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春季新版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学期17.1、勾股定理教案39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勾股定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勾股定理》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学数学中最为基本的定理之一。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节主要介绍了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勾股定理的含义,学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函数等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理论证明的过程可能感到困惑,对实际应用的掌握程度也有所不同。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合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

2.难点:对勾股定理证明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步骤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三角板、直尺等。

2.学具:笔记本、文具、三角板、直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直角三角形,如篮球架、房屋建筑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三角形中是否存在某种特殊的关系。

2.呈现(15分钟)介绍勾股定理的定义和表述,展示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如Pythagorean theorem的证明。

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实际问题,运用勾股定理进行解答。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讲解和点评,强调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1.1《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1.1《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4.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强调解题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四)课堂练习
1.设计具有层次性和挑战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巩固所学知识。
2.练习题包括:
a.直接应用勾股定理求解直角三角形边长的问题。
b.结合生活实际,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c.勾股定理的逆向应用,判断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5.能够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利用历史背景和数学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介绍毕达哥拉斯是如何发现勾股定理的。
2.采用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自主尝试来发现勾股定理。
3.运用多媒体和实物模型,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理解并记忆勾股定理。
4.设计具有层次性的练习题,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掌握勾股定理的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掌握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之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学会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6)设计一道综合性的应用题,要求学生结合勾股定理和之前学过的几何知识进行解答,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4.创新思维:
(7)鼓励学生自编一道关于勾股定理的题目,并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8)引导学生思考勾股定理在古代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应用,撰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悟。
5.合作学习:
2.生活实际应用:
(3)请学生观察生活中存在的直角三角形,测量相关数据,并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例如,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篮球架的倾斜角度等。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7.1勾股定理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7.1勾股定理
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们对勾股定理的知识点掌握得还不错,但仍有一些疑问。这说明我在课堂上的讲解可能还需要更加细致和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7.1勾股定理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7.1勾股定理。本节课主要围绕勾股定理展开,内容包括:
1.勾股定理的概念:了解直角三角形的特性,理解勾股定理的含义。
2.勾股定理的证明:掌握用面积法、相似三角形法等多种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3.勾股定理的应用:学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如求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确定直角三角形的形状等。
举例:在讲解勾股定理的应用时,重点强调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如计算建筑物的高度、距离等。
2.教学难点
-理解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尤其是面积法和相似三角形法中的每一步推理,学生需要理解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和变换。
-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勾股定理:学生往往在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时遇到困难,需要教师引导如何提取关键信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的概念:即直角三角形中,斜边的平方等于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
-掌握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如面积法、相似三角形法等,理解不同证明方法背后的数学原理。
-学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包括求斜边长、判断直角三角形等,以及在实际情境中发现勾股定理的应用。
-理解勾股数的概念和性质:识别勾股数,了解其整数和平方数特性。
2.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能力。
3.通过勾股定理的探究,激发学生数学探究兴趣,培养数学抽象和建模素养。
4.引导学生运用勾股定理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提高数学审美和跨学科整合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1 第1课时 勾股定理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1 第1课时 勾股定理 教案

17.1勾股定理第1课时勾股定理1.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重点)2.掌握勾股定理,并运用它解决简单的计算题;(重点)3.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难点)一、情境导入如图所示的图形像一棵枝叶茂盛、姿态优美的树,这就是著名的毕达哥拉斯树,它由若干个图形组成,而每个图形的基本元素是三个正方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各组图形大小不一,但形状一致,结构奇巧.你能说说其中的奥秘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勾股定理【类型一】直接运用勾股定理如图,在△ABC中,∠ACB=90°,AB=13cm,BC=5cm,CD⊥AB于D,求:(1)AC的长;(2)S△ABC;(3)CD的长.解析:(1)由于在△ABC中,∠ACB=90°,AB=13cm,BC=5cm,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出AC的长;(2)直接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出S△ABC;(3)根据面积公式得到CD·AB=BC·AC即可求出CD.解:(1)∵在△ABC中,∠ACB=90°,AB=13cm,BC=5cm,∴AC=AB2-BC2=12cm;(2)S△ABC=12CB·AC=12×5×12=30(cm2);(3)∵S△ABC=12AC·BC=12CD·AB,∴CD =AC·BCAB=6013cm.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问题,一般是先利用勾股定理求出第三边,然后利用两种方法表示出同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然后根据面积相等得出一个方程,再解这个方程即可.【类型二】分类讨论思想在勾股定理中的应用在△ABC中,AB=15,AC=13,BC边上的高AD=12,试求△ABC的周长.解析:本题应分△ABC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进行讨论.解:此题应分两种情况说明:(1)当△ABC为锐角三角形时,如图①所示.在Rt△ABD中,BD=AB2-AD2=152-122=9.在Rt△ACD中,CD=AC2-AD2=132-122=5,∴BC=5+9=14,∴△ABC的周长为15+13+14=42;(2)当△ABC为钝角三角形时,如图②所示.在Rt△ABD中,BD=AB2-AD2=152-122=9.在Rt △ACD 中,CD =AC 2-AD 2=132-122=5,∴BC =9-5=4,∴△ABC 的周长为15+13+4=32.∴当△ABC 为锐角三角形时,△ABC 的周长为42;当△ABC 为钝角三角形时,△ABC的周长为32.方法总结:解题时要考虑全面,对于存在的可能情况,可作出相应的图形,判断是否符合题意.【类型三】勾股定理的证明探索与研究: 方法1:如图:对任意的符合条件的直角三角形ABC 绕其顶点A 旋转90°得直角三角形AED ,所以∠BAE =90°,且四边形ACFD 是一个正方形,它的面积和四边形ABFE 的面积相等,而四边形ABFE 的面积等于Rt △BAE 和Rt △BFE 的面积之和.根据图示写出证明勾股定理的过程;方法2:如图:该图形是由任意的符合条件的两个全等的Rt △BEA 和Rt △ACD 拼成的,你能根据图示再写出一种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吗?解析:方法1:根据四边形ABFE 面积等于Rt △BAE 和Rt △BFE 的面积之和进行解答;方法2:根据△ABC 和Rt △ACD 的面积之和等于Rt △ABD 和△BCD 的面积之和解答.解:方法1:S 正方形ACFD =S 四边形ABFE =S △BAE +S △BFE ,即b 2=12c 2+12(b +a )(b -a ),整理得2b 2=c 2+b 2-a 2,∴a 2+b 2=c 2;方法2:此图也可以看成Rt △BEA 绕其直角顶点E 顺时针旋转90°,再向下平移得到.∵S 四边形ABCD =S △ABC +S △ACD ,S 四边形ABCD=S △ABD +S △BCD ,∴S △ABC +S △ACD =S △ABD +S △BCD ,即12b 2+12ab =12c 2+12a (b -a ),整理得b 2+ab =c 2+a (b -a ),b 2+ab =c 2+ab -a 2,∴a 2+b 2=c 2.方法总结:证明勾股定理时,用几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规则的图形,然后利用大图形的面积等于几个小图形的面积和化简整理证明勾股定理.探究点二:勾股定理与图形的面积如图是一株美丽的勾股树,其中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若正方形A 、B 、C 、D 的面积分别为2,5,1,2.则最大的正方形E 的面积是________.解析:根据勾股定理的几何意义,可得正方形A 、B 的面积和为S 1,正方形C 、D 的面积和为S 2,S 1+S 2=S 3,即S 3=2+5+1+2=10.故答案为10.方法总结:能够发现正方形A 、B 、C 、D 的边长正好是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四条直角边,根据勾股定理最终能够证明正方形A 、B 、C 、D 的面积和即是最大正方形的面积.三、板书设计 1.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 ,b ,斜边长为c ,那么a 2+b2=c 2.2.勾股定理的证明“赵爽弦图”、“刘徽青朱出入图”、“詹姆斯·加菲尔德拼图”、“毕达哥拉斯图”.3.勾股定理与图形的面积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提高课堂效率.勾股定理的验证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设计一些拼图活动,并自制精巧的课件让学生从形上感知,再层层设问,从面积(数)入手,师生共同探究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7.1勾股定理(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7.1勾股定理(教案)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学习了勾股定理,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地方值得反思。首先,我发现同学们在理解勾股定理的定义和证明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尽管我通过举例和几何图形进行了解释,但可能还需要寻找更直观、生动的方式,让同学们更容易接受这一概念。
其次,在实践活动环节,虽然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同学们积极参与,但我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可能过于依赖计算器,而忽略了手动计算的过程。今后,我需要强调计算的重要性,培养同学们的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空间观念: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力,增强对几何图形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通过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分析数据,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勾股定理现象,激发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兴趣,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教学难点
-理解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理解几何图形的拼凑和面积计算可能存在难度,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灵活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可能会对如何运用勾股定理感到困惑,尤其是斜边和直角边的判断。
-理解勾股定理的适用范围:学生需要明白勾股定理仅适用于直角三角形,对于非直角三角形不适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7.1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7.1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2.小组分享: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包括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应用实例等。
3.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给予积极评价和指导,强调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和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针对勾股定理的知识点,设计具有层次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2.解题指导:在学生解题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他们掌握解题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7.1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的概念及表述方式,能够准确地用勾股定理解决直角三角形的边长问题。
2.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如测量距离、计算面积等。
3.能够运用勾股定理推导出直角三角形中其他相关结论,如:直角三角形内切圆半径、外接圆半径等。
4.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可能不足。教师应关注这些学生,通过鼓励、表扬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勾股定理的概念及其表述。
2.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及应用。
3.直角三角形边长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二)教学难点
1.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尤其是几何证明方法的推导。
4.课后反思:要求学生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课后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以及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5.家长签字:请家长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在作业本上签字,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2.提高练习: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布置以下作业:
a.完成课本习题17.1中的第4、5题,这两题要求学生对勾股定理进行灵活运用。
b.让学生尝试证明勾股定理的其他形式,如: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特殊情况下的勾股定理。

八年级数学下册 17.1 勾股定理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 17.1 勾股定理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17.1 勾股定理
课题:17.1 勾股定理




知识与能力:1.理解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具体内容及勾股数的概念;
2.能根据所给三角形三边的条件判断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1.经历一般规律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经历从实验到验证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的应前准备
多媒体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合作探究
1.直角三角形中,三边长度之间满足什么样的关系?
2.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否就是直角三角形呢?
1:探究下面有三组数,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①5,12,13;②7,24,25;③8,15,17;并回答这样两个问题:
1.这三组数都满足吗?
2.分别以每组数为三边作出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它们都是直角三角形吗?
有同学认为测量结果可能有误差,不同意这个发现。你认为这个发现正确吗?你能给出一个更有说服力的理由吗?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满足,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满足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1.同学们还能找出哪些勾股数呢?
让学生明确,仅仅基于测量结果得到的结论未必可靠,需要进一步通过说理等方式使学生确信结论的可靠性,同时明晰结论:
进一步让学生认识该定理与勾股定理之间的关系
板书设计
勾股定理5
一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满足,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满足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二例题
课后反思
2.今天的结论与前面学习勾股定理有哪些异同呢?
3.到今天为止,你能用哪些方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呢?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1章勾股定理(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1章勾股定理(教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力,通过对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和逻辑性;
2.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运用勾股定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和数学建模素养,让学生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探讨了勾股定理,我发现学生们对定理的概念和应用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来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希望这样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通过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我也试图让他们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课堂上,我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发现大部分同学能够跟随我的讲解思路,但对于定理证明部分,尤其是面积法和相似三角形法的推导,有些同学还是感到困惑。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细致地讲解这些难点,通过更多的图示和实际操作,帮助他们克服理解上的障碍。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勾股定理的基本概念。勾股定理是指直角三角形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它在几何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等领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计算一个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展示勾股定理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勾股定理》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直角三角形的情况?”(如测量墙角、搭建模型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勾股定理的奥秘。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数学17.1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数学17.1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2.实践应用题:设计一道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勾股定理题目,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例如,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或计算操场跑道的长度等。
3.提高拓展题:选取课本第17.1节后的练习题4、5、6,旨在培养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涉及斜边和直角边长度计算的问题。
4.创新思维题:鼓励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自己设计一道有趣的数学问题,并与同学分享。此举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课后反思: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勾股定理学习心得的短文,内容包括对勾股定理的认识、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与解决方法、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
6.预习任务:布置下一节课的相关预习内容,让学生提前了解勾股定理的拓展知识,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注意事项:
1.作业难度要适中,既要保证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又要激发他们的挑战欲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勾股定理,培养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探究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发展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已知数学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设计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勾股定理的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将勾股定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高数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的概念及其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2.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涉及直角三角形边长计算的题目。
3.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2014年春季新版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学期17.1、勾股定理教学设计3

2014年春季新版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学期17.1、勾股定理教学设计3

18.1 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勾股定理(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勾股定理发现、证明的过程,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激发爱国热情,使学生勤奋学习。

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

难点:勾股定理的简单运用。

二、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是初中阶段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我们已学过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你能说出一个或两个吗?(二)探究新知(活动1)2002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下图就是本届大会的会徽图案:你见过这个图案吗?你知道它叫什么图?你听说过“勾股定理”吗?这就是著名的“赵爽弦图”,“赵爽弦图”既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成就。

它里边就含有直角三角形,运用它可以证明勾股定理。

活动2 实验操作,探求新知相传2500年前,毕达哥拉斯有一次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的用砖铺成的地面中反映了直角三角形的某种数量关系。

(如图2)(图2)探究1:若用正方形的边长即等腰三角形的边来表示以上面积,你能发现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发现,等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探究2:等腰直角三角形有上述性质,其他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观察图3三个正方形之间围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三角形?你能计算出正方形A 、B 、C 的面积吗?如何计算正方形C 的面积?图3请将结果填入下表,你能发现正方形A 、B 、C 的面积关系吗?即S A +S B =S C即直角边上的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斜边上的正方形的面积问:若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长为a 、b ,斜边c 你能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吗?bca(图4)由上面的几个例子,我们可以想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重要性质:命题1 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 a 2+b 2=c 2。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1.1《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1.1《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勾股定理是数学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数量关系。

它在数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

2、了解勾股定理的内容。

3、能利用已知两边求直角三角形另一边的长。

过程与方法:1、通过拼图活动,体验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发展形象思维。

2、在探索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索的结果。

情感与态度:1、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对比介绍我国古代和西方数学家关于勾股定理的研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情感,激励学生奋发学习。

2、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体验获得结论的快乐,锻炼克服困难的勇气,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难点:用拼图方法证明勾股定理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观察,几何图形的分析能力已初步形成。

部分学生解题思维能力比较高,能够正确归纳所学知识,通过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能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现在的学生已经厌倦教师单独的说教方式,希望教师设计便于他们进行观察的几何环境,给他们自己探索、发表自己见解和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更希望教师满足他们的创造愿望。

三、教学策略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式教学,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鼓励学生采用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四、教学程序图18.1-1深入探究交流(1)等腰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直角三角形,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具有“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呢?图18.1-2如图18.1-2,每个小方格的面积均为1,以格点为顶点,有一个直角边分别是2、3的直角三一般的数学思想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迁移能力及探索问题的能力,相互欣赏、助中得到提高。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1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1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思考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关系,回顾已学的相关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提出问题:
-在直角三角形中,我们学过哪些关于边长的关系?
-你觉得直角三角形中的斜边和两个直角边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特定的关系?
3.目标导向:
通过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兴趣,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
(二)讲授新知
1.勾股定理的表述:
-以直观的图形和具体的数字为例,引导学生观察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和两个直角边之间的关系。
-给出勾股定理的表述:直角三角形中,斜边的平方等于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
2.勾股定理的证明:
-采用数学归纳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逻辑推理,证明勾股定理的正确性。
-结合多媒体演示,形象直观地展示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组织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勾股定理的表述、证明和应用。
-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归纳总结:
-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重要的边长关系,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掌握了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
1.学生对勾股定理的认知程度:大部分学生可能只知道勾股定理的表述,但对其证明过程和应用范围了解不深,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和练习,逐步加深理解。
2.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知识推导出勾股定理,并能够运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设计丰富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勾股定理的奥妙,提高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总结勾股定理的相关性质和规律,形成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7.1勾股定理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7.1勾股定理

17.1勾股定理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与作用勾股定理的探索和证明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思维品质的载体。

它在数学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勾股定理是一坛陈年佳酿,品之芬芳,余味无穷,它以其简洁优美的形式,丰富深刻的内涵刻画了自然界和谐统一关系,是数与形结合的优美典范。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

数学思考在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解决问题1.通过拼图活动,体验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发展形象思维。

2.在探究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在与他人交流中获取探究结果。

情感态度1.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习热情。

2.在探究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

难点:用拼图的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四)教学媒体准备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方格纸(老师准备)、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学生四人一组,分组准备)。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教法分析: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半的几何学习,几何图形的观察、几何证明的理性思维能力已初步形成。

因此在教学中要力求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思想。

尽量为学生创设“做数学、玩数学”的情境,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法分析:八年级学生生活经验积累较少,缺乏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

所以在探索勾股定理时,主要通过直观的,乐于接受的拼图法去验证勾股定理。

“操作+思考”的方式符合八年级学生认知水平,适应其思维发展规律及心理特征。

让学生感悟到:学习任何知识的最好方法就是自己去探索,在探索中领悟、在领悟中理解,让他们“学会学习”。

三、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17.1勾股定理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17.1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勾股定理》是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数学第十七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内容,勾股定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中学数学几个重要定理之一。

它揭示了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根据之一,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很大。

勾股定理的发现、验证和应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它在理论上占有重要地位,学好本节至关重要。

2.教学对象分析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性质,比较直观,多用于计算,估计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上困难都不是很大,关键问题还是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3.教学环境分析选择引导探索法,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

指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勾股定理的由来,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

能够灵活地运用勾股定理及其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勾定理的一些证明方法,并会用勾股定理计算直角三角形的边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介绍我国古代在研究勾股定理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与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发现、验证和应用。

教学难点:是用拼图方法、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四.教学方法教法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操作、归纳,理解定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得到获得新知的成功感受,从而激发学生钻研新知。

并利用教具与多媒体进行教学。

学法指导: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五.教学过程面积A+面积B=面积Ca 2 + a 2 = c 2等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a acABCABC2.等腰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直角三角形,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三边是否也有这种关系?1.观察右边两个图并填写下表A 的面积B 的面积C 的面积图1图2169254913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思考:三个正方形A ,B ,C 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S A +S B =S C a 2+b 2=c 2即: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1 勾股定理(二)
一、教学目标
1.会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2.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思想。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勾股定理的简单计算。

2.难点:勾股定理的灵活运用。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例1(补充)使学生熟悉定理的使用,刚开始使用定理,让学生画好图形,并标好图形,理清边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明确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任意两边都可以求出第三边。

并学会利用不同的条件转化为已知两边求第三边。

例2(补充)让学生注意所给条件的不确定性,知道考虑问题要全面,体会分类讨论思想。

例3(补充)勾股定理的使用范围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因此注意要创造直角三角形,作高是常用的创造直角三角形的辅助线做法。

让学生把前面学过的知识和新知识综合运用,提高综合能力。

四、课堂引入
复习勾股定理的文字叙述;勾股定理的符号语言及变形。

学习勾股定理重在应用。

五、例习题分析
例1(补充)在Rt △ABC ,∠C=90°
⑴已知a=b=5,求c 。

⑵已知a=1,c=2, 求b 。

⑶已知c=17,b=8, 求a 。

⑷已知a :b=1:2,c=5, 求a 。

⑸已知b=15,∠A=30°,求a ,c 。

分析:刚开始使用定理,让学生画好图形,并标好图形,理清边之间的关系。

⑴已知两直角边,求斜边直接用勾股定理。

⑵⑶已知斜边和一直角边,求另一直角边,用勾股定理的便形式。

⑷⑸已知一边和两边比,求未知边。

通过前三题让学生明确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任意两边都可以求出第三边。

后两题让学生明确已知一边和两边关系,也可以求出未知边,学会见比设参的数学方法,体会由角转化为边的关系的转化思想。

例2(补充)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和12,求第三边。

分析:已知两边中较大边12可能是直角边,也可能是斜边,因此应
分两种情况分别进形计算。

让学生知道考虑问题要全面,体会分类
讨论思想。

例3(补充)已知:如图,等边△ABC 的边长是6cm 。

⑴求等边△ABC 的高。

⑵求S △ABC 。

分析:勾股定理的使用范围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因此注意要
创造直角三角形,作高是常用的创造直角三角形的辅助线做
法。

欲求高CD ,可将其置身于Rt △ADC 或Rt △BDC 中,
但只有一边已知,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可求AD=CD=2
1AB=3cm ,则此题可解。

D
B A
六、课堂练习
1.填空题
⑴在Rt △ABC ,∠C=90°,a=8,b=15,则c= 。

⑵在Rt △ABC ,∠B=90°,a=3,b=4,则c= 。

⑶在Rt △ABC ,∠C=90°,c=10,a :b=3:4,则a= ,b= 。

⑷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三个连续偶数,则它的三边长分别为 。

⑸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cm 和5cm ,,则第三边长为 。

⑹已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2cm ,则它的高为 ,面积为 。

2.已知:如图,在△ABC 中,∠C=60°,AB=34,AC=4,
AD 是BC 边上的高,求BC 的长。

3.已知等腰三角形腰长是10,底边长是16,求这个等腰
三角形的面积。

七、课后练习
1.填空题
在Rt △ABC ,∠
C=90°,
⑴如果a=7,c=25,则b= 。

⑵如果∠A=30°,a=4,则b= 。

⑶如果∠A=45°,a=3,则c= 。

⑷如果c=10,a-b=2,则b= 。

⑸如果a 、b 、c 是连续整数,则a+b+c= 。

⑹如果b=8,a :c=3:5,则c= 。

2.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 中,AD ∥BC ,AD ⊥DC ,
AB ⊥AC ,∠B=60°,CD=1cm ,求BC 的长。

课后反思:
八、参考答案
课堂练习 1.17; 7; 6,8; 6,8,10; 4或34; 3,3;
2.8; 3.48。

课后练习
1.24; 43; 32; 6; 12; 10; 2.
332 A B 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