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2019年新教材)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 第3课 水结冰了 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3《水结冰了》教案(8)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3《水结冰了》教案(8)一. 教材分析《水结冰了》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水在低温下会结冰的现象,引导学生探究水结冰的原因,以及冰的性质。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操作。
但是,对于水结冰的现象和原因,他们可能还没有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从而达到理解水结冰的原因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水在低温下会结冰的现象。
2.引导学生探究水结冰的原因,以及冰的性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水结冰的现象,水结冰的原因,冰的性质。
2.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水结冰的原因,以及冰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水结冰的过程,从而了解水结冰的现象。
2.实验法: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水结冰的原因,以及冰的性质。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从而达到深入理解水结冰的原因和性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实验器材(如冰箱、水、杯子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杯子、一把勺子、一张纸。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水结冰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水在低温下会结冰这一现象。
2.呈现(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水为什么会结冰吗?冰有什么性质?”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在低温下结冰的过程,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水结冰的原因和冰的性质。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你们还知道哪些物质会在低温下发生改变?它们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改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3《水结冰了》教案(6)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3《水结冰了》教案(6)一. 教材分析《水结冰了》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水在低温下会结冰的特性,以及冰和水的不同。
内容较为简单,但需要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但对于水结冰的现象可能还没有直观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眼看到水结冰的过程,从而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水在低温下会结冰,知道冰和水的不同。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对自然现象产生好奇心,培养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水在低温下会结冰的特性,冰和水的不同。
难点: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加深对水结冰现象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合作探讨。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水、冰箱、容器、温度计等。
2.课件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谜语来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东西,夏天流动,冬天静止?”让学生回答,引出本课的主题——水结冰了。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水结冰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水结冰的过程。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冰和水的不同。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准备一个容器,放入适量的水,然后放入冰箱冷冻层,观察水结冰的过程。
在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水结冰的温度变化。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拿出冻好的冰块,观察冰的形状和质地,与原来的水进行对比。
同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水结冰的过程。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会在低温下结冰?冰和水的不同在哪里?让学生通过讨论,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水在低温下会结冰,冰和水的不同。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水管,看看在寒冷的天气里,水管是否会结冰,并记录下来。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水结冰了》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水结冰了》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第3节《水结冰了》,主要介绍水的凝固现象——结冰。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水在低温下会凝固成冰的原因和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水在低温下会凝固成冰的现象和原因。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记录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水在低温下凝固成冰的现象和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水分子在低温下的排列和结构变化。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但对于水的凝固现象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陌生感。
他们对冰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验和示意图来帮助学生理解水的凝固现象。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老师可以用以下问题导入课堂:“你们知道水为什么会变成冰吗?在哪些情况下水会结冰呢?”鼓励学生积极回答,激发他们对冰的认知和好奇心。
第二环节:新课呈现展示一张描绘水结冰现象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向学生展示一块冰块,让他们观察并描述冰的特点和形态。
引导学生发现冰是由透明的块状物质组成的。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准备好以下实验材料:-两个相同的透明杯子-水-冰块1. 将两个杯子中的水温度调整到相同的温度。
2. 将一个杯子放置在常温环境中,另一个杯子放置在冰箱中。
3. 让学生预测哪个杯子中的水会先结冰,并记录下来。
4. 等待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示例:学生A:我觉得放在冰箱里的杯子中的水会先结冰,因为冰箱里的温度更低。
学生B:我觉得两个杯子中的水会同时结冰,因为它们的温度是一样的。
第四环节:讨论学习与学生一起讨论实验结果,并引导他们找出水在低温下结冰的原因。
解释水分子在低温下的排列和结构变化。
示例:老师:实验结果是什么?哪个杯子中的水先结冰了?学生A:放在冰箱里的杯子中的水先结冰了。
教科版《水结冰了》教案
3.水结冰了【教学目标】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结冰现象,并知道冰是固态的水,能比较冰和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经历水结冰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观察记录的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3.经历实验探究,体会水的结冰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认识到自然界的事物是有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通过探究,学生认识到冰是固态的水,水在变成冰后发生了许多变化。
【教学准备】水、烧杯、试管、温度计、食盐,小勺、橡皮筋、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1教师出示课件并提问: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2.学生汇报:水会变成冰。
3.教师继续提问:我们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的现象?4.学生讨论并根据经验做出解释。
5.教师提问学生: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呢?(板书课题)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实验仪器和实验过程。
(2)学生参照随堂学的第1题,围绕两大问题进行讨论,明晰实验过程。
一是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二是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2.实验中,围绕随堂学展开观察。
(1)学生自主展开水结冰的实验。
(2)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学生汇报:水结冰后体积膨胀了;水结冰后变成了固体;水在0℃的条件下会结冰;水结冰后会变成固态,体积会变大。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认识到冰是一种与原来杯中的水不一样的物质。
(1)教师提出问题:冰与水相比,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冰也是水吗?(2)教师指导学生用闻、看、摸等方式观察冰的特征。
(3)学生说一说冰与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4)总结,教师告诉学生“冰”这一物质。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比较水和冰相同点与不同点的韦恩图。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阅读资料:凝华是物质跳过液态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的现象,是物质在温度和气压低于三相点的时候发生的一种物态变化。
【板书设计】水结冰了【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水的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冰是水的一种存在形式,初步了解冰与水之间的变化关系。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3《水结冰了》教案与反思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3《水结冰了》教案与反思一. 教材分析《水结冰了》这一课是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的第一单元第三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水的凝固现象,掌握水变成冰的过程以及冰的性质。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但是,对于水的凝固现象和冰的性质,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己去发现和总结水的凝固过程和冰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水的凝固现象,掌握水变成冰的过程以及冰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发现和总结水的凝固过程和冰的性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增强探究精神,学会合作交流。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水的凝固现象,掌握水变成冰的过程以及冰的性质。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发现和总结水的凝固过程和冰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水的凝固过程和冰的性质。
2.实验法: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水的凝固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
3.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物质准备:教师需要准备足够的水、冰、容器等实验器材。
2.场地准备:教师需要准备一个宽敞的实验场地,以便学生进行实验和活动。
3.教学课件:教师需要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以便进行教学演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水的凝固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水的凝固过程和冰的性质,让学生对水的凝固现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科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3.水结冰了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3.水结冰了教案教学设计【学习内容】新教科版三年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水结冰了»【学习目标】1、科学概念:知道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2、过程与方法:观察、记录冰的特征,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他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初次感受、体现物质状态的变化。
【学习重点】观察冰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学习难点】水为什么会结成冰【学习准备】冰块及盛放冰块的浅盘,保温杯、冰块、试管、自来水、水温计【学习过程】一、冰的观察1、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同学们一定见过冰吧,能说一说冰是什么样子的吗?2、每个小组桌上放着冰,这是老师昨天把水在冰箱的冷冻槽中,今天取出来的一些冰,今天我们就来观察一下冰是怎么样的和水为什么结成冰了。
板书:水结冰了3、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的观察冰,及时把冰的特点记录在P9的维恩图中,同时要注意手小心被冰冻坏。
4、学生观察后汇报交流。
5、水是我们上学期所探究过的,它的特点肯定还记得,我们把水和冰做一个比较,及时把结果记录在维恩图中。
6、学生比较后汇报。
7、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维恩图,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都展现在这里,水是液体,那么冰呢? 二、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1、我们知道了把冰放在冰箱冷冻槽内里水会结冰,但水到底是在什么温度的时候会结冰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2、指导学生阅读书P8,然后请学生讲讲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 (1)、在一支试管中加入约四分之一的清水,在水面处做好标记。
(2)、将装有清水的试管放入盛满碎冰(加了食盐)的容器中,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3)、温度计插入水中的位置保持不变,等待试管中的水结冰。
(4)、当试管中的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
小学科学第3课水结冰了(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第3课水结冰了(教学设计)小学科学第3课:水结冰了(教学设计)引言:本教学设计是针对小学科学第3课的学习内容,主题为“水结冰了”。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观察和理解水变成冰的过程,并了解冰的形态以及解释形成冰的原理。
通过实践操作和讨论,学生将锻炼观察和思考能力,并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
一、活动目标:1. 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水变成冰的过程。
2. 学生能够解释形成冰的原理。
3.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科学术语,如融化、凝固等。
二、学习内容:1. 水的三态及转化过程。
2. 冰的形态和特性。
三、学习资源:1.教材:小学科学教材,第3课“水结冰了”。
2.实验材料:冰块、室温水、盛水容器、计时器、温度计、放大镜。
四、课堂活动安排:1. 导入(10分钟):-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讲述与水相关的事物和常见现象。
- 提问:你们有没有见过水变成冰的过程?你们对冰有什么了解?2. 实验操作(30分钟):- 提供实验材料,让学生观察和描绘冰的特点。
- 班级分为小组,每个小组一份实验材料。
- 实验步骤:1. 小组讨论冰的特点,提出猜想:水怎样才能变成冰?2. 每个小组用计时器计时,并记录下冰块的变化过程,例如,水变为冰块需要多长时间。
3. 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实验结果,共同做成一个实验报告。
-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探讨为什么水会变为冰。
3. 知识讲授与探究(40分钟):- 通过展示课件、图片或者用黑板进行知识讲授,向学生介绍水的三态及其相互转化的过程。
重点讲解水从液态到固态的转化过程,并解释形成冰的原理。
-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提问:水变成冰的过程中具体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冰会浮在水面上?4. 操练与巩固(30分钟):- 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出示一些科学术语,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其意思,如融化、凝固、升华等。
- 学生进行小组互动,共同解释和讨论新学词汇的意义。
- 教师进行适度纠正和引导,确保学生对这些词汇的理解正确。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3水结冰了》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3水结冰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具体内容为《3水结冰了》。
本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围绕水的三态变化,特别是水的凝固现象,即水变成冰的过程。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认识水在不同状态下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掌握水从液态到固态的凝固过程。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究自然现象。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水的凝固过程及其特点。
教学重点: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循环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水、冰)、PPT、实验器材(杯子、冰块、热水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冰块,让学生观察、触摸,激发学生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是怎么形成的?”2. 例题讲解通过PPT展示水的三态变化,讲解水从液态到固态的凝固过程。
结合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水结冰的过程。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冰块在热水中的融化过程,了解水的固态到液态的变化。
4. 知识巩固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水结冰过程的理解。
学生分享实验心得,互相交流。
强调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3水结冰了》2. 内容:水的三态:液态、固态、气态水的凝固:液态→固态水的循环过程:蒸发、降水、融化、凝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水的三态变化过程。
解释水结冰的原因。
举例说明生活中水的循环现象。
2. 答案:水的三态变化过程:液态→固态→气态。
水结冰的原因:水分子在低温下减缓运动,逐渐凝固成冰。
生活实例:夏天,水蒸气升腾形成云,云中的水滴聚集形成雨;冬天,雨水结冰,形成冰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水结冰过程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开展环保主题活动,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现状,培养节约用水的习惯。
最新2019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3《水结冰了》教案
课题
水结冰了
单元
1
学科
科学
年级
3
学习
目标
科学知识
1、水在0℃结冰
2、温度使水的形态发生变化
3、水结冰的过程叫凝固
4、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科学探索
1、通过活动体验,探索水结冰过程发生的变化。
2、辨别水和冰的异同点
3、查阅资料,了解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科学态度
1、认识冰对生活的重要性
④放到室外,冷冻,当结冰,冻实就做好了美丽的冰花
2、自制冰花欣赏(展示图片)
六、作业布置
回家做一块冰,再对它进行仔细观察,看看你又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学生回忆,交流
学生准备实验工具与材料
学生合作完成实验过程
学生回答:盐可加速冰的溶解,降低水温
学生填写活动手册,并互相交流
学生研讨回答:水结冰后形态发生变化:有固定的形态、不流动、固体,而且体积变大。
水变成冰的过程叫凝固。
(展示示意图)
5、人们怎么利用冰满足生活的的需求?
教师点拨:
①保存海鲜
②降温
③冰雕
④冷饮
……
四、课堂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1、水结冰后体积没变,质量变大。()
2、冰、水蒸气都是水,只是形态不同,物质没变。()
3、冰可以雕刻出各种各样的艺术品。()
4、冰是水遇冷后形成的晶体。()
学生认真听,听后选择回答
学生观察比较,填写活动手册,互相交流
学生认真听
学生回忆、查阅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课后可以制作
学生课后完成
让学生认识冰
通过活动体验,探索水结冰过程发生的变化。
2024年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3水结冰了》教案
2024年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3水结冰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3课《水结冰了》,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二章第一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特别是水的凝固现象,理解水在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及物态转换。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掌握水从液态到固态(冰)的凝固过程。
2. 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认识到温度对水态变化的影响,理解凝固是水分子运动减慢的过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践能力,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水的凝固过程、温度对水态变化的影响。
难点:水的三态变化原理、凝固过程中分子运动的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冰块、热水、温度计、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记录本、笔、冰袋、热水袋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向学生展示冰块,询问他们是否知道冰是如何形成的。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冰的认识和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冰的现象。
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水的三态变化,重点介绍凝固过程。
解释温度对水态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凝固是水分子运动减慢的过程。
3. 随堂练习(5分钟)让学生观察冰的形态,记录在温度计下冰的融化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冰融化成水时,温度保持不变。
4. 实验探究(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将冰块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变化。
记录实验结果,讨论温度对冰融化速度的影响。
学生分享实验心得,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六、板书设计1. 水的三态变化固态:冰液态:水气态:水蒸气2. 凝固过程水分子运动减慢温度下降形成冰3. 温度对水态变化的影响冰融化:温度上升,冰化为水水结冰:温度下降,水变为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中冰箱内的冰块,记录冰融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思考为什么在冬天,河流会结冰?2. 答案:冰融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因为冰融化吸收的热量用于打破水分子之间的氢键,使分子运动加快,温度相对稳定。
新教科版2019年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水第3课《水结冰了》教案
新教科版2019年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水第3课《水结冰了》教案一. 教材分析《水结冰了》这一课是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水”的第三课。
在前两课的基础上,学生已经了解到水的一些基本特性,如透明、无色、流动等。
本课将引导学生探究水在温度降低时会发生的物态变化——结冰,以及结冰后的水的性质。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理解冰和水的不同,并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喜欢动手操作。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些关于水的日常知识,但对于水结冰这一现象可能还没有深入的了解。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来理解并掌握水结冰的原理和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水结冰的过程,了解冰和水的不同。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水结冰的原因和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增强探究精神,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水结冰的过程和原因。
2.难点:冰和水的不同,以及水结冰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物质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杯水和一个冰箱,教师准备一些冰块。
2.场地准备:教室。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前两课的内容,如水的特点、水的流动等。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水在什么情况下会变成冰吗?”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分发冰块给学生,让他们观察冰的特点,如透明、硬等。
同时提问:“冰和水的不同在哪里?水为什么会变成冰?”让学生初步了解冰和水的不同,以及水结冰的原因。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将手中的水放入冰箱,让他们观察水结冰的过程,并记录下来。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水结冰的过程和特点。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3水结冰了》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3水结冰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具体章节为《3水结冰了》。
详细内容包括: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凝固现象、冰的特性以及冰与水的转换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掌握水的凝固现象,认识冰的特性。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珍惜水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水的凝固现象、冰的特性。
教学重点:水的三态变化、冰与水的转换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冰块、热水、杯子、温度计、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直尺、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创设实践情景,让学生观察热水冷却过程中水的三态变化,引发学生对水结冰现象的兴趣。
2. 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水的三态变化、凝固现象、冰的特性以及冰与水的转换过程。
3. 实验:分组进行冰的融化实验,观察并记录冰融化过程中温度、状态的变化。
4.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水的三态变化2. 水的凝固现象3. 冰的特性4. 冰与水的转换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水的三态变化过程。
(2)解释水的凝固现象。
(3)列举冰的三个特性。
2. 答案:(1)水的三态变化过程:液态→气态(蒸发)→固态(结冰)→液态(融化)。
(3)冰的特性:① 密度小;② 比热容大;③ 透明度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水的三态变化、冰的特性等知识。
但在实验环节,部分学生操作不够规范,需要加强实验安全教育。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关于水结冰的现象,如冬季河面结冰、冰箱里的水结冰等,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3《水结冰了》教案(5)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3《水结冰了》教案(5)一. 教材分析《水结冰了》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水在低温条件下会结冰,并探索水结冰的原因。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对科学实验充满好奇。
但他们对于水结冰的原理可能还没有深入理解,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探究。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水在低温条件下会结冰,知道水结冰的原因。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和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水在低温条件下结冰的现象及其原因。
2.难点:水结冰原因的解释。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解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物质准备:冰柜、水、容器、温度计、观察记录表等。
2.场地准备:实验室或教室。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水的知识,如水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提问:“你们知道水在低温条件下会发生什么变化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水结冰了。
呈现(1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水结冰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水结冰的原因。
2.展示实验过程,让学生观察水在低温条件下如何结冰。
操练(1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水结冰的过程。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巩固(10分钟)1.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到的水结冰现象。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水结冰的原因,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10分钟)1.教师提出问题:“还有哪些物质在低温条件下会发生变化?它们的变化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学生展示自己的探讨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水结冰的原因及其现象。
家庭作业(5分钟)1.学生完成观察记录表,记录实验过程中水结冰的现象。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3水结冰了》优质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3水结冰》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3水结冰》这一章节。
具体内容包括:水三态变化,重点聚焦水从液态到固态结冰过程;讨论温度对水状态影响;探索冰特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解水三态变化,理解水结冰过程和条件。
2. 掌握冰特性,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
3. 培养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水结冰过程、条件和冰特性。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水结冰过程,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冰块、热水、杯子、温度计、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在课堂上,我拿出一个装有冰块杯子,让学生观察并提问:“大家知道这是什?它是怎形成?”2.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让学生解水三态变化,重点讲解水结冰过程和条件。
a. 水三态变化b. 水结冰过程和条件c. 冰特性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冰块在不同温度下变化,并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4. 讨论与交流强调水结冰过程和条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
六、板书设计1. 水三态变化2. 水结冰过程和条件3. 冰特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冰箱,记录冰形成过程和特点。
2. 答案:根据观察,描述冰形成过程和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水结冰过程和冰特性。
课后,我将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掌握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鼓励学生继续探索水三态变化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深度和广度3. 学生实验指导和讨论交流4. 作业设计针对性和拓展延伸例题讲解深度和广度是影响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关键。
在讲解水三态变化、水结冰过程和条件以及冰特性时,我需要用简洁明语言,结合实物演示和图像资料,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抽象概念。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3水结冰了》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3水结冰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具体内容为第三章《水结冰了》。
本章主要包含水的三态变化、水的性质以及水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
本节课将重点学习水的固态——冰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水在低温下结冰的现象,认识冰的性质。
2. 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研究水的三态变化。
3.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水结冰的现象、冰的性质。
难点:水的三态变化及其相互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冰块、热水、杯子、实验器材等。
学具:记录本、画笔、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冰块进行魔术表演,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冰是如何形成的?2. 新课导入(1)讲解水的三态变化,引导学生关注水的固态——冰。
(2)介绍冰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3. 例题讲解(1)出示例题:冬天,为什么水会结冰?(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答问题。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观察冰块,描述冰的外观特点。
(2)让学生思考:如何让冰块融化?5. 实验探究(1)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冰融化过程。
(2)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冰融化的原因。
(2)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涉及到水的三态变化?六、板书设计1. 水的三态变化2. 冰的形成过程及特点3. 水的固态——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冬天常见的结冰现象,并分析原因。
2. 答案示例:冬天,湖里的水结冰了。
原因是气温降低,水在低温下由液态变为固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冰的性质和水的三态变化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观察不够仔细,需要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结冰现象,了解水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3. 实验探究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实践情景引入1. 冰块魔术表演要简洁有趣,易于学生理解。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3《水结冰了》教案(4)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3《水结冰了》教案(4)一. 教材分析《水结冰了》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水的凝固现象,即水在0℃以下温度时会结冰。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于周围的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心。
在此基础上,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水的凝固现象,并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这一过程。
同时,学生在这一阶段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对于新知识容易接受和掌握,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水的凝固现象,知道水在0℃以下温度时会结冰。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来探究自然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水的凝固现象,水在0℃以下温度时会结冰。
2.难点: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分析水的凝固过程。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水的凝固现象,了解水的性质。
2.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水、冰格、温度计、观察容器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水的凝固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水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简要介绍水的凝固现象,让学生知道水在0℃以下温度时会结冰。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在冰格中结冰的过程,记录实验数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水的凝固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讨论:水在什么条件下会融化?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水的相变现象。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水结冰了》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水结冰了》教案一. 教材分析《水结冰了》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水的凝固现象,知道水在0℃时会凝固成冰,并且认识摄氏度。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水的凝固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对于生活中的水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水的凝固过程和摄氏度的概念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水的凝固现象,并解释其中的科学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水的凝固现象,知道水在0℃时会凝固成冰。
2.让学生认识摄氏度,并能够正确使用温度计。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水的凝固现象和摄氏度的概念。
2.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观察的准确性。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水的凝固过程。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水、冰格、温度计、计时器、容器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水的不同状态,引导学生思考水在不同的温度下会发生什么变化。
然后,提出本节课的主题《水结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水的凝固现象,并解释摄氏度的概念。
然后,演示如何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并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观察的准确性。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水的凝固现象,并解释其中的科学原理。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与水凝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第3课 《水结冰了》教案(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3课《水结冰了》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通过前面2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本节课要研究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以及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水的这种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即水是怎样结成冰的。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冬天湖面的冰和冬天房檐下冰的图片,初步体验冰和水的不同,引出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的问题。
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观察发现水结冰过程中试管里水温的变化过程,以及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 0℃时,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等。
学生还认识到随着温度的变化,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由水的液态——水变成了水的固态——冰。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仔细观察还会发现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液化成小水珠或凝结成霜。
了解碎冰中加入食盐可以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度,达到预期的效果。
拓展板块,通过让学生讨论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使学生认识到水结冰这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现象。
再让学生想办法能把试管里的冰取出来,初步体会环境温度高起来时,冰可以融化成水。
再提出固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引导学生尝试寻找冰融化成水的温度条件等。
【学情分析】不少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水在一定的温度下能结成冰。
甚至有的学生就已经知道了环境温度在很低的情况下,水能结成冰。
但是,从什么温度开始结冰,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学生的体验不多。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 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2019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3、水结冰了
【学习内容】
新教科版三年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水结冰了»
【学习目标】
1、科学概念:知道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2、过程与方法:观察、记录冰的特征,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他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初次感受、体现物质状态的变化。
【学习重点】
观察冰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学习难点】
水为什么会结成冰
【学习准备】
冰块及盛放冰块的浅盘,保温杯、冰块、试管、自来水、水温计
【学习过程】
一、冰的观察
1、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同学们一定见过冰吧,能说一说冰是什么样子的吗?
2、每个小组桌上放着冰,这是老师昨天把水在冰箱的冷冻槽中,今天取出来的一些冰,今天我们就来观察一下冰是怎么样的和水为什么结成冰了。
板书:水结冰了
3、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的观察冰,及时把冰的特点记录在P9的维恩图中,同时要注意手小心被冰冻坏。
4、学生观察后汇报交流。
5、水是我们上学期所探究过的,它的特点肯定还记得,我们把水和冰做一个比较,及时把结果记录在维恩图中。
6、学生比较后汇报。
7、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维恩图,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都展现在这里,水是液体,那么冰呢?
二、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
1、我们知道了把冰放在冰箱冷冻槽内里水会结冰,但水到底是在什么温度的时候会结冰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2、指导学生阅读书P8,然后请学生讲讲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
(1)、在一支试管中加入约四分之一的清水,在水面处做好标记。
(2)、将装有清水的试管放入盛满碎冰(加了食盐)的容器中,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3)、温度计插入水中的位置保持不变,等待试管中的水结冰。
(4)、当试管中的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
(5)水完全结冰后,在试管上标记冰柱的高度。
3、请组长来领器材,同时主意轻声交流,仔细观察。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4、汇报交流:水在什么温度时会结冰了吗?是什么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冰还是水吗?
5、能解释冰箱里的水为什么会结冰了吗?
三、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水(液态) 冰(固态)
2、现在知道为什么冬天有时候河里会结冰了吗?回家也自己去做一块冰。
板书设计:
3、水结冰了
低于0℃,水结冰,
板书:水(液态) 冰(固态)
水结冰过程中,要放出热量。
凝固
凝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