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统一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上)》教案(沪教版八年级上册) (3)
高中历史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高中历史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1.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被引入中国,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导。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1.2 社会主义理论在新中国的探索与实践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巨大的社会转型任务。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通过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与实践,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一体系包含了社会主义本质、发展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等核心要素。
1.3 邓小平理论的提出与发展邓小平理论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里程碑。
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强调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邓小平的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创新和理论观点。
2.2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这一战略布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全面指导。
2.3 “中国梦”的提出与实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梦强调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实现中国梦需要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3.1 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和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教案 华东师大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教案华东师大版[知识网络]秦汉时期科技成就表科技领域代表人物时期主要成就造纸西汉出现用于书写和绘画的纸蔡伦东汉改进了造纸术,制成了植物纤维纸,使得纸逐渐普遍使用。
数学东汉《九章算术》问世,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其中的某些内容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医学华佗东汉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张仲景东汉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他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地理张衡东汉发明了地动仪,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
宗教汉朝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东汉明帝时传播开来;道教东汉时期在我国民间兴起史学司马迁西汉《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与史学著作。
艺术秦朝秦始皇陵兵马俑展现了秦王扫六合的磅礴气势,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学法指导]1.整体把握本单元的知识线索,秦朝的建立、巩固和灭亡,西汉的建立、巩固和灭亡,秦汉时期(侧重于西汉)与匈奴和西域的关系。
2.秦末汉初大事较多时间间隔较近,可利用下表掌握:时间重大事件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公元前206年楚汉之争开始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结束,西汉建立3.对于秦汉时期与匈奴的和战关系可通过下列表格对比掌握:时间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关系重大事件作用秦朝战蒙恬夺取河套地区;修建长城抵御匈奴进攻维护了国家统一西汉初期“和”西汉被迫和亲没有解除匈奴对汉朝的威胁西汉汉武帝时战西汉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取得漠北战役的胜利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开始西迁西汉汉元帝时和昭君出塞边境安定了较长的时间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秦始皇、汉武帝、卫青、霍去病、昭君、张骞等历史人物进行全面的评价。
5.本单元用到的地理知识较多,学习时,注意结合课本的地图进行知识的掌握。
对于丝绸之路作以下简单的图示学习: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境内→西亚→欧洲。
1.4.2《统一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下)》教案(沪教版)
第四课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下)§2 明清帝国【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明朝的建立;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废行省和设三司;锦衣卫和东西厂的设置;康熙帝奖励垦荒屯田、兴修水利、减免租税、提倡勤俭节约和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清朝的疆域;闭关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1)朱元璋知人善任是他能够推翻元朝,统一全国的重要因素。
(2)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产生于封建社会内部,它表明封建制已渐趋衰落。
(3)清朝前期的疆域,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奋斗中逐渐形成的。
它奠定了今天我国版图的基础。
清朝疆域的宽广,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体现了祖国的强大。
(4)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它却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同国外科学技术交流,导致了中国的落后。
3、能力培养:(1)通过指导学生回答"明朝前期从哪几个方面加强君主权力?"的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2)培养学生一定的读图识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明朝的勃兴。
废除丞相加强君权。
清朝的疆域和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难点:明清统治者加强君权的消极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以讲述为主,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参与教学。
【板书设计】一、明朝的勃兴1368年——南京——朱元璋二、君主专制空前加强1.加强君权(1)废中书省设三司(2)取消丞相(3)内阁制度形成2.锦衣卫“东厂”三、清朝1、建立2、疆域3、对外政策——“闭关锁国”【教学过程】(复习导入)略(新课教授)(老师指图讲)定远人郭子兴在濠州起义,朱元璋前往投奔,后来这支起义军由他领导。
1355年朱元璋率军南渡长江,第二年攻占集庆(改名应天),此后便以此为基地,实力逐步壮大。
他吸收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李善长、刘基、朱升等充当谋士。
其中朱升提出的建议被他采纳了,这就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三课统一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上)课件沪教版
二、选择题
1. 开辟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帝国时 代的王朝是( A )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夏朝
2. “大一统”思想的提出者是B( ) A、孔子 B、董仲舒 C、荀子 D、孟子 返回
汉武帝时期,他为了巩固中央政 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削弱国王势力 实行察举制度 削弱丞相权力 加强中央军力 任酷吏和严刑法 统一货币 盐铁和实行均输法、平准法等 返回
西汉疆域图
2.3 东汉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趁社会 矛盾激化夺权建立新朝,但未能 使社会稳定下来。经过战乱,西 汉宗室刘秀恢复汉朝,定都洛阳, 史称东汉。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登位以后,从统治阶级的根
本利益出发,以隋亡为鉴,密切地注视着民心、民 情和民意,紧紧地团结周围的文武大臣,先后实行 了一系列比较开明的政策:减少苛捐杂税,不过分 奴役和压迫农民;严惩贪官污吏,奖励功臣良将; 重视科举取士,选拔统治人才;革除弊政,励精图 治;善于倾听不同意见,不断改进统治方法,等等。 在短短的数年时间内,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经济和 文化也随之得到较好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所谓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史学家 们把这一段历史时期誉之为“贞观之治”。
§2 盛唐气象 1. 隋朝 2. 唐朝前期的政治 3. 唐朝的对外交往 4. 唐朝的世界影响
1、隋朝
隋朝结束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实现大统一。
隋朝(581-618年)前期社会繁荣。隋 炀帝时期,滥用民力,社会矛盾激化。隋朝 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灭亡。
返回
2、唐朝前期的政治
1.3.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教学素材 (沪教版八年级上)
专题讲座初中中国古代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的教学研究第一部分对学科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一、核心内容的界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在初中中国古代历史的教学内容中主要包括了两个大的方面:一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演进,使学生了解我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有其历史发展进程的脉络和特点,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提升爱国主义的思想和情感;二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使学生从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视野上,了解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正确认识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自强不息的根本保证,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这两方面的内容是交织在一起的,构成了初中中国古代史教学的核心内容。
二、在历史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无论是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上看,还是从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角度上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都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的一条主线,是中国古代史的主体内容。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自秦汉以来更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这是一个客观存在,也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
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秦朝以后的两千年间,不断得到巩固与发展。
其间虽曾经历了数次分裂又再统一的曲折过程,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大趋势总体上是向前推进的,而国家的分裂、各民族政权之间的对立,以及曾存在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等,毕竟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的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密切交往,团结奋斗,共同开发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中国的历史是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国的版图也是由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共同组成的。
中国历史的发展证明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经济、文化的交往把中国各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创造和发展了中华文明。
1.4.1《统一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下)》教案(沪教版)
第四课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下)§1 宋元时代【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北宋的建立;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契丹的兴起;党项族建立西夏国;夏宋间的战与和;女真的兴起和统一;韩世宗、岳飞的抗金斗争;蒙古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统一;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
2、情感、态度、价值观:(1)五代十国时期军阀的不断混战,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2)通过分析元统一的意义和行省制度的实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元朝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3、能力培养:(1)通过岳飞抗金、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等史实的讲述,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培养学生识别、应用图表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女真的勃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建立及统一;难点:讲清北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元统一的进步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讲述法、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教学设计】1、设置问题,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利用图片和小字材料,介绍成吉思汗铁木真,增强历史的趣味性。
【板书设计】一、北宋的建立二、北宋、辽、西夏对峙1、契丹的兴起2、夏宋间的战与和三、南宋与金的对峙1、女真的兴起2、金的建立3、金灭辽和北宋4、南宋和金的对峙四、元朝的统一1、成吉思汗和元朝的统一2、行省制度【教学过程】(复习旧课)略。
(新课教授)教师指出:五代十国时期军阀间的不断混战,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广大人民的愿望。
(学生活动)1、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让学生看P22“宋太祖”肖像,加深印象。
2、让学生看P22插图和材料,讲“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分析其实质――加强皇权。
(看一看)(图)指图说明北宋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但并没有统一全国。
这时,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于10世纪在北部建立的辽、党项族于11世纪在西北部建立的西夏等好几个政权。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第三课《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教案人教版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汉武帝采取大一统措施的背景,知道汉武帝为巩固新的大一统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史料文献记载,在历史场景的构建过程中了解汉武帝为巩固新的大一统所采取的措施,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评析这些措施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形成对汉武帝的正确评价,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树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
2.难点:评析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活动。
2.运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政治上:推行“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经济上:铸币权。
沪科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案第一课:古代人的文明活动教学目标- 了解古代人的文明活动,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辨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人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的联系教学内容1. 农业活动:学生了解古代人的农业技术、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 手工业活动:学生掌握古代人的手工业制作技术和相关工艺品。
3. 商业活动:学生了解古代人的商业活动和贸易往来。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了解古代人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概念解释:讲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概念及其在古代人的生活中的重要性。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不同种类的活动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心得。
4. 案例分析:以实际案例为基础,让学生思考古代人的文明活动如何影响社会发展。
5. 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进一步巩固知识。
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检查学生对于古代人文明活动的理解与思考能力。
- 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第二课:封建制度与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教学目标- 了解封建制度的发展和特点- 理解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和重要性- 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1. 封建制度:学生了解封建制度的起源、特点以及封建社会的组织结构。
2. 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学生了解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背景和重要性。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社会,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2. 概念解释:讲解封建制度和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3. 讨论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封建制度和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优缺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4. 案例分析:通过历史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封建制度和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过程。
5. 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加深对封建制度和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
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表现,评估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沪版初中历史教案——国家的诞生与发展
第3课国家的诞生与发展
教学目标
1.知道中华大地国家的诞生从夏朝开始,从此,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了解夏、商、周的兴替;了解“盘庚迁殷”、“桀纣暴虐”、“牧野之战”、“殷墟”等重要史实;了解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和稳定社会秩序实行了分封制和宗法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知道“公元前”的概念与干支纪年法,知道公元前1046年是目前我们知道的最早的确切纪年。
2.通过列表整理夏、商、周兴替的内容,初步学会用简表对历史知识作初步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通过完成“动手动脑”表格,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3.认识国家的出现是人类由野蛮到文明的演进,是历史的进步,先民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重点与难点
重点:夏、商、周兴替中的一些重要史实
难点: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基本内容和作用的理解
教学设计。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一章:秦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1 教学目标了解秦朝的统一过程和意义掌握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其特点认识秦朝的短命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1.2 教学内容秦朝的统一过程:秦国的发展、兼并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秦朝的暴政和短命原因:法律严酷、徭役繁重、焚书坑儒秦朝对后世的影响:中央集权制度的传承、统一度量衡、修建长城1.3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秦朝的统一过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其特点教学难点:秦朝的暴政和短命原因、秦朝对后世的影响1.4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学生讲述等方式进行教学1.5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介绍秦朝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讲解秦朝的统一过程:通过多媒体演示,生动展示秦国兼并六国的过程讲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详细讲解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的设立及其特点分析秦朝的暴政和短命原因:引导学生思考秦朝法律严酷、徭役繁重、焚书坑儒等政策对国家的影响讲解秦朝对后世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传承、统一度量衡、修建长城等对后世的影响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性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教材,思考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的影响第二章:汉朝的建立和加强中央集权2.1 教学目标了解汉朝的建立过程和意义掌握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认识汉朝的兴衰及其对后世的影响2.2 教学内容汉朝的建立:刘邦建汉、楚汉战争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郡国并行制、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朝的兴衰: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东汉末年的衰败汉朝对后世的影响:汉族的形成、汉字的发展、汉族文化的影响2.3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汉朝的建立过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教学难点:汉朝的兴衰及其对后世的影响2.4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学生讲述等方式进行教学2.5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汉朝的建立讲解汉朝的建立:通过多媒体演示,展示刘邦建汉、楚汉战争的过程讲解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详细讲解郡国并行制、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施及其影响分析汉朝的兴衰:引导学生思考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东汉末年的衰败等事件对汉朝的影响讲解汉朝对后世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汉族的形成、汉字的发展、汉族文化的影响等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性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教材,思考汉朝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的影响第六章:三国鼎立与两晋南北朝6.1 教学目标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影响掌握两晋南北朝的历史特点和社会变迁认识这一时期的政治分裂与民族融合并存的特殊状态6.2 教学内容三国鼎立的形成:魏、蜀、吴的建立与对立两晋南北朝的历史特点:政治动荡、民族融合、佛教兴起南北朝的更迭:北朝的变迁与南朝的兴衰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文学、艺术、科技的发展6.3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教学难点:两晋南北朝的历史特点和南北朝的更迭6.4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6.5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三国鼎立的形成讲解三国鼎立的形成:通过多媒体演示,展示魏、蜀、吴的建立与对立的过程分析两晋南北朝的历史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政治动荡、民族融合、佛教兴起等现象的原因和影响讲解南北朝的更迭:详细讲解北朝的变迁与南朝的兴衰探讨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引导学生了解文学、艺术、科技的发展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三国鼎立与两晋南北朝的历史意义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教材,思考这一时期的政治分裂与民族融合对我国历史的影响第七章: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的开通7.1 教学目标理解隋朝统一的历史意义掌握大运河的开通过程及其对经济文化的影响认识隋朝的短命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7.2 教学内容隋朝的统一:隋文帝的统一南北及隋炀帝的扩张大运河的开通:运河的建设过程、作用及影响隋朝的短命原因:暴政、战争过度、民不聊生隋朝对后世的影响:统一度量衡、科举制度的完善7.3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隋朝的统一过程和大运河的开通及其影响教学难点:隋朝的短命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7.4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地图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7.5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隋朝的统一讲解隋朝的统一:通过多媒体演示,展示隋文帝的统一南北及隋炀帝的扩张过程讲解大运河的开通:详细讲解运河的建设过程、作用及影响分析隋朝的短命原因:引导学生思考暴政、战争过度、民不聊生等政策对国家的影响讲解隋朝对后世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统一度量衡、科举制度的完善等对后世的影响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隋朝统一和大运河开通的历史意义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教材,思考隋朝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对我国历史的影响第八章:唐朝的繁荣与衰落8.1 教学目标理解唐朝的繁荣表现及其原因掌握唐朝的衰落过程及其原因认识唐朝对后世的影响8.2 教学内容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经济发展、文化成就唐朝的衰落:安史之乱、藩镇割据、衰败原因分析唐朝对后世的影响:文化传承、制度创新、民族关系8.3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唐朝的繁荣表现及其原因、唐朝的衰落过程及其原因教学难点:唐朝的衰落原因分析、唐朝对后世的影响8.4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8.5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唐朝的繁荣讲解唐朝的繁荣:通过多媒体演示,展示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繁荣表现及原因分析唐朝的衰落:引导学生思考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等事件对国家的影响讲解唐朝对后世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文化传承、制度创新、民族关系等方面的影响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唐朝的繁荣与衰落对我国历史的影响布置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秦朝的统一过程解析:秦朝的统一过程是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基础,通过展示秦国兼并六国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秦朝统一的艰辛和意义。
沪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上《统一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上)》共39页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沪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上《统一国家的形 成与发展(上)》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八上 早期国家的形成教案
第二课早期国家的形成(2课时)(第一课时)(一)教材结构分析本课教材内容是:在大河流域文明内容的基础上,从城市出现、王权神圣、分化的社会、军队与刑法等四个主要方面来阐述早期国家的形态及各阶层人们的不同生活状态。
(二)教学目标(1)图文结合,观察和认识文字、城市、国家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2)学会用历史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分析历史现象。
如国家的形成、王权神圣。
(3)使学生初步树立阶级的观念,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早期社会文明,了解人类进步的历程;了解和掌握人类社会的阶级分化和阶级统治。
难点:学会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历史现象。
明确城市、国家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认识和理解国家、阶级、王权等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
(四)教学方法主要运用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教师始终处于引导的地位,采用启发、引导、分析和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民主、探究的课堂氛围,进而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要求。
(五)教与学的过程:新课导入一::复习旧课导入“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大河流域的文明,还记得课中提到的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几个国家吗?”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四大文明古国是埃及、古巴比伦、印度、中国。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早期国家是怎样形成的。
”由此引出本文的主题。
新课导入二::课件导入利用图片、幻灯片、电视纪录片等,向学生展现当今世界各国的文化风俗或国家的城市风貌,在感受与体验现代文明的多元和繁华中,让学生共同探讨早期国家的形成。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和了解早期国家形成的兴趣。
[城市开始出现]:师:出示遗址图片,要求学生:1、任意选一个遗址,描述其布局、功能和特点?2、猜想古代城市形成的原因和条件?3、比较这些古代城市遗址有没有相同之处?4、同现代城市相比,它们有什么异同?5、看哪一小组能画出一幅古代城市想象图?师:出示《摩亨佐达罗富人住宅区》的图片:生:角色扮演要求:假如你是一位古代印度的富翁,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家的布局。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 早期国家的形成教案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早期国家的形成教案课程标准2-3 选择中外不同时期典型的国家管理形式,描述其主要特点。
2-4 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
3-1 描述社会生活中某种制度的延续与变迁。
4-2 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4-5 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5-3 选择具体事例,展示女性在历史上的贡献,领会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教学要求1.通过国家的出现、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分工的发展和阶级的分化,认识和理解国家的出现和形成。
2.通过分析城市居民所生活的不同条件,理解和分析贫富差别的出现、社会的逐渐分化;也可以通过城市的规模和布局,了解不同阶层居民的生活状况。
3.了解作为权力象征的金字塔、九鼎等,充分认识王权的实质。
4.了解不同阶层人们的遭遇和地位,尤其是通过分析印度的等级制度、中国的分封制度,认识人类社会有了明显的阶级分化。
5.尝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分析军队和刑法在早期国家形成时期的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
[新课导入]提问导入“有谁知道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城市的出现、国家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由此导入主题。
[城市开始出现]1.早期城市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古代城市遗址的资料、图片或影视片,课上组织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组为单位,阅读、整理收集到的资料。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描述古代城市的布局、功能和特点等,并探讨古代城市的形成原因及条件。
引导学生看图2-9,再出示中外古城遗址的图片,感知早期城市的面貌,从古城的残垣断壁中去感悟历史的沧桑,在千年废墟中体会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分组简单绘制两河流域的乌尔城、印度河流域的摩亨佐·达罗和我国夏朝都城二里头遗址的平面示意图。
在绘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城市的共同之处,即都由城墙、宫殿、作坊、殿、街道等组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统一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上)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秦灭六国;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
2、情感、价值观:
(1)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
秦的统一以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经济上的发展是的物质基础。
从而认识国家统一是强盛的重要原因。
(3)秦的暴政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战争——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4)两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加强了联系。
3、能力培养:
(1)让学生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并会正确利用历史材料进行实践操作。
(2)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资料的收集和归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秦灭六国;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对秦始皇、汉武帝大一统评价的恰如其分
【教学用具】
地图、自备材料
【教学设计】
1、可利用小说或电视引出课题,但要学生注意历史与文学创作的联系和区别。
2、让学生能利用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和老师补充的知识对历史人物展开评价。
【课时安排】
2课时
【板书设计】
一、秦朝
1、统一时间221BC
2、统一措施
(1)政治:郡县制
(2)文化
3、地位——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帝国时代
二、两汉
西汉:汉武帝——“大一统”思想
西汉与匈奴的战争
东汉:刘秀、王莽
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对峙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战国七雄长期混战,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灾难,不利于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交流。
渴望结束割据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安定已成为当时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
由诸侯割据向统一的封建国家发展,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
(新课教授)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221年,秦王嬴政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秦朝,都城咸阳。
秦统一的意义: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秦始皇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灭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而且还在于他完成了统一后,又为巩固统一制订和推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措施。
政治上: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学生思考)你认为分封制有那些弊端,为什么要实行郡县制?
(学生活动)略。
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
(后又出现隶书。
)
焚书坑儒
经济上: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
统一度量衡。
军事上:修筑长城,秦统一后,派大将蒙恬从匈奴手中夺取河套地区,政府还移民戍边。
为抵御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介绍秦长城的情况(讲孟姜女的故事)
(过渡)秦朝走向灭亡
——农民战争推翻秦朝
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
(讲“破釜沉舟”)
公元前206年,刘邦直逼咸阳,秦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亡。
先讲项羽分封的故事,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
时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胜利
刘邦:①“约法三章”,得民心
②善于用人,得萧何、张良、韩信辅佐
失败
项羽:①骄傲自大,不听取意见。
②纵兵烧杀抢掠,大失民心。
刘邦建汉朝
——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
史称“西汉”
(过渡)汉武帝的大一统
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生讨论)如何评价?
(学生活动)略。
国力强盛——有实力对匈奴作战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结匈奴采取攻势,几次派兵攻打匈奴。
思考:汉武帝为什么能打败匈奴?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讲卫青、霍去病的故事。
“冠军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昭君出塞
公元前1世纪中期,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
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向汉提出和亲请求。
宫女昭君自愿前往。
讲昭君的故事。
杜甫诗:千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小结)略。
(练习)略。
第二课时——盛唐气象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唐朝的建立和统一;“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唐朝广泛的对外通商;唐同新罗、日本、古代印度、波斯和大食友好交往。
"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采取的一系列进步性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2)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对外进取开放,同亚洲各国交往盛况空前。
(3)唐朝都城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
3、能力培养:
要求学生基本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都长安的地位与繁荣
难点:对唐太宗历史人物的评价
【教学设计】
1、让学生讲述他们所收集的有关唐太宗的历史小故事。
2、分组进行讨论,评价唐太宗历史人物。
【板书设计】
一、贞观之治
1.吸取隋亡教训,减轻人民负担
2.善于用人,重视纳谏
3.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
4.重视文化教育,
5.“贞观之治”的形成
二、开元盛世
1.唐玄宗即位
2、“开元盛世”的形成
二、唐朝的对外交往
1、长安
2、文化交流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略。
(新课教授)
1、学生归纳、概括、总结唐太宗采取的措施和思考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从政治、经济、用人、科举几个方面)同时得出他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一个大名鼎鼎的皇帝为唐朝的繁荣和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打下坚实的基础。
联系以前学过的盛世景象(文景之治、开皇之治)来解释“贞观之治”。
再看“唐太宗”画像加深理解记忆。
2、教师总结指出:一唐玄宗在开元年间,任用贤相、整顿吏治、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继承、
发展了唐太宗、武则天的业绩,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二唐朝前期,从贞观初年到开元末年,共114年间,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代皇帝,鉴于隋末农民战争的教训,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了唐朝的繁荣强盛。
3、“长安百万家”
规模宏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
城市布局特色,宫殿、衙署、坊、市分开,棋盘式的街道宽敞笔直。
人口众多,边疆各族和各国侨民云集长安,长安成为国内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和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商业繁荣,两市店铺林立,行业很多,珍奇积聚。
思想教育:唐朝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平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这是唐朝前期繁盛的物质基础,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与唐初调整统治政策也有密切关系。
4、对外交往
(1)唐和新罗的友好关系
中国和朝鲜唇齿相依,很早就友好往来。
7世纪后期,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始终同唐朝保持友好关系。
(请学生阅读教材大字内容,找出并叙述唐与新罗密切关系在文化、经济两方面的例证。
)新罗商人足迹遍及今天山东、江苏,唐朝设置新罗馆、新罗坊接待他们。
新罗受唐文化影响很深,学术昌盛,号称"君子之国。
"新罗人特别喜爱白居易的诗,一有白诗新作,留居长安的新罗商人便抄寄回国。
据说新罗士人还能根据白居易诗歌特有的风格,辨别出真伪来。
(让学生阅读有关崔致远的内容,补充说明他所著《桂苑笔耕集》书中保存了许多唐朝宝贵资料。
提问)在崔致远身上体现了新罗人民的一种什么愿望?(渴求学习和传播唐文化知识)今天我们学习这段史实有什么象征性意义?(是中国和古代朝鲜友好交往的缩影) (2)遣唐使和留学生(板书)
日本和中国"一衣带水"。
(让学生回忆东汉光武帝赠日本"汉委奴国王"金印史实)当唐朝国威远扬的时候,日本社会正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
为了摆脱落后,日本全面学习借鉴唐朝文化,形成中日交流高潮。
日本先后13次派遣唐使来中国。
(让学生看教材《日本遣唐使船》插图,想象船在碧波海面鼓帆快航,心在惊涛巨浪中颠簸情景。
)大量留学生、留学僧人随船同为,阿倍仲麻吕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小结)略。
(练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