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与东北经济建设
张学良害中国有多深
张学良害中国有多深张学良害中国有多深,是当代中国历史上备受争议的话题。
这位旗人将领,被誉为是东北王,曾经主宰过中国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然而,他也以“投降汉奸”“人民公敌”等污名化称呼,备受批判。
接下来,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张学良对中国的影响。
1. 政治层面张学良在20世纪初叶,担任了东北地区的经营和治理工作,成为当时政治和经济的领袖。
他曾积极推动东北地区的现代化改革和建设,推行西方文化和技术,曾经引进了铁路、电报、电话等现代化的产业和设施。
同时,他也在东北地区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加强了领土的统一和巩固了当时政治的稳定性。
这些改革和措施,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也有一些负面的言论,认为张学良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如当他投降日本,触犯了中国领土的完整和主权,使得中国面临着更加艰难和困苦的局面。
这也让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付出了更加沉重的代价。
2. 历史地位与评价张学良的历史地位和评价不尽相同。
一些人认为,他是中国战争年代的一位英雄,为国捐躯,曾与日本帝国主义作斗争,甚至在国共内战中也曾发挥过一定的作用。
还有些人则认为,他是一个孬种、一个汉奸,背弃国家利益,投靠敌人,背离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3. 文化层面张学良曾经在东北地区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开展了一些有意义的文化教育活动,让人民受益匪浅。
当时,东北地区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和富有活力的态势,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融合和交流也得到了加强。
但同时,也有一些人认为,张学良在文化层面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他的文化措施和政策,往往是将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类似于折中主义,相比于独立自主、自主创新的措施,合理性略显不足。
4. 影响张学良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从政治角度来看,他推进了东北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加强了领土的统一和稳定。
然而,他投降日本、背叛祖国的事实,也让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在历史和文化方面,他对于东北地区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张学良与东北新建设及其启示》
张学良与东北新建设及其启示摘要:分析了张学良主政东北时发出“东北新建设”号召的历史背景;从整顿金融业,发展农业、民族工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等方面,阐明了实施东北新建设的主要内容,论述了张学良在推进东北新建设、实现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做出的重大贡献;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阐述了张学良实施东北新建设对今天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张学良;东北新建设;经济现代化张学良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他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对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贡献,除了反对内战,主张和平统一祖国以外,还体现在他一直致力于和平建设国家方面。
张学良主政东北时曾大力推进东北的经济现代化建设。
学术界同仁研究东北新建设中的经济现代化建设对当代的启示略显薄弱,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加以探讨。
一、东北新建设提出的历史背景东北幅员辽阔,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优越的自然条件,加之在地理位置上与日俄两国相邻,历来成为日俄两国争夺的焦点。
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自中日甲午战争之后,通过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在中国东北获得了“特殊权益”,对东北进行经济侵略,掠夺中国的资源,倾销其商品。
以“满铁”为中心的日本资本主义势力几乎垄断了东北的经济命脉。
至20世纪20年代末,日本商品占东北贸易进口额的70%,占出口总额的75%。
日本在东北的投资高达14亿日元。
日本大量商品和巨额资本的涌进,严重摧残了东北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张学良深知:“经济是一国命脉,经济上不能复兴,政治上就永远没有独立自主的一天。
”鉴于发展经济对于实现民族独立的重要性,张学良主政东北后,就发出了“东北新建设”的号召。
1928年10月10日,张学良为〈〈东北新建设》杂志题名。
1929年10月8日,张学良提议成立东北新建设委员会,通盘筹划东北新建设事宜。
他认为,所谓“东北新建设”或“建设新东北”,“新” 就是现代化,其目的就在于“建设新的东北,助成现代化国家,消弭邻邦野心”。
至九一八事变前,张学良兴办实业,发展经济、教育,整顿金融,振兴民族经济,为东北实现经济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学良在东北贸易中的领袖风范与霸业特点
张学良在东北贸易中的领袖风范与霸业特点张学良是中国现代历史上一位既有传奇色彩,又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他曾经是东北军的领袖,东北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统治者。
他在东北的贸易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从张学良在东北贸易中的领袖风范和霸业特点两个方面来探讨张学良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和作用。
一、领袖风范在东北的贸易中,张学良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领袖风范。
张学良的领袖风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智慧张学良曾经担任过辽宁省长和奉天直隶厅长,他拥有雄厚的财经背景。
张学良在贸易中经常采用一些高明的策略,例如借助国际市场价格波动,调节东北特产的输出和进口;借助各种管道调节货币与商品的供应和需求关系。
他还广泛阅读经济学理论,汲取各方面知识,了解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从而在贸易中取得了成功。
2. 统筹全局张学良在东北的贸易中展现出的另一个领袖风范是统筹全局。
他不仅把握住了东北仿制工业和特产业的发展机遇,还全面利用东北资源,以地方政府为突破口,抓住一批人才,精心培养、激励,打造了自己的贸易铁军。
这对于东北经济的发展和壮大,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 民心所向张学良在东北的贸易中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民心所向。
他注重人文关怀,把老百姓的利益摆在了第一位,积极倡导保护留学生创业,提高工人待遇,加密公共财政开支。
这样的举措不仅让东北的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也让东北的民众得到实际的好处。
二、霸业特点张学良在东北的贸易中还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他的霸业特点。
他的霸业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一手遮天张学良有时候会采取一些手段来扩大个人的利益,这种事迹在贸易中尤为明显。
例如,他经常透过地方政府影响贸易市场,使得自己的商品能够占据更大的份额,从而赚取更多的财富。
此外,张学良还常常借助政治手段,对竞争对手实施打压,以稳住自己的霸业地位。
2. 统一军权张学良在东北贸易中采取一种极其严谨的管理体系,实现了成效显著的统一军权。
这个体系不仅高效,而且几乎所有竞争对手都难以乘虚而入。
张学良的历史地位:评价与解读
张学良的历史地位:评价与解读张学良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作为东北抗日联军主要领导人之一,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抗作用,但同时,他也卷入了许多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使得他的历史地位备受争议。
对于张学良的评价和解读,人们有着各种不同的观点。
一方面,有人认为张学良是一个英勇的抗日将领,他在东北抗日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为中国人民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的参与使得抗日联军的武装力量得到了壮大,对日本侵略者的打击产生了一定的威胁。
此外,张学良在东北地区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建设措施,为抗日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因此,他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位英雄人物,对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也有人对张学良的评价持有不同的观点。
他们认为张学良虽然抵抗了日本侵略者,但他也与日本有过勾结。
据说张学良曾与日本侵略势力进行过合作,甚至为日本人提供了情报。
这一系列的行为使得他的真实目的备受质疑,他是否真心为中国人民而战还存在疑问。
此外,一些人批评张学良在东北地区垄断了大量资源,从中获得了巨额财富,严重损害了人民的利益。
因此,他们认为张学良是一个动机不纯、自私自利的人。
无论如何,张学良的历史地位是复杂而多面的。
他的一生中经历了许多曲折的变化,也遭受了许多的艰辛。
尽管他在东北抗日战争中表现出了一些积极的一面,但他也有很多的负面行为。
他与中共党员的矛盾使得他的事业不断遭受挫折,最终导致了他被迫投降。
他的投降行为被一些人谴责为背叛,认为他对国家和人民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然而,也有人认为张学良的投降是无奈之举,他为了东北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而做出了选择。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受到各种原因的制约,张学良无法继续与日本进行斗争,因此选择了妥协。
他希望通过和日本合作来保护东北地区的局势和人民的生活。
虽然这样的举动导致了一些牺牲,但他的初衷是为了平民百姓。
总之,张学良的历史地位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张学良在东北贸易中的政治角色和历史使命
张学良在东北贸易中的政治角色和历史使命张学良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曾在东北地区持续长达40年的时间里担任要职,成为了东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主导者和决策者,实践了自己的政治角色和历史使命。
本文将从张学良的职业生涯、对东北地区的贸易发展及其对历史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张学良的职业生涯张学良(1898年11月3日-1966年10月14日),原籍辽宁省新民县,曾历任奉天军阀、奉系军阀、满洲国内务部长等要职。
他的政治生涯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当时张学良在父亲张作霖的支持下成为了奉系军阀。
在张作霖的支持下,张学良开始在东北地区崭露头角,成为当地政治的决策者。
张学良在东北地区运营了一系列的经济和政治活动,如纺织厂、农场、虎林港等,使东北地区得以快速发展,大大推动了当地经济的腾飞。
二、对东北地区贸易发展的影响张学良一直对东北地区的贸易发展具有三方面的影响。
(一)推进外贸的发展在1930年代,随着中国抗战的开展,东北地区逐渐走向腾飞,张学良利用当时的形势大力推进东北地区的外贸活动,从而推进扶持本地企业发展。
他鼓励海外投资商在东北地区开展贸易活动,以此来完成当地企业的生产活动。
在当时的形势下,东北地区的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二)加强东北地区内贸的交流在外贸发展的同时,张学良也非常注重东北地区内部贸易的交流和发展。
他大力推动当地企业间的交流,让具有税收特征的东北铁路得以按照其贸易税收的收支来规划铁路车站和铁路线路的建设。
此前,东北铁路只能根据国家政府的规划来完成建设工作,但在张学良的治理下,东北铁路得以自主规划,更好地满足了东北地区企业的内部贸易需求。
(三)保障本地企业进口原材料在大力支持本地企业进行外贸和内贸的同时,张学良也非常注重东北地区企业的原材料供给。
张学良曾亲自带头前往安东港查看当地的进口原材料,并且与当地商人促成贸易协议。
他还为他社区的土地进行拓展,从而帮助企业牵制更多的地区,并从中获取原材料供给。
张学良与东北新建设及其启示
张学良与东北新建设及其启示
张学良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他在东北地
区的治理和建设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其所倡导的“东北新建设”思想,对当时的东北地区乃至整个中国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张学良提出了东北新建设的思想,是因为他深切地意识
到了东北地区的经济落后和社会问题。
他认为,要想改变东北地区
的落后面貌,必须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尤其是工业建设。
因此,他
在东北大力发展工业,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支持工业发展,如鼓
励外资投资、设立银行和保险等金融机构等。
这些措施都在很大程
度上推动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其次,张学良在东北新建设中强调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他
注重引入优秀的技术和人才,同时也重视培养本土的技术和科学人才。
这些做法为东北地区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再次,张学良在东北新建设中还倡导了“爱国、爱民、爱工、
爱商”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爱国”意味着对国家
的发展和进步负责,而“爱民”则期望政府将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
社会,让人民享受更多的实惠。
“爱工”强调工人阶级是推动工业
发展的主力军,需要充分重视和发展。
“爱商”则强调了对商人和
企业家的尊重和发展,使得商业和经济发展得以更好地充分发挥。
张学良在东北新建设中的思想和行动,为今后中国地方经济发
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尤其是在今天的中国,继续推动全方
位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等方面,有许多经验可以
借鉴与运用。
1。
东北贸易背景下的张学良政治影响与地方民众观感
东北贸易背景下的张学良政治影响与地方民众观感东北贸易背景下的张学良政治影响与地方民众观感近年来,一些历史事件的重要性重新被彰显。
例如,张学良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有重大政治影响的政治人物,他在东北贸易背景下的行为对当时东北地区的经济繁荣和民众观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角度和民众观感角度来探讨东北贸易背景下的张学良政治影响与地方民众观感。
1. 政治角度张学良是东北贸易背景下最富有政治影响力的政治人物之一。
他是东北民主联军的首领,曾被国民政府任命为东北行辕主席、辽宁省主席和东北独立政府主席等职务。
张学良的政治影响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张学良成功地在东北地区建立了自己的政治势力。
张学良利用东北贸易的机会,把这个区域的资源和人口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通过各种手段,控制了东北的政治、军事、财经等领域的实际掌控权。
其次,张学良通过自己的行为,对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比如,他推动了东北地区的经济改革,建设了大量的交通、水利、电力、矿产等基础设施,打破了东北经济长期停滞性的局面,拉动了东北地区的经济繁荣。
最后,张学良在东北地区的政治影响不仅局限于东北地区本身,也涉及到了国家的整体命运。
他曾是中国国民党的元老之一,对中央政治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同时,张学良也是二战后重建中国的参与者之一,他的理念和行动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 民众观感角度虽然张学良在东北地区的政治影响力巨大,但是其政治行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自己谋取利益。
因此,对于地方民众来说,他的政治行为是带有一定利益色彩的。
下面从抗日战争前后、“九一八”事变后和战争结束后三个时期来评估张学良在地方民众心目中的影响。
(1)抗日战争前期在抗日战争前期,张学良的政治影响力得到了东北地区民众的认可。
因为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尚未开始,而东北地区的经济实力强大,张学良通过政治手段打造了一个政治势力,从而为民众创造了生存的空间和经济的力量。
历史背景下,张学良对东北贸易的开拓和发展
历史背景下,张学良对东北贸易的开拓和发展张学良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20世纪初至中期的中国政治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东北地区,张学良更是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
本文将主要分析张学良在东北贸易开拓和发展方面的贡献和影响。
一、背景20世纪初,中国正面临着国家疆域的失地、经济落后和政治混乱等严峻挑战。
对于东北地区来说,更加面临着外侵和割据等问题。
当时的东北地区成了外国列强和内地各势力争夺的重要战略位置。
为了在东北实行政治和经济统一,张学良在军事、政治和经济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经济背景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经济改革开始了,陆续出台了许多有利于国内外贸易的法规和政策。
1919年,张学良被任命为奉天督军时,开始了对东北贸易的有序规划和开拓。
首先,他针对当时的国内外贸易环境,提出了“多元化”发展的经济战略,通过政策调控来促进东北本土经济的发展。
其次,为了激励和吸引东北外来商人和外资,张学良主动降低关税和税收,降低交易成本和经营风险,吸引了大量本国和国外商人前来投资和经营。
三、贸易发展在张学良的精心策划下,东北贸易取得了空前的快速发展。
张学良通过开辟了中国与前苏联、朝鲜、日本等国家之间的沈大路、奉天口岸等新贸易路线,使得东北贸易的势头日渐迅猛。
与此同时,一些关键的经济支柱也在张学良的倡导下迅猛发展。
例如,铁路、煤炭、铁制品等行业在张学良的指导下得以快速发展,为东北贸易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张学良贸易理念和方法在东北贸易开拓和发展中,张学良有着独到的贸易理念和方法。
首先,张学良强调“内外统一、互动互补”,倡导以东北为基础,向内地和国外扩展,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链和产业生态系统。
其次,张学良坚持“市场导向”,倡导通过市场机制调节价格和资源配置,促进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最后,张学良始终把握“政治导向”,倡导东北贸易与中央的经济和政治决策相一致,确保市场的稳定和健康。
五、影响张学良的开拓和发展东北贸易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张学良执政时期对东北经济的改革
要 :9 8 , 学 良就 任 东 北 保 安 总 司 令 。 面 对 东北 当 时 错 综 复 杂 的 政 治 局 势 及 陷入 极 端 困 境 12年 张 面 , 励精 图治 , 他 通过 遏 制 通 货 膨 胀 、 设 东 北 铁 路 、 行 移 民 新 政 等 改 革 方 式 . 动 了 东 北 的 建 推 推 词 : 学 良; 张 东北 经 济 改 革 ; 制 通 货 膨 胀 ; 展 交通 、 讯 ; 业 生 产 ; 护 统 一 ; 视 华 侨 遏 发 通 农 拥 重 分 类 号 -2 3 F 9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54 (0 10 —0 6 0 17 — 6 6 2 1 )5 0 5 — 2
:
年 内大连 、 1 、 营 5 丹东 三个海 关 出 口粮食8 .3 吨 . 99 万 换 2 成立专 门 的金融研 究机构—— 东北 金融整理 委员 .
! 二
票1 元, . 玉米 面每 斤0 6 , 12年2 , 肉每斤则 达 8 . 元 到 98 月 猪 2 8 玉米面亦每斤2 0 元, . 元。12年6 日, 2 9 8 月4 日本关东军制
史 资料 。 3 通 过发放 新 币和发 行公债 , . 使东 北 币制走 上正 常 稳 定的流通 道路 。东北 金融整理 委员会经 过研究提 出 了 很 多抑制通 货膨胀 的办法 。在 12 年 1月 召开的 由张学 99 2
司令 的张学 良,既要制止 日本制造混 乱 以寻找侵略借 1 5
自12 年郭 松龄 反奉 以后 ,东北 动荡 的政 治局 势直 95
原有实力 的基础上 , 也均缩 减开支 , 甚至 于兵工厂 的经费 也被缩减 。 除 了 以上 “ 流 “ 节 措施 外 . 开展 了一 系列 的“ 还 开源 ” 活动 , 例如大量 出 1粮食 。东北土地 资源丰 富 , 5 1 盛产农 产
张学良“东北新建设”的主张与实践
张学良“东北新建设”的主张与实践摘要:自张学良1928年主政东北以来到9.18事变爆发,分析了张学良在主政东北时发出“东北新建设”主张的历史背景,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阐明张学良“东北新建设”主张的主要内容,论述了张学良在推进东北新建设、实现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做出的重大贡献,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阐述了张学良实施“东北新建设”实践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张学良;东北新建设;西安事变的爆发成为了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张学良将军是西安事变的发动者之一,不仅对推动中国社会解放,民族独立起到重要作用,在他主政东北期间提出“东北新建设”主张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及东北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张学良“东北新建设”主张产生的历史背景我国东北地区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战略位置突出,从1840年中日甲午战争开始,东北就成为俄、日等众多列强竞相侵略的对象。
东北百姓长期遭受国内军阀混战的苦痛,张学良从小就想治病学医,在他参加军阀混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反对内战、主张和平的思想。
在皇姑屯事件爆发后,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被炸身亡,主政东北的张学良,毅然决定“东北易帜”与南京政府合作,以停止国内军阀混战,使国家统一。
他在主张中国统一的前提条件下,实行分治合作。
主政东北的张学良出于“建设新东北,以促进国家现代化,消饵邻邦的野心”的目的,大力推进“东北新建设”。
日本帝国主义自甲午中日战争之后,通过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在中国东北获得了“特殊权益”,对东北进行经济侵略,掠夺中国的资源,倾销其商品。
以“满铁”为中心的日本资本主义势力儿乎垄断了东北的经济命脉。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开始波及日本,日本进一步加紧了武装侵占中国东北的进程。
中日的民族矛盾迅速激化,日本对东北的威胁也愈演愈烈。
可以说东北新建设是在对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背景下展开的,也反映了集家仇国恨于一身的张学良复兴东北、拯救人民的强烈愿望。
二、张学良“东北新建设”主张的主要内容1、以休养生息、维护祖国和平统一为指导思想的现代化军队改革。
张学良东北贸易的地缘政治背景与时代特征
张学良东北贸易的地缘政治背景与时代特征张学良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政治生涯主要与东北地区有关。
东北地区是中国的重要经济中心和战略要地,它的地缘政治背景和时代特征对张学良的政治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从地缘政治和时代特征两个方面分析张学良东北贸易的背景和特点。
一、地缘政治背景1.地理位置东北地区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地域,包括三个省份:辽宁、吉林、黑龙江。
这里地理位置重要,东北的繁荣也恰恰源于这里地缘位置的独特性,东北地区接壤朝鲜、俄罗斯和蒙古三个国家,有重要的海港、河流和铁路交通,因此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影响力。
东北的繁荣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其在贸易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2.历史背景东北地区历来是中国的重要军事要地,曾被渤海国、辽朝、金朝、元朝、明朝以及清朝所统治过。
20世纪初,这里成为先后被日本帝国和俄罗斯帝国入侵的地方。
期间,大量的矿产资源被开采,铁路和公路建设也得到了重视。
日本和俄罗斯在这里留下来的足迹,才最终使得东北地区的经济贸易发展变得充实起来。
3.地缘关系东北地区的繁荣离不开周边国家的支持。
日本和俄罗斯通过自己的技术、资金和从朝鲜等地运来的资源,为东北的经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而张学良在东北地区的贸易活动,则需要借助周边国家的支持,在周边国家的合作之下才能实现更好的效果。
二、时代特征1.东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东北地区拥有大量资源,煤、铁、钼、镁、铜、铝、金、银等矿产资源丰富。
这些资源是支撑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张学良和他团队在东北贸易中取得成功的关键。
2.经济落后20世纪初,东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
这一时期,张学良积极引进国外资本和技术,大力推进中国东北农业、工业、金融等方面的建设。
这些措施加快了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为张学良的贸易活动奠定了重要基础。
3.政治乱象中国国内的政治乱象对东北地区的经济和贸易都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例如,张学良的贸易需要涉及蒋介石,但当时国共两党的关系紧张,蒋介石对东北贸易的支持并不明显。
张学良对东北贸易的执着与历程
张学良对东北贸易的执着与历程张学良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传奇人物。
他既是东北军头领、也是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设的重要人物;他既是反共、又是抗日,充满了矛盾和复杂性。
在张学良的一生中,他对东北贸易的执着从未间断,这也是他半个世纪的政治生涯的主线之一。
张学良对东北贸易的执着源于他对东北地区的深深热爱和对华北走私贸易的憧憬。
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他领导着东北军不仅继承了旧的东北走私贸易,而且建立了伪满洲国,推行一系列保护主义政策。
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使东北地区成为日本的经济殖民地,但张学良却被认为是业绩卓著的经济人才,他在东北贸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张学良对东北贸易的执着在1920年代早期得到了具体表现。
他成立了东北商会,以此统一东北贸易,开辟了对外贸易,并加大了对华北地区苏维埃的攻势。
此时他已经开始了对东北贸易的控制,借口保护东北地区的经济利益,不断放宽对日贸易的限制,以致于伪军贪污、泄密现象丛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学良对东北贸易的执着达到了一个高峰。
在1935年张学良与朱德签订抗日宣言后,张德方两人合作,推动了东北地区的一系列经济建设,包括向中央政府认领自己控制的地区等。
这些措施鼓舞了抗日情绪,使东北人民逐渐从日本宣传的“满洲国”中走出,对中国各界宣扬的国家民族统一的理念逐渐有了认同。
然而,正当张学良希望通过东北贸易来实现对民族经济的掌控后,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抗日各派势力的不断增强,尤其是以共产党为代表的左派势力逐渐壮大,已然成为博弈中的一股强势力量。
张学良的“双面人”形象也再度浮现在众人眼前。
总的来说,张学良对东北贸易的执着受制于不同历史状况的影响。
在近100年前的时代,由于国家和经济的不稳定,张学良的走向和经历并非简单易懂。
他对东北贸易的执着,既经历了政治波动,又经历了外部干涉,其中充满了奸诈、权谋、道德、理想等各方面的因素。
无论如何,无论张学良对于历史的评定将是什么样的,他的“双面人”形象将永存于我们的历史中。
历史镜鉴:张学良东北贸易的局限与启示
历史镜鉴:张学良东北贸易的局限与启示张学良是20世纪初期和中期中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将领。
他是中国东北政治的代表性人物,曾经统治着占据了中国三分之一的地域——东北。
在20世纪30年代,张学良全力发展东北经济,重点推进贸易。
他意识到东北地区的资源丰富,有着极大的贸易潜能。
于是他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扶持东北的贸易。
张学良创造性地提出了“改良造农、开发工矿”的方针,倡导“经济优先发展”,积极开发资源、发展工业、发展贸易。
他把重点放在了提高东北的对外贸易上,同时还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
由于其统治的东北地区地处西伯利亚和朝鲜半岛的重要贸易通道上,与俄罗斯、韩国等国贸易往来频繁,这种策略给当时东北经济带来了显著的发展。
然而,张学良在东北贸易中的策略也存在着局限性。
东北经济主要依赖自然资源开发和出口,很少有利润更高的加工制造业。
东北的对外贸易主要以原材料出口为主,缺少自主出口能力,长期以来生产的是一些原材料和初级制品,贸易价值一直没有多大的增长。
随着国外市场竞争日益增加,对东北出口的制约也变得越来越大。
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国际价格波动,造成了东北经济和贸易严重衰退的局面。
这种衰退局面一直持续到21世纪初期。
张学良东北贸易的局限性告诉我们,经济高速发展必须建立在加工制造业的基础上。
只有加工制造业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才能让经济更加多元化、健康发展。
同时,也需要通过技术推广、技能培训等方式提高人民工作技能和素质,更好地适应市场阵痛,顺应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
此外,张学良对于经济的依赖还是以对外出口为主,而没有注重本土市场的拓展,这并不利于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东北需要借鉴现代营销理念和策略,更好地挖掘本地市场的潜力,增强消费能力,实现经济的双向平衡发展。
最后,历史镜鉴告诉我们,经济发展必须注重均衡发展,不要只关注少数领域,需要考虑整个社会的利益和发展。
尽管张学良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给我们敲响了想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注重多方面的发展的警钟。
贸易背景下的张学良权力扩张
贸易背景下的张学良权力扩张张学良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极具争议的政治人物,他的政治生涯充满着权力斗争和变幻。
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到抗日战争时期,他凭借其统治地位和对内外政策的调整,成为了东北贸易的重要推手和掌控者。
本文将从贸易的角度探讨张学良权力扩张的过程和对当时中国贸易的影响。
一、张学良与东北贸易张学良曾多次重申“一支笔胜过一支枪”的观点,正是这种开创性的思想和领导力,使他在东北实现了政治的稳定,让那里的经济繁荣起来。
张学良在其执政期间,从政策上制定了一系列以开发经济为目的的政策,这种政策颇具针对性,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其中的重要举措包括允许外商进入东北地区、全面营销国有企业等,这些政策直接推动了东北贸易的发展。
二、合法化贸易到1930年代,张学良早期釆取的是合法化的方式来发展贸易,并且实现经济进一步的增长。
首先,他提出了“木兰固光电机工厂应设工会”等新的政策,对公司和员工进行合法化。
其次,在国际贸易方面,他签订了一系列经济合同,每一个合同都对中国的进口外贸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同时,中国政府还建立了外交纪念库,为当时的政经决策提供信息基础。
这一举措极大地提高了东北地区的贸易信誉度,使得外商愿意前来投资和建厂。
三、强化民生,加强农产品出口张学良还注意到,东北贸易不只是国际贸易的问题,同时也关系到本地经济增长与生产率的核心问题。
因此,他通过改善民生和推进现代化的手段,增强本地经济和贸易的实力。
张学良和连队工程师们组建的开发银团,对国内外的贸易和能源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同时,他关注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为农产品出口创造了一个更加有效的体制,使东北地区的经济得到强化。
四、加强对外经贸交流在1930年代,张学良意识到外交亦是增强国家整体力量的重要措施,因此大力加强了与周边城市和国家的贸易交流,特别是日本和苏联。
这不仅成功将东北贸易拓展到亚太地区,实现了本地贸易规模的扩大,同时加强了东北与国际商业圈的纽带。
张学良在东北贸易中的革新思维与管理方法
张学良在东北贸易中的革新思维与管理方法张学良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在东北的统治和经济改革中,采取了一系列全新的思维和管理方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围绕着张学良在东北贸易中的革新思维和管理方法,对其相关理念和实践进行深入探讨,解析其对东北经济的推动作用。
一、关于张学良的思维和管理方法张学良出身军阀家族,其统治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贸易进出口,也是一直在他的控制范围之内。
在管理经济和贸易方面,张学良主要采取的是“政企合一”的管理模式。
他在这方面的思维和管理方法主要如下:1.实施国家垄断经营制度张学良通过实施国家垄断经营制度,严格控制了进口和出口,这有效地防止了外资的侵入和国内产业的市场竞争。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可以更好地调整市场,并促使贸易更加合理化和成规模化的发展。
2.加强官方的管制和监督张学良实施了一套严格的官方监督机制,对进、出口贸易进行了严格控制。
他认为,官方管制是向外输出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可以保证贸易的资金流动,保持国家健康的发展,防止外商入侵,从而加强国家的竞争力。
3.控制商业垄断的力度除了国家级的垄断经营制度外,张学良对地方贸易商业活动的监管也十分严格。
他通过制定一套详细的法规,明确了独立商人的壁垒,控制市场价格的流动,同时也防止了市场行政化的出现。
二、张学良的革新思维和管理方法在东北贸易中的应用张学良的革新思维和管理方法在东北经济和贸易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全国范围内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1. 完善东北地区的胶囊化经济张学良在贸易和经济中的思维和管理方法,大大地推动了东北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他通过实施国家垄断经营制度和加强官方管制监督,将东北地区的经济活动完全纳入了国家掌控的范畴内,这为国家提供了一个几乎完全的胶囊式的市场。
在这种胶囊式经济下,东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更有序的发展,并且一些优质的产业得到了关注和保护,如金融、钢铁、装备制造等。
这种经济模式,保证了东北地区的经济竞争力和发展实力。
张学良在东北贸易中对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创新贡献
张学良在东北贸易中对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创新贡献张学良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企业家,生于1881年,逝世于1966年。
他曾先后担任辽宁督军、九一八事变的主谋和“假和平”政权的领袖。
尽管张学良的人生经历充满争议,但他在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在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方面,他的创新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一、张学良的经济学贡献张学良的经济学思想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发展重工业、加强经济统筹和发挥经济的市场调节功能。
这些思想不仅成功地推动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 发展重工业张学良深知东北地区资源丰富,尤其是在重工业领域具备天然的优势。
因此,他鼓励和支持国营企业在重工业领域进行大规模的生产,以提升东北地区的经济实力。
他认为,发展重工业能够增强国家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从而减少对国外的依赖。
他还提出了“以钢为本、以机为主”的发展思路,即以钢铁工业为基础,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
这一思路被认为是中国重工业的奠基之作,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2. 加强经济统筹张学良强调经济统筹在东北地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他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在产业、区域和部门进行协调,推行国家的全方位经济规划等。
他还建立了以机构编制为核心的企业管理体制,确保各级管理机构能够更好地实现对企业的管理和监督。
这些措施迅速提高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实力,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 发挥经济的市场调节功能张学良提出了“调动人民积极性”这一经济思想,通过营造适宜的社会环境和保障制度,鼓励人们实现自我价值和创造个人财富。
他认为市场经济是一个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通过市场调节机制来平衡供需关系,引导经济的高效发展。
二、张学良的管理学贡献张学良深知管理对企业和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他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企业管理的实践中,并系统总结出一系列的管理经验。
他的管理理念注重人性化和科学化,指导了众多企业的发展,为中国管理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东北贸易的地方特色和张学良的人格特质
东北贸易的地方特色和张学良的人格特质东北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区域之一。
自20世纪初以来,东北一直是中国的重要物贸中心。
在这一时期,东北的贸易和经济状况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
在东北贸易中,有很多地方特色和张学良的个人特质。
东北贸易的地方特色1. 中俄边境地区的贸易东北是中俄边境地区的主要地区之一。
俄罗斯是唯一一个与中国直接相邻的超级大国,中俄贸易自然非常发达。
中国的东北地区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贸易紧密相连,这种互通有无、资源共享的贸易模式,使得东北能够获得很多国外优质的物资,同时向国际市场输出大量商品。
2. 手工艺品的交易东北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手工艺品重镇。
东北的手工艺品以制作精细、形式独特著称。
这种物业的特殊性导致了东北地区拥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东北的手工艺品以木雕、铜雕、铁艺为代表,而这些物品更经常被用于装饰宫殿和各类大型场馆、酒店等。
3. 特色农产品的贸易东北地区在过去一直是中国的粮食生产基地,而且在其他特色农产品的方面也具有很强的优势。
东北的特色农产品以各类沙果、蘑菇、挂面等为代表。
这类农产品有着独特的风味、质地,因此也备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张学良的人格特质张学良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具有很大影响力的著名人物。
他的人格特质通常被认为是矛盾和多面的,既有谋略并且有勇气,又有活泼、幽默和家庭情感等特点。
1. 谋略作为辽宁省省长和东北军的创始人之一,张学良因其雄才大略而备受推崇。
在经济和军事领域中,他总能想出一些新的、非常有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他在民族大义和国家未来方面的身份能够表现出他的计谋范围更加广阔。
2. 勇气张学良的勇气来自于他对权力、面子、地位的追求。
他总是能够突破常人的思维瓶颈,去冒险、去创新。
他的勇气并不仅仅限于决策层面,同时也表现在他一生的成长和带领军队战斗中。
3. 幽默和家庭情感虽然张学良通常被人视为一个严肃和果决的人,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他也有一些非常幽默的习惯和性格。
从私营企业到公有企业,看张学良对东北贸易的政策调整
从私营企业到公有企业,看张学良对东北贸易的政策调整张学良是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将领,也是东北著名的民族英雄。
他在东北地区执政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和经济改革,旨在发展地方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其中最重要的政策调整之一就是从私营企业转向公有企业的政策。
张学良的这项政策调整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
首先,由于国内政治局势的不稳定,他认为国内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政府无法为私营企业提供充足的保障和支持,这将导致一系列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其次,张学良希望通过发展公有企业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国力。
因此,张学良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促进公有企业的发展。
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国有资本的向公有企业的转移。
政府开始将国有资本注入各个公有企业,为其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和保障。
同时,政府也开始全面推行计划经济和国有经济的管理模式,以便更好地对公有企业进行监管和管理。
与此同时,张学良也开始对私营企业进行一系列的限制和监管。
政府对私营企业的经营范围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并开始向私营企业征收更高的税收。
这些措施导致了一些私营企业的倒闭和淘汰,但有效地促进了公有企业的发展。
政策调整后的东北贸易市场,公有企业逐渐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
特别是在军工和重工业领域,公有企业成为了国内主要的供应商和制造商之一,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资金注入和管理也让它们更有竞争力和动力。
尽管这些政策对部分民营企业影响较大,但对于国家和地方的长远发展,它们的作用还是积极的。
而对于公有企业来讲,政策调整也带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
如今,已有不少公有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总的来说,张学良在东北贸易市场的政策调整,从私营企业到公有企业,为东北地区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国家和地方的整体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虽然其中有些政策在当时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但张学良的决策和努力一直在推动着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张学良东北贸易中的金融与投资
张学良东北贸易中的金融与投资张学良东北贸易中的金融与投资张学良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宣布东北独立,成为东北民族政府主席,主导着东北的经济建设和贸易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金融与投资是东北贸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这方面来探究张学良在东北贸易中的贡献。
一、张学良的实践经验张学良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成绩,而在经济建设上也用心良苦。
1931年,他宣布成立东北民族政府,正式展开了对东北国土的领取和统治。
这标志着东北地区第一次走上了独立、自由、繁荣的道路。
张学良本着工业是国家的命脉的观念,不断发展当地的工业生产,使得东北地区的制造业得以快速发展。
他同时还大力发展铁路、邮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得东北地区的运输更加发达,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此同时,张学良还注重金融领域的发展与建设。
据了解,他将印刷银行券、发布优惠政策、支持金融口行、开发宝石矿产等一系列措施都用来推动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他还积极引进一些外资企业,并对其给予优惠政策和支持,以吸引更多的外商来到东北地区投资创业。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推动东北地区的贸易流动,也能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增加新的活力。
二、东北民族政府的投资政策张学良在东北贸易中的另一大特点就是他的投资政策。
在东北地区,张学良最为支持的产业就是矿业。
在大量的投入下,东北地区的煤炭、铁矿资源得以逐渐开采。
在这些企业中,他不仅投入资金,还积极引进各方面的技术人才,以促进当地的促进贸易发展。
此外,他还大力支持农业生产和流通。
在东北地区,吉林和辽宁的农业生产受到他的十分关注。
他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农村建设和农业生产上,以刺激当地的农业贸易,使农村得以迅速发展。
三、东北地区的金融问题虽然东北地区在经济、工业、农业等各个领域的建设与发展都在继续推进,但是在金融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尤其在银行业方面,东北地区的银行发展的并不十分成熟。
在张学良东北贸易中的金融战略方面,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了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氏父子与东北城市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张学良与东北经济建设蒋文祥张学良虽然出身军旅,但他深知“经济是一国的命脉,经济不能复兴,政治永远没有独立自主的一天!”[1] 1928年12月,张学良主政东北并实行东北易帜后,立即发出了“东北新建设,推行现代化”、“统一告成,建设开始”的号召,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办法,着力发展农业,夯实经济基础;大力发展工业,提高经济实力;努力发展交通,增强经济活力,张学良为东北经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文拟对此作些研究与探讨,以求教于各位学界同仁。
着力发展农业,夯实经济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中国是个传统农业大国,在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农业经济始终占有很大的比重。
张学良根据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现状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停留于农村经济时代,只有农业经济发展了,整个国民经济才能繁荣。
如果农业经济上不去,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就不牢。
张学良充分认识到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中国“不像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国民经济基础建立于都市”,而中国社会经济“还停留在农村经济时代,工商业不十分发达”,“我国的国民经济基础,目前还是建立于农村”。
[2] 因此,在他主政东北后,针对“东三省地域广大,物产丰富,未垦之荒地,未采之矿源亟待开发”的现实状况,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使东北的农业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
张学良深谙寓兵于农之道,力推军队戍边屯垦。
1928年7月,张学良上任伊始,便成立了兴安屯垦区公署。
9月,张学良任命炮兵司令邹作华为兴安屯垦区督办。
10月,邹作华率部去洮南、索伦一带安营扎寨。
11月,划定兴安屯垦区四面界址及大致范围:南以热河省为界,西与内蒙古接壤,北到中东铁路,东与吉林省毗连。
其中包括辽宁省所辖之洮南、洮安、镇东、突泉、安广五县;黑龙江省所辖之景星、大赉、泰来、索伦四县;还有内蒙古之扎萨克图旗、镇国公旗、国什业图旗等。
邹作华设洮南、索伦两个屯垦中心。
张学良下令,军垦单位以邹作华的炮兵第一团、第二团、第三团和东北司令长官公署编余军官队为主体,制定了具体的《兴安区屯垦军章程》、《兴安区编余军官合作开垦章程》和《兴安区编余军官队授地办法》[3]。
军垦部队放下枪炮,拿锄挥镐,开荒垦地,建边设寮。
这样做既解决了编余军官的安置,又改善了屯垦官兵的伙食,还减轻了东北民众的军粮负担,实在是一举多得的高明之举。
兴安屯垦区地处东北边陲,一向无军把守无民垦殖,造成土地荒芜边备松弛。
张学良把军队屯垦与开发边陲、发展生产、巩固国防结合起来,不仅荒地得到开发,经济得到发展,而且边防得以巩固。
1931年6月,日本间谍中村震太郎潜入兴安山地进行非法侦察测绘,被军垦部队及时发现捕获并迅即斩决,便是最具说服力的例证。
[4] 在重视军队屯垦的同时,张学良也十分重视移民垦荒。
由于东北地广人稀,张学良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关内移民东北。
他在《兴安区屯垦移民办法》中规定,“被移民户住室,由公家预为建筑,或贷与材料,使之自筑。
”[5] 据相关文献记载,从1927年到1930年的“三四年之间,由免费车船而来者,固络绎不绝,即挈老携幼跋涉数千里而不惮者,亦育摩而至。
”“获此百万余人为之实边,……此安土重迁问题解决矣。
”[6]关内大量移民的涌入,不仅给东北增加了精壮劳力,而且为开发东北发展农业生产增添了不竭动力。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为实现机械播种,机械收割,张学良派人特地从美国买回拖拉机用于垦区农业生产。
不仅如此,张学良还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与沈鸿烈、鲍英麟合股在其家乡海城县创办了营田公司,示范经营现代农业。
由于张学良实行军垦民垦双管齐下,加上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和身体力行示范经营,多措并举发展农业,夯实了东北经济的基础,东三省粮食产量逐年上升。
据东三省官方银号调查统计,1929年东北主要农作物产量为18363650吨,创历史最高纪录。
1930年12月,张学良在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上作《东北最近状况》的报告,东北每年生产的农产品,除供“民食民用”以外,还有大量出口。
仅大豆和粮食两项,每年输出量价值达到国币4000余万元。
另外还有牛羊家畜山货皮张等农业多种经营,每年输出量价值亦达国币3000余万元。
[7]大力发展工业,提高经济实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实业救国,振兴民族工业是张学良的一贯主张。
张学良清醒地认识到,东北地处日、俄两大外来势力的夹缝之中,在这双重夹击之下,只有大力发展民族工业,才能摆脱外国资本的控制,将东北的经济命脉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
“开发矿业关系国计民生,至为切要。
”[8]为了与日、俄在东北的企业相抗衡,张学良主政东北后,首先对工矿企业进行整顿。
他把八道壕、辽源、孙家湾煤矿、海城长岭滑石矿、辑安宝马川金矿等企业合并成立东北矿务局,形成规模,统一管理。
为了提高工矿企业的产量和质量,积极进口先进的矿山设备,加速矿山开采的机械化程度,以增强民族工业与日、俄企业竞争和抗衡的能力。
此外,张学良还千方百计鼓励民营资本参与投资建矿。
1929年12月,仅九台、伊通、珲春、桦甸、额穆等地就新建煤矿18处。
“东北所产大豆,占全国产额百分之五十二,豆油占百分之四十”[9]。
煤矿业的发展,悄然带动了榨油业和面粉加工业。
1928年底,大连、安东榨油厂增加到114家。
从1928年到1930年的短短三年时间里,仅哈尔滨一地,榨油业就发展了近百家,投入民营资本1500万,添置榨油设备4200台,成为东北乃至全国榨油业的中心。
这个时期的东北豆油及大豆制品占领了全国及国际市场,并成为世界大豆制品的输出地。
面粉加工业,此前一直被俄人企业所垄断。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卢布贬值,俄人在东北经营的面粉加工厂纷纷破产倒闭。
这种情况下,东北地方当局趁机鼓励民营资本先后购买了十几家俄国大型面粉加工厂。
同时兼并了日本人经营的满洲制粉株式会社。
到1929年,东北地区的面粉业加工厂已发展到293家。
与此同时,纺织业和缫丝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沈阳纺纱厂在张学良的大力扶持下,各县商户踊跃认股,织机从建厂初期的几十台,发展到1930年的250台,纱锭20000锭,纺纱工2000多人,年产棉纱15000件,棉布192995匹,棉袜9570打,年收入达5261万余元。
由于产品不但质量优良,而且品种繁多,深受用户好评,并畅销海内外。
沈阳纺织厂的发展,带动了整个东北纺织业的兴起。
[10]沈阳织布厂由最初的4家发展到32家,营口由最初的5家发展到15家。
长春的纺织业更是从零起步,从无到有,一下子发展到253家。
安东的缫丝业到1928年也发展到50多家,西丰有44家,盖平和海城12家。
此前由于技术落后,产品缺乏竞争力。
日资企业利用安东蚕丝织出的丝绸,价格高出本地丝绸十几倍。
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安东义泰祥丝绸厂引进日本先进的织机设备和漂白染色工艺,产品远销欧洲和东南亚,从而使东北丝绸跻身于国际丝绸市场,并享有盛誉。
沈阳,一向是东北的工业中心。
到1930年底,沈阳的铁工厂也发展到近20家,其中最著名的是东北大学附属铁工厂。
东大铁工厂设备精良,做工精细,加上有中外著名技师指导,一时声誉鹊起。
东大铁工厂的经营项目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制造各种客货车辆、各种机车及其附属用品、铁路用的各种工具,还有各种铜铁工具、各种工作机械、普通日用器具以及一切土木建筑工程用具等;二是修理各种机车、各种铁工机械、各种电气机械等。
1930年底以前,东大铁工厂安装客车28辆、货车713辆、行李车4辆;修理客车79辆、货车192辆。
[11]除铁工厂外,沈阳还有纺织、染印、铁工、印刷、碾米、榨油、食品、木材、窑业等工厂574家。
汽车制造。
张学良根据辽宁迫击炮厂厂长李宜的建议,决定利用军工先进设备研制国产汽车。
1929年5月,张学良拨款75万元开始研制,同年8月,中国第一台国产载重汽车即告研制成功。
张学良亲自将它送到上海国货展览会展示,受到国内外人士青睐和好评。
1931年6月,又成功制造出载重4000磅越野汽车,张学良将其命名为“民生牌”汽车。
从此,中国人终于有了自己的汽车制造工业。
[12]新式陶瓷。
肇兴窑业公司,是著名爱国人士杜重远在沈阳创办的民营企业。
起初公司只有旧式马蹄窑两座,只能烧制青砖。
后来投资加筑轮窑18座烧制红砖。
1928年夏,公司扩大规模另建一座瓷厂,完全使用最新设备,成为中国第一家机器陶瓷工厂。
当年生产瓷器50余万件。
1929年生产300余万件,1930年仅到8月就生产500余万件。
肇兴的兴旺,吸引了大批原在日本人大连大华瓷厂的中国技工纷纷改换门庭,投到肇兴门下。
导致日营大华瓷厂门庭冷落,几近停产。
随着肇兴规模日益扩大,资金运营发生困难,杜重远急切面见张学良请求帮助。
张亲自到厂参观考察了解情况,即从奉天边业银行拨款12万元,解了肇兴的燃眉之急,同时又令省政府批准对肇兴窑业免征营业税五年。
[13] 肇兴生意更加火爆,产品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又因国货,物美价廉,畅销东北及全国各地。
与此相反,日本人苦心经营的大华瓷厂由于质量下降,销路受阻,最后不得不改做耐火砖以撑门面。
正因为如此,肇兴窑业被当时人们普遍誉为“东北工界之福音”和“东北模范工厂”。
努力发展交通,增强经济活力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
“国家者,犹人之有头脑;道路者,即人之四肢脉络也。
未有四肢脉络不通畅,而头脑得以强健者也。
故欲头脑之强健,必先求四肢脉络之通畅。
欲国家之强盛,必先求交通之便利”。
[14]铁路是东北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在20世纪20年代,日本人和俄国人掌握了东北的大部分铁路,唯北宁路归中国人管。
张学良深知,铁路在发展东北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只有努力发展铁路交通,才能助推东北经济发展,增强东北经济活力。
张学良亲自倡议建造的开丰铁路,自开原至西丰县城,营运里程为63.7公里。
这是一条由开原、西丰和沈阳等地商人、企业家和军政官员共同投资兴建的民营铁路,也是东北自建铁路中的唯一独立经营的商办民有铁路。
开丰铁路实行股份合作制,投资总额为105万元,分作21000股,每股50元。
张学良带头认股,对集资筑路产生了较好的示范效应。
公司成立董事会,董事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1人,常务董事4人,监事4人,总经理1人,副经理2人,任期3年。
董事会由股东大会用无记名投票方法选举产生。
股东认股100股以上者有被选举董事权,认股50股以上者有被选举监察权。
张学良为防止外国资本渗透,以免引起外交纠纷,通过公司章程严格规定股东以中国人为限,不得转让或抵押于外国人。
打通铁路,南起打虎山,北至通辽,营运里程251.7公里。
这是东北用本地资金建成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也是东北自建铁路西大干线的南部起点。
打通铁路在东北铁路交通运输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它的建成改写了以往东北铁路干线全部借用外资修建的历史,打破了南满铁路垄断东三省南部运输的现状,阻止了日本向东三省西部的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