输沙量的10—20%,最大6年的输沙量约占25年输沙量的5%,在一年之中,输沙较径流更为集中,干流站7—9月输沙可占全年的80%,支流站接近100%。
陕县站1933年输沙量高达×108t,7—9月输沙量占了全年的90%,其中8月输沙量为×108t,占全年输沙量的71%。
黄河干流主要测站的多年平均的水沙相关曲线表明,其时序方向均为顺时针方向,反映了黄河上中下游洪峰和沙峰在时间上出现的同步性。
这种同步性反映了全河输沙在年内分配上的不均匀性。
(3)径流和输沙量年际变率大黄河流域雨量小,雨区分布的影响有所不同,如是中水大沙年或小水大沙年,则下游河道输能力减弱而淤积,尾阎河道淤积,延伸加快。
长江水文特征1.汛期降雨和洪水长江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均可进入,为形成暴雨提供有利条件。
黄河中游径流量演变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探讨
黄河中游径流量演变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探讨摘要:近年来,我国黄河中游径流量发生显著变化,其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各个地区降水分布不均,人们不科学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从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影响着人们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
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该科学合理的分析黄河中游径流量的特征,有效开发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黄河中游;气候变化;径流量;演变特征河川的径流量是水循环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十分宝贵的水资源,也是组成生物结构的重要物质基础。
近阶段,黄河中游径流量变化较大,人们的生存,生态环境的保护受到威胁,因此,有效分析黄河中游径流量的变化,科学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是十分必要的。
黄河被我们称为母亲河,是我国人民生存和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1.黄河中游河段概况1.1自然概况我国第一长河是长江,第二长河便是黄河,它流经9个省,发源于青海省中部,巴颜喀拉山北麓,全长约5500千米,流经中国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流经的干湿地区是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1]。
因黄河流经青藏高原,所以会夹杂着大量的泥沙,它的年均输沙量和年均含沙量都居世界大江河的首位,是世界十分少见的多沙河流。
1.2地形地貌在黄河中游河段,它流经黄土高原,因此地域发育的过程较快,植被覆盖率较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流经区域的地形地貌受到很大的影响[2]。
相关学者研究了黄河中游河段地貌地形对产沙量的影响情况,发现流域内的产沙量会随着地貌特征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响应规律,其中影响流域产沙量的重要指标是沟壑密度。
在黄河的中游存在着一处连续的且最长的峡谷,它包含沁河、渭河、汾河等支流。
除此之外,黄河中游的河段还包括孤山川、皇甫川等支流,地处黄土丘陵和鄂尔多斯高原的过渡地段。
1.2水文现象黄河最大的支流是渭河,它的中游径流量较大,春天较暖,气候干旱,夏天炎热且降水量较大,秋天凉爽,气候湿润,冬天寒冷,气候干燥,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
1.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黄河流域东临海洋,西居陆,气候、降水、蒸发、光热资源及无霜期等差异明显。
流域水文特征明显,上游降水历时长、强度小,形成的洪水径流峰小量大;中游降水历时短、强度大,形成的洪水径流峰高量小、陡涨陡落,为暴雨洪水,危害较大。
黄河地处中纬度,处于大气环流西风带。
影响气候的大气团主要是极地冷高压、青藏高压、副高,它们相互交绥,形成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
流域各区气候有明显差异,以上属高原季风区,其余地区为温带和副热带季风区。
上中游的大部和下游全部为半湿润带,上中游偏北的局部地区〔包括鄂尔多斯流区〕为半干旱和干旱带,上游南部的局部地区和中游岭地区为湿润带。
黄河流域年降水量多年均值为476mm,其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400mm等雨量线位于托克托--靖边-环县--。
降水量最多的地区是岭北坡〔800mm〕;降水量最少的地区宁蒙河套灌区年降水量只有200~300mm,特别是航锦后旗至XX一带年降水量更少,缺乏150mm。
降水在年分配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占全年54.1%,最大月份初现在7月,占全年的21.2%;冬季〔12~2月〕降水最少,占全年3.1%,最小月份在12月,占全年的0.6%。
黄河的暴雨主要出现在中下游,上游以上特别是龙羊峡水库库以上,根本上只有大雨〔强连阴雨〕,极少有暴雨,兰~托为少雨区。
形成暴雨的环流形势:盛夏经向型、盛夏纬向型。
影响黄河流域的三个大气团:极地冷高压、青藏高压、副高。
主要降雨天气系统:地面多为冷锋,高空多为切变线,西风槽、低涡,三合点,和台风〔倒槽〕等暴雨发生的时间主要在6~9月。
上游大雨一般7、9两月出现的时机较多,8月份出现的时机较少。
中游河口镇至区间大暴雨多发生在8月,三花区间较大暴雨多发生在7~8,其中特大暴雨多发生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的40天。
黄河下游暴雨7月份出现的时机较多,月份次之。
黄河上游降雨特点:面积大、历时长、雨强小,强连阴雨;一次降雨仅有个别站日雨>50mm,如1981年8.13~9.13,150mm雨区面积11.04万km2,降雨中心九治站总雨量313.2mm,仅有1天雨量达43.2mm,其余各天雨量均<25mm。
黄河水沙通量的变化规律
黄河水沙通量的变化规律
黄河水沙通量的变化规律主要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
1. 季节变化:黄河的水沙通量在不同季节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
春季是黄河的主汛期,此时山区融雪、降水增多,导致水沙通量大幅增加;夏季是雨季,降雨量增加导致水沙通量有所增加;秋季降水减少,水沙通量逐渐减小;冬季降雪和降水较少,水沙通量最低。
2. 断面位置:黄河的断面位置也会影响水沙通量的变化规律。
黄河上游区域的山川地形复杂,融雪和降水量较大,导致上游的水沙通量较大;而下游平原地带地势平坦,降水量较少,水沙通量较小。
3.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也会对黄河水沙通量的变化规律产生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黄河流域的降水量、融雪和冰川融化速度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黄河水沙通量的大小。
4.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水沙通量的变化也有一定影响。
黄河上游地区的水土流失、森林砍伐等人类活动导致黄河河床上的泥沙含量增加;而下游地区的水库调节、水利工程建设等也会对黄河的水沙通量产生影响。
总体来说,黄河水沙通量的变化规律受到季节、断面位置、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但不论受何种因素的影响,黄河水沙通量的变化趋势都是多变的,且有时呈现较大的波动。
近50年来中国六大流域年际径流变化趋势研究
要样本遵从一定的分布, 也不受少数异常值的干扰, 更适用于类型变量和顺序变量, 计算也比较简便。由于最
初由 Mann 和 Kendall 提出了原理并发展了这一方法, 故称其为 Mann2Kendall 统计检验法。
对于具有 n 个样本量的时间序列x, 构造一秩序列:
k
6 Sk =
ri
( k = 2, 3, 4, +, n)
图 1 松辽流域片各站年均径流系列 MK 趋势变化过程图 Fig11 Mann2Kendall test for annual Mean runoff trend for key sta2
tions in Songliao River Basin
图 2 海河流域片各站年均径流系列 MK 趋势变化过程图 Fig12 Mann2Kendall test for Mean annual runoff trend for key sta2
( 1)
i= 1
+1 式中 ri = 0
当 xi > xj 否则
( j = 1, 2, +, i )
可见, 秩序列 Sk 是第 i 时刻数值大于j 时刻数值个数的累计数。
在时间序列随机独立的假定下, 定义统计量:
UF k =
[ Sk - E( Sk) ] Var( Sk)
( k = 1, 2, +, n)
6 610 1 320 1 680
多年平均径流量/ ( m3# s- 1) 1980 年以前 280 878
4819 2417 1615 1112
25
116 647 1 360
6 680 1 320 1 700
1980 年以后 305 836
2021年黄河中游秋汛及天气形势分析
2021年黄河中游秋汛及天气形势分析2021年黄河中游秋汛及天气形势分析引言:黄河作为我国第二长河流,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流域涵盖了多个省份,其中黄河中游地区因地理条件的特殊性,常常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每年的秋季,黄河中游地区都会迎来一年一度的秋汛。
本文旨在分析2021年黄河中游地区的秋汛情况及天气形势。
一、黄河中游秋汛情况黄河中游秋汛是指每年秋季,黄河中游地区出现的一次大规模水文泛滥现象。
由于该地区地势较低,受多种因素影响,季风降雨以及高寒山区积蓄的大量积雪融水等都会导致河水上涨,进而引发秋汛。
2021年的黄河中游秋汛情况如何呢?1. 降雨情况:通过对黄河中游地区的历史气候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秋季是该地区的降水量相对较多的季节。
今年,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测,黄河中游地区的秋季降水量将较往年有所增多,这也意味着秋汛的概率会相应增加。
2. 水位预测:根据水利部门的监测数据,今年黄河中游地区的水位预计将呈现较往年略有上涨的趋势。
这一预测是基于对种种因素的综合分析得出的,虽然水位的上涨幅度不会过于明显,但对该地区的河岸工程、农田排涝等方面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黄河中游地区的气候形势了解黄河中游地区的气候形势对于预测秋汛的情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接下来将分析今年的气候形势,并探讨其与秋汛的关系。
1. 气温情况:气温是影响黄河中游地区秋汛的重要因素之一。
今年的秋季气温预计将较往年偏高,这将导致积雪融化加快,进而增加河水的供应量。
此外,高温天气还会加剧土壤水分的蒸发速度,使地表土壤干旱程度加深。
2. 季风情况:黄河中游地区的秋季降水主要受季风影响,而今年的南方季风偏强,将带来较多的降水量。
虽然这对农作物的生长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过多的降水也容易引发河水泛滥。
三、黄河中游秋汛的应对措施针对今年黄河中游地区秋汛的可能情况,政府和水利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以减少洪涝灾害带来的损失。
1. 河岸治理:加强河道的清淤工作,确保河道能够顺畅地承载更多的水量。
黄土高原近50年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黄土高原近50年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王利娜;朱清科;仝小林;王瑜;陈文思;卢纪元【摘要】为了揭示黄土高原近年来降水量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以黄土高原区域及周边72个气象基准站1961-2012年52 a逐日降水资料为基础,通过泰森多边形法将各雨量站的降水量展布到整个区域,采用M-K趋势检验法分析年降水的年际、年内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黄土高原年降水量时间变化呈缓慢下降趋势,UFK曲线小于0且没有超出置信线.空间上整体呈下降趋势,出现阳泉、榆社站两个显著减少中心,β值分别为-3.3 mm·10a-1和-2.1 mm·10a-1.(2)黄土高原春季多年平均降水量整体呈不明显下降趋势,1961-1963年与1966-1987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1963-1966年与1987-2012年呈增加趋势.空间上西部、北部地区大部分呈增加趋势,五台山增加幅度最大,β值为2mm·10a-1.(3)夏季多年平均降水量呈明显下降趋势,2008年左右为突变点,2008年以后降水量下降显著.空间上整体呈下降趋势,较明显的减少中心有环县、延安、西峰镇、平凉和临汾,β值分别为-0.9、-0.9、-0.8、-0.8 mm· 10a-1和-0.8 mm· 10a-1.(4)秋季多年平均降水下降趋势显著,空间变化与夏季类似,减少中心依然是环县、延安、西峰镇、平凉和临汾,β值均为-0.8 mm· 10a-1.(5)冬季多年平均降水量整体呈明显上升趋势,空间上降水变化呈缓慢上升趋势,最大上升中心华山,β值仅为0.95 mm· 10a-1.【期刊名称】《干旱地区农业研究》【年(卷),期】2016(034)003【总页数】7页(P206-212)【关键词】降水量;时空变化;M-K检验法;黄土高原【作者】王利娜;朱清科;仝小林;王瑜;陈文思;卢纪元【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延安市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公室,延安 716000;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61.6黄土高原是中国乃至世界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1],大气降水既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分的主要补给来源,又是产生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降水量与降水强度的变化决定水土流失发生的强度和影响范围。
[论文]时间序列分析-降水量预测模型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时间序列分析设计题目:降水量预测模型院系:电子信息与工程学院班级:电子二班设计者:学号:指导教师:设计时间:2010/05/071. 实验选题课程设计以国家黄河水利委员会建站的山西省河曲水文站1952年至2002年51年的资料为例,以1952年至2001年50年的降水序列作为样本,建立线性时间序列模型并预测2002年的降水状态与降水量,并与2002年的实际数据比较说明本模型的具体应用及预测效果。
资料数据见表1。
表1 山西省河曲水文站55年降水量时间序列时段降水量(mm) 时段降水量(mm) 时段降水量(mm)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261.6486.4631.5259.0568.0398.2479.6697.6397.7640.4247.1387.7694.2211.4322.6656.6325.3603.8424.8197119721973197419751976197719781979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383.3238.8423.0237.1330.7445.9518.9492.6490.3257.0400.6347.5368.3411.5356.2381.2318.0473.0373.3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369.0348.3469.2228.1338.8546.1358.9237.1423.3257.4234.4389.6487.3- 1 -- 2 -2.实验原理2.1模型表示均值为0,具有有理谱密度的平稳时间序列的线性随机模型的三种形式,描述如下: 1、()AR p 自回归模型:1122t t t p t p t ωφωφωφωα-------=由2p +个参数刻画;2、()MA q 滑动平均模型:1122t t t t q t q ωαθαθαθα---=----由2q +个参数刻画;3、(,)ARMA p q 混和模型:11221122t t t p t p t t t q t q ωφωφωφωαθαθαθα----------=----(,)ARMA p q 混和模型由3p q ++个参数刻画;2.2 自相关函数k ρ和偏相关函数kk φ1、自相关函数k ρ刻画了任意两个时刻之间的关系,0/k k ργγ=2、偏相关函数kk φ刻画了平稳序列任意一个长1k +的片段在中间值11,t t k ωω++-固定的条件下,两端t ω,t k ω+的线性联系密切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Letters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14, 3, 154-163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4 in Hans. /journal/ccrl/10.12677/ccrl.2014.33021Multiple Time Scales Characteristic ofPrecipitation in Recent 50 Years of Upperand Middle Reach of Yellow RiverQuan Xia1,2,3, Fangrong Wu3,Shaoyong Chen1,3*1Institute of Arid Meteorology, CMA, Lanzhou, Key laboratory of Arid Climatic Changing and Reducing Disaster of Gansu, Key laboratory of Arid Climatic Changing and Reducing Disaster of CMA, Lanzhou2College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3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Baiyin, BaiyinEmail: xiaquan20@, *csy505@Received: May 24th, 2014; revised: Jun. 20th, 2014; accepted: Jul. 1st, 2014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Based on the yearly and monthly precipitation data of 45 stations from 1961 to 2011 over 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 of Yellow River (UMRYR), by the method of climate tendency rate, precipita-tion index, concentration degree and period, the precipitation interannual variation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and its evolution trend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rapidly declines from southeast to northwest, and there was a rain shadow area from Lanzhou to Huining of middle Gansu province. The two climate change sensitive areas were source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middle and east of Gansu loess plateau. The precipitation in-creased in source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 mean value of climate tendency rate was 9.5 mm/10a.The drought trend was obvious in middle and east of Gansu loess plateau, average value of climate tendency rate was −23.4 mm/10a. 2)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mobile trend and track of 400 mm rainfall contour between source area and middle reach of the Yellow River. In source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 the trend of 400 mm rainfall contour moved north, but in middle reach of the Yellow River the contour obvious moved southeast before 2000, and regressed to northwest after 2000. 3) The general variation trend of seasonal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UMRYR were that the precipitation reduced obviously in spring and summer bu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au-tumn, especially after 2000. The variation trend of precipitation in each season was inconsistent in different areas, and the area where seasonal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was obvious was Gu-anzhong plain. 4) The precipitation concentration period of UMRYR was in July, but concentration period of source area was slightly earlier than middle reach of the Yellow River. The precipitation concentration degree increased from southeast to northwest, and the value was between 0.45 - 0.71.*通讯作者。
Keywords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 of Yellow River, Precipitation, Climate Tendency Rate, Annual Distribution, Concentration Degree and Period近50年黄河上中游降水多时间尺度特征分析夏权1,2,3,吴芳蓉3,陈少勇1,3*1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兰州2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兰州3白银市气象局,白银Email: xiaquan20@, *csy505@收稿日期:2014年5月24日;修回日期:2014年6月20日;录用日期:2014年7月1日摘要利用1961~2011年黄河上中游45站年、月降水量资料,通过计算气候倾向率、降水指数γ、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等,对该区降水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特征及其演变趋势进行诊断分析。
结果表明:1) 黄河上中游区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迅速递减,并且存在两个降水变化敏感区:黄河源区和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区。
黄河源区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而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区干旱化趋势明显。
2) 400 mm等值线在黄河源区与黄河中游区的移动趋势和轨迹存在明显差异。
黄河源区该线总体呈向北移动的趋势;黄河中游区2000年以前该线向东南方向移动的趋势显著,2000年以后则向西北方向回归。
3) 黄河上中游降水季节分配变化趋势总体为春、夏季降水明显减少,而秋季降水显著增多,特别是2000年之后。
而不同区域各季降水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关中平原是降水季节分配变化最明显的区域。
4) 黄河上中游区降水集中期总体都在7月,黄河源区集中期略早于黄河中游地区。
降水集中度由东南向西北递增。
全区集中度在1998年以前年际波动较大,1998年以后趋于稳定且接近均值。
关键词黄河上中游,降水,气候倾向率,年内分配,集中度和集中期1. 引言黄河上中游地处北半球中纬度,位于中国三大气候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干旱区、东部季风区)的交汇地带,气候影响因子复杂。
作为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的400 mm年降水量等值线正好贯穿该区,同时这里又是夏季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的北界,是对全球变化响应敏感的地区[1] [2],从气候变化角度将黄河上中游当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准确性[3] [4]。
降水是黄河流域水资源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也是响应全球变化最敏感的气象因子之一,历来备受学者们的关注[5]-[7]。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使得黄河上中游降水具有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季节变化现象明显等特点,这决定了对黄河流域降水年代际变化和年内分配研究的重要性。
国内学者曾采用不同方法对黄河流域降水的时空分布[8] [9]及演变趋势[10]-[12]进行了多角度分析,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
但之前关于河段的划分多依据地理位置及水文站[13]-[15],针对具有独特气候特征的黄河上中游地区的工作还比较少,关于黄河流域降水年内分配的研究也尚不多见,并且一些新事实需要用更新资料去揭示。
为此,本文采用1961~2011年黄河上中游年、月降水资料,运用相关统计方法对该区域年、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趋势和速率,年内分配的均匀性进行分析,以揭示该区降水响应全球变暖的新趋势,也为该区农业生产和水资源利用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2.1. 数据来源本文所用资料为中国气象局整编的黄河上中游45个气象站1961~2011年实测地面年、月降水资料。
这些台站沿黄河流域分布相对均匀,多数为国家基本站和基准站,这些站点在1960年前后都已建立了完整的观测数据。
本文所指的黄河上中游区是31.8˚~42.5˚N 、96˚~114.5˚E 范围内的区域,包括黄河上中游的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和河南等7省,涵盖黄河流域85%以上的流域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