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学计划讲课稿
地理必修二教学设计湘教版
地理必修二教学设计(湘教版)引言: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现象与规律的学科,是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和理解的重要学科之一。
地理必修二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理必修二》(湘教版)是一本经典的教材,本文将以该教材为基础,设计一节具体的地理必修二课堂教学。
一、课程概述地理必修二主要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地质基础、生物圈的多样性、人类发展与土地利用、城市与人口等五个模块。
本节课将围绕人类发展与土地利用进行设计,通过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了解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形式,培养学生对土地利用问题的认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图形解读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保护土地资源的行动中。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了解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形式,了解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
2. 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图形解读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地理必修二》(湘教版)第四章“人类发展与土地利用”。
2. 教具:PPT、黑板、白板、多媒体设备。
3. 学具:纸、笔。
五、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全球土地利用分布图,引导学生进入课题,激发学生对土地利用问题的思考和兴趣。
2. 知识讲解(20分钟)根据教材内容,通过讲解人类对土地的需求和利用,介绍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形式,如农业用地、城市用地、工矿用地等。
结合实际案例与学生互动,加深学生对土地利用的理解。
3. 图文解析(25分钟)利用PPT或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和图表,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
通过分析图表,让学生了解全球不同地区土地利用的差异和特点,培养学生对图表数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 小组活动(2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个城市或农村地区,调查当地的土地利用现状,并设计一份简易问卷调查相关信息。
湘教版新课标地理必修2全册教案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人口爆炸的事实。
(2)了解地球的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以及人口容量的特点。
(3)理解资源、环境对人口的限制性。
(4)理解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5)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众多文字材料、照片、图表、录像等,采用感觉上强烈的对比冲击让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地球人口爆炸的事实、原因以及后果,引导学生得出环境对人口的限制性,提高学生阅读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2)尝试让学生从众多资料和自己的知识积累,发现人口爆炸、环境对人口如何限制、地球能容纳多少人、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等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切实弄清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能力。
(3)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学习过程要增进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使其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通过对各自见解的对话、协商,完善对事物的理解,构建起新知识。
所以本节课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每位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成为学习和探索的主体。
3、情感态度价值观:(1)让学生学会用可持续发展的目光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2)通过观察图片、影像资料、动手计算等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3)关心我国和自己家乡基本人口国情,从内心树立起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环境对人口的限制性。
2、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别。
3、人口容量的三特点。
难点:1、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别。
2、人口容量的三特点。
【教学过程与方法】近几千年来,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而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公元初年时,全世界的人口也就是2亿到3亿,而目前已超过了60亿,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世界人口增长了20多倍。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1.1【教学设计】《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模式》 通过分析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资料、案例,使学生了解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通过分析环境对人口的影响,树立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理解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人口增长快慢的决定因素。
2.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理解、掌握各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
3.通过比较分析人口统计资料数据,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地理数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搜集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数据信息来分析整理影响人口增长的原因。
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
【教学重点】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及其分布,中国人口增长状况。
【教学难点】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及其影响因素。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收集人口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和反思。
引导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
活动1. 2 .3 .5 3、四季的形成。
◆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课本内容,自主找出重难点。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人口增长读历史上的人口增长图:叙述人口增长的特点。
人口的增长为什么有慢有快?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的净增人数与同期平均人数之比,多用百分比或千分比表示。
一般情况下,用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也可以得出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研究人口变化的基本数据。
活动1:2000年埃及和日本两国人口统计资料分析。
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比较两国人口增长的差异。
两国人口各增长多少。
分组讨论交流:影响人增长快慢的因素有哪些?(结合地图册P1)哪些因素是正增长、哪些是负增长?起决定性的因素是什么?如“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案教材名称: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材版本:湘教版适用年级:高二总课时:50课时教案编写时间:2xxxxxx年x月x日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课题:自然地理环境概述教学目标: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内涵;2.了解地球的成因和内部结构;3.掌握地球的外部形态和水文地理特征;4.了解地球的气候区划和生物群落分布。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引入地理概念,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了解地理是研究地球的科学。
Step 2 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内涵2.内涵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球的内部结构、外部形态、水文地理特征、气候区划和生物群落分布等。
Step 3 地球的成因和内部结构1.地球的形成:宇宙大爆炸理论、恒星形成、太阳系形成、地球形成。
2.地球的内部结构:地震波分析法、地壳、地幔、外核、内核的特点和组成。
Step 4 地球的外部形态和水文地理特征1.地球表面的形态:陆地和海洋的分布、陆地的特征。
2.地球的水文地理特征:水的循环、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Step 5 地球的气候区划和生物群落分布1.气候区划:气候形成的因素、气候要素和气候要素的分布特点。
2.生物群落分布:生物群落的概念、生物群落分布的影响因素。
Step 6 检测与评价1.课堂小测:选择题、判断题2.学生自评和互评:评价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概述的掌握程度。
课后作业:1.预习下节课内容:地理图谱和地图制图;2.完成课后习题:课后习题中的选择题。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地球的成因和内部结构、地球的外部形态和水文地理特征、地球的气候区划和生物群落分布等。
同时,通过互动讨论和小测检测,能够不断巩固学生的知识点,并让学生能够在课后做好预习和复习。
初二地理第二学期教学计划湘教版
初二地理第二学期教学计划湘教版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初二地理第二学期教学计划湘教版篇1经过一个愉快寒假的休整,又迎来了一个新学期,为了保证在新学期里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先做好如下教学工作计划:一、学生现状分析:本学期是在学生经历一个学年的地理方面知识的学习进入了初二阶段,学生在初一阶段的学习中,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技能。
在课堂上能进行有序的教学,但学生之间的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学生由于平时投入少,未能及时做好复习,课堂内精力不集中。
有的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不太强,所以本学期要按照班级实际情况,并在教学中关注全体学生,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成果。
二、教材分析学习中国地理知识和运用常见地图、地理图表,以及填写简单地图和图表能力,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简单的地理问题的能力。
初步树立正确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懂得协同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
三、本学期教学目的本学期是在八年级上册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的地理差异,认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
了解省级区域、省内区域和跨省区域的位置、自然特征及经济的发展状况。
四、提高措施1、在一年级现有的基础知识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做好每一节课的课堂实际,在课后的反思中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取长补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教学。
在课堂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地理事物和现象,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在相应地理材料、图片中独立获取地理知识。
在平时月考之前,把学习的基础知识要掌握好,并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记忆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个别学生加以指导,使他们更快进步。
2、做好不同学生的提高工作。
本学期要对中学生在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地理能力,如读图和用图的能力。
对于他们不正确的学习方法给予改进,在课堂上要注意他们的听课状态检验学习效果。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教学设计2篇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教学设计(一)【引言】人口分布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关系到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也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条件之一。
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会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研究人口分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人口的集聚和分散特征、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以及人口分布的对策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第一节:人口的集聚和分散特征】【知识目标】1. 了解人口集聚和分散的基本概念;2. 掌握人口集聚和分散的特征;3. 分析人口集聚和分散的原因。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学生老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话题,如“你所在的城市有哪些人口集聚的特点?为什么?”既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了解学生对人口分布的初步认识。
步骤二:呈现学习内容通过幻灯片或板书展示人口集聚和分散的定义,并解释其含义。
步骤三:学习人口集聚特征1. 指导学生自学课本P2-P3的有关内容,理解人口集聚的含义;2. 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实际案例出发,总结人口集聚的特点,并进行小组讨论;3. 每个小组选择代表汇报他们的观点,并拓展对人口集聚特征的讨论。
步骤四:学习人口分散特征1. 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本P3-P4的内容,了解人口分散的含义;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人口分散的特点,并呈现他们的研究结果;3. 教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对人口分散特征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步骤五:总结特征要求学生将人口集聚和分散的特征整理出来,介绍并记录在黑板上。
步骤六:分析人口集聚和分散的原因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人口的集聚和分散现象?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整理出人口集聚和分散的原因;3. 学生代表向全班汇报,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澄清学生对原因的理解。
【延伸探究】学生可自选城市、乡村或特定地区进行实地考察,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了解和分析当地人口集聚和分散的原因,并撰写实地调查报告。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人口集聚和分散的概念、特征和原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人口分布提供了基础。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导入新课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城市土地利用,知道了城市中的各种经济活动需要占有或者利用肯定的城市土地,形成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
但是,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各个地块的交通通达性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因此,经济活动之间必定要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就形成了功能区。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城市功能区和空间结构。
推动新课板书:三、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师城市功能区可划分为哪些类型?生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巡游区与城市绿地、特别功能区等。
师回答得很好。
那么,这些功能区的形成,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生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进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那么,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呢?师北京市中心城区没有形成中心商务区,而是形成了行政区,这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生历史文化因素。
师很好。
早期的土地利用对日后的土地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城市的进展和更新改造就需要考虑如何继承和保持城市的特色。
那么,受历史因素的影响,从前的土地利用,是否是一成不变的呢?学科%网生否。
师城市的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非一成不变。
例如,很多有污染的工厂从市区迁至郊区,原址改建为住宅区等。
因此说城市的土地利用也会随着历史的进展而改变。
师(承转)在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各种因素中,对城市功能区划分影响最显著的应当是经济因素。
请同学们思索,多数城市中,它们的中心地区都是什么功能区呢?生中心商务区。
师那么,中心商务区为什么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呢?[合作探究]生(商量后回答)靠近市中心,就可以接近的消费群,而且交通通达性强,商家情愿付很高的租金,一旦离开市中心,就只愿付很低的租金。
师(精讲)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城市土地供应有限,条件好的地点需求量大,地租高,在竞争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取决于各种活动情愿付出租金的凹凸。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运动等。
2. 掌握地球的自然地理现象,包括地壳运动、地震、火山爆发等。
3. 了解地球的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
4.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 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2. 地球的自然资源的了解和分析。
教学准备:1. 教材:湘教版地理必修二2. 多媒体设备3. 实物地球仪、地图等教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关于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现象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现象有什么了解?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教材内容,讲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运动等。
并结合实物地球仪和地图进行示范和说明。
2. 讲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现象,包括地壳运动、地震、火山爆发等。
并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加深学生对这些现象的理解。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分发案例分析材料,让学生阅读并分析其中的问题。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中涉及的地球自然地理特征和现象,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案例分析中的问题,并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2.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五、概念澄清(10分钟)1. 针对学生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概念澄清和解答。
2. 强调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重要性。
六、巩固练习(15分钟)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收集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订正。
七、拓展延伸(10分钟)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进一步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现象。
2. 提供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八、课堂总结(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现象的重要性。
初二地理第二学期教学计划湘教版
初二地理第二学期教学计划湘教版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初二地理第二学期教学计划湘教版1一、教材分析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湘教版地理必修二,这部分内容是立足必修一的基础,选取了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几方面社会经济活动,探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特点及与社会因素、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逐步树立起“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
与此同时,掌握地理问题思考、分析的方法,特别是能够对“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中涉及到现实生产、生活中地理现象、地理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做到学有价值、学以致用。
二、教学措施为更好落实学校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我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两个方面着手来进行教学。
(1)强调学习过程,培养良好习惯。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落实基本的学习过程及课前预习,课堂高效听讲,课后复习整理三个基本环节。
①课前通读教材,独立完成配套教材的基础知识梳理。
发现问题,标记问题为课堂有针对性的“解惑”做好准备。
②上课时,活跃思考,认真听讲,踊跃发言,使“疑惑”在45分钟内真正排除,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③课后再次通读教材,整理课堂笔记,特别是对预习过程出现的问题要细致的做好记录。
独立完成配套教材的自测自评试题。
(2)落实活动实践,激发学习兴趣。
结合湘教版教材的特点和我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将大力推进教材活动实践。
为此,将公布本学期的地理活动安排。
学生分组做好活动项目的选择、准备、实施,特别是学生活动的指导和成果的展示工作,在一定层面上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合作探究,积极思考,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使兴趣更浓厚。
(3)注重知识小结和单元测试的`讲练,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4)研究教材和教法,提升业务素质。
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材只是教学的一种资源,不是必须严格遵循的标尺。
立足课标,研究教材挖掘其有效性和分析“活动”、“阅读”的针对性,合理选“材”。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学生现有的知识体验层次,从学生身边寻找教学资源,从学生生活体验中寻找资源,有效补充是教材本地化、通俗化,与学生在学习和认识过程中达到共鸣。
第一节 人口分布-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第一节人口分布-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口分布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掌握人口分布的各种现象和特点,如密集区、稀疏区、拥挤区、空旷区等;3.学习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分布不均和人口流动的测量和分析方法;4.探究人口变化对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人口分布的基本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人口分布现象及其特点。
三、教学难点1.掌握人口分布量的测量和分析方法;2.探究人口分布不均与人口流动对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人口的分布情况,并讨论与人口分布相关的问题,如城市化、资源配置等。
2. 概念讲解讲解人口分布的概念,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分布不均等。
3. 案例分析以中国为例,通过课件展示比较典型的人口分布现象,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地区、东北地区等,并让学生分析形成这些现象的影响因素。
4. 经典资料展示展示和分析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如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水平等,以及不同地区人口流动的特点和趋势。
还可以通过相关报纸和文献展示国内外人口变化的趋势。
5. 组织讨论针对中国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现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究人口分布不均对国家和地区发展带来的影响,如资源分配、经济发展等。
五、教学方法讲解、案例分析、经典资料展示、组织讨论。
六、教学工具课件、相关报纸和文献。
七、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和表现;2.学生提交分析作业。
八、教学延伸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全球范围内的人口分布情况和人口变化趋势,以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口政策和措施。
同时,也可以通过模拟实验等方式深入探究人口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案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案【篇一: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案2 湘教版必修2】 1.3 人口迁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4.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难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媒体与教具]图片、资料、录象、课件等[课时安排]1课时[讲授过程]【新课导入】播放录象:我国民工流动、伊拉克战争难民移动,引入本节课题。
【板书】第三节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阅读思考】阅读课本回答问题:①人口变动的原因是什么?②什么是人口迁移?③短期旅行、农民秋收后到城市打工、去商店买东西是否是人口迁移【点拨】人口迁移是指变更定居地时间为长期或永久,人口迁移≠人口流动。
③中的现象都是人口流动。
【活动】针对课本活动1判断是否为人口迁移?各组讨论,发言人回答。
【判断】①图1-9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流动路线示意图;②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③我国当代人口迁移。
判断以上所属人口迁移类型。
【承转】①②为国际人口迁移,③为国内人口迁移,引入人口迁移的分类。
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
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英文版Geography Xiang Edition Selective Compulsory 2 Teaching Plan and Teaching ProgressGeography Xiang Edition Selective Compulsory 2 is a course that focuses on the geographical fea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pecific regions. The teaching plan for this course includes a variety of topics such as climate, vegetation, landforms, and human geography. The teaching progress is designed to cover these topics in a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manner, ensuring that students gain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geographical aspects of the regions studied.The teaching plan for Geography Xiang Edition Selective Compulsory 2 is divided into several units, each focusing on a different region or theme. The first unit covers the climate and vegetation of a specific region, providing students with an overview of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at influence the region's geography. Subsequent units explore the landforms and human geography of the region, giving students a complete picture of the phys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the area.In terms of teaching progress, each unit is designed to build upon the previous one, allowing students to develop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region being studied. The teaching methods used in this course include lectures, discussions, group work, and field trips, providing students with a variety of learning experiences that cater to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Overall, the teaching plan and teaching progress for Geography Xiang Edition Selective Compulsory 2 are designed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a comprehensive and engaging learning experience. By focusing on the geographical features andcharacteristics of specific regions, students will gain a deeper appreciation for the diversity and complexity of the world around them.中文翻译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是一门侧重于特定地区地理特征和特点的课程。
2023地理必修二教学计划
2023地理必修二教学计划2023地理必修二教学计划1本学期主要学习湘教版地理必修二,这部分内容是立足必修一的基础,选取了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几方面社会经济活动,探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特点及与社会因素、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逐步树立起“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
与此同时,掌握地理问题思考、分析的方法,特别是能够对“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中涉及到现实生产、生活中地理现象、地理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做到学有价值、学以致用。
一、指导思想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
地理课是高中学生必修和选修的课程。
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整个世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做到学有价值、学以致用。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获得比较完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和参加,乐于探究。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和发展观。
教会学生阅读和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运用能力。
三、教材内容分析本学期所学内容为必修二,侧重于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涉及的内容很多,包括经济、人口、聚落、旅游、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地理》(必修二)只选择了四个主题:人口、聚落中的城市、经济活动中的农业、工业与交通、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四、学生情况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基本没有学习地理,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非常差,而初中地理知识又是进一步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基础,这也就是造成高一学生感觉地1理难学和高中地理教学困难比较大的主要原因。
所以,在教学中要针对以上具体问题,适当放慢教学进度,适度补充与高中地理知识相关的知识,以便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充与高中地理知识相关的知识,以便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
湘教高二地理教案(精选7篇)
湘教高二地理教案(精选7篇)湘教高二地理教案(精选7篇)教师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包含很多,能使全体教师学生都得到发展。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湘教高二地理教案(精选篇1)一、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本学期初一地理要发挥教育功能,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以认真完成学校工作任务为己任。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本年级大部分学生思想觉悟高,上进心强,能够遵守纪律,热爱学习,个个争上进。
但有不少学生好动、贪玩,精力不集中,学习方法欠恰当,因而学习成绩不够理想。
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要加强思想教育,做到因人因材施教。
三、教材分析:本学期主要的地理教学任务:主要是学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区域地理。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主要学习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民族,介绍了我国的领土情况、行政区域的划分、人口概况及其政策、民族的基本情况、我国的民族政策。
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
介绍了我国地形、气候、河流的基本情况,介绍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并指出了不足。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介绍了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分布、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第四章:中国经济:介绍了区域地理的划分。
重点讲述了四大区域的情况。
四、教学措施:1、以课改的精神和要求指导教学。
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要求选择教学方法,特别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以便顺利地实现教学任务,完成教学任务。
注重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整合:教学活动应该是由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注重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重视学生学习的经历和经验,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下学期地理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按照学校新学期的工作计划,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围绕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工作
高一地理必修2教学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
教学内容主要为人文地理知识,应从认识人类生存环境的角度出发组织教学,加强综合性,使地理性更加突出。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从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着眼,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相关的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地理技能、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探究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湘教版地理必修二,这部分内容是立足必修一的基础,选取了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几方面社会经济活动,探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特点及与社会因素、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逐步树立起“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
与此同时,掌握地理问题思考、分析的方法,特别是能够对“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中涉及到现实生产、生活中地理现象、地理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做到学有价值、学以致用。
三、教学目标
本学期学校共安排四次大型考试。
第一、三次为月考,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入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起学好地理的自信心。
因而在授课过程中要突出“双基”,特别是识记性知识要求要到位,月考时也以识记性知识作为考查的重点,对理解性知识暂不作较高要求,以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月考成绩要尽可能高一些,要出现相当比例的高分成绩。
第二次为期中考试,此阶段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并逐步引导学生在识记性知识的基础上努力探讨理解性知识,考查中仍以识记性知识为主,增加一定比例的理解性知识,创造一定的挑战性题目,使一部分优等生脱颖而出。
第四次为期末考试,此阶段应继续巩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且有计划地指导个别学困生提高成绩。
知识上识记与理解并重,通过典型习题的处理,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应试素质,确保期末取得好成绩。
四、教学措施
为更好落实学校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我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两个方面着手来进行教学。
(1)强调学习过程,培养良好习惯。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落实基本的学习过程及课前预习,课堂高效听讲,课后复习整理三个基本环节。
①课前通读教材,独立完成配套教材的基础知识梳理。
发现问题,标记问题为课堂有针对性的“解惑”做好准备。
②上课时,活跃思考,认真听讲,踊跃发言,使“疑惑”在45分钟内真正排除,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③课后再次通读教材,整理课堂笔记,特别是对预习过程出现的问题要细致的做好记录。
独立完成配套教材的自测自评试题。
(2)落实活动实践,激发学习兴趣。
结合湘教版教材的特点和我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将大力推进教材活动实践。
为此,将公布本学期的地理活动安排。
学生分组做好活动项目的选择、准备、实施,特别是学生活动的指导和成果的展示工作,在一定层面上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合作探究,积极思考,激励学生努力学
习,使兴趣更浓厚。
(3)注重知识小结和单元测试的讲练,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每单元结束后,将引导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重难点的复习,帮助学生构建单元知识的网络化体系,并鼓励学生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
精选单元测试题,结合学生学情反馈,做好试题的讲解和薄弱知识点的讲练。
(4)研究教材和教法,提升业务素质。
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材只是教学的一种资源,不是必须严格遵循的标尺。
立足课标,研究教材挖掘其有效性和分析“活动”、“阅读”的针对性,合理选“材”。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学生现有的知识体验层次,从学生身边寻找教学资源,从学生生活体验中寻找资源,有效补充是教材本地化、通俗化,与学生在学习和认识过程中达到共鸣。
本学期我会通过网络学习,同行交流,师生讨论等多渠道下功夫,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五、教学进度
教学进度的安排体现出教学时间利用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关系到本学期教学工作的成败。
我在参照以前的教学进度基础上,结合本学期工作上的实际情况,在组内进行广泛的讨论后,制定出教学进度表。
1、时间安排
3月1日------3月20日第1单元
3月21日------4月17日第2单元
4月18日------5月15日第3单元
5月16日------6月19日第4单元
2、工作安排
高一地理备课组由两人组成,集体备课和习题配置由两人分工完成,其中
单周由王伟作中心发言人,双周由袁旭作中心发言人,提前做好准备,按规定时间进行。
充分利用好学案导学,习题原则上每节一篇(主要利用学案),单元结束后出一套综合练习题。
习题的数量和难易程度由集体备课时研究确定,每节上课前保证准备妥当,以免上课时浪费时间。
学案要经过认真的选题,避免错题和偏题的出现。
六、课时安排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2 课时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2 课时
第三节人口迁移 2 课时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1 课时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4 课时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2 课时
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 课时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3 课时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2 课时
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3 课时
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 课时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课时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 课时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1 课时
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 课时
七、教学上应突出做好的几项工作
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是高考命题一贯的原则,在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的同时,全面地考查考生的各种能力。
基础知识是理解问题、思考问题的重要工具;基础知识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依据;知识是工具、知识是依据,知识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知识要围绕问题、围绕新材料、新情景重新整合。
2、重视主干知识的教学
重视主干知识的教学,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是对考生多年来刻苦学习文化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形成基本能力的鼓励和尊重;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秩序;考试内容的覆盖面,首先应当考虑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然后再考虑其他;强调主干知识是在选材上注意所考查的知识在学科中的地位和分量;强调主干知识是指试题的新情景、新材料、新角度的落脚点必须落在学科基本内容和主干知识范围内,不刻意追求知识的覆盖面。
3、重视知识网络的教学
每一个学科都有它自己的学科知识的体系、框架和网络;每一个学科的知识都有它内在的联系和自身的规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我编织学科的体系、框架和网络的过程;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知识积累、梳理的过程。
4、坚持知识的三点论:知识点、连接点、生长点
强调考查主干知识不意味着让考生死记硬背知识点,而恰恰是强调要建构
学科知识的框架、体系和网络;命题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指围绕新问题、新材料、新情景要重新整合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系统;高考命题是在知识交汇点上命题;高考命题既不为服从主题而牺牲学科主干知识,也不为服从主干知识而肢解主题。
5、坚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的思想
突出能力的测试是高考命题的根本指导思想;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是高考命题的改革重点;考查能力特别注意那些对学生的思维变化有科学意义的,与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相衔接的那些能力。
以上是高一地理组的教学工作计划,定有不足和不当之处,敬请领导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