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日本地理课程改革及其思考
初中地理日本教案反思
初中地理日本教案反思首先,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我按照教材的顺序,从地理位置、领土组成、气候、地形、资源等方面,系统地介绍了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
同时,我还结合了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了日本多地震与火山的原因,并通过讲解常用的防震措施,提高了学生的防震意识。
然而,在拓展方面,我发现自己做得不够好,没有充分利用日本的樱花、富士山等特色知识进行情感教育的拓展,这是我在今后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其次,我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图片导入、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地图等教学方法。
这些方法使得课堂氛围较为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
然而,在讲解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某些知识点的解释不够深入,导致学生理解不透彻。
此外,在课堂互动环节,我与学生的互动不够充分,部分学生未能得到充分的发言机会。
这也是我在今后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然后,我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反思。
从课堂表现来看,大部分学生对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能够借助地图准确说出日本的地理位置及领土组成,结合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地震与火山的原因,并掌握常用的防震措施。
然而,部分学生在课堂互动环节表现不够积极,对于一些问题的回答不够准确。
针对这一情况,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最后,我对本次教学的整体效果进行了反思。
虽然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但总体来说,学生对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防震意识得到了提高。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拓展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地理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总之,本次教学反思让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也明确了我今后的教学改进方向。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为学生的地理学习提供更好的指导。
中学地理教材分析2-地理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
年
级 一
二
三
外国地理
四
外国地理
五
地文学
地理科 目 每周课 时
地理总论; 中国地理 亚洲地理
2
3
2
2
2
清末中学各年级地理课程
(2)民国时期中学地理课程(1929-1932):
年 级 课程 内容 初一 中国 地理 初二 中国 地理 初三 外国 地理 高一 本国 地理 高二 本国 地理 外国 地理 2 高三 外国 地理 自然 地理 2
年 份 初 一 初 二 初 三 高 一 高 二 高 三 合计 1949-1952 中国地理 (2) 自然地理 (3) 地 理 (3) 地 理 (3) 中国地理 (3) 中国地理 (2) 世界地理 (2/3) 地 理 (2) 地 理 (2) 世界地理 (3) 外国地理 (2) 中国地理 (3/2) 中国地理 (自然地理1950 年) (2) 外国经济 地理 (2) 中国地理 (2) 中国经济 地理 (2) 经济地理 (3) 外国地理 (2)
2001年和2003年起分别实行初高中地理课程:
香港地区地理课程
香港学制深受英国影响,为六年小学、三年初中、 两年高中及两年中六(预科),08年9月改为初 高中各三年并取消预科。现行高中约30%学生选 修地理,地位不错,改革后除中文、英文、数学 和通识教育为必修外,需在其他二十门科中选修3 门,地理科面临压力。 新高中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与初中 一样以议题为本,教学上采用探究式方法。必修 部分(3个主题7个议题)
日本地理课程标准
学习指导要领(学习指导纲要); 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P46); 内容上,强调从世界角度认识日本,突 出“世界中的日本人”的意识培养(初中 地理、地理A、地理B)。
初中地理_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设计:一、东亚岛国教学时建议教师充分利用世界地图及“旧本地形分布”图,分以下三步来完成:1.地理位置:(1)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西临日本海(属太平洋),东临太平洋。
四面临海,是个岛国。
(2)纬度位置:大部分地区位于30°N-45°N,属于中纬度地区和北温带。
(3)相对位置:在图中找出与日本相邻的周边国家。
2.范围组成:让学生在‘旧本地形分布”图上指出并识记日本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其附近的一些小岛组成。
3.曲折的海岸线:利用‘旧本地形分布”图,让学生在图上找到懒户内海、津轻海峡、朝鲜海峡等,由此进一步说明日本海岸线曲折、多天然良港的特点。
为学习日本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打下基础。
二、多山的地形在教学时建议教师利用‘旧本地形分布”图和“世界六大板块”图,从以下三步分析日本的地形特点和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第一步:让学生阅读‘旧本地形分布”图。
结合材料。
总结日本的主要地形类型、所占比例及其分布。
在地形图上找到富士山、关东平原。
第二步:让学生阅读.‘富士山”材料,知道富士山是日本的象征,是一座著名的活火山。
然后启发学生思考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第三步:利用“世界六大板块”图。
分析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三、深受海洋影响的气候教学时建议利用“亚洲和欧洲气候类型分布”图,从图中找出日本主要气候类型并说出其特点。
分析日本多台风的原因。
该部分内容可分以下三步来完成:1.利用“亚洲和欧洲气候类型分布”图,让学生读图找出日本的主要气候类型。
再通过北京与东京气温和降水资料的对比,说明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并归纳出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区别。
2.针对日本的台风,可从世界主要的台风源地—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和台风行进的路线,说明日本是一个多台风的国家。
3.对于日本气候受纬度影响较大的现象,可让学生通过对樱花开放时间差异的探究来进行理解。
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学生对地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的大学本科教学改革及其特点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本的⼤学本科教学改⾰及其特点分析2019-10-04摘要:⾃20世纪90年代起⽇本的⼤学掀起了⼀场声势浩⼤的改⾰浪潮,以本科教学改⾰为重点是这次改⾰的⼀个突出特点。
本次改⾰的内容涉及到本科教学的诸多⽅⾯,各⼤学的改⾰呈现出⼀些较为显著的特点。
关键词: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本⼤学本科教学改⾰特点⼀⼆战结束后,⽇本以美国的⾼等教育体制为蓝本,对⼤学教育进⾏了⼀次改头换⾯的改⾰,但是在与本国传统的⼤学制度的⽭盾与碰撞中产⽣了诸多问题。
于是,在其后近半个世纪时间⾥,政府及教育界对⼤学教育的讨论从未间断,但⼏乎都停留在理论性探讨的阶段,对⼤学教育第⼀线并没有起到具体的指导性作⽤。
直到90年代,⽇本的⼤学教育改⾰才进⼊实质性阶段,⼀场轰轰烈烈的以教学与课程改⾰为中⼼的⼤学教育改⾰拉开帷幕,⽽其标志就是1991年⼤学审议会关于修改《⼤学设置基准》的咨询报告。
这次对设置基准的修改被称作“⼤学设置基准的⼤纲化”,即把从前繁琐细致的条⽂规定简单化和粗略化。
原设置基准对⼤学课程的构成、科⽬分类、所需学分数等都作了事⽆巨细的规定,⽽新的基准只对学⽣毕业的条件作了原则性规定,否定了⼀直以来阻碍⼤学改⾰的⼤学设置基准中划⼀的、定量的规制,推进基准的弹性化与定性化,这使得⼤学的个性发挥成为可能。
这样⼀来各⼤学就可以按照⾃⾝的办学理念和本校特点⾃⾏制定和设置课程,为⼤学本科课程的⾃由化和⼤学的个性化提供了政策依据。
以“⼤学设置基准的⼤纲化”为契机,以本科教学与课程改⾰为中⼼内容的⼤学改⾰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推⾏开来。
根据⽂部科学省的统计,到2000年10⽉为⽌,除⼤学院⼤学和1992年度以后设⽴的⼤学外,实施课程改⾰的⼤学共有508所,约占所有⼤学的99%①,其中国⽴⼤学的改⾰最为引⼈注⽬,在99所⼤学中,有95所⼤学在本科教学⽅⾯作了相应改⾰。
⼆鉴于战后的新制国⽴⼤学在教学及课程设置上的弊病,⼤学审议会在1991年提出的《关于改善⼤学教育》的咨询报告中,认为制定具有各个⼤学特⾊的课程体系是⼤学改⾰的主要⽅向,指出每所⼤学应根据各⾃的教育理念和⽬标,适应学问及社会的发展要求,制定并实施具有特⾊的课程,以此充实⼤学教育,为社会培养各种优秀的⼈才②。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以“日本”为例探讨新课程标准下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初探——以“日本”为例探讨新课程标准下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摘要: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认知能力构成了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1]。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课堂视觉,以“日本”为例,探讨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转变教学目标,更新教学方式,重构教学过程,进一步提升和加强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日本,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一.实施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要求在学科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
[2]为了在地理学科中落实核心素养,其中转变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把地理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中去。
[3]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在课堂学习中形成稳定的地理品质,包括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对区域的综合性认识,综合思考问题的方法,处理人地关系的能力。
根据地理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地理核心要素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认知能力这四个方面。
三.教育科研的具体实施过程(一)转变教学目标,体现地理核心素养现行的《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中从知识与技能、进程与方式、感情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讲新课程目标的具体要求。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完成新课程目标的要求,需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要素。
因此,拟定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核心素养要素,对原来的三维教学目标进行提升、整合并细化,使之可实施、可评价表1基于核心素养的“日本”一节学习目标(二)重构教学过程,落实区域认知素养1.观看富士山的风景,培养学生区域认识的素养课堂活动的设计:根据视频的特色风景,猜出这节课要走进的国家。
2读日本地形图,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设计意图]教会学生描述地理位置的方法,即从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大洲位置这三个方面进行描述。
通过活动,学生不仅知道了日本的地理位置,而且学会了地理位置的描述方法和思路,实现了从知识上升为方法,从方法上升为能力的区域认知能力的提升。
初中地理教学课例《日本》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教学目标
3、知道日本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4、归纳日本的交通特点;
5、大致说明日本在与其他世界国家之间的经济贸
易、文化方面的联系。
在学习本课中,大部分同学还是拥有较高的学习积
极性,通过一段时间的地理学习也已经能基本形成了地 学生学习能
理学习的模式,主要从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经济 力分析
发展、城市和人口等方面进行分析,只是还有部分同学
依旧对地理的学习中看图识图还不。
教学策略选
本课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让同学们自主探索问题
择与设计 的答案,通过小组合作,互相帮助,最终找到答案的同
时达到对本课知识有大概的了解,这也体现了学生学习 的主导作用
(一)导入 图片展示富士山、樱花、丰田汽车、本田汽车及动 漫图片,引导提问:这些图片让你联想到哪个国家? (二)图片出示亚洲政区图 1、日本位于太平洋什么部位?亚洲什么部位? (太平洋西北部、亚洲东部) 2、你能用经纬线说出日本的位置吗? (30N--46N;130E--150E) 3、结合课本书 69 页活动,找出日本的主要岛屿、 濒临的海洋及隔海相望的国家 教学过程 (主要国家:北海道岛、本州岛、四国岛、九州岛 濒临的海洋:日本海、太平洋隔海相望的国家:俄罗斯、 中国、朝鲜、韩国) 4、日本的领土面积是多少?海岸线有多长? (面积 37.8 万平方千米、海岸线长约 3 万千米) 教师补充:日本的领土面积只相当于我国云南省, 但是海岸线却是远远的大于我国(1.8 万千米),思考: 为什么日本的海岸线长? (日本是一个群岛国家,海岸线曲折,所以海岸线 长)
初中地理教学课例《日本》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地理
教学课例名
《日本》
称
本课主要学习内容主要是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
初中地理教学课例《日本》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教学课例名
《日本》
称
《日本》一课是世界地理中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国
家,能否学好、是否有兴趣学关系到以后的世界地理学
教材分析 习,因此,上好课显得尤为重要,重点:1、日本自然
地理特征;2、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难点:日本主要的自然灾害:多火山地震成因
(一)知识和技能
能力。
课堂是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
要渠道。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工作作风,建
课例研究综 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述
尤其是本节课在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应融入更多爱国主
义教育,以德育为抓手,以德育促教学深化知识技能的
学习。
图的直观教学作用。视频、动画、代表性图片等强大的 择与设计
信息的呈现,紧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着学生
的学习兴趣,同时把复杂的地理变化过程生动、直观地
演绎出来。形成鲜明的印象,而且使教学深入浅出,使
学生容易记忆和理解日本的教学内容。
1、如何描述日本在世界中的位置?
2、找出日本的四个大岛。找出东京、名古屋、大
阪、神户、广岛、长崎、北九州等主要城市。
呈现“日本在世界中的位置”图(日本所在的区域
闪动)。学生读图分析日本经纬度及领土组成的有关内
容。 教学过程
展示“日本地形图”,学生在书中的地图中一一找
到。
鉴于位置是决定一个国家或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
重要因素,因此采用了大量图示,与同学们在图中分析,
加强感性认识,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读图识图的
学生的读图能力有待加强,学习习惯较好,拥有良
力分析 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因地处农村学生对日本的认知较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作者:徐敬来源:《知音励志·教育版》2016年第12期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正在孕育产生,在国际交往与合作的同时,国际竞争也日益激烈。
日本继续紧抓基础教育,在保证基础教育质量的前提下,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保证基础教育的战略优先地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特征体现在重视道德教育、培养“生存能力”、课程结构合理化、体现终身教育思想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日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我们学习和反思,无可置疑的会给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新的经验。
【关键词】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正在孕育产生,在原子能、航天、电子计算机等领域,科技成果不断突破,社会信息化的程度愈来愈深,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国际交往与合作的同时,国际竞争也日益激烈。
在此大背景下,教育的功能继续被摆在了优先地位,日本继续紧抓基础教育,在保证基础教育质量的前提下,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保证基础教育的战略优先地位。
1996年,日本颁布《关于面向21世纪的我国教育》的报告,报告中提出要培养日本学生的“生存能力”,并强调在基础教育阶段,要充实道德教育。
1997年,日本文部省有关部门发布《日本教育课程基本方向(阶段总结概要)》报告和1998年中小学新修改的课程计划,在原有各学科教育、道德教育、特殊活动三大板块基础上,新增设置“综合学习时间”板块。
1998年,日本文部省再次对学习指导要领进行了修订,对日本基础教育阶段的道德教育的内容、目标和具体要求进行了细致、具体的阐述,指出学生道德教育的培养不仅仅是学校道德课的责任,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需要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学生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来培养植根于学生内心世界的道德素养。
初中地理教学课例《日本》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启迪思考:日本传统的民居,多是用质地较轻的建 筑材料建筑的,这种建筑在防灾上有什么好处?(可以 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
学生交流:防御地震的方法有很多,同学们收集到 的防灾方法有哪些呢?让大家一起来交流吧!(学生活 动略)
板书:大洲位置——亚洲东部
3.纬度位置
观察日本的纬度范围,判断日本大部分在什么温度
带?(北温带)
引导分析:让学生讨论:日本的领土组成有何特
点?领土主体部分在哪儿?(学生回答:日本是个群岛
国,主体部分主要为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国四大岛,
其中本州岛最大) 教师小结:日本是一个典型的群岛国家,国土由北
781 年有文字记录以来共喷发了 18 次。1707 年为距今 最近的一次喷发,现在仍有喷气现象。[来源:学_科_ 网]
日本地震频繁,有“地震国”之称。近百年来,5 级以上地震发生 100 余次。强烈地震约每 3 年 1 次,有 感地震平均每天有 4 次。地震主要分布在日本列岛的太 平洋沿岸。1923 年 9 月发生的关东大地震、东京大地 震,东京房屋毁坏了 73%,横滨达 96%,死亡人数达 15 万。
特点。
2.知道日本的首都——东京,知道日本发达的经济
教学目标 特点:以加工贸易型为主的经济结构,以及发展特点:
进行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生产与销售基地,知道日本工
业区沿海分布的特点。
3.了解日本的人口和民族构成,以及东西方兼容的
初中地理日本教案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后对教学过程进行的一种回顾和思考,目的是为了提高今后的教学效果。
以下是一篇关于初中地理日本教案的课后反思,字数不少于500字。
在本次地理课上,我按照教学计划,带领学生学习了关于日本地理知识的内容。
课前,我准备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地图、图片、视频等,希望能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我按照教案顺利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方面了解日本的特点。
首先,我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亚洲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然后,我利用地图展示了日本的地理位置,让学生明确日本是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
接着,我分别介绍了日本的地形、气候特点,以及主要城市和港口的位置。
在讲解过程中,我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结合图片和视频,使抽象的知识具象化,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在课堂互动环节,我设计了一些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例如,问学生:“日本有哪些著名的地理特征?”“日本的地形对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等。
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此外,我还用日本樱花开放的季节变化,让学生了解日本南北气候的差异。
在课堂小结环节,我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
通过这个环节,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
课后,我认真反思了本次课堂教学,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和不足:优点:1. 教学内容完整,涵盖了日本地理的主要知识点。
2. 教学手段丰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课堂互动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不足:1. 在讲解日本地形时,对一些细节部分的解释不够到位,可能导致学生理解不深。
2. 在课堂提问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胆怯、不敢回答问题,影响课堂氛围。
3. 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个别知识点讲解时间过长,而有些知识点讲解不够充分。
针对以上不足,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1. 针对日本地形的特点,准备更详细的讲解资料,以便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下《日本》教学反思(五篇范文)
七年级地理下《日本》教学反思(五篇范文)第一篇:七年级地理下《日本》教学反思日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在历史上日本曾经做过对不起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事,因此这节课除了要完成教学目标以外,还要渗透德育和情感教育。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日本的国花——樱花、国家象征——富士山、传统服装——和服。
使学生对日本初步感知。
2、通过对地理位置的分析明确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火山的国家,此处介绍日本先进的防震能力。
也要向学生说明在汶川地震中日本也给予帮助,展开搜救。
要让学生知道历史已经过去,中日两国人民应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
并用多媒体课件显示在野外,家庭,商场,剧场等场景对学生进行防震训练。
让学生选择如果地震来了该怎么做,如果选错了就会有石块掉下来,画面生动有趣,学生兴趣盎然。
3、依托教材中对日本的位置、地形、文化等方面的分析,进而达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即“加工贸易经济”这一经济发展的方式,这种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经济的方式,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我们都知道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1937年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1941年又发动太平洋战争;1945年战败投降。
我们对日本帝国主义深恶痛绝,但宽容和博大是我们中华民族千载不变的优良传统。
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但也不能永远活在历史中,要想使我国经济发展赶上发达国家步伐,就要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向其学习先进经验,共同合作,共同发展。
5、日本既是经济强国,又是资源小国。
它掠夺世界海洋资源、把污染企业建在发展中国家,进口我国的一次性筷子等也值得我们深思。
要让学生知道保护本国资源的同时,也要保护全球环境,从而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第二篇: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日本》教学反思《日本》是学生进入国家地理学习的第一课。
因此,我安排三课时进行教学,让学生初步了解国家地理学习的知识框架。
高中地理_日本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目标分析】1、新课标注重结合实例,来组织教学,将地理知识形象、具体化,同时也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2、能够描述日本位置特征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
3、能够分析日本的农业和工业的区位条件,日本的经济发展特点。
【教材分析】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经济文化往来频繁,日本也是学生复习区域地理中的第一个国家,作为区域地理的开端,让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学习区域地理一般从地理位置,地形,河流等在此基础之上分析区域的农业、经济和文化,做到用联系与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为进一步学习区域地理打下基础。
上好这一节内容意义重大,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从而对以后的地理学习都充满兴趣和激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日本的农业与工业教学难点:日本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课堂讨论法、学生展示法【导入新课】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于10月25日至27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日本首相自2011年以来的首次访华,对中日两国来说无疑是双边关系中的重大事件。
中日关系一直以来都比较敏感,运用安倍晋三为期三天的访华这一新闻导入新课,激发同学们了解日本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一、印象日本让同学们踊跃发言,谈一谈自己对日本的印象和了解,当同学们谈到侵华战争时候,一定抓住时机进行爱国教育。
【播放视频】——《走进日本》让同学们对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和风俗人情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日本的范围和位置特征【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根据图示信息说出日本领土的四大岛,并描述日本的地理位置。
【教师引导】强调位置应从半球位置、温度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等方面来描述。
三、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日本的气候、地形、河流、资源等信息,描述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归纳】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应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自然资源等方面做详细的描述。
日本课程改革的方法和理念
日本的课程改革、背景、理念方法日本课程改革的内容:(一)设定“综合学习时间”这是此次课程调整的一个突出特点。
在1989年设立小学综合课《生活课》(一、二年级开设,2课时/周)的基础上,新的课程计划规定,从小学三年级起增加“综合学习时间”。
文部省在指导要领的总则中指出,所谓“综合学习时间”不同于某个学科领域,它与各科教学、道德和特别活动相并列,是学校教育课程的一个开有机组成部分。
设定综合学习时间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日本社会国际化、信息化等新的变化,同时也是为了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大自然、有机会体验和参与社会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生活能力和关心社会的态度。
(二)削减课时,调整课时比例日本在新的课程方案中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时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削减。
(三)精选课程内容适应周五日制学习和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为此,课程改革就不仅仅需要削减课时,更重要的是要精简和调整教学内容,使课程富有弹性。
为此,他们提出的精选教学内容的原则是:对那些在各学科中多数孩子理解上感到困难的内容,仅仅是结论性的知识和死记硬背的内容,各级学校、各年级、各学科之间重复的内容,在校外活动或今后生活中可以掌握的内容,采取删除、转向高年级或减轻分量的办法。
新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显示,将于2002年开始实施的新课程计划中,各个学科的学习目标和内容都有较大幅度的变化。
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1.精简、删除了部分内容。
例如,小学语文课中删除了各年级的抄写、听写文章,五、六年级的改写文章等内容;社会科中删除了三、四年级“地区人们生活的变化”“地区人们的各种活动”等内容;算术学科中,删除了不等式(二年级)、多位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三一五年级);带分数的计算(四一六年级)、四边形的相互关系(四年级)、梯形和多边形的面积(五年级)、丈量法的构成、度数分布、比值等(六年级)。
初中社会科中,删除了“文艺复兴”“和欧洲世界、伊斯兰世界的接触”等内容;数学中删除了平行、旋转移动和对称移动(初一),近似值、二进位法(初二),平方根表(初三);理科中删除了不同溶质水溶液的差别(初一),信息手段的发展(初三),气候图的制作(初二)等。
地理七年级下册日本教学反思5篇
地理七年级下册日本教学反思5篇地理七年级下册日本教学反思5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能够集思广益,在交流和碰撞中可以相互启迪,共同提高。
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教学反思模板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地理七年级下册日本教学反思篇1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同,我国可以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四大地理区域。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区域地理知识,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上还比较陌生,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不同的地理区域类型外,还应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的培养。
最终让学生自己能读图分析四大地理位置、范围、气候、地形等方面的特点,达到会学地理、活学地理、爱学地理的的教学目的。
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
在八年级上册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
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本章只是对区域地理的宏观介绍。
主要的作用有两个:其一,从整体上把握区域的差异,为后面认识各分区地理特征作知识上的铺垫;其二,由于后面的区域选择不能过多,选择的区域尺度有大有小,先有了宏观整体认识之后,才能避免在具体区域的学习时以偏盖全。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教材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
首先是"认识不同的地理区域",其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的角度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本节教材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的以下要求: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地理七年级下册日本教学反思篇2地理学科对我来说不是专业,再加上地理学科在学校、社会、家长、包括学生在内都视为“副科”。
国外地理教育之窗日本中小学地理课程设置的趋势
笔者有幸参加上海市课程教材访日考察团,于1995年3月1日至14日期间,出访了日本的东京,横浜、北海道、广岛、大阪等地,对正在实施的日本中小学课程改革有了感性的认识。
对地理课程设置的新变化谨作如下介绍。
日本中小学的课程教材,自1989年以来正在进行规模较大的改革,到本世纪末,这项改革将基本完成。
概括地说,日本中小学课程的改革突出了4点,即①个性化、多样化,②社会化,③国际化,④信息化、情报化。
并注重学生人格与心灵的培养。
地理作为中小学课程结构的一门学科,不可避免地在这样一种课程改革精神的驱动下,进行相应的改革。
首先,多样化的课程结构为地理学科知识的传授提供了多样的渠道。
正在实行或将要实行的中小学课程计划中,反映地理知识的主要科目涉及7门,即小学《社会》,初中《社会》,高中地理历史科中的《地理A》、《地理B》,理科中的《地学IA》、《地学IB》和《地学Ⅱ》。
此外,在初中与高中可灵活性地安排一定的与地理相关的选修课,以及中小学各学段都有的“特别活动课”。
这样一种新的地理课程体系反映在文部省颂发的《学习指导要领》(类似“课程标准”)中。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中小学的地理课程实行综合化与分科化的双轨制,在低学段实行综合课程,在高学段实行分科课程,既注重了基础学力中基本文化素质的养成,又注重个性与特长的发展。
整个课程体系如下表:(附图{图})表中“限定性选择必修”指供学生分科时选学其中1门科目的课程。
其次,社会化的课程改革使地理学科知识向人文方面倾斜,并广泛联系社会实际,使学生通过地理学科的渠道,了解各个层次的社会现象,培养适应社会的技能和人格方面的要求。
这样的地理课程大致由三个方面体现:1.《社会》科目。
在这门科目中,地理现象(环境)作为一种社会背景或社会现象来反映,使学生从社会的角度来学习地理知识和掌握地理技能,所以,日本的《社会》课本中地图得到了重视并强调了地图册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2.乡土课本。
初中地理_日本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日本》第二课时课后反思本节课我的授课思路是日本第二课时,打乱教材,先讲文化,再重点分析工业。
文化部分采用大量的图片,加上师生间的交流分析和老师对一些知识的补充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从而开阔了视野,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也增强了枯燥知识的趣味性。
工业这部分刚开始我以为很简单,学生分析起来应该不困难。
但上的时候却很乱,我忽视了学生的学情。
日本的工业特点的学习,是初一学生首次接触到有关工业的内容,对工业发展的影响要素、工业分布等知识欠缺,对因地制宜的发展经济的概念还很模糊。
怎样能用一根线把这部分知识串起来,前后的逻辑性比较强,从地理的角度讲经济,会分析地理要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呢?这是我现在本节课渗透给学生的东西。
想来想去,我决定案例式教学的思路。
通过视频了解创业前的准备工作,再让学生根据提供的图文资料小组讨论利弊,找出解决办法,再根据提供的地图资料能够分析出怎么布局选址。
整堂课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读图、读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会学生读图、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用案例来学生提供学习地理知识、运用地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平台。
用了比较长的时间准备这一节课,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导学案也是主要以文字材料和地图的形式呈现成学生的。
但可能由于很多老师听课、以及我本人驾驭课堂的能力不足等原因,这节课整体感觉学生的学习气氛并不热烈,学习兴趣也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好。
这是我需要关注、研究和改善的地方。
《日本》第二课时课标分析课标呈现:世界地理中认识国家的标准有9条,《日本》一节对应的有其中的5条:1.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4.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5.举例说出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初中地理_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日本》教学设计单位:姓名: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2.结合日本地形图和日本地形类型构成图归纳日本地形特征3.知道日本重要的自然资源有哪些。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展示日本气候资料图,通过小组合作,对比北京气候资料分析日本的气候特征及成因,掌握气候分析的方法。
2.结合亚欧河流分析方法,尝试分析日本河流水文特征,明确地形、气候对河流的影响,掌握分析河流水文特征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大自然的魅力,培养热爱大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日本气候特征及成因2.难点: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创新1.多媒体的兴趣教学。
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电影、录像、录音等媒体,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
学生同样可以站在讲台上做“老师”,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2.地理地图的直观动态演示。
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把课本上的死图变为活图,把繁图化为简图,把枯燥的文字转化为图像,既生动又形象。
这样学生会学得深刻,记得牢。
3.运用导学案促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构建高效课堂。
本节课的第一个学习内容《日本的地理位置》,我通过编制导学案预习导引部分,引导学生结合长大洲、区域学习方法自主完成该部分的学习,课堂上由学生展示交流,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积极参与意识。
学习成果的展示,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多媒体图片的放映,使学生兴趣盎然。
导学案提供的日本地形构成比例图及北京和日本的气候资料图,很好地完成了教材整合,提高了课堂的容量与效率。
第二部分: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及有效实施一、引入新课播放BBC 纪录片《地球奇幻之岛——日本》片段,简要介绍日本自然地理特征,感受人与自然的非比寻常的关系,领略日本的神秘,教师引导学生在感受到日本自然景观的神奇后要进一步探索这种自然环境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