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诊断及治疗方法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诊治工作研究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诊治工作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57e23ef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84.png)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诊治工作研究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VD)是影响牛群的一种重要的传染性疾病,它会给牛只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同时也对畜牧业产生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地控制和治疗这种疾病,科研工作者们进行了大量的诊治研究工作,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信息。
本文将对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诊治工作进行综述,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疾病特征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传播。
患病的牛只会出现食欲不振、腹泻、发热、呼吸困难、暂时性粘膜损伤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导致胎儿畸形和流产,甚至死亡。
由于病毒感染后患牛只会有一部分表现出症状,而另一部分可能表现为隐性感染状态,这就给疾病的诊断和控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诊断方法1. 临床诊断临床诊断是最为常见的诊断方法,通过观察牛只的临床症状来判断是否患有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
一般来说,出现腹泻、发热、食欲不振等症状的牛只有可能患病,但这种方法不能100%确定诊断结果。
2. 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是确定病情的可靠方法之一,包括病毒抗体检测、PCR检测、病毒分离等。
病毒抗体检测能够判断牛只是否存在病毒感染,PCR检测能够确定病毒的存在和种类,病毒分离则能够帮助科研人员研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三、治疗方法目前,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治疗并不是特别理想,一般主要是针对症状进行处理,例如对发热的牛只进行退热治疗、对腹泻的牛只进行止泻治疗等。
对于胎儿畸形和流产的情况,也需要及时进行处理,包括保温、营养补充等。
防疫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主要包括疫苗接种和隔离措施。
疫苗接种能够帮助牛只产生免疫力,减少病毒的传播和疾病的发生,而隔离措施则能够有效地阻断病毒的传播途径,减少疾病的传播范围。
四、预防工作预防工作是控制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关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养殖管理,保持环境卫生和牛只饮食的健康。
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治
![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e0e75187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34.png)
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治牛病毒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牛群传染病,对牛群的健康和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及时进行有效的诊断和防治对于控制疾病的传播和保护牛群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
一、牛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学特点牛病毒性腹泻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该病毒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属的一种RNA病毒,主要侵害牛的胃肠道黏膜细胞,引起腹泻、腹痛、发热和消瘦等症状。
病毒性腹泻病毒对牛的免疫系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使得牛易于并发其他感染和并发症,严重影响了牛的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
二、牛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症状1. 急性发病,症状明显2. 粪便稀水呈黄绿色或褐色,粪便量增多3. 食欲减退,牛群整体消瘦4. 发烧,体温可达40℃以上5. 腹泻伴有腹痛,前肢放尽,四肢僵硬6. 眼结膜充血,牛群整体精神不振1. 临床症状诊断根据牛群出现的临床症状,如急性发病、腹泻、发热、消瘦、眼结膜充血等,结合牛群的饲养环境和流行病学调查,鉴别与其他疾病进行诊断。
2. 病理学诊断对于疑似病例,可以进行病理学检查,取死牛的肠道组织进行病原学检测,查找病毒感染的证据。
3. 分子生物学诊断通过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DNA或RNA,对牛进行确诊。
1. 饲养管理加强牛群的饲养管理,保持牛房干燥通风,定期清洁消毒牛舍及饮水设施,避免牛的交叉感染。
2. 病毒灭活采取病毒灭活措施,如提高消毒剂的浓度和频率,对牛舍、饮水设施、饲料进行彻底的消毒。
3. 强化营养给予受感染的牛群充足的营养和蛋白质补充,增强牛的免疫力,帮助其抵抗病毒的侵袭。
4. 疫苗接种对于未感染的牛,及时接种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疫苗,提高群体免疫力,减少病毒的传播。
5. 合理用药对患有牛病毒性腹泻的牛进行合理的抗病毒药物治疗,帮助其快速康复,减少病毒的传播。
6. 隔离治疗对已感染牛进行隔离治疗,减少病毒的传播和感染,防止疫情的扩散。
牛病毒性腹泻是一种严重危害牛群健康的传染病,对于防治该病,重视饲养管理,加强消毒和营养补充,合理用药和疫苗接种至关重要。
牛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特点 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控要点 - 养牛技术
![牛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特点 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控要点 - 养牛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6cd51ce9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44.png)
牛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特点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控要点-养牛技术牛病毒性腹泻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各种年龄的牛都易感染、以幼龄牛易感性最高。
发病时大多呈隐性感染,仅少数(5%-25%)呈急性发作,以发热、厌食、消瘦、咳嗽、鼻漏、腹泻、消化道黏膜发炎糜烂、淋巴组织显著损害及白细胞减少为特征。
应用实验室诊断法对该病进行确诊。
该病需与牛瘟、口蹄疫、牛恶性卡他热等相鉴别。
该病目前尚无有效疗法,重在管理和预防。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牛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特点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控要点。
1、病原病毒性腹泻的病原是一种RNA病毒,至今还不能归属于任何病毒属。
病毒大小约为35~55um的圆形颗粒。
在胎牛皮肤肌肉或肾细胞中生长繁殖的病毒一般不引起细胞致病,有些毒株则可引起细胞致病作用。
感染病毒后可获得长期而坚强的免疫力。
2、流行特点该病很易通过病牛粪便经口感染或将病牛血液、脾或其他组织注射于健牛而传播。
病毒人工接种还可使家兔、绵羊、仔猪、鹿和羚羊等动物感染。
通过分离病毒和血液检查发现血清中和抗体,证明该病在世界各地分布很广。
由于这是一种能形成病毒血症的疾病,研究人员设想在感染的急性期,病畜的分泌物中可能含有病毒,粪便、血液和脾组织均可能含有病毒。
研究人员曾从3周前接种病毒的牛的血液棕黄层(白细胞)分离到病毒,经口或注射方式接种病毒均能感染成功。
在自然情况下该病极易传播,临床病例仅见于牛,常于冬春季节流行。
绵羊、山羊或猪在自然情况下是否能感染该病尚未查明,但在牛群中传播病毒方面起重要作用,在美国曾见H尾鹿等动物发生类似该病的疾病。
各种年龄的牛对该病都有易感性,但幼龄牛常易表现临床症状,可能易感性较高。
有抗体的牛所占比例很高,说明大多数牛为轻度或隐性感染。
3、症状和病变病毒性腹泻,人工感染潜伏期为2~3天,自然感染潜伏期为7~10天左右,该病有时在牛群中仅见少数轻病例,严重时可引起普遍口腔和胃肠道的病变。
有时可全群突然表现临床症状,拒食和腹泻是主要症状。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实验室诊断技术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实验室诊断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ccce4115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65.png)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实验室诊断技术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需要采用实验室检测对病毒进行识别,为病毒诊断提供有效依据。
随着对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诊断技术的深入研究,已经建立了多种诊断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诊断方法,本文将主要的方法介绍如下,供参考和选择。
1 临床表现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引起,对牛具有较大的危害,该病的潜伏期7~10d。
该病的临床症状比较明显可分急性和慢性两种。
(1)急性病症潜伏期一般在1周左右,病牛将出现持续高烧、精神不振等症状。
严重时,将会引发腹泻,致使牛体内水分流失,使其体温升高,进而引发牛的死亡。
(2)慢性病症病牛的体温长期偏高,临床表现不如急性腹泻剧烈,但同样会对牛造成较大影响。
而且,牛的眼角、鼻腔会出现大量的分泌物,导致牛逐渐消瘦,使其失去健康的体征。
该病后期,病牛会极度消瘦,黏膜会出现大量的充血,肠道伴有粘液、气泡等,导致牛无法正常采食,使其逐渐衰弱而死亡。
所以,需要做好该病的防治工作,避免该病的发生和流行,应结合实验室诊断的方式,使病变能够得到及早预防,降低粘膜病对牛的影响。
2 实验室诊断技术2.1 免疫过氧化物酶技术该技术具有较强的可靠性,诊断结果较为准确。
采用该技术检测时,需要对BVD-MDV抗原进行检测,对其分布状况进行确定,对抗原,需要采用过氧化物酶进行处理,制作组织切片,抗原将固定在组织中,确保抗原检测精确度。
切片需要采用0.02%蛋白酶进行处理,在4℃环境下,对切片进行消化处理,提高切片对酶的亲和度。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属于持续性的病毒血症,对组织的影响较为严重,对病毒抗原应进行严格检测,提高病原检测技术的有效性。
对BVD-MDV可以采用间接鉴定形式,通过过氧化物酶对切片的着色检查,借由免疫荧光法进行检验,进而可以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确保染色后的细胞能够肉眼可见。
2.2 蛋白A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电镜检查是病毒诊断的重要方式,能够实现病毒粒子的检测,对病毒粒子进行敏感识别。
牛病毒性腹泻 黏膜病
![牛病毒性腹泻 黏膜病](https://img.taocdn.com/s3/m/86bcf701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81.png)
2015年第7期(下半月)农民致富之友Nong Min Zhi Fu ZhiYou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芦刚(盘锦市双台子区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盘锦124000)科研◎畜牧兽医[中图分类号]S8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5)07-0242-01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主要发生于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黏膜发炎,糜烂,坏死和腹泻。
本病简称牛病毒性腹泻或牛的黏膜病。
1病因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又名黏膜病病毒是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成员。
为单股RNA,有囊膜的病毒,直径50-80nm,呈圆形。
本病毒能在胎牛肾,睾丸,肺,皮肤,肌肉,鼻甲,气管及猪肾等细胞培养物中增殖传代,也适应于牛肾传代细胞系。
BVDV株中有的能引起培养细胞形成空泡及死亡,有的毒株只能使培养细胞产生较少的可见变化,感染细胞呈现正常状态。
病毒主要分布在血液,精液,脾,骨髓,肠淋巴结,妊娠母畜的胎盘等组织及呼吸道,眼鼻的分泌物中。
本病毒对乙醚,氯仿,胰酶等敏感,pH为3以下易被破坏,50℃氯化镁中不稳定,56℃很快被灭活,血液和组织中的病毒在-70℃可存活多年。
流行病学:本病可感染黄牛,水牛,牦牛,绵羊,山羊,猪,鹿及小袋鼠,家兔可人工感染。
各种年龄的牛对本病毒均易感,以6-18月龄者居多。
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患病动物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含有病毒。
今年来自欧美一些国家猪的感染率很高,一般不表现临床症状,呈亚临床感染。
康复牛可带毒6个月。
直接或间接接触都可传播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胎盘感染。
本病呈地方流行性,常年都可发生,但多见于冬末和春季。
新疫区急性病例多,不论是放牧还是舍饲,大小都可感染发病,发病率不高,约为5%,病死率为90%-100%,老疫区则急性病例很少,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低,而隐性感染率在50%以上。
本病也常见于肉牛群中,关闭饲养的牛群发病时往往呈暴发。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诊治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诊治](https://img.taocdn.com/s3/m/c3e8becc9ec3d5bbfd0a74f2.png)
科学养牛今日畜牧兽医年第期E -m a i l :j r x m s y @126.c o m5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病是由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 )(又称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毒BVD-MDV )引起的,临床上以发热、腹泻、消化道黏膜发炎、糜烂、持续感染与免疫耐受、繁殖障碍、血小板减少与出血综合症为主要特征。
该病呈世界性分布,广泛存在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匈牙利、加拿大、阿根廷、日本、印度等国家。
1983年我国李佑民等首次从流产胎儿的脾脏中分离到BVDV 。
目前我国新疆、内蒙、宁夏、甘肃、青海、河南、河北、山东、四川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查出了该病。
由于大部分感染BVDV 的牛呈隐性感染,不表现独特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诊断起来比较困难,从而增加了防治的难度。
本文就某牛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的病例做一详细的诊治分析。
1发病情况保定市某奶牛场饲养68头奶牛,2007年7月12日,该牛场中有5头6月龄牛相继发病,其中1头牛于3天后死亡。
经流行病学调查,该牛场曾于2004年发生过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当时犊牛的发病率高达60%以上;2006年4月该场又发生过犊牛腹泻、死亡。
根据发热、腹泻、口腔黏膜溃疡等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初步诊断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
2临床症状急性期病牛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流鼻汁,咳嗽,呼吸急促,体温升高至41℃~42℃,颊黏膜乳头出现出血斑,上颚出现浅表溃疡,严重腹泻,稀粪呈水样,后期带有黏液和血液。
未死亡感染牛转为慢性,表现食欲不振,进行性消瘦,间歇性腹泻,齿龈发红,鼻镜上有多个糜烂病灶,甚至整个鼻镜糜烂病灶连成一片。
3病理变化剖检尸体消瘦,脱水;皮下组织充血,鼻腔黏膜潮红,充血;整个消化道广泛性出血、水肿,其中十二指肠点状出血,肠壁菲薄,空肠黏膜条状出血,肠内容物为红色,含有大量气泡和黏液;真胃弥漫性出血,水肿,有小的溃疡;淋巴结肿大,切口外翻,有浑浊液体流出。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诊断及防制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诊断及防制](https://img.taocdn.com/s3/m/76e03e2d4b35eefdc8d3333c.png)
二 ,流 行病学
流行 ,发病后 可获得长期坚强免疫,
( )传染源 病牛和 带毒牛是 老 疫 区为 散发 。 一
入 使用,有资料表 明猪瘟兔化弱毒
疫苗对 B VD 的 防 制 有 较 为 理 想 的
性 ,保证疑似 病例及时 送往专业 实 效 果 ,然而 ,其 防制 机 理 有 待 研 究 ,
验 室 进 行 诊 断 。 目前 ,世 界 上 许 多 养 牛 业 发 达 国 家 都 建 立 了该 病 的流 尚 不 能 与 国家 防 控 体 系 相 融 合 ,难 以 推 广 应 用 。 因此 ,尽 早 研 制 和 生 产 用 于 B D 防控 的 疫 苗产 品 ,是 防 V 控 和最 终消 灭 B D所 必需 的 。 V
等 在纽 约首 次发 现 ,牛病 毒性 腹泻 病 清 型 。病毒 可 在
( ) 由牛病毒性腹泻病 毒引 BvD 是
胎 牛 的 肾、脾、
起的牛传染病 , 其特征是急性糜烂性 睾九、气管、鼻 口炎、消化道黏膜糜烂坏死、胃肠炎 甲、肺 、皮肤等
和腹泻。在多数牛群中感染率高,但 组 织 细 胞 中生
临 床 发病 率 低 。 本病 呈 全 球 性 分 布 , ;长 。常 用 的是胎
各养牛业发着 严重 的污 染 。
一
;原 代细 胞或 二倍
:
体细 胞 , 的毒 有
.
病原学
株 有 致 细 胞 病 变 作 用 , 的 毒 株 则 有
干 的病毒 在 一 0 ~ 一 0 6℃ 7 ℃可 保 存
牛病毒性腹泻性黏膜病防控技术
![牛病毒性腹泻性黏膜病防控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9fa5a491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e4.png)
2024年第3期世界热带农业信息牛病毒性腹泻性黏膜病(Bovine 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BVD-MD)是一种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牛病毒性腹泻性黏膜病的病原体是一种BVDV病毒,主要通过接触传播。
该病毒可以引起牛只的急性和慢性感染,导致牛只出现繁殖障碍、免疫功能抑制和生长发育迟缓等问题,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目前,BVD-MD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牛养殖业的主要疾病之一。
在中国,随着养殖业发展和国际贸易的不断增加,BVD-MD病例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因此,加强BVD-MD的防控工作对于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围绕BVD-MD的流行病学分析、临床症状分析和防控措施分析展开讨论。
1流行病学分析BVD-MD传播和流行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季节性。
一些地区疫情发生率高,尤其是在传统牛业发达的地区,病毒传播更加广泛。
同时,在冬春季节,气候干燥,牛只免疫力下降,易发生疫情[1]。
此外,牛只之间的密切接触也是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
集体饲养场、交易场所等场所易于形成传染病的传播源,也是疫情发生高危区域。
因此,加强对这些场所的管理和监测,对疫情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BVDV病毒具有强大的潜在传播能力,因为感染病毒的牛只往往并不会表现出严重的临床症状,病毒很容易通过牛只间的接触和体液等途径传播,从而增加了病毒在养殖场内流行的可能性。
因此,在日常养殖管理中,应加强对病毒的诊断和研究,以制定更加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2临床症状分析BVD-MD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一般可以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
在急性期,感染的牛只可能表现出食欲不振、发热、腹泻、消瘦、呼吸困难、泪流、鼻流等症状。
一些牛可能只出现不同程度的病情,有些病例甚至可能无症状[2]。
在慢性期,牛只可能表现出生长缓慢、发育不良、不育、泌乳量减少、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等症状。
BVDV感染还可能引起牛只永久性黏膜病(Mucosal Disease,MD),这是一种严重的病情。
牛病毒性腹泻 黏膜病
![牛病毒性腹泻 黏膜病](https://img.taocdn.com/s3/m/142ab5295901020207409cf0.png)
防治
• 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疗法,对于发 病的牛为了增强其抵抗力,防止 继发感染,应投予营养剂和抗生 素类药物。为了缓和其因下痢引 起的脱水症状要进行补液。 目前国外已选育出弱毒株并制成 疫苗,接种后免疫持续时间较长, 但有接种反应,孕畜不宜使用。
• 本病一般称为牛病毒性腹 泻或牛黏膜病,是一种广 泛传播的接触性传染病。 其特征是发热、鼻漏、腹 泻、咳嗽、消瘦、白细胞 减少、消化道和鼻腔黏膜 发生腐烂和溃疡及淋巴组 织显著损伤。
病 因
• 本病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 传染病。本病菌传染源为 患病牛及带毒牛,如患病 牛的鼻漏、泪水、尿、粪 便、乳汁以及精液等均含 有病毒。本病以直接接触 或间接接触方式传播。
• 在自然条件下牛、水牛和鹿对 本病易感,在牛群中任何年龄 牛均可以感染本病,但幼龄牛 易感性较高,成年牛对本病抵 抗力较强。本病多发生于冬春 季节。一般经口感染此病,在 牛群中有时发病率高,致死率 很高,但偶然也出现发病率不 高,而致死率很高的现象。
症 状
• 本病潜伏期7-14天,人工感 染2-3天。在临床上分为急 性、慢性经过。 急性病牛主要表现为突然 发病,体温升高到40-42℃, 持续2-3天。
• 重症时孕牛发生流产,乳 房形成溃疡,产奶量减少 或停止。病母牛所产的犊 牛发生下痢,在口腔、皮 肤、肺和脑有坏死灶,在 体温升高的同时白细胞减 少。
• 慢性病例临床症状不明显或 逐渐发病,生长发育受阻, 消瘦,体重逐渐下降。比较 特殊的症状是鼻镜上的糜烂, 这种糜烂可在鼻镜上连成一 片。此外,由于蹄叶炎而致 的跛行最为明显,病程较长,1年以上。
• 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 消化道黏膜充血、出血、 水肿和糜烂。特征性损害 是食道黏膜有大小不等的 形态与直线排列的糜烂, 胃黏膜水肿和糜烂。
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治疗
![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be16abee04a1b0717ed5dd0e.png)
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治疗作者:武国成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4年第11期牛病毒性腹泻还可以称之为牛黏膜,它的主要发病原因是牛的黏膜病毒在牛的体内大量的生长,破坏力相应的免疫机制。
牛病毒性腹泻属于一种热性传染病。
该病主要传染源是有病的动物和本身带有相应病毒的动物。
由于这些动物的分泌物和粪便中都有大量的病毒,所以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把这些病毒传染给其他的动物。
牛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特点就是在一些新发的疫区内传染速度非常快,病例也非常多,而且无论是老牛还是小牛,都会感染这种疾病,死亡率相当高。
在老疫区内,急性的病毒性腹泻比较少,伤亡率并不高。
牛病毒性腹泻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常年发生,重点是春季和秋季。
该病有一到两周的潜伏期,绝大多数属于隐性感染,没有非常明显的症状。
但是在新生的牛犊中往往会产生急性症状,造成巨大的损失。
牛病毒性腹泻的主要发病原因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造成的,通常的表现方式就是亚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
这种病最大的感染对象是小母牛,病牛的主要发病特征是口腔糜烂,在对病牛进行尸体检验的时候可以发展典型的黏膜病变。
一、牛病毒性腹泻的症状小牛或者是大牛在感染病毒之后,首先出现的是发热和腹泻的症状,一般来说,发热和牛情绪低沉发生的时间较早,而腹泻会晚2-7天出现,并且出现双相热的几率非常的高。
它的主要特点就是:第一步是高热,一般都是四十度以上,这种高热一般持续三到五天,然后消失。
一段时间之后再次出现。
这种两次的高热过去以后,牛就会出现腹泻的症状,并且肠胃也会发生糜烂。
在最初的时候,牛一般表现为情绪低落,萎靡不振,没有食欲等症状,第一次高热之时牛会表现为呼吸急促。
当第二次高热出现的时候,各种症状会大大增加,牛没有食欲,产奶量骤降。
同时口腔内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糜烂,并且流涎不止。
病牛腹泻的时候,会出现便血的情况。
在出现急性感染的时候,由于病牛的白细胞急剧下降,会造成淋巴组织破坏。
同时感染淋巴细胞和一些巨噬细胞。
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病机理 牛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症状 - 养牛技术
![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病机理 牛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症状 - 养牛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48b0952b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45.png)
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病机理牛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症状-养牛技术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ViralDiarrheaVirus简写BVDV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引起的传染病,各种年龄的牛都易感染、以幼龄牛易感性最高。
牛病毒性腹泻代表着一组由单链RNA病毒组成的不同的瘟病毒.本文对其亚临床感染、急性感染、严重急性感染、持续性感染、粘膜病、免疫抑制、血小板减少症和出血症等临床表现及致病机制进行了综合论述.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病机理牛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症状。
1、发病机理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黄病毒科还包括典型猪瘟病毒和羊边界病病毒。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有2个基因型,即世界范围内分布的BVDV-1型和局限于美国境内的BVDV-2型,由BVDV-2引起的疾病更严重。
初次感染动物的主要感染途径是通过呼吸道分泌物,但是也可以通过子宫分泌物、流产胎儿、尿液、乳汁、精液、粪便和唾液传播。
BVD还可以通过病毒污染的孕体进行传播。
据报道,需要动物之间有相对紧密的接触才可传染本病。
初次感染动物会发生暂时性病毒血症,并伴随有发热、轻微食欲不振和腹泻、精神沉郁和免疫抑制,患畜经过免疫抑制几天后康复。
某些患畜表现为眼鼻有分泌物,流涎,口腔糜烂,偶尔还会有更严重的症状。
多数动物感染后临床症状轻微或不表现临床症状。
在病毒血症时期,妊娠母畜经胎盘将病毒传染给胎儿。
根据母畜的发病时间以及是否感染胎儿,牛病毒性腹泻病可以导致早期孕体死亡、流产、产出有先天缺陷的活犊或死胎,产出长期感染的犊牛或血清反应阳性犊牛,此犊牛对病毒具有免疫力。
非细胞毒株BVDV在长期感染的动物体内变异,结果导致黏膜病变。
黏膜疾病一般被认为是散发性疾病,通过影响单个动物继而影响少数动物。
但是,如果牛群中有大量的长期感染的牛,有黏膜病变的动物排出细胞毒性病毒,从而感染其他长期感染的牛,暴发牛病毒性腹泻病。
牛病毒性腹泻症状诊断及防治
![牛病毒性腹泻症状诊断及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c742a642e518964bcf847cb5.png)
S iya n g t ia n d e牛病毒性腹泻是黏膜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也叫黏膜病或牛病毒性腹泻。
该病的临床特征为黏膜发炎、糜烂坏死和腹泻.它的主要发病原因是牛的黏膜病毒在牛的体内大量的生长,破坏力相应的免疫机制。
该病主要传染源是有病的动物和本身带有相应病毒的动物。
无论是老牛还是小牛,都会感染这种疾病,死亡率相当高。
因此,掌握该病的诊断方法十分重要。
一、牛病毒性腹泻的症状1、急性症状的特点感染病毒之后,不管是小牛还是大牛首先出现发热和腹泻的症状,发热和牛情绪低沉发生的时间较早,而腹泻会晚出现2~7天,并且双相热出现的几率非常的高。
其主要特点是高热,而且一般都是四十度以上,通常持续三到五天后消失。
一段时间之后再次出现。
这种两次的高热过去以后,牛腹泻的症状就会出现,并且肠胃也会发生糜烂。
开始时,牛表现为情绪低落,萎靡不振,没有食欲等症状,且呼吸急促。
当第二次高热出现的时候,多种症状出现,表现为没有食欲,产奶量骤降。
同时发生不同程度的口腔糜烂,并且流涎不止。
在出现急性感染的时候,由于病牛的白细胞急剧下降,会造成淋巴组织破坏。
急性感染同时还会让血小板减少。
其后果就是鼻子流血,腹泻的时候带血。
2、流行情况(1)本病的自然感染仅见于奶牛、黄牛、水牛、牦牛等,无明显的种间差异。
本病感染率很高,大约70%的2岁以上牛有牛病毒性腹泻抗体存在。
本病毒可以在不同反刍动物之间互相感染。
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是主要传染源。
(2)本病的传播途径有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两种。
感染的主要部位是经消化道和呼吸道,病毒还可经胎盘发生垂直感染。
使犊牛出生后,即成了被感染牛,死亡率很高。
而幸存的牛在不断排毒,又成为本病传染源。
病毒血症期的公牛精液中带毒,在自然交配时感染母牛,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3)本病呈地方性流行,尤以6~18个月龄的犊牛易发。
本病发生部手机界的影响,自然病例常年均可发生。
在封闭式牛群中可呈暴发式,在新疫区犊牛急性病例可达25%,在老疫区病例较少,大多数呈隐性感染,感染率达50%以上。
牛羊病防治—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动物传染病防治课件)
![牛羊病防治—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动物传染病防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09ea3ac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58.png)
毒苗不稳定;也有用猪瘟兔化弱毒苗免疫成功的例子。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
概念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瘟病 毒属)引起的传染病。
特征为腹泻、粘膜坏死、双相热(在数日内连续出现2次发热,每次 发热持续时间2-3天,两次发热最高温度和持续时间都类似,发热间期1-6 日不等)、白细胞减少、病死率高。
病原
牛病毒性腹泻病病毒,又称粘膜病病毒,黄 病毒科,瘟病毒属 1.球型,有囊膜,直径35-55nm,单股RNA; 2.可在多种细胞上培养生长; 3.抵抗力一般; 4.耐过牛可获得长期免疫。
流行病学
各年龄牛易感。黄牛>水牛>牦牛,犊牛发病较多; 病牛为主要传染源,分泌物、排泄物含毒; 直接或间接接触性传播,消化道、呼吸道传播多见,也可垂
直传播; 全年发病,寒冷季节如冬春多发。
症状
潜伏期:7-10天 急性型:少见,多见于流行初期 1. 突发,T 40-42℃,双相热,在发热期白细胞明显减少,呼吸心跳加快,精神沉
2. 蹄间和蹄冠部皮肤糜烂、溃疡。 3. 特征性病变为食管粘膜有纵行排列的小糜烂斑。 4. 消化管淋巴结水肿。 5. 先天感染的犊牛常见断: 流行特点,急性病例
症状病变可初诊。
类症区别: 口蹄疫, 牛瘟等。
实验室确诊: 病原分离鉴定, 血清中和试验。
防治
加强检疫,防止病原引入。 发现病例及时隔离、诊断、淘汰、消毒;尸体、排泄物、分泌物、
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停止。 2. 咳嗽、流泪、流涎、流涕。 3. 粘膜充血、水肿、坏死性炎症: ① 鼻镜、口腔粘膜糜烂、呼气恶臭; ② 严重腹泻、水泻,含粘液、坏死片; ③ 蹄冠部皮肤糜烂、坏死、跛行。 4. 孕牛流产;病程1-2周,或有3-4周,高致死。
牛黏膜病防治措施
![牛黏膜病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4cb0ed9567ec102de3bd8988.png)
动物诊所·养殖牛黏膜病防治措施牛黏膜病又称病毒性腹泻病,或简称牛病毒性腹泻,是牛的一种重要传染病,多发生于冬季和春初。
一、流行特点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的牛都易感,但以6~8月龄的小牛症状最重。
急性期病牛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均含多量病毒。
慢性病牛往往发生持续感染,在血液和眼、鼻分泌物中可长期分离出病毒。
康复牛可带毒6个月之久。
本病在新疫区可呈全群爆发,在老疫区多见轻型病例,以小牛发病为主。
二、临床症状本病潜伏期7~10天。
临床上一般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即使是同型病例,其症状往往差别很大。
急性型常见于幼犊,病死率较高。
病初呈上呼吸道感染症,表现发热(40~42℃)、流鼻液、咳嗽、呼吸急促、流泪、精神委顿等。
有的呈双相热,而后口黏膜发生糜烂或溃疡,出现腹泻。
糜烂见于唇内、齿龈、上颚、颊部和舌面以及鼻镜、鼻孔周围,散在浅表、细小,不易被发现。
腹泻粪稀如水,混有黏膜和血液,恶臭。
泌乳牛的泌乳量减少或停止泌乳。
有的发生趾间皮肤溃疡、蹄冠炎、蹄叶炎和角膜水肿。
重症病牛多于5~7天内因急性脱水和衰竭死亡。
病理变化主要是口腔、食管、胃肠黏膜的水肿和糜烂,其中以食管中呈纵性的小糜烂最有特征性。
慢性型多由急性型转化的。
口黏膜反复发生坏死和溃疡,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流鼻液,鼻镜有干痂,眼睛经常多量流泪,或流黏糊透明的分泌物。
有的发生慢性蹄叶炎和严重的趾间坏死,病牛跛行。
有的皮肤皲裂,出现局限性脱毛和表皮角化。
这种病牛通常呈持续感染,发育不良,终归死亡或被淘汰。
三、防治措施1.止泻。
可用0.1%高锰酸钾溶液3~5升,一次口服,每天1~2次;或用木炭末100~200克,掺水1~2升,一次口服;或用鞣酸蛋白20克、次硝酸铋10克、碳酸氢钠40克、淀粉浆1升,一次口服。
2.消炎。
可用磺胺脒40~60克,碳酸氢钠40~60克,加水适量,一次口服,每天2~3次;或用黄连素2~5克,一次口服。
同时,肌内注射青霉素、链霉素或静脉注射抗生素。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治疗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0438a53f67ec102de2bd896a.png)
‘
特克 塞尔 、 夏洛莱 、 萨伏克羊等 .
牧 局 种 鸡 场 政 制 成 的 股 份 制 企 业 、 t 心 r :; 凭 供 弛 特 的 人 才 f虻势 和
地 理 位 簧 与 中 闰 农 、啦大 学 和 呻1 科 院 等 科 研 单 位 建 立 了 广 泛 的 合
作关 系, 现 饲养 的品种有北 农大粉 3 号 岛产 柴鸡 高产 绿 壳 蛋
大 肠 有 卡 他 性 、 出。 血 性 、 溃 疡 性 以 肌 注 或 静 注 。
至 不 同 程 度 的 坏 死 性 炎 症 肠 . 淋 巴
3
2
.
-2
中药 :乌 梅 、 柿
结肿大 。
蒂 、 黄连 、河 子 各
20
克 、
3 预 防与治疗
山 楂 炭 30 克 、 姜 黄 、 茵 陈各 15 克
3● 1 预 防● .
吹过 。 1 3 安 装 喷 雾或喷淋 设 施
.
10 % 以 上 。 要 密切关 注天 气形 势 和 观 察奶 牛 表
传染性疾病 。 多呈 亚 临床性经 过 、 法 。
温 和 的一 种 传染 性 疾 病 多呈 亚 临 ,
3 2 治疗 .
床性经 过或 隐性感染 ,少 数为急性
目前 对 本病 尚无 有
犊 牛 白痢是 由致病 性 大 肠
11 .
对 于 设 有 集 中挤 奶 厅
的牧 场
温 度 稍 高时开 启 风 扇 即可 , 当温 度 超 热 应 激 程 度 调 整 热 应 激 补 充 料 的 比例 。 选 变 化情况 调 整 中午喂量 . 一 般 控制 在 日喂
奶 牛 过道 、 待挤厅 和 挤 奶 厅 的 防暑 降 过 3 2 ℃ 时 就要 考 虑 开 启喷 淋 或 喷 雾设 施 。 用 奶 牛适 口 性 好 的饲 料 , 尽 量不 用影 响奶 量 的 15 %一 25 % :
牛病毒性腹泻一黏膜病的病原、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防控 - 养牛技术
![牛病毒性腹泻一黏膜病的病原、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防控 - 养牛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3c6a6908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85.png)
牛病毒性腹泻一黏膜病的病原、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防控-养牛技术牛病毒性腹泻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各种年龄的牛都易感染、以幼龄牛易感性最高。
牛病毒性腹泻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病理过程复杂、临床症状多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发热、腹泻、黏膜溃疡、母畜繁殖障碍、持续性感染、免疫耐受与免疫抑制等为主要临床特征。
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牛病毒性腹泻一黏膜病的病原、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防控。
1、病原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属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成员,与猪瘟病毒、边界病毒在基因结构抗原方面存在着相关性。
该病毒是一种具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该病毒仅有一种血清型,但不同毒株间存在一定的变异,根据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细胞病变的能力,可分为致细胞病变型和非致细胞病变型两种生物类型。
该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但处于血液和组织内的病毒在低温条件下稳定,真空冻干的病毒可在- 70℃~- 60℃的温度下保存多年,在26℃~37℃的条件下放置24 h,大部分病毒丧失活性,在pH值3以下或56℃条件下几分钟即可将其完全灭活。
对氯仿、乙醚、胰酶等较敏感,一般消毒药即可将其杀灭。
2、流行特点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病和流行无明显季节性变化,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季、春季发病率较高。
该病常呈地方性流行,在规模化牛场常呈暴发性流行,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牛对该病都有易感性,但以6~18个月龄的牛发病率较高。
肉牛的发病率要高于奶牛。
由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与同属内的猪瘟病毒和绵羊边界病毒存在抗原相关性,血清学上存在交叉反应,而且能够突破宿主特异性发生交叉感染,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不仅可感染牛,也能感染绵羊、山羊、猪、鹿和其他反刍动物。
病牛和康复带毒牛是主要传染源。
病牛及带毒牛的分泌物、排泄物、精液以及流产的胎儿都含有大量病毒。
该病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和呼吸道,健康牛可通过与病牛直接接触被感染,也可经被病牛污染的饮水、饲料、器具等被感染。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诊断与防治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诊断与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53ec5be4aeaad1f346933f4c.png)
Ke r s b v n ia ir h a mu o a ie s iu ;d a n ss r v n ;c r y wo d ; o i e v r l a r e - d c s l s a ev r s i g o i ;p e e t u e d
市 自治 区查 出了该病 。近年来 我 国乳牛 进 口数 量急
维普资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8
J u n l fAnma ce c n trn r e iie o r a i lS in ea dVeeiay M dcn o
Vo. 7 12
No 2 .
20 08
牛 病 毒 性 腹 泻 一黏 膜 病 的 诊 断 与 防 治
病 情况 、 临床 特征 、 剖检 变化 、 实验 室诊 断等情 况 , 牛病 毒性腹 泻病 毒感 染 的病例 进行 了诊 断 , 对 采
取 了相 应 的 防 治措 施 , 得 了较 好 的 效 果 。 取
关键 词 : 牛病毒性 腹 泻一黏 膜病病 毒 ; 断 ; 防 ; 诊 预 治疗
中 图 分 类 号 :8 8 2 ¥ 5.3 文献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46 0 ( 0 8 0 —0 80 1 0 —7 4 2 0 ) 20 0 —4
张 宁 秦建 华 ,
(. 1 河北 省畜牧 兽 医研 究所 , 河北 保 定 0 1 0 ;. 7 0 0 2 河北农 业 大学动物科 技学 院)
摘
要: 牛病毒 性腹 泻一黏膜 病是 由牛病毒性 腹 泻病毒 引起 的一 种 复 杂、 多种 临床 类 型 的疾病 。 呈
临床 上 以发热 、 膜 溃疡糜烂 、 黏 白细胞减 少、 泻 、 腹 怀孕母 牛流产 或产 畸型胎 儿为主要 特征 。根据发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防制措施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防制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d35cbef8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0a.png)
r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online _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防制措施迪力穆拉提•图尔荪(新疆温宿县恰格拉克乡农业(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843108)摘要: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是牛感染病毒后发生的一种 传染病遥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 o vine 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virus ,BVDV )为BVD-MD 的病原。
在临床病例中以8月龄-2 岁龄的牛发病率最高,患病牛发病以后在临床中主要表现为高 烧,黏膜出现糜烂和坏死,以及腹泻症状。
BVDV 也可感染其他反刍动物和猪,但是其他动物感染BVDV 后一般不会出现临床症状,多是隐性带毒者。
本文对BVD-MD 的病原,流行病学、发 病机理、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防控措施进行了阐述,望对相关工作者带来帮助,降低此病的发生,促进养牛业发展。
关键词:牛;中山热;流行病学;临床症状;治疗;预防1病原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bovine 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virus,BVDV)也被称为黏膜病病毒(mucosal disease virus,MDV)O 其隶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MDV 的病毒粒子外观呈现圆形, 病毒粒子直径约为50 nm,表层有囊膜。
MDV 对氯仿和乙醚具有 高度的敏感性袁对外界的环境不具有耐受性袁一般的消毒剂均可将MDV 杀灭。
2流行病学自然感染条件下,牛等反刍动物和猪均对BVDV 易感,但8月龄-2岁龄的牛易感性最高,其他年龄的牛感染BVDV 后呈隐 性感染。
BVDV 在一年四季中均具有很强的流行性,但在冬季和春季流行广泛。
主要传染源为患病牛和带有BVDV 的牛,其排泄 物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可对健康牛进行感染。
BVDV 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行感染,也可以进行垂直传播。
流行特点:新疫 区中的急性病例占主要部分,但是不具有很高的发病率,死亡率相当高;舍饲牛和放牧牛均可感染,肉牛比奶牛更易感染叫3发病机理BVDV 感染牛后,主要是在呼吸道黏膜中进行增殖,BVDV 进入到血液中后发生毒血症,随后进入到淋巴组织中,使淋巴坏死,从而使多个器官(脾脏、淋巴管等)产生损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诊断及治疗方法
牛病毒性腹泻也称黏膜病,是由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主要发生于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临诊特征为黏膜发炎,糜烂,坏死和腹泻。
一、病原
病原为腹泻病毒,本病毒有囊膜,对胰醚、乙醇、氯仿等敏感,对低PH(PH<3.0)敏感,对热不稳定,56℃很快失活。
大多数毒株对低温稳定。
二、流行病学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可感染黄牛、水牛、牦牛、绵羊、山头、猪、鹿及小代鼠。
各种年龄的牛对本病均易感,以6-18月龄者居多。
患病动物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含有病毒。
亚临诊感染居多,康复牛可带毒6个月。
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而感染,也可通过胎盘感染。
本病呈地方流行性,常年均可发生,但多见于冬末和春季。
新疫区急性病例多,发病率通常约为5%以上,病死率90-100%。
老疫区则病例较少,发病率和病死率很低而隐性感染率在50%以上。
本病也常见于肉牛群中,舍饲牛群发病时往往呈暴发式。
近年来,猪对本病病毒的感染率日趋上升,不但增加了猪作为本病传染源的重要性,而且由于本病毒与猪温病毒在分类上同为瘟病毒属,有共同的抗原关系,使猪瘟的防制工作变得更加复杂。
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7-14天。
1、急性
急性者突然发病,体温升至40-42℃,持续4-7天,有的可发生第二次升。
随体温升高,白细胞减少持续1-6天。
继而又有白细胞微量增多,有的可发生第二次白细胞减少。
病牛精神沉郁,厌食,眼、鼻有浆液性分泌物,2-3天内可能鼻镜及口腔黏膜表面糜烂,舌面上皮坏死,流涎增多,呼气恶臭。
通常在口内损害之后常发生严重腹泻,开始水泻,以后带有黏液和血液。
急性病例恢复的少见,通常死于发病后1-2周,少数病程可拖延1个月。
2、慢性
慢性病牛很少有明显的发热症状,主要表现为鼻镜上的糜烂,此种糜烂可在全鼻镜上连成一片。
眼常有浆液性分泌物。
蹄叶炎及趾间皮肤糜烂坏死、跛行。
淋巴结不肿大,大多数患牛均死于2-6个月内,也有些可拖延到1年以上。
母牛在妊娠期感染常发生流产,或产下先天性缺陷犊牛。
最常见的缺陷是小脑发育不全(即妊娠100-200天被感染)。
患犊可能只呈现轻度共济失调或不能站立。
四、病理变化
主要病理变化:鼻镜、鼻腔黏膜、齿龈、上腭、舌面两侧及颊部黏膜有糜烂及浅溃疡,严重病例在咽喉黏膜有溃疡及弥散性坏死。
特征性损害是食道黏膜糜烂,呈大小不等形状与直线排列。
瘤胃黏膜偶见出血和糜烂,第四胃爆炎性水肿和糜烂。
肠壁因水肿增厚,肠淋巴结肿大。
蹄部趾间皮肤及全蹄冠有糜烂、溃疡和坏死。
五、诊断
在本病严重暴发流行时,可根据其发病吏、临诊症状及病理变化初步诊断,最后确诊需依赖病毒的分离鉴定及血清学检查。
1、病原学鉴定
病毒的分离应于病牛急性发热期间采取血液、尿、鼻液或眼分泌物,采取脾、骨髓、肠系膜淋巴结等病料,人工感染易感犊牛或乳兔来分离病毒。
也可用牛胎肾、牛睾丸细胞分离病毒。
RT-PCR方法可用检测器官、组织、培养细胞中的病毒。
2、血清学试验
主要包括ELISA、血清中和试验、免疫荧光技术、琼脂扩散试验等,可用于检测血清抗体和BVDV抗原。
六、治疗
本病尚无有效的疗法。
症状轻微的病例不需要特殊治疗,但应供给新鲜的饲料和饮水,并避免外界应激、运输或免疫接种等。
出现临诊特异症状如黏膜糜烂、腹泻的病牛,可对症治疗,应用收敛剂和补液疗法可缩短恢复期。
即补充水分及电解质,保护胃肠黏膜,并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进行预防细菌感染,减少条件性细菌继发感染的可能性。
七、预防措施
1、鉴定并淘汰持续性感染的牛,因为这种牛不易被发现,但一直带毒,并通过分泌物向体外持续排毒。
2、严禁购入带毒的牛、羊和猪。
3、有灭活疫苗进行充分免疫,初始免疫至少需要2次,
间隔30天再进行一次免疫,以确保产生足够强的免疫力。
4、活牛在运输前要进行检疫,防止本病的扩大或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