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第三单元重要知识点
政治高一必修3知识点总结
政治高一必修3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基本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等。
2.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它认为世界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发展是矛盾的斗争和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是真实的,而且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3.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认为社会存在是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社会制度、社会历史和社会制度变革,是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
4.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它认为剩余价值是劳动价值的一部分,是工人所创造的,但却被资本家占有。
马克思主张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解决剩余价值问题,实现工人阶级的解放和幸福。
第二单元: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1.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代表。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并在中国革命战争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2.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中国人民进行了多次革命斗争,如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
这些斗争最终导致了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
3. 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积极进行了党的建设和发展工作。
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推动党的建设和发展,不断壮大党的力量。
第三单元: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1.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社会主义通过实现共同富裕、消除剥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方式,为人民谋利益。
2.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实践,如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等。
这些实践证明了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2、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必然性(原因):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2)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3)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意义:(1)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2)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为什么要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因: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意义:(1)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2)这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1、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意义: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
2、我国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1)根本: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2)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3)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高一政治必修三重点知识点归纳
高一政治必修三的重点知识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
和物价总体水平。
2.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
当前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3. 人们收入差距过大,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就会降低。
4. 恩格尔系数减少,通常表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消
费结构改善。
5. 消费心理包括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
心理等。
6. 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总费用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7. 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理念之一。
8. 市场经济的含义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
经济。
9. 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
进行。
部编精品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三单元)知识点资料
高一思想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三单元知识点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第一框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知识点1.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1)产生: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2)作用: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3)历程: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华法系源远流长。
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
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终归于失败。
2.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
(1)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类型: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3)意义: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社会规范。
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并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
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4)基本形式:法是由国家制度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
(5)本质:法是由国家制度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在任何国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由专门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责任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6)职能: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3第三单元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3第三单元政治包涵两层含义:(1)“政”指的是政府;(2)“治”指的是治理。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3第三单元,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3第三单元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目录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2.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在哪?①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突出表现: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作用)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②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A、成因: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B、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
③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4.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它们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①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
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③民族文化的地位: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④中华文化的意义:有利于增强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原因?A、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重要标识。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高中政治的每个单元学完后,都要及时在课下做好总结。
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关于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1生产决定消费:(1)生产...高中政治的每个单元学完后,都要及时在课下做好总结。
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关于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1生产决定消费:(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2)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3)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4)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 消费反作用于生产:(1)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2)消费对生产起导向作用。
(3)消费为生产产生动力。
(4)消费为生产创造劳动力。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1.由我国的主要矛盾决定。
2.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
3是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三.大力发展产力的措施: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必须通过改革。
3.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提高科技水平与人口素质。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1)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实行这一制度的措施: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毫不摇动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互相促进的新格局。
五.公司经营成败的因素: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二六.我国就业的现状,意义,措施分别是什么:1.我国就业的意义:(1)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一政治必修一三单元知识点
高一政治必修一三单元知识点1.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条件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人类历史的终极理想。
共产主义追求的是一个没有私有制、无阶级和国家的社会,实现人人平等、物质丰富、精神自由的美好生活。
而要实现共产主义,有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 生产力高度发展: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求。
- 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普遍认同:人们必须普遍认同共产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并将之内化为行为准则。
- 阶级斗争的消亡: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不再存在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人们平等地共享社会财富,不再有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 考虑全人类的利益:共产主义追求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不再以国家、民族或个人的利益为出发点,而是以人类整体的福祉为中心。
2. 如何区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社会主义高级阶段是共产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既有公有制经济的基础,又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消除剥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而在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已经完全占主导地位,非公有制经济逐渐消失。
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
区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关键在于经济制度的不同和主要任务的变化。
在初级阶段,还存在非公有制经济,并且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而在高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已经占主导地位,主要任务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道路和主要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总结出来的一种特殊道路,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点: - 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本质特征。
党的领导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保证了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
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1第三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1第三单元知识点1.分配制度:现阶段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原因: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适用范围是公有制经济。
①原因: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直接原因)②意义: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生产发展;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③地位: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3.按生产要素分配:①适用范围: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②原因和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4.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
(1)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要求收入分配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根本的区别。
)(2)收入分配公平的依据和意义:①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公平分配有利于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2)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3)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4)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 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1)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2)消费对生产起导向作用。
(3)消费为生产产生动力。
(4)消费为生产创造劳动力。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
1.由我国的主要矛盾决定。
2.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
3是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三.大力发展产力的措施: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必须通过改革。
3.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提高科技水平与人口素质。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
(1)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实行这一制度的措施:
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毫不摇动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互相促进的新格局。
五.公司经营成败的因素:
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高一第一学期政治第三单元复习要点
高一第一学期政治第三单元复习要点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1.按劳分配1含义:按劳分配是指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它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居主体地位。
2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l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l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l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2.其他主要分配方式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2按生产要素分配l 按资本要素分配储蓄所得利息、股票所得股息和分红、债券所得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等l 按土地要素分配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l 按劳动要素分配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l 按技术要素分配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l 按管理要素分配管理者通过股权激励方式获得的股份分红。
3.怎样才能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1生产决定分配。
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是实现公平分配的根本途径。
2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
3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4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1.国家财政收入1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
2来源:税收收入主要来源,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
2.国家财政的作用l 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l 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l 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3.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十一.财政收入的形式,影响因素,财政支出的用途:
(一)形式:
税收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
(二)影响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
2.分配政策
(三)用途:
1.经济建设支出。
2.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
3.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4.社会保障支出。
5.债务支出。
十二.财政的作用,税收的特点,性质及违反表现:
(一)财政的作用:
1.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二)税收的特点:
1.税收具有强制性。
2.税收具有无偿性。
3.税收具有固定性。
(三)税收的性质: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四)违税表现: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十三.个人所得税的特征,作用及计算方法:
(一)特征:
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
(二)作用: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三)计算方法:(增值额×17﹪)
分为: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高一政治第三单元重要知识点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一、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按劳分配为主体1、按劳分配含义:按劳分配是指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它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居主体地位。
注:按劳分配——公有制条件下的事业单位和企业(包括公有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农村经营承包集体土地所得2、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①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②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③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④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按劳分配的意义:①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它是消灭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是分配制度上的伟大变革。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非按劳分配方式(只存在非公有制条件下)①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这种分配方式只存在个体经济中。
如城乡个体工商户的收入;农村承包养殖户的收入等。
②按生产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储蓄所得利息、股票所得股息和分红、债券所得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等);按土地要素分配(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按劳动要素分配(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按技术要素分配(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按管理要素分配(管理者通过股权激励方式获得的股份分红)。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①确立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
②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③可以充分调动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中学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学问点总结政治的学习须要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紧密联系时政,结合自身特点去学习。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学好中学阶段的必修课本,以下整理了人教版必修1的学问点,希望可以帮到你!第三单元收入与安排第七课个人收入与安排一、按劳安排为主体,多种安排方式并存生产确定安排,生产资料全部制形式确定安排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全部制经济共同进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此实行以按劳安排为主体,多种安排方式并存的安排制度。
1、按劳安排(1)按劳安排的性质: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安排的基本原则。
(2)内容与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供应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安排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缘由: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安排的前提。
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进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安排的物质基础。
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安排的干脆缘由。
(4)意义:①实行按劳安排,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乐观性与制造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进展。
②按劳安排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安排制度,是结以往几千年来坐享其成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歼灭和消退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同等安排的社会地位,是安排制度上的宏大变革。
2、按劳安排以外的安排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成果安排和按生产要素安排。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安排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干脆归劳动者全部,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进展,还要担当经营风险,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爱护。
(2)按生产要素安排①含义:按生产要素安排,是生产要素全部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全部权参与收益安排。
②详细形式: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a、按劳动要素安排: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
【高中政治】高一第三单元政治必修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高一第三单元政治必修知识点总结
1、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的含义,必然性,实行的意义)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必然性)理解那些分配属于按生产要素
3、效率与公平的含义
4、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合理性、如何表现)
5、财政收入(具体渠道,影响其收入的因素)
6、财政收支的关系(财政赤字是怎样一回事)
7、财政的巨大作用,一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财政支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财政的经济稳定作用;财政具有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作用)二是人民生活有保障(首先,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其次,为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提供物质保证;再后,财政为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提供物质保障)
8、税收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9、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0、纳税人和负税人(区分);增值税(范围、作用、计算公式);个人所得税(范围、征收的意义)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
高一
第三单元政治必修知识点总结,希望同学们阅读后会对自己有所帮助,祝大家阅读愉快。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高中政治必修1第三单元知识点
⾼中政治必修1第三单元知识点要学好⾼中政治,学完每⼀个单元的时候最好简单做⼀下总结,这样能及时发现⾃⼰不懂的地⽅。
今天⼩编在这给⼤家整理了⾼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1第三单元,接下来随着⼩编⼀起来看看吧!⾼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1第三单元第三单元收⼊与分配1.收⼊分配的公平问题是什么——收⼊分配公平的含义收⼊分配相对平等。
为什么——收⼊公平的意义对社会: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共同富裕);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经济全⾯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克服市场经济的局限性,防⽌两极分化;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对个⼈:有利于居民⽣活消费⽔平提⾼,扩⼤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提⾼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怎么办——如何解决根本途径:发展经济,提⾼效率,增加收⼊;制度保证:坚持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重要举措:保证居民收⼊在国民收⼊分配中合理⽐重,保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合理⽐重,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政府加强对收⼊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调节过⾼收⼊,取缔⾮法收⼊,最低收⼊,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缩⼩收⼊差距;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提⾼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公平;促进就业,完善社会制度,缩⼩收⼊差距,实现公平。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什么——效率与公平的含义效率:资源节约,社会财富的增加,经济发展;公平:收⼊分配相对平等。
为什么——两者关系效率与公平具有⼀致性。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产⼒、提⾼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公平是提⾼效率的保证。
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产、提⾼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怎么办——如何处理既要反对平均主义,⼜要防⽌收⼊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要提倡奉献精神;在⿎励⼈们创业致富的同时,提倡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高中政治生活第三单元知识归纳
高中政治生活第三单元知识归纳高中政治生活第三单元知识归纳很多人无奈于政治的知识,认为知识内容太琐碎,但是又要求记忆,你还记得第三单元学了内容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知识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中政治生活第三单元知识一、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1、性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大表大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大表大会是地方各级权力机关。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它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3、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其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和最高监督权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意志;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国家权力统一;有利于我国各民族平等和团结;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5、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
6、人民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各项职能,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义务:遵守法律、保守机密、联系群众、接受监督。
权力: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1、政体:一个国家的政权机关的组织形式,叫做政体。
(国体:国家的性质)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
2、我国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
4、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
(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5、民主集中制的体现:① 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关系上,人大代表民主选出,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决策少数服从多数。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那么你掌握了多少呢?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
一、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1、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1)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产生:广大人民通过直接选举或间接选举的方式选出人民代表,由它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
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并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
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行使全国人大部分职权。
(3)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是本行政区域内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
(4)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①立法权:即制定法律的权力。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最高国家立法权。
宪法、刑法、民法及一切法律都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审议并通过,才能生效。
省、直辖市的人大及其会可以制订地方性法规。
②决定权: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会依照法定的程序决定国家和社会或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项的权力。
如:全国人大决定国家主席、通过政府工作报告,十一五发展规划等。
③任免权:各级人大及其会对相关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他组成的人员进行选举、任命、罢免、撤职等权力。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提纲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提纲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应于所实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然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为主体①基本内容和要求含义: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②必然性: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③意义:第一、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第二、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④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3、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在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4、按生产要素分配①含义: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②内容: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③意义:第一、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第二、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④原则: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二、兼顾效率与公平——分配原则1、含义:①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
效率提高——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②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要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高一政治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政治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主备人:张义美审核人:高一政治组备课时间:2012-3-27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
这一制度是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政党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基本政治制度。
(也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2、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是我国的立法机关(宪法的修改,法律的制定和修改是它来完成)。
全国人大,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最高地位,其它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其常设机关是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简称全国人大常委会。
3、人民如何行使权力?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间接行使权力,----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选举人民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
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
人民代表是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4、人民代表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①审议权②表决权③提案权(向人大提议案)④质询权义务:①必须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②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
产生方式:民主选举(包括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任期:每届任期五年人大代表的法定地位: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①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②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③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④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1、按劳分配含义:按劳分配是指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它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居主体地位。
注:按劳分配——公有制条件下的事业单位和企业(包括公有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农村经营承包集体土地所得
2、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①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②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③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④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按劳分配的意义:①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它是消灭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是分配制度上的伟大变革。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非按劳分配方式(只存在非公有制条件下)
①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这种分配方式只存在个体经济中。
如城乡个体工商户的收入;农村承包养殖户的收入等。
②按生产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储蓄所得利息、股票所得股息和分红、债券所得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等);按土地要素分配(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按劳动要素分配(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按技术要素分配(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按管理要素分配(管理者通过股权激励方式获得的股份分红)。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①确立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
②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③可以充分调动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二、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一)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1、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如何实现社会公平(收入分配公平)?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保证。
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具体措施: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生活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具体措施:A、加强政府对收入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B、通过强化税收调节税收调节,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C、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④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居民收入(根本途径)
(二)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
1、效率,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效率=产出/投入),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效率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
2、效率公平的关系:①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②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3、为什么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①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必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②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4、怎样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
一、国家财政
(一)财政及其作用
1、财政
(1)含义: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2)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
(3)实施渠道:国家预算(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称作国家预算)国家决算(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称作国家决算)。
2、财政的作用:①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与民生相关措施体现这一点);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例如: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行业);③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3、怎样运用财政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①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②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4、知识扩充:比较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
辨析比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二)财政收入和支出
1、财政收入
(1)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
(2)来源:①税收收入(最普遍最重要);②利润收入;③债务收入;④其他收入。
(3)影响因素:①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影响因素);②分配政策。
2、财政支出
(1)含义:财政支出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2)分类:①经济建设支出(有利于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②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③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是巩固国家政权、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保证);④社会保障支出(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⑤债务支出。
3.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
(一)税收及其种类
1、税收含义: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税收为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2、税收基本特征及关系: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征。
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的固定性。
◆温馨提示:税收的固定性是相对于税法来说的,而不是绝对的。
税收的固定性是就税法不变的情况而言的。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具体的征税标准是可以改变的。
3、税收的种类:根据征税对象划分,目前我国税收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共二十多种,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是影响最大的两个税种。
(1)增值税:增值税属于流转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税收。
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其基本税率是17%
(2)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税收。
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不在我国境内居住和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
计税方法:增值税=商品销售额×税率-上一环节已缴税金(知识扩展)
(二)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 依法纳税的必要性:①税收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赖以存在和实现其各项职能的物质基础。
②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③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自觉诚信纳税,这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2. 偷税、欠税、骗税、抗税是违法行为
3、公民怎样增强“自觉纳税”意识,做一个守法公民?①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②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③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