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视角下的经济政策与经济法律
高考历史之古代的经济政策的演变
高考历史之古代的经济政策的演变一、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奴隶社会(夏商西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封建社会(秦汉——明清):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二、重农抑商1、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2、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3、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同外国的往来,而非完全禁绝。
清朝在广州设立十三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闭关锁国的影响: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但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国家的安全。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结果)特点: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集体耕作、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如何认识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农业尚处于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时期,人类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我国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分别是这一时期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典型代表。
四五千年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一些地区相继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原始社会逐步被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和生活所取代,私有制、贫富和贵贱分化、阶级和国家随之产生。
我国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和传说中的炎帝、黄帝、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商周井田制)(1)井田制的基本特点: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
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
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
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中国为例
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中国为例近年来,中国的制度变迁对于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影响。
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一直在不断进行各种制度改革。
这些改革旨在优化经济环境,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本文将以中国为例,探讨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挑战。
首先,制度变迁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起点。
通过引进市场经济机制和吸引外资,中国打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
这种制度变迁促使中国经济由封闭、低效的状态转变为开放、高效的发展模式。
同时,改革开放也为中国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制度变迁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
中国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
制度变迁为中国提供了更为开放和自由的发展环境,促进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产业结构逐渐从重工业向高科技、服务业转型升级。
这种变迁使得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得到提升,为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然而,制度变迁过程中也伴随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对于制度变革的适应和平衡问题。
制度变迁带来的巨大改变可能导致一些旧有的体制和机制无法适应新的发展需求。
比如,中国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能面临问题。
此外,由于改革开放的进程较快,一些制度上的漏洞和不完善也暴露出来。
这就需要在制度变迁中寻求平衡,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其次,制度变迁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并非一帆风顺。
由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复杂性,政策和制度的推行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磨合和实践。
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阻力和阻碍。
此外,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之间的差异也给制度变迁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因此,制度变迁需要有系统性、稳定性和协同性的特点,以便更好地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最后,制度变迁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需要在长期的视角中进行评估。
制度的变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进行长期的观察和评估。
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的关联
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制度变迁一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而制度的演变往往伴随着经济的发展。
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首先,制度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制度是指社会规范的总和,它规定了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方式和权利义务。
一个健全的制度体系能够提供稳定的法治环境,保障各方权益的公平与正义。
只有这样,经济主体才能在一个有序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生产和交易,推动经济的发展。
历史上,随着人类对自由、公正、权利保障等价值观念的认识不断深化,制度也在不断变革。
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再到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种种制度的变迁都彰显了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密不可分。
其次,经济发展对制度变迁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与突破,而这种创新与突破往往要求解放制度的束缚,促使制度变革。
例如,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要求解放农民,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土地所有权私有化,进而推动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
同样地,在当今信息时代,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等新技术的兴起,传统的商业模式和制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政府和各界人士不得不重新审视旧有的制度安排,制定更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制度。
这些变革正是经济发展带来的推动力。
同时,制度变迁也可以对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些理论家认为,制度的适应性和创造性变迁是经济发展的关键。
例如,一国的法律制度对外商投资的开放程度和发展环境至关重要。
如果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存在不稳定、不公正、不透明等问题,外国投资者很可能望而却步。
相反,一个有明确产权保护和契约执行机制的国家,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进而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此外,制度变迁还可以改善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市场竞争,从而创造更多的经济增长点。
正是因为这些制度变迁的积极作用,一些国家能够在短期内实现经济起飞,跃居世界经济强国之列。
中国法律转型的经济分析——一种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
经 学 研 究 济
中 国 法 律 转 型 的 经 济 分 析
一
种 新 制 度 经 济 学 的 视 角
潘 小 军
内容提 要
制度 变迁 理 论是 新 制度 经济 学 的一 个 重要 组 成部 分 , 是 , 制 度 变 迁理论 但 将
用 于 中 国 法律 转 型 的研 究 却 不 多 见 。 此 , 试 运 用 制 度 变 迁 理 论 解 释 中 国 法 律 转 型 问 题 具 因 尝 有 重 要 意 义 。 律 制 度 变 迁 理 论 对 中 国 法 治 的 启 示 有 : 先 , 家 在 法 律 制 度 变 迁 过 程 充 当 主 法 首 国 导 性 角 色是 不 具 有 成 本 收 益 优 势 的 。 此 , 律 制 度 变 迁 过 程 中 的 国 家 只 能 是 辅 导 性 力 量 。 因 法 其 次 , 律 制 度 变 迁不可 能进 行跳 跃 性地 发展 , 有 满足 周期 性和 阶段 性 变 迁才 可能 获得 成功 。 法 只
穷水 尽疑 无路 , 暗花 明又一村 ” 新景 象 。 柳 的 对 法 律 制 度 变 迁 的 经 济 解 释 , 克 思 就 曾 做 马 过 如 下 纲 要 式 的 表 述 :人 们 在 自己 生 活 的 社 会 生 “ 产 中发生 一定 的 、 然 的 、 以他们 的 意志为 转移 必 不 的关 系 , 同 他 们 的 物 质 生 产 力 的 一 定 发 展 阶 段 即 相适 应 的生产 关 系 。 些 生产 关 系 的总 和构 成 社 这 会 的 经 济 结 构 , 有 法 律 的 和 政 治 的 上 层 建 筑 竖 即 立 其 上 并 有 一 定 的 意 识 形 式 与 之 相 适 应 的现 实 基 础 。 质 生 活 的 生 产 方 式 制 约 着 整个 社 会 生 活 、 物 政 治 生 活 和 精 神 生 活 的 过 程 , 是 人 们 的 意 识 决 定 不 人 们 的 存 在 , 反 , 人 们 的 社 会 存 在 决 定 人 们 的 相 是 意 识 。 会 的 物 质 生 产 力 发 展 到 一 定 阶 段 , 同 它 社 便 们 一 直 在 其 中 活 动 的 现 存 生 产 关 系 或 财 产 关 系
浅谈经济法律与经济政策的关系
浅谈经济法律与经济政策的关系【摘要】经济法律与经济政策在推动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济法律约束着经济政策的执行,同时经济政策也指导着经济法律的制定和执行。
二者相互作用,形成了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经济法律与经济政策的协调性体现在它们共同为经济发展服务,并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和调整。
结论表明,经济法律与经济政策相辅相成,协同发展,共同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经济法律的完善性和经济政策的灵活性相结合,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体现了它们的共同目标和共同责任。
经济法律与经济政策之间的密切关系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经济法律、经济政策、约束作用、引导作用、互动关系、协调性、完善性、密切联系、相辅相成、协同发展1. 引言1.1 经济法律与经济政策的重要性经济法律与经济政策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济法律是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规范和约束的法律体系,旨在维护市场秩序,保护社会公平和正义,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政策则是国家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经济的健康发展。
经济法律的确立和执行对于经济政策的有效实施至关重要。
只有在法律的约束下,经济政策才能得到有效执行,市场秩序才能得到维护,经济活动才能有序进行。
经济法律也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法律基础,保障了政策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经济政策的引导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塑造了经济法律的发展。
一些重要的经济政策往往需要依托于相关的法律体系才能得以实施,促进经济改革和发展。
经济政策也会在实践中反映出一些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或者需要改进的地方,推动经济法律的完善和发展。
经济法律与经济政策之间密切联系,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只有在两者良好互动和协调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稳定。
1.2 经济法律与经济政策的定义经济法律是规范经济活动的法律体系,包括了各种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等文件,主要目的是规范市场经济活动,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制度变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制度变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自古以来就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制度变迁。
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革命,再到如今的市场经济体制,这些变迁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三个方面来探讨制度变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政治制度在制度变迁中扮演着核心角色。
政治制度的变革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
例如,近代中国在清朝末年遭受侵略和民族危机的背景下,孙中山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政府。
这一政治结构的变革改变了国家的经济激励机制,推动了农民和工人阶级的觉醒,为中国经济的起步提供了政治保障。
其次,经济制度的变迁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太平天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先后进行了农业集体化和国有化的经济改革。
这些经济制度的变迁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通过农业集体化,农民从个体经济转变为集体经济,从而实现了土地的优化利用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国有化则为国家的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和资源,推动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技术进步。
最后,社会制度的变迁也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社会制度的变迁不仅改变了社会的组织形式,还影响了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例如,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市场经济的推行改变了人们的生产观念和消费观念。
传统的封建制度被打破,人们开始注重个人利益和自由,这进一步激发了民众的创造力和创业热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制度变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不同的制度变革可能会在短期内带来一些困难和阻力。
例如,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存在的不稳定和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都对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但是总体来说,制度变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综上所述,制度变迁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政治制度的变革引领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经济制度的变迁为国家的经济起步和工业化奠定了基础,而社会制度的变迁则改变了人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创新和发展。
浅谈制度变迁对中国经济法的意义
部门 , 已成 定论 。
第二, 政府干预 , 以政府协调经济关系为基本 是 宗 旨的中国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强有力 的经济基础
和政治基础 。这一基础要强大于以私有制和市 民自
之初错误地选择了民法行政法经济政策的理论和第一政府运用经济和行政权力对经济的强有实践路径经济法的调整对象范畴调整方法与民力干预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特法行政法经济政策调整对象调整方法的混淆所色的核心内容以政府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产生体系混乱以及方法混乱而且至今仍在不同程制度变迁是当前中国市场制度变迁的主导模式
于强制性制度变迁。但是 , 诱致性制度变迁不能满 足一个社会制度安排的最优供 给。国家干预可 以补
收稿 日期 :06— l 6 20 0 一0
维普资讯
给制度供给的不足 ,制度创新来 自统治者而不是选 “ 民o[ 2 " ]政府在制度变迁中发挥着非常重要 的作用 。 3 3
实。其中, 以政府依法调控和管理市场经济为核心
内容的中国经济法 , 成为 中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
因此 , 在长期形成 的封建儒家文化和计划经济体制 的传统制度惯性力量的作用下 , 受公有制和共产党 执政的经济和政治基础 条件 的制约 , 中国市场经济 法制建设这一制度变迁 , 应该 以体现强制性制度变
迁模式特点 的经济法制度建设为近期模式 , 以体 而 现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式特点 的民商法为 目标模式。 从而中国经济法较之中国民商法 , 于当前 中国市 对 场经济法制建设 的作用更大。
制度变迁重要的是实现制度事 实的转变 , 无论
基本 内容之一 , 经济法的法律部 门是 中国法律体系
变更和替代 , 或新制度安排的创造 , 它由个人或一群 人, 在响应获利机会时 自发倡导 、 组织和实施。主体 以市 民为主 , 且以自发性为基本特征 , 诱致性制度变
制度变迁与当代经济法律模式的选择
( 南华 工商 学院 ,广 东 广州 50 0 ) 1 57
[ 要】社 会 制 度 结 构 及 其 功 能 的 变 迁 ,是 现 代 化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需要 制 度 体 系的 支 撑 与 规 范 。 中 国 制度 变 迁 诱 因和 路 摘
径 ,决定 了与之相呼应 的经济 法律模式 的选择。
而 进 行 的 自上 而 下 的制 度 变 迁 ,国家 和
亚当・ 斯密 在 《 国富论 》中指出 ,
因为制 度 非均 衡 ,即在 现有 制 度条 件 下 ,不 同主体获得 了与其 实力不相等 的
净 收 益 和 净 收 益 份 额 (汪 全 胜 ,
在 市场经济中 ,每个人所追求 的仅仅是
i d c me t n u eo e i si t n c a g . n u e n d r t f h t u i h n e a o t n t o
Ke r s i si t n l q i b i m; i i lw; c n mi w y wo d : n t u i a u l r t o e i u cv l a e o o cl a
内容和 目标模 式。因此 ,法律观念 的更 新推动着法 律制 度的变革 ,当代 中国正 经历着体制 改革 所引起的经济法律模式
变迁 。
下 ,经济行为 主体才会去 推动 直到最终
实现制度变迁 。林毅夫将 制度 变迁归为 两种类 型 :强制性制 度变迁与诱致性制 度变迁 。诱致性制度 变迁 指的是现行产 权安排 的变更或替代 以及 产权 安排 的创 新 ,由个人或群体在 响应 获利 机会时 自 发倡导 、组织 和实行 。与此相反 ,强制 性制度变迁指 的是 由政府命令 和法律引 入和实行 。之所 以会 发生制度变迁 ,是
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过去几十年间,随着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世界各国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探讨一些相关的案例和实证研究。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不同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会直接影响到市场的有效运作和资源配置。
例如,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对资源的控制和分配往往是中央集权和官僚体系的结果,市场无法发挥自由竞争的作用,导致经济增长缓慢且资源浪费严重。
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私有产权和市场竞争的引入使得资源可以更有效地配置,创新和创业活动得到了激励,经济增长也得以加速。
其次,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还体现在投资环境和企业发展的角度。
一个稳定、透明和法治化的制度环境有助于吸引国内外投资,促进企业的发展。
例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力打造了一系列吸引外资的政策措施,并积极推动法治建设,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并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相反,在政治动荡和缺乏法治保障的环境中,企业可能面临政策的不确定性和法律风险,投资者的信心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另外,制度变迁还对社会公平和经济不平等问题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制度变革通常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加速,但也可能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
例如,转型期间出现的国有资产私有化和市场化改革,往往使一些原本依赖政府资源的人群面临生计困境。
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通过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再分配机制来缓解社会不平等,为弱势群体提供公平和机会。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还有一系列其他影响。
例如,政府行为的规范化和透明度,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化,都有利于提高政府的效能和公共服务的质量。
此外,制度的稳定和可预测性有助于提高企业家的信心和创新投资意愿,从而推动经济的创新发展。
同时,制度变迁也会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社会道德等重要议题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涉及到市场的有效运作和资源配置、投资环境和企业发展、社会公平和经济不平等等诸多问题。
法律制度变革与经济发展
法律制度变革与经济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法律制度不断进行调整和变革,与此同时,经济也在不断发展。
法律制度的变革与经济的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法律制度变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对法律制度的需求。
首先,法律制度的变革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法律制度需要跟进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例如,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法律制度并不完善,无法满足市场经济的要求。
为了推动经济的发展,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法律改革,如商法、外商投资法的制定和修改,意在为经济活动提供更加稳定和可靠的法律保障。
其次,经济发展对法律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中各种经济活动层出不穷。
这就要求法律制度能够及时跟进,为经济发展提供切实的保护和监管。
例如,在互联网经济兴起的背景下,有关网络安全、电子商务等领域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完善和更新,以应对新兴的经济形式和模式,维护经济稳定和发展。
其次,经济发展与法律制度的变革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一方面,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律制度提供合理、稳定的保护,以确保商业行为的公平和有序进行。
只有有良好的法律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也推动着法律制度的变革。
例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加剧,跨国经济活动不断增多,为了更好地管理和调控经济,各国纷纷加强了法律系统的建设和完善,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变化。
最后,法律制度变革与经济发展之间还存在一定的挑战和困难。
一方面,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变化,法律制度的调整和改革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这对法律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法律制度需要与不同的经济模式和形态相适应,这对于法律的制定者来说也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综上所述,法律制度的变革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
法律制度的变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和保护,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经济和社会变迁下的经济法、经济法治与经济法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史际春教授访谈
其对经 史: 问责 制是 一 种 法治 的机 制 和载体 。法 治 当然 而动全身。规划和产业政策作为蓝图和指引 , 不能 满足 于 “ 有法 可 依 ” 仅有 立 法或 纸 面上 的规则 是 济 的调控 和主导 不 如财 政法 那 么 具有 刚性 和 直接 性 , , 远远不够的 , 形式上的规则和程序需要为其注入法治 而且其 实 现也需 要 财政 的 配合 和支 撑 。国家 的收支要 的精神和灵魂 , 包括公平正义 、 诚实信用 、 利益不得 冲 由人 民决 定 , 就 将 财 政 决 策 上 升 到 宪 政 层 面 , 这 财政 突 、 人可 被 问责 、 产 权 神圣 、 失 责任 等 。将 这 些 法本身即具有宪政暨“ 人 财 过 经济宪法 ” 的性质 , 财政 的执行 精神和价值凝聚成社会共识 ,在我们现行 的立法 、 司 层面和相应 的各种制度则主要属于经 济法范畴。 法 和行政 制 度 之 上 , 有 望 构 建 起 法治 国家 、 治 社 才 法 实事求是地阐明财政法作为经济法 “ 龙头法” 的 地位及其“ 经济宪法” 性质 , 并不会降低反垄断法的地 会 。比如 法治 要求 正 当程序 , 法 定 的程 序未 必 就 是 而 必 正当程序 , 实践 中经常发生主管、 主持法定听证的人 位 和应 有 的作 用 。实 行社 会 主义 市 场 经 济 , 须 由市 财 规 根本 不想 听取 人 民意 见 , 证 会走 过 场 的现 象 , 不 场 在 资 源 配 置 中发 挥 基 础 性 作 用 , 政 、 划 和产 业 听 就 是 正 当程 序 ; 反 , 法 律并 无 规定 的情 况 下 , 当 角 政策等政府调控监管都要立足于市场 , 相 在 担 注重利用市场 色 的人 自觉或 被 动地 召 开各 种 专家论 证 会 、 害 方 听 机制和培 育市场 , 利 服从促进 自由竞 争、 维护公平竞争 证会等 ,在虔诚地 听取 民意的基础上科学地集 中民 的 要 求 , 不 是 以行 政 手 段 任 意损 害 市 场 机制 , 扰 而 干 如 意 , 无 疑 是 正 当 程序 , 就 是 法 治 。 不认 识 到 这 一 市场 的运 行 和作 用 。 能把 握好 政 府 主导 与市 场基 础 则 也 性作 用 之 间 的辩 证 法 , 则将 是 中国社 会 主 义 市场 经 济 点, 我们 就会在 法 治 的道路 上 多走 弯路 。 缺乏 法 治 的主 流价 值 , 盾 、 矛 疏漏 、 后 、 前 、 滞 超 不 和经 济 法之 大幸 。 当的立法 和规则 就 得不 到梳理 , 无法 公 正适 用 ,错 法 “ 采访人 : 1 年 您还有一篇 重量级文章 ,是您和 2 0 0 法 ” 会越 来越 多 。限 于主 客观原 因 , 就 立法 或规 则 制订 位博 士生在《 法学研究》 上发表 的《 竞争政 策: 经验 一 提 竞 者 主动 纠错 的几 率 很小 , 因而 纠正 错法 的根本 途 径 是 与 文本 的 交织进 化 》 文 , 出“ 争 法的 文 本 交织 于 确保 在 民主 和法 治 的框 架 下集 中民意 , 依靠 主流 民 竞争政策 的动态经验 , 并 不仅构成政府调控 、 监管经济 意对立法者 、行政执法暨司法者形成强有力的约束 , 的 实践 理性 , 而且 反 映 出我 国 国 家战 略 发展 进 程 中 国 令错法 形 同虚设 并 得 以纠正 。 合乎社 会 整体 及长 远 家 治理模 式 的 变迁” 在 人 们的 印 象 中 , 策与 法律似 而 。 政 利益的主流民意的形成 , 最终有赖于政府与民众 以及 乎 存 在 冲 突 , 至 互 不 相 容 , 的观 点 引起 了强 烈反 甚 您 民众 内部 的充 分 沟通 、 谈 和博 弈 以形 成包 括 现 代 法 响 , 是基 于怎样 的考虑 ? 商 这 治理念 在 内的社 会 主流价 值 观 。 史: 在现代法治条件下 , 政策与人治渐行渐远 , 已 采访人 : 如 您所言 , 诚 只有 在根 本 上具 备 了适 当 然成 为 法 的纲 领 和指南 , 呈 现 出法 与 政 策 融合 的趋 且 的 法治理 念和 主 流价 值 , 应 的制度 才 能 真 正发 挥 效 势。之所 以在法治条件下仍需要政策 , 相 其根本原 因可 果。我 们 觉得 也 正是 因为 您这种 高屋 建 瓴 的视 角 , 才 以用 一 句 老话 以蔽 之 : 徒法 不 足 以 自行 。如果 把 “ ” 法 产 出 了众 多新 颖 而 独特 的观 点 。 比如 2 1 0 0年 您 与 一 简单 地 理 解 为 法律 条 文 , 么 在 任 何 国家 , 条 都 是 那 法 位 学者在《 中国法学》 上发表文章 , 出“ 提 财政 法是 经 多如 牛 毛 , 且充 斥着 矛 盾 、 复 、 重 缺漏 和 错 误 ,依 法 办 “ 济 法的 ‘ 头法 ” , 龙 ’引起 了学术界 的关 注和讨 论 。 事” 无从进行 , 强行 为之又必然会 回到随意 、 武断 、 无 史 : 财 政 法 是 经 济 法 的龙 头 法 , 不是 主 观 臆 理 的 人治状 态 去 。因此需 要有 适 当 的法 理念 作为 法 的 说 并 造, 而是 对 中外客 观现 实 的观 察 和总结 。经 济法 是 公 灵 魂 , 以适 当 的政策 为 法把 握 方 向 、 立 行 动 章法 , 确 这 私交 融 的法 , 论 从 其 产 生 还 是 内 涵 、 延 都 离 不 开 样 , 法 、 法 包括 司法 才 能合 乎 社 会 大 多数 人 的长 无 外 立 执 经 济和 公共 管 理 也 即市 场 和政府 这 两个 要 素 。 因此 , 远利 益 , 到一 种善 治状 态 。 过适 当 的政策 , 达 通 可将 庞 作 为经 济法 的龙 头法 ,应该 能 够统摄 政 府 和 市场 , 引 杂 、 漏 、 疏 相互 冲突 的法 条 梳 理 清 楚 , 芜 存菁 、 遗 去 拾 领这 两者 。 一直 以来 , 反垄 断法 被称 为 “ 经济 自由的 宪 补缺 , 以利 法 的公 正适 用 , 动法 的与 时俱 进 。因此 , 推 法”“ 、 自由企业 的大 宪 章 ”经 济 法 的 “ 头法 ” 但反 在 法 治条 件 下 , 策与 法 并 非 不 兼 容 , 且 成 为 法所 、 龙 , 政 而 垄断法的功用是修复市场机制 , 就此而言它与 民商法 不可 或 缺 的要 素 , 策 也 被纳 入法 治 轨 道 。由于 公共 政 样 是市 场 经济 的基 础 性 法 律 , 即使 在市 场 经 济发 达 管 理 的广度 和 深度 空前 , 承担公 共 管 理 职 责 的主 体 时 国家 也不是 “ 济宪 法 ” 者经 济法 的 “ 头 法 ” 经 或 龙 。就经 刻面对着复杂万变 的经济社会情势 , 必须像企业 C O E 济整体布局和统筹协调 、矫治优胜劣汰的副作用 、 那 样 具有 自由裁 量权 , 律 及其 条 文 愈 益 获得 专 业技 提 法 供公共 产 品 和准公 共 产 品 、 拾道 德危 险集 中爆 发 的 术 、 济 和社 会秉 性 , 普遍 获 得 了政 策 性 、 括性 和 收 经 法 概 后 果 等 而 言 , 有 赖 于 政 府 的 积 极 能 动作 用 , 都 自由 的 授 权 性 特 征 ; 策 制 订 和 实施 则 不 能 主 观 任 意 , 激 政 其 交易和竞争 、 反垄断都是无济于事的。现代国家 的财 励和约束必须与问责制相衔接和融合 ; 政策与法在渊 政 早 已不 是 “ 的 家 政 ” 民主 、 治 的财 政 成 为 现 代 源 上也 不断 趋 同 , 朕 , 法 纳入 同一个 体 系之 中。 国家及其经济的基石 ,国家依托财政承担经济职能 , 采访人 :对 于 经济 与社 会 改革 中 的热 点 问题 , 您
新农村建设中的经济法制度创新
新农村建设中的经济法制度创新作者:任微微来源:《新校园(下)》2015年第02期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的重要政策目标之一,其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自然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它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提出了新的研究命题。
其中,在法学研究领域主要是经济法的制度和理论的创新。
由于新农村建设是当代中国的一场伟大的制度变迁,因而关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经济法创新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新农村建设与经济法制度创新:从经济政策到经济法律1.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历程中的“重政策、轻法律”在农村经济建设的问题上,我国历来有“重政策、轻法律”的传统,从“十一五规划”出台以来,各界媒体都对新农村政策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但主要关注点都集中于“政策内容的解读”以及“政治意义的阐释与重述”,而对于新农村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等法律却鲜有媒体关注,更无所谓从专业的角度来探讨是否需要对相关法律进行改革。
2.新农村建设中“政策法律化”的经济法制度创新思路一是农业经济政策目标和纲领的法制化。
二是农业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法制化。
三是农业经济政策责任机制的法制化。
二、新农村建设与经济法制度创新:从强制变迁到诱致变迁1.经济法制度变迁的传统模式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政府主导性相对应,我国经济法建立和发展的历程也体现了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特点。
但是,新农村经济建设背景下的经济法制度变迁模式不应局限于强制性变迁。
首先,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历程中许多制度创新最初来源于农民个体或群体,此后才为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立法所肯定。
比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最初就是农民群体所推动的,政府反而是该制度变迁的追随者。
此外,农村地区还存在着在长期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自发形成的经济秩序”,以及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成员集体商议而建立的经济关系调整规则,这些规则广泛涉及农村市场秩序调整、农村民间金融信贷担保规则、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农村集体劳动与收入分配方法、农村集体生活保障机制等问题。
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繁荣和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而制度变迁则是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本文将探讨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分析不同类型的制度变迁在经济领域中所带来的影响。
一、制度的定义及其对经济的重要性制度是指在一个社会或组织中,为了达成共同目标,而共同制定的规则、程序和约束。
制度不仅仅指法律法规,还包括政府机构、经济体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规范。
制度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供经济交易和合作的基础:制度规定了市场经济中的契约制度,保护产权和促进合作,为经济交易提供了稳定和可预期的环境。
2. 确定资源配置和决策规则:制度确定了经济资源的配置方式和决策规则,引导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3. 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良好的制度环境能够鼓励创新和技术进步,激发企业的竞争力和创造力,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二、制度变迁的概念及分类制度变迁是指社会制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变和变化。
由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人们对旧制度的不满或者新理念的出现,都会引发制度的变迁。
制度变迁可以分为两类:1. 渐进式的制度变迁:是指制度改革和演变的渐进过程,主要通过调整和改革现有制度,逐步实现制度的变革和完善。
渐进式的制度变迁通常具有较低的冲击和风险。
2. 革命性的制度变迁:是指通过革命、社会运动或重大政治事件来推动制度的彻底变革。
革命性的制度变迁通常会带来较大的冲击和不确定性。
然而,一旦成功实施,它可能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发展机遇。
三、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改善投资环境:制度变迁可以消除政治不稳定和法律不确定性,提升投资环境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投资。
2. 促进市场化和自由贸易:制度变迁有助于推动市场化和自由贸易的发展,降低市场准入壁垒,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国际间的贸易合作。
3. 激发创新和企业竞争力:制度变迁可以改革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鼓励创新和技术进步,激发企业的竞争力和创造力,推动经济的创新发展。
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
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近年来,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
然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中国制度的不断变迁与创新。
制度变迁是指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中,一些规则、法律、习俗等的改变和调整。
本文将探讨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互动关系。
首先,制度变迁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实行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一体制的确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吸引了国内外的投资,并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中国逐渐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保障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发展。
其次,经济发展也推动着制度变迁。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法制建设和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经济法律法规和改革方案,以保护市场主体权益,维护市场秩序。
与此同时,社会对于法治建设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中国政府通过加强反腐败工作,加强司法体制建设,以及推进信息公开等举措,不断优化改善制度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此外,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之间还存在互动关系。
经济发展为制度变迁提供了动力和条件,而制度变迁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和引导。
例如,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人民群众对于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中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
这些制度的建立,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总之,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是紧密相连的。
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进程。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还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继续加强制度建设和改革创新,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以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引言:经济发展是每个国家和地区都追求的目标之一。
然而,在实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制度变迁起着重要的作用。
制度变迁是指一个社会、国家或组织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政治、经济和法律等手段进行的体制、机制和法规的改革和调整。
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本文将探讨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其中的一些具体案例。
第一部分:制度对经济的框架制度是规范社会组织和人的行为的一系列规则和机制。
经济发展需要一个稳定而明确的制度框架,以确保所有参与者遵循共同的规则。
在这个框架下,企业可以自由创新、投资和竞争。
如果制度规则模糊不清、篡改或不完善,经济活动将受到限制,影响经济的长期增长。
第二部分: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 制度的完善制度变迁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制度环境。
例如,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减少企业税负和个人所得税,可以激发经济活力,提高创新和投资的积极性。
此外,改革市场准入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可以鼓励更多企业参与竞争和创新,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
2. 制度的创新制度变迁也可以为经济发展带来创新。
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可以促使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例如,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在上世纪末的时候,引入了市场经济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
3. 制度的稳定制度变迁需要在稳定中实现。
经济活动需要一个稳定的制度环境来预测和计划未来。
如果制度频繁变动或不稳定,企业和个人的投资意愿会受到影响,从而制约经济发展。
因此,制度变迁需要适当的时间和序列,以确保其稳定性与经济发展的需求相匹配。
案例分析:1.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于上世纪末实施,该政策在制度层面引入了市场经济的原则。
这一政策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不仅吸引了国内外的投资,而且为中国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
中国的制度变迁使得经济增长率超过了很多发达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
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近年来,制度变迁对于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制度是一种社会组织的规范,它决定了资源的配置和利益的分配方式。
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而制度则是经济发展的基石。
本文将探讨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现代制度要素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一、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制度变迁是一种社会演进的过程,通常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市场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这种变迁常常伴随着社会矛盾的解决和结构的重塑,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制度变迁对资源配置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而市场机制的运行取决于制度的规范和保护。
如果制度变迁能够推动市场的竞争机制形成和完善,那么资源的配置效率将大大提高,对经济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制度变迁对利益分配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需要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来保障人民的福祉。
制度变迁可以促使利益分配制度的改进和完善,从而减少社会不公和经济不平衡现象的发生,提高社会的稳定性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再次,制度变迁对经济创新和科技进步产生积极影响。
制度的变革通常会带来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利益分配的公平,这将激发人们的创新意识和创业动力。
只有在公平有序的制度环境下,人们才愿意投身到创新和科技领域,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现代制度要素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制度要素是制度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制度的有效性和可持续的发展。
现代制度要素的重要性在于它们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推动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动力。
首先,法治是现代制度要素的核心。
法治是保障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和规则,它能够减少政府的干预和不确定性,为市场参与者提供可靠的保护。
只有在法治环境下,市场经济的秩序才能得到维护,经济发展才能实现长久稳定。
其次,市场机制是现代制度要素的重要构成。
市场机制能够通过供求关系和价格自由形成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
它能够引导资源流向最需要它的地方,激发经济的竞争活力,促进创新和进步。
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近几十年来,许多国家都经历了各种形式的制度变迁,这些变迁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制度是指一系列规章制度、法律法规以及规范行为的准则,它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本框架和规则,同时也影响了企业经营环境和市场秩序。
本文将探讨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以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例进行分析。
一、促进市场化经济发展制度变迁可以促进市场化经济发展。
在计划经济时代,经济活动主要由国家计划和指导,市场资源配置能力受到限制。
然而,随着制度变迁的进行,市场经济的原则被引入,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
通过放宽对经济领域的控制,鼓励民营企业发展以及加强市场监管,制度变迁为市场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以中国改革开放为例,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实行了一系列开放政策和市场化改革举措。
特区成立和外商投资法的出台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中国市场,促进了国内外资本的快速流动和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
通过市场化的经济机制,中国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市场活力逐渐释放,民营企业蓬勃发展。
二、促进经济效益提升制度变迁对经济效益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市场经济下,制度的变迁使得资源配置更加灵活高效,促进了企业的竞争和创新。
制度的完善和优化可以创造更好的经济环境,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发展。
同时,制度变迁还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政府干预和行政成本,提高经济主体的利润水平。
三、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制度变迁对产业结构优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改革开放和市场化改革,国内企业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外商投资也促进了技术和管理的引进。
这些变迁促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促使传统产业升级转型,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
例如,在中国,制度变迁促使农业产业向农业机械化、精细化转型,推动制造业从低端产业向高端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加快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如互联网、新能源等。
四、促进国际合作与竞争制度变迁也对国际合作与竞争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方经济学中的制度经济学与法律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中的制度经济学与法律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中的制度经济学与法律经济学是两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制度经济学关注经济制度及其对经济行为和发展的影响,而法律经济学则研究法律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及其效果。
本文将分别介绍制度经济学和法律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并探讨它们在西方经济学中的重要性。
一、制度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制度对经济行为和经济性能的影响的学科。
经济制度是规范和组织经济活动的规则和机制的总称,包括法律、法规、契约、规范以及社会习俗等。
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制度的性质和质量决定了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以及市场机制的运行效果。
因此,制度经济学关注经济制度如何影响资源配置、经济增长、市场成员行为等方面的问题。
在制度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制度变迁。
制度变迁指的是制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制度变迁可能源于政治、社会和经济的变迁,它可以是演进的也可以是革新的。
制度变迁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制度如何形成、改变和影响经济发展。
此外,制度效应也是制度经济学关注的焦点之一。
制度效应指的是经济制度对经济行为和结果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通过研究制度效应,可以评估不同经济制度对经济运行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提出优化和改进经济制度的政策建议。
二、法律经济学法律经济学是研究法律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及其效果的学科。
法律是社会规范的一种形式,它的制定和实施对经济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法律经济学旨在揭示法律如何影响资源配置、市场效率和个体行为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
在法律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法律制度。
法律制度是一个包含多个法律规则和规范的系统,它建立了一系列的权利和义务,用于指导个体和组织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
法律制度的有效性和适应性是法律经济学研究的重点。
法律经济学还关注法律的实施和执行对经济行为的影响。
通过分析法律的合规成本、制裁效果等因素,可以评估法律对经济活动的约束力和促进力。
三、制度经济学与法律经济学的关系制度经济学和法律经济学都关注经济活动所依赖的制度和规范,它们在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有着一定的重叠与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度变迁视角下的经济政策与经济法律传统理论界对于政策与法律关系的探讨多数集中于研究政治和法律之间的界限,进而将这种界限的明晰度作为区分人治与法治的重要标准,此类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去。
[1]而目前学界对于经济政策与经济法律关系的研究并不多见,一是因为学界认为对经济政策与经济法律的关系的研究就是对政治与法律的界限的研究,已经属于”陈词滥调”式的过时研究;二是因为多数学者研究的范式依然停留在概念法学派的抽象比较逻辑的研究范式,因此很难有独到创新的研究成果。
笔者认为,经济政策和经济法律两者之间的关系固然脱离不了政治与法律两者关系的缩影,但是这种从定义出发,结合表现形式、特点、对象、制定主体等多个方面进行比较的形式逻辑的研究方法,就对经济政策与经济法律两者关系的研究而言,很难再有新的突破。
但是如果从制度变迁的视角来审视两者之间的关系,便能有很多新的发现。
因为经济政策和经济法律本身同属于经济制度的规则部分,两者对于经济制度变迁的推动的关系是不同的;与此同时,两者在推动经济制度变迁的过程中也必然存在一个相互协同的关系,这也是值得探究的。
因此,笔者将在明晰经济政策与经济法律两者定义的基础上,从制度变迁的视角来分析经济政策与经济法律两者对于经济制度变迁的推动作用以及在制度变迁过程中两者内部的协同关系。
一、经济政策与经济法律的界定就笔者在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上搜集到的关于经济政策与经济法律关系研究的资料来看,多数学者的论文一开始就是对两个概念进行比较分析,但是却没有对于两者概念准确明晰的界定,读者咋一看逻辑清晰论证充分,可是细心一想,却发现这样的比较研究缺乏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缺乏经济政策与经济法律的定义。
因此,笔者为了避免犯类似的错误,首先探讨一下经济政策与经济法律的定义。
(一)经济政策经济政策(economic police),也被称为国民经济政策,属于政策的一种,是政府有意识的去解决各种经济问题的行动指南,”经济政策集中地反映了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意志,国家通过各个不同层次的经济政策的贯彻、实施,来指导、调控或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引导着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现既定战略目标。
”[2]它本质上是政治领域的决策在经济领域的实施,因为它的产生变更以及终止均是政治活动的产物,但是它不同于一个国家的立法活动,虽然立法活动本质上也是政治活动的产物,但是立法活动与政策相比有一个最大的区别:立法权属于代议制机构,而政策的制定权属于政府。
由此有学者将经济政策理解为”国家在政党和各个利益集团的压力下所采取的经济行动,是国家或政府的经济意志的体现。
”[3]这种理解从历史的考察来看,是正确无疑的,因为近代国家的经济政策起源于欧洲各国,欧洲各国是典型的三权分立的代议制政府,因此从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划分来理解经济政策和经济法律本身并无大碍,但是就中国特殊的政治体制而言,这样的定义明显脱离了实际。
笔者认为,鉴于中国经济调控手段之一的经济政策制定主体不限于政府,往往还有以各级党委、人大、各种社会团体乃至村民集体自治组织名义的形式作出的经济政策,因此不能简单的从制定主体来定义经济政策,即使勉强的对中国特色的经济政策进行了定义也是徒劳的,因为无法涵盖所有的经济政策的外延,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将经济政策理解为除了我国经济法律以外的各种公共意志对经济领域进行调控的各种表现形式,包括规范文件,会议指示,领导讲话等。
而相对而言对经济法律的定义却是可以明晰的。
(二)经济法律经济法律(economic law),简而言之,就是我国在经济领域的法律法规,客观表现为有权机关通过严格的立法程序所确立的各种法律文件,其中包括人大立法权和行政法规制定权这两种权力的主体所制定的经济法律法规,其余不具有法律法规制定权的主体所制定的对经济领域进行调控的规范性文件都属于经济政策的范畴。
当然,对于经济法律的理解还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来进一步展开:1、从部门法的划分角度来看,经济法律作为我国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门法,是国家宏观调控市场经济的重要手段,主要是指国家颁布的调控市场经济关系的各种经济法律规范的综合。
2、从法律学科的划分来看,经济法作为一门新兴的法学学科,与经济政策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
但两者有着鲜明的区别:经济政策往往采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经济学分为规范经济学和实证经济学,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价值判断,而经济政策离不开价值判断,这正是经济政策对于国家经济生活的意义所在。
对于经济政策而言,效益是最大的价值目标,经济学的理论尤其是公共政策理论是其基础。
经济法是法律的重要部门之一,以公平正义为首要的价值目标,而经济效益则是第二位的,它由法学理论为基础。
[4] 二、经济政策对经济制度变迁的意义经济政策作为经济制度的规范部分,自身的发展必然推动的经济制度的发展,于此同时,经济政策的实施也将作用于经济制度的事实部分,通过经济事实的自身发展进一步促进经济制度的发展。
因为经济制度可以理解为两个层面:首先,经济制度是由规则组成的。
奥尔森指出,所谓制度,无非是形形色色的法律和组织安排以及经济政策,是”确定个人、企业、家庭和其他决策单位作出行动路线选择的选择集的规则和行为准则”[5]。
其次,经济制度是客观的社会存在,制度是由一套机构来实施的所面对的客观实在,”制度是社会生活的实体,而不仅仅是界限。
”[6](一)经济政策自身的发展推动着经济制度的形成和变迁经济政策可以被视为经济制度的一部分,作为制度的规则部分,其自身的发展也属于经济制度自身发展的一个方面,由于政策的效果具有迟延性,”许多研究表明,在做出货币政策变动的6个月之内,这种变动对总需求的影响很小。
”[7]因此,经济制度的变迁的初期是规则部分的变迁。
(二)经济政策的实施对经济事实进行能动作用,最终促进经济制度的变迁经济政策对于经济制度有着巨大的能动性,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实施是通过对经济制度施加影响而达到的。
西方国家采取对经济加以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才促使资本主义国家改变了自由市场制度的经济制度。
我国在1984年由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是以政策的方式对经济制度加以改革的典范。
这一政策的实施,促使我国的计划经济制度向市场经济制度过渡。
三、经济法律对经济制度变迁的意义经济法律与经济政策一样,也同属于经济制度的规则部分,其对于经济制度的变迁的影响也是从规则和事实两个层面进行。
但是和经济政策有所不同的是,经济法律在规则层面上的影响要更加直接,在事实层面上的影响相对而言要相对滞后,但是比较稳定。
(一)经济法律的发展体现为经济制度的发展经济法律可以说是属于经济制度的一部分,经济法律的发展体现为两种,一种是规则主导型的发展,即经济法律体现的是未来经济制度的改革方向,国家希望通过经济法律制度的变迁来引导经济事实的发展;另外一种则是事实体现型的发展,即作为经济制度规则的经济法律的形成、性质是由经济制度事实制约和决定的,法律从来都是对经济生活的反映,经济法律更不例外。
(二)经济法律对于经济制度有着推动力国家作为制度主体通过经济法律和经济政策来贯彻对经济生活的意志,最终影响经济事实的变迁。
在法治化程度日渐增强的中国,经济法律制度对于经济事实的影响力必然不断增加,法律不仅仅是对现行制度的固定化,不仅仅是现存社会各种利益集团的博弈结果,它同样被有效的加以利用而形成规则对制度事实发展的促进或阻碍。
[8]四、制度变迁视角下经济政策与经济法律的协同经济制度的变迁,以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角度来看,根本上是由经济事实所决定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经济制度规则部分的演变对于经济事实的发展的推动,我们也必须看到,经济政策和经济法律本身作为经济制度规则部分往往体现了经济制度变迁的总体目标。
因此经济政策与经济法律在经济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客观经济规律和经济事实,发挥经济政策灵活及时的优点和经济法律稳定有效的长处,彼此协同配合,促进经济制度的良性变迁。
任何脱离了经济事实的规则变化只能导致制度变迁成本的增加,对经济法律和经济政策而言,它就会成为”坏的法令”“恶的决策”而被历史所淘汰。
事实上,经济政策、经济法律与经济制度三者之间是血肉相连的。
制度应当被理解为规则与事实的统一体。
经济制度的变迁所追求的是实现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有效促进,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交易费用的降低,同时实现制度的稳定化和公平正义的价值观。
而制度的变迁首先是经济政策的推动,进而通过经济法律来实现制度的规则化和稳定化。
[9]经济法律作为经济制度变迁的表现之一,既是经济制度变迁的动力,更是使制度变迁规范化的重要手段,邓小平曾说过:”经济体制改革的各个方面的目标和任务,都主要靠经济法律来实现和完成”,强调的就是经济法律对于经济政策的规范作用和对于经济制度变迁的保障功能。
与此同时,制度规则的变迁也必须尊重经济事实,因此经济政策与经济法律又要受到经济制度的制约。
从我国经济制度改革的变迁实际来看,经济政策要在经济法律的制约下由政府部门来实施,体现的是法律对于行政权的限制。
现代经济体制,不能仅仅强调国家对于经济的干预,更应该强调国家依照法律来实现对经济生活的调控与参与,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注重个体权利、特殊意志与公共利益、普遍意志的协调,”公有社会的理想应当这样界定和实现,以便于加强而不是削弱个人自治的意义以及使个人自治与权威彼此相容”。
[10]因此,在经济制度的变迁过程中,国家的经济政策应当在经济法律的法律制度内运行,经济政策与经济法律的协同作用,最终实现经济制度变迁的目标,实现依法治国、依法调控经济的理想。
参考文献:[1]付子堂等.法理学进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280.[2]郝云宏等.简论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学[n].经济学周报,1987-12-13.[3]野尻武敏,百百和等.经济政策学[m].魏杰等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4]萨缪尔森,诺德豪斯. 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9-10.[5]d.w.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m].陈郁,郭宇峰,汪春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6]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对制度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15.[7]曼昆.经济学原理(下册)[m].梁小民,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8]汪丁丁.近年来经济发展理论的简述与思考[j].经济研究,1994,(7)[9]邓峰. 经济政策、经济制度和经济法的协同变迁与经济改革演进[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2)[10]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m].吴玉章,周汉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4.作者简介:陈杰(1981-),男,江苏启东人,江苏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江苏启东市人民法院助理审判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