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制度变革
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发展历程
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发展历程
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
1. 原始社会:土地属于公共资源,部落成员共同使用,没有私人所有制。
2. 奴隶社会:土地集中在贵族、奴隶主和官僚阶层手中,他们享有土地的所有权。
农民则以农奴或佃农的身份依附于土地所有者,缺乏土地自主权。
3. 封建社会:土地所有权固定在土地贵族手中,地主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
农民则以农仆或佃户的身份依附于地主,缺乏土地自主权。
4. 割地赔款:近代中国在与外国列强进行战争中连续失败,不得不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让土地和支付赔款,导致国土减少。
5. 实行土地国有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了土地国有化政策,将土地划归国家所有,并在农村推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农民可以享受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
6. 革命改革时期:1950年代开始,实行了农村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实行了土地平分的政策,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
7. 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1980年代,中国农村开始实行家
庭承包责任制,农民可以自主决定土地的使用和经营,集体经济组织逐渐形成。
8. 土地流转:2000年代,中国农村实行了土地流转政策,农
民可以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其他农民或企业进行经营。
9. 农村土地确权颁证:2015年起,中国农村推行农村土地确
权颁证工作,将农民对土地的权益进行确权,并颁发土地权证。
总体来说,中国土地制度经历了从原始社会的共有制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私有制,再到近代以来的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最终发展到了目前农村土地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和流转制。
这一演变历程主要受到政治、经济、社会和法律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土地政策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土地政策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土地政策经历了重大变化。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变化:
1. 农村土地改革: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实行了农村土地集体经营的政策,允许农民租赁土地并承包经营。
这一政策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逐步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允许农民有相对的自主权,可以选择自己的居住地和宅基地的使用方式。
这一改革使农民在土地使用上更加灵活,有利于他们的居住条件和经济发展。
3. 城市土地制度改革: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建立了城市土地市场,并实行了土地出让制度。
这一改革使得土地资源能够更加有效地配置,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发展。
同时,也给城市居民提供了个人产权保护的环境。
4. 农村土地承包期延长:为了稳定农民的积极性,中国政府多次延长了农村土地承包的期限。
这使得农民在土地上可以长期稳定地进行经营,提高了他们的投入积极性。
5. 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政策调整:改革开放后,中国经历了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
为了应对城市土地供应不足和高房价问题,中国政府通过推行土地供应制度改革、土地增量使用计划等措施,调整了城市土地政策,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土地政策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土地资源的作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这些变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中国的农村和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制度演变及未来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制度演变及未来趋势中国实行土地制度改革主要经历两轮高潮。
一个出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是以农村土地权属改革和城市土地收归国有的改革为主要内容,其手段是进行土地的没收、征收和分配。
另一个出现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以农村土地联产责任制和城市征收合资企业土地使用费为主要内容,其手段是土地使用权的下放和有偿使用。
一、改革开放以前的土地制度演变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部宪法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形成了旧的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的主要特征,一是行政划拨,二是土地无偿使用,三是无限期使用,四是不准转让。
其实质就是土地资源的计划配置制度,属于计划经济体制。
这种土地使用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农村人民公社的建立和城市经济和人口规模的扩大,这种土地制度的弊病日益显现。
主要问题是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出现浪费和资产价值的流失;另一方面大量的单位又无法获得土地资源,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功能分布和合理布局形成体制障碍;企业成本失准,难以准确衡量经济效益;城市的房地产业无法进入良性循环,连简单再生产也无法维持。
二、改革开放以后的土地制度演变过时的土地制度严重制约了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导致文革结束不久中国实行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
而土地制度改革又成为大陆改革开放的先声和贯穿整个过程的主要内容。
从那时开始对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主要是在不改变国家对土地的所用权的前提下,变无偿使用为有偿使用,变无限期使用为有限期使用,变无流动使用为流动使用,沿着土地市场化的道路摸索前进。
1.开始向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收取土地使用费1979年颁布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首开国有土地有偿使用之先河,以法律的形式首次打破大陆延续了将近30年的国有土地无偿使用制度。
该法规定:“中国合营者的投资可包括为合营企业经营期间提供的场地使用权,如果场地使用权未作为中国合营者投资的一部分,合营企业应向中国政府缴纳使用费。
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过程表格
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过程表格中国土地政策是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农村土地集约化、规范化、持续发展和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
在中国近代史中,土地政策一直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核心之一,不同阶级之间土地的占有与分配问题长期受到争议。
下面将介绍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过程,为读者深入了解中国土地政策提供参考。
第一阶段:新政卖地(1840-1950)1840年以来,中国遭受了世界各国的侵略,土地的占有和分配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
清朝末民初时期,国民政府实行新政卖地政策,将地方土地财政和经济管理权交给地方政府,实行土地公有化,但是这个政策并未解决起码的农民土地问题,土地依然主要被大地主和富农占据,农民在土地分配中一直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
第二阶段:土地改革(1950-1978)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开始进行实行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的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所有土地的私有制,把土地划分为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所有制,并通过土地的公共分配来满足农村居民的原始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政府实行的政策也更多地需要对农民们的信任和实行许多的调控监督。
第三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1994)1978年,中国开启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政府开展了新一轮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民的集体所有制转化为家庭经营,且推动了无偿调升土地承包期的政策。
此时,农民在耕种土地时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和所有权,农村集体经济也转变为以家庭经济为主的家庭联产经济,进一步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第四阶段:农村土地制度总体改革(1995-现在)1995年,新一轮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开始启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三权分置”改革,实现了家庭承包地三权分置,即农民家庭对承包地的承包、经营、流转权。
农民不仅能够享有承包土地的流转权,还能够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极大地激发了土地利用效益,推进了土地规划和供给方式的创新。
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过程
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过程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以下是其主要的演变过程:1. 土地改革时期(1950年代初-1950年代中)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成为当时的重要任务。
这一时期,政府实施了土地国有化和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并进行了土地的再分配。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0年代末-1970年代初)在这一时期,政府加强了对土地的集中控制,实行农业合作化政策,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再次归于集体所有,实行集体经济组织为单位的土地使用制度。
3. 改革开放初期(1970年代末-1980年代末)在改革开放初期,政府逐步放开土地管理权,引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个体承包经营土地的方式,鼓励农民增加农业生产效益,从而实现经济的发展。
4. 建设用地审批制度改革(1990年代初-2000年代初)在这一时期,由于城市化的推进,土地供应紧张,政府启动了建设用地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了高效、透明、规范的土地供应体系,以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
5. 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改革(2000年代初至今)中国政府启动了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改革,目的是通过流转土地使用权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建设。
这一政策推动了农地流转、土地托市等方面的改革。
6. 农村土地确权制度建立(2008年至今)为解决农村土地权益不明晰、冲突频发等问题,中国政府推行农村土地确权改革,逐步建立起农民土地经营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制度,以确保农民土地权益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过程体现了从国有化到农业合作化,再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以及进一步推动土地流转和确权等一系列政策的变革,旨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国土地制度变迁
中国土地制度变迁
中国的土地制度经历了几千年的变迁,从封建社会的世袭土地制度到现代社会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土地政策和制度。
下面将介绍中国土地制度的主要变迁。
1.封建社会的世袭土地制度:在封建中国,土地是国家赐予的,皇帝和贵族统治着土地分配和使用。
土地制度高度集中在统治阶级手中,土地所有权无法转移。
农民只能通过缴纳租金和交纳劳动力来享受土地的使用权,土地使用权是世袭的,由父母传给子孙。
3.全面退耕还林政策: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面临严重的土地退化问题,为了保护土地资源,中国政府实施了全面退耕还林政策。
这项政策旨在减少农业用地,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政府通过经济补偿和土地转让来引导农民退耕还林,并发展农村非农产业。
4.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制度: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试行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制度。
这项制度允许农民通过承包、租赁和流转土地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
农民可以租赁或流转自己的土地给合作社或公司,或者与其他农民合作经营农田。
这项政策有效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促进了农民经济的发展。
5.农村土地制度:在当前,中国正进行农村土地制度。
这项旨在解决土地产权问题和保护农民利益,推动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政府试图建立现代农业产权制度,鼓励农民流转土地,引导农业转型升级。
总的来说,中国的土地制度经历了从封建世袭土地制度到现代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变迁和发展。
土地制度的变迁反映了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变化,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与发展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与发展2023年,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国的土地制度已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发展。
从封建社会到现代化社会,中国的土地制度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
中国的土地制度在封建社会时期开始形成。
在这个时期,土地被封建主义贵族掌控着,农民们只能为其耕种土地,而无法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这种土地制度导致了土地的集中化和部分地区的土地荒芜,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随着中国进入现代化社会,土地制度开始进行改革。
在1950年代,中国共产党实行了土地改革,将土地归还给农民,并实行了集体化的经营方式。
这一改革使得土地得到了合理的利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得到了调动,农业生产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1980年代,中国实行了家庭承包经营的制度,即农民以家庭为单位承包土地,并保有土地的属地权、耕地权和收益权。
这一制度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产效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土地制度又面临了新的挑战与变革。
为了保证城市的建设和土地的供应,中国政府开始实行土地征收制度,即向合法所有人征收土地,并以合理的补偿为代价,将土地用于建设公共事业和经济发展。
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但也存在着征收赔偿不公、违法强征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总之,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与发展展示了中国历史的辉煌和变革。
在未来,中国政府和社会将持续努力,推进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为农民和城市居民提供更加公平和有效的土地使用机制,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土地政策发展历程
我国土地政策发展历程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土地政策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调整。
从最初的土地改革到后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现在的土地流转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我国土地政策始终在不断适应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土地改革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
通过土地改革,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改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目标。
这一时期的土地政策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农民的土地需求,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集体化时期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我国土地政策逐渐转向集体化。
在集体化时期,农民的土地被集中起来,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
这一时期的土地政策主要是为了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体化和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
到了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一时期的土地政策将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给农户,承包期限一般为30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土地流转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时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我国土地政策开始进入土地流转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时期。
这一时期的土地政策主要目的是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和优化配置,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发展。
同时,也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权益,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总的来说,我国土地政策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
从最初的土地改革到现在的土地流转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我国土地政策始终在适应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发展对策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全球性的人口迁移现象。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和资源的大国,其城镇化进程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
但是,随着城镇化率的增加,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直接影响着全国的经济发展。
因此,本文将从城镇化面临的问题入手,探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发展对策,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一)土地问题近年来,随着建设用地的不断扩大,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土地面积的限制,导致城市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少,城市的扩张渐渐受限。
而城乡建设用地的界限不明确,导致大量的农村土地流失,农村人口向城市移民加快,农民“进城难、落户难”问题凸显。
(二)财政问题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财政问题主要表现为“钱少人多”的矛盾。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城市公共资源的供给和公共服务的改善也需要大量的资金。
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带来了大量的市民化需求,这种“钱少人多”的状态使得城市财政承压颇大。
(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是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然而,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还存在基础设施老化、建设水平不高、投资不足等问题。
如我国基础设施普遍存在高速公路堵车、铁路更新不及时、水源保护缺乏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发展对策(一)加强土地管理解决土地问题是城镇化发展中的关键一环。
加强土地执法力度,明确市场化流转,完善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合理规划城市用地,是解决土地问题的重要手段。
同时,加强土地整治,扩大城市用地资源,可以将城市用地的供给和需求保持平衡。
(二)创新财政体制解决财政问题的关键,在于创新财政体制。
通过改革地方财政体制,实行中央和地方财政分担城市建设的费用,促进财政资金的合理支出,加大对城市建设领域的投入,推进城市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完善。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问题与对策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完善,在这样背景的带动下,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就包括农村经济结构发展的变化,即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逐渐使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而农村土地产权作为土地所有制的重要内容及核心,关系到有关农民、农村、农业等三农问题发展的好坏。
所以在新时期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的有效研究,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强化政府对农村土地的宏观调控,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下的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城镇化检测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问题研究对策我们知道,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在历史、还是在现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都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现阶段,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仍不可以动摇。
而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的重要阶段,所以处理好三农问题才能解决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后顾之忧。
其中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所指的就是土地产权机构与产权关系之间的制度安排,具体内容包括我国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占有权、土地支配权以及土地收益权等,所以农村土地产权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我国三农问题全局的发展。
所以,该文对城镇下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研究,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与措施。
下面,我们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系统探讨下。
1 现阶段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首先,我们来分析下我国现阶段农村土地制度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国策的深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加快了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速度,所以,城镇化农村土地已经形成一个完整体系,所以,纵观我国农村土地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五中基本的制度构成,这五种基本的制度发展现状可以概括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必须得到坚持与发展,土地的集体所有权明细需要加强,其次就是农村的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制度得到稳固与发展,但是还需要我们有关部门将其完善,第三,就是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得到发展与完善,但是仍出土地整体发展的初级阶段,有待我们进一步去发展与探索。
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
相应的法规, 特别是确立农民专业合作纽织的法律地位…
盔翁 营
论工业化 、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制度 的创新
李银 霞
( 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7 07 ) 300
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 现存农村土地制度已经严重制约了土地作为资 国小城镇建设过程中, 小城镇欢迎农民进镇落户, 允许进镇农户不上交土地 本功能的有效发挥, 极大阻碍了农村工业化、 城镇化进程, 了农民通过 承包权, 阻塞 将土地作为生存和福利保障。将土地保障成为农村一种特殊的社 有效利用土地来增加收入的渠道, 土地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已成为推进农村 会保障, 这样做的后果是, 农村劳动力转移极为不彻底, 严重影响农村工业 工业化、 城镇化, 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的迫切需要。 化、 城镇化的进程。现阶段,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多为“ 候鸟式” 的随 当前土地制度在农村工业化、 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农事季节在城市与农村之间“ 迁徙”以完成承包和打工两种不同的生产和 , 三产业和城市转移, 他们对土地的 纵观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农村工业化过程, 鉴于土地制度对农业劳动 谋生任务。剩余劳动力无法顺利地向二、 生产率的重大影响, 都把土地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作为农村工业化的前提。 依附程序仍然很高。 日本如此, 西欧亦是如此。在西欧, 各国采取了不同的土地制度变革方式, 二、 农村工业化、 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制度创新的目标选择 如英国通过圈地运动, 德国、 意大利则走的是“ 普鲁士式 道路。总而言之, ( 明晰产权, 一) 加强立法。明晰产权, 对土地产权进行立法保护。土地 资本主义的工业化过程就是土地制度的创新过程, 具备下列三个特征: 一是 产权是包括土地所有权在内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总合。进行产权立法, 首 对土产权进行界定, 明确划分财产所有权的归属及由其产生的占有、 使 伴随着土地的适当集中, 农业的规模经济效应明显; 二是农村各生产要素产 先, 权明晰, 对效率的追求刺激农户对土地进行资金、 技术和知识的高集约投 用、 收益、 处置等各项权能的界限。 防止土地利用的外溢效应和产权不明造 明确农民土地承包权是物权、 财产权, 其涵盖承包权、 入。 农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 三是农业的跨越式发展有力地支撑了工业 成的过度利用。其次, 化的进行, 为工业化提供产品、 要素、 市场和外汇。而当我国的工业化、 城镇 经营权、 抵押权、 如股权、 转让权等权能, 以交换价值的独立财产。再 是可 化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土地制度的显现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次, 要对产权运作的行为原则和产权交易规则进行法律规定, 通过立法, 对 ( 土地的产权关系紊乱, 一) 挫伤了生产者的创新积极性。一是土地产 产权关系的正常运行和产权主体的合法权利进行保护。 ( 规范合同契约, 二) 建立土地流转市场。依照市场经济规律, 在确保所 权的各项权能或权利难以进行分离与组合 , 其表现是土地的所有权、 占有 权、 使用权、 收益权、 处置权等权利往往是相互牯合的, 或者分离为相对独立 有权和承包权不被侵害的前提下, 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权的市场化流转机制、 利益机制和风险机制。无论是土地归集体还是国家所有, 如果要 权利后又很难再次回到组合体中。二是土地产权的各项权能或权利主体不 管理机制、 从根本上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 土地的流转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在 目前 明确 。 土地的流转是保证土地得以有效利用的前提。 正是这种土地产权的紊乱, 导致了农民将土地集体所有理解为国家所 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条件下, 有。这一理解主要源于现实农地收益分配的矛盾, 税收、 即: 地租和利润关 因为, 一方面从农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和农业人口需要通过土地的流转积 这一积累的资本是土地资本的贴现; 另一方面, 随着农业人 系的相互交错: 国家税收中包括了包含在价值差价中的交换税, 它侵蚀了集 累必要的资本, 体的地租和农户的利润; 集体作为土地权利主体应享有的地租却以费的形 口的减少, 农业的规模经营也只有通过土地流转来达到, 土地的流转既是社 会城市化过程也是农业现代化的过程。现在土地流转的主要障碍就是农地 式体现出来, 如一度实施的“ 三提五统” 。 ( 土地承包期限过短导致生产者的短期行为。发达国家的农村工业 的承包经营权不具有农地使用权的全部功能, 二) 如果从法律上明确了承包权 土地的顺畅流转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至于具 化过程表明, 土地产权的稳定伴随着对土地的资金、 技术和知识的高集约投 具有物权中的全部使用权功能, 入。我国学者也证明了土地产权的稳定性与农户投资有显著的正相关关 体的流转方式则可以多种多样。 系, 而且对土地的频繁调整可导致对土地的长期投资动力下降。农业部农 ( 努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三) 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工 说到底在于农民害怕失业, 把土地作为其退路。长期以 村改革试验区和美国华盛顿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 19 年联合组织了一项 外出而不放弃土地, 96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 农业比较薄弱 , 社会保障的范围没有覆盖到农村。 对山西和福建两省4 18 户农户的调查, 县 00 结果表明, %的农民赞同确保 来, 9 3 一是受灾, 二是生病, 都需要保险保障来解忧, 土地有长期甚至永久使用权, 他们愿意土地进行长期投资。新颁布实施的 中国的农民现在最怕两件事: 险种少, 农民也买不起。我国自然灾害多, 民 农 < 土地承包法> 规定耕地的承包期为 3 年, 0 对发包方与承包方签订的书面合 但保险业在农村相当薄弱, 而基本保障体系却尚未健全。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 同条款进行了规范, 但由于政府对国家的农业政策宣传力度不够, 再加上以 没有抵抗风险的能力, 往对土地的调整过于频繁, 农民对新的承包法信心不足, 所以新法仍不能有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 不能为土地规模经营创造条件, 这是我国农村 工业化进程中的一大难题。要有效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最根本的是要 效地改善农民的预期, 阻止农民生产行为的短期化。 ( 不规范的土地流转制度导致土地流转困难, 三) 降低了土地资本的增 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具体措施主要有: 创办面向农村广大贫困地区的贫困 2 开办有中国特色的农作物保险; 建立农民年金计 殖效率。尽管法律与政策都承认并鼓励农地的流转, 但有些社区的土地流 人1的最低生活保障基金; 转掺进了政府强制推进的成分, 有些决策者甚至把土地的流转作为表现政 划, 解决农民老有所养、 病有所治、 生有所靠的问题。 绩的形象工程, 随意改变农户与土地的承包关系, 搞强制性的土地流转, 侵 ( 妥善安排工业化、 四) 城镇化过程中的失、 失地农民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 民的损失的是全方位、 农 综合性的, 大多数 犯农民的主权, 致使农户缺乏对承包土地的流转权。所以农地还是没有真 正流转起来, 这就制约了现代意义上的集中经营。目 我国农地经营的一 农民失去的不仅仅是土地, 前, 还有就业岗位、 居住房屋、 生活保障以及集体资 个重要特点就是小规模与细碎化经营, 而且这种局面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 产等等, 还要付出转变就业方式、 生活方式的成本 , 使不少失地农民不满情
我国土地制度的演变
我国土地制度的演变中国的土地制度是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
从秦朝时期开始,中国就实行了土地私有制,农民的土地属于个人所有。
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建制度的兴起,土地逐渐被集中到少数人手中,成为他们的权利和财富。
到了清朝末年,随着革命的爆发,土地制度开始发生变化,土地所有权逐渐回归到农民手里,土地的分配也更为公平合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实行了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土地都归国家所有。
此时,土地的分配仍然比较公平,农民有了土地可以生活得更加稳定和富裕。
但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着土地分配的不合理现象,例如土地兼并问题等。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土地制度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土地的利用越来越多元化,土地的价值也逐渐提高。
政府和开发商可以利用土地获得更多财富和利益,农民的土地权益则受到一定的保护。
此时,中国政府开始推行“以农为本”的政策,强调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同时也加大了对土地的保护和监管力度。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的土地需求日益增长,政府和开发商开始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通过购置和开发土地获得更多的财富和利益。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城市的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环境污染等。
为此,中国政府开始推行城市规划和土地使用政策,以控制城市扩张的速度和范围,保护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
中国的土地制度经历了从私有制到公有制,再到土地的多元化利用和城市规划控制的演变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土地的保护力度和监管力度,同时也促进了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经济发展。
未来,中国将继续推行城市规划和土地使用政策,以保障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第一章:引言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其中,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充分发挥农村土地资源优势的必经之路。
本文将围绕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从“现状与问题”、“重要性与必要性”和“合理路径与对策建议”三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第二章:现状与问题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也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
然而,由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早期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属不清、利益归属不明、流转市场化程度低、安置补偿不到位、土地用途违规等问题愈演愈烈,严重制约了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也挫伤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热情和积极性。
具体来说,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面临的现状与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土地使用权限制过多。
一些地方在出让土地使用权时,限制异地投资、标准户、村干部等人员参与,导致土地高价、流转困难,也给一些有诉求的企业、个人带来不便。
2.流转市场化程度不高。
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程度不高,流转手续烦琐、费用高、交易难度大等问题仍然存在,导致农村土地肺炎流转市场活力不足,进一步加剧了土地使用权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3.土地利益分配不均。
由于土地所有权问题存在较大的利益冲突,导致土地利益分配不均问题的突出。
农民土地权益保障不到位,地方政府动用抵押法进行融资,甚至侵占农民土地资源,导致农民的肺炎利益被严重损害,土地制度改革的推进受阻。
第三章:重要性与必要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不仅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有力支撑。
1.推进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深刻内涵,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实现城乡共同发展的必要条件。
2.保障农民权益。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仅要规范土地用途,更要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以成都市和河南省为例
入公 司或 集 体 经 济 组 织 从 事 生 产 活 动 的 工 资 性 收
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 。事实上农 民转包的不是耕地
“ 转居 上楼 ” 实现宅 基地 的集约 利 用 , 将宅 基地 综合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5 — 0 7
整治 后剩余 出来 的 建设 用 地 , 以指 标 的方 式 通 过 市
场化 途径 置换 到城镇 和工 业开发 区使 用 。这 种建 造 集 中居 住 区供农 民居住 的“ 拆 村 并居 ” 模式 , 成 为 成 都市 政府 推 进 农 村 非 农 用 地 市 场 化 改 革 的 主要 形
约 出来 的一部 分农 村 建设 用 地 , 通 过 土 地 市场 的媒 介, 置换 成价 格更 高 的城 市建设 用地 指标 , 以满 足工 业 化 和城镇 化建设 的需 要 。二是基 于农 村宅 基地粗 放利用 的 现状 , 通 过 新 型 农 村 社 区建 设 , 即让 农 民
权 的前 提下 , 成都 市鼓 励农 民在 自愿 原则 的基础 上 , 将 属 于 自己 的承 包耕 地 以市场 化形式 转包 给公 司或
1 . 1 成都 土地 改 革模式
地 经营 使用权 流转 有利 于在保 持农 村基本 经 营制度
的前提 下实 现农业 规 模 化 生 产 , 有利 于 提 高 农业 生 产竞争 力 。
第二 , 推进 农 村非 农 用 地使 用 市 场 化 改 革 。农 村非农 用 地主要 包括 集体 建设用 地 和农 民家庭宅 基
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问题探讨
S c 科 i e n c e & 技 T e c h 视 n o l o g y 界 V i s i o n
科技
・
探索・ 争鸣
对我国 城 镇 化 进 程中 的 土 地 使 用 制 度 改 革问 题 探 讨
张秋 华 ( 宁波市 城 市土地储 备 中心 , 浙 江 宁波 3 1 5 0 1 0 )
一
形成土地 “ 隐形” 交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 就是房产转让出租时掩 盖 了地产转让 ,出租使 这笔该 由政府获 得的收人流人单 位或个人手 里, 因此 , 必须 明确地产 和房产之间的关系 , 严格 按照严两权 , 分离原 则, 以清理土地 黑市为 突破 口; 将“ 隐形” 交易引导到依法运行的轨 道。 2 _ 3 加强土地管理机构建 设, 建立各 项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法规 、 条 1 城 镇 土地 使 用 制度 改革 的 必 要 性 例, 使之规范化 、 科 学化 , 是尽快实现城市土地有偿使用的基础 2 . 3 . 1 要加强 土地管理机构建设 建 国以后 , 我 国长期实行 社会主义计划 经济体制 , 城镇 国有土地 土地管理是一项政策性 、 法律性和业务性很强 、 涉及 面广的工作 , 则采取无偿 、 无期 限、 不准流动 的行政划拨使用制度。 直接导致 了城市 机构 建设 , 提高干部 队伍素质 , 确保有一支素质高 、 业务精 的土地管理 建设规模失控 , 征用农 田过多 , 城市 占地量增加 , 土地利用率低的严重 保证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 后果 。 土地有偿使用 , 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需要 , 符合社会经济 队伍 , 2 . 3 . 2 制定 土地使用管理 的具体 执行条例和制度 、 办法 , 使 土地工作 规律 的客观要 求 , 土地市场作 为社会主义市场 体系的组成部分 , 允许 有章可循 土地使用权转让并进人商品流通领域 , 建立 土地使用权 的转让市场 , 近年来 , 国家 已出台一系列土地管理政策 、 法律 和法规 , 这无 疑对 发挥市场机制在土地资源配置 中的作用 , 是社会 主义市 场经 济体制的 目 前深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有重要意义。 然而 , 各地情况不同 , 在国家法 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 。 律、 法规许 可的范 围内尽快制定符合当地实际地产经 济状况 的土地有 偿使用 制度 、 执行条例和实施办 法 , 使城市土地使用 制度改革 纳入 科 2 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措施及途径 学规范轨道 。 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核心是 城市 土地实行有偿有期使 用 , 要 2 . 4 完善土地管理措施 , 严格 土地管理手段 , 是尽快实现城市土地有 在转变土地使 用观念上加强土地资产管理 , 健全 土地统管机构 和完善 偿使用 的关键 土地管理措施上下工夫 。 土地管理部 门的职责就是要管好 国家最 大的财 富土地资产 。 但 这 2 . 1 转变土地使用观念 , 强化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的意识 , 是尽 快实现 项工作难度 大 、 阻方多 , 而 土地资产 的管理核心是抓好 土地使用制度 城市土地有偿使 用的前 提 的改革 。 ①加强舆论宣传。 ②完善各种措施 , 管理手段也必须多样化 、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的阻力 , 很大程 度上来 自观念 上的错误 , 认识 严格化 , 没有严格的手段 , 这项 工作难 以为继 十深入不下去 。因此 , 目 上的模糊 。 新 中国成立以来 , 我们 实行 的是土地无偿无 限期 的使用制 前首先要严格依法办事 , 在党和国家有关法令法规 的范 围内认真履行 度, 这种观念根深蒂固 , 这种观念不转 变, 土地使用制度 的改革就难 以 职责 , 严格各种管理手段。 ①严格清理土地“ 隐形” 交易 , 打击各 种非法 进行 , 因此 , 我们 要利用各 种宣传 工具 , 使 广大干 部群众树 立两个 观 土地交易 , 保证国家对土地一级市场 的垄断 。②严格种种土地交易 的 念。 手续和程序 , 依法处理各 种土地交易 中出现 的纠纷和情况 , 促进土地 2 . 1 . 1 树立地产业是 “ 支柱 ” 产业的观念 市场的繁荣。 ③严格掌握 出让金和出让 期限, 按照本地经济状况 , 核定 土地资产业 , 在我 国沿海开放地 区被称 为支柱产业 , 是政府财政 土地 出让金 的数量 、 大小, 打击各种利用 土地使用权进行 非法交易 的 收人 的一个重要来源 , 所 占比例 十分惊人 , 这样做 , 好处不少 。①政府 投机倒把活动 , 稳定社会 主义土地市场经济 , 为土地使用制 度的深化 无 须投 入 , 就能增加一笔 可观的收入 , 据我局对 树林召镇 “ 隐形” 土地 改革保 驾护航 。其次 , 要依据产业政策 , 调控土地供给 , 实现政府按规 交易调查看 , 收益可高达几百万元 以上。 ② 以地生财 , 利 于扩大城市基 划统一开发 、 统一供地 , 以供应 引导和制约要求的供地方式改革 ; 同时 础设施建设 , 加速城市 的发展 。只要观念转变了 , 思 想解放了 , 强化 了 要公开 土地市场信 息 , 正确 引导土地需求 , 培育土地市场 , 创 造公开竞 这种意识 , 才能真正意识到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重要性。 争的市场环境 ,解决现行建 设用地供应 和使用交易 中存在 时情况不 2 . 1 . 2 树立土地市场经济观念 明、 交易不公的 问题 , 强化 市场竞 争机制 , 发挥 土地资源 、 资产 在市场 土地是一种重要的不可缺少 的生产资料,是一种特殊的商 品。因 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 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此, 必须建立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土地市场 , 使土地纳入市场 范畴 , 同时 , 地产 的分配和使用必须引入市场机制 , 使这 笔巨大的社会 3 结束 语 财富不再流失 。 因此必须理直气壮地培育城市土地资产市场 , 活跃社会 综上所述 , 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理论 依据是 马克思主义的经 主义地产业 , 这种观念的树立有利于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入和扩展。 济 学说 和地租理论 , 原则是坚持 和完 善社会主 义公 有制 , 改革 的 目的 2 . 2 加强土地资产管理 , 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 是尽 快实现城市土地 发挥土地最佳效益 , 提高土地利用率 , 改革 的核心 是 有偿使用 的保证。 为理顺城市土地经济关 系, 为国家和政府创造新的财 是节约集约用地 , 为经济建设 服务 的轨道上来 。 所以 , 城镇 源 ,加强土地资产管理 , 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把无偿用地转移到有偿用地 ,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是历史发 展的 必然。 2 - 2 . 1 所有权和使用权必须分离 , 巩固土地 的社会 主义公有制 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分 , 是影 响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的重要 因素。 【 参考文献】 改革必须使土地使用者 明确。土地是公有 的, 土地使用者只有使用权 , [ 1 ] 王珏林 . 对我 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的思考叨. 中国建设信息, 2 0 1 1 ( 0 1 ) . 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私 自买卖、 转让土地。土地的所有权属 国家 , 土地 [ 2 ] 李厚 喜, 苏 礼华 推动当前 中国农村土地制 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地 方财政研 使用权实行有偿使用 , 土地所有权必须在经济上得到充分体现。 究, 2 0 1 1 ( 0 1 ) 2 . 2 . 2 建立和培育充满活力的社会 主义地产市场 [ 3 ] 刘 翠环. 深化农村 土地制度改革 的探讨【 J 】 . 农业经济, 2 0 1 1 ( 0 3 ) .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 ,改革无偿无期元流地 的用地制 度 , 建 立健全正常发育 的社 会主义地产市 场是 当前城市土 地使用制度改 [ 责任编辑 : 王春燕 ] 革 的重要 内容和主要任务 。土地作为特殊的商 品, 必须使纳入市场 的
土地制度改革是内容
土地制度改革是内容———————————————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土地作为国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经济、社会和环境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土地制度改革的背景、目标、主要内容以及带来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背景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地在农民的生计和农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过去的土地制度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农民土地权益保护不力、土地承包关系不明确、农民土地资格难以流转等。
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民收入增加,也制约了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因此,改革土地制度成为了当务之急。
二、目标土地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和离岗放权,并确保其得到法律保护;2.完善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制度,确保土地所有权的明晰和可追溯性;3.推动农村土地资源流转,促进土地经济化运作,提高农民土地收益。
三、内容土地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是土地制度改革的首要任务。
通过对农村土地的界定、登记和证书颁发等环节,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充分保护。
同时,通过完善土地确权登记制度,提高土地的可追溯性和安全性,为土地流转和土地管理提供依据。
土地承包关系确立土地承包是农民的基本经营权力,也是农村土地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土地承包关系的确立需要依据土地权属的明晰和确权登记的结果,通过签订土地承包合同或其他形式,明确耕地的归属和耕种权益,保障农民的经营权益。
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是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一环。
通过推动土地的有序流转,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高土地的综合效益。
土地流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出租、转让、入股等。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需要加强产权保护,确保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
土地经营权和利益分配改革土地制度改革还包括对土地经营权和利益分配方式的改革。
中国土地制度改革
中国土地制度改革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土地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资源。
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土地制度存在问题。
特别是在20世纪初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政治制度的变迁,中国的土地制度逐渐走上歧路。
土地十分集中,大量的农民被边缘化,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导致农村土地经济的严重滞后,民生问题日益突出。
如何改革中国的土地制度,充分发挥耕地的生产力,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益和生活水平,是当今中国必须解决的问题。
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国有“土地为本”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在中国农村,土地被视为富裕的象征,也是维系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和社会保障。
在20世纪初以来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土地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
第一,土地权利过分集中,造成贫富差距和农村失衡。
中国农村的土地问题侧影体现在两个主要方面。
一方面,土地分配的过程中,由于权力和地位的不均等,少数人总是能够轻易地夺取农村土地的使用权。
这导致了地主和农民之间的明显区别,异化了农民和土地之间的关系。
因此,农民在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
另一方面,由于政策制度的设定,已经掌握大量土地使用权的村级干部,容易在农村中形成一种保守的、愿意“骑在头上办事”的主宰风格,进一步扩大了老农村与新农村之间的差距。
第二,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导致土地经济效益低下。
一些地方政府拿出土地作为“稳定财政收入”的有效途径。
但是,在一些地方由于不合理的土地流转政策和扩大集体经济资产的限制,导致了以投机和占有为代表的投资行为的兴起。
由于土地使用权被大量的投机分子占用,保护运动能力不够大,因此农民不能够完全合法使用土地。
这导致了农民收益的严重滞后,农村社会的经济稳定和安全能力逐渐弱化。
综上所述,土地制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改革不能仅从制度方面入手,同时还需要注重文化的渗透、经济的集中和市场调节等多个层面的改革途径。
“三权”分离的改革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是“三权”分离。
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效果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效果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
中国的土地制度改革历经多年,不断取得成果。
本文将深入探讨当前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效果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土地制度改革历程我国的土地制度改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1988 年,我国实施了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农村经济开始蓬勃发展。
之后,我国的土地利用、管理和流转不断改革创新。
2019年12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土地管理的意见》,提出了“集中 & 分散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强调建立健全现代土地管理制度,构建更加科学、合理、高效、经济、生态的土地制度。
二、土地制度改革的效果土地制度改革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稳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依靠土地制度改革,我国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优化利用。
通过流转土地,可以促进单位面积土地收益的提高,推动农村集约化管理和高效农业的发展。
此外,对工业园区、城乡建设用地的合理利用,也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二是促进了农民的收入增长。
将农民的土地用权扩大,使得农民可以将土地权益的流转作为一种收益渠道。
与此同时,种植结构的调整和现代化方法的推广,也为农户提高了农业产出和收益。
三是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乡土地的流转不仅巩固了农民的土地产权,也为城市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土地制度改革的挑战尽管土地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效,但也面临着不少挑战。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土地征收和流转问题,这涉及到土地流转市场的完善、财务补偿机制等一系列问题。
而且,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制度性和文化性障碍,这也为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完善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四、结论土地制度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今后,我国还需要进一步推进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的土地流转市场,建立和健全财务补偿机制,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土地利用方式,进一步推动中国土地利用的集约化和广度化的发展,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助力。
中国土地制度发展历程
中国土地制度发展历程中国土地制度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
在农耕社会里,中国人民一直依赖土地生活。
土地被视为祖先的馈赠,以及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土地制度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
在古代封建社会,土地是国家和皇权的私有财产。
封建地主拥有土地,而农民则只能依附于地主,耕种土地以获取生计。
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配是不平等的,这引发了社会不公和农民起义的问题。
中国的土地制度开始发生变化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
这次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国家土地逐渐被认为是公有财产。
国家开始通过实施土地法案来保护农民的权益。
同时,土地改革也成为新政府的重要议程之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变得更加彻底。
通过土地改革法,农村的土地被收归国家所有,并按照农户家庭劳动力的大小划分。
土地被分给农民,以供其耕种和生活。
这一政策旨在消除封建剥削和压迫,推动农村社会的发展。
1956年到1957年间,中国实行了更大规模的农村土地改革,名为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在这个运动中,农民的土地集体化成为一项政策。
农民将个人土地合并形成大型农业集体,实行集体经营,从而提高农业产量和效率。
1978年中国开展改革开放政策后,土地制度再次发生了重大变化。
农民承包地制度得以恢复,农户获得了对一定面积土地的承包权,并可以自主决定种植的作物。
这一政策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过程不可避免地对土地制度产生了挑战。
土地收益逐渐成为城市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
因此,近年来中国土地制度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城市土地的开发和使用方面。
城市土地出让制度被引入,城市政府可以通过出让土地来获取收入。
在目前的中国,土地制度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农村土地的流转和集约化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另一方面,城市土地的开发和使用仍然需要更加科学和合理的规划。
总的来说,中国土地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封建专制到农民土地集体化再到农村土地产权承包制和城市土地出让制的转变。
中国城市化政策
中国城市化政策中国城市化政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末,中国城镇化率达到60.6%。
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挑战。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城市化政策。
一,加强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城市化的基础。
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规划,包括《国家中长期城镇化规划(2007-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区域规划》等。
这些规划着重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等方面。
二,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是中国城市化的核心问题。
中国政府先后推出了一系列土地制度改革政策,包括取消农村集体所有制土地征收制度,允许城市及合作社流转土地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地争夺导致的社会问题。
三,实行限购政策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住房价格飞涨已成为困扰城市化的一个问题。
为了遏制住房价格过高,中国政府先后实施了限购,限售等政策。
这些政策有效控制了房价的过度增长。
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国政府为了缩小城乡差距和改善城市居民生活,不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水利,能源等方面。
比如,修建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新型城镇化示范区等。
五,推进城乡一体化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差距是一个难题。
为了促进城乡一体化,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扶持农民工就业创业,实行户籍制度改革等。
2019年,中国延伸城镇化审批权限到县级以上,使得城市化更为全面,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
总之,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城市化政策,旨在有效应对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推动城市化进程更加有序,稳定。
未来,中国城市化仍然需要制定更加科学、智能、绿色的政策,从而为城市化进程注入新的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制度变革【摘要】中国城镇规模不断扩大会产生大规模的用地需求,因土地问题引发的矛盾也日益凸显。
本文介绍了中国城镇土地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问题,并提出了促进土地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土地制度,改革一、中国城镇土地的基本情况城镇化是随着社会经济进步而产生的农村和城镇聚集,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城乡生产要素、产业结构互动和重组的过程。
城镇化意味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人口的增多,意味着社会投资向工商业的比重加大。
土地作为一种必要的生产要素,由于其本身的稀缺性,也会由农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化。
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城市化的发展必然会使城市数量增加和用地规模的扩大。
二十一世纪,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结合也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作为城市与农村结合的过渡,城乡结合是城市的边缘区,也是农村的边缘区,市城乡用地的焦点区域和城市扩增的前沿阵地,也是城乡用地矛盾最为激烈的集中区。
城乡二元制土地管理制度造成部分地区无管制,部分地方双管制等矛盾普遍存在。
由此引发土地利用无序现象十分严重,主要表现有:违法占地、乱占乱用、黑市交易、规划失控、管理混乱、污染严重等等,对城市经济发展、社会和谐都产生了严重影响。
而且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又会产生大规模的用地需求,因土地问题引发的矛盾也日益凸显。
如何针对当前城镇化背景对中国土地制度进行行之有效的变革是我们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问题1、土地流转机制不规范。
农村土地流转只是一简略的叫法,全称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总体原则是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是土地的经营权,其原有承包关系不变。
农村土地流转的根本目的不是把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经营,而是为了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
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是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重要条件,因此土地流转机制是关系到农民利益和土地承包责任制的重要问题。
当前,中国土地流转不规范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
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以及发展中介组织,我们都比较滞后,但它们又是土地使用权市场化流转的两大前提。
城镇化背景下集体建设用地以及自发地进入市场流转,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政府相关部门没有相应的、规范的管理措施。
当前的土地流转是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土地交易成本过高,不利于土地流转的推进,我们的土地产权中尚未对土地转移做出清晰的权属规定。
由于农村干部和农民缺乏法律知识,相当一部分农民对土地流转的意识淡薄,农村集体组织擅自将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或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
由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内涵不明确,导致集体在土地支配上的权利空间过大,土地调整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2、土地资源的过度使用。
土地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我们对其利用应该是十分谨慎的。
土地用途变更的随意性、土地权利益主体的多元性等等行为对土地的合理利用是极为有害的。
中国的土地利用粗放,地方政府热衷于进行成本较低的征地。
较低的征地补偿成本客观上反而纵容了土地征占,放大了土地需求,建设用地利用却比较粗放。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企业落户,急于开发土地资源,忽视了工业区、宅基地、居住房屋的整体布局,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
中国土地利用已透支未来,土地出让金的一次性收取,积聚了极大的金融和社会风险。
土地收益的社会分配不公引发的矛盾也很突出。
因此,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提高土地利用率,是城镇化背景下加快土地制度改革的必经途径。
3、一些地方政府强制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变相剥夺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从古至今,土地都是农民最重要的保障条件,那么,土地被征用后,农民的保障问题如何解决呢?当前,社会高度关注征地问题就是因为这一制度可能导致农民土地权益受到侵害。
当前农村土地,包括宅基地的土地所有权都属于村集体,农民只拥有使用权,但农村土地承包制需要使用权得到长期保障。
一些地方政府强制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变相剥夺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在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中,企业与农户没有签订规范的合同,参与各方的利益关系怎样协调,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未通过流转合同来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纠纷隐患较多。
另一方面,中国有关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法律制度还不完善,使得在农村土地流转中发生的纠纷处理起来缺乏有力依据。
4、征地范围宽、征地过程不透明、补偿水平低和安置渠道窄是目前中国农村征地制度的四个弊端。
各地征地补偿的分配标准都不一样,有的是按照户口,有的是按土地面积,一般来说当地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物价部门会以联合下文的形式明确补偿标准。
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等,具体金额要看当地的经济状况,当地国土资源部门会通过公告明确补偿标准。
一些地区征地补偿标准虽有多提高,但补偿依然是参考土地的原农业用途,没有合理体现土地财产权益。
三、当前城镇化背景下做好土地制度改革的建议1、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是规范土地市场的需要。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资产价值已经充分地显现出来。
规范集体建设用地交易行为已成为今后加强农村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是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它有利于充分挖掘集体建设用地的巨大潜力,有利于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体系。
我们要根据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调整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国有建设用地同地同权同价。
通过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可以将农村的闲置集体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我们要推动农村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要改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逐步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土地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的基础性作用。
2、建立集体建设用地定价体系。
按照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土地价格是土地经济价值的反映,是土地权益的体现。
与一般商品价格相比,地价同样受到市场经济环境、供求状况的影响;但地价又具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土地由于其位置条件的不同、时间的不同(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对土地产生增值影响)、土地用途的不同、土地收益的不同、土地上权利限定的不同以及土地利用强度的不同。
所以可以出台对集体建设用地的分等定级估价的相关规定,如《集体建设用地估价规程》、《集体建设用地分等定级规程》等,为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提供一个政府公布的基准地价依据,防止出现流转价格过高或过低问题。
3、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后其价格将会大幅度增加,所以要建立起完善的增值收益分配机制,一方面要实现了农民的财产权,增加了农民资产性收入,尤其保证其按份所得的权利享受。
同时由于集体建设用地依托了城市扩张带来的各种配套设施而产生的增值,所以这一部分增值是全社会进步产生的,应比照国有建设用地,按照“涨价归公”的原则进行分配。
所以在保证农民集体获得流转金的情况下,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也应该得到一部分增值收益,“可以设立集体建设用地增值税”。
4、允许农村集体宅基地的使用权自由转让、抵押和出租,城镇化背景下推动土地制度改革,我们应该让农民的住房具有和城市居民同等的权益。
城镇化背景下推动土地制度改革,我们应该让农民的住房具有和城市居民同等的权益。
因为,农民住房的买卖、抵押和出租等行为,没有影响集体土地产权的属性。
住宅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和有效流转,可以使农民和村集体都能从中获得很大的收入。
允许农村集体所有的住宅使用权通过出租、转让、抵押而进入市场,可以增加了农民土地财产收入,也为国有土地所有权提供了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
5、给予公平的征地补偿实现城乡增值收益合理分配。
对于征地补偿,既不能仍以产值为依据确定补偿标准,也不能将增值收益全额转移给农民,而必须综合考虑包括农民和政府在内的征地主体在征地过程中的权利、义务、责任和其所发挥的作用,协调分配增值收益。
在分配形式上既可以以货币形式支付,也可以分配等值的易于变现的财产性资产;后者可以参考东丽区的具体做法,而前者则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一是以集体建设用地市场的土地价格作为补偿标准。
在城市规划区外的纯农区,失地农民可以得到相当于二三产业用地的地价补偿,利益关系比较平衡;而在城市规划区内,被征地农民除得到相当于集体建设用地的地价的补偿,还可转变身份,变为城市居民,直接享受城市化的成果。
二是完全按照城市土地市场的价格补偿失地农民的损失,但由于农民因政府调整土地用途和土地一级开发而获得了超出自身土地投入的高额增值收益,需要缴纳相当额度的土地增值税,以税收的形式体现政府调整土地用途引起的增值份额。
6、建立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市场中介服务体系。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需要建立市场在信息、咨询、预测、、评估、投融资等方面的中介服务系统,使集体土地流转更加专业化和市场化,为流转前、流转中、流转后全过程提供综合配套服务。
目前尤其需要建立土地投资经营公司、土地评估事务所、土地融资公司、土地保险公司、委托代理公司、土地租赁公司、土地证券公司等中介组织的建立和完善,对于商业性公司不愿进入的领域,可以成立政策性公司发挥作用,加大规模农业开发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推动传统分散农业向现代产业化农业转变。
四、总结总之,农地改革必须坚持依靠农民,而土地综合整治是在当前中国城镇化发展一体化形势下提出来的,它是城乡沟通的桥梁。
在中国城镇化发展这个背景下的土地制度改革是产权、征地、集体土地流转、宅基地、户籍、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制度的改革。
【参考文献】[1] 陈美球.构建小城镇发展的土地市场[J]. 中国改革. 2001(05)[2] 叶艳妹,吴次芳主编.土地利用管理[M]. 地质出版社, 2000[3] 陈美球.小城镇发展呼吁土地制度改革[J]. 小城镇建设. 2001(03)[4] 黄毅.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6(04)[5] 冯海发著.农村城镇化发展探索[M]. 新华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