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张学良与东北新建设及其启示
张学良与东北文化建设
《张学良研究》系列之十张学良与东北文化建设如皋蒋文祥张学良虽然出身军旅,但他早年受过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后来又经过西方文化的洗礼,因此深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共同体,是民族赖以生存的灵魂和根基。
一个民族的崛起与复兴,除了要有强大的军事战力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之外,更重要的必须要有能够发挥硬作用的文化软实力,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张学良主政东北以后,大力兴办教育,提高民众智力;发展体育运动,增强民众体格;弘扬爱国主义,健全民众人格;影印《四库全书》,传承民族文化,为东北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文愿对此作些研究与探讨,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同仁。
大力兴办教育,提高民众智力张学良早在1926年就强调指出:“教育系乎国本。
”[1] 他以其强烈的民族意识,始终把发展教育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张学良把大力兴办教育,提高民众智力作为东北文化建设的首要内容。
1928年6月,张学良主政东北伊始,在对路透社记者谈及新政治纲领时,便明确宣布:“主旨为维持和平,整理内政。
今后首先注重教育”。
[2] 把教育放在了东北新建设的首要位置。
他还决定从其父遗产中拨出1000万元用作推广东省教育之需。
同年10月,张学良在奉天全省教育大会上发表演说,称“教育是神圣事业,以办教育为最清高,亦以办教育为最清苦,然而精神安慰实较任何事业为最快乐。
”[3] 他提出“现在老百姓苦痛已深,故捐遗产500万现款,为教育基金。
”他更是大声疾呼:“此后当注意简易平民教育。
”为普及简易平民教育,在张学良的大力倡导与支持下,1928年9月,以张学良为名誉会长的奉天平民教育促进会成立,发布了开展平民教育的宣言、组织大纲以及招生简章,并研究制定了对辽宁省1200万不识字民众进行平民教育的计划。
由于简易平民教育的对象是成年失学者和家贫无力就学者,其着眼点主要是向民众进行启蒙式教育,只求能够书写平日常用之文字,故授课时间一般安排在晚上,这样的学习时间短、见效快,最快的只要三四个月就能看书写字,因而广受普通民众的欢迎。
张氏父子与中国东北的建设与发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财政有了盈余后,钱往何处用?张作 霖说:“凡国家若想富强,哪有不注 重教育与实业,而能成功呢! ”1924 年1月,张又召集东三省军政官员讨论 经济发展计划,决定三省联合集资 2000万元,一年内,开办10个官办工 厂,20个采矿业。同时期又成立了东 三省交通委员会,负责统一建设和管 理东北铁路。铁路交通和工农业的快 速发展,促进了对内的商业往来和对 外贸易。从1903年到1930年的28年中, 中国其他地区对外贸易额仅增3倍多, 而东北则增加30倍。若以人均贸易额 对比,东北是中国其他地区的3倍。 在张作霖和张学良统治的1921年至 1931年,东北自建10条铁路,营业里 程共计1521.7公里,占1931年东北铁 路营业里程的25%,占全中国铁路总 长度的10%以上。“在中国现代化建 设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
●张学良的发展东北措施
对于东北新建设的启示
• 1.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经济 现代化的前提 • 2.发展教育,培养实用人才,是经济 现代化的基础 • 3.重视科学,引进先进技术。是实现 经济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 4.多方筹措资金发展经济,振兴实业。 是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 5.振奋民族精神。反对日本侵略,是 经济现代化的动力
• 1875
●
3
张 作 霖
19 1928 6 4
于认肯定霖的日参张在大期的流碍面作 死为出,签完本与作主钊间反离了,为 地是卖张订整的和霖政并,共失社他军 ,侵民作《。侵发有东将逮思所会参阀 张吞族霖修日略动逆北其捕想,的与, 作东利拒建本,的潮期杀中,妻发和他 霖北益绝东驻维军流间害共在离展发有 保的,签北华护阀而,。创安子与动逆 持障被字五公了战动顶另始国散进的潮 了碍日,铁使东争的住一人军;步军流 民,本由路逼三阻一作方之统它,阀而 族将关于》迫省碍面为面一治有使战动 节他东他的张主了,军,的北强百争的 气置军不协作权了他阀他李京烈姓阻一 。 ,
张学良与东北经济建设
“张氏父子与东北城市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张学良与东北经济建设蒋文祥张学良虽然出身军旅,但他深知“经济是一国的命脉,经济不能复兴,政治永远没有独立自主的一天!”[1] 1928年12月,张学良主政东北并实行东北易帜后,立即发出了“东北新建设,推行现代化”、“统一告成,建设开始”的号召,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办法,着力发展农业,夯实经济基础;大力发展工业,提高经济实力;努力发展交通,增强经济活力,张学良为东北经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文拟对此作些研究与探讨,以求教于各位学界同仁。
着力发展农业,夯实经济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中国是个传统农业大国,在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农业经济始终占有很大的比重。
张学良根据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现状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停留于农村经济时代,只有农业经济发展了,整个国民经济才能繁荣。
如果农业经济上不去,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就不牢。
张学良充分认识到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中国“不像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国民经济基础建立于都市”,而中国社会经济“还停留在农村经济时代,工商业不十分发达”,“我国的国民经济基础,目前还是建立于农村”。
[2] 因此,在他主政东北后,针对“东三省地域广大,物产丰富,未垦之荒地,未采之矿源亟待开发”的现实状况,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使东北的农业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
张学良深谙寓兵于农之道,力推军队戍边屯垦。
1928年7月,张学良上任伊始,便成立了兴安屯垦区公署。
9月,张学良任命炮兵司令邹作华为兴安屯垦区督办。
10月,邹作华率部去洮南、索伦一带安营扎寨。
11月,划定兴安屯垦区四面界址及大致范围:南以热河省为界,西与内蒙古接壤,北到中东铁路,东与吉林省毗连。
其中包括辽宁省所辖之洮南、洮安、镇东、突泉、安广五县;黑龙江省所辖之景星、大赉、泰来、索伦四县;还有内蒙古之扎萨克图旗、镇国公旗、国什业图旗等。
邹作华设洮南、索伦两个屯垦中心。
张学良下令,军垦单位以邹作华的炮兵第一团、第二团、第三团和东北司令长官公署编余军官队为主体,制定了具体的《兴安区屯垦军章程》、《兴安区编余军官合作开垦章程》和《兴安区编余军官队授地办法》[3]。
对张学良的评价
对张学良的评价张学良是现代爱国主义者的典范,他为祖国和平统一,为东北的建设,为抗日复土的民族解放大业所立下的丰功伟绩,以及那种心地纯洁的爱国主义和举世罕见的牺牲自我精神将永垂青史。
是让中国从内战走向了联合抗日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国人民内部的团结,为中国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1、东北易帜,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将军当天向全世界通电,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在东北将原北京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宣布拥护国民政府的政治行动。
张学良将军当天向全世界通电,宣布这一消息,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攫取中国东北的阴谋。
国民政府至此获得了形式上的统一。
2、918,九一八事变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进攻采取不抵抗政策。
事变发生前,蒋介石于8月16日致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当时,日本关东军不到两万人,中国东北军驻在东北的有16.5万人,在关内还有近十万人。
东北军部队多次接受不准抵抗的训令,在日军突然袭击面前,除小部分违反蒋介石的命令英勇抵抗外,其余均不战而退。
3、张学良实力强,蒋介石就鼓动张学良去打苏联,收回中东路铁路,结果张学良惨败,他终于看明白了蒋介石的用心,所以渐渐和蒋介石有了距离,大力发展东北民生,东北当时在张家的统治期间生活是很富裕的,沈阳有中国第一条城市轨道客车,第一个现代化体育场,组装了中国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的人。
4、西安事变至少结束了中国人杀中国人,一致对外抗日的道路。
而且西安事变后苏联对蒋介石的敌视态度也大为减少,连续给予国民政府军事、武器和财政的支持。
张学良有功有过,但是终究功大于过,拘禁蒋介石去换全国抗日,放了蒋介石送他回去,换来了一生的囚禁,张学良这一生对的起国民党也对得起共产党,对得起蒋介石也对得起毛泽东,甚至也对得起中国人。
比起蒋介石和毛泽东,也许张学良手腕不高,军事也不强,但是人格上,他比两个人都高尚,都洒脱,都率真,至少心是赤诚的。
张学良将军对东北教育的贡献
张学良将军对东北教育的贡献张学良主政东北前后,以“御外侮、强国家”为宗旨大力兴办东北教育,先后创办了同泽中学、新民小学、东北大学、吉林大学等等,使东北教育有了很大发展,这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
[标签]张学良反日意识东北教育贡献几十年来,海内外的有关学者,围绕张将军政治生涯中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过详细的研究,著述颇丰。
但有关张将军主政东北,对东北教育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笔者仅就这一问题略陈浅见。
一、以“御外侮,强国家”为宗旨广兴东北教育日本觊觎中国东北久矣,这是其推行大陆政策的既定目标。
为此,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如经济侵略、武力扩张等等,多方向东北进行渗透。
教育也不例外。
日本早就将东北视为其殖民地,竟扬言说:“东北不需要办大学,如需要读大学可进日本在东北办的大专学校,有些科系没有的,可去日本读。
”日本此举的目的是要对东北进行奴化教育。
1922年奉天教育厅长谢荫昌向张作霖建议:“欲使东北富强,不受外人侵略必须兴办大学教育,培养各方面人才。
”张作霖颇以为然,决定创办东北大学。
1923年,东北大学正式建立,由王永扛兼任校长,年轻的张学良以当局代表的身份参与东北大学的管理。
1928年夏张将军主政东北后,亟思通过办教育以谋社会之改革,因此,亲自兼任东大校长,使东木有了蓬勃发展。
张学良较其父更明确地认识到教育是救国途径之一。
他认为:“世界各国生存竞争,无不以培养人才,阐明学术为根本之计,我国文化落后,国事险危,原求急起直追,非加倍力量、加倍速度不可。
”正因为如此,张将军即使在东北经济严重困难的时候,仍把教育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
将军主政东北后,革新政治,统一内部,励精图治,决意把东北建设成振兴国家的基地。
他认为各列强国富民强的根本原因在于革新教育,培养人才,于是他下决心从小学教育抓起,培养热爱祖国、反抗侵略的新型人才。
当时,东北仅有东北大学和冯庸大学等高等学校,中学也不多,农村很少有正规小学。
在教育内容上,也不外是尊孔读经,没有爱国主义教育和国耻教育。
张学良将军的爱国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张学良将军的爱国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启示【摘要】张学良将军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一生都致力于国家的和平与统一、民族的崛起与振兴。
他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用自己一生的言行去实践其孜孜以求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扭转过20世纪中国历史的发展,而且也对当代中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关键词】张学良;爱国主义;当代中国Abstract:General Zhang Xueliang is a great patriot,he is committed to the country’s life is commi tted to peace and unity,the rise and revitalization of the nation.He personally,take the lead,with his words and deeds to practice the assiduous spirit of patriotism not only rotate ove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story in the 20th century,but also bring great and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Contemporary Chinese!Key words:Zhang Xueliang Patriotism Contemporary China一、张学良将军百年人生的历史足迹东北王张作霖对其长子张学良,寄予无限厚望。
当时正是中国社会最为动荡的时期,面对列强的侵略及国内军阀的混战,“救中国、图强盛”的思想深深扎根在他的心里。
国父孙中山先生也十分赏识张学良的才干,并亲笔为其题写了“天下为公”的墨宝,希望他以天下为己任。
而心怀天下的张学良将军,在皇姑屯事件后,开始了他主政东北的政治生涯。
临危受命的张学良主政东北后,励精图治。
东北经济的转型与张学良东北贸易的新轨迹
东北经济的转型与张学良东北贸易的新轨迹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东北地区的传统经济已经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与此同时,东北地区正在进行一场转型,探索出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张学良东北贸易的新轨迹也在不断开拓。
一、东北经济的转型1. 传统产业的困境东北地区长期以来主要依靠重工业和采矿业为经济支柱,这些传统产业具有投资大、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而且随着国内外市场的变化,这些产业的竞争力不断下降,面临着困境。
2. 转型的努力为应对这种困境,东北地区正在积极推进转型,探索出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政府和市场合作的效率和协调性,引进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企业,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动能;另一方面,扶持现有的产业优化升级,推进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增加资源的节约利用。
这些措施为东北地区经济转型提供了有力保障,并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
二、张学良东北贸易的新轨迹1. 张学良东北贸易的历史张学良东北贸易是指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期,东北地区经济以日本为主要贸易伙伴,由当时东北“地王”张学良主导的贸易。
这种贸易模式最初是建立在东北地区与日本近邻的地理优势和对东北发展的巨大需求之上的。
但是由于这种贸易并没有突破“走出去、招引进来”的范畴,其发展始终受到了政治抗衡、盲目追求利益等因素的限制,没有实现东北经济的真正繁荣。
2. 张学良东北贸易的现状如今,张学良东北贸易的新轨迹正在不断开拓。
随着东北地区经济的转型,东北与国内其他地区和国际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而对于张学良东北贸易,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在新的环境下找到新的市场机会。
这就需要在政策上给予政策扶持,加强投融资体系改革,推动产业和商业合作,鼓励深度加工和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探索和试验。
同时,在推进北东亚经济合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的过程中,也可以为东北地区的贸易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
三、东北经济与张学良东北贸易的密切联系1. 张学良东北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在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史上,张学良东北贸易虽然有其历史问题,但当时它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张学良经济计划的萌芽:东北贸易
张学良经济计划的萌芽:东北贸易张学良经济计划的萌芽:东北贸易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东北地区是中国最繁荣的经济中心。
但是在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东北地区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直到1949年中国的革命胜利后东北才逐渐开始恢复。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东北地区具有无限的潜力和优势。
然而,张学良为东北地区提出的经济计划,却并不仅仅只是对这个地区的重建。
张学良认为,如果东北地区被成功发展起来,这将是对整个中国经济的有益贡献。
综观张学良所提出的东北经济计划,可以看到其目的是要利用东北地区的天然优势来改善中国国家经济的发展。
在张学良的计划中,东北地区应首先经过重建和发展,以恢复曾经的国际影响力。
江苏省内政府负责人:“我们要加强东北地区的基础建设,尤其是铁路和公路。
我们计划建设一条由南京到哈尔滨的铁路和公路,这将为东北地区带来新的外贸资源。
”根据张学良的计划,东北地区应该利用其在中亚地区的地缘优势,成为实现对全球市场进一步开拓的一个枢纽。
当地政府应该为当地的经济发展设置优惠政策,吸引全球企业来投资,并帮助其建立产业链、促进其贸易。
这些计划还应与其他地区的发展计划紧密结合起来;例如,沿海地区的产业与交通计划。
张学良认为,可以通过加强东北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合作,来帮助中国的经济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张学良的经济计划涵盖了很多不同的领域。
这些领域包括城市规划和建筑、工业制造、交通、能源、农业和科技等等。
其中,城市规划和建筑是实现东北经济计划的首要任务。
张学良认为,需要全面重建当地建筑以及相应的公共建设设施,包括住房、医疗设施、道路、桥梁等等。
通过增加城市规划和建筑方面的投资,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当地人民脱贫致富。
在工业制造方面,张学良计划发展一系列新的产业链,包括工业制造和创新领域。
这些计划涵盖了国防和航空航天、石油和天然气、电力和铁路等等。
这些新的产业应该直接带动当地的经济增长,成为该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
张学良在东北贸易中对社会和文化的积极贡献
张学良在东北贸易中对社会和文化的积极贡献张学良是中国较早具有商业头脑和经济远见的领袖之一,他不仅推动了东北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同时也对当地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
在张学良的领导下,东北地区开始进行改革开放,并注重发展实体经济,吸引国内外投资,兴起一大批企业集团。
从而使东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飞速提高,形成了能源、钢铁、煤炭、机械、化工、轻纺等产业,使东北成为中国具有重要地位的经济发展区域之一。
而张学良在东北贸易中,所推动的购买粮食、深耕土地、发展工业,实行农业综合开发和修建公路、铁路、水利、港口等基础设施,将东北地区变为金盆旦而广受赞誉。
他也提倡“地主联合”农民,一切以农业为中心的方针,在短短时间内,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发展快速。
在当时经济形势下,张学良不以办企业的形式进行经济发展,而是通过慷慨捐助来发展经济。
他引发的文化革命,也让东北地区的“文化春天”来临,提高了知识分子的文化素质率先实行普及教育,推广科学文化知识,培育人才,加快了东北工业化的进程。
在此基础上,张学良还打造了辉煌的示范经验,成为新时期企业家们学习的榜样。
张学良还注重广交友,涉足不同领域的文化交流。
他与朝鲜、苏联、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展开贸易和文化往来,建起与国外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在推动东北地区工业化、文化发展进程的同时,也造就出一帮伙伴。
张学良同时还十分关注社会福利。
他主张“谋利三当为民”,提高工人福利待遇,扩大工人旅游、文艺、体育等活动。
在治理贫困地区方面,他大力发展林业、养殖业、畜牧业等富民产业,积极推动农村改革,以方便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与工作。
综上所述,张学良在东北贸易中所做贡献,远不止是经济的发展。
他的努力,带来了大量的经济资源和丰厚的财富,同时也带来了深厚的社会与文化影响。
他的实干精神、敏锐的洞察力,以及拥有良好的商业头脑以及超强的领导能力,让他成为东北地区的领袖。
他留下的遗产,不仅是经济与文化的创新,同时也推动了东北地区的发展,展现了一位伟大的商业知识分子在历史上的价值。
看张学良在东北贸易中的政策思考与决策
看张学良在东北贸易中的政策思考与决策张学良曾经是中国东北的一位领袖人物,在他任职期间,东北的经济发展力度非常强劲,这其中,他在东北贸易中的政策思考与决策功不可没。
本文将详细分析张学良在东北贸易中的政策思考与决策,并探讨张学良的优缺点以及他给东北带来的影响。
一、政策思考1.引进外资张学良在任职东北地区的时候,主要采取的是引进外资的政策。
在当时的中国社会,由于受到党派之间的分裂和国家政治的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的影响,导致东北地区的官商勾结十分猖獗,影响了东北的经济发展。
因此,为了加强东北地区的改革和重建,张学良采取引入外资的方法来加以解决。
2.培育本土产业与此同时,为了弥补无法依赖于外资发展的缺陷,张学良试图培育本土产业,使它成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他认为,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不能依赖于外资,而是需要靠本土产业的发展来推动。
因此,他提出了“以机械制造为龙头,以农副产品加工、能源等为支柱”的发展思路,并通过政策的制定和扶持措施,推动了东北地区的机械制造产业和能源产业的发展。
3.调动全社会力量在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张学良还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积极移民、创办企业、修建桥梁、修理房屋等等。
同时,他还鼓励学生进入工农业生产队,为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这些政策措施在促进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政策决策1.垄断国有企业与此相反的是,在经济政策制定和执行方面,张学良的一些决策却存在争议。
他在东北地区建立起了一系列国有经济体,对私有企业进行了垄断,限制了市场的自由竞争,这给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缺乏市场监管措施同时,由于当时国家缺乏明确的市场监管措施,张学良也缺乏有效的手段来解决市场竞争的问题,这也导致了东北地区当时的市场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矛盾。
3.忽视人民生活还有一个问题是张学良在东北的发展计划中,往往将重点放在工业和生产方面,而忽略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
张学良在东北贸易中的革新思维与管理方法
张学良在东北贸易中的革新思维与管理方法张学良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在东北的统治和经济改革中,采取了一系列全新的思维和管理方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围绕着张学良在东北贸易中的革新思维和管理方法,对其相关理念和实践进行深入探讨,解析其对东北经济的推动作用。
一、关于张学良的思维和管理方法张学良出身军阀家族,其统治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贸易进出口,也是一直在他的控制范围之内。
在管理经济和贸易方面,张学良主要采取的是“政企合一”的管理模式。
他在这方面的思维和管理方法主要如下:1.实施国家垄断经营制度张学良通过实施国家垄断经营制度,严格控制了进口和出口,这有效地防止了外资的侵入和国内产业的市场竞争。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可以更好地调整市场,并促使贸易更加合理化和成规模化的发展。
2.加强官方的管制和监督张学良实施了一套严格的官方监督机制,对进、出口贸易进行了严格控制。
他认为,官方管制是向外输出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可以保证贸易的资金流动,保持国家健康的发展,防止外商入侵,从而加强国家的竞争力。
3.控制商业垄断的力度除了国家级的垄断经营制度外,张学良对地方贸易商业活动的监管也十分严格。
他通过制定一套详细的法规,明确了独立商人的壁垒,控制市场价格的流动,同时也防止了市场行政化的出现。
二、张学良的革新思维和管理方法在东北贸易中的应用张学良的革新思维和管理方法在东北经济和贸易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全国范围内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1. 完善东北地区的胶囊化经济张学良在贸易和经济中的思维和管理方法,大大地推动了东北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他通过实施国家垄断经营制度和加强官方管制监督,将东北地区的经济活动完全纳入了国家掌控的范畴内,这为国家提供了一个几乎完全的胶囊式的市场。
在这种胶囊式经济下,东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更有序的发展,并且一些优质的产业得到了关注和保护,如金融、钢铁、装备制造等。
这种经济模式,保证了东北地区的经济竞争力和发展实力。
面对国际低谷,东北贸易与张学良长期发展策略
面对国际低谷,东北贸易与张学良长期发展策略自千禧年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东北地区的贸易一直处于低谷状态。
与此同时,张学良长期致力于寻找有效的发展策略,以推动东北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以应对国际低谷的挑战。
一、东北贸易的现状当前,由于国际贸易高度竞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东北地区的贸易一直处于低谷状态。
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依赖于其丰富的资源,但是由于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这种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
同时,区域发展不均衡和工业结构单一等问题也使东北地区的经济面临着严重的困境。
二、张学良长期发展策略1.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了解决东北地区经济低迷的状况,张学良提出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策略。
这一策略主要集中于调整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产品、高附加值、高技术领域转型,实现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提升”的转变。
2. 推动国际贸易的多元化张学良认为,多元化的贸易方式可以使东北地区的经济在国际贸易中更具竞争力。
他建议通过发展服务贸易、公司境外投资等多种方式来实现贸易多元化,同时加强与国内外优秀企业和跨国公司的交流与合作,以此来优化东北地区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3.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科技创新是东北地区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
张学良倡导在东北地区建立创新型企业和创新企业孵化器,完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创新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进行技术研发,提高东北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4. 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更高水平的开放。
张学良主张应建立以国际经贸合作和开放发展为特色的东北经济区,通过减税、降费等政策和举措来吸引外资和外商投资,加快东北地区的经济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三、结论在当前国际低谷的形势下,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然而,张学良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探寻有效的发展策略,以推动东北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通过产业转型升级、贸易多元化、科技创新和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建设等措施,东北地区的经济将得到快速发展,迎来更加广阔的前景。
张学良东北新建设的主张与实践
张学良东北新建设的主张与实践作者:孔园园李文倩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04期摘要:张学良主政东北时期对东北现代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东北新建设的主张和实践使得东北人民摆脱了军阀混战和帝国主义控制下导致的困苦萧条,推动了东北现代化的飞速发展。
由此,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一直作为中国的重工业基地,为中国工业建设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前,在东北经济面临严峻困境的形势下,回顾和研究张学良东北新建设思想主张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东北新建设;历史评价;启示一、张学良主政前的东北近况日本对东北的觊觎由来已久,日本通过一些列不平等条约获得了很多利益,尤其在东北获得大量权益和利益,后日本以谋求东北利益扶持奉系军阀发展。
但在日奉交往中,两者矛盾不断激化升级,直至张作霖入主中原,当上大总统后在满蒙问题上,没有同意日本在东北的利益要求,日军策划皇姑屯事件,炸死张作霖从而控制东北。
至此日本与张学良及其东北民众之间国仇家恨日益深重。
此时,沙俄同中国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当时,沙俄掌握中东路的主权,从东北谋取大量资源获得极大的经济效益。
俄国十月革命后归还在东北的全部主权,但是奉系军阀放弃收回中东路,之后双方矛盾僵持,一直到张学良出兵收回中东路。
上述这些矛盾一起构成了张学良进行东北新建设的外部环境,也成为东北新建设的目的之一即“共御外侮”。
东北易帜和杨常事件使得东北政局稳定,为东北争取了一段大好时机,推动了东北新建设的步伐。
皇姑屯事件爆发后,日本极力争取张学良为傀儡政权以维护其在东北的权益。
作为从小就接受爱国主义熏陶的中国人,张学良从国家和民族意识出发,力排众议,推动东北易帜国家统一。
他说“南北统一,人心所向”。
张学良主政之后,在东北政局内部,不同的派别之间存在着矛盾。
杨宇霆和常荫槐是张作霖主政期间的智囊,自恃功高,以长辈重臣自居,与张学良政见相左,最终矛盾激化,爆发冲突。
张学良枪杀杨常之后,增强了自身实力。
张学良“东北新建设”的主张与实践
张学良“东北新建设”的主张与实践摘要:自张学良1928年主政东北以来到9.18事变爆发,分析了张学良在主政东北时发出“东北新建设”主张的历史背景,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阐明张学良“东北新建设”主张的主要内容,论述了张学良在推进东北新建设、实现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做出的重大贡献,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阐述了张学良实施“东北新建设”实践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张学良;东北新建设;西安事变的爆发成为了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张学良将军是西安事变的发动者之一,不仅对推动中国社会解放,民族独立起到重要作用,在他主政东北期间提出“东北新建设”主张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及东北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张学良“东北新建设”主张产生的历史背景我国东北地区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战略位置突出,从1840年中日甲午战争开始,东北就成为俄、日等众多列强竞相侵略的对象。
东北百姓长期遭受国内军阀混战的苦痛,张学良从小就想治病学医,在他参加军阀混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反对内战、主张和平的思想。
在皇姑屯事件爆发后,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被炸身亡,主政东北的张学良,毅然决定“东北易帜”与南京政府合作,以停止国内军阀混战,使国家统一。
他在主张中国统一的前提条件下,实行分治合作。
主政东北的张学良出于“建设新东北,以促进国家现代化,消饵邻邦的野心”的目的,大力推进“东北新建设”。
日本帝国主义自甲午中日战争之后,通过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在中国东北获得了“特殊权益”,对东北进行经济侵略,掠夺中国的资源,倾销其商品。
以“满铁”为中心的日本资本主义势力儿乎垄断了东北的经济命脉。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开始波及日本,日本进一步加紧了武装侵占中国东北的进程。
中日的民族矛盾迅速激化,日本对东北的威胁也愈演愈烈。
可以说东北新建设是在对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背景下展开的,也反映了集家仇国恨于一身的张学良复兴东北、拯救人民的强烈愿望。
二、张学良“东北新建设”主张的主要内容1、以休养生息、维护祖国和平统一为指导思想的现代化军队改革。
浅析张学良与东北教育事业
浅析张学良与东北教育事业摘要:张学良主政东北后,就子承父业,为东北的振兴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教育又是张学良所做事业当中最让人赞叹的。
张学良在军事教育、基础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等各个方面为教育事业而作出了杰出贡献,可以说是从现代到当代,从东北到西北,都一直存在着,影响深远。
关键词:张学良;东北教育;特点;影响教育是一个国家立足、强大的根本,教育程度的高低一直以来都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尺。
在东北这块占全中国1/8的巨大面积土地上,从20世纪初开始,张学良就子承父业,为东北的振兴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教育又是张学良所做事业当中最让人赞叹的,他为教育事业而作出的贡献,可以说是从现代到当代,从东北到西北,都一直存在着。
那么,为什么张学良主政之后,会将发展教育事业放在首位?他为东北教育事业的发展又做了哪些工作?对东北发展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又有什么特点呢?一、张学良主政前东北教育发展的大环境东北是边塞要地,位置较为偏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自然很低。
1916年7月,张作霖开始统治东北,此后的15年成为东北教育真正发展的时期。
据统计,共建成小学12 609所,中等学校258所。
并且学校的分类也逐步细致,有公立、私立的初级、高级小学,初级、高级中学、师范学校、各科职业学校、专门学校以及高等教育专门学校。
不仅如此,社会教育也在广泛的普及,属于义务教育性质的业余民众学校的建立,还有学制和学务管理等各种规章制度的不断完善和逐步走向正规。
同时在奉系当局的上层人物中,有一批热心教育事业的人士参与,张作霖不断咨询和采纳他们的意见。
这些都为此时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而具有强烈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的张学良,不仅受过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同时也受到了西方文化思想的熏陶。
在他随父从政后,耳濡目染,对于父亲所做的这一切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而慢慢地在他的心里形成了“国家要强,就得培养人才”、“振兴东北,培养各种人才乃当务之急”、“中国唯一希望在青年,青年之根本在教育”这一系列的认识和感悟。
张学良和东北边防建设
张学良和东北边防建设p侯文强摘要:1928年6月,张学良主政东北以后,从整顿东北军事力量,开发东北富源,振奋民族精神,促进满蒙一体及东蒙稳定与发展等方面入手,全面加强东北边防建设。
后虽因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0而中断,但东北边防建设仍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沉重打击了日本侵华稳健派侵略满蒙的阴谋,并为/九#一八事变0后东北坚持抵抗三个多月奠定了基础。
由于东北边防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失误,加上国内政治原因,终于给日本侵华激进派以可乘之机,东北地区便迅速沦亡。
关键词:张学良;东北军;边防建设;/九#一八事变0中图分类号:E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451(2003)01-0123-141928年6月,张作霖被日军炸死后,爱国精神极强的张学良在接管东北政治中心)))奉天(辽宁)的军政大权后,于6月20日通电全国:/东省为国防地带,整饬戎政固职责所当然,然古有明言,兵在精不在多,比年因战事发生,编制不无冗滥。
自今以后,当取精兵主义,力谋收缩,一面励行兵农政策,即以过剩军队从事农垦,期于开发地利,为国实边,,提倡实业,奖励生殖,其他推广教育,整理司法,凡百内政,均协助民政长官切实进行。
0¹这就是著名的收束军事电。
它既体现了张学良革新东北的施政方针,也体现了张学良建设东北边防的新思路。
接着,张学良顺利接管东三省军政大权后,在一系列通电和讲话中重申或进一步完善了上述主张。
据此,张学良领导东北当局以加强东北边防建设为己任,使东北面目为之一新。
本文拟对张学良的东北边防建设做一简要阐述,并力求作出客观公正的评论,不妥之处,请方家匡正。
一从1928年6月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0止,张学良主政东北三年余。
其间,他呕心沥血,极力加强东北防务建设,主要措施如下:(一)以保境安民、守土自卫为目标,整顿东北军事力量,奠定东北边防军事基础张学良上台之初,急于改变东北集团在国人中的印象,同时也是为了实现多年的#123#理想,把整顿军事放在第一位,厉行精兵主义,尽量把庞大的内战军队建设成一支精干的保卫东北安全的边防力量。
张学良与东北新建设及其启示
张学良与东北新建设及其启示
张学良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他在东北地
区的治理和建设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其所倡导的“东北新建设”思想,对当时的东北地区乃至整个中国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张学良提出了东北新建设的思想,是因为他深切地意识
到了东北地区的经济落后和社会问题。
他认为,要想改变东北地区
的落后面貌,必须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尤其是工业建设。
因此,他
在东北大力发展工业,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支持工业发展,如鼓
励外资投资、设立银行和保险等金融机构等。
这些措施都在很大程
度上推动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其次,张学良在东北新建设中强调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他
注重引入优秀的技术和人才,同时也重视培养本土的技术和科学人才。
这些做法为东北地区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再次,张学良在东北新建设中还倡导了“爱国、爱民、爱工、
爱商”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爱国”意味着对国家
的发展和进步负责,而“爱民”则期望政府将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
社会,让人民享受更多的实惠。
“爱工”强调工人阶级是推动工业
发展的主力军,需要充分重视和发展。
“爱商”则强调了对商人和
企业家的尊重和发展,使得商业和经济发展得以更好地充分发挥。
张学良在东北新建设中的思想和行动,为今后中国地方经济发
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尤其是在今天的中国,继续推动全方
位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等方面,有许多经验可以
借鉴与运用。
1。
浅议张学良与东北大学的发展
浅议张学良与东北大学的发展摘要】东北大学始建于1923年,它的成长发展与我国近现代一位著名的爱国将领——张学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张学良任东北大学校长期间,采取各项措施,使东北大学一跃成为当时中国最著名大学之一,为中国东北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张学良东北大学教育近代以来,中国东北地区处在沙皇俄国和日本帝国主义觊觎和争夺利益的中心,经济、文化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一、东北大学的创建东北大学的创建最初缘于时任奉天省教育厅长谢荫昌的建议:“欲使东北富强,不受外人侵略,必须兴办大学教育,培养各方面人才”,得到了当时东三省巡阅使、奉天督军兼省长张作霖的重视。
1921年,奉天省议会商议创办东北大学,日本驻奉总领事落合谦太郎闻讯即到大帅府抗议:“你们要想造就理工人才,可以上我们的旅顺工科;学医可以到我们的南满医大;学文、学法可以到日本去,我们可以给予官费优待及一切便利。
”张作霖听后很生气,说道:“日本人反对,我们必须办,而且要快办。
”在他的推动下,奉天省议会于1921年一致通过创办东北大学的决议,1922年,大学筹备委员会决定,原沈阳高等师范改办理工科、原公立文学专门学校改办文法科,任命王永江为校长。
1923年,奉天省公署正式颁发了“东北大学之印”,从此,东北最高学府——东北大学正式成立。
1928年“皇姑屯事件”爆发后,张作霖长子张学良出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执掌东北,同年7月兼任东北大学校长。
东北大学自创立起,办学宗旨就很明确: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应社会之需要,谋文化之发展。
东北大学就是为了改变东北文化教育落后状态,培养高索质人才,抵御列强的侵略的需要而创办的。
张学良任校长后,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锐意谋求东北大学的建设发展,使东北大学在短期内一跃成为全国有名的最高学府之一,创造了东北大学发展史上的辉煌时期。
二、张学良期间东北大学的发展第一,注重校园建设。
东北大学创办之初,校舍设在沈阳大南关原沈阳高师和沈阳文专的校址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学良与东北新建设及其启示
'摘要:分析了张学良主政东北时发出“东北新建设”号召的历史背景;从整顿金融业,
、民族工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等方面,阐明了实施东北新建设的主要内容,论述了张学良在推进东北新建设、实现
现代化过程中做出的重大贡献;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阐述了张学良实施东北新建设对今天我国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张学良;东北新建设;经济现代化
张学良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他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对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贡献,除了反对内战,主张和平统一祖国以外,还体现在他一直致力于和平建设国家方面。
张学良主政东北时曾大力推进东北的经济现代化建设。
学术界同仁研究东北新建设中的经济现代化建设对当代的启示略显薄弱,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加以探讨。
一、东北新建设提出的历史背景
东北幅员辽阔,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优越的自然条件,加之在地理位置上与日俄两国相邻,历来成为日俄两国争夺的焦点。
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自中日甲午战争之后,通过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在中国东北获得了“特殊权益”,对东北进行经济侵略,掠夺中国的资源,倾销其商品。
以“满铁”为中心的日本资本主义势力几乎垄断了东北的经济命脉。
至20世纪20年代末,日本商品占东北贸易进口额的70%,占出口总额的75%。
日本在东北的投资高达14亿日元。
日本大量商品和巨额资本的涌进,严重摧残了东北民族资本主义业的发展。
张学良深知:“经济是一国命脉,经济上不能复兴,
上就永远没有独立自主的一天。
”鉴于发展经济对于实现民族独立的重要性,张学良主政东北后,就发出了“东北新建设”的号召。
1928年10月10日,张学良为《东北新建设》杂志题名。
1929年10月8日,张学良提议成立东北新建设委员会,通盘筹划东北新建设事宜。
他认为,所谓“东北新建设”或“建设新东北”,“新”就是现代化,其目的就在于“建设新的东北,助成现代化国家,消弭邻邦野心”。
至九一八事变前,张学良兴办实业,发展经济、,整顿金融,振兴民族经济,为东北实现经济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东北新建设实施过程中的经济建设
1.整顿金融业
张学良主政东北之初,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东北本币奉票发生毛荒:1925年10月17日,奉票与现洋百元之比为229,到1928年猛增到2510,而到1929年6月24日则增至7200。
奉票的急剧贬值导致物价飞涨。
日本乘东北金融混乱之机,大量向外抵借。
张学良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的恶性发展,果断采取了以下措施。
(1)开源节流,整顿。
在节流方面的措施是:压缩军费开支,对军队进行全面整编。
将军队由原来的40万精简到30万,
编余过剩人员实行军垦。
在开源方面的措施主要是组织农产品外销和整顿。
粮食作物主要销往关内各省,作为汇兑基金。
大豆等经济作物销往海外,换取现金和
外汇。
整顿税收主要是取消了不合理的“零星税”,改征粮捐。
废除厘金恶税,实行新税制。
(2)提高奉票
,改革东北币制。
①奉票50元兑现洋1元,将东三省官银号改为7成金银、3成有价证券做准备金,提高奉票信誉,稳定牌价。
②发行大洋票,充分兑现。
大洋票由官银号、边业、交通、中国四家银行联合发行,准备由南到北逐步代替奉票与哈(尔滨)大洋。
发行大洋票准备金充足,官银号的动产与不动产全部列入,另经国民政府财政部同意,发行辽宁省烟卷统税库卷3000万,实得2900万,全部准备金在7000万以上。
(3)注重人才培养,引进西方先进金融。
张学良先后派人去英美
银行业务和留学,并要宋子文推荐一些人才来奉。
1930年,张学良下令成立东三省金融整理委员会,以留学英、美的专家、学者为主组成金融研究机构。
这些人不仅在理论上对财政金融作指导,而且在
上积极推行西方先进的管理方法。
由于采取以上有效措施,基本上使奉票毛荒现象得到控制,市场逐步繁荣。
1929年东北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盈余1415.48万元。
2.发展农业
(1)推行军垦和民垦。
张学良效仿中国历史上汉代“寓兵于农”的做法,大力推行军垦和民垦。
1928年7月,兴安屯垦区公署成立,炮兵司令邹作华被任命为兴安屯垦区督办,着手实行军垦。
军垦以邹作华的炮兵第一团、第二团、第三团和编余军官队以及炮兵营为主体。
实行军垦既解决了军队的安置问题,又可发展农业,多生产粮食,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
况且兴安山区地处东北北部,一向无兵把守,边防松弛,自从实行军垦之后,边防得以巩固。
在实行军垦的同时,兴安屯垦区亦实行民垦。
其具体做法是提倡和鼓励关内的农民移民东北,并为此特立法规。
例如:在《兴安屯垦区移民办法》中明文规定“被移民户住室,由公家予为
”等等。
铁路部门对难民实行免费运送。
1929年兴安屯垦区公署分五批安置河南、山东难民944户,4857人,仅1929年,整个屯垦区即有196236垧荒地被开垦出来。
(2)使用拖拉机等现代农业机具。
在农业生产中,张学良积极主张推广使用拖拉机等现代农业机具,组织和加强农产品的出口贸易,鼓励农民种桑养蚕,植树造林,开展多种经营。
上述措施推动了东北农业现代化建设。
东北地区粮食作物产量大幅增长,仅以经济作物大豆为例,1923年产量为300万吨,到1930年,产量翻了近1倍,达到584万吨,创历史新高。
3.发展民族工业
东北是我国工业发达地区。
帝国主义入侵前,这里的民族工业就已经建立起来,其中煤炭、铁矿的开采,钢铁、冶炼、纺织以及榨油等工业,闻名全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东北的民族工业和对外贸易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但是,随着日本侵略的逐步深入,东北的民族工业处于萧条和停滞状态。
张学良为了使东北民族工业复兴,制定了一系列扶植政策,使濒临消亡的民族工业得以复兴和发展。
(1)创建我国第一家机器制陶企业
当时,在日本学制陶的杜重远回国后创建了我国第一家机器制陶企业——肇新窑业公司,张学良令东北矿务局所属各矿、辽宁铁路局、兵工厂及边业银行给予支持。
1928年8月,张学良视察肇新公司,得知其资金不足后,由边业银行拨12万元作为他个人投资。
不久,张学良又敦促辽宁省政府批准肇新公司免纳营业税5年,以促进肇新公司的发展。
在张学良
的支持和厂方的努力下,肇新公司发展成为拥有陶瓷工人600余名,砖瓦工人500余名,瓷窑14座,机器26台,生产能力达1200万件,产品有20多种花色规格的现代陶瓷制造工厂。
肇新公司的产品质优价廉,畅销东北各地,闻名国内外,挤垮了日本在大连的陶瓷企业。
(2)制造我国第一辆载重汽车
我国制造的第一辆载重汽车是在张学良的支持下在东北诞生的。
1928年,张学良在辽宁迫击炮厂中附设民生工厂,拨款70万元,准备生产汽车和拖拉机。
为此还设立了“东北经济委员会”主持这项
,并派人出国学习西方技术。
1931年6月,民生工厂制成我国第一辆载重4000磅的越野车,命名为“民生牌”。
张学良在大力扶持发展民族工业的同时,对日资企业采取限制政策。
1929年,向日本宣布废弃抚顺煤输出协定,否认抚顺油页岩采掘权,增征日本投资的振兴公司之铁捐等。
1930年,辽宁省政府发出《禁止中日合办合作事业训令》和《禁止购买日货密令》等决定。
到1930年,东北民族工厂如纺纱、制陶、造纸、制粉等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仅制粉厂就有45个,除日资1个、法资3个外,其余都是中资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