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用卫星

合集下载

中国目前有哪些主流卫星?-概述

中国目前有哪些主流卫星?-概述

中国目前有哪些主流卫星?-概述1、东方红四号大平台/鑫诺二号卫星鑫诺二号卫星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我国大陆、港澳台地区的通信广播用户。

该卫星使用我国正在研制的新一代大型静止轨道卫星公用平台,即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装载22路Ku频段大功率转发器,卫星寿命末期输出功率10500W,发射重量5100kg(东方红三号卫星为中等容量通信卫星,可装载有效载荷200公斤,整星功率1800瓦,可装载24路中校功率转发器),设计寿命15年,使用长征三号乙(CZ-3B)运载火箭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整星指标和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平台由电源、测控、数据管理、姿态和轨道控制、推进、结构与机构、热控等分系统组成,全三轴稳定控制方式。

该平台输出总功率为8000-10000瓦,并具有扩展至10000瓦以上的能力,能为有效载荷提供功率约6000-8000瓦。

该平台可承载有效载荷重量600-800公斤,整星最大发射重量可达5200公斤,可采用长征三号乙、阿里安和质子号等运载火箭发射。

该平台设计寿命15年。

2、北斗导航试验卫星(Beidou)“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由CAST研制,并将自行建立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导航系统”。

“北斗导航系统”是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的区域导航系统。

这个系统建成后,主要为公路交通、铁路运输、海上作业等领域提供导航服务,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的首次发射成功,为“北斗导航系统”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发射“北斗导航试验卫星”采用的是“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

这次发射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63次飞行。

3、中星22号“中星22号”为实用型地球同步通信卫星,是“东方红三号”的后续星。

卫星质量为2.3吨,设计使用寿命8年,主要用于地面通信业务,由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经营。

据了解,卫星进入转移轨道后,将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和航天远洋测量船等测控网的跟踪控制下,定点于东经98度赤道上空。

军事高技术-军用航天(1)

军事高技术-军用航天(1)
成功率(%)
德尔它
94.3
宇宙神/半人马座
88.1
雷神 大力神
86.5 90
苏联/俄罗斯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率(1999.6.30)
火 箭 系 列 东方号 质子号 旋风号 天顶号 宇宙 能源 安加拉 呼啸号
成功率(%)
94
85.7
96.3
74.2
SS19改
航天技术的六大关
侦只 察要 测卫 绘星 不能 发回 愁收
6
V1=7.9km/s (第一宇宙速度,又称环绕地球速度) V2=11.2km/s(第二宇宙速度,又称脱离地球速度) V3=16.7km/s(第三宇宙速度,又称逃逸太阳速度)
抛物线 7.9-11.2 椭 圆
7 . 9
圆形
“现代宇航之父” 齐奥尔科夫斯基
(一)速度条件:V1≤发射V<V2
军事高技术综述 (二)高度条件
孙 子: 善 攻 者, 动 于 九 天 之 上
军事高技术综述
“制 天 权” 决 定 未 来 战 争 胜 负!
概述 航 天 ( 空 间 ) 技 术
运载 火箭 技术
一、航天关键技术及其军用价值
航天技术的组成 航天 器 技术
二、军用航天器(卫星和太空武器)
军用 航天器
航天测控 技术
一、航天关键技术及关)
及其背后的军事秘密
上天
回收
一箭 多星
地球 同步
太阳 同步
载人 飞行
在航天领域要想成为大国,必须 “过六关” ,这六关过了就可以真正 地称为航天大国了。
中 国 航 天 技 术 发 展 历 程
上天
回收
一箭 多星
地球 同步
太阳 同步
载人 飞行

创造奇迹的中国北斗卫星

创造奇迹的中国北斗卫星

创造奇迹的中国北斗卫星作者:小蝈小敖来源:《小猕猴智力画刊》2019年第08期北斗系统将成为一个生命线工程,大地震后我们所有的有线系统都可能失去功能,而北斗系统作为一个卫星监视系统既可以有及时的位置报告,又可通信。

海啸后,北斗去做救援是非常有用的,它可以及时地发送位置和与位置有关的信息。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是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之后第3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系统由空间端、地面端和用户端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准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备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

历史回顾2007年4月14日,我国成功将一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

约14分钟后,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2009年4月15日,第2颗北斗导航卫星被顺利送入预定轨道。

2010年1月17日,我国成功将第3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建设又迈出重要一步,卫星组网正按计划稳步推进。

2018年11月19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第42颗和第43颗北斗导航卫星。

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完成建设,于2018年12月26日开始提供全球服务。

这标志着北斗系统服务范围由区域扩展为全球,北斗系统正式迈入全球时代。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速度是惊人的,在2018年更是实现了一年10箭18星,其中8次为一箭两星任务,共计布置了18颗卫星进入轨道,且所有发射任务均获成功。

按照35颗北斗卫星的设计布局,2018年无疑是北斗建设史上最核心的一年,也创下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组网最快纪录。

世界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中,美国GPS系统最快纪录为一年6星,俄罗斯GLONASS系统为一年9星,欧洲伽利略系统为一年6星。

毫不夸张地讲,北斗的建设速度是空前的,随着2019年剩余卫星的继续布网且前期卫星陆续度过调试期正式服役,北斗将彻底点亮全球。

21世纪军用卫星发展概况

21世纪军用卫星发展概况

21世纪军用卫星发展概况摘要:21世纪初前后的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军事卫星得到了广泛应用。

实践证明,军事卫星在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本文主要对21世纪军用卫星的发展概况进行分析。

关键词:卫星军事发展战争一:军用卫星的概念军用卫星(military satellite):专门用于各种军事目的的人造地球卫星。

是发射时间最早、发射数量最多的人造地球卫星之一。

军用卫星从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到90年代直接参加局部战争,已经发展成为一些国家现代作战指挥系统和战略武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喻为现代信息战的军事力量倍增器。

二:军用卫星的分类用于各种军事目的的人造地球卫星。

军用卫星发射数量最多,约占世界各国航天器发射数量的三分之二以上。

50年代末期,人造地球卫星开始试验用于军事目的,到60年代中期各种军用卫星即已相继投入使用。

70年代之后,军用卫星得到很大发展,已经成为一些国家现代作战指挥系统和战略武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军用卫星按用途一般可以分为侦察卫星、军用气象卫星、军用导航卫星、军用测地卫星、军用通信卫星和截击卫星。

一些民用卫星也兼有军事用途。

1、侦察卫星:利用各种遥感器或无线电接收机等侦察设备收集地面、海洋或空中目标的辐射、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息,获取军事情报。

侦察卫星又分为照相侦察卫星、电子侦察卫星、海洋监视卫星、导弹预警卫星和核爆炸监视卫星等。

2、军用气象卫星:利用各种气象遥感器拍摄云图和获取其他定量气象参数,提供全球范围的战略地区和任何战场上空的实时气象资料。

军用气象卫星具有保密性强和图像分辨率高的特点。

美国的军用气象卫星有“布洛克”号国防气象卫星,苏联的军用气象卫星混编在"宇宙"号卫星系列中(见气象卫星)。

3、军用导航卫星:通过发射无线电信号为地面、海洋和空中军事用户导航定位。

军用导航卫星定位精度高,能在各种天气条件下和全球范围内提供导航信息,而且用户设备简单。

军用导航卫星主要为核潜艇提供在各种天气条件下全球导航定位服务,也能为地面战车、空中飞机、水面舰艇、地面部队甚至单兵提供精确位置、速度和时间信息。

军用卫星按用途可分为

军用卫星按用途可分为

军用卫星按用途可分为军用卫星指的是用于各种军事目的的人造地球卫星。

军用卫星按用途一般可分为侦察卫星、军用气象卫星、军用导航卫星、军用测地卫星、军用通信卫星和拦击卫星。

战时,一些民用卫星也可用于军事用途。

军用卫星军用卫星(military satellite):专门用于各种军事目的的人造地球卫星。

是发射时间最早、发射数量最多的人造地球卫星之一。

军用卫星从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到90年代直接参加局部战争,已经发展成为一些国家现代作战指挥系统和战略武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喻为现代信息战的军事力量倍增器。

军事卫星按用途的不同分为侦察卫星、军用通信卫星、军用导航卫星、军用气象卫星、军用测地卫星、预警卫星、截击卫星、反卫星卫星和核爆炸探测卫星等。

军用卫星的主要发展趋势是将各类卫星组成一体化天基信息网,提高信息获取能力、传输能力和融合能力,增强生存能力、抗干扰能力和工作寿命。

美国和前苏联/俄罗斯等国发射了大量的军用卫星。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 “人造地球卫星”1号。

翌年1月31日,美国的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发射成功,此后,美、苏认识到卫星在军事上的重要价值,于50年代末开始研究和试验军用卫星。

照相侦察卫星──它是装有光学成像的空间遥感设备进行侦察,获取军事情报的人造地球卫星,常用的遥感设备有可见光照相机、电视摄像机、红外照相机、多光谱照照相机和微波遥感设备等。

世界上第一颗照相侦察卫星是美国的“发现者”1号卫星,它于1959年2月28日发射成功。

“发现者”1号是一颗试验性侦察卫星。

1960年8月10日,美国又发射了“发现者”13号试验侦察卫星。

8月11日,“发现者”13号接受地面指令控制,弹射出一个装有照相胶卷的密封舱,再入大气层,并在海上回收成功。

这是人类从太空收回的第一卷照相胶卷。

由于卫星技术,光学遥感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的进步,使照相侦察卫星性能有了很大提高。

全球四大卫星定位系统

全球四大卫星定位系统

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简介一、美国的GPS系统:美国的GPS系统,由24颗(3颗为备用卫星)在轨卫星组成。

GPS的信号有两种C/A码,P码。

民用:C/A码的误差是29.3m到2.93米。

一般的接收机利用C/A码计算定位。

美国在90代中期为了自身的安全考虑,在信号上加入了SA(Selective Availability),令接收机的误差增大,到100米左右。

在2000年5月2日,SA取消,所以,咱们现在的GPS精度应该能在20米以内。

军用:P码的误差为2.93米到0.293米是C/A码的十分之一。

但是P码只能美国军方使用,AS(Anti-Spoofing),是在P码上加上的干扰信号。

二、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需要发射35颗卫星,足足要比GPS多出11颗。

按照规划,“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将有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采用“东方红”-3号卫星平台。

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又细分为27颗中轨道(MEO)卫星和3颗倾斜同步(IGSO)卫星组成,27颗MEO卫星平均分布在倾角55度的三个平面上,轨道高度21500公里。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将提供开放服务和授权服务。

开放服务在服务区免费提供定位,测速和授时服务,定位精度为10米,授时精度为50纳秒,测速精度为0.2米/秒。

授权服务则是军事用途的马甲,将向授权用户提供更安全与更高精度的定位,测速,授时服务,外加继承自北斗试验系统的通信服务功能,精度可以达到重点地区水平10米,高程10米,其他大部分地区水平20米,高程20米;测速精度优于0.2米/秒。

这和美国GPS的水平是差不多的。

另外,“北斗一号”还可以提供用户的双向通讯功能,用户与用户、用户与中心控制系统间均可实现双向简短数字报文通信。

通过“北斗”系统,用户一次最多可以传输120个字符【汉字】。

在国产的GPS——“北斗二号”投入使用后,会不会取代GPS呢?曹冲研究员的答案是否定的。

中国卫星发射记年表

中国卫星发射记年表

中国军用卫星发射记年表1973.9.10 长空1号风暴1号酒泉 失败1974.7.12 长空1号 风暴1号 酒泉 失败1974.11.5 尖兵1号长征2号 酒泉 失败1975.7.26 长空1号 风暴1号 酒泉 成功1975.11.26 尖兵1号 长征1号 酒泉 运行3天后返回1975.12.16 长空1号 风暴1号 酒泉 成功1976.8.30 长空1号 风暴1号 酒泉 成功1976.11.10 长空1号 风暴1号 酒泉 失败1976.12.7 尖兵1号 长征2号 酒泉 运行3天后返回1978.1.26 尖兵1号 长征2号 酒泉 运行3天后返回1979.7.28 实践2号 风暴1号 酒泉 一箭三星失败 实践2号甲实践2号乙1981.9.20 实践2号 风暴1号 酒泉 一箭三星,成功 实践2号甲实践2号乙1982.9.9 尖兵1号 长征2号C 酒泉 运行5天后返回1983.8.19 尖兵1号 长征2号C 酒泉 运行5天后返回1984.9.12 尖兵1号 长征2号C 酒泉 运行5天后返回1985.10.21 尖兵1号 长征2号C 酒泉 运行5天后返回1986.10.6 尖兵1号 长征2号C 酒泉 运行5天后返回1987.8.5 尖兵1号 长征2号C 酒泉 运行5天后返回1987.9.9 尖兵1号甲 长征2号C 酒泉 运行8天后返回1988.8.5 尖兵1号甲 长征2号C 酒泉 运行8天后返回1990.10.5 尖兵1号甲 长征2号C 酒泉 运行8天后返回1992.8.9 尖兵1号乙 长征2号D 酒泉 运行15天后返回1992.10.6 尖兵1号甲 长征2号C 酒泉 运行7天后返回1993.10.8 尖兵1号甲 长征2号C 酒泉 卫星未返回1994.7.3 尖兵1号乙 长征2号D 酒泉 运行15天后返回1996.10.20 尖兵1号乙 长征2号D 酒泉 运行15天后返回2000.01.26 烽火1号长征2号甲西昌同步转移轨道2000.09.01 尖兵3号长征4号太原太阳同步轨道2000.10.31 北斗1号长征3号甲西昌同步转移轨道2000.12.21 北斗1号长征3号甲西昌同步转移轨道2002.10.27 尖兵3号长征4号太原太阳同步轨道2003.05.25 北斗1号长征3号甲西昌同步转移轨道2003.11.3 尖兵4号长征2号丁酒泉运行18天后返回2003.11.15 神通1号长征3号甲西昌同步转移轨道2004 8 29 尖兵2号长征2号丙酒泉运行27天后返回2004 09 27 尖兵4号长征2号丁酒泉运行18天后返回2004.11.6 尖兵3号长征4号乙太原太阳同步轨道2005.8.2 尖兵2号长征2号丙酒泉运行27天后返回2005.8.29 尖兵4号长征2号丁酒泉运行18天后返回2006.4.27 尖兵5号长征4号乙太原太阳同步轨道长空1号,电子侦察卫星。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CNSS或BDS)简介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CNSS或BDS)简介
7
北斗IGSO卫星介绍
IGSO卫星即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 •由于北斗MEO卫星的发射周期较长,要完成27颗的发射需要至少10~20年的时间,为了让北斗系统 尽快的实现区域的服务,首先发射了3颗IGSO卫星,目前可观测到6颗 •这些IGSO卫星的轨道高度和GEO卫星类似,绕地球一圈也是24小时,但是轨道并不正好在赤道上, 而是和赤道面有个夹角,这种卫星在地球固定一个位置看到的轨迹是如右图所示的同地面平行的“8” 字形 •IGSO卫星虽然不是完全同地面静止的,但是大部分时候在中国境内都能看到,所以保证了北斗系统 的区域性立即可用
那么,北斗系统为什要设计用27颗MEO卫星呢? •美国在设计 GPS 的时候,“够”的定义是保证地球上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定位,即能看到至少 4 颗 卫星;按照这个要求,在六轨面和轨道高度 20200km 的前提下,只要 21 颗卫星就够了,所以,GPS 选 择了 21 工作卫星 + 3 备份卫星的基础星座。同时代的 GLONASS 的设计是三轨面 21 工作卫星 + 3 备份卫 星,同样可以保证全球任何时间都能看到至少 4 颗卫星
北斗民用频段 北斗一号短报文
北斗二号
频段
Tx Rx B1I B2I B3I
Frequency(MHz)
中心频率
下限频率
上限频率
1615.68
1611.1
1620.26
2491.75
2487.17
2496.33
1561.098 1559.052 1563.144
1207.14
1196.91
1217.37
目前北斗系统的精度不够高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中国的原子钟不行
•卫星导定位中,时间系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由跟踪站对卫星进行定轨时,要求卫星位置 的误差小于1cm时,相应的时刻误差应小于2.6μs;如果要求测量的距离误差小于1cm时,则信号 传播时间的测定误差应小于 0.03ns •中国的原子钟相对国外产品,体积大、质量重、精度还差了一个量级,这种高精尖的技术国外 是对中国禁运的,我们只能靠自己

国内卫星资源表

国内卫星资源表
卫星设计寿命为3年。 卫星尺寸8.56m×4.55m×3.185m,质量≤1575kg。 三轴指向精度小于0.1度,姿态稳定度每秒小于0.003度,测量精度小 于0.03度。 卫星输出功率:1550W。 数传系统下行为X频段,下行码速率20Mbps,星上存储记录器容量120Gbits。雷达高度计用于测量海面高度、有效波高及风速等海洋基本要素。
1B
1990.9.3
现已退役
民用
1C
1999.5.10
现已退役
民用
1D
2002.5.15
现已退役
民用
风云二号
2A
1997.6.10
现已退役
对亚太地区气象情况进行监测
民用
2B
2000.6.25
现已退役
民用
2C
2004.10.19
国家气象局
第一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第一颗业务卫星
民用
多光谱扫描辐射仪:两维扫描;自旋一周:取得4条可见光扫描线,3条红外和1条水汽扫描线。自旋1周后,镜筒步进1次,进行下一条扫描。步进2500步,取图时间为25.5分钟。取完图后镜筒快速回扫,准备进行下一次观测。 轨道高度约35800公里。视角:17.4×17.4度。视域:20×20度, 光谱通道:5个,光波范围 3.5~ 4微米的通道能观察地上高温热源行。发现森林大火, C星一天发回 28张图像,可观测火灾的发展情况和走势。每 1个像素相当于地面 5公里的距离
资源三号卫星
2012.1.9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高精度民用立体测绘卫星
民用
一台2.5米分辨率的全色相机和两台4米分辨率全色相机,一台10米分辨率的多光谱相机,包括蓝、绿、红和近红外四个波段,光谱范围分别为0.45-0.52μm,0.52-0.59μm,0.63-0.69μm,0.77-0.89μm。可对地球南北纬84度以内地区实现无缝影像覆盖,回归周期为59天,重访周期为5天。设计工作寿命为4年。

中国军队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中国军队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中国军队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中新社北京11月9日电(记者陶社兰)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2012年12月正式开通,标志着中国在建立自主可控的卫星导航系统进程中又迈出了一大步。

这其中,一支新型作战力量发挥了“国家队”和“主力军”作用,它就是总参卫星导航定位总站。

它是因应北斗的发展而诞生的。

1999年12月,离第一颗北斗卫星发射仅剩10个月,而地面系统建设进度严重滞后,8个分系统仅有1个完成研制。

刚刚组建的总站立下军令状。

14年来,总站承担着系统的研究论证、研制建设、运行管理和应用保障“四位一体”重要职能,与研制单位“十年磨一剑”,如期建成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和军用时间频率三大系统,使中国一举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在卫星导航系统建设上,中国比世界强国晚起步20年。

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制GPS系统而抢得“霸主地位”,俄罗斯紧随其后建成格洛纳斯系统。

1999年12月,从全军测绘部队、通信部队、军事院校等抽调的十几名技术骨干和专家,从零起步,10个月里,完成7个分系统、上百个子系统研制建设和上千台套设备进场安装调试,创造了中国复杂航天工程一次集成成功的奇迹。

2000年10月,北斗导航系统的第一颗卫星送入轨道。

时隔两月,第二颗卫星成功发射。

总站为推动中国跨入世界卫星导航“第一方阵”做出卓越贡献。

高精度、统一的标准时间是联合作战和预警探测的基础支撑。

经过6年连续奋战,总站从零起步建成了军用标准时间实验室,产生并保持的军用标准时间上百万年误差不超过1秒,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09年11月中央军委颁布命令,规定总站保持的协调世界时为军队标准时间,使中国军队拥有了统一的高精度时间基准,彻底终结了依靠GPS授时的历史。

中国航天发展史文字

中国航天发展史文字

中国航天发展史文字自1956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八月一号”发射成功以来,中国航天事业逐渐崛起并成为国家重要战略之一。

中国航天发展史具有丰富的内涵,从初期的试验、实验到近年来的大规模应用,经历了许多重要的时期和里程碑事件。

1958年至1965年,中国进行了深入测绘和大洋勘探工作,并建立了自己的轨道和计算技术。

1960年,中国发射了第一枚无线电探空火箭,并于1964年成功发射了第一枚三级火箭“长征一号”。

1967年,中国成立了首个航天机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现国家航天局),开始研制卫星和运载火箭,并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0年代初,中国航天事业开始大规模发展,并在1971年发射了第一颗遥感卫星“海燕一号”。

在此基础上,中国不断推进军用卫星的研制,在1980年代初期,中国陆续发射了数颗侦察卫星,为中国军队提供了重要的太空情报。

198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研制和发射通信卫星,具备了覆盖全国的广播电视和长途通信能力。

1990年至2000年,中国航天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在1992年,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实用性的气象卫星——“风云一号”。

此后,中国陆续发射了一系列高分辨率遥感卫星,为国家的农业、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了有力支撑。

2003年,中国成功地完成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发射了“神舟五号”飞船,使中国航天事业进入了国际太空站项目的范畴。

2005年至2015年,中国航天事业进一步迈向了新的高峰。

在这十年里,中国相继发射了一系列重大项目,包括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悟空号空间实验室以及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等。

这些项目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世界太空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始终紧密围绕着国家的战略需求,以实际的应用需求为指引。

随着中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航天事业已经成为了国际航天事业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未来也将继续推动着中国的科技创新和国家发展。

中国杀手锏武器可收走美日在太空的“眼睛”

中国杀手锏武器可收走美日在太空的“眼睛”

中国杀手锏武器可收走美日在太空的“眼睛”-------------------- 美呼吁中国不要使用!军用卫星是现代化战争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这是专门用于各种军事目的而造出来的卫星,从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到90年代直接参加局部战争,已经发展成为一些国家现代作战指挥系统和战略武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喻为现代信息战的军事力量倍增器。

根据使用的目的不同,军用卫星又可以分为好几种,有侦察卫星、导航卫星、预警卫星、截击卫星、反卫星卫星和爆炸探测卫星等。

军用卫星在战争中究竟有多重要,不但能够在战争中时时刻刻检测敌军的动向,还能为各种武器装备提供准确的坐标位置,完成各种精确制导打击任务,就像一个眼睛一样时刻盯着你。

在早期时候,美国就率先将卫星武器用于实战当中,比如上世纪海湾战争中,美国在空袭伊拉克前几个月就开始通过电子侦察卫星搜集掌握了大量的伊军电子情报,利用这些情况在空袭前的几十分钟展开电子战,将伊的雷达、无线电、指挥系统全部瘫痪无法工作。

美军很是依赖自己的太空力量,它的潜在对手们都发现到了,纷纷研发各种新式不对称装备使得美国从此可能随时会变成瞎子。

现阶段,中、俄是在反卫星领域取得领先地位的大国,去年年底俄罗斯对外展示了自己的一次成功的反卫星实验,但是俄罗斯的国力不支持俄继续发展下去,而中国!这个新兴大国,让美国深感如芒在背,以至于2015年美国空军一名高级将领对媒体称:“我们正在迅速进入一个新时代,即每一条轨道上的每一个卫星都可能受到威胁。

”根据美国的实际跟踪,近年来,中国进行了数次反卫星导弹试验,其中一次还进入了美国许多关键卫星所在的地球同步轨道。

这一系列武器称被美军定义为“动能“系列。

可以直接打击低轨道的卫星,而且发射方式多元化,使得美国国防部深感应对无力。

反卫星武器的完成对美国、日本侦察机卫星的攻击,而对于第一击,无论是日本还是美国的卫星,如果成功就是打瞎了监控战争的一大半眼睛,美国呼吁中国不要轻易使用此类武器,应该根据各国的需要从而建立自己的一整套太空战略体系!。

建军节特别报道探秘中国军事科技的最新突破

建军节特别报道探秘中国军事科技的最新突破

建军节特别报道探秘中国军事科技的最新突破建军节特别报道:探秘中国军事科技的最新突破中国军事科技的不断发展为国家的安全和军队的实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在建军节的特别报道中,我们将深入探秘中国军事科技领域的最新突破,展示中国军队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

一、信息化战争的新篇章信息化战争是当今军事领域的重要战略方向,中国军事科技的最新突破也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体现了这一趋势。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之一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军事卫星系统。

这一系统可以提供全球范围内的定位、导航和通信支持,在战场指挥与控制、实时情报获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智能化装备的快速发展智能化装备在现代战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也加大了智能化装备研发的力度。

近年来,中国军方成功研发出了自主无人作战系统,其中包括空中、地面和水下无人系统。

这些装备不仅具备了自主识别和攻击敌方目标的能力,还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和指挥决策,从而提高战场作战效能。

三、高超音速武器的突破高超音速武器是当前世界军事科技领域的热点之一,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中国自主研发的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具备极高的速度和机动性,可以快速突防且难以拦截。

这种武器系统的出现,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反介入防御能力,有效保障国家的战略安全。

四、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也是当前的热点之一。

中国军队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装备研发和作战指挥中的应用。

例如,中国已经成功研发出了智能化无人潜航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自主完成海底作业任务,大大提升了水下战场的侦察与作战能力。

五、太空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太空科技在军事领域的应用领域也非常广泛,中国军事科技的突破也不例外。

中国成功发射了一系列军用卫星,实现了军事情报的广域覆盖和快速获取。

此外,中国还进行了太空探索方面的研究,计划未来在太空科技领域取得更大进展。

综上所述,中国军事科技的最新突破展现了中国军队不断实现现代化的决心和实力。

中国卫星的重组前景

中国卫星的重组前景

中国卫星的重组前景中国的卫星重组前景广阔,可以在多个方面提升国家的航天实力和综合国力。

以下将从技术、经济和国防等方面探讨中国卫星重组的前景。

从技术角度来看,卫星重组可以促进中国卫星技术的快速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一代卫星技术不断涌现,卫星之间的互通能力和功能不断增强。

卫星重组将允许中国整合旧有的卫星资源,使其优势得到更好地利用,同时也为更先进的卫星技术提供平台和测试场地。

这种技术上的整合和创新将进一步提高中国卫星的性能和可靠性,促进国家在航天领域的技术进步。

卫星重组还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卫星产业是高科技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

通过卫星重组,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规模效应的产生,提高卫星的制造和运营效率,降低成本。

此外,卫星重组还能推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包括卫星通信、导航定位、地球观测等领域。

这将促进相关技术和产业的繁荣,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从国防角度来看,卫星重组可以提升中国的国防实力。

卫星在军事领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包括信息获取、通信和导航等方面。

通过重组,中国可以整合旧有的军用卫星资源,提高军事卫星的性能和覆盖能力。

这将增强我国军队在信息化战争中的指挥控制和情报侦察能力,提高军事行动的准确性和效率。

同时,卫星重组还能为国家提供战略性的保障,增强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军事存在和影响力。

总体来说,中国卫星的重组前景光明。

卫星重组将促进卫星技术的发展,提高卫星的性能和可靠性。

同时,卫星重组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国家经济的增长提供新的驱动力。

此外,卫星重组还能提升国家的国防实力,增强国家在军事领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在未来,中国卫星重组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国家在航天领域的跨越发展。

军事卫星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

军事卫星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

课程论文Course Paper论文编号Paper No:1206010413撰写日期Date: 2014-4-5军事卫星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姓名XXX(计算机与信息学院XX级计算机X班XXXXXXXXXX)课程名称Course:军事高技术课程性质Course No:公选课学分数Credits:1主讲教师Instructor:张帆开设时间Semester: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河海大学军事卫星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朱雪林(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12级计算机4班 1206010413)摘要:21世纪初前后的几场军事高技术战争中,军事卫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其在战争中的广泛应用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思考。

事实证明,现代战争胜利的天平将会倾向军事卫星实力更加强大的一方。

关键词:军事卫星作用现代战争1 概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小米加步枪式战争已经不复存在,而是被如今的军事高技术战争所替代。

在军事高技术中,军事卫星技术在战争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使其成为继海、陆、空之后的第四维战场。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军事卫星的发展,我们也必须清楚的了解到军事卫星在现在战争中的作用。

2 军事侦查卫星在现代战争中的监控作用在军用卫星之中,侦查卫星数量最多,应用最广,可以说,世界的每个地区都在军事侦查卫星的监控之下。

相对于空中的无人侦察机、水面舰艇、陆地上的雷达等其他的监控手段,军事侦查卫星具有监视范围广、不易被敌方摧毁等特点。

军事侦查卫星具有全天候、全天时、全方位的探测能力和高速自动化处理能力,将会成为未来战争监控的主要手段。

军事侦查卫星主要是通过以下四种方式进行监控任务的。

2.1 成像侦查成像卫星是从空间侦查敌方军事设施和战略武器的发展状况、监视冲突和危机地区的军事态势的主要手段。

因此也被称为“太空千里眼”。

成像侦查卫星分为光学成像侦查卫星和雷达成像(微波照相)侦查卫星两大类。

光学成像也称为照相成像卫星,其上载有可见光、红外和多光谱成像设备。

军理-吕-10_军用航天技术

军理-吕-10_军用航天技术

侦察卫星
目的:获取各种军事情报 特点:速度快、范围广、限制少、生存能力强 等 类别:
成像侦察卫星 电子侦察卫星 导弹预警卫星 海洋监视卫星 核爆炸监视卫星
成像侦察卫星
从空间获取军事情报的主要手段 按原理:分光学成像与雷达成像卫星两大类 按用途:分普查型与详查型两类 卫星地面分辨力S:
反卫星侦察的方法
掌握卫星运行规律,实施机动规避 针对卫星侦察手段,改变活动方式 研究图像分析过程,加强伪装隐蔽 破坏卫星系统
例题
侦察卫星运行高度越高,则侦察范围越大,故高度 越高越好。
(.F.)
影响照相侦察卫星分辨力的因素有:
a. 轨道倾角 b. 相机焦距 c. 感光材料分辨率 d. 卫星速度 (bcd) 某成像侦察卫星的轨道倾角为60º,则它一天内观察
a. 人造地球卫星 c. 空间站 (abc)
b. 电子侦察卫星 d. 通信卫星
可具有军事用途的航天器有:
b. 航天飞机 d. 深空探测器
某一固定目标的最大次数为:
a、1次 (b) b、2次

c、17次
d、18次
军事通信卫星
1960年8月,美国发射了第一颗通信用卫星 “回声1号”,直径30米。实为镀铝塑料薄 膜制成的气球(并非实用的通信卫星) 1963年2月,美国发射第一颗地球同步轨 道通信卫星 1976年美国开始研制跟踪和数据中继卫星 (TDRS)
载人航天器
载人飞船(宇宙飞船) 航天站(又称太空站、空间站) 航天飞机
充当太空间谍 作为侦察、通信、导航等军用卫星的理想运载器和 发射场 担负拦截和捕获太空“敌人”等军事任务 充当太空武器的理想试验基地 充当太空维护(加“油”、维修)站和转运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达成像卫星分辨率同样不足
中国还发展了雷达侦察卫星和电子侦察卫星,遥感卫星一号就是众所周知的雷达侦察卫星,汶川地震时官方公开消息称分辨率5米,同样根据Gunter的猜测,遥感卫星一号和遥感卫星三号、遥感卫星十号是同型号卫星。
目前遥感卫星一号已经失效,而三号和十号还在服役中,由于分辨率问题它们只能用于详查信息,判断部队部署集结调动尚可,提供目标数据同样不够精确。
资源一号:战术侦察能力基本为零
1999年发射上天的资源一号卫星不具备高分辨率能力,20米分辨率的CCD相机对于战术侦察来说聊胜于无。相机地面分辨率是衡量侦察卫星的重要指标,分辨率指的是照片上区分两点的最小间距,或者说照片上一个像素点代表的目标尺寸。一般地说,从照片上能识别的最小目标是地面分辨率的3倍以上。资源一号20米分辨率CCD相机,指的是20米长宽的目标在资源一号的照片上显示为一个像素点,它能识别的目标尺寸长宽要达到60X60米以上,根本无法对飞机、军舰、坦克等战术目标进行识别。
美国现有军事通信卫星尽管在历次战争中较好的完成了关键信息传递的作用,但仍有很大不足,尤其是带宽和接入能力有限,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军用卫星承担了绝大部分通信量,到了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承担大部分通信量的却是临时租用的商业卫星,这主要是战场图像和视频数据激增的结果。
美军正在发展的新一代通信卫星如宽带全球卫星通信系统(WGS),先进极高频卫星通信系统(AEHF)和移动用户目标系统(MUOS),提供了远超上一代系统的通信能力,这些卫星近两年来已经陆续开始使用。
麻烦不断的东方号四号平台
中国还开发了性能更为强大的东方红4卫星平台,东方红4平台太阳能电池提供功率高达10.5千瓦,可为载荷提供8千瓦电力供应,设计寿命15年,有效载荷质量达到了600千克,就平台的技术水平而言达到了世界90年代先进水平。可惜东方红4平台一直问题多多,前两令人扼腕的是原始设计中东方红4平台太阳能电池板采用二次展开的先进技术,在鑫诺二号的事故后改回老式的一次展开,太阳翼也从每侧四片电池板改为三片。
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军事力量傲视群雄,而它强大力量的基础,正是密布全球的军事卫星。美国空军每年投入天基系统的资金,一直以来都超过了举世瞩目的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预算,雄厚的资金编制了一张货真价实的天网,保障了美国空军不仅具有强大的战术攻防能力,更有强大的战略打击能力。
侦察卫星可以分为光学成像侦察卫星和雷达成像侦察卫星、电子侦察卫星和预警卫星等,可以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情报收集和预警探测能力,是世界军事强国力量不可缺少的触角。今天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地球的每个角落都在各国侦察卫星的监视下,但把各国换成美国也是一样的。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军队的军用卫星的数量和性能都有很大差距,无法满足中国空军攻防兼备尤其是远程打击的需求。中国军用侦察卫星主要分为早期的返回式侦察卫星和现有的传输型成像侦察卫星、雷达侦察卫星以及电子侦察卫星。中国早期返回式卫星主要着眼于为战略武器提供目标指示,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获得足够的目标数据,确保第二炮兵战略部队具备有效的打击能力。
21世纪以来中国大力加强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建设,传输型侦察卫星进步很快。由于资源二号寿命将尽,在新一代传输型侦察卫星服役前,中国还在中巴资源卫星02B上加装了2.36米分辨率的相机填补空白。
2007年新一代遥感卫星二号发射服役,这一代传输型侦察卫星分辨率进一步提高到2米,根据Gunter's Space网站的猜测,遥感卫星二号、四号、七号、十一号是同型号卫星,目前这种卫星四星高照,缩短了重访周期,不过这个分辨率只能用于目标普查,无法提供可供打击使用的精确详查数据。
KH-12:分辨率高达0.1米的光学侦察卫星
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同,近些年美国发射的侦察卫星的数量并不多,如美军现役只有3颗KH-12系列卫星,但KH-12卫星提供了高达0.1米的超高分辨率,尽管KH-12首颗卫星1992年就发射升空,但高分辨率的记录至今也没有被其他国家达到更不用说超越。高分辨率下KH-12几乎能识别地面所有的军事目标,在历次战争中为美军提供了大量敌军部署和调动的情报。1991年海湾战争中由于美国缺乏中东地区的地形数据,KH-12的前身KH-11曾紧急调动拍摄了大量高精度的三维照片,为空中打击和战斧导弹的地形匹配制导提供了地形数据。
2000年才真正开始军用通信卫星建设
2000年中国发射了军用的中星22号通信卫星,开始军用通信卫星网络的建设,2006年发射了备用和接替工作的中星22A通信卫星。10年后的今天中星22号卫星仍在工作,创造了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的寿命记录,但由于东方红3平台和载荷性能的限制,中星22号卫星转发器数量有限,而且主要使用C波段转发器,Ku波段转发器只有两个,与外军使用X/Ka/Ku波段为主的军用通信卫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星22号卫星不仅通信带宽和接入能力不够,也基本不具备抗干扰能力,甚至不如美军租用的商用通信卫星安全可靠。2003年中国发射了军用的中星20号卫星,它同样以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是中国战略军用卫星,尽管没有更多公开信息,但从技术水平推断,其实际能力很难满足21世纪解放军日益增长的指挥通信和信息传递需求。在中国空军进行攻防兼备转型,大幅度提高远程打击能力的同时,卫星通信能力不足的瓶颈却日益严重的制约着空军作训水平的提高。当前中国军用卫星的数量和质量无疑无法满足中国军队尤其是中国空军战略转型的需求,这种差距实际上是中国卫星平台和卫星载荷落后的必然结果。中国的元器件基础水平不高,又长期受国外技术封锁,缺乏技术引进和技术交流,导致中国卫星平台和载荷发展缓慢,性能落后。
为了获得高分辨率图像,返回式卫星一般工作在低轨道上,轨道运行时间短,无法长期稳定的提供敌方军力部署和调动信息。传输型成像侦察卫星可以提供长期稳定的侦察能力,但由于技术限制分辨率要低于返回式卫星。中国很早就确定发展传输型侦察卫星实践三号,可惜由于各种原因,即使转为中巴合作,资源一号(后来命名有变)直到1999年才发射上天。
总的来说,中国军用遥感卫星尽管有了一系列的进步,但与世界水平的差距仍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上即便不与美国相比,就是邻国印度的遥感卫星水平也已凌驾中国之上。2010年7月12日,印度使用PSLV火箭成功发射了最新的Cartosat-2B遥感卫星,该卫星分辨率达到0.8米,性能远超中国同类遥感卫星。尽管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印度在遥感卫星方面也只能算是二流水平。如果说军用侦察卫星上中国还可圈可点的话,在军用通信卫星上则实在乏善可陈。中国通信卫星事业长期以来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1984年发射的东方红二号卫星只有2个C波段转发器,历经8年时间研制的东方红三号卫星转发器数量增加到24个,但外国进步更快,研制时东方红三号还是大容量通信卫星,在发射时只能称为中容量通信卫星了,而且东方三号卫星直到2000年才成熟稳定。长期以来,中国并没有专用的军用通信卫星,指挥通信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可想而知了。
Lacrosse:不受天气影响的雷达成像卫星
光学侦察卫星容易受到不良天气的影响,雷达成像侦察侦察卫星,目前仍有4颗正常运行。长曲棍球一号卫星1988年发射,它的合成孔径雷达(SAR)分辨率高达0.3米,这同样是令其他国家望而兴叹的高指标,目前国际主流SAR卫星也只是达到了1米的分辨率。
东方红二号和三号平台早已落后
以通信卫星为例,东方红二号的落后自不待言,中国主力卫星平台东方红3的性能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太大,突出表现在电力供应功率小,寿命短,有效载荷低。东方红3平台初始版本太阳能电池功率只有1.7千瓦,设计寿命8年,载荷质量更是只有170千克,此后几乎每颗新的东方红3平台卫星都进行改进,到2008年东方红3A平台电源功率已经提高到4千瓦功率,其中供应载荷为2.5千瓦,有效载荷质量增加到360千克,设计寿命增加到12年。
亟待提高的中国军用卫星
时间:2010-11-15 09:36:32 来源:网易 作者: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卫星在世界各大军事强国的国防体系中表现出了日益强大的支撑作用。当中与空军进攻能力有着密切联系的有通讯卫星、成像侦察卫星和GPS导航卫星。空军在组织进攻战役时,必须有不断更新的卫星地图,还需要通过通讯卫星对攻击机群进行远程指挥,GPS卫星则可以将炸弹准确引导至敌人头顶。国产卫星技术是否满足中国空军攻势转型的需要?下面我们将进行一番探讨。21世纪前后的高科技局部战争中,军事卫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制空权和信息化作战的基础,被誉为现代战争作战能力的“倍增器”,世界列强都非常重视军事卫星的发展。
长曲棍球雷达成像卫星不仅对地表进行侦察,还有一定的穿透土壤、冰层的能力,不受云雨雪雾以及黑夜的影响,配合光学侦察卫星实现全天候全时段的监视能力,对美国空军对地打击提供了大量高精度的目标数据。
美军在预警卫星和电子侦察卫星方面在全球中也是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如DSP红外预警卫星为美国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早期导弹预警情报。1991年爱国者大战飞毛腿,多次拦截成功就是依靠DSP提供了飞毛腿的初始发射数据。而电子侦察卫星则为美国进行信息侦听,提供敌方电子情报,了解敌方的指挥和部署,俨然已经成为美国的太空耳朵。
遥感五号:分辨率首次达到1米级
2008年中国发射了遥感卫星五号,根据Gunter的判断,这是另一种光学遥感卫星,综合各种消息它具有1米的分辨率, 这也是中国传输型侦察卫星首次达到详查的1米分辨率。遥感卫星五号的服役无疑大大强化了中国战术侦察能力,不过由于目前只有一颗卫星,重访周期较长时效性不足,还远不能满足中国空军进行远程精确打击的要求。此外中国还发展了天绘一号等三维立体绘测卫星,为空军巡航导弹等远程打击手段提供关键的地形匹配数据,保障了远程打击能力的有效性。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卫星在世界各大军事强国的国防体系中表现出了日益强大的支撑作用。当中与空军进攻能力有着密切联系的有通讯卫星、成像侦察卫星和GPS导航卫星。空军在组织进攻战役时,必须有不断更新的卫星地图,还需要通过通讯卫星对攻击机群进行远程指挥,GPS卫星则可以将炸弹准确引导至敌人头顶。国产卫星技术是否满足中国空军攻势转型的需要?下面我们将进行一番探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