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刍动物传染病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

合集下载

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治措施摘要;牛只在感染病毒性腹泻之后,常常会表现出较为复杂的临床症状,严重影响牛只的生产性能。

同时,此类病毒能够通过胎盘持续影响犊牛,从而造成犊牛出现发育畸形或死胎,并且出生后的犊牛会由于受到感染后而出现腹泻。

病毒性腹泻除了能够危害牛群之外,还会感染羊群、鹿等反刍类动物,影响广泛。

基于此,本文就牛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特征、临床症状、诊断方式进行分析,提供了几点简单的防治管理措施,希望能够避免牛群养殖期间此类疾病的发生影响。

关键词;牛病毒性腹泻;流行特征;诊断方式;防治管理在牛群养殖生产期间,病毒性腹泻疾病属于一种发病较为特殊的传染性疾病。

牛只在患病后会引起繁殖障碍,犊牛持续出现腹泻,严重危及到整个牛群的生产性能。

因此,养殖户在开展牛群养殖期间,应当对此类疾病的发生流行趋势有一定的了解,掌握诊断鉴别方式,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避免造成疾病的大范围传播,影响养殖经济效益。

1流行特征牛病毒性腹泻又名为黏膜病,致病菌为黄病毒科瘟病毒属,任何年龄、品种的牛群对该病毒都具有易感性,犊牛时期病毒感染的概率最大,发病症状最为严重。

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危害群体除了牛群之外,其他常见的羊、猪、鹿等动物也会感病[1]。

牛群中,犊牛和老龄牛在感染病毒性腹泻后,会出现持续性的影响,同时出现较高的死亡率。

通常,牛群中成年牛只在感染此病毒后会表现出慢性发病或隐性发病,日常养殖期间不会出现较为显著的临床症状,但是此种隐性发病会促使感病牛只成为整个养殖场的传染源头,不断的排出致病原,健康牛只接触后就会形成病毒的传播感染。

身体中带腹泻病毒的牛只其分泌物中会有大量的致病菌,病毒通过排泄物进入牛舍环境中,污染牛舍中的饲料、工具、饮水、环境等,健康牛只在接触致病菌后直接造成疾病的感染,形成传播。

牛病毒性腹泻一年四季均会发病,通常以春、秋两季发生流行概率最高。

病菌在侵入牛体中潜伏周期为1~2周,潜伏期为隐性感染,不表现临床症状,而新生犊牛在感病后,会表现出急性症状,出现腹泻、脱水,直至死亡。

青海部分地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结果分析

青海部分地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结果分析
牛, 还 可感 染 猪 、 羊、 鹿、 骆 驼 及其 他 野 生 反 刍 动 物 。 目前 , 该 病遍 及全 世 界 , 给许 多 国家 的畜牧 业造 成 了
现 场调查 工 作 。
2 调 查 结 果
2 . 1 全县 既往 发病情 况调 查 通过对 囊谦 、 玉树 等
7个县 既往发病情况 调查资料统计 , 2 0 1 0年  ̄2 0 1 2年 7个县 牛存 栏 数 累计 为 7 3 7 6 3 9 8头 , 牛 病毒 性 腹 泻 菌 苗接种 l 3 2 1 4 6 6头 , 平 均 菌 苗接 种率 为 1 7 . 9 2 %。 累计 牛发病 1 4 8头 , 平 均 发 病 率 为0 . 0 0 2 %。牛 病 死 1 4头 , 平均病 死率为 0 . 0 0 0 2 。病 原学检测 累计 6 5 0 头, 无阳性 。2 0 1 0牛 7 , 个 县牛存 栏数 累计 为2 1 3 1 9 4 6 头, 牛菌苗接种 1 6 0 0 0 0头 , 平 均 菌 苗 接 种 率 为 7 . 5 1 。累计牛发 病 3 8头 , 平 均发 病 率为 0 。 0 0 2 %。
中 国兽 医 杂 志 2 0 1 3年 ( 第4 9卷 ) 第 1 0期
4 5
青 海 部 分 地 区 牛病 毒性 腹 泻一 黏 膜 病 流 行 病 学 调 查 及 结 果 分 析
李 秀英 ,王 生祥 ,王 云 平
( 青 海 省 动 物 疫 病 预 防 控 制 中心 ,青海 西 宁 8 1 0 0 0 1 )
流行 病学 调查 工 作 。报告 如 下 。 I 调 查 情 况
牛病 死 3 头, 平均 病死率 为 0 . 0 0 0 1 0 o ; 2 0 1 1 牛 7个 县 牛存 栏数 累计 为 2 5 5 3 5 0 4头 , 牛菌 苗接 种 3 3 6 0 0 0

反刍动物传染病试题

反刍动物传染病试题

反刍动物传染病一、名词解释1、羊黑疫2、牛三日热/牛暂时热3、软肾病4、羊快疫二、填空题1、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主要临床病型有:(1) ,(2) ,(3) ,(4) 。

2、一般认为是恶性卡他热的自然带毒者,发病牛多有与的接触史。

3、牛气肿疽的肌肉捻发音性肿胀,与所表现者很为相似,要注意鉴别。

4、牛副结核的疽原是一种具有染色特性的细菌,牛感染后主要临诊表现是。

5、牛流行热又名热,或热,是一种发病率而死亡率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季节。

6、引起犊牛腹泻的传染病有、、、、五种。

7、当牛的体表淋巴结出现肿大时,应当考虑、、、等4种传染病。

8、当牛发生结膜炎、角膜炎时,应当考虑、、、、等5种传染病。

9、羊传染性脓疱,又名,主要在部的皮肤和粘膜形成、、和为特下,这一系列病演过程也可见于部和部。

10、副粘病毒科的病毒可引起牛的及病,披盖(风)病毒科的病毒可引起牛的病。

11、无浆体病的病原过去曾认为是一种,最近根据其超微结构和代谢特点,认为是一种。

12、牛肺疫的病原是,其特征剖检变化是肺呈样变化。

13、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主要病原是,主要诱因是。

14、牛白血病的病原是,其特征性的临诊表现是。

15、与牛粘膜病毒有共同抗原的病毒是病毒,它们在分类上同属于病毒科,病毒属。

16、我国历史上危害牛只最严重的传染病牛瘟,正式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已经绝迹的年份是年。

17、腐败梭菌经伤口感染时称为,但绵羊经消化道感染发病时则称为。

18、蓝舌病的病原是一种,它是以为传染媒介而使羊感染发病的。

19、在秋冬和早春季节,羊群中有羊突然死亡,死羊膘情较好,剖检见真胃有明显的出血性炎性损害,应首先考虑是病。

20、根据细菌产生外毒素的种类不同,可将产气荚膜杆菌分为A. B. C. D. E 型,A型可引起羔羊的病,B型可引起羔羊的,C型可引起绵羊, D型可引起绵羊,E型可引起羔羊。

21、就结构和组成来说,绵羊痒病的病原是一种。

22、绵羊梅迪病的特征肉眼变化是在肺胸膜下可见,而绵羊肺腺瘤样病的主要肉眼变化是在肺脏上可见变化。

牛病常见传染病病

牛病常见传染病病

发病原因及传播途径
发病原因
牛病传染病的发生与病原体的存在、传播以及牛的抵抗力降低等因素有关。当病 原体侵入牛体后,如牛的抵抗力较弱或病原体数量较多、毒力较强时,即可引发 传染病。
传播途径
牛病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如牛与牛之间的接触、人 与牛的接触等)、间接接触传播(如通过污染的饲料、水源、土壤、空气等传播 )以及垂直传播(如母牛通过胎盘将病原体传播给胎儿)等。
02
牛病毒性腹泻
病原学特征
病原体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 (BVD-MDV),属于黄
病毒科、瘟病毒属。
基因结构
单股正链RNA病毒,基因 组全长约12.3kb,包含一 个大的开放阅读框,编码
一个多聚蛋白。
病毒特点
病毒粒子呈球形,有囊膜 ,对乙醚和氯仿敏感,对 温度、pH和光照有一定的
抵抗力。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初步诊断与上报
兽医对疑似病例进行初步诊断,如确认为疑似牛 病毒性腹泻病例,则应立即上报至当地畜牧兽医 部门。
采样送检
畜牧兽医部门接到报告后,会组织专业人员到现 场进行采样,并将样品送至指定实验室进行检测 。
隔离观察与治疗措施
隔离观察
对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疫情扩散。同时,对养 殖场其他健康牛只也要加强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新发病例。
预防措施与重要性
预防措施
预防牛病传染病的关键措施包括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牛的抵抗力、定期消毒灭源、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等。同时,对于已经发病的牛只,应及时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重要性
预防牛病传染病对于保障养牛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传染病的发生会给养牛业带来严 重的经济损失,影响牛只的生产性能和产品质量;另一方面,某些传染病还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加强牛病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对于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也具有重要作用。

牛羊传染病—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动物疫病防治课件)

牛羊传染病—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动物疫病防治课件)

流行病学
本病可感染黄牛、水牛、牦牛、绵羊、山羊、猪、鹿及小袋鼠,家兔可实验感染。 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含有病毒。绵羊
多为隐性感染,但妊娠绵羊常发生流产或生产先天性畸形羔羊,这种羔羊也成为传染 源。康复牛可带毒6个月。直接或间接接触均可传染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而 感染,也可通过胎盘感染。 本病的流行特点是,新疫区急性病例多,不论放牧牛或舍饲牛,大或小均可感染发病, 发病率通常不高,约为5%,其病死率为90%~100%,发病牛以6~18个月者居多;老 疫区则急性病例很少,发病率和病死率很低,而隐性感染率在50%以上。本病常年均 可发生,通常多发生于冬末和春季。本病也常见于肉用牛群中,关闭饲养的牛群发病 时往往呈暴发式。
发病机理
一般认为病毒侵入牛的呼吸道及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进行复制,然后 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再经血液和淋巴管进入淋巴组织。
病毒血症一般结束于中和抗体的形成。 在不给初乳的犊牛实验感染中,以循环系统中的淋巴细胞坏死,继而
脾脏、集合淋巴结等淋巴组织损害为特征。 由于上皮细胞变性和坏死及黏膜脱落而形成黏膜糜烂也是本病的特征。Leabharlann 第四胃黏膜严重出血,水肿、糜烂
诊断
在本病严重暴发流行时,可根据其发病史、症状及病理变化初步诊断,最后 确诊须依赖病毒的分离鉴定及血清学检查。
病毒分离应于病牛急性发热期间采取血液、尿、鼻液或眼分泌物,剖检时采 取脾、骨髓、肠系膜淋巴结等病料,人工感染易感犊牛或用乳兔来分离病毒; 也可用牛胎肾、牛睾丸细胞分离病毒。血清学试验目前应用最广的是血清中 和试验,试验时采取双份血清(间隔3~4周),滴度升高4倍以上者为阳性, 本法可用来定性,也可用来定量。此外,还可应用补体结合试验、免疫荧光 抗体技术、琼脂扩散试验以及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方法来诊断本病。

牛病毒性腹泻一黏膜病最新研究进展

牛病毒性腹泻一黏膜病最新研究进展

【 摘要 】牛 病 毒 性 腹 泻 一 黏 膜 病 是 由牛 病 毒 性 腹 泻 病 毒 引起 的 一 种 牛传 染 病 , 病 以腹 泻 、 和 慢 性 黏 膜 病 、 该 急 免
疫 耐 受 和 持 续 感 染 、 疫 抑制 、 殖 障 碍 为 主 要 特 征 。随 着规 模 化 养 殖 业 的 不 断 发 展 , 病 的 流 行 在 我 国牛 群 中 呈 免 繁 该 上 升 趋 势 , 养 殖 业 造成 严 重 经 济损 失 。 因此 , 病毒 性腹 泻病 近 几 年 引起 了 国 内外 兽 医 学 者 的 关 注 。 本 文 就 其 病 给 牛 原 学、 流行 病 学 、 , 症 状 与 病 理 组 织 学 变化 、 断检 测及 防制 等 研 究进 展 作 一 综 述 。 临床 诊
型 ,V - B Dv I和 B V Ⅱ C m 在 进 行 I型 和 Ⅱ型 牛 VD 一 。。 a
病 毒 一 纽 约 ( w y r ) 和 印 第 安 纳 (n i a 株 , 9 0年 Ne ok 株 Ida ) 16 n
G ls i等 又 分 离 到一 个 俄 勒 冈 ( rg n C iepe l O e o ) V 株 , 在 牛 肾 可 细 胞 上 产 生 细 胞 病 变 , 定 为 标 准 毒 株 “ 。该 病 呈 世 界性 分 被 布 , 泛 存 在 于 美 国 、 大 利 亚 、 国 、 西 兰 、 牙 利 、 拿 广 澳 英 新 匈 加 大 、 根廷 、 阿 日本 、 度 及 非 洲 和 欧 洲 等 国家 。1 8 印 9 3年 我 国李 佑 民等 首 次 从 流 产 胎 儿 的 脾 脏 中分 离 到 B V“ 。 目 前 我 VD 国 新 疆 、 蒙 、 夏 、 肃 、 海 、 南 、 北 、 东 、 川 等 2 内 宁 甘 青 河 河 山 四 I O 多 个 省 市 自治 区 查 出 了该 病 。 由于 B V 与 属 内 的 猪 瘟 VD 病 毒 和 绵 羊 的 边 界 病 毒 存 在抗 原 相 关 性 , 清 学 上 存 在 交 叉 血

牛病毒性腹泻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牛病毒性腹泻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引起的一种牛的接触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以体温升高、黏膜发炎、糜烂、坏死、腹泻、流产及胎儿发育异常为特征。

1发病特点1.1流行特点。

本病在各国都有比较普遍的发生和存在。

本病主要感染黄牛、水牛和牦牛。

本病在冬末和春天发生较多,新发病牛群呈暴发流行,发病后可获得长期坚强免疫,表现为零星散发。

传染源:患病牛和带毒牛是主要传染源。

患病牛的分泌物或排泄物包括鼻汁、唾液、精液、粪尿、泪液及乳汁中都含大量病毒。

传播途径:可经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传播本病。

主要由于摄食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而感染,也可由于病畜咳嗽、剧烈呼吸喷出的传染性飞沫而使易感动物感染。

病毒污染的其他疫苗或未经消毒的注射器,也可引起本病。

带毒公牛配种也可传染给母牛。

母牛可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引起流产或产下带毒的犊牛。

易感动物:各种年龄的牛都易感,其中6 ~18月龄的牛最易感染,绵羊、山羊和猪可自然感染,产生抗体,但很少有症状,大多数呈隐性感染,牛群中有高度的感染率。

1.2临床症状。

临床上表现为腹泻型和黏膜型两种类型。

腹泻型:这种类型最为常见,致死率低,发热、沉郁、腹泻、脱水,唇、腭、齿龈、口腔黏膜上皮出现浅表性烂斑,轻度到中度流涎,呼气恶臭,随后出现严重腹泻,稀粪呈水样。

后期内含血液和脱落的肠黏膜,病程有的长达一个多月。

有的因蹄叶炎面出现跛行,产奶下降、流产等。

黏膜型:主要侵害犊牛和青年牛,潜伏期7~9d,突然发病,病牛精神沉郁,食欲先减退后废绝,反刍停止。

体温升高至41℃~ 42℃,食欲废绝,精神不振,鼻液由浆液性到黏液性,最后变为脓性。

流涎、结膜炎、咳嗽,随后鼻镜、舌、口腔、食道、前胃和肠黏膜糜烂。

死亡率高达90%。

1.3病理变化。

肉眼可见鼻镜、鼻孔齿龈、口腔黏膜有糜烂及浅溃疡,严重的在咽喉黏膜出现弥漫性坏死。

食道黏膜腐烂是本病的特征。

鼻腔黏膜潮红,充血,整个消化道广泛性充血、出血、水肿,其中小肠黏膜有严重充血、出血、脱落,肠壁菲薄,尤以空肠和回盲瓣最明显,肠内容物为红色,含有大量气泡和黏液;瘤胃黏膜偶见出血和糜烂,皱胃出现炎性水肿和糜烂,小肠呈急性卡他性炎症,盲肠、结肠、直肠有卡他性、出血、溃疡及坏死性炎症。

新生犊牛(7日龄以内)易发生的疾病防治

新生犊牛(7日龄以内)易发生的疾病防治

二、症状:
1、脐带感染 (1)一般症状。病初常不被注意。仅见犊牛食欲降低,精神沉郁,体温升至40~41℃,消化不良, 拉稀或腹胀反复发生,犊牛消瘦,被毛无光,弓腰,多不愿行走,发育迟缓。 (2)犊牛脐孔病变。周围温热、充血、肿胀、疼痛。脐带残段脱落后形成瘘管,可挤出少量黏稠 的脓汁,脐孔处肉芽赘生,形成溃疡面,附有脓性渗出物。 (3)继发症。有的继发败血症或破伤风。
2、异物性肺炎 治疗原则是排出异物,抗菌消炎,控制肺组织腐败分解。 (1)排出异物。让病牛站在前低后高的位置,将头放低,卧倒时则把后躯垫高,便于异物向外咳 出。同时兴奋呼吸,皮下注射20%樟脑油10~20mL,每隔2~4h1次。 (2)抗菌消炎,控制肺组织腐败分解。可用抗生素,如链霉素、青霉素进行肌注或气管注射,2次 / d ,或选用广谱抗生素,如四环素、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 (3)本病发展迅速,病情难以控制,临床上疗效不佳,死亡率很高。
3、遗传性先天性脑水肿 无根治办法。
脐带感染又称脐带炎,是由微生物感染引起脐带断端的化脓性、坏疽性的炎症。
异物性肺炎又称吸入性肺炎,因误咽某些异物所致的肺组织坏死,形成的坏疽性肺炎。临床上以呼 吸高度困难,两鼻孔流出脓性、腐败性、恶臭的鼻液为特征。
遗传性先天性脑水肿又称遗传性脑内水肿综合症,是以颅骨变形、脑发育缺陷和/或中脑导水管狭 窄等所致阻塞性脑室积水为基本病理特征的一组遗传性疾病。主要分为颅骨或脑畸形的脑水肿和软 骨发育不良、颅骨变形的脑水肿两种。公母畜均有发病。绝大多数患牛为基因的纯合子个体(常染 色体隐性遗传)。
四、诊断: 根据病史、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鉴别诊断,确诊需做临床实验室检查。 1、临床综合诊断
病名 脐带感染
异物性肺炎
遗传性先天 性脑水肿

口腔黏膜有水疱或糜烂并有体温高牛病的防治

口腔黏膜有水疱或糜烂并有体温高牛病的防治
口,流涎,开口有吸吮声,1~2d后在唇内面、齿龈、舌面和颊部黏膜发生蚕豆至核桃大的水疱,口温高,
此时口角流涎增多,呈白色泡沫状,常常挂满嘴边,采食反刍完全停止。水疱约经一昼夜破裂形成浅表
的红色糜烂,水疱破裂后,体温降至正常水平,糜烂逐渐愈合,全身症状逐渐好转。如有细菌感染,糜
烂加深,发生溃疡,愈合后形成癫痕。有时并发纤维蛋白性坏死性口膜炎和咽炎及胃肠炎。有时在鼻咽
神沉郁,厌食,反刍停止,泡沫样流涎,结膜充血、水肿,白细胞数减少。病情多轻微,2~3d完全
恢复健康。重症病例在口腔、黏膜、鼻镜和唇上发生糜烂或溃疡,易出血。病牛腿部常有疼痛性的
关节肿胀。有20%~30%的病牛有咽喉麻痹的症状。由于饮水逆出,而引起脱水及消瘦。常发生吸
入性肺炎。
四、病理变化:
1、口蹄疫
口蹄疫除口腔和蹄部的水疱和烂斑外,在咽喉、气管、支气管和前胃黏膜可见到圆形烂斑和溃疡,
真胃和肠黏膜可见出血性炎症。心脏的病理变化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心包膜有弥散性及点状出血,
心肌松软,心肌表面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似老虎皮上的斑纹,故称"虎斑心"。
2、茨城病
死亡病牛尸表可见到黏膜充血、糜烂等病变。第四胃变化明显出现黏膜充血、出血、水肿,有时由
于黏膜下出现水肿而致胃壁增厚。
组织学变化,引起吞咽障碍的病例,食管从浆膜到肌层见有出血和水肿,死亡病例的食管横纹肌形
成无构造的玻璃样变,在该部有成纤维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增生,咽、喉头、舌也发生出血,
横纹肌坏死,另外在肝脏也可发生出血和灶状坏死,以及网状内皮细胞的活化等。
五、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鉴别诊断,确诊需做病原分离和鉴定。
亡。因此,补充水分和防止误咽是治疗的重点。为此可使用胃导管或左肋部插入套管针的方法补充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综合应用科目(牛羊疾病)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综合应用科目(牛羊疾病)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综合应用科目(牛羊疾病)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1型题 2. B1型题 3. A2型题 4. A3/A4型题1.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最可能出现的症状是( )A.流涎增多B.呼吸困难C.头颈部水肿D.四肢关节肿胀E.体表淋巴结肿大正确答案:A解析: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多数牛不表现临床症状,主要病变在消化道,口腔黏膜、食管和整个胃肠道黏膜充血、出血、水肿和糜烂,整个消化道淋巴结发生水肿。

因此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最可能出现的症状是流涎增多。

知识模块:牛羊疾病2.蓝舌病的传播媒介主要是( )A.蚤B.蚊C.蜱D.库壕E.螨正确答案:D解析:蓝舌病是由蓝色病病毒引起反刍动物的一种病毒性虫媒传染病。

主要发生于绵羊,主要通过库蠓传播。

因此,蓝舌病的传播媒介主要是库蠓。

知识模块:牛羊疾病3.牛海绵状脑病俗称( )A.库鲁病B.痒病C.疯牛病D.克雅病E.蓝舌病正确答案:C解析:牛海绵状脑病俗称疯牛病,是以脑组织发生慢性海绵状变性、功能退化、精神错乱、死亡率高为特征的人畜共患病。

因此,牛海绵状脑病俗称疯牛病。

知识模块:牛羊疾病4.牛弓首蛔虫成虫寄生于犊牛的( )A.直胃C.大肠D.肝脏E.肺脏正确答案:B解析:牛蛔虫病是由牛弓首蛔虫等寄生于犊牛小肠内,引起的以下痢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因此,牛弓首蛔虫成虫寄生于犊牛的小肠。

知识模块:牛羊疾病5.捻转血矛线虫寄生于牛羊的( )A.真胃B.瘤胃C.结肠D.盲肠E.肺脏正确答案:A解析:捻转血矛线虫寄生于牛羊的真胃,也称捻转胃虫。

因此,捻转血矛线虫寄生于牛羊的真胃。

知识模块:牛羊疾病6.预防牛皮蝇蛆病,可以在皮蝇飞翔季节对牛体喷洒的药物是( )A.乙醇B.苯酚C.过氧乙酸D.福尔马林E.拟除虫菊酯正确答案:E解析:牛皮蝇蛆病是由牛皮蝇的幼虫寄生于皮下组织引起的慢性疾病。

成虫产卵和幼虫在皮下移行时,患牛烦躁不安、消瘦、产乳量下降、贫血,幼虫在皮下移行时形成血肿、窦道,最后形成结缔组织包囊,继而化脓菌侵入形成脓肿。

牛羊病防治—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动物传染病防治课件)

牛羊病防治—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动物传染病防治课件)
污染物等进行无害化处理,消灭传染源。 免疫预防:使用牛粘膜病弱毒苗和灭活苗接种,增强免疫力。但弱
毒苗不稳定;也有用猪瘟兔化弱毒苗免疫成功的例子。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
概念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瘟病 毒属)引起的传染病。
特征为腹泻、粘膜坏死、双相热(在数日内连续出现2次发热,每次 发热持续时间2-3天,两次发热最高温度和持续时间都类似,发热间期1-6 日不等)、白细胞减少、病死率高。
病原
牛病毒性腹泻病病毒,又称粘膜病病毒,黄 病毒科,瘟病毒属 1.球型,有囊膜,直径35-55nm,单股RNA; 2.可在多种细胞上培养生长; 3.抵抗力一般; 4.耐过牛可获得长期免疫。
流行病学
各年龄牛易感。黄牛>水牛>牦牛,犊牛发病较多; 病牛为主要传染源,分泌物、排泄物含毒; 直接或间接接触性传播,消化道、呼吸道传播多见,也可垂
直传播; 全年发病,寒冷季节如冬春多发。
症状
潜伏期:7-10天 急性型:少见,多见于流行初期 1. 突发,T 40-42℃,双相热,在发热期白细胞明显减少,呼吸心跳加快,精神沉
2. 蹄间和蹄冠部皮肤糜烂、溃疡。 3. 特征性病变为食管粘膜有纵行排列的小糜烂斑。 4. 消化管淋巴结水肿。 5. 先天感染的犊牛常见断: 流行特点,急性病例
症状病变可初诊。
类症区别: 口蹄疫, 牛瘟等。
实验室确诊: 病原分离鉴定, 血清中和试验。
防治
加强检疫,防止病原引入。 发现病例及时隔离、诊断、淘汰、消毒;尸体、排泄物、分泌物、
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停止。 2. 咳嗽、流泪、流涎、流涕。 3. 粘膜充血、水肿、坏死性炎症: ① 鼻镜、口腔粘膜糜烂、呼气恶臭; ② 严重腹泻、水泻,含粘液、坏死片; ③ 蹄冠部皮肤糜烂、坏死、跛行。 4. 孕牛流产;病程1-2周,或有3-4周,高致死。

牛病毒性腹泻与粘膜病精品PPT课件

牛病毒性腹泻与粘膜病精品PPT课件
本病多发于寒冷季节,过分拥挤可促进本病发 生。
BVDV的病原学
• 属黄病毒科、瘟病毒属
• 有囊膜,直径25-30nm,正链RNA
• 胎牛肾、睾丸、猪肾、胎羊睾丸可增殖 传代 BVDV。BVDV 可以分成致细胞病变 型(CP)和非致细胞病变型(NCP)。
BVDV的基因结构及其蛋白
5'-Npro(P20)-C(P14)-Erns(gp48)-E1 (gp25)E2(gp53)-P7- NS2-3 (P125)-NS4A (P10)- NS4B (P30)- NS5A (P58)- NS5B (P75)-3',其中C,ERNS, E1,E2是病毒的结构蛋白。其余为非结构蛋白。
近年来,为了避 免非特异性染色反 应,则可以使用单 克隆抗体+生物素化 抗鼠抗体-链酶亲和 素过氧化物酶检测 方法。
分子生物学诊断
1
2
RT-PCR 核酸探针检测
RT-PCR
RT–PCR 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分 子生物学技术,对于检测 BVDV 的 RNA 是一个合适的方法。根据 BVDV 基因组序列合成一对或几对特异性 引物,可以高度特异、敏感的检测 出器官、组织、细胞培养物中的 BVDV,并可区别 CSFV、BDV,还可 对 BVDV 的基因型和生物型作进一 步的鉴定
内容摘要
1
BVDV的流行病学
2
BVDV的病原学
3 BVDV的基因结构及其蛋白
4
BVDV的研究进展
5 6
BVDV的主要诊断方法 BVDV的防治
BVDV的流行病学
传 染 源:病牛和带毒牛是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直接或 间接接触也可以传播;吸血昆虫也是重要的传播 媒介。

牛病毒性腹泻性黏膜病防控

牛病毒性腹泻性黏膜病防控

74牛病毒性腹泻性黏膜病防控阿尔顺(新疆伊犁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动物卫生监督所,新疆伊犁 835300)摘 要:疫病防控是牛养殖管理的关键组成,疫病防控成效直接关系到牛养殖效益。

牛病毒性腹泻性黏膜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需引起充分的重视。

本种疾病的传染性较强,目前尚未出现有效的根除方法,在极大程度上威胁到牛养殖效益。

因此,养殖人员充分了解牛病毒性腹泻性黏膜病的流行特点,构建完善的防控体系,预防牛病毒性腹泻性黏膜病的发生。

关键词:牛病毒性腹泻性黏膜病;流行特点;防控措施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是牛病毒性腹泻性黏膜病的致病原,本种疾病具有较为复杂的病理过程和多样的临床症状,治疗难度较大。

出现本种疾病,会造成严重影响,阻碍到地区养牛业的整体发展。

因此,养殖人员要充分重视牛病毒性腹泻性黏膜病的防控工作,最大程度上降低本种疾病的发生几率。

1 流行特点本种疾病能够感染各个年龄、各个品种的牛只,6-18月龄的牛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牛病毒性腹泻性黏膜病的传染性较强,传播方式分为直接接触与间接接触两种,消化道、呼吸道是主要传播途径。

如果病毒感染到妊娠后3个月的母牛,将会通过胎盘对胎儿进行感染[1]。

牛患病之后,病毒将会大量存在于分泌物、排泄物中,导致饮水、饲料、器具等遭受到污染,进而感染到其它健康牛。

本种疾病的地方性流行特征明显,随时出现。

其中,冬季、春季具有相对较高的发病率。

相较于奶牛来讲,肉牛往往具有更高的发病率。

此外,病毒不单会对牛进行干扰,山羊、绵羊等其他反刍动物也可能遭到病毒感染。

2 临床症状牛病毒性腹泻性黏膜病具有1-2周左右的潜伏期。

结合病牛病程长短差异,可从急性型、慢性型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划分。

犊牛群体容易出现急性型症状,患病牛精神、食欲明显消退,体温短时间内快速升高,能够达到40℃以上,高温状态持续时间较长。

病牛呼吸急促,咳嗽症状明显,且有浆液性分泌物由眼、鼻等部位流出。

病情发展过程中,将会再次升高体温,出现鼻镜糜烂、表皮脱落等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糜烂、坏死情况出现于病牛的口腔黏膜与舌面上皮部位,显著增多流涎,呼出恶臭气体。

牛病毒性腹泻病的危害及防控建议

牛病毒性腹泻病的危害及防控建议

摘要: 为 了有效地监督和控制牛病毒 性腹 泻病 ( B V D ) , 对我 国范围 内该病 的流行及 危害情况进行 了总结 , 分 析 了防控现状 , 并提 出相应的改进 建议 , 以期 为有效监督和控制该病提供参考 。
关键 词 : 牛 病毒 性 腹 泻 病 ; 防控现状 ; 防 控措 施
主要为 B VDV一 1型 。 目 前 , 国 内 缺 乏 比 较 系 统 的
必须上报的动物传染病之一 。B V D V感染情况复杂 , 持
续 性感 染 个 体症 状 隐 蔽 , 动 物 带毒 率 高 , 成 为养 牛 效 益 的隐形 杀手 . 特别 是 B V D严重 影 响感染 动 物 的繁 殖 。 给
4 防治 措 施
4 . 1 预 防 措 施
4 . 1 . 1 加强饲 养管理 : 要 保 证 饲 料 营养 全 面 , 猪圈内 要保持 清洁 、 卫生 、 干燥 、 通风, 并勤 垫圈 , 避 免 阴湿 , 注意保 温 。 防止冷风 侵袭 , 同 时 要 做 好 经 常 性 的 消 毒 工 作 。引 进 猪 时 , 应 先 进 行 猪 气 喘 病 血 清学 试 验 或 X 射线透视检疫。 4 . 1 . 2 接种免疫 : 中 国兽 药 监 察 所 ( 1 9 8 5年 ) 研 制 的猪 气 喘 病 兔 化 弱 毒 冻 干 苗 和 江 苏 农 科 院畜 牧 兽 医 研 究 所研制 的 1 6 8株 弱 毒 菌 苗 都 有 较 好 的免 疫 效 果 , 可 适 当选 用 。兔 化 弱 毒 冻 干 苗 对 猪 较 安 全 , 即 使 在 阳性 猪 场( 疫场 ) 使 用 也 未 引起 疫 情 加 重 , 免疫期可达 8 个月 以上 , 攻毒保护率为 7 0 . 9 %。 1 6 8 株 弱毒菌苗 , 适 用 于 疫 场 使 用 ,对 断 奶 小 猪 和 4 5 日龄 以 上 未 断 奶 仔 猪 群 ( 包括 阳性群 ) 均较安全 , 并有减 少发病 的效果 , 攻 毒 保护率可达 8 0 %以上 。 4 . 2 治疗措施 对 重 病猪 应 及 时淘 汰 , 病 情 较 轻 的猪 隔离 治 疗 。治 疗 猪 气 喘病 的 方 法很 多 , 但 大 多 是 仅 能 取得临床治愈效果 , 而 不 易 灭 活病 原 微 生 物 。

反刍动物传染病牛流行热

反刍动物传染病牛流行热

临诊症状-瘫痪型
多数体温不高。 四肢关节肿胀,疼痛,卧地不起。 食欲减退,精神萎靡,皮温不整, 肌肉颤抖,站立则四肢特别是后躯表现僵硬,不愿移动。 死亡率一般不超过1%,有些牛因跛行,瘫痪而被淘汰。
病牛横卧,不愿走动
病理变化
咽、喉黏膜呈点状或弥漫性出血。 有明显的肺间质性气肿,多在尖叶、心叶及膈叶前缘,
肌注安乃近、氨基比林等药物,以尽快退热及缓解病牛 呼吸困难,防止肺部受损严重。 肌肉注射病毒灵、硫酸卡那霉素等。 稍后,静脉注射5%葡萄糖1000mL,生理盐水1000mL, 青霉素400万单位,链霉素200万单位,10%安那加40mL, 维生素C 40mL,维生素B1 30mL。
治疗-胃肠型
针对不同临诊症状用安钠加、龙胆酊、陈皮酊、姜酊、 硫酸镁等药物进行治疗,一般经1~5d可痊愈。
预防
在本病的常发区,除做好人工免疫接种外,还必须注 意环境卫生,清理牛舍周围的杂草污物,加强消毒, 扑灭蚊、蠓等吸血昆虫,每个星期用杀虫剂喷洒1次, 切断本病的传播途径。
注意牛舍的通风,对牛群要防晒防暑,饲喂适口饲料, 减少外界各种应激因素。
发生本病时,要对病牛及时隔离、治疗,对假定健康 牛及受威胁牛群可采用高免血清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病原
病毒在抗凝血中于2~4℃贮存8d后仍有感染性。 感染鼠脑悬液于4℃经1个月,毒力无明显下降。 -20℃以下低温保存,可长期保持毒力。 对热敏感,56℃ 10分钟,37℃ 18h灭活。 pH2.5以下或pH9以上于数10分钟内可使之灭活。 对乙醚、氯仿和去氧胆酸盐等溶液及胰蛋白酶均较敏感。
病原
流行病学
病牛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本病具有季节性,夏末秋初,多雨潮湿、高温季节多发。 吸血昆虫(蚊、蠓、蝇)叮咬病牛后再叮咬易感健康牛而 传播,故疫情多在蚊蝇孳生的7~10月份发生。

牛病毒性腹泻一黏膜病的病原、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防控 - 养牛技术

牛病毒性腹泻一黏膜病的病原、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防控 - 养牛技术

牛病毒性腹泻一黏膜病的病原、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防控-养牛技术牛病毒性腹泻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各种年龄的牛都易感染、以幼龄牛易感性最高。

牛病毒性腹泻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病理过程复杂、临床症状多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发热、腹泻、黏膜溃疡、母畜繁殖障碍、持续性感染、免疫耐受与免疫抑制等为主要临床特征。

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牛病毒性腹泻一黏膜病的病原、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防控。

1、病原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属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成员,与猪瘟病毒、边界病毒在基因结构抗原方面存在着相关性。

该病毒是一种具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该病毒仅有一种血清型,但不同毒株间存在一定的变异,根据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细胞病变的能力,可分为致细胞病变型和非致细胞病变型两种生物类型。

该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但处于血液和组织内的病毒在低温条件下稳定,真空冻干的病毒可在- 70℃~- 60℃的温度下保存多年,在26℃~37℃的条件下放置24 h,大部分病毒丧失活性,在pH值3以下或56℃条件下几分钟即可将其完全灭活。

对氯仿、乙醚、胰酶等较敏感,一般消毒药即可将其杀灭。

2、流行特点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病和流行无明显季节性变化,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季、春季发病率较高。

该病常呈地方性流行,在规模化牛场常呈暴发性流行,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牛对该病都有易感性,但以6~18个月龄的牛发病率较高。

肉牛的发病率要高于奶牛。

由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与同属内的猪瘟病毒和绵羊边界病毒存在抗原相关性,血清学上存在交叉反应,而且能够突破宿主特异性发生交叉感染,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不仅可感染牛,也能感染绵羊、山羊、猪、鹿和其他反刍动物。

病牛和康复带毒牛是主要传染源。

病牛及带毒牛的分泌物、排泄物、精液以及流产的胎儿都含有大量病毒。

该病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和呼吸道,健康牛可通过与病牛直接接触被感染,也可经被病牛污染的饮水、饲料、器具等被感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分离应于病牛急性发热期间采取血液、尿、鼻液或眼分泌物,例 检时采取脾、骨髓、肠系膜淋巴结等病料。
RT-PCR 血清中和试验、免疫荧光试验、琼脂扩散试验等。 注意与牛瘟、口蹄疫、恶性卡他热及蓝舌病等相区别。
防制
平时预防要加强检疫,淘汰持续感染牛。 一旦发生本病,对病牛要隔离治疗或急宰。 目前应用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来预防和控制本病。NADL
物序列的方法区分 BVDV、BDV与CSFV 。
Biotypes of BVDV
Based on effect on cells in tissue-culture
NON-cytopathic (natural state)
Cytopathic (mutant)
流行病学
本病可感染黄牛、水牛、牦牛、绵羊、山羊、猪、鹿及小袋鼠。 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
• 鼻镜与硬腭交界处黏膜糜烂
• 鼻孔周围上皮坏死和脱落
• 口腔硬腭板散在糜烂面
• 舌头背侧表面糜烂
• 舌头腹侧表面和边缘糜烂
• 牙龈糜烂
• 口腔黏膜糜烂
食道黏膜出血、水肿和糜烂
食道黏膜线形排列的糜烂面
• 食道黏膜糜烂
• 瘤胃黏膜充血糜烂
• 皱胃炎
• 食道黏膜特征性的椭圆状或条状溃疡和糜烂
Guess which one is persistently infected?
Calves of the same age. From Lee et al. CVJ 38:29
0.5 – 2.0% PI?
症状
母牛在妊娠期间感染本病时常发生流产,或产下有先天性 缺陷的犊牛。
最常见的缺陷是小脑发育不全。 患犊可能只呈现轻度共济失调或完全缺乏协调和站立的能
含有病毒。康复牛可带毒6个月。 直接或间接接触均可传染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而感染,也
可通过胎盘感染。
流行病学
本病的流行特点是,新疫区急性病例多,大小均可感染发病,发病率 通常不高,约为5%,其病死率为90-100%,发病中以6-18个月者居多。
老疫区则急性病例很少,发病率和病死率很低,而隐性感染率在50% 以上。
牛病毒性腹泻一粘膜病
Bovine viral diarrhoea
病原
本病毒能在胎牛肾、猪肾等细胞培养物中增殖传代。 本病毒与猪瘟病毒、边界病病毒为同属病毒,有密切的
抗原关系。 基因序列分析表明,BVDV与CSFV之间核苷酸同源性
达70%左右,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85%。 可用RT-PCR扩增瘟病毒5’-NCR,然后直接测定PCR产
本病常年均可发生,通常多发生于冬末和春季。 本病多见于奶牛群,也发生于肉用牛群中。
症状
急性病牛 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0-42℃,持续4-7天。 病畜精神沉郁,厌食,鼻眼有浆液性分泌物,2-3天内可能有鼻镜及
口腔粘膜表面糜烂,舌面上皮坏死,流涎增多,呼气恶臭。 通常发生严重腹泻,开始水泻,以后带有粘液和血。 有些病牛常有蹄叶炎及趾间皮肤糜烂坏死,从而导致跛行。 急性病例通常多死于发病后1-2周,少数病程可拖延一个月。
急性感染
严重腹泻
Severe Haemorrhagic Syndrome
症状
慢性病牛
眼常有浆液分泌物,很少有明显的发热症状。 鼻镜糜烂,口腔内很少有糜烂,但门齿齿龈通常发红。 跛行,蹄叶炎及趾间皮肤糜烂坏死。 通常皮肤成为皮屑状,在髦甲、颈部及耳后最明显。 消瘦、发育不良。 大多数患牛均死于2-6个月内,也有些可拖延到一年以上。
• 广泛性的溃疡性瓣胃炎
• 小肠黏膜出血,坏死性炎,并形成栓子.
• 小肠壁增粗,变厚
• 小肠集腺出血,坏死和肠卡他
• 小肠黏膜出血糜烂
• 集合淋巴结出血
感染了BVDV的牛小脑发育不全(左:正常对照)
• 小肠黏膜上皮脱落,黏膜固有层有,可根据其发病史、症状及病理变化初步诊断, 最后确诊须依赖病毒的分离鉴定及血清学检查。
力,有的可能盲目。
• 子宫内感染的小牛表现小脑共济失调
病变
鼻镜、鼻孔粘膜,齿龈、上颚、舌面两侧粘膜有糜烂及浅溃疡。 食道粘膜糜烂,呈大小不等形状与直线排列。 瘤胃粘膜偶见出血和磨烂,第四胃炎住水肿和糜烂。 肠淋巴结肿大,肠壁水肿增、急性卡他性、出血性、溃疡性炎症。 运动失调的新生牧牛有严重的小脑发育不全及两则脑室积水。 趾间皮肤及全蹄冠有急性糜烂性炎症。
株、Singer株、Oregong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