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高考历史重要考点练习卷: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考历史人教版必修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练习卷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1897年11月《时务报》曾记载:“乡人某蓄鸡鸭甚伙,而得蛋甚少,约计徒食而无所出者,五分而有其一。
于是以曷格司射光(即X射线)验之,果见所蓄鸡鸭中,不生蛋者居其弱半。
自此以后,该乡人购鸡鸭,必携射光机器,能生蛋者留之,否则售之于市。
”这一记载反映了()A.西方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应用B.大众媒介关注近代科技的应用C.维新思想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D.西方科学思想在中国得到弘扬【答案】B2.下面是1902年、1912年中国报刊数量统计图。
其呈现的变更反映出()A.维新变法产生巨大影响B.清末新政激励创办报刊C.革命过程留意舆论宣扬D.临时政府提倡言论自由【答案】D3.《上海洋场竹枝词》称:“欲将生意扩充谋,任职人员选女流,自古招牌宜用活,尽将蜂蝶共追求。
”这说明当时()A.男女同等深化人心B.崇洋媚外渐成风尚C.新旧观念出现冲突D.儒家伦理遭到否定【答案】C4.清人杨勋的《别琴竹枝词》写道:茶馆开张帝叔铺(tea shop),特零克帝(drink tea)有鸿儒。
试看多少痴男女,并坐谈心廉耻无。
据此可知()A.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全盘西化B.近代中国对女性束缚的加强C.国人大多坚持男尊女卑观念D.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艰难性【答案】D5.民国建立后,以国家法制的形式通令改革服装,民众的穿着装扮不再受国家禁令的约束,中国社会从今进入自由穿着的时代。
从中可以看出()A.衣冠之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B.服饰洋化成为各阶层追逐的新时尚C.服饰成为呈现特性自由的窗口D.中山装是具有中国气派的民族服装【答案】A6.从晚清到民国,历届中心政府均试图厉行禁止鸦片,都未能完全肃清鸦片烟毒。
而1952年新中国开展的全国禁毒运动则取得了胜利。
这一现象说明()A.国民经济取得复原和发展B.国际环境出现了巨大变更C.新中国对地方的有效限制D.鸦片成为中心主要收入源【答案】C7.清人在《清稗类钞》中记载:广州已有盛筵之时“间有客各肴馔一器者,俗呼之曰每人每,价甚昂。
高三历史重点题型专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解析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方法归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及社会影响1.原因(1)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国,并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习俗。
(2)在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出现,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增多,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3)新思想的不断传入,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使得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不断传播,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4)中国政府推行的各种改革,如晚清政府的“新政”、南京临时政府移风易俗的措施等,推动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2.特点(1)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2)从过程看:从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相互渗透。
(3)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且彻底。
不缠足运动虽然起步早,可是进展缓慢,并且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
(4)从动力看:每一次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
3.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
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方法技巧】1.从社会史观角度命题。
近代西方的侵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微观角度引起了中国人衣、食、住、行和社会习俗等领域的变化。
高考命题经常以此为切入点,考查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具体表现,影响因素及其作用。
解题时一般根据材料具体分析即可。
2.从东西思想碰撞角度命题。
随着西方入侵、通商口岸的开辟,西方的思想观念传入中国,冲击着中国的传统观念。
高考会运用当时的文献记载、报刊文摘等材料,考查东西方新旧观念的冲突与交融,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从世界发展潮流及国家的国情角度理解认识。
高三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练习(二十六)有答案
高三历史专题练习(二十六)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间:30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 (2017 •合肥高三段考)有关下图中中央第一代领导人所穿服装的表述,错误的是()A .孙中山设计的,定名中山装B •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C.在中国一度非常流行D .出现于19世纪末期2. (2017 •德阳统测)有学者记载,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他梳着辫子走进课堂,学生们对他的辫子觉得怪异,都在发笑。
辜鸿铭平静地说,“你们笑我,无非是因为我的辫子。
我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3. (2017 •武汉联考)近代中国交谊舞最初还局限于上流社会的少数人,但到20世纪20年代初,跳舞之风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兴起。
早年认为男女合群手舞足蹈“男女杂沓,大败风纪”“与中国美俗良法有所背离”避而不观的中国人,随跳舞潮流由临海一带向内陆澎湃涌来,其旧有之念渐次华离犋碎(支离破碎)。
这反映了()A •西方生活方式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B.儒家的传统观念被国人完全抛弃C.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D .国人接受西方生活方式全盘西化4. (2017 •哈尔滨高三模拟)民国初年中国人的着装,据1912年3月的《申报》记载,当时出现了“中国人外国然而诸位同学脑袋里的辫子,就不那么好剪了”。
同学脑袋里的辫子,就不那么好剪了”的根本原因是A .民主共和深入人心C.专制思想深入人心(海天、肖玮《沉重的转身一一晚清文人实录》)“诸位()B .政体已经发生改变D •民主政治生活开始装,外国人中国装”“男子装饰像女,女子装饰像男”,以及平民穿官服、官僚穿民服的现象。
材料王要反映了 ( )A •民国时期人们服饰观念开放B •民国时期告别了森严的等级制度C .辛亥革命瓦解了中国的衣冠体制D •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5• (2017 •上饶高三检测)近代中国社会风俗的变化呈现出严重的不平衡,主要因为 ( )A •列强侵略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B. 清政府对外开放的地域集中在东部 C. 中国各地经济的发展严重不平衡 D •中国各地的风俗习惯严重不平衡6 • (2017 •昆明高三月考)1882年,顺天乡试发榜,《申报》记者以快马将两江地区(江苏、江西、安徽)中试名单送到天津,用电报传到上海,次日见报,江南士子仅隔 24小时就获知考试的结果。
2017-2018年高考历史重要考点练习卷: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1.1876年,有上海人向《格致汇编》杂志社反映:“本处出卖之牛乳常有加水谋利之弊,因牛乳华人原用以为补养之物,现余所食者得其补力甚少。
”此人询问:“西国有法能査出牛乳中所加水数否?”杂志社答复:西方一是“用浮表”,二是“试其乳所分出之乳油”。
这折射出A.政府注重对公共卫生监管B.国人道德素质有所滑坡C.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D.中国媒体注重科学研究【答案】C2.史载,1887年,上海徐园正式对外开放,门票为一毛钱。
园内专设戏台,演出昆曲等,每晚张灯结彩。
自1896年始,徐园开始放映“西洋影戏”,如1900年徐园刊登的广告:“今有英、美、法活动影戏运来上海,仍假本园十二楼上开演”。
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近代广告业的起步B.戏曲艺术的中西结合C.昆曲艺术的大众化D.新旧并存的时代特点【答案】D3.下表为1912年初中国主要省区和同期美国不同年龄人口所占比重的比较。
与美国相比,中国人口发展表现为低速增长的趋势。
其主要原因是A.重男轻女的传统生育观念B.民间海外移民的结果C.中国近代恶劣的生存环境D.清政府人口政策失误【答案】C4.民国成立之前,没有离婚的概念,只有男子可以休妻,甚至到20世纪上半期,很多妇女参加革命是因为家庭原因。
如《红色娘子军》里的女战士不完全是被南霸天逼出来的,她们出走往往是受不了丈夫、公婆的压迫。
材料反映的史实表明A.理学世俗化的影响深远B.辛亥革命使女性摆脱对家庭的依附C.影视剧固化大众的文化认知D.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答案】A5.1918年夏,上海市议员江确生致函江苏省公署:“妇女现流行一种淫妖之衣服,实为不成体统,不堪寓口者。
女衫手臂则露出一尺左右,女裤则吊高至一尺有余,及至暑天,内则穿红洋纱背心,而外罩以有眼纱之纱衫,几至肌肉尽露。
”该言论表明A.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B.五四运动促进国人思想解放C.男尊女卑的旧观念逐步消除D.政府公开反对西方生活方式6.1905年,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从事家族立宪”。
高考历史一轮考点练习卷: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考历史一轮考点练习卷: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B.电影已经在全国各地广泛普及C.电影成为传播进步思想的主阵地D.上海民众更喜欢观看国产电影4.报刊作为一种大众传媒进入中国,始于19世纪上半叶。这一时期,外国人办了一些外文报刊,但大都影响不大,直到1833年德国人在广州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这是在中国境内的第一份现代意义上的中文报纸。早期外国报刊的出现A.加深了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B.激发了中国人创办民族报刊的意识C.加快了英国列强侵略中国的步伐D.使大众传媒在中国的影响迅速扩大5.辛亥革命前后,由知识分子和商业贤达掌控下的中国报刊大量介绍各国政变史、革命史以启发民智,呼吁改革;用英雄人物事迹鼓舞民众,以报刊策动舆论、影响社会,实现近代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抱负。
这说明当时的报刊A.以宣传革命思想和共和理念为宗旨B.体现出经世致用思想C.致力于宣传资产阶级文化D.把批评和监督政府作为职责所在6.(2019年江苏卷)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
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
该年画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7.(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
这反映出当时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8.(2019年江苏卷)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LL]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
高三高考历史学业水平测试: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单项选择题Ⅰ1.促使中国近代社会风俗习惯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留学生的示范作用B.清政府支持发展工商业C.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D.康有为、孙中山的个人作用[答案] C2.在清末民初,社会上不可能出现的是( )A.郑先生在家里观看电视节目B.人们穿着西装祭拜孔子C.李小姐穿着旗袍拍了一张照片D.在广州吃到了“中西大菜”[答案] A3.如下图所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妇女最时尚的着装——列宁装。
这反映出当时女性的着装( )A.款式多样B.受西方服饰影响C.受苏联影响D.注重个性[答案] C4.近代从“老爷”“大人”到“君”“先生”的称谓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A.男人的社会地位下降B.西式称呼取代了传统称呼C.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D. 民主、平等观念对国人的影响[答案] D5.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
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
”该诗反映了当时( )A.服饰的西化B.洋货倾销中国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答案] C6.1902年,上海的一个人力车车夫在看到一种新式交通工具时有感而发:“完了!这东西要是多起来,我就得失业咯,到时候一家人的生计就没着落了。
”该新式交通工具是( )A.轮船B.火车C.汽车D.飞机[答案] C7.下列事件对中国社会风俗习惯的变革产生重大影响的有( )①辛亥革命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③改革开放A.①③B.①②C.①②③D.②③[答案] C8.创刊于1861年11月的《上海新报》发刊词写道:“大凡商贾贸易,贵乎信息流通,本馆印此新报,所有一切世俗利弊,生意价值,船货往来,无所不载。
”其创办目的是( )A.报道重大时事B.宣传政治主张C.评价社会风气D.传播商业信息[答案] D9.右图所示是1896年创办于上海的一份著名报刊,下列有关此报刊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创了近代国人办报的先例B.近代第一份通俗性报刊C.有利于推进变法,开启民智D.拉开了近代报刊业的序幕[答案] C10.进入近代,中国电报事业开始发展起来。
2018年高考历史(课标Ⅰ专用)复习专题测试_专题二十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共60张PPT)
)
D.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
答案 D 从材料信息可知,“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曾将自己的辫子剪去,但由于要参加
科举考试,他们又重新“假装辫发”,这说明旧的科举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故选D项。20世
纪初,科举制度无法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失去了生命力,故A项错误;新式教育与传统科举并不 相融,故B项错误;发式并非区别新旧学的标志,新旧学的主要区别在于教育的目的、内容等,故C 项错误。
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故选D项。1880年已创办的《万国公报》是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
报刊,A项排除;B项中“实现了言论自由”的表述不当,排除;材料信息无法说明知识界的宣传呼 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故C项错误。 知识拓展 报刊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传播西方文明,促进思想解放。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
5
2
6
19
17
22
10
36
56
由此推断 (
)
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 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 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
答案 Dபைடு நூலகம்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变迁。由材料信息可知,从1880年到1907年,《万国公
报》上发表的禁止女子缠足、兴女学和介绍外国妇女的文章逐渐增多,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
偏易。
B组
自主命题· 省(区、市)卷题组
1.(2017江苏单科,7,3分)《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 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
时间 主题 禁缠足(篇) 3 11 17 1880—1889年 1890—1899年 1900—1907年
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强化练习卷: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清人在《清稗类钞》中记载:广州已有盛筵之时“间有客各肴馔一器者,俗呼之曰每人每,价甚昂”。
材料表明在当时的中国( )A.部分人已注意饮食卫生方面的问题B.各种特色菜肴深受食客欢迎C.中国民众已普遍接受分餐之习D.清人的饮食习惯被西洋饮食风尚取代2.20世纪初,上海《良友》画报中女性读书成为重要题材,其中《女子读天演论》是典型的代表作,画报中女子气质娴静,手握书卷,这幅作品呈现了书的名字——《天演论》,却不是《女诫》或《列女传》等女学教材。
这种情况最能说明( )A.新式学堂教育发展迅速B.上海成为女性解放的中心C.维新思潮成为时代主流D.民族危机冲击着传统观念3.在江西兴国县,过去一桩亲事须费200银元左右,相当于中农的全部家产,为了讨亲而欠债的很多。
1931年当地政府规定婚姻自由,结婚不许定聘金,已定聘金一律禁收。
当地政府这一举措( )A.废除了农村落后的婚姻陋习B.否定了宗法血缘的传统观念C.摧毁了买卖婚姻的社会基础D.促使当地社会习俗有所改变4.据史料记载,建于1915年的福州基督教青年会筹集巨款为会员建设体育馆、手球房,开办国术班、游泳班和排球班等。
常为会员及社会人士举办各种体育培训、比赛、放映电影等活动。
这说明( )A.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引进工业文明B.西方文化受到知识分子的青睐C.运动娱乐成为人们主要休闲方式D.西方文化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5.辛亥革命前,“断发易服”的呼声日益高涨。
有人将戊戌维新的失败归咎为“变法之初不先变发”,一些海归留学生认为“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
这些观点( )A.表明“断发易服”具有观念变革意义B.说明维新运动没有涉及社会生活领域C.揭示了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D.反映出维新运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6.1900年,蔡元培之妻逝世,多人登门说媒。
蔡元培贴出“征婚启事”:第一,不缠足。
第二,识字。
第三,男子不娶妾,不娶姨太太。
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测试卷(十一)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2018’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同步测试卷历史(十一)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54分)1.(2016附中)1876年葛元煦注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到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
翻阅当时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德义楼”“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
这表明(A) A.中国饮食文化在碰撞中渐变B.西式餐饮渗入中国普通百姓家C.西餐经营由洋人变为中国人D.中国餐饮行业营销手段西方化【解析】从题干中“上海”“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等信息可知西餐逐渐影响到部分居民的饮食结构,故A项正确;B、C、D三项表述不符合材料,排除。
2.(2016一中)188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指出:“机器纺纱布局司机者,一人掌管数机,须终日直立奔走,缠足者不能为也;机器缫丝局其司盆者,亦须久立,缠足者亦不便。
”这说明(A)A.工业文明冲击了传统农业文明B.洋务运动提倡男女平等C.洋务运动主张改变纲常伦理D.晚清女权运动蓬勃兴起【解析】机器引进中国后,农业文明影响下的生活习俗等也随之发生改变,说明了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冲击。
3.(2016雅礼)1909年2月6日,清廷颁布诏谕,禁止蓄养买卖奴婢,历经两千余年的奴婢制度终告结束。
此次废奴诏谕规定,“凡从前旗下家奴”,“概听赎身,放出为民”,“其经放出及无力赎身者,以雇工人论”。
清廷的废奴举措(D) A.摧毁了世界上最大的奴隶贸易市场B.推动了明清以来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C.为辛亥革命的到来准备了群众基础D.是顺应世界时代发展潮流的进步之举【解析】世界上最大的奴隶贸易市场是在非洲,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中断了明清以来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是反清的,而清廷的废奴举措是进步的,清廷的废奴举措不能为辛亥革命的到来准备群众基础,故C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清廷的废奴举措,解放人身自由,是顺应世界时代发展潮流的进步之举,故D项正确。
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8)(计时: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学者认为,中国服饰逐渐丧失民族特点并趋于洋化的重大转型时期是在清末民初。
造成这种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A.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B.西式服装的传入和流行C.国内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2015·湖北省六校联考)1894年7月2日,某商行在《天津早报》中登了一则广告:“本行新到洋醋、吕宋酸果、白兰地等,恭候光临。
”此广告反映出()A.市民饮食的变化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C.报纸的功能出现刊登广告的新变化D.物质生活的西化3.(2015·苏州模拟)《民国乌青镇志》卷19《风俗》载;“间有先由男女同意,始行请示父母,互换饰物,再挽冰人(指媒人)行传经纳采之礼。
”这说明当时乌青镇()A.自由恋爱成为时尚B.仍然遵循传统的习俗C.市民生活新旧交织D.民众普遍接受新生活4.(2015·衡水中学模拟)“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八个字是目睹了辛亥革命的少年瞿秋白对当时社会变化的体验之词。
辫子本是女真人的一种风俗习惯,剪辫与否本身不会给社会生活带来多大影响,但在当时人的心目中,“辫子割了”却与“皇帝倒了”相并而提。
这说明()A.辫子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伴生物B.辫子被割掉是革命成功的标志C.辫子割了是革命彻底性的表现D.政治变迁影响了思想观念变化5.(2015·长郡中学模拟)“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汽车工业是以载货车为主。
对轿车缺乏应有的重视,这使得我国的轿车工业技术水平长期处于极为幼稚的状态”。
但有人认为其实当时的汽车工业结构是与当时我国的国情基本适应的。
与之适应的国情主要是()A.我国汽车工业技术落后B.我国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C.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D.该报成为宣传新思想的革命阵地11.1912年7月6日,北京的文化人之间因政治观点不同而发生一场无约之殴。
2018高考历史课练2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含解析
C.移风易俗任重道远 D.西方文明具有优越性5.《女学报》(1903年)登载:“现在上海几个女学堂的女学生,一个个神清气爽、磊落大方……身体没有一点弯曲,好似春天的修竹一样细直……比那种涂脂抹粉、一步三扭的小脚伶仃的样子,真是天地了。
”这表明当时上海( ) A.拥有宽松良好的办学环境 B.妇女政治地位超过了男子C.人们的审美观与西方看齐 D.社会风尚发生较大的变化6.1906年除夕,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自次年正月起,废除“婢膝奴颜,有伤气节”的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卑职”等用语。
此后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纷纷效仿。
这种现象说明( ) A.传统社会生活方式开始发生变化 B.晚清时期封建陋习已基本被清除C.部分清廷官员逐步认同近代观念 D.晚清时期各省已摆脱中央政治控制7.(2017·河北石家庄一模)《大公报》记者撰文:“今年之新年,只可谓官国二年,不当谓民国二年”,“然以各人心理中观之,民国一新年,国民一新年,彼此各一心理,彼此各一新年,则固未尝有两也”。
这体现了 ( ) A.民主共和名存实亡 B.农耕文明影响深远C.迷信思想根深蒂固 D.官民冲突不可调和8.(2017·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洋楼层叠,大厦云连。
建筑宏伟,雕刻优美。
电线铁道,纵横如网。
汽车马车,往来如梳(梭)。
广大公园,环植四时花木。
道平如砥,旁植乔树,郁郁葱葱。
微妙之乐,来自空际……烟筒林立,上矗霄汉。
吐气成球,漫濛如雾。
机声轧轧,声闻于天……未开之民,臵身斯境,目眩神迷……曰文明文明,其在是矣。
”材料反映出当时部分中国人眼中“文明”的核心是( )A.交通工具近代化 B.物质生活近代化C.城市生活近代化 D.工业发展近代化9.阅读1934年长江流域四大航运公司轮船吨位数(百分比)对比示意图。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最新高考历史章节测试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教版)(含答案)
最新历史备考资料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1.下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A.②③BC.①③④D解析“西式帽”的出现,表明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广告未宣传博士帽的实用功能;帽式差异体现不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答案 B2.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C.D.解析因为婚姻习俗的总体趋势是删繁就简,旧式婚姻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当繁琐。
习俗的演变,城乡差异巨大,B项是正确的推断;C项正确地表达了婚姻习俗演变的历史过程;从材料中“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可以推断出D项的合理性。
答案 A3.下图为1878年天津首发的中国第一套邮票中的一枚。
与该邮票设计理念无关的是()A.B.C.D.解析本题为图片理解题。
第一识别标志是时间,1878年属于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对西方的学习还处于“器物”阶段,故官方发行的邮票不会出现“兴民权”的思想,可直接选出D项。
图上英文及阿拉伯数字对应B项,邮政局对应C项,大清与龙对应A项,用排除法也可选出D项。
答案 D4.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A.1898~1900年B.1901~1911C.1912~1927年D.1928~1937解析本题为材料理解题。
从材料中多次出现的“新”、“旧”可定位到清末民初这一新旧交替的时代,把答案锁定在B、C两项之间。
再根据“新内阁成”联系到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责任内阁制”这一重点概念,从而排除B 项。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十八)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十八)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表是民国初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据此可知( )A.辛亥革命后民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B.社会转型过程中守旧势力依然强大C.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普遍的提高D.妇女得以从传统文化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析:选A 根据材料中“民国初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中设立的“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办学宗旨”体现出辛亥革命后妇女参政的可能性,故A项正确。
2.(2017·湖南十三校联考)民国三十六年结婚证上证词:“喜今日嘉礼初成,良缘遂缔。
诗咏关雎,雅歌麟趾。
瑞叶五世其昌,祥开二南之化。
同心同德,宜室宜家。
相敬如宾,永谐鱼水之欢。
互助精减,共盟鸳鸯之誓。
此证!”下列对这张西安政府机关刊印的结婚证评论正确的是( )A.用语明显受白话文运动的影响B.体现了中国婚姻制度的进步性C.语言文雅遭到日军敌视和查禁D.由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政厅颁发解析:选B 中国传统婚姻是为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婚仪式为三拜九叩,未有结婚证和婚姻自由,此结婚证即体现了中国婚姻制度的进步,故B项正确。
3.19世纪80年代以后,一批来华的传教士中有人首先提倡天足;维新人士更率先反对缠足,主张放足;1901年,慈禧太后下达了劝禁缠足的懿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下令禁止缠足。
这说明( )A.近代放足运动具有反封建政治意义B.传教士主张男女的社会地位平等C.维新人士反对缠足的态度最为坚决D.女性群体的地位受到社会的关注解析:选D 废除缠足表明女性群体的地位受到社会的关注,故D项正确。
4.(2017·乌鲁木齐诊断)历史文物反映着历史变迁。
下列图1到图2的“报时”方式的变化较能反映出( )A.生活方式的变化B.思想观念的变化C.政治制度的变化 D.殖民地化程度的变化解析:选A “报时”方式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间观念的变化,但更多体现的是生活方式上的变化,由“晨钟暮鼓”这种古老的生活方式,向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变化,故A项正确。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提升练习卷: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练习卷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练习卷1.1927年,天津12名社会名流将跳舞与自由结婚、自由离婚、女子再嫁、社交公开等新潮联系起来,指责跳舞像其他新潮一样“毁坏名节,伤风败俗”,“男女偎抱,旋转蹲踢,两体只隔一丝”导致“大起自由之渐,随开诲淫之门”,主张禁止跳舞。
这反映了A. 近代风俗变迁受民主思潮的影响B. 跳舞等新潮活动破坏了社会稳定C. 传统礼教思想在社会中依然存在D. 城市社会生活变迁较为延缓滞后【答案】C2.1900年,蔡元培之妻逝世,多人登门说媒。
蔡元培贴出“征婚启事”:第一,不缠足。
第二,识字。
第三,男子不娶妾,不娶姨太太。
第四,丈夫死后,妻子可以改嫁。
第五,意见不合,可以离婚。
这则“启事”使说媒的人顿时退避三舍。
这反映出当时A. 婚俗观念发生彻底转变B.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显现C. 近代报刊方便信息传播D. 新思想传播的阻力较大【答案】D3.清人郑裕孚《淡志室公牍》中记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山西,“十室之邑,八口之家,无一人之身元洋货”。
由此可以推断当时山西A. 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B. 洋货已经完全取代土货C. 受到了工业文明的影响D. 崇尚洋货风气甚于沿海【答案】C4.下表为《申报》的部分纪事,该纪事能得出的结论是,《申报》A. 是首家使用美国进口新式印报机的报刊B. 支持中国共产党反抗国民党的武装斗争C. 因积极宣传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而停刊D. 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答案】D5.1872年《申报》记载:“上海为商贾辐辏之地,铺户林立,各省趋利之徒已少长咸集,而寒士之谋馆者,亦若以乐土之可居而群贤毕至。
”材料表明A. 洋务思想兴起,对外商战已成趋势B. 商业风气渐开,经商观念逐渐形成C. 上海区位优势明显,人口开始大量聚集D. 知识逐步贬值,士人追名逐利【答案】B6.中国最早的红绿灯出现在上海英租界。
改革开放后,随着智能交通控制系统的发展,自助红绿灯、触摸红绿灯、语音红绿灯等接连出现,以保证道路的顺畅。
2017历史高考分类(2017高考真题+模拟新题)L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L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L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29.L1[2017·全国卷Ⅲ] 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
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
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29.B[解析] 本题以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清末民初以来,一些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但婚姻风俗的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阶层及官宦人家,内地和广大的农村地区变化不大,故A、C两项错误;社会习俗演变受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西方文明传播等因素的影响,政府并未起到主导作用,故D项错误。
材料中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的集体婚礼仪式上,新郎着蓝袍黑褂和新娘穿粉色旗袍体现了中国元素,新娘头披白纱和乐队演奏钢琴曲体现了西方元素,反映了中西风俗融合成为时尚,故B项正确。
15.J1、L1、R1[2017·北京卷] 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
下表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容()A. 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B.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C.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D.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15.A[解析] 本题以晚清民众猜谜语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据“照相处”“达尔文”“立宪”可知这些谜语涉及西方的民众生活、文化和政治等方面,西方文化的影响并非仅停留在器物层面,故排除B项;这些谜底充分体现出晚清民众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并不能反映民众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冷落”,故排除C项;D项中“全盘西化”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
谜底涉及近代中国在西方文化影响下的民众生活、军队建设、商品经济、文化发展、政治观念等,故A项符合题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1.1876年,有上海人向《格致汇编》杂志社反映:“本处出卖之牛乳常有加水谋利之弊,因牛乳华人原用以为补养之物,现余所食者得其补力甚少。
”此人询问:“西国有法能査出牛乳中所加水数否?”杂志社答复:西方一是“用浮表”,二是“试其乳所分出之乳油”。
这折射出A.政府注重对公共卫生监管B.国人道德素质有所滑坡C.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D.中国媒体注重科学研究【答案】C2.史载,1887年,上海徐园正式对外开放,门票为一毛钱。
园内专设戏台,演出昆曲等,每晚张灯结彩。
自1896年始,徐园开始放映“西洋影戏”,如1900年徐园刊登的广告:“今有英、美、法活动影戏运来上海,仍假本园十二楼上开演”。
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近代广告业的起步B.戏曲艺术的中西结合C.昆曲艺术的大众化D.新旧并存的时代特点【答案】D3.下表为1912年初中国主要省区和同期美国不同年龄人口所占比重的比较。
与美国相比,中国人口发展表现为低速增长的趋势。
其主要原因是A.重男轻女的传统生育观念B.民间海外移民的结果C.中国近代恶劣的生存环境D.清政府人口政策失误【答案】C4.民国成立之前,没有离婚的概念,只有男子可以休妻,甚至到20世纪上半期,很多妇女参加革命是因为家庭原因。
如《红色娘子军》里的女战士不完全是被南霸天逼出来的,她们出走往往是受不了丈夫、公婆的压迫。
材料反映的史实表明A.理学世俗化的影响深远B.辛亥革命使女性摆脱对家庭的依附C.影视剧固化大众的文化认知D.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答案】A5.1918年夏,上海市议员江确生致函江苏省公署:“妇女现流行一种淫妖之衣服,实为不成体统,不堪寓口者。
女衫手臂则露出一尺左右,女裤则吊高至一尺有余,及至暑天,内则穿红洋纱背心,而外罩以有眼纱之纱衫,几至肌肉尽露。
”该言论表明A.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B.五四运动促进国人思想解放C.男尊女卑的旧观念逐步消除D.政府公开反对西方生活方式6.1905年,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从事家族立宪”。
1918年该族增订族会章程,1924年修改,并经会员大会讨论通过。
曹氏宗族的管理体制也开始近代化,规定族众有参与宗族事务的重大权力。
此外,浙江绍兴阮氏宗族在1923年之前设立该族议事、执行二部,实行任期制,由选举产生。
导致清末民初宗族组织原则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民主化运动的推动C.新文化运动的开展D.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答案】B7.近代中国道路通行规则是源于英法联军在中国制定并实行的《租借规程》中载明的条文:车辆通行时必须靠路左。
1945年左右,蒋介石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把靠左通行改为靠右通行,并特地发布了近代中国第一部交通规则《城市交通规则》。
这在本质上说明近代中国A.被动学习西方文明B.交通的发展带有殖民主义色彩C.交通规则最早出现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D.交通工具发生根本变化【答案】B8.民国后,“婚礼铁路”作为时髦的象征,成为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交通工具。
当时,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这一市场,为凸显“人情味和生意经”,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
这一现象反映了A.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B.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C.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D.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答案】B9.辛亥年(1911年),革命浪潮激荡全国,蚌埠亦受影响。
由上表信息可知蚌埠在辛亥年间A.成为全国革命中心地区B.交通通讯事业发展较快C.近代化水平居全国前列D.民族工业仍然举步维艰【答案】B10.《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
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由此推断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答案】D11.19世纪后期报刊上诸如《论中西历之所以不同》《中西饮食异宜说》《论中西民情不同》《中西政情之别》一类的文章屡见不鲜,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
这些现象表明中国知识分子A.摒弃陈旧腐朽的儒家文化B.改变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C.提倡全面学习西方的文化D.对西学的了解认识更深入【答案】D12.如图《谣言宜禁》刊登于19世纪末发行的《点石斋画报》,其上配有文字:“泰州为扬属一大邑,早经设立电报局,以便官商寄信之用。
乃近有匪徒造谣言,谓电报局所用电气系以死者之魂炼成,故专收人家供奉之神主牌,每牌值价洋四五十元,须在三年以内者方为合用。
”上述信息从侧面说明了A.谣言散布阻碍了通讯工具应用B.晚清时期社会生活实现近代化C.大众传媒关注科技成果的传播D.民众普遍接受西方的先进技术【答案】C13.广告能反映某个时代独特的文化心理。
如下图所示,《申报》登载的这则广告A.反映了国产香烟具有较高的质量B.说明购买国货是简单的消费行为C.将购买国货与爱国主义联系起来D.迎合了民众期待战争胜利的心理【答案】C14.铁路是近现代文明发展的缩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张家口距京师驿路计四百余里,既属重镇,又当孔通,不但互市之要区,实亦西北之屏藩……以此项路工实关大局,窃谓我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引以为耻,更不得力任其难,勉副众望。
——詹天佑《京张铁路工程纪略》自序材料二1931年蒋介石拟定交通建设五年计划,规定到1937年完成85000公里铁路建设任务。
1934年公布公营铁道条例和民营铁路条例,鼓励省办、民营商办铁道。
建设新路的同时修补整理旧路:加固桥梁、添购机车,装设调度电话、增设防空设施等。
交通建设为国防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据宗玉梅《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述评》材料三从1955年起,京广铁路开始修建复线,至1988年,全线宣告完成全部复线的建设,经过多次提速后,自北京至广州的客车,旅行时间已由过去的90多小时缩短到21小时,武汉到广州的时间也缩短到11个小时左右,……2005年6月,京广高速铁路武广段开始建设,于2009年11月全线建成,建设工期用了4年半,设计时速350公里,武汉到广州的全程最短运行时间3小时,2012年,京广高速铁路北京—武汉段全线建成,北京至广州全程运行时间将缩短至8小时。
——《楚天金报•三条粤汉铁路见证巨变》材料四世界主要国家铁路网密度统计表——《世界铁路发展史》铁路资料库(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京张铁路修筑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国民政府铁路交通建设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京广铁路发展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比较中国在世界铁路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并谈谈你对21世纪中国大力发展铁路交通的看法。
【答案】(1)必要性:①为了促进北方经济发展交流和巩固西北边防,必须修筑京张铁路;②中国人自己修筑京张铁路,能洗刷耻辱,增强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特点:①政府制定计划,明确任务;②公营与民营相结合;③新建与改旧结合,提高道路的技术含量;④成效显著,意义重大。
(3)特点:建设速度日益加快;运行时间日益缩短。
原因:①国家重视铁路的事业,加快建设步伐;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力和财力日益增强;③铁路建设技术和火车制造技术的不断提高。
(4)地位:中国铁路总里程处世界领先地位;但人均公里数短,与发达国家差距大。
看法:①铁路发展符合我国人口密度大、国土面积广的国情;②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铁路建设步伐将会更快;③要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引进先进技术;④要建设安全系数高、运行速度快、服务质量优的国际一流的铁路交通网。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大致以辛亥革命为界分为晚清新政时期和民国时期。
1896—1911年间,仅上海一地,就成立了100多家出版机构。
从1900年至1911年间,我国共译书籍1599种。
这些翻译书籍,译自日文、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或其他语种,而以日文居多。
此时期的译著涉及到哲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历史学、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方面。
由于晚清教育体制的一系列变化,以出版新式教科书为主的出版机构也大量出现。
晚清在上海、汉口等地,通俗文化以它鲜明的大众性也迅速崛起,故以出版小说为主的出版机构这时也蔚为可观。
在1905年前后,民营出版业迅速发展,特别是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的出现和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出版业的双峰。
——摘编自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材料二——摘编自宋原放等《中国出版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出版业的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出版业的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初出版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答案】(1)出版机构的数量迅速增长;大量出版翻译著作;内容涉及多个领域;民营出版业发展迅速。
(2)资本的快速增长;现代股份制企业出现。
(3)挽救民族危机;文化启蒙的需要;西学东渐的影响;近代教育的普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城市的兴起和市民阶层的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