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病毒性腹泻与粘膜病

合集下载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诊断及治疗方法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诊断及治疗方法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诊断及治疗方法牛病毒性腹泻也称黏膜病,是由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主要发生于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临诊特征为黏膜发炎,糜烂,坏死和腹泻。

一、病原病原为腹泻病毒,本病毒有囊膜,对胰醚、乙醇、氯仿等敏感,对低PH(PH<3.0)敏感,对热不稳定,56℃很快失活。

大多数毒株对低温稳定。

二、流行病学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可感染黄牛、水牛、牦牛、绵羊、山头、猪、鹿及小代鼠。

各种年龄的牛对本病均易感,以6-18月龄者居多。

患病动物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含有病毒。

亚临诊感染居多,康复牛可带毒6个月。

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而感染,也可通过胎盘感染。

本病呈地方流行性,常年均可发生,但多见于冬末和春季。

新疫区急性病例多,发病率通常约为5%以上,病死率90-100%。

老疫区则病例较少,发病率和病死率很低而隐性感染率在50%以上。

本病也常见于肉牛群中,舍饲牛群发病时往往呈暴发式。

近年来,猪对本病病毒的感染率日趋上升,不但增加了猪作为本病传染源的重要性,而且由于本病毒与猪温病毒在分类上同为瘟病毒属,有共同的抗原关系,使猪瘟的防制工作变得更加复杂。

三、临床症状潜伏期7-14天。

1、急性急性者突然发病,体温升至40-42℃,持续4-7天,有的可发生第二次升。

随体温升高,白细胞减少持续1-6天。

继而又有白细胞微量增多,有的可发生第二次白细胞减少。

病牛精神沉郁,厌食,眼、鼻有浆液性分泌物,2-3天内可能鼻镜及口腔黏膜表面糜烂,舌面上皮坏死,流涎增多,呼气恶臭。

通常在口内损害之后常发生严重腹泻,开始水泻,以后带有黏液和血液。

急性病例恢复的少见,通常死于发病后1-2周,少数病程可拖延1个月。

2、慢性慢性病牛很少有明显的发热症状,主要表现为鼻镜上的糜烂,此种糜烂可在全鼻镜上连成一片。

眼常有浆液性分泌物。

蹄叶炎及趾间皮肤糜烂坏死、跛行。

淋巴结不肿大,大多数患牛均死于2-6个月内,也有些可拖延到1年以上。

母牛在妊娠期感染常发生流产,或产下先天性缺陷犊牛。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诊治工作研究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诊治工作研究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诊治工作研究【摘要】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是一种常见的牛群中的传染病,严重影响了牛的健康和生产效益。

本文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等方面对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进行了全面的诊治工作研究。

研究发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控制至关重要,而且合理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通过本文的诊治工作研究可以帮助兽医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提高防控水平。

诊治工作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进一步深入探讨病毒传播机制和疫苗研发,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全面控制提供更多有效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诊治工作、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案、预防措施、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养牛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但在养殖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疾病问题。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是一种常见的牛群传染病,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致病性,给牛群的健康和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发展,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养牛产业造成了重大损失。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主要通过飞虫、粪便等途径传播,易在牛栏之间传播,一旦出现疫情很容易引起全群感染。

该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腹泻、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牛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

及早进行诊断和治疗对于控制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方法、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为今后更好地诊断和防控该病提供参考。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有望提高兽医工作者对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认识,为减少疫情发生、改善养牛产业健康状况提供重要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诊治工作,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的综合分析,为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提供依据。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对养牛业影响凸显——牛病毒性腹泻病的危害及防控意义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对养牛业影响凸显——牛病毒性腹泻病的危害及防控意义

牛病毒性腹泻 病 的危 害及防控意义
张守红 ’ ,李金 岭 ,李玉彬 。 玉甫 ,岳 ,谭景库
(. 1 黑龙江省双城畜牧兽 医局 , 黑龙江双城 1 0 0 2 黑 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 5 1 0; . 黑龙江双城 1 0 3 黑龙江省双 5 1 1 1; 城双龙动物诊所 ,黑龙江双城 1 0 1; . 1 5 1 4 黑龙江省铁路 兽医卫生处绥化段 ,黑龙江绥化 1 2 5 0 4; 5 5 黑龙江格跃 玛蓝十字兽医诊断 中心 。黑龙江哈 尔滨 1 0 0 . 5 0 0)
牛 病 毒 性 腹泻 /黏膜 病 ( V / B D
给予 足够 的重 视 。
生 免疫 抑 制 ,引起 持 续 性 病毒 血 症 ,
MD) 是 由 牛 病 毒 性 腹 泻 病 毒 ( V V)引起 牛 的一 种重 要疫 病。 B D
该 病毒 属 于 黄病 毒 科 (l ii d e, Fa vr a) v i
B V具 有 较 大 的 变 异 性 ,根 VD 据 病 毒 的 基 因 组 差 异 及 其 在 细 胞 培 养 方 面 的 生 物 学 特 性 的 不 同 ,将
如果小牛正 常产 出,病毒血 症能持 续 地带入成年 期 ,这 种牛临床貌 似
健 康 ,血 清 中 又 无 保 护 性 抗 体 ,但 体 内 始 终 带 毒 ,是 牛 群 中 最 危 险 的
更 多 的 引起 牛 的 肺 炎 性 死 亡 。 然 而 各 个 基 因型 的 亚 型 间 在 血 清 学 反 应
近 年来 ,大批 地从 外 国引进 种 牛 ,
使许 多地 区传入 本病。 因此 ,必须 旦 感 染 , 常 常 通 过 胎 盘 而 使 胎 儿 产
投稿 信箱s d 2 0 @2 3 n t 9 y k 0 7 6 . e I 2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实验室诊断技术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实验室诊断技术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实验室诊断技术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需要采用实验室检测对病毒进行识别,为病毒诊断提供有效依据。

随着对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诊断技术的深入研究,已经建立了多种诊断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诊断方法,本文将主要的方法介绍如下,供参考和选择。

1 临床表现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引起,对牛具有较大的危害,该病的潜伏期7~10d。

该病的临床症状比较明显可分急性和慢性两种。

(1)急性病症潜伏期一般在1周左右,病牛将出现持续高烧、精神不振等症状。

严重时,将会引发腹泻,致使牛体内水分流失,使其体温升高,进而引发牛的死亡。

(2)慢性病症病牛的体温长期偏高,临床表现不如急性腹泻剧烈,但同样会对牛造成较大影响。

而且,牛的眼角、鼻腔会出现大量的分泌物,导致牛逐渐消瘦,使其失去健康的体征。

该病后期,病牛会极度消瘦,黏膜会出现大量的充血,肠道伴有粘液、气泡等,导致牛无法正常采食,使其逐渐衰弱而死亡。

所以,需要做好该病的防治工作,避免该病的发生和流行,应结合实验室诊断的方式,使病变能够得到及早预防,降低粘膜病对牛的影响。

2 实验室诊断技术2.1 免疫过氧化物酶技术该技术具有较强的可靠性,诊断结果较为准确。

采用该技术检测时,需要对BVD-MDV抗原进行检测,对其分布状况进行确定,对抗原,需要采用过氧化物酶进行处理,制作组织切片,抗原将固定在组织中,确保抗原检测精确度。

切片需要采用0.02%蛋白酶进行处理,在4℃环境下,对切片进行消化处理,提高切片对酶的亲和度。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属于持续性的病毒血症,对组织的影响较为严重,对病毒抗原应进行严格检测,提高病原检测技术的有效性。

对BVD-MDV可以采用间接鉴定形式,通过过氧化物酶对切片的着色检查,借由免疫荧光法进行检验,进而可以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确保染色后的细胞能够肉眼可见。

2.2 蛋白A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电镜检查是病毒诊断的重要方式,能够实现病毒粒子的检测,对病毒粒子进行敏感识别。

牛病毒性腹泻 黏膜病

牛病毒性腹泻 黏膜病

2015年第7期(下半月)农民致富之友Nong Min Zhi Fu ZhiYou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芦刚(盘锦市双台子区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盘锦124000)科研◎畜牧兽医[中图分类号]S8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5)07-0242-01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主要发生于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黏膜发炎,糜烂,坏死和腹泻。

本病简称牛病毒性腹泻或牛的黏膜病。

1病因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又名黏膜病病毒是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成员。

为单股RNA,有囊膜的病毒,直径50-80nm,呈圆形。

本病毒能在胎牛肾,睾丸,肺,皮肤,肌肉,鼻甲,气管及猪肾等细胞培养物中增殖传代,也适应于牛肾传代细胞系。

BVDV株中有的能引起培养细胞形成空泡及死亡,有的毒株只能使培养细胞产生较少的可见变化,感染细胞呈现正常状态。

病毒主要分布在血液,精液,脾,骨髓,肠淋巴结,妊娠母畜的胎盘等组织及呼吸道,眼鼻的分泌物中。

本病毒对乙醚,氯仿,胰酶等敏感,pH为3以下易被破坏,50℃氯化镁中不稳定,56℃很快被灭活,血液和组织中的病毒在-70℃可存活多年。

流行病学:本病可感染黄牛,水牛,牦牛,绵羊,山羊,猪,鹿及小袋鼠,家兔可人工感染。

各种年龄的牛对本病毒均易感,以6-18月龄者居多。

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患病动物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含有病毒。

今年来自欧美一些国家猪的感染率很高,一般不表现临床症状,呈亚临床感染。

康复牛可带毒6个月。

直接或间接接触都可传播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胎盘感染。

本病呈地方流行性,常年都可发生,但多见于冬末和春季。

新疫区急性病例多,不论是放牧还是舍饲,大小都可感染发病,发病率不高,约为5%,病死率为90%-100%,老疫区则急性病例很少,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低,而隐性感染率在50%以上。

本病也常见于肉牛群中,关闭饲养的牛群发病时往往呈暴发。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诊治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诊治

物多 因食入 被污 染 的饲 料 、饮水 或 吸入 带 毒 的 飞沫 而 被 感 染 , 病
毒 可 通 过 胎 盘 引起 垂 直 感 染 , 带 病 公 牛通过 自然 交配 或人工 授精 方式感 染母 牛 。本病一 年 四季均
4 2 ℃, 高 热稽 留 , 精神沉郁 , 食 欲
单股 R N A病毒 ,呈球形 ,有囊 膜, 直 径5 0 ~ 8 0 n m, 其对 高温较 为 敏感 , 5 6℃ 条 件 下 可 很 快 被 灭
奶 牛 翻 胃 吐 革 是 由于 奶 牛 脾 胃 受 寒 或 脾 胃虚 弱 而 致 的 一
瘤 胃蠕动 4) .  ̄ / 2 mi n ,其被 毛粗 乱
急性病例发病突然 ,体温 4 0  ̄
间皮肤溃烂 ,皮肤与蹄壳结合部 出现 分离 。
3 . 2 病 理 变 化 病 死 牛 消 化 道
被感 染 。 该 病 毒 与 猪 瘟 病 毒 为 同 属 病毒 , 这 两 种 病毒 含 有共 同 的可 溶 性抗 原 , 因而 二者 在 琼 脂 扩 散 试验 、 中和 试 验 、 免 疫 荧 光 试 验
3 . 1 临床 症状 患 牛体 温 3 9 . 5 ~
牛易感 性较 高 。患病动 物 是本病 的主要 传 染源 ,病 毒通 过病 畜 的
排 泄 物 向外散 播 。本病 主 要经 呼 吸道和 消化道 引起感 染 ,易感动
牛 病 毒 性腹 泻一 黏 膜 病 的病 原 为 牛 病 毒 性 腹 泻 病 毒 属 黄 病 毒科 、 瘟 病 毒 属成 员 , 该 病 毒 为
严 重腹 泻 , 粪 便恶 臭 , 粪 中常带 有 黏 液 或血 液 ,部 分病 牛发 生蹄 叶
炎, 其趾 问皮 肤溃 烂 , 皮 肤 与蹄 壳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诊治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诊治

科学养牛今日畜牧兽医年第期E -m a i l :j r x m s y @126.c o m5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病是由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 )(又称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毒BVD-MDV )引起的,临床上以发热、腹泻、消化道黏膜发炎、糜烂、持续感染与免疫耐受、繁殖障碍、血小板减少与出血综合症为主要特征。

该病呈世界性分布,广泛存在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匈牙利、加拿大、阿根廷、日本、印度等国家。

1983年我国李佑民等首次从流产胎儿的脾脏中分离到BVDV 。

目前我国新疆、内蒙、宁夏、甘肃、青海、河南、河北、山东、四川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查出了该病。

由于大部分感染BVDV 的牛呈隐性感染,不表现独特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诊断起来比较困难,从而增加了防治的难度。

本文就某牛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的病例做一详细的诊治分析。

1发病情况保定市某奶牛场饲养68头奶牛,2007年7月12日,该牛场中有5头6月龄牛相继发病,其中1头牛于3天后死亡。

经流行病学调查,该牛场曾于2004年发生过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当时犊牛的发病率高达60%以上;2006年4月该场又发生过犊牛腹泻、死亡。

根据发热、腹泻、口腔黏膜溃疡等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初步诊断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

2临床症状急性期病牛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流鼻汁,咳嗽,呼吸急促,体温升高至41℃~42℃,颊黏膜乳头出现出血斑,上颚出现浅表溃疡,严重腹泻,稀粪呈水样,后期带有黏液和血液。

未死亡感染牛转为慢性,表现食欲不振,进行性消瘦,间歇性腹泻,齿龈发红,鼻镜上有多个糜烂病灶,甚至整个鼻镜糜烂病灶连成一片。

3病理变化剖检尸体消瘦,脱水;皮下组织充血,鼻腔黏膜潮红,充血;整个消化道广泛性出血、水肿,其中十二指肠点状出血,肠壁菲薄,空肠黏膜条状出血,肠内容物为红色,含有大量气泡和黏液;真胃弥漫性出血,水肿,有小的溃疡;淋巴结肿大,切口外翻,有浑浊液体流出。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诊断及防制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诊断及防制
膜 有较 规 贝 的纵 向排列 的 出血 条纹 , 0 空 肠 和 甸 肠 有 点 状 或 斑 状 出血 , 黏 膜 呈 片 状 脱 落 ; 盲肠 和 大 结 肠 末 端
二 ,流 行病学
流行 ,发病后 可获得长期坚强免疫,
( )传染源 病牛和 带毒牛是 老 疫 区为 散发 。 一
入 使用,有资料表 明猪瘟兔化弱毒
疫苗对 B VD 的 防 制 有 较 为 理 想 的
性 ,保证疑似 病例及时 送往专业 实 效 果 ,然而 ,其 防制 机 理 有 待 研 究 ,
验 室 进 行 诊 断 。 目前 ,世 界 上 许 多 养 牛 业 发 达 国 家 都 建 立 了该 病 的流 尚 不 能 与 国家 防 控 体 系 相 融 合 ,难 以 推 广 应 用 。 因此 ,尽 早 研 制 和 生 产 用 于 B D 防控 的 疫 苗产 品 ,是 防 V 控 和最 终消 灭 B D所 必需 的 。 V
等 在纽 约首 次发 现 ,牛病 毒性 腹泻 病 清 型 。病毒 可 在
( ) 由牛病毒性腹泻病 毒引 BvD 是
胎 牛 的 肾、脾、
起的牛传染病 , 其特征是急性糜烂性 睾九、气管、鼻 口炎、消化道黏膜糜烂坏死、胃肠炎 甲、肺 、皮肤等
和腹泻。在多数牛群中感染率高,但 组 织 细 胞 中生
临 床 发病 率 低 。 本病 呈 全 球 性 分 布 , ;长 。常 用 的是胎
各养牛业发着 严重 的污 染 。

;原 代细 胞或 二倍

体细 胞 , 的毒 有

病原学
株 有 致 细 胞 病 变 作 用 , 的 毒 株 则 有
干 的病毒 在 一 0 ~ 一 0 6℃ 7 ℃可 保 存

牛病毒性腹泻性黏膜病防控技术

牛病毒性腹泻性黏膜病防控技术

2024年第3期世界热带农业信息牛病毒性腹泻性黏膜病(Bovine 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BVD-MD)是一种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牛病毒性腹泻性黏膜病的病原体是一种BVDV病毒,主要通过接触传播。

该病毒可以引起牛只的急性和慢性感染,导致牛只出现繁殖障碍、免疫功能抑制和生长发育迟缓等问题,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目前,BVD-MD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牛养殖业的主要疾病之一。

在中国,随着养殖业发展和国际贸易的不断增加,BVD-MD病例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因此,加强BVD-MD的防控工作对于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围绕BVD-MD的流行病学分析、临床症状分析和防控措施分析展开讨论。

1流行病学分析BVD-MD传播和流行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季节性。

一些地区疫情发生率高,尤其是在传统牛业发达的地区,病毒传播更加广泛。

同时,在冬春季节,气候干燥,牛只免疫力下降,易发生疫情[1]。

此外,牛只之间的密切接触也是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

集体饲养场、交易场所等场所易于形成传染病的传播源,也是疫情发生高危区域。

因此,加强对这些场所的管理和监测,对疫情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BVDV病毒具有强大的潜在传播能力,因为感染病毒的牛只往往并不会表现出严重的临床症状,病毒很容易通过牛只间的接触和体液等途径传播,从而增加了病毒在养殖场内流行的可能性。

因此,在日常养殖管理中,应加强对病毒的诊断和研究,以制定更加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2临床症状分析BVD-MD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一般可以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

在急性期,感染的牛只可能表现出食欲不振、发热、腹泻、消瘦、呼吸困难、泪流、鼻流等症状。

一些牛可能只出现不同程度的病情,有些病例甚至可能无症状[2]。

在慢性期,牛只可能表现出生长缓慢、发育不良、不育、泌乳量减少、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等症状。

BVDV感染还可能引起牛只永久性黏膜病(Mucosal Disease,MD),这是一种严重的病情。

牛病毒性腹泻 黏膜病

牛病毒性腹泻  黏膜病

防治
• 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疗法,对于发 病的牛为了增强其抵抗力,防止 继发感染,应投予营养剂和抗生 素类药物。为了缓和其因下痢引 起的脱水症状要进行补液。 目前国外已选育出弱毒株并制成 疫苗,接种后免疫持续时间较长, 但有接种反应,孕畜不宜使用。
• 本病一般称为牛病毒性腹 泻或牛黏膜病,是一种广 泛传播的接触性传染病。 其特征是发热、鼻漏、腹 泻、咳嗽、消瘦、白细胞 减少、消化道和鼻腔黏膜 发生腐烂和溃疡及淋巴组 织显著损伤。
病 因
• 本病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 传染病。本病菌传染源为 患病牛及带毒牛,如患病 牛的鼻漏、泪水、尿、粪 便、乳汁以及精液等均含 有病毒。本病以直接接触 或间接接触方式传播。
• 在自然条件下牛、水牛和鹿对 本病易感,在牛群中任何年龄 牛均可以感染本病,但幼龄牛 易感性较高,成年牛对本病抵 抗力较强。本病多发生于冬春 季节。一般经口感染此病,在 牛群中有时发病率高,致死率 很高,但偶然也出现发病率不 高,而致死率很高的现象。
症 状
• 本病潜伏期7-14天,人工感 染2-3天。在临床上分为急 性、慢性经过。 急性病牛主要表现为突然 发病,体温升高到40-42℃, 持续2-3天。
• 重症时孕牛发生流产,乳 房形成溃疡,产奶量减少 或停止。病母牛所产的犊 牛发生下痢,在口腔、皮 肤、肺和脑有坏死灶,在 体温升高的同时白细胞减 少。
• 慢性病例临床症状不明显或 逐渐发病,生长发育受阻, 消瘦,体重逐渐下降。比较 特殊的症状是鼻镜上的糜烂, 这种糜烂可在鼻镜上连成一 片。此外,由于蹄叶炎而致 的跛行最为明显,病程较长,1年以上。
• 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 消化道黏膜充血、出血、 水肿和糜烂。特征性损害 是食道黏膜有大小不等的 形态与直线排列的糜烂, 胃黏膜水肿和糜烂。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原学和流行现状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原学和流行现状

群 ;②根 据 种 系 进 化 划 分 。B VDV 物 型 除 了 与 宿 主 细 胞 作 用 不 同 外 ,
基 因组 长 约 l . b 由一 个 开 放 血 清型相 同。生物 型的差 异在黏膜 25 , k
病 ( MD)致病 机制 中发挥 关键 作 用 。
况作 以一 综述 ,以期 为该 病防 治提 供 式 阅 读 框 ( R ) 两 侧 的 5 O F和 ’及 3 ’

些参 考 。

端 非 编 码 区组 成 ,根 据 D V V病 毒
( )V V的危害 持续性 感染 二 BD
V V 基 因组 5 U R序 列 ,将 病 毒 分 为 是 B D 的 主 要 致 病 特 征 之 一 , 目 ’T

B D V V病原 特征
B D 型 和 B D 型两 种 基 因型 , V V1 V V2
前研 究认为 ,由于 B D V V的非 自限 性感染 使其在畜体 内持续 存在 ,在
布 ,大 多数 养牛 国家 都 有流行 ,每 年 死 于该 病 的牛 不少 于 f0 i 万头 ,因持 0 续 感染 等造 成 的间接 损 失达到 数百 亿 美 元 。 此 外 ,该 病 还 可 感 染 猪 、羊 、 鹿 、骆 驼等 多种 动 物 ,给 养殖 业 的健 康 发展 造成 了 巨大 的损 失 。 目前 ,疫 苗 接种 或 淘汰 持续 感染 牛是 该病 的 主
要 综合 防治措 施 。据 调查 我 国 已有 2 0
用牛肾继 代细胞株 MD K培养增殖 个亚型 ; B ③根据致细胞病变效应 。根
病毒 及 制备 疫 苗 。
B VDV 的 病 原 种 类 划 分 方 法 有
据 是 否 使 培 养 细 胞 产 生 细 胞 病 变 效

奶牛和黄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血清抗体检测

奶牛和黄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血清抗体检测

1 材 料 和方 法
1 1 材 料 .
1 1 1 被 捡 牛血 清 ..
无 菌 方法 从 牛 的 静脉 采 血 分
法计算 中和抗体 指数 。
离 血清 , 中黄 牛血 清 10份 , 牛 1 3份 ,6(水 其 2 奶 9 5 ̄ 2 浴 箱灭 活 3 i , H n g液 1 5倍 比稀 释后 用 细 0m n 用 ak : 胞 中和试 验检测 B D M 中和抗体 。 V/D 1 I2 标 准抗原 和 阴、 .. 阳性 血清 由 中国兽 医药 品 监察所 提 供 。B D M V / D病 毒 O eo 2 V株 , 号 rgn C 4 批
12 1 T I 测 定 将 标 准 抗 原 稀 释 成 1 ~ 一 . . C D O 1 0~, 个稀 释度接 种 4个细胞 孔 , 阳性 和空 白对 每 设 照 , 天 观 察 C E情 况 , 每 P 7 d终 判 , 果 T I 5为 结 CD0
1 5. /mL。 0 74
113 培 养细胞 无 菌手 术 采 集健 康 犊 牛睾 丸 组 ..
织 弃被膜 和结 缔组 织 , 涤 后 按 常规 方 法 制备 犊 牛 洗 睾 丸原代 单 层 细胞 , 经检 测 无 B D MD V / V污染 。所
用 犊牛血 清无 B D MD抗 体 。 V/
1 2 方 法 .
脾脏 中分离 到该 病 毒毒 株 , 明我 国也 有 本 病 。随 证
后在 2 0多个省 、 、 市 自治 区查 出本 病 , 染 的动物 有 感 牛、 绵羊 、 山羊 、 、 驼和鹿 等 。笔者对 甘肃某 些地 猪 骆
区奶牛 和黄牛 B D MD血 清 中和抗 体 进行 检 测 , V/ 结
16 0

牛病毒性腹泻

牛病毒性腹泻

牛病毒性腹泻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由粘膜病病毒引起的牛由粘膜病病毒引起的牛、、羊传染病羊传染病。

病畜和带毒者的鼻腔分泌物病畜和带毒者的鼻腔分泌物、、乳汁乳汁、、眼泪眼泪、、尿、粪、精液等都含有病毒精液等都含有病毒,,通过直接通过直接、、间接接触和消化道接接触和消化道、、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

本病多见于6-1818月龄犊牛月龄犊牛月龄犊牛,,发生于冬春季节发生于冬春季节,,多以隐性感染和慢性病例为主感染和慢性病例为主,,急性者少见急性者少见。

发病率与死亡率变动很大与死亡率变动很大。

一病原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又名黏膜病病毒又名黏膜病病毒,,是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成员瘟病毒属的成员。

单股单股RNA RNA RNA,,有囊膜的病毒有囊膜的病毒,,大小为大小为505050--80nm 80nm,,呈圆形呈圆形。

本病毒可在胎牛肾本病毒可在胎牛肾、、睾丸睾丸、、肺、皮肤皮肤、、肌肉肌肉、、猪肾等细胞培养物增殖传代猪肾等细胞培养物增殖传代。

二、流行病学(一)易感动物易感动物::本病可感染黄牛本病可感染黄牛、、水牛、牦牛牦牛、、绵羊绵羊、、山羊山羊、、猪、鹿等鹿等。

(二)传染源传染源::是患病动物和带菌动物是患病动物和带菌动物。

(三)传播途径传播途径::为消化道为消化道。

也可通过胎盘传播盘传播。

(四)流行特点流行特点::新疫区发病较多新疫区发病较多,,可达50%50%,,病死率可达病死率可达909090--100%100%,,老疫区发病和死亡较少死亡较少,,多发于冬末和春初多发于冬末和春初。

三症状急性病例发烧急性病例发烧404040--4242℃℃,白细胞减少胞减少,,鼻眼有浆性分泌物鼻眼有浆性分泌物;;口流涎流涎,,呼吸有臭味呼吸有臭味,,以后腹泻以后腹泻,,带有粘液带有粘液((成胶冻状成胶冻状))和血和血;;跛行。

慢性病例基本同上慢性病例基本同上,,妊娠母畜流产或产死胎和先天性缺陷流产或产死胎和先天性缺陷。

牛病毒性腹泻与粘膜病精品PPT课件

牛病毒性腹泻与粘膜病精品PPT课件
本病多发于寒冷季节,过分拥挤可促进本病发 生。
BVDV的病原学
• 属黄病毒科、瘟病毒属
• 有囊膜,直径25-30nm,正链RNA
• 胎牛肾、睾丸、猪肾、胎羊睾丸可增殖 传代 BVDV。BVDV 可以分成致细胞病变 型(CP)和非致细胞病变型(NCP)。
BVDV的基因结构及其蛋白
5'-Npro(P20)-C(P14)-Erns(gp48)-E1 (gp25)E2(gp53)-P7- NS2-3 (P125)-NS4A (P10)- NS4B (P30)- NS5A (P58)- NS5B (P75)-3',其中C,ERNS, E1,E2是病毒的结构蛋白。其余为非结构蛋白。
近年来,为了避 免非特异性染色反 应,则可以使用单 克隆抗体+生物素化 抗鼠抗体-链酶亲和 素过氧化物酶检测 方法。
分子生物学诊断
1
2
RT-PCR 核酸探针检测
RT-PCR
RT–PCR 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分 子生物学技术,对于检测 BVDV 的 RNA 是一个合适的方法。根据 BVDV 基因组序列合成一对或几对特异性 引物,可以高度特异、敏感的检测 出器官、组织、细胞培养物中的 BVDV,并可区别 CSFV、BDV,还可 对 BVDV 的基因型和生物型作进一 步的鉴定
内容摘要
1
BVDV的流行病学
2
BVDV的病原学
3 BVDV的基因结构及其蛋白
4
BVDV的研究进展
5 6
BVDV的主要诊断方法 BVDV的防治
BVDV的流行病学
传 染 源:病牛和带毒牛是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直接或 间接接触也可以传播;吸血昆虫也是重要的传播 媒介。

牛病毒性腹泻性黏膜病防控

牛病毒性腹泻性黏膜病防控

74牛病毒性腹泻性黏膜病防控阿尔顺(新疆伊犁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动物卫生监督所,新疆伊犁 835300)摘 要:疫病防控是牛养殖管理的关键组成,疫病防控成效直接关系到牛养殖效益。

牛病毒性腹泻性黏膜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需引起充分的重视。

本种疾病的传染性较强,目前尚未出现有效的根除方法,在极大程度上威胁到牛养殖效益。

因此,养殖人员充分了解牛病毒性腹泻性黏膜病的流行特点,构建完善的防控体系,预防牛病毒性腹泻性黏膜病的发生。

关键词:牛病毒性腹泻性黏膜病;流行特点;防控措施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是牛病毒性腹泻性黏膜病的致病原,本种疾病具有较为复杂的病理过程和多样的临床症状,治疗难度较大。

出现本种疾病,会造成严重影响,阻碍到地区养牛业的整体发展。

因此,养殖人员要充分重视牛病毒性腹泻性黏膜病的防控工作,最大程度上降低本种疾病的发生几率。

1 流行特点本种疾病能够感染各个年龄、各个品种的牛只,6-18月龄的牛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牛病毒性腹泻性黏膜病的传染性较强,传播方式分为直接接触与间接接触两种,消化道、呼吸道是主要传播途径。

如果病毒感染到妊娠后3个月的母牛,将会通过胎盘对胎儿进行感染[1]。

牛患病之后,病毒将会大量存在于分泌物、排泄物中,导致饮水、饲料、器具等遭受到污染,进而感染到其它健康牛。

本种疾病的地方性流行特征明显,随时出现。

其中,冬季、春季具有相对较高的发病率。

相较于奶牛来讲,肉牛往往具有更高的发病率。

此外,病毒不单会对牛进行干扰,山羊、绵羊等其他反刍动物也可能遭到病毒感染。

2 临床症状牛病毒性腹泻性黏膜病具有1-2周左右的潜伏期。

结合病牛病程长短差异,可从急性型、慢性型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划分。

犊牛群体容易出现急性型症状,患病牛精神、食欲明显消退,体温短时间内快速升高,能够达到40℃以上,高温状态持续时间较长。

病牛呼吸急促,咳嗽症状明显,且有浆液性分泌物由眼、鼻等部位流出。

病情发展过程中,将会再次升高体温,出现鼻镜糜烂、表皮脱落等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糜烂、坏死情况出现于病牛的口腔黏膜与舌面上皮部位,显著增多流涎,呼出恶臭气体。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1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1

四、症状
潜伏期 7~14天。 急性 多见于幼龄犊牛,表现突然发病,体 温升高达40~42℃,白细胞减少,精神沉郁,厌 食。鼻有浆液性分泌物,2~3天内鼻镜及口腔粘 膜糜烂,舌面上皮坏死,流涎增多。腹泻,开始 水泻,以后带有粘液和血液,甚至在腹泻粪便中 混有脱落的粘膜。有些病牛出现蹄叶炎及趾间皮 肤糜烂,导致跛行。多数以死亡为转归。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牛肠粘膜出血、糜烂和溃疡
六、诊断
1. 临诊诊断 根据犊牛腹泻,血痢,粪便中 带有血液、粘膜,病死率高粘膜糜烂出血, 肠粘膜脱落等
2.病毒分离鉴定 取发热期病牛的血液、 尿、鼻眼分泌物,病死牛取脾、骨髓、淋巴结 等病料,接种牛肾、睾丸细胞培养分离病毒, 也可接种易感犊牛进行病毒分离。
2.传染源 病牛和带毒动物是本病主要的传染源,病毒 经各种排泄物和分泌物排出。绵羊多为隐性感染 并可排毒。康复牛可带毒6个月。
3.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感染,另外 也可通过胎盘发生垂直感染。 4.流行特点 新疫区的牛发病率约5%,其致死率多达 90~100%,而老疫区发病很少,多数为隐性 感染。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牛腹泻,脱水消瘦,衰竭死亡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牛鼻粘膜严重出血
五、病理变化
本病主要病变表现在消化道和淋巴组织。 鼻镜、鼻孔粘膜、齿龈、上腭、舌面两侧及 颊部粘膜有糜烂及浅溃疡,严重病例在咽、喉头 粘膜有溃疡及弥散性坏死,最有特征性的病变是 食道粘膜糜烂,大小不等呈直线性排列。 瘤胃粘膜出血、糜烂,真胃粘膜炎性水肿、 糜烂。
3.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的抵抗力 本病毒对外界环境因素抵抗力不强,56℃很 快即被灭活,对脂溶剂敏感,-70℃可保存多 年。常用消毒药对本病毒有良好消毒效果。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1型+2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副流感(3型)三联灭活疫苗(E2蛋白+C1株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1型+2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副流感(3型)三联灭活疫苗(E2蛋白+C1株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1型+2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副流感(3型)三联灭活疫苗(E2蛋白+C1株+HB01株)的研制与免疫效果评价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1型+2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副流感(3型)三联灭活疫苗(E2蛋白+C1株+HB01株)的研制与免疫效果评价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1型+2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副流感(3型)三种疾病是严重威胁牛群健康的病原体,对牛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为了控制这些病原体的传播和感染,科学家们不断努力研制出更加安全有效的疫苗。

本文将介绍一种三联灭活疫苗的研制过程及其免疫效果评价。

首先,研究人员从三种病原体中分离出不同株系,并通过不同培养基和条件进行大规模培养。

研究人员通过多次传代,筛选出适宜的毒株C1和HB01分别用于制备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和牛副流感的病毒抗原。

同时,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病毒基因组进行测序,鉴定E2蛋白的序列。

在获得病毒抗原和E2蛋白的基础上,研究人员通过灭活方法制备了三联疫苗。

灭活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温度和时间,以保证病毒的完全灭活,同时尽量保持病毒抗原的免原性。

制备好的灭活疫苗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包括疫苗的病毒含量、清晰度和稳定性等指标的检测。

接下来,研究人员进行了免疫效果评价实验。

实验使用健康的牛作为试验动物,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接种三联疫苗,对照组接种无关疫苗或生理盐水。

在接种后的特定时间点,研究人员从试验动物体内采集血清样本和黏膜组织样本,利用血清学和免疫组化等方法进行免疫效果的评估。

实验结果显示,接种三联疫苗后,实验组牛的抗体水平显著增加,且黏膜组织中的病毒抗原表达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牛在抗病毒感染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在免疫效果评价实验的基础上,研究人员进一步进行了保护效力评价实验。

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牛暴露在病原体环境中,观察并记录牛的发病情况和病程。

实验结果显示,接种三联疫苗的实验组牛具有显著的抗病毒能力,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牛病毒性腹泻一黏膜病的病原、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防控 - 养牛技术

牛病毒性腹泻一黏膜病的病原、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防控 - 养牛技术

牛病毒性腹泻一黏膜病的病原、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防控-养牛技术牛病毒性腹泻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各种年龄的牛都易感染、以幼龄牛易感性最高。

牛病毒性腹泻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病理过程复杂、临床症状多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发热、腹泻、黏膜溃疡、母畜繁殖障碍、持续性感染、免疫耐受与免疫抑制等为主要临床特征。

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牛病毒性腹泻一黏膜病的病原、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防控。

1、病原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属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成员,与猪瘟病毒、边界病毒在基因结构抗原方面存在着相关性。

该病毒是一种具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该病毒仅有一种血清型,但不同毒株间存在一定的变异,根据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细胞病变的能力,可分为致细胞病变型和非致细胞病变型两种生物类型。

该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但处于血液和组织内的病毒在低温条件下稳定,真空冻干的病毒可在- 70℃~- 60℃的温度下保存多年,在26℃~37℃的条件下放置24 h,大部分病毒丧失活性,在pH值3以下或56℃条件下几分钟即可将其完全灭活。

对氯仿、乙醚、胰酶等较敏感,一般消毒药即可将其杀灭。

2、流行特点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病和流行无明显季节性变化,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季、春季发病率较高。

该病常呈地方性流行,在规模化牛场常呈暴发性流行,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牛对该病都有易感性,但以6~18个月龄的牛发病率较高。

肉牛的发病率要高于奶牛。

由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与同属内的猪瘟病毒和绵羊边界病毒存在抗原相关性,血清学上存在交叉反应,而且能够突破宿主特异性发生交叉感染,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不仅可感染牛,也能感染绵羊、山羊、猪、鹿和其他反刍动物。

病牛和康复带毒牛是主要传染源。

病牛及带毒牛的分泌物、排泄物、精液以及流产的胎儿都含有大量病毒。

该病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和呼吸道,健康牛可通过与病牛直接接触被感染,也可经被病牛污染的饮水、饲料、器具等被感染。

牛传染病防治技术:牛病毒性腹泻

牛传染病防治技术:牛病毒性腹泻

牛传染病防治技术:牛病毒性腹泻牛病毒性腹泻又称黏膜病,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常以腹泻为主要特征。

1.病原本病病原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为披盖病毒科,瘟病毒属。

2.流行特点各种年龄牛都有易感性,但以犊牛的易感性高且常出现症状,耐过的牛能获得坚强的免疫力。

急性期病牛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和脾脏均含有病毒,口服和注射均可使健康牛感染发病。

在自然条件下,羊在传播本病上可能起重要作用,人工接种可使绵羊、羚羊、家兔、仔猪和鹿等动物感染。

传染源为患病动物及带毒动物。

病毒污染饲料、饮水用具等,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食入或吸入病毒感染和传播。

本病常年发生,以冬春多见,发病率2%~50%,严重病群病死率超过90%。

3.临床症状急性病牛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达40~42℃,持续2~3天,有的还发生第二次体温升高。

精神沉郁,鼻镜及口黏膜糜烂,舌面坏死,流涎增多。

鼻眼有浆液性、黏液性分泌物,呼吸加快,轻咳,体温下降时出现3~5天的大量腹泻,混有坏死的细胞、组织和血液,粪便恶臭。

有的有蹄叶炎及趾间皮肤糜烂坏死。

急性病例恢复的少见,多发病后1~2周死亡,病死率30%。

慢性病牛很少有明显的发热症状,主见于鼻镜上有糜烂,可连成一片。

眼常见有浆液分泌物。

在口腔内很少有糜烂,蹄叶炎及趾间皮肤糜烂坏死,跛行最明显。

皮肤成为皮屑状,多数死于2~6个月后,也有一年以上的。

4.解剖病理改变80%患畜在鼻唇镜及鼻孔有糜烂及浅溃疡。

口腔黏膜有溃疡及弥散性坏死。

特征损害是食道黏膜糜烂呈大小不等形状与直线排列。

瘤胃黏膜偶尔出血和糜烂,第四胃炎性水肿和糜烂。

肠壁水肿、增厚。

大小肠呈急性卡他性出血性炎症,以及不同程度的溃疡性和坏死性炎症。

犊牛有严重小脑发育不全与脑窒积水。

蹄部趾间皮肤呈急性糜烂溃疡和坏死。

5.诊断据临床症状和口腔、食道、胃肠的特殊病变,可作初步诊断。

确诊需实验室分离鉴定病毒。

6.防治本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只能预防发生,加强检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酸探针检测(NAH)
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技术敏感,特异性强,而 且应用很广泛,NAH 可直接检测脏器组织和血细胞 中的 BVDV。NAH 技术应用最广泛的是核酸标记法 ,按核酸探针标记物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放射 性同位素(如 32P,35S)标记的 DNA 探针,另一 类是用如地高辛、生物素标记的 DNA 探针。核酸 探针技术标记简单,特异性好,可长期保存,并且 可以回收利用,制成试剂盒,是一种安全、快速、 经济的诊断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ELISA ELISA 常被用于检测组织器官培养物中
BVDV,监测牛群中 BVD 抗体水平,评估潜伏
感染情况。其中最常用的是双抗夹心 ELISA 和间接 ELISA,也有使用 BVDV 单克隆抗体与 ELISA 联合诊断 BVD。 研究较多的IBRV诊断蛋白有NS3,E2蛋白
牛病毒性腹泻与黏膜病
牛病毒性腹泻
牛病毒性腹泻,又称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是由 BVDV引起的,主要侵害牛、羊、鹿、牦牛等反刍动物及
猪的一种重要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粘膜糜烂
、溃疡、白细胞减少、持续感染、咳嗽及怀孕母牛流产 或产生畸形胎儿。同一种病原引起的多种病状的传染病 我国1980年李佑民首从国外进口奶牛分离出BVDV; 上世纪90年代郑志刚等在全国范围内调查,BVDV平均阳
对 BVDV 的基因型和生物型作进一 步的鉴定
PCR引物多数选在BVDV保守区5’-UTR 和NS3基因内,尤其5’UTR是BVDV进行鉴定 、基因分型的首选区域。 2007年王伟利建立了 BVDV 荧光 RTPCR 检测方法并进行了初步应用,2007年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制定了牛病毒性 腹泻/黏膜病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操作规程
预防和控制
• 免疫预防和药物治疗
• 健全完善 BVD 检测体系,加强检测牛群及
牛源生物制品的 BVDV 污染情况
• 排除掉持续性感染牛等隐性感染动物
• 加强环境监控,在饲养环节加强管理,建 立封闭式牧场管理系统,不进行混合饲养 • 实施免疫预防、过度到捕杀根除程序
NS3
E2
与抗BVDV抗体结合、 介导免疫中和反应及 与宿主细胞识别、吸 附的主要部位
Npro
具有自体蛋白酶活性, 有较高的保守,可以对 瘟病毒进行种、群或型 的鉴定
5'-UTR:5'末端无甲基化的“帽子”结构,5'UTR序列在BVDV的各毒株间有较高的保守性,因 此常根据5'-UTR的序列设计引物来检测 BVDV或 对 BVDV 进行分型。5'-UTR 在病毒转录、翻译 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2010年张兴娟等分别用5'-UTR设计一对引物, 预扩增片段125bp;2010年孟雨等人也利用5'UTR设计一对引物,预扩增片段218bp,实验证明
BVDV E2 DNA 疫苗是近年来 BVDV 免疫研究的热点。
如2007吴明福等构建真核表达质粒 pcDNA3.1(+)-E2
并免疫小鼠,可诱导小鼠产生一定程度的体液和细胞 免疫应答。
NS-3:NS3区域与病毒的毒力,生长特性有
关。NS3在瘟病毒属内高度保守,在病毒复制、
病毒RNA转译或者病毒多聚蛋白加工过程中具 有重要作用。NS3的表达与宿主细胞CPE的产生 有密切关系。 2009年魏伟等用BVDV NS3 蛋白中有免疫反 应性的重组片段作为包被抗原,建立了一个 BVDV 抗体检测的间接 ELISA 方法。
BVDV的主要基因、蛋白研究进展
核衣壳组成 成分,具有 免疫原性 BVDV 基因组 具有较高的保 守性
C
内有一高度保 守结构域,可 用于研究亚单 位疫苗,也可 作为基因工程 诊断抗原
5‘-UTR
瘟病毒属内高度 保守,在病毒复 制、病毒RNA转 译或者病毒多聚 蛋白加工过程中 具有重要作用
ERNS
ADD YOUR TITLE
组织切片中的BVDV。
分子生物学诊断
1
2
RT-PCR
核酸探针检测
RT-PCR
RT–PCR 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分
子生物学技术,对于检测 BVDV 的
RNA 是一个合适的方法。根据 BVDV 基因组序列合成一对或几对特异性 引物,可以高度特异、敏感的检测 出器官、组织、细胞培养物中的
BVDV,并可区别 CSFV、BDV,还可
免疫学诊断
免疫荧光技 术(IFA) 酶联免疫吸 免疫过氧化 附试验 (ELISA) 物酶技术
(IP)
免疫荧光技术(IFA)
免疫荧光技术(IFA)又称荧光抗体技 术,可用于检测细胞培养物以及病变组织 的冰冻切片中 BVDV 感染情况。 免疫荧光抗体技术特异、敏感、快速, 但它需要荧光显微镜,使得此技术无法得 到推广应用。
BVDV的病原学
• 属黄病毒科、瘟病毒属
• 有囊膜,直径25-30nm,正链RNA
• 胎牛肾、睾丸、猪肾、胎羊睾丸可增殖 传代 BVDV。BVDV 可以分成致细胞病变 型(CP)和非致细胞病变型(NCP)。
BVDV的基因结-C(P14)-Erns(gp48)-E1 (gp25)E2(gp53)-P7- NS2-3 (P125)-NS4A (P10)- NS4B (P30)- NS5A (P58)- NS5B (P75)-3',其中C,ERNS, E1,E2是病毒的结构蛋白。其余为非结构蛋白。
性率为19.56%,近年来本病在国内阳性检出率呈逐年上
涨的趋势。本病给养牛业造成明显损失(产乳↓、重↓
、流产等)。
内容摘要
1 2
BVDV的流行病学 BVDV的病原学
3 BVDV的基因结构及其蛋白 4 5
BVDV的研究进展 BVDV的主要诊断方法 BVDV的防治
6
BVDV的流行病学
传 染 源:病牛和带毒牛是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直接或 间接接触也可以传播;吸血昆虫也是重要的传播 媒介。 易感动物:主要感染牛(肉牛、奶牛),也可感染 猪。 本病多发于寒冷季节,过分拥挤可促进本病发 生。
免疫过氧化物酶技术(IP)
免疫过氧化物酶技术 (IP)诊断 BVDV 准确、 可靠,可用于了解 BVD 近年来,为了避 免非特异性染色反 应,则可以使用单 克隆抗体+生物素化 抗鼠抗体-链酶亲和 素过氧化物酶检测 方法。
的总体分布情况。链酶亲
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
检测方法,可以用来检测
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
利用5'-UTR设计引物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E2:是BVDV的主要保护性抗原,能诱导机体产生中
和抗体,所以新型疫苗都是针对E2结构蛋白的。也是 与抗 BVDV 抗体结合、介导免疫中和反应及与宿主细 胞识别、吸附的主要部位,E2 基因一直是国内外学者 研究瘟病毒的重点。
E2 是形成 BVD 基因工程疫苗的最好的选择。
诊断方法的进展
1
血清学诊断 免疫学诊断 分子生物学诊断
2
3
血清学诊断
常见的方法为主要包括血清中和试验 和琼脂扩散试验两种。 琼脂扩散试验准确性较低,检出的结果 常常有假阳性。 血清中和试验重复性高,准确性好,已作 为 BVDV 诊断的“金标准”,但血清中和试 验在基层使用时,常遇到费时、费力,需要 细胞培养等试验室技术问题,无法得到推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