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同步教案-第3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5课时)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一、单元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P18——P44二、单元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行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掌握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难点是体积和表面积两个概念的建立。

四、单元教学安排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课时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6课时【知识结构】1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第1课时长方体一、讲授内容:长方体的认识(课本第18~19页的内容落第21~22页练五的1、2、3、6、7题)。

二、讲授方针: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造就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究、善于协作交换的研究品格。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四、讲授过程:(一)复导入1.谈话引入,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什么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2.出示教材第18页的主题图。

提问:这些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教师: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提问: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哪些是长方体?3.举例:在一样平常糊口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长方体的物体?长方体又具有甚么特性呢?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

◎教学笔记第2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教学内容教科书P29~31的内容,完成教科书P31“做一做”。

教学目标1.经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2.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类推、归纳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12个棱长为1cm的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探索新知师:同学们,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你能用手势比画出1cm3、1dm3、1m3的大小吗?【学情预设】学生基本上都能回答出这些问题,教师适当补充。

师:昨天,我到超市买了一箱苹果醋饮料和一块香皂,怎样才能知道它们的体积大小呢?课件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测量出它们的体积吗?【学情预设】学生会说到“把香皂切成一个个1cm3的小正方体”“根据苹果醋饮料箱子的长、宽、高估一估大约是多少个1cm3的小正方体”等方法,但还想不到只要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沿长、宽、高摆1cm3的小正方体就可以推算物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创设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猜想、比较的过程中明确了本节课的研究方向和目标。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二、动手操作,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1.启发思考。

师:怎样知道长方体的体积呢?【学情预设】有了计算平面图形面积的经验,学生会想到看一个长方体里有多少个1cm3的小正方体,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进行计算等方法。

师: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研究,发现规律。

2.操作实验。

(1)出示课件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摆不同形状的长方体。

用12个棱长为1cm的小正方体拼摆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体积又是多少呢?四人小组一起动手操作并填写表格。

2021-2022学年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

2021-2022学年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强化学生们的空间想象能 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数学 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 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02
情景导入
Scenario importt
02 情景导入
说一说什么是体积?体积单位有哪些?
15cm
04 典型例题
一台冰箱从外面量长是64厘米,宽是40厘米,高是160厘米。这 台冰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64×40×160=409600(立方厘米)
答:这台冰箱的体积是409600立方厘米。
04 典型例题
一个长方体铁块的底面积是20平方厘米,高是40厘米。把它 锻造成一个截面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的长方体。这个长方 体的高是多少?
两个长方体 的体积相等。
20×40=800(cm²) 800÷(10×10)=8(cm) 答:这个长方体的高是8cm。
05
课后小结
Class summary
05 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V=abh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³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abh V=a3
V=Sh
Sh
06
课后练习
homework
06 课后练习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体积单位。
橡皮的体积 约是10
( 立方厘米 )
影碟机的体 积约是22 ( 立方分米 )
2、求下面图形的体积。
36×6=216(cm³)
集装箱的体 积约是40 ( 立方米 )
和体积都变了。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三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设计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三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设计

上课解决方案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表面积的意义,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运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教学过程板块一趣味成语,引入新课e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则有趣的成语故事画面,你能找到这则成语,并解释吗?预设生1: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生2:外表像金、像玉,里面却是破棉絮。

比喻外表很华丽,而里面一团糟。

师:我们要做一个有内涵、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要外表看着一表人才,实则不学无术。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外表,像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或正方体也有外表,就是表面,长方体或正方体外表的面积的大小,我们就叫作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学生拿出自己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触摸外表,体会表面积。

师:看一看,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是由几个面组成的?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都是由6个面组成的。

师:什么叫作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生: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作它的表面积。

操作指导先通过猜成语,在游戏中让学生初步体会什么是外表,引起学生的兴趣,再通过触摸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建立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引起学生研究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的想法,同时引发学生的讨论,使学生主动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板块二演示操作,形成表象活动1小组合作,引发思考手工操作,尝试总结求表面积的方法。

出示合作提纲:(1)在长方体纸盒棱的边缘标上长、宽、高。

(2)把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沿一些棱剪开并展开,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观察并思考以下问题:长方体哪些面的面积相等?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3)长方体每个面的面积怎么求?小组合作标长、宽、高,剪开长方体纸盒并展开,找到每个面的长和宽。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表象,会利用单位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

3、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二、内容安排三、各小节的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例1、例2例3例1、例2例6(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第18~22页)a、理解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面、棱、顶点。

b、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

长方体一般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c、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d、理解和掌握正方体的特征,形成正方体的概念。

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所有的棱长度相等。

e、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f、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本小节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技能正确找出长方体横放、竖放、侧放几种不同情况下摆放的长、宽、高。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例如:用附页的图样做长方体和正方体;用小棒、橡皮泥做长方体框架;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搭一搭等等。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练习五中的第6题,学生要明确需要的彩灯线实际上是哪些棱长之和。

再例如练习五的第9题,要教给学生做这类题的方法对例题的理解主题图教材首先呈现了一些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

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其落脚点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很多物品的形状都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为进一步研究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做准备。

看完主题图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

然后从实物图中抽象出长方体的几何直观图,让学生观察这个长方体,图中有什么?学生回答有面、线段、顶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教案

第3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是从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的一次重要转化,系统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有关知识,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正方体,可使学生对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基础。

另外,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也是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

教科书非常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概念理解,注重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分三小节编排: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主要教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节中,还介绍了容积的概念及体积单位、容积单位间的进率、名数的换算,并探索了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表面积、体积、容积的概念,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建立体积、容积单位表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能够直观地认识一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能从生活中找到大量的立体图形素材,并能通过这些素材发现一些基本特征。

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系统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其中,表面积是学生对面积概念的拓展,体积对学生来说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且学生对“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这句话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故事、实验、比较等方法,让学生切实感悟到物体占有空间,不同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从而深刻地理解体积的含义,为后面学习圆柱的体积计算作铺垫。

1.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学生熟悉的教学资源,通过指、摸、比、剪、倒、估等操作实验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建立体积、容积单位表象,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3章《长方体和正方体》(容积)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3章《长方体和正方体》(容积)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3章《长方体和正方体》(容积)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特点。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容积计算的方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特点。

2.长方体和正方体容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难点
1.多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黑板、彩色粉笔、教学实物模型等。

2.学生准备:文具、作业本。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通过一个实际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特点。

–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矩形,对边平行且相等;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相邻面互相垂直。

2.长方体和正方体容积计算方法。

–长方体容积公式:V = 长 × 宽 × 高
–正方体容积公式:V = 边长³
实践
让学生分组进行容积计算的练习,包括简单的计算和应用题。

拓展
让学生通过拼凑实物模型,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容积增减变化。

总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强调长方体和正方体容积计算的方法,及时纠正容易犯的错误。

作业布置
1.完成课堂练习。

2.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教学反馈
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弥补知识漏洞。

以上内容为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相关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

–能够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

–通过实例和练习,巩固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和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特征。

–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教学难点:–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并与他们讨论不同之处。

2.学习长方体:–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是由长方形面拼接而成的立体图形。

–让学生测量和计算长方体的长、宽、高。

–练习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长 × 宽 × 高。

3.学习正方体:–讲解正方体是一种所有边相等且都是正方形的立体图形。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练习计算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边长的立方。

4.综合练习:–让学生做一些综合练习,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和体积计算。

5.拓展应用:–提出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房间体积计算等。

四、课堂作业1.完成练习册上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作业题目。

2.拓展练习:设计一个包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际问题,计算它们的体积。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特点,通过实例和练习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同时,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引导和解决,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长、宽、高。

3、能比较区别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1、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宽、高。

2、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模型;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

一、游戏导入师:;同学们喜欢游戏吗(喜欢)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猜图形的游戏,课件出示:第一个是什么图形(看一看第一个幸运之神会是谁?)(长方形)还可能是什么图形,为什么?(学生逐一说出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师小结:这些都是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屏幕出示平面图形)看下一组他们分别是什么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小结:这些都是立体图形(屏幕出示立体图形)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中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板书课题)二、讲授环节(一)从实物中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师:老师这里有几幅图片请同学们迅速判断: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出示课件(生:(第一个、第二个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第三个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呢?(列举例子)(通过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

)下面我们先来认识长方体长方体的认识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师:请同学们首先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物体和老师一起来仔细观察。

⑴、教师: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学生:面。

师:观察我手中的长方体,(指其中的一个面)这是围成长方体的一个面,请同学们拿起桌上的长方体,摸一摸它的每一个面。

生:……(同时师板书:面)师: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你能在各个面上分别标上、下、左、右、前、后各个方位吗?师:谁能指出与这个面相邻的面。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会解决有关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数学思考:1、通过探究、观察、比较等方法,进一步培养和提高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及计算能力。

2、通过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思维品质。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问题思考:1、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长方体和立方体表面积的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

2、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情感态度:通过用讨论、交流等学习方式,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会解决有关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提高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及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12块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木块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和同学们再来重温一下幼儿园的活动,玩一回搭积木,只不过这一次要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搭积木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新课出示例题,教学 例1:第一组的小伙伴们拿出12块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木块,问大家:“用这12块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木块可以摆成多少种不同的长方体?表面积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 教师拿出12块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木块 谈话: 佳一数学班强调的是协作学习,现在请大家在小组内用课前准备好的学具摆一摆,看看有多少种摆法? 2、小组合作,一个同学摆,另一个同学画图做记录。

完成下表:分组汇报,摆的结果。

出示解析:(展示四种情况)1×12 2×6 3×4 2×3×2 3、分组讨论:表面积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你发现什么规律? 4、分组汇报(尽可能多找学生的发言)。

下一步出示:图形长(分米) 宽(分米) 高(分米)表面积(平方分米)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生:最大:12×1×4+1×1×2=50(平方分米)学生讨论发言。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授课内容: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单元总课时:11课时核心课时:第1、3、6、11课时是核心课。

设计者姓名:韵新锋【单元学习主题】1.主题名称:长方体和正方体2.主题解读《数学课程标准》对本章节的要求:长方体和正方体从课标要求看: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他们的展开图;2、认识常用的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并建立体积及容积单位的表象,能进行简单的换算;3、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体验不规则物体(如土豆)体积的测量方法;从数学教学内容看:本单元主要学习内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容积)、体积(容积)单位及名数换算。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直接从实物中抽象出相应的图形,不再从与平面图形的对比中引出。

从学生的认知看: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

能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已经具有了一些图形的面积的经验交流以及认识面积单位的经验。

小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1、能依托实物和模型辨认简单的几何形体,简单描述一些物体的几何特征,在头脑中再现生活中物体的表象。

2、能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

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等教学活动中,从已有事实出发,能进行合情推理。

3、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4、能将多种信息联系起来,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能做出恰当的选择,并能将模型进行拓展。

5、能从新的角度进行思考,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核心问题是:1、初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本质特征以及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学习目标】1.目标确定(1)单元内容的整体分析单元内容本质分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

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认识并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几何特性。

2、学会描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等基本元素。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 教学内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与识别。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组成元素及其性质。

3、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 教学方法
1、实物演示与图像辅助。

2、小组讨论与互动问答。

3、案例分析与实际操作。

四.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利用实物(如骰子、饼干盒)或图片展示,引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

2. 概念讲解
①详细阐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属性,包括它们的面、棱、顶点的数量及其特点。

②通过对比,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似之处和差异。

3. 互动探究
①学生分组观察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列出它们的特征,并与同学交流。

②教师提问,例如:“所有的正方体都是长方体吗?”以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

4. 应用实践
①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实例,并描述其特征。

②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测量家中某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物
品的尺寸,并计算其表面积和体积。

五. 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汇报以及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的理解程度。

六. 教学反思
在课后,教师需评估教学效果,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后续的教学策略。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性质,能够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且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2.能够判断物体是否为长方体或正方体;3.能够应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性质;2.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解决复杂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引导学生猜测它们的名称并简单描述它们的特点。

2. 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长方体:具有三对相对相等的面的立体称为长方体。

•正方体:六个面都是正方形的立体称为正方体。

3. 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通过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让学生能够准确区分它们,并给出相应的理由支持自己的判断。

4. 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解决问题1.问题一: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3cm、4cm、5cm,求它的体积和表面积。

2.问题二:一个正方体的体积为64立方厘米,求它的边长。

5. 拓展练习1.请学生自行寻找周围环境中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例子,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出示一些复杂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进行解答。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及其区分方法,能够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够多加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木同学们能够认真对待,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03长方体和正方体-0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03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03长方体和正方体-0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03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一次练习课,是长方体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蓄水池问题、米箱问题、橡皮泥问题三个活动进一步理解长、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并能够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我所执教班级的学生,家庭教育水平不高,学生的基础薄弱,学生见识较少,但学习数学兴趣浓厚。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但针对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个别学生会出现看不准面的问题,因此在本节练习课的设计中,以蓄水池为背景,提出了求数量不同的几个面的面积,并扩充了生活实际中的一些求表面积的问题,已达到丰富学生知识面的目的。

针对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单一的问题,在米箱问题中渗透利用展开图求表面积的方法,力争拓展学生的解题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空间观念,从而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在独立思考、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活动中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3、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具:课件学具:长方体纸盒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回想下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2、我们重点来进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实际问题的练习。

(板书主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设计意图:从回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相关知识引入新课,明晰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二、基本练习,应用旧知这个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积吗?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中只列算式不用计算并想一想列式依据。

(1)为什么×2?(2)“15×8+15×10+10×8×2”这种方法行不行?为什么?修改算式。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3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1课时长方体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3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1课时长方体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3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1课时长方体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了解长方体的定义和性质。

2.掌握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3.能够运用长方体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长方体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难点:运用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解决复杂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2.教具:长方体和相关实物模型。

3.准备PPT或其他教学辅助工具。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长方体的实物模型或图片,让学生猜测长方体的定义。

2.引入:教师介绍长方体的定义,包括什么是长方体、长方体的性质等。

3.示范:教师通过示范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4.练习:让学生进行练习,如计算给定长方体的体积,解决相关问题等。

5.拓展:引导学生思考长方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计算物体的容积等。

6.总结:帮助学生总结长方体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强化学习效果。

五、教学活动设计1.活动1: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长方体的特点和性质,然后分享给全班。

2.活动2:实物操作:让学生观察、测量长方体的不同面,并计算体积。

3.活动3:游戏竞赛:设置长方体相关问题,让学生以游戏形式竞赛解决。

六、教学评价1.作业布置:布置作业,巩固学生对长方体的理解和计算方法。

2.评价方式:通过作业的批改和课堂练习的表现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

3.反馈与调整: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方体概念。

以上就是本次课《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内容,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长方体有更深入的认识,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第三单元长方体与正方体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第三单元长方体与正方体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总第12 课时【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教材第24页例1、例2,以及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4、6、7题)。

【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重点难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

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二、新课讲授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

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右面这幅展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

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

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3)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展开图,看看哪些面的面积相等,长方体中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观察后,小组议一议。

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教案教学内容:小学人教课标版数学第十册第33页至34页和练习六第1~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初步学会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问题。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长方体表面积展开的教具,学生每人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和火柴盒各1个。

教学过程:一、复习和准备练习1.练习六第1题。

指出各长方体的长、宽和高各是多少。

2.指出以上各长方体前面的长和宽,并口算出前面的面积。

3.练习六第2题第(1)题。

把学生分成三组,每组学生指出一个长方体右侧面的长和宽,然后在练习本上计算出它的面积,再指名说出算式共同订正。

4.练习六第2题第(2)题。

把学生分成三组,每组学生指出一个长方体上面的长和宽,然后在练习本上计算出它的面积,最后指名说出算式并进行订正。

二、探索新知1.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

(1)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并按照要求操作: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标明六个面。

然后回答下面问题: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让学生分别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再展平。

(教师将长方体表面积教具展开贴在黑板上。

)长方体有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它们的面积怎么样?那么有几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2)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并按要求操作: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标明六个面。

然后回答问题: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正方体有几组面积相等的正方形?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再展平。

(教师将正方体表面积教具展开贴在黑板上。

)(3)教师指着两个展开图说明: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总和叫做它的表面积。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正方体》9篇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正方体》9篇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正方体》9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正方体》1一、教学内容课本P38~40。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形成空间观念,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体积概念的建立以及对体积计量方法的理解。

2.教学难点感知物体的体积以及建立体积单位的概念。

四、教学用具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模型;水杯,水,沙子,大小石块(用线系好),木块等;10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五、教学设计(一)铺垫选择研究方向1.引入:在装有半杯蓝色水的玻璃杯中(先在水面处做个记号)放入一块石块。

2.观察思考。

(视频脚本三:长方体和正方体4.土豆放入水杯的动画片。

)(1)水面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杯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2)杯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二)发现并认识体积1.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用桌上提供的物品验证。

有:木块、沙子、火柴盒、工具箱、石块、玻璃球……2.教师巡视与学生一起探讨。

3.提问汇报。

(1)你们是怎样进行实验的?(2)你们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3)学生动手操作。

(4)学生回答。

生:我们拿出自带的装满细沙的杯子,先把细沙倒在纸上,把一块木块放入杯中,然后再把细沙倒入杯中,沙子不能全部倒入杯中,有剩余部分,因为木块占有一定空间。

4.表象再现。

(1)闭眼回忆刚才验证物体的样子。

(2)学生闭眼想象。

5.抽象体积的概念。

(1)物体所占的空间一样吗?(2)学生回答。

生:我们先把小石块放入杯中,然后在水面上升处作个记号。

取出石块,再放入大一些的石块,发现水面比原来的水面高了。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精选5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篇1教学目标: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各自特征和内在联系。

帮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师:我们学过哪些基本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2.出示一张纸。

师: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如果把这样大小的许多纸重叠在一起,你们看,是什么形状?(长方体)3.师:在日常生活中,长方体形的物体我们常见到,如保健箱、粉笔盒等等,你们能说出一些来吗?(砖、墨水瓶盒子、教科书……)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与我们联系很多,在工农业生产中用途很广。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二、示范操作,认识面、棱、顶点1.拿出一根萝卜,用刀切一刀,要求学生观察并且动手摸一摸切出的面。

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告诉学生这叫做“面”。

2.将切出的萝卜平面朝下,再垂直切一刀,取出其中的一块,出示给学生看。

师:这块萝卜有几个面?两个面相交的边叫什么呢?(棱)3.继续切,把萝卜一面平摆在桌面上,再垂直切一刀,出现了一个新情况,让学生观察后回答,有几个面,有几条棱。

师: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师:刚才我们通过切萝卜的活动认识了物体的面、棱、顶点。

4.教师出示长方体模型,学生取出长方体实物,进行观察,并且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然后回答:一个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三、认识长方体1.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手中的长方体实物,并自学课本,同时在黑板上出示下列自学题:(1)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图形?哪些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2)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2.讨论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简要板书。

(1)长方体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第1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课时目标导航教学内容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材第27~28页)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体会并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大小的概念,知道“体积”的含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初步掌握计量物体体积的单位,能选择恰当的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重点: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

难点: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是什么计量单位?(2)1米、1分米、1厘米是什么计量单位?二、学习新课1.认识体积的概念。

出示教材第27页内容。

(1)故事导入。

多媒体课件演示乌鸦喝水的故事。

看完后,老师提问: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为什么把石头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

引导学生说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水就升上来了。

(2)实验证明。

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我们再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

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里,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一部分空间,所以装不下了。

(3)观察比较。

观察下面的电视机,影碟和手机,引导学生思考哪个所占的空间大?总结发现: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

(4)体积概念的引入。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体积单位的认识。

(1)出示两个长方体。

提问:怎样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呢?明确:要比较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就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来测量。

(2)根据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想一想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明确: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以分别写成cm3、dm3和m3。

(3)认识体积单位。

猜一猜1 cm3、1 dm3、1m3是多大的正方体。

学生讨论后回答:棱长是1 cm的正方体,体积是1 cm3;棱长是1 dm的正方体,体积是1 dm3;棱长是1m的正方体,体积是1m3。

教师请学生看教材,证实同学们的回答是正确的。

(4)再次感受体积单位实际的大小。

①一个手指尖的体积大约是1 cm3,请同学们估出身边体积是1 cm3的物体。

②一个粉笔盒的体积接近于1 dm3,请同学们用手捧出1 dm3大小的物体。

③用3根1m长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把它放在墙角,看看1m3有多大。

三、巩固反馈完成教材第28页“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长度面积体积不同之处:①意义不同。

②测量范围不同:长度是指物体的长短;面积是指物体所占平面的多少或表面大小;体积是指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③计算方法不同。

第2题:9 cm 3 8 cm 3 6 cm 3 4 cm 3 四、课堂小结1.说一说这堂课的收获;2.谈谈在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或不太懂的地方?板书设计体积和体积单位体积和体积单位⎩⎪⎨⎪⎧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棱长是1 cm 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cm 3)棱长是1 dm 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dm 3)棱长是1 dm 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m 3)教学反思1.利用学生熟知的《乌鸦喝水》的故事进行导入,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空间概念,然后设疑,杯子里的水面为什么会上升,自然地引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个概念。

2.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拼摆、实验和想象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并建立1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体积观念。

备课资料参考典型例题准备【例题】用3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3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少了64 cm 2,原来每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体积有变化吗?分析:根据题意可知,3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有4个正方体的面拼在了一起。

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3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少了64 cm 2,即正方体4个面的面积和为64 cm 2,那么一个面的面积是64÷4=16(cm 2),由此可求出原来每个正方体的表面积。

由于正方体的个数没有变化,所以拼成长方体后体积也没有变化。

解答:64÷4×6=16×6=96(cm 2)答:每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96 cm 2,体积没有变化。

解法归纳:几个物体拼合成一个物体或一个物体切成几部分,表面积会发生变化,但体积不会发生变化。

相关知识阅读乌鸦喝水的秘密不知道各位小朋友学过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没有,知道乌鸦是用什么方法才喝到瓶子中的水的,是不是很佩服聪明的乌鸦呀。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小故事之乌鸦喝水的秘密,供大家参考。

乌鸦发现瓶子里有水,但是瓶口太小,水面又太低,怎么办呢?聪明的乌鸦发现周围有小石子,于是衔来石子,放入瓶中。

每放进一块小石子,水面就会上升一次;投进的石子体积越大,水面上升得就越高。

这是因为投入的石子有“体积”,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于是,它就把与它体积相等的水“挤”上去。

也就是说,被“挤”上去的水的体积恰好等于投进石子的体积。

乌鸦的聪明之处,在于它借助小石子,使瓶中的水面上升,从而喝到了它想喝的水。

第2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课时目标导航教学内容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材第29~31页及例1)教学目标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2.使学生通过“猜想—验证”的过程,获取数学活动经验。

3.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能正确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PPT、投影仪,小正方体若干,长方体、正方体教具。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什么叫体积?计量物体的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哪些?2.怎样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呢?二、学习新课1.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1)怎样知道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呢?明确: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用1 cm3的正方体去摆,有几个1 cm3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2)看一看下面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为什么?(每个小正方体的体积为1 cm3)明确:体积是4 cm3。

因为它含有4个1 cm3的体积单位。

(3)我们运用1 cm3的体积单位来研究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再加上这样的两排,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明确:12 cm3,1排是4 cm3,3排就是4×3=12(cm3)(4)在(3)的结果上再加上这样的一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么计算的?明确:①1层是12 cm3,2层就是12×2=24(cm3)。

②这个长方体的长是4 cm3,宽是3 cm3,高是2 cm3。

板书:体积长宽高24 4 3 2(5)观察板书上的几个数字之间有什么关系?大胆猜测体积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明确:①与长、宽、高有关。

因为表面积就与长、宽、高有关;②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6)通过实验去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小组合作,用这些1 cm3的小正方体木块拼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每拼成一种,就记录下它的长、宽、高和体积各是多少,然后验证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

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开始操作、计算、记录、思考、讨论,引导学生参与公式的推导,明确小组学习的任务。

把实验数据汇总在表上,一起来观察。

长宽高小正方体的数量长方体的体积4 cm 1 cm 1 cm4个 4 cm33 cm 2 cm 2 cm12个12 cm35 cm 2 cm 3 cm30个30 cm36 cm 2 cm 1 cm12个12 cm3(7)观察上面表格里的结果,你们发现了什么?明确: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就是长方体的体积。

(8)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体积有什么关系?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相当于长方体的什么?明确:因为每一个小正方体的棱长都是1 cm,所以,每排摆几个小正方体,长正好是几厘米;摆几排,宽正好是几厘米;摆几层,高也正好是几厘米。

小结: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那么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可以写成:V=abh。

2.迁移得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师指着长、宽、高都是6厘米的长方体,提问:这个图形有什么特征?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用字母表示:V=a×a×a=a3说明理由: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3.解决问题。

出示教材第30页例1。

提问:这两个图形各是什么图形,应该用哪个公式进行计算?请同学们自己独立完成。

学生计算,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做完后展示:V=abh V=a3=7×3×4 =6×6×6=84(cm3) =216(dm3)4.探究长方体、正方体的其他体积公式。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1)同学们想一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怎么计算呢?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

①长方体的底面是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应该是长×宽;②正方体的底面是一个正方形,它的面积应该是边长×边长,也就是正方体的棱长×棱长。

(2)请同学们对比一下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看一看与底面积有什么关系?学生观察对比。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其他计算公式: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如果用字母S表示底面积,上面的公式可以写成:V=Sh。

三、巩固反馈1.完成教材第31页“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15×7×8=840(cm3)第2题:0.06×5=0.3(m3)2.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六”第9~12题。

第9题:30×30×30=27000(cm3)第10题:2×2×0.6÷4=0.6(dm3)第11题:2.4 dm2=0.024 m20.024×3×500=36(m3)=36(方)第12题:(按行排)14 cm 2 dm381 m2378 cm3四、课堂小结1.说一说这堂课的收获;2.谈谈在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中有哪些需要注意或不太懂的地方?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2.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33.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V=Sh教学反思1.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操作,自主探索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并运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