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汉何尝杀妻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吴汉何尝杀妻

九年级语文吴汉何尝杀妻

老舍说过:对历史负责,对艺术负责,对观 众负责。
作业: 1、为什么说无中生有地硬把“杀妻”的情节安在
吴汉的头上,并没有抬高吴汉的身价,反而

害了吴汉?
3、试着给全文分段。
谢谢各位老师莅临指导
再见!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所引四段古文的意思。
祝各位老师快乐健康
作者观点
从全文看,作者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
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 离很大。
创作原则及态度
作者认为,历史剧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态 度是什么?
把历史故事编成戏剧虽然不必要 照搬史实但也不必要捏造情节, 胡编乱造。
论证方法
1、引用历史典籍有何好处? 客观真实,增强说服力。 “演绎论证”:演绎是从一般性的前提 推论出个别性结论的方法,先假说,后求 证,这是从一般到个别,推论和判断个别 事例的认识方法。
解题
吴汉何尝杀妻
吴汉未尝杀妻。

吴汉没有杀妻。
“杀”还是“没杀”——这是一
个问题!
自刎 无稽 篡位 给事 校定 无稽 死心塌地 殊不知
wěn

字音
cuà n
jià o jī

shū
复述故事: 复述斩经堂
《斩经堂》
《吴》戏后果
《吴汉杀妻》这一出戏造成的最直 接的后果是什么?
完全是无中生有强加在吴汉的头 上,以为这样就可以抬高吴汉的身价, 其实反而诬害了吴汉。(所谓“诬害” 可从愚忠、诛连的封建观念上谈,即人 格独立,不该杀妻)
邓拓
吴晗照片:
作者像
作者简介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邓云特, 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他从小就 酷爱文学艺术。一九六一年,邓拓应《北京晚报》 的要求,开设了《燕山夜话》专栏。以马南邨为 笔名 。在此之后,他又与吴晗、廖沫沙同志合作, 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了《三家村札记》的专栏。 林彪、江青等人,出于整垮北京市委,进而搞乱 全国,乱中夺权的阴谋,《燕山夜话》变成了 “反党黑文”,“三家村”被打成“反党集团”, 制造了一起震动全国的特大冤案。邓拓因此而含 冤自尽,成为“四人帮”一九六六年大兴文字狱 的第一个牺牲者。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吴汉何尝杀妻》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吴汉何尝杀妻》教案

《吴汉何尝杀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批驳的论点,理清文章的逻辑思路。

2.品味文化内涵,体悟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理解“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

二、教学重点:
1.作者的观点:“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


2.本文的写作特点:语言生动、幽默、风趣。

三、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作者对“历史的真实与舞台艺术的真实”的论述。

2.如何看待吴汉“杀妻”的历史事件。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朗读,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问答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思考。

3.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4.讲解法:教师对重难点问题进行讲解。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故事导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纠正读音,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3.提出问题: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逐步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4.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难点。

6.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
1.对学生的朗读、问答、讨论情况进行及时评价。

2.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评价。

第10课《吴汉何尝杀妻》PPT课件

第10课《吴汉何尝杀妻》PPT课件

9.文章第四段引用史料的作用是什么? 引用史料,增强论据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10.《吴汉杀妻》这一出戏造成的最直接的后果是什么?作者写此文的 目的是什么? 剧作者的本意是通过“杀妻”来体现吴汉的“忠”“孝”,抬高吴汉的身价,但 “杀妻”完全是无中生有地强加在吴汉的头上的,所以却反而诬害了吴汉。 作者一方面告诫人们“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 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另一方面指责剧作者“把历史 故事编成戏剧,虽然不必要照搬史实,但是也不应该捏造情节,胡编乱 造”。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D ) A.燕.蓟(yān) 篡.位(chuàn) 无稽.(jī) B.王莽.(mǎng) 自刎.(wěn) 质.厚(zhǐ) C.潼.关(tóng) 典籍.(jì) 名臣.(chén) D.奉诏.(zhào) 给.事(jǐ) 校.定(jià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B) A.投机取巧 面面俱到 死心踏地 B.杀父之仇 举一反三 漠不关心 C.大书特书 披星带月 滔滔不绝 D.自以为是 事半工倍 埋头苦干 (【解析】A项踏—塌 C项带—戴 D项工—功)
10.吴汉何尝杀妻
1.走近作者 邓拓(1912~1966),当代历史学家、杂文家,1961年3月,开 始以“马南邨”为笔名在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开设《燕山夜 话》专栏,在《前线》杂志开设《三家村札记》专栏,发表了 大量切中时弊的杂文。
2.结构图解 舞台艺术 ↓
吴汉不忍杀妻
妻自刎
历史真实 ↓
吴汉未娶王莽之女 夫妻未见变故 名位正常 为人质厚,少文
4.(2014,包头)下列各项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C ) A.包头的夏季,绿树成行,鲜花盛开,让人感觉到不仅是生产钢 铁的钢城,也是使人心旷神怡的树城、花城。 B.“神舟”回归地,煤海书法城——如今内蒙古的中西部,也与科技 文化结下了难以分开的不解之缘。 C.寸草不生的戈壁滩,高大连绵的胡杨林,纵横起伏的大沙漠, 构成了阿拉善盟独特的自然景观。 D.一个人能不能开创自己的光明前程,关键在于要有远大的理想, 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获得的。 (【解析】A.结构混乱 B.赘余 D.两面与一面不搭配,句式杂糅)

《吴汉何尝杀妻》教案

《吴汉何尝杀妻》教案

《吴汉何尝杀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课文《吴汉何尝杀妻》的基本内容,了解故事背景及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分析、解读古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辨别人性中的善恶美丑。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吴汉何尝杀妻》的基本内容,包括故事背景、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语法等特点。

3. 课文的深层含义,以及对人性、道德、家庭等方面的思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吴汉何尝杀妻》的基本内容,重点词语、句式、语法等特点。

2. 教学难点:课文的深层含义,以及对人性、道德、家庭等方面的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习效果。

2. 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魅力。

3. 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课文背景及人物形象。

2. 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语法等特点。

4. 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让学生感受课文情境。

5. 提问、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的深层含义。

6.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角色扮演中的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主动学习意愿。

2. 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分析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体报告,评估学生对课文重点词语、句式、语法等特点的分析能力。

4. 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讨论和作业中提出新观点,评估学生的创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课文《吴汉何尝杀妻》的故事情节,并用自己的话复述。

九年级课内现代文阅读理解:《吴汉何尝杀妻》

九年级课内现代文阅读理解:《吴汉何尝杀妻》

九年级课内现代文阅读理解:《吴汉何尝杀妻》A①在旧戏舞台上②《吴汉杀妻》一剧的③这个故事情节,,为什么要无中生有地硬把杀妻的情节,④而且,在《后汉书》上一定要大书特书,夸奖他的忠孝,决不至于一字不提。

1、解释词语。

无中生有_________________大书特书_________________2、第①段有什么作用?3、第②段主要运用了______的表达方式,这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4、第③段中写到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所谓’吴汉杀妻’的事实根据,请找出证明这一观点的论据。

5、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请结合学过的历史和看过的电视剧《三国演义》,谈谈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B①由于吴汉字子顏,南阳宛人也。

家贫,给事县为亭长。

王莽末,以宾客犯法,乃亡命至渔阳。

资用乏,以贩马自业。

往来燕蓟间,所至皆交结豪杰。

②然而③上述《后汉书1、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第①③段根据什么史料,证明什么?史料_______,证明:_______._______史料_______,证明:_______。

3、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查究:吴汉的家庭和夫妇关系到底怎样?一句起什么作用?4、从第①段中我们得知吴汉并没有当上王莽的女婿。

你还从哪儿可以看出?答案】A1、略2、由旧戏《斩经堂》说起,提出论点: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

3、记叙为下文的批驳树起靶子。

4、论据:如果吴汉确曾杀过王莽的女儿而后投奔刘秀,那么,在《后汉书》上一定要大书特书,夸奖他的忠孝,决不至于一字不提。

5、提示: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太奸诈,多疑,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不很好。

其实,历史上的曹操并不那么坏。

B1、吴汉字子顏,是南阳宛县人。

家庭贫穷,在县里供职做亭长。

王莽末年,因为宾客事件犯法,逃命到了渔阳。

资财缺乏,于是以买卖马匹自食其力。

往来于燕蓟之间,所到之处,交往的都是豪杰之士。

吴汉何尝杀妻

吴汉何尝杀妻

“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所谓
‘吴汉杀妻’的事实根据。”
学会对史料 的总体把握
前后 照应
“如果吴汉确曾杀过王莽的女儿而后投奔刘秀, 那么,在《后汉书》上一定要大书特书,夸奖
他的忠孝,决不至于一字不提。”
难点解析
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四 则具体史料呢?
这四则具体史料的价值就在于,其内容都支持 或倾向于吴汉未曾杀妻的看法,而不支持、不 倾向于吴汉杀妻的说法。
作者简介
邓拓(1912-1966),福建闽侯人,
无产阶级革命战士,1961年,邓拓应 《北京晚报》的要求,开设《燕山夜 话》专栏。以马南邨为笔名。在此之后,他又 与吴晗、廖沫沙同志合作,在《前线》杂志上 开设了《三家村札记》的专栏。 文革中邓拓含冤自尽,成为“四人 帮”1966年大兴文字狱的第一个牺牲者。
来看,“杀妻”不可能。
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所谓 “吴汉杀妻”的事实根据。
如果吴汉确曾杀过王莽的女儿而后投奔 刘秀,那么,在《后汉书》上一定要大书特 书,夸奖他的忠孝,决不至于一字不提。
文中这两处是对史料的 总体把握 。
难点解析
在这五条论据中,哪一条是最重要的?
四则具体史料中的任何一则的说服力都是 不够的,四则史料合在一起,说服力仍然是不 够的,最有说服力的是“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 完全找不到所谓‘吴汉杀妻’的事实根据”和 与此相关的“如果吴汉确曾杀过王莽的女儿而 后投奔刘秀,那么,在《后汉书》上一定要大 书特书,夸奖他的忠孝,决不至于一字不提”。 而四则具体史料,对“吴汉何尝杀妻”都有一 定的支持度。
原样。
课题释疑
吴汉何尝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差距很 大。 第二部分(2-8),论证“吴汉何尝杀 妻”,批驳“吴汉杀妻”的说法。 第三部分(9),深化主题,写关于历史 剧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态度。作者的观点是 历史剧不能胡编乱造。

九年级语文上册《吴汉何尝杀妻》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吴汉何尝杀妻》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吴汉何尝杀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吴汉何尝杀妻》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性格。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品质。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珍惜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吴汉何尝杀妻》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礼仪习俗的理解。

(2)对课文人物性格的深入剖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吴汉何尝杀妻》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生字词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性格。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难点句子。

(2)分析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5. 课堂练习:(1)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批改讲解。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所传达的价值观,进行拓展讨论。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练习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3. 单元测试评价: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掌握的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吴汉何尝杀妻》教案(精选7篇)

《吴汉何尝杀妻》教案(精选7篇)

《吴汉何尝杀妻》教案(精选7篇)《吴汉何尝杀妻》教案(精选7篇)《吴汉何尝杀妻》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利用论据说明自己的观点,学习怎样更有效地组织论证过程。

2.仔细学习作者严密的逻辑论证过程,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1.了解文章结构,找出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

2.找出作者的观点和要表达的思想、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不迷信盲从的独立精神。

2.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学习作者论证的严密性。

2.学会利用史料有逻辑地组织自己的论据。

◆难点1.学会怎样使自己的论证更充分,更有说服力。

2.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

◆教学突破1.将论据分类,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2.将观点中主要的分歧找出来一一论证,边破边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查阅关于吴汗的第一手资料。

2.让学生课前仔细阅读文中的文言文部分,理解其大意。

◆学生准备1.课前认真读懂文中的文言文,加深理解。

2.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

教学步骤(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活动1.简要介绍作者和文章风格.2.让学生找出文章的论点和结论。

3.让学生找出论据并进行分析。

学生活动1.认真听讲,记忆。

2.从文中找到论点并读出来。

3.分析论据。

一、介绍作者。

导入新课(约分钟)教师活动1.介绍作者:邓拓,笔名马南屯,当代历史学家,杂文家,邓拓的杂文重史识、史论,旁征博引,针砭时弊,短小精练。

2.文章从一出戏说起,引起读者兴趣。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论点和结论,并提示学生:找结论时一定要联系文章的题目。

从本文的题目看,主要在“何尝”两字上下功夫。

(要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话概括)3.提问:文章题目其实是一个设问句,这样用问句作题目有什么好处?学生活动1.通过听讲,对作者及其写作风格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特别要记住作者的笔名。

通过了解作者的文风,为学习本文打下基础。

《吴汉何尝杀妻》教案

《吴汉何尝杀妻》教案

《吴汉何尝杀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吴汉何尝杀妻》的故事背景和内容,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3. 通过分析故事中的矛盾冲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故事梗概:本故事讲述了东汉初年名将吴汉在战乱中误以为自己的妻子已死,后来又重逢,但妻子已被他人迎娶为妻。

吴汉为了国家利益,选择原谅妻子,并与她共同生活。

2.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情节,分析吴汉的人物形象,探讨故事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的背景、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矛盾冲突和主题思想。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吴汉的行为动机和道德选择。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东汉初年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述故事:详细讲述《吴汉何尝杀妻》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矛盾冲突。

3. 分析人物:讲解吴汉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他的品质和道德选择。

4. 探讨主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故事的主题思想,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2. 请学生写一篇短文,分析吴汉的人物形象和故事的主题思想。

3.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东汉初年的文学作品,拓宽知识面。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性,评估他们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检查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他们对故事的理解深度。

3.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评估自己在课堂学习和作业完成中的表现。

七、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比较《吴汉何尝杀妻》与其他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冲突,探讨不期的价值观念。

2. 影视作品欣赏:推荐相关的影视作品,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和抉择。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吴汉何尝杀妻》原文及相关注释。

九年级语文上册《吴汉何尝杀妻》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吴汉何尝杀妻》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吴汉何尝杀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学会欣赏古代散文的韵味,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历史人物吴汉的生平事迹,感受其忠诚、勇敢的品质。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把握,理解课文中的论证方法。

(2)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知识。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对古代散文韵味的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分享成果: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讲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知识。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内容。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拓展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3.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吴汉的生平事迹,加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长期效果:关注学生在后续课程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认知水平。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课文中的实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吴汉何尝杀妻》课堂笔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吴汉何尝杀妻》课堂笔记

《吴汉何尝杀妻》课堂笔记一、作者介绍:袁于令,生于1592年,约卒于1670年,字叔度,号昆仑外史,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

明末清初戏曲作家。

所撰传奇作品《西楼记》、《袁雪璜塘山楼柳》等影响较大。

二、关于吴汉杀妻的历史典故:汉代将军吴汉,字子颜,南阳人。

东汉初年,王莽大败,刘秀起兵反王莽。

吴汉以渔阳太守身份归附刘秀。

吴汉与渔阳太守彭宠不和,彭宠的女婿邓奉起兵反叛,杀了彭宠及其妻、子。

邓奉被刘秀击败后逃到深山老林中,光武帝刘秀派吴汉与耿弇率军围剿邓奉。

吴汉杀死了邓奉的部将,活捉了邓奉本人。

吴汉为了震慑乱军和部下,竟不顾后果,下令将邓奉的妻子、父母和部将全部杀死。

吴汉此举使他在军中威望大增,不久升为广平太守。

三、全文结构:第一段:摆出批驳客体,即“吴汉杀妻”的历史传闻。

第二段:举出史实证据对“吴汉杀妻”的历史传闻进行反驳。

第三段:举出曲艺、戏剧对“吴汉杀妻”的再创造及“杀妻”对于道德教育的负面影响的例子进行反驳。

四、重点句子:1.历史的真实自然不同于舞台艺术的真实,前者是毫厘不爽的,后者是未必真切的。

2.舞台为了演出效果,为了感动观众,往往夸大其词,甚至添油加醋;演员为了使自己的表演逼真,“有声有色”,也要夸张,甚至“加油加醋”。

3.舞台上的吴汉形象是千百年来在民间传说中形成的一个偶像。

4.历史上的名将能做到不贪美女、不恋温暖的家庭生活的确很不容易;能克制自己、“不使人间造孽钱”的人总是很少的。

5.我们应该了解:有时候舞台或曲艺等演出的历史剧目如果改编史料剧,改得天衣无缝,能使人深信不疑;但是翻案如果改得不合史实,那就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会打一场笔墨官司。

6.我们应该了解: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

九年级语文吴汉何尝杀妻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吴汉何尝杀妻语文版

吴汉何尝杀妻邓拓教学目标1.引用典籍一一否定敌论的写法2.理解“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

3.领会本文说理语言的特色。

重点难点1.重点:驳论文的特点。

2.难点: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设计一、预习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二、导入作者简介三、课文分析1.自读课文,理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讨论并归纳:课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戏当成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的观点。

第二部分:介绍《吴汉杀妻》。

第三部分:用汉代的历史典籍为证据一一否定“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

第四部分:不应该捏造情节,胡乱编造历史剧。

2.课文用哪些证据否定了“吴汉杀妻”的历史真实性?其中哪一条证据是最重要的,最有说服力的?讨论并归纳:课文引用了《后汉记》和《东观记》中的四则史料,证明了吴汉不是王莽的女婿;吴汉的家庭关系正常,吴汉的夫人的名位正常,不会有杀妻的变故;但这些并不是最有说服力的。

而是在汉代的典籍里,找不到吴汉杀妻的根据,如果吴汉杀妻,那么《后汉书》一定有记载,《后汉书》没有记载,所以吴汉没有杀妻,通过这样的演绎推论证明吴汉没有杀妻才最使人信服。

3.利用工具书疏通文中所引用的古文的文意。

4.作者引经据典证明“吴汉杀妻”是无稽之谈,他的写作目的是什?明确:他想说明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是有距离的,谁要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

另一方面,把历史故事编成戏剧虽不必要照搬史实,但也不能无中生有,捏造情节。

四、本文在论证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运用了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作者引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有关记载证明吴汉与王莽及女儿毫无关系,边引典籍边分析边讲道理,所引历史典籍一条比一条更有说服力。

五、本文的说理语言有何特色本文是针对那种不顾历史事实,捏造情节而扰乱视听的现象而写的,作者说明语言逻辑性强,准确、鲜明,例如在介绍“吴汉杀妻”的情节之后,作者鲜明地指出“根本不符合历史事实”“完全找不到”。

吴汉何尝杀妻邓拓

吴汉何尝杀妻邓拓
吴 汉 何 尝 邓杀 拓妻
题目解析
吴汉何尝杀妻 ?
吴汉尝杀妻。
吴汉未尝杀妻。
“杀”还是“没杀”——这是一个问
题!
案件模拟
犯罪嫌疑人:吴汉
罪名:故意杀人罪
控方陈述案情:第二段
辩方律师陈述观点:第三段
辩方律师辩护:列举证据
1、出身清白
2、夫妻和谐 3、名位正常
不具备作案条件!
4、为人厚道
三段论式
前提一:如果吴汉确曾杀妻,那么汉代典籍
必有记载。决不至于一字不提。
前提二: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
“吴汉杀妻”的“吴汉杀妻”的判罪依据仅有《斩经 堂》的戏剧故事情节,其真实性不足, 不能以此判定吴汉“杀妻”的罪名。而 包括《后汉书》《东观记》等汉代历史 典籍中,完全找不到关于“吴汉杀妻” 的事实依据。所以,吴汉“杀妻”的罪 名是不成立的。
你说我说
有多少历史可以篡改?
1、电视剧创作是纪实性与戏剧性的统一。 2、历史正剧在强化审美的同时要回归本真。
老舍说:对历史负责,对艺术负责,对观众负责。
本观点纯属原创,如有雷同,乃英雄所见略同。
拓展思考
如何看待如今“架空历史”的创作现象?
谢谢指导!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吴汉何尝杀妻课件语文版20190117215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吴汉何尝杀妻课件语文版20190117215





四、文体知识
常见议论文论证方法:1.例证法:运用具体、 翔实和典型的事例来证明自 己的观点。2.引证法:少而精地引用名言、格言、公理等作为论据,既有权威 性,又易于被读者接受。 3.对比法: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拿来比较鉴别就 会使论点突出,论证有力。此外,还有比喻论证、层层递进论证等方法。
1.作者用了四则史料证明吴汉没有杀妻,你完全相信吗?第三段中的第 二句话,在证明的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点拨:虽然说作者用了四则史料,但是还不能完全让人相信。因为仅仅 从他的生平、 家庭关系和为人来看,根本不能保证在其他方面没有杀妻可能。 真正让人相信的,还是第三段中的“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所谓 ‘吴汉杀妻’的事实根据”这句话,它是对于史料的总体把握,也是文章最有力 的证据。
10.吴汉何尝杀妻


Hale Waihona Puke 三四三、作家作品
邓拓(1912—1966),当代历史学家、 杂文家。 福建闽侯人。 曾开设了 《燕 山夜话》专栏,以马南邨为笔名。与吴晗、廖沫沙同志合作,在《前线》杂 志上开设了《三家村札记》的专栏。其杂文旗帜鲜明、爱憎分明、切中时 弊而又短小精练、妙趣横生、富有寓意,博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支持。
2.核心图解
内部文件,请勿外传
内部文件,请勿外传
内部文件,请勿外传

《吴汉何尝杀妻》

《吴汉何尝杀妻》

高潮与结局
高潮
吴汉得知真相后,决定以死谢罪,这使 得刘秀非常惋惜,同时也对吴汉的忠诚 表示赞赏。
VS
结局
吴汉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刘 秀追封他为忠烈将军,以表彰他对国家的 忠诚。
03
人物分析
吴汉的性格特点
忠诚坦率
吴汉对国家、对朋友、对妻子都表现出极高 的忠诚和坦率,他宁愿牺牲自己的利益也要 维护正义和保护他所爱的人。
光武帝刘秀即位,拜为大司马,更封舞阳侯。
历史背景
东汉初年,天下未定,刘秀仍在征战,吴汉作为东汉初年的名将,跟随刘秀征战 四方。
在这个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各种矛盾尖锐,这种历史背景为吴汉的命运 埋下了伏笔。
文化背景
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封建伦理道 德观念深入人心。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一个名将因为不忠于自己的妻子而被人 指责,这无疑是对他的形象的一种打击。
02
故事情节
主要人物介绍
吴汉
一位勇,吴汉的上级领导。
王氏
吴汉的妻子,因与吴汉发生矛盾,被吴汉所杀 。
故事发展
吴汉因为一次战斗失利,被敌人俘虏,他的妻子王氏为了 救他,私自向敌方投降。吴汉逃回后,因为误解,认为王 氏背叛了他,一气之下将王氏杀死。
吴汉后来从降兵口中得知真相,懊悔不已,但为时已晚。 为了逃避惩罚,他选择了自杀。
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
主题探讨
作品深入探讨了人性中的善恶、忠诚与背叛等主题,通过主人公 的经历引发读者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
社会意义
作品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权力斗争,反映了当时社 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文化传承
作品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 化具有积极作用。

吴汉何尝杀妻 阅读答案附翻译

吴汉何尝杀妻 阅读答案附翻译

吴汉何尝杀妻阅读答案附翻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试题答案、职业规划、原文赏析、小学阅读、初中阅读、高中阅读、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 writing, test questions answers, career planning,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primary school reading, junior high school reading, high school reading, poetry reading, classical Chinese reading,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吴汉何尝杀妻阅读答案附翻译1.下列和例句运用修辞方法一致的一项是( )例句:克服困难不也是一种享受吗?A.我用什么方法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B.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吴汉何尝杀妻
【学习目标】
1.学习利用论据说明自己的观点,学习怎样更有效地组织论证过程。

2.仔细学习作者严密的逻辑论证过程,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重点难点】
1.学习作者论证的严密性。

2.学会利用史料有逻辑地组织自己的论据。

3.学会怎样使自己的论证更充分,更有说服力。

4.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关于作者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福建福州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

他从小酷爱文学艺术,18岁参加了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晋察冀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新华社晋察冀分社社长等职。

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等职,并主编理论刊物《前线》。

1961年3月,开始以“马南邨”为笔名在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开设《燕山夜话》专栏,共发稿153篇,受到读者喜欢。

他的一生是悲壮的。

他毕生从事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宣传,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主编出版了中国革命出版史上的第一部《毛泽东选集》,写过大量热情讴歌和传播毛泽东思想的文章。

文化大革命开始的5月18日自尽于家中。

背景链接:1961年,邓拓应《北京晚报》的邀请,以倡导读书、丰富知识、开阔眼界为宗旨,开设《燕山夜话》专栏。

此后又与昊晗、廖沫沙合作,在《前线》杂志开设《三家村札记》专栏,发表了大量切中时弊的杂文。

这些杂文旗帜鲜明,妙趣横生,寓意深刻,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当时全国许多报纸都仿效此举,开设杂文专栏,为当时的舆论界和文艺界开了一道亮色、注入了一股生气。

六十年代《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曾分别结集出版,引起强烈反响。

“文革”时,此书被批为“黑书”、“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

对邓拓等人的批判被称之为“砸烂三家村”。

邓拓成为“文革”文字狱的第一个受害者。

1977年社会科学出版社再版《燕山夜话》,此书将《三家村札记》中的文章也一并收入。

二、阅读课文,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注音、释义
自刎w ěn:割颈部自杀。

死心塌地:形容主意已定,决不改变。

殊不知:竟不知道。

给事:供职。

典籍jí: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泛指古代图书。

无稽jī:毫无根据。

稽:查考。

让:责怪,埋怨。

校ji ào:订正。

质厚:朴实厚道。

造次匆忙,仓促。

无中生有:凭空捏造。

三、文本探究(一)谋篇立意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以丰富的史料,批驳了“吴汉杀妻”的说法,有力论证了“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的观点,从而说明了历史剧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态度:不可帮编乱造。

文章标题“吴汉何尝杀妻”中“何尝”二字表反问语气,表示未曾或并非。

学习本文不仅要澄清具体史实“吴汉何尝杀妻”,更重要的是理解本文的文化内涵,即作者通过这一具体史实的论证,得出了一个普遍的道理“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谁要是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

这就告诫人们在文化生活中应该辨明真伪,以免上当。

(二)分析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及作者的论据
1.文章题目其实是一个设问句,这样用问句作题目有什么好处?
2.作者先说许多人看过一出戏,以此来开头有什么好处?
3.读文章的第二段,看这个戏的主要剧情,了解作者认为它在哪个主要情节上不符合历史事实,然后才能知道作者是怎样用论据推翻它的。

和历史事实不符合的情节还有很多,试概括出来。

4.和历史事实不符合的剧情很多,为什么作者选中杀妻这一情节展开论证?讨论,联系第三段思考:这是不是无关紧要的,涉及到什么问题?
(三)分析论据.看作者是怎样论证
1.作者的论据分布在哪几段?
2.作者从哪些书籍的原始资料中寻找依据?第四段从《后汉书》中关于吴汉的生平中找到的有力证据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不就此作出结论,为什么还要再查究他的家庭和夫妻关系呢?从第五段找出原因,这说明什么呢?
3.作者在从《后汉书》找到了吴汉的生平和家庭夫妻关系之后,为什么?
4.作者在第七段介绍刘珍是为了说明什么?这为什么不是多余的?
5.第八段作者又以吴汉的人品作证,只有一句话,作者为什么还要引用?文章的最后一段说出了自己对编写戏剧的态度,作者用“虽然……但是……”,这表明作者重点强调的是前者还是后者?
(四)分析作者的论证过程
1.作者是怎样组织论据的?
2.作者在论证时采用了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而不是空洞的说教,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作者在哪一段中把摆事实和讲道理结合起来?让学生逐段分析。

3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治学态度怎样?
4.作者通过表明自己的态度,提出了对历史人物的认识问题,在文中哪一句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对历史人物应持的态度?
5.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