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论文

合集下载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随笔 凤翠芳)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随笔 凤翠芳)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刚送走一届毕业班的孩子,新学期接受学校的工作安排,我担任一年(2)班的班主任及语文教学工作。

虽然工作繁忙而又琐碎,但面对这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听到他们亲切的问候,看到他们可爱的笑脸,所有的劳累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换来的是家长的理解与配合,孩子们对我的喜爱,这不就是我的追求吗?与孩子接触了一段时间,我也了解了一部分孩子的性格特点和爱好。

这群孩子中有一个孩子很快映入了我的眼帘,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难以忘怀。

他就是小毅,个子小小的,长着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小嘴因为天生唇裂做过手术而留下一条小小的疤痕。

小毅是一个在学前培训就不受约束,不遵守纪律,几次与小朋友打架的孩子,未到学前培训的结束,妈妈就早早赶来学校向老师了解孩子的情况,忧心之情溢于言表。

在开学之初,负责培训的老师——龙老师还特意跑来找我向我反映孩子培训的情况,希望我一定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在校情况,以免发生不必要的麻烦。

因此,我对小毅加大了关注的力度,想深入了解这个只有六岁半的孩子到底有多大的“魔力”居然让与孩子仅仅接触了一天的培训老师——龙老师有如此深刻的印象,给龙老师带来如此的不安与紧张。

在与小毅接触的这段日子,他确实给我带来不少麻烦,每天下课任课老师都气冲冲地跑来办公室跟我“告状”,说小毅上课根本不专心听课,总是低着头,双手在抽屉里不知道玩什么,从不认真上过一节课。

老师们也都已经私下跟他谈过话了,他也总是低着头不理睬跟他谈话的老师,唉,都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跟他交流,任课老师无可奈何摇着头。

同学们也经常跑来办公室跟我“告状”,“老师,小毅的地面全都是碎纸片,我们请他把纸片捡起来,放进垃圾桶,他不捡,瞪大眼睛,大声地骂我们,还想打我们。

”“老师,小毅把蜡笔涂在地上,地面上都是蜡笔印,很脏。

”“老师,**同学说了小毅几句,就被小毅打了,在座位上哭起来了。

”“老师,小毅上课吃口香糖。

”“老师,小毅不乖,我们都不喜欢他,不想跟他交朋友了。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渗透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渗透

210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渗透余转运 江门市江海区华兴小学摘要:情感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构建能让学生感觉到舒适的学习环境,通过引导,让学生将个人情感与认知进行关联,发挥情感对于学习的诱导作用,促进学生与课文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力度,获得更深的学习理解,释放他们的求知欲望,开发他们的探索心理,促使他们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

本文基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对情感教育渗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方法和策略进行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简单的写作能力,能够帮助小学生拥有更好的语言基础和文化功底。

随着现代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标准,所以必须要进行教学改革,将情感教育渗入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三观,树立独立的人格,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将情感教育渗入透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一)能够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由于小学期间的语文学习内容都偏向于基础,学生很难对所有的内容都产生兴趣,通过情感教育,能够影响学生的情绪,增强他们对于学习内容的情感体验,从而促使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

(二)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

情感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每个人对于同一件事的感受都不相同,通过锤炼学生对课文产生情感交流,能够促进学生更快地形成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拥有自己的个性。

(三)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情感是人类对于美的认知的根本所在,培养学生形成独特的个性,就是在培养学生拥有独特的审美意识,产生对美的追求心理。

二、将情感教育渗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一)构建生活情境,让学生从生活经历中提取情感体验。

小学生对于世界的认知较少,仅仅通过教学和引导,很难让他们理解更深层次的学习内容,必须要通过构建贴合生活实际的情境,才能更容易地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情感表达。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动之于情,晓之于理案例:我六年级班上有个学生叫张梓龙。

我刚接这个班时,他上课无精打采,要么搞小动作,要么影响别人学习,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下课追逐打闹,喜欢动手动脚;作业不做……每天,科任老师和学生向我告状。

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知错就改,争取进步,做一个好孩子。

他爱理不理,只在口头上答应了。

可实际上又一如既往,毫无长进。

那时我都快放弃了,心想或许他是根“不可雕的朽木”。

但身为班主任,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不能因一个后进生无法转化而影响整个班集体,必须面对现实!我再次找他谈话,并去她家了解情况,我了解到他心里特别想得到父母亲的爱,认为父母亲对他的关心不够。

针对他的这一想法,我“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

我列举了父母亲关心、疼爱他的许多事例,让他逐渐打消对父母亲的不满,并且耐心给他讲一些道理。

我还常常找他聊天,想法设法跟他交朋友,尽量找一些他感兴趣并且能做的事让他去做。

渐渐地,他无论是在纪律上,还是在学习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我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他,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

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

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他取得了76分的好成绩。

我为了鼓励他,奖给他一本日记本。

奖品虽少,但能表示老师的一点心意。

第二学期,他学习更努力了,在期中测试中,他取得了90分的好成绩。

分析:作为一个教师,都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

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更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

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

对于张梓龙这样特殊的后进生我放下架子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

“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关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

作为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有责任让学生树立信心进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语文教学要动之以情论文

语文教学要动之以情论文

语文教学要动之以情语文教学要讲究声情并茂,教师要带着浓厚的感情上好每节课,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注意抓好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1.要创设情感氛围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

”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

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他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

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

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扣击心灵。

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

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

比如我在教《故乡》一课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

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的有之……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和欣喜的有之……鲁迅也是凡人,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

2.要读出情感信息“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

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

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

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象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

”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农村教育在义务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农村初中又是整个教育的关键和难点,要搞好农村初中教育,必须注重班级管理,而班主任又是班级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班级与科任教师、沟通学校与学生家庭以及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

在我十七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担任了十六年的班主任工作,其间有欢笑,也有泪水,但我最大的感受则是充实,没当班主任的老师也许体会不到,它不仅需要爱心与细心,更需要创造。

因为你面对的是充满创造力的孩子,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了,因此,我们的班级工作也应当富有创造性。

下面我就谈谈我在班级管理中的一些管理方法:一善于表扬,巧妙批评,以典型作为榜样案例:我班的刘玉宝同学,母亲早逝,父亲长年在外面打工,家境贫寒,不得不寄宿在他姑姑家,他行为习惯差,经常偷东西、打架,而且不按时完成作业,可以说是班上认为的那种无可救药的讨厌的学生了,有一部分同学也跟着模仿,在班内的影响力很大。

后来,我跟他姑姑和他多次谈心,从正面、侧面去了解他,在这期间,只要他取得的点滴进步,我都采取不同程度的鼓励,使他产生了亲切感、信任感,愿意与我们心灵交流,这样使他从思想上认识到错误、改正错误。

在班级多给他自我表现的机会,使他消除了自卑的心理,感觉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于是,我在班内就让刘玉宝同学做改正缺点的典型,去感染和他有类似毛病的同学,带动他们改正缺点。

年终为了进一步的鼓励他,给他发了一张风华少年的奖状,从他微笑的脸上看到了他内心的改变。

分析:初中生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这对他们是荣誉的享受,更能增强他们的勇气和力量。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的心理素质不同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的勤学守纪、有的厌学做坏事,作为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对于“问题学生”要从关爱的心态去出发,对他们要晓之以理、动之发以情,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

【德育论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德育论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高中这一年我本着“持育人以德,以德育人”的理念,对学生倾注满腔热情,学习上鼓励,生活上关心,行为上规范,用良好的师表形象感染学生。

其实这是我们每位老师每天都要重复的工作。

用心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用真情、热情为他们撑起一片爱的天空,是我做班主任工作的宗旨。

分班后,学生送我了一本纪念册,留下了美好回忆,一年来跟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情,以下是我谈谈这一年从事班主任工作的切身体会。

一,高一学生是初中阶段非常关键的的时期。

这个阶段的学生逆反心理很强,思想变化很大。

作为一个班主任,这时如果工作不做细致,不及时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就会处在一个被动的位置,学生的思想工作自然很难做。

为此,作为一个班主任,做什么事都要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还要有吃苦耐劳、自我牺牲的精神,要有一颗从我做起的诚心,有一颗关心爱护学生的爱心,还要有一颗干好班主任工作的信心,否则,学生就不会买你的帐。

由于我带数学这门学科,工作任务相对比较多,也比较忙。

但和学生接触的时间也比较多,又利用星期一到星期五早读课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动态。

我要求学生每天按时,及时到达班级,做自己该做的事。

但我首先必须做到:每天早上我到校比较早,督促学生做值日、早读;无形中学生会以老师为榜样,坚持早到教室,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本职工作,正如滴滴甘露,润物无声。

我的这种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自然给学生树立了良好的行为榜样,也形成了无形的动力,全班同学多数能按时到校,进班就能自觉地做自己的事,很少让我多说。

比如,再普通不过的每天的卫生工作,在我的引导下,生活委员委员吴跃已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他把卫生工作责任到头,工作具体分工,小到每小组都有专人管理,两人协作完成。

每天值日做完,他负责检查,不合格,他就找值日组长,值日组长再找当日值日生,工作很快就完成了,因此,训练到高一下学期,这块工作我几乎不用操心。

其实这就是学生的责任心在起作用,但更离不开班主任的表率作用。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论文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论文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感是人特有的情绪感受,是行为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人们的行为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而“体验”指的是:事物给人们的体验使人们感到真实,现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使我们可以随时回想起曾经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也因此对未来有所预感。

幼儿的一切行为态度更是来自于本身的情感,好的情感体验既能使幼儿反映出良好的行为态度,又能在他们幼小的大脑记忆中留下美好的印象,使他们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不断调用这种良好的体验,调整自己的行为。

因此,与幼儿互动并使其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是不可或缺的。

那么,让幼儿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对幼儿成长的意义在何处呢?以下是我本学期在与幼儿互动时的一些点滴与体会。

一、良好的情感体验是人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小班入园一直是一个难题,今年的开学我们采用了“顺应”孩子的策略,也就是在一定范围内让幼儿获得良好的生理及心理体验。

案例一:堃堃是小年龄的孩子,没有去过托儿所。

小班入园时哭闹得相当厉害,还经常因为哭闹而呕吐。

他对任何活动都没有兴趣,其他小朋友玩的时候,他也只是在一旁看。

于是老师总是带着堃堃,他想要看小朋友就陪他看小朋友,他想要喝水就去喝水,他不想吃菜就先不吃菜。

渐渐地,堃堃哭闹的时间短了。

一段时间之后,我问堃堃:“你觉得幼儿园好玩吗?”堃堃微微点了点头,我又说:“幼儿园挺好的,挺自由的呀。

像家里一样。

”堃堃眼里像放了光,朝着我笑了。

偶然的机会老师还了解到堃堃和露露是住在同一楼层的邻居,于是老师与双方家长联系,让两个孩子去对方的家里做客,堃堃和露露熟悉了起来。

平时露露在玩的时候,老师总是鼓励露露邀请堃堃一起玩,慢慢地两个孩子话也多了起来,堃堃的哭闹情绪自然也缓解了许多。

幼儿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心理自然有极大的不安全感,良好的体验对新入园的幼儿来说尤为重要。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口服心服才能应对个性较强学生在课堂上,老师们往往重视传授知识技能而疏忽情感因素,遇到学生犯了错误,只一味地劈头盖脸地批评,而不注意仔细察言观色,尤其是对个性较强或者是自尊心较强的学生,教育效果不佳甚至甚微。

从教这么多年来,我在教学中最深刻的体会就是,不能单纯把学生当小孩子看待,要把他们当成大孩子,给他们讲道理,循循善诱,正面引导,做到心中真正爱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并时时处处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楷模。

让他们知道,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好,一切都为了教育他们的成长进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口服心服,心悦诚服,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戴,拥护,尊重,信赖,才能得心应手,应对个性较强的学生,驾驭学生,驾驭课堂。

记得我们班学生上二年级将近年终期末考试时,转来一个外地学生,这个学生刚来时,学习习惯很不好,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老是搞小动作。

我每节课都特别关注着他,经常提醒他,提问他回答问题,,并适时表扬,鼓励,慢慢地,他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注意力很集中,思维很活跃,回答问题很积极,逐步向优等生进步。

到了第二学期,偶然有一次,他竟然忘记了带数学书,而且上课不认真听讲,交头接耳,题写的寥寥草草,我刚刚强调过的题,那些容易出错的同学都不错了,他不该出现的错误反而出现了。

我巡视时发现后,很生气,就大声训斥批评了他,还给了他一书,然后走上讲台纠正错题。

讲着讲着,学生报告我说,某某同学哭了。

我问学生为什么?学生说,就是因为你刚才批评他吧!我走下讲台来到他身边问他:“老师批评错了吗?你感觉很委屈吗?”他摇了摇头,继续哭,我接着问:“怎么刚才那一书疼吗?我只是象征性地给你提了个醒”。

他摇了摇头,说不疼,还是哭。

我有点不耐烦了,对他说:“你委屈也先别哭了,等我讲完题下课再说”,然后走上讲台继续讲题。

没想到他竟然嚎啕大哭起来。

我教了这么多年学,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学生,从来没有遇到过我三下两下解决不了的问题。

德育论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德育论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应对之策“逆反心理”通常被我们老师称为“对着干”,在日常行为中表现为越是老师提倡的,他越反对,老师极力禁止的,他却想方设法要领教,而老师反对的,他偏偏故意表示欣赏。

这种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学生对老师的教育进行抗拒的畸形心态就是“逆反心理”,目前这种心态在中学生中较为普遍,这已经成为班主任工作中的一大难题。

探究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之因,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环境的影响。

因为当前社会上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存在,使少部分中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格格不入,部分中学生就错误地接受了某些错误的观点,养成了遇事遇人总是从反面看,往坏处想,产生了一种凡好的、正面的都“我不信”,凡坏的、反面的都“原来如此”的畸形心态,形成“逆反心理”。

当然,中学生错误地接受社会负面的影响,是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密切相关的,中学阶段正是人生中“心慌意乱”的成长期,学生们渴望“独立”,却又实际上需要“依赖”;他们要求别人尊重、信任自己,可他们又没有学会尊重别人,信任别人,他们自认已经是大人了,渴望了解周围的一切,要求与成人平等地处理和决定自己的事情,但是一旦真的离开师长的指点,他们又寸步难行。

总之,中学生时期是人生中最不稳定、最容易左右摇摆,充满矛盾性的“危险期”。

在这个时期,如果老师没有特别重视学生们心理素质上封闭与开放相矛盾,孤独与反抗相表里的特点,施以正当的疏导和适当的矫正,各种错误的思想观念很容易乘虚而入,占领部分中学生的思想阵地,和老师的正面教育相对抗,形成严重的“逆反”。

近年来,我在担任班主任和年段长工作期间,对解决中学生逆反心理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探索。

在对一些具体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后,我认为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是因认识上的片面性、主观主义,而对老师的教育取“我不信”的态度。

二是因感情上的自我表现、自我承认欲望与强烈的虚荣心相混淆,过高地估计自己,因而对老师取“看不起”的态度。

动之以情,晓之以法论文

动之以情,晓之以法论文

动之以情,晓之以法一、学困生的心理状况所谓学困生,指的是智力正常,只是学习效果低下,学习有困难,达不到国家规定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动机缺乏;意志不坚强;心智活动是被动状态;道德认识不明确。

学困生在学校共有的表现是:语言表达能力差,知识贫乏,学习成绩不尽人意,厌学,压抑或个性活泼有余,调皮捣蛋又屡教不改等情形。

基于此,他们常常存在如下几种心理状况:1.严重的自卑心理。

学困生因经常受到同学的嘲笑或打击,他们存在着严重的自卑感,这可以从日常的学校生活中观察到:在课内沉默寡言,不举手发言,起来回答问题时,情绪紧张,声音低沉,生怕讲错;在课后少伙伴,像失群的孤雁;在生活上胆小谨慎,怕出事。

产生这种心理的内部根源是背上了“天生笨”的思想包袱,不论做什么事,总认为自己一定比不上别人,便失去了锻炼的机会,从而导致成绩越来越差,自卑感也就愈发强烈。

这种自卑心理不仅会压抑他们的进取心,使成绩无法提高,而且还束缚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对今后的社会交际带来了不少的困难。

2.焦虑、恐惧心理。

学困生的学习成绩虽不尽人意,但他们的内心也希望能跟上大家,然而,因为学习不得法、学习基础差等原因,一时很难改变现状,因而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长期的压抑就会造成紧张、恐惧心理,严重的会出现一些逃学、旷课等不良行为,甚至出现一些心理疾病。

3.戒备、逆反心理。

学困生大多对教师、家长、同学常处于猜疑的紧张状态,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堵“精神堵墙”,处处戒备,自我封闭。

甚至有的学生由戒备而产生逆反心理,对权威和说教非常反感。

综上所述,单靠教师的“管”和“教”已经远远不够,有时甚至适得其反。

这时,应让学习困难的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关注,进而让他们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正确认识自己存在的问题。

有时候,教师一句关心的话语,一个会心的微笑对于学困生来说,那也是对他们的肯定,这有可能成为他们进步的开端,从而使他们日渐改变过去那些错误的认识和做法,获得积极健康向上的动力和成功的快乐体验,积极地生活与学习。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作文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作文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作文
晓之以理。

你知道吗?在知识的世界里,咱们得像个侦探,用逻辑和证据去探寻真相。

晓之以理,就是说,别急着下结论,得用脑子好好琢磨琢磨。

就像科学家研究新东西,他们得做实验、写报告,都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

咱们也得这样,说话得有理有据,别让人家觉得咱们是瞎吹牛。

动之以情。

有时候,话还得说到心坎里去。

你知道吧,情感这东西,有时候比啥都重要。

你朋友遇到烦心事了,你不光得告诉他怎么做,还得让他知道你关心他。

你说的话得让他觉得心里暖暖的,这样他才能听进去。

动之以情,就是得把话说到人家心里去,让人家觉得你是真心实意地帮他。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情”和“理”是人们在思考、行动时经常会遵循的两种原则。

“情”是指情感和情绪,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感受和愿望;“理”是指理性和道理,是人们在思考问题时所遵循的逻辑和法则。

正确的做事方式应当是既有“情”,又有“理”,即在情感和情绪的驱使下,能够合理、理性地分析和处理问题。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探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探讨两者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和相互关系。

情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属性,是人们行为和思维的重要动力。

情感和情绪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感受,包括喜怒哀乐、爱恨悲欢等各种情绪。

在生活中,情感和情绪往往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和决策,使人们做出一些冲动的、非理性的决定。

但正如人们常说的,“情”是代表着自身的一方感情需求,所有人无法按照自己感情的愿望去做出决策或者行动,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去综合考虑,才能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决定。

在处理问题时,人们不能只根据情感和情绪去行动,还需要根据理性和道理来进行分析和判断,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

“理”是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因素。

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理”作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主要方式,是人们认识世界、分析问题、解决困难的重要手段。

在生活中,人们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如果只根据情感和情绪去行动,就很容易陷入盲目冲动、盲目崇拜的状态,丧失理性思维。

而只有理性思维,缺乏情感和情绪的支撑,往往会导致人们的行为缺乏人情味,显得冷漠和理性化。

“理”与“情”必须相辅相成,才能够形成完整的人格和行为准则。

“情”和“理”在应对问题时的相互关系也十分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处理人际关系还是解决实际问题,都需要考虑情感和理性。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需要考虑到对方的感受和情感需求,关怀他人,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也需要考虑到逻辑和道理,不偏离客观事实,以理性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以避免因情感冲动而引起的矛盾和误解。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需要充分发挥感性的一面,理解并关心社会、环境中的每一份力量,使得解决问题充满人文关怀,令人感动,但同时也需要理性的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使得问题能够被有效的解决。

语文教学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语文教学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课 改 前 沿语文学科是学习各门知识的基础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和基础性。

新《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应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因为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具有很强的情感因素。

从知识的广度看,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从涵盖深度来看,极其丰富:或赏心悦目,或回味无穷,或动人心魄,或刻骨铭心。

所以,我认为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远的。

而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就必须强化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在教学中,如何发挥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呢?从教者自身来看,关键有两点:第一、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发挥语文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

小学语文的许多课文是文质兼美的作品,要强化德育功能,必须唤起儿童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学生的道德认识从内部升华为道德信念,从外部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

环境、气氛、教材、教师的作风等都是诱因,但主导的是教育者对学生的爱和正确的道德情感的示范。

道德情感的正确与否和强弱程度将表现为“升华”和“外华”的动力和阻力。

正确的道德情感稳定长期,它是语文教学德育到位的必要条件。

要做到这,必须使学生处在充满爱的富有情感色彩的情境中,自然地接受教育,而不靠繁琐的说教。

语文教学德育的效果,决定于陶冶诱因本身的质量。

“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对他的信赖和尊敬。

教师必须真诚地爱学生。

老师是课本和学生心灵共振的传递者。

因此,教者一定要做到以情动之,使之动情。

其实就是说教师首先受到课文思想感情的感染,然后再用自己深厚的感情去感染学生。

教师要学生动情,首先自己进入课文,准确地把握教材的思想内容,进行富有情感的教学。

教师的语音可能不太准,朗读技巧也可能不高,但情感必须是真切、自然的。

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去分析课文,必然导致思想教育和语言训练的双重失败。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的培养十分重要。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努力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头晕眼花,学生听得似懂非懂、昏昏欲睡。

这种教学方法一味地追求知识技能的理解,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因素,课堂在无形之中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只是被动的倾听者。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只注重成绩,只要学生的成绩达标就万事大吉,而没有将情感信息这个重要的因素放在教学当中。

有人曾说过:“情感就如同一片沃土,知识的种子就播撒在这块土地上。

”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一方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要关心学生的情感,采取一切有效手段,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倾注爱心,播种情感。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和传承,更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情感的优化,这样才能够开启学生情感的大门,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语文的信心。

一、挖掘关键语句,进行情感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借助作品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来触动学生的心灵。

一方面,要深入研究教材,用作品本身的内涵去感化学生;另一方面,也要借助联想和比较,唤醒学生的积极情感。

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也是学生议论的焦点。

有很多教师虽然打扮入时、紧跟潮流,却未必能得到学生的青睐。

我们都知道,爱能让生活充满阳光,让每一个人都感觉到温暖。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让学生接纳你、喜欢你、亲近你,就不能吝惜自己的情感,要去爱学生,用自己的真情实意打动学生。

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作者连续三次用“终于”来描述父亲送“我”上车,我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学生根据语境来推敲,明白了这样写可以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照顾,体现了深深的父爱。

论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论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问题学生"要用心转化,用爱感化(佛山市三水中学杨帮南)[内容提要]:当今学校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先论述引起“问题学生”的内因和外因,从而进一步探讨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的一些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问题学生内因外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中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 在教育实践中,大量的事实表明: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都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学习成绩差,品德行为也差的学生,这就是所谓的“问题学生”。

问题学生存在有它的必然性、客观性和普遍性。

因此,我们应分析“问题学生”的心理成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利用相应的对策进行转化,对症下药。

实践证明,“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身内在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的原因:一、自卑心理影响这些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在班级中处于落后位置或曾犯过错误受到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抱怨、家长的训斥,经常处在不被认同的环境和氛围之中。

他们在班里,家里总感到没有自己的位置,老是觉得不如别人,心里失去平衡、心态消极。

在学习、处事方面不能放开,造成学习效率低,自己的行为,学习成绩得不到认可和重视,积极性,兴趣受到挫伤,产生恶性循环。

我们常常看到,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在课堂上精神不振,神情呆滞,经常听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没有兴趣,效率低。

这时候他们就会出现上课睡觉、讲话、看课外书、不交作业、晚自修讲话,整天无所事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二、自我封闭和逆反心理的影响:这些学生由于多次的失败,屡遭挫折,所以经常不被老师、家长、同学们认可;因此,有时做了好事,学习成绩有了进步,纪律也有了改进,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和表扬,他们就感到老师不关心自己,认为同学故意的避开自己,久而久之,他们心里就会觉得自己在班里好像是多余的人。

可是,一旦犯了错误,成绩下滑,这时又极其容易受到批语、训斥。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作文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作文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作文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不单是教书育人的古训,更是人际交往的真谛。

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说服别人采纳自己的观点,或是劝导他人放弃某种不良习惯。

单凭理性说教未免生硬枯燥,只有把理性阐释融入感性力量,方能打动人心,产生共鸣。

就拿父母教育孩子来说吧,光是罗列道理规训,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

可若能耐心聆听孩子的心里话,体谅他们的想法和困扰,用爱心和亲情包裹理性的说教,必能更好引导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

我常见家长动之以情,先从孩子喜闻乐见的小故事入手,潜移默化地渗透教育智慧,孩子们自然而然就被吸引、被说服了。

在工作中,经理们也可以运用这一智慧。

别老是简单命令式地下达任务,而要给下属解释决策背景和重要性,并诚挚关怀下属的工作和生活状况,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赢得下属的理解和信任,必能极大调动团队的工作热情。

生活处处可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智慧应用。

与其生硬地强加自己的观点,不如先试着去理解和关注对方,用真诚温暖的方式来打动人心,定能事半功倍。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影响,终归是一个温情熨帖的过程,需要用理性和感性并重的方式,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_教育教学论文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_教育教学论文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_教育教学论文【摘要】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会欣欣向荣。

作为一名班主任,更要全身心爱学生,真正地爱,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去爱,并让他们感受到这份爱。

真正的教育是从内心开始的,只有从心里生发的爱才能击中学生心灵最坚硬的角落,爱,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在信任、等待、理解、欣赏和细节和班级管理中。

【关键词】爱心;学生;信任;等待;理解;欣赏;细节生命需要阳光和空气,教育需要真诚和爱心。

爱是教育的根本,是教师的天职,只有充满爱心的老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老师。

爱,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在信任、等待、理解、欣赏和细节的班级管理中。

作为一名班主任,更要全身心爱学生,真正地爱,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去爱,并让他们感觉到这份爱。

一、信任是爱的基石信任是人与人交往的根本,亦是师生间爱的基石。

缺乏信任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缺少爱的信任也是冠冕堂皇的。

要让学生感受到这份信任,就是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民主和平等。

开学初,我就在班级展开民间调查。

问题有三:一是你最喜欢的老师是谁?你希望现在的班主任学习他的什么优点?二是你希望这个班会成为一个怎样的集体?三是你愿意当班干部吗?有什么喜好?你能为这个班集体做些什么?而后在班上用了三个班会的时间对班旗、班徽、班训及班歌进行讨论并制定,充分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分子。

我一开始就灌输学生这样的思想:我是这个在家庭的一分子,我所做的是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服务,但班级建设这一方面还是需要每个同学去出主意,把它当成自己的家一样去呵护和经营。

后来学生又进行班委选举,一个月进行民间测评,将班委会达到最优组合。

在这个过程中,我始终坚持的一个原则是:相信学生,不听信一面之词,尽力公正,用自己最低的姿势去捍卫他们薄弱的自尊。

二、等待让爱走进心灵刚开始做班主任时,总觉得学生在和自己作对。

今天刚说过要注意保持卫生,明天就会有人丢几张废纸。

这会儿一个同学保证下次不再上课睡觉了,过会儿进班就发现他又趴下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语文教学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儿童的情感易于被激发,且儿童的认识活动一旦有情感参与,他们认识世界就更生动,更丰富,更深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文的特点挖掘其内在的情感因素,运用适当的方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科学实施情感教育,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拨动学生情感之弦呢?
一、创设情境,培养情感
情感教育是一种艺术,需要创造一种意境和气韵。

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要与课文内容协调一致,利用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乐渲染,语言描绘,实物摆设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激发想象与联想,让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中产生情感体验,进而发展认识,陶冶心灵为“动情”到“晓理”打下情感基础。

如:例如教学《二泉映月》时,课使我播放了优美动人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接着让学生阅读最后一小节,了解到这首名曲不仅深受中国人民喜爱,而且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然后我又富有感情的介绍创作人阿炳的情况:四岁时失去母亲,长大后又失去父亲,二十一岁患眼疾,三十五岁时双目失明……我的描述激起了学生的疑问:为什么一个双目失明、命运坎坷的人能创造出如此动人的名曲?在学生亢奋的状态下,我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从书中
去寻找答案。

学生围绕这个问题饶有兴趣的与文本对话,深刻领会到了阿炳在身处逆境、穷困潦倒时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二、替换角色,体验情感
有些课文由于当时环境、社会背景不同,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认识距离较远,应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置身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感情,领略人物的思想。

在朗读中,学会换位思考,站在文中人物的角色地位上,理解他们的需要、思想,感情和愿望等。

例如教学《海伦?凯勒》一文,由于学生都是身体健全的人,无法体验海伦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感受。

当请一位学生读课文第一小节时,他读的很平淡,丝毫没能表现出海伦内心的痛苦和悲哀,没能表达出对海伦的同情。

我让这位学生闭着眼睛在教室里走一圈,全班学生注意观察他的表情、动作。

当这位学生摸索着、磕磕碰碰地走完一圈之后,我让他谈谈自己内心的感受。

他说:“我眼前一片黑暗,内心非常害怕,觉得非常孤独。

”这时我再让他读第一小节,他有了深刻感受,进入“共鸣”阶段,进入课文情境,读得声情并茂。

三、引导感悟,激发情感
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往往需要学生自己去感悟,在感悟中产生情感,陶冶心灵,促进思维的发展,达到知情结合,情理交融的教学境界。

例如:在教学《爱如茉莉》时,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父母亲之间的关爱之情,我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一处处细节的描写。

在教学“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

”这部分细节时,首先我引导学生认真读这一段话,抓住重点词“恬静的微笑”和“紧握着”来体会。

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出:妈妈体会到爸爸如此关心爱护她,心中觉得无比幸福,因此即使生病中,仍然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因为睡得沉,而又为了夜里方便照顾妈妈,所以不睡在陪床上,而宁愿伏在床沿边睡,紧握着妈妈的手,这样妈妈一动,他就醒了。

接着我又引导学生观察书上这幅感人的图画,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最后我又让学生配乐朗读。

学生的情感被激活了,充分感悟到了父母亲之间真挚感人的爱。

当我问学生:“你的父母亲之间有哪些像这样平淡无奇的真情呢?”学生纷纷发言。

有的说:爸爸经常加班,回来得迟。

即使在寒冷的冬天,爸爸加班回来时,妈妈也从床上爬起来帮爸爸热饭热菜,有的说:妈妈有时加班回来晚了,她怕黑。

爸爸就骑摩托车去厂里接她;有的说:爸爸有时候睡到夜里腰疼,妈妈就起来帮他按摩……从学生一句句朴实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学生对“爱如茉莉”的真情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

四、重视拓展,升华情感
拓展延伸主要以课文为中心,达到以内带外,以精带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心灵世界。

例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揭示的主旨是“给’永远比‘拿’愉快”。

在课文学完之后,我设计了一个向生活延伸的题目:在我们的周围,你碰到过哪些无私帮助别人的事?你是怎么想的??一个学生说:“每学期开学初,学校都要搞‘爱心一日捐’活动,同学们纷纷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钱,我深深感到我们这个社会充满了爱心。

”另一位学生说:“去年春游时,班上一位同学因家境贫寒不能去春游,同学们自发地为他捐款,有的同学还把自己好吃的东西分给他。

我想,如果人人都能对需要帮助的人加以帮助,我们的社会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一句一句简单的语言,却让我听到了这一群孩子对世界充满的爱,也让我读懂了学生内心世界的呐喊。

总之,语文课是一片情感的花圃、一个情感的世界。

实践证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能达到文、理、情相通的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