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理论

合集下载

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

理论及其相关概念
理论(theory):指涉一系列相当抽象和一般化的陈述,其目的在于解 释(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某些的经验世界的现象。因此,理论提供我们如 何系统地理解复杂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现象,并且能够进一步构思如何 做适当的介入反应。 理论说明为什么一个行动能够导致或引起某些特定结果,并辨识在什么环 境条件下会如此。
第一章 社会工作理论概述 第二章 精神分析理论 第三章 认知行为理论 第四章 心理社会模式 第五章 人本主义理论 第六章 功能派社会工作
问题解决模式 第七章 任务中心模式
危机介入模式
第 十 章 系统理论 第十一章 生态理论 第十二章 激进批判理论 第十三章 社会支持理论 第十四章 女性主义理论 第十五章 赋权/倡导理论 第十六章 优势视角理论 第十七章 叙事治疗理论 第十八章 后现代/多元文化理论
介入项目
助人的方法、过程、角色
预估
计划
技术与风格
干预
评估
技术性实施原
理论与实务工作相辅相成
一个负责任的社会工作者必须清楚服务技术和理论基础的关系,以确保理论发 展过程持续不断,从而提高工作者介入的准确性、效能性和效率。 一个专业的专业服务人员必须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和何时去做,缺 乏理论基础的服务,是无法详尽分析现象并提供解释和预测,处遇也缺乏依据。 所以理论与实务工作不是对立,而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 当我们对理论熟悉内化之后,在理解问题时不一定从理论分析入手,有时是直 觉反应,好像技巧是自然而来的,常常忘记技巧背后与理论的连接,但这并不 是没有理论基础,这是我们没有有意识的察觉这一切活动的理论根源。
社会工作理论
➢课程简介 ➢课程目标 ➢授课内容 ➢授课方式 ➢考核方式 ➢参考教材

有关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有关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有关社会工作常用理论社会工作是指通过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干预,帮助那些处于弱势和困难处境的人群,以提升其生活质量和获得更好的机会。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社会工作往往需要依靠理论来进行分析和指导实践。

本文将对几种社会工作常用的理论加以介绍和分析。

一、社会系统理论社会系统理论是一个基于系统论的理论架构,它强调了社会系统内部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与其外部环境的联系。

系统论主张整体性的思考方式,即整个社会应该被看做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受到多种要素的互动和影响,并会不断演化和变化。

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一个典型应用场景是对于问题家庭的干预工作。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系统性地分析这个家庭内部的各种因素和成员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改善家庭情况的方法。

除此之外,社会系统理论还可以用于指导社会工作机构的规划和组织,例如为了让社区运行良好,我们可以考虑将社区成员分为不同的群体,并针对每个群体的需求制定不同的服务计划。

二、人类发展理论人类发展理论主张人的成长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人的发展是由个体的生物学结构、人际关系以及文化背景等因素共同组成的。

该理论强调人的成长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人们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是个人成长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

在实践上,人类发展理论可以为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提供支持。

例如,社会工作者可以在对于某个问题群体的干预时,将注意力集中在他们的核心需求、利益及资源上,同时了解这些群体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关系,让个人群体的特点与服务和支持模型相对应,并且有助于提高社会工作干预的效果。

三、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一个基于环境的理论框架,它主张社会组织和环境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生态系统理论将环境视为一个巨大的系统,其中各种因素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social work的理念和方法提供支持。

例如,在对某个问题群体的干预时,社会工作者可以注意他们的核心需求、利益以及资源,同时了解这些群体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关系,并让个人群体的特点与服务和支持模型相对应,这有助于提高社会工作干预的效果。

社工常用理论大全

社工常用理论大全

社工常用理论大全目录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二、社会学习理论 (2)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2)四、镜中我理论 (2)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2)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2)七、九型人格理论 (3)八、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3)九、社会支持网络 (4)十、优势视角理论 (4)十一、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7)十二、生态系统理论 (8)十三、社会化理论 (8)十四、活动理论 (8)十五、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论 (9)十六、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9)十七、社会系统理论 (11)十八、场地论 (11)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1. 引言社会工作是一门涉及解决社会问题、提升个人和社会福祉的学科和实践。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理论在指导工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工作理论旨在提供理论框架和思考方式,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并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

本文将探讨一些重要的社会工作理论,包括系统论、生态系统理论和希望复原理论。

2. 系统论系统论是一种应用于社会工作的理论框架,强调整体性和相互关系。

它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和影响构成。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系统论可以帮助工作者理解个人、家庭和社区在社会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

通过分析系统中的相互关系和互动模式,社会工作者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问题的根源,并制定相应的干预计划。

3.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的另一个重要理论框架。

它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依存关系。

社会工作实践中,生态系统理论可以帮助工作者更好地理解个人在不同环境中的发展和适应过程。

通过分析个人与其生活环境的交互作用,社会工作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个人困境的来源,并找到适当的支持和干预策略。

4. 希望复原理论希望复原理论是社会工作中的一种应用理论,着重于个人康复和社会融入。

该理论认为个人在困境和挫折中都有内在的力量和希望,可以通过适当的支持和干预来恢复和复原。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采用希望复原理论来鼓励个人积极面对困境,并提供相应的支持服务,以促进其复原和融入社会。

5. 社会工作理论的应用社会工作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通过理论指导,社会工作者可以系统地评估社会问题的根源和影响因素,为个人和群体设计相应的干预方案。

同时,社会工作理论也可以帮助工作者提升专业实践的效果和效率,使得工作更加科学和可行。

6. 总结社会工作理论是社会工作实践的基础和指导。

其中系统论、生态系统理论和希望复原理论是几种重要的理论框架。

通过应用这些理论,社会工作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评估个人的困境,并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

社会工作的理论

社会工作的理论

强调社区居民的权力和行动,通 过组织和动员居民来争取权益和 改变现状。
整合社会工作实践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
强调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将个体的问题置 于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中考虑。
优势视角理论
强调个体的优势和资源,通过挖掘和利用这些优势来 解决问题和促进发展。
整合性实践理论
强调综合运用各种理论和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 性化的服务计划,以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
社会工作反思技巧
自我反思
社会工作者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价值观、态度和 行为,确保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
团队反思
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共同反思社会 工作服务的成效和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督导反思
社会工作督导者需要对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进行定 期评估和反思,提供指导和支持。
提升社会工作服务质量
加强专业培训
社会工作的理论
$number {01}
目 录
• 社会工作理论概述 • 社会工作基础理论 • 社会工作实践理论 • 社会工作评估与反思 • 社会工作伦理与价值观 •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01
社会工作理论概述
定义与发展历程
定义
社会工作理论是指导社会工作实践的知识体系,包括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对社会工作方法的探讨以及对社会工作 实践的反思等。
预测和解释
社会工作理论可以预测社会问题的发展趋势和结果,解释社 会问题的成因和影响,为制定政策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推动学科发展
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可以推动社会工作学科的成熟和完善, 提高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社会工作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目前,国内学者主要关注社会工作理论的 本土化、专业化以及实践应用等方面。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作为社会工作人员,理论知识的掌握是至关重要的。

理论不仅能够指导实践,还能提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本文将介绍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帮助社会工作人员更好地开展工作。

1.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中常用的理论之一。

它主要关注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和发展是受到多种系统的影响,如家庭、学校、社区等。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运用生态系统理论来分析客户的问题,从而制定相应的干预与支持计划。

2. 弹性理论:弹性理论强调人的适应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评估和培养客户的弹性来增强其抗压能力,使其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3. 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侧重于人的尊重和自我实现。

社会工作人员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倾听和关注个体的需求和愿望,帮助他们发掘自身潜能,实现个人目标和幸福感。

4.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他人而形成的。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提供正面的榜样和社会支持,帮助客户学习和发展积极的行为模式。

5. 危机干预理论:危机干预理论强调在个人遭遇危机时提供临时的情感支持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使用危机干预理论中的技术和方法,帮助客户度过危机,恢复平衡。

6. 制度理论:制度理论认为社会问题是由社会制度和结构引起的。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分析社会制度的性质和作用,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建议和改进方案,以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7. 家庭系统理论: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家庭成员之间的行为互动会对个体和整个家庭系统产生影响。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了解家庭系统的动态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提供家庭治疗和支持。

8.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基于个人对自身、他人和环境的认知和解释。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帮助客户重新认知和解释问题,促进客户的自我成长和变革。

9. 对任期和发展理论:对任期和发展理论关注个体在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的发展和转变。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会工作常用的十八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十八种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社会工作是一门涉及到社会问题解决与社会福利提供的专业领域。

在进行社会工作实践时,常用的理论模型和框架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认识和应对问题,提供专业的服务。

本文将介绍几种社会工作常用理论,并探讨其应用和意义。

一、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中常用的理论框架之一,它强调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与其所处的环境相互关联,并通过这种关联影响彼此的发展和适应能力。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了解个体的生活环境、社会网络和支持系统,对问题进行全面评估和干预。

生态系统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了解社会组织、社区和家庭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促使工作者在干预时综合考虑多重因素。

这种综合性的干预能够提高工作效果,并为个体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二、人类发展理论人类发展理论是社会工作中另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它关注个体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发展过程和需求,并强调个体在这一过程中的自主性和人权。

人类发展理论对社会工作者的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个体发展阶段的特点,辅助干预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通过运用人类发展理论,社会工作者可以更准确地评估个体的发展需求,并提供恰当的支持和指导。

三、社会正义理论社会正义理论是社会工作实践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它强调公平、平等和公正,提出了社会资源分配的公正原则和对社会不平等的批判。

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正义理论,可以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应对社会不平等问题。

他们可以通过开展倡导活动、制定政策和进行组织变革等方式,推动社会产生积极的改变,并为弱势群体争取权益。

四、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由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系统。

这一理论强调社会中不同角色和机构的功能和互补性,以及社会整体的稳定性和平衡性。

社会工作者通过运用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社会问题的本质和成因。

他们可以通过调查和评估社会组织和社区的功能和结构,找出弊端和矛盾,并提出改进措施和解决方案。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工常用18种理论

社工常用18种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理论是指导实践的重要工具。

理论旨在提供分析、解释和实践方向,为社会工作者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方法。

下面将介绍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并对它们的背景、核心观点和实践应用进行简要概述。

一、系统理论系统理论是将社会系统视为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组成部分构成的整体。

它强调社会中各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因素如何通过反馈循环和双向影响而产生系统性变化。

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系统理论来理解社会环境和个人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干预来改善系统的功能。

二、生命周期理论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每个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挑战和转变。

这个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社会工作者应该根据个人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来制定和实施适当的干预措施,以提供恰当的支持和帮助。

三、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将个人视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强调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与影响。

它将个人的发展看作是由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所驱动的。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应用生态系统理论来帮助个人建立健康的环境,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资源。

四、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个人通过观察他人学习和模仿来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它认为行为是通过社会交互和反馈而产生的。

社会工作者可以使用社会学习理论来帮助个人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积极行为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五、认知行为理论认知行为理论将个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联系在一起。

它认为,人们的情绪和行为是由他们对事件的解释和评估所决定的。

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认知行为理论来帮助个人识别和改变不健康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六、人际关系理论人际关系理论关注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它认为,人的行为和情感受他们与他人的互动所影响。

社会工作者可以应用人际关系理论来帮助个人改善人际关系,建立支持性的社会网络。

七、社会正义理论社会正义理论强调社会公平和平等的重要性。

它认为社会应该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并对社会不公正现象提供干预和变革。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社会工作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旨在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帮助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常用的理论模型和框架对于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社会工作常用的理论,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系统理论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中常用的理论框架之一,它强调将个人、家庭和社区放置在一个系统性的背景中来理解和干预问题。

系统理论认为个人和群体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部分,通过观察系统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可以深入了解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

在实践中,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系统理论来评估个人、家庭和社区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并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支持和干预。

二、人类发展理论人类发展理论是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它关注个人在不同生命周期中的发展,强调环境和社会因素对个人成长和变化的影响。

这个理论认为,个人的发展是受到遗传、文化和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的,社会工作者应该根据人类发展的规律来制定和实施干预计划,帮助个体实现全面的成长和发展。

三、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基于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强调个人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和发展。

社会工作中,社会学习理论可以用于解释和预测人们的行为,并通过建立积极、与他人合作的学习环境来帮助个体改变不良行为和习惯。

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社会学习理论的原理,通过建立适当的行为范本和提供积极的激励来激发个体的自我改变和发展动力。

四、认知行为理论认知行为理论是一种将认知与行为相结合的心理学理论,它认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信念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行为和适应能力。

社会工作中,认知行为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健康和心理治疗领域,通过帮助个体改变负面的认知思维模式,提高积极的自我评价和应对能力,从而改善他们的心理和情感健康水平。

五、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中较为新的理论模型,强调个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是生活在多个系统之中,包括微系统(如家庭、学校),中系统(如社区、组织)和宏系统(如文化、社会政策)。

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
1. 社会工作者的直接服务角色:服务提供者、支持者、倡导者(以合适方式倡导合理行为,而非强求。)2. 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要求:⑴技术能力;⑵文化能力;⑶心理素质;⑷持续学习能力。3. 所谓"专业价值"是针对"个人价值"而言,它是指一整套指导专业行为和认知活动的思想、观念和基本原则。4. 对服务对象的接纳:在专业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从内心接纳服务对象,将他们看做是工作过程中的重要伙伴,对服务对象的价值偏好、习惯、信仰等都应保持宽容与尊重的态度。5. 阿尔德尔的ERG理论:成长需要相当于马斯洛理论中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6. 危机介入模式的特点:⑴迅速了解服务对象的主要问题;⑵快速做出危险性判断;⑶有效稳定服务对象的情绪;⑷积极协助服务对象解决当前问题。7. 个案工作的程序:⑴接案或转介;⑵收集资料;⑶制定计划;⑷签订协议;⑸开展服务;⑹结案;⑺评估;⑻追踪。8. 小组工作的功能:⑴塑造小组组员的平等意识和共同体归属感;⑵提供小组组员自我改变及"被肯定"的社会场景;⑶创造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学习机会;⑷打造增能的社会支持网络。9. 小组治疗模式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治疗或社会康复模式,亦称小组的临床模式或康复模式。10. 愿意与他人相处和沟通,也愿意在小组中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属于中期转折阶段。11. 后期成熟阶段,小组及组员的一般特点:⑴小组的凝聚力大大增强;⑵组员关系的亲密程度更高;⑶组员的关系结构趋于稳定;⑷组员对小组充满了信心和希望。12. 地区发展模式的目标:一是任务目标,即完成实际的工作或解决一些特定的社区问题。如提供某些服务。二是过程目标,是指希望通过社会工作过程达到的目标。13. 地区发展模式的实施策略:⑴促进居民的个人发展;⑵团结邻里;⑶社区教育;⑷提供服务和发展资源;⑸社区参与。14. 定量研究注重研究问题的普遍性,代表性极其普遍指导意义,其研究结论在随机抽样时可以推论。15. 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丧偶妇女对公、婆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公、婆的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其继承权不受子女代位继承的影响。16. 妇女合法权益的保障方式:主管部门保护;司法保护;妇女组织;工会组织;共青团组织保护。17. 社会工作的功能:维持服务内容: ①儿童青少年服务。儿童服务包括对弃儿、流浪儿童、残疾儿童的救助,对受虐儿童的援助,对儿童的受教育权的保护以及对童工的救助,对沾染不良行为的少年儿童的帮助、儿童发展等。现代国家都特别重视儿童工作,儿童服务成为重要的社会工作领域。②老人社会服务.老人服务包括老人救助及福利、老人家庭服务、医疗保健服务、老人的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老人发展服务、老人社会参与等内容。老人服务或老年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传统领域。③妇女社会服务。妇女社会服务或女性社会土作是针对女性需要、为了促进女性的正常生活和发展而开展的专业服务工作。包括帮助女性解决她们面临的、阻止她们正常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促进女性发展等。④康复服务。康复服务包括物理治疗和精神康复两部分,在对残障人士的康复服务方面,有机构内康复、社区康复和职业康复等几种重要的服务方式。此外,也包括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残障人士就业、对残障人士实施法律援助以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促进其社会参与发挥着重要作用。⑤社会救助。社会救助是对因为各种原因而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者的救助,包括向困难人群发放金钱和物资,提供政策的、心理的帮助。⑥就业服务。就业服务是对就业有困难的人士提供的专业服务,主要是通过就业培训和职业辅导,帮助求职者明确自己的要求实现与就业市场的需求的良好衔接,对求职人员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向求职者进行就业政策辅导,与劳动就业管理部门、用人机构建立联系,促成双方互相了解和相互接纳。⑦心理健康服务。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人群舒缓心理压力,进而使他们正常地投入工作和生活。对于那些有较严重精神疾患的人,社会工作者可以对他们进行精神健康方面的服务和治疗。⑧家庭服务。家庭服务是对家庭因社会或家庭成员方面的原因而陷入困境而进行的专业的支持性服务,是以家庭整体为对象的服务。社会工作者一般用个案工作方法解决家庭问题。⑨医疗社会工作。医疗社会工作是在医疗、卫生、保健工作中实施的社会工作。包括在医疗机构内对病人的服务、促进保健、疾病预防。具体是指帮助患病者有效连接医疗资源,促进医生与患者之间的良好合作,帮助建立患者与社区之间的良好关系,协助医生解决患者的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问题,参与公共卫生政策实施和宣传。 ⑩学校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主要是以帮助学生正常地学习和健康成长为目的的服务。主要针对家庭出现问题、学生交友以学习适应方面出现的问题而开展的治疗型学校社会工作;针对让学生适应社会的剧烈变迁而开展 的变迁型学校社会工作,包括生活辅导、学业辅导和就业辅导等;把社会工作延伸到学校外的社区而开展的"社区一学校"型学校社会工作,包括联系学生家长、支持学校的政策、实现"家一校"沟通、促进学校教育,对离校 学生提供追踪服务,开展社区教育以利学生学习与成长等。(11)矫治服务。矫治服务包括在监狱中的服务和在社区中的服务,其主要方式有司法前的调查服务、对在监服刑人员的辅导、对缓刑和假释人员的观护以及对刑满释放人员提供的服务等。(12)城乡社区发展。主要包括城市的社区服务、社区建设,农村的社区发展。农村的社区发展包括选择和推广新发展项目、社区规划、社区教育与卫生事业的发展等。(13)军队社会工作。军队社会工作是对心理压力过大及有其他困难的军人开展的社会服务。主要通过开办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包括对军人心理辅导、放松和发展性的活动,对退役军人开展心理辅导和服务。(14)企业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是在企业中开展的社会工作。主要包括通过辅导、服务和改善劳动关系(劳资关系)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通过帮助改善工作条件、职业生涯设计等方法提高职工的积极性 。19.心里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⑴对人的成长发展假设;⑵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⑶对人际沟通的假设;⑷对人的价值的假设。20.危机的定义:危机是指一个人的正常生活受到意外危险事件的破坏而产生的身心混乱的状态。通常分为成长危机和情境危机两类。21.危机的发展阶段:危机发生,危机应对,解决危机,恢复期。22.危机介入的基本原则:及时处理,限定目标,输入希望,提供支持,恢复自尊,培养自主能力。23.行为治疗模式的三种学习理论: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社会学习理论。24.行为治疗模式的治疗技术:放松练习,系统脱敏,满罐疗法,厌恶疗法,魔法。25.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在初次接触过程中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的技巧:⑴感同身受;⑵建立有利于服务对象积极表达的关系模式;⑶制造气氛;⑷积极主动。26.收集资料的技巧:⑴会谈的运用⑵调查表的运用⑶观察的运用⑷现有资料的运用。27.法案策划的技巧:⑴目标清晰而且现实⑵服务对象的范围⑶策略合理。28.评估的技巧:⑴正确运用评估类型⑵合理运用评估的方法⑶服务对象的积极参与⑷坦承保密。29.小组工作类型:教育小组、成长小组、支持小组、治疗小组。30.什么是社区工作?社区工作的目标?答: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种,也是社会工作的三大传统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之一。它既是一项事业,也是一个专业、一门艺术。目标:1.促进居民参与解决自己的问题,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意识; 2.调整或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冲突; 3.寻求社区需要与社区资源的有效配合,以满足社区需要,解决或预测社会问题,改善社区生活环境,提高社区生活质量,促进社区进步; 4.追求权力和资源的公平分配; 5.发挥人民的潜能,发掘并培养社区的领导人才; 6. 培养互相关怀、互助互济的美德。7.增强社区的凝聚力。31.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内涵?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价值观?答:1.所谓"专业价值"是针对"个人价值"而言的,它是指一整套指导专业行为和认知活动的思想、观念和基本原则。专业价值不仅受到一个社会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也受到科学技术本身发展以及社会变迁等因素的影响。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就是指社会工作者长期奉行和遵守的一整套指导其实践的原则与理念。2.(1)以人为本,回应需要。社会工作者应该本着人性、为服务对象着想和谦和的态度,真诚地对待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及时地回应他们,并通过专业服务来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2)注重和谐,促进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是中国党和政府当前和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坚持的主导政策方针,也是指导社会建设的核心原则。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手段。在社会工作过程中,专业社会工作者要将和谐和发展作为服务与管理的重要价值观。(3)平等待人,注重参与。社会工作者要充分尊重服务对象的意愿和想法,主动询问服务对象对问题的看法,尽量减少自己的主观判断和意见。在社会福利服务政策和服务推行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作为政府的代表或被委派推行服务,要尽可能站在居民的立场上,多倾听服务对象的真实想法和意见,尽可能提升政策和服务的效果。(4)道德与责任并举。社会工作的目标就是通过专业服务和干预,帮助服务对象改善自我的能力,提升他们自我生存和发展的潜能。在此基础上,社会工作者要帮助服务对象树立责任意识,逐步强化自我改变和自我发展的能动性,减少服务对象对制度和外部支持体系的依赖,真正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5)个人潜能提升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社会工作的目标不仅是帮助有困难或需要的个体和群体,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的生活和发展的困难,改善他们的社会功能,促进他们与融入社会。社会工作的实践是既注重个人的需要与服务,也关注社会层面的改革与政策变革,因此,社会工作者要在帮助个人和实现社会发展两个层面上努力促进人类、制度与环境之间的和谐

社会工作相关理论

社会工作相关理论

社会工作相关理论1.赋权理论。

该理论也被称为“增权理论”“充权理论”。

其主要观点有:(1) 个人的无力感(没有权能)是由压迫造成的;(2)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障碍,使个人无法实现他们的权能,但是这种障碍是可以改变的;(3)每个人都不缺少权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却表现为缺乏权能;(4)受助人是有能力、有价值的,赋权理论强调社会工作者要帮助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人和群体消除环境的障碍,帮助他们确立自信,增强他们的权能。

2.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

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往往都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而产生的。

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

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特别是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的个体,社会工作者致力于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增加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

3.优势视角。

优势视角认为每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都有其内在的能力,包括天赋、知识、社会支持和资源,只要存在适当的条件,就可以建设性地发挥自身功能。

该理论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每个人都有尊严和价值,都应该得到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力量与资源,并具有在困难环境中生存下来的抗逆力。

优势视角强调社会工作者在助人实践过程中关注的焦点应是服务对象个人及其在所在的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而非问题和症状,改变的重要资源来自服务对象自身的优势,个人的经验是一种优势资源。

4.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由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五个等级构成。

马斯洛认为,人在低层次需求被满足后,会转而追求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叙事治疗模式的形成及其运用0990101089 刘海桃社会工作一班摘要:叙事治疗是一种后现代的方法,一经提出在家庭治疗、青少年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等领域得到广泛运用,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工作实践的新范式。

本文在简要介绍该模式的基本概念、兴起与发展及理论脉络之后,主要介绍了叙事治疗在青少年社会工作、婚姻关系调式以及在高校心理咨询中的运用。

关键词:叙事治疗模式、青少年社会工作、婚姻调试、大学生心理咨咨询前言近几十年间,对叙事的研究形成了一个值得关注的世界性潮流。

关于语言的本质,叙事的功能,文本、话语和行动的关系,自我同一性建构与存在的时间性维度等问题,成为跨学科研究的焦点,也受到心理学家尤其是心理治疗研究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叙事治疗一度在各个领域受到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并且被广泛运用在现实生活中,在青少年社会工作、婚姻关系调式和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发挥越来越多的优势作用。

一、叙事治疗的基本概念叙事治疗就是指治疗师通过倾听来访者的故事,运用适当的方法,帮助来访者找出遗漏片段,使问题外化,从而引导其重构积极故事,以唤起发生改变的内在力量的过程。

叙事治疗认为,个人的问题来源于主流故事的压制。

当个体生活中被他们所描述的故事的方式与其个人经历不相符时,问题就产生了。

事实上,他们经历的主要方面可能与主流叙事想矛盾。

而叙事治疗为替代性故事开启了空间。

这些替代性故事可以让来访者更好地控制自己的生活。

二、叙事治疗模式的兴起与理论假设(一)、叙事治疗模式的兴起与理论脉络叙事治疗1980 年代发源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它以第二层控制论(Steven D. Mills and Douglas H,1995)和社会建构论来解释当事人的问题。

叙事治疗理论强调当事人问题的社会建构本质,其人性化的特点使得叙事治疗方法逐渐成为社会个案工作富于生命力的实践范式。

当前,学界对叙事治疗的理论译介投入了高度的热情,但因其专注于当事人的认知改变而非关系的调适(隋玉杰、杨静,2007:364)尚未争取到稳定的位置;已有的应用型研究大多围绕着青少年群体展开,而将叙事理论运用于富于生命故事的婚姻关系调适尚且少见。

本文结合笔者在个案工作教学中的体会试图就叙事疗法及其在“谁也说不清的”婚姻(李子勋,2006:1)关系中的运用进行分析,试图将这一研究推向深入。

(二)、叙事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与分析框架叙事治疗模式把人的生活视为日常生活经验故事化的过程,在故事中不断组织、呈现和实现自己的生活;而人的故事的形成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只有在相互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才能产生生活的意义(童敏,2007:142)。

Jill Fredman 和Gene Combs 在《叙事治疗———解构并重写生命的故事》中认为,叙事治疗有4 个基本理论假设(Freedman & Combs,2000:56):第一,现实是社会建构出来的。

按照实证主义的观点,一个外在的、性质和人类不同的世界是“天然”地存在着的,而且这个世界被动地等待着人类去发现和反映。

而建构主义认为人类认识的世界正是自己不断建构的世界,是在长时间的社会交往过程中由人们一起构建的,必然受到家庭、文化、语言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第二,现实是经由语言构成的。

在叙事治疗模式中,语言告诉我们如何去看世界,也告诉我们看到的是什么。

语言并不是中性的或被动的,每当我们说话时,就揭示出一个现实,每当我们以语言表达时,就把语言所产生的区别予以正当化(Freedman &Combs,2000:64)。

可以发现,叙事治疗模式是坚持认为,现实是经由语言构成的,并随着语言意义的变化而变化。

第三,现实是借助叙事组成并得以维持的。

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主流叙事充斥着的整个社会生活,甚至排斥、压迫边缘文化,这样以来,日常生活经验本身的重要意义就被剥夺掉了。

叙事治疗正是要借助主流叙事之外的生活经验,发现新的经验,并依此为基础逐渐发展出新故事,抗争主流文化的压迫(童敏,2007:144)。

其实,这样的过程不仅是表达,同时也是参与不同故事的体验过程,是生活不断再建构的过程。

第四,没有绝对的真理。

在叙事治疗模式的逻辑中,人必须借助语言才能认识和理解生活事件,并通过故事的不断讲述构建自己的生活。

这样以来,对日常生活经验的理解和解释就具有多种进路,产生出多种可能性。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叙事治疗模式认为没有绝对的真理,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方式都可以。

按照笔者的理解,叙事治疗模式只是通过强调没有绝对真理的方式,要求人们检视自己故事形成的过程及影响的要素,小心选择自己所坚持的信念和价值。

三、叙事治疗模式的现实运用(一)、叙事治疗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应用青少年社会工作是一门融会多元助人理念、理论和艺术的应用社会科学,其专业价值是将“青少年自身”视为工作的主体和客体,“助其自助”;其专业功能是协助青少年改善生活环境,改变生活态度,改良行为动机,改进行为模式,强化生活适应能力,激发潜能,培育耐挫力;其实质是处理个体与家庭、学校和社区等生活境域系统之间的关系。

这些专业的价值、功能和实质注定了它与后现代叙事治疗有着某种不解之缘:首先,后现代叙事治疗倡导“去专家化”、“主体能动性”、“多元性”、“异质性”、“自我关切”等;其次,后现代叙事治疗是在家庭治疗领域中兴起的一股新思潮,也将面对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问题。

据此,当前我们尝试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引入叙事治疗,不仅拓展了叙事治疗的应用范域,而且丰富了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内涵义,这对于减缓青少年社会问题、推进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和专业化都有其现实意义。

青少年作为一个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特殊群体,主要任务是发展同一性。

同一性的发展主要是整合过往、当下和未来从而形成“自我概念”。

澳大利亚社会心理学家特纳认为自我概念所包含的不仅仅是个人同一性,而且是一种社会同一性。

[5](P217-218)身处不同文化、社区、家庭、性别、阶层、群体和情境中的青少年遭遇“问题”时,可能会注意到自身与他人的不同,以及他人对这些差异的反应,进而建构自我,内化问题。

因此,叙事对于解构自我,外化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此外,社会学家鲁诺·贝特尔海也认为,叙事对于青少年自我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并能促进其发展,同时还有助于消除青少年可能经受的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压力。

(二)、叙事治疗模式在婚姻关系调试中的运用当代社会的婚姻正经受着巨大的压力与紧张。

男女两性之间的对抗日益升温,一方面婚姻生活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脆弱,但另一方面人们为爱而结婚或离婚已成为找到真爱和归属的信念([英] 安东尼·吉登斯,2003:170)。

人们对爱的追求使得我国高稳定低质量的婚姻现实在宽松的社会环境下动荡不安(叶文振、徐安琪,1999),由此导致的婚姻问题既是全球化时代婚恋价值观重构的必然,也是个人内化的结果。

社会化过程赋予男女两性不同的社会角色,建构了个人的生活机遇并强烈影响着个人社会功能的发挥。

性别社会化与生产、生育、性关系相互交织(王金玲,2005:45)而形成了男女两性在社会权力和物质资源分配方面不平等的事实以及刻板的性别角色规范,比如,男人坚强女人娇弱,男人主动女人被动,男人理性女人感性,男人赚钱女人管家,这种性别叙事框架建构了两性不同的婚姻感受与期待。

“对男人来说女人所表现在他们眼中的只是一个性感的动物,她就是‘性’,其他什么都没有,只有引用男人去解释女人的论调……男人是主宰,有绝对的权威,女人则是另外的一种性别而已。

”([法]西蒙·波伏娃,1986:5)这样一来,父权社会的性别文化成功地实现了对个体的标签化和边缘化的压制,男女各自固守着自己的性别角色。

但处于大变革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刻板性别规范正经受着巨大的挑战,强调女性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和男性建立工具性能力使得人们“如何对待异性感到极为困惑”([美]戴维·波普诺,1999:358),男性对女性支配的合法性正在减弱,婚姻整合难度增加,婚姻问题因此增多。

从个体来讲,婚姻问题离不开个人的自我建构。

人是悬挂在由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文化网络上的动物(周怡,2004:134),当事人的问题源于对文化安排的不当内化。

按照艾里克森的观点,进入婚姻关系的成年男女的主要任务是获得亲密感和繁殖感(林崇德,2000:37)。

固有的性别文化强调男性工具性的繁殖角色和女性表达性的亲密角色,“男主外,女主内”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划分因此被广泛认同。

然而,当今社会女性有了私人领域之外的众多选择,这一现实与刻板的性别角色矛盾日益突出,但是否会演变成婚姻问题,依赖于个体的内在归因。

海德认为人们通常将行为归因为内部的个人性格或外部环境。

如果将挫败的经验进行内在归因,就会将问题内化,认为我本身即是问题;如果将失败经验归因为外部情境因素,则会将问题外化,即我不等同于问题,问题也不等于我,我是被问题所困扰,应该站在问题之外与问题对抗。

但内因和外因的界限通常很模糊,当事人很难认识到外部环境因素对个体内部的改变([美]戴维·迈尔斯,2006:62)。

因此,在婚姻调适的社会工作中,社工应该帮助婚姻当事人觉醒并摆脱内化了的存在问题的主流婚姻叙事。

(三)叙事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运用1、叙事治疗的终极目标。

人类学者兹尼瓦斯说, “人类的成长需要三次诞生, 第一次是在本族文化中,受其熏陶而形成惫识主体;第二次诞生于异族文化,学习他们的生活、思维、行为,将熟悉的变陌生, 将陌生的变熟悉;再回到本土文化经历第三次诞生, 这时, 你就拥有了文化最大的扩展性与生命最完整的意义”。

文化被建立,被创击,再被整合,我们就能够拥有多元的视野而逃离了文化的限制。

叙事治疗就是在倡导一个理想的多元文化的社会,这个社会应该让所有人都有适合自己成长的路径,主流文化与地方性知识是同等重要的。

任何文化都有它存在的意义,理想和谐的社会要求每个人都可以独善其身,快乐幸福地完成生命。

2、叙事治疗对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意义。

叙事治疗更适合大学生的心理咨询。

其一,大学生正是青年末期,很容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短期咨询形式更适合这个年龄群体。

其二,大学心理咨询的资源有限,不适合开展深人的长程的需要一年两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咨询形式,叙事治疗是短期心理治疗的流派之一,是间题解决式的咨询方式,个案的人格成长部分将在他自己的生活中慢慢完成。

其三, 叙事治疗在人的意识层面做工作,需要个案一定的思考能力、反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大学生思维敏捷、思考深刻,有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普遍较强,咨询师与个案之间的互动工作将有很大的创造空间。

结语综上所述,叙事治疗是基于社会建构主义而提出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工作实践理论,无论是叙事的隐喻还是社会建构的隐喻都展现了现实是社会建构的,所谓的问题或诊断都值不够是建构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