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中药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认识和理解
中药的认识和理解在我国,中药被广泛使用,形成了独特的中医药体系。
中药是从中华医学中发展起来的,其理论基础是中医药理论,有着鲜明的地域性和文化性。
它与我国的医疗保健实践以及我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生活环境相结合。
因此,中药具有中国医学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中药是源于天然药物资源,是一种绿色、天然的药物。
它是由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制成。
中药的使用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最早的社会形态,其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药的理论和实践积淀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其药理作用和药效已得到明确认识。
在治疗遗传性疾病、传染病和慢性病方面有显著的疗效。
我的理解中药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中药是由天然物质制成的,具有独特的药理性能。
2. 中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3. 中药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其用药方法和疗效已得到明确认识。
4. 中药对于一些特定疾病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如中风、高血压、心脏病等。
5. 中药在维护和促进人体健康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我国,中药是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的一种治疗手段。
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些顽固性疾病,如肿瘤、肝炎、糖尿病等,中药具有独特的疗效。
同时,中药还具有增强免疫力、调整体质等功效。
中药的治疗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点:1. 中药在治疗疾病时,主张“治未病”,即强调预防疾病、强化机体的抵抗力,提高免疫能力。
2. 中药在治病过程中,主张顾全大局,即强调平衡医学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界的原则。
3. 中药在治疗疾病时,主张“因势利导”,即因材施治,依据患者的体质特点,使用对症治疗的中药。
4. 中药在治疗疾病时,主张“治标兼治本”,即对于病症的临床表现和病因,采用中药进行综合调理,使机体的内外环境更加协调、平衡。
总之,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特色。
中药以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对于维护人体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医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中药学》知识要点
中医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中药学》知识要点第一单元中药的性能细目一:四气要点:1.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四气2.四气的作用及适应证细目二:五味要点:1.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五味2.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细目三:升降浮沉要点:1.各类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2.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细目四:归经要点: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归经细目五:毒性要点:1.引起毒性反应的原因第二单元中药的配伍细目:中药配伍的内容1.各种配伍关系的意义2.临证用药时怎样对待各种配伍关系第三单元中药的用药禁忌细目一:配伍禁忌要点:1.“十八反”的内容2.“十九畏”的内容细目二:证候禁忌要点:证候禁忌的概念及内容细目三:妊娠用药禁忌要点:妊娠禁忌药的分类与使用原则细目四:服药饮食禁忌要点:服药时一般的饮食禁忌第四单元中药的剂量与用法细目一:剂量要点:影响中药剂量的因素细目二:中药的用法煎煮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等)第五单元解表药细目一:概述要点:解表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发散风寒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麻黄、桂枝、紫苏、荆芥、防风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生姜、香薷、羌活、白芷、细辛、辛夷3.下列药物的功效:藁本、苍耳子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麻黄、香薷、细辛、荆芥、辛夷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麻黄、桂枝、细辛、苍耳子6.麻黄与桂枝、荆芥与防风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三:发散风热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薄荷、柴胡、葛根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3.下列药物的功效:蔓荆子、升麻4.下列药物的用法:薄荷、柴胡、葛根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牛蒡子6.薄荷、牛蒡子与蝉蜕,桑叶与菊花,柴胡、升麻与葛根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第六单元清热药细目一:概述要点:清热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清热泻火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石膏、知母、栀子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芦根、天花粉、夏枯草3.下列药物的功效:淡竹叶、决明子4.下列药物的用法:石膏、知母、栀子、决明子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石膏、天花粉6.石膏与知母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三:清热燥湿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黄芩、黄连、黄柏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龙胆草、苦参3.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苦参4.黄芩、黄连与黄柏等相似药物性能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四:清热解毒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金银花、连翘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蒲公英、鱼腥草、射干、白头翁3.下列药物的功效:穿心莲、紫花地丁、土茯苓、山豆根、大血藤、败酱草、马齿苋、鸦胆子、白花蛇舌草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青黛、鸦胆子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鸦胆子6.金银花与连翘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五:清热凉血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生地黄、玄参、牡丹皮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赤芍3.下列药物的功效:紫草、水牛角4.下列药物的用法:水牛角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玄参、赤芍、紫草6.生地黄与玄参、牡丹皮与赤芍等相似药物性能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六:清虚热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青蒿、地骨皮2.下列药物的功效:白薇、银柴胡、胡黄连3.下列药物的用法:青蒿4.牡丹皮与地骨皮、黄连与胡黄连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第七单元泻下药细目一:概述要点:泻下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攻下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大黄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症:芒硝3.下列药物的功效:番泻叶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大黄、芒硝、番泻叶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大黄、芒硝、番泻叶6.大黄与芒硝等相似药物性能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三:润下药要点:下列药物的功效:火麻仁、郁李仁、松子仁细目四:峻下逐水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功效:甘遂、牵牛子、巴豆2.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甘遂、牵牛子、巴豆3.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甘遂、牵牛子、巴豆第八单元祛风湿药细目一:概述要点:祛风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祛风寒湿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独活、蕲蛇、木瓜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威灵仙、川乌、乌梢蛇3.下列药物的用法:川乌、蕲蛇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川乌、木瓜5.羌活与独活、独活与威灵仙等相似药物性能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三:祛风湿热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秦艽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症:防己3.下列药物的功效:豨莶草、络石藤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豨莶草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防己6.秦艽与防己等相似药物性能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四:祛风湿强筋骨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桑寄生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五加皮3.下列药物的功效:狗脊4.五加皮与桑寄生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第九单元化湿药细目一:概述要点:化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具体药物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藿香、苍术、厚朴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砂仁、白豆蔻3.下列药物的功效:佩兰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砂仁、白豆蔻5.苍术与厚朴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第十单元利水渗湿药细目一:概述要点:利水渗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利水消肿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茯苓、薏苡仁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猪苓、泽泻3.下列药物的用法:薏苡仁4.茯苓与薏苡仁等相似药物性能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三:利尿通淋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车前子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滑石3.下列药物的功效:瞿麦、地肤子、海金沙、萆薢4.下列药物的用法:车前子、滑石、海金沙5.车前子与滑石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四:利湿退黄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茵陈、金钱草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虎杖3.大黄与虎杖等相似药物性能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第十一单元温里药细目一:概述温里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具体药物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小茴香3.下列药物的功效:丁香、高良姜、花椒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附子、肉桂、吴茱萸、花椒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附子、肉桂、丁香6.附子与干姜、附子与肉桂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第十二单元理气药细目一:概述要点:理气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具体药物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陈皮、枳实、木香、香附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青皮、川楝子、乌药、薤白3.下列药物的功效:檀香、佛手、大腹皮4.下列药物的用法:木香、檀香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川楝子6.陈皮与青皮,木香、乌药与香附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第十三单元消食药具体药物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山楂、莱菔子、鸡内金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神曲、麦芽3.下列药物的用法:鸡内金、麦芽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麦芽、莱菔子第十四单元驱虫药细目一:概述要点:驱虫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具体药物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槟榔2.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槟榔3.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槟榔第十五单元止血药细目一:概述要点:止血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凉血止血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小蓟、地榆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大蓟、槐花、侧柏叶、白茅根3.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地榆4.大蓟与小蓟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三:化瘀止血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三七、茜草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蒲黄3.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三七、蒲黄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三七、蒲黄5.三七、茜草与蒲黄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四:收敛止血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白及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仙鹤草、血余炭3.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白及细目五:温经止血药要点:下列药物性能、功效、应用:艾叶第十六单元活血化瘀药细目一:概述要点:活血化瘀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活血止痛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川芎、延胡索、郁金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姜黄、乳香3.下列药物的用法:延胡索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郁金、乳香5.郁金与姜黄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三:活血调经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丹参、红花、益母草、牛膝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桃仁、鸡血藤3.下列药物的用法:牛膝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丹参5.川芎与丹参等相似药物性能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四:活血疗伤药要点:下列药物的功效:土鳖虫、骨碎补细目五:破血消癥药要点:下列药物的功效:莪术、三棱、水蛭第十七单元化痰止咳平喘药细目一:概述要点:化痰止咳平喘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温化寒痰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半夏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天南星、旋覆花3.下列药物的功效:白芥子、白前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半夏、天南星、白芥子、旋覆花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半夏、天南星、白芥子6.半夏与天南星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三:清化热痰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川贝母、浙贝母、瓜蒌、桔梗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竹茹3.下列药物的功效:竹沥、天竺黄、前胡、海藻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竹沥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川贝母、浙贝母、瓜蒌、海藻6.川贝母与浙贝母、瓜蒌皮与瓜蒌仁等相似药物性能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四:止咳平喘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苦杏仁、百部、葶苈子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紫菀、桑白皮3.下列药物的用法:苦杏仁、百部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苦杏仁、百部5.苦杏仁与紫苏子、桑白皮与葶苈子等相似药物性能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第十八单元安神药细目一:概述安神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重镇安神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朱砂、磁石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龙骨3.下列药物的功效:琥珀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朱砂、磁石、龙骨、琥珀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朱砂、磁石6.朱砂与磁石等相似药物性能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三:养心安神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酸枣仁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柏子仁、远志3.下列药物的功效:合欢皮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远志5.酸枣仁与柏子仁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第十九单元平肝息风药细目一:概述平肝息风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平抑肝阳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石决明、牡蛎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代赭石3.下列药物的功效:珍珠母、刺蒺藜4.下列药物的用法:石决明、珍珠母、牡蛎、代赭石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代赭石6.决明子与石决明、龙骨与牡蛎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三:息风止痉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羚羊角、牛黄、钩藤、天麻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地龙、全蝎、僵蚕3.下列药物的功效:蜈蚣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羚羊角、牛黄、珍珠、钩藤、全蝎、蜈蚣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牛黄、全蝎、蜈蚣6.羚羊角与牛黄、钩藤与天麻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第二十单元开窍药细目一:概述要点:开窍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具体药物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麝香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冰片、石菖蒲3.下列药物的功效:苏合香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麝香、冰片、苏合香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麝香、冰片6.麝香与冰片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第二十一单元补虚药细目一:概述要点:补虚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补气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人参、黄芪、白术、甘草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西洋参、党参、山药3.下列药物的功效:太子参、白扁豆、大枣、蜂蜜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人参、西洋参、黄芪、白术、甘草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人参、白术、甘草6.人参与党参、苍术与白术等相似药物性能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三:补阳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鹿茸、杜仲、续断、菟丝子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紫河车、淫羊藿、巴戟天、补骨脂3.下列药物的功效:肉苁蓉、益智仁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鹿茸6.杜仲与桑寄生、杜仲与续断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四:补血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当归、熟地黄、白芍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阿胶、何首乌3.下列药物的用法:当归、阿胶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5.白芍与赤芍等相似药物性能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五:补阴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北沙参、麦冬、龟甲、鳖甲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百合、天冬、石斛、玉竹、枸杞子3.下列药物的功效:黄精、女贞子、墨旱莲4.下列药物的用法:女贞子、龟甲、鳖甲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北沙参6.麦冬与天冬、龟甲与鳖甲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第二十二单元收涩药细目一:概述要点:收涩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固表止汗药要点:下列药物的功效:麻黄根、浮小麦细目三:敛肺涩肠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五味子、乌梅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诃子、肉豆蔻3.下列药物的功效:赤石脂4.下列药物的用法:诃子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赤石脂6.五味子与乌梅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四:固精缩尿止带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山茱萸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桑螵蛸、海螵蛸、莲子、芡实3.下列药物的功效:金樱子4.莲子与芡实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第二十三单元攻毒杀虫止痒药细目一:概述要点:攻毒杀虫止痒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具体药物要点: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硫黄。
中药药性学说
一、中药的性能1.含义:中药性能又称药性,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研究中药性能的理论就是药性理论。
2.内容: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
3.中药防治疾病的基本机制:(1)药物针对病情而各具有的独特性能,称为药物的偏性。
(2)中药的作用:治疗作用,不良反应。
(3)中药性状:指药物形状、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是以药物为观察对象,中药性能是依据用药后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二、四气1.含义:又称四性,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品性,四气之外还有平性。
2.确定依据: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证寒热为基准。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板兰根,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热性或温性,如附子。
3.所示效用: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1)寒凉性所示效用: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作用,有伤阳助寒之害。
(2)温热性: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有伤阴助火之害。
4.阴阳属性: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5.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1)根据病证寒热选择相应药物,治热病投寒药,治寒病投热药。
(2)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治亡阳欲脱,选大热附子,中寒腹痛,投温性之煨姜。
(3)寒热错杂,寒热并用。
(4)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者,当分别治以热药或寒药,必要时加药性相反的反佐药。
三、五味1.含义: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概括,又是部份药物的真实的滋味。
2.确定依据:五味学说是中医归纳解释药物效能的说理工具。
(1)确定的主要依据:今之药味的确定,主以药效,参以口尝。
(2)与所治疾病的关系:功能发表行散的药多辛味,能补虚缓急的药多甘味,能敛肺涩肠的药多酸味,能降泄燥湿的药多苦味,能软坚散结的多咸味。
3.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
临床用于治疗表证,气滞,血瘀等证。
中药的药性理论
此外,还有一类平性药,它是指寒热偏性 不明显,实际上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称 其性平是相对而言的,仍未超出四性的范 围。如党参、山药、甘草等。故四性从本 质而言,实际上是寒热二性。 (平应入性?一直有争议,但从文献记载 或临床实践来看,平性是客观存在的,故 平应入性。)
2.四气的确定及作用 (1)四气的确定 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 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 热性质相对应的。故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 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2.药物升降浮沉趋向性的认定 气机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气 机升降出入发生障碍,机体便处于疾病状 态,产生不同的病势趋向: 向上--如呕吐、喘咳; 向下--如泄利、脱肛; 向外--如自汗、盗汗; 向内--如表证不解等。
因此,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
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说来也就分 别具有向下、向上、向内、向外的 作用趋向了。
能坚:“苦能坚”的提法源于《内经》。 《素问· 脏气法时论》:“肾欲坚,急食苦 以坚之。” 后世举知母、黄柏等苦味药用治肾阴亏虚、 相火亢盛的痿证为例,认为苦能坚阴,并 以“泻火坚阴”之理解释之。 而泻火与存阴乃属因果关系,故“存阴” 是间接作用,“泻火”才是直接作用,因 而“苦能坚阴”实与“苦能清泄”直接相 关。
2.归经理论的形成 前人在用药实践中观察到,一种药物往往 主要对某一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 而对其它经的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 同属性寒清热的药物,有的偏于清肝热, 有的偏于清胃热,有的偏于清肺热或清心 热。 反映了药物在机体产生效应的部位各有侧 重。前人将这些认识加以归纳,系统化, 便形成了归经理论。
(3)升降浮沉与炮制和配伍的关系 影响药性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炮制和 配伍。 炮制: 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 水炒则下行。
中药四气
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发表时间:2009-09-13 发表者:赵东奇 (访问人次:504)中药的性能,指与中药治疗作用有关的性质和功能。
是所有的药物共同具有的一些普遍特性。
中药的性能理论,又称为药性理论。
它既是中药功效的高度概括,也是认识中药功效和应用中药的理论基础。
祖国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而致机体阴阳偏盛偏衰、脏腑经络功能失调的结果。
因而,药物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乎祛邪去因,扶正固本,协调脏腑经络功能,从而纠正机体阴阳偏盛偏衰,使其恢复阴平阳秘。
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作用,是由于各种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也称之为药物的偏性,意思是说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
古人未能对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深入的探究,以药物的偏性来解释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这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清代医家徐洄溪总结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生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则不仅指出了“凡药之用”“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而且进一步对药物的各种偏性作了探求。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中药治疗疾病的偏性是多种多样的,将其复杂的性质与功能概括起来,主要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有毒无毒等方面。
这些性能理论,是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根据药物的治疗作用,在中医的阴阳、脏腑、经络等理论指导下总结出来的。
它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赖以们学习、应用和研究中药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
一、五味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
药食的滋味可以通过口尝而察得。
由于药食“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因此古人将药食的滋味与作用联系起来,并用滋味来解释药食的作用。
而在医学中则以之作为概括药物作用的理论,这样就形成了最初的五味理论。
五味理论在春秋战国时代是以饮食调养的理论出现的,如四时五味的宜忌,过食五味所产生的不良后果等。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中药的性能与性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四气,即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它反映了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四气的阴阳属性为: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四气的不同程度区别为: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温与热,凉与寒虽分别属阳或属阴,但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
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词作进一步的区别。
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指其寒热偏性不甚明显,实际上仍有偏温,或偏凉的不同,称其性平是相对而言的,仍未超出四性的范围。
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
实际上药物的味不止五种,还有淡味和涩昧等,但长期以来均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而辛、甘、酸、苦、咸是最基本的滋味,故习称五味。
其中辛、甘、淡属于阳;酸、苦、咸、涩属阴。
味的确定主要来自,一是药物的滋昧,二是药物的作用。
而五味的实际意义.一是标示药物的真实滋味,一是提示药物作用的基本特征。
辛:能散、能行。
有发散、行气、行血、开窍、化湿等作用。
常用于表证、气滞、血瘀、窍闭、湿阻等,如麻黄、木香、丹参、麝香、藿香等都具有辛味。
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往往也标上“辛”,称辛香之气。
甘:能补、能和、能缓。
即有补虚、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等作用。
常用于虚证、脾胃不和、拘急疼痛等证,如人参、熟地、饴糖、甘草等。
某些甘味药还具有解药食中毒的作用,如甘草、绿豆等,故有甘能解毒之说。
酸:能收、能涩。
总的来讲具有收敛固涩作用。
具体作用据药物归经的不同而异。
味酸而入肺,能固表止汗、敛肺止咳;入肠能止泻止痢;入肾能涩精止遗缩尿。
临床多用于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久痢、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正虚而滑脱不禁的病证,如山茱萸、五味子、五倍子、乌梅等。
此外,酸还有生津、安蛔作用,可用于津伤口渴及蛔厥腹痛之证,如乌梅。
中药基础知识
7.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如甘草反甘遂、乌头反贝母等。
(二)用药禁忌
中医用药禁忌主要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敷药禁忌 等方面。 1.配伍禁忌:是指药物配伍使用会产生或增强药物的毒性反 应,或降低药物的疗效。七情中的相反、相恶是复方配伍禁 忌中应遵循的原则,此外还有“十八反”和“十八畏”。 (1)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乌头反贝母、半 夏、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2)十八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巴豆畏牵牛,丁 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牛。
二、中药的用法
中药的用法包括药物配伍、用药禁忌、剂量等。 (一)配伍 配伍是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的性能,有目的地将两种或两种 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配伍是组成方剂的基础,也是中医用 药治病的主要形式。 1.单行:指用单味药治疗疾病。如独参汤治疗气虚欲脱证, 马齿笕治疗痢疾,独行散治疗产后血晕。 2.相使:指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 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使用。常以一种药物为主,另外一 种或几种为辅,以提高主要的疗效。如黄芪与茯苓相配,茯 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2)甘:能补、能缓、能和,具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 药性、和中、解毒的作用。常用于正气虚弱、脾胃不和等证 及调和药性。如人参、党参、甘草、饴糖、熟地、绿豆等。
(3)酸: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常用于体虚多 汗、久泻、遗精、带下、遗尿等病证。如山茱萸、五味子、 五倍子、乌梅、牡蛎等。
(4)苦:能泄、能燥、能坚,具有清热泻火、降逆止呕、 通泻大便、燥湿祛湿、泻火存阴等作用。常用于实热证、热 结便秘、寒湿证等。如杏仁、栀子、大黄、黄连、苍术、厚 朴等。
第2 中药药性
兴奋中枢
抑制中枢
实验研究:
寒凉药龙胆草、知母、石膏等造成大鼠寒证模型 温热药附子、干姜等造成大鼠热证模型 寒证 痛阈 惊厥阈
时间(S)
热证
电压(v)
中枢神经递质: 寒证 治疗前 温热药 治疗后
色氨酸羟化酶 色氨酸 5-HT
热证 治疗前 寒凉药治 疗后
兴奋性递质: NA、DA
酪氨酸羟化酶 多巴胺β羟化酶
温热药:淫羊藿 ----Na+,K+-ATP酶活性 细胞贮能和供能物质ATP 纠正寒证(阳虚证)病人的 能量不足 实验证明:地塞米松长时期使用 ---出现“耗竭”现象==临床阳虚证 ---Na+,K+-ATP酶活性 淫羊藿:促进钠泵活性恢复
五、寒凉药的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 (补充)
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引起的急性感染,根据其 临床表现,中医辨证一般属热,需以寒凉药为 主的方药治疗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古代劳动人民认为: ** 能治疗热证的药物,便认为属寒性或凉性药 ** 能治疗寒证的药物,便认为属热性或温性药
** 寒、凉药:清热、解毒、凉血、滋阴、泻火 ----治疗热证的中药 ** 温、热药:祛寒、温里、助阳、补气 ----治疗寒证的中药
《神农本草经》指出: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酸味药的功效与药理作用的关系:
①止血
②收敛止泻
③抑菌
④抗炎
4.中药苦味
苦味药主要分布在涌吐药、泻下 药、理气药、清热药、活血药和 祛风湿药中
苦味药的化学成分:主:生物碱、苷类 次:挥发油、黄酮、鞣质 含生物碱的苦寒药占以生物碱为主成分药的75% 含苷类者占总数的56% 苦温药多含挥发油 苦味药有燥湿和泻下作用 *苦寒药如大黄含蒽苷,可刺激大肠粘膜而致泻,有泻实 通便作用 *黄连、黄柏的主要成分为小檗碱,有较好的抗菌、抗炎、 抗毒作用 *杏仁含氰苷,有止咳平喘作用,具有降气平逆功效
中药药物性能歌诀
中药药物性能歌诀中药药物性能歌诀一、四气五味寒热温凉谓四气,四性添平五气谈。
药性寒凉能清热,泻火解毒养阴管;温性药物能通络,助阳温中能散寒。
寒凉属阴治热病,温热属阳阴寒散,药性平和作用缓,实际平性有偏袒。
辛酸甘苦咸五味,药味不同作用换,味辛能散行气血,气滞血瘀表证散,苦味能泻善燥湿,泻火通便降气宜。
酸涩收敛固涩用,久痢脱肛遗盗汗。
咸有软坚润下功,痰核瘰疠便秘搬。
甘能补虚和缓急,补益调和缓痉挛。
甘淡渗湿利小便,水肿胀满最好用。
四气五味有联系,不能分割和切断,黄连苦寒能燥湿,浮萍辛寒风热散,黄芪甘温能补气,芦根甘寒清热烦,更有药物兼味多,兼味越多功亦繁。
二、升降浮沉药有升降浮沉分,体内作用不一般,升浮质轻上行走,升阳发表散风寒。
沉降质重善下行,潜阳降逆能收敛。
升浮性多辛甘热,沉降寒凉咸苦酸。
辛温甘平或微苦,气薄发汗升阳散,麻黄荆芥柴胡类,升麻葛根均发散。
气厚温里能散寒,附桂姜萸诸药联;味厚能泄苦咸寒,清火泄下三黄煎;味薄能通甘淡酸,通降下行茯苓串。
花叶质轻能升浮,旋复独降不一般。
种子果实质量降,芫荽牛蒡能发散。
根据需要定性能,炮制配伍能变换酒炒能升姜炒散,盐炒下行醋炒敛,升降浮沉配伍好,跟随主药能升潜。
三、归经药物总有特殊用,治疗疾病有殊功,药物归经是特点,长期实践认识通。
脾病泄泻食不馨,止泻健运脾经从;咳嗽痰喘是肺疾,止咳化痰肺经供;桑皮清肺能归肺,夏枯草清热肝胆攻;石膏清热并泻火,肺胃有热此药送,熟地补肾归肾经,白术健睥脾经碰。
第三节药物炮制一、炮制目的道地药材用临床,加工炮制大事情。
药物洗漂除杂质,炮制减毒刺激性,改变性能增疗效,生熟炒炙需分清。
生地性寒能凉血,酒蒸熟地补血请。
蒲黄生用能活血,蒲黄炒炭止血灵。
便于制剂或贮存,切片碾碎炒晒烘,矿物甲壳要粉碎,有效成分煎更浓,椿根白皮麦麸炒,腥臭气味可去净。
二、炮制方法炮制方法分三类,火制水制或煮蒸。
(一)火制法1.煅制药置皿中间接煅,或置火内直烧红,矿物贝壳坚硬物,煅后易煎变性能,龙牡本性能沉降,煅后收敛作用重。
常见 中药材 认识
常见中药材认识【实用版】目录1.中药材的定义与特点2.常见中药材的分类与简介3.如何识别和使用中药材4.中药材的药用价值与注意事项正文中药材是指从自然界中采集或者栽培的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经过加工、炮制等一系列工艺处理,成为用于预防、治疗、调理疾病或保健的药品。
中药材的特点是疗效独特、作用温和、毒副作用较小,且具有广泛的适应症和较高的疗效。
一、常见中药材的分类与简介(1)草本类:如菊花、金银花、陈皮、山楂等,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杀菌等功效。
(2)木本类:如桂皮、八角、花椒等,具有芳香化湿、温中散寒等作用。
(3)矿物类:如石膏、磁石、芒硝等,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等功效。
(4)动物类:如蕲蛇、麝香、蜈蚣等,具有祛风通络、活血化瘀等作用。
(5)菌藻类:如银耳、木耳、海带等,具有滋阴润燥、软坚散结等功效。
二、如何识别和使用中药材识别中药材时,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观察外观:中药材的外形、颜色、质地等特征可以帮助我们初步判断其种类。
(2)闻气味:中药材的气味往往具有独特性,通过闻气味可以进一步确认药材的种类。
(3)品尝味道:部分中药材的味道具有一定的特点,如苦、甘、酸、辣等,可以通过品尝来识别。
在使用中药材时,需要根据药材的性能、功效和适应症进行合理的配伍,遵循中医的君臣佐使原则,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要注意药材的质量和炮制方法,避免使用假冒伪劣药材或不当的炮制方法。
三、中药材的药用价值与注意事项中药材的药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其防治疾病的功效上,如清热解毒、消炎杀菌、祛风通络、活血化瘀等。
在使用中药材时,应注意以下事项:(1)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材,避免盲目使用。
(2)注意药材的剂量和用法,遵循医嘱。
(3)合理搭配其他药材,以增强疗效。
(4)避免长期过量使用,以免产生副作用。
中药的药性
中药的药性一、四气五味中药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性和味。
性与味是药物性能的一个方面。
自古以来,各种中药书籍都在每论述一药物时首先标明其性味,这对于认识各种药物的共性和个性,以及临床用药都有实际意义。
药性是根据实际疗效反复验证然后归纳起来的,是从性质上对药物多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
至于药味的确定,是由口尝而得,从而发现各种药物所具不同滋味与医疗作用之间的若干规律性的联系。
因此,味的概念,不仅表示味觉感知的真实滋味,同时也反映药物的实际性能。
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古时也称四气。
其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
而温与热,寒与凉则分别具有共同性;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
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词予以区别。
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
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
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而上,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
在治则方面,《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这是基本的用药规律。
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指药性寒、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比较和缓的药物。
其中也有微寒、微温的,但仍未越出四性的范围;所以平性是指相对的属性,而不是绝对性的概念。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
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实际上不止五种。
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药物,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之处。
至于其阴阳属性,则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综合历代用药经验,其作用有如下述。
辛: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
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或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等,都有辛味。
中药专业的认识与理解
揭示中药的奥秘:专业,传统与创新的融合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自然疗法的关注日益增长,中药学——这门古老而博大的学问,正在全球范围内焕发出新的生机。
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中药专业的内涵、中药的种类与特性、传统中医理论以及中西医结合应用等方面的内容,以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中药学的魅力。
一、中药专业概述中药专业主要研究中药的组成、性能、应用以及与其他医学体系的相互关系。
通过学习中药专业,我们能够了解到各种中药材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以及独特的炮制方法,为人类健康贡献智慧。
二、中药种类与特点1. 草本植物:草本植物种类繁多,是中药材的主要来源。
如黄连、黄芪等,具有清热解毒、益气固表等功效。
2. 矿石类:矿石类药物多具有重镇安神、平肝潜阳的作用,如石膏、磁石等。
3. 动物类:动物类药物具有独特的疗效,如麝香、鹿茸等,具有活血化瘀、补肾壮阳等作用。
三、传统中医理论传统中医理论是中药学的基石。
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理论为我们理解和使用中药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例如,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达到调和气血、平衡脏腑功能的目的;艾灸则利用艾叶的温热性质,温经散寒、扶阳固脱。
四、草药炮制与鉴定炮制是中药材应用的关键环节。
通过正确的炮制方法,可以降低药材的毒副作用,增强疗效。
例如,酒炙法能改变药性,醋炙法能增强药效。
同时,学会鉴定中药材的真伪优劣对于合理用药至关重要。
这需要我们熟悉不同药材的性状特征、显微结构和理化性质等。
五、中西医结合应用随着医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成为一种创新的治疗方式。
中药学与西医学的结合,不仅丰富了医学体系,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有效的治疗选择。
例如,在肿瘤治疗中,中药可以通过调控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生长等方式发挥辅助治疗作用。
而在冠心病的治疗中,中药则可以通过改善心肌缺血、调节心律失常等作用减轻患者的症状。
六、面临挑战与发展机遇当前,中药学面临着诸多挑战。
随着环境变化和生态压力的增加,中药资源日趋紧张;同时,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健康需求的多样化,对中药学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中药性能
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性质和特征的概括,是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等),是以药物(药材)为观察对象。
前人往往将药物的性状和性能相联系,并用药物的性状,即一般所说的形色、气味、质地、入药部位等解释药物作用的原理。
意思是说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
清代医家徐灵胎总结说:
“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除了用上述“以偏纠偏”来解释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外,古人还对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了探究。
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前人不可能对这些物质进行深入细致的认识,所以长期以来,仍以药物的偏性来解释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
对药物作用可从不同角度认识,如作用性质、作用范围、作用趋势、作用强度、作用的益害性等。
药性寒热是从药物对机体பைடு நூலகம்阳盛衰、寒热变化的影响这一特定角度来概括药物作用性质,而不概括药物作用的所有方面。
因此,必须与其它方面的内容相结合,方能全面地认识和掌握药物的性能和作用。
药性寒热与治则:
《本经》提出“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周礼·天官》所载”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
”即是当时代表性的论述。
后来,由于五行学说的盛行和影响,这种原初的“滋味说”遂被改造成为“五味说”。
”五味”的提法在《尚书》、《周礼》、《左传》、《礼记》中皆有记载,其重点偏于四时五味饮食调养。
而在《内经分校逦堆?在内容和系统性上都大大超过了前一时期。
涩: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是指中药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功能,是解释中药作用的理论,简称“药性”。
中医认为,任何疾病的发展过程,都是在治病因素的作用下,邪正斗争,引起机体阴阳偏盛偏衰,气机升降失调,脏腑功能失常的结果。
药物防治疾病的基本原理,不外是祛除病邪、消除病因、扶持正气、固护根本,从而纠正阴阳偏盛偏衰,协调气机升降出入,恢复脏腑生理功能,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作用,乃是由于各种药物本身具有若干特性,古人也称之为偏性或毒性。
因为这些特性能产生一定的医疗作用和功能,所以称之为药性或性能。
把各种药物多种多样的性质和作用加以抽象和概括,就形成了中药的药性理论。
药性理论是中药的基本理论的核心。
其内容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及毒性等。
四气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也叫四性。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是两类不同的药性。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温与热,寒与凉,性质相同而程度有别,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大热、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也是四气中有异的反应。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后所产生的疗效反映中概括出来的,是相对于疾病的寒热性质而言的。
一般而论,能减轻或消除热证、阳证的药物,则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芪、板蓝根相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火热证而有治疗作用,那么这两何种药物就具有寒凉性。
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阴证的药物,则属于热性或温性。
如附子、干姜相对于腹中冷痛、畏寒肢冷、脉沉无力等阴寒证而有治疗作用,那么这两种药就具有温热性。
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指寒、热偏性不甚明显,作用较平和的药物。
实际上仍有偏温、偏凉的差别,仍属于四气的范围。
称其性平,是相对而言的。
四气从本质上讲,寒热两性而已。
一般说来,寒凉性具有清热泻火。
凉血解毒等作用;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通经脉等作用。
根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寒凉药主要用于温病、热证、阳证;温热药主要用于寒证、阴证、阳虚证。
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
❖ ⑸苦味:能泄、能燥、能坚
❖ ①苦泄——含义有三 通泄—通实邪—如,泻下通便,治疗便秘。
降泄—降逆气——如,降肺气、降胃气的咳喘、呕吐等。
清泄—清火邪——如,清上焦之热、清中焦之热、清 下焦湿热等。
❖ ②苦燥——即指燥湿作用。 苦温药,苦温燥湿,用于寒湿证; 苦寒药,苦寒燥湿,用于湿热证,均属湿证。
❖ 它是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性相对而言的。
3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 ①四气五味
具有辛、甘(淡)味、和温热之性的药物, 属阳,大多具有升浮之性;
具有酸(涩)、苦、咸、和寒凉之性的药物, 属阴,大多具有沉降之性; ❖ 《本草纲目》:“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 热无沉”; ②药物的质地轻重:轻虚升浮,重实沉降; 《备要》:“凡药轻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
❖ 3 五味的作用
❖ ⑴辛味 能散—— 发散
❖
能行—— 行气、行血
❖ ①辛散:辛味能发散,可解除侵于肌表的六淫之 邪,具有发散表邪(透疹)的作用。治疗表证。
❖ ②辛行:辛味能促进气血运行,故有行气、行血 的作用。治疗气滞血瘀证。
❖ ③辛香:辛味除能散能行之外,还有芳香、辟秽、 开窍的作用。治疗窍闭、湿滞中焦证等。
2、四气的性质和程度上的差异 ❖ 寒(大寒、微寒)和凉——属阴 凉弱于寒 ❖ 热(大热)和温(微温)——属阳 温弱于热 ❖ 平性——指药物寒热界限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
较缓和的一类药,如党参、山药等,有人认为实际 上平性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如甘草,性平,生用 偏凉,炙用偏温,也是相对而言,仍属于四气范畴。
“咸走血”;
“咸补肾”
❖ ⑺淡味 能渗、能利——即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治疗水湿 内停所致的水肿、脚气、小便不利等。
常见 中药材 认识
常见中药材认识中药材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健、治疗各种疾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中药材及其相关参考内容。
1. 人参:人参是一种常见的滋补药材,具有补气血、健脾胃、安神益智的功效。
参考内容可以包括人参的药用性能、制备方法、适应症、副作用及禁忌等方面的内容。
2. 甘草:甘草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润肺止咳、和中止呕的作用。
参考内容可以包括甘草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
3. 黄芪:黄芪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补气养血、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参考内容可以包括黄芪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适应症、用法用量及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内容。
4. 当归:当归是一种常见的补血药材,具有活血调经、补血养颜的作用。
参考内容可以包括当归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内容。
5. 陈皮:陈皮是一种常见的理气药材,具有燥湿健脾、化痰止咳的作用。
参考内容可以包括陈皮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适应症、炮制方法及禁忌等方面的内容。
6. 当归:当归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活血调经、补血养颜的作用。
参考内容可以包括当归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内容。
7. 何首乌:何首乌是一种常见的滋补药材,具有补肝肾、黑发益血的作用。
参考内容可以包括何首乌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适应症、用法用量及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内容。
8. 茯苓:茯苓是一种常见的利水药材,具有利尿消肿、健脾和胃的作用。
参考内容可以包括茯苓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适应症、炮制方法及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内容。
9. 熟地黄:熟地黄是一种常见的滋补药材,具有补肾益精、润肠通便的作用。
参考内容可以包括熟地黄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适应症、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
10. 薏苡仁:薏苡仁是一种常见的利水湿药材,具有清热利湿、祛湿化痰的作用。
参考内容可以包括薏苡仁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适应症、用法用量及禁忌等方面的内容。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中药材及其相关参考内容的介绍,读者可以通过阅读和研究这些内容,加深对中药材的认识和了解。
第九章中药的性能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
12
酸涩
•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 如山茱萸、五味子,固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 泻;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泻。 酸能生津,酸味药与甘味药伍用又可化阴。
涩:收敛固涩作用与酸味相似但不能生津。
山
五
五
茱
味
倍
萸
子
子
精选PPT课件
13
苦味
•苦:能泄、能燥、能坚阴。泄的含义包括:
通泄大便,如大黄泻下通便,用于热结便秘;
三、升降浮沉
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升浮的药一般都能上行向外,具有升阳发表、 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
沉降的药能下行向内,具有泻下、清热、利 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凤、消导积滞、 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
精选PPT课件
20
临床指导
•1、调整紊乱的脏腑气机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 之恢复正常(逆病势)。
苦能坚阴,如知母、厚朴等苦味药,用治肾阴亏虚、 相火亢盛的痿证,有“泻火存阴”之效。
苍
厚
术
朴
精选PPT课件
15
咸味
•咸:能软、能下,即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 多用于瘰疬、瘿瘤、痰咳、癥瘕等证。如 海藻、昆布消散瘰疬; 鳖甲软坚消㿂; 芒硝泻下通便。 鳖甲
芒 硝
精选PPT课件
16
淡味
•淡:能渗、能利,即有渗湿利水作用。 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 猪苓、茯苓、薏苡仁、通草等。
中医理论将疾病分为寒、热两大纲,相应的药物也分为寒、 热两性。即所谓“治寒以热,治热以寒”之意。
精选PPT课件
6
一、四 气
• 平性药:对寒证、热证不是“中性”药,有偏温偏凉的不同, 偏凉不足以清热,偏温不足以散寒,由于作用平 和,不足以以偏纠偏,此时作用取决于五味。
《中医护理学》(第九章第一二节中药基本知识)解读
第九章 第一二、节
第二十八页,共60页。
(6)淡:能渗、能利
作 用:渗利水湿、利尿 适应证:水肿、腹水、小便不利、黄疸、
泄泻、痰饮、 带下等
猪苓、茯苓、泽泻、薏苡仁
第九章 第一二、节
第二十九页,共60页。
3、五味的确定
确定依据 药物的真实滋味 药物的的功效
第九章 第一二、节
山楂 o 消食 o 活血化瘀
第三页,共60页。
第九章 第一二、节
第四页,共60页。
续断——补肝肾 强筋骨
第九章 第一二、节
第五页,共60页。
(一)四气五味
“药物的甘苦之味可略” “有毒无毒易知” “唯冷热需明”
第九章 第一二、节
第六页,共60页。
四气
第九章 第一二、节
第七页,共60页。
1、四气的含义
有四层意思 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为四性 o 寒与凉同类,寒甚于凉;温与热同类,热甚于温
牡丹皮——清热凉血 活血化瘀 退虚热
——肝 心 肾
第九章 第一二、节
第四十一页,共60页。
2、归经的确定
麻黄——膀胱经——脏腑 羌活——膀胱经——经络
泽泻——膀胱经——脏腑 (利水渗湿,主治小便不利、水肿之证。膀胱气化
失司所致贮尿或排尿功能失常)
第九章 第一二、节
第四十二页,共60页。
3、归经的临床意义 能够增强用药的准确性,提高临床疗效
第十七页,共60页。
五味
第九章 第一二、节
第十八页,共60页。
1、五味的含义
n 五味的本义是指辛、甘、苦、酸、咸五种 口尝而直接感知的真实滋味。 “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 (徐灵胎)
n 作为中药性能中的五味,不一定是用以表示药 物的真实滋味,更主要是用以反映药物作用在 补、泄、敛、散等方面的特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