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对东北的建设以及后续对东北的影响

合集下载

东北易帜的坎坷历程

东北易帜的坎坷历程

1928年12⽉29⽇.在中国现代发⽣⼀件具有重⼤历史意义的事情,那就是“东北易帜”。

张作霖被⽇本⼈预谋炸死之后,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开始主持东北⼤政。

他对军阀混战、列强侵侮深恶痛绝,历来主张精励图治、全国统⼀。

早在1928年6⽉4⽇,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孔繁蔚就在北京与张学良、杨宇霆举⾏会谈,其谈判虽末成功,然⽽,却提出了解决东北易帜问题的基本端倪。

6⽉11⽇,奉天以省长刘尚清名义致电国民政府,⾸次公开表⽰愿意改悬青天⽩⽇旗。

7⽉1⽇,张学良发表通电,表⽰绝不妨碍南北统⼀。

3⽇蒋介⽯在北京对⽇本东⽅社记者发表谈话时亦称:东三省问题务要和平解决,深望⽇本国民予以公开之援助。

同时,国民政府电告奉军将领.提出处理东三省的“三项原则”。

为促进易帜的早⽇实现.张学良将军决定派王树翰、邢⼠廉、⽶春霖、徐祖贻等⼈组成的代表团赴关内与国民政府磋商易帜事宜。

l0⽇,蒋介⽯在北京⾹⼭碧云寺接见奉⽅王树翰等,提出东三省须先⾏易帜,实⾏三民主义。

同⽇,张学良在奉天宣称:“三民主义前于中⼭⾸倡时早经表⽰谅解”。

⼏经交流,奉⽅和南京国民政府在北平六国饭店商妥。

东三省定于9⽉中旬实⾏易帜。

应南京政府要求,张学良令汤⽟麟于19⽇宣布热河先⾏易帜。

24⽇,蒋介⽯在⾹⼭双清别野宴请奉⽅代表,主张以三民主义统⼀中国,⾃家⼈办⾃家事.绝⽆其他主张。

同⽇,南京国民政府刘光、张同礼抵达帅府,与张学良会商东北易帜问题。

张学良将军表⽰,对易帜和实⾏三民主义毫⽆疑义。

张学良将军与南京国民政府的频繁往来为虎视眈眈的⽇本政府密切关注。

7⽉10⽇,⽇本内阁召开会议,讨论中国东北局势。

19⽇.林久治郎再访张学良于⼤帅府,并转交⽇本⾸相⽥中的信件,信中内容为:希望东北勿与南京国民政府联系,⽇本在军事、政治、经济诸⽅⾯愿意给奉⽅⼤⼒授助。

鉴于⽇本政府的压⼒,为防⽌⽇本在奉天制造第⼆个“济南惨案”,张学良将军与东三省临时保安会及东三省议会联合会在帅府中经过反复商讨,决定将易帜推迟3个⽉宣布。

张学良与东北文化建设

张学良与东北文化建设

《张学良研究》系列之十张学良与东北文化建设如皋蒋文祥张学良虽然出身军旅,但他早年受过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后来又经过西方文化的洗礼,因此深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共同体,是民族赖以生存的灵魂和根基。

一个民族的崛起与复兴,除了要有强大的军事战力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之外,更重要的必须要有能够发挥硬作用的文化软实力,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张学良主政东北以后,大力兴办教育,提高民众智力;发展体育运动,增强民众体格;弘扬爱国主义,健全民众人格;影印《四库全书》,传承民族文化,为东北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文愿对此作些研究与探讨,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同仁。

大力兴办教育,提高民众智力张学良早在1926年就强调指出:“教育系乎国本。

”[1] 他以其强烈的民族意识,始终把发展教育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张学良把大力兴办教育,提高民众智力作为东北文化建设的首要内容。

1928年6月,张学良主政东北伊始,在对路透社记者谈及新政治纲领时,便明确宣布:“主旨为维持和平,整理内政。

今后首先注重教育”。

[2] 把教育放在了东北新建设的首要位置。

他还决定从其父遗产中拨出1000万元用作推广东省教育之需。

同年10月,张学良在奉天全省教育大会上发表演说,称“教育是神圣事业,以办教育为最清高,亦以办教育为最清苦,然而精神安慰实较任何事业为最快乐。

”[3] 他提出“现在老百姓苦痛已深,故捐遗产500万现款,为教育基金。

”他更是大声疾呼:“此后当注意简易平民教育。

”为普及简易平民教育,在张学良的大力倡导与支持下,1928年9月,以张学良为名誉会长的奉天平民教育促进会成立,发布了开展平民教育的宣言、组织大纲以及招生简章,并研究制定了对辽宁省1200万不识字民众进行平民教育的计划。

由于简易平民教育的对象是成年失学者和家贫无力就学者,其着眼点主要是向民众进行启蒙式教育,只求能够书写平日常用之文字,故授课时间一般安排在晚上,这样的学习时间短、见效快,最快的只要三四个月就能看书写字,因而广受普通民众的欢迎。

《张学良与东北新建设及其启示》

《张学良与东北新建设及其启示》

张学良与东北新建设及其启示摘要:分析了张学良主政东北时发出“东北新建设”号召的历史背景;从整顿金融业,发展农业、民族工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等方面,阐明了实施东北新建设的主要内容,论述了张学良在推进东北新建设、实现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做出的重大贡献;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阐述了张学良实施东北新建设对今天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张学良;东北新建设;经济现代化张学良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他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对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贡献,除了反对内战,主张和平统一祖国以外,还体现在他一直致力于和平建设国家方面。

张学良主政东北时曾大力推进东北的经济现代化建设。

学术界同仁研究东北新建设中的经济现代化建设对当代的启示略显薄弱,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加以探讨。

一、东北新建设提出的历史背景东北幅员辽阔,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优越的自然条件,加之在地理位置上与日俄两国相邻,历来成为日俄两国争夺的焦点。

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自中日甲午战争之后,通过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在中国东北获得了“特殊权益”,对东北进行经济侵略,掠夺中国的资源,倾销其商品。

以“满铁”为中心的日本资本主义势力几乎垄断了东北的经济命脉。

至20世纪20年代末,日本商品占东北贸易进口额的70%,占出口总额的75%。

日本在东北的投资高达14亿日元。

日本大量商品和巨额资本的涌进,严重摧残了东北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张学良深知:“经济是一国命脉,经济上不能复兴,政治上就永远没有独立自主的一天。

”鉴于发展经济对于实现民族独立的重要性,张学良主政东北后,就发出了“东北新建设”的号召。

1928年10月10日,张学良为〈〈东北新建设》杂志题名。

1929年10月8日,张学良提议成立东北新建设委员会,通盘筹划东北新建设事宜。

他认为,所谓“东北新建设”或“建设新东北”,“新” 就是现代化,其目的就在于“建设新的东北,助成现代化国家,消弭邻邦野心”。

至九一八事变前,张学良兴办实业,发展经济、教育,整顿金融,振兴民族经济,为东北实现经济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代史人物张学良论文2500字

近代史人物张学良论文2500字

近代史人物张学良论文2500字张学良与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比较,他执政时间不算长,总共也只有9年时间,却经历了数次重大历史转折――东北易帜、中东路事件、调停中原大战、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等事关中国国家命运的大事变。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近代史人物张学良论文2500字,希望大家喜欢!近代史人物张学良论文2500字篇一《历史转折中的张学良》作者简介:金镶玉(1992.03-),女,汉,辽宁辽阳人,齐鲁工业大学文法学院,14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研究生,方向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摘要:张学良与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比较,他执政时间不算长,总共也只有9年时间,却经历了数次重大历史转折――东北易帜、中东路事件、调停中原大战、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等事关中国国家命运的大事变。

每一次都与近代中国的命运息息相关,这也因此铸就了他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上伟大爱国主义者的传奇地位。

在这五次重大历史事件中,张学良都处于决策核心位置,既是导演又是主角。

作为历史经历者和创造者,张学良在这些转折中都扮演着主要角色。

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张学良既有成功的壮举,也有决策的重大失误。

前者让他头带光环,后者却让他身背骂名。

人们通常用两件事对张学良的一生做出评价,一个是九一八,另一个便是西安事变。

九一八使张学良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后者让他名垂青史,千秋功罪,在这一刻有了定评。

关键词:张学良;近现代史;西安事变一、张学良与九一八事变上大学以前,每年的九一八那一天,都会听到警笛声,已经成为了习惯。

时光荏苒,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多年,可是曾经遭受过巨大苦难的中国人民一时一刻也不敢忘记那段屈辱不堪的岁月。

在每年的9月18日这一天,各地的人们都会举行撞钟仪式和拉响警报,以此告诫国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尤其是东北地区。

作为一个辽宁人,对九一八有着深刻的感慨,由此也就自然而然的追溯到当年九一八事变的主要历史人物――张学良。

(一)历史事件回顾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并嫁祸中国军队,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张学良的影响:历史文化的传承

张学良的影响:历史文化的传承

张学良的影响:历史文化的传承张学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

作为一位军事家,政治家和学者,他的影响深远,不仅在军事和政治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印记,还在历史文化的传承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张学良以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和对国家的忠诚,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他在日本侵略中国的时期,作为第三次反共围剿的主要指挥官,成功地击退了共产党的进攻。

他的决策和战略意志,成就了他在军事方面的巨大声望。

他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当时的蒋介石,被誉为“东北红将”。

其次,张学良的政治才能和智慧也在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在东北建设和控制中表现出的智慧和管理能力,为中国历史上政治和经济发展的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他为东北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奠定了中国东北作为重工业基地的地位,并对中国的整体工业化进程产生了积极影响。

此外,张学良的教育理念也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传承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坚信教育的重要性,提倡学习和知识的普及。

他在东北建设期间,致力于改善教育条件,创建了许多学校和学院,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教育机会。

他的教育理念强调提高人民素质和培养人才,对中国教育体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此外,张学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也不可忽视。

他在东北期间,大力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书院和艺术活动的兴起,为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让许多古老的艺术形式得以保存和发展。

他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总之,张学良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和政治的范畴。

他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贡献,以及在政治、教育和文化方面的影响,都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学识和智慧,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学良的影响:历史学家的分析

张学良的影响:历史学家的分析

张学良的影响:历史学家的分析张学良是中国近代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之一。

作为一位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以历史学家的角度,对张学良的影响进行分析。

首先,张学良在军事领域的影响不可忽视。

他以高超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闻名于世。

早在北伐战争时期,他就通过以小搏大的战术取得了重大胜利,对国共两党的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张学良率领的东北抗联对抗日军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取得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作战经验和军事思想对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张学良在政治领域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他曾在辽宁、吉林省担任要职,为东北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主张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同时,他还积极倡导民主制度和法治观念,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提供了重要思路。

他的政治智慧和行动对中国政治体制的现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张学良的影响还可以从历史反思的角度进行评析。

他曾在抗战胜利后与国共两党分道扬镳,投靠国民党政府,引发了一系列争议。

一些人认为他的行为背离了抗战初心,损害了国家利益;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作为一个民族英雄,应该有选择自己政治道路的权利。

对于这个问题,历史学家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评析,形成了不同的观点。

最后,张学良的影响还体现在他对后世人的启示上。

他曾被囚禁多年,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

相反,他通过自学成才,从事出版事业,并于晚年成为一位著名学者。

他的奋斗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后来的一代产生了莫大的启示和影响。

总结起来,张学良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无论是在军事领域、政治领域还是历史反思和人生启示方面,他的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

历史学家们通过对他的生平和思想的研究,认识到他的重要作用,并从中汲取智慧与启示。

张学良的影响将长久地存在于中国历史的长河中。

东北贸易背景下的张学良政治影响与地方民众观感

东北贸易背景下的张学良政治影响与地方民众观感

东北贸易背景下的张学良政治影响与地方民众观感东北贸易背景下的张学良政治影响与地方民众观感近年来,一些历史事件的重要性重新被彰显。

例如,张学良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有重大政治影响的政治人物,他在东北贸易背景下的行为对当时东北地区的经济繁荣和民众观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角度和民众观感角度来探讨东北贸易背景下的张学良政治影响与地方民众观感。

1. 政治角度张学良是东北贸易背景下最富有政治影响力的政治人物之一。

他是东北民主联军的首领,曾被国民政府任命为东北行辕主席、辽宁省主席和东北独立政府主席等职务。

张学良的政治影响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张学良成功地在东北地区建立了自己的政治势力。

张学良利用东北贸易的机会,把这个区域的资源和人口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通过各种手段,控制了东北的政治、军事、财经等领域的实际掌控权。

其次,张学良通过自己的行为,对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比如,他推动了东北地区的经济改革,建设了大量的交通、水利、电力、矿产等基础设施,打破了东北经济长期停滞性的局面,拉动了东北地区的经济繁荣。

最后,张学良在东北地区的政治影响不仅局限于东北地区本身,也涉及到了国家的整体命运。

他曾是中国国民党的元老之一,对中央政治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同时,张学良也是二战后重建中国的参与者之一,他的理念和行动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 民众观感角度虽然张学良在东北地区的政治影响力巨大,但是其政治行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自己谋取利益。

因此,对于地方民众来说,他的政治行为是带有一定利益色彩的。

下面从抗日战争前后、“九一八”事变后和战争结束后三个时期来评估张学良在地方民众心目中的影响。

(1)抗日战争前期在抗日战争前期,张学良的政治影响力得到了东北地区民众的认可。

因为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尚未开始,而东北地区的经济实力强大,张学良通过政治手段打造了一个政治势力,从而为民众创造了生存的空间和经济的力量。

张学良东北易帜原因浅析

张学良东北易帜原因浅析

《张学良东北易帜原因浅析》文献综述张学良东北易帜不仅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策划东北独立的阴谋,维护了祖国领土主权的完整,而且是中国近代史特别是中华民国史上的重大事件,标志着统治中国达数十年之久的北洋军阀时代的终结,南京政府完成了国家统一。

是历来史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建国以来,张学良东北易帜的研究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下面简要的介绍下。

第一,1949—1979年,可以说是“张学良东北易帜”研究之空白阶段。

建国初期至“文化大革命”结束是张学良东北易帜研究的空白阶段。

天下一统,连学术界也“统一”了。

这一时期,由于国内外的各种原因,对张学良东北易帜的研究处于停滞不前的阶段。

相关的论述和文章很少见之于报纸、杂志和书籍,更没有任何关于张学良易帜的专著和论文出版,形成了张学良东北易帜研究的相对空白时期。

只是在一些革命史教材中对此稍有涉及。

其中较为珍贵的则有Akira Iriye的《张学良与日本人》,该文则是研究张作霖死后张学良与日本关系的最有价值的文章,重点研究分析了张学良在东北易帜这一问题上与日本人的关系问题。

这一阶段关于张学良东北易帜研究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研究学者少,研究成果数量少且浅薄,学术性不高。

第二,1979—1989年,可以说是“张学良东北易帜”研究之发展阶段。

“文化大革命”结束至80年代末是张学良东北易帜研究缓进时期。

这一时期,改革开放,拨乱反正,国内学术界的大环境逐渐开始正常化。

长期以来非学术因素的干扰一旦排除,张学良东北易帜的研究也就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

1979年,潘喜廷、武育文两人在《社会科学辑刊》(1979年第1 期)上发表了《张学良将军与东北易帜》一文,成为张学良东北易帜研究的首开风气者。

随后,张学良东北易帜研究逐渐兴起,这一时期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关张学良东北易帜的史料和论文相继发表。

20世纪70年代末,已停办多年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地方省市社会科学院相继恢复和建立;各政协文史委员会、史志办、各大院校历史系亦开始进行收集、整理和研究张学良东北易帜的史料。

历史趣谈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日本人建立 大部分靠自己修复

历史趣谈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日本人建立 大部分靠自己修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日本人建立大部分靠自己修复
导语:现在很多人开始说“中国的重工业基地是由日本援助建成的东三省,我想说的是,真是瞎了眼了,日本的侵华和殖民统治倒是变成了援助了,真让人
现在很多人开始说“中国的重工业基地是由日本援助建成的东三省,我想说的是,真是瞎了眼了,日本的侵华和殖民统治倒是变成了援助了,真让人气愤,那么我们来看一看,东北的工业基础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东北的工业基础发展,分为了三个阶段,张作霖时期、日本殖民时期、共和国建设时期。

张作霖时期
东北的早期开发也是和“张氏父子”密不可分的,从开放满洲到20年代中期,伴随着大量移民的到来,东北曾经有过一个辉煌的发展阶段,张氏父子实行“整军精武,励精图治”的政策,开矿山、修铁路、建电站、设银行、办学校,在北满(黑龙江)积极屯军垦,只用了10多年时间,东北的经济在中国已经举足轻重。

据说当时东北大学教授的工资是北大的六倍,约3000现大洋,超过总理段其瑞。

1927年可以生产马达,1930年亚洲第一部带空调的火车在大连诞生。

早些时候,张学良就推动张作霖在东北地区建立了一批工业,但是其中军事工业占了相当比例。

张氏父子在东北建立的工业,侧重于重工业与采掘工业。

当时东北地区的铁路、矿山、钢铁工业,也是全国最发达的。

从张作霖宣布东北自治到"九*一八事变"期间,张氏父子为了加强东北边防安全,根据自建自营方针,制定了庞大的铁路修建计划,并不顾日本多方阻挠,努力将其付诸实施.经过近十年努力,打破了东北铁路长期由外国控制的局面。

张作霖不顾日本之反对,于1924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背景下,张学良对东北贸易的开拓和发展

历史背景下,张学良对东北贸易的开拓和发展

历史背景下,张学良对东北贸易的开拓和发展张学良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20世纪初至中期的中国政治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东北地区,张学良更是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

本文将主要分析张学良在东北贸易开拓和发展方面的贡献和影响。

一、背景20世纪初,中国正面临着国家疆域的失地、经济落后和政治混乱等严峻挑战。

对于东北地区来说,更加面临着外侵和割据等问题。

当时的东北地区成了外国列强和内地各势力争夺的重要战略位置。

为了在东北实行政治和经济统一,张学良在军事、政治和经济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经济背景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经济改革开始了,陆续出台了许多有利于国内外贸易的法规和政策。

1919年,张学良被任命为奉天督军时,开始了对东北贸易的有序规划和开拓。

首先,他针对当时的国内外贸易环境,提出了“多元化”发展的经济战略,通过政策调控来促进东北本土经济的发展。

其次,为了激励和吸引东北外来商人和外资,张学良主动降低关税和税收,降低交易成本和经营风险,吸引了大量本国和国外商人前来投资和经营。

三、贸易发展在张学良的精心策划下,东北贸易取得了空前的快速发展。

张学良通过开辟了中国与前苏联、朝鲜、日本等国家之间的沈大路、奉天口岸等新贸易路线,使得东北贸易的势头日渐迅猛。

与此同时,一些关键的经济支柱也在张学良的倡导下迅猛发展。

例如,铁路、煤炭、铁制品等行业在张学良的指导下得以快速发展,为东北贸易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张学良贸易理念和方法在东北贸易开拓和发展中,张学良有着独到的贸易理念和方法。

首先,张学良强调“内外统一、互动互补”,倡导以东北为基础,向内地和国外扩展,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链和产业生态系统。

其次,张学良坚持“市场导向”,倡导通过市场机制调节价格和资源配置,促进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最后,张学良始终把握“政治导向”,倡导东北贸易与中央的经济和政治决策相一致,确保市场的稳定和健康。

五、影响张学良的开拓和发展东北贸易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张学良执政时期对东北经济的改革

张学良执政时期对东北经济的改革
张学 良执政时九 ・ 八 ” 史博 物馆 , 宁 沈 阳 l 0 4 ) “ 一 历 辽 104
要 :9 8 , 学 良就 任 东 北 保 安 总 司 令 。 面 对 东北 当 时 错 综 复 杂 的 政 治 局 势 及 陷入 极 端 困 境 12年 张 面 , 励精 图治 , 他 通过 遏 制 通 货 膨 胀 、 设 东 北 铁 路 、 行 移 民 新 政 等 改 革 方 式 . 动 了 东 北 的 建 推 推 词 : 学 良; 张 东北 经 济 改 革 ; 制 通 货 膨 胀 ; 展 交通 、 讯 ; 业 生 产 ; 护 统 一 ; 视 华 侨 遏 发 通 农 拥 重 分 类 号 -2 3 F 9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54 (0 10 —0 6 0 17 — 6 6 2 1 )5 0 5 — 2

年 内大连 、 1 、 营 5 丹东 三个海 关 出 口粮食8 .3 吨 . 99 万 换 2 成立专 门 的金融研 究机构—— 东北 金融整理 委员 .
! 二
票1 元, . 玉米 面每 斤0 6 , 12年2 , 肉每斤则 达 8 . 元 到 98 月 猪 2 8 玉米面亦每斤2 0 元, . 元。12年6 日, 2 9 8 月4 日本关东军制
史 资料 。 3 通 过发放 新 币和发 行公债 , . 使东 北 币制走 上正 常 稳 定的流通 道路 。东北 金融整理 委员会经 过研究提 出 了 很 多抑制通 货膨胀 的办法 。在 12 年 1月 召开的 由张学 99 2
司令 的张学 良,既要制止 日本制造混 乱 以寻找侵略借 1 5
自12 年郭 松龄 反奉 以后 ,东北 动荡 的政 治局 势直 95
原有实力 的基础上 , 也均缩 减开支 , 甚至 于兵工厂 的经费 也被缩减 。 除 了 以上 “ 流 “ 节 措施 外 . 开展 了一 系列 的“ 还 开源 ” 活动 , 例如大量 出 1粮食 。东北土地 资源丰 富 , 5 1 盛产农 产

对张学良的评价

对张学良的评价

对张学良的评价张学良是现代爱国主义者的典范,他为祖国和平统一,为东北的建设,为抗日复土的民族解放大业所立下的丰功伟绩,以及那种心地纯洁的爱国主义和举世罕见的牺牲自我精神将永垂青史。

是让中国从内战走向了联合抗日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国人民内部的团结,为中国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1、东北易帜,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将军当天向全世界通电,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在东北将原北京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宣布拥护国民政府的政治行动。

张学良将军当天向全世界通电,宣布这一消息,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攫取中国东北的阴谋。

国民政府至此获得了形式上的统一。

2、918,九一八事变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进攻采取不抵抗政策。

事变发生前,蒋介石于8月16日致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当时,日本关东军不到两万人,中国东北军驻在东北的有16.5万人,在关内还有近十万人。

东北军部队多次接受不准抵抗的训令,在日军突然袭击面前,除小部分违反蒋介石的命令英勇抵抗外,其余均不战而退。

3、张学良实力强,蒋介石就鼓动张学良去打苏联,收回中东路铁路,结果张学良惨败,他终于看明白了蒋介石的用心,所以渐渐和蒋介石有了距离,大力发展东北民生,东北当时在张家的统治期间生活是很富裕的,沈阳有中国第一条城市轨道客车,第一个现代化体育场,组装了中国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的人。

4、西安事变至少结束了中国人杀中国人,一致对外抗日的道路。

而且西安事变后苏联对蒋介石的敌视态度也大为减少,连续给予国民政府军事、武器和财政的支持。

张学良有功有过,但是终究功大于过,拘禁蒋介石去换全国抗日,放了蒋介石送他回去,换来了一生的囚禁,张学良这一生对的起国民党也对得起共产党,对得起蒋介石也对得起毛泽东,甚至也对得起中国人。

比起蒋介石和毛泽东,也许张学良手腕不高,军事也不强,但是人格上,他比两个人都高尚,都洒脱,都率真,至少心是赤诚的。

张学良“东北新建设”的主张与实践

张学良“东北新建设”的主张与实践

张学良“东北新建设”的主张与实践摘要:自张学良1928年主政东北以来到9.18事变爆发,分析了张学良在主政东北时发出“东北新建设”主张的历史背景,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阐明张学良“东北新建设”主张的主要内容,论述了张学良在推进东北新建设、实现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做出的重大贡献,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阐述了张学良实施“东北新建设”实践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张学良;东北新建设;西安事变的爆发成为了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张学良将军是西安事变的发动者之一,不仅对推动中国社会解放,民族独立起到重要作用,在他主政东北期间提出“东北新建设”主张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及东北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张学良“东北新建设”主张产生的历史背景我国东北地区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战略位置突出,从1840年中日甲午战争开始,东北就成为俄、日等众多列强竞相侵略的对象。

东北百姓长期遭受国内军阀混战的苦痛,张学良从小就想治病学医,在他参加军阀混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反对内战、主张和平的思想。

在皇姑屯事件爆发后,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被炸身亡,主政东北的张学良,毅然决定“东北易帜”与南京政府合作,以停止国内军阀混战,使国家统一。

他在主张中国统一的前提条件下,实行分治合作。

主政东北的张学良出于“建设新东北,以促进国家现代化,消饵邻邦的野心”的目的,大力推进“东北新建设”。

日本帝国主义自甲午中日战争之后,通过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在中国东北获得了“特殊权益”,对东北进行经济侵略,掠夺中国的资源,倾销其商品。

以“满铁”为中心的日本资本主义势力儿乎垄断了东北的经济命脉。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开始波及日本,日本进一步加紧了武装侵占中国东北的进程。

中日的民族矛盾迅速激化,日本对东北的威胁也愈演愈烈。

可以说东北新建设是在对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背景下展开的,也反映了集家仇国恨于一身的张学良复兴东北、拯救人民的强烈愿望。

二、张学良“东北新建设”主张的主要内容1、以休养生息、维护祖国和平统一为指导思想的现代化军队改革。

张学良对中国的最大贡献

张学良对中国的最大贡献

张学良对中国的最大贡献,莫过于东北易帜。

——题记在张学良的政治生涯中,1928年底的东北易帜是仅次于西安事变的重大历史事件。

所谓易帜,就是废除北洋政府的红黄蓝白黑的五色国旗,改挂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的国旗。

张学良毅然易帜,标志着旧军阀割据时代的结束,同时也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阴谋,捍卫了中国领土的完整。

东北易帜的缘起1928年4月,国民政府开始第二次北伐,国民革命军迅速攻占了山东和平津一带。

对于东三省,蒋介石拟采取和平手段交涉,以实现全国的统一。

张学良此时也在考虑东三省的前途。

6月4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在北京撤回奉天的途中,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弹炸死,史称皇姑屯事件。

“皇姑屯事件”之后,关东军正急于利用“皇姑屯事件”所造成的紧张形势,在东北制造傀儡政权,百般阻挠易帜。

而且奉系参与决策的高层人物,在讨论“易帜”问题时意见不一,以至于迟迟难下定论。

27岁的张学良决心雪国耻报父仇,尽早实现“南北统一”。

期间,国民政府曾派孔繁蔚与张学良秘密会谈,虽没有完全达成协议,但对易帜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张作霖被日本军人炸死后,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开始统治东北。

张作霖被炸死后一星期,以“东北易帜”的果断行动,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后来不久,张学良向国民政府发出《绝不妨碍统一电》,促使中国从形式上的统一!事后被国民政府任命为东北边防司令长官,陆海空军副司令。

从此,中国实现了辛亥以来的第一次统一。

尽管这个统一还有许多问题,但却在民国史上是划时代的。

在这一点上,张学良功不可没。

东北易帜的历史条件(1)张学良方面,首先他历来反对内战,主张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希望国家统一;再者,张学良当时对北伐军相当佩服,认为它不但战斗力强,而且有一套为奉军所缺乏的政治工作。

他曾对人说:“我们争什么天下?奉军南下河北、河南,占领了不少地方,可连一个县长也派不出。

”再次,由于蒋介石是国民革命军的总司令,张学良片面地把经过国共合作、获得苏联援助而发动北伐战争的功绩,全都记在蒋介石身上,从而认为蒋介石有统一中国的能力。

张学良将军对东北教育的贡献

张学良将军对东北教育的贡献

张学良将军对东北教育的贡献张学良主政东北前后,以“御外侮、强国家”为宗旨大力兴办东北教育,先后创办了同泽中学、新民小学、东北大学、吉林大学等等,使东北教育有了很大发展,这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

[标签]张学良反日意识东北教育贡献几十年来,海内外的有关学者,围绕张将军政治生涯中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过详细的研究,著述颇丰。

但有关张将军主政东北,对东北教育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笔者仅就这一问题略陈浅见。

一、以“御外侮,强国家”为宗旨广兴东北教育日本觊觎中国东北久矣,这是其推行大陆政策的既定目标。

为此,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如经济侵略、武力扩张等等,多方向东北进行渗透。

教育也不例外。

日本早就将东北视为其殖民地,竟扬言说:“东北不需要办大学,如需要读大学可进日本在东北办的大专学校,有些科系没有的,可去日本读。

”日本此举的目的是要对东北进行奴化教育。

1922年奉天教育厅长谢荫昌向张作霖建议:“欲使东北富强,不受外人侵略必须兴办大学教育,培养各方面人才。

”张作霖颇以为然,决定创办东北大学。

1923年,东北大学正式建立,由王永扛兼任校长,年轻的张学良以当局代表的身份参与东北大学的管理。

1928年夏张将军主政东北后,亟思通过办教育以谋社会之改革,因此,亲自兼任东大校长,使东木有了蓬勃发展。

张学良较其父更明确地认识到教育是救国途径之一。

他认为:“世界各国生存竞争,无不以培养人才,阐明学术为根本之计,我国文化落后,国事险危,原求急起直追,非加倍力量、加倍速度不可。

”正因为如此,张将军即使在东北经济严重困难的时候,仍把教育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

将军主政东北后,革新政治,统一内部,励精图治,决意把东北建设成振兴国家的基地。

他认为各列强国富民强的根本原因在于革新教育,培养人才,于是他下决心从小学教育抓起,培养热爱祖国、反抗侵略的新型人才。

当时,东北仅有东北大学和冯庸大学等高等学校,中学也不多,农村很少有正规小学。

在教育内容上,也不外是尊孔读经,没有爱国主义教育和国耻教育。

张学良对中国的最大贡献

张学良对中国的最大贡献

张学良对中国的最大贡献,莫过于东北易帜。

1928年,在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执掌了东北军政大权。

面对日本人的步步紧逼,张学良毅然决定倒向南京,青天白日旗在东北飘起。

从此,中国实现了辛亥以来的第一次统一。

尽管这个统一还有许多问题,但却在民国史上是划时代的。

在这一点上,张学良功不可没。

易帜以后,张学良积极对抗日本,在他的主持下,东北各省设立了国民党省党部,国民政府在东北建立了新的交通委员会,营建自己的铁路系统和电信系统,发展葫芦岛港以对抗日本治下的大连港,拒绝延长日本的租借地,禁止当地群众为日本人工作,以制止日本人在东北的矿山开采和森林采伐。

在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东北有大量日籍朝鲜人失业,山东(特别是青岛)的日籍朝鲜人则大量移民东北,加剧了南满株式会社的危机。

正是这一局势,使日本人把南满株式会社的危机看作是中国人排日的结果。

特别是日本军队的极端分子,为了保住日本在东北的侵略权益而挑起了九一八事变。

从1928年到1931年,除了对抗日本外,张学良对苏俄也日益强硬。

1927年,随着国共合作的破裂,苏联与国民政府不再合作。

1928年底东北易帜以后,在蒋介石的支持下,张学良试图强行收回中东路的权益,引起了中苏之间的中东路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1929年7月18日,苏联政府宣布正式与中国断交。

中苏断交后,张学良与苏军又发生武装冲突,但是,东北军同苏联红军的战斗力相差过于悬殊,张学良失败。

此后,双方于1929年12月22日签订了《伯力会议议定书》,承认中东路恢复冲突前的状况,并规定1930年1月25日在莫斯科举行会议,讨论中东路问题,协商中苏复交和通商事宜。

1930年10月11日,中苏莫斯科会议召开,中方代表为莫德惠,根据蒋介石的指示,坚决主张中国收回中东路,坚持到底,不辱使命,因此,在中东路问题上就陷入僵局,根本未涉及复交和通商问题。

会议一直开到1931年10月7日,前后会谈25次,由于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被日本占领,中苏关于中东路的谈判中断。

张学良在东北贸易中的政治角色和历史使命

张学良在东北贸易中的政治角色和历史使命

张学良在东北贸易中的政治角色和历史使命张学良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曾在东北地区持续长达40年的时间里担任要职,成为了东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主导者和决策者,实践了自己的政治角色和历史使命。

本文将从张学良的职业生涯、对东北地区的贸易发展及其对历史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张学良的职业生涯张学良(1898年11月3日-1966年10月14日),原籍辽宁省新民县,曾历任奉天军阀、奉系军阀、满洲国内务部长等要职。

他的政治生涯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当时张学良在父亲张作霖的支持下成为了奉系军阀。

在张作霖的支持下,张学良开始在东北地区崭露头角,成为当地政治的决策者。

张学良在东北地区运营了一系列的经济和政治活动,如纺织厂、农场、虎林港等,使东北地区得以快速发展,大大推动了当地经济的腾飞。

二、对东北地区贸易发展的影响张学良一直对东北地区的贸易发展具有三方面的影响。

(一)推进外贸的发展在1930年代,随着中国抗战的开展,东北地区逐渐走向腾飞,张学良利用当时的形势大力推进东北地区的外贸活动,从而推进扶持本地企业发展。

他鼓励海外投资商在东北地区开展贸易活动,以此来完成当地企业的生产活动。

在当时的形势下,东北地区的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二)加强东北地区内贸的交流在外贸发展的同时,张学良也非常注重东北地区内部贸易的交流和发展。

他大力推动当地企业间的交流,让具有税收特征的东北铁路得以按照其贸易税收的收支来规划铁路车站和铁路线路的建设。

此前,东北铁路只能根据国家政府的规划来完成建设工作,但在张学良的治理下,东北铁路得以自主规划,更好地满足了东北地区企业的内部贸易需求。

(三)保障本地企业进口原材料在大力支持本地企业进行外贸和内贸的同时,张学良也非常注重东北地区企业的原材料供给。

张学良曾亲自带头前往安东港查看当地的进口原材料,并且与当地商人促成贸易协议。

他还为他社区的土地进行拓展,从而帮助企业牵制更多的地区,并从中获取原材料供给。

张学良对东北贸易的执着与历程

张学良对东北贸易的执着与历程

张学良对东北贸易的执着与历程张学良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传奇人物。

他既是东北军头领、也是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设的重要人物;他既是反共、又是抗日,充满了矛盾和复杂性。

在张学良的一生中,他对东北贸易的执着从未间断,这也是他半个世纪的政治生涯的主线之一。

张学良对东北贸易的执着源于他对东北地区的深深热爱和对华北走私贸易的憧憬。

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他领导着东北军不仅继承了旧的东北走私贸易,而且建立了伪满洲国,推行一系列保护主义政策。

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使东北地区成为日本的经济殖民地,但张学良却被认为是业绩卓著的经济人才,他在东北贸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张学良对东北贸易的执着在1920年代早期得到了具体表现。

他成立了东北商会,以此统一东北贸易,开辟了对外贸易,并加大了对华北地区苏维埃的攻势。

此时他已经开始了对东北贸易的控制,借口保护东北地区的经济利益,不断放宽对日贸易的限制,以致于伪军贪污、泄密现象丛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学良对东北贸易的执着达到了一个高峰。

在1935年张学良与朱德签订抗日宣言后,张德方两人合作,推动了东北地区的一系列经济建设,包括向中央政府认领自己控制的地区等。

这些措施鼓舞了抗日情绪,使东北人民逐渐从日本宣传的“满洲国”中走出,对中国各界宣扬的国家民族统一的理念逐渐有了认同。

然而,正当张学良希望通过东北贸易来实现对民族经济的掌控后,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抗日各派势力的不断增强,尤其是以共产党为代表的左派势力逐渐壮大,已然成为博弈中的一股强势力量。

张学良的“双面人”形象也再度浮现在众人眼前。

总的来说,张学良对东北贸易的执着受制于不同历史状况的影响。

在近100年前的时代,由于国家和经济的不稳定,张学良的走向和经历并非简单易懂。

他对东北贸易的执着,既经历了政治波动,又经历了外部干涉,其中充满了奸诈、权谋、道德、理想等各方面的因素。

无论如何,无论张学良对于历史的评定将是什么样的,他的“双面人”形象将永存于我们的历史中。

贸易背景下的张学良权力扩张

贸易背景下的张学良权力扩张

贸易背景下的张学良权力扩张张学良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极具争议的政治人物,他的政治生涯充满着权力斗争和变幻。

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到抗日战争时期,他凭借其统治地位和对内外政策的调整,成为了东北贸易的重要推手和掌控者。

本文将从贸易的角度探讨张学良权力扩张的过程和对当时中国贸易的影响。

一、张学良与东北贸易张学良曾多次重申“一支笔胜过一支枪”的观点,正是这种开创性的思想和领导力,使他在东北实现了政治的稳定,让那里的经济繁荣起来。

张学良在其执政期间,从政策上制定了一系列以开发经济为目的的政策,这种政策颇具针对性,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其中的重要举措包括允许外商进入东北地区、全面营销国有企业等,这些政策直接推动了东北贸易的发展。

二、合法化贸易到1930年代,张学良早期釆取的是合法化的方式来发展贸易,并且实现经济进一步的增长。

首先,他提出了“木兰固光电机工厂应设工会”等新的政策,对公司和员工进行合法化。

其次,在国际贸易方面,他签订了一系列经济合同,每一个合同都对中国的进口外贸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同时,中国政府还建立了外交纪念库,为当时的政经决策提供信息基础。

这一举措极大地提高了东北地区的贸易信誉度,使得外商愿意前来投资和建厂。

三、强化民生,加强农产品出口张学良还注意到,东北贸易不只是国际贸易的问题,同时也关系到本地经济增长与生产率的核心问题。

因此,他通过改善民生和推进现代化的手段,增强本地经济和贸易的实力。

张学良和连队工程师们组建的开发银团,对国内外的贸易和能源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同时,他关注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为农产品出口创造了一个更加有效的体制,使东北地区的经济得到强化。

四、加强对外经贸交流在1930年代,张学良意识到外交亦是增强国家整体力量的重要措施,因此大力加强了与周边城市和国家的贸易交流,特别是日本和苏联。

这不仅成功将东北贸易拓展到亚太地区,实现了本地贸易规模的扩大,同时加强了东北与国际商业圈的纽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大学2014~2015《学年冬季学期本科生课程论文》课程号:课程名称:
论文题目:张学良对东北的建设以及后续对东北的影响
任课教师:教师号
学生姓名:学号:
成绩:
张学良对东北的建设以及后续对东北的影响
一、张学良其人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

汉族,籍贯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桓洞镇鄂家村张家窝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国民革命军将领,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

1920年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先于奉系军中担任要职,“皇姑屯事件”之后,他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

后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陆军一级上将。

西安事变后遭蒋介石父子长期软禁。

1990年恢复人身自由,1995年起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病逝于檀香山,享年101岁。

张学良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曾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二次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另外,他风流倜傥,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人称“少帅”,他和赵四小姐的爱情也成为一段佳话。

二、张学良主政时期的东北历史背景
(一)国际形势
近代以来,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东北地区,处于两大强邻的欺压之下,一直是日俄等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的对象,百姓长期遭受国内军阀混战的苦痛"张学良在参加军阀混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反对内战!主张和平的思想"在张作霖被炸身亡后,主政东北的张学良,毅然决定易帜以停止国内军阀混战,使国家统一"他在主张中国统一的前提条件下,实行分治合作"主政东北的张学良出于/建设新东北,以促进国家现代化,消饵邻邦的野心0的目的,大力推进/东北新建设0"
(二)国内形势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陷入军阀混战的乱局"奉系内部也矛盾重重,纷争不断"由于内战频繁以及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东北地区的财政金融走入困境,文化教育十分落后,民生艰难,社会乱象丛生"初掌东北军政大权的张学良面对这样的严峻局面,决心励精图治,挽救东北危局,全面开展东北新建设"
三、张学良主要的施政方针
张学良主政时期东北新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以维护国家统一!养兵息战为核心的政治建设;以维护主权!振兴实业为重点的经济建设;以提倡教育兴国!振奋民族精神为特色的文化建设;以改善民生!休养生息为目的的社会建设"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得到东北人民的热烈响应,极大地推动了东北地区的近代化进程"
(一)整顿金融财政
1928年n月n日,奉天财政整理委员会成立,其宗旨就是通过整理财政,达到收支平衡"东北当局的财政支出主要是政费和军费两项支出,鉴于实际情况,张学良毅然决定缩编军队,减
少军费支出"从1928年末开始相继裁军10多万人,奉!吉!黑!热四个省军队人数已缩减到30多万人,每月的军费开支可省200多万元"
其次,进行币制改革,抑制通货膨胀"1929年5月24日到6月1日,辽宁省政府相继发布关于维持奉票办法的文件,并声明:/奉票为本省主币,命脉所在,一无论至何时期,至何程度,公家必出以全力,抱定决心,维持到底,断不任其毛荒,断无变更之事0
(二)屯垦政策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当局对农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比较深刻"。

东北当局通过颁布一些优惠政策来吸引大批移民,以弥补东北劳动力不足的现状"1928年末先后颁布了收留难民的一系列章程,如5安东直鲁难民救济收容办法6!5台安县收容直鲁难民办法6等"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张学良建设性地引进了一批先进的生产技术,并开办农业试验机构"采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对农产品的品种进行升级改良,1929年吉林省将公主岭试验场的/四粒黄0大豆改良品种转发个别县市农户试种,结果产量大幅度提高,农民继而争相购买"
(三)大力发展工业
张学良主政时期,东北民族工业的发展得到政府的扶持"如辽宁省农矿厅1931年1月制定了5辽宁省实业计划书6,涉及矿产开发!创办毛纺织厂!创设造纸厂!创办烟草公司等内容。

张学良主政后,减少军费开支,节省大量经费用于民用生产,部分军工转向民用工业,转产拖拉机和汽车"1928年,张学良决定在辽宁迫击炮厂内附设民生工厂,于1929年5月开始试制载重汽车"
(四)重视教育
张学良是教育救国思想的提倡者"张学良主政东北之后,深刻意识到一个国家与政权的稳固!民众的安居乐业,必备条件就是科学技术的发达与进步,而解决它的根本措施就是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张学良于1928年亲任东北大学校长,并提出东北大学的办学宗旨是:/培养实用人才,建设新东北"在东北大学任职期间,张学良倾力奉献,拨出1000万元作为东北大学的教育发展经费"对东大的校园设施进行了改进,建立了各科系教育大楼和师生生活区"在学校政策方面,张学良也开放性地提出破除女禁,招收女学生的规定"张学良不惜重金,聘请学者!名流以及各界专家学者来校讲学"
四、张学良统治之后近百年东北地区的发展状况
(一)日治时期
日本人占领东北之后,基本上是进一步深化了张学良之前的所有政策。

并且建设长春,使得吉林省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由于日本的工业能力非常强大,故而在各种各样的近代化工业建设方面得到了比张学良时代更为迅猛的发展,例如吉林的小丰满水电站就是当时亚洲最大的水电站,日治时代留下来的铁路线路事实上到今天还在被应用。

并且大量的日本农民的迁入,也加强了东北的进一步开发。

(二)短暂的苏联占领
苏联于美国投放原子弹之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东北,窃取胜利果实。

由于苏联自知东北不会久居,所以大肆的搜刮日治时代留下来的财富以及工业基础,对东北的工业能力产生了一定的打击。

(三)新中国前三十年
由于新中国工业基础弱,加上东北经由张学良以及日本人的建设,具有强大的工业基础以及数量众多的工程师和产业工人。

并且周边都是社会主义国家,相对比较安全。

新中国在工业建设方面也以东北为主进行建设。

另一方面政府也将东北的一些技术人员和工厂向其他省份迁移,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则是“西宁特钢”的建立,西宁特钢是将吉林省原来一座钢铁厂整体迁移过去的,现在去到厂区附近,附近的人依然能保持一口东北话。

由于东北前期吸引了大量的内地移民,事实上大大的缓解了内地的人口压力。

说实话,没有东北优秀的工业基础,新中国的建设不会如此顺利。

(四)改革开放之后
由于东北的地理环境以及自然环境,事实上很多重工业并不适合在如此偏远寒冷的地方进行,市场经济发挥了自己的调节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东北的国有企业纷纷在90年代宣布破产。

在90年代造成了大量的失业人口,同时大规模的工程师辞职去南方发展,促进了南方的工业能力建设。

但是多数下岗青年并没有过强的专业技能,最终导致大量的东北青年去内地打工,甚至干黑社会、卖淫。

由于90年代甚至新千年之后,政府在拆迁、重新规划城市的过程中非常依赖黑社会,导致东北人黑社会蓬勃发展。

并给其他省份一种“东北人都是混黑社会”的一种概念,以至于目前互联网上调侃东北叫“大砍省”。

由于绝大多数人都在国企或者政府任职,导致东北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力度一点也不亚于北京上海。

加上随着改革开放东北发展相对落后,大量人口纷纷内迁,留下的多为老弱病残。

在近几年东北的发展呈现了软弱无力的态势。

事实上这些情况都与当年张学良大力发展东北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