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学良看_东北易帜_

合集下载

张学良评价

张学良评价

班级:102055136 姓名:孔德帅张学良评价张学良是现代爱国主义者的典范,他为祖国和平统一,为东北的建设,为抗日复土的民族解放大业所立下的丰功伟绩,以及那种心地纯洁的爱国主义和举世罕见的牺牲自我精神将永垂青史。

是让中国从内战走向了联合抗日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国人民内部的团结,为中国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1、东北易帜,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将军当天向全世界通电,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在东北将原北京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宣布拥护国民政府的政治行动。

张学良将军当天向全世界通电,宣布这一消息,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攫取中国东北的阴谋。

国民政府至此获得了形式上的统一。

2、918,九一八事变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进攻采取不抵抗政策。

事变发生前,蒋介石于8月16日致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当时,日本关东军不到两万人,中国东北军驻在东北的有16.5万人,在关内还有近十万人。

东北军部队多次接受不准抵抗的训令,在日军突然袭击面前,除小部分违反蒋介石的命令英勇抵抗外,其余均不战而退。

3、张学良实力强,蒋介石就鼓动张学良去打苏联,收回中东路铁路,结果张学良惨败,他终于看明白了蒋介石的用心,所以渐渐和蒋介石有了距离,大力发展东北民生,东北当时在张家的统治期间生活是很富裕的,沈阳有中国第一条城市轨道客车,第一个现代化体育场,组装了中国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的人。

4、西安事变至少结束了中国人杀中国人,一致对外抗日的道路。

而且西安事变后苏联对蒋介石的敌视态度也大为减少,连续给予国民政府军事、武器和财政的支持。

张学良有功有过,但是终究功大于过,拘禁蒋介石去换全国抗日,放了蒋介石送他回去,换来了一生的囚禁,张学良这一生对的起国民党也对得起共产党,对得起蒋介石也对得起毛泽东,甚至也对得起中国人。

东北易帜前后的少帅张学良

东北易帜前后的少帅张学良

全國大統一吿成童口黑熱昨晨易幟 *»、*吉寵韓二十九□:«»、«+-時青白tt 滿诚3'各M I0)放假休息W 闷、银*良扳藍萬福M a 文S S M 涵«、二十九日晨七畤交竜同拍發、已到平、此女«士嫌王i B ttra奉、向炎帕 達中檳滋身、故决在元旦繭易«、此翩典»認大¥许成、表示歌作、(木値二十九日北平电)关于东北易帜的新闻报道东北易帜前后的少帅张学良文丨王戡1父年12月29日,距离新的一年还丄有3天,东三省各大城市却进入了节日状态。

这天早上7时,奉天市内各机 关、各学校挂起了旗。

8时许,临街商铺也纷 纷挂旗,街上还有士兵列队掌旗游行,吉林、 哈尔滨等省会城市也出现同样情况。

只是,这 一次飘扬起来的旗帜,不再是悬挂了 16年的北 洋政府“红黄蓝白黑”五色国旗,而是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各大报刊纷纷以“一时大街旗色,尽皆青白,民众欢腾,气 象一新”形容当时景象。

午前,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兼临时保安委员 会委员长张学良,偕同副总司令张作相、万福麟以及奉天省省长翟文选、黑龙江省省长常荫槐等 军政大员联名发出通电,声称“已于即日起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伏祈 诸公不遗在远,时赐明教,无任盼祷”。

下午,国民政府主席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复电,表示“诸兄匡扶党国,表示精 诚,无任佩慰,此后修内对外,建设万端,匡 济艰难,纳民规物,愿与诸兄共策之”。

随后,张学良被委任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自成一派“保境安民”十余年的东三省, 至此纳入南京国民政府治下。

前一年还与国民革命军兵戎相见的奉系军队,也被改编为东北边防军。

“东北易帜”看上去安稳平顺.背后 却是暗流涌动,对于年仅27岁的张学良来说,实在是不同寻常的一年。

【“我父亲死的那天就是我的生日”】1936年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软禁多年,首次接受外界采访已是1990年8月。

张学良和东北易帜

张学良和东北易帜

说起东北易帜,有人认为东北易帜是地方政权向中央政权的主动归附,是中央和地方相互妥协斗争的结果;有人认为东北易帜增强了蒋介石的反动独裁力量,从此张学良各方面与国民党蒋介石保持一致,不利于人民正义事业的发展,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还有人认为东北易帜只是形式上的国家统一,实质上是东北地方保护主义使国家处于分裂状态!而我则认为东北易帜是张学良冲破艰难险阻,所做出的维护国家统一的英明决策,是他的唯一正确选择,他无愧于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称号!一、东北易帜的历史背景:皇姑屯事件1、皇姑屯事件前的日奉关系张作霖依靠日本的扶植,统一东北,成为雄据东三省的“东北王”。

紧接着,在日本的支持下,他打败直系军阀,消除内部叛乱(郭松龄倒戈事件),控制北京政权,势力扩展到华北,挺进上海,成为北洋军阀的最高统治者!在这一过程中,他为了得到日本人的支持,竟然答应日本人很多有损于国家、民族的无耻要求!但是,另一方面,张作霖又是一个具有一定民族意识的中国封建军阀头目,不甘心沦为任日本人摆布的傀儡,他对日本人的野蛮要求又采取“软磨硬泡装糊涂”的对策,能拖就拖,不能拖的“虽未公然拒绝,但也没有完全答应——而是采取了拖延的办法。

即使被迫答应时,也是私下应允,避免公开答复!”[1]使日本独霸中国东北的计划不能顺利进行!对于这一点,他颇为自豪,曾于1923年向美国孟禄博士炫耀:“我张作霖没有别的能耐,但替国家守护这点土地,还敢自信,日本人费莫大力气,要求二十一条,你问他在东三省得着什么了?他一条也没得到!”[2]此外,张作霖又在筑路,修建葫芦岛港等问题上接受英美贷款,使英美资本渗透到东北,分享日本的既得利益,企图借英美势力与日本相抗衡!与此同时,张作霖在北伐战争的打击下,政治声望一落千丈,日本人认为张作霖已无利用价值,决定除掉他!2、皇姑屯事件的爆发1928年上半年,张作霖不顾日本的反对,在北伐军的打击下决定把大批奉军撤回关外,这不利于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为此日本人一方面,以保护侨民为名悍然制造了“五三惨案”,阻止蒋介石的军队北伐;另一方面,于1928年5月7日,利用北伐军兵临城下的形势,逼迫张作霖签署“满蒙新五路协议”,遭到张作霖的拒绝!随后,6月3日下午1点,又要挟其解决“满蒙悬案”,在“日张密约”上签字。

张学良先生与“东北易帜”内外诸因素

张学良先生与“东北易帜”内外诸因素
Brts mp ra itC t Ie r e mp ra tfc os a l . i ih i e i ls Ol J s ae v r i o t n a tr s we 1 nt y
Ke o d Z a gX ei g an rca g go ote t hn ;p toi yw rs h u l n ;b n e-h n n f r a ia ar t m n a i N hs C i s
江 泽 民 委 派 专 人 参 加 他 的 葬 礼 , 在 唁 电 中称 他 为 “ 并 伟 大 的爱 国者 ” 张 学 良先 生 离 开 政 治 舞 台 6 。 0多 年 , 但 人们并没 有遗 忘 他 , 反 , 然 关 心 他 , 护 他 , 念 相 仍 爱 思 他 。 回顾 张 学 良的 功 绩 , 家 较 为 熟 悉 的 是 他 与 杨 虎 大 城 先 生 联 袂 发 动 了 “ 安 事 变 ” 促 成 了第 二 次 国共 合 西 , 作 和抗 日民 族 统 一 战 线 的 建 立 , 赢 得 抗 日战 争 的 胜 为 利 奠 定 了基 础 ; 张 学 良先 生 的 另 一 伟 大 成 绩 , 时 被 但 有 人 淡 忘 , 就 是 “ 北 易 帜 ” 即 ,9 8年 1 这 东 , 12 2月 2 日以 9 张学 良为 首 的 东 北 地 方 势 力 服 从 于 南 京 国 民 政 府 , 悬 挂 中华 民 国 国旗 , 仰 三 民 主 义 , 护 国 家 统 一 。这 一 信 拥 历 史 事 件是 民 国史 上 的 一 个 重 要 转 折 点 , 志 着 统 治 标 中 国 达 数 十 年 之 久 的 北 洋 军 阀 时 代 的 终 结 , 京 政 府 南 完 成 了 国 家 统 一 。关 于 如 何 评 价 东 北 易 帜 , 内 外 学 国 者 从 不 同的 角 度 出 发 进 行 研 究 , 者 见 仁 , 者 见 智 , 仁 智 观 点 不 尽 相 同 , 总 的 倾 向是 肯 定 的 。但 就 东 北 易 帜 但

张学良和东北易帜 摘要

张学良和东北易帜    摘要

张学良和东北易帜内容摘要:日本因张作霖不愿满足其对中国东北的侵略阴谋,而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件。

事件发生以后,东北主帅猝死,失去了领导重心,军心涣散,经济混乱,社会动荡,日本人却想趁机侵占东北,东北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在那危急的关头,张学良继承父业,主政东北。

面对国耻家仇,他主张进行东北易帜,统一于南京国民政府,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这遭到了日本人和东北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

面对压力,张学良在说服内部反对者一致对外的同时,与日本人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斗争。

为了进行东北易帜,张学良立足于东北自身的发展,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对东北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稳定了东北的局势,最终成功易帜!东北易帜打破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维护了国家的统一,领土的完整。

它是张学良英明而正确的选择,张学良无愧于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光荣称号!关键词:张学良;日本;东北易帜Zhang Xueliang and the Northeast Flag Abstract:Japan unsatisfied with zhang zoulin because did not meet their conspiracy aggression on Northeast China.So they created the Huang Gutun Incident with shocked the whole world.Sudden death of the coach lead to the loss of leadership focus,militany slack,economic chaos,social unrest.Japan wanted to make use of the opportunity to occupy the area.The Northeast fall into serious crisis.At that Criticaltime,Zhang Xueliang took charge of the power.Faced with national and family humiliation,Zhang Xueliang advocated for changing the flag in Northeast to unify national government in Nanjing and resist the imperialist aggression of Japan.But his decision was strongly opposed by both Japanese and the conservative forces inside Northeast.Under the pressure he managed to persuade the inside opponents meanwhile struggling against Japan justifiably.In order to change the flag,Zhang Xueliang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consolidation basing on politica l、economi c、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development.Which made tremendous achievements and stable the situation,finally got the success of flag change. Northeast Falg change not only broke the imperialist aggression of Japan but also safeguarded the country’s unity and territorial integrity.It is the wise and proper choice of Zhang Xueliang,who deserve the glorious title of “A Great Patriot”Key Words:Zhang Xueliang; Japan; Northeast Flag。

从东北易帜看张学良的国家观念

从东北易帜看张学良的国家观念

第19卷㊀第3期2018年5月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HUA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19㊀No.3 May2018从东北易帜看张学良的国家观念张㊀亮[摘㊀要]张学良的国家观念是受张伯苓㊁阎宝航㊁郭松龄等人的影响而形成的㊂东北易帜是张学良国家观念的实现㊂张学良通过东北易帜停止内战,为建设东北争取时间㊂他在执掌东北后,以东三省为模板,建设他理想中的国家㊂张学良的理想国家是拥有近代化组织和装备的强大军队㊁现代的教育㊁重工业㊁轻工业㊁交通业㊁电信业㊁煤矿业的近代化的强大国家㊂[关键词]张学良;东北易帜;日本干涉;国家观念;张学良的理想国家[中图分类号]K264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9-5101(2018)03-0040-09[收稿日期]2018-03-01[DOI]10.19669/j.issn.1009-5101.2018.03.006 [作者简介]张亮,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中日关系史研究㊂(武汉㊀430071)㊀㊀张学良被称为伟大的爱国者㊁民族英雄[1]的观点从1970年代开始,至今都被中外学界广泛认同㊂张学良的国家观念被认为有两个特征㊂①有关张学良的国家观念,主要是围绕东北易帜②㊁中原大战③以及西安事变④进行研究的㊂西安事变奠定了张学良爱国思想的基础㊂‘在西安市民大会上的演讲词“中提到 本人一定要竭尽智虑,要求实现救国主张,不达打到日本帝国主义,整个中华民族解放的目的,誓不休止㊂ ⑤张学良明确表示了要尽自己所能,与侵略者进行战斗㊂中原大战,张学良率军入关,站在了蒋介石的一边,使得内战停止,国家统一㊂但是,从中原大战可以看到张学良的国家统一思想的局限性㊂中原大战后,张学良成为中华民国陆㊁海㊁空军副司令,掌握东北和华北的军政大权,故而,不能不说张学良也有从个人利益进行考虑的㊂日本方面有关张学良的研究主要有西村成雄‘民族主義的地域政治の形成-張学良政権の三年“‘中国近代東北地域史研究“1984年版等研究㊂⑥史学界虽然通过对东北易帜㊁中原大战㊁西安事变的研究肯定了张学良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国家统一,张学良拥有国家观念㊂但是,张学良的国家观念是由何而来的呢,本文通过对东北易帜的再①②③④⑤⑥一是建立统一国家与抵抗侵略者(参见胡玉海‘张学良国家统一观的理论与实践“,‘辽宁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另一种是,张学良为了国家的利益,可以牺牲个人与集团的利益(参见岳丘华‘张学良的抗日爱国思想及其时代意义“,‘辽宁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㊂张学良的东北易帜,使得中国在形式上得到了统一,东北易帜体现出了张学良的爱国主义思想(参见‘国闻周报“第十三卷,十三期,1937年版);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是被国民党杀害的,为了给父亲报仇,所以加入了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㊂而且,不仅是为了要复仇,还是为了能与外国侵略者进行抗争,反对内战,实现国家统一,将国民从战火的涂炭之中挽救出来㊂也就是说,在东北易帜以前,张学良就有了实现国家统一的想法(参见李仲明㊁刘丽‘试论张学良东北易帜的思想基础“,相从智‘中外学者论张学良杨虎城与阎锡山“,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虽然也肯定了张学良通过东北易帜对完成了国家统一,但是,认为张学良的国家统一是有条件的㊂并不是纯粹的爱国精神(参见傅虹霖[著],王海晨㊁胥波[译]‘张学良的政治生涯 一位民族英雄的悲剧“,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㊂安秀玲‘武装调停中原大战是张学良维护统一的爱国之举“(殷都学刊2001年第3期),肯定了张学良对国家统一所做出的贡献;郑志庭‘中原大战期间蒋介石对张学良的引诱和战取“,(‘历史教学“1989年第九期),认为张学良为了东北与个人利益加入中原大战㊂郑德容在‘西安事变若干问题的新思考“(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一书中,对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与研究,说明张学良是为了停止内战,团结全国力量与日寇作斗争;在‘西安事变研究“‘西安事变五十年学术讨论会论点概述“(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中,认为张学良不想与红军作战,保存势力㊂‘在西安市民大会上的演讲词“1936年12月16日(参见毕万闻‘张学良文集“(下),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第1079页)㊂臼井勝美‘張学良の昭和史最後の証言“角川書店1995年版;西村成雄‘張学良―日中の覇権と満州“岩波書店1996年版;水野明‘東北軍閥政権の研究:張作霖㊃張学良の対外抵抗と対内統一の軌跡“国書刊行会1994年版㊂研究,以探明张学良国家观念的由来以及张学良的理想国家㊂一㊁早年张学良国家观念的萌芽1901年张学良作为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男出生㊂这时的中国受到列强的侵略,内忧外患,国力贫弱㊂作为张作霖的长子,加入到了军阀混战,经历两次直奉战争与对北伐军的战争,张学良深切感受到国家的分裂与贫弱是被列强侵略的重要原因㊂1925年5月30日的 五卅惨案 之后,张学良在‘与记者谈对沪案之意见“中提到 譬如现在我国已如日本之地位,英国讵得以此次之行为施诸于我哉?学良曾忆十余岁时,闻天津南开校长张君演说‘中国之希望“,谓人人当有此责任云,余深服其说,迄今不忘,愿与国人共勉之 我国正宜一致力起,抵御经济侵略㊂今此现象,实非国家之福㊂ ①张学良出生的年代正是中国内忧外患的年代,中国受到列强的侵略㊂1915年日本向北洋政府提出 二十一条 ㊂奉天发生了反 二十一条 运动,张学良也参加了这次运动㊂张学良被这次事件所打击,对中国的未来感到了危机㊂根据张学良对这次事件的回忆 二十一条 以后,经常对国事感到悲观,认为东北人已经踏上了亡国之路 国家的前途没有希望了,将来也会变成他人的奴隶,成为第二个朝鲜㊂ [2]41-42可见当时张学良对国家将来的命运是很悲观的㊂1916年,时任南开大学校长的张伯苓在奉天进行演讲,题目是‘中国之希望“㊂演讲的中心思想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努力救中国㊂因为丧权辱国的 二十一条 对中国的将来已经不抱信心的张学良,在听了这次演讲之后又重新产生了希望㊂张学良决定,要尽可能的,努力救中国㊂张学良曾对这段年轻时候的往事进行回忆 我感觉不能再悲观下去了,要遵从自己的良心,发誓要努力拯救国家㊂ [3]15这一时期的张学良产生了朦胧的国家及民族的意识㊂当时的张学良虽然有了拯救中国的想法,但应该如何去救中国,年少的张学良还不清楚㊂迷茫中的张学良在奉天的基督教青年会遇见了当时的青年会干事,后来的辽北省主席阎宝航㊂张学良在基督教青年会与阎宝航的相识,得到了有关现代国家的概念㊂阎宝航认为, 要想国富民强,首先要取消剥削制度,消除贫富差距㊂相信科学,重视知识㊁教育及人才,引发起全国人民的积极性㊂让每个人都向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努力㊂ [3]151919年张学良进入了东北讲武堂学习,在那里遇到了影响张学良一生的人郭松龄㊂郭松龄在遇到张学良之后,经常对张学良灌输改革东北的思想㊁爱国的思想与 强兵救国㊁抵御外侮 的思想㊂根据张学良对郭松龄的回忆, 他常对我说,东北的军事是旧式的腐败,应该改革㊂我虽然有救国之志,但应该先立志救东北㊂改革东北的军事,应该强化军事,这样对内㊁对外都有重大的意义㊂ [2]46根据当时奉系军阀将领鲁穆庭的回忆, 郭松龄经常向张学良灌输 练精兵,御外侮 等爱国主张,并劝张学良训练新军㊂ [4]鲁穆庭的话,也印证了张学良所言,郭松龄对张学良的国家观念产生了影响㊂在张伯苓㊁阎宝航㊁郭松龄等人的影响下,在年轻的张学良的脑中已经渐渐有了国家思想㊁民族思想㊂特别是郭松龄对张学良灌输的强化军事力量,团结全中国的力量抵御外敌的思想,对张学良影响巨大㊂二㊁张学良国家观念的初步形成原本在张作霖被杀之前,张学良就有了停止内战,国家统一的想法㊂ 我曾经问我的父亲,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战争,我们打的仗有什么意义? [5]481928年6月4日,张作霖所乘坐的专列在奉天附近皇姑屯被炸,张作霖不治身亡㊂张学良确信自己的父亲是被关东军所杀㊂ 事件是由关东军做出来的,是谁都知道的㊂这是公开的秘密㊂当时南满洲铁道附近除了日本军人,谁都不可以接近㊂因此,我讨厌日本人㊂为了组织此事件,日本在事前暂停了南满铁道的运营㊂其他人谁又能阻止列车呢㊂当然我会憎恨日本人,对日本人不满㊂国仇家恨集于我一身㊂ [5]74皇姑屯事件的制造者日本关东军的河本大作自己也曾自述,承认谋杀了张作霖㊂ 张作霖一个人死的话,奉系军阀就会土崩瓦解,各自为政张㊀亮㊀从东北易帜看张学良的国家观念①‘与记者谈对沪案之意见“1925年6月,毕万闻‘张学良文集“(上),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第11页㊂只有杀了张作霖才会解决东北的问题 来了,张作霖的专列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行驶到了交叉点㊂随着轰然的一声,黑烟升到了200米的高空,张作霖也会烟消云散了吧㊂ [6]父亲被杀害使得张学良有了与国民政府合作,对抗日本的想法㊂眼下真正的敌人不是国民革命军,而是杀害自己父亲,企图将势力继续渗透到东北的日本政府和日本关东军㊂以张作霖被杀为契机,张学良开始有了东北易帜的打算㊂张学良的东北易帜,不能只是单纯的用爱国主义这一漂亮的词语来形容㊂从他的通电可以明确了解到,他与其父张作霖是一样的,与蒋介石也是一样的,含有强烈的反共的意味㊂一边强调着停止军阀之间的内战,一边通过东北易帜与蒋介石联手,其后又在中原大战的时候,支持蒋介石,积极加入了中原大战,再一次加入到内战当中㊂所以,张学良的东北易帜并不完全能体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㊂1928年6月20日,张学良发表‘就任奉天军务督办通电“①㊂其施政方针主要有: (1)谨遵大元帅佳日息争通电,停止一切军事行动㊂(2)以最诚恳之态度与友国相周旋,屏除挑拨离间之阴谋,祈达共存共荣之目的㊂(3)当取精兵主义,力谋收缩,励行兵农政策,即以过剩军队从事农垦,期于开发地利,为国实边㊂(4)当励行开源节流主义㊂(5)以全体民意为准则,循序渐进,其一切制度规章悉采取众意㊂从张学良的通电可以看出,他想结束关内的战事,缩减庞大的军队,让被裁减的军队戍边务农,自给自足㊂与日本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避免东北陷入战乱,专心治理东北㊂也就是说,撤退至山海关以北的地区,不与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争夺天下,只求专心经营东北,但是并未表示出是否要与南京国民政府合作之意㊂其原因是 内部布置需经时日 [7],此话是由张学良所派之代表邢士廉传达给蒋介石的,虽有敷衍南京政府之意,但是,也确实如此,张学良当时只是奉天督军,并没有掌握东北三省的军政大权,他需要稳定内部后,再与南京国民政府进行实质性的谈判,也是可以理解的㊂张学良在执掌奉天以后,终于在6月21日正式公布了张作霖的死讯㊂同日,在奉天召开了东三省紧急临时大会,被推荐继任张作霖死后空缺下来的东三省保安总司令位置的并不是张学良,而是张作相㊂张作相当时是吉林省保安司令,张学良只不过被推荐为奉天省保安司令,万福麟被推荐为黑龙江省保安司令㊂张作相在当时的奉系军阀当中,不论是影响力,还是地位都是仅次于张作霖的㊂张作相绿林出身,做马贼时期就是张作霖的把兄弟㊂在奉系军阀中,也是最被信赖的㊂另外,张作相还是奉系军阀中的反日派,民族节操高尚㊂但是,张作相坚决不肯接受大家的推举继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㊂张作相非常尊重张作霖的遗言,继任者不是自己而是张学良㊂根据张作霖所留下的 遗嘱 ,指定其长子张学良继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 今后,东三省的重任交与学良㊂希望你能妥善处理政治,广招有能之士改革内政,让百姓好好的生活,让父老安心㊂另外,要努力实现和平,避免战祸,促成国家统一㊂不要违背我停战的通电㊂ ②张作相表现出了对张作霖的忠心,坚决遵从张作霖的 遗嘱 ,推荐张学良继任东三省保安司令㊂张作相并不仅是为了遵从张作霖的 遗嘱 才推荐的张学良,而是因为对张学良有莫大的期待㊂ 张学良年轻,在学力㊁学识㊁才能等多方面都在自己之上㊂张作相相信东北三省在张学良的领导之下,一定会变得更加富强㊂张学良虽然年轻,但是,在政治面与军事面,都有丰富的经验㊂也就是说,具备了承担重任的能力与条件㊂ [8]1928年7月19日,东三省保安委员会成立㊂张学良被任命为东三省保安委员会主席,保安总司令㊂由此,张学良完全掌握了东北的政权㊂张学良虽然掌握了东北的军政大权,但是,他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㊂张学良如果能把困扰东北三省的外部问题很好的解决的话,其之内部自然也会变得安定下来㊂也就是说,构筑对外的良好关系是至为重要的㊂其中,处理好与南京政府的关系是刻不容缓的㊂再者,作为外界施加的压力,当然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2018年第3期①②‘就任奉天军务督办通电“(1928年6月20日),毕万闻‘张学良文集“(上),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第94页㊂张作霖‘遗嘱“,‘张大元帅哀挽录“,第1篇,遗嘱㊂是来自日本对张学良的威胁㊂对此,要倍加小心,谨慎处理㊂此前张学良之所以没有与南京政府进行实质性交涉的主要原因除了自己尚未能完全掌控东北大局之外,另外就是要维护东北的利益㊂1928年6月16日,阎锡山让邢士廉㊁于珍转告张学良的条件是:(1)东三省军民兵官宣言服从三民主义,改挂青天白日旗;(2)改组东三省政府为委员制,并由国民政府派委员加入;(3)须受国民政府命令指挥;(4)东三省各地设立国民党及宣传机关㊂[9]如按照上述条件办理,东北的军政大权都将落入南京政府手中,这是张学良以及奉系军阀的元老们所不能接受的,故而,张学良为了维护东北的利益,必须要和南京政府 讨价还价 ㊂张学良在与路透社记者的谈话中也表露了此意, 国民政府态度能谅解,并愿与国民政府谈判根据于平等之和平条件,但东三省为中国重要一部分,彼对于不令三省参与国家大事之图谋,绝对不同意,故张氏决定以全力破坏此图谋㊂ [10]1928年7月1日,张学良向蒋介石发了 决不妨害统一 的通电㊂在此,张学良已表明了要实现东北易帜的意愿㊂其具体内容如下:为贯彻和平起见,更作进一步之表示,已令前方敝军从事撤退,以明真意㊂至国难所在,学良当以民意为依归㊂所盼当局诸公,以国家大计为前提,同时收缩军事;一面以最简捷办法,速开国民会议,解决目前一切重要问题㊂学良爱乡爱国,不甘后人,决无妨害统一之意㊂除派遣代表即日趋前晋谒外,敬布诚悃,伫侯明教㊂ ①走向全国统一的道路,与国民政府结束军事对峙,打算用和平的手段共同实现国家的统一㊂将此意传达给了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㊂日本学者西村成雄,由此也认为,张学良已经决定和国民政府合作了㊂[10]由于北伐战争的胜利,国民党㊁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代替军阀来掌控这个国家㊂张作霖被杀害以后,蒋介石要面临如何解决东北问题的这个难题㊂虽然在南京设立的统一的政府,但是,东北由张学良所支配,国民政府的命令是不能约束东北的㊂国民政府有两个选择㊂第一,让北伐军进军东北(奉天),以武力来实现统一㊂但是,使用武力手段,会出现两个问题㊂一是张学良的奉系军队虽然在关内败于了北伐军,但是,依然拥有很强的战斗力和兵力㊂而且,张学良麾下的军队在作战上,有合理地军事配备㊂所以,要派遣北伐军进行讨伐,是相当困难的,就算取胜也是要付出相当的代价,这样有可能会让其他势力渔翁得利,这是蒋介石所不想看到的㊂二是一旦内战向东北地区扩散,日本为了维护其在东北的权益,必会进行武力干涉㊂所以,面对这双重的困难,使用武力统一的手段是不可取的㊂1928年6月12日蒋介石在占领京津后,就做出了裁军的决定,如若裁军就不可能使用武力手段解决东北问题,如当时的舆论所云: 若再用武力讨伐,则当此高唱裁兵之时,又未便复作旷日持久之大举㊂ [11]第二,用和平的手段来解决东北问题,实现国家统一㊂蒋介石想利用张作霖被杀这个机会,说服张学良㊂他认为通过和平谈判,让张学良归顺南京政府是最好的方法㊂1928年6月,蒋介石借孔繁蔚(当时的国民政府代表,军事委员会委员)之口,来表达不使用军事手段,要通过政治手段来解决东北问题之意㊂ 国民政府预定计划,以武力解决东三省问题㊂但张作霖被炸后,东三省已失去一大领袖,继任无相当人物,将来数领袖如张学良㊁杨宇霆等管辖三省,彼均为奉方之新派㊂在此外交紧急之中,在政治上恐有合作之可能,惟须服从三民主义,受国民政府节制㊂倘彼有如此之觉悟,即可不必再藉武力以解决㊂ [12]在收到张学良于1928年7月1日所发的通电之后,蒋介石决定用和平手段解决国家统一的问题㊂7月5日,蒋介石的代表李烈钧在‘新闻报“上发表了 东北问题的处理原则㊂政府处分东三省问题,以政治手腕为三省人民谋福利㊂ [13]蒋介石本人对张学良的和平统一的想法是很欢迎的,对张学良所处的境地表示担忧,并表示会予以扶植㊂先是十六日公派刘光为代表赴沈阳,张学良极情欢迎,今张氏来电,又极表敬公之意,于是公张㊀亮㊀从东北易帜看张学良的国家观念①有关张学良的通电,参考了中日三份资料,大体内容一致㊂:’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B021********㊁ɛ国際時報ɑ第3巻第13号~第24号(情-19)(外務省外交史料館)」42页㊂张学良‘决不妨害统一通电“,毕万闻‘张学良文集“(上),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第98页㊂丁秋洁㊁宋平(铃木博,译)‘蒋介石书简集1912-1949“中,みすず书房2000年版,第460页㊂曰,汉卿似属诚意,东省和平统一可无问题㊂但日本对之彼更忌恶,汉卿为人未经危难意志薄弱,恐不能当大任持危局耳然,余必力为扶植之也㊂ [14]此后,张学良开始了东北易帜的准备,易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毫无准备,突然发动的㊂1928年6月4日至8月10日,张学良对有关南北合作的交涉,是非常乐观的,他感到妥协是容易达成的㊂三、国家观念与日本干涉日本方面,对南北合作之事持激烈反对的态度㊂有关张学良与蒋介石方面多次对易帜进行交涉,在中国东北拥有莫大利益的日本方面是如何对应的呢㊂如果,国民政府的北伐之势发展到东北地区的话,会损害到日本的利益,日本方面是非常清楚的㊂所以,日本方面欲说服张学良,中止与国民政府的谈判,阻止南北统一的达成㊂于是,日本的外交官与在奉天的日本军政界的要人轮番对张学良进行劝说,对其施加军事威胁和政治压力㊂甚至表明,不惜以武力来阻止南北合作的达成㊂7月16日,奉天总领事林久治郎虽然尝试说服张学良,但是,并没有成功㊂之后,村冈关东军司令官来到林久治郎的官邸,提出了用武力手段阻止南北统一的提案㊂根据林久治郎的遗稿,协议如下㊂村冈司令官来访,谈及此事,称光靠言语已经几乎不能阻止了㊂决心让政府用武力进行阻止,别无他法,司令官也表示同意,所以,直接向政府发电报,18日早晨得到回电,大意为无论如何都要阻止东三省政府与南方合作,如若不听劝告,可使用任何之手段㊂同日午后,再次访问张学良,并转达了政府的意见,劝告其不要悬挂青天白日旗,若南北合作,日中关系将会恶化到不可挽回的地步㊂张学良虽然没有立刻表态,但是,已表示会认真考虑㊂ [15]日本政府㊁关东军司令官以及当时的奉天总领事林久治郎达成了一致的意见㊂考虑使用武力威胁的手段,来阻止南北的合作㊂1928年7月18日,田中义一内阁对张学良发出了放弃东北三省易帜的警告㊂保持东三省的现状,不要持有迎合南方的态度㊂以保境安民为主,严守中立注视天下之形式的发展为最良之策,此为本大臣的见解,张学良如能同意本此之见解,本大臣亦能满足彼之态度㊂ ①7月20日,收到了田中的电报后,奉天总领事林久治郎,来劝说张学良不要易帜,并将田中的电报内容告知了张学良㊂本官的意见仅供学良参考,希望你可以遵从田中首相的训令㊂(一)东三省不要与国民政府合作,对形式进行观望㊂(二)在必要的时候,我方会对你进行充分的援助㊂ ②翌日,关东军司令官冈村长太郎,就南北合作的问题,与张学良进行了会谈㊂会谈内容如下㊂ 南方还没有统一全中国㊂前途变化难测,且南方的三民主义接近共产主义,在京津地区的活动,带有共产主义的色彩,该地区官民见之恐怖战栗㊂特别是国民党高举废除对外的不平等条约的标语㊂所以,日本政府无论如何也不会选择与之合作,而你如果与之进行合作,虽然易帜后,可暂时得到安定,但受到南方的挑唆驱使,内部被其扰乱,终会失去现在之地位㊂所以,要持保境安民之主义,等待南方完成统一后,再与之交涉,尚且不迟㊂ ③因为国民党带有浓重的共产主义色彩,而且声称要废除一切不平等之条约,日本政府绝对不会与之合作㊂面对日本政府的这种压力,张学良不得不暂时低头㊂7月24日,张学良给蒋介石发电报,表示受到了日本方面的威胁,东北易帜不得不暂时延期㊂面对蒋介石逼其尽快易帜,日本政府的武力威胁,使得张学良受到了双重的压力,陷入困境之中㊂ 弟现在实处两难,不易帜无以对我兄,无以对全国;易帜则祸乱立生,无以对三省父老㊂数日前探知田中意旨,如我方不听劝告,即用武力㊂却非空言恫吓 田中地位行将动摇,我倘于此时予以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2018年第3期①②③‘昭和三年7月18日㊀田中外務大臣より在奉天林総領事宛(電報)南方に対し迎合的態度を執らず保境安民を主として中立を守るよう張学良に警告方訓令“,‘日本外交文書“昭和期Ⅰ第一部第二巻,外務省1990年版,第212页㊂‘昭和三年7月20日在奉天林总领事发给田中外物大臣的电报昭和三年7月20日在奉天林総領事より田中外務大臣宛(電報)国民政府との妥協による易幟の不可なる旨張学良に対する説得について“昭和期Ⅰ第一部第二巻,第217页㊂‘昭和三年7月20日在奉天林総領事より田中外務大臣宛(電報)対南方妥協問題に関する張学良と村岡関東軍司令官の会談について“昭和期Ⅰ第一部第二巻,第220页㊂。

从张学良口述史论其抗日爱国思想演变——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的

从张学良口述史论其抗日爱国思想演变——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的

Vo 1 . 3 8 NO . 3
Ma y 2 01 5
DOI : 1 0 . 1 6 2 1 6 / j . c n k i . 1 s x b wk . 2 0 1 5 0 3 4 2 0
从 张 学 良 口述 史论 其 抗 日爱 国思 想 演 变
— —
从 东北 易 帜到 西 安事 变 的历 史 考 察

决策 竟 然 成 为 了 日本 的最 高 国 策 。会 议 之 后 , E l
பைடு நூலகம்
发 了张学 良高 度 的 民族 良知 和 爱 国热 情 , 他 决 心 消 本 制造 了“ 满 蒙悬 案 ” , 强 迫张 作 霖进 行 “ 满蒙交涉” ,
除 内乱 , 促 进祖 国统 一 。 ” [ 1 ] 西 安事 变 后 , 他 被禁 锢 了 妄 图攫 取 在东 北 的 更 多 利 益 , 以达 到 全 面 地 控 制 东 半个 世纪 , 终于 在其 晚 年 时 , 将 自己 的真 实 人 生讲 述 北 地 区的 目的 。但是 , 令 日本意 外 的是 1 9 1 6年 以后 , 了 出来 。“目前 以 口头 访 谈 作 为 访 求 历 史 史 实 的路 张作霖 、 张学 良父 子 始终 不 肯 执 行《 关 于 南 满 洲及 东 径, 已成为 史 学 界 搜 寻 、 运 用 史 料 的一 个 组 成 部 分 , 部 内蒙 古之 条约 》 , 并 且 还 通 过省 长 或 各 县 知 事下 达 并 被 纳入 学 术 研 究 之 中 , 且 越 来 越 受 到 学 者 们 的 重 了一 系列 《 东 北 官 宪 排 日法 令 》 。于 是 , 日本 把 张 作 视。 ” [ 2 ] 近 2 O年来 , 围绕 着 张学 良 口述 历 史 出版 了 大 霖 视 为 日本 在 满 蒙 条 约 上 利 益 受 损 的 阻 碍 , 很 是 恼 量 的著作 。其 中 , 管宁、 张友坤、 毕万闻、 唐 德 刚等 人 火 。由于无 法容 忍 , 最终 采取 了极 端 的 手段 , 制造 了 著录 的 《 张 学 良开 口说 话 》 《 张 学 良 口述 历 史 解 密 》 震 惊 中外 的“ 皇 姑 屯事 件 ” , 将 张作 霖 炸 死 。此 后 , 张

张学良东北易帜原因浅析

张学良东北易帜原因浅析

《张学良东北易帜原因浅析》文献综述张学良东北易帜不仅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策划东北独立的阴谋,维护了祖国领土主权的完整,而且是中国近代史特别是中华民国史上的重大事件,标志着统治中国达数十年之久的北洋军阀时代的终结,南京政府完成了国家统一。

是历来史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建国以来,张学良东北易帜的研究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下面简要的介绍下。

第一,1949—1979年,可以说是“张学良东北易帜”研究之空白阶段。

建国初期至“文化大革命”结束是张学良东北易帜研究的空白阶段。

天下一统,连学术界也“统一”了。

这一时期,由于国内外的各种原因,对张学良东北易帜的研究处于停滞不前的阶段。

相关的论述和文章很少见之于报纸、杂志和书籍,更没有任何关于张学良易帜的专著和论文出版,形成了张学良东北易帜研究的相对空白时期。

只是在一些革命史教材中对此稍有涉及。

其中较为珍贵的则有Akira Iriye的《张学良与日本人》,该文则是研究张作霖死后张学良与日本关系的最有价值的文章,重点研究分析了张学良在东北易帜这一问题上与日本人的关系问题。

这一阶段关于张学良东北易帜研究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研究学者少,研究成果数量少且浅薄,学术性不高。

第二,1979—1989年,可以说是“张学良东北易帜”研究之发展阶段。

“文化大革命”结束至80年代末是张学良东北易帜研究缓进时期。

这一时期,改革开放,拨乱反正,国内学术界的大环境逐渐开始正常化。

长期以来非学术因素的干扰一旦排除,张学良东北易帜的研究也就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

1979年,潘喜廷、武育文两人在《社会科学辑刊》(1979年第1 期)上发表了《张学良将军与东北易帜》一文,成为张学良东北易帜研究的首开风气者。

随后,张学良东北易帜研究逐渐兴起,这一时期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关张学良东北易帜的史料和论文相继发表。

20世纪70年代末,已停办多年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地方省市社会科学院相继恢复和建立;各政协文史委员会、史志办、各大院校历史系亦开始进行收集、整理和研究张学良东北易帜的史料。

从“东北易帜”前后析张学良的政治才干

从“东北易帜”前后析张学良的政治才干

从“东北易帜”前后析张学良的政治才干作者:郑毅来源:《时代青年·视点》2018年第06期摘要:1928年对东北奉系军阀而言,是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在此危难关头,少帅张学良展现出一个优秀政治家的政治才干,一方面成功团结奉军上下,避免了分裂;另一方面,则积极展开与南京国民政府的“易帜”谈判,对日本则采取隐忍与决绝的两手外交策略,最终实现“东北易帜”,国家统一的夙愿。

关键词:张学良;奉系;东北;日本;蒋介石1928年,少帅张学良展现出一个优秀政治家的政治才干,一方面成功统一奉军上下,避免了分裂。

另一方面,则积极展开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议和谈判,对日本则采取隐忍与决绝的两手策略,最终实现“东北易帜”,国家统一的夙愿。

张学良将军在“东北易帜”前后的政治表现,无疑是值得称道的。

一、以“宽忍”为用——张学良团结奉军上下的政治努力1928年,张作霖被被日本人炸死。

张的暴亡使得东北军突然失去主心骨,而奉军主力还在关外,东北内部空虚,日本随时有可能发难。

这个时候,奉军上下没有慌乱,反而以协助张学良返沈为中心任务,展开了秘密行动。

少帅张学良与杨宇霆决定,由张学良本人立即返回奉天主持大局,杨宇霆继续留在关内,指挥撤军事宜。

1928年6月1 8日,张学良返回沈阳,19日正式就职东北保安委员会委员长。

这期间,由于不知道张作霖的生死,日本未敢轻举妄动,实现更大的阴谋。

可以说,正是张学良等人临危不乱,精心筹谋的安排,奉军上下度过了最初的难关。

对于东北军内部的山头斗争,张学良本人是清楚的,老将张作相德高望重,巨头杨宇霆虽然才能卓著,但为人骄横跋扈,如何对待这些“老前辈”,是实现张学良“东北易帜”的关键。

张学良采取依靠基本盘,争取“老前辈”,以“宽忍”为用的策略。

张学良恭请张作相出任东北保安部队总司令,对此,张作相拒绝接受这一职务,反而发誓辅佐支持张学良。

不久,杨宇霆也发来通典拥立“汉帅”张学良。

这样,奉系内部各个山头都统一到张学良旗下,1928年7月1日,张学良正式就任东北保安总司令,同时兼任东北大学校长。

东北易帜意义

东北易帜意义

纵观东北易帜的全过程,不能不说这是张学良反日爱国言行和东北军民反日爱国运动的一种正义壮举,具有时代的进步意义。

首先,东北易帜成功地宣告了历时16年的北洋军阀统治的彻底结束。

标志着张学良已成长为一个伟大爱国者,是他为祖国为民族所建树的第一次大功劳。

其次,东北易帜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企图肢解东北,图谋独占的阴谋诡计,维护了民族利益和国家领土的完整。

易帜后的东北结束了奉系时代割据一方的局面,在军事、外交诸方面直接听命于中央。

尽管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又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但“易帜”毕竟对蒋介石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标志着蒋介石所谓的全国“统一”的最后完成。

增强了抵制日本侵略的力量,延缓了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傀儡政权的计划。

这个意义上说,东北易帜也是对外抗击侵略、维护民族利益的爱国之举。

最后,东北易帜实现国家统一,不仅是全国人民的愿望,符合民心,而且也符合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要求,是顺应了历史向前发展的潮流。

尽管有人认为,张学良的“统一”是拜倒在蒋介石新军阀的门下,是打着反共口号进行易帜统一的,不符合其共产党的利益。

我却认为,虽然东北易帜从客观上是归属了蒋介石和国民政府,扩大了国民党的势力,给处在发展中的中国共产党和革命斗争增加了更大的阻力和困难。

但是从实际分析,东北易帜是符合中国共产党根本利益的。

因为这是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以及“统一中国东部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而东北易帜的主要目的正是谋求全国统一,全力对外。

所以从这一点来说,东北易帜是符合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

再者,鉴于当时张学良对中国共产党认识不够,有的只是对与共产党关系密切的苏联的敌视。

我们不可能苛求一个身于军阀家庭,受其封建和资产阶级影响的人能马上无条件地走出一条联俄联共的道路。

这是不符合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

故而当东北易帜后,报界曾这样评价张学良“数年来反对内战,促成统一成功,终有不可湮没者在其富强国家的思想,实旧军人所罕见”。

东北易帜原因 张学良东北易帜真是出于爱国吗

东北易帜原因 张学良东北易帜真是出于爱国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东北易帜原因张学良东北易帜真是出于爱国吗
导语:1928年6月,张作霖在皇姑屯事件被暗杀后,其子张学良立返沈阳,受到张作相等宿将拥护,继任东三省保安司令兼奉天保安司令,成为东北政治、
1928年6月,张作霖在皇姑屯事件被暗杀后,其子张学良立返沈阳,受到张作相等宿将拥护,继任东三省保安司令兼奉天保安司令,成为东北政治、军事和社会集团主帅,主掌东北兵权。

同年7月1日,张学良向国民革命军宣告停战,表明不会干涉“重新统一”的任务,而日本则不满其做法,日本首相田中义一派遣特使林权助与张学良要求满洲独立,但张学良立即拒绝日方要求,转投国民革命军。

同年7月3日,蒋方至北京与奉系的代表会面,商讨和平解决方案。

1928年12月29日,奉系张学良改五色旗为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东四省易帜,通电服从南京国民政府领导。

全国统一宣告完成。

两日后,依照先前谈判条件,国民政府命张学良为东北军政领袖。

东北易帜从1928年6月开始酝酿,到同年12月最终实现,前后长6个月的时间。

官方给出的说法是由于日军的横加干涉和多方利益协调问题,东北易帜进程被一再拖延。

其实在中原大战之时,交战双方都已经打到了打不下去的地步,而当时的东北王张学良坐拥30多万当时中国最精锐的军队,只要他发一个通电,声明支持谁,谁就可以轻松胜出,所以双方都开始了争夺张学良这条大腿的“大战”。

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一派和蒋介石一派都派出了谋士和张学良接触,都劝说张学良加入自己一派,可是阎冯李一派太穷,开不起价,三人中最有钱的阎锡山也不舍得花钱,而蒋介石派出的大谋士吴铁城则给张学良开出了1500万大洋的天价,张学良
生活常识分享。

再论张学良与东北易帜

再论张学良与东北易帜
第1 5 g 第1 期
2 0 1 3 年 2月
沈 阳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S h e n y a n g U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1 S c i e n c e )
Vo 1 . 1 5, No . 1 Fe b . 2 0 1 3
文章 编 号 :2 0 9 5 — 5 4 6 4 ( 2 0 1 3 ) 0 1 — 0 0 6 3 — 0 4
再 论 张 学 良与 东北 易 帜
庄 秋 菊
( 北 京 师 范大 学 历 史 学 院 ,北 京 1 0 0 8 7 5 )

要 :通过分析在东北易 帜过程 中国民政府和奉方谈 判时较为重要 的军事 问题 、 党务 问题 、 热河 问题
和外交问题争端 , 揭示 了张学 良抵制 日本干涉 , 维护国家统一 , 实现东北 易帜的决心 和子承父业 、 维护地 区霸
业的心理特征 。


词 :东北易 帜;张学 良;态度
文 献 标 识 码 :A
中 图 分 类 号 :K 2 6 2 . 9
On Cha ng Hs u e h l i a n g a n d No r t h e a s t Fl a g Re pl a c e me n t i n 1 9 2 8
Z h u a n g Qi u j
( S c h o o l o f Hi s t o r y , B e i j i n g N 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 B e i i i n g 1 0 0 8 7 5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Th e i mp o r t a n t i s s u e s t h a t Na n k i n g Na t i o n a l Go v e r n me n t n e g o t i a t e d wi t h No r t h e a s t Lo c a l Go v e r n me n t a r e a n a l y z e d ,wh i c h a r e t h e mi l i t a r y,p a r t y a f f a i r s ,g o v e r n me n t a f f a i r s , Re h e p r o v i n c e a n d d i p l o ma t i c c o n f r o n t a t i o n . Th e t wo s i d e s ’n e g o t i a t i o n f u l l y e x p l a i n s Ch a n g Hs u e h l i a n g ’ S a mb i v a l e n c e , wh i c h h e wa n t e d t o c a r r y o u t n o r t h e a s t f l a g r e p l a c e me n t a n d o n t h e o t h e r h a n d h e a l s o wa n t e d t o ma i n t a i n h i s f a t h e r s ’ h e g e mo n y . Ke y wo r d s : No r t h e a s t Fl a g Re p l a c e me n t i n 1 9 2 8 ;Ch a n g Hs u e h l i a n g;a mb i v a l e n c e

从“东北易帜”前后析张学良的政治才干——张学良执政东北成败再思考(1928-1931)

从“东北易帜”前后析张学良的政治才干——张学良执政东北成败再思考(1928-1931)

摘要:1928年对东北奉系军阀而言,是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在此危难关头,少帅张学良展现出一个优秀政治家的政治才干,一方面成功团结奉军上下,避免了分裂;另一方面,则积极展开与南京国民政府的“易帜”谈判,对日本则采取隐忍与决绝的两手外交策略,最终实现“东北易帜”,国家统一的夙愿。

关键词:张学良;奉系;东北;日本;蒋介石1928年,少帅张学良展现出一个优秀政治家的政治才干,一方面成功统一奉军上下,避免了分裂。

另一方面,则积极展开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议和谈判,对日本则采取隐忍与决绝的两手策略,最终实现“东北易帜”,国家统一的夙愿。

张学良将军在“东北易帜”前后的政治表现,无疑是值得称道的。

一、以“宽忍”为用———张学良团结奉军上下的政治努力1928年,张作霖被被日本人炸死。

张的暴亡使得东北军突然失去主心骨,而奉军主力还在关外,东北内部空虚,日本随时有可能发难。

这个时候,奉军上下没有慌乱,反而以协助张学良返沈为中心任务,展开了秘密行动。

少帅张学良与杨宇霆决定,由张学良本人立即返回奉天主持大局,杨宇霆继续留在关内,指挥撤军事宜。

1928年6月18日,张学良返回沈阳,19日正式就职东北保安委员会委员长。

这期间,由于不知道张作霖的生死,日本未敢轻举妄动,实现更大的阴谋。

可以说,正是张学良等人临危不乱,精心筹谋的安排,奉军上下度过了最初的难关。

对于东北军内部的山头斗争,张学良本人是清楚的,老将张作相德高望重,巨头杨宇霆虽然才能卓著,但为人骄横跋扈,如何对待这些“老前辈”,是实现张学良“东北易帜”的关键。

张学良采取依靠基本盘,争取“老前辈”,以“宽忍”为用的策略。

张学良恭请张作相出任东北保安部队总司令,对此,张作相拒绝接受这一职务,反而发誓辅佐支持张学良。

不久,杨宇霆也发来通典拥立“汉帅”张学良。

这样,奉系内部各个山头都统一到张学良旗下,1928年7月1日,张学良正式就任东北保安总司令,同时兼任东北大学校长。

开始了统治东北的少帅时代。

张学良对中国的最大贡献

张学良对中国的最大贡献

张学良对中国的最大贡献,莫过于东北易帜。

1928年,在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执掌了东北军政大权。

面对日本人的步步紧逼,张学良毅然决定倒向南京,青天白日旗在东北飘起。

从此,中国实现了辛亥以来的第一次统一。

尽管这个统一还有许多问题,但却在民国史上是划时代的。

在这一点上,张学良功不可没。

易帜以后,张学良积极对抗日本,在他的主持下,东北各省设立了国民党省党部,国民政府在东北建立了新的交通委员会,营建自己的铁路系统和电信系统,发展葫芦岛港以对抗日本治下的大连港,拒绝延长日本的租借地,禁止当地群众为日本人工作,以制止日本人在东北的矿山开采和森林采伐。

在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东北有大量日籍朝鲜人失业,山东(特别是青岛)的日籍朝鲜人则大量移民东北,加剧了南满株式会社的危机。

正是这一局势,使日本人把南满株式会社的危机看作是中国人排日的结果。

特别是日本军队的极端分子,为了保住日本在东北的侵略权益而挑起了九一八事变。

从1928年到1931年,除了对抗日本外,张学良对苏俄也日益强硬。

1927年,随着国共合作的破裂,苏联与国民政府不再合作。

1928年底东北易帜以后,在蒋介石的支持下,张学良试图强行收回中东路的权益,引起了中苏之间的中东路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1929年7月18日,苏联政府宣布正式与中国断交。

中苏断交后,张学良与苏军又发生武装冲突,但是,东北军同苏联红军的战斗力相差过于悬殊,张学良失败。

此后,双方于1929年12月22日签订了《伯力会议议定书》,承认中东路恢复冲突前的状况,并规定1930年1月25日在莫斯科举行会议,讨论中东路问题,协商中苏复交和通商事宜。

1930年10月11日,中苏莫斯科会议召开,中方代表为莫德惠,根据蒋介石的指示,坚决主张中国收回中东路,坚持到底,不辱使命,因此,在中东路问题上就陷入僵局,根本未涉及复交和通商问题。

会议一直开到1931年10月7日,前后会谈25次,由于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被日本占领,中苏关于中东路的谈判中断。

浅析“东北易帜”的始末

浅析“东北易帜”的始末

浅析“东北易帜”的始末提起”少帅”,人们自然地想到张学良将军,这位中国最年轻的军阀,年仅二十八岁便当上了独霸一方的东北王,成为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声威显赫、精明干练,富有传奇色彩,而又颇具有争议的头面人物之一。

回顾张学良的政治生涯,他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活动,还不到20年的时间,可他对中国的前途命运却有着重大影响,他一生对国家做出的第一件好事就是”东北易帜”。

1928年12月29日凌晨7时,东北宣布易帜,在奉天省礼堂举行典礼。

张学良与张作相、万福麟等联名通电全国称:”自应仰承大元帅遗志,力谋统一,贯彻和平,已于即日起,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

”南京国民政府遂复电张学良:”该委员等效忠党国,庆艳宣觞,嘉慰之余,尤深倚畀。

完成统一,捍卫边防,并力一心,相与致中国于独立自由平等之盛,有厚望焉。

”自此,东三省及热河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和居民一律改悬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

30日,南京国民政府任命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张作相等人也分别被委以重职,东三省遂依附于南京政府统辖。

纵观东北易帜始末,错综复杂。

诸多的客观条件决定了张学良东北易帜的曲折性和必然性,他之所以要冲破障碍做出这样的选择和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及个人经历有很大关系。

1、欲占有东北,日本成为易帜的强硬阻力日本对中国东北垂涎已久。

早在皇姑屯事件之前,奉日矛盾已激化,日本首相田中曾于1928年年初派久原房之助赴苏,提出满蒙缓冲计划,即在满蒙建立一个新国家,由日、苏、中各派一人组织监护委员会。

1928年,随着蒋介石第二次北伐,奉军的节节败退,使日本态度发生了变化,企图趁机控制东北;5月日本迫使张作霖签定《满蒙新五路协约》解决所谓”满蒙悬案”,又逼迫张作霖立即撤回关外,遭到了张作霖的拒绝,日本侵略者看到张作霖已无利用价值又不听摆布,于是制造了皇姑屯事件,炸死了张作霖,企图借此引起东北的混乱,然后趁机出兵占领东北。

但是张学良沉静地处置了事变,他悄然化妆返回沈阳,首先稳定了奉系的领导集团,同时又宣布继任奉天督办,再加上英美对此事件的揭露,美国驻沈总领事曾暗示”应适可而止,不要扩大事态”,因此,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东北的阴谋完全失败了。

张学良对中国的最大贡献

张学良对中国的最大贡献

张学良对中国的最大贡献,莫过于东北易帜。

——题记在张学良的政治生涯中,1928年底的东北易帜是仅次于西安事变的重大历史事件。

所谓易帜,就是废除北洋政府的红黄蓝白黑的五色国旗,改挂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的国旗。

张学良毅然易帜,标志着旧军阀割据时代的结束,同时也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阴谋,捍卫了中国领土的完整。

东北易帜的缘起1928年4月,国民政府开始第二次北伐,国民革命军迅速攻占了山东和平津一带。

对于东三省,蒋介石拟采取和平手段交涉,以实现全国的统一。

张学良此时也在考虑东三省的前途。

6月4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在北京撤回奉天的途中,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弹炸死,史称皇姑屯事件。

“皇姑屯事件”之后,关东军正急于利用“皇姑屯事件”所造成的紧张形势,在东北制造傀儡政权,百般阻挠易帜。

而且奉系参与决策的高层人物,在讨论“易帜”问题时意见不一,以至于迟迟难下定论。

27岁的张学良决心雪国耻报父仇,尽早实现“南北统一”。

期间,国民政府曾派孔繁蔚与张学良秘密会谈,虽没有完全达成协议,但对易帜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张作霖被日本军人炸死后,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开始统治东北。

张作霖被炸死后一星期,以“东北易帜”的果断行动,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后来不久,张学良向国民政府发出《绝不妨碍统一电》,促使中国从形式上的统一!事后被国民政府任命为东北边防司令长官,陆海空军副司令。

从此,中国实现了辛亥以来的第一次统一。

尽管这个统一还有许多问题,但却在民国史上是划时代的。

在这一点上,张学良功不可没。

东北易帜的历史条件(1)张学良方面,首先他历来反对内战,主张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希望国家统一;再者,张学良当时对北伐军相当佩服,认为它不但战斗力强,而且有一套为奉军所缺乏的政治工作。

他曾对人说:“我们争什么天下?奉军南下河北、河南,占领了不少地方,可连一个县长也派不出。

”再次,由于蒋介石是国民革命军的总司令,张学良片面地把经过国共合作、获得苏联援助而发动北伐战争的功绩,全都记在蒋介石身上,从而认为蒋介石有统一中国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殿堂·52·2010.06从张学良看“东北易帜”马娟娟(安徽大学 安徽·合肥 230031)摘 要:张学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发动的“东北易帜”和“西安事变”对历史的进程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在此从张学良发动东北易帜的背景、张学良的厌战心理、对东北利益的考虑以及来自日本的压力等方面,剖析易帜的原因。

关键词:张学良 “东北易帜” 原因中图分类号:K264.33 文献标识码:AThought on “Changing Northeastern Banner” from Zhang XueliangMA Juan-juan(Anhui University Anhui·Hefei 230031)Abstract : Zhang Xueliang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Changing Northeastern Banner” and “Xi'an Incident” are very important in the progress of history. From the background of “Changing Northeastern Banner”, his hating war emotion and consideration on northeastern benefit, and the pressure of Japan, I can analyze the reason.Key words : Zhang Xueliang; “Changing Northeastern Banner”; Reason1928年12月29日,东三省一齐挂起了青天白日旗,张学良在东北通电中宣称:“已于即日起宣布遵守三民主义, 服从国民政府, 改易旗帜。

”[1]结束了长久争论的东三省易帜问题。

东三省易帜有着许多意义:标志着旧军阀割据时代的结束,实现了全国在形式上的统一,粉碎了日本分裂东三省的阴谋,捍卫了中国领土的完整等等。

所以东三省易帜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是一件有标志意义的重大事件。

张学良在“东北易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人们往往注重他在“西安事变”中的作用,却忽视了其在“东北易帜”中的表现。

在此尝试阐述张学良在国民党、日本及其他军阀的压力下选择易帜的原因,以期对东北易帜有更具体的了解。

一 易帜问题由来已久,在蒋介石发动第二次北伐以前就已经有南北妥协的声音。

但是声音还不是很有影响力,蒋介石也没有很好地重视过。

1928年4月,蒋介石联合冯(玉祥)、阎(锡山)、桂三大派系发动旨在统一全国的国民战争。

当时掌握北京政权的奉系张作霖,面对北伐,顽强抵抗。

最后北伐军相继攻占邯郸、石家庄、保定、德州、大同、张家口等地,直逼北京、天津地区。

张作霖见大势已去,决定退出京、津地区。

在北伐时期,张学良特意从河南前线跑回北京, 规劝其父张作霖不要打仗, 撤兵东北,可见,他早已有易帜的决心。

6月4日皇姑屯事件,张作霖的去世给东北易帜带来了很多变数。

张学良隐瞒父亲去世的消息,快速回奉,稳定三省内的局势,之后才对外宣布消息。

这一突变和一系列的部署,使原先南北妥协的计划延迟了。

但是张学良一直都有易帜的决心,并一再申明“东三省为中国重要之一部分”,愿意根据平等之和平条件与国民政府谈判。

在稳定东北局势后张就专心于易帜事宜。

从1928年5月30日至12月29日的7个月中, 张学良经过与蒋介石和阎锡山的代表的多次谈判, 先后在京津、热河、滦东易帜,有学者把东三省易帜与前三个合称为东北易帜四个步骤。

曾业英在《论1928年的东北易帜》一文中予以驳斥,他认为:“所谓热河易帜不过是张阻止蒋军事占领热河的一个应急措施,从一定意义上说甚至是个骗局”,“所谓滦动易帜也仅仅是蒋介石为打破谈判僵局所采取的迂回措施”。

他反对在此夸大张的个人作用,张选择易帜“只是个人不足以控制事态发展的配角”。

这四个步骤正反应了最后东三省易帜的一个脉络,正是前三个地方的逐渐易帜才会有最后唯一一块地方的归顺。

京津、热河、滦东三个地方的易帜不是张控制的范围内,只有东三省易帜张个人能发挥很大作用。

各个历史阶段都是与历史背景相联系的,张控制着这三个地方,但是其根本利益还是在东三省,当国民军进行北伐时,奉张无法保留在这三个地方的利益时只能放弃。

如果没有日本的觊觎、国民政府的逼迫,张也不会选择易帜,所以从历史环境的变化上说是有一定联系的,环境的不断变化导致了相同的易帜决定。

二 东三省是否易帜,怎么易帜,什么时间易帜?这些问题在张作霖去世后迫在眉睫。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通电易帜,遵从三民主义。

促成张易帜的因素有很多,当时国内外的形势错综纷杂,所以不能把张选择易帜原因简单化。

张选择易帜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张个人因素,二是日本干涉,三是对国民政府的考虑。

(一)利益和厌战作者简介:马娟娟(1986.7—),女,汉族,安徽巢湖人,安徽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文化殿堂2010.06·53·学界大部分人都认为张在“东北易帜”和“西安事变”中表现了一定的爱国精神,有抵御日本控制的民族情感。

这点诚然不能予以否定,作为一名中国人的基本情感还是有的,“我是一个中国人,当然以中国人的立场为出发点”[2],面对日本大使林权助的威胁他发出了这样的强烈回应。

张当时选择易帜是从中国人的利益出发的。

当时摆在张面前的有三条路:一是维持东北独立,不跟随任何一方;一是选择遵从三民主义,服从统一;一是完全倒向日本。

当时对于东北问题外界众说纷纭,有人揣测张的想法,有两种最可靠,据说当时还得到奉方有关官员的默认,一是“东三省得罪日本祸近,但又不敢得罪国府,只好双方周旋,以维现状”[3];二是“主义不过是幌子,我父仇须报,国仇须复,须知依赖外邦结具,国人纵不伐我,临邦必不生我”[3]。

不管选择哪一方,都是出于最大程度上保留东三省利益出发的。

他本人后来回忆说:“我和日本一合作,我就是东北的皇帝呀!”[4]但是张知道这个皇帝是要处处受日本限制的:“有人说我不易帜,自己独立的话,东北可以保存下来,那我就变成了日本的傀儡了,你那傀儡不好当的很呐。

”[4]要做日本人支持的东北皇帝,东北利益是无法保留的,所以张肯定会放弃与日本的媾和。

利益是张考虑易帜的根本原因。

除此之外,还与张个人的厌战心理有关。

张回忆说:“二十一岁就作战了,所以说对这内战我是恨透了。

”[4]张多次表达了他的厌战心理和理由,在一篇文章中列举了厌战的五条理由:相互厮杀;人才流失;日本虎视眈眈;战争破坏力强,但建设很少,以致百姓流离失所;应该用打内战的人力、物力一致对外。

长期的战争经历,使他目睹了生灵涂炭,阅尽人间灾祸,长时间的战争经历产生了对战争的倦怠是在情理之中的。

(二)国民政府的能力正如张回忆的那样,选择日本毫无意义可言。

独立的话,以东三省一力与国民政府和日本抗衡是不可能的。

在权衡附日还是附国民政府的利益基础上,服从国民政府是最大利益的体现,也是唯一的出路。

但是张考虑选择依附国民党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因为张要在确认了国民政府有抵抗日本外交压力的能力后才能放心易帜,这是重要的因素。

他说:“我张学良没有统一中国的能力,但我有决心服从能统一中国的人。

” [5]因此在张学良看来,除了归附南京政府外别无选择,只有归附南京政府,对日抗衡才有后盾,东北才有安全的保障。

为保障东北权益,易帜要以南京政府不干预东北事务并保证其奉系集团在东北的统治地位为前提条件的。

(三)日本压力成为动力日本一直不断干涉奉张易帜,在与老张的满洲铁路问题上谈不拢,日本就炸死他。

小张刚掌握东北局势,日本就不断派大使来警告和威胁。

在张学良刚宣布父亲的死讯后,林久治郎就奉田中外相的命令访问他,向张转述了日本的态度:“此际匆促采取迎合南方的态度,非但毫无必要,且有危险。

暂应维持现状,保境安民,以观形势变化。

”“如有扰乱东三省治安者,日本准备根据必要采取相当手段。

”[2]日本之后一直强调保境安民的重要性,一方面采取口头警告,放狠话:“根据对方之态度,施以强硬一面”;[10]另一方面日本对东北三省高层进行利害分析,用温和的语气说服东北高层。

在一份备忘录中,日本就用温和的语气表明了帝国政府的态度:“中国之长期战乱之结果,陷一般国民生活于极度不安与困窘之中,在中国之外人,亦难安居从业”,[6]所以“帝国最为重视者,乃维持满洲之治安”[6]。

用合理的理由掩盖、粉饰其干涉行为:东三省对日本有“深刻而又特殊的利益关系”[6]。

正是满洲对日本有巨大的诱惑力,它的态度才会不断反复,以确保维护权益。

日本关心的是利益,而不是奉方是否与南京妥协,田中首相在一次声明中表示:“日本欢迎志在统一中国之任何办法,故若不危害日本在满洲之权利,则殊欢迎奉方与国府之妥治”。

[6]但是日本阻碍妥协是肯定的,因为统一的中国肯定会损害日本在满洲的权利,所以日本一直致力于分裂满洲的活动。

早在7月初,张学良就发表通电说:“学良爱国爱乡,不敢后人,绝无妨碍统一之意。

”[7]但是在日本软硬兼施的外交政策下,20日左右,奉张决定与南方延期妥协。

因为他从对外关系考虑,有一种日本可能介入、“易帜生祸乱”的危机意识,认为:“南北的气氛对自己不利,越勉强行事越将陷入困境。

”延期易帜并没有改变易帜的决定,张在1928年12月发给国府的一份电报中阐述了易帜推迟的原因以及决心:“东省易帜,早当实现,所以迟未能愿者,其原因决非东省内部问题,实由于东省僻处东北,毗邻日俄,有特殊情形,不能不有所顾虑。

”[6]如果国府能很好抵挡住日本的压力,东北易帜应该速度会很快的。

但是日本采取的高压外交政策,使奉张更加坚信日本对东三省和自身的利益毫无帮助,外在的压力变成了内在易帜的动力,这也许是日本没想到的后果。

三张的“东北易帜”是许多历史因素错综复杂互相制约斗争的结果,这中间有蒋介石对张学良的拉拢妥协,也有美国直接、间接作用的影响,但张学良个人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张作为一个军阀,有着军阀不可避免的毛病,比如不懂民主、法制,“奉方对党治毫无所知”。

但是张知道作为一名中国人应该有的爱国情怀,知道舆论的力量。

所以在面对日本的威胁利诱时,他甘冒风险,坚定地团结新旧俩派人物,一起选择同国家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道路。

综上,张在“东北易帜”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1] 辽宁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张学良将军资料选[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2] 王鹏.张学良与东北易帜[J].纵横.2005(12).[3] 东北问题传说纷纭[N].申报,1928:248-690.[4] 唐德刚.张学良口述历史.[5] 张魁堂.张学良传[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6] 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三四册补编(1927-1937)[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8.[7] 张友坤,钱进.张学良年谱[M].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8] 窦应泰.张学良遗稿[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责任编辑:琰 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