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股股东控制权制约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控制权变动动因及对策分析
上市公司控制权变动动因及对策分析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控制权的变动已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话题。
控制权的变动不仅涉及到公司的利益分配和战略决策,还可能对公司的稳定发展和股东权益产生重大影响。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控制权变动的动因及对策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一、上市公司控制权变动的动因1. 经济利益诉求上市公司控制权变动的一个重要动因是股东对经济利益的诉求。
这可能表现为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比如控股股东与非控股股东之间的利益分配矛盾,或者是上市公司内部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均等等。
当股东对公司的经济利益产生分歧时,就有可能发生控制权的变动。
控股股东因为参与了其他公司的高风险投资导致资金出现短缺,可能会出售部分股权以解决资金问题。
2. 策略性调整上市公司控制权变动的另一个动因是为了实施公司战略性调整。
一些公司为了更好地实施自己的战略,往往会通过引入新的控股股东或者让旧的控股股东退出,以更好地实施自己的战略计划。
一些上市公司为了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可能会引入具有相关行业背景和资源优势的控股股东,以帮助公司更好地发展。
3. 经营状况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也可能是控制权变动的动因之一。
如果公司的经营状况出现问题,比如出现了严重的亏损或者财务丑闻,那么股东可能会对公司的管理层失去信心,从而引发控制权的变动。
一些濒临破产的上市公司可能被其他实力较强的公司所收购,从而实现控制权的转移。
二、上市公司控制权变动的对策分析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为了应对上市公司控制权变动可能带来的风险,公司可以从源头上进行预防,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来提高公司的透明度和决策效率。
公司可以建立健全的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层等治理机构,确保公司的决策能够科学合理、公平公正。
公司还可以建立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让股东能够及时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
2. 强化股东权益保护为了稳定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公司可以通过强化股东权益保护来提升投资者的信心。
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分析
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分析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事件频频发生。
控制权争夺的背后,是各方势力的角力和博弈,牵涉到利益的分配、公司治理、管理层稳定性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对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及影响,以期为相关各方提供参考和建议。
1. 利益驱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利益主体都希望通过控制公司和对公司的决策产生影响,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股东希望通过控制公司来实现自身投资回报,而管理层则希望通过控制公司保持自身地位和权力。
对公司业绩和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的投资者也会通过争夺控制权来获取更多利益。
2. 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在一些上市公司中,公司治理机制不够完善,对控制权的实际控制者存在模糊和混乱的情况。
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各方势力之间的争夺和拉锯,从而对公司经营和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3. 市场环境变动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动,一些公司在经营策略和发展方向上出现分歧,这就需要通过控制权争夺来决定公司的方向和未来发展。
外部市场竞争的加剧也会促使各方争夺控制权以保护自身利益。
二、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的形式1. 并购重组一种常见的控制权争夺形式是通过并购重组来获取公司的控制权。
通过收购股份、合并重组等方式,控股股东可以实现对公司的控制。
而被收购方则可能通过增发、策略性投资等手段来防御控制权的流失。
2. 股东大会争夺在一些公司中,控制权的争夺会在股东大会上展开。
不同股东集团之间将通过拉票、投票权争夺等方式来争夺公司的控制权。
3. 资本市场操作一些控股股东会通过资本市场操作来增加或减少自身的股权比例,以达到对公司控制力的增强或削弱。
4. 法律诉讼在一些争夺事件中,各方之间会通过法律诉讼来维护自身的权益,以期获得对公司控制权的支持。
1. 公司治理问题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常常伴随着公司治理问题的暴露和加剧。
争夺过程中不同方势力可能会利用各种手段来获取控制权,从而对公司的治理结构和运作机制产生负面影响。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作者:张健来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2年第5期一、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关系1.高度集中股权结构下的公司治理加强法制建设和政府监管行为对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至关重要,当产权清晰时,大股东对产权有完整的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权,有足够的激励和能力对管理层实施有效的监督。
当股权结构高度集中时,控股股东会派出代表担任董事长。
由于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高,股东结构稳定,公司被收购的可能性很小,代理权争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
在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下,不利于经理的更换,而且小股东可能会受到占绝对控制权的大股东的剥削。
2.高度分散股权结构下的公司治理通常,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股权结构的分散在外部治理机制上对接管有利,公司的股权结构越分散,委托人有效监督代理人的程度越低,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越不利。
一方面,在分散的股权结构下,公司的管理者都是从人才市场聘用的,股东不能对其进行直接控制,二者的利益很难一致。
另一方面,分散的股东之间很难达成一致意见,持股比例小的股东侧重关心股票的短期收益,不重视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存在的问题1.国有股比重过高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国有股持股主体通常是以深圳投资管理公司、国有资产管理局、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等,其中管理机构有行政机构、事业法人和企业法人等。
在公司股权中的国有股权的最终所有人均由中央政府来代为行使的,流通性极差,在相关法律中限制其流通和运作,来保持资产的价值,但是国有股的比重过高,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出现。
在现阶段的我国上市公司总的股本中,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所占的比重相当的高,大约占到了百分之六十左右,我国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不但表现出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过高,而且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上市公司的前五大股东之间具有关联交易,存在极为密切的内部关联关系,他们不能独立为企业做决策,使公司发展滞后。
2.国有大股东的所有者缺位,中小股东利益被损害国有股大股东的所有者缺位,具体表现在,国家股股东对公司的控制具有两个不合理的状态:由于所有者的缺位表现在经济上是责任心的控制而不是资本性的控制管理,而处于的状态是超弱的控制状态;由于行政级别和权利的设置使得国有股股东在政治上处于超强控制状态,两种状态十分极端,均不能使得上市公司治理进一步完善,反而使得公司治理变动缺失,最明显的表现是国有企业的领导实行行政任命制度,最终使得企业不能够长远的发展,也同时损害了全体股东的利益。
我国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问题研究综述(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控股股东利用控制权对中小股东实施侵害的现象在全球范围普遍存在,在我国更为突出。
而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大小代表着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的侵害程度,其影响因素则指明了抑制控股股东实施侵害行为的有效路径,在此情况下,我国控制权私有收益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意义。
本文对我国控制权私有收益的产生背景、测量方法、影响因素和抑制措施等四个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控制权私有收益及其产生背景(1)内涵及表现形式。
唐宗明和蒋位(2002)首先对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内涵进行界定:控股股东往往会利用控制权为自己谋求私利,从而得到与其持股份比例不相称的、比一般股东多的额外收益。
由于这部分额外收益是通过对小股东进行侵害而获得,因此可用来衡量控股股东的侵害程度。
施东晖(2003)认为,控制权私有收益由控股股东独自享有,既包括货币收益,又包括精神愉悦。
叶康涛(2003)认为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获取极为隐蔽,因此又将其称作隐性收益。
韩德宗和叶春华(2004)认为,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主要有以下表现方式:利用关联交易向母公司或其控股子公司转移利润;非法占用上市公司巨额资金或利用上市公司的名义进行各种担保和恶意融资;为控股股东委派的高管人员提供不合理的高薪水和特殊津贴;利用控制权转移事件与二级市场的炒家联手进行内幕交易。
(2)产生背景。
学者们普遍认为,股权集中以及股权分置现象导致控股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控股股东利用掌握的控制权便可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
胡天存和杨鸥(2004)认为,我国72.62%的上市公司由第一大股东掌握绝对控股权,且第一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是第二大股东的5.14倍。
吴世农(2005)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约90%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20%,约33%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50%。
股权集中导致公司控制权掌握在控股股东手中,控股股东一方面能通过提高公司经营绩效使全体股东受益,另一方面更倾向于通过追求自利目标来实现自身福利最大化。
公司控股股东滥用控制权的法律规制
公司控股股东滥用控制权的法律规制作者:丁巍王彦明来源:《人民论坛》2017年第25期[摘要]控股股东是企业运营的关键决策者,是企业经济主体。
当公司利益与控股股东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在利益诱导下,控股股东普遍会滥用股东控制权,损害公司及其他股东利益。
为此,研究制定公司治理中控股股东责任举措,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关键词]控股股东股东责任公司治理控股股东责任是控股股东利用控股地位或优势等将公司利益私有化为个人利益,由此可能导致的一系列责任,包括赔偿责任、处罚责任、犯罪责任等。
控股股东责任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一般是指控股股东在其所属或所控制的其他公司之间进行资源或义务的转移,该类交易具有显著的不公平性,包括低价购买或出售产品、无偿提供劳务、进行担保、向其他方提供资金协助、进行重大投资、实施重大重组行为等。
二是强制表决。
强制表决是指在公司股东会或股东大会上对某项决议进行表决时,小股东均持反对意见,并投下反对票,但因控股股东在表决权上居于控股优势,其可不采纳小股东的意见,强制投赞成票,导致决议通过。
三是恶意欺诈。
恶意欺诈是控股股东利用控股地位故意做出某些违反公司章程或公司法规定的行为,侵害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公司治理中控股股东责任产生的原因解读股东股权结构不合理。
控股股东股权结构比例过于集中,虽然在公司的运营等方面能够提高决策的效率,但也很容易为控股股东进行“权力寻租”创造条件和环境。
一方面,控股股东利用控股地位可以通过正常的制度流程比较隐蔽地做出符合自己切身利益的决定,而未站在公司层面或者其他股东或投资者的层面考虑决定的不利后果,一旦控股股东决策失误,必将导致其他小股东及投资者的利益遭受损失。
另一方面,在股东股权结构不合理的情形下,实质上在公司治理上是很难实现有效制衡的,这也容易导致控股股东独断专行,肆意践踏公司治理结构。
与此同时,如果控股股东执着于利益的追求,其在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寻租的同时,还极易滋生贿赂行为,既包括对公司其他股东或某些管理层的贿赂,又包括对外部单位以及政府部门的贿赂,既破坏了公司的治理秩序,又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公司控股股东滥用控制权的法律规制
Sweeping over the Management管理纵横 |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79公司控股股东滥用控制权的法律规制王祎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 100070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司规模不断扩大,现代公司广泛应用“资本多数决”作为决策机制。
持有多数股份的控股股东能够凭借其掌握的股份在股东大会上左右公司的重大决策,控制公司的经营行为。
虽然我国《公司法》设立了相关制度来规制控股股东滥用控制权的行为,但仍然不够健全。
研究控股股东滥用控制权的行为,不仅能够完善约束其控制权的法律规则,维护各方主体的权益,还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市场稳步、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控股股东;滥用控制权;诚信义务;法律规制一、控股股东滥用控制权的情形(一)关联交易关联交易是指在存在关联关系的主体之间进行的交易。
关联关系,是指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监高与其直接或者间接控制的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可能导致公司利益转移的其他关系。
关联交易多表现为持有多数股份的控股股东与公司之间进行购买、销售、代理等交易行为。
通过关联交易,控股股东能够随意挪用公司资金,通过操纵交易条件转移公司利润。
关联交易的主体在事实上并不平等,控股股东在交易过程中常常以损害公司及其他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为代价为自己谋取私利。
(二)侵占财产控股股东侵占公司财产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是“截”,利用公司发起人的身份,以代管资金的便利,截取应缴纳的股本或者募集到的资金据为己有。
第二是“挪”,擅自将募集到的资金挪作他用,却不在公司年度报表中公布出来。
第三是“垫”,使用公司的资金用于其所控制的关联公司对外投资,给公司造成严重的资金流失。
第四是“借”,不提供担保,不付利息的向公司进行大额借贷,或者通过其控制的公司,以公司的名义向银行借款,再转手将其所借款项借给自己或者有关联关系的企业。
(三)违规担保我国《担保法》规定,担保活动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分析
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分析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争夺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作为上市公司的核心权利,控制权的归属直接关系到公司的发展方向、经营策略以及股东权益的保障。
本文将从控制权争夺的背景、影响因素以及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控制权的背景及意义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企业改制和产权制度的不断完善,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的现象愈发凸显。
在这种情况下,股东之间、内部管理人员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的控制权争夺成为了一种常见现象。
二、控制权争夺的影响因素1. 股权结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是控制权争夺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直接决定了其在公司决策和管理中的话语权,控制权的胜出往往取决于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以及其他股东的结盟行为。
2. 经营业绩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直接关系到控制权争夺的结果。
通常情况下,投资者更愿意将自己的股权交给具有良好业绩的管理层,这也会影响控制权的归属。
3. 法律环境法律环境也是影响控制权争夺的重要因素。
法律的完善与否、法治环境的好坏都会对控制权争夺的结果产生影响。
4. 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的合理性和透明度也会对控制权争夺的产生影响。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有效避免控制权争夺的发生。
5. 外部环境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会对控制权争夺产生重要影响。
包括政策环境、市场环境、行业竞争环境等因素都会对控制权争夺产生重要影响。
三、控制权争夺的解决方法1. 完善法律法规在法律层面上,应当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加大对于控制权争夺事件的调查力度,让违法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也需要完善市场监管机制,规范市场行为。
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是解决控制权争夺的重要途径。
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内部监管,规范公司治理行为,促进公司内部利益的平衡。
3. 提高透明度增加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透明度,让股东和投资者了解到更多的公司经营情况,可以有效降低控制权争夺的发生。
透明度的提高也可以增加市场的信任,维护股东的权益。
公司治理模式重构与控制权争夺——基于万科“控制权之争”的案例研究
公司治理模式重构与控制权争夺——基于万科“控制权之争”的案例研究公司治理模式重构与控制权争夺——基于万科“控制权之争”的案例研究近年来,中国市场上控制权争夺的案例屡见不鲜,其中著名的万科“控制权之争”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该案例涉及公司治理模式的重构,以及控制权的争夺,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研究中国公司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万科是中国著名的房地产企业,其成立于1984年,迅速崭露头角并成长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领导者之一。
然而,在2015年底,万科陷入了一场持续多年的股权纠纷,涉及公司的控制权。
这场争夺战的两方代表了公司的传统管理层和股东代表的两个核心势力。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公司治理模式重构的背景。
在中国,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环境的制约,许多传统企业的治理模式以家族控股和集团企业为主,社会化的股权、独立董事等现代公司治理机制相对较少。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推进,中国企业在面临着越来越复杂和多元的经营环境。
这就迫使企业必须转变治理模式,引入更加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来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万科就是这样一家企业,随着其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上市公司的地位,其治理模式也亟需调整。
传统的以家族控制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对于现代化的企业来说存在着管制和决策效率不高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万科在改革过程中引入了一批高知名度的专业管理人才,并试图实行股权多元化,以加强公司治理的透明度和合规性。
然而,治理模式的重构往往不会一帆风顺,万科的控制权纠纷案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在引入专业化管理后,管理层对于公司的控制权产生了巨大的争夺。
原先由掌控着公司的创始人郁亮,渐渐看到了其削弱的可能性。
他试图通过种种手段来阻碍万科引入外来投资者,以维护自己的控制权。
反对方则代表了知名的投资机构,他们希望通过持续增持股权来争夺控制权,以改变万科现有的治理模式。
这场争夺战为我们揭示了中国企业公司治理模式调整的重要性以及其中的挑战。
一方面,重视公司治理模式的调整能够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
浅析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内外部约束机制构建
浅析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内外部约束机制构建论文关键词:国有控股公司上市公司公司治理内外部约束机制论文摘要:分析中国上市公司选择模式的基本框架,指出中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存在的问题,在产权结构、董事会重构、监事会监督等方面提出中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控制机制完善建议。
同时,为解决上市公司的发展路径,完善外部约束机制方面提出职工、银行、社会利益代表、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的建议。
为配合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股权激励创新等改革的顺利进行,在法律上消除相关障碍,中国目前已有的法律体现了公司治理在此方面的成效。
2006年《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的颁布,新修订的《公司法》和《证券法》,为公司治理制度在股权方面的改革奠定了法律基础。
一、中国上市公司目标模式的基本框架选择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发展,目标模式应是“市场导向型”与“行政监管导向型”相结合的模式。
作为一种微观制度安排,中国公司治理的产生与发展具有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不同的条件。
首先,在由计划体制下的生产经营单位向公司制的市场竞争主体转变的进程中,中国公司治理结构的诞生与发展受到客观制度环境和传统计划模式的制约;其次,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公司治理构建体现了制度创新和突变过程。
中国公司治理的建设应从自身初始状态与约束条件出发,选择适宜自身发展的模式,并对其予以相应的制度支持。
目前中国的资本市场、代理人市场及劳动力市场的建设与发展均相对落后,企业尤其国企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与银行支持的,其内部诸如党委会、职代会、工会等组织资源相对丰富,中国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仍处于一个市场发育不规范的历史阶段。
因此,在中国经济转轨进程之中,市场导向偏离了当前公司治理所处的现实,中国应选择以组织控制导向为主兼市场导向为辅的混合治理模式,并随中国市场化的成熟,逐步建立市场导向的公司治理结构,这是基于中国当前现实条件与中国改革的渐进性提出的比较理性的选择。
双重股权结构下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双重股权结构下公司治理问题研究【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双重股权结构下公司治理问题,首先介绍了双重股权结构的概念及特点,分析了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然后探讨了双重股权结构下可能存在的公司治理问题,并通过国内外案例分析展示了实际情况。
最后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总结了研究成果并探讨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双重股权结构下的公司治理问题,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双重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研究、案例分析、问题、解决措施、成果、未来方向、结论1. 引言1.1 研究背景双重股权结构是指上市公司控股股东通过持有特定股份的方式来获得对公司的控制权,而一般股东则只能享有部分经济权益而无法对公司决策产生实质性影响。
这种结构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在中国传统家族企业中,为了保持家族对企业的控制,家族成员通常会持有特殊的优先股或特权股,从而形成了双重股权结构。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制度改革的深化,双重股权结构在中国的上市公司中愈发普遍。
双重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因为控股股东对公司有绝对控制权,一般股东的利益往往无法得到保障,容易导致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
双重股权结构下,公司的决策往往受到控股股东的个人意志影响,缺乏民主监督和公正性,容易出现利益输送和挪用资产等问题。
研究双重股权结构下公司治理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双重股权结构的概念、特点以及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可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意义双重股权结构下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的意义在于:1. 深入了解双重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准确地评估公司的经营状况和风险水平,提高投资决策的准确性和效果。
2. 通过研究双重股权结构下的公司治理问题,可以为监管部门提供参考,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行业规范的制定,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
3. 解决双重股权结构下的公司治理问题,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股东失权制度的相关问题研究
股东失权制度的相关问题研究股东失权制度的相关问题研究股权是公司的重要财务组成部分,而股东是公司股权的所有者,具有对公司的决策和管理权。
股东权力的合理行使不仅对公司的经营运作有着重要影响,也直接关系到股东自身的利益。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公司治理不完善等原因,很多情况下股东会遭遇到失去权力的困境。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股东失权制度应运而生。
一、股东失权的原因及影响1.1 股东利益保护不足。
在一些公司治理不规范或者股东权益保护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股东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例如,相关公司管理层滥用职权或者贪污行为,或是按照其个人意愿进行公司经营决策的情况,使得一般股东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1.2 股权分散或薄弱。
如果一家公司的股权结构过于分散或是股权相对薄弱,股东就很难对公司的经营决策产生足够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失去对公司的控制权。
这也是导致股东失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1.3 股东信息不对称。
在某些公司中,一些股东对公司内部经营的信息掌握较少,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股东对公司的管理层和股东之间的利益分配情况等不得而知,因此股东的决策权和控制权就会被一些关键人物所垄断。
1.4 其他原因。
由于公司的经营管理大环境和相关股权法律法规被违反,往往会导致股东权益得不到实质性保障。
股东失去权力对公司的经营和治理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种现象不仅会影响公司的长期发展规划,更会进一步削弱公司投资人的信心。
二、股东失权制度的目的和作用股东失权制度的目的就在于保护股东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司治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这种制度的主要作用包括以下几点:2.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股东失权制度能够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稳定,强化股东的监督职能,提升公司的经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2.2 保护投资人的利益。
股东失权制度能够有效地保障投资人的合法权益,降低投资风险,增强投资信心。
2.3 提高透明度和公正性。
股东失权制度要求公司信息公开和公正,增强公司的公信力。
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代理问题探析
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代理问题探析近些年来,国内外资本市场上控股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案例屡见不鲜,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特别是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很多公司股权相当集中且在多数上市公司以股权融资为优先选择的情况下,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问题显得更加的明显和重要。
现代公司制企业通常面临的两类代理问题是:股东与管理人员之间的利益冲突(Berle、Means,1932;Jesen、Meckling,1976),即传统代理问题;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Shleifer,Vishny,1997)。
从国内外众多的资本市场实践可知,多数公司的控股股东在监督管理者方面(解决传统代理问题)并未产生较大作为,反而常常侵占小股东与债权人的利益,公司治理的效果不但没有得到好转甚至有恶化的趋势。
正如LaPorta(1999)等学者所说,在世界大多数大企业中,主要的代理问题已经转变为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
大股东的出现虽然可以解决由股东分散带来的“搭便车”问题,减少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成本,但同时大股东的出现又带来了另一个代理问题: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张光荣、曾勇、邓建平,2007)。
一、控股股东代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大股东控制的股权结构在世界范围内是普遍存在的,即使在英美等普通法系国家,也有股权集中的趋势。
在控股股东代理问题的研究中,宋小保(2007)将控股股东的代理问题分为两类进行了研究,即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之间和控股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两类代理问题。
目前更多的集中于对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进行研究。
那么又是什么让控股股东代理问题成为公司治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和回顾,笔者发现,较多的学者针对这一问题的产生均从制度因素的角度找到了相关的解释,但从我国的实际来看,主要是“一股独大”问题和中小股东权利的法律保护较为落后等原因。
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获利方式是有差异的:普通股东的获利方式除了股票增值和股利,一般不存在其他方式和手段;但对控股股东来说,还可以凭借其控制权获取控制权私下收益来实现其利益最大化目标。
企业关于股东控股不控权专项报告范文
企业关于股东控股不控权专项报告一、引言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业务范围的逐渐拓展,股东对企业运营的参与和决策权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股东可能希望保持对企业的控股地位,而不直接参与日常管理决策。
本报告旨在探讨股东控股但不控权的经营模式,分析其利弊,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股东控股不控权的优势1.集中精力:控股股东可以将精力集中在企业的长远规划和发展战略上,而不是陷入日常经营管理的琐事。
2.减少管理冲突:控股股东不直接参与日常决策,可以减少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管理冲突,有利于企业内部的稳定。
3.降低运营风险:控股股东通过股权链或控制链进行企业控制,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
三、股东控股不控权的劣势1.信息不对称:控股股东可能因为缺乏日常经营的直接了解,导致信息不对称,增加决策风险。
2.管理层短视:职业经理人可能因为追求短期业绩而牺牲企业的长远利益,导致企业战略目标的偏离。
3.监管难题:对于一些存在违规行为的管理层,控股股东可能因为缺乏直接管理权而难以进行有效监管。
四、相关建议1.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控股股东应与职业经理人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确保信息的畅通,减少信息不对称。
2.制定科学的激励机制:为确保职业经理人关注企业的长远利益,应制定科学的激励机制,将职业经理人的利益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相结合。
3.加强监管力度:控股股东应加强对职业经理人的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并纠正违规行为,确保企业的合规运营。
五、结论股东控股不控权是一种可行的企业经营模式,既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又有利于股东集中精力进行战略决策。
然而,这种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劣势和风险。
为充分发挥其优势,降低风险,企业应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实现企业、股东和管理层的共赢,推动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控制权争夺——基于康达尔公司的案例研究
XIANDAIYINGXIAO控制权争夺—堪于康达尔公司的案例研究齐亚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100070)摘要:在我国,伴随着两权分离理论的盛行,公司各个利益集团之间容易发生控制权的交易。
控制权争夺越来越成为公司 治理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运用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以康达尔公司控制权争夺的案例研究为基础,通过事件发生的时间 顺序,分阶段概述,并对康达尔控制权争夺事件进行回顾与梳理3研究发现:股权分散、控股股东与公司管理层、控股股东与中 小股东之间的冲突,是案例控制权争夺的主要原因,并从公司治理、法律制度、监督管理以及中小投资者等层面,对未来控制权 争夺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最后以期对于控制权争夺事件的解决提供借答3关键词:制权争夺;康达尔;股权结构中图分类号:F文献识别码:ADOI : 10.19932/j .cnki .22-1256/F .2021.05.1561. 引言近年来,学术界越来越关注公司股权结构方面的研究,尤 其是股权结构集中与分散层面。
而股权结构与控制权之间的 关系,相关理论和学术界有所涉及。
公司股东持股比例越分 散,外部股东越有机会趁势攻击,股东之间越容易产生控制权 的交易,从而使得公司控制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公司控制 权争夺涉及的利益团体较多,主要是外来资本、公司管理层以 及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较为明显,当这些利益团体之间 出现利益纠纷时,就容易引发控制权的争夺行为。
所以,公司 控制权之间的争夺会影响公司的未来发展。
2. 案例介绍康达尔公司的控制权争夺始于2013年,持续了 5年之久, 整个过程跌宕起伏,其中包括多家企业彼此之间的利益博弈。
本文主要将康达尔公司的控制权争夺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林志系频频收购,持续增持康达尔(2013年9 月-2015年8月)2013年9月,林志第一次决定收购康达尔公司的股份。
然后,林志账户组分别在9月,10月、12月这三个时间段,对于 康达尔公司股份增持至5.12%、10.39%以及15.08%。
上市公司控制权变动动因及对策分析
上市公司控制权变动动因及对策分析近年来,上市公司控制权变动的情况越来越频繁,这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控制权变动是指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实际控制人或重要股东发生了变化,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市场竞争:市场竞争是促使企业控制权变动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许多企业为了增加市场份额,通过吸收其他企业的资产和技术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从而实现控制权变动。
二、资本运作:资本运作是引起上市公司控制权变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增发股份、收购其他企业的股权或进行并购重组等方式,使得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发生变化。
三、财务压力:财务压力也是导致上市公司控制权变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上市公司因经营不善,资金不足,需要新增股东或寻求注资。
此外,财务压力还会引发大股东或董事长之间的关系矛盾,从而导致控制权变动。
四、管理层矛盾:管理层矛盾是导致上市公司控制权变动的另一原因。
由于不同管理层成员的利益冲突,使得管理层内部出现分裂,甚至引发股东大会的关键投票而导致控制权变动。
针对上述控制权变动的原因,上市公司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加强管理:上市公司应该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防范意外事件的发生,并保护企业现有控制权。
同时,鼓励开展企业文化宣传和员工职业化培训,提高员工的团队协作和业务素质。
二、拓宽融资渠道:上市公司应该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增加股东数,吸引新的股东,降低财务压力,提高企业的发展水平。
同时,应该注重维护股东关系,避免与股东出现利益冲突。
三、注重股权收益:上市公司应该关注股权收益,注重股东的权利和利益。
在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中,应该充分地回应股东的意见和建议,增加股东的参与度和认同感。
四、执行合规经营:上市公司应该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和监管要求,规范经营行为,增强投资者信心。
同时,应通过加强内部监管,完善制度透明度,提高企业治理水平,保障上市公司的稳定发展。
总之,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加强内部管理、拓宽融资渠道、注重股权分配和执行合规经营等策略来应对和预防控制权变动,保护企业品牌和稳定发展。
控股布控权问题主要特征清单
控股布控权问题主要特征清单以控股布控权问题主要特征清单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控股布控权是指一方(控股方)通过持有或控制股权,对另一方(被控股方)进行布控和控制的权力。
在经济活动中,控股布控权问题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 控股权的来源:控股权可以通过股权投资、合作协议、控股股东协议等方式获得。
持有控股权的一方可以通过股权投票权、决策权等手段对被控股方进行布控和控制。
2. 控股权的范围:控股权通常涉及对被控股方的经营、决策、财务等方面的控制。
持有控股权的一方可以干预公司的战略规划、业务拓展、财务运作等重要决策,并对公司的经营状况进行监督和管理。
3. 控股权的限制: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法律法规对控股权的行使进行了一定的限制。
比如,对于上市公司,存在着一定的股权限制,股东不能随意行使控股权,需要遵守证券法规定的信息披露、公开收购等规则。
4. 控股权的影响:持有控股权的一方可以通过布控和控制对被控股方的经营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控股方可以通过调整公司的组织架构、人员配置等方式实现对被控股方的控制,进而影响公司的发展方向和业绩。
5. 控股权的风险:控股权的行使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一方面,持有控股权的一方需要对被控股方的经营状况负责,如果经营不善或出现重大风险,控股方可能会面临经济损失。
另一方面,控股权的滥用也可能导致公司治理不规范、违法违规等问题,给企业带来不良影响。
6. 控股权的转让:控股权可以通过转让等方式进行变更。
控股方可以将其持有的股权转让给其他投资者或者公司,从而改变对被控股方的控制权。
7. 控股权的合规要求:持有控股权的一方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按照合规要求行使控股权。
比如,在股权投资方面,需要遵守证券法规定的信息披露、投资者保护等规定。
8. 控股权的监管:为了维护市场秩序和保护各方利益,相关监管机构对控股权的行使进行监管和监督。
监管机构可以要求控股方履行一定的信息披露义务,对控股方的行为进行监督和处罚。
浅析控股股东侵占中小股东权益的手段以及防范措施
浅析控股股东侵占中小股东权益的手段以及防范措施1. 引言1.1 了解控股股东侵占中小股东权益的重要性了解控股股东侵占中小股东权益的重要性在当前股市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
控股股东作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往往拥有较大的话语权和决策权,同时也存在着滥用权力侵占中小股东权益的风险。
如果中小股东对这一情况缺乏足够的了解和防范意识,将很容易受到损害。
控股股东侵占中小股东权益的手段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通过虚假披露、利用内幕信息交易、操纵股价等手段来获取个人私利,从而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
了解这些手段对中小股东而言至关重要,只有有所警惕和预防,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
中小股东在投资前应对控股股东的行为进行调查和研究,了解其经营管理的真实情况和公司治理结构,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只有通过了解控股股东侵占中小股东权益的手段和风险,中小股东才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2000字】2. 正文2.1 控股股东侵占中小股东权益的手段控股股东可能通过设立各种层级的关联公司或特殊目的实体,将公司的利益转移至其他实体,从而削弱公司的盈利能力,损害中小股东权益。
控股股东可以利用这些关联公司或实体进行不公平的价格交易,占据公司资源的优势地位。
控股股东可能通过人为干预公司经营活动,操纵财务信息,虚报利润或隐藏亏损,以达到其牟取私利的目的。
这种行为会使公司的股东蒙受巨大损失,严重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
控股股东还可能利用对公司的控制权,决定公司的重大事项,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
控股股东可能通过对公司的人事任免、重大投资或重组等决策,达到损害中小股东权益的目的。
控股股东侵占中小股东权益的手段多种多样,需要中小股东加强监督和维护自身权益。
只有通过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监督和制约控股股东行为,以及寻求法律援助,才能有效防范这种行为。
【字数达到要求】。
2.2 防范措施一: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是防范控股股东侵占中小股东权益的重要一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象背后 深 层 次 原 因 的分 析 , 寻 求 制 约控 股 股 东控 制权 的对 策 上 , 们 应 在 公 司 中 引入 “ 石 原 则 ” 完善 中 小股 东权 在 我 深 ;
益 保 护措 施 ; 计 新 的 上 市公 司监 督 制度 。 设 ・
关键 词 :滥 用控 制 权 ;深 石 原 则 ; 中 小股 东权 益 保 护
度 诱 因
方 面 ,现行 立 法 对 于 滥用 控制 权 的控 股 股 东 给 予 的处
首 先 ,法 律缺 乏 规 范控 股股 东 行 为的 具 体 规定 。除 了在
罚 , 限于一 些 行 政 处罚 或其 他 不 能 产 生 切 肤 之 痛 的惩 罚 。 仅 例
《 市公 司 治理 准 则 》 面单 列 了“ 股 股 东 与 上 市 公 司 ” 章 上 里 控 一 对控 股 股东 进行 粗 略 的约束 外 , 国现 行 的 《 司 法 》 《 我 公 和 证券 法》 , 中 缺乏 对 控 股 股 东 行 为进 行 规 范 的具 体 规 定 。 控 股 股 对 东挪 用 上 市公 司 资金 、 规 担 保 等滥 用 控 制 权 的 行 为 , 阶段 违 现
第 三期 ( 总第 7 期 ) l
No3 S rNo7 . e . . l
控股股东控 制权 制约 问题研 究
付 宗 义
( 南 省 政法 管 理 干部 学 院 ,河 南 郑 州 4 0 0 ) 河 50 2
摘 要 :近年 来 , 市公 司控 股 股 东滥 用控 制 权现 象屡 禁 不止 , 上 给证 券 市 场 带 来 了不 可估 量 的 损 失 。通 过 0 6年 9 月
河北 青年 管理 干部 学 院学 报
J u n lo b iYo t m iitaie Ca r s Colg o r a f He e uh Ad nsr t d e le e v
S p.0 6 e t 0 2
当 可从 以 下方 面作 一 探 究 。
一
、
控 股 股 东滥 用控 制权 现 象 屡禁 不 止 的 原 因
做法方面, 现行 《 司法 》 公 都未 加 规 定 或者 是 语 焉 未 详 。
( ) 法成 本低 廉 是 控 股 股 东滥 用控 制 权 的利 益 诱 因 二 违
一
( ) 关 法 律 的 缺 失 成 为 控 股 股 东 滥 用 控 制 权 的 制 一 相
只 能通 过 管 理 层 制 定 的法 规 和 政 策 以 及 公 司 章 程 加 以 限制 。 由 于管 理 层 制 定 的法 规 和 政 策 效 力 位 阶 较 低 且 有 失 稳 定 , 这 使得 在 认定 控 股 股 东滥 用 控 制权 行 为时 ,常 常 出现 于 法 无 据
如 ,o 3 8 中国证 券 监 督 管理 委 员 会 与 国务 院 国有 资 产 监 2o年 月 督 管 理 委员 会 发 布 的 《 于 规 范 上 市公 司 与关 联 方 资金 往 来 关 及 上 市 公司 对 外 担保 若 干 问 题 的 通 知 》对 控 股 股 东 滥 用 职 权 , 占用 上 市公 司 资 金 的行 为 采 取 的 处 罚措 施 就仅 仅 是 “ 报 ” 通 、
自身的 股权 优 势 , 为一 已私 利 滥 用控 制 权 , 比如 违规 占用 上 市 公 司资 金 ; 意挪 用 或 更 改募 集 资 金投 向 ; 随 违规 为大 股 东 提供 担保 ; 圈钱 、 回报 , 使 上 市 公 司长 期 无 分 红 等 等 。 当今 重 轻 致 在 的 中 国股市 , 股 股 东 滥用 控 制权 已非 个 别 现 象 , 有 愈 演 愈 控 且 烈 之势 。 股 股 东 滥用 控 制 权 现 象 缘 何 屡 禁 不 止 ? 者 以为 , 控 笔
中 图分 类 号 : 9 2 9 .1 D 2. 1 2 9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 9 2 20 )3 0 7 - 3 0 8 5 1 (0 6 0— 0 9- - 0
在 我 国 目前 的证 券 市 场 上 一 E 公 司 的 股权 大 多 比较 集 市 中, 中小 股 东 股份 比例较 小 且 呈 分 散状 态 , 股 东便 因之 较 易 大 在公 司 控制 中居 于垄 断 地 位 。 当大 股 东 对 公 司 事务 行 使 事 实
“ 予 纪 律 处 分 ” “ 销 职 务 ” “ 受 理 公 开 发 行 证 券 的 申请 给 、撤 、不
或 其 他 申请 事 项 ” 另一 方 面 , 现 有 法 律 框 架 下 , 于 控 股 股 。 在 关
东 违 法 违规 行 为 的惩 戒 不 能 内 化 到 责任 人 层 面 ,这 使 得 控 股 股 东 的 实 际控 制 者得 以逃 避 刑 事 处罚 及 民事 赔 偿 。正 是 由于 现 行 制 度设 计 的 违法 成 本 过 于低 廉 ,而 控 股 股 东 通 过 滥 用控
上 的控 制权 时 , 构 成 了所 谓 的控 股 股 东 。 股 股东 往 往 利用 就 控
否真 正 按照 公 司 章程 的要 求 来 约 束 控 股股 东 的行 为 ,便 不无
疑 问 了。
其次, 立法 中缺 少 保 障 中小 股 东 权 益 的 有力 措 施 。 一般 来 说 ,上 市公 司的 董事 会 和 经 营 管 理 层 的实 际控 制 权 都 被 控股 股 东所 掌握 , 股股 东 也 因之 获 取 了上 市 公 司 的充 分 信 息 。 控 而 广 大 中小 股 东 , 由于 缺 乏 有效 的获 取 公 司 知 情权 的途 径 , 因而 很 难 在 事前 获 知 控股 股 东 滥 用控 制权 的行 为 ,其 股 东 权 益也 就 难 以 获得 有 效 的保 障 。 于此 , 法 时就 应 当设 计 相 应 的对 基 立 中小 股 东 权 益 进 行 保 障 的措 施 。 而 , 诸 如规 范关 联 交 易 、 然 在 中小 股 东派 生诉 讼 、股 东 提 案权 等 涉及 中小 股 东 权 益保 障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