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攀枝花市十五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周周考语文试题.doc

合集下载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2次周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2次周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高2020届第2次周考试卷语文命题人:审题人:―、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很多经典文学作品最近被贴上了“毁三观”的标签:《红楼梦》写的是“富N代的爱恨情仇”,《包法利夫人》写的是“爱慕虚荣的白富美”,《追忆似水年华》被认为是“体弱多病的高富帅写了本无病呻吟的碎碎念”……经过时代检验的经典作品怎么在一些读者眼中变成了“毁三观”的作品呢?标签可能是彰显特质,也可能是偏见障目。

标签会使人无视作品的内在价值,缺乏深入了解的动力。

作品是作家无声的申辩。

包法利夫人自杀是时代的悲剧,福楼拜深刻揭露了造成这一恶果的各种因素,这种对个人、社会的批判不是“爱慕虚荣”的标签所能囊括的。

马克思的女儿在英文版《包法利夫人》导言中指出:福楼拜的这部作品的实质是道德的,健康的;我们见到了邪恶,但没有被它所感染。

人需要审视自身的存在状况,而文学正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之一,文学的世界里不是简单呈现好人与坏人的对立,那里只有人的棱镜,作家没有站在道德的彼岸。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德行有亏就是“毁三观”?难道高大全就好?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在塑造生动立体的人物、展现人的复杂性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触及道德的边界,对逾矩、背德、困境的描绘,同时也是对人生存状态的真实呈现。

文学以不同于科学的方式揭示出生活中某一事件的普遍性,披露生活本质的一棱一面,都是意义生成的基石。

文学作品对人性的剖析、对救赎的探索,对读者有着重要的警醒、借鉴意义。

文学作品在时间的链条上点亮智慧,让读者在别人的故事中看到自己和生命的可能性,在心灵的对话中,用艺术形象去涵养、发展、健全人格,让世界在人们的心中不再模糊,让读者心理成长。

从《俄狄浦斯王》到《背德者》,其中的自我救赎、对善的呼唤,引发读者共鸣、带来反思,最终产生心灵的净化,正是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

文学的文献价值在于它是时代的纪念碑,《红楼梦》中的时代风云、《追忆似水年华》中的世态人情,都是作品得以成为世界经典文学的过硬理由。

四川省攀枝花市十五中2015_2016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五周周考试题

四川省攀枝花市十五中2015_2016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五周周考试题

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上)第五周考试题高三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

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

据《礼记》记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

”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

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

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

……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

”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

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

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

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

”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加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

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

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湿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

四川省攀枝花市十五中2015_2016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四周周考试题

四川省攀枝花市十五中2015_2016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四周周考试题

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上)第四周考试题高三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做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我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有五味调和的境界说。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

在《礼记·月令》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

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

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种,并产生了“五味”说,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

四川省攀枝花市十五中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周周考试题

四川省攀枝花市十五中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周周考试题

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上期第二周周考试题高三语文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徐悲鸿绘画思想(节选)徐悲鸿的素描方法与西洋的素描方法有很大的不同。

徐悲鸿在他的创作中最先大胆引进了西方的透视、比例、解剖和光学原理等科学法则;但他同时注重中国传统绘画以线造型的规范,虚实、轻重、转折、顿挫,其线条勾勒与明暗关系、体面层次的微妙处理,既能表现明确的结构,又适合于中国的形式美感。

所以,一种线形之美,而且是类似中国画“骨法用笔”的线形之美,是区别于西洋素描并为徐悲鸿所独具的创造。

马是历代中国画家喜爱的题材,徐悲鸿的马画可以说家喻户晓,在国人心中有重要的位置。

他采用大写意的表现手法,采用具体的笔法大笔泼写,在泼的基础上与勾勒相结合,并且强调结构形似的精确性。

他采用西画中明暗分块造型的方法,用大块的灰墨摆出马的体态,马的轮廓、面官等关系到结构的部位,都以写实为基础,并尽量细致地刻画表现,一丝不苟。

他画马笔墨酣畅奔放、气宇轩昂,充满生机和活力。

徐悲鸿画牛,画狮,画鹰,画猫等动物画也总是以写实为基础,应用解剖学原理,让笔墨形式从属并服务于客观对象造型,极力表现动物的雄健、机敏和力量。

强调结构形似的精确性和景物的焦点透视效果是西方写实画的主要因素,但中国画不遵从写实,而是用观察和印象积累。

笔墨自由和随机性与追求结构形似的真实是一对矛盾,徐悲鸿追求笔墨从属并服务于客观对象造型的需求,即笔墨形式尊重形似结构,他把素描融入笔墨,转换成笔墨,在不同题材的作品中有不尽相同的表现,较好地解决了这个矛盾。

素描是对表现主体物象的录入过程,也是作者的创作源泉之一。

徐悲鸿在创作《愚公移山》《泰戈尔像》《霸王别姬》《毛泽东在群众中》时都先创作了素描稿。

《愚公移山》在一度创作中,画幅中开山的裸体青壮年,都用模特儿画了素描。

徐悲鸿为此积稿三十多幅,艰辛的创作、扎实的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使画面既洋溢着生活的实感,又充满着神奇幻想的神话色彩。

四川省攀枝花市十五中校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四川省攀枝花市十五中校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上)期中考试高二语文(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I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莫把汉学当国学慕朵生日前,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携带《曹寅与康熙》等新书来华举办首发式,并在多所高校进行讲座,在学界和媒体引发新一轮“汉学热”。

但笔者以为,“汉学”当热,然不可将之混同为“国学”。

汉学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历经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以及侧重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中国学”等几大阶段,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面对中国浩瀚的文化和复杂的现实,汉学家们皓首穷经,著书立说,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

比如,欧洲“启蒙运动”就深受来华传教士介绍的儒学的启迪。

不过,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

其中,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国内曾分别兴起一股“汉学热”,原因是这两个时段中国社会变动剧烈,思想争鸣活跃,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

此次史景迁访华引发的新一轮“汉学热”,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时代背景下,国人试图借助汉学对自己国家崛起和文化复兴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印证和调适。

不难看出,汉学不仅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还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

通过汉学,中华文化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也能了解自己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

然而,汉学虽有重要价值,但亦不可无限拔高。

因为,汉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西学”,是西方人用西方价值观念、学术范式来研究中华文化的学问。

对汉学家而言,中华文化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就像实验室的试验品或博物馆的展览品一样,很难内在于自己的生命,灌注以自己的情感,更很少负有弘扬和光大的责任感。

但是,中国人注定做不了中华文化的旁观者。

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考试题及答案.doc

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考试题及答案.doc

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考试题及答案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一、选择题(共4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__________________(xiè)渎 __________________(zì)笨 __________________(xiān)为人知B .__________________(piǎo)碧 阴__________________(mái) 人声鼎__________________(fèi)C .__________________(qǐn)刻 __________________(l ín )峋 即物起__________________(x īng )D .恣__________________(shu ī) __________________(y ìn )庇 苦心孤__________________(zh ǐ)【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汉字注音的掌握情况,难度较小。

A 选项“ 滞笨”中的“滞”应读zh ì,“ 鲜为人知”中的“鲜”应读xi ǎn ;C 选项“顷刻”中的“顷”应读q ǐng ,“即物起兴”中的“兴”应读x ìng ;D 选项“恣睢”中的“睢”应读su ī,“ 苦心孤诣”中的“诣”应读y ǐ。

难度:容易 知识点:字音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攀枝花城市绿化必须__________________,突出环境保护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发展理念。

B .酒后驾驶导致__________________的交通事故不断发生,所以新《刑法》把“醉驾”定为犯罪。

C .今年“六一”儿童节,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校长、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共享__________________。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资料概述与简介 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高201届语文半期测试题 总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 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

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

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

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

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

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

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

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

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钢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纸币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

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

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高三上期第二次周练

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高三上期第二次周练

20XX届高三上期第二次周练一、选择题1、《红楼梦》中记载:“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

”这种祭祀和家宴活动的积极意义是( )A.增强对祖先的崇拜和迷信B.强化家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C.强化传统教育和宗法制度D.悼念逝者,寄托哀思2、《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

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

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

对该记载理解最准确的是A.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 B.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 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3.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 )A.颁布《秦律》,以法治国B.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C.丞相掌握大权D.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4《赢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赢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5、“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

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据此分析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A.重用亲信B.频换丞相C.分化事权D.废除丞相6、“聪明才智人士为了从这一条窄窄缝隙进入政府,不得不把全部生命消磨在《九经》的九本儒书之中,再也没有精力谋革命了。

”材料主要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实行有利于()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B.扩大统治阶级基础C.提高官员文化素质D.稳定社会统治秩序7、明朝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这则材料主要说明了A.内阁大臣虽非宰相,但拥有实权B.阁权与君权、部权冲突时,阁臣必败C.明朝六部超越君主的权力D.内阁与六部是争权的两个中央机构8、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不分版本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不分版本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不分版本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16—2017学年度下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第一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礼仪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代表着社会的价值观念。

从根本框架看,礼仪文化蕴含着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

第一,追求善良的价值观念。

从个人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向善〞的价值追求。

孟子认为,“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它同“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皆为“善端〞,由此形成仁、义、礼、智“四德〞,进而到达至善。

礼仪表现出善良的人性,雍容大度的仪态,彬彬有礼的行为,庄重诚敬的仪式,说明与人为善的态度,善良宽容的心灵。

第二,追求和谐的价值观念。

从社会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为和〞的价值追求。

儒家强调,“礼之用,和为贵〞。

礼仪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行为标准,礼让包含对自我的克制,对他人的理解,表达以礼待人的尊重,乐群贵和的美德。

第三,追求秩序的价值观念。

从国家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有序〞的价值追求。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国无礼那么不宁〞。

孔子以礼为根底,提出一套完整的标准体系,进而建立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

礼仪是经世治国的道德秩序,人们遵循礼仪标准,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国家就会秩序井然。

中国礼仪文化根植于传统社会,不可防止地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

然而,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那么,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就可以提炼一些超越时空的价值观念。

将礼仪文化中蕴含的向善、为和、有序的价值观念,放进现代文化的框架下进行科学的阐释,就可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与友善、和谐、文明、法制等现代价值观念相联系,成为修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国礼仪文化有着深刻的价值观内涵,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也有着其独特的优势。

四川省攀枝花市十五中2016届高三语文第17周周考试题不分版本

四川省攀枝花市十五中2016届高三语文第17周周考试题不分版本

四川省攀枝花市十五中2016届高三语文第17周周考试题不分版本四川省攀枝花市十五中2016届高三语文第17周周考试题不分版本2014-2015学年〔上〕周考试题第17周一、选择题〔52分,每题4分〕1、以下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组是〔〕A.敕(chì)造阜(fù)盛绾(wǎn)着内帏(wéi) 削(xiāo)肩细腰B.窈(yǎo)陷踱(duó)步唾(duò)弃按捺(nà)横(hèng)七竖八C.绰(chuò)号栅〔zhà〕栏沮(jǔ)丧翘(qiào)起茅塞(sāi)顿开D.蹂(róu)躏祷(dǎo)告闷(mēn)热舵把(bà)张牙舞爪(zhǎo)1、D【点拨】(A项“削肩细腰〞中的“削〞应读作“xuē〞;B项横(hèng)-- (héng);C项“茅塞顿开〞中的“塞〞应读作“sè〞。

)2、以下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饿莩.〔piǎo〕逡.巡〔qūn〕弃甲曳.兵〔yè〕丢三落.四〔luò〕B、中.绳〔zhòng〕句读.〔dòu〕瓮牖.绳枢〔yǒu〕心广体胖.〔pàng〕C、庠.序〔yáng〕氓.隶〔méng〕度.长絜大〔duó〕抛头露.面〔lù〕D、供.养〔gōng〕经传.〔zhuàn〕贻.笑大方〔yí〕间.不容发〔jiān〕2、D 〔A luò—là;B pàng—pán;C yáng—xiáng〕3、以下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为哪一项〔〕A、殊俗叩关不测之渊兵刃既接B、迁徙须臾约从离衡防微杜渐C、崛起堕落追亡逐北要言不烦D、谪戍孝悌锲而不舍人才汇萃3、D 〔汇———荟〕4、以下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A.簇拥宿愿沾惹雕粱画栋孽根祸胎敛声屏气B.应酬烟霭包涵百无聊赖沸反盈天宽洪大量C.潇洒变徵拨弄兴致勃勃黯然消魂兴高采烈D.吞噬反响脊髓皮开肉绽残缺不全走途无路4、.B【点拨】(A项“雕粱画栋〞中的“粱〞应写作“梁〞;C项“黯然消魂〞中的“消〞应写作“销〞;D 项“走途无路〞中的“途〞应写作“投〞。

四川省攀枝花十五中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不分版本

四川省攀枝花十五中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不分版本

四川省攀枝花十五中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不分版本四川省攀枝花十五中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不分版本四川省攀枝花十五中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第I 卷阅读题〔共69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李白诗的语言弹性,他的修辞、句式和篇章组织的生命感,都是与渗透于其间的诗性直觉和用典密不可分的。

直觉与用典,是诗学领域的两种文化现象。

一般说来,直觉是始生性文化现象,用典是再生性文化现象。

比方“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灵运登池上楼的直觉。

但据传他梦见族弟谢惠连,似有神助而拾得此句,因而李白《送舍弟》云:“他日相思一梦君,应得池塘生春草。

〞这就成了用典,成了对谢氏直觉的再生性处理。

钟嵘《诗品·总论》说:“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这里的用事即用典,直寻即直觉。

但钟氏的话带有片面性,好诗是不废直觉,在不少场合也不忌用典的。

关键在于如何用。

直觉的文化密度较疏,用典的文化密度较密,诗中的文化疏密度应该得宜。

更重要的是,直觉须具精神深度,直逼事物本原;用典须能点化,化出文化真趣。

李白为诗,讲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神韵,因此直觉在他的诗中占有重要位置。

他以山水为友,总能以一种不隔、不俗的心情体验山光水色,常常凭着瞬间的直觉,把带着自然露珠的新鲜意象采入诗中。

他这样写《对雨》:“水纹愁不起,风线重难牵。

〞他这样写《晓晴》:“鱼跃青池满,莺吟绿树低。

〞水纹不起,你何必发愁?风线难牵,你岂能感到它重?这些不可言喻的感觉,都是把风线水纹牵系着自己感觉神经所致。

雨后初晴,清池积雨而满,绿树淋湿而低垂,但是迎着晓光已是鱼跃莺吟的生命欢快,诗人已经以直觉切入自然界的生命节奏之中了。

四川省攀枝花市十五中2016届高三语文周考试题

四川省攀枝花市十五中2016届高三语文周考试题

四川省攀枝花市十五中2016届高三语文周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

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

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

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

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

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

四川省攀枝花市十五中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周周考试题

四川省攀枝花市十五中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周周考试题

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上)第三周周考试题高三语文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说“霾”文/樊良树霾为何物?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释义说:“风雨土也。

从雨貍声。

《诗》曰,‘终风且霾’。

”风雨交加,裹挟大地的尘土,伴随像貍一样的尖利声音,给人造成很大的压迫感。

这里,霾是充满流动力量的一种自然现象。

《诗经·邶风》中有“终风且霾”,说的是一位女子耳闻目染交替演进的四种天象——“终风且暴”“终风且霾”“终风且曀”“曀曀其阴”,不由忧从中来。

暴,大风迅疾猛吹;霾,狂风席卷扬尘;曀,狂风遮天蔽地;阴,天色阴沉暗淡。

四种天象,紧锣密鼓,层层加码。

携带尘土的霾,带土黄或橘黄色,让能见度大为降低。

“终风且霾”,是否为今天人们所说的沙尘暴,我们尚难以得知。

不过,席卷尘土的霾,古已有之,当无疑义。

在长江流域,“终风且霾”的几率,微乎其微。

彼时,江南水乡泽国,山林莽原,到处都为生机盎然的树林、湿地、河流、湖泊。

霾,在此时的南方文献中略有涉及。

屈原《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此处的霾,同“埋”,战车的两轮埋在土中,裹足不前。

霾的这个意义,与北方文化经典《诗经》中的“霾”有所不同,但并不让人觉得突兀,恰为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的语言表征。

在后世的汉语表达中,霾,屡屡出现。

如唐氏陆龟蒙“夫子又继起,阴霾终廓如”。

杜甫“向晚霾残日,初宵鼓大炉”“涨沙霾草树,舞雪渡江湖”“洒落唯清秋,昏霾一空阔”。

自造字伊始直至19世纪末,霾的意义变化不大,始终在农业社会徘徊。

发端于20世纪上半叶的《辞海》对其的解释是“大气混浊态的一种天气现象”,也看不出霾对身体有多大伤害。

再大的风吹起尘土,不过是原生态的尘土罢了。

此时,中国的大多数地方尚未进入工业化门槛,城市的体量无法同今天相提并论。

四川省攀枝花市十五中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七周周考试题(

四川省攀枝花市十五中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七周周考试题(

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上)第七周周考试题高三语文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同其他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

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

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要算《礼记》了。

《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

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

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

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廌(zhì)、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的《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四川省攀枝花市十五中2015_2016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周考考试试题无答案

四川省攀枝花市十五中2015_2016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周考考试试题无答案

2015-2016学年度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周考卷高三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 答题前请在答题卡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Ⅰ卷阅读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电子时代我们怎样阅读许知远你们还会读书吗?这是上一代对我们的忧虑。

比起印刷媒体,我们读的更多的是电视与计算机的显示屏。

我们阅读的更多的是图像,而不是文字。

我们中的大多数对于所谓泛着油墨香的书籍不感兴趣,甚至觉得那有点脏。

梭罗希望我们把清晨的时光献给《伊利亚特》,献给《圣经》。

可是每天早晨,我们在努力睁开双眼之后,是打开电脑,去“新浪网”上看一看今天的新闻。

阅读正在发生变化,我们还无法确定它的优劣。

印刷品的文字出现速率,铅字对于我们的眼睛与大脑的刺激程度,都证明了它是一种适合思考的,它给予大脑以足够的从容去解构它。

电子媒体似乎颠覆了这一切,跳跃的文字,不断出现的画面,它在抑制我们的思考机制吗?一个有关电视的实验,让我们这些被电视哺育大的人忧虑。

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将观看电视的人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

具体来说,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的感觉闭合。

而电视拒绝给我们这半秒钟。

媒体研究专家克卢格曼早在70年代就认为,书籍是与我们左脑交流,而电视是与我们的右脑交流,而左脑通常是负责理智的部分,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

因此,对于习惯电视画面的我们来说,阅读印刷媒体是痛苦的,几乎令人无法忍受,它无法适应我们目光跳动的习惯。

电视使我们肤浅,为了迎合我们短暂的注意力,电视节目必须抛弃深度。

一位评论家傲慢的结论无疑正戳中了我们的痛处:“电视正在向我们以前占统治地位的、有文化修养的精神气质发起挑战,并代之以自身触觉的和集体的口语状态。

它威胁到了我们通过读写获得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自主权。

”如今,电视正对这种传统阅读方式进行一场几乎是颠覆性的嘲讽,并且大获成功。

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上期第十一次周考试题

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上期第十一次周考试题

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上)周考试题(12.06)高三语文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周易》借助于具体的形象符号,启发人们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崇尚一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思维方式。

《周易·系辞传》:“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卦象是《周易》的骨骼,舍象则无《易》。

借助卦象.并通过象的规范化的流动、联结、转换,具象地、直观地反映所思考的客观对象的运动、联系,并借助六十四卦系统模型,推断天地人物之间的变化,这种思想方式渗透到中医和中国古代科技之中。

道家庄子主张“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魏晋玄学家王弼提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周易明象》)的命题,表明了中国思维穿透语言,领略语言背后之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之意蕴的特点。

中国儒释道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之根据和全体。

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

中国哲学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认知方法,而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

道家认为,心灵的虚寂状态最容易引发直觉思维。

因此,人们要尽可能地摆脱欲望、烦恼的困扰,保持心境的平和、宁静。

而要使直觉思维真实呈现,特别离不开默思冥想的“玄览”。

老子主张“涤除玄览”。

“涤除”即否定、排开杂念,“玄览”即深入静观。

这是在高度精神修养的前提下才具备的一种思维状态。

庄子主张“心斋”、“坐忘”。

“心斋”即保持心境的虚静纯一,以便直接与道契合。

“坐忘”即心灵空寂到极点,忘却了自然、社会,甚至忘却了自己的肉身和智慧.物我两忘,浑然冥同大化之境。

儒家孔子的“默而知之”,孟子的“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荀子的“虚壹而静”、“大清明”,张载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朱熹的“豁然贯通焉”,“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陆九渊的“吾心”与“宇宙”的冥契,王阳明的“致良知”,都是扬弃知觉思虑,直接用身心体验宇宙终极的实在,达到对道德本体之契合的一种境界或方法。

四川省攀枝花十五中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

四川省攀枝花十五中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

四川省攀枝花十五中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第I卷阅读题(共69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李白诗的语言弹性,他的修辞、句式和篇章组织的生命感,都是与渗透于其间的诗性直觉和用典密不可分的。

直觉与用典,是诗学领域的两种文化现象。

一般说来,直觉是始生性文化现象,用典是再生性文化现象。

比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灵运登池上楼的直觉。

但据传他梦见族弟谢惠连,似有神助而拾得此句,因而李白《送舍弟》云:“他日相思一梦君,应得池塘生春草。

”这就成了用典,成了对谢氏直觉的再生性处理。

钟嵘《诗品·总论》说:“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这里的用事即用典,直寻即直觉。

但钟氏的话带有片面性,好诗是不废直觉,在不少场合也不忌用典的。

关键在于如何用。

直觉的文化密度较疏,用典的文化密度较密,诗中的文化疏密度应该得宜。

更重要的是,直觉须具精神深度,直逼事物本原;用典须能点化,化出文化真趣。

李白为诗,讲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神韵,因此直觉在他的诗中占有重要位置。

他以山水为友,总能以一种不隔、不俗的心情体验山光水色,常常凭着瞬间的直觉,把带着自然露珠的新鲜意象采入诗中。

他这样写《对雨》:“水纹愁不起,风线重难牵。

”他这样写《晓晴》:“鱼跃青池满,莺吟绿树低。

”水纹不起,你何必发愁?风线难牵,你岂能感到它重?这些不可言喻的感觉,都是把风线水纹牵系着自己感觉神经所致。

雨后初晴,清池积雨而满,绿树淋湿而低垂,但是迎着晓光已是鱼跃莺吟的生命欢快,诗人已经以直觉切入自然界的生命节奏之中了。

他这样写郊外:“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寻雍尊师隐居》)他这样写县府衙门:“山鸟下厅事,檐花落酒中。

”(《赠崔秋浦》)在郊外,他体验到青牛趋暖、白鹤栖高的情趣,直觉到大自然饶有意味的沉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上期第二周周考高三语文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徐悲鸿绘画思想(节选)徐悲鸿的素描方法与西洋的素描方法有很大的不同。

徐悲鸿在他的创作中最先大胆引进了西方的透视、比例、解剖和光学原理等科学法则;但他同时注重中国传统绘画以线造型的规范,虚实、轻重、转折、顿挫,其线条勾勒与明暗关系、体面层次的微妙处理,既能表现明确的结构,又适合于中国的形式美感。

所以,一种线形之美,而且是类似中国画“骨法用笔”的线形之美,是区别于西洋素描并为徐悲鸿所独具的创造。

马是历代中国画家喜爱的题材,徐悲鸿的马画可以说家喻户晓,在国人心中有重要的位置。

他采用大写意的表现手法,采用具体的笔法大笔泼写,在泼的基础上与勾勒相结合,并且强调结构形似的精确性。

他采用西画中明暗分块造型的方法,用大块的灰墨摆出马的体态,马的轮廓、面官等关系到结构的部位,都以写实为基础,并尽量细致地刻画表现,一丝不苟。

他画马笔墨酣畅奔放、气宇轩昂,充满生机和活力。

徐悲鸿画牛,画狮,画鹰,画猫等动物画也总是以写实为基础,应用解剖学原理,让笔墨形式从属并服务于客观对象造型,极力表现动物的雄健、机敏和力量。

强调结构形似的精确性和景物的焦点透视效果是西方写实画的主要因素,但中国画不遵从写实,而是用观察和印象积累。

笔墨自由和随机性与追求结构形似的真实是一对矛盾,徐悲鸿追求笔墨从属并服务于客观对象造型的需求,即笔墨形式尊重形似结构,他把素描融入笔墨,转换成笔墨,在不同题材的作品中有不尽相同的表现,较好地解决了这个矛盾。

素描是对表现主体物象的录入过程,也是作者的创作源泉之一。

徐悲鸿在创作《愚公移山》《泰戈尔像》《霸王别姬》《毛泽东在群众中》时都先创作了素描稿。

《愚公移山》在一度创作中,画幅中开山的裸体青壮年,都用模特儿画了素描。

徐悲鸿为此积稿三十多幅,艰辛的创作、扎实的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使画面既洋溢着生活的实感,又充满着神奇幻想的神话色彩。

画面上人物造型着重于体积的研究,重量与体积感鲜明。

造型饱满而结实,扑面而来的形体,都有很强的雕塑感,素描结构严谨,来去分明。

亮处有物,暗处不空,具有潜移默化的感觉。

画中手法夸张,对抡锄挖土的壮汉造型和肌肉的刻画,对激奋动作的处理,对赤裸健壮的体魄和憨直神态的描绘等,无不给人无尽的信心和力量。

徐悲鸿对以素描的方式作画稿、画模特儿,有选择地采用光影造型,有相当的依赖性。

这样的画面改良,对传统笔墨语言势必有一定的削弱和破坏作用,同时淡化了中国画的特色,但这的确避免了用线描画不深度、不生动的弊端。

从徐悲鸿不少作品的形象塑造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以素描为基础的写实主义的具体实践,渗透着徐悲鸿对艺术的审美和对生活的理解。

他追求和所传达的精神不仅仅是惟肖,还有在此基础上的惟妙。

“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反映了徐悲鸿科学主义、实证主义的精神。

1.关于“徐悲鸿的素描方法”的解说,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1. 解析:选B A项,“带来了不竭深度和生动的弊端”说法错误;C项,“他不遵从写实的基本理念”与原文意思相反;D项,“强调结构形似的精确性和景物焦点的透视效果”是相同点。

)A.徐悲鸿的素描引进了西方的透视、比例、解剖和光学原理等科学法则,带来了不竭深度和生动的弊端。

B.徐悲鸿的素描注重以线造型的规范,具有线形之美,而且是类似中国画“骨法用笔”的线形之美。

C.徐悲鸿的素描能表现造型的明确结构,适合于中国的形式美感,主要得益于他不遵从写实的基本理念。

D.徐悲鸿的素描方法与西洋的素描方法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他过分强调结构形似的精确性和景物的焦点透视效果。

2.下列表述,不属于“追求笔墨从属并服务于客观对象造型”创作原则的一项是(3分)( 2. 解析:选A“强调笔墨自由和随机性”的说法与原文不符。

)A.徐悲鸿的马画在泼的基础上与勾勒相结合,并且强调笔墨自由和随机性。

B.徐悲鸿的马画中马的轮廓、面官等关系到结构的部位,都以写实为基础,并尽量细致地刻画表现,一丝不苟。

C.徐悲鸿画牛,画狮,画鹰,画猫等动物画以写实为基础,应用解剖学原理,极力表现动物的雄健、机敏和力量。

D.徐悲鸿在创作《愚公移山》《泰戈尔像》《霸王别姬》《毛泽东在群众中》等作品之前,都创作素描稿。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3. 解析:选A B项,“离开素描,则无法创作绘画”的说法太绝对;C项,“这是对中国传统笔墨语言的一种丰富与提升”的说法错误;D项,“体现了他对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全面继承”的说法属无中生有。

) A.徐悲鸿的绘画注重笔墨形式尊重形似结构,在他不同题材的作品中有不尽相同的表现。

B.素描是对表现主体物象的录入过程,也是作者的创作源泉;离开素描,则无法创作绘画。

C.徐悲鸿对以素描的方式作画稿、画模特等,有相当的依赖性,这是对中国传统笔墨语言的一种丰富与提升。

D.“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是徐悲鸿绘画思想的核心,体现了他对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全面继承。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22分)阅读下文,完成4---8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面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4、对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答案:D A项,奋起;B项,名字;C项,代词,这)(3分)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怒:愤怒B、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命名C、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是:表判断D、则芥为.之舟为:动词,作5、必究下列句子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答案C ①②④句中的“其”都是代词,代鹏;③句中的“其”用在选择句中,表示选择语气)(3分)①不知其.几千里也②其.翼若垂天之云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④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A、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不同B、①②句不同,③④句相同C、①②④句相同,③句不同D、①②句不同,③④句不同6、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答案:D )(3分)A、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上讲,《逍遥游》都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

B、本文宣言的绝对自由的思想只是庄子头脑中的一种幻想,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C、绝对自由的思想,实际是消极避世的人生观,使人对现实采取消极虚无的态度,D、追求绝对自由,也体现了庄子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思想。

从这点来看,庄子代表了当时先进阶级的思想主张。

7、对下列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答案C )(3分)赵璜,字廷实,少从父之官,坠江中不死。

稍长行道上得遗金悉还其主登弘治三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出为济南知府猾吏舞文积岁为蠹。

璜择愿民教之律令,得通习者二十余人,逐吏而代之。

A、稍长行/ 道上得遗金/ 悉还/其主登/ 弘治三年/ 进士授工部主事/ 出为济南知府/ 猾吏舞文/积岁为蠹B、稍长/行道上得遗金/悉还/ 其主登/弘治三年/ 进士授工部/主事出为济南知府/ 猾吏舞文/ 积岁为蠹C、稍长/ 行道上/ 得遗金/ 悉还其主/ 登弘治三年进士/ 授工部主事/ 出为济南知府/ 猾吏舞文/ 积岁为蠹D、稍长/ 行道上得遗金/ 悉还/其主登/ 弘治三年进士/ 授工部主事/ 出为济南知府/猾吏舞文/ 积岁为蠹(《明史·赵璜传》)参考译文:赵璜,字廷实。

小时候跟从父亲去任职,不小心掉到江水中,大难不死。

年龄稍大一点儿,在路上走的时候,捡到别人丢掉的金银,全部归还给失主。

弘治三年获进士及第,授官工部主事。

出任为济南知府。

狡猾的小吏舞文弄墨,多年来像蛀虫一样危害百姓。

赵璜挑选了一些质朴善良的百姓,把国家的法律法令教给他们,贯通熟悉法律法令的达二十多人,驱逐了狡猾的官吏,让他们替代。

8、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5分)(2)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浪淘沙欧阳修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垂杨紫陌洛城东。

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

今年花胜去年红。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9、从写花的角度,去年、今年、明年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10、本词首句为何写东风?请简要分析。

(4分)答案:9、今年、去年的花都是实写,明年的花是想象,是虚写。

将三年的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以惜花写惜别,构思新颖,富有诗意。

而别情之重,说明同友人的情谊之深。

10、“东风”与后面的“垂杨”合言,可想见暖风吹拂,翠柳飞舞,天气宜人,景色迷人,正是游赏的好时候、好处所。

词人用东风勾画出了春游的美景,渲染了气氛。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1、补写下来句子。

(1) ________________,,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王勃《滕王阁序》)(2)寓形宇内复几时???(陶渊明《归去来兮辞》)(3),则告诉不许:,实为狼狈。

(李密《陈情表》)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4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

倔老头钱理群2004年4月末的一个下午,钱理群站在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讲台上,讲授“鲁迅作品选读”选修课,偌大的教室里,稀稀拉拉地坐着二三十名中学生。

南京师范大学附中课堂的冷清令钱理群始料未及。

教了大半辈子大学生的钱理群极为重视给中学生的讲课,他在北京备了两天课,一个字一个字地重写教案,并提前四天来到南京准备。

他回忆,课程的质量和氛围都极佳,每堂课学生都听得极为认真,课后作业也表示收获很大,但听课的人数却渐渐少了下去。

一名学生在写给钱理群的信里说了老实话:“钱教授,我们不是不喜欢听您的课,而是您的课与高考无关,我们的时间又非常有限;我们宁愿在考上北大以后再毫无负担地来听您的课。

”在一次接受媒体访谈时,他谈到自己退休后投身基础教育的初衷:“就当下中国来说,我还是坚持这一点,我们既要进行制度的改造,同时也要进行国民性的改造。

说到最后还是人心的问题。

人心、人性、道德底线的突破,是你一下子解决不了的,是更带根本性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