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语文电子课文全集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语文电子课文全集](https://img.taocdn.com/s3/m/836c925076eeaeaad0f33011.png)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语文电子课文全集第一单元感悟自然1、黄山记徐迟一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
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
它创造了人间,还安排了一处胜境。
它选中皖南山区。
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末多花冈岩的山峰。
它巧妙地搭配了其中三十六大峰和三十六小峰。
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
这些朱砂的,丹红的,紫霭色的群峰,前拥后簇,高矮参差。
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
这样布置后,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拨给这区域的,有倏来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彩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
云海五座,如五大洋,汹涌澎湃。
被雪浪拍击的山峰,或被吞没,或露顶巅,沉浮其中。
然后,大自然又毫不悭吝地赐予几千种植物。
它处处散下了天女花和高山杜鹃。
它还特意委托风神带来名贵的松树树种,播在险要处。
黄山松铁骨冰肌;异萝松天下罕见。
这样,大自然把紫红的峰,雪浪云的海,虚无缥缈的雾,苍翠的松,拿过来组成了无穷尽的幻异的景。
云海上下,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还有八潭,四瀑。
一道温泉,能治百病。
各种走兽之外,又有各种飞禽。
神奇的音乐鸟能唱出八个乐音。
希世的灵芝草,有珊瑚似的肉芝。
作为最高的效果,它格外赏赐了只属于幸福的少数人的,极罕见的摄身光。
这种光最神奇不过。
它有彩色光晕如镜框,中间一明镜可显见人形。
三个人并立峰上,各自从峰前摄身光中看见自己的面容身影。
这样,大自然布置完毕,显然满意了,因此它在自己的这件艺术品上,最后三下两下,将那些可以让人从人间通入胜境去的通道全部切断,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
它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予人类。
它封了山。
二鸿蒙以后多少年,只有善于攀援的金丝猴来游。
以后又多少年,才来到了人。
第一个来者黄帝,一来到,黄山命了名。
他和浮丘公、容成子上山采药。
传说他在三大主峰之一,海拔1840公尺的光明顶之傍,炼丹峰上,飞升了。
又几千年,无人攀登这不可攀登的黄山。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石头城》课件 (30张PPT含朗读)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石头城》课件 (30张PPT含朗读)](https://img.taocdn.com/s3/m/6c1f4dfd3b3567ec102d8af2.png)
乌衣巷
诗人描绘一幅日薄西山、草 花丛生、燕子归巢的荒僻衰败、 冷落悲凉的画面,表达作者对世 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
七、作 业 阅读下面李白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诗歌怎样突出越王“破吴归”的
胜利场面?并简析其作用。
说明参考
一、理解内容◆词句21
国
国都
周遭 四周;周围
一、理解内容◆词句22 淮 水
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南京的母亲河。素为 “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地”。石器时代, 流域内就有人类活动。从东水关至西水关的沿河 两岸,东吴以来一直是繁华的商业区的居民地。 六朝时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商贾云集,文人 荟萃,儒学鼎盛。宋代开始成为江南文化的中心。 明清两代,尤其是明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时期, 明末清初,秦淮八艳的事迹更是脍炙人口。金粉 楼台,鳞次栉比;画舫凌波,桨声灯影构成一幅 如梦如幻的美景奇观。
了解作者41
刘禹锡(772- 842),字梦得 ,嘉 兴(当时属苏州)人。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 哲张革新, 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 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叔
文败,贬为朗州刺史。
了解作者43
性格刚毅,忧患的谪居年月,确有 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一曲曲孤臣哀 唱。但他有斗士的灵魂,从未绝望, 写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导致一 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压抑打击 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 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
故国
山
高
颓败 冷寂
耸
萧条
多
月情 依 旧
雄
潮浑
二、概括内容 把握中心
全诗描绘 一幅苍凉萧条 的月夜空城图。
三、理解情思 把握主旨
高中语文教案粤教版必修3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粤教版必修3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72faeb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e9.png)
高中语文教案粤教版必修3教案【教案】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粤教版必修3教材的背景和特点;2.掌握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和能力;3.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
重点知识:1.教材背景和特点;2.阅读技巧和理解策略;3.文言文赏析和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1.教师通过介绍教材的背景和特点,引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Step 2:阅读训练1.教师导入阅读训练环节,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中的片段,提取重点信息,并运用分析、概括、理解等策略,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理解能力。
Step 3:赏析文言文1.教师选择合适的文言文材料,进行赏析,教授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Step 4:写作训练1.教师选择合适的写作题材,进行写作训练,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Step 5:课堂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Step 6:课堂总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点评学生的表现,并提出下节课的学习任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训练、文言文赏析和写作训练等环节,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课堂讨论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教学总结环节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了回顾和梳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本节课的内容,并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整个教学过程严密组织,内容有机衔接,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收获了知识和能力。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全册教案[001]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全册教案[001]](https://img.taocdn.com/s3/m/c8a7f97a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b9.png)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全册教案[00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报任安书》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理解“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含义;了解苏轼的历史地位、代表作和文学特点,掌握他的诗歌鉴赏方法;了解“士为知己者死”的故事背景、故事内容和寄托;掌握《南京条约》签订的时间、地点、内容以及对中国的影响;了解与华盛顿有关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故事,并运用所学知识分享观点;了解《论语》的作者、背景、思想体系和方法,掌握阅读《论语》的方法;了解《荀子》的作者、背景、思想体系和方法,掌握阅读《荀子》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和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情感目标: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文明遗产,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品格修养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苏轼的历史地位、代表作和文学特点,掌握他的诗歌鉴赏方法;了解《南京条约》签订的时间、地点、内容以及对中国的影响;了解与华盛顿有关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故事,并运用所学知识分享观点;了解《论语》的作者、背景、思想体系和方法,掌握阅读《论语》的方法;了解《荀子》的作者、背景、思想体系和方法,掌握阅读《荀子》的方法。
2.教学难点:掌握苏轼的诗歌鉴赏方法;理解《南京条约》对中国的影响;了解《论语》和《荀子》的思想体系。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导引播放《红楼梦》的片段,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并启发学生对文学进行思考。
2.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报任安书》的背景和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含义,并分组讨论这句话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3. 苏轼的诗歌鉴赏介绍苏轼的历史地位、代表作和文学特点,然后通过阅读苏轼的诗歌,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意境、韵律和形式,并探究苏轼的诗歌鉴赏方法。
4. 经典名篇解读分组阅读《南京条约》的原文,了解其签订的时间、地点、内容以及对中国的影响,同时结合历史背景,探究条约签订的原因和背景。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全册教案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24f772e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c4.png)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全册教案第一节:教学目标本节课通过对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全册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理解并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形式;2.分析课文的主题和思想;3.掌握课文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4.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5.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意识。
第二节: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形式;2.分析课文的主题和思想;3.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第三节: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学习《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全册》的以下几篇课文:1.《古文观止》2.《岳阳楼记》3.《神牛》4.《望庐山瀑布》5.《晏子春秋》第四节: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分析课文的主题和思想;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的开放式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意识;3.分组阅读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分配不同的课文进行阅读,然后组织小组展示和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4.写作法:通过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五节: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题和思想。
2. 讲授课文(20分钟)通过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分析课文的主题和思想。
3.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分配不同的课文进行阅读,然后组织小组展示和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4. 个人写作(2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所学课文的主题和思想,进行个人写作,并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和评价。
5. 总结归纳(10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第六节:教学评价1.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写作中的表现;3.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和兴趣。
第七节: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通过讲授、讨论、分组阅读和写作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形式,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粤教版高中语文 必修三 4.16 琵琶行翻译及赏析
![粤教版高中语文 必修三 4.16 琵琶行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4b8325ef524ccbff021849d.png)
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元和十年,我贬官九江郡司马。
第二年秋天,到湓浦口送一位客人,夜里听见船上有弹琵琶的,听琵琶音调,铮铮然有京城曲调的韵味。
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问弹琵琶的人,原来是长安歌伎,曾经向穆、曹二位大师学过琵琶,年长色衰,嫁给了一个商人。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曲罢悯然。
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予出我命令手下人摆酒,让她畅快地弹几支曲子。
弹完后,她面容忧伤。
她述说了自己年轻时的欢乐生活,又说如今漂泊沦落,悲愁苦楚,四处飘流。
官二年,恬然自安。
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我出京做官二年,心气和平,舒适安逸,受她这番话的触动,这天晚上才感觉到了贬官的滋味。
于是写了这首七言长诗,吟咏给她听,赠送给她。
言,命曰《琵琶行》。
全诗共六百一十六字,题名《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秋天的一个夜晚,我送朋友到浔阳江边,枫叶,芦花,在秋风中索索响个没完。
我和朋友下马登上了即将远行的舟船,举杯饮酒,可叹身旁没有歌伎弄管拨弦。
酒喝醉了,仍没有乐趣,分别时这样凄惨,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只见那初升的月亮沉浸在茫茫的江水里边。
忽然,江面上传来了阵阵琵琶声响,我听得忘记归返,我的朋友也无心开船。
我俩探寻琵琶声何处而来,低声问是谁奏弹,琵琶声停了,可是弹者想说却迟迟没有答言。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我俩急忙把船划过去邀请弹琵琶的相见,斟满了酒,拨亮了灯,重新摆开了酒宴。
千呼万唤,琵琶女这才羞怯怯走了过来,怀中抱着琵琶,还遮住了她半个脸面。
她转动旋轴,轻轻地试弹了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全册教案[001]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全册教案[001]](https://img.taocdn.com/s3/m/e74899f9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dd.png)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全册教案[001]一、教案背景和目标教案背景《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全册》是广东省教育厅编写的高中语文教材。
本教案旨在针对该教材的第一单元进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该单元的知识和技能。
教案目标1.理解课文《老马识途》中的情境、人物和情感,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读。
2.学会使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3.善于运用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文《老马识途》的整体阅读2.课文重要词语的解析3.课文的情感分析和文本解读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语文必修2的相关知识,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对于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
•学生对于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和主题需要进一步掌握和理解。
三、教学过程设计导入和引入1.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乡村风景的图片,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感受。
2.引入:与学生进行问答互动,引发学生对于作品《老马识途》的猜测和想法。
正文教学1.课文整体阅读–教师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感。
–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的位置。
–学生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词语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进行解析,包括实词和比喻手法使用的象征性词语。
–学生根据课文和教师的引导,解析并记录关键词的意义和象征意义。
3.情感分析和文本解读–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情节:比如,为什么作者用。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元曲三首》课件 (44张PPT)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元曲三首》课件 (4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a06f4c8d7f1922791688e8cc.png)
5.结尾一曲是全组套曲的高潮,特别是最后三句: “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作汉高祖”,更是余味无穷。 怎样理解这个结尾呢?
【提示】汉高祖还乡,结尾结在向他要账上,这实在是 意想不到的结局。而且最后三句意在指责他至今还想赖账不 还,更使人料想不到。但仔细想来,却又是合情合理的。
6.汉高祖是刘邦死后的尊号,作者却为什么把这尊 号放在刘邦生前呢?
这首“叹世”曲,由咸阳——秦王朝说起。秦王朝何等 强盛,最后灭亡。项羽废,刘邦建立汉室。不过都是南柯一 梦。接着用历史上有名的四个人物,道出兴衰无常,世道之 险,人心叵测。最后表明自己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 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天净沙》一曲,短短二十八字,刻画了 一幅非常真实生动的秋郊夕照图。起首三句一连推出九幅 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 风、瘦马,以景托景,景中生情,在苍凉的背景上勾勒出 行旅之人飘泊不定而又忧愁的情怀。这里,作者创造性地 将孤立的自然物精巧地组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富有流动 感、生命感。同时,有意识地突出画面的昏暗阴冷,以便 充分表现“断肠人”浪迹天涯的浓烈的羁旅愁怀。
【南吕】四块玉·别情 关汉卿
文本探究
关汉卿,号已斋叟,大都人。元杂剧的 奠基人之一。至元、大德年间名震大都的梨 园领袖。他熟读儒家经典,深受儒家思想的 影响,同时对民生疾苦十分关切。其创作既 贴近下层,敢为人民大声疾呼,又不失厚人 伦、正风俗的儒家旨趣。就其全部文学创作 的总体风格而言,俗不脱雅,雅不脱俗。 《窦娥冤》是他最优秀的剧本之一,其他如 《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剧作也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他们 的代表作分别是《窦娥冤》《倩女离魂》《汉宫秋》和 《墙头马上》。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荷花淀》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荷花淀》](https://img.taocdn.com/s3/m/ecb03744ee06eff9aef807ec.png)
二、文化常识
“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是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流派。
《荷花淀》发表后,在写作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体现其风格。孙
犁在编辑《天津日报·文艺周刊》时,通过这块园地,
团结和培养了京、津、保定三角地带的一批文学青年。
于是,便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学流派,这个流派被评论界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 《铁木前传》,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2000 年《亚洲周刊》选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之 中,孙犁的小说被选入两篇:一篇就是《荷花淀》, 另外一篇是《铁木前传》。
二、背景回放 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赞歌
孙犁1936年到冀中白洋淀附近的安新县同口小学教 书。他经常到白洋淀边散步,慢慢地,他熟悉了这一带 的风土人情,熟悉了这里人民的劳动和生活。日寇的铁 蹄踏进这一地区后这里的人民,在抗日的旗帜下,男女 老少都动员起来,为了打鬼子,青年农民都自愿地奔赴 抗日前线。那些青年妇女识大体、顾大局,乐观向上、 无私奉献。
【基础积累】 一、字音积累
二、字形积累
三、词语积累与辨析 1.藕断丝连·难舍难分
藕断丝连
难舍难分
表面上好像已断了关系, 实际上仍然挂牵着,比喻 没有彻底断绝关系
形容彼此感情很好,难以 PK 抛舍分离。亦作“难分难 台 舍”
强调没有彻底断绝关系, 多指男女之间情思难断
强调不愿分离,适用范围 较广
称为“荷花淀派”。其代表作家有孙犁、刘绍棠、从维
熙、韩映山等。“荷花淀派”的作品,大多以农村日常
生活为题材,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着
力追求诗情画意之美,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
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有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全册教案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db44c41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1f.png)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全册教案一、课程简介《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是广东省教育厅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适用于广东省普通高中三年级学生。
本教材通过选取经典文化、文学作品和时代问题,旨在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人文关怀和反思能力。
本教案涵盖了全书的所有章节,包括主题探究、文本解读、知识点阐释、语言运用、思考拓展等部分。
二、教学目标本教案的教学目标包括: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本册教材的主题、文本和知识点;2.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和解读文本的能力;3.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表达和写作水平;4.通过思考、互动和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想变革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人的自我认知1. 主题探究通过阅读《论语》和《目送》,了解儒家思想和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2. 文本解读学习《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和《山楂树之恋》,掌握寓言故事和现代小说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3. 知识点阐释深入理解“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数学背景和含义,学习成语“枯木逢春”的典故和用法。
4. 语言运用通过语言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公开发言的实践,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演讲技巧。
5. 思考拓展启发学生思考自我认知的现实意义,探究珍视自我和关爱他人的互动关系。
第二单元人文精神的追求1. 主题探究通过阅读《南京大屠杀见证与历史反思》、《乡土中国》等文本,引导学生思考人文精神的内涵和价值。
2. 文本解读学习《春蚕》和《人间词器》等文体多样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理解能力。
3. 知识点阐释深入理解“悲剧”和“喜剧”的本质和区别,学习古代诗词和现代文学的传统和创新。
4. 语言运用通过模拟联合国会议、阅读和写作作业等方式,提高学生思考和表达人文关怀的能力。
5. 思考拓展启发学生思考自然、人文、科技和社会的循环关系,探究深化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第三单元奋斗与成长1. 主题探究通过阅读《红楼梦》和《失乐园》,探究人生奋斗和成长的意义和价值。
2. 文本解读学习《虞美人·听雨》和《小李飞刀》,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古典诗词和武侠小说的能力。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_《项链》课文详细解析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_《项链》课文详细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461bfd7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2e.png)
《项链》课文详细解析世上有许多妩媚(形容女子、花木等姿态美好可爱。
)动人的姑娘,仿佛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
她便是这样一个姑娘。
她没有陪嫁的资产,没有可以指望得到的遗产,也没有任何方法让一个有钱的体面的男子来结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
她只好嫁给了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员(旧时在机关里做抄写工作的支援。
)。
[“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交代了玛蒂尔德的身世。
“她便是这样一个姑娘”告诉我们她未能凭借自己的美貌跻身上流社会的无奈处境。
尽管她长得漂亮也是枉然。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没有金钱,没有地位,也就没有前途,没有一切,婚姻也不例外。
在法国,至今还保留着这样一种风俗,一个待嫁女子必须有一笔陪嫁,才能得到好的婚姻。
一个女子如果没有美貌、没有优厚的陪嫁,也就找不到一个有权优势的丈夫。
玛蒂尔德虽然美貌,却没有陪嫁的资产,因此只能嫁给“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员。
”] 她没钱打扮,所以穿着朴素,但是心里非常痛苦,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份似的。
因为女人原本就没有什么等级和门第之分,她们的美丽、娇艳、丰韵(优美的姿态(多用于女子)也作风韵。
)就是她们的出身和门第;她们天生的敏感、温柔的性情和灵活的脑筋就是她们唯一的等级。
介绍女主人公的出身婚姻状况,说明她天生丽质、聪明过人,却出身寒门,想过高雅奢侈的生活而不可得,对现实生活有种种不满。
她总觉得自己生来是为享受各种讲究豪华生活的,因而无休止地感到痛苦。
住宅的寒伧(不体面、寒酸。
伧,chen),墙壁的简陋,家具的破旧,衣物的粗俗,都使她苦恼。
这种情形,要是换了另一个跟她同等的女人,也许不会挂在心上,她却因此愁眉不展恼怒不已。
看到那个替她料理简单家务的布列塔尼省(法国西部靠海的一个省区。
这个地方的雇佣工人,工资比较低廉。
)的瘦小的女佣,心中便会产生许多忧伤的感慨和狂乱的梦想。
她梦想那些幽静的厅堂,那里装饰着东方的帏幕,点着高脚的青铜灯,还有两个穿短裤的仆人,躺在宽大的椅子里,被暖炉的热气烘得打盹。
粤教版语文必修三目录
![粤教版语文必修三目录](https://img.taocdn.com/s3/m/15b20ea0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c4.png)
粤教版语文必修三目录一、导学目标1、学习目标⑴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⑵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⑶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2、重点难点3、学法吟诵分析法4、知识链接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为“五柳先生”,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后家道已衰落。
青年时期,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
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陶渊明二十九岁,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
曾三次辞职。
四十一岁时,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
任职八十余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这时,又正逢郡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
他终于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
退隐之后,他曾躬耕陇亩,和父老乡亲共话桑麻,诗人一直过着隐居田园的清苦生活。
这段时期,是他创作的丰收期,写出了大量的田园诗,艺术上也日臻成熟,终至炉火纯青。
晚年,他写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记并诗》,阐明社会理想。
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是没有君主,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食其力的社会。
这虽然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要求,也反衬了现实社会的黑暗。
陶渊明的思想较为复杂,但主要的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使他早期具有济世之志,几次出仕,正是儒家积极用世、兼济天下的思想的体现。
退隐后,儒家的安贫乐道、君子固穷的思想又成为他的精神支柱。
他的道家思想,继承了正始以后道家精神批判现实、否定现实的一面,但其中老庄的消极避世、清静无为、顺适自然的思想,又给予他以消极的影响。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黄山记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黄山记](https://img.taocdn.com/s3/m/a1459ff516fc700aba68fc72.png)
黄山记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①品味本文用独特的手法勾勒的黄山美景。
②明确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方法及运用。
2.能力目标:①了解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②领略华美如诗的语言及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3.情感目标: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②领会“只有勇于攀登、探索的人才能征服自然、创造自然”的主旨。
1.结合多种表达方式,体会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能准确提炼文章主旨,明确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背景知识互动一、写作背景黄山,古称黟(yī)山,唐朝改名黄山(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山修身炼丹,黄山因此得名),在今安徽省歙县、太平、休宁、黟县之间,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这里山峰劈地摩天,云凝碧汉,气象万千;青松苍郁虬劲,刚毅挺拔;烟云翻飞缥缈,波澜起伏,浩瀚似海;巧石星罗棋布,惟妙惟肖;温泉终年喷涌,无色无臭,可饮可浴。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
它兼具“泰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衡岳之烟云”“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嵋之清凉”,无怪明代徐宏祖赞誉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历代文人学者多来此游览。
天都峰,在黄山东南部,海拔1810米,为黄山三大主峰(莲花、天都、光明顶)中最险峻者,古称“群仙所都”,意为天上都会。
峰头远眺,云山相接,江河一线,俯瞰群山,千峰竞秀。
古有诗赞曰:“任他五岳归来客,一见天都也叫奇。
”二、作家作品徐迟(1914~1996),浙江省吴兴人。
现代诗人、报告文学作家。
1931~1933年,曾先后就读于苏州东吴大学和燕京大学。
1933年开始写诗。
1936年出版第一部诗集《二十岁的人》。
全国解放后,先后任《人民中国》(英文版)编辑、《诗刊》副主编。
1960年调湖北文联专业创作,创作了大量的诗、散文和特写。
粉碎“四人帮”以后,创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报告文学。
描写科学家生活的《地质之光》《哥德巴赫猜想》等,受到广泛好评。
曾获1981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一等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咀嚼生活品醇味”学案历史的步伐、社会文明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
自古及今,生活让人们品尝了种种滋味。
社会发展到今天,一事比一事繁复,一章比一章奥妙,一节比一节精彩。
我们要成为生活的主人、新时代的主人,我们就更要深入体会生活的意义,把握时代的脉搏,跟踪历史的风雷。
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不少优秀小说篇章,能够引导我们贴近生活,小说家跟我们共同咀嚼生活的滋味。
本单元选入的短篇小品、微型小说,就是这样的篇章。
它们像向导、像轻骑兵,正确、便捷地引导我们走进不同时代,认识不同人物,体验不同滋味。
λ语文应用学习本单元的短篇小说,要用心体会小说作者巧妙的构思和细致的描写。
同时,又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进行短篇或微型小说的构思,尝试编写故事,在故事中刻画人物形象,借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
λ语文审美本单元各篇课文,风格多样,或冷峻地描写病态社会中人们的不幸,或幽默地叙述小人物的梦想与追求,或诗意地抒写战争中普通人的家国情怀,或敏锐地捕捉时代变迁中人们的喜悦和希望。
在阅读中,我们可以在领略作品语言魅力的同时,感受作品的优美风格和作家的卓越情怀。
λ语文探究在学习中要认真体会短篇小说的一些文体特点:它截取横断面来表现生活,以局部透视整体,于瞬间凝炼永恒,以简单显出丰富。
深入探究它何以能够做到:它虽然篇幅短、人物少、主旨明确单一,但可以灵活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用简练明白的语言浮雕式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深刻认识。
鲁迅先生的《药》,叙述我国辛亥革命时期落后民众不理解革命、用被害革命者的鲜血作治病的药的故事,引导革命者吸取历史教训、克服脱离群众的弱点。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刻画了一个抗争命运的小人物的形象,通过对这个小人物“追求、幻灭、复苏”三部曲的叙述,表现了作家对小人物遭遇和品德的体验。
刘心武的《等待散场》,是一曲纯真爱情的颂歌,用一对年轻恋人相互守候的故事,把人间永恒而又美妙的爱情主题,奉献给读者。
德国作家布鲁德•克里斯蒂安森的《差别》,用同受雇于一家店铺的两个员工的故事,告诉人们,二者的差别,不是外貌,也不是勤劳程度,而是思维方式和观察能力。
孙犁的《荷花淀》,展现了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抗击侵略者、民族精神气质大大提升的壮丽图景,显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巨大威力。
王蒙的《春之声》,描述坐在闷罐车厢这一特定环境中的一位归国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反映主人公为祖国命运忧喜悲欢,渴望祖国人民走进温暖春天的美好愿望。
学习本单元的课文,要调动生活积累、文化知识,展开联想和想象,深入体味课文内容。
学习本单元的课文,又要与学习“点击链接”中介绍的语文知识结合起来,了解微型小说的特点,积累阅读和写作知识,提升编故事的能力。
微型小说篇幅短、人物少、主旨明确单一,但可以灵活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用简练明白的语言浮雕式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深刻认识,对这些特点有了足够的认识,可以提高微型小说的写作能力。
还要掌握“熟读精思”的学习方法,使自己读书学习的质量“更上一层楼”。
9 药“药”是用来干什么的?医治人们疾病,疗救社会。
俗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
”人有病是要吃药的,只有如此才有痊愈的希望;社会有病,自然也要用药。
20世纪初叶的中国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许多革命者和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寻找疗救中国的良药。
鲁迅先生用小说的形式,形象地反映了这一现实。
什么样的药才是救治中国的良药呢?鲁迅先生找到这剂良药了吗?今天学习的小说《药》,就是他为疗救中国当时社会开出的药方。
作品叙述了华、夏两家的悲剧故事。
夏家的儿子是反清革命志士被杀害,华家被人愚弄买了革命志士的血救治儿子的痨病,结果也无治身亡。
中国有个古老的名字叫“华夏”。
鲁迅先生这篇小说的人物,一家姓华,一家姓夏。
华家的人吃了夏家人的血。
作者借这个故事要告诉人们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小说开出了怎样的药方。
交流作者、作品信息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缉,南下厦门大学任教。
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
“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
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影响,彻底放弃了进化论幻想。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
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
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药》这篇小说,创作于1919年4月,同年5 月在刊物《新青年》上发表,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但由于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广大群众思想麻木、愚昧,民主革命的思想得不到响应,革命屡遭失败,革命志士秋瑾等人被杀害。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但辛亥革命只是赶跑了皇帝,未能根本改变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鲁迅先生看到这种社会现状,在失望和痛苦之余,深刻剖析了社会种种弊端,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真理。
他深知:“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革命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鲁迅先生创作了《药》这篇小说。
美文共赏人生没定律佚名那年秋天,安然和灵巧同时被分配到县一中,她们很幸运,人们很羡慕。
安然是师大的高才生,因家是农村,没人再供她进一步深造,她也不想让父母再为她操心、受累,供需见面会上,她被一中的领导一眼看中,她被聘用。
灵巧是县××领导未来的儿媳妇,她是从基层招来的“优秀教师”用来补充一中教师的“不足”。
上岗以后,她们很卖力,很辛苦。
安然教的是语文,灵巧教的是历史。
每个学期都有几次摸底考试,每次考试安然班里的成绩都是全年级第一。
灵巧教的历史却总排在最后。
自然安然很火,她被好多家长抬的很高。
人们很尊敬她,而灵巧却抬不起头,家长告到校长哪儿,要求换掉。
学校无奈,她被换了。
灵巧被调到了教务处。
安然辛苦的工作着,灵巧却很悠闲。
为了追求升学率,学校抓的很紧,安然是优秀教师,学校不让请假,不让休息,她很累很累……学校要参观它处,领导要考察,灵巧自然尾随其后。
不久,教育局需要帮忙的人,灵巧被借调去了。
她再没回学校,听说调到了局里。
几年后,安然送走了好多大学生。
可因太累,她得了颈椎病,失眠,慢性咽炎,胃炎。
她好想休息,可自己是教师,再者还不到退休,她就宁撑着……这时的灵巧已升为副局长,她公车接送,吃喝报销,而且常旅游考察,视察工作。
常给学校开会,介绍别处的学习经验。
安然看到她,想到自己,她不明白人生怎样过才对。
[简评]这篇微型小说,探讨的人生课题是:人生怎样过才对。
小说用对比写法,写了两个人物。
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显示在人物描写之中。
既然有褒贬,作者的态度是鲜明的。
虽然作品中人物“不明白人生怎样过才对”,但作品告诉读者,人生还是应当多做贡献才对。
作品显示了社会的某种不公平,不能不说是着意“引起疗救的注意”。
它不以“药”命题,但与“药”不能说全无关系。
λ. 补充注音、释义[弥(m í)满]充满。
[攫(ju é)取] 掠夺。
攫,抓。
[盘盘底细]盘问事情的真实情形。
[攀谈]拉扯,交谈。
[油水]不正当收入。
[贱骨头]超过一切,直达云际。
[西关外]西边城关外面。
关,城关。
[阔人家)]有钱人家。
[宛然]仿佛,好像。
[跄(qi àng )跄踉(li áng)踉]步伐不稳当的样子。
也作“踉踉跄跄”。
[ 乖角儿]机灵人。
这里指善于看风使舵的人。
[根究]寻根究底,深入探究。
λ 感知文本内容小说叙述了华家和夏家两户人的故事。
明写华家,暗写夏家。
小说分四章,在四个相对集中的场景中,按下面的顺序叙述故事:华家的故事:华家为儿子买药,华家儿子华小栓吃药,华家顾客谈药,华家为儿子扫坟。
夏家的故事:夏家儿子被杀害,夏家儿子的血被用来做华家儿子治病的药,夏家儿子被华家顾客嘲笑,夏家为儿子扫坟。
小说采用双线结构组织材料,双线连接的物是人血馒头,而双线连接的人则是康大叔。
λ 画出结构简图华家:买药→吃药→谈药→上坟(明线)↓ ↓ ↓ ↓华夏悲剧夏家:被害→被卖→被嘲→上坟(暗线)λ 说说你从文中感知到的人物形象甲生:华老栓是小说的主人公之一。
他是一个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经济困难(如,“满幅补钉的夹被”),地位低下(如,“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还要对客人“笑嘻嘻的”)。
他愚昧、落后。
他爱子心切,深信人血馒头能够治儿子的病,他能为买到这种药深感“爽快”(如对他“……觉……变……得……有……”这些充满信心的神情描写),感到“幸福”(如对他“……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的心理描写),他只关心儿子,对革命不关心更不理解,不知他儿子吃的人血馒头正是革命者的鲜血(“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