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c6ac564561252d380eb6e94.png)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一、世界的物质性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变化) A⑴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①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②物质是不可创造和消灭的,具体物质形态可以创造和消灭。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世界的物质性 A世界是物质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A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变)。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注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4.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A(1)区别: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的含义及其客观性与普遍性 B⑴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⑵规律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4)方法论:①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②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二、意识的本质和作用B1.意识的本质(1)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人脑的机能。
(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印象。
(4)意识在本质上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注意:①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和错误反映都属于意识,都来源于客观存在。
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2.意识的作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高三上第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知识总结
![高三上第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f4ab306bd64783e08122b12.png)
2015届高三上第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知识归纳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知识体系(范畴)是做好主观题的必要前提!※哲学答题方法:原理+方法论+材料分析DESIGNED BY M(SONY)一、掌握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答题思路、相关的原理和方法论1、请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应联想到:①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促进作用(错误…阻碍),要求树立正确的意识。
③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要求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选答:④自然界的物质性(或自然界的客观性)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⑤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2、请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DESIGNED BY M(SONY)应联想到:实践观和真理观最核心的内容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②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③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二、弄清框题结构及特殊角度答题1、请用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应联想到:辩证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相关知识①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②意识的能动作用③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⑤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⑥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DESIGNED BY M(SONY)2、请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第四课物质观)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3、请用把握思维的奥秘(第五课意识观)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4、请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第六课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5、请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6.1实践观)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6、请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6.2真理观)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DESIGNED BY M(SONY)◆小角度考查※物质观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定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③运动是有规律的(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意识观A.意识的本质DESIGNED BY M(SONY)①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高中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edc871eedd3383c4bb4cd2ee.png)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一.为什么世界是物质的?答案: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侓形成和发展得,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二.具体物质形态和物质是个性与共性.个别和一般.具体和抽象.特殊和普遍的关系(注: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客观性),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可知性)。
物质唯一的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四.运动的含义:是指宇宙间所有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五.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于标的的载体和承担着。
六.1.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2.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
七.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八.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九.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十.1.规律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2.(1)规律的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侓。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十一.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主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有能动的发作用。
十二.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从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生活与哲学》必记必背精要版
![《生活与哲学》必记必背精要版](https://img.taocdn.com/s3/m/ef55ae938762caaedd33d4f6.png)
《生活与哲学》必记必背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一、唯物论(物质观、意识观、探索世界)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
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要求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要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一旦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规律虽然是客观的和普遍的,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如何按客观规律办事)①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4、意识的能动作用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③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5、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①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②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反对唯意志主义、反对无所作为的思想。
★常见的设问: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问题→唯物论常用的观点⑴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⑵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对阻碍事物的发展。
要求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⑶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⑷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要求我们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生活与哲学》一二单元主要知识点
![《生活与哲学》一二单元主要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428c500ccbff121dd3683b7.png)
《生活与哲学》一二单元主要知识点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的来源(源于生活)(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作用(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艺术)哲学生活角度上的作用(1)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2)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什么是哲学?(1)从本义上看,哲学是指爱智慧或追求智慧(2)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3)从与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4)从与具体知识的关系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5)从与生活的关系看:是美好生活的向导,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4、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如何?(含义区别、联系)(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和根本原则。
(3)联系: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1)区别:①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②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提示】“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哲学是科学之母”等说法都是错误的,但可说“哲学是科学研究之母”。
6、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人教版-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4d428fc7f1922791688e8f0.png)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唯物论和认识论部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部分)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物质的具体形态。
物质世界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世界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2、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原理内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不变论。
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
4、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统一辩证关系原理★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在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具有的精神状态。
【原理内容】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原理内容】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高二《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原理归纳整理
![高二《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原理归纳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c0ab04933687e21af45a956.png)
高二《生活与哲学》原理归纳整理1一、辩证唯物主义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共9条原理)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3.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实例:太湖蓝藻暴发敲响生态警钟,《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颁布,我国二次探月工程取得圆满成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
5.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实例: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国家宏观经济、社会政策的调整,我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修改等。
6.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原理内容: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7.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最新《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必背核心知识点-朱志学(1)教学讲义PPT
![最新《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必背核心知识点-朱志学(1)教学讲义PPT](https://img.taocdn.com/s3/m/ac7d00f158fb770bf68a550d.png)
【方法论】
要求我们想问题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 性有机结合起来。
7.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能动 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方法论】
颈部淋巴结分区
正常淋巴结血供解剖
供应淋巴结的小动脉从淋巴结门进入淋巴结区,部分 分支直接进入髓质淋巴窦,部分分支循小梁入皮质, 到达淋巴小结时则分支成毛细血管,之后在胸腺依赖 区汇合成血管后微静脉,最后与动脉并行成为小静脉, 出淋巴结门。所以淋巴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血循环 器官,当肿瘤侵犯时产生一系列血管形态学变化。
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
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既不能被 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 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6、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另参见(《优化方案》P60-61 主观题解题背囊)
1、自然界的物质性(客观性)原理: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复习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7d38abd8195f312b3169a537.png)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本单元常考的重要原理(世界观+方法论)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 唯 物 论 部 分 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要求树立正确的意识。 3.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 4.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把二者有机 地结合起来。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 来源、发展动力、检验标准、最终目的和归宿,要求坚持实 践第一的观点。 2.认识对实践起反作用,要求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 的统一。 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正确对待错误的认识。 4.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上升性,要求在实践中追求和 发展真理。
(认识的无限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注意 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区别。)
• 【例题10】“材料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 国梦“红”遍海内外。8月18日,2013年 首都大学生记者团寻找“最美中国梦”社 会实践活动正式启动。通过为期一周的集 体采访,广大青年学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 劳动,从中发现和挖掘基层群众的最美中 国梦,并在实践中接受检验、磨炼品质、 锻炼毅力,不断积累新闻采访的经验,提 高新闻职业素养,提升爱国情感。 • (2)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相 关知识,分析青年学生参加寻找“最美中 国梦”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认 识 论 部 分
易错易混知识点
1、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 2、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3、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两者相互依存。 4、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5、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 作用。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应为“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 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决定意识。) 6、意识促进事物发展。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 7、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人可以认识规律,但不能改造(创造、改变、消灭)规律) 8、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 (应为“使主观符合客观”)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易错知识点汇总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易错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bb8a3ab51a37f111f1855bf7.png)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易错知识点汇总注:“易错点点播”部分是正确内容,“自我巩固”部分是练习,后面是练习的答案提示。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易错点点播】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固有属性。
2、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不一定是发展。
3、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4、规律不能等同于规律的表现形式。
5、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不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
6、规律是事物之间的一种联系,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注意:规律也是有条件的,不是永恒的)。
7、规律是客观的,无好坏之分。
见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材料时,应用联系的观点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的发展观来解题。
8、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所以,不能说物质与意识密不可分。
9、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10、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11、无论意识正确与否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客观存在)的反映。
12、意识的能动作用具有二重性,意识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13、不论意识正确与否都有反作用。
14、想问题、办事情只能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从意识(主义、思想、理论)出发,不能从人民的愿望出发,但要以人民的利益为目的、归宿。
15、是否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16、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想问题、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17、遵循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18、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两种途径。
19、认识具有无限性,不存在终极真理。
20、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2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但不能说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生活与哲学》第一、二、三单元知识点
![《生活与哲学》第一、二、三单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ba783895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c2.png)
《生活与哲学》第一、二、三单元知识点《生活与哲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1、生活处处有哲学(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3)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知识概括和总结。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区别(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具体科学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有两个方面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6、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一切哲学的始终。
(3)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7、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唯心主义根本观点)8、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9、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物质)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易错易混知识点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易错易混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2f60ab8284ac850ad02424f.png)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易错易混知识点3.物质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不能等同于物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不变的。
(有条件的)规律有好坏之分。
(规律是客观的,没有好外之分)4.意识来源于人脑,有了人脑就有意识。
(意识的源泉在于物质,即客观事物。
)正确的意识根源于客观事物,错误的意识是人脑想象的结果。
(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根源于客观事物。
)物质和意识相互促进、相互依存。
(意识离不开物质,但物质可以离开意识而单独存在。
)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指导人们的实践取得成功。
(不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它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
)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客观实际是立足点,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个人的认识能力有限,人类的能力无限)意识的能动性就是指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映。
(意识的能动性指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5.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地实践是不存在的。
(盲目的实践也存在)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读书也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唯一来源)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和间接两种)真理是主观的、永恒的。
(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表明认识是一种循环运动。
(认识具有上升性,不是简单的循环)。
哲学第二单元知识清单
![哲学第二单元知识清单](https://img.taocdn.com/s3/m/bd571ac0da38376baf1fae41.png)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知识清单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分为三课: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其中第四课、第五课为唯物论,第六课为认识论。
一、高考考点:(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加重为考试重点1、世界的物质性:(1)、物质的概念;(2)、自然界的物质性;(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物质运动的规律:(1)、规律的概念;(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4、意识的本质:(1)、意识的起源;(2)、意识的生理基础;(3)、意识的内容5、意识的能动作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6、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7、实践:(1)、实践的概念;(2)、实践的特点;(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8、真理:(1)、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二、知识框架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判断正误(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规律是可以创造和消灭的。
()(3)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4)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连线找出各自对应的选项离开运动谈物质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形而上学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判断正误(1)只要有了人脑就会产生意识。
()(2)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
()(3)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4)神话是脱离实际一种虚构。
()(5)物质与意识不可分割。
()(6)意识促进事物发展。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过程判断正误(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2)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3)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认识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推翻旧真理,发现新真理。
()连线找出各自对应的选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认识过程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实践特征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真理特征三、请默写出唯物论包括的原理名称:(七个原理,原理内容自我背诵)1、2、3、4、5、6、7、请默写出认识论包括的原理名称:(四个原理,原理内容自我背诵)1、2、3、4、四、请默写出八个概念1.物质:2.意识:3.运动:4.静止:5.规律:6.实践:7.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8.真理:五、请默写出六个特点1.物质的特点:唯一特性是,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
《生活与哲学》常考知识点归纳
![《生活与哲学》常考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fb80ee9eb9d528ea81c779e0.png)
《生活与哲学》常考知识点归纳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究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求索真理的历程)唯物论 /辩证唯物论/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这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物质。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
3.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①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改变或消灭,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③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4.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①尊重客观规律。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5.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性: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具有指导作用和调节控制作用。
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还要把二者结合起来。
总结: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的知识:①世界是物质的,这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③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要尊重、认识和利用规律。
④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二者结合起来。
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和目的。
生活与哲学复习第二单元
![生活与哲学复习第二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60b072180b4e767f5bcfce09.png)
3.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关系上的两个错误倾向
(1)夸大主观能动性否认客观规律性的唯心主义 (2)夸大规律客观性否认主观能动性的无所作为思想
典例训练 2012年7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2年7月6日 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 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 调0.31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 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参考答案 请运用规律的相关原理,分析央行下调存贷款基准利 1.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它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 率的合理性。 规律办事。为控制信贷规模,管理通胀预期,央行下调存 贷款基准利率符合市场规律的要求。 2.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在认识和 利用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 规律,造福人类。央行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管理通胀预期, 也是人们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具体体现。
知识归纳
辩证唯物论的两大原理
1.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要求以正确的意识为指导。
2.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1)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尊重规律,按客观规 律办事。 (2)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能够认识和利用规 律,造福人类。
提升能力 2013年8月,国务院提出“宽带中国”战略:到2015 年,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20兆比特每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秒(Mbps)和4Mbps。方案指出,宽带网络是新时期中国经 国务院针对中国宽带网络发展中的问题,提出实施“宽带 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发展宽带网络对拉 中国”战略,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动有效投资和促进信息消费、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小康 (2)意识具有能动性,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实施 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但中国宽带网络仍然存在 “宽带中国”战略符合我国当前实际,是一种正确的战略 公共基础设施定位不明确、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应 选择,实施这一战略对拉动有效投资和促进信息消费、推 用服务不够丰富、技术原创能力不足、发展环境不完善 进发展方式转变和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等问题,亟需得到解决。 (3)规律是客观的,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说明实施“宽带中国”战略 实施“宽带中国”战略体现了我国政府把发挥主观能动性 的正确性。 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有利于拉动投资、促进消费、推 进发展方式转变和小康社会建设。
生活与哲学_第二单元_知识点.doc
![生活与哲学_第二单元_知识点.doc](https://img.taocdn.com/s3/m/4459cf51960590c69fc37665.png)
第二单元※划下划线部★★1、自然界物质性:分为必背内容⑴原理内容: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方法论: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服从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1)物质有客观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意,忐为转移(与唯心主义划淸了界限)2)兴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而不是具体的物质形态(与I口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是力申力物共同的本质。
3)物质冇可知性,能被人们所认识(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⑴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⑵人类社会在木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索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4、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与方法论⑴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冇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⑵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要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5、运动是物质的固冇属性1、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切事物、现彖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木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离不开运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运动离不开物质)(3)反对两种错误倾向: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运动、静止区别:①含义不同: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综合复习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综合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21583d164431b90d6c85c74f.png)
四、知识运用
1.近年来,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严重的气候问题,
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以低能耗、低消耗、 低开支为核心,从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低碳生活方式 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低碳理念也催生了“低碳一族”,低 碳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这必将影响和改善人们
的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
2、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 府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开 创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国民族问题的解决之路——民族 区域自治。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 原则,把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立 场。这激发了各族儿女爱国爱家的热情,少数民族地区的经 济和社会发展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请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党和政府在处理民族关系、维护民族 团结中是如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的。 答案:(1)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党和国家根据我国的国情 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 权利,这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 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2)充分发挥了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或科学理论对实践具 有指导作用)。党和国家制定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和处理民族关 系的基本原则,这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保 证。
3.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 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 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
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
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 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5940568168884868762d69a.png)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什么是物质?物质的唯一的特性是什么?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与一般的物质概念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一般的物质概念是指具体的物质形态。
3)联系: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是对一切具体物质形态共同特征的本质性概括。
一般性物质概念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的具体表现形态。
3.为什么说人类社会是物质性的?1)人类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在劳动中产生了人的语言和意识。
2)构成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这三个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性要素。
4.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哪些内容?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2)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实体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物质的。
3)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等。
这些都是物质关系,具有物质性。
人们不能随心所欲的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5.为什么说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物质性3)意识是人脑这一物质形态运动的机能,其内容是对客观的反映【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主观要符合具体的历史的客观。
6.什么是运动?哲学上的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7.物质与运动是什么关系?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1)物质离不开运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
2)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
8.什么是静止?辩证唯物主义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55f9219a98271fe910ef9c2.png)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一、哲学的物质概念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他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①从产生来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存在、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③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均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所以,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二、哲学的运动概念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2)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考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三、物质运动的规律1、规律的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规律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哲学的物质概念
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他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从产生来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存在、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③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均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所以,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二、哲学的运动概念
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2)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考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三、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规律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1)规律客观性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四、物质决定意识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的内容与形式: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五、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2)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A、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还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人不仅能认识现在,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B、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六、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1)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并不是否认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它要求我们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3)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统一。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A、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要统一。
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统一。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过程
七、实践
1、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活动
注意: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人类所特有)、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2、实践的特点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具有能动性
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八、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而产生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类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地发展着
A、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B、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的唯一标准
A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
B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
C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实践)才能检验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
脱离实践,认识就失去了意义。
九、真理
1、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3)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其中只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的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如果离开了这一特定的过程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3、真理的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任何真理如果超出了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4、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1)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
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十、认识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原因:认识的主体受各种条件制约,认识的客体是复杂变化的。
2、认识具有无限性
原因:A、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B、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世代延续的
C、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必须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