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古建营造1_纺织轻工业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
中国建筑史图表整理
中国建筑史一、原始社会(距今9000-4000年)朝代年代代表建筑历史特点建筑特点建筑技术备注仰韶文化(距今9000-4000年)1.浙江余姚河姆渡最早木结构建筑干阑式木结构榫卯技术出现长江流域;母系氏族2.西安半坡村遗址木骨泥墙半地穴式建筑大房子黄河流域原始社会时期聚落3.陕西临潼姜寨最早典型的农耕聚落龙山文化父系氏族 1.房屋面积比仰韶时期小,有窖穴;2.建筑技术进步为地面铺“白灰面”;3.建筑构造技术中出现石灰干燥、陶化以及彩绘装饰做法4.建筑空间出现“吕”字形平面木结构的特点:1.穿斗式:云南白族民居;2.抬梁式:北京四合院;3.井干式:4.干阑式:广西侗族民居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朝代年代代表建筑历史特点建筑特点建筑技术备注夏前2070年~前1600年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末商初宫殿遗址最早的廊院式建筑 1.两处遗址,一号宫殿最大,二号最完整2.未见瓦,“茅茨土阶”。
1.奴隶社会大发展时期2.大量使用青铜器、已有甲骨文3.商——我国城市雏形出现。
商前1600年~前1046年1.郑州商城商王仲丁的隞都2.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规模较大的廊院式木架夯土建筑。
3.黄陂盘龙城商城遗址夯土台基上并排三座殿堂4.河南偃师尸沟乡早商遗址5.殷虚建于长方形土台上,长面朝前,有纵有横,布局已具庭院的雏形,世界文化遗产。
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1.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中国第一四合院 1.严格的等级制度,出现,《周礼考工记》“三朝五门”春秋战国成书,记述周代王城建设制度。
2.瓦的发明,脱离了“茅茨土阶”2.湖北圻春干阑式建筑干阑式建筑春秋前770年~前476年秦都城雍城出土了36cmx14cm*6cm青灰色砖、花纹空心砖;备注:1.人物:鲁班 2.高台建筑—高台榭、美宫室 3.开始修长城 4.瓦大量使用 5. 有建筑装饰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末商初宫殿遗址殷虚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秦都城雍城山西平顺明惠大师塔单层塔;多属高僧墓塔河南登封净藏禅师塔已知唐塔中用八角形平面的首例洛阳白马寺河北赵县安济桥山西五台南禅寺大殿雅安高颐墓阙神通寺四门塔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嵩山嵩岳寺塔大雁塔玄奘墓塔小雁塔登封法王寺塔大理寺千寻塔明惠大师塔净藏禅师塔朝代年代代表建筑历史特点建筑特点建筑技术备注五代907年~960年苏州虎丘云岩寺塔由唐代方形单层塔壁转变为宋代多边形平面、有塔心室的首例 1.由席地危坐到垂足坐的转变(家具大变革)2.哲匠喻浩《木经》南京栖霞山舍利塔石塔宋960年~1279年宋建都汴梁(河南开封)城市的里坊制被突破,形成开放城市。
中国建筑史
建筑彩画艺术(2007-01-01 17:33:45)分类:古建知识最初,人们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为防止裸露在外的房屋木结构受到自然的侵蚀及虫蛀,使用丹或朱等矿物原料以及黑漆、桐油等涂料,将很单纯的图案敷饰在木结构上,这就是建筑彩画的雏形。
后来,建筑彩画逐渐与建筑美学的需要统一起来,并在发展中不断丰富自己,终于成为我国建筑艺术中的一枝奇葩。
早在春秋时代,我国就开始应用建筑彩画。
史书记述鲁国的“丹桓之楹,而刻其桷”之说,即表明当时已讲究在华美的建筑构件上装饰彩画,不过图案及色彩都较简单。
到秦汉时,建筑物内外都出现了彩画装饰,图案也较为丰富了。
如西京杂记中所记载的:“椽榱皆绘龙蛇萦绕其间”。
进入南北朝后,由于佛教的传入,外来建筑装饰艺术也随之而来,于是,中国固有的建筑装饰与外来艺术得以巧妙地结合,形成了更加丰富多彩的纹样。
如卷草、莲瓣、宝珠、水曲和石字等。
此时,人们对色彩的运用是木质表面涂红,墙面粉以蜃灰,这朴素、明朗的红白两色,形成了早期古建筑的基本色调。
时至唐朝,外檐的柱身成了彩画重点,其上多画些团窠或束莲,纹样饱满,色彩绚丽。
宋元时代,彩画又被饰用于斗拱、额枋,其方法有五彩遍装、碾玉装、解绿装、丹粉刷饰及杂间装等几种,此外还有叠晕、剔填等着色方法。
应用于彩画中的饰纹,有华纹、琐纹、云纹、飞仙、飞禽及走兽等,其中华纹又分为“九品”,琐纹(锦纹)分为“六品”,不仅等级分明,而且工艺手法也相当细致。
当时,宫殿,寺观等建筑多用青绿或黄色的琉璃瓦,栏杆、柱槛、门窗则涂以红色,整个色调浓艳,对比很强。
到了明代,人们对颜色的选用趋于单纯,图案采用深浅退晕的画法,并以冷色为基调。
例如,常见的建筑彩画多为青、绿两色反复间杂,看上去颇为素雅。
有时,也用少量的朱红或金色点缀一、二,这一小小的对比使图案显得鲜艳夺目。
对于纹样的处理,有细而紧和叶瓣大而爽朗这两种,效果各异。
大部分彩画都构图灵活,舒展大方,并富有创造性。
进入清代,建筑彩画艺术发展到了高潮,无论是选材还是制作方法,都有了新的变化和改进。
《中国建筑史》重点整理
中国建筑史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中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建筑实例是(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居室装饰是(山西襄汾陶寺村龙山文化遗址)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建筑遗存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在奴隶社会的商周时期,开始出现规模较大的宫殿陵墓祭祀监狱建筑,以及以宫、室为中心的大小城市。
与此同时,木构架也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方式夏商周时期是木构架建筑体系的奠定时期汉代建筑: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包括宫殿,陵墓,苑囿等皇家建筑,明堂辟雍,宗庙等礼制建筑,中小型的居住建筑,以及佛教寺庙建筑,木构架的两种主要形式抬梁式和穿斗式都出现。
斗拱的形式多样,正处于未定型的活跃探索期。
多层楼兴起盛行,建筑组群庞大,显示出中国木构建筑到两汉时期已进入体系的形成时期。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充满民族斗争民族融合的时期。
佛教建筑的兴起,佛寺佛塔石窟和精美雕刻兴盛,陵墓建筑不甚发达,南朝陵墓神道两旁的雕刻颇有成就。
园林:魏晋南北朝,士人阶层兴起,玄学思想,山水文学开始兴盛,私家园林以士人园林为主。
家具:适应垂足而坐的高型家具开始丰富,胡坐逐渐取代了此前中原的席地而坐。
宋朝建筑特点: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2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3建筑装修精美,色彩华丽。
4砖石建筑水平达到新的高度5园林建筑兴盛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第三个高潮期,明清两代的建筑较唐宋时期的建筑缺少创造力,更趋向于程式化和装饰化。
明代建筑:1初期的建筑风格与宋元相近,中期的建筑风格严谨,而晚期的建筑风格趋向繁琐。
2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琉璃面砖,琉璃瓦也得到广泛应用3进一步发展了木构架技术趋于定型4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5官式建筑形象严谨,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6私家园林发达7明式家具闻名于世8风水术发展极盛。
【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图文资料
《中国建筑史》绪论1.穿斗式:是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主要结构体系的一种,其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2.抬梁式:是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主要结构体系的一种,其特点是: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头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
3.建筑与环境:中国儒家和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思想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相互协调与融合,从而使中国建筑有一种和环境荣威一体的、如同从地中生出一般的气质。
主要方面有: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整治环境;4)心理补偿4.《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为宋代李诫编著。
5.工官: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
周至汉“司空”,汉代以后“将作”,秦至西汉“将作少府”,东汉“将作大匠”,唐宋“将作监”6.中国建筑之最:1)最早采用榫卯技术的木结构房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建筑遗址2)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3)世界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河北赵县安济桥4)我国唯一的木塔:辽代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5)中国最早的建筑平面图:战国中山王墓兆域图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高颐墓石阙西阙:第二章城市建设1.中国最早城市规划学说:战国《考工记》,“匠人营国,九千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环城的城墙九千里,每边开三个门。
城内横竖各有九条道,每条道能容下九轨。
皇宫南面左侧(东侧)为祭祖宗的太庙;右侧(西侧)是祭社稷的社稷坛。
皇宫南面是举行朝会,议政之所。
皇宫后面是市场。
这个可以比对北京城现在的格局来看。
紫禁城南面东为太庙,西侧为社稷坛。
紫禁城的南半部分(午门太和门)为理朝之所;后市说的是紫禁城北的北安门(后来改称地安门)。
古建筑文献目录参考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可参考的古建筑文献书目书目一、目录与文献检索类1 《中国古建筑文献指南1900-1990》,科学出版社20002 王镇华《中国建筑参考书目初编》,台湾《建筑师》1980(3,4)3 黄健敏《中国建筑研究书目初编》,台湾《建筑师》1981(10)4 王其明《中国建筑图书书目初编》,(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古建专业讲义)注:2-4见《古建园林技术》合订本四附录《中国建筑文献的三个书目》5 刘敦桢郭湖生等辑《中国古代建筑史参考书目(初稿)》二、通史、综合类书目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中国建筑史_第一章古代建筑(封建社会中期)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
?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 唐时砖塔有楼阁式、密檐塔和单层塔三种, 其中楼阁式砖塔系由楼阁式木塔演变而来, 这种塔符合传统习惯的要求,可供登临远 眺,又较耐久,如西安大雁塔著名的唐代 楼阁型砖塔之一 。 西安大雁塔为方形,7层。塔的形制为模 仿木构的砖塔,塔内有木楼梯通向顶层, 层间的楼板、梁、地面枋也都是木制。逐 层收减高宽,塔壁略有收分。各层四面开 砖券拱门,可凭栏远眺。外壁各层均用青 砖砌出仿木构的柱、阑额、斗栱等。壁面 隐出立柱开间,柱间作阑额,柱头施栌斗。 各层叠涩出檐,檐下砌作菱角牙子。塔顶 为宝瓶、葫芦。塔造型雄伟稳重,风格简 洁古朴,为唐代楼阁式塔的典型。现在所 见塔的表面是经明代包砌过的。 西安慈恩寺塔,俗称大雁塔
麟德殿复原图p113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
?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 南禅寺大佛殿较小,屋顶为单檐歇山式,屋坡平缓。建在 月台上,平面近于方形,三开间,11.75米,进深也是三间, 10米,殿内没有柱子。在殿内中心稍后,有高0.7米的“凹” 字形佛坛,沿坛可以通行,坛上有佛教造像17尊,都是唐 代原塑,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八架椽,单檐庑殿顶。总宽度为34米, 总深度为17.66米。由内外两圈柱子形成“回”字形的柱网 平面,称为“金厢斗底槽”。整个构架由回字形的柱网、 斗拱层和梁架三部分组成,这种水平结构层组合、叠加的 做法是唐代殿堂建筑的典型结构做法。 佛光寺大殿作为唐代建筑的典范,形象地体现了结构和艺 术的高度统一,简单的平面,却有丰富的室内空间。大大 小小、各种形式的上千个木构件通过榫卯紧紧地咬合在一 起,构件虽然很多但是没有多余的、没用的。而外观造型 则是雄健、沉稳、优美,表现出唐代建筑的典型风格。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p146
中国建筑史03——古建发展(封前01)知识分享
5、在挖掘这一时期的建筑遗址时,常常出土一些铜建筑构件。这就是所 谓的“釭”,或称“金釭” 。在周代,榫卯技术还不成熟,在木结 构的结点上须加釭进行加固,或用其连接木构件。这些釭上通常有精 美的纹饰,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后来木结构技术有了进步,釭不再是 必须物,但作为一种装饰物它却保留了下来,并发展为一种装饰性的 釭。
1、城市建设
1)战国时手工业商业发展,城市繁荣,规模日益扩大,出现了 一个城市建设的高潮。
齐:临淄 赵:邯郸
楚:鄢郢 魏:大梁
据记载,当时临淄居民达到七万户,街道上车轴相击,人肩相摩,热 闹非凡(《史记 苏秦传》)。
2)高台建筑的兴盛。
在咸阳市东郊发掘的一座高台建筑遗址,是战国时秦咸阳宫殿 之一。这座60*45米的长方形夯土台,高6米,高台上建筑物由 殿堂、过厅、居室、浴室、回廊、仓库等组成,高低错落,形 成一组复杂壮观的建筑群。
2、商代较大的建筑主体用木骨泥墙为承重墙,四周或前后檐另在夯土基 中栽植檐柱,建一圈围廊或前后檐廊。并且商代已出现了夯土城墙, 城市布局已初具雏型。在商代后期遗址的较小的建筑中,还出现了坯 砌的承重山墙。
3、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木结构成为主要结构形式,高台建筑发展,战国 时期留下许多城市遗址,反映了当时城市建设的发达。许多城内留下 了巨大的夯土台,证实了文献中“高台榭,美宫室”的记载。
在它东面还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大型兵马陶俑坑,内有武士俑约七千个、 驷马战车一百多辆、战马一百余匹,以及数千件各式兵器,被誉为 “世界第八大奇迹”。
秦咸阳宫一号宫殿立面复原图
秦咸阳宫遗址复原图
秦始皇陵
兵马俑及铜车马
中国古建名词汇编——营造篇(一)
中国古建名词汇编——营造篇(一)●定平取正:古代建筑营造过程中很多地方需要用到各种测量技术,例如定向、定平、定直、定长等。
“定平取正”指建造房屋时测量水平和判定朝向的过程。
《周官·考工记》:“诸取圜者以规,方者以矩,直者抨绳取则,立者垂绳取正,横者定水取平。
”取正,即定向或立向。
《营造法式》以天文子午线定南北,利用景表、望筒等工具进行南北测定。
首先利用景表确定日中时辰,再以望筒记录此时太阳的方位角,从而初步确定南北向,然后到夜间以此与北极星方位相核对,以此确定南北方向,再以南北而定东西乃至八方四维。
关于定平技术,《营造法式》所载:一是以“水”定平,二是用垂线真尺定平。
以水定平,即利用摆放在建筑基址中央的类似于现代的水平尺的工具,与建筑基址四角的标杆,测定出相对的海拔高度。
垂线真尺定平,即利用水平与铅垂线垂直原理以取平。
方法是在一根长的真尺上立一表杆,于立表当心施墨线一道,垂绳坠下,令绳对墨线心,两者重合,则其下地面自平。
●古建屋顶:古建房屋大体上分三个组成部分:台基、屋身、屋顶。
其中屋顶是房屋按造型分类的重要依据。
古时人们根据屋顶不同样式来区别建筑等级,常见的有庑殿(五脊殿)、歇山(九脊殿)、卷棚(回顶)、悬山、硬山、攒尖、十字脊、工字房等样式。
●营造尺:营造尺即营造建筑工程等所用的度量尺,唐代以来的营造尺都比较规范,只是历代量度有所不同。
中国古建有三大营造规范成书,其中宋《营造法式》中的一营造尺等于现代公尺31.2CM;《清工部则例》中的一营造尺等于现代公尺31.96CM,取整数为32CM;吴《营造法原》中有曲尺和直尺之分,直尺为门光尺,用来确定门宕窗洞等吉数数,曲尺为为营造尺,等于现代公尺的27.5CM。
●材、栔(qì):《营造法式》建立的模数制称为“材份制”。
它以斗栱中栱的截面“材”作为模数的基本单位。
“材”进一步将广(高)细分为15等份,将材的宽分为1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一“分”。
中国建筑史资料
填空题1.第一组1.1.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为我国传统木构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中国建筑的图腾斗拱在很大程度上留有井干式建筑的遗意。
1.2.先秦老子《道德经》书中“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精彩论述堪称我国最早的建筑空间论。
1.3.我国一直最早由绑扎转为榫卯连接的木构建筑遗址为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最能体现多组团向心布置的聚落遗址为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村落遗址。
1.4.庭院式和合院式为我国传统院落空间布局的两种基本形式,遗址最早的合院式布局实例为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
1.5.秦始皇陵的巨大斗形封土称为方上,明清两代帝王陵的穹窿形封土称为宝顶。
1.6.明初官至工部左侍郎的苏州匠人蒯(kuai)祥为北京故宫乃至整座北京城的建造做出了巨大贡献,清末民初苏州匠人姚承祖著有《营造法原》,从中可以看出苏州工匠的技术水平。
1.7.北宋汴梁是我国第一座有里坊制向厢坊治转化的君主专制时代的都城,中国古代城市化最高峰时期的都城是南宋的临安。
2.第二组2.1.《考工记》关于城市营建的规定“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2.2.四川雅安的高颐墓石阙是现存最雄壮优美的汉阙实例,后世唐代大明宫含元殿左右的翔鸾阁和栖凤阁,以及明清故宫南部的午门都还存留着这一建筑形式的余绪。
2.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宫室主要殿堂采用了东西堂制度,隋唐时期宫室则在纵深方向上重新比附周礼中三朝制度,即大朝、日朝、长朝。
2.4.一般认为建于公元523年的河南登封嵩岳寺塔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十二边形塔,同在嵩山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八边形塔。
2.5.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殿堂为建于公元857 年的佛光寺大殿,最古老的木构厅堂是建于公元782年的南禅寺大殿。
2.6.北宋画家张择瑞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梁沿汴河两岸生机勃勃的城市景象。
2.7.北宋文学家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是记录北宋园林面貌的重要文献。
中国建筑史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简答及论述
名次解释木构架几种形式:1.抬梁式:梁柱结构体系,多用于官式建筑和北方民间建筑,用材较大,可以取得较大的空间跨度,空间相对灵活,但是对材料要求比较高,耗材较多。
重要建筑则用斗拱承载出挑。
2..穿斗式构架: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
在我国南方使用普遍,优点是用料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开阔。
3.井干式构架:将木材层层相叠,既是围护结构,又是承重结构。
4.大木作:木构建筑骨干结构部分的加工制作,由竖向支重部分的柱子和横向支承部分的梁.枋.懔 .椽等构件组成。
同时它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的重要决定因素有大式(有斗拱)和小式(无斗拱)之分。
5.小木作:清代称装修,木构建筑次要结构的加工制作。
由门窗、室内隔断、神龛、天花以及家具、匾联等组成,一般为可移动折装的器件。
6.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
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平面形式:7.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 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
8. 金厢斗底槽:宋《营造法式》称内外槽,由一圈内柱和一圈外柱组成的柱网。
是唐代宫殿佛寺的主殿惯用于庄重的活动场所。
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
9.双槽: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部分,其进深为三间,宋《营造法式》中称为双槽。
10.分心槽:宋《营造法式》称分心斗底槽,在门房建筑中以一系列中柱将平面等分。
其进深为两间。
它与前后槽的主要区别在于一个内槽置于平面正中,一个则偏重于一边。
实例如辽代天津蓟县独乐寺的山门。
11.副阶:宋代也称副阶周匝,清代称廊子,主体建筑周围环绕一圈回廊。
一般应用于较隆的建筑,如殿、阁、塔等个体建筑上,如应县佛宫寺木塔的副阶。
中国古建筑电子书籍书目
中国古建筑电子书籍书目古建学习之用1、《营造法式》.jpg陶本2、《营造法式》.pdg全四册1933年初版3、《营造法式注释》.pdg—梁思成4、《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pdf—陈明达【有原书】5、《营造法式解读》.pdf—潘谷西(部分)【有原书】6、《营造法式》研究札记.pdf(续一)—陈明达【有原书】7、《营造法式》图样.jpg8、《营造法原》.pdf—姚承祖【有原书】9、《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pdf【有原书】10、《梁思成全集》.pdf(缺第十卷)【有原书】11、《清式营造则例》.pdf—梁思成【有原书】12、《中国古建筑图典》.pdf—林洙13、《枓栱》—潘德华(部分).jpg【有原书】14、《工程做法注释》.jpg—王璞子(部分)【有原书】15、《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pdf【有原书】16、《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pdf—陈明达17、《中国木构建筑营造技术》.pdg—马炳坚【有原书】18、《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pdf—刘大可【有原书】19、《中国古代建筑史》.pdf—刘敦桢【有原书】20、《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二卷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有原书】21、《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三卷宋、辽、金、西夏建筑【有原书】22、《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四卷:元明建筑【有原书】23、《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五卷清代建筑【有原书】24、《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pdf【有原书】25、《祁英涛古建筑论文集》.jpg【有原书】26、《山东广饶关帝庙正殿》—颜华27、《应县木塔》.pdf—陈明达【有原书】28、《园冶》【有原书】29、《中国城墙》.pdf—罗哲文30、《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pdf3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pdf—付熹年【有原书】32、《中国古典园林分析》.pdg—彭一刚【有原书】33、《中国古建筑构件图典》.pdf34、《中国古建筑装饰彩绘工程技术》.jpg—速算速询卡【有原书】35、《中国建筑设计参考资料图说》.pdf—冯建逵36、《中国建筑史(光盘)参考图》—潘谷西主编37、《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电子教案38、《中国塔》.ebook—张驭寰39、《中国古建筑二十讲》.pdf40、《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pdf—梁思成41、《中国清代官式建筑彩画技术》.pdf【有原书】42、《中国营造学社汇刊》.pdf 精装十一册【有原书】43、《营造法式初探》.pdf—潘谷西44、《佛教建筑与地理风水》.pdf45、《柴泽俊古建筑文集》.pdf【有原书】46、《陈明达古建筑与雕塑史论》.pdf【有原书】47、《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pdf【有原书】48、《建筑考古学论文集》.pdf—杨宏勋49、《刘敦桢文集》.pdf第一卷50、《传统灰作基本操作与应用之研究》.pdf51、《仿古建筑施工实用技术》.pdf52、《风水理论研究》.pdg—王其亨【有原书】53、《古代大木作静力初探》.pdf—王天【有原书】54、《古建筑勘查与探究》.pdf—张驭寰55、《古文物称谓图典》 .pdf56、《华严寺》.pdf【有原书】57、《绘图鲁班经》.pdf58、《匠学七说》.pdf—张良皋59、《美的历程》.pdf(插图本珍藏本)—李泽厚60、《麦地里的飞檐》.doc【有原书】61、《清代匠作则例》.pdf 第一卷—王世襄62、《明式家具萃珍》.pdf—王世襄63、《明式家具研究》.pdf—王世襄64、《明式家具珍赏》.pdf—王世襄65、《髹饰录解说》.pdf:中国传统漆工艺研究(修订版)—王世襄【有原书】66、《中国古代门窗》.pdg—马未都67、《明清家具鉴赏与研究》.pdf—田家青.pdf68、山西榆次永寿寺雨花宫《营造法式》解读-密码材栔双全的QQ号69、《园综》—陈从周70、《中国园林鉴赏辞典》.pdf—陈从周【有原书】71、《苏州古典园林》.pdg—刘敦桢72、《乡土建筑装饰艺术》.jpg—楼庆西73、《古建筑文化图说》.pdf 说楼—覃力74、《古建筑文化图说》.pdf 说门—覃力75、《古建筑文化图说》.pdf 说弄—张锡昌76、《古建筑文化图说》 .pdf 说墙—尹文 .pdf77、《古建筑文化图说》 .pdf 说台—韦明铧.pdf78、《古建筑文化图说》 .pdf说亭—覃力 .pdf79、《古建筑文化图说》 .pdf说园—陈从周.pdf80、《山东寺庙塔窟》.pdf—赵浦根81、《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pdf82、《中国古代风水与建筑选址》.pdf--一丁雨露洪涌83、《中国建筑艺术全集》.pdf18 私家园林84、《中国建筑艺术全集》.pdf12 佛教建筑(一北方)85、《中国古代建筑文献注译与论述》.pdf—李书钧86、《不只中国木建筑》.pdg—赵广超87、《弘一大师全集》.pdf·第9册:书法卷.djvu88、《中国古代服饰研究》.pdf 沈从文【有原书】89、《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丝绸织染.pdf90、《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造纸与印刷.pdf91、《中国传统工艺全集》.漆艺.pdf92、《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中药炮制.pdf93、《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雕塑.pdf94、《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金银细金工艺和景泰蓝.pdf95、《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刘致平.pdf《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原状的探讨》.jpg付熹年(文物1973.7)中国古代建筑代表博物馆中国古建筑精粹电子书中国古建筑图谱中国全史《汉语大字典》《康熙字典》唐_北宋木结构建筑_平面尺寸_之分析园林景观设计***《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一卷第一期【有原书】***《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一卷第二期【有原书】***《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二卷第一期【有原书】***《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四卷第三、四期【有原书】***《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五卷第二期【有原书】***《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五卷第三期【有原书】***《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五卷第四期【有原书】***《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六卷第一期【有原书】***《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六卷第二期【有原书】***《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七卷第一期【有原书】***《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七卷第二期【有原书】1《文物建筑》第一辑河南古建【有原书】2 陈万里陶瓷考古文集【有原书】3 东方建筑研究(上册)(超星)4 东方寺庙明珠:南禅寺、佛光寺(超星)5 敦煌家具资料6 佛像艺术造型7 古建筑保护与研究【有原书】(超星)8 建筑历史研究第一辑【有原书】(超星)9 江南园林志(第二版)【有原书】(超星)10 叩开鲁班的大门——中国营造学社史略【有原书】(超星)11 刘敦桢文集(一)(超星)12 刘敦桢文集(二)(超星)13 刘敦桢文集(三)【有原书】(超星)14 凝固的艺术魂魄:晋东南地区早期古建筑考察(超星)15 曲阜孔朝建筑【有原书】(超星)16 园冶注释(第二版)【有原书】(超星)17 中国古代高建筑(超星)18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彩画19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雕刻20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装修21 中国古建探微(超星)22 中国古建筑(超星)23 中国古建筑百问(超星)24 中国古建筑全览(超星)25 中国江南禅宗寺院建筑(超星)26 中国民族建筑第一卷(超星)27 中国民族建筑第二卷(超星)28 中国民族建筑第三卷(超星)29 中国民族建筑第四卷(超星)30 中国民族建筑第五卷(超星)31 佛教寺院考古.pdf32 城记.pdf 【有原书】33 佛教石窟考古.pdf34 宫殿考古通论.pdf35 故宫辞典.pdf36 汉代画像石_吴曾德_文物出版社1984.pdf37 汉字古音手册.PDF38 建筑历史与理论39 建筑书籍-中国古建筑小品.pdf40 林徽因文存+建筑41 明代南京寺院研究.pdf42 明清室内陈设.朱家溍.紫禁城出版社.2004.pdf43 秦汉瓦当.pdf44 四川汉代画象砖艺术.pdf45 唐代长安辞典.pdf46 隋唐两京丛考47 隋唐两京坊里谱.杨鸿年.48 天一阁藏本:明鲁般营造正式(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pdf49 闲情偶寄.pdf50 正在消失的建筑.pdf51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pdf52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pdf 【有原书】53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pdf54 中国古典建筑装饰图案选.pdf55 中国石窟寺研究宿白文物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pdf56 梓室余墨_陈从周随笔.pdf57 长城.djvu58 明十三陵.djvu59 颐和园.djvu60 老宅第.djvu61 老牌坊.djvu62 老书院.djvu63 老门楼.djvu64 老戏台.djvu65 老楼阁.djvu66 宋陵石雕纹饰.djvu67 山西.djvu68 中国民居.djvu69 中国园林.djvu70 避暑山庄.djvu71 晋祠揽胜.djvu72 日本传统艺术第四卷浮世绘.djvu73 园林史.djvu74 屋宇春秋山西老宅院.djvu75 圆明园.djvu76 阳光下的雕花门楼:武夷古民居的记忆.djvu77 八百年的村落——培田纪行.djvu78 徽州.djvu79 走遍中国南京.djvu80 中国古代苑园与文化.djvu81 古城记:失落文明的兴与衰.djvu82 江南六镇.djvu83 大壮·适形中国建筑·匠意(超星)84 建筑十书【有原书】(超星)85 中国古建筑百问86 洛阳伽蓝记87 长物志校注88 中国建筑学会学术论文集第一集建筑部分(超星)89 中国古建筑艺术(第1~4册)【不全】(超星)90 梁思成建筑画91 隋唐宫廷建筑考92 中国文物考古辞典《考古》杂志1955年1~6期及1991、1993~1998全年《文物》杂志1959~2000共152期文物五○○期总目索引1950.1-1998.1.pdf1 繁峙岩山寺.pdf(不全)2 中国古亭.pdf3 中国古亭.pdf4 佛宫寺释迦塔和崇福寺辽金壁画.djvu5 中国古建筑定额与预算.pdf6 中国建筑史图录(梁思成).pdg7 中国江南古建筑装修装饰图典.pdg8 《中国建筑史》——伊东忠太.pdf【有原书】9 平遥古城与民居.pdf【有原书】10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图解.pdf【有原书】11 怎样鉴定古建筑.pdf【有原书】12 苏州古典园林营造录.pdg13 _园治注释(第二版)【有原书】14 明式家具珍赏15 盛京宫殿建筑16 苏州古典园林营造录17 中国建筑彩画图集(何俊寿)【有原书】18 苏州古典园林艺术=THE ART OF SUZHOU CLASSICAL GARDEN.pdf19 永诀的建筑.pdf20 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上.pdf21 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pdf22 紫禁城宫殿.pdf23 中国藏传佛教白描图集.pdf24 _园治注释(第二版)【有原书】25 红木小件.pdf26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图解.pdf27 苏州香山帮建筑.pdf28 永诀的建筑.pdf29 叩开鲁班的大门-中国营造学社史略(林洙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年10月第一版).djvu另:《建筑史论文集》【有原书】、《古建园林技术》【有原书】、《建筑历史研究》等相关散篇论文目录如下1、_材分八等_在建筑史上的意义.pdf2、_礼制建筑_求解.pdf3、_应县木塔_读后札记.pdf4、_营造法式_版本及其流布述略.pdf5、_营造法式_变造用材制度探析.pdf6、_营造法式_变造用材制度探析下.pdf7、_营造法式_殿阁地盘分槽图新探.pdf8、_营造法式_瓦作制度初探.pdf9、_营造法式_中厦两头造出际制度释疑.pdf10、_营造法式_中翼角檐细部处理及起翘探讨.pdf11、_营造法式小木作_几种门制度初探.PDF12、《“礼制建筑”求解》——方晓风.pdf13、《北京故宫修复测绘研究》.pdf14、《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结构体系的确立及其原生形态》徐伯安.pdf15、《营造法式》变选用材制度探析.pdf16、《营造法式》变造用材制度探析(Ⅱ).pdf17、《营造法式》中的翼角构造初探.PDF18、《中国古建筑文献指南》简介.pdf19、2006年_最重要的建筑经典记忆_议梁思成_省略_诞辰105周年及中国营造学社的.pdf20、宝山灵泉寺大住圣窟浮雕艺术初探.pdf21、保存完好的“样式雷”古建筑群——清西陵.pdf22、北宋《营造法式》中的木雕艺术.PDF23、边靖楼修缮设计上.PDF24、崇福寺小召牌楼构制初探.PDF25、春秋至六朝麒麟的演变研究.pdf26、从莫高窟壁画看唐五代敦煌人的坐具和饮食坐姿_上_.pdf27、从莫高窟壁画看唐五代敦煌人的坐具和饮食坐姿_下_.pdf28、从驼峰与墓股的比较看中日古代建筑的源流和发展关系.pdf29、从帐形龛饰到帐形龛_北朝石窟中一个被忽视的问题.pdf30、定兴慈云阁修缮记.PDF31、定州开元寺塔塔刹发现一批文物.PDF32、斗栱的结构起源与《营造法式》──_铺作_与_跳铺之作_辨析.PDF33、斗栱——李学武.PDF34、枓栱的结构,起源,与《营造法式》——“铺作”与“跳,铺之作”辨析.pdf35、独具魅力的古建珍品——榆次城隍庙.PDF36、独乐寺观音阁_山门的大木作制度_上_.pdf37、独乐寺观音阁_山门的大木作制度_下_.pdf38、独乐寺观音阁壁画调查.PDF39、独乐寺辽代建筑结构分析及计算模型简化.pdf40、对清东陵裕陵地宫棺位问题的探讨.PDF4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不应只把注意力投放到建筑_物_的研究上.pdf42、敦煌北朝石窟形制诸问题.pdf43、敦煌壁画中的胡床家具_一_.pdf44、敦煌雕塑.pdf45、敦煌火珠图像探微.pdf46、佛光寺东大殿实测数据解读.pdf47、抚宁境内明长城敌台的建筑形制.PDF48、甘肃张掖大佛寺大佛殿的建筑特征.PDF49、高安回澜塔.PDF50、高层古建筑木结构——应县木塔现状结构评价.pdf51、古代的椅和凳.pdf52、古代建筑的设计技术及其比较_试论从_营造法式_至_工程做法_建筑设计技术的演变和.pdf53、古代建筑生产的制度与技术_宋_营造法式_与日本_延喜木工寮式_的比较.pdf54、古代营建技术中的_样_造_作_.pdf55、古建瑰宝——千年古刹独乐寺——杨作瑞.pdf56、古建瑰宝永乐宫.PDF57、古建门种种.pdf58、古建上的主要装饰纹样.PDF59、古建筑角梁构造与翼角生起略述.PDF60、古建筑结构研究十八年.pdf61、古太原晋阳建筑文化浅析.PDF62、故城县庆林寺古塔.PDF63、关于_营造法式_的研究.pdf64、关于对山西应县木塔保护工程抬升修缮方案的意见.pdf65、关于清_工程做法_斗科部分的若干问题探讨_一_.pdf66、关于清_工程做法_斗科部分的若干问题探讨_二_.pdf67、关于清_工程做法_斗科部分的若干问题探讨_三_.pdf68、关于清_工程做法_斗科部分的若干问题探讨_四_.pdf69、关于清_工程做法_斗科部分若干问题的探讨_五_.pdf70、关于唐宋单檐木构建筑平立面比例问题的一些初步探讨.pdf71、关于元上都宫城北墙中段的阙式建筑台基.PDF72、广东澄海龟山汉代建筑遗址.PDF73、汉代高台建筑技术研究.pdf74、汉代及其以前的建筑基础.pdf75、汉代建筑大木作技术特征_之二_斗栱之分类_柱头铺作_转角铺作_补间铺作.pdf76、汉代建筑大木作技术特征_之三_柱_础_梁枋_平坐腰檐.pdf77、汉代建筑大木作技术特征_之一_斗栱.pdf78、何谓《营造法式》之_槽_.PDF79、河北赤城县古塔调查.PDF80、河北涞源阁院寺文殊殿建筑年代鉴别研究.pdf81、河北辽代古塔建筑艺术初探.PDF82、河北玉田净觉寺调查报告.PDF83、河北赵县西林寺塔.PDF84、河南出土汉代建筑明器.PDF85、黑龙江省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介.PDF86、胡床杂考_敦煌壁画家具研究之三.pdf87、华夏古建筑的“活化石”--承启楼.pdf88、换个方法拍“古建”.pdf89、霍州署元代大堂.PDF90、基于AutoCAD的中国木构古建筑的三维重建.pdf91、基于CAD与GIS集成的仿唐古建筑景观的三维重建方法.pdf92、济渎庙寝宫建筑研究.PDF93、蓟县独乐寺出土的唐代纪年经幢.PDF94、蓟县独乐寺出土的唐代纪年经幢.PDF95、简述汉画建筑脊饰的文化意象.pdf96、江苏六朝画像砖研究.pdf97、江西樟树临江文物调查.PDF98、金狮床考_敦煌壁画家具研究之二.pdf99、晋城青莲寺塔幢建筑分析.PDF100、晋祠圣母殿研究.pdf101、晋祠献殿.PDF102、晋东南歇山建筑的梁架做法综述与统计分析_晋东南地区唐至金歇山建筑研究之一.pdf103、开善寺大雄宝殿修缮工程设计深化与现场实施.pdf104、开元观古建筑初探.PDF105、克孜尔石窟前的木构建筑.PDF106、梁思成建筑画.pdf107、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坞壁.pdf108、两周礼器制度研究.pdf109、辽金珍品塞外巨刹──山西大同华严寺.PDF110、辽庆州释迦佛舍利塔.PDF111、灵岩寺石刻造像考.PDF112、六朝瓦当的发现及初步研究.pdf113、龙在古建器具上的装饰形式.PDF114、隆兴寺宋代木雕立式弥勒像的修复.PDF115、隆兴寺天王殿的建筑时代及复原设想.PDF116、楼阁建筑构成与逐层副阶形式.pdf117、甪直保圣寺大殿复原探讨.PDF118、绿水苍柏话晋祠.PDF119、略论北京的古建牌楼.pdf120、略议陈明达先生的中国古代木构发展史研究.pdf121、论明代建筑之斗栱用材等级.PDF122、米兰佛寺考.PDF123、明代建筑油饰彩画要点.PDF124、南朝帝王陵寝初探.PDF125、南方上昂与挑斡作法探析.pdf126、南京朝天宫冶城阁设计.PDF127、南京出土六朝兽面纹瓦当再探.pdf128、南京出土六朝瓦当初探.pdf129、南京图书馆馆藏清抄本《营造法式》考略.PDF130、南京钟山二号寺遗址出土南朝瓦当及与南朝上定林寺关系研究.pdf131、宁安兴隆寺建筑概述.PDF132、牌坊建筑文化初探.PDF133、平顺荐福寺遗址出土的佛教石造像及龙门寺部分造像.PDF 134、铺作·出跳·枓科及其它.PDF135、普救寺原状考.pdf136、千古一刹佛光寺.PDF137、浅识宋材份制与清斗口制.PDF138、浅谈电视节目中古建筑与古文物的拍摄技巧.pdf139、浅谈历代的床和席.pdf140、清朝祖陵——永陵.pdf141、清工部_工程做法则例_连载一_.pdf142、清工部_工程做法则例_连载二_.pdf143、清工部_工程做法则例_连载三_九檩歇山转角前后廊单翘单昂斗科斗口三寸大木做法.pdf144、清工部_工程做法则例_连载四_.pdf145、清工部_工程做法则例_连载五_.pdf146、清工部_工程做法则例_连载六_.pdf147、清式木构建筑的节点和榫卯1.pdf148、清式木构建筑的节点和榫卯2.pdf149、日本古代寺院建筑瓦屋面及与我国唐代屋面作法的联系.pdf 150、山东临淄出土一件汉代人物圆雕石像.PDF151、山西古牌楼浅析.PDF152、山西晋城碧落寺石窟调查记.PDF153、山西陵川西溪真泽二仙庙.PDF154、山西省夏县司马光墓余庆禅院的建筑.PDF155、山西现存早期木结构建筑区域特征浅探上.PDF156、山西应县佛宫寺辽释迦木塔——梁思成.pdf157、山西应县木塔的尺度规律.pdf158、山西应县木塔应当怎样修_.pdf159、陕西白水北宋妙觉寺塔基及地宫的发掘.PDF160、绳床及相关问题考_敦煌壁画家具研究之一.pdf161、试从北宋少林寺初祖庵大殿分析江南技术对《营造法式》的影响.PDF162、试从初祖庵大殿分析江南技术对《营造法式》的影响.PDF163、试论_材分八等_的数理渊源.pdf164、试论_营造法式_中的定向_定平技术.pdf165、是比例关系还是模数关系_关于法隆寺建筑尺度规律的再探讨.pdf166、数码摄影技巧:古建筑掠影.pdf167、宋《营造法式》大木作设计模数论.pdf168、宋《营造法式》垒造窑制度初探.PDF169、宋代官方建筑设计考述.pdf170、宋代建筑地面与墙体营造技术.pdf171、宋代建筑基础营造技术(1).pdf172、宋代建筑台基营造技术.pdf173、宋代建筑瓦屋面营造技术.pdf174、宋代营造工程管理制度.pdf175、宋式彩画设计.pdf176、泰州城隍庙建筑修缮方案设计.pdf177、谈_树_的文化功能_顾恺之_洛神赋_与砖画_竹林七贤_中_树_的比较.pdf178、唐_北宋木结构建筑_平面尺寸_之分析.pdf179、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复原研究报告_上_再论含元殿的形制.pdf 180、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复原研究报告_下_再论含元殿的形制.pdf 181、唐代彩画及宋_营造法式_彩画制度.pdf182、唐代门窗形制考_以唐诗及相关文献史料为据.pdf183、唐风建筑斗栱初探.pdf184、唐风建筑斗栱初探下.PDF185、唐宋单体建筑之面阔与进深如何确定.pdf186、唐宋古建筑尺度规律研究.pdf187、唐宋园林之瑰宝.PDF188、天津大悲禅院大雄宝殿施工技术.PDF189、伟大创造时代的宋代建筑.pdf190、文水则天圣母庙后殿结构分析.PDF191、文物五○○期总目索引1950.1-1998.1.pdf192、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结构体系的确立及其原生形态.pdf193、我国现存最早的转轮藏──正定隆兴寺宋代转轮藏浅析.PDF 194、斜栱演变及普拍枋的作用.PDF195、新发现的一批_斗栱分件图_.pdf196、兴洲行宫考.PDF197、邢台天宁寺前殿始建年代初议.PDF198、衙门建筑源流及规制考略.PDF199、扬州鉴真大和尚纪念堂设计方案.pdf200、阳泉关王庙大殿.PDF201、疑义相与析──读《斗栱的结构起源与〈营造法式〉》.PDF 202、以管窥豹犹有一得.PDF203、以管窥豹犹有一得_山西朔州崇福寺弥陀殿木大作营造尺及比例初探.pdf204、有关大住圣窟与三阶教的关系问题.pdf205、榆社郝壁村寿圣寺山门时代考.PDF206、云冈石窟建筑特征的镜头诠释.PDF207、正定广惠寺华塔建筑年代问题新探.PDF208、正定广惠寺华塔内的二尊唐开元年白石佛造像.PDF 209、中国传统建筑翼角处理.pdf210、中国古代建筑柱子装饰之历史演变.pdf211、中国古代木构楼阁的建筑构成探析.pdf212、中国古建筑脊饰的文化渊源初探.pdf213、中国古建筑脊饰的文化渊源初探_续_.pdf214、中国明代木质古建西安鼓楼彩绘的分析研究.pdf 215、中原古刹-河南省香严寺.pdf216、追寻古典的美丽.PDF217、追寻历史足迹——用数码相机拍摄古建筑(2).pdf 218、涿州智度寺塔初探.PDF219、作庭记译著与研究张十庆.pdf。
中国建筑史-ch01古建发展概论
发展,出现了宏伟的都城、宫殿、宗庙、陵墓等建筑。
• ★以夯土墙和木构架为主体的建筑已初步形成,但前
期在技术上和艺术上仍末脱离原始状态,后期出现了 瓦屋彩绘的豪华宫殿;
明堂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夏)
陕西岐山凤雏村建筑复原图
– 封建社会
• ★中国古代建筑逐步形成了一种成 •
熟的、独特的体系。 ★在城市规划、建筑群、园林、民 居等方面,在建筑空间处理、建 筑艺术与材料结构方面,其和谐 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 都有卓越的创造与贡献。
★城市布局和商业发展相适应。源自• 仿宋东京(横店)★
2、木建筑采用模数制;
★
《营造法式》(李诫著)
造屋的尺度标准。材分八等。
★“材”:
★
3、建筑组合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突出主 体建筑。如河北正定隆兴寺
河北正定隆兴寺
★
4、建筑造型多变、比例纤细、装饰繁密复杂、总体 风格趋向轻灵、秀美、华丽,因而多了些阴柔之风, 少了些唐代建筑的雄浑凝重之气。
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在
城市建设 木构架 砖石建筑 建筑装饰 设计和施工技术 等方面都有巨大发展。
★
2、隋唐是中国历史上 最为辉煌的时代。
★隋唐建筑追求雄伟华丽,
首都大兴城规划严谨、 建筑规模空前,城市规 模在1000余年间始终为 世界城市之最。
★木构建筑的标准化程度极
高;
唐长安 大明宫
3、出现了专门负责设计和组织施工的专业建筑师—★ 梓人(都料将)。
大明宫含元殿: 位于龙首原南端,高 出长安城15米,为 大明宫正殿,殿前 各有一高阁,阁与 宫殿之间用廊相连, 形成一个凹形空间。 大殿前哈有三条近80 米长的坡道台阶, 气势宏伟。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一、中国古代建筑概况1、我国古代建筑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3、中国古代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群组织、园林设计、民居、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的和谐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方面有卓越的创造,形成一种成熟、独特的体系。
二、中国古建发展阶段1、原始社会阶段(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原始社会阶段是建筑形成的初期。
历经原始人群阶段,母系社会—仰韶文化,父系社会—龙山文化。
2、奴隶社会阶段(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
我国大规模的建筑活动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
这个时期城市、宫殿建筑从产生到发展。
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商、周、春秋。
我国奴隶社会建筑特点:(1)城市、宫殿、陵墓建筑形成并在平面布局上已形成了均衡对称(2)、形成了木构架外观形式及固有特征(3)、建筑制度、工官制度建立(4)、建筑施工方法上的手段五法:“矩定方、规定圆、绳定直、水定平、垂定正。
”(5)、建筑材料:瓦、砖3、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前期)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在奴隶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城市、宫殿建筑,并且园林建筑、佛教建筑出现。
(中期)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隋唐至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无论在城市建设、木架建筑、砖石建筑、建筑装饰、设计和施工技术方面都有巨大发展。
(后期)元、明、清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较迟缓,各时期建筑发展虽缓慢、但均有所进步。
各朝代概况商特征: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大发展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阶段。
主要成就:1、甲骨文2、青铜器3、木构建筑、夯土技术城市遗址:1、成汤都城—西亳2、郑州商城3、湖北武汉黄陂县盘龙城4、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宫殿遗址:1、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这是我国至今发现最早的规模较大、较规整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表示中国传统的院落建筑群开始定型。
中国建筑史古建营造
青绿叠晕棱间装 中国建筑史古建营造
8
(3)解绿、解绿 结华装
解綠裝:多用在斗栱、 昂面上,在面上通刷土 朱,外緣用青绿色叠晕 作轮廓,一般面上不作 花紋,如添画花饰者, 則称为解绿结华装。
中国建筑史古建营造
9
中国建筑史古建营造
10
中国建筑史古建营造
11
3.明式彩画
木材平整,无披麻促灰;梁枋以青绿为主,两 色反复间杂。
三个工种的制度,说明每一工种的选材、加工方法及各构件
的相互关系和位置;
第十六至第二十五卷规定了各工种的劳动定额;
第二十六至第二十八卷规定了各工种的用料定额;
第二十九至第三十四卷是图样。
中国建筑史古建营造
56
54
《中国建筑彩画图集》上的地方椽头图案。
中国建筑史古建营造
55
李诫:《营造法式》一书的编纂者。字明仲,北宋郑州管城人。
全书共三十四卷,分释名、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等五部
分。
第一、二两卷是对土木建筑名词术语的考证及定额的计
算方法;
第三至第十五卷是壕寨、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
旋作、锯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画作、砖作、窑作等十
十、瓦作与石作
1.瓦(铺瓦) a.蝴蝶瓦:仰瓦盖瓦均为板瓦 b.仰瓦为板瓦,盖瓦为筒瓦 c.冷摊瓦
中国建筑史古建营造
1
2、脊饰(p292)
宗昭陵所遗鸱尾
脊吻——脊兽:口朝里为吻,头朝里为兽,吻比兽级别高
鸱尾
鸱吻 兽吻(大吻)
(西汉—宋) (元)
(明清)
正脊两端使用鸱尾,最早见于西汉武帝时;
早期鸱尾:外形、装饰简单,尾尖向内倾伸,外侧施鳍状纹;
中唐及辽鸱尾下部出现张口的兽头,尾部则逐渐向鱼尾过渡;
中国建筑史古建营造
中国建筑史古建营造
84
檐
如
柱
意
檐
踏
柱
跺
柱顶石
阶
条
柱顶石
石
阶条石
垂
陡板
象眼带
土衬
平头土衬
中国建筑史古建营造
14
⑶中柱:在建筑纵向中轴线上而不在山墙上的 是中柱;
⑷山柱:在建筑纵向中轴线上的山墙的就是; ⑸童柱:在横梁上的柱子。
中国建筑史古建营造
15
檐墙
檐柱
檐墙 角柱
山墙 山柱
隔断墙 金柱
扇面墙 中柱
山墙 山柱
廊墙 槛墙
檐柱
檐柱
清式墙柱位别图
中国建筑史古建营造
角柱 槛墙
16
廊墙 角柱
角梁(老戗)上,两梁之间用菱角木、箴木、扁担木 联结,起翘很大。
中国建筑史古建营造
78
老戗与嫩戗成 122~130度角
中国建筑史古建营造
79
嫩戗发戗的效果
中国建筑史古建营造
80
中国建筑史古建营造
81
虾须 四
川
翼
角
虾须
仰
视
中国建筑史古建营造
82
四 川 的 翼 角
中国建筑史古建营造
83
九、台基、踏道、栏杆 ⒈ 普通台基:有角柱石,阶条石,台明(台基
的柱与屋顶之间的过渡部分; 其作用是,承受上部支出的屋檐,将其重量或
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地先传至额枋再转到柱上。
中国建筑史古建营造
44
斗栱的作用
1. 增加挤压面的作用 2. 支承挑檐檩 3. 联结柱网 4. 减少净跨,减小弯矩、剪力 5. 抗震 6. 装饰作用 7. 等级标志 8. 模数作用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
墙面彩绘,线脚
最早的祭祀建筑
女神庙内彩 绘图案
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300 年)
繁荣的母系氏族 以水稻为主要作物 的农业经济 木构干阑式建筑——下层用柱子架空,
上层作居住 用,由原始的巢居发展而来.
木骨泥墙房屋
平面为近于方形的 矩形,其室内居住 地面与室外地平已 基木一致。室内除 有支撑屋顶的两处 柱洞外,四周壁体 内亦有不同于以往 泥墙中较细木骨的 粗大壁柱,这就保 证了房屋墙壁本身 的独立性。
宫殿
1、子午线为轴线,组合成为 大型的建筑群。 2、中心的建筑下有人畜殉葬 坑 3、前为殿,后为寝 4、纵深对称形式产生
陵墓
丧葬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礼仪形式。 自商起,统治阶级开始盛行厚葬,大修陵 墓,愈演愈烈。
陵墓分为两个部分:地上、地下 地下:安置灵柩的墓室,有开始时 的木质椁室发展到后来的砖石墓室; 地上:环绕陵墓修建设施。
干栏式
河姆渡遗址干阑式建筑主要是排排列有序的由 桩木、板桩、圆木组成的排桩及散落各坑的板材; 根据排桩的走向组合,推测至少有6组(栋)以上的 长排式建筑。
房屋依山而建,背山面水布置,地势低洼潮湿。 这种以桩木为基础,其上架设大、小梁(龙骨)承 托地板,构成架空的建筑基座,于其上立柱架梁的 干栏式木构建筑,是原始巢居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1.1.1 821.1.1816:09:15 16:09:1 5Janua ry 18, 2021
踏实肯干,努力奋斗。2021年1月18日 下午4时9分21. 1.1821.1. 18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 021年1 月18日 星期一 下午4时9分15 秒16:09: 1521.1.1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