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曹雪芹、红楼梦

合集下载

【讲义】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讲义】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世界最伟大的长篇小说——曹雪芹《石头记》主讲人:《红楼梦》作者悠哉(杨秋荣)西方选出十大文学名著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英、美、澳等国名作家应邀列出他们最喜欢的10部文学作品,其结果汇成了一本名叫《十大名著》的书。

荣居榜首的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另一部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名列第三。

美籍俄裔作家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排在第四,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排在第九。

西方选出十大文学名著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位居第二。

莎士比亚是排名最靠前的英国作家,《哈姆雷特》排在第六位。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被选为美国最伟大的小说。

衡量一部长篇小说的尺度写别人没写过和没这样写过的东西。

——海明威第一,“别人没写过”,指内容、主题、情节等,此前作家没这样写过。

因此,海明威又说:我只拿我的作品和死去的作家的作品相比较。

衡量一部长篇小说的尺度第二,“没这样写过”,就是结构、语言、叙述技法等的创新。

创新度越高,艺术价值就越高。

曹雪芹论长篇小说《红楼梦》第一回,石头笑答空空道人:“我师何太痴耶!……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其一,“没这样写过”)曹雪芹论长篇小说我这一段故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悦检读,只愿他们当那醉淫饱卧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把此一玩,岂不省了些寿命筋力?就比那谋虚逐妄,却也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

再者,亦令世人换新眼目,不比那些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满纸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等通共熟套之旧稿。

我师意为何如?”(其四,“没这样写过”,对世界小说叙事的伟大贡献!)鲁迅评《红楼梦》“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鲁迅《中国小说历史的变迁》福楼拜(1821-1880)三位作家的作品“写什么”1、《包法利夫人》(1857):通奸题材,解剖一种致命的激情如何毁灭一个外省女人。

曹雪芹是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吗 曹雪芹妻子是谁

曹雪芹是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吗 曹雪芹妻子是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曹雪芹是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吗曹雪芹妻子是谁
导语:艺术创作来源于现实,却高于现实,作家的创作往往带有自传的色彩,曹雪芹的《红楼梦》一直以来有“曹贾互证”一说,也就是书里的贾家正是现
艺术创作来源于现实,却高于现实,作家的创作往往带有自传的色彩,曹雪芹的《红楼梦》一直以来有“曹贾互证”一说,也就是书里的贾家正是现实中作者曹雪芹的曹家,而书中的贾宝玉正是曹雪芹本人,其中红学家周汝昌对这一观点表示很赞同。

但也有人对《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表示赞同,但如果把书中人物和现实人物对应起来,却未免有点勉强了。

我们知道《红楼梦》里,北京有个贾家,江南有个甄家,而两家都有个宝玉,这两个宝玉无论外表,还是品性都极其相似,有人说江南的甄家是北京贾家的另一方面,对应的是现实中的曹家抄家前居住在江南的情形,其实,两个宝玉是同一个,因为我们读《红楼梦》前80回,甄宝玉基本上没有出现。

按照这种说法,我们联想曹雪芹的生活经历,曹家自从当了江宁织造的官以后,在江南住了将近60年,曹雪芹13岁时,曹家被抄家,迁居北京,曹雪芹是有过这样的生活经历的,这是最浅显的分析。

如果我们要从《红楼梦》的社会价值批判角度来理解这一观点,也是可以自圆其说的。

曹家从显赫到衰落,几乎在一夜之间,正所谓“呼喇喇大厦倾”,童年的曹雪芹是看在眼里的,之后的生活,曹家一直被朝廷压制,曹雪芹也一辈子没有功名,只能艰难度日,他对封建社会是有一种批判性的,而当时却又不能明目张胆地来写这种情况,所以只能借助艺术加工的形式,通过描写四大家族的盛衰,大观园里公子女儿的离散来表现对社会的不满,对现实的控诉,这也是很多人分析
生活常识分享。

红学-红楼梦考证

红学-红楼梦考证

红学-红楼梦考证第二节我现在要忠告诸位爱读《红楼梦》的人:我们若想真正了解《红楼梦》,必须先打破这种牵强附会的《红楼梦》谜学!其实做《红楼梦》的考证,尽可以不用那种附会的法子。

我们只须根据可靠的版本与可靠的材料,考定这书的著者究竟是谁,著者的事迹家世,著书的时代,这书曾有何种不同的本子,这些本子的来历如何。

这些问题乃是《红楼梦》考证的正当范围。

我们先从“著者”一个问题下手。

本书第一回说这书原稿是空空道人从一块石头上抄写下来的,故名《石头记》;后来空空道人改名情憎,遂改《石头记》为《情憎录》;东鲁孔梅溪题为《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又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即此便是《石头记》的缘起。

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第百二十回又提起曹雪芹传授此书的缘由。

大概石头与空空道人等名目都是曹雪芹假托的缘起,故当时的人多认这书是曹雪芹做的。

袁枚的《随园诗话》卷二中有一条说:康熙间,曹练亭(练当作楝)必为江宁织造,每出拥八驺,携书一本,观玩不辍。

人问:“公何好学?”曰:“非也。

我非地方官而百姓见我必起立,我心不安,故藉此遮目耳。

”素与江宁太守陈鹏年不相中,及陈获罪,乃密疏荐陈。

人以此重之。

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书,备记风月繁华之盛。

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

明我斋读而羡之。

(坊间刻本无此十字。

)当时红楼中有某校书尤艳,我斋题云:(此四字坊间刻本作“雪芹赠云”,今据原刻本改正。

)病容憔悴胜桃花,午汗潮回热转加。

犹恐意中人看出,强言今日较差些。

威仪棣棣若山河,应把风流夺绮罗。

不似小家拘束态,笑时偏少默时多。

我们现在所有的关于《红楼梦》的旁证材料,要算这一条为最早。

近人征引此条,每不全录。

他们对于此条的重要,也多不曾完全懂得。

这一条纪载的重要,凡有几点:(1)我们因此知道乾隆时的文人承认《红楼梦》是曹雪芹做的。

(2)此条说曹雪芹是曹楝亭的儿子。

红学春秋及《红楼梦》中的历史人物

红学春秋及《红楼梦》中的历史人物

红学春秋及《红楼梦》中的历史人物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之一,以描绘贾家荣府为主要情节,塑造了一批充满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

这些历史人物不仅是小说中的主要角色,也是清代社会生活的缩影,是我们了解清代社会历史的一个窗口。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便是宝玉、黛玉、妙玉、贾母、贾政、尤三姐等人。

这些人物与其说是虚构出来的人物,倒不如说是作者曹雪芹根据周围故事和人物塑造而成的。

例如,宝玉是曹雪芹自己的表弟,而尤三姐则是曹雪芹的宝藏女友。

此外,《红学春秋》这一学问的诞生,也离不开《红楼梦》中这些历史人物的塑造。

《红学春秋》是研究《红楼梦》的一门学问,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小说的文学价值、社会背景和历史渊源等方面。

学者们通过对《红楼梦》中历史人物的描写分析,推断出小说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因素,以及作者对于生活、人性、伦理等问题的探讨。

举例来说,通过描写宝玉的童年经历、性格和命运,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关于清代家庭教育和子女命运的方面的见解。

再如,通过对黛玉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曹雪芹对于女性命运、性格特点,以及生气勃勃与脆弱无助之间的矛盾关系等方面的探讨。

这些描写不仅能够描摹出生动丰富的人物形象,更是对于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深入阐述与批判。

总的来说,虽然《红楼梦》中的历史人物都是虚构出来的人物,但是这些人物与当时社会历史密不可分,是当时人们生活、思想和文化的重要代表。

研究这些历史人物的塑造,可以深刻地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化和人性的多样性以及历史变迁的方向。

同时,也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世界名著的价值与意义。

红楼梦课题研究方向

红楼梦课题研究方向

红楼梦课题研究方向
周汝昌先生指出“红学包括曹学、脂学、版本学、探轶学”。

曹学是曹雪芹身。

世和人生经历及《红楼梦》成书过程的研究,脂学是对“脂砚斋”“畸笏叟”等人及脂批本《石头记》的研究,以上两项应该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

版本就目前已发现的十几个版本来说很难找出新东西,除非能继续发现新的版本;探轶也非容易之事,要弄清楚书中人物和现实人物的关系就必须从曹学入手,这两者是相关联的。

其次周先生还说“《红楼梦》文本的鉴赏、审美、批评不应在红学范围内。

”虽不在红学范围内却是对红学的补充和延伸,也应加以重视,如果连原著的鉴赏、审美和批评都没有过关那还谈什么其他呢。

今后重点应是脂学为主,曹学次之,在加之以文本和艺术特色的研究。

第三,作为普通读者不要求发表论文,也不需要进入学界,只要能给自己的读书生活增添一些乐趣就足矣。

最后要注意的是虽不求成为学者却也应保证所引用材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不能凭空臆断。

前人已经有的成果可以直接借鉴但也要敢于质疑,敢于推翻,敢于论证,对于学问绝不搞个人崇拜。

红学史上的三个曹雪芹

红学史上的三个曹雪芹

参为相 , 三国曹操 称王 、 丕称 帝 , 到宋 曹彬 封王 , 曹 再

直写到 曹雪 芹 , 考证 之详 尽 , 心之 良苦 , 用 令人 钦
佩 。在他的努 力之 下 , 然一 门新学 诞生 了 , 俨 即余 英
时所说的 “ 曹学” 。此外又有所谓“ 探佚 学” 与之相呼
应 。探佚 学 不 过 是 曹 学 的 变 种 , 为 它 所 “ ” 因 探 的
■ 文 学 研 究
红 学 史 上 的 三个 曹 雪 芹
傅 治同
( 阳学 院 邵 中 文 系 ,湖 南 邵 阳 4 20 ) 2 00

要: 红学史上 有三个曹 雪芹 , 分别是 敦诚兄 弟的朋友 , 廉 即张 宜泉 的朋 友, 兴 以及《 红楼 梦》文本上 的那个“ 阅” 批
“ 删 ” 。 文 章将 论 证 三者 是 否 一 体 , 们 中 究竟 谁 是 《 楼 梦 》 增 者 他 红 的真 正 作 者 。
纳兰性德 的, 有说是某孝廉 的, 奇谈怪论 , 不一 而足 。 《 红楼梦》 作者之 所 以署 名曹雪 芹 , 主要原 因 , 其 正如程伟元所说 , 由于 “ 内记 曹雪芹 先生 删改数 是 书
“ ” 就是 书中的人和事与曹家 以及曹 家与清代康雍 佚 ,
二 朝 的 人 和事 的对 应 关 系 , 新 的 索 隐 派 。还 有 最 为 是
第 9卷 第 5期 21 0 0年 l 0月
邵 阳学 院学 报 ( 会 科 学版 ) 社 Junl f hoagU ie i ( oil cec dt n ora o ayn nvrt Sc i eE io ) S sy aS n i
Vo . N . 19 o 5 0e. 01 t2 0

红学家的最后终结!-----李洪涛另类解读《红楼梦》

红学家的最后终结!-----李洪涛另类解读《红楼梦》

红学家的最后终结!-----李洪涛另类解读《红楼梦》2百多年前,寒士曹雪芹著小说《石头记》,后名《红楼梦》。

奈何曹氏后半生穷愁潦倒、英年早逝,小说80回后章节佚失,留下千古之谜,于是,2百多年来,总有那么一些没有创作能力的庸碌文人,以考证《红楼梦》为借口忽悠学界混饭吃----这就是所谓的“红学”真相!由此,《红楼梦》以及后来无休止的红学考据索隐,成为中国最庞大的文化产业种群之一,200多年间养活了一代又一代庸碌文人,解决了他们的谋生就业问题直至今日。

这或许是当年喝粥度日的曹雪芹本人万万想不到的!一、《红楼梦》究竟是部什么书?《红楼梦》是部什么书,这个问题原本不需要笔者回答,中外文学史基本上都定位他是小说!异议很少。

然而,两百多年间,几乎所有红学家都没有按照小说规则研究这部千古奇书----这就是所谓的“红学”真相!在此,我们不得不为天下红学家们,补上有关小说常识的基础课!“著小说以穷传奇”中国人关于小说的定义自唐宋已明确!小说者,传奇也!传奇是小说的本体!至于过去所谓的笔记文章,早已退出小说行列,成为稗官野史之类,所以,历史的选择再次证明,传奇是小说的唯一本体!中国北方农民对于小说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有一个更为生动的比喻,叫做“吃柳条拉鸡笼”---编出来的!然而,绝大部分红学家自己没有小说创作经验,甚至连很多北方农民都懂得的小说常识不甚了了,所以才出现了天书般的所谓红学考据与索隐。

从小说创作的基本规律看,几乎所有的红学考据文章都是违反创作常识、随心所欲、望文生义和想当然的“再创作”,然而数百年来,中国文化界竟把这种以《红楼梦》为素材的再创作称作“学问”,这不得不说是中国文化的可悲!其次,《红楼梦》不仅是小说,而且用今天的创作理论来衡量,《红楼梦》不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红楼梦》的主语是“梦”!其原名《石头记》,讲述女娲补天遗留的一块石头,目睹尘世间儿女情长与世故人情的传奇故事,这个情节框架不是现实主义的。

《红楼梦》作者争议

《红楼梦》作者争议

前八十回曹雪芹说清朝时,《红楼梦》作者是谜,“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史料记载有明珠之子、曹寅之子、曹寅之孙等几种说法,胡适据此考证判断,曹寅之孙曹雪芹即是贾宝玉的人物原型,并由此断定他是《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籍贯沈阳(一说辽阳),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

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约生于1724年)。

曹雪芹著《红楼梦》,有史证,有自证。

史证即胡适、周汝昌等人考证出来的史料,自证即原著第一回作者自序及署名。

文中与书名题旨“金陵十二钗”、自题诗“满纸荒唐言”、创作经过“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作者斋号“悼红轩”都能相联系的只有曹雪芹。

要确立曹雪芹的著作权,文本内的作者署名是力证。

至于曹雪芹前面的那一串名字,则另有深意:首先是障眼法,罗列一堆马甲以防范文字狱风险;其次是自谦,曹雪芹集中华传统文化之大成,站在五千年古圣先贤的肩膀上创作《红楼梦》,他笔下的贾府一家之史吸收了二十五史之精华,故自谦“披阅增删”,以示不敢贪天之功为己有,不敢贪古圣先贤之功为己有,与作者自云“虽我不学,下笔无文”表现的自谦态度一致;再次是入圣,曹雪芹署名附着于女娲补天神话,石头、空空道人都是神话形象,东鲁孔梅溪则调侃山东孔圣人之后(即衍圣公),从而构筑一条由天到人、由神话到现实的传承路径,强化《石头记》受命于天的神圣性。

胡适考证,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

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

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

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

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曹雪芹是《红楼梦》前八十回原创作者吗?

曹雪芹是《红楼梦》前八十回原创作者吗?

曹雪芹是《红楼梦》前八十回原创作者吗?《红楼梦》前八十回作者为曹雪芹,最早是由胡适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提出的。

近百年来,不断有人对此说提出异议,但似乎并没有得到红学界重视。

笔者认为,《红楼梦》原创作者另有其人,《红楼梦》现有考证的结果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已经为这一问题提供了足够的信息。

现就此提出自己的看法,供爱好者共同探讨。

一、从第一回谈起根据《红楼梦》第一回描述,《红楼梦》前身《石头记》(又名《风月宝鉴》、《情僧录》等,以下简称《风月宝鉴》)是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石头有了灵性,变成一块通灵宝玉,到人间走了一遭后写成的。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才形成现在的版本。

在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红楼梦》的创作分为《风月宝鉴》创作和披(批)阅增删两个阶段。

2.《红楼梦》是典型的自传体小说,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写成的。

3.《红楼梦》披阅增删者是曹雪芹。

4.《风月宝鉴》作者有可能就是曹雪芹,但也可能另有其人。

对于前三点,学术界并无大的分歧。

我们重点讨论第四个问题。

二、曹雪芹从未经历过繁华生活胡适先生认定曹雪芹是《石头记》作者的第一条证据,也是最重要的证据是“他是做过繁华旧梦的人”(注1),并认为小说是依据其本人经历写成的,这一点很有疑问。

《红楼梦》一般认为是以曹氏家族由盛变衰的一段过程为基础写成的。

我们不妨先从历史时间入手进行讨论。

从考证资料看,曹家的衰败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曹家从曹雪芹爷爷曹寅开始就因接驾导致亏空受到追究。

1723年(雍正元年),与曹家关系甚密,曹寅之妻兄,同样因亏欠国库银两受到追究的李煦家被抄(第七十四回写甄家被抄可能暗指此事),李煦被判斩刑(后改为流放打牲乌拉),曹家未被抄家,雍正限其3年内将亏空还完,必使曹家受到巨大震撼。

1724年,担任江宁织造的曹頫在向雍正的奏折说,“窃念奴才自负重罪,碎首无辞,今蒙天恩如此保全,实出望外。

奴才实系再生之人,唯有感泣谢罪,只知清补钱粮为重,其余家口妻孥,至饥寒迫切,奴才一切置之度外,在所不顾。

第二章:《红楼梦》的版本及“红学”研究分析

第二章:《红楼梦》的版本及“红学”研究分析

徐部旧藏,1933年归北京大学图书馆。 1955年由文学古籍刊行社用朱墨双色 影印出版。其中所缺第64回、67回据 己卯本抄配补足。而75回缺中秋诗, 80回无目,11回之前无批语。抄本系 多人抄写而成。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 年影印出版。
1982
脂 本 或 程 本 补 齐 。
庚 辰 本 为 底 本 , 缺 文 依 其 他
)
1754
二是程伟元、高鹗的百二十回印本系统。
程伟元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初次以 萃文书屋活字排印,名《新镌全部绣像 红楼梦》,书首有程、高序,是为“程 甲本”;
次年再经高鹗修订出版,是为“程乙 本”。 此后百二十回本大抵以上二本为底本。
底为 前 本底 八 ,本 十 并, 回 参后 以 校四 庚 其十 辰 它回 本 多以 《 种程 石 版甲 头 本本 记 。为 》
3、庚辰本
78 64 67 故十 月 后 名四 定 四 。年 本 册 庚”目 辰字录 ( 样页 ,有 ) 系“ 年乾庚 抄隆辰 ,二秋
1760
未一 现 分册、存 开。 。其回回 中。, 分 回 、册 ,, 缺 两 回回第
斋又 重称 评脂 石京 头本 记。 》书 。名 《 脂 砚
17
1—80 8
10 18
正文每面10行,每行24字。程伟元序 和高鹗序透露了程甲本收集、整理以 及刻印的过程。后来各种通行的120回 本均据此本翻刻刊行。
2、程乙本
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程、高对“程 甲本”再度修订出版,萃文书屋木活字 印本,120回。卷首高鹗序,次小泉、 兰墅引言,次木刻绣像24页,前图后赞, 是为“程乙本”。 两本问世时间仅相隔70天。显然,程乙 本删改小说原著的内容比程甲本更多。 因此不及程甲本,直到1927年上海亚 东图书馆据胡适的一个藏本重新排印。

红楼梦研究派别

红楼梦研究派别

红楼梦研究派别红学纵向划分为旧红学、新红学、当代红学三个时期,横向划分为评论派、考证派、索隐派、创作派四大学派。

各派又细化为若干分支,主要包括题咏、评点、鉴赏、百科、批评、曹学、版本学、本事学、脂学、探佚学等等。

一、评论派旧红学中的题咏派、评点派,新红学中的文学鉴赏派、百科全书派、狭义批评派,均可纳入广义评论派。

评论派坚持文学本位,从艺术性、思想性、百科文化、社会生活、哲理感悟、情感体验等角度解读原著,研究《红楼梦》的思想主题、艺术特色、人物形象、文化价值、写作方法等。

1.题咏派:叶崇伦、唤明、富察明义、潘炤、姜祺、沈谦。

题咏派“都着眼于书中人物之悲欢离合,从而寄其羡慕或感概要而言之,无非画饼充饥,借酒浇愁”(茅盾《关于曹雪芹》)。

题咏派的诗、词、赋、赞,有的抒发“荣华易逝人生如梦”的人生观,渗透着佛家的“色空”观念和“梦幻”思想;有的抓住书中的“风月繁华”和“爱情故事”,渲染“繁华”之景和“香艳”之情,吐露出一种仰慕、一种思绪;有的同情宝黛钗,因未能给宝黛钗指出一条光明之出路,抒发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慨。

2.评点派:王希廉、张新之、姚燮、脂砚斋、王伯沆。

文学评点起源于明代中叶,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文论体裁。

评点的形式:书首有批序、题词、读法、问答、图说、论赞,每回有回前回后批,页面有眉批、侧批、夹批。

3.现代鉴赏派:鲁迅、毛泽东、老舍、吴组缃、端木蕻良、宋淇、舒芜、蔡义江、王蒙、马瑞芳、蒋勋、吴淡如、康来新、陈艳涛、白坤峰、闫红、朱楼梦剑。

采用文本细读,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谈自己的阅读心得、体会、感悟。

4.百科全书派:沈从文、邓云乡、顾平旦、陈诏、夏桂霞、段振离、刘世彪、关华山、李光斗、沈雁英、黄云皓、苏芩。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书中服饰、饮食、茶道、养生、美容、医药、建筑、园林、经济、民俗、宗教等各方面的描写都经得起专业化解读。

5.现代批评派:王国维、吴宓、茅盾、王昆仑、李辰冬、何其芳、周策纵、白盾、李希凡、蒋和森、余英时、丁维忠、吕启祥、张锦池、周思源、胡文彬、段启明、刘梦溪、刘再复、李劼、孙伟科、梅新林。

红楼梦研究综述

红楼梦研究综述

《红楼梦》研究概况述评建国前的《红楼梦》研究胡适1921年发表的《红楼梦考证》是新红学的开山作。

他认为旧红学是“附会的红学”, “研究这部书的人都走错了道路。

”他对索隐派的结论,进行了驳斥和批判。

胡适专就《红楼梦》“著者”和“本子”两大问题,作了考证。

他认为,①《红楼梦》的著者是曹雪芹。

②曹雪芹是汉军正白旗人,曹寅的孙子,曹頫的儿子,生于极富贵之家。

……但他的生活非常贫苦,他因为不得志,故流为一种纵酒放浪的生活。

③曹寅死于康熙五十一年。

④曹家极盛时,曾办过四次以上的接驾的阔差,但后来家渐衰败,大概因亏空得罪被抄没。

⑤《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之中做的。

⑥《红楼梦》是一部隐去真事的自叙。

他还认为,①《红楼梦》后四十回为高鹗所补。

②高补比不上曹著,也确然有不可埋没的好处。

(参见《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第219—220页。

上海实业印书馆1942年版。

上海书店1980年复印。

又见《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选辑》(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以下凡引此书,不再注。

)俞平伯是继胡适之后,对新红学有过重大贡献的第二人。

他于1923年出版的专著《红楼梦辨》,比起胡适的专论来,其研究范围深入到小说内容本身,这是一个显著的不同。

他批驳了旧红学中的猜谜派和消闲派,认为,①《红楼梦》是作者感叹自己身世的作品。

②《红楼梦》是为情场忏悔而作。

③《红楼梦》是为金陵十二钗作传。

④《红楼梦》的风格是怨而不怒。

⑤高鹗续书,不能令人满意。

此外,他还就《红楼梦》的时、地及八十回以后的有关故事情节作了探佚。

(参见《红楼梦辨》)。

鲁迅对《红楼梦》的见解有一定新意。

如小说思想内涵、社会价值、人物塑造、情节结构以及文笔的含蓄、语言的个性化、生活与创作、作者的世界观与作品的总体倾向,等等。

均散见在他的“小说史”和所写杂文中。

他认为,①《红楼梦》是人情小说。

②自有如实描写并无讳饰的《红楼梦》出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

③高鹗续补和曹著风貌相类。

《红楼梦》作者究竟是谁?或为顺治所作

《红楼梦》作者究竟是谁?或为顺治所作
导读:《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内容不仅仅取决于凄美的爱情故事。通篇更是涉及到了建筑、园林设计、美食养生、诗词歌赋等领域。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百科全书。可是若论其作者,虽然现在公认是曹雪芹所作,可仍有学者持不同的意见。
从《红楼梦》出现至今天,有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小编经整理后发现,主要有几下几点:
三、《红楼梦》作者最终被定为曹雪芹
关于《红楼梦》作者的争执之战是在什么时候落下帷幕的呢?那我们就要从胡适先生说起了。自1921年,胡适先生的《红楼梦考证》发表以来,《红楼梦》为江宁织造曹寅之子曹雪芹所作,这个观点成为了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并为世人所接受。
胡适先生将历史考证学的方法用于文学考证,通过同一时期的史料考证发现了一丝作者的踪影。与曹雪芹同时在南京为官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记载过这样一件事,康熙间,曹练亭(练当作楝)为江宁织造,每出拥八驺,必携书一本,观玩不辍。人问:“公何好学?”曰:“非也。我非地方官而百姓见我必起立,我心不安,故藉此遮目耳。”这句话主要说曹练亭(就是曹寅)出门必带着一本书,大家应该猜到了这本书就是《红楼梦》。不过这书从何而来,我们接着往下看。
当然还是有人持不同的意见,力图找到《红楼梦》的真正作者。不过《红楼梦》一度成为禁书,在清朝又被高鹗删减修改,留给后人考证的地方并不多,所以《红楼梦》的作者也就成了一个千古迷题。不知各位看客如何看待《红楼梦》作者这个书
先说句题外话,看到这里你也许会觉得,古人在有情调,表个白写首诗、做个曲就可以,不至于写出一本书,一定是小编脑子又进水了。可是你先别急着做定论,我们来看一下这理论有什么依据。
在研究红学的学者中分了很多派别,王梦阮先生为红楼梦索隐派的代表,他是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人。这一派学者认为董鄂妃即为秦淮名妓董小宛,这个董小宛本是当时名士冒辟疆的小妾,后来被清兵夺去送到北京,然后成为顺治帝的妃子,并得到顺治帝的宠爱。董鄂妃在得宠不久后就暴病身亡,顺治失去自己的爱妃后痛不欲生,跑到五台山去做了和尚。

红学派别

红学派别

红学派别一概念红学包括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而这一切又都可以归结为对《红楼梦》的文本和作者的研究和考证。

红学的概念本来是很清楚的,一般认为凡是有关《红楼梦》的学问,都可纳入红学的范畴。

对《红楼梦》主题的研究、人物的研究;对《红楼梦》作者生平的研究;对《红楼梦》版本的研究,《红楼梦》与其它古典名著的相互影响等等,都可称为红学。

然而,周汝昌先生却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认为对《红楼梦》思想、艺术的研究,不能算到红学的范围里。

只有对《红楼梦》的作者、版本、脂砚斋评以及“佚稿”的研究,才算是真正的红学。

二学派自《红楼梦》诞生的那一天起,红学的研究就开始了。

五四以后,胡适、俞平伯等用现代的考证方法来研究《红楼梦》,把红学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因此,人们把五四以前的红学称着“旧红学派”,而把胡适、俞平伯所倡导的红学叫做“新红学派”(1)旧红学派①评点派评点派的特点是卷首有批序、题词、读法、问答、图说、论赞等,每回有回前回后批的眉批、夹批、批注等。

他们主要采用圈点、加评语等形式,对经过了程伟元、高鹗续补的120回本《红楼梦》进行评点。

代表人物脂砚斋是《石头记》最早的评论家,他写下大量评点式评语,因而使《石头记》获得《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一专有名称。

脂砚斋的批语随《红楼梦》抄本的正文保留下来。

王希廉,字雪香,号护花主人。

王雪香抓住《红楼梦》的纲领即是“色空”,关键是“真假”,这也是唯心主义的文学批评观点和方法。

王雪香评《红楼梦》的总论是:“《红楼梦》一书全是梦境,余又从批之,真是梦中说梦,更属荒唐,钛三千大千世界,古往今来人物,何处非梦?何人非梦?如余梦之人,梦中说梦,亦无不可”。

可见,王雪香承袭了脂批的色空论而来,不仅抒整个《红楼梦》的人和物,而且把整个人生归结为一个字——“梦”。

张新之,号太平闲人,又号“妙复轩”。

太平闲人把巨著《红楼梦》和低级庸俗、露骨性描写的《金瓶梅》看成是一路货色,而且“较《金瓶梅》尤造孽”,这完完全全曲解了《红楼梦》!太平闲人花了三十年时间,写了三十万字的评论,归根到底把《红楼梦》看成是“盗众书而敷衍之是奇传”,是暗《金瓶梅》。

曹雪芹《红楼梦》文本解读

曹雪芹《红楼梦》文本解读

——曹雪芹《红楼梦》文本解读作品简介《红楼梦》是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代表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

此书成于清朝乾隆帝中期,其原名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

今传本《红楼梦》共120回,前80回曹雪芹著,后40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成。

它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我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自问世以来,便征服了万千读者的心。

民间有“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一说,可证其盛。

“红学”研究历时二百余年,仍然不衰,使人叹为观止。

鲁迅评价〈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可见其内蕴广博。

《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

它不仅在国内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著,而且已有英、法、俄等十几种语种的译本,幷且在国外也有不少人对它进行研究,《红楼梦》正日益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作家素材曹雪芹(约1724—约1764),清代小说家。

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

曹雪芹生活在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从曾祖父起三代世袭江宁织造达60年之久。

祖父曹寅当过康熙的“侍读”,曾祖母又是康熙的乳母,曹家与皇室的关系非常密切。

少年时代,他“锦衣纨绔”、“饫甘餍肥”,过了一段豪门公子的奢侈生活。

雍正初年,他父亲曹頫因事受到株连,被革职抄家。

从此,家族的权势和财产都丧失殆尽。

《红楼梦》和红学

《红楼梦》和红学

《红楼梦》和“红学”18世纪中叶,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问世,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辉煌灿烂的艺术丰碑。

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恋爱悲剧为主线,描写了贾家荣、宁两府这个贵族大家庭的衰亡败落,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时期的现实生活的广阔画面。

小说的艺术表现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不仅是其故事动人心弦,其非凡的艺术魅力使该书很快风靡一时。

成书不久,各种手抄本和印本很快在民间流传开来,连皇宫也不例外。

几百年来,世世代代许多读者为之倾倒。

《红楼梦》的研究者蜂起,渐渐地“红学”发展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

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了“红楼梦研究所”,全国许多研究机关和大专院校都有许多从事“红学”研究的专业和业余学者,当然许多学生也兴趣盎然,成为“红学”大军源源不断的后继人。

为了交流研究成果和心得,有关单位出版了《红楼梦学刊》和《红楼梦研究集刊》等专门刊物,还召开了几次“全国红楼梦讨论会”。

有关《红楼梦》的书籍更是数不胜数。

我国改革开放的春风也给“红学”研究带来了崭新的局面,“红学”不仅是专家学者的一门学问,也成了普通百姓的热门话题。

真可说是百花烂漫,盛况空前。

尤其是一些著名作家加入红学讨论,使学术气氛更活跃。

王蒙的一系列文章就很有新意,而五年前刘心武通过探讨秦可卿的身世提出了一些全新的看法,有人称是开创了“秦学”。

尽管红学界对之有不同意见,但作为一种学术探讨,百花齐放的局面使《红楼梦》的研究不断深入。

《红楼梦》不仅在国内家传户诵,在国际上也有很大的声誉,已有了英文、德文、法文、俄文的许多外语译本。

由杨宪益夫妇和英国汉学家霍克斯翻译的两个英文全译本在英语国家更使“红学”拥有千千万万读者。

“红学”随着中国文化一起走出国门,成为了一门世界性的学问,许多国家在“红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对“红学”做出了贡献。

获奖译文中译英《红楼梦》和“红学”作者:mingbeyondA Dream of Red Mansions & “Redology” (the study on it)The mid-18th-century novel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by Cao Xueqin (a great Chinese writer during the Tsing Dynasty) is a monumental work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Taking as the main theme the tragic love story between a young aristocrat, Jia Baoyu and his cousin, Lin Daiyu, the novel depicts the decline of a once-great traditional Manchu family, andpresents vividly a panorama of everyday life in the waning years of Chinese feudal society.The artistic expression of the novel reached an enchantingly high level. Along with the fascinating story, the extraordinary artistic charm made the novel an instant success. Upon its completion, various versions both hand-written and printed spread widely among the populace, and even to the Emperor’s palaces. For several hundred years, the novel has enchanted a great many readers of one generation or another.Soon numerous scholars researching A Dre am of Red Mansions have emerged and ‘Redology’, as it is called,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a specialized academic subject in itself.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 Research Institute, solely devoted to work on the novel, has been set up a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Arts. In many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through out china, scholars, both professional and amateur, are engaged in studying on ‘Redology’. Surely, many students are very interested in it, thus they will take over the still unfinished research work and continue to study it. In order to exchange the research information and the opinions, specialized periodicals, such as Studies o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and Essays and Studies o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have been published. In addition, several “N ational Symposiums on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 have also been held. Books on it are innumerable. China’s reforms and opening-up has also brought the study on ‘Redology’ into a brand-new light. ‘Redology’ is not only an academic pursuit of experts and scholars, but has also become a hot topic among the masses. It is safe to say, that the study o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has continued to bloom to a degree never before reached in history.The scholarly atmosphere has become more energized with the addition of some famous writers in the discussion of ‘Redology’. A series of articles by Wang Meng has brought out many fresh ideas, and five years ago, Liu Xinwu opened the subject of ‘Qinology’, after he proposed many brand-new ideas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Qin Keqing’s family background. Although different views towards those ideas are held in the circle of ‘Redology’, this scholarly discussion has been an impetus towards further and deeper research o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The novel is not only well-known in china but, through its translation into many foreign languages, such as, English, German, French and Russian, enjoys an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Two English versions translated respectively by Mr.& Mrs. Yang Xianyi and British sinologist, Mr. Hornx, have gained the novel a large readership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Redology’, along with Chinese culture, has moved beyond Chinese borders, and has become an international subject. Many countries have greatly contributed to the research and advancemen t of ‘Redology’.参考译文中译英A Dream of Red Mansions and the "Redology"The novel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written by Cao Xueqin (about 1715-1763) in the middle ofthe 18th century is a monumental work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With the tragedy of the love between Jia Baoyu and Lin Daiyu as its main thread, the novel describes the decline of Jia the noble family, which consists of the Rong Mansion and the Ning Mansion, vividly presenting a vast scenery of the life in the period when China’s feudal society was moving towards corruption and decline.The literary skill of this novel has indeed attained the acme of perfection. Because of its moving story and extraordinary artistic charm, the novel won warm immediate acclaim, and soon hand copied and various printed versions soon spread far and wide among the people and the royal palace proved no exception. For centuries, the novel captured great admiration from the broad readers from one generation after another, and scholars making researches o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emerged in swarms and the “Redology”, the study on the novel, soon became a branch of special learning. The Institute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has been set up in the Arts Academy of China. In addition, there are a great number of professional and amateur researchers in many institutions of research and higher learning throughout the country who are engaged in studies on the Redology. Many students also show great interest and become successors to the contingent of the Redology. To facilitate the exchanges of research results and thoughts in this line, special periodicals like Studies o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and Collected Essays and Studies o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have emerged, and several national symposiums o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have been convened. As for books o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they are simply beyond count. The spring breeze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has brought about a new surge of the study. The Redology is no longer just a research topic for special scholars but a heated subject of great topical interest among the common folks. There is now an exceptionally flourish in the research on the Redology, like a hundred different flowers competing in splendor.The joining in the discussion by some famous writers has really enlivened the academic atmosphere. The series of articles by Wang Meng o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offered some new insights. Five years ago Liu Xinwu, another famous writer raised some totally new views based on his study of the background of Qin Keqin, an important character in the novel. Some people say that Liu has opened up a new branch the “Qinology” in the Redology. Though there are different opinions, Liu’s exploration is one of the new flowers in the garde n of the Redology adding to its splendor and has pushed the studies on the novel into a new depth.The novel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not only is well known to every household in China but has also won a high reputation all over the world. It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many foreign languages like English, German, French, and Russian. The two unabridged English translations respectively by Yang Hsien-yi and Galdys Yang and by David Hawkes (with the title of The Story of the Stone) found millions of readers in 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 The Redology has become a world-wide learning as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Scholars in many foreign countries have also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and made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learning.(陈德彰译)专家点评中译英翻译这样的文章应该是责无旁贷的汉译英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向世界各国人民介绍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因此,作为一名翻译工作者,翻译这样的文章应该是责无旁贷的。

【古代文学】曹雪芹《红楼梦》的主题

【古代文学】曹雪芹《红楼梦》的主题

【古代文学】曹雪芹《红楼梦》的主题关于《红楼梦》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红学史上许多著名学者的一些著名见解,都涉及对主题的理解。

如王国维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描写人生之苦痛极其解脱之道的书,蔡元培则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旨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的“政治小说”。

胡适考证出《红楼梦》只是作者的“自叙”,俞平伯先生则概括出三个方面:“《红楼梦》是感叹自己的身世的”;“《红楼梦》是情场忏悔而作的”;“《红楼梦》是为十二金钗作本传的”。

这些看法,有的不符合作者和作品的实际情况,有的则不尽科学。

1980年前后,红学界对《红楼梦》的主题曾展开热烈的讨论。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下列3种:一是爱情主题说意即《红楼梦》的主题是爱情悲剧,或宝黛爱情悲剧。

《红楼梦》问世以来,就一直被人们看作是言情小说。

这“情”当然主要是指爱情。

这可能是因为书中的爱情故事,特别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写得太成功了,太动人了,二百多年来不知风靡、倾倒了多少青年男女。

就对爱情的描写而言,《红楼梦》可谓独步千古。

宝黛爱情无疑也是全书中最富于诗情、最动人心魄的篇章。

但是,如果我们统观全书,也不难发现,《红楼梦》虽然是一部写爱情写得最为成功的小说,却并非是单纯的爱情小说。

“爱情”两字,既不足以概括这部小说极其丰富的内容,也不足一概括小说的主题。

其实,就曹雪芹所著的前八十回而言,描写宝黛爱情的篇幅并不太多。

且不说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中的其他家族,就以贾府而言。

小说写了荣、宁二府,在整个家族的规模上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情节。

主题,总是关系着和制约着全局的。

宝黛爱情,并不具有制约全局的作用。

例如宁国府的一条线,与宝黛爱情基本上没什么关系,如果像有的学者所说,宝黛爱情既是小说的主线,又是小说的主题,那么宁国府这条线就会显得是多余的。

但如果小说着眼于整个家族的兴衰,宁府一线就是必不可少的,所谓“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也。

在前八十回中,描写宝黛爱情的情节集中在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到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识分定情悟梨香院”)。

红楼梦中贾宝玉是历史上曹雪芹吗?

红楼梦中贾宝玉是历史上曹雪芹吗?

红楼梦中贾宝⽟是历史上曹雪芹吗?红楼梦中贾宝⽟是历史上曹雪芹吗?关于这个问题,历来是红学家们争论的对象,⼀般有三种说法:⼀是贾宝⽟原型是曹雪芹本⼈之说,红学界认为即曹雪芹⾃⼰;⼆是曹雪芹的叔辈⼈之说;三是清朝著名词⼈纳兰性德之说。

⼀、关于曹雪芹本⼈之说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传的这⼀说法,最先是1921年由胡适在《红楼梦考证》⼀⽂中最先提出来的,《红楼梦考证》这也是《红楼梦》是“⾃传说”的开⼭之作。

胡适认为,曹雪芹亲⾝经历了曹家繁华旧梦。

在“⾃传说”这⼀说法下,许多的有关曹雪芹的史料慢慢的被发现了,许多⼈开始从考证曹雪芹的⾝世来说明《红楼梦》的主题和情节。

在考证曹雪芹的家世上⾯,集⼤成之作就是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周汝昌把历史上的曹家,与⼩说的贾家完全等同起来。

这种“考证派”红学已变为“曹学”。

周汝昌与红学界等⼈都认为曹雪芹是贾宝⽟的原型,历经这么多年后,主流的红学家仍然这样认为。

是因为包括“作者⾃云”在内的《红楼梦》⽂本确实有⾃传性质,脂批在直⾔“据余说,却⼤有考证”之余,也在⼀定程度上揭⽰了红楼故事和曹家故事的关联。

基于此,红学界⼀直都有“曹贾互证”之说,即书中的贾家就是现实中曹雪芹的曹家,⽽书中的贾宝⽟正是曹雪芹本⼈。

曹雪芹出⽣于富贵之家,这与贾宝⽟有相似之处。

曹雪芹有⼀表妹,⼆⼈两⼩⽆猜,最终也未能⾛到⼀起。

这与宝黛恋也有关联。

由此可见,贾宝⽟⾝上确实有曹雪芹的影⼦。

⼆、关于曹雪芹的叔辈⼈之说有“研究《红楼梦》续书第⼀⼈”之称的清朝⼈裕瑞早已明确说过:曹雪芹并不是贾宝⽟的原型,“宝⽟系曹雪芹叔辈”—曹頫。

曹頫是曹寅嗣⼦,曹雪芹的叔⽗,⾃幼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中长⼤,在⼗⼆三岁时诗才出名,但也桀骜不驯。

当年曹頫补江宁织造之缺,却因管理不善⽽致亏空⽆法弥补,雍正时因罪⼊狱被抄家,乾隆上台后被赦罪,后出家。

因脂批中有 “狱神庙慰宝⽟”之⽂,红学界公认贾宝⽟坐过牢。

另外,曹頫和宝⽟都有⼀个⾝为⼀品夫⼈的奶奶,都有⼀个早逝的哥哥,都有两个做王妃的姊妹,都有⼀个遗腹⼦的侄⼦,年少时都桀骜不驯,⼆者最后都当了和尚。

红学研究新成果《红楼梦印谱》:用篆刻解读千古奇书《红楼梦》

红学研究新成果《红楼梦印谱》:用篆刻解读千古奇书《红楼梦》

红学研究新成果《红楼梦印谱》:用篆刻解读千古奇书《红楼梦》曹雪芹著《红楼梦》被誉为“天下第一奇书”,问世200多年来,人们一直在试图探索它博大精深的意蕴,一门红学让多少专家学者为之奋斗一生。

归真《红楼梦》原本叫做《石头记》,那么,应该有一部用石头来记述的书——《红楼梦印谱》(编著治印:李怀通)以严肃的态度记录了《红楼梦》研究这门举世瞩目的“显学”走过的艰难历程。

左黛右钗扫地焚香读红楼红学经典红楼梦辨¥24.2购买《红楼梦印谱》是李怀通先生红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用篆刻(石头)这种不朽语言来解读《红楼梦》这部不朽巨著,富有创意。

为闺阁昭传燕山仍旧窦公无红楼梦古抄本: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杨本)(套装共3册)¥170购买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

《红楼梦印谱》试图将《红楼梦》之美舆篆刻之美“二美合一”,解读:《红楼梦》作者曹雪芹非同寻常的身世、《红楼梦》的精言要义、《红楼梦》舆诗词曲赋、红学研究集锦。

佳园结构类天成红楼梦名家点评本曹雪芹宣纸线装一函八册章回体长篇小说四大名著之红楼梦¥845购买请君着眼护官符,把笔悲伤说世途。

作者泪痕同我泪,燕山仍旧窦公无?篆刻释文1.左黛右钗。

2.归真。

3.扫地焚香读红楼。

4.为闺阁昭传。

5.燕山仍旧窦公无。

6.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

7.佳园结构类天成。

8.请君着眼护官符,把笔悲伤说世途。

作者泪痕同我泪,燕山仍旧窦公无?9.孽海情天。

10.红楼梦是塑造众多美神的圣洁舞台。

孽海情天【中华书局出版】正版包邮现货石头记(共6册)(精)石头记又名红楼梦曹雪芹著古典文学¥320购买红楼梦是塑造众多美神的圣洁舞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雪芹的家世与《红楼梦》的创作
曹雪芹生长在南京,少年时代曾经历过一段富贵 繁华的贵族生活。在他十三四岁时,随着全家迁 回北京。回京后,他曾在一所皇族学堂“右翼宗 学”里当过掌管文墨的杂差,境遇潦倒,生活艰 难。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 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韧的毅力,专心 致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与修订。乾隆二十 七年(1762),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 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到了这年除夕,终因贫病 交加而离开人世,遗留下来的只有一部未完成的 《红楼梦》。
清代学者运用题咏、评点、索隐等传统方法研究 《红楼梦》,被称为旧红学。 五四运动前后,王国维、胡适、俞平伯等人引进西 方现代学术范式研究《红楼梦》,红学作为一门严 肃学问堂而皇之步入学术之林,被称为新红学,与 甲骨学、敦煌学并称20世纪三大显学。
红学研究
红学纵向划分为旧红学、新红学、当代 红学三个时期
曹雪芹的家世与《红楼梦》的创作
因此,曹家成为当时江南财势熏天的“百年 望族”。康熙六次南巡,其中有四次由曹寅 负责接驾,驻跸于织造府。 曹家既然是康熙的亲信近臣,那么它的兴衰 际遇,就势必同皇室内部的矛盾斗争紧密联 系在一起。雍正皇帝继位后,曹家开始失势。 雍正五年(1727),曹頫以“行为不 端”,“骚扰驿站”和“织造款项亏空”的 罪名被革职抄家。
曹雪芹的家世与《红楼梦》的创作
康熙继位后,就派曹玺为江宁织造。这 是内务府的“肥缺”,它除了为宫廷置 办各种御用物品外,还充当皇帝的耳目, 访察江南吏治民情。 [yóng]
[fǔ]
曾祖曹玺、祖父曹寅、父亲曹顒、叔父 曹頫,相继担任江宁织造。祖孙三代四 人担任过这一要职,其间又曾兼两淮巡 盐御史,共约六十年。
《红楼梦》的影响
《红楼梦》刊行后,相继出现了一大批续 书,如逍遥子的《后红楼梦》、秦子忱的 《续红楼梦》、陈少海的《红楼复梦》、 海圃主人的《续红楼梦》、归锄子的《红 楼梦补》、临鹤山人的《红楼圆梦》等, 约三十多种。
《红楼梦》的影响
《红楼梦》备受社会的欢迎,所以便陆续有人将 其搬上舞台。据不完全统计,在清代以《红楼梦》 为题材的传奇、杂剧有近二十多种。到了近代, 花部戏勃兴,在京剧和各个地方剧种、曲种中出 现了数以百计的红楼梦戏。其中梅兰芳的《黛玉 葬花》、荀慧生的《红楼二尤》等,经过杰出艺 术家的再创作,成为戏曲节目中的精品,经久上 演而不衰。近年来电影、电视连续剧更把它普及 到千家万户,风靡了整个华人世界。
国内著名的红学家
有鲁迅、胡适、吴宓、俞平伯、 周汝 昌、冯其庸、李希凡、何其芳、吴恩裕、 王湘浩、刘心武、 张爱玲、马瑞芳、 邓魁英、张俊、吕启祥、顾平旦、周思 源、杜春耕、胡文彬、蔡义江、丁维忠、 张庆善、卜键、孙玉明、沈治钧。
曹雪芹的家世与《红楼梦》的创作
曹雪芹(约1715~约1763), 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 溪。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人,明末入 满洲籍,属满洲正白旗。后来他的祖先 随清兵入关,得到宠幸,成为显赫一时 的世家。 曹氏不仅因武功起家,而且同康熙还有 一种特殊关系。曹玺的妻子是康熙的乳 母,雪芹祖父曹寅则少年时作过康熙的 “伴读”。
横向划分为评论派、考证派、索隐派、 创作派四大学派,各派又细化为若干分 支,主要包括题咏、评点、鉴赏、百科、 批评、曹学、版本学、本事学、脂学、 探佚学等等
红学研究
红学具有高关注度、高吸引度、高参与 度的特点,上至政商学,下至工农兵, 各行各业、各个阶层都不乏红学爱好者, 甚至跨越国界、跨越语种,其在国际上 的热度堪与莎学(莎士比亚学)比肩。
红学研究
曹雪芹当年将《红楼梦》一书“于悼红轩中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 之后,曾感慨万端地题写一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第一回) 这也就成为“红学”家永远说不完的话题。
红学研究
红学,即研究《红楼梦》的学问,横跨文学、哲学、 史学、经济学、心理学、中医药学等多个学科。
曹雪芹的家世与《红楼梦》的创作
“生于繁华,终于沦落”。曹雪芹的家 世从鲜花着锦之盛,一下子落入凋零衰 败之境,使他深切地体验着人生悲哀和 世道的无情,也摆脱了原属阶级的庸俗 和褊狭,看到了封建贵族家庭不可挽回 的颓败之势,同时也带来了幻灭感伤的 情绪。他的悲剧体验,他的诗化情感, 他的探索精神,他的创新意识,全部熔 铸到这部呕心沥血的旷世奇书——《红 楼梦》里。红 Nhomakorabea 研 究
红学研究
在明清小说中,最为后人称道的莫过于 《红楼梦》。鲁迅曾说:“自有《红楼 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 破了。” 上世纪以来,《红楼梦》更以其所塑造 的异常出色的艺术形象和极其丰富深刻 的思想底蕴,使学术界产生了以该书为 研究对象的专门学问——“红学”,这 恐怕连它的作者曹雪芹也是始料不及的。
《红楼梦》的影响
1.《红楼梦》的出现,是在批判地继承 唐传奇以及《金瓶梅》和才子佳人小说 的创作经验之后的重大突破,成为人情 小说最伟大的作品。 2.《红楼梦》问世后,引起人们对它评 论和研究的兴趣,并形成一种专门的学 问——红学。
《红楼梦》的影响
3.《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是属于中国 的,也是属于世界的。不仅在国内已有 数以百万计的发行量,有藏、蒙、维吾 尔、哈萨克、朝鲜多种文字的译本,成 为家喻户晓的名著,而且已有英、法、 俄等十几种语种的择译本、节译本和全 译本,并且在国外也有不少人对它进行 研究,写出不少论著,《红楼梦》正日 益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曹雪芹的家世与《红楼梦》的创作
《红楼梦》最初以80回抄本的形式在 社会上流传,本名《石头记》。这些传 抄本,大都有署名脂砚斋、畸笏叟等人 的评语,因此习惯上称之为“脂评本” 或“脂本”。属于这个系统的本子,历 年来不断有所发现,至今已有十多种。
曹雪芹的家世与《红楼梦》的创作
主要有甲戌本(1754),残存16回; 己卯本(1759),残存41回又两个半 回;庚辰本(1760),残存78回;甲 辰本(1784),存80回,书名第一次 正式题为《红楼梦》。此外还有列藏本、戚 蓼生序本(又称“有正本”,即有正书局于 1912年石印的戚寥生序本)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