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诗经两首教案
高一语文-第14课《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教案
![高一语文-第14课《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e73704b84868762caaed5cb.png)
《诗经两首.静女》一、教材简析本篇选于粤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14课。
二、学生分析学生为高一同学。
对语文学科整体兴趣浓厚,学科基础较扎实。
三、设计理念依据新课程标准,立足文本,以学生为本,注重基础知识,以互动方法促进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四、教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目标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2、积累字词,熟记通假字3、理解诗歌含意,并熟练背诵4、理解《静女》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六、重点难点1、理解诗歌含意,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征2、体会诗歌中主人公甜蜜的爱情七、教具准备:多媒体素材八、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特色(一)新课导入,引起兴趣从古到今,爱情就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古今中外有许多感人心弦的爱情故事及文学作品,同学们能不能列举出你印象最深的爱情诗句呢?列举: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几千年来的诗歌,我们仍可以感受到诗歌情感的炽热,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静女》,体味诗歌中古老而又年轻的爱情。
【多媒体出示课题】(二)介绍《诗经》体制1、第一部诗歌总集,记载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又叫《诗三百》或《诗》,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诗歌多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在章法上有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
3、风雅颂和赋比兴合起来称为诗经六义。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比:以彼物喻他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三)朗读正音,整体感知1、请一位同学朗读,进行点评:朗读要注意节奏,重音,情感,二二式节奏。
如:静女/其姝2、矫正读音,归纳通假字,疏通课文3、全班齐读课文(四)分析诠释,质疑问难1、大家刚刚读了课文,哪位同学说说,这首诗歌写了是什么内容?——青年男女约会2、从那里看出他们在约会呢?——静女其姝,俟我于诚隅3、那这对青年男女是不是第一次约会阿?为什么呢?——不是;“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女孩子故意隐藏起来,让男孩子找不到他,可见他们感情应该很深厚。
《诗经》两首(粤教版)教学教案
![《诗经》两首(粤教版)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f3f9ef8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e5.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两首;(2)理解《诗经》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3)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两首;(2)学会欣赏《诗经》的韵律美和意境美;(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1. 《诗经》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2. 《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诗经》的古文理解;2. 《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经》两首,感受其韵律美和意境美;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诗句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经》的特点;4.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经》两首,感受其韵律美和意境美;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诗句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经》的特点;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经》原文及其注释、译文;2. 学生准备:预习《诗经》两首,了解其背景知识;3. 教学素材:相关音频、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诗经》相关的音频、视频或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经》两首,感受其韵律美和意境美;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诗句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经》的特点;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能力。
《诗经》两首(粤教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粤教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1539a8e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84.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两首;理解《诗经》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时代、文学地位等;分析并欣赏《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两首;学会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对《诗经》进行评价和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经》的文学魅力,培养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体会《诗经》中蕴含的智慧和情感,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诗经》两首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意象。
2. 教学难点:《诗经》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对《诗经》的深层次理解和鉴赏。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对《诗经》的背景知识有深入了解;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参考书籍。
2. 学生准备:预习《诗经》两首,对诗歌有初步的理解;学习古汉语的基础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诗经》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了解《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经》两首,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学生通过注释和词典,理解诗歌中的难点词汇。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经》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经》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
4. 诗歌鉴赏:学生学会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对《诗经》进行评价和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意象。
5. 总结:教师对《诗经》两首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新时代青年。
六、教学内容1. 对《诗经》两首的详细解读,包括诗歌手法、意象、情感等方面的分析。
2. 对《诗经》中的关键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3. 通过对《诗经》的深入学习,引导学生领略古代文化的魅力。
《诗经》两首(粤教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粤教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bdb3975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3e.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诗经》两首(粤教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经》中的诗歌。
3. 能够分析并欣赏《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4. 能够通过两首诗歌,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生活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两首《诗经》诗歌的准确朗读和背诵。
3. 分析并欣赏《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难点:1. 《诗经》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
2. 理解《诗经》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对《诗经》的深入研究,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准备相关的注释资料和解读文章,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学生准备:1. 预习《诗经》两首诗歌,尽量理解诗歌内容。
2. 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重要信息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诗经》的封面和目录,引导学生关注《诗经》这部古典文学作品。
简要介绍《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激发学生对《诗经》的兴趣。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第一首诗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2. 学生自读第二首诗歌,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查阅注释资料。
3. 教师讲解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如比喻、象征等。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学生背诵两首诗歌,教师检查背诵情况。
2. 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诗歌内容,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教师选取几名学生朗读诗歌,并对朗读效果进行评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二、深入学习(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探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风俗和生活情感。
《诗经》两首(粤教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粤教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7508253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54.png)
《诗经》两首(粤教版)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
3. 欣赏《诗经》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
3. 《诗经》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 《诗经》的古文理解和翻译。
2. 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
教学准备:1. 《诗经》两首诗歌的文本。
2. 《诗经》译文和注释。
3. 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引导学生关注《诗经》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二、文本分析(15分钟)1. 分组朗读《诗经》两首诗歌,感受语言美和节奏感。
2. 学生自主翻译和理解诗歌内容。
3. 教师引导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
三、修辞手法解析(10分钟)1. 介绍《诗经》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并找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例子。
四、情感表达分析(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2. 教师引导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色彩和情感主题。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提出问题或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诗经》的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面。
2. 引导学生进行《诗经》主题的写作或创作。
3. 组织学生参加《诗经》朗诵比赛或研讨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诗经》两首诗歌,使学生了解了《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学习了《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六、教学活动:诗歌创作与分享(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
《诗经》两首(粤教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粤教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f200475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8c.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4)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能力;(3)培养阅读和解析古典文学作品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见解;(2)领略古代文化的韵味,增强民族自豪感;(3)学会珍惜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4)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进行创作。
2. 教学难点:(1)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诗歌韵律的特点和运用;(3)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背景和韵律特点;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3. 朗读法: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4.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2. 学生准备:预习两首诗歌,查阅相关资料;3. 教学设施: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经》的背景和地位;(2)介绍两首诗歌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3)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歌,感受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背景和韵律特点;(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3)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意象。
4. 分组讨论:(1)分组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诗经》两首(粤教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粤教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09bcd41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7c.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两首;(2)理解《诗经》两首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两首;(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诗经》两首的异同点;(3)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珍惜粮食的价值观;(3)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经》两首;(2)理解《诗经》两首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教学难点:(1)古代汉语词汇的理解;(2)诗句中的意境和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教学氛围;2. 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两首诗的异同点,深入理解诗文内容;3. 小组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解决问题;4.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2)展示《诗经》封面和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对《诗经》的兴趣;(3)简要介绍《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经》两首,感受诗文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的意境;(3)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指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经》两首的异同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3)对比分析《诗经》中的农业文明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差异,引导学生尊重劳动,珍惜粮食。
4.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2)强调课后自主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背诵《诗经》两首。
《诗经》两首(粤教版)教学教案
![《诗经》两首(粤教版)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5726bb5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11.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3)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学鉴赏术语,如比喻、拟人、对仗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歌;(2)学会如何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魅力,增强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热爱;(2)领略古代人民的智慧和生活风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3)学会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两首诗歌的字词解释、句意翻译和名句背诵;2. 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2. 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的分析;3. 联系现实生活,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地位和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歌,解决字词难题,理解诗歌大意;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4. 成果展示: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5.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和分析进行点评,总结诗歌的特点和鉴赏方法;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两首诗歌,并进行相关的文学鉴赏写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2. 练习作业:检查学生的练习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鉴赏能力;3.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背诵和写作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经》原文及相关注释、译文、背景资料;2. 学生准备:预习两首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标注疑难词句;3.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等。
《诗经》两首(粤教版)教学教案
![《诗经》两首(粤教版)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908f708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c7.png)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两首;(2)理解《诗经》的文化背景、作者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3)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两首;(2)学会欣赏《诗经》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3)提高朗读、理解和赏析古诗词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2)领略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风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提升自身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两首;(2)理解《诗经》的文化背景、作者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3)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把握《诗经》中的古代文化常识;(2)深入理解《诗经》的意境和情感;(3)运用所学知识赏析《诗经》两首。
1. 导入新课:(1)简介《诗经》的概况,激发学生兴趣;(2)引导学生关注《诗经》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3)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分析《诗经》两首的艺术特色。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经》两首,感受其韵律美;(2)引导学生关注《诗经》中的关键词语,理解其含义;(3)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诗经》的创作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4. 赏析感悟:(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经》的感悟;(2)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经》的情感美;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诗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扬《诗经》精神。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诗经》两首;2. 结合课内学习,选取一首《诗经》进行赏析,写下自己的感悟;3. 推荐一篇关于《诗经》的阅读材料,简要介绍其内容并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进行评价。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14《诗经》两首 氓 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14《诗经》两首 氓 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c38204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fc.png)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14《诗经》两首氓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14《诗经》两首氓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14《诗经》两首氓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复试合议教案1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并识记《诗经》的相关文学知识;②掌控重点字词,认知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的主旨和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反复诵读、体会《静女》与《氓》中重章叠唱的形式特点;②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我国古代人们对真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重点难点1.掌控重点字词,能够根据认知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的主旨和人物形象。
2.通过小组内的合作、探究理解两首诗歌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3.1.1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一、自读课文,夯实基础知识一、自读课文,夯实基础知识(一)注音并解释划线的字氓(méng)民,指女主公丈夫。
母严氏(qiān)晚点。
将子无怒(qiāng)恳请以我贿迁(huì)聘礼乘坐彼垣(guǐ)(yuán)坍塌的墙壁载笑载言(zài)又体无咎言(jiù)不吉利。
尔卜尔筮(bǔ)(shì)用龟甲与蓍草风水师。
其徐而陨(yǔn)掉下来下。
自我徂尔(cu)往。
淇水汤汤(shāng)水势很大的样子。
女也不爽(shuǎng)差错渐车帏裳(jiān)(cháng)围着车子的布幔。
士也罔极(wǎng)没有夙兴夜寐(mèi)睡觉靡有朝矣(mǐ)(zhāo)没有,不;朝,早晨,指一天。
a其笑矣(xì)笑的样子及尔偕老(xié)共同隰则有泮(xí)低湿的地方言笑晏晏(yàn)快乐的样子张稷悼矣(gōng)自身去即为我求(móu)指商量婚事。
《诗经》两首(粤教版)教学教案
![《诗经》两首(粤教版)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35a60b5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84.png)
过程与方法
01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个人阅读和写作等方 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02 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和网络资源,辅助教学和学 生的自主学习。
02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教学 和个性化指导的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
重点一: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重点二:掌握诗歌的分析方法 重点三:培养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学生需要了解《诗经》的编纂背景、内容分类、艺术特 点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需要掌握诗歌的分析方法,包括意象分析、语言分 析、意境分析等,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经》中的诗 歌。
通过学习《诗经》中的诗歌,学生需要培养对古典诗歌 的鉴赏能力,包括对诗歌的审美感受、对诗歌的文化内 涵的理解等方面的能力。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利用PPT、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 ,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
趣。
网络资源利用
利用网络资源,拓展教Leabharlann 内容,引导 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互动式教学
通过课堂互动、问答等方式,引导学 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 习主动性。
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测试等方式,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评价和反 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改进学习方 法。
是否充分挖掘了《诗经》 两首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 涵?
反思
是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了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的反思
是否采用了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互动教学等?
反思
是否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资源,如PPT、音频、视频等? 是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诗经》两首(粤教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粤教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fa6d530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9b.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诗经》两首(粤教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经》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化意义。
2. 通过朗读和分析,使学生能够理解两首《诗经》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现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 《诗经》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2. 两首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 《诗经》古文的语言理解。
2. 对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二、教学准备1. 教材:《粤教版高中语文》2. 参考资料:《诗经》译注本、相关学术论文、教学课件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化意义。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两首《诗经》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 学生自读,对诗歌进行初步理解。
三、诗歌分析(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现手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5分钟)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二、深入学习(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现手法。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三、实践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表演,包括朗读、表演和解读。
2. 各组展示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5分钟)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对照译文,朗读两首诗歌,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两首诗歌的感悟和认识。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现手法。
对于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教师需要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评价学生对《诗经》两首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粤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诗经》两首教案
![粤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诗经》两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5bd0c30b4c2e3f5627633c.png)
粤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诗经》两首教案从容说课《关雎》和《蒹葭》选自《诗经》。
《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
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
两首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
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
采用了重章覆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症状感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
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
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1.朗读法2.点拨讨论法3,品读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诗经》两首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诗经》两首](https://img.taocdn.com/s3/m/5353fcc267ec102de3bd8902.png)
《诗经》两首【背景材料】一、《诗经》的编排分类前人有“六诗”“六义”“四始”的说法。
《周礼·春官·大(太)师》中说:“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在《毛诗序》里,把“六诗”叫做“六义”。
对这两个名词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解释。
其中,以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的解释较有代表性。
他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他认为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这看法被长期沿用下来。
至于《毛诗序》中又把风、小雅、大雅和颂说成是王道兴衰之所由始的“四始”,则是出于封建礼教的观点对《诗经》所作的曲解。
《诗经》中的“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风”又分为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风,共160篇。
“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又分“大雅”和“小雅”。
“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族宴享。
“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又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各部分的产生时间,一般认为“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于西周前期,“小雅”的大部分和“大雅”的一部分产生于西周后期和周室东迁之初,“国风”中除有一些西周时期的作品外,多数篇章以及“鲁颂”“商颂”的全部都产生于春秋时期。
就具体篇章说,产生年代最早的是《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等,它们是周民族的早期史诗,其原始形态在武王伐纣之前可能就已存在。
产生年代最晚的是《陈风·株林》,内容是讽刺陈灵公的,当作于鲁宣公十年(前599年)之前。
二、《诗经》的表现手法《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
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四川省射洪县高中语文 《诗经》两首教案 粤教版必修1
![四川省射洪县高中语文 《诗经》两首教案 粤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e3436c7283d049649a66584c.png)
14.《诗经》两首教学重点: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3、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教具方法:多媒体诵读法、讲解法、讨论点拨、改写创新。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卫风•氓》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
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
二、《诗经》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
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
——铺陈(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联想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
“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春秋赋诗言志,战国著述引诗。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孔子:“诗可以兴(联想政教),可以观(观察得失),可以怨(讽刺政治),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三、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诗经》两首快乐学案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诗经》两首快乐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b87d905b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6f.png)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诗经》两首快乐教案《诗经》两首教案学习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知识。
2、掌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剖析惨剧原因。
3、掌握《采薇》的主题。
学习重难点: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剖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及作品主题。
理解比兴手法和重章叠句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两课时学习步骤第一课时(《卫风氓》)学习重点: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2、累积字词,掌握诗歌构造,理解诗歌含义,并娴熟朗诵背诵。
3、理解诗歌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4、剖析主人公的性格,怜悯《氓》的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受。
教课重点:1、理解诗歌中比兴手法的运用,剖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2、剖析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惨剧的原由。
学习过程:导入:认识《诗经》及有关文学知识学生采集资料,达成填空。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多为四言诗。
采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 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 6 世纪)500 年间的诗歌。
共( 305)篇。
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尊敬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后被列为“五经”之一。
它创始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源泉 .教师重申重点并增补:(1)《诗经》按乐曲(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指“十五国风”,多数是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基本上是贵族们的颂扬祝祷之辞。
(2)《诗经》表现手法为赋、比、兴三类。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包含一般陈说和铺设陈说两种状况。
使诗歌显得齐整均匀,有气概。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惹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余事物为所咏以内容作铺垫。
(3)知识识记《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诗经》中的“风”和屈原的《离骚》,被后代并称为“风骚”,。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 《诗经》二首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 《诗经》二首](https://img.taocdn.com/s3/m/066477829e3143323968938f.png)
14.《诗经》二首◎课前自主【走进作者(品)】如果说中国的诗是浩瀚的海洋,那么《诗经》就是这片海洋的发源地;如果说中国的诗是高耸的山峰,那么《诗经》就是这座山峰的奠基石;如果说中国的诗是绚丽的花园,那么《诗经》就是这座花园里的奇葩。
《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又名《诗》《诗三百》《三百篇》。
自西汉武帝始称为《诗经》,意为诗歌的经典。
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风”。
“风”又叫“国风”,是当时各诸侯国的民歌。
因此有时又用“风”代指《诗经》。
“邶风”“卫风”就是“邶国的民歌”,“卫国的民歌”。
●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在表现手法上主要运用赋、比、兴手法(参课后练习第二题)。
赋”:陈述铺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诗经》的“赋”“比”“兴”和“风”“雅”“颂”合称“六义”。
【背景感知】(略)【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静女其殊.()踟蹰..()()卜筮.()愆.期()偕.老()淇水汤.汤()美人之贻.()2. 根据课文填空。
()我彤管乘彼()垣()首踟蹰说()女美士()其行匪我()期3. 解释下列词语:蚩蚩:愆期:复关:咎:无与士耽:其黄而陨.:二三其德:。
女也不爽:夙兴夜寐:不思其反: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A.《左传》《史记》《资治通鉴》是历史散文的三个里程碑,其中《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体例是一样的。
B.律诗、绝句、词、曲在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都有格律规定,都不能称为古体诗。
C.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D.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课文初探】5、《氓》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单概括情节。
《两首》教案 (粤教版高一必修一)
![《两首》教案 (粤教版高一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be540125b14e852459fb5772.png)
【教学目标】1、了解两首诗歌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2、了解《诗经》概况、代表作及其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艺术效果;3、背诵课文,默写名句;4、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教学重点】介绍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教学难点】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课型】精读课【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同学们,大家听过这几句诗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那原诗出自哪里的呢?好,让我来告诉大家吧,它们源自《诗经》“爱情三部曲”之一的《蒹葭》。
爱情并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它自古便存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经》的一首民间情歌,了解古代人们的爱情。
二、介绍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诗歌创作多用现实主义手法。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的抒情性的民间歌谣,后人把“国风”与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后多用来泛指文学;“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引号内容为朱熹《诗集传》语)。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铺陈叙事(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
《静女》主要运用的正是“赋”的手法。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借物托情。
如李季《王贵和李香香》:“一对大眼水汪汪,像露水珠在草上淌。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如李季《王贵和李香香》:“二道糜子碾三遍,香香自小就爱庄稼汉。
玉米开花半中腰,王贵早把香香看中了。
”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义”。
三、全班同学朗读一遍:由于两首诗中生僻字、难读字比较多,学生诵读可能比较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读准字音
姝.()俟.()城隅.()
踟蹰
()()娈.()彤.管()
..
炜.()荑.()洵.()
垝垣
()()涟.涟()桑葚.()
..
愆.期()
[答案] shūsìyúchíchúluán tónɡwěi
tíxún guǐyuán lián shèn qiān
二、辨识通假
(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2)说怿女美()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5)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6)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7)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8)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9)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答案] (1)爱,通“薆”,隐藏,遮掩;见,通“现”,出现
(2)说,通“悦”,喜爱;女,通“汝”,你,代指“彤管”
(3)归,通“馈”,赠送(4)匪,通“非”(5)蚩蚩,通“媸媸”,笑嘻嘻的样子。
一说是忠厚的样子(6)无,通“毋”,不要(7)于,通“吁”,叹息(8)说,通“脱”,解脱(9)泮,通“畔”,边,岸
三、一词多义
(1)将错误!
(2)言错误!
(3)之错误!
(4)以错误!
(5)其错误!
[答案] (1)动词,请,愿动词,扶持,扶助名词,将领,将帅副词,将要副词,且,又(2)动词,说名词,话语助词,用在句中无实义(3)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句末助词,补足音节,不译结构助词,的(4)连词,来,表目的介词,用介词,把副词,通“已”,已经(5)代词,它的,代指桑树代词,他的,代指士助词,无实义代词,你,代指氓
四、词类活用
(1)夙.兴夜.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匪我愆.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岁食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黄.而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士贰.其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二三
..
[答案] (1)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里(2)名词作动词延误(3)形容词作名词贫苦的生活(4)形容词作动词变黄(5)数词作动词不专一。
指变了心(6)数词作动词三心二意
五、古今异义
顿丘
(1)至于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期
(2)秋以为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
(3)三岁
食贫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三岁的年龄。
[答案] (1)至,到,到达;于,助词,无义。
(2)把……当作。
(3)多年。
六、文言句式
(1)匪女之为美。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秋以为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俟我于城隅。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断句不是你(荑草)有多美。
(2)宾语前置句把秋天作为婚期。
(3)状语后置句在城上的角楼里等我。
(4)省略句(静女)隐藏起来不出现,(我)心里迟疑着急抓头皮。
七、文白对译
《静女》
错误!
错误!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氓》错误!
错误!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错误!
错误!
错误!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错误!
错误!
错误!错误!
错误!
错误!错误!
错误!
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
错误!
错误!错误!
错误!
[资料链接]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00—前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故又称“诗三百”。
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经》产生的年代是奴隶社会中后期,这时候封建的道德礼教尚未成形,地方文化自由发展,因而这一时期的爱情诗更多地体现出一种自由浪漫的风格,表现男女爱情的诗篇大都写得十分淳朴而热烈、率真而健康。
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关雎》,这首古老的爱情诗反映了当时青年男女对美好婚姻的追求,再如《静女》写青年男女的约会,表现了大胆而炽烈的情爱。
随着私有制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就逐渐显现出来,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就非常低下了,许多女子都遭受了被丈夫抛弃的悲惨命运。
《氓》就是一首比较著名的弃妇诗。
诗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在两千多年前的旧社会具有普遍意义。
[文本鉴赏]
《静女》选自《诗经·邶风》,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
它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描写了与恋人约会的情景,描绘了“我”见到恋人前后的不同心情。
这首诗格调轻松优美,把民间一对男女恋人约会时的情景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氓》选自《诗经·卫风》,是“卫风”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诗经》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弃妇诗。
它是一首叙事诗,全诗以第一人称“我”(女主人公)的口吻,描述了一个妇女被丈夫遗弃后,回忆当初恋爱、结婚的经过以及婚后的遭遇,诉说了自己对不幸婚姻的痛苦、怨恨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该女子坚毅的性格。
静女错误!爱之美好
氓错误!
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爱女及物2清醒、刚烈
[文本深读]
一、阅读《静女》,回答问题。
1.请结合诗句,分析《静女》一诗中的男女主角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由“搔首踟蹰”可知,男主角是个憨厚纯朴的小伙子。
由“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可知,男主角痴情、专一。
女主角“爱而不见”,故意躲起来制造男子先到的假象,可见其调皮、可爱。
2.细节描写是《静女》一诗的突出表现手法之一,请从诗歌中找出典型的细节并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典型细节: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赏析:小伙子见不到心上人,急得抓耳挠腮,走来走去。
这样的动作描摹,让我们看到了小伙子失望而又渴盼的神情和焦灼难耐的内心世界。
3.如何理解《静女》中男子所接受的两件礼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