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C大调钢琴奏鸣曲教学心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扎特C大调钢琴奏鸣曲教学心得
廖志坚
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出生于德奥边境的萨尔茨堡,父亲曾任该城宫廷、教堂乐师,从小得到了良好的音乐训练和才能发掘,有音乐“神童”之称。

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之一,作品范围几乎涉及所有音乐领域,是举世公认的音乐天才。

下面就他的C大调奏鸣曲(K545)做一些教学上的探讨,期望有抛砖引玉之用。

第一乐章:奏鸣曲形式,4/4拍,快板。

本乐章为带再现部的二乐段,结构严谨、精致而富于逻辑性,其曲式结构分析如下:
呈示部:第一主题1-12小节第二主题14-26小节
发展部:29-41小节
再现部:42-73小节
第一乐章的精髓是“简单”“自然”和“歌唱性”,第一主题单一而完整的旋律,在dolce 的气氛中进来,惋如一缕清风,轻柔地吹进人的心扉,令人心神怡悦,仿佛置身于一个殿堂之中,不容得有半点杂念,尤其是第4小节中的颤音要弹得要清晰可辨,不能含糊过去,后半拍可以“想长一点儿”,可以把第二拍颤音弹成五连音效果,要有唱歌一样的感觉,内心感觉和手指独立一样重要。

5-10小节为快速流畅的音阶跑动,其节奏型是 | || |||| |||| |||| ,要把下行的旋律音符即每小节的第一个音a、g、f、e、d弹得强调一些,并有<>的效果,左手休止符要干净,这样才能把莫扎特泉水般的乐思表现出来。

第二主题:先在高音区出现,似乎是由长笛吹出,其难点是短颤音。

比较适合少年儿童演奏的效果是把它简化为波音的奏法,接下去高低音互相呼应,声部穿插要清晰可见,如高天流云,色彩斑澜,因而踏板使用要适度,不能一片轰鸣。

25小节的长颤音对不少人是一个不小难题,这多半是因为基础不牢才会出现。

练习时可以先弹稳左手的“阿尔贝提低音”,边弹边数1、2、3、4,然后右手加入,指法是3指开始,2指结束,然后进入结束乐句,转到属调G大调上,第一段结束。

发展部第一小节,一个坚挺的八度G把调性转入同名g小调,紧接着是各种大小调音阶的不断变化,让人目不暇接:31小节g旋律小调上行,g自然小调小下行;32小节A自然大调上行,d和声小音阶下行等,这种左右手穿插不停的变化,一直持续到第40小节,然后一个C7和弦把乐曲转入F大调,主题再现。

再现部的主题几乎是第一主题的“原封不动”的重现,但却不知不觉巧妙地转到了F 大调。

练习中最难的地方是第50—53小节的左手主题再现。

就这一处都可能把很多人拦在“山腰”上了,这个地方的左手跑动技术水平绝不亚于车尔尼299前半部分()的水平。

从54小节到结束,几乎和第一段11小节开始往后的一样,不同的是这里是回到了主调C大调上,而第一段却“游离”到C大调的属调G大调上。

从这种“鬼斧神工”式的转调技术,可以从中隐约发现巴赫的影子。

第二乐章:回旋曲形式,3/4拍,行板其曲式结构分析如下:
A1--16小节,B17--24小节,A25--32小节,C33-48小节,A49--64小节尾声65—74小节第二乐章更像是一个室内乐章,G大调,充满了灵性,表现了作曲家天真无暇的内心世界,是天才音乐家童真的流露。

左手通篇都是用阿尔贝提低音(Alberti bass)伴奏,双手紧密无间,天衣无缝。

这也是本乐章的弹奏技巧所在。

B段左手分解和弦要匀称流畅,需弹出大提琴般的音色,从20小节—23小节,要把下行旋律的音流弹清楚:|d #c b| a g #f |b a g| a a a|。

弹好这种音型要用手腕带,四个音用一次手腕提手动作,整个手腕,臂部的重量落在第5、4指上,掌心略朝外,避免1
指过响,影响和声效果。

第三乐段33--48小节是C 段,A 段主题的同名小调(g 小调),接着频繁地转调(g 小调→b B 大调→C 小调→g 小调),音乐到这里仿佛进入了沉思的片段,或许是贫困艰难的生活触动了莫扎特的心。

从41—44小节左手隐约的下行旋律:| a g f | e d c | #c d e |
d d d | ,一定要交代清楚,紧接着45、46小节是这个乐段的高潮点,这两小节的音头b E
和D 要用身体的力气弹下去,弹出浑沉厚重的效果,才能把作曲家的内心感受发泄出来。

49--64小节,音乐又回到了开始主题A ,平静温和的主题再次萦绕在我们耳边,渐渐进入尾声,第二乐章在平和的气氛中结束。

第三乐章 回旋曲形式,2/4拍,稍快板,单乐段,没有真正的第二主题,全乐章由一个主要动机:2/4 55 | 30 44 | 2 贯穿始终,本乐章活跃,充满动感,表达了作曲家天性不拘世俗、笑傲群英的性格,在曲式上也是突破常规,虽然我们能从中分出回旋曲的结构(A+B+A+C+A ),但它更多却是音乐走向的多动性和跳跃感,对作曲家而言形式似乎是多余的东西。

他更注重的是内心的坦露。

第三乐章演奏上主要有两大难题:一是乐章开始时的双手卡农(Canon )技术,三度的跳音和左手的附点音符,会给两手的准确接入带来一定的困难,相信通过慢练和分手练习,便能迎刃而解。

真正出问题多的还不在这里,8--12小节的快速连跳音和双手把位跳跃,才是本乐章的关键所在。

这种情形还出现在结束乐句68--73小节。

这就是第二难题:指法问题。

指法问题看来是“小事一桩”,但适合自己的指法却会事半功倍,目前国内常用的版本有克勒编的Schirmer 版,有版,这两种版本都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还有一种是由Austria 出版的Wilhelm Rauch 版。

比如68--69小节的右手指法(0的地方为未注指法):
Schirmer 版:
版: 14
Wilhelm Rauch 版: 13
哪种指法才合适自己呢,这要反复地摸谱子之后才能做出判断,只有把指法搞通顺了,才能把这第二个难点扫清。

本首奏鸣曲还有一个长期在教学上困扰师生的问题,即速度问题。

有一个概念必须明确,古典乐派时期的Allegro 和二十世纪的不同,如果把第一乐章弹成每分钟132拍或更快,那么效果就不是莫扎特的风格,可能是“帕格尼尼”风格,结合各名家的见解和录音比较,我建议第一乐章用 | =104-116,第二乐章 | =54-56,第三乐章 | =108-112。

本首奏鸣曲是莫扎特(1756—1791)晚年的最精美的奏鸣曲之一,完成于1788年6月,是全世界最著名的钢琴上课教材,其单纯、朴质的结构,变化而又自然的转调,愉快而明朗的气氛,二百多年来深受全世界人的喜受,对广大学琴的少年儿童而言,只要基础牢靠,弹完车尔尼849即可练习第一乐章,再加上努力练习和教师指导得当,想必能给他(她)的终身带来愉悦和欢乐。

( 本文创作于2008年,指导教师:上海音乐学院 王觉)
参考资料:1 林今满《莫差尔特钢琴奏鸣曲教学研究》全音乐谱出版社(台北)
2 李应华《西方音乐史略》人民音乐出版社(北京)
3 孔祥东、范大雷版录音上海声像出版社(上海)
4 包森(Brtur Balsam)版录音台北福茂唱片音乐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