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研究》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文化研究》教学大纲

崔蕴华编写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454 目录

前言 (1456)

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 (1456)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1456)

三、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1456)

第一章现代大众传媒与中国大众文化 (1457)

第一节当代传媒与传媒理论 (1457)

一、当代传媒与大众 (1457)

二、法兰克福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1458)

第二节批判理论流行的背后 (1459)

一、法兰克福学派与中国契合的价值基础 (1459)

二、法兰克福学派与中国相契合的文化基础 (1460)

教学环节设计 (1461)

复习与思考题 (1461)

拓展阅读书目 (1461)

第二章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现象分析:告别“先锋” (1463)

第一节先锋现象的消失 (1463)

一、“先锋”现象的消失 (1463)

二、失落的冲动 (1463)

第二节新文化现象的崛起 (1465)

一、新生代艺术的崛起 (1465)

二、市民/商业文化意识的出现 (1466)

复习与思考题 (1466)

拓展阅读书目 (1466)

第三章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休闲”现象 (1468)

第一节休闲文化的产生 (1468)

一、休闲的产生与盛行 (1468)

二、休闲的产生原因与特点 (1469)

第二节市民文化与休闲文化 (1470)

一、“第三种力量”的产生及特点 (1470)

二、休闲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调整 (1471)

教学环节设计 (1472)

复习与思考题 (1473)

拓展阅读书目 (1473)

第四章大众文化与中国电影、消费文化现象 (1474)

第一节电影与大众文化 (1474)

一、当代电影的大众化 (1474)

二、电影的消费意识 (1475)

第二节“消费意识形态”的浮现 (1477)

一、消费文化的出现 (1477)

二从“芙蓉现象”看当代中国社会的消费主义文化 (1478)

大众文化研究

教学环节设计 (1480)

复习与思考题 (1480)

拓展阅读书目 (1480)

1455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456

前言

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文专业必修课

编写目的:过对大众文化的各个层面及时下其他文化热点的分析,探讨当代大众文化的特质及

发展趋势。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古典文化的基础上对当代中国文化有更清晰的把握;通过调查与讨论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摆脱简单的盲从或追随,形成较系统的文化理论观点并能运用于实践之中。

课程简介:本课程既学习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实际操作能力。适应这一教学目标,大众文化课程设置了以下三方面内容。

第一,理论研究。对大众文化的学术批评及前沿研究进行分析探讨。讲解有关法兰克福文化批评派、英国文化研究派等学术问题,使学生从理论高度认识大众文化现象。

第二,个案讲解。主要从电影、歌曲、网络文化等具体的形态出发,以实例分析具体文化现象。使学生对此课程有具体鲜活的感性体验。

第三,调查与讨论。采用社会调查、课堂讨论、媒体策划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贯穿全部教学过程。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过对大众文化的各个层面及时下其他文化热点的分析,探讨当代大众文化的特质及发展趋势。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古典文化的基础上对当代中国文化有更清晰的把握。通过调查与讨论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摆脱简单的盲从或追随,形成较系统的文化理论观点并能运用于实践之中。

基本要求:要求掌握所学大众文化的基本理论知识、流派渊源。并运用所学知识熟练分析当代中国各种流行文化现象。

三、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共36学时,具体如下:

第一章现代大众传媒与中国大众文化(10课时)

第二章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分析:告别“先锋”(8课时)

地三章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休闲”现象(8课时)

第四章大众文化与中国电影、消费文化现象(10课时)

大众文化研究 第一章现代大众传媒与中国大众文化

本章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本章主要讲解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及西方大众文化理论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在法兰克福批判话语背后的支撑系统——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与中国人文知识分子有着天然的、深刻的亲和性。本章的重点是大众文化产生的文化背景。本章的难点是如何理解法兰克福批判理论的中国化。

学时分配:10课时

第一节当代传媒与传媒理论

一、当代传媒与大众

(一)大众文化的产生背景

从80年代开始的中国社会的世俗化与商业化以及它的文化伴生物——大众文化,出现于长期的思想禁锢与意识形态一体化驯化被打破之时。

1.邓丽君的流行歌曲

历史地看,它事实上是作为对于这种意识形态一体化驯化的批判与否定力量出现的。如果说最早的、文化工业意义上的中国消费性大众文化(而不是文革时期革命性大众文化)是80年代初期从港台传入的邓丽君的流行歌曲,那么,如果像法兰克福学派那样把它们一律理解为肯定性比如著名的《何日君再来》。

2.革命歌曲与群众歌曲

顺便指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一书将从五四到70年代末的革命歌曲、群众歌曲都算做流行音乐,我们不敢苟同。革命歌曲与群众歌曲虽然也十分流行,但显然不合乎大众文化的定义;而且即使是80年代初期的《希望的田野上》、《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等也不能说是“受文化工业生产商操纵的”、“以公开的商业性为目的”的流行歌曲。

(二)大众文化的范畴

1.概念

1990年代中国学术界讨论的“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的范畴,它主要是指与当代大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并且以工业方式大批量生产、复制的消费性文化商品的文化形式。

2.“革命群众文化”

大众文化不仅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达后的产物,与传统的文化形式相比,大众文化具有赤裸裸的商品性,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标”。这个意义上的大众文化不仅不同于民间文化,也不同于革命文化。因为后者没有明显的商品性。

有鉴于中国的革命文化同样是群众性的、非常流行的,所以可以用“革命群众文化”(revolutionary mass culture)称呼它以便有别于“商业性的大众文化”(commercial mass culture)的、维护主流权力话语与现存社会秩序、完全缺乏反抗性的文化,或简单地把它们斥之为剥夺人们自由的“总体化意识形态”,就显然丧失了历史分析的眼光,失之偏颇乃至无知。事实恰恰相反,这些“流行歌曲”是作为对于极“左”时期一花独放、一统天下的“革命文艺”、“革命歌曲”的反拨与否定出现的,它所体现的人性与人情在当时恰恰是对于长期“革命”禁欲主义的否定。

3.人性的苏醒

(1)王朔观点

难怪王朔深有体会地说:“听到邓丽君的歌,毫不夸张地说,感到人性的一面在苏醒,一种结

145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