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规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2018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20181.引言本规范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乡规划法》、《建筑法》等法律法规制定的,用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技术标准和要求。
2.术语和定义2.1 居住区: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城市社区。
2.2 居住用地:专门供建设居住建筑的土地,包括住宅、公寓、别墅、集体宿舍等。
2.3 居住建筑:专门用于人居住的建筑物,包括住宅、公寓、别墅、集体宿舍等。
2.4 生活配套设施:指为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而设置的设施,包括商业综合体、健身房、娱乐场所、公园绿地等。
2.5 交通配套设施:指为满足居民出行需求而设置的设施,包括道路、非机动车道、公交站点、停车场等。
3.总则3.1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应当满足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考虑到城市的环境、社会经济特点、居民需求等因素。
3.2 城市居住区应当具有多样性,包括居住建筑类型、户型、装修风格等。
3.3 城市居住区应当设置充足的生活配套设施和交通配套设施,以方便居民的生活和出行。
4.规划设计4.1 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当建立在科学的城市规划基础上,考虑到宏观和微观的影响因素,如城市的发展规划、资源利用、交通网络等。
4.2 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当充分考虑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4.3 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当注重社会效益,为居民创造一个舒适、安全、健康的居住环境。
5.建筑设计5.1 城市居住建筑的设计应当符合相关建筑规范,注重人文环境,既要考虑到室内外的美观和空气质量、噪音、温湿度等环境因素,又要考虑到居住者的日常需要和习惯。
5.2 居住建筑的设计应当注重节能、环保,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避免不合理的消耗和浪费。
5.3 居住建筑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居民的隐私问题,通过合理的间距和通风等方式,保护居民的私人空间。
6.生活配套设施6.1 城市居住区应当配备充足的生活配套设施,包括商业综合体、健身房、娱乐场所、公园绿地等,以满足居民的日常需要。
居住区规划规范
居住区规划规范
居住区规划规范是为了保障居住区的正常运行和居民的生活质量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则和标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居住区规划规范。
1. 基础设施规划:居住区应当合理规划道路、供水、供电、通讯、排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确保居民的正常生活需求。
2. 建筑物规划:居住区内的建筑物应当按照一定的布局和尺度进行规划,以确保空间的合理利用和视觉效果的协调。
3. 绿化规划:居住区应当合理规划绿化带、公园和小区花园等绿化空间,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舒适的生活氛围。
4. 交通规划:居住区应当规划交通路线,确保居民的出行安全和便利,同时减少交通堵塞和污染。
5. 配套设施规划:居住区应当规划学校、医院、商业设施等基本配套设施,以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
6. 安全和环保规划:居住区应当规划火灾安全、防盗、防污染等安全和环保措施,确保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7. 社区规划:居住区应当规划社区活动中心、社区服务站等社区设施,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社区的发展。
8. 建设质量规范:居住区的建设应当符合国家和地方的建设质
量规范,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
9. 土地利用规划:居住区的土地利用应当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10. 文化和艺术规划:居住区应当规划文化活动中心、美术馆等文化和艺术设施,提供文化娱乐和艺术教育的场所。
居住区规划规范的制定和落实需要政府部门、规划设计机构、开发商和居民之间的合作和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科学规划和正确执行,才能建设出宜居、宜业、宜游的居住区,为居民提供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
区域规划理论
区域规划思想理论(国外)综述区域规划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1898年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到今天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在百年的演变过程中,区域规划经历了萌芽-兴起-繁荣-衰落-复兴等阶段。
像任何知识一样,区域规划的理论也经历着一个螺旋上升,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这样此起彼伏中,各中规划理论和社会思潮都对区域规划产生了重大影响,相应的区域规划理论也层出不穷。
下面已时间为轴线,对区域规划的理论进行总体的回顾和论述。
一、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霍华德在1898年出版了以《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为题的论著,提出了田园城市(Garden City)的理论。
这一理论是针对工业革命以后大城市所面临的拥挤、卫生等问题而提出的。
霍华德明确的田园城市的概念是: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该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他主张田园城市应该兼有城市和乡村各自优点,城乡交融和群体组合型城市。
“田园城市”设想了一种先驱性的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城镇群体组合发展的城市群体概念,闪烁着现代区域规划的思想光辉,区域规划的思想萌芽也就在此产生。
二、格迪斯的区域规划学说规划界公认格迪斯为西方区域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的创始人,是使西方城市研究由分散走向综合的第一人。
格迪斯是一名生物学家,他通过对城市进行生态学的研究,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将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到同一的体系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它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区域。
格迪斯于1915年出版了《进化中的城市:城市规划运动和文明之研究导论》(Cities in Evolu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lanning Movement and the Study of Cities)一书,他把对城市的研究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通过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突破了当时常规的城市概念,提出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研究的基本框架。
区域规划方案
区域规划方案1. 引言区域规划是一种综合性的规划方法,旨在通过合理安排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实现区域发展的协调和可持续性。
本文将介绍一个基于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区域规划方案,旨在提供一个有效的指导框架,以解决现有和未来面临的挑战,实现整体区域的健康发展。
2. 背景当前,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区域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这些挑战包括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需求不断增加等。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的区域规划方案,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3. 目标和原则3.1 目标本区域规划方案的目标包括但不限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优化空间布局,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保护环境,减轻污染压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满足基本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增加产业就业机会。
3.2 原则本区域规划方案遵循以下原则:•科学合理性:在制定规划方案时,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公众参与:在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增强公众参与,实现民主决策。
•综合协调:在规划的不同方面之间,采取综合协调的方法,确保各项规划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可持续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通过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等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4. 主要内容4.1 土地利用规划根据区域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1 城市用地规划根据城市发展需求和人口规模,确定城市建设用地的规模和布局。
重点考虑城市功能区划、市中心区域、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的合理布局。
4.1.2 农业用地规划结合农业发展需求和耕地保护政策,制定农业用地规划方案。
鼓励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确保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1.3 生态保护区规划合理划定生态保护区范围,保护水源地、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等生态环境,并采取相应措施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
4.2 交通规划交通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制定合理的交通规划至关重要。
区域规划区域布局规划
区域规划与区域布局规划什么是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指对于一个区域(如城市、城市群、省区等)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综合规划,制订出一系列相互协调、相互联系的措施,以实现该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规划的范围通常涵盖土地利用、资源环境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人口迁移和分布、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是一种目标明确、手段科学、规划前瞻、整体协调的管理体系。
区域规划的重要性区域规划在城市和城市群的美观、环境卫生、社会安全、交通设施、基础设施建设、饮食和休闲场所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个城市或城市群的规划如果缺乏必要的前瞻性和全局性,最终会造成以下一些严重的问题:1.城市病:城市规划不合理、缺失或短视,导致交通问题、环境污染和社会矛盾等问题的集中爆发。
2.资源浪费:缺乏综合规划和时限考虑,导致社会资源的缺失和浪费。
3.环境恶化:缺少环境保护措施和绿色规划,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失衡。
4.社区隔离:社区隔离和贫困等问题的集聚影响城市和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因此,进行有效的区域规划和布局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有利于推进城市跨越式发展和社会整体的进步。
区域布局规划的重要性区域布局规划是指在区域规划基础上的进一步细化分析和计划,旨在建立更科学、更完备、更具随时性和前瞻性的城市布局,以提升城市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竞争力。
区域布局规划涉及的内容通常有:交通枢纽建设、城市园林和绿化、市政设施、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等多个方面。
区域布局规划的重要性在于对城市资源的高效分配、交通的便捷性、社会的稳定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同时也是促进城市关键指标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科学的城市布局规划,城市可以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区域规划和区域布局规划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区域规划和区域布局规划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从规划层面来看,区域规划主要关注整个城市范围内的目标、战略和方向,即宏观层面。
GB50180-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强制性条文)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1994年2月1日1.0.3 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表1.0.3的规定。
表1.0.3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3.0.1 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应包括居住区用地和其他用地两类。
其各类、项用地名称可采用本规范第2章规定的代号标示。
3.0.2 居住区用地构成中,各项用地面积和所占比例应符合下列规定:3.0.2.1 居住区用地平衡表的格式,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第A.0.5条的要求。
参与居住区用地平衡的用地应为构成居住区用地的四项用地,其他用地不参与平衡;3.0.2.2 居住区内各项用地所占比例的平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3.0.2的规定。
表3.0.2 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3.0.3 人均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应符合表3.0.3规定。
表3.0.3 人均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人)注:本表各项指标按每户3.2人计算。
5.0.2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
5.0.2.1 住宅日照标准应符合表5.0.2-1规定;对于特定情况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老年人居住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2小时的标准;(2)在原设计建筑外增加任何设施不应使相邻住宅原有日照标准降低;(3)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
表5.0.2-1 住宅建筑日照标准○2底层窗台面是指距室内地坪0.9m高的外墙位置。
5.0.5.2 无电梯住宅不应超过六层。
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当住宅分层入口时,可按进入住宅后的单程上或下的层数计算。
5.0.6.1 住宅建筑净密度的最大值,不应超过表5.0.6-1的规定;表5.0.6-1 住宅建筑净密度控制指标(%)注:混合层取两者的指标值作为控制指标的上、下限值。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版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2016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Code for urban Residential Areas Planning&Design (2016年版)1993-07-16发布 1994-02-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修订说明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请组织开展城市排水相关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函》(建标标函2013 [46]号)的要求,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12年版)进行修订而成。
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增补符合低影响开发的建设要求,对地下空间使用、绿地与绿化设计、道路设计、竖向设计等内容进行了调整和补充;进一步完善道路规划和停车场库配置要求。
本规范中下划线表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1 总则【条文说明】1.0.5 本条是编制居住区规划设计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一、居住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必须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从全局出发考虑居住区具体的规划设计。
二、居住区规划设计应坚持《城市规划法》提出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三、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在一定的规划用地范围内进行,对其各种规划要素的考虑和确定,如日照标准、房屋间距、密度、建筑布局、道路、绿化和空间环境设计及其组成有机整体等,均与所在城市的特点、所处建筑气候分区、规划用地范围内的现状条件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利用和强化已有特点和条件,为整体提高居住区规划设计水平创造条件。
四、城市居民的一生中,约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是在居住区内度过,因而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必须研究居民的行为轨迹与活动要求,综合考虑居民对物质与文化、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及确保居民安全的防灾、避灾措施等,以便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
小区规章制度(精选18篇)
小区规章制度(精选18篇)小区篇1一、公司在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范围内提供场地及停车管理服务,凡进出小区的车辆实行登记制度,并随卡发放车辆进出时间联系单,一车一卡,凭卡放行。
二、进入小区的车辆须服从当班保安人员指挥,驶停入不影响交通和业主正常使用的指定位置,禁止在小区停放3吨以上货车。
三、收费标准:1、业主车辆收费标准:月票每辆每月60元,年票每辆每年600元。
2、外来车辆收费标准:月票每辆每月80元,年票每辆每年800元。
3、临时停车收费标准:累计时间在2小时以内不收费,2小时至12小时收费5元,12小时至24小时收费10元。
超过24小时按此标准,每天(连续24小时)收费。
4、自行车停放,原则上不收取费用;摩托车、电动车、三轮车收费标准待小区内建好固定停车棚后另行制定。
5、本收费标准为20xx年度标准。
五、本通知解释权归物业管理公司。
小区规章制度篇21.目的为加强小区道路管理和交通秩序,对小区业主有固定车库、使用小区内停车位的车辆和外来在小区停留的车辆进行停放管理。
2.职责2.1项目经理部负责办理停车位使用手续;2.2保安主管负责车辆停放管理。
3.规定3.1有固定车库的车辆停放管理3.1.1公司统一发放红色通行证;3.1.2进入小区时必须把车辆停放其车库内;3.1.3按时交纳物业服务费。
3.2使用停车位车辆的停放管理3.2.1采取使用固定车位方式,对停放车位上的车辆实行统一管理(保安人员24小时值班、巡视)。
每个车位月使用费80元;3.2.2各车主到所在项目经理部办理车位使用手续,领取统一的'绿色通行证,方可使用停车位;3.2.3车辆进出小区和停车位时,保安人员认“证”对车,通行证与车牌号不符者,保安人员有权禁止该车辆停放;3.2.4车主(司机)保管好通行证,如通行证丢失或损坏,车主(司机)要立即报告保安主管,否则由此而产生的后果由车主(司机)自负。
3.3外来车辆的停放管理3.3.1外来车辆进入小区前要进行登记,方可进入;3.3.2外来车辆停放时必须接受保安人员引导,不得随意停放;3.3.38:00--16:00时,外来车辆在小区内停放二小时以上每次收取停车费3元;当日16:00--次日8:00时,外来车辆在小区内不允许停放。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方案》GB50180_93[2016版]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36879 50180-93(2016 年版)目录1 总则2 术语、代号3 用地与建筑4 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5 住宅6 公共服务设施7 绿地8 道路9 竖向10 管线综合11 综合技术经济指标附录A 附图及附表附录B 本规范用词说明附加说明附录A 附图及附表1 总则1总则1.0.1 为确保居民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提高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1.0.3 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表 1.0.3 的规定。
1.0.4a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可采用居住区- 小区- 组团、居住区- 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1.0.5 居住区的配建设施,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
其配建设施的面积总指标,可根据规划布局形式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1.0.6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0.5.1 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1.0.5.2 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1.0.5.3 符合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气候特点与环境条件;1.0.5.3a 符合低影响开发的建设要求,充分利用河湖水域,促进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1.0.5.4 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1.0.5.5 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1.0.5.6 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1.0.5.7 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1.0.5.8 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1.0.7 居住区规划设计除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相互关联,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分析是对城市或区域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的研究和评估,旨在找出问题、发掘潜力、确定目标,为制定合理的区域规划提供依据。
区域规划是在区域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具体的规划方案,实现城市或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空间优化。
区域分析是区域规划的起点和基础。
通过对区域的自然、人文、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各个方面的详细调查和研究,可以了解该区域的优势、弱势、机遇和威胁,明确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区域分析可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
定性分析主要通过收集和整理各种文献资料、数据、地理信息等,了解和分析区域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分析比较和归纳,可以评价区域的发展潜力、矛盾和问题,并准确把握区域的发展方向。
定量分析则依靠统计学和模型分析等方法,使用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
常用的方法有区域经济计量模型、综合评价模型、三维可视化模型等等。
定量分析可以更加明确地评估区域的经济特征、交通运输状况、土地利用结构、环境质量等方面的情况。
同时,通过定量分析,还可以预测和模拟不同规划方案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提供决策参考。
在进行区域分析的基础上,区域规划的制定可以根据分析结果,明确发展目标和任务,并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案和措施。
区域规划主要包括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专项规划等。
总体规划是对整个区域进行宏观布局和综合统筹的规划,包括城市发展方向、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交通运输等各个方面的规划。
分区规划则是对不同功能区域进行详细的规划,如产业园区、住宅区、商业中心、公园绿地等。
专项规划则是对其中一特定问题进行规划,如环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交通规划等。
区域规划需要考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空间优化。
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
区域规划应该合理布局城市和自然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能源和资源消耗,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协调。
自然保护区规划
自然保护区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是为了保护和管理生物多样性以及维护生态平衡的一种管理手段,以下是一个700字的自然保护区规划。
自然保护区规划一、背景介绍自然保护区是指政府和社会各界通过法律、经济和执法手段来保护特定地区的环境、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一种保护区域。
本次自然保护区规划以我国某省的某个地区为例进行规划。
二、规划目标1. 保护生物多样性: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当地的濒危动植物、珍稀物种和特有种群,维护生态平衡。
2. 恢复生态系统:通过生态修复等措施,恢复已受损的生态系统,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功能。
3. 实现可持续发展:将保护区建设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三、规划原则1. 整体性原则:保护区规划要考虑整个地区的生态特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需求,而不是片面追求某个地方的保护目标。
2. 循序渐进原则:规划的实施应该依照一定的步骤和阶段,逐步完善保护区的功能和保护措施。
3. 公众参与原则:保护区规划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增加公众对保护区的认同度和参与度。
四、规划内容1. 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保护区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进行相关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制定相关的保护和管理措施,保护区内的特有物种与生态系统。
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濒危物种和珍稀野生动植物。
2. 生态修复与保护:通过生态修复工程,恢复保护区内受损的生态系统。
建设相关的生态园区,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监督,减少生态环境受到的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引入合理的经济开发:建立保护区的生态经济系统,鼓励和规范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经济活动,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4. 设立监管机构:设立保护区管理局,负责对保护区的规划、管理和监督工作,确保规划的合理实施。
同时加强执法力度,对非法猎捕和破坏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五、预期效果1. 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通过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加强对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保护,提高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水平。
2021年《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版
2021年《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版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2.0.2小区居住区的一级划分,一般为几十至几百户,由若干个楼栋或住宅组成,配备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
2.0.3组团居住区的二级划分,由若干个小区或楼栋组成,配备更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2.0.4居住户数指某一居住区内的住户数量。
2.0.5人口规模指某一居住区内的常住人口数量。
2.0.6绿地率指居住区内绿地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2.0.7建筑密度指居住区内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值。
2.0.8容积率指居住区内建筑总体积与用地面积的比值。
2.0.9建筑高度限制指居住区内建筑物的最高高度限制。
2.0.10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比例指居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面积与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的比值。
2.0.11居住区规划设计代号指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代号或编号。
用地与建筑3用地与建筑3.0.1居住区的用地性质应为住宅用地,建筑物应为住宅建筑。
其中可配建有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办公等建筑。
3.0.2居住区的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高度限制等指标。
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综合考虑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居住区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环境质量、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比例等因素确定。
3.0.3居住区内的建筑物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并应按照安全、经济、美观、舒适的原则设计和建造。
3.0.4居住区内的建筑物应充分考虑防火、防盗、防震、防水、防潮等安全防护措施。
3.0.5居住区内的建筑物应符合节能、环保、绿色建筑的要求,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4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4.0.1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地形地貌、交通条件、环境质量等因素,采取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创造舒适、安全、方便、美观的居住环境。
4.0.2居住区的空间环境应充分考虑采光、通风、日照、景观绿化等因素,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
城市居住区规范
城市居住区规范城市居住区规范是指为了保障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标准。
以下是城市居住区规范的主要内容:1. 建筑规范:城市居住区应按照有关建筑规范进行设计和建设,包括建筑的结构、材料、防火、隔音等方面的要求。
建筑物的高度、体积、布局等也应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保证合理的居住空间和通风采光条件。
2. 绿化规范:城市居住区应保持一定的绿地面积,提供空气净化、调节气候、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
绿地的设计和布置应合理,有花草树木、草坪、休闲设施等,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
3. 道路规范:城市居住区的道路应按照交通运输部门的相关规定进行设计和建设,保证道路的通畅和安全。
道路的宽度、分割带、交叉口、人行道、停车位等都应符合规范要求,确保交通流线顺畅,行人和车辆的安全。
4. 居住环境规范:城市居住区应保持良好的环境,垃圾分类、垃圾收集和处理、污水处理等都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
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保持居住区的清洁和卫生。
5. 公共设施规范:城市居住区应提供必要的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超市、娱乐场所等,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公共设施的建设应符合规范要求,提供便捷、舒适的服务。
6. 安全规范:城市居住区应加强安全管理,设置安全设施,如监控系统、消防设备等,确保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7. 社区管理规范:城市居住区应建立健全的社区管理机制,提供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平台,促进居民的互助和社交。
8. 违章建筑和违规行为处理规范:对于违章建筑和违规行为,城市居住区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整治和改善。
以上是城市居住区规范的主要内容,通过制定和执行这些规范,可以提高城市居住区的品质和居住环境,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区域规划概念
∙区域规划概念:—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据一定空间、以不同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
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描绘未来(目标),二是决策行为(步骤)。
∙主要任务:根据规划区域的发展条件,从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明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和目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总体建设,包括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作出总体部署,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并提出实施对策。
∙目的:是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促使区域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和持续发展。
∙区域规划的特点:1)综合性:内容广泛(条块)、方法综合(分区、分期、分项、综合协调)、多目标、多学科2)战略性:跨度长、全局性、指导性、深远影响3)地域性:地方特色性、区域完整性内容:1、区域发展条件评价和发展定位2、区域发展战略3、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4、城镇化与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5、区域基础设施布局规划6、区域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7、空间管治与协调规划8、区域政策与实施措施9、区域规划中其他内容的探索和创新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区域生产力布局中的重要内容。
从区域规划角度看,产业规划应着重区域产业结构发展方向、产业规划布局和产业地域组合三方面来研究。
第一产业:一般指以自然资源为劳动对象的产业,包括区域农业规划和采矿业。
第二产业——是以矿产品或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深加工的产业部门,包括原材料工业(初步加工业)、加工制造(组装)业以及高新技术工业等部门。
第三产业——是为人们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满足更多需要的产业,又称服务业。
高新技术产业——是研发、制造、服务紧密结合,以当代科技和新兴技术生产出高新产品的部门,具有资金、人才投入比例高,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带有明显的战略性、风险性、增殖性和渗透性特点。
行政区规划
行政区规划行政区规划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对一个地理区域进行分区划分和安排,以实现统一管理、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资源的目的。
行政区规划的目标是确保行政区划的合理性、公平性和可行性,为地方政府的管理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行政区规划的意义、步骤和要点。
行政区规划的意义:1. 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规划行政区划,可以使各地区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平衡发展,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2. 提高管理效率:合理的行政区划可以提高地方政府对行政区域的管理效率,使政府的资源投入得到最大的收益。
3. 促进经济发展:行政区规划可以统筹考虑各地区的经济特点和优势,合理分工和协作,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4. 增强便民服务:科学合理的行政区规划可以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范围和质量,方便群众的生活和工作。
行政区规划的步骤:1. 收集资料和分析评估:收集并整理相关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分布、资源利用和环境状况等信息,进行全面分析评估。
2. 制定规划目标:根据分析评估的结果,明确行政区规划的目标和要求,确立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
3. 划定行政区划范围:根据目标和要求,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划定行政区划的范围和界线。
4. 划分行政区域:在确定的行政区划范围内,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和交通条件等因素,划分相应的行政区域。
5. 安排产业布局:根据各区域的产业特点和优势,合理安排产业布局,促进各区域的经济协调发展。
6. 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科学合理的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教育、医疗、交通、通信等设施,以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7. 制定实施方案: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包括时间表、任务分工和经费保障等,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8. 监督评估和调整:定期对行政区规划进行监督评估,根据实施情况和需求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
行政区规划的要点:1. 以科学为基础:行政区规划应建立在科学依据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地理、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4.区域规划的分类
4.区域规划的类型依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把区域规划划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
4.1按规划内容的侧重点分类(1)策略性的区域规划这类规划相当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内容侧重于制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方针,经济发展的重点,确定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和产业布局,以及保证战略目标实现的措施和政策。
策略性区域规划的特点是:①重视区域所处的环境和区域发展条件的分析论证;②注重经济发展方向、战略目标和经济结构;③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政策、规划方案实施对策、策略的研究较深入,但往往对于经济建设工程的规划布局研究较为简略。
(2)物质性的区域规划这类规划内容偏重于区域发展的物质环境和建设工程项目的空间布局规划,规划成果注重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总体蓝图。
因此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城镇的发展和布局,对于工农业生产布局和各种基础设施的空间分布极为重视。
物质性区域规划的特点是:①重视技术经济指标;②重视各部门、各物质要素的功能、相互关系和空间表现形式;③特别注重各类土地利用和空间分布;④强调经济建设项目和城镇的发展规模、相互关系和空间布局。
(3)综合性的区域规划综合性区域规划是通常说的区域规划,比较规范性的区域规划。
综合性的园林工程设计区域规划,兼容策略性规划和物质性规划的特点,内容系统、全面。
既有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内容,又有各个部门、各个系统完整的经济建设空间布局规划的内容;既描绘出区域经济建设未来的总蓝图,又有明确的区域发展政策和规划实施措施。
4.2按规划区域属性分类(1)自然区自然区是指自然特征基本相似或内部有紧密联系、能作为一个独立系统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是通过自然区划,按照地表自然特征区内的相似性与区际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
每个自然区内部,自然特征较为相似,而不同的自然区之间,则差异性比较显著。
如湘江流域区域规划。
(2)经济区经济区是指经济活动的地域单元。
它可能是经过经济区划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也可以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管理的需要而划分出来的连片地方。
区域规则
益智区
1、一次只能进入;
2、保持安静;
3、多动,多动脑筋;
4、爱护玩具;
5、听到把玩具放回原处。
阅读区
1、一次只能进入;
2、保持安静;
3、轻轻翻阅不;
4、把与分享;
4、看完放回摆放整齐。
理发店
1、进区先选择;
2、礼貌用语;
3、使用时要注意安全;
4、听到把用品放回原处,摆放整齐。
建构区
1、一次只能进入;
2、保持安静;
3、爱护玩具;
4、遇到要多动脑筋
;
5、听到放回原处,摆放整齐。
美工区
1、一次只能进入;
2、多动,多动脑筋;
3、使用时要注意安全;
4、不浪费和
;
5、听到将用品放回原处。
蒙氏教具
1、一次只能进入;
2、保持安静;
3、按要求,讲规则;
4、爱护玩具;
5、听到把玩具放回原处。
园区规划内容包括哪些
园区规划内容包括哪些园区规划是指对一个特定区域进行规划设计,以实现高效的土地利用和城市发展目标。
园区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园区规划内容包括的主要方面。
地理位置和用途规划园区规划的第一步是确定地理位置和用途规划。
地理位置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园区的发展前景和与周边地区的联系。
园区通常会考虑交通便捷性、土地价格、环境状况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
用途规划则是根据园区定位和发展目标,确定园区的主要功能和用途。
如商业园区、产业园区、科技园区等。
基础设施规划基础设施规划是园区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包括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规划。
合理的基础设施规划能够提高园区的功能完善性和效益。
园区通常会根据预计的人口规模和经济活动,规划道路网、供水管网、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以满足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需求。
空间布局规划空间布局规划是园区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主要是对园区内不同用途区域的分布和规模进行规划。
合理的空间布局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功能组合、提升园区形象。
园区通常会规划主要用地区、产业区、商业区、住宅区等不同区域,并确保各个区域之间的交通便利。
环境保护和生态规划环境保护和生态规划是园区规划中的重要考虑因素。
园区规划应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提高生态效益。
园区通常会规划绿地保护和增加、空气和水质控制、废弃物处理等环境保护措施。
生态规划方面,园区可以引入生态景观设计、生态农业等措施,提高生态环境品质,增强园区的生态功能。
社区配套设施规划园区规划中还需要考虑社区配套设施的规划,如学校、医院、公园、商场等。
社区配套设施的规划是为了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交需求。
园区通常会根据居民数量和不同年龄层次的需求,规划相应的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提供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
城市管理和规章制度规划园区规划需要考虑城市管理和规章制度的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限,也具有层次化的体系结构。
新区域观:区域空间观、区域资源观、区域发展观、区域区位观、区域市场观
“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中国城市规划体系结构图
新的区域规划可以概括为:新的国土规划、城市地区规划、新的县(市、区)域规划(空间利用总体规划)。
新区域主义:以生产的技术和组织变化为基础,以提高区域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为目标而形成的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方法和政策导向,便构成了经济地理学的“新区域主义”。
新城市主义理论着眼点和出发点,从工业革命前后时期的城市规划和设计概念中发掘灵感,在当今城市中建立公共聚集中心,形成以步行为度量尺度的居住社区。
其主要模式有两种:一种是传统邻里发展模式(TND);另一种是公交导向的TOD模式。
新城市主义提出自己的规划设计主张。
核心思想为: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看待和解决问题;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以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持性;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性。
区域规划理论由区域发展(开发)理论、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和区域规划调控理论共同构成。
“杜能圈”:由城市向外,六个农业圈层分别是:自由农作圈、林业圈、谷物轮作圈、谷草轮作圈、三圃式轮作圈、畜牧圈。
增长极概念有两种含义:一是在经济意义上特指推进型主导产业部门;二是地理意义上特指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
轴线开发理论,核心内容是:连接中心地的交通干线形成了有利区位,方便了生产要素流动,降低了运输费用和生产成本,促使企业和人口向交通线聚集,并产生新的居民点,这种对区域开发具有促进作用的交通线被称为发展轴。
点轴开发就是在全国或地区范围内,确定若干具有有利发展条件的大区间、省区间、线状基础设施轴线,对轴线地带的若干城市进行重点发展。
中心—外围理论:弗里德曼在考虑区际不平衡较长期的演变趋势的基础上,将经济系统空间结构划分为中心和外围两个部分,两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二元空间结构。
中心区发展条件较优越,经济效益较高,处于支配地位,而外围区发展条件较差,经济效益较低,处于被支配地位。
因此,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各生产要素从外围区向中心区的转移。
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二元结构十分明显,最初现为一种单核结构,随着经济进入起飞阶段,单核结构逐渐为多核结构替代。
当经济进入持续增长阶段,随着政府政策干预,中心和外围界限会逐渐消失,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一体化,各区域优势充分发挥,经济获得全面发展。
倒“U”形理论:随着经济增长与收入水平的提高,区域间不平等程度大体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形变化。
共生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它由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要素构成。
其中,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体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
共生模式又称共生关系,是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包括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对称互惠共生四种共生行为模式和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一体化共生四种共生组织模式。
共生环境是指共生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外生条件。
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在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
克鲁格曼认为产业集聚是由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生产要素移动通过市场传导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他偏重密切的经济联系导致集聚而非比较优势,并且认为技术外溢是集聚的次要因素,因为低技术产业也能形成集聚。
崔功豪等认为区域规划的内容归纳起来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工农业生产的布局规划;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区域发展政策等。
区域分析: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区域发展战略是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
区域定位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区域在大区域中乃至在全国、全球层面经济分工中的地位;所要达到的发展阶段和水平;专业化分工与综合发展方向;社会文明程度、创新能力和生态目标等。
区域空间分区,做加法,规划中首先要明确开发用地的规模、区位、布局等,在满足开发需求之后,其他用地作为配套进行布置。
做减法,首先明确非建设用地,在满足区域生态环境需要和未来战略储备需要之后,再安排建设用地,建设用地被作为区域总用地减去非建设用地的剩余,将区域的保护与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
1)确定非建设用地,2)划定未来城市建设的战略储备空间,3)确定城市增长边界。
城市发展边界是指城市土地和农村土地的分界线,城市发展边界以内的土地可以被开发为城市用地作为未来主要的土地来源,城市发展边界以外的则不可以开发。
区域功能空间的规划布局:按照规划期内的具体空间利用类型可以将区域整体空间进一步分为城乡建设空间、农业空间、生态敏感空间,这三大类空间对区域空间全域覆盖。
城镇体系: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划、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区域空间结构:地域空间核心,即经济地域的中心城市(或首位城市),它在经济地
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空间网络系统,是指经济地域内各种交通运输线路与通讯信息线路的地域分布体系。
外围空间,是指地域空间结构内除去区域核心与网络之外的所有地域空间,包括核心以外的所有城镇,也包括广大的农村和工矿区。
区域基础设施:泛指国民经济体系中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提供一般条件的部门和行业,包括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技术性工程设施和社会性服务设施。
区域规划方法:调查研究法,综合平衡法,区域分析法,数学模拟法。
SWOT分析法来源于企业战略分析方法,是一种有效识别自身优势和劣势,判别机会与威胁的战略分析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找出自身有利和不利的因素,以及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与威胁,发现存在和面临的问题,做出最优和次优决策。
分别是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会)、threat(威胁)。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城镇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