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六章个别差异]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个别差异

第一节智力的个别差异与教育

一、智力的个别差异

(一)智力发展水平方面

人与人的智力水平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关于智力水平的划分问题,一般都参照推孟的做法,按照智商的高低把智力划分成九类:天才,IQ是140以上;上智,IQ在120~140之间;聪颖,IQ在110~120之间;中材,IQ在90~1lO之间;迟钝,IQ在80~90之间;近愚,IQ在70~80之间;低能,IQ在50~70之间;无能,IQ在25~50之间;白痴,IQ在25以下。人们的智力优劣差异的分布,基本上符合正态分布。

(二)智力发展时间方面

不同的个体智力发展的时间也有差异,有人才华早露,有人大器晚成。王勃6岁善文辞,曹子建7岁能诗,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4岁可自由阅读书籍,这是一批早期就显露出天才的伟人。爱因斯坦3岁才开始学说话,被认为是一个傻头傻脑的孩子,但他26岁发表了《狭义相对论》,30岁发表了《广义相对论》。更有大器晚成者,我国明朝学者李贽,57岁才写成《焚书》。

了解智力发展时间的个别差异,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智力和智力培养是有指导意义的。

(三)智力类型方面

同样智力优秀的人,他们的智力类型并不完全一样。有的智力优秀者记忆力特强,抽象概括能力并不怎么好;有的智力优秀者相反,抽象概括能力很好,而记忆能力并不突出。又如同样是天才,有的是音乐天才,有的是美术天才,有的是数学天才,有的是文学天才等等,他们虽然都是智力优秀者,但在智力类型上,各有特点。

二、智力的个别差异与教育

为了适应智力个别差异,我们应该因材施教。下面从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如何因材施教问题。

(一)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

为了适应学生的智力差异,我们常常采用两种形式,一是同质分组,二是留级和跳级。

1.同质分组

同质分组是最早用来解决同一班级学生智力和知识程度差距较大的方法之一。所谓同质分组,就是按照学生的智力或知识程度分校、分班或分组。同质分组有利于缩小班内学生之间的差距,便于用统一的进度和方法进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同质分组也有许多局限性。首先,很难找到一种理想的分组标准。以智商分组只适应小学低年级学生,随着年级升高,智力和知识发展不完全同步,智商相同的学生,知识水平仍可能有较大的差距。若以知识程度分组,由于学生各学科成绩参差不齐,很难得到对各学科成绩的一致评价。其次,同质分组客观上给学生贴上了不同的标签,容易使程度高的学生骄傲自满,使程度低的学生感到羞辱和受挫,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2.留级和跳级

留级和跳级也是缩小班内学生能力差距的方法。留级的目的,是让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有第二次学习的机会,去掌握以前尚未掌握的知识。但是,留级的效果往往不够理想,只有少数学生通过重读成绩有显著进步,多数学生留级后成绩仍无多大进步,有的甚至比原来更差。究其原因,除了教师教学方法没有改进外,主要是由于留级有损于学生的自尊心。留级生往往会遭到家长、教师和同学的蔑视,他们因此而自暴自弃。为了达到留级的教育效果,教师除了做好被留级学生的思想工作外,还须做好家长和同学的思想工作,让留级学生得到更多的温暖和关怀,重新树立自信心。

让智力高、成绩好的学生跳级,不仅能缩小班内学生的差距,也有利于智力超常学生的因材施教,但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应注意适当控制。

(二)相应的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将眼睛盯在中等程度、中等发展水平的学生身上。其结果,一方面智力水平高、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不能以更高的速度前进,求知欲得不到满足,对课堂教学内容失去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智力水平低、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因跟不上进度,达不到教学要求,且屡遭失败而失去学习的信心。为了解决上述矛盾,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设计了许多新的适应学生智力差异的教学方式。掌握学习、个别指示教学法和个人化教学系统就是其中的三种教学方式。

1.掌握学习

掌握学习是一种教育观,又是一种教学形式。掌握学习认为,除了处于智力分布两个极端的少数学生外,其余绝大多数学生的智力差异不过是学习速度的差异。传统教学的弊端,就是不管学生能力高低,在学习进度上搞一刀切,结果使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差距日益拉大。为了克服上述的弊端,人们设计了一种掌握学习的程序,将精选的、结构化的教学目标分解成许多小目标,根据这些小目标设计成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学习单元。学生在学完一个单元后,教师就进行诊断性测验,测验成绩符合要求者才能进人下一个单元,否则应当重新学习这一单元,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供“矫正学习”或“深化学习”的程序。经矫正学习学生全部达到掌握要求后转入下一单元教学。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学完全部教材。

2.个别指示教学

个别指示教学(IPI)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研究开发中心所提出的,是当前很受欢迎的教学方式之一。IPI的特点是根据学习者的能力、需要和学习情况准备教材及教学媒体,经常详细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其学习结果设计个别指导的内容和程序,保证每一学生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3.个人化教学系统

个人化教学系统(PSI)是由凯勒于1968年提出的,目的是避免单一的演讲式教学和呆板的时间安排,允许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前进,同时保证对教材的掌握水准。PSI要求教师将课程分为许多独立的单元,然后为每一单元准备相应的书面材料如学习材料和学习指导书。学生从第一单元开始学习,当他学完这一单元后,就可参加诊断性测验,只有当测验成绩表明已达到教学目标后,才允许进入第二单元的学习,否则必须重新学习有关材料,直到通过测验。PSI一般较适合于年级较高、独立性较强的学生,小学生和依赖性较强的学生实行起来比较困难。

第二节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

一、特殊儿童概述

(一)特殊儿童的含义

特殊儿童之所以特殊,是就其学习需要的特殊性而言。台湾心理学家郭为藩为特殊儿童作如下定义:特殊儿童系指由于某些生理的、心理的或社会的障碍,使其无法从一般的教育环境获得良好的适应与学习效果,而需藉着教育上的特殊扶助以充分发展其潜能的儿童。美国著名的特殊教育学者柯克(Kirk,1983)对特殊儿童的定义是:在心智特质、感觉能力、神经动作或生理特质、社会行为和沟通能力方面,偏离一般或常态儿童,或具有多重障碍的儿童。而这样偏离的情形,须达到儿童得靠学校教育设施的调整,或特殊教育服务的提供,才可以发展其最大潜能的程度。

(二)特殊儿童的分类

广义的特殊儿童包括智力超常儿童。在特殊儿童教育中,我们一般根据各类特殊儿童的心身特点和教育需要将特殊儿童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残疾儿童;第二类是问题儿童。

1.残疾儿童

根据伤残的部位不同,残疾儿童又可以划分为感官残疾、肢体残疾、语言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