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结肠息肉的中西医诊疗
5.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结肠息肉,属于中医大肠息肉的患者。
一、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结肠息肉(ICD-10:D12.6/D12.8/K62.1/K63.5)行内镜下结肠息肉摘除术后(ICD-9-CM-3:45.42),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患者。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为大肠息肉(BNT-500),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大肠息肉诊断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为结肠息肉。
诊断标准参照《胃肠病学(第三版)》(X芝田主编,人民卫生)《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等临床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诊疗方案”。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常见临床证候:湿瘀阻滞证。
湿热瘀阻证。
脾虚湿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大肠息肉(结肠息肉)。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时间为:a.息肉摘除术后入院观察的患者:约3个工作日晚。
b.入院行息肉摘除术的患者:约4个工作日晚。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结肠息肉(ICD-10编码:D12.6/D12.8/K62.1/ K63.5)的患者。
2.患者已行内镜下治疗。
3.原有或/与术后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
4.若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息肉综合征、多发息肉、大息肉或复杂情况:多发大于5枚以上,或息肉直径≥2cm;或广基息肉;或粗蒂息肉(蒂直径≥1cm);或侧向生长型息肉等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活检病理提示为恶性肿瘤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肠息肉治疗中的中医治疗方法介绍
肠息肉治疗中的中医治疗方法介绍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肠壁上的病理性突起。
如果不及时治疗,肠息肉有可能发展成恶性肿瘤。
在传统中医学中,有许多方法可用于治疗肠息肉,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艾灸以及饮食疗法等。
本文将介绍肠息肉治疗中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学中最常见、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针对肠息肉患者,中医药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
常用的中药治疗方法包括草药煎剂和中药贴敷。
1. 草药煎剂中医药学认为,肠息肉主要是由于湿气和瘀血阻滞导致的。
因此,治疗时可选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如大黄、黄连、莪术等。
将这些中药配合使用,可以促进肠道排毒,减少毒素的影响,达到治疗肠息肉的效果。
2. 中药贴敷中药贴敷是指将草药粉末或中药煎剂敷贴在肠口部位。
中医药师根据肠息肉的位置和大小,选择对应的中药贴敷治疗方法。
中药贴敷可以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对肿瘤细胞产生局部刺激,起到缩小和消除肿瘤的作用。
二、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学中一种特殊的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对于肠息肉患者,中医针灸师会选择一些与肠道相关的穴位进行针刺。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中脘、关元等。
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肠道的新陈代谢,有助于防止肠息肉的进一步发展。
三、艾灸疗法艾灸疗法是中医学中的一个传统疗法,通过燃烧艾草制品,利用艾热和药性作用于特定的穴位,从而调整人体的病理状态。
对于肠息肉的治疗,艾灸疗法可以通过艾草的温热作用和药性作用,改善肠道的血液循环,促进肠粘膜的再生,从而减少肠息肉的发生和发展。
四、饮食疗法中医学认为,饮食与肠息肉的发生和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
因此,在肠息肉的治疗过程中,合理的饮食是十分重要的。
中医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
通常建议患者少食辛辣刺激食物,多食新鲜蔬果,适量增加高纤维食物的摄入,如薏米、白扁豆等。
息肉痔(结直肠息肉)中西医诊疗方案
息肉痔的中西医诊疗方案【定义】一、中医定义:息肉痔是指结、直肠粘膜上或粘膜下的赘生物。
主要表现:间断便血,腹部时痛,排便时肛门有肿块脱出,大便习惯改变,鲜血或粘浊暗血随粪便排出。
息肉大小,形态,位置高低可不同。
二、西医定义: 大肠息肉是结肠直肠粘膜表面隆起性病变,仅表示外观,不说明病理性质。
小的直径仅2mm以下,大的10cm以上,单个或分散在结肠、直肠的少数隆起性病变称结、直肠息肉,多数聚集在结肠直肠的称结肠直肠息肉病。
其发病原因,组织学表现,生物性质和预后各不同。
【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息肉痔总属虚实夹杂,以本虚标实为主。
辨证首当明辨虚实、标本之主次。
早期常见实证兼脾虚湿热阻滞,中期以虚实交错出现,晚期多虚中挟实,本病虚多实少。
(一)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诊断要点:1、位置较高的小息肉一般无症状,如息肉发炎,表面糜烂,大便时往往有鲜血及黏液随粪便排出。
直肠低位带蒂息肉,大便时可脱出肛门外,小的能自行还纳,大的便后需用手还纳。
常伴有排便不畅、下坠感等。
多发性息肉以黏液血便、腹泻为主要症状。
2、肛门指针对低位直肠息肉有重要诊断价值,可触及大小不等的肿物,质柔软,活动度大,有长蒂时常有肿物出没不定的情况。
3、直肠镜与结肠镜检并取活组织行病理检查可帮助明确诊断。
(二)证候诊断1.湿热下注:证候:大便粘浊带血,肛门灼热不适,下坠伴腹痛、腹泻、腹胀,息肉表面粘着脓性物,糜烂,可有肿物脱出肛外,指诊有时可触及肿物,舌质红,苔黄或黄白相兼而腻,脉弦滑细。
辨析:①辨证:本证以粘浊血便,肿物脱出肛外,直肠、结肠内可见多个息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细为辨证要点。
②病机:肺经移热于大肠,热盛则伤于肠中血脉,而便血色鲜,肛门灼热,大便下迫乃肠道实热之象。
热挟湿浊为患则肠壁糜烂而下浊。
2.气滞血瘀:证候:病久息肉明显增大,硬而痛,纳少,面黯消瘦,脉弦滑,舌质暗,苔白。
辨析:①辨证:本证以纳少,面黯消瘦,息肉增大,舌质暗,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中医药在肠息肉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肠息肉治疗中的应用肠息肉是指肠道黏膜上突起的肿块,多数为良性肿瘤,但也有恶性转变的可能。
中医药在肠息肉治疗中有着独特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在肠息肉治疗中的常用方法和效果。
一、中医药治疗的基本理念中医药治疗肠息肉的基本理念是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达到调理机体的目的。
中医药注重整体观念,认为肠息肉是由于体内阴阳失衡、气血不通所致。
因此,针对肠息肉的治疗主要包括中药汤剂内服、针灸以及中药外敷等方法。
二、中医药治疗的草药调理1. 草药配方内服中医药治疗肠息肉常用的草药配方包括复方臭梧桐汤、保和丸等。
这些草药配方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作用,能够调理机体阴阳平衡,促进肠道血液循环,有助于缩小和消除肠息肉。
2. 中药灌肠疗法中药灌肠疗法是指将草药制剂通过注射器或灌肠器注入肠道,直接作用于患病部位。
这种疗法可以直接对肠息肉进行治疗,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常用的中药灌肠方剂有黄芩黄连汤、大黄甘草汤等。
三、中医药治疗的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药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肠息肉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在特定穴位进行针刺,可以刺激机体的自愈能力,调节气血循环,促进瘤结缩小。
常用的针灸疗法有激光针灸、电针灸等。
四、中医药治疗的外敷疗法中医药治疗外敷疗法是指将一定的中药草药酊剂外敷于患病部位,通过药物的渗透作用、局部刺激作用和抗炎作用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对于肠息肉,常用的外敷疗法包括药物冲洗、药物贴敷等。
总结起来,中医药在肠息肉治疗中主要通过草药内服、中药灌肠、针灸疗法和外敷疗法等方式来调理机体,促进瘤结的消退和预防复发。
中医药治疗注重整体调理,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药治疗肠息肉仍然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个体差异较大,对于不同患者可能有不同的疗效。
此外,中医药治疗肠息肉属于辅助治疗,不可替代西医的手术治疗。
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系统和综合的治疗,以期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大肠多发息肉临床分析
中国现 代药物 应用 2007 年 6 月第 1 卷第 3 期
Chin J Mod Dr 。^ ppl , 20 7 , l l , 3 u Jun 0 va No.
53
大便时可有 肿物脱 出; 湿热蕴结 , 气血不 畅, 则肛 门坠胀 , 腹 部 疼痛 ;舌红 、 苔黄腻 、 脉滑或弦数为 湿热之象 。据 此我们拟 方 内服以清热利湿 、 活血散结为主 , 留灌肠以清 热解毒、 保 涩 肠 止血为主 , 采用 中药 内服外 灌方法 , 消除或减 轻肠道 和息 肉表面炎症 , 减少息 肉数量 , 缩小息 肉体 积, 为结肠 镜下成功 圈套 电切或微波灼除创造有利条件 , 同时可防止 电切后息肉 复 发, 笔者认为 中药 保留浦肠 治疗炎症 性息 肉效 果 理想, 特 别是对溃疡性结肠 炎引起 的炎症性 息 肉疗 效更好 。应该注 意的是针对慢性溃 疡性结肠 炎 ( u C 患 者 , ) 由于大肠 豁膜的 炎性 刺激、 肉芽增生 、 溃疡及修复的交替 演变 , 常在 溃疡的边 缘 出现多发炎性息 肉, 又称假性息 肉, 治疗息 肉的同时 , 在 应 以治疗原发溃疡性肠病为主 , 并按 UC 的发病 缓急和 病理进 展情 况, 用 激素 、 酌 水杨 酷 偶氮 磺胺 毗 呢 ( SAS P 、 ) 支持 疗 法等 。 现代医学根据大 肠息 肉的病理特 点 , 又将其 分 为 4 种 : ① 腺瘤性息肉 , 临床这 类息肉最多 9 % 以上分布 在直肠, 0 包
肠,次/ d , d 为 1 个疗程。灌肠时根据息肉所处肠段 , 1 0 1 适时调 整体位, 以使药液充分作用于病变部位。 2. 3 结 肠 镜 下 圈套 电切 或 微 波 灼 除 应 用 日本 P即-
本组 17 例经 3 一 个疗程 中药 内服 和保 留灌肠及 行结 0 6 肠镜下圈套电切或微波灼除 治疗 r 随访 1 一 年 」 3 其中 5 例慢 性溃疡性结肠炎并多发息 肉.在治疗后息 肉复 发并反 复大量 出血、 肠狭窄梗阻 2 例多发绒 毛状腺 瘤综合 治疗后 有 复发 并发现中一 重度不典型增生 , 均行手术切除肠 段 , 其余 16 例 3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结肠息肉,属于中医大肠息肉的患者。
一、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结肠息肉(ICD-10:D12.6/D12.8/K62.1/K63.5)行内镜下结肠息肉摘除术后(ICD-9-CM-3:45.42),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患者。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为大肠息肉(BNT-500),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大肠息肉诊断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为结肠息肉。
诊断标准参照《胃肠病学(第三版)》(郑芝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临床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诊疗方案”。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常见临床证候:湿瘀阻滞证。
湿热瘀阻证。
脾虚湿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大肠息肉(结肠息肉)。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时间为:a.息肉摘除术后入院观察的患者:约3个工作日晚。
b.入院行息肉摘除术的患者:约4个工作日晚。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结肠息肉(ICD-10编码:D12.6/D12.8/K62.1/ K63.5)的患者。
2.患者已行内镜下治疗。
3.原有或/及术后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
4.若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息肉综合征、多发息肉、大息肉或复杂情况:多发大于5枚以上,或息肉直径≥2cm;或广基息肉;或粗蒂息肉(蒂直径≥1cm);或侧向生长型息肉等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活检病理提示为恶性肿瘤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中西医结合治疗大肠息肉经验
1.1 病因病机 西医对于大肠息肉的病因机制也没有明确、统一的认识,认为
可能与饮食、家族、感染等有关:①大多人普遍认为进食油腻高脂 肪的病人息肉发病率高。②研究发现,认为大肠息肉具有遗传性, 家族中有人患有大肠息肉及大肠癌,其子女家人患病率大大增加。 ③研究推测,Hp 的感染可能会诱发大肠息肉,女性更为多见,认 为 Hp 感染可能会是大肠息肉发生的原因之一 [2]。 1.2 西医辨病分型
目前,中医对结肠息肉的治疗主要体现在改善大肠息肉患者 的生活质量及减少息肉的复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谢飞 [9] 对 70 例大肠息肉(湿热蕴脾证)选方清热化湿肠宁汤治疗,对照 组患者选择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手术,研究发现使用清热化湿肠宁 汤 对 大 肠 息 肉(湿 热 蕴 脾 证)患 者 的 治 疗 有 很 好 的 效 果 。 牛 兴 东 教授 [10] 认为在大肠息肉治疗应采用扶正与化积疗法,牛老扶正治 疗以健脾为主,其次温肾以固本的治法。另外,牛老防治大肠息肉 注重化积,善用醋莪术、丹参、山慈菇、藤梨根、凤尾草等药物以化 痰 祛 瘀、清 热 解 毒,牛 老 自 拟 肠 息 化 积 汤 治 疗 大 肠 息 肉 术 后 治 疗 临床效果显著,具体药物组成如下:炙黄芪 20g,党参 15g,炒白术 15g,补骨脂 15g,肉豆蔻 6g,盐吴茱萸 6g,肉桂 15g,炮姜 15g,熟 附子 6g(先),醋香附 12g,醋莪术 10g,丹参 15g,山慈菇 10 g,藤 梨根 10 g,炒鸡内金 15 g,肉苁蓉 30g。7 剂,日 1 剂,水煎 400mL, 分早晚 2 次服用。另外,韩树堂教授 [11] 认为夫脾胃乃气机升降之 枢纽,气血生化之源,多选用参苓白术散化裁,补中气,渗湿浊,行 气滞,强土固本,以达扶正消积的目的,佐以疏理肝气,有助于调理 情志多郁患者,畅达全身气机,改善津液代谢失调,方选四逆散或 逍遥散为代表,多发性肠道息肉内镜术后不易恢复,病情缠绵,患 者容易产生抑郁、焦虑、消极情绪,韩师在辨证时每每配合安神,效 果较佳。
5.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结肠息肉,属于中医大肠息肉的患者。
一、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结肠息肉(ICD-10:D12.6/D12.8/K62.1/K63.5)行内镜下结肠息肉摘除术后(ICD-9-CM-3:45.42),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患者。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为大肠息肉(BNT-500),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大肠息肉诊断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为结肠息肉。
诊断标准参照《胃肠病学(第三版)》(郑芝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临床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诊疗方案”。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常见临床证候:湿瘀阻滞证。
湿热瘀阻证。
脾虚湿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大肠息肉(结肠息肉)。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时间为:a.息肉摘除术后入院观察的患者:约3个工作日晚。
b.入院行息肉摘除术的患者:约4个工作日晚。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结肠息肉(ICD-10编码:D12.6/D12.8/K62.1/ K63.5)的患者。
2.患者已行内镜下治疗。
3.原有或/及术后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
4.若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息肉综合征、多发息肉、大息肉或复杂情况:多发大于5枚以上,或息肉直径≥2cm;或广基息肉;或粗蒂息肉(蒂直径≥1cm);或侧向生长型息肉等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活检病理提示为恶性肿瘤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结肠息肉和息肉病怎样治疗?
结肠息肉和息肉病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结肠息肉和息肉病的治疗方法,治疗结肠息肉和息肉病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结肠息肉和息肉病应该吃什么药。
*结肠息肉和息肉病怎么治疗?*一、西医*1、治疗由于息肉的性质难从肉眼判断,故一般发现后应手术摘除或切取作病理学诊断,由于所在部位息肉或腺瘤大小、个数、有蒂或无蒂及息肉性质不同而选择不同治疗方案。
1.手术方法(1)圈套凝切法:先吸净周围附着息肉的黏液和粪水,抽出并注入空气以置换肠道内可能含有的氢气、甲烷等,以防电灼时发生爆炸,近息肉张开圈套丝,避免套圈过于贴近肠壁,损伤肠壁致死穿孔,套入后抽紧套丝,根据蒂的粗细选择不同的电流功率,切割勿过快,切割慢止血完善。
(2)活检钳凝切法:对0.5cm的广基病灶,用活检钳全部咬住,上提使基底呈幕状的狭细假蒂,随后通电流凝固数秒钟,局部呈灰白色即可将活检钳咬紧拉下组织送病理检查。
(3)电凝器灼除法:多为0.5cm以下病灶,多属良性,对钳切不能切除者,可以电凝止血器接触后以凝固电流烧灼切除。
但勿过深以免穿孔或迟发性穿孔,后者可发生于术后2~7天。
(4)手术治疗:息肉及息肉病的手术治疗一般包括:局部切除、肠壁切除、肠段切除、次全结肠或全结肠直肠切除。
视息肉的多少、有无蒂及所在的部位而定:①有蒂单个作内腔镜下圈套、电灼(凝)或结扎摘除。
对体积较大者,不易行圈套切除或切开摘除,亦可选择肠壁、肠段切除。
②无蒂或广蒂者,位于腹腔反折以下者作局部切除,反折以上者切开肠壁包括基底部肠壁一并切除或肠段切除。
③腺瘤病,包括家族性、非家族性,Gardner与Turcot病均有众多的肠瘤,易癌变且发生年龄早,如家族性腺瘤病一般50岁以前均全部癌变,故主张诊断为此病者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造瘘,但给较年轻患者带来终身的生活不便,故有人主张作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
留下的直肠是否为癌变来源,St Mark资料25年随访仅6.5%发生直肠癌,且多为早期,故术后严密随访确属必要。
脾胃科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大肠息肉(结肠息肉)
(ICD-10:
K63.501/K63.853/K63.855)。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岁 门诊号: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时间: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14 天
实际住院日:
天
时间
年月日 (第 1 天)
年月日 (第 2~7 天)
长期医嘱 □消化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少渣饮食 □口服中药汤剂 □穴位注射疗法 □其他疗法 临时医嘱 □对症处理
□基本生活和心理护理 □观察病情变化
□无 □有,原因: 1. 2.
时间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重 点 医 嘱 主要 护理 工作
病情 变异 记录
责任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年月日 (出院日) □完成出院记录 □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 门诊随诊 □通知出院
主要 护理 工作
□入院介绍、入院评估 □健康宣教 □指导进行相关检查 □饮食指导、心理护理 □护理常规 □完成护理记录
□观察病情变化 □基本生活和心理护理
□准备次晨空腹静脉抽血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 □有,原因: 1. 2.
□无 、 □有,原因: 1. 2.
责任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年月日 (第 8~14 天)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上级医师查房,根据 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完成当日病程和查房 记录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结肠息肉,已进行内镜下息肉摘除术 后住院患者。
一、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结肠息肉(ICD-10: K63.501/K63.853/K63.855)、内镜下大肠息肉摘除术(ICD-9-CM-3:45.42) 后。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大肠息肉 (结肠息肉)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西医诊断:参照《胃肠病学(第三版)》(郑芝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 社),《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 社)。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 医诊疗方案(试行)》。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临床常见证候: 湿瘀阻滞证 肠道湿热证 气滞血瘀证 脾虚夹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 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大肠息肉(结肠息肉)。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住院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中医诊断必须符合大肠息肉(结肠息肉)的患者。 2.已行内镜下治疗。 3.原有或/及术后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 4.若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
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肠多发息肉95例
则 大便 带血 , 息 肉表 面 糜 烂 充血 或 有 渗 血 : 湿 邪 为患 则 血 与 粘 液 相
熟地 ; 便 频 者 酌加 米 壳 等 。 水 煎 内服 , 每 日一 剂 , l 0 天 为 一 个 疗 程 。
混 ; 湿 热 为 患 , 日久 伤及 正 气 , 中气 不 足 , 气 虚 下 陷 , 加 之 湿 热
的边 缘 出现 多发 炎性 息 肉, 又 称假性 息 肉, 在 治疗 息 肉的 同 时 , 应
维普资讯
中国 丫匹 芍 取 代 连 旅 教 育
j
^~ 。
,
1 .:
/ ; ㈦
,/
’
、
,,
。, ,
/
第 6 卷第 0 3 期 2 0 0 8 年 0 3 月 < ‘‘
,,
| “Βιβλιοθήκη 、fl|l
】
’
f
,
■鞠嗣
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肠多发息肉9 5 例
李彦 民 河 南 省 原阳县 中医 院 ( 4 5 3 5 0 0 )
效 更 好 。 应 该注 意 的是针 对 慢性溃疡 性结肠 炎 ( U C ) 患者 , 由于 大
发 生器 及 圈套器 , Y A 多功 能微波 治疗 仪及 球 型或针 型天 线 ( 同轴 电
肠 粘 膜 的 炎性 刺 激 、 肉芽 增 生 、 溃疡 及 修 复 的交 替演 变 , 常 在 溃 疡
缆 ) 。 术 前 病 理 检 查 为 良性 方 可 考 虑 电灼 治 疗 。 术 前 1 天 , 半 流 质 饮
2 治疗方法
息 肉是 全 身性遗 传疾病 的肠 道 表现 , 中医 中药对 本病 的认 识 和 治疗 有 着独特之 处 , 祖 国医 学根据 息 肉的形 态和 多少 , 常称 为 “ 樱 桃痔 ”
肠息肉的治疗经验分享我是如何通过中西医结合康复的
肠息肉的治疗经验分享我是如何通过中西医结合康复的肠息肉的治疗经验分享:我是如何通过中西医结合康复的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结肠问题,主要表现为内膜上的小肿瘤,容易引发肠道炎症和出血。
为了寻求一个综合的治疗方法,我开始尝试结合中西医的康复治疗,以期望获得更好的疗效。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肠息肉治疗的经验和观点。
第一部分:西医治疗西医治疗肠息肉主要通过手术切除或热消融来解决。
手术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尤其对于较大的息肉来说是必要的。
手术的优势在于,能够迅速切除肿瘤并且相对痛苦较小。
然而,手术后的康复期可能会较长,并且存在感染和出血等风险。
第二部分:中医治疗除了西医的手术治疗,中医也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强调调整人体内部的平衡和增强身体自愈能力。
对于肠息肉的治疗,中医中常用的方法包括针灸、中药疗法和艾灸等。
1. 针灸:通过刺激身体的穴位,针灸可以调整肠道的功能,并且促进血液循环。
我选择在每周去中医院进行一次针灸治疗。
这种方法不仅让我感到放松,同时也减轻了肠道不适的症状。
2. 中药疗法:中医中的中药疗法有很多种,对于肠息肉的治疗来说,常使用的是具有清热、消肿和抗炎作用的中药。
根据中医师的建议,我每天坚持服用特定的中药,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的症状。
3. 艾灸:艾灸是中医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艾草具有温热的作用,艾灸治疗可以通过温热的刺激促进肠道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我每天晚上使用艾灸坚持15分钟,这种方法对于减轻肠道不适非常有效。
第三部分:中西医结合的康复结合了西医和中医的康复是我个人的选择。
在经过西医手术治疗后,我意识到单一的疗法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为了加速康复并提高治疗效果,我开始将中医的针灸和中药疗法与西医治疗相结合。
首先,我在手术后的康复期开始了针灸和中药疗法的治疗,并且每周定期复诊,以确保恢复的顺利进行。
针灸能够促进伤口的愈合和减轻疼痛,中药则有助于肠道的修复和改善。
同时,我也继续保持每天进行艾灸的习惯。
肠息肉的治疗经验分享我是如何通过中西医结合治愈的
肠息肉的治疗经验分享我是如何通过中西医结合治愈的肠息肉的治疗经验分享——我是如何通过中西医结合治愈的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结肠疾病,它是结肠黏膜上的一种良性肿瘤,有时也可能会演变成恶性肿瘤。
在得知自己患有肠息肉后,我积极主动地寻求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并通过以下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西医治疗经验1. 定期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是诊断肠息肉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定期接受结肠镜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处理潜在的肠息肉,以避免进一步恶变的风险。
2. 手术切除肠息肉:对于一些较大的、有良性肿瘤特征的肠息肉,西医通常建议通过手术进行切除。
手术切除可以有效地防止肿瘤的发展,并且能够及时获得病理结果,确保病情得到彻底治愈。
3. 药物治疗:对于小型的息肉或者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西医常常会选择药物治疗,以期减少息肉的生长速度、缓解相关症状。
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抗生素等。
二、中医治疗经验1. 中药疗法:中医认为,肠息肉多为湿热内蕴所致,因此通过清热解毒、利湿化痰的中药方剂有助于缓解病情。
我在中医师的建议下,长期坚持服用中药,配合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我在日常生活中注重清淡饮食,尤其要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蒜等。
同时,根据中医理论,一些具有清热利湿效果的食物,如薏苡仁、海带等,也可以适量食用,有助于缓解湿热症状。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1. 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对于肠息肉的治疗也具有独特的效果。
我在接受针灸治疗期间,发现疼痛感明显减轻,肠道功能有所改善。
2. 特殊疗法:中西医结合治疗还可以尝试其他辅助疗法,如中药熏洗、中药熏蒸等。
这些疗法可以进一步促进血液循环,调理体内湿热情况,加速息肉的吸收和排出。
总结起来,肠息肉的治疗并不仅仅依赖于单一的治疗方式,而是需要综合考虑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
定期结肠镜检查、手术切除、药物治疗等西医方式能够准确诊断和解决肠息肉问题;中医的治疗则以中药疗法、饮食调理为主,通过调整体质、缓解病情。
中医药在肠息肉治疗中的独特优势
中医药在肠息肉治疗中的独特优势肠息肉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指的是结肠黏膜上出现的良性肿瘤样病变。
肠息肉虽然大多数是良性的,但如果不及时治疗,有可能演变为恶性肿瘤,因此需做好监测和治疗工作。
中医药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具备许多独特的优势,使其在肠息肉治疗中拥有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效果。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在肠息肉治疗中的独特优势,包括其治疗原理、药物选择以及配合其他治疗方式等。
一、中医药的治疗原理中医药治疗肠息肉的原理是通过调节人体内环境,改善肠道功能,并激发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
中医认为,肠息肉的发生和发展与肠道内湿热、气滞性激增等因素有关,因此治疗的重点在于清热解毒、利湿化痰,并调理脾胃。
清热解毒:中医药通过使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药物,如黄连、黄芩等,来消除体内的湿热因素,减轻症状,并抑制肠道黏膜细胞的异常增生。
利湿化痰:湿滞是导致肠息肉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医药可以采用化湿药物,如茯苓、砂仁等来促进湿浊物质的排出,减少肠道内的湿滞。
调理脾胃:中医药还可以通过调理脾胃,提升人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增强肠道的自愈能力。
常用的药物有党参、白术等,它们能够改善肠道内的微环境,从而减少肠息肉的发生。
二、中医药的药物选择中医药治疗肠息肉时,常用药物包括中药口服剂、中药灌肠剂以及中药外用药等。
这些药物不仅可以直接作用于肠道,还可以通过身体的吸收,起到全身调理的作用。
中药口服剂:常用的中药口服剂有枸杞子、薏苡仁、黄芪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肠道吸收,达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效果,并且对肠道黏膜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中药灌肠剂:中药灌肠剂是将中药制剂通过灌肠的方式送入肠道,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区域。
中药灌肠可以起到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的作用,是治疗肠息肉的重要手段。
中药外用药:中药外用药常用于局部的肠息肉治疗。
例如,将中药制剂制成浸润液或膏剂,直接涂抹在病变区域,起到消炎、消肿、止痛等作用。
三、中医药与其他治疗方式的结合应用中医药在治疗肠息肉的过程中,可以与传统的西医治疗方式相结合,以增强治疗效果。
中医药如何改善肠息肉患者的免疫功能
中医药如何改善肠息肉患者的免疫功能肠息肉是指肠壁黏膜上一种肉样的突起,通常呈圆形或卵圆形,它是肠道最常见的良性病变之一。
虽然大部分肠息肉并不会引起严重问题,但一些病例中肠息肉可进展为恶性肿瘤,因此肠息肉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肠息肉患者的免疫功能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中医药角度探讨肠息肉治疗中的免疫功能改善方法。
一、中医药理论对肠息肉的认识中医药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出丰富的肠息肉病症特点及相应的辨证施治法则。
根据中医药理论,肠息肉的形成与体内瘀滞、痰饮、肝郁等因素密切相关。
肠息肉的发生往往是由于脾胃不和、气滞湿阻、血瘀郁滞等导致机体失调而引起。
因此,治疗肠息肉需要调理脾胃、活血化瘀,舒肝理气等方面。
二、中医药的治疗方法1. 中药调理中医药治疗肠息肉主要通过调理脾胃、活血化瘀来达到改善免疫功能的目的。
根据患者不同的体质和病情,中医药师会选取适当的中药组方进行治疗。
典型的中药有红花、桃仁、郁金、川芎等,这些药物可以活血化瘀、舒肝理气,具有改善肠息肉患者的免疫功能的作用。
2. 饮食调节中医药治疗注重饮食调节,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来帮助恢复肠道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对于肠息肉患者来说,应当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品、煎炸食物等,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高纤维食物,保持肠道通畅。
三、中医药改善肠息肉患者免疫功能的机制中医药改善肠息肉患者免疫功能的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调节免疫细胞活性中医药对免疫细胞具有调节作用,可以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例如,某些中药可以促进巨噬细胞的活性,增强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吞噬作用,从而抑制肠息肉的发生。
2. 抗炎作用中医药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性反应,减轻肠道黏膜的炎症,进而改善肠息肉患者的免疫功能。
一些中药如黄连、黄芩等均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有效控制肠道炎症反应,对于防止肠息肉的恶变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息肉疗效观察
59现代养生 2021年12月第21卷第24期中医药学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属于典型的“内病外治”疗法,通过经络与腧穴的传导作用,可实现扶正祛邪、疏通经络及调和阴阳的作用,同时还能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力。
笔者通常先点刺足三里穴或点刺解溪至陷谷青筋一带,再针梁丘穴、陷谷(贴骨针)、中脘、足三里穴(贴骨进针),均为治疗消化性溃疡之特效穴。
针灸联合百笑金丹饮治疗能改善患者机体炎症反应因子水平,还能够起到疏肝健脾、行气止痛之功效。
综上所述,针灸联合百笑金丹饮治疗消化道溃疡,临床疗效显著,具有疗程短、副作用小、止痛快、修复快的特点,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其尽快恢复健康。
4 参考文献[1]蔡佩佩,蔡小鸟,唐森森,等.二联药物方案对幽门螺杆菌阴性消化性溃疡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J ].药物生物技术,2020, 27(4):59-61.[2]赵伟青,张晓华.益胃汤联合西药治疗Hp 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J ].中医临床研究,2019,11(5): 55-56.[3] 骆健,刘坤明,林林雁.香砂理中汤对脾胃虚寒证消化性溃疡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及胃肠激素的影响[J ].中医临床研究,2020, 12(28):106-108.[4] 吴学贤.兰索拉唑为主三联疗法联合补中益气汤治疗慢性胃炎合并消化性溃疡出血效果及对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J ].中国处方药,2020,18(3):123-124.[5] 周洪涛,刘学进.甲氧氯普胺联合三联疗法对消化性溃疡患者微炎症状态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 ].药物评价研究,2019,42(5):963-966.[6] 李京,王东旭,朱宏斌,等.生长抑素联合兰索拉唑治疗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清胃泌素炎症因子及不良反应的影响[J ].河北医学,2019,25(10):1638-1642.[7] 周丹,许小江,张文文,等.金属钛夹对消化道溃疡出血患者炎症及应激的影响[J ].中国医师杂志,2020,22(4):514-516,520.[8]张芳侠,张康勇.香砂六君子汤结合四联疗法治疗脾胃虚弱型Hp 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效果[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34):156-158.[9] 汪雪琦,植冠光,黄小乔.加味理中汤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胃液量及胃蛋白酶活力表达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2019,16(29):44-47.[2021-12-01收稿]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息肉疗效观察苏雅【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肠息肉患者的临床效果。
肠息肉的预防与治疗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
肠息肉的预防与治疗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肠息肉是指发生在结肠或直肠内腔的肿瘤样损伤,其主要特点是肠腔黏膜的腺体组织上出现腺瘤样增生,可引起肠道出血、肠梗阻等症状。
为了增加治疗效果,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在肠息肉的预防与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中西医结合的预防措施1. 中医药预防:中医认为肠息肉是寒热之邪久留肠腑所致,因此可以采取中药调理肠胃,消除寒热之邪的方法。
如龙胆泻肝丸、大黄归脾丸等,具有清热泻火、调理肠胃的作用。
2. 西医预防:肠息肉的发生与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西医推荐均衡饮食,尽量少摄入高脂肪、高纤维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和红肉等。
同时,保持适度的运动,加强体育锻炼,有助于消化系统的健康。
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中医常用的方剂有承气汤、四妙丸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调理气血,清热利湿,改善肠道功能,减少肠息肉的增生。
此外,西医方面也可以使用一些非甾体抗炎药物、免疫调节剂等药物来抑制肠息肉的生长。
2. 射频消融:射频消融作为西医手段的一种,可以对肠息肉进行无痛性消融。
它通过高频电流的作用,将肠息肉局部加热至超过纤维化温度,进而使肠息肉坏死脱落。
3. 冷冻治疗:在肠息肉治疗中,冷冻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通过将液氮或其他冷冻物质直接注入到肠息肉内部,将其迅速冷冻,造成组织坏死脱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4. 中医针灸疗法:中医针灸疗法在治疗肠息肉中也有着一定的效果。
通过针刺具体穴位,调节脾胃功能,增加血液循环,促进消化系统的康复。
三、中西医结合的注意事项1. 选择正规医院和专业医生进行治疗,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2. 了解病情,合理安排治疗计划,避免频繁变动治疗方案。
3. 注意饮食调理,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增加膳食中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摄入。
4.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锻炼身体,避免长时间久坐。
综上所述,肠息肉的预防与治疗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通过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和方法,可以使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