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0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学案11.
高中语文 第4单元 第10课《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
《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搜集奥斯维辛的相关资料;2.学生自己生成问题并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2.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难点】1.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过程】一、导入1.有人说过去的100年是血腥的世纪。
现在请同学们点击“20世纪十大天灾”.这是天灾部分,也就是大自然造成的灾难。
面对天灾,不论危害多大,在不可抗力的情形下,人们只能一边痛惜天灾所带来的伤痛和损失,一边坦然承受。
还有人祸,人祸指人为造成的灾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约 3千万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第二次大战死亡人数则超过5千万人,著名的例子有,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制造的、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惨剧--“南京大屠杀”.当时的南京真是尸骨遍野,血流成河,大屠杀中遇难的中国人达30多万人,二战期间,中国军民的死伤人数达到3500万,相当于如今一个福建省的总人口数。
在日本法西斯横行中国的同时,在欧洲,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
在以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代表的德军专门设置的人间地狱里,约有400万犹太人被严刑拷打,随意杀戮。
二次大战后至今,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大小战事而造成的死亡人数已不下一次大战的死亡人数了。
通过刚才的数据能否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预设:人祸远比天灾让人恐慌)明确:20世纪的种种“人祸”告诉我们,很多时候,让人类伤亡惨重、涂炭生灵的,更多的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2.关于奥斯维辛:请看网页上的介绍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看到这些画面的感受(预设:可怕,惨绝人寰,恐怖等等)刚才是图片给我们带大的震撼,现在,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新闻稿沉重的步伐走进布热金卡,用我们富有良知的心灵去碰触那段不忍血腥的历史,看看这篇文章是否也能给我们带来相同的感受3.写作背景: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人教版必修一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学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新闻的文体特征及掌握本文选材上的特色。
2.学习本文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概括力强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
2.培养在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法西斯的暴行,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考纲展示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等实用类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
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产生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课前预习案新闻知识点定义:新闻,也叫"消息",指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
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结构:一篇完整的消息有五部分构成: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导语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是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提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阐述和扩展。
背景往往是说明事件发生的原因、条件或环境的材料,有时是注释性的材料。
新闻背景从内容分为人物、历史、地理、事件背景等四种,从作用分为对比性、说明性、注释性等三种。
结语则或是对消息内容作一小结,或是指出所报道事件的发展方向。
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
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部分构成。
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其特点是头重脚轻地组织、安排材料,把新闻的高潮或结论放在最前面,然后按事实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来安排,借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
这种结构方式,写好导语尤为重要,并且它的结尾一般都表现为自然而止。
(这种结构的优点是易于材料的组织、利于突出新闻的特点、行文简洁明快、方便读者阅读、便于编辑处理。
缺点是难以有所变化、导语、正文、标题容易重复、文意跳跃性较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高级中学石金玲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情感性新闻的特点及写法。
2、学习本文在客观描述事实的同时,又运用多种手法将自己的心理感受细致的表现出来的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1、学生自己朗读文本品味全文2、合作探究文章的重要内容(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使学生领会贯穿在全文的压抑、沉重的感情。
2.使学生记住那段历史,反思那段历史,反省人性,珍爱和平。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1、重点: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
2、难点: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视频剪辑导入新课:(另附后面)大家看到的就是73年前日本法西斯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当时的南京真是尸骨遍地、血流成河!在二战期间,不仅是日本法西斯心狠手辣,在欧洲,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德国法西斯对欧洲人民犯下的罪行更令人发指!(另附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文字介绍和图片)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记者罗森塔尔,进入这座恐怖的人间地狱。
二、文章主体分析1、标注清文章的段落。
2、速读全文,请大家思考一下,本文报道了一件什么事?(1)学生回答(2)教师明确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见闻和感受3、参观者们依次参观了哪些地方?(1)学生回答(2)师生共同明确毒气室——焚尸炉——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4、文章中写了参观者的什么样的所见所感和反应?填写下面的表格5、奥斯维辛集中营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阴森恐怖可怕杀人魔窟……6、他是通过什么方式告诉人们集中营充满恐怖、阴森,惨绝人寰的?•震撼人心的议论介绍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可怕的历史----背景材料参观集中营----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表现7、简单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侧面烘托细节描写三、合作解决作者没有直接描写法西斯如何残杀受难者,但是却给了我们深刻的印象和极深的震撼,主要是作者在文章中运用精彩的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和精辟的议论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四人一组讨论:文章给你印象最深的精彩的细节描写和精辟的议论是什么?并分析表达效果。
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4单元第10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分析(一)教材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选入了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这是一个中外新闻报告文学单元。
新闻作品的样式很多,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主要有两类:新闻特写和通讯。
新闻特写是一种以描写为主要手法,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和场面,形象地再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报道形式。
它不像通讯那样要求写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而只是选取全过程中最富特征的一两个片断、场景来加以刻画。
它采用细描为主、白描为辅的手法,对所要报道的事物、人物或景物进行精心刻画,再现新闻现场的具体情景。
它当然也使用叙述,有时还采用议论,但这些手法毕竟处于次要地位。
《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属于这一类。
通讯是一种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详尽生动地报道新闻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
它的特点是:详细深入,过程完整──它不仅要把所报道的新闻事件或人物的概况、结果告诉受众,还要用生动具体的事实,详细地交代新闻事实发展变化的过程,交代它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写出其完整的过程,使受众明了新闻事件到底是怎样发生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详细过程是怎样的;生动形象、具体感人──通讯对新闻事物或人物的反映,不能仅仅停留在结论上,而要以形象化的事实、情节化的描述来具体反映事实,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所报道的新闻事实的详细运动状态和人物活动的经过,给受众以形象感。
议论抒情并用,感情充沛──通讯不仅要记叙事实,写出新闻事件的基本情况和经过,还要通过议论、抒情等手法,直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表明作者的立场和爱憎。
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重在“博观约取”,提取文中重要信息。
这一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是新闻和报告文学这两类文体中的典范作品。
(二)学生分析高一的学生都具有新闻的基础常识,也有较强的文章理解概括的能力。
他们关心时代发展,能够与同学们合作交流,乐于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思想,能,洋溢着青年学子的朝气。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四单元10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及价值。
2.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品主题及写作意图,体会作者的强烈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2.通过分析文中不合理的地方,让学生更好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德育目标】1.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统治,尊重生命,培养爱国情感。
2.了解历史,珍惜和平。
【教学重难点】对不合理内容的分析,对作者蕴含文中的思考的理解。
【教学方法】1.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2.联想拓展法。
【学情分析】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常见的新闻,平常也经常接触新闻,对新闻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对“二战”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对“奥斯维辛”很陌生。
因此,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与课文所写内容有关的历史资料非常必要。
高中生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对本课的学习重难点,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交流,进行突破。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新闻史上的名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二、找出文中不合常理的地方。
1.这是一篇新闻,可是标题却说没有什么新闻,这是很矛盾,不合常理的。
课文中像这样不合常理的地方还有很多。
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阅读文章,找出课文中哪些地方和标题一样不合常理。
2.学生分享找到的不合理之处。
(能在课文中找出答案的,则让学生直接解决)明确:(1)为什么这里阳光明媚温暖,白杨树婆娑起舞,可作者认为这里是可怕的,这里不该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的嬉笑。
(板书:美与不美)(2)为什么这里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可每天都有从世界各地的人来到布热金卡。
(板书:来与不来)(3)为什么奥斯维辛解放那么久了,作者现在才来写,他还有什么新闻可写?(板书:有与没有)(4)作者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供报到的新闻,那么他到底要不要写?(板书:写与不写)(5)为什么在毒气室和焚尸炉的废墟上有雏菊花在怒放?(板书:废墟不废)(6)明明参观者是来参观的,应该是要看更过的东西,可是为什么参观者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板书:看与不看)(7)在如此恐怖的集中营里,大家的表情是木然的,可是一个女孩却在微笑?(板书:笑与不笑)(8)参观者跪下,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可为什么作者却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祷告与否)……大家找的内容其实就是我想要告诉大家的阅读的一种方法。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学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与体会新闻写作中记者的写作线索以及文中内涵句子的深意。
2.搜集奥斯维辛相关资料,分析内涵句子中细节之处作者的感情。
3.领会作者对纳粹的愤怒,理性思考,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自主学习】1.背景资料:纳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德国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是以希特勒为头子的最反动的法西斯主义政党。
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4月)于波兰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 曾关押多国的平民、战俘、政治犯,被称为最大的“杀人工厂”。
每天都有许多人被运送到这里作为实验品或是屠杀(以犹太人居多),然后被投进焚尸炉焚毁,简直惨绝人寰! 1945年1月,苏联红军解放了这里,当时获救的人不足7000,几乎每人都瘦弱不堪, 表情呆滞,甚至精神失常。
这里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一个犹太人永远的“噩梦“。
1947年7月2日,波兰会议通过一项法案,将原址辟为殉难纪念馆,并在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以此纪念在灾难中不幸死去的无辜者。
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文章题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什么新闻”在这里是什么意思?4.既然“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要写下这篇新闻?【合作讨论】1.作者在开头和结尾反复描写阳光明媚、绿树成荫的美好景象,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个噩梦”,为什么?2.“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的一个事实使他们终身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津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如何例假这一奇特现象?3.“但是在一排照片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
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神秘的梦想而微笑。
”分析这一人物微笑的含义。
【当堂检测】1.罗森塔尔的足迹:毒气室——()——()——()——纪念墙——()2.毒气室和焚尸炉代表,雏菊花象征,“怒放”要说明。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4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下面,白话文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4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白话文给您最好的朋友。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教案大全篇一一、教材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出自高中语文课本新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
作为新闻稿件,它迅即报道了发生在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之时的重大意义。
作为一个消息,它具备典型的消息特点,适合作为对中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传授的蓝本。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设想。
二、学生分析现代学生生活于和平年代,对战争与灾难没有太多的感触,这也往往造成了他们对于和平与安宁的不屑,这篇课文旨在教育学生珍惜和平,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震撼与触动。
三、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深入细微的场景描写和细节刻画让人们感受到事实的倾诉,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2、搜集奥斯威辛的相关资料,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纳粹对人的惨绝人寰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纳粹滔天罄竹难书的暴行,让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四、教学重点了解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五、教学难点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六、课时安排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1、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走进过去,反思过去,我们才能更好的走向未来。
奥斯维辛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伤疤,每个到过那里的人都会反思战争,反思人性,都会有着说不尽的感慨和愤慨。
下面我们来看几张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来感受下当时的残酷的情况。
2、?请同学们同一个词语概括一下,看到这些图片的感受?----------------(学生回答)刚才是图片带给我们的强烈震撼,现在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新闻稿的沉重步伐一同走进布热金卡,让我们用富有良知的心去触碰那段血腥的历史,看一看文章是否也会给我们带来相同的感受。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这篇新闻结构,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理解记者的感情倾向。
2、过程与方法: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品味细节。
3、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切地感受到了纳粹对人的惨绝人寰的摧残和迫害,热爱和平【教学重点难点】新闻结构和细节描写【教学方法】诵读——鉴赏——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课之前,我们先给大家看一段影片《辛得勒的名单》的视频。
同学看完了电影片段谈感受呢(“恐怖”、“可怕”、“阴森”和“残忍”),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世界上有一个地方,它跟影片里一样阴森、恐怖和残忍,这就是波兰著名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是二战期间最大的“杀人工厂”,有400万人在这里遭到了杀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罗森塔尔的著名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二、讲授新课(一)同学们先快速朗诵一下这篇新闻,并找出这篇新闻的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
(二)同学们找出了这篇新闻的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吗?有没有同学主动请缨的啊?1、导语(1-3):布热金卡阳光明媚但曾是人间地狱.2、背景(4-6):引入奥斯维辛背景材料介绍奥斯维辛可怕的历史。
3、主体(7-15):随参观者脚步而行。
4、结语(16):再次强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好,现在已经找出了新闻的四个部分,现在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这篇新闻,我们先看文章的标题(三)新闻标题我们先看新闻标题(板书),标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它是一个充满悬念的否定句。
我们知道,新闻内容的首要特点是“新鲜”,要求报道最新发生的事;而标题竟然劈头就说“没有什么新闻”,看上去非常独特,从受众心理讲,其实,这是欲擒故纵之,很吊读者胃口(板书)。
此外,标题还突出了文章主题(板书),意思是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因为每一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却表现出对纳粹罪恶的深刻揭露。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通用10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篇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教材地位】此文被安排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四单元,该单元系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
此文与《别了,“不列颠尼亚”》可组合在一起,使高一学生感受悟新闻追踪时代的特有价值,了解新闻中记者的感情渗透其中,以揭示新闻事件的意义的写法。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搜集奥斯微辛的相关资料;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受情倾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设计思想】实现新课标下三维教学目标;提升学生思考的层次,结合当前时代,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提升到对德国纳粹、日本法西斯的罪恶,激起理性思考。
【教学重点】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设想】让学生自主寻找纳粹罪恶的史料,充分利用学生的课程资源生成新的课程资源;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记者在新闻事件中的作用。
【教学对象】重点中学高一学生。
【学生分析】这些高一的学生他们有自己收集资料并分析的能力;能够也愿意表自己的感受与思想,能与同学们合作交流;关心时代发展,洋溢着青年学子的朝气。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①使学生课前通过图书馆或电脑等搜集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等资料,并准备小组交流发言。
②对“新闻的客观性”课前自己思考,积累感受。
【教学过程】一. 交流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认识,自然营造对纳粹愤怒氛围。
1.先让同学们分组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资料,谈谈看法。
之后,请两组代表到讲台上向全班出示最让小组震撼的一张图片,并阐述理由。
2.让小组派代表来简要阐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
3.让学生一起默读课文,来感悟该新闻写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4单元第10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冯雅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习文章既简洁又蕴含丰富的语言;2、让学生体会到作者谴责纳粹,呼唤和平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
2、难点:品味新闻中简洁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走进过去,反思过去,我们才能更好的走向未来。
奥斯维辛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伤疤,每个到过那里的人都会反思战争,反思人性,都会有着说不尽的感慨和愤慨。
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奥斯维辛。
(每天,一列又一列火车从被纳粹占领的欧洲国家开进这个大门。
那巨大的烟囱终日不停地向外面排放烟雾,也就意味着又有许多人被杀害在毒气室和焚尸炉中。
一位党卫军的头目弗里希上尉对一批又一批新来的囚犯说过这样的话:“我警告你们,你们不是到一个疗养院来,你们是到一个德国的集中营来,你们除了从烟囱里出去外,就没有别的路走出这儿。
)下边,我们再来看几张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来感受下当时的残酷的情况。
(看完图片,教师陈述:刚才是图片带给我们的强烈震撼,现在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新闻稿的沉重步伐一同走进布热金卡,让我们用富有良知的心去触碰那段血腥的历史,看一看文章是否也会给我们带来相同的感受。
)(二)文章主体分析:1、现在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从文章的主体部分找出:罗森塔尔带我们参观了奥斯维辛的哪些地方?主要集中在哪几段?2、在描写这些地方时,作者是直接描写自己的所见所感吗?还是如何描写?(明确:以其他游客为主体,写参观者的感受和反应。
)3、如果直接写作者的所见所感,好不好?(2分钟时间思考,说明理由。
)(三)文章细节分析:师:我读这篇文章时,不只读参观者的感受和反应时有沉重、压抑的感受,就是读整篇文章都有这种感受,大家看是不是这样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1、我们来看第一段:“……”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感觉?(沉重、可怕)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第二段有所体现)分析:这里作者用的是反语。
人教版高中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导学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导学案一、导入我们上节课刚刚学完《别了,“不列颠尼亚”》,它在选材方面特别新颖,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在当时的美国也引起极大轰动,还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文章。
二、奥斯维辛集中营介绍奥斯维辛集中营,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内设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第一集中营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组成,用于消灭欧洲的犹太人,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是第三帝国——纳粹德国最大的灭绝营。
约有40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在此经受严刑拷打,惨遭杀戮。
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犯下滔天大罪的历史见证。
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兰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
当年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40平方千米,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维辛主营、布热金卡营、莫诺维策营。
莫诺维策营又包括40个小集中营,分布在波兰南部整个西里西亚地区。
1940年到1944年,奥斯维辛集中营成为希特勒的杀人中心,大约有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
许多人是在苦役中死去,其余的则被有计划地残杀。
三、问题探究1、在文中找出参观者表情变化的句子,讨论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①“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②“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③“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④“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⑤“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⑥“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2、文章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新闻呢?请从文章中找出答案。
3、作者想告诉人们什么呢?4、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告诉人们的?5、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四、课文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0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1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新闻报导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理解新闻写作中将情感蕴含于叙事之中的写法。
3、发现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的“反差”,挖掘本则新闻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小组探究,理解新闻平实语句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1、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2、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尊重人性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把握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2、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发现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的“反差”,挖掘本则新闻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启发式,筛选信息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由巴维尔弗里德曼的一首诗导入课文。
那一只,就是上次那一只,那么丰富、明亮、耀眼的黄色,或许,那是太阳金色的泪水滴在白色的石头上……那样、那样的一种金黄轻盈得翩然直上。
它离去了,我相信,这是因为它自己要告别这个世界。
我在这里住了七个星期,被囚禁在这个集中营。
可我已经发现,这里有我喜爱的东西。
蒲公英在招呼着我还有院子里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
只是,我再也没见到另一只蝴蝶。
那只蝴蝶,是最后的一只。
蝴蝶不住在这里,不住在集中营。
(这首诗的作者,生于布拉格的巴维尔弗里德曼,在21岁时被遣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
两年之后,他被毒气室夺去了生命。
找不到更多关于他的记录,年轻的巴维尔只是死亡于此的上百万犹太人中的一个。
那个年代被太多的毁灭和死亡充斥,我们唯一相信的真实,是那座人间地域里散发着的腐臭气息,和年幼年轻年老的写满恐惧的眼睛。
但现在,我们阅读到另一种东西——飞来飞去的蝴蝶,金色的太阳的泪水,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它们在巴维尔最黑暗的生命时光里,跳出了一抹最鲜亮的光。
人们说,眼睛看到的,是心灵的图画。
高中语文 第4单元 第10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目标1.了解奥斯维辛的相关资料,整体感知课文。
2.通过品读鉴赏课文,使同学领悟在看似安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的对纳粹的猛烈生气之情。
3.通过引导探究,激发同学理性思考,使同学能牢记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自觉抵制暴力与罪恶,做一个有良知的人。
【教学设想】本教学设计贯彻“课程目标”中“思考•领悟”中“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的精神,大胆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力求挖掘新闻作品本身的价值以及它的社会价值。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荣获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作品本身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借助细节描写、精辟谈论、主观抒情等写作技巧阐发新闻魅力;社会价值主要再现了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罪行,召唤全世界人民反对战斗、宠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品读鉴赏文中有意蕴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2.通过引导探究,归纳总结本文的独特写法(艺术价值)以及新闻的现实意义【教学难点】提升同学思考的层次,牢记历史,珍惜和平,自觉抵制暴力与罪恶,作一个有良知的人。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介绍奥斯维辛的相关资料,观看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视频片断,同学谈感受。
老师:《辛德勒的名单》这部影片相当经典。
整个作品均是黑白的色调。
每天,一列又一列火车从被纳粹占据的欧洲国家开进这个大门。
那巨大的烟囱终日不停地向外面排放烟雾,也就意味着又有很多人被杀害在毒气室和焚尸炉中。
一位党卫军的头目弗里希上尉对一批又一批新来的囚犯说过这样的话:“我警告你们,你们不是到一个疗养院来,你们是到一个德国的集中营来,你们除了从烟囱里出去外,就没有别的路走出这儿。
”(设计意图:用多媒体放映图片介绍奥斯维辛集中营相关资料,剪辑的视频为纳粹挥鞭驱除犹太人焚烧自己同胞尸体的片段,通过简短的影片呈现,把同学们带进一个悲情的森林,给同学心灵上的震撼。
且播放的剪辑氛围与课文相像,易于引导同学入情,使老师和同学在情感上查找共鸣点。
【特别】高一语文第10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答案:1)、“最可怕”等词,作者用反语;2)、景象固然美好,但布热金卡因为曾经是人间地狱,只有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能与之相称。
3)、作者表达出自己内心无比的愤懑,让读者感到沉重、压抑。
4、课文开头写集中营所在地“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结尾又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高兴地嬉戏。
”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1)内容上,以明快的景物,欢乐的小孩反衬集中营当年的暗无天日惨绝人寰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遇难者的怀念。
如果他们能活到今天,就能享受到这一切,物非人非,悲上加悲。
(2)结构上,使文章更加完整,同时也照应了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新闻,乃愤激之言,首尾写平静的景物,暗示作者内心汹涌澎湃。
5、课文中还有好几处写到了与奥斯维辛集中营不相称的事物,如第八段写到:“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津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请思考一下,这样的一种反差和对比有什么作用?答案:作者将这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放在一起,组合成一幅令人难忘的画面,既揭露了法西斯摧残美好生命的罪行,又暗示生命是不会被彻底摧毁的,正义必定战胜邪恶,连这种地方都能开出胜利之花,正义之花,地球上还有什么邪恶不被打倒呢?6、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但这位记者还要去报道?答案:1.“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
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
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
2.为什么又要写——但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此时已经不只是一个记者,更是一个被深深震撼的参观者,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
这种感情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
高中语文 10《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10《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目标]一、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三、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教学重点]一、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新闻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通过看报、听播送、看电视获取信息,了解社会。
怎么才能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呢?下面,我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
请翻开课本第41页,用30秒的时间浏览这那么新闻,答复以下问题:1、奥斯维辛在哪里?布热金卡在哪里?2、人们访问了哪些地方?二、背景知识1、奥斯维辛是波兰南方的一个城市,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
布热金卡在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
这是新闻的背景材料,可在3—5段里寻找。
〔插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背景资料〕在奥斯维辛城附近,建有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最大的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
它建于1940年4月,存在的3年半时间内,曾囚禁过24个国家的民众和战俘,共有约400万人在此被杀害。
1945年,德军为消灭罪证,炸毁了它,现在人们参观的是经修复后建成的博物馆。
2、人们依次参观了毒气室、焚尸炉、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这可以在7—15段里寻找。
这局部表达人们访问奥斯维辛博物馆的过程。
抓取信息一般看标题和导语局部,进一步在主体里寻找。
这是从新闻结构上着眼。
重要的信息是新闻事实,阅读新闻时还要分清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而新闻材料除了上述两类外,还包括作者的主观评价,因此重要信息多在陈述局部,要分清陈述和评价。
2015年秋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0课《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
2015年秋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0课《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2015年秋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0课《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罗森塔尔及普利策新闻奖;积累字词等根底知识;了解本篇报道与一般消息报道的不同。
2.学会抓重点筛选信息的方法;培养迅速捕捉根本信息的能力;分析本文侧面描写衬托的手法。
3.理解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对纳粹罪行的强烈愤怒;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抗暴力与罪恶。
【课前预习】1.作者及普利策奖艾比·罗森塔尔〔1922—2006〕曾是《纽约时报》的前执行主编和最富盛名的专栏作家。
他是美国新闻界的传奇人物,被认为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新闻从业者。
他是《纽约时报》历史上最杰出的、能力最超群的总编辑。
他作为掌舵人,不仅赋予了百年老报崭新的生命力,而且对美国乃至外国的报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普利策奖也称为普利策新闻奖。
1917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的遗愿设立,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开展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现在,不断完善的评选制度已使普利策奖成为全球性的一个奖项。
普利策奖分为两类,新闻界和创作界。
普利策奖也是一个鼓励美国的奖。
新闻界的获奖者可以是任何国籍,但是获奖条目必需在美国周报〔或日报〕中发表的。
创作界获得者必须是美国公民,唯一例外的是历史奖。
只要是关于美国历史的书都可获奖,作者不必是美国人。
2.背景资料奥斯威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
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尔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
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威辛。
1941年,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
除斯塔姆拉格、布热津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
营内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学习目标】1.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牢记历史教训,树立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奋斗的雄心壮志。
【学习重点】1.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预习说明】1、结合学案内容,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相关历史。
2、梳理文章结构,划出本新闻的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部分。
【知识链接】历史回放1、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4月)于波兰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曾关押多国的平民、战俘、政治犯,被称为最大的“杀人工厂”。
每天都有许多人被运送到这里作为实验品或是屠杀(以犹太人居多),然后被投进焚尸炉焚毁,简直惨绝人寰!2、1945年1月,苏联红军解放了这里,当时获救的人不足7000,几乎每人都瘦弱不堪,表情呆滞,甚至精神失常。
这里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一个犹太人永远的“噩梦”。
3、1947年7月2日,波兰会议通过一项法案,将原址辟为殉难纪念馆,并在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以此纪念在灾难中不幸死去的无辜者。
4、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5、该消息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写下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章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6、纳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德国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是以希特勒为头子的最反动的法西斯主义政党。
学海拾贝普利策奖也称为普利策新闻奖。
1917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的遗愿设立,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发展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现在,不断完善的评选制度已使普利策奖成为全球性的一个奖项。
【教学过程】一、基础落实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A.凝重(nínɡ)纳粹(suì)焚尸(fén)雏菊怒放(chú)B.婆娑(suō)嬉笑(xǐ)撰写(zhuàn)明媚温暖(mèi)C.沼泽(zhǎo)凋谢(diāo)废墟(xū)步履蹒跚(lǚ)D.戕害(qiānɡ)窒息(zhì)祷告(dǎo)销声匿迹(lì)2.下文横线处的句序已被打乱,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D )________。
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
①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
②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
③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士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
④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作的各种实验。
A.②③①④B.③②①④ C.①③②④D.③①②④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篇世界新闻大奖作品,导语部分是,背景部分是,主体部分是,结语部分是。
二、文本探究1、新闻背景部分探究奥斯维辛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明确:杀人工厂,人间地狱。
2、新闻主体部分探究走近纳粹的杀人工厂,作者并没有直接写纳粹是怎样残害“囚徒“的,而是写现在参观者的大量感受和反应,仔细阅读文章,找出相关内容,并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明确:①写参观者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揭露了纳粹的残酷和暴行。
②说明奥斯威辛集中营遗迹召唤起所有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
③这比直接描写作者所见所感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前以色列总理拉宾的和平宣言:“几万个示威者的喊叫,还远不如一个痛哭儿子战死的母亲的眼泪给我的震撼……”3、本篇新闻主题的探究(综合导语、主体和结语中的关键语段)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
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
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
但这个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文章?提示:仔细读一读文章的如下几段文字,然后思考Ⅰ波兰布热金卡电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
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
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①现在的布热金卡是美好祥和的,但作者为什么要否定这一切?明确:告诫人们,要铭记历史,不忘罪恶。
Ⅱ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②要为这里遇难的人们写些什么才能对得起他们?明确:提醒人们,要哀悼死者,祭奠亡灵。
Ⅲ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
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③在经历了地狱里的旅行之后,为什么再一次写到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在追逐嬉戏?明确:警示人们,要尊重生命,珍惜和平。
三、延伸拓展新闻所写的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事实,而罗森塔尔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
新闻报道贵在客观叙述,而这篇新闻从头到尾贯穿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给人以沉重、压抑感。
新闻的生命在于时效,而本篇新闻时效性不强。
这就是标题为什么叫“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原因吧。
但它还是一篇新闻,只不过是一篇不同于一般新闻的新闻。
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大家分析一下一篇不是新闻的新闻为什么能获得大奖?明确:这是因为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定,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具有震撼人心的作用。
正如授予这篇新闻普利策大奖的颁奖词所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
在恐怖与快乐(第一和结尾自然段景物的描写)、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
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四、学以致用“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
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请展开你的联想,写一段60字左右的文字,描述一下她的内心活动。
示例:当时,她也许想到了她的家人,也许想到了她的爱人。
也许想到了获得自由与家人团聚的时刻。
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为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胜利感到欣慰,她可能会想: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千万别让法西斯卷土重来。
3、根据下面内容,拟一条一句话新闻。
本报讯(记者苏敏)记者从中国红十字会获悉: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网络系统日前正式运行,初步具备了服务临床的能力。
它给我国数百万白血病等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据介绍,覆盖全国的这套网络系统集录入、传输和检索查询为一体,可管理百万名志愿者的数据。
迄今为止,该资料库数据已达5万多份。
目前,我国每年约有400万白血病等疾病患者无原则要用造血干细胞移植进行疾病治疗,实际需求量巨大。
专家强调,兄弟姐妹间细胞配型的相合率1/4。
随着我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这种机会已越来越少,而非血缘关系配型的相合率仅占400分之一甚至几万分之一。
“因此,资料库里的志愿者数据越多,病人的希望越大”。
目前,已有北京、上海、辽宁、山东、天津、陕西、江苏等13个省市初步建立了分资料库,共17个实验室,并通过了专家评审验收。
截至去年年底,我国成功配型60余例,有31名患者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
答:我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联网。
【课后练笔】1、假设某电视台要播出“奥斯威辛系列”栏目,请你为此栏目写一段150字左右的解说词。
示例:当汉谟拉比法典不再发光;当贪婪与邪恶在心中酝酿;当高大的城墙灰飞烟灭;当战争的枪声在瞬间打响。
此刻,绝望便笼罩在心头,文明便不再闪光,人类的道德便开始沦丧。
于是,有多少无辜的生灵在硝烟滚滚中飘然逝去?有多少鲜活的生命在血雨腥风里饮恨而亡?有多少光辉的成就在互相厮杀中毁于一旦?60年过去了,二战的硝烟早已散去,但有关二战的反思却并没有停止,也不应该停止。
让我们唱着“让世间找不到黑暗,幸福像花儿开放”的歌儿,再去看看令人恐怖,令人窒息,令人沉痛的“奥斯威辛”吧。
2、历史大潮滚滚向前,岁月可以冲淡一切,但有些东西却是永远无法忘记的,也是不能忘记的。
虽然二战早已经过去,但“奥斯维辛”仍旧在默默地提醒着人们:忘却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我们要以史为鉴,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
我们要团结一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请以“牢记历史,奋发图强”为题写一篇随笔,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