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学案:1.3《瓦尔登湖(节选》(粤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三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瓦尔登湖(节选) 含答案
第2课瓦尔登湖(节选)学习重点 1.理清文章内容结构,概括写作主旨。
2.学习描写瓦尔登湖美景的写法。
描写湖的古诗名句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2.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3.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文本导学1.读准字音(1)单音字①魅力( ) ②深邃( ) ③干涸( )④峰峦( ) ⑤霓虹( ) ⑥蜿蜒( )⑦湛蓝( ) ⑧一泓( ) ⑨熠熠( )⑩俯瞰( ) ⑪璀璨( ) ⑫上溯( )(2)多音字①,模范)) ②,漂泊))③,店铺)) ④,头昏脑涨))助于血栓的________。
②朝韩首脑七年后的再聚首,也很难完全________半岛半个多世纪凝结成的坚冰,因此,两国和平与和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偶尔·偶然①春节期间,我经常上网看到网民争晒福利帖子,______也跟帖。
②手机爆炸这种________事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碰上的,但现在的手机质量却是人人都在关注的。
1.阅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下列对文章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C.①②③④/⑤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2.瓦尔登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
答:1.阅读课文,概括说明瓦尔登湖是如何“坚持着自身的纯洁”的。
答:2.下面是描写瓦尔登湖湖水颜色变化的优美句子,分析一下它们的艺术手法,并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1)从山顶看去,它呈现蓝天的色彩,走近湖边,看到岸边细沙浅水处,水泛着黄澄澄的水波;再远一点,呈现淡绿,愈远色泽愈深,最后水波荡漾呈现一色的黛绿。
(2)当晴空万里之时,而湖水又波涛汹涌,波涛以适宜的角度映衬蓝天,湖水糅进更多的光线,一片浮光耀金,较远的一些湖水比天空更为湛蓝。
(3)看到一种罕有其匹、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亮蓝,犹如浸水之后的色彩变幻的丝绸,还像青锋刀刃,比之天空更为清新空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2【教学设计】《瓦尔登湖》(节选)
《瓦尔登湖》教学设计《瓦尔登湖》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写景抒情散文单元属略读课文。
该文选自美国作家梭罗的同名文集。
在本单元已经学习过两篇散文,学生对散文的写作方式等有一定的理解,本文是对散文的进一步教学,重在景色描写,较易理解。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善于观察和细腻描写的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图片和文字欣赏,感受大自然赐予的美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本文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珍惜和对宁静恬淡生活的追求。
【教学重点】本文善于观察和细腻描写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作者的生活态度。
PPT课件和纸质版教学设计一、作者及作品1.作者:亨利•梭罗(1817-18620),美国杂文家,诗人,自然主义者,改革家和哲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在担任数年中学校长后,毅然决定以作诗和论述自然为终生事业。
在19世纪美国文化巨匠中,堪称一位“异人”。
他和爱默生、富勒都是“简朴生活”的宗师,他们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
这种思想不仅深深地影响了美国文化,也为整个世界带来了清新长风。
梭罗从哈佛大学毕业后,本来前程似锦,但他避开闹市,住到爱默生家中。
在担任数年中学校长后,毅然决定以作诗和论述自然为终生事业。
梭罗受超经验主义领袖爱默生影响很深。
1845年,28岁的梭罗撇开金钱的羁绊,在爱默生的林地中的瓦尔登湖畔自建一个小木屋,自耕自食两年有余。
专业从事写作。
本书即是他对两年林中生活所见所思所悟的记录。
十年后,《瓦尔登湖》出版,但它不仅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相反还遭到批评和讥讽。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这本书的影响却越来越大,终而成为美国文学中的一本独特的、卓越的名著。
2.作品:创作与翻译1845年,28岁的梭罗撇开金钱的羁绊,来到瓦尔登湖畔。
至1847年间,他独自一人幽居在自筑木屋中,渔猎、耕耘、沉思、写作,由此产生了意义深远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最早由我国著名翻译家徐迟于1949年译成中文出版。
简介《瓦尔登湖》是一部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充满了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理解,表现出一个先觉者的超人智慧。
高中语文《瓦尔登湖》导学案粤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瓦尔登湖》导学案粤教版必修3《瓦尔登湖》学案一、学习目标:重点:1、整体把握课文,学会写景的方法难点:2、理解梭罗积极倡导的简朴生活的观念。
二、课前预习(一)字词正音汆水(cuān)黝黑(yǒu)漪澜(yīlán)黯淡(àn)拂拭(shì)鞭挞(tà)黑魆魆(xū)吞噬(shì)深邃(suì)(二)背诵重要成语(上课老师抽查)1、俯仰之间:一低头、一抬头的工夫。
形容时间极短。
2、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
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3、了如指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好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
4、举世无双: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
(三)典故传说(作文材料积累)1、伊甸园:西方宗教传说中上帝的花园,是早期人类无忧无虑的乐园。
2、喀斯塔里亚灵感之泉:指的是“缪斯之泉”。
根据传说,这泉是在南方的希腊,是灵感的源泉,谁饮了谁就能获得赋诗的灵感。
三、文本学习:1、阅读全文,寻找全文的主旨句。
方法提示:(1)文章以散文的笔调将瓦尔登湖所具有的特点描写了出来,建议同学们尝试分层阅读,将重要的部分重点阅读几遍。
(2)注意文章中间一些特别优美的句子,可以用笔标注出来。
(3)留意主旨句一般会出现在文章的什么位置。
全文的主旨句在文章第一小节:“这个湖以深邃和清澈而驰名远近,值得大书特书。
”之所以说这一句是全文的主旨句原因有二:(1)文章内容始终围绕湖水的颜色和湖水的清澈着笔,从清澈展开去,又回到了清澈,自始至终都没有离开“清澈”二字。
(2)全文的触发点就是“值得大书特书”,作者的确做到了大书特书,在深邃和清澈上做足了文章。
2、精读第2—3 小节部分,思考以下问题。
(1)这两个小节都是从什么方面来写瓦尔登湖的?明确:这两小节都是写湖水的颜色,侧重从瓦尔登湖非同一般的颜色变化上来写。
(2)两个小节有什么关系?明确:课文的第2 小节是作者对康科德所有湖泊颜色的综合性描写,第3 小节则是专门对瓦尔登湖进行的描写。
粤教版必修3 第1单元 第2课 瓦尔登湖(节选)
◎第1课《黄山记》◎第2课《瓦尔登湖(节选)》◎第3课《巩乃斯的马》第2课瓦尔登湖(节选)本课话题——自然一、从课本中积累“或许上溯到亚当和夏娃被赶出伊甸园之时,那个春天的早晨,瓦尔登湖已经存在于天地间,甚至可能就是那个清晨,随着飘拂而来的蒙蒙细雾和习习南风,撒落下一阵金色的春雨,打破了宁静的湖面。
成群结队的野鸭和天鹅在湖上遨游,它们并不知晓被撵出乐园这件小事,它们只是沉醉于这纯净的湖水。
”《瓦尔登湖》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梭罗对于瓦尔登湖的热爱,热爱那纯净的湖水,热爱那柔和的春雨,热爱那在湖面上成群结队的野鸭和天鹅,热爱那里的一草一木,这份热爱是对大自然万物的纯情,背后是梭罗热爱生命本真,追求自然之美的一种高尚情怀!二、从生活中积累昆明西山经历了30多年的毁林开矿、取土采砂采石,使滇池丧失了自然净化的水功能,湖底污染物淤积、水质富营养化、蓝藻暴发成灾、大量水生野生动植物灭绝,滇池变成水质恶化的重度污染湖泊。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张正祥为国保环境、为民保家园:他与盗伐森林的山贼搏斗,左腿被砍成重伤;在治理和消灭蓝藻的科学试验中,他将自己承包的 14亩荒滩和水淹田,变成了《A系统多功能高快循环灭藻工程新技术》项目研究试验基地;他多次同手握权利、疯狂毁林的不良村官和老板们做斗争,浑身伤痕累累,家里的承包田也被没收……在国务院总理批示和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建设部的全力支持下,滇池、西山风景名胜区和滇池自然保护区33个大、中型开矿、采石场和所有采砂、取土点被全面取缔封停。
滇池的治理还在进行。
现在,张正祥仍天天在滇池沿岸巡逻,肩负着保卫滇池的神圣职责。
生命只有一次,滇池只有一个,他把生命和滇池紧紧地绑在了一起,奏响了热爱自然、追求本真之歌。
三、从名言中积累1.背离自然也即背离幸福。
——塞·约翰逊2.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
——培根3.一切顺乎自然的东西都是美好的。
——西塞罗4.我们的座右铭,众所周知是服从自然生活。
【粤教版】必修3《瓦尔登湖》教学设计
《瓦尔登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瓦尔登湖》是作者梭罗在美国前工业革命时期只身投入大自然怀抱的所观、所闻、所感、所思,是其当时生活与思想的真实记录——简朴生活、隐居林中、诗意的添补、我活在何处、我为何而活、更上一层的法则……【原生价值】《瓦尔登湖》具有丰富的“原生价值”。
首先,作者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告诉世人不要被纷繁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以致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生命的本来意义。
其次,梭罗认为自然是个人保持精神独立性的避难所,是个人灵性生命的源泉,也是人们精神的家园、心灵的故乡;在和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可以测出人的“天性的深浅”,因此,他鼓励人们热爱自然、亲近自然,达到与自然和谐的诗意生存。
再次,梭罗注重生活的自由,他喜欢在大自然中过简朴生活,这是他对自由、对个人价值执著追求的表现。
他对工业文明、尘嚣社会挤压人类、侵蚀人性心怀忧虑,认为人类也许只有过简单淳朴的生活,才能享受到内心的轻松和愉悦。
【教学价值】《瓦尔登湖》同样具有现实而丰富的教学价值。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指出:“要注意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
”由此可见,自被选入教材,《瓦尔登湖》文本就具有了不一般的“教学价值”,尽管这一价值基础与“原生价值”略有不同,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这二者又是统一在一起的。
美国当代女作家乔治·艾略特称《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书,教材节选的景色描写部分独具特色,耐人寻味,议论的文字也充满诗情画意。
事实上,《瓦尔登湖》的教学价值,在教材选编导言中即可看出:“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感受大自然的广袤、美妙、永恒和多姿多彩,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学习描写自然风物和情景交融的手法,品味语言。
”很显然,这是将《瓦尔登湖》文本当作训练读写知识的“例文”来对待的。
二、学情分析在笔者所教班级中,就《瓦尔登湖》文本,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相关情况如下:●有关文本内容和结构的问题。
高中语文粤教必修3学案第1单元2瓦尔登湖节选Word含解析
2瓦尔登湖(节选)本课话题——诗意地生活朗读——课文中的名段而瓦尔登湖更为出奇,甚至站在同一点上,湖水也忽蓝忽绿。
俯仰于天地之间,它同时兼备了两种颜色。
从山顶看去,它呈现蓝天的色彩,走近湖边,看到岸边细沙浅水处,水泛着黄澄澄的水波;再远一点,呈现淡绿,愈远色泽愈深,最后水波荡漾呈现一色的黛绿。
面对自然万物,置身尘嚣之中,请看:有人陶醉在“人定胜天”的论调之中,有人在百无聊赖地苟生。
可是,当你读一读梭罗的美妙文字,感受一下瓦尔登湖的美丽,融身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妙境界之中时,你是否还会如此呢?只见湖水清澈纯净,清可见底;又见梭罗身处美景,悠然自得,既无尘世杂音扰耳,又无世俗杂念烦心,他将自己的一颗真心融于自然,自然滋润他的心灵,平静、自在而坦然。
所以,在自然面前,不要以“主人”自居,让我们用真心对待自然,让自己诗意地栖居在美丽的“瓦尔登湖”畔吧!积累——生活中的素材蓦然回首,生命微笑读书破万卷的杜甫,选择了诗意的生活,于是便让汗青里多了一位诗中圣哲。
纵然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凄苦;纵然是“老病有孤舟”、“凭轩涕泗流”的悲凉;纵然是“卷我屋上三重茅”、“高者挂罥长林梢”的窘境;少陵亦不改己志,用一支如椽巨笔,还原了历史本相与民生疾苦,一只小船,一席凉被,让杜甫探索到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人,当诗意地栖居。
——海德格尔遵照道德准则的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在世界上我们只活一次,所以应该爱惜光阴。
必须过真实的生活,过有价值的生活。
——巴甫洛夫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
——斯大林为了在生活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热爱人生吧!——罗丹[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1.单音字深邃.(suì) 俯瞰.(kàn) 糅.进(róu) 凿.冰(záo) 黛.绿(dài) 渲.染(xuàn) 霓.虹(ní) 撵.走(niǎn) 终年不涸.(hé) 寒光熠.熠(yì) 一泓.湖水(hón ɡ) 2.多音字(1)语境辨析法①我收集的材料散.(sàn)失了,散.(sǎn)文没法写了。
高中语文 第2课 瓦尔登湖(节选)学案 粤教版必修3
2、词义
漪澜:水波。义同“涟漪”。
汆水:很快地在水面上掠过。
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字词巩固
选出字形书写正确的一项()
A汆水 园弧 尘垢
B涟漪 颤栗 黯淡
C拂试 吞噬 嬉戏
D鞭挞 斯混 深邃
解析:A“园”应为“圆”;C“试”应为“拭”;D“斯”应为“厮”。
答案:B
[教材优化全析]
整合感悟
一、内容详解
小结:作者在这一部分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纯净天然的瓦尔登湖,尤其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示了瓦尔登湖的清澈自然,能唤起人们亲近自然、返朴归真的情绪。
第三部分(第6-9段):过去的瓦尔登湖。
第6段:通过两位老人,写到了过去的瓦尔登湖。这一段作者写到了两位老人的故事。一位大约六十年前常来湖边的老头儿所用的古老的“独木舟”,另一位做过陶器工人的老年人的关于“一只大铁箱”的传说。尤其是作者对独木舟的一段话感到有趣味。目的是引出这瓦尔登湖,先前有许多树,湖上先前也很热闹。
第2层(第8、9段)现在的瓦尔登湖。
第8段,写现代工业的文明破坏了瓦尔登湖生态平衡,打破了这里的宁静。周围茂密的森林没有了,只有取湖水的机器。作者对这些现代文明充满了憎恶,字里行间充溢了贬斥之味,像“恶魔似的铁马”“肮脏的脚步”“傲慢瘟神”等词语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第9段,虽然表面瓦尔登湖变了,但实质没有变,还是那样纯洁。作者甚至和自己对比,通过自己的变化来说明湖的没变,并且由衷地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赞叹大自然是位勇者,这湖是大自然的作品。最后用诗结尾,表达自己的感受。
粤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3 第1单元 瓦尔凳湖(节选)
体,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作者为什么这么喜爱这个深邃清 澈的瓦尔登湖呢?
课文注解一,“28岁的梭罗抛开尘世生活的羁绊,
自建,自耕自食”
第一自然段,“隐居”,
最后一段,“虽然世事不断的变更,一个又一个
消失,但湖水依旧清纯碧绿一个春天也没漏 掉。”“依旧”,“追溯到亚当夏娃,遗失的部
落英雄史诗,人类最早的黄金时代”
谢 谢!
广州市越秀外国语学校
丁海燕
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才能享受到内心的轻松和愉悦。
原始、平淡的自然生活,适宜人们在其中进行观察、
思考和写作。
于是,在28岁的那一年,他带了28块1角2分5美元,
向朋友借了一把斧头,走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 湖
很快,他建起了一座 小木屋,然后在附近, 种豆,萝卜,玉米, 马铃薯,在那里生活了 两年两个月零两天。
深邃( ) 葱( )郁 俯瞰(
) 调( )和 黛( )绿 渲染( ) 黄澄澄( ) 菖蒲( ) 一泓( ) 寒光熠熠( )
深邃(su ì ) 葱( cō ng )郁 俯瞰( k à n ) 调( ti á o)和 黛(d à i )绿 渲染(xu à n ) 黄澄澄(dēng ) 菖蒲(pú ) 一泓(hó ng ) 寒光熠熠(y ì )
/4902/index.html 亨利· 梭罗 介绍 /doc/18419831947829.html 亨利· 梭罗 语录 /writer/%E6%A2%AD%E7% BD%97
亨利· 梭罗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运用各种手法 有层次地描写自然景物. 2.理解作者亲近自然,简 化生活,思考生命的人生 态度。
作者介绍:
亨利· 梭罗(1817_1862), 美国作家,哲学家。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2【教学设计】《瓦尔登湖》(节选)
《瓦尔登湖》教学设计《瓦尔登湖》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写景抒情散文单元属略读课文。
该文选自美国作家梭罗的同名文集。
在本单元已经学习过两篇散文,学生对散文的写作方式等有一定的理解,本文是对散文的进一步教学,重在景色描写,较易理解。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善于观察和细腻描写的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图片和文字欣赏,感受大自然赐予的美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本文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珍惜和对宁静恬淡生活的追求。
【教学重点】本文善于观察和细腻描写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作者的生活态度。
PPT课件和纸质版教学设计一、作者及作品1.作者:亨利•梭罗(1817-18620),美国杂文家,诗人,自然主义者,改革家和哲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在担任数年中学校长后,毅然决定以作诗和论述自然为终生事业。
在19世纪美国文化巨匠中,堪称一位“异人”。
他和爱默生、富勒都是“简朴生活”的宗师,他们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
这种思想不仅深深地影响了美国文化,也为整个世界带来了清新长风。
梭罗从哈佛大学毕业后,本来前程似锦,但他避开闹市,住到爱默生家中。
在担任数年中学校长后,毅然决定以作诗和论述自然为终生事业。
梭罗受超经验主义领袖爱默生影响很深。
1845年,28岁的梭罗撇开金钱的羁绊,在爱默生的林地中的瓦尔登湖畔自建一个小木屋,自耕自食两年有余。
专业从事写作。
本书即是他对两年林中生活所见所思所悟的记录。
十年后,《瓦尔登湖》出版,但它不仅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相反还遭到批评和讥讽。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这本书的影响却越来越大,终而成为美国文学中的一本独特的、卓越的名著。
2.作品:创作与翻译1845年,28岁的梭罗撇开金钱的羁绊,来到瓦尔登湖畔。
至1847年间,他独自一人幽居在自筑木屋中,渔猎、耕耘、沉思、写作,由此产生了意义深远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最早由我国著名翻译家徐迟于1949年译成中文出版。
简介《瓦尔登湖》是一部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充满了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理解,表现出一个先觉者的超人智慧。
高中语文 瓦尔登湖教案 粤教版必修3
《瓦尔登湖》参考教案设计赵序行教学设想:本课重在景色描写,较易理解。
故在介绍作者、布置生字词以后,将全课内容设计为一套阅读练习题,由学生自读课文后独立完成,最后再由教师评讲,再阅读有关评价文章。
这样做,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学目的:1、理解语言简洁的特点,体会用语朴素自然的特点2.学习本文善于观察和细腻描写的语言特色3.学习本文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珍惜和对宁静恬淡生活的追求教学重点:本文善于观察和细腻描写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作者的生活态度。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田园诗人陶渊明有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就是《桃花园记》,作者笔下的桃花园,成了许多现代人向往的生活环境。
无独有偶,在100多年前美国的诗人梭罗写了一本题为《瓦尔登湖》的散文随笔,里面的湖光山色美不胜收,现在,就让我们走出烦嚣的都市,跟随着梭罗走进瓦尔登湖,感受那妙不可言的美吧。
二、作者及作品见【作者名片】三、基本解读。
《瓦尔登湖》是一部文笔细腻优美、风格清新流畅的散文随笔。
在梭罗看来,城市生活是令人厌恶的,在那里,人的生命被物质享受消磨掉了。
为了物质生活的享乐,人们终日疲于奔命,生活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1845 年,他单身只影,住进了在瓦尔登湖边自己盖起来的木屋。
梭罗正是带着对现实生活的怀疑才来到林中投入这种实验生活的,他并非存心抵制现代文明。
在这间木屋里,他观察着,倾听着,感受着,沉思着,并且梦想着,他不是逃避人生,而是在探索人生。
他在《瓦尔登湖》的第二章“隐居之原因”中,说:“我隐居林中,因为我希望活得从容,只和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周旋。
看我究竟能否领略其中的奥妙,以免待我将死之时,才发现我原来是枉度此生。
生命是如此宝贵,我不想枉度人生;除非有这种必要,我也不愿听天由命。
我想深入生命,摄取其精华。
我想借此坚忍不拔与精心简朴的方式,剔除生活中的一切赘疣;以大刀阔斧的方法,摘取生命之核,显其最根本之面目。
生命如是无核之果,我也必将此大哀显露给世人,如能通过体验而获正果,也可将其福音带给世人。
高中语文《瓦尔登湖(节选)》素材粤教版必修3
3.某某教育版语文必修3《瓦尔登湖(节选)》参考资料1.整体感知《瓦尔登湖》着重以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现作者的生活态度。
文章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瓦尔登湖的优美景色,细致入微地描写了湖水的颜色变化,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渴望融入自然的思想情怀。
2.学法指导解读本文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查,一是写景方面,一是抒情、议论方面,一是叙事方面(讲述与瓦尔登有关的传说故事和眼前发生的事)。
学习本文应从景物描写入手,先详细地阅读全文,在脑海中构思自己关于瓦尔登湖周围的所有景物,尽量让自己浸入到那种情境之中,以此为契机完成文章的整体感悟。
在此基础之上,再去把握在景物描绘所蕴涵的纯净而深邃的思想感情就水到渠成了。
第二板块1.文题解读本文选自梭罗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最早由我国著名翻译家徐迟于1949年译成中文出版。
梭罗的文章文字精美流利,形象地描绘了大自然的优美景色,叙写了瓦尔登湖边原始朴素的生活。
说理透彻,精辟深入,充满了哲理。
2.走近作者亨利·梭罗(1817—1862),1817年7月12日生于康科德城,美国杂文家,诗人,自然主义者,改革家和哲学家。
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838回到家乡,执教两年。
1862年病逝于康科德城,年仅44岁。
生前只出版过两本书,其一便是代表作《瓦尔登湖》。
梭罗注重生活的自由,他喜欢在大自然中过简朴生活,这是他对自由、对个人价值执著追求的表现。
3.背景纵览1845年,28岁的梭罗挣脱金钱的羁绊,在爱默生的林地中的瓦尔登湖畔自建一个小木屋,自耕自食两年有余。
美国的国庆节那天,梭罗住进了自己盖起来的湖边小屋。
在木屋里他独立地生活了两年多一点时间。
梭罗对工业文明、喧嚣社会挤压人类、侵蚀人性心怀忧虑,他认为人类只有过简单淳朴的生活,才能享受到内心的轻松和愉悦。
原始、平淡的自然生活,适宜人们在其中进行观察、思考和写作。
作者在瓦尔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
语文:1.3《瓦尔登湖(节选)》第1课时课件(1)(粤教版必修3)
为清新空灵。 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我们不难感受到作 作者的心境: 者沉浸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陶醉在湖水的清澈纯净里,真
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充分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4.第 4 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法,突出了瓦尔登湖 怎样的特点? 答案 采用对比的手法, 写出了瓦尔登湖湖水的晶莹清澈。
⑤璀璨: 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⑥不足东西能跟它匹配。
⑧了如指掌: 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好像指着自己
的手掌给人看。 (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清楚楚可以数 ⑨历历可数: 得出来。
4.近义词辨析 (1)变换· 变幻 二者都有“变化”之意。“变换”指事物的一定形式或 内容换成另外一种,多指具体的事物。“变幻”指不规 则地改变,多指抽象事物。 例句:①据研究,多种因素可以助长血管内斑块破裂和 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因素:情绪激动、季节 变换、大 量出汗等。 ②用十七大精神统一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对于 确保社会主义中国在变幻 的国际局势中始终保持安定团 结和强大生机,具有重大意义。
边细沙浅水处,水泛着黄澄澄的水波;再远一点,呈现 淡绿,愈远色泽愈深,最后水波荡漾呈现一色的黛绿。
(2) 当晴空万里之时,而湖水又波涛汹涌,波涛以适宜
的角度映衬蓝天,湖水糅进更多的光线,一片浮光耀金,
较远的一些湖水比天空更为湛蓝。
(3)看到一种罕有其匹、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亮蓝,犹
如浸水之后的色彩变幻的丝绸,还像青锋刀刃,比之天空更
(3)偶尔· 偶然 偶尔:间或,有时候,也指偶然发生的。偶然:事理上不一 定要发生而发生的;超出一般规律的,也指偶尔。 例句: ①今年的春节期间, 网上出现了网民争晒福利的现象, 于是我上网看晒工资、晒福利的帖子, 偶尔 也跟帖。 ②手机爆炸这种 偶然事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碰上的, 但现在 的手机质量却是人人都在关注的。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瓦尔登湖(节选)教案 粤教版必修3
聚敛财富成为人们生活的唯一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可 以不顾一切。
三、相关知识
1.单音字。 终年不涸.( ) 黛.绿( ) 湛.蓝( ) 寒光熠.熠( ) 一泓.湖水( ) 上溯.( )
俯瞰.( ) 渲.染( ) 霓.虹( ) 糅.进( ) 菖.蒲( ) 璀.璨.( )( )
答案:hé kàn dài xuàn zhàn ní yì róu hónɡ chānɡ sù cuǐ càn
2.本文写作的中心对象是瓦尔登湖,但作者在第 2 自然段开头却写了康科德所有的湖泊,是不是没有抓住 重点?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突出白湖和瓦尔登湖的共同点:都有如许一
泓清泉的纯洁之性。②从历史角度突出瓦尔登湖是康科 德桂冠上最璀璨的一颗钻石。
单元感悟自然
第 2 课 瓦尔登湖(节选)
学国学 1.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 子偕老。
——选自《诗经·击鼓》 【译文】 生死相依,我与你已经发过誓了。牵着 你的手,就和你一起白头到老。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选自《诗经·关雎》
【译文】 雎鸠鸟在河中沙洲,不停地鸣叫。文静美好的姑娘,是男 儿的追求对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再次见证了湖水的清澈。
高二语文同步备课课件:1.3《瓦尔登湖》(粤教必修3)
不同的时间:在阳光的映衬下,晴空万里时。 远近结合,动静相生,有点有面
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描绘颜色变幻。
运用多种手法写景状物。
写景手法的多样化,远景、近景,全景、微景,动景、静景
湖水颜色的特点:鲜艳、纯净、不断变幻。 目的:为了表现瓦尔登湖的深邃和清澈。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3、文章的最后一段写“成群结队的的野 鸭、天鹅在湖上遨游,它们并不知晓被撵出 乐园这件小事,只是沉醉于这纯净的湖水”, 这些句话有什么深长的意味?怎样的效果?
1、什么小事?手法? 2、作者的意图——(褒 贬) 3、表达的感情—— 4、效果--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3、文章的最后一段写“,它们并不知晓 被撵出乐园这件小事,只是沉醉于这纯净的 湖水”,这些句话有什么深长的意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各 类 污 染 触 目 惊 心
!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亨利·梭罗
第亨9章利·扩戴声维系·统梭调罗音 (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
美国杂文家,诗人,自然主义者,改革 家和哲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在担任 数年中学校长后,毅然决定以作诗和论述自 然为终生事业。在19世纪美国文化巨匠中, 堪称一位“异人”。他和爱默生、富勒都是 “简朴生活”的宗师,他们提倡回归本心、 亲近自然。这种思想不仅深深地影响了美国 文化,也为整个世界带来了清新长风。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瓦尔登湖》的创作
1845年,28岁的梭 罗撇开金钱的羁绊,在 爱默生林地中的瓦尔登 湖畔自建一个小木屋, 自耕自食,两年有余。 专业从事写作。本书即 是他对两年林中生活所 见所思所悟的记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瓦尔登湖(节选)学案(粤教版必修3)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湖畔.拌和绊.子伴.随左右B.挑.唆轻佻.征兆.极目远眺.C.澄.清澄.澈凳.子目瞪.口呆D.遨.游鏖.战敖.包佶屈聱.牙解析:A项,“湖畔”的“畔”读“pàn”,其余均读“bàn”;B项,“挑”读“tiǎo”,“佻”读“tiāo”,“兆”读“zhào”,“眺”读“tiào”;C项,“凳”“瞪”读“dèng”,其余均读“chéng”;D项,均读“áo”。
答案:D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但这个湖以深邃和清澈而远近,值得大书特书。
(2)那青青的嫩竹,或一两株临窗,或三五丛傍水,为生活平添许多情趣。
郁郁葱葱的万竿碧竹,更透出一派清韵,让人难以。
(3)匆匆过客会感叹道, 连一根水草也没见到。
A.驰名忘怀居然B.驰名释怀居然C.闻名释怀果然D.闻名忘怀果然解析:“驰名”是指声名传播很远,后可加“远近”“中外”等。
“闻名”指“有名”,后可加“全国”“世界”等表示范围的词语,而习惯上“远近”只能放在“闻名”前,不后置。
“忘怀”是指忘记。
“释怀”是指人内心某种情绪或感情的消解。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果然”表示在意料之中。
答案:A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后来,风吹得紧了,雾也浓重了,开始流动的是水波,鲈鱼跳跃得比以前更高,水面上已跳出半条鱼身,一下子跳了起来,成百个黑点,都有三英寸长。
B.记得我第一次凝望这一片湖水的深处时,隐约看到有很多大树干躺卧在湖底,若非大风把它们吹折的,便是经砍伐之后,停放在冰上,以后冰融化了,沉入湖底的。
C.古老的独木舟很粗笨,可是用了很多年后,水才全部浸满了它,此后也许已沉到湖底去了。
D.他是到这里来钓鱼的,用的是他在岸上找到的一只古老的独木舟——这是两根白松,中间挖空,钉在一起造成,两端都削成四方形。
解析:A、C两项都是陈述对象不一致,导致语气不贯通;D项句子混乱,且成分残缺。
答案:B4请选出下面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 )。
①有人认为这是青翠山林的渲染,但铁路那边黄沙地带的湖水也是鲜绿一片,况且,春天,树叶才嫩芽初吐,何以解释?②而且这个地方,当春天降临以后,冰层被水底反射上来的太阳热能、还有地上传来的太阳热能所融解,呈现出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模样,而湖中还是寒光熠熠的三尺坚冰。
③但有时在阳光的映衬下,近岸的湖水呈现一片鲜嫩的碧绿。
④这或许是天空的湛蓝与地面的沙石的褐黄调和了的效应,这就是这里的湖水何以有霓虹之色的缘故。
⑤像我们其他湖泊一样,当晴空万里之时,而湖水又波涛汹涌,波涛以适宜的角度映衬蓝天,湖水糅进更多的光线,一片浮光耀金,较远的一些湖水比天空更为湛蓝。
A.③①⑤②④B.③①④②⑤C.①③②⑤④D.①③⑤②④解析:根据逻辑顺序排列,注意“这”“而且”等提示性词语。
答案:B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当你在玻璃杯中盛满水,举到光亮之处一看,却看不出任何颜色,如同装了一杯空气一样。
大家知道,厚厚一块玻璃便幽幽带点烟绿,做玻璃的人说,这与玻璃的“块头”相关,同样一种玻璃,要是轻薄短小就现不出任何颜色。
瓦尔登湖需要多大的体积才能泛出绿光,我从未做过试验。
我们这里的河水直接下望则呈现灰黑或深棕,到河中游水的人,会像在其他湖泊一样,水中他的躯体呈现黄色;但这个湖却如此晶莹清澈,潜泳其中,人犹如大理石一样洁白,更出奇的是,四肢放大了,扭曲了,形体怪异,很值得让米开朗琪罗去琢磨一番。
一泓湖水是如许的清澈,以至于25英尺到30英尺的水底的东西历历可数。
赤足涉游之时,可看见很远的地方有成群嬉戏的鲈鱼和银鱼,长约一英寸,连鲈鱼的横行条纹都清晰可辨,你会感到这种鱼是逃离尘世,到这清静世界定居的。
很多年前的一个冬天,为了钓狗鱼,我在冰上凿了几个洞,上岸之后,我把斧子往冰上一扔,好像有个魔鬼要捉弄我一下似的,斧子滑过了四五杆之远,刚好溜进一个冰洞。
那里水深25英尺,出于好奇,我趴在冰上,从冰洞往下张望,我看见偏离洞口一侧不远处,那柄斧子斧头朝下斧柄竖直向上地栽在那里,随着湖水的轻轻晃动而微微摇动。
如果不是我又把它吊上来,它会一直保持这个姿态,直到斧柄烂掉。
我在斧子的正上方,用凿冰的凿子又钻了一个洞,又用我的刀,砍下附近的一条长长的桦树枝,做成一个活结的绳套,系在枝头,小心翼翼地慢放下去,套住斧柄,把桦树枝上的绳子一拽,就把那柄斧子钩了上来。
5选文第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
解析:筛选出主要内容,从中总结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本段大部分的文字都是对比,用玻璃杯中水的颜色,到河水直接向下望的颜色,再到人在湖水中游泳身体颜色的变化,细致地写出了瓦尔登湖湖水的晶莹清澈。
语言耐人寻味,对比形象准确。
6“你会感到这种鱼是逃离尘世,到这清静世界定居的。
”请赏析这句话。
解析:解答此题,需注意作者借鱼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作者对鱼的感受其实就是自己陶醉在瓦尔登湖的感受,这句话流露了作者远离尘世,追求真诚、简朴、宁静生活和心灵自由的情感。
7选文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写湖水的清澈的?解析:此题实际是考查表现手法,注意“鱼的条纹”和“斧子”这两个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通过“湖中嬉戏的鱼的条纹”和“掉进湖中不动的斧子”这样一动一静的细节描写来衬托湖水的清澈。
8“斧子掉进湖中又钩起来”这一细节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解析:不仅要注意对景物描写的作用,还要注意这一细节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参考答案:衬托湖水的清澈,反映了作者的心无旁骛,完全与自然融为一体,也揭示了作者闲适、悠然自得的心境。
一、阅读鉴赏(1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4题。
自然(美)爱默生自然就像一个舞台布景,它既适合喜剧,也同样适合悲剧。
对于身体健康的人来说,空气就是一剂拥有不可思议能力的补品。
在阴沉天空下的暮色中,当我穿行在一片荒芜的坑坑洼洼的雪地里时,我并没有想到任何特别好的运气,但就在这时,我的心中涌起一阵极度的喜悦。
同样,在森林里,一个人抛掉他所经历过的岁月,就像一条蛇蜕掉自己的皮一样,因此无论在生命的哪个时期,他都是一个孩子。
在森林里,人们拥有永恒的青春。
在这些上帝的花园里,笼罩着端庄神圣的气氛,常年举行着欢宴,园里的客人即使过了一千年也找不到厌倦的理由。
在森林里,理智和信仰回归到我们心中。
在那里,我感觉生活中的任何不幸都无法降临到我的身上——没有自然不能修补的耻辱和灾难。
站在赤裸的土地上——我的头脑沐浴在无忧无虑的空气中,上升到无限的空间里——所有卑贱的自私自利的想法都消失无踪了。
我变成了一个透明的眼球:我空如无物,但我却将万物都纳入眼中,那共同生命的暗流在我全身循环流动。
我是上帝的一部分。
在那时,最亲近的朋友的名字听起来也觉得陌生而并不重要了,所有的人都是兄弟,都是朋友。
谁是主人谁是仆人就只是微不足道的干扰而已了。
我热爱那不受抑制的永恒的美。
我从荒野中发现的东西比街道上或村庄中发现的还要亲切自然..。
在宁静的自然中,尤其是在远方的地平线上,人类看到了和他自己的本性同样美丽的东西。
人们从荒野和森林中体会到的最大的快乐揭示了人类和植物之间的一种神秘的联系。
我并不是独自一人无人回应的。
它们向我点头,我也向它们致意。
风雨中树枝的摇曳对我来说既陌生又熟悉,它使我感到惊奇,但却并不是从未见过,那感觉就像当我认为我的思想公正或行为正确时,我的心中产生了一个更高尚的想法或一种更优秀的情感。
然而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产生这种喜悦的力量并不存在于自然之中,而是在人的心里,或者在这两者之间的和谐统一中。
对于这些喜悦加以大力节制是非常必要的。
因为自然并不总是穿着节日的盛装,相反,昨天还在仙女的嬉戏中散发芳香、闪烁光芒的景象,今天就被忧伤笼罩。
自然总是会染上精神的颜色。
对于一个遭受灾难的人来说,他内心的火焰中就蕴涵着忧伤。
一个刚刚失去了亲近朋友的人会从自然风景中感受到一种轻视。
而天空在那些卑贱的人头顶上,也会显得不那么庄严宏大。
1文章开篇“自然就像一个舞台布景,它既适合喜剧,也同样适合悲剧”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分)解析:这句话位置上位于开头,结构上两个关键词“喜剧”“悲剧”正好统领文章主体,情感上表达了作者的认识。
参考答案:总结全文,引起下文。
下文分别从作为“喜剧”的“舞台布景”和作为“悲剧”的“舞台背景”两方面展开,表达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认识。
2第三段写道:站在神圣的自然面前,作者感到头脑“上升到无限的空间里”。
结合上下文,简要概括他的内心世界此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分)解析:作者内心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从“所有卑贱的自私自利的想法都消失无踪了”到最后,可分为三层,注意理解“透明的眼球”这一比喻,和“兄弟”“朋友”的含义。
参考答案:自然的庄严神圣与博大深邃,使他的精神受到洗礼,灵魂得到升华;内心变得高尚无私,认识到人与万物的契合以及人与人的平等、博爱。
3标题“自然”与第四段中加点的“自然”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4分)解析:理解词语要结合语境,注意词语中蕴涵的作者的情感。
标题“自然”不仅指万物,还指人;而第四段中加点的“自然”是指“荒野”世界。
参考答案:标题“自然”指万事万物构成的物质世界,在作者看来,自然与人有一种精神上的相通性,总是会染上精神的颜色。
而第四段中加点的“自然”是指作者对“荒野”世界的感受:不事雕琢,与人的本性具有同样的美丽。
4简要说明第六段画线部分与第一段画线部分之间的联系。
(5分)解析:联系体现在结构上的照应和认识上的深化。
参考答案:这两部分前后照应,体现了作者对自然认识的逐步深化。
从最初对自然单纯的喜悦感受进而领悟到:自然不仅有喜悦,有时还会被忧伤笼罩。
身处自然中的人也是如此。
二、表达交流(12分,每小题6分)5根据语意仿写,要求比喻恰当,句式相近。
我向往一种生活状态,叫做安详,安详就像夕阳下散步的老人,任云卷云舒;我也憧憬另一种生活状态,叫做, , 。
解析:回答此题首先确定内容,即一种生活状态,它可以是“紧张”“轻松”“流浪”等,其次用比喻的方法来描述这种生活状态及对其态度,最后要注意句式结构相近。
参考答案:流浪,流浪就像大海中漂流的小舟,凭潮起潮落。
6(2011·山东高考)假如你是广播电台少儿栏目的主持人,请根据少儿听众的特点,重新表述下面一段文字的画线部分。
不得改变原意。
不超过80个字。
蔚蓝的天空,万里无云。
碧绿的草地上,一条小溪潺潺流过,水中的卵石清晰可见。
溪边坐着一位长髯老者,面容清癯,双目炯炯有神。
解析:要根据少儿的语言特点来写。
参考答案:一条小溪哗啦哗啦地流着,水里有好些圆溜溜的石头,像鸡蛋似的,看得可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