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六章个别差异]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一、认知差异及其教育意义学生的个别差异,从心理角度来看,包括认知差异与性格差异。

其中认知差异包括认知能力差异和认知方式差异。

(一)认知能力差异研究表明,个体的智力在13岁以前是直线上升发展的,以后缓慢发展,到25岁时达到最高峰,26~35岁保持高原水平,35岁开始有下降趋势。

学生的智力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1.智力类型差异智力类型差异是指构成能力的各种因素存在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的类型和品质方面。

知觉方面的差异有三种类型:综合型,即知觉具有概括性和整体性,但分析能力较弱;分析型,即知觉具有强的分析能力,对细节感知清晰,但整体性较差;分析综合型,具有上述两种类型的特点,即同时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记忆类型的差异,根据人们怎样记忆材料可分为:视觉型,运用视觉记忆效果好;听觉型,运用听觉识记效果好;运动型,有运动参加时记忆效果较好;混合型记忆,运用多种记忆效果较好。

言语和思维方面,有的人言语特点富于形象性,情绪因素占优势,属于生动的言语类型或形象思维类型;有的人言语特点富于概括性,逻辑因素占优势,属于逻辑联系的言语类型或抽象思维类型;还有居二者之间的混合型。

在思维能力方面,每个人在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批判性等品质上又都有自己的特点。

2.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智力发展水平差异(即一般能力的差异),指的是个体之间或个体内部智力水平高低不同的程度。

它表明人的智力发展有高有低。

研究表明,人们的智力水平呈正态分布,又称常态分布,大多数人的智力属于中等水平。

正态分布函数曲线呈钟形,因此,人们又经常称之为钟形曲线。

心理学家根据智力发展水平把儿童分成三个等级,即超常儿童、常态儿童、低常儿童。

超常儿童是指智力发展或某种才能显著超过同龄儿童平均水平的儿童。

一般认为,IQ 超过 130 为智力超常,大约占 4.4%;IQ 低于 70 为智力落后,大约占 2.7%;IQ 超过140 的人属于天才,他们在人口中大约占1.3%。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知识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知识点整理

第六章知识学习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知识是信息的表征。

按照所表征的信息类型与表征方式的不同,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两类。

陈述性知识:能够描述或者识别客体、事件、观念等,是指人类心智表征事实、观念与概念的方式,由于能够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的方式来陈述这种知识,故而得名。

时间序列储存的是个体对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的知觉;表象是表征物体物理特征与空间结构的信息组块;命题是表征观念及概念间有意义联系的信息组块,是一种基于语言的表征;陈述性知识的整合与组织机制主要是图式或陈述性知识网络一一图式:是个体在特定领域中拥有的有组织和内在联系的陈述性知识的记忆结构;陈述性知识网络:是陈述性知识的组块被表征为相互联系的节点,从而形成由时间序列、表象及命题形成的网络;程序性知识:是指导个体如何执行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所表征的技能有一个重要特点一一自动化。

条件部分储存了能够激发行为的环境条件和心理条件的相关信息;行动部分储存了指导心智和身体行动的信息;程序性知识的整合与组织机制主要是产生式系统一一产生式系统包含一系列产生式,它们逐个被激活从而完成一个复杂的行为。

也就是说,产生式系统的激活会使一系列离散的行为形成一个连锁,并且以顺畅且相对自动化的方式运行,知道达到主要目标。

知识分类的教学含义?区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非常重要,如物理中的一些概念和事实可以被学生表征为陈述性知识,而一些实验所需的技能则可被学生表征为程序性知识,教师需要理解两种知识的性质、表征方式及它们是如何被学习的,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效教学。

符号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奥苏伯尔称之为“表征学习”。

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

概念学习:是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的过程,实质上是通过学习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概念同化:用定义的方式,让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来理解新的概念。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各章节总结要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各章节总结要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一章心理学概论1.1 学习目标1.识记人类心理现象的主要内容;2.熟悉心理学产生的背景;3.了解近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及基本观点;4.理解心理学、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等概念;5.识记个体心理、群体心理、意识、无意识、行为等基本概念;6.举例说明心理学对教育工作的作用;7.比较不同心理学流派的主张;8.熟悉心理学各流派在心理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利弊。

1.2 核心内容纲要(4)心理特征2.个体心理与行为(1)行为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由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任何行为总是在一定的情况下产生的,引起行为的各种因素叫刺激。

(2)行为和心理密切相关。

人的行为的复杂性缘于心理活动的复杂性。

同一刺激可能引起不同的反应,不同刺激也可能引起相同的反应。

3.个体意识与无意识(1)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

意识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导方面。

(2)无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4.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1)群体心理是在群体的共同生活条件和环境中产生的,它是该群体内个体心理特征的典型表现,而不是个体心理特征的简单总和。

(2)群体心理不能离开个体心理,它对生活在其中的个体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实,直接影响着个体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二、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1.心理学产生的哲学背景(1)唯理论(2)经验论2.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流派(1)构造主义(2)机能主义(3)行为主义(4)格式塔心理学(5)精神分析学派3.心理学的主要发展趋势(1)认知心理学(2)人本主义心理学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二章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2.1 学习目标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2.了解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及任务;3.了解高等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点及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4.掌握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和主要研究方法;5.理解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心理学、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法等基本概念;6.能够用实例说明教育心理学对高等教育的作用;7.能够分析教学过程的构成环节;8.结合高等教育实际,按实验法的要求,就高等教育的某一问题做一个实验设计;9.理解教育心理学在各环节中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各章主要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各章主要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各章主要知识点(初中)第一章: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义)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5.教育心理学的作用第二章:1. 心理发展的概念与基本特征2. 我国对心理阶段的划分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名称、年龄范围)4. 人格的概念5. 爱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名称、年龄范围)6.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7. 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发展阶段8. 认知方式的差异9. 求智商的公式10. 性格的概念、性格的特征差异第四章:1.动机、学习动机、学习需要、学习期待的概念。

2.学习动机的种类。

3.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第五章:1. 学习迁移的概念。

2. 迁移的种类。

3. 影响迁移的因素。

4. 心向或定势。

5. 促进迁移的教学。

第六章:1.知识的类型2.感知规律3.变式4.知识直观的类型5.知识概括的类型6.记忆的三个子系统7.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及其规律8.遗忘理论9.过度学习10.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11.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12.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第八章:1.学习策略的概念和特征2.学习策略的分类3.认知策略4.元认知的概念和策略5.资源管理策略第九章:1.问题和问题解决2.问题解决的四个阶段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4.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5.创造性的概念6.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7.影响创造性的因素8.创造性的培养第十章:1.品德的概念2.品德的结构3.品德的培养第十一章:1.心理健康的概念2.心理健康的标准3.学生中易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类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两个目标。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知识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知识点整理

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主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关键词:学与教的规律主要是学的规律心理规律基本规律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规律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学生: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教师:协调学与教的协调员教学内容:受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

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

教学环境: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教学过程的三侧面学习过程:获得知识、技能、态度的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等评价/反思过程:独立的成分,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1.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观点:发展的实质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心理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重要概念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心理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和平衡化。

图式: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同化: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顺应: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也就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当已有的图式不能解决面临的问题情景时,就产生了皮亚杰所说的不平衡状态。

个体很自然地会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调整这种不平衡,达到平衡(equilibrium)。

一、感知运动阶段在感知运算阶段,儿童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object permanence),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

儿童大约在9-12月获得客体永恒性,而在此之前,儿童往往认为不在眼前的事物就不存在了并且不再去寻找,客体永恒性是后来认知活动的基础。

二、前运算阶段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在表征形式认知客体的能力发展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单一方向思维的限制,或者说是运用“一维逻辑”,即不可逆性(irreversibility)。

儿童在注意事物的某一方面时往往忽略其他的方面,即思维具有刻板性。

教育心理学大纲各章重点笔记整理

教育心理学大纲各章重点笔记整理

教育心理学大纲各章重点笔记整理教育心理学大纲第一章关于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家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定义: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呃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性质: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教育心理学地位: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和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育心理学具体范畴: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老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有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

以年龄差异为例,年龄差异注意体现在思维水平的差异)。

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2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学会说呢个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但这并不否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地位。

3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又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4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式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时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

5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1学习过程定义: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互相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学习过程时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教育心理学作用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论述题多)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知识考试复习重要知识点总结

教育心理学知识考试复习重要知识点总结

教育心理学知识考试复习重要知识点总结一、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任务。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与主要理论。

二、学习与认知过程1.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记忆与遗忘:记忆的分类、记忆过程、遗忘曲线与遗忘原因。

3.思维与问题解决:概念形成、推理过程、问题解决策略。

4.注意与感知:注意的分类、注意的品质、感知觉的发展与教育应用。

三、学习动机与兴趣1.学习动机的概念与分类: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

2.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目标设置、奖励与惩罚、学习兴趣的培养。

3.学习兴趣的形成与发展:兴趣的类型、兴趣的培养与激发。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情感对学习的影响、情感教育的实施。

2.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态度的组成、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与过程。

3.价值观教育:价值观的概念、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五、学生心理发展1.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与特点:婴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

2.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遗传、环境、教育。

3.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干预:常见心理问题、心理咨询与辅导。

六、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1.智能差异:智力的类型、智力的测量与评估、智力与学习的关系。

2.学习风格差异:学习风格的类型、学习风格与教学策略的匹配。

3.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个性差异对教育的影响、因材施教的原则与方法。

七、教师心理与教育行为1.教师角色与心理素质: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的心理素质要求。

2.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教学效能感的定义、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

3.教师的教育行为与学生发展:教育行为的分类、教育行为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八、教育评估与测量1.教育评估的目的与原则:评估的目的、评估的原则与方法。

2.学生成就测验:成就测验的编制、实施与解释。

3.教育评估的应用:评估结果的分析与反馈、评估在教育决策中的作用。

以上是教育心理学知识考试复习的重要知识点总结,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准备。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个体心理现象(1)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具体地说,就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主要是人脑),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心理过程分为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可分为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部分。

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态度的选择和趋向,决定人追求什么。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在其心理活动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特征,这主要是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

*气质:个人在心理活动与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外在)动力性特征,及在速度、强度、稳定性、指向性方面的个性特征。

气质受生理素质影响较大。

典型的气质类型有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四种。

*性格: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无好坏对错之分,性格则有。

性格居于核心地位,影响和制约着能力与气质的表现和发展。

3、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和观点应知道各流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1)构造主义主要观点: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意识。

研究意识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认为一切心理现象(经验)可以分解为感觉、意象、激情三种元素。

研究方法:实验内省法(经内省而得到的经验即为意识)(2)机能主义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和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在本世纪初创立。

基本主张:心理学的研究目的应该是研究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或意识的功能,而不像结构主义那样,只研究意识的组成元素。

第6章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

第6章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

司法型的 君主型的 等级型的 形 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寡头型的
无政府主 义型的
总体型的 水平 局部型的
喜欢规划蓝图,抽象、概括。
喜欢写一些总揽性的或一项艺术 工作意义方面的文章。 喜欢写文章来描写一项艺术工作 的细节及其他对人产生的影响。 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做科学或社 会研究方面的项目。 喜欢按照他人或小组的意愿做科 学或社会研究方面的项目。 喜欢弄清新设备是如何操作的, 即使它没有告诉人们应该如何用, 喜欢开放性的座位模式。 喜欢按照传统的方式操作新的设 备,喜欢传统的座位模式。
3.立法型—执行型—司法型与学习
斯腾伯格从“心理自我管理” 斯腾伯格从“心理自我管理”(mental self-government)理论来 ) 探讨思维风格及其学习风格问题。 探讨思维风格及其学习风格问题。 心理自我管理有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功能。立法型风格的特点是 心理自我管理有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功能。 喜欢创造和提出规则,依照自己的方式行事,喜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喜欢创造和提出规则,依照自己的方式行事,喜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行政型风格的特点是喜欢按照既定的规则、程序解决问题, 行政型风格的特点是喜欢按照既定的规则、程序解决问题,喜欢已经 建构好的活动;司法型风格喜欢判断和评价事实、程序和规则, 建构好的活动;司法型风格喜欢判断和评价事实、程序和规则,喜欢 完成分析或评价任务。 完成分析或评价任务。
(一)掌握学习(Mastery Learning) 掌握学习的基本思想是只要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学 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恰当的帮助,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掌握规定 的目标。这种教学策略的思想核心是:许许多多的学生之所以没有取得良 好的学习成绩,其原因不在于智力方面,而在于未能得到适合于他们不同 特点所需要的教学帮助和学习时间。 为了促进掌握学习,布鲁姆又提出评价的新概念:“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其目的在于全面的、最大限度地开拓 和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潜力,使所有学生竭尽全力的进行学习,最终达到 目的地。 (二)凯勒计划 (Personalized System of Instruction , PSI) (三)程序教学(Programmed Instruction , PI) (四)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 CAI)

心理学[第六章记忆]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心理学[第六章记忆]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心理学[第六章记忆]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第六章记忆第一节记忆的基本问题一、记忆的概念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从事过的活动,都会在人们头脑中留下不同程度的印象,这个就是记的过程;在一定的条件下,根据需要这些储存在头脑中的印象又可以被唤起,参与当前的活动,得到再次应用,这就是忆的过程。

从向脑内存储到再次提取出来应用,这个完整的过程总称为记忆。

二、记忆的种类记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最主要的几种是:(一)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情景记忆是指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这种记忆是与个人亲身的经历分不开的。

由于情景记忆受一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的储存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因此,记忆不够稳定也不够确定。

语义记忆是指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

它表现在记忆单词、符号、公式、规则、概念这样的形式中。

语义记忆受一般规则、知识、概念和词的制约,很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因而比较稳定。

(二)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是关于“是什么”的记忆。

它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

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这类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逐渐获得,在利用这类记忆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三)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就是瞬时记忆或者感觉记忆。

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以物理特性的编码和形象编码为主,存储时间大约是0.25~2秒,容量比较大。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包括工作记忆和直接记忆,以声音编码为主,同时还有视觉或语义编码,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2分钟,记忆容量为7±2个组块。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知识要点讲解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知识要点讲解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知识要点讲解第六章知识的学习(重点章节)1、知识学习的类型2、记忆系统及特点3、遗忘进程特点4、遗忘原因及理论解释5、记忆规律的运用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一、知识的含义及实质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二、知识的类型(一)根据反应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所谓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

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

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

所谓理性知识,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概念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

命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规则、原理、原则,它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二)根据反映活动的内容的不同,知识分为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

具体知识是对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实或事实的反映,是对我们看到或听到的事情的心理再现。

具有情境性和时空依赖性。

抽象知识是对于已知事实的概括性的反映,表现为概念、原理、公式、法则等。

(三)根据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1.两者含义: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2.两者区别:首先,陈述性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目前学校教学传授的主要是这类知识。

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其次,从心理表征看,陈述性知识主要以概念、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

3.两者联系: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常常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程序性知识获得后也为获取新的陈述性知识提供了可靠保证。

《高等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知识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知识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知识点章节题型内容第一章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述一、名词解释1.高等教育心理学2.个性心理二、辨析题1.高等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高校教师如何教的一门科学。

2.教育工作中的“是为了不教”。

(教育工作中的“教是为了不教”的说法有道理吗?)3.高等教育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大学生学习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4.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没有多大现实意义。

5.高校里有些老教师以前从没学过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同样上得很好,有的还当了教授,可见学不学这门课没多大关系。

6.有些优秀教师虽然没有学过《高等教育心理学》,但却是一位名符其实的优秀教师。

因此,个别青年教师说:不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照样可以当好教师。

你对此论有何看法?7.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无非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高等教育的目的也不例外。

你对此论有何看法?三、简答题1.简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及其对象。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3.简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4.简述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5.试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四、论述题1..结合《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体会,谈谈学习该课程的现实意义。

章节题型内容第二章高等学校教师心理一、名词解释 1.教师胜任力2.教育机智3教学反思.4.自我效能感5.教师期望效应6.教学监控能力7.教师角色8.教学风格9.教学效能感二、辨析题 1.现代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对高等学校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当代教师不仅要有广博深厚的知识和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还要有符合教育教学工作的高能力和素质。

2.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区别就在于专家教师掌握更多的知识。

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大学教师只要努力扮演好教学者的角色就已足够。

三、简答题1.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2.简述教学效能感的影响和作用。

3.简述教学反思的过程。

4.简述如何理解现代教育条件下教师角色的作用?5.联系实际分析说明教学效能感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

发展心理学[第六章小学儿童心理的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发展心理学[第六章小学儿童心理的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六章小学儿童心理的发展儿童进入小学后的一个最重大变化就是开始了正规的学校生活,这为他们心理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客观条件。

在这段时间里,儿童通过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充分地吸收着各方面的知识,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发展着各种社会技能,使他们在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

第一节小学儿童的一般问题一、年龄阶段小学是指儿童从6、7岁到12、13岁这一时期,这时儿童进人学校,学习活动逐步取代游戏活动而成为主要活动,所以,这个时期又称为学龄初期或小学期。

二、基本特征小学是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主要表现出以下三个特征:(一)学习成为主导活动进入小学以后,儿童开始了正规的、系统的学习,学习成为了儿童的主导活动。

学习活动与游戏活动有很大不同,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

儿童在学校里不仅要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且要学习自己不感兴趣,但又是必须学习的。

与游戏相比,学习具有社会性、目的性、系统性和强制性。

(二)掌握书面言语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在幼儿阶段时,口头言语和具体形象思维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占重要地位。

儿童进人小学后,书面言语成为儿童学习的专门对象。

由于书面言语的掌握,扩大了儿童的知识范围,发展了儿童各种心理过程,促进了儿童掌握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开始有意识地参加集体活动进入小学后,儿童的活动都是以班集体为单位进行的。

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儿童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帮助,逐渐发展起集体意识,掌握了各种基本的社会交往技能和行为规范,形成和发展了良好的品德。

第二节小学儿童的学习一、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与这个阶段的年龄特点紧密联系。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学习动机儿童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

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往往与具体的学习活动联系在一起,如为了得到好分数,为了得到表扬和奖励,为了个人前途学习等。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

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

一、名词解释1.内化p40:是指个体将社会环境中吸收的知识转化到心理结构中的过程。

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源于社会交互作用中对文化工具的使用,源于将这种交互作用内化和进行心理交换的过程。

P72内化:是指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把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

维果斯基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

2.自我中心语言p40:在内化的过程中,自我中心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我中心语言的出现表明儿童的符号系统已经开始内化,儿童在没有别人帮助的情况下能够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对自己的行为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语言是一种非社会语言,是2~7岁儿童特有的自我中心意识的表现。

维果斯基等前苏联心理学家认为,自我中心语言是由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进行转化的一种过渡形式,是由语言的交际机能转向言语的自我调控机能的一种过渡形式。

(p72)随着年龄的推移,自言自语逐渐转变为默默地不出声的言语,但仍然非常重要。

3.学习风格p55:是指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的或者偏爱的方式,换句话说就是学习者在研究和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

4.认知风格p58:认知风格是指个体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决策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

主要特征是持久性和一致性。

5.场独立性、场依存性p58-59:威特金把受环境因素影响大成为场依存性,这是“外部定向者”,基本上倾向于依赖外在的参照(身外的客观事物),这类人不能将一个模式(图式)分解成许多部分或者只能专注于情境的某一个方面。

把不受或很少受环境因素影响成为场独立性,是“内部倾向者”,基本上倾向于依赖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这类人善于分析和组织。

6.反思型和冲动型p61反思型和冲动型是学习风格研究的重点范畴之一。

冲动型思维的学生倾向于根据几个线索做出很大的直觉的跃进,往往以很快的速度形成自己的看法,在回答问题时很快做出反应;反思型思维的学生则是在回答前倾向于进行深思熟虑的、计算的、分析性的和逻辑的思考,往往先评估各种可替代的答案,然后给予较有把握的答案。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个别差异]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个别差异]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六章个别差异第一节智力的个别差异与教育一、智力的个别差异(一)智力发展水平方面人与人的智力水平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关于智力水平的划分问题,一般都参照推孟的做法,按照智商的高低把智力划分成九类:天才,IQ是140以上;上智,IQ在120~140之间;聪颖,IQ在110~120之间;中材,IQ在90~1lO之间;迟钝,IQ在80~90之间;近愚,IQ在70~80之间;低能,IQ在50~70之间;无能,IQ在25~50之间;白痴,IQ在25以下。

人们的智力优劣差异的分布,基本上符合正态分布.(二)智力发展时间方面不同的个体智力发展的时间也有差异,有人才华早露,有人大器晚成。

王勃6岁善文辞,曹子建7岁能诗,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4岁可自由阅读书籍,这是一批早期就显露出天才的伟人。

爱因斯坦3岁才开始学说话,被认为是一个傻头傻脑的孩子,但他26岁发表了《狭义相对论》,30岁发表了《广义相对论》。

更有大器晚成者,我国明朝学者李贽,57岁才写成《焚书》.了解智力发展时间的个别差异,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智力和智力培养是有指导意义的.(三)智力类型方面同样智力优秀的人,他们的智力类型并不完全一样。

有的智力优秀者记忆力特强,抽象概括能力并不怎么好;有的智力优秀者相反,抽象概括能力很好,而记忆能力并不突出。

又如同样是天才,有的是音乐天才,有的是美术天才,有的是数学天才,有的是文学天才等等,他们虽然都是智力优秀者,但在智力类型上,各有特点。

二、智力的个别差异与教育为了适应智力个别差异,我们应该因材施教。

下面从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如何因材施教问题。

(一)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为了适应学生的智力差异,我们常常采用两种形式,一是同质分组,二是留级和跳级。

1.同质分组同质分组是最早用来解决同一班级学生智力和知识程度差距较大的方法之一。

所谓同质分组,就是按照学生的智力或知识程度分校、分班或分组。

同质分组有利于缩小班内学生之间的差距,便于用统一的进度和方法进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与教育》知识总结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与教育》知识总结

【其他】
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行为
11. 自我的作用: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
2. 记忆的环节:识记、保持、在现
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和谐
3. 问题解决策略:算法式、启发式
12. 英国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UKCATE)认
4. 卡特尔将智力分为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
为,教师教育的核心课程:心理学
把心理看做一个黑箱,只需要对受刺激影响的反应行为
行为主义
华生(创始人) 斯金纳(后期)
作出观察。强调心理学应采取科学的方法对行为进行精 确的观察和度量,但排斥研究心里的内部结构和过程, 否定意识研究的重要性。行为主义主要分析正常行为。
“刺激——反应”公式(S——R)为其主要研究方法。
完型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
式从事有系统的心理物理学的实验工作为标志的。冯特又被称作“现代心理学之父”
2. 心理学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和观点
主要流派
代表人物
主张Βιβλιοθήκη 结构主义冯特(创始人) 铁钦纳
主张心理学应以意识结构为研究对象,认为所有的人类 精神经验都可以作为基本成分的联合来理解。元素分析 法(分析感觉的构成因素)为其主要研究方法。
代表人物
主张
注重异常行为的分析和动机、无意识现象的研究;基于
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理论,提出了有本我(id)、自我
弗洛伊德
(ego)和超我(superego)组成的人格结构模型。它是现代 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对许多社会科学产生重
要影响。日后发展成自我心理学派、精神分析社会文化
学派
用信息加工的观点解释心理活动,研究思维等复杂的心
5. 思维的品质:灵活性、深刻性、独特性、系

教育心理学期末总复习要点

教育心理学期末总复习要点

一、教育心理学概论1、教育心理学:(观点)是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2、教师成长的三阶段:关注生计阶段(留在岗位上)、关注情形阶段(在岗位上站稳脚步)、关注学生阶段(以学生为本)。

3、常用的研究方法:①察看法:是指研究者经过感官或许借助必定的科学仪器在必定的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记录、描绘客观对象的表现采集研究资料。

②访谈法:是指研究者经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谈话来采集有关的心理和行为的资料。

③问卷法:是指研究者经过利用一致的,严格的设计问卷来采集研究对象的有关怀理和行为资料。

④是指创建必定的情形,对某些变量进行控制或控制以揭露教育心理现象的原由和发展规律(实验室里的实验)。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联合察看法、实验研究。

4、1903 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学生的心理特色与教育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4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前运算阶段( 2-7 岁)、详细估算阶段( 7-11 岁)、形式运算阶段( 11-16 岁)2、维果斯基:①教课与发展的关系:教课要走在发展的前面。

②近来发展区:小孩的现有水平与经过别人帮助能够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

3、埃里克森:人品的发展(八阶段及每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前五个重要)①学习相信阶段(从出生到 18 个月左右)→获取相信感,战胜不相信感。

②成为自主者的阶段( 18 个月 -3 岁)→获取自主感,战胜羞怯与思疑。

③发展主动性的阶段(3-6 、7 岁)→获取主动性,战胜愧疚感。

④变得勤劳的阶段( 6、7-12 岁)→获取勤劳感,战胜自卑感。

⑤成立同一性阶段( 12-18 岁)→成立同一性,防备同一性杂乱。

// ⑥肩负社会义务阶段( 18-30 岁)→获取亲近感,防止孤单感。

⑦显示充足感的阶段(30-60 岁)→获取充足感,防止阻滞感。

⑧达到完美阶段( 60 岁此后)→获取完美感,防止无望与丧气。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章节重点知识梳理第一章教学育心理概述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实践的作用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知识点梳理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①学生。

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②教师③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④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①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③评价/反思过程3.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模拟题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模拟题并干预学生的行为(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性研究中。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以及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第一章走进教育心理学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二、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教学过程的三个侧面: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一、皮亚杰用图式来解释婴儿抓握、吸吮反射等这种认知结构。

皮亚杰所说的适应技能包括同化和顺应二、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三、顺应:同化性的结构受到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四、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与经验,语言和表象尚未发生。

认知发展的两个成就:发展客体永恒性、合乎逻辑的目标定向行为。

2、前运算阶段(2—7岁)运算是指内容的智力或操作。

特点:能运用一些动作图式、能运用符号、思维不可逆、未获得概念守恒。

自我中心主义、集体独白。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页脚内容1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思维可以逆转。

掌握了守恒、分类和顺序排列运算的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这样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五、皮亚杰认为发展有四个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以及平衡化。

六、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观、内化学说、最近发展区。

七、最近发展区: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

八、埃里克森的心里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格发展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九、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信任对怀疑(18个月)、自主对羞愧(18个月到3岁)、主动对内疚(3—6岁)、勤奋对自卑(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亲密对孤独(成年初期)、繁殖对停滞(成年中期)、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成年晚期)。

心理学[第六章记忆]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心理学[第六章记忆]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心理学[第六章记忆]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第六章记忆第一节记忆的基本问题一、记忆的概念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从事过的活动,都会在人们头脑中留下不同程度的印象,这个就是记的过程;在一定的条件下,根据需要这些储存在头脑中的印象又可以被唤起,参与当前的活动,得到再次应用,这就是忆的过程。

从向脑内存储到再次提取出来应用,这个完整的过程总称为记忆。

二、记忆的种类记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最主要的几种是:(一)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情景记忆是指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这种记忆是与个人亲身的经历分不开的。

由于情景记忆受一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的储存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因此,记忆不够稳定也不够确定。

语义记忆是指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

它表现在记忆单词、符号、公式、规则、概念这样的形式中。

语义记忆受一般规则、知识、概念和词的制约,很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因而比较稳定。

(二)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是关于“是什么”的记忆。

它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

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这类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逐渐获得,在利用这类记忆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三)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就是瞬时记忆或者感觉记忆。

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以物理特性的编码和形象编码为主,存储时间大约是0.25~2秒,容量比较大。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包括工作记忆和直接记忆,以声音编码为主,同时还有视觉或语义编码,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2分钟,记忆容量为7±2个组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个别差异第一节智力的个别差异与教育一、智力的个别差异(一)智力发展水平方面人与人的智力水平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关于智力水平的划分问题,一般都参照推孟的做法,按照智商的高低把智力划分成九类:天才,IQ是140以上;上智,IQ在120~140之间;聪颖,IQ在110~120之间;中材,IQ在90~1lO之间;迟钝,IQ在80~90之间;近愚,IQ在70~80之间;低能,IQ在50~70之间;无能,IQ在25~50之间;白痴,IQ在25以下。

人们的智力优劣差异的分布,基本上符合正态分布。

(二)智力发展时间方面不同的个体智力发展的时间也有差异,有人才华早露,有人大器晚成。

王勃6岁善文辞,曹子建7岁能诗,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4岁可自由阅读书籍,这是一批早期就显露出天才的伟人。

爱因斯坦3岁才开始学说话,被认为是一个傻头傻脑的孩子,但他26岁发表了《狭义相对论》,30岁发表了《广义相对论》。

更有大器晚成者,我国明朝学者李贽,57岁才写成《焚书》。

了解智力发展时间的个别差异,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智力和智力培养是有指导意义的。

(三)智力类型方面同样智力优秀的人,他们的智力类型并不完全一样。

有的智力优秀者记忆力特强,抽象概括能力并不怎么好;有的智力优秀者相反,抽象概括能力很好,而记忆能力并不突出。

又如同样是天才,有的是音乐天才,有的是美术天才,有的是数学天才,有的是文学天才等等,他们虽然都是智力优秀者,但在智力类型上,各有特点。

二、智力的个别差异与教育为了适应智力个别差异,我们应该因材施教。

下面从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如何因材施教问题。

(一)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为了适应学生的智力差异,我们常常采用两种形式,一是同质分组,二是留级和跳级。

1.同质分组同质分组是最早用来解决同一班级学生智力和知识程度差距较大的方法之一。

所谓同质分组,就是按照学生的智力或知识程度分校、分班或分组。

同质分组有利于缩小班内学生之间的差距,便于用统一的进度和方法进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但是,同质分组也有许多局限性。

首先,很难找到一种理想的分组标准。

以智商分组只适应小学低年级学生,随着年级升高,智力和知识发展不完全同步,智商相同的学生,知识水平仍可能有较大的差距。

若以知识程度分组,由于学生各学科成绩参差不齐,很难得到对各学科成绩的一致评价。

其次,同质分组客观上给学生贴上了不同的标签,容易使程度高的学生骄傲自满,使程度低的学生感到羞辱和受挫,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2.留级和跳级留级和跳级也是缩小班内学生能力差距的方法。

留级的目的,是让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有第二次学习的机会,去掌握以前尚未掌握的知识。

但是,留级的效果往往不够理想,只有少数学生通过重读成绩有显著进步,多数学生留级后成绩仍无多大进步,有的甚至比原来更差。

究其原因,除了教师教学方法没有改进外,主要是由于留级有损于学生的自尊心。

留级生往往会遭到家长、教师和同学的蔑视,他们因此而自暴自弃。

为了达到留级的教育效果,教师除了做好被留级学生的思想工作外,还须做好家长和同学的思想工作,让留级学生得到更多的温暖和关怀,重新树立自信心。

让智力高、成绩好的学生跳级,不仅能缩小班内学生的差距,也有利于智力超常学生的因材施教,但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应注意适当控制。

(二)相应的教学方式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将眼睛盯在中等程度、中等发展水平的学生身上。

其结果,一方面智力水平高、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不能以更高的速度前进,求知欲得不到满足,对课堂教学内容失去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智力水平低、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因跟不上进度,达不到教学要求,且屡遭失败而失去学习的信心。

为了解决上述矛盾,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设计了许多新的适应学生智力差异的教学方式。

掌握学习、个别指示教学法和个人化教学系统就是其中的三种教学方式。

1.掌握学习掌握学习是一种教育观,又是一种教学形式。

掌握学习认为,除了处于智力分布两个极端的少数学生外,其余绝大多数学生的智力差异不过是学习速度的差异。

传统教学的弊端,就是不管学生能力高低,在学习进度上搞一刀切,结果使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差距日益拉大。

为了克服上述的弊端,人们设计了一种掌握学习的程序,将精选的、结构化的教学目标分解成许多小目标,根据这些小目标设计成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学习单元。

学生在学完一个单元后,教师就进行诊断性测验,测验成绩符合要求者才能进人下一个单元,否则应当重新学习这一单元,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供“矫正学习”或“深化学习”的程序。

经矫正学习学生全部达到掌握要求后转入下一单元教学。

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学完全部教材。

2.个别指示教学个别指示教学(IPI)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研究开发中心所提出的,是当前很受欢迎的教学方式之一。

IPI的特点是根据学习者的能力、需要和学习情况准备教材及教学媒体,经常详细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其学习结果设计个别指导的内容和程序,保证每一学生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3.个人化教学系统个人化教学系统(PSI)是由凯勒于1968年提出的,目的是避免单一的演讲式教学和呆板的时间安排,允许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前进,同时保证对教材的掌握水准。

PSI要求教师将课程分为许多独立的单元,然后为每一单元准备相应的书面材料如学习材料和学习指导书。

学生从第一单元开始学习,当他学完这一单元后,就可参加诊断性测验,只有当测验成绩表明已达到教学目标后,才允许进入第二单元的学习,否则必须重新学习有关材料,直到通过测验。

PSI一般较适合于年级较高、独立性较强的学生,小学生和依赖性较强的学生实行起来比较困难。

第二节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一、特殊儿童概述(一)特殊儿童的含义特殊儿童之所以特殊,是就其学习需要的特殊性而言。

台湾心理学家郭为藩为特殊儿童作如下定义:特殊儿童系指由于某些生理的、心理的或社会的障碍,使其无法从一般的教育环境获得良好的适应与学习效果,而需藉着教育上的特殊扶助以充分发展其潜能的儿童。

美国著名的特殊教育学者柯克(Kirk,1983)对特殊儿童的定义是:在心智特质、感觉能力、神经动作或生理特质、社会行为和沟通能力方面,偏离一般或常态儿童,或具有多重障碍的儿童。

而这样偏离的情形,须达到儿童得靠学校教育设施的调整,或特殊教育服务的提供,才可以发展其最大潜能的程度。

(二)特殊儿童的分类广义的特殊儿童包括智力超常儿童。

在特殊儿童教育中,我们一般根据各类特殊儿童的心身特点和教育需要将特殊儿童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残疾儿童;第二类是问题儿童。

1.残疾儿童根据伤残的部位不同,残疾儿童又可以划分为感官残疾、肢体残疾、语言残疾、病残和智力残疾五大类。

其中,感官残疾和智力残疾(弱智)是我国当前特殊儿童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们在残疾儿童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

2.问题儿童问题儿童是指一些有严重的行为障碍、情绪极不稳定的儿童,问题儿童的教育是特殊教育中最新的一个领域。

它包括学习障碍儿童和情绪问题儿童两类。

学习障碍儿童也称学习低能或学习困难。

学习困难涉及多种学习问题,如阅读理解困难、计算困难、语言困难等都是学习困难儿童教育中经常涉及的问题。

情绪问题儿童的主要特征是情绪极不稳定。

有的是性格孤僻,有的则表现为易悲易怒、烦躁不安。

(三)特殊儿童的教育策略为了满足特殊儿童的特殊学习需要而设计的教育即为特殊教育。

前面已对智力落后儿童的特殊教育问题进行了阐述,下面我们分别阐述耳聋儿童和视盲儿童两类特殊儿童的教育策略。

聋教育的对象多半是先天性与早期失聪的聋童,语意上的困难成为他们心理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聋教育的主要课题也就在语言学习上。

这包括两方面任务:一方面指导他们学习了解他人的语意,另一方面,教授他们如何表达个人的语意,其中尤其困难的是应用口语来沟通情意。

对于先天性或早期失聪的聋童,采用“口语为主,兼用手势语和手指语”的方式较为适当,称为“综合交际法”。

关于聋童的教育安置形式通常有三种:特殊学校、特殊班与混合教学。

目前我国基本上是特殊学校这一种安置形式。

作为特殊教育的一种安置形式,特殊班的设立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一体化。

混合教学是指部分特殊儿童进入普通班就读。

盲童教育的安置形式有下列几种:特殊学校、特殊班、资源教室、巡回教师制、教师辅导制。

后三种都实施混合教学方案,它们间的差别不是实质性的。

巡回教师是对两所学校以上的盲童作机动性的巡回教学与辅导。

资源教师与辅导教师都是负责一所学校中的视障学生,二者的差别,只在资源教师的工作场所有特设的资源教室。

目前在我国,盲童基本上安置在特殊学校。

对盲童学习的课程的设置,除了与眼明儿童相同的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技能需要专门加以培养,包括阅读与书写,定向与行动,生活技能及沟通技能等,掌握这些技能可增进其生活的便利以及发挥其学习的潜能。

针对盲童在学习上的限制,教学上须特别倡导下列基本原则:一是具体性原则。

在教学中最好呈现具体实物,对于不便以实物呈现者,也应尽可能以模型代替。

要调动盲童视觉以外的各种感官以感知物体的形状、重量、体积、质地、温度等多种属性。

二是整合经验原则。

通过视觉或触觉都能形成物体性状的经验,然而触觉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当盲童在感知某一事物时,教师要加以指点,须辅以有条理的说明,以组织与整合其所获得的支离破碎的经验,而成为完整的经验。

三是活动性原则或实践性原则。

为增进盲童的学习意愿,这项原则要求教师须提供其能感知而有意义的刺激,引导盲童投身到活动之中;使其从自我活动中去积极地反映外界,认识环境,并获得事物的概念。

二、超常儿童心理与教育(一)超常儿童的含义所谓超常儿童是指智力发展显著地超过同年龄儿童平均水平的儿童,一般认为,他们是智商在140以上的儿童。

由于各人使用的标准不同,也有人把智商在130以上的儿童称为智力超常。

他们约占全部儿童的l%~2%。

根据推孟等人的研究报告发现:这类儿童身心发展均较一般儿童为优。

如开始走路和说话时间较早,身材较高,身体较重;在校的学业成绩较一般儿童为优,学习兴趣也比较广泛;社会能力较一般儿童为强,多充当“小领袖”角色,情绪也较成熟稳定。

(二)超常儿童的教育策略超常儿童的早期教育要掌握两个原则:一要适当,二要全面。

所谓适当,就是要求要适当,要考虑到年龄特征,不是愈高愈好。

所谓全面,就是要注意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即一方面要把智育的定向培养与智力的全面发展恰当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把发展智力与培养良好的品德及健康的体魄结合起来,不能偏于一面。

目前对超常儿童的教育已普遍受到重视,但为超常儿童制定一个适合他们的特殊教学计划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有的学者提出,超常儿童的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充实课程,二是使学制留有较大的弹性。

充实课程的方式可分“广度的充实”与“深度的充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