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金融(1) 5

合集下载

财政与金融课件(完整版)

财政与金融课件(完整版)
平衡项目是一国对外经济交往中的净 差额,包括错误和遗漏、储备资产增 减等子项目。
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各国政府为了处理国际经济交易而达成的规则、安排和制度,以 及由此形成的不同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国际经济和金融的稳定与发展,主要任务是解决国 际间货币支付、资金融通和外汇汇率等问题的安排。
04
财政政策工具与实践
税收政策工具
税收政策工具的定义
税收政策工具是指政府通过调整税收政策来达到特定经济目标的 手段。
税收政策工具的种类
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等。
税收政策工具的作用
税收政策工具的作用在于调节经济活动,促进经济增长,实现社 会公平和财政收入最大化。
政府支出政策工具
政府支出政策工具的定义
政府支出政策工具是指政府通过支出计划和项目来达到特定经济 目标的手段。
政府支出政策工具的种类
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社会福利支出、教育支出、卫生支出等。
政府支出政策工具的作用
政府支出政策工具的作用在于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促进社会 发展和民生改善。
债务政策工具
债务政策工具的定义
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国际储备货币、汇率制度、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等。
国际金融市场与机构
国际金融市场是指各国之间进 行各种金融交易和资金融通的 市场,包括外汇市场、证券市 场、衍生品市场等。
国际金融机构是指从事国际金 融业务的金融机构,包括国际 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亚 洲开发银行等。
国际金融机构的主要职能是提 供资金支持、促进国际合作与 协调、维护国际金融稳定等。
金融市场定义
金融市场是资金供求双方借助金 融工具进行交易的场所。

第五章财政与金融

第五章财政与金融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五章财政与金融
5.2 流转税类
2.营业税的征收对象和范围
营业税的征税对象是提供应税劳务、销售不动产、转让 无形资产。应税劳务是指属于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 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娱乐业、服务业税目征收范 围的劳务。单位和个体经营者聘用的员工为本单位或雇主提 供的劳务,不属于营业税的应税劳务。
第五章财政与金融
5.1 税收概述
4.纳税环节
纳税环节是税法上规定的纳税人在征税对象流转过程中 应当缴纳税款的环节。一般是针对流转税而言的。一个税种 按其在商品流转的多个环节中选择纳税环节的多少,形成一 次课征制、两次课征制和多次课征制等不同的课征制度。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五章财政与金融
5.1 税收概述
第五章财政与金融
2020/12/11
第五章财政与金融
5.1 税收概述
5.1.1税收概念及特征
税收是一个古老的财政范畴,税收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 生,并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税收是各国财政收入的最主要 形式,在现代社会,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一般都在90% 以上。2007年,我国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88. 9%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五章财政与金融
5.2 流转税类
4.减免规定
由于增值税采取多环节多次征收的办法,上一个环节减 免税款,下个环节就会减少抵扣,多缴税,因此,增值税的 优惠主要采取最终产品免税的办法。个人纳税人销售额未达 到起征点的免征增值税。增值税起征点的幅度规定如下:销 售货物的起征点为月销售额2 000-5 000元;销售应税劳 务的起征点为月销售额1 500-3 000元;按次纳税的起征 点为每次(日)销售额150 ~200元。此外,对农业生产者销 售的自产农业产品、销售和进口的计划生育药品和用具等九 项内容规定了免税措施。

(中职)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第一部分——财政篇教学教学课件高教版(共57张PPT)

(中职)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第一部分——财政篇教学教学课件高教版(共57张PPT)
2.财政收入的相对量。财政收入相对量指标主要有财政收入占 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占国民收 入(GNI)的比重和人均财政收入等
第二节 财政收入规模
三、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1.经济技术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是决定财政收入规模的基础。
从推动经济想一发展的因素经看济,技改术革进以步来的我提高国起财着政关收键入的作规用模。 2.收入分配想政策和制度的因发素展。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3.其他因素。 (1)价格因素。 (2)特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环境因素。
第三节 财政收入原则
财政收入原则是指国家取得财政收入应遵循的基本方针和指导思 想,或称总政策。
1.发展经济、广开财源的原则。所谓“发展经济,广开财源”是 指政府筹集财政资金必须从发展经济的角度出发,扩大财政收入的来 源。
2.利益兼顾原则。所谓“利益兼顾”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 件下,国家在制定财政收入政策和组织财政收入的过程中,除了筹集财 政资金,同时还应当注意协调国家、单位和个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第一节 财政的概念
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品分配所形成的政府经济活动,并通过政 府经济活动使社会再生产过程相对均衡与协调,实现社会资 源优化配置、社会收入公平分配以及国民经济稳定与发展 的内在职能。
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 2.财政分配的对象是一部分国民收入。 3.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4.财政分配的手段是依据国家权力。
公共财政的理论基础是公共产品和市场失灵理论。
第二节 公共财政理论
一、公共产品
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2.消费的非排他性。 3.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 4.提供目的的非营利性。
二、市场失灵理论
1.不能提供公共产品,例如国防、基础性科研、基础教育、城市公共 设施、社会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等。

财政与金融课件(完整版)

财政与金融课件(完整版)

工具:财政政策 主要通过税收、 支出和债务管理 来调节经济货币 政策主要通过利 率、货币供应和 信贷政策来调节
经济。
效果:财政政策 对经济的影响更 直接、更快速货 币政策对经济的 影响更间接、更
缓慢。
协调:财政政策 和货币政策需要 相互协调以实现 经济稳定和可持
续发展。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方式:财政政策通过调整税收、支出等手段影响经济货币政策通 过调整利率、货币供应等手段影响经济。
基金公司:主要从事基金管理、 投资咨询等业务具有专业性强、 风险较高等特点。
风险管理:金融机构需 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 体系包括风险识别、评 估、控制和应对等环节
监管机构:各国政府设 立专门的金融监管机构 如中国银保监会、美国 证券交易委员会等
监管法规:监管机构制 定和实施一系列法规如 《银行业监督管理法》、 《证券法》等
税收收入: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 非税收入: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 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包括国有企业利润、国有资产转让收入等 债务收入:包括国债、地方政府债券等
税收收入:政府通过征收税款获得的收入 影响因素:经济状况、政策调整、税收制度等 经济状况: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率等 政策调整:税收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 税收制度:税种、税率、征税范围等
非税收入的定义:指政府通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获得的收入不包括税收入 非税收入的来源: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等 非税收入的管理: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确保收入的合法性和透明度 非税收入的使用:主要用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
财政支出的分类:包括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经常性支出:包括行政管理费、教育费、社会保障费等 资本性支出: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等 财政支出的构成: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等

财政与金融课件PPT课件

财政与金融课件PPT课件

财政与金融课件ppt
contents
目录
财政概述 金融体系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金融监管 国际金融 财政与金融的未来发展
01
财政概述
财政定义: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及其体现的各种分配关系。
财政的主体是国家,财政活动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力进行的,反映国家与各方面的分配关系。
金融市场
金融机构的定义
01
金融机构是指专门从事金融活动的组织,包括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
金融机构的分类
02
按照业务类型不同,金融机构可以分为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其中,银行是最主要的金融机构,主要业务是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
金融机构的作用
03
金融机构在金融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提供各种金融服务,满足社会各界的资金需求,同时也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效率。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
04
金融监管
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保障金融消费者权益,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
金融监管的目标
依法监管、公开公平、适度竞争、有效监管。
金融监管的原则
金融监管的目标和原则
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率、风险集中度等进行监督和管理,以及对金融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和微观监管。
采取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等多种方式,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进行全面、系统、持续的监管。
财政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的职能,体现国家政策。
财政定义
财政的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
财政通过政府投资、税收、补贴等手段,引导和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
收入分配职能
财政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调节社会成员的收入水平,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

财政与金融教学大纲

财政与金融教学大纲

《财政与金融》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任务1、课程的性质《财政与金融》是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与金融是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两个最重要工具。

近几年来,我国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作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财政与金融的理论和实务有很大的更新和扩展,本课程将尽量反映学科的最新发展状况。

《财政与金融》是一门有关财政、金融的基础理论与基本业务课程,与经济生活关系亲密。

也是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必修或必选课程。

2、课程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协助学生提高对宏观经济现象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加深对宏观经济方针政策的对的掌握。

规定学生搞清有关财政、金融的范畴;系统掌握财政、金融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对的认识财政、金融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财政、金融的基本业务,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能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结合上,理解、把握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

3、课程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与形成对财政、税务、金融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含有理论分析的基本能力;培养与形成对财政政策的分析能力;培养与形成对货币政策的理解能力。

二、教材及参考书1、《财政与金融》,张连蕊,李凡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 出版1、《财政与金融》,庄毓敏,朱清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3 出版2、《财政与金融》蒙丽珍李星华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8 出版3、《财政学案例》邓文勇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4 出版4、《金融学》黄达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9 出版5、《货币银行学通论》万解秋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4 出版三、课程教学学时分派本课程共64 学时,每七天4 个学时。

1、学时分派四、课程考核本课程定为考试科目,理论部分采用闭卷考试,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

五、教与学的建议1、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在学习高等数学、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学科的前提下开设。

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课程,本课程学习规定学生应当拥有较为广博的社会科学知识和必要的数学知识;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课程,本课程规定对社会、公司的概况基本理解。

财政与金融

财政与金融

财政与金融财政和金融是现代经济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两个领域。

财政主要关注国家的税收、财政支出和政府债务等方面,而金融则聚焦于货币、投资以及金融市场等方面。

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彼此互相影响。

本文将探讨财政和金融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

首先,财政和金融密切相关。

政府的税收和财政支出会对金融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财政支出的增加将为经济体带来更多的流动性,将更多的钱流入市场,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然而,财政赤字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从而损害金融市场稳定。

此外,税收政策也会影响金融市场。

税收政策可以通过降低税率来鼓励消费和经济增长,从而引导更多的投资进入市场。

其次,金融市场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不可小觑。

金融市场为企业提供了融资的手段,从而帮助他们扩大业务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金融市场也提供了保险、养老、投资和退休计划等服务,为个人提供了更好的金融保障。

此外,金融市场还提供了强大的投资工具,为投资者提供了多元化的投资机会,并使人们能够在风险和回报之间做出明智的选择。

然而,金融市场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问题。

其中最明显的问题之一是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可能导致整个金融体系崩溃,从而对整个经济带来巨大影响。

例如,2008年的次贷危机就对美国和全球经济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此外,金融市场的不透明和缺乏监管可能导致市场失灵或者欺诈行为,这也可能对金融市场带来极大的危害。

最后,财政和金融之间的关系也需要注意,这一点在政府的货币政策和政策规划方面尤为重要。

政府应该制定明智的税收政策,确保政府支出合理,从而避免对金融市场的负面影响。

此外,政府在执行货币政策时,应注意制定稳健的货币政策,确保经济、金融市场的稳定,并与财政政策协调一致。

总而言之,财政和金融在现代经济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彼此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相互深入影响。

因此,政府和金融机构应该密切协作,确保财政和金融政策相互协调,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更好的未来。

财政与金融名词解释

财政与金融名词解释

财政与金融名词解释财政与金融是经济学领域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涉及到国家的财政收入、支出,以及货币的发行与流通。

以下是对财政与金融相关名词的解释。

1. 财政:财政是指国家的财政收入与支出的管理。

财政收入包括税收、非税收入等,财政支出包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

财政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础,通过调节财政收支,实现经济发展的平衡和可持续的目标。

2. 财政赤字:财政赤字是指财政收入低于财政支出的情况。

当财政赤字发生时,国家需要通过增加债务或其他手段来弥补收支之间的差额。

财政赤字可以是临时性的,也可以是长期性的,需要在宏观经济政策的框架下进行合理管理。

3.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国家央行对货币供应量、利率等进行调节以实现经济目标的政策。

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央行可以影响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以达到稳定物价、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等目标。

4. 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经济体内流通的货币总量。

货币供给包括广义货币供应量(M2),即流通中的现金和存款,以及狭义货币供应量(M1),即流通中的现金和可即时转换为现金的存款。

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导致通货膨胀,货币供给的减少则可能导致通货紧缩。

5. 利率:利率是借贷资金的价格,表示单位时间内支付的利息。

利率是金融市场的重要指标,它影响到借贷活动、投资决策和消费行为。

央行通过调整利率可以影响市场的资金供求关系和经济活动的状况,以实现经济调控的目标。

6. 股票: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向公众募集资金的一种证券,代表着对公司所有权的权益。

持有股票的投资者成为股东,享有分红、决策等权利。

股票市场是企业融资、投资和交易的场所,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7. 债券:债券是一种债务凭证,债务人将一定的利息和本金借给债权人,获取资金。

债券是一种固定收益类投资工具,投资者购买债券即等同于向债券发行方借出资金。

债券市场是企业和政府融资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是投资者获取固定收益的途径。

以上是财政与金融领域常见名词的解释,它们涉及到国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金融市场的运作。

财政与金融

财政与金融

财政与金融财政和金融是两个关系密切的领域,它们都是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政主要涉及国家的预算、税收和支出,而金融则涵盖金融机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等内容。

本文将从宏观层面探讨财政和金融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经济中的作用和影响。

首先,财政和金融在经济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财政政策通过调节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经济运行,以实现经济增长、就业和稳定等目标。

财政部门还负责制定年度预算和财政规划,以确保国家财政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金融机构则为经济提供融资渠道,促进资金的流动和配置,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其次,财政和金融之间存在紧密的相互关系。

财政政策的实施需要金融市场的支持,因为政府大部分的财政收支都通过金融机构进行。

例如,政府通过发行债券来融资,吸引投资者将资金投入到国家建设项目和公共事业中。

同时,金融机构也需要财政政策的引导,以便更好地实现金融稳定和风险管理。

在财政和金融的协同作用下,经济可以实现更好的运行和发展。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税收和支出的调节,刺激经济增长和消费需求。

例如,通过降低税率或增加财政支出,政府可以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提高消费水平。

金融机构则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企业投资和扩大规模,增加就业机会。

这样的协同作用可以实现财政与金融之间的良性循环,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财政和金融之间也存在着一些潜在的风险和挑战。

财政政策如果过度宽松或过度紧缩,都可能引发通胀或经济衰退的风险。

金融机构在资金融通中也面临风险,如信贷违约、资产负债风险和市场风险等。

因此,财政和金融部门都需要密切合作,并加强监管和风险管理,以确保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最后,财政和金融也在国际层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国际财政合作可以帮助国家解决跨国贸易、资金流动和债务管理等问题。

国际金融市场则为资金的跨国流动提供了便利和渠道,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合作发展。

综上所述,财政和金融在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之间密切相关,相互促进。

财政通过政府的预算、税收和支出来实现经济调节和发展目标,而金融则提供资金渠道和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财政与金融(五篇模版)

财政与金融(五篇模版)

财政与金融(五篇模版)第一篇:财政与金融财政与金融 1财政的职能: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职能。

2财政支出的原则?答:一.支出总量适度原则:(1)坚持量入为出的理财思想(2)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标(3)以实现经济稳定运行为调控目标二.优化结构支出的原则:(1)正确处理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2)正确处理投资性支出与公共消费性支出的关系三.讲究指出效益的原则3、财政投资和农业发展的关系?财政对农业投资的重要性:(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1)农业生产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2)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工业化的起点和基础;(3)稳定农业是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农业部门的特殊性和财政投资的必要性(1)从农产品供应来看,它受气候条件及其他多种条件影响,不仅波动很大,而且具有明显的周期性;(2)对农产品的需求却是相对稳定的;(3)农业部门的社会效益大而直接经济效益小,大量经济效益需要通过加工流通部门辗转折射出来。

(4)农业对自然条件基础设施的依赖性较强,而这些条件具有工艺性特点;(5)农业是风险行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并存,生产难免有周期性波动,需要不断提高其投资和物资装备水平,因此也需要政府的挟持。

(6)农产品需求弹性小,市场扩张处于不利地位,需要政府采用一定方式进行挟持。

财政对农业投入的特点表现:(1)以立法形式规定财政对农业的投资规模和环节,使农业的财政投入具有相对稳定性;(2)财政投资范围应有明确界定,主要投资于以水利建设为核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和培训等方面3)注重农业科研活动,推动农业技术进步。

4增加财政收入的途径?答:(1)发展经济、培育财源;(2)加强管理、堵塞漏洞;(3)提高财政收入的质量;(4)重视对乱收费行为的治理。

5公债与财政的关系?答:一、公债与财政的收入,公债是财政收入的一部分,公债在财政收入形势中只能作为辅助手段。

二、公债与财政支出。

财政与金融各章总结汇报

财政与金融各章总结汇报

财政与金融各章总结汇报第一章:财政的概念与作用财政是指国家在收入、支出和债务方面的管理与运作。

它是一国家经济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宏观经济平稳发展、调控经济循环、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和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章:财政收入与支出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国有财产收益以及政府的非税收入等。

财政支出则包括社会保障、国防、教育、科技研发等各个领域。

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平衡是财政管理的关键,它关系到国家财政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的稳定增长。

第三章:财政赤字与财政赤字的管理财政赤字是指财政收入不足以支付财政支出的情况。

财政赤字的管理是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国家债务的管理、货币政策的调控以及财政收支的平衡等方面。

第四章: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财政政策是国家通过调整财政收支和利用财政手段来影响经济增长和调节经济波动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它通过增加或减少财政支出、调整税收政策等手段来影响经济的总需求和供给,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第五章:金融的概念与作用金融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的资金筹集、配置和流通等活动的总称。

金融在现代经济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促进资源的配置、推动产业的发展和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

第六章: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是指买卖金融资产和进行金融交易的市场,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等。

金融机构则是指从事金融中介业务的机构,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

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是金融体系稳定运行的基础。

第七章:金融监管与金融风险防控金融监管是指国家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进行的监督和管理活动,以保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

金融风险防控是金融监管的重要任务,它涉及到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等方面。

第八章:货币政策与价格稳定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以影响经济活动和维护经济稳定的政策。

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就是保持价格的稳定,即控制通货膨胀水平,防止价格出现大幅波动,从而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财政与金融》培训讲义(doc 55页)

《财政与金融》培训讲义(doc 55页)

《财政与金融》培训讲义(doc 55页)《财政与金融》讲义第一章导论一、财政的概念1.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性分配,即国家的分配。

2.财政的内涵A财政分配主体是国家,参与分配的依据是国家政治权力。

财政分配以国家存在为前提,由国家组织,国家在财政分配中居于主导地位。

B财政分配对象是社会产品,主要是剩余产品。

C财政分配目的是保证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即社会公共需要。

社会公共需要指向社会提供安全、秩序、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等方面的需要。

二、公共产品与公共财政公共财政的理论基础:公共产品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一)公共产品及其特征1.公共产品是指没有消费的排他性和竞争性的产品。

根据萨缪尔森定义,纯公共产品是指这样的产品:每个人消费这种产品不会导致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

2.特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排他性;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提供目的的非盈利性。

(二)市场失灵1.公共产品;2.外部效应;3.不完全竞争;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与失衡。

(三)基本结论1.财政是公共部门经济,现代政府不仅仅是个消费单位,也是个创造价值的生产部门,政府要向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2.财政的职能是解决市场不能解决或不能解决得令人满意的事项,如提供公共产品、纠正外部效应、维持有效竞争、调节收入分配、稳定经济等。

3.财政效率体现为财政收入对经济的影响和财政支出的社会满意度(即提供公共品数量和质量是否令社会满意)。

三、财政的职能1.资源配置,是指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使其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主要内容包括调节全社会资源在地区之间、产业部门之间、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之间的配置。

2.收入分配职能,是指对国民收入的分配,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方式是调节企业利润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

公平分配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前者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强调要素投入和要素收入相对称,是在平等竞争条件下,由等价交换实现的;后者通常是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很难以某个具体指标来衡量。

《财政与金融》习题册及答案

《财政与金融》习题册及答案

《财政与金融》习题册第一讲财政导论一、名词解释1、财政(“国家分配论”观点):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性分配。

2、外部效应:当生产或使用某种产品时,除了生产者和消费者本身付出一定成本或享受一定好处外,也对其他人产生额外的成本或效益,但生产者或消费者并未进行赔偿或得到报酬。

3、公共产品:是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

二、填空题1、“国家分配论”认为: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性分配。

2、“公共财政论”认为财政即公共财政是指公共部门的(公共经济)行为。

3、通过财政分配满足的需要,其性质属于(社会公共需要)。

4、公共财政学的理论认为,(市场失灵)决定着公共财政存在的必要性。

5、公共产品应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6、税收属于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

7、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被归结为追求(效率)与(公平)。

三、单项选择题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 A )。

A 国家B 政府C 政党D 民众2、财政分配的对象是( C )。

A 国民生产总值B 商品价值C 一部分社会产品D 社会总产值3、财政分配的目的是( D )。

A 增加就业B 调节社会收入C 满足经济发展需要D 满足社会公共需要4、一般认为,物价上涨率在( D )以下可视为物价稳定。

A 0B 1%C 3%D 5%四、多项选择题1、属于典型的社会公共需要的是( A B E )。

A 卫生保健B 生态环境保护C 医疗事业D 邮政电信E 公安司法2、经济稳定的含义包括( C E )。

A充分就业 B 通货紧缩 C 物价稳定 D 经济滞胀 E 经济增长3、实现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手段有( B D E )。

A “相机抉择”B投资性支出 C “自动稳定器”D财政收入E转移性支出五、判断并简要说明理由1、经济稳定是指在经济适度增长中的稳定。

(√)2、充分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参加就业。

(×)3、公共产品一般都是无形产品。

财政与金融知识点总结

财政与金融知识点总结

财政与金融知识点总结财政与金融是经济领域中两个重要的分支,它们相互关联又各有特点,对于理解国家经济运行和个人的经济决策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财政与金融相关知识点的总结。

一、财政财政,简单来说就是国家或政府的收支活动。

(一)财政收入1、税收税收是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

它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

常见的税种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

增值税是对商品和服务在流转过程中增值部分征收的税;企业所得税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税;个人所得税则是对个人取得的各项所得征收的税。

2、国有资产收益国有资产收益是指国家凭借国有资产所有权获得的利润、租金、股息、红利、资金使用费等收入。

3、债务收入政府通过发行国债等方式取得的收入。

国债是国家按照信用原则,以有偿的方式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方式。

4、收费收入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等,是政府为提供特定服务或公共设施而收取的费用。

(二)财政支出1、购买性支出政府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如政府购买办公用品、支付公务员薪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

它直接影响社会总需求和经济结构。

2、转移性支出政府单方面的资金转移,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债务利息支出等。

这类支出主要调节社会公平和稳定。

(三)财政政策1、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衰退时期,政府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等手段,刺激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2、紧缩性财政政策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时期,政府采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等措施,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

3、中性财政政策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即财政收支平衡。

(四)财政预算财政预算是政府的年度收支计划,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它具有约束政府收支、优化资源配置、保障公共服务等作用。

二、金融金融主要涉及资金的融通和货币的流通。

(一)货币1、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信用的形式
信用作为一种借贷行为,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

现代信用形式繁多,按信用的不同参与者划分,信用形式有直接信用和间接信用。

直接信用是指资金盈余单位通过签署借款协议或债务证书的方法直接向资金短缺单位提供的信用;间接信用是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的融资活动。

按信用主题的不同划分,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民间信用、国际信用等形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信用属于间接信用,而消费信用、国际信用既属于直接信用,有属于间接信用,商业信用、民间信用、国家信用则属于直接信用形式。

下面我们按信用主体的不同,来介绍现代经济活动中的信用形式。

(一)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是指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联系的信用。

企业间互相赊购赊销、预付货款、分期付款等是它的主要做法。

商业信用的特点:
1.商品信用的主体是企业。

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相互直接提供的信用,无需通过中间环节,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企业。

2.商业信用的客体是商品资本。

商业信用的对象是处在产业资本循环过程最后一个阶段待转化为货币形态的商品资本,它是产业资本的一部分,而不是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

对贷者来说,提供商业信用的过程,就是它的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过程,但要到一定时间后,借者才会归还。

3.商业信用的动态和经济周期的变化相一致。

由于企业以商业信用形式购入的商品,主要用于再生产过程。

繁荣时期,生产扩大,商品增多,对商业信用的需求也增多;反之,萧条时期,生产消减,经济萎缩,对商业信用的需求减少。

当然商业信用对商品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明显的,它减少了中间环节,有利于加速资金周转和提高经济效益;加强了企业之间的互相联系,有利于企业之间相互监督;增加了资金来源和商品销售渠道,有利于企业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

但商品信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信用主体的局限性。

商业信用的主体是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信用关系的发生必须建立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所以,融资活动受信用主体的信任程度限制。

(2)信用规模的约束性。

商业信用的规模受企业资本量的限制,只限于企业现有的生产能力,且是企业暂时不能投入生产过程的那部分资本量,而不是其全部资本额。

(3)信用方向的限制性。

由于商业信用的客体是商品资本,商品具有特定的使用价值,商业信用的需求者就是购买者,就此决定了商业信用的方向性。

或者商业信用的提供是有条件的,只能有商品的生产者提供给商品的需求者,而不能相反。

(4)信用链条的不稳定性。

商业信用是在众多企业之间自大发生的,可以说,有多少工商业就可能有多少个信用关系。

由此,形成一条错综复杂的债务链,某一债务链条中断,整个债务体系统面临危机。

(二)银行信用
银行信用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通过存款、贷款等业务活动向资金需求者提供的信用。

它较好的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成为现代信用经济的主体。

银行信用的特点:
1.银行信用的债务人主要是企业。

银行信用的债务人是企业等社会组织,债务人是银行等金融机构,而不是想商业信用那样借贷双方都是企业。

2.银行信用的客体是货币资本。

这一特点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银行可以广泛动员社会闲置资本,不受个别企业拥有的资金数量的限制,形成巨额借贷资本,克服了商业信用在借贷数量上的局限性;二是银行信用不受商业使用价值的限制,能向任何社会公众提供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在提供方向上的局限性。

3.银行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动态不完全一致。

银行信用所利用的资金是生产过程中暂时闲置的资金,是一种独立的借贷资本,与产业资本相对立。

因此,银行信用的动态与产业资本的动态往往不一致。

银行信用的以上几个特点,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扩充了信用的范围、数量和期限,因而成为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居于主导地位的信用形式。

(三)国家信用
国家信用是指以政府为主体的借贷活动。

政府既可以作为债务人举债又可以作为债权人放债。

其典型形式是政府发行公债用以筹措财政资金。

国家信用与商业信用及银行信用不同,它与生产和流通过程没有直接关系。

用这种信用筹集的资金,由政府统一掌握和使用,在经济生活中时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如调节财政收支的不平衡、调节货币物流等。

例如,我国曾在20世纪50年代发行过六次公债,于1968年年彻底还清,其后一段时间停止发行,直到1981年,为适应经济建设需求又开始恢复发行,而且发行规模有所扩大。

国家信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重要信用形式。

(四)消费信用
消费信用是指企业或金融机构消费者提供的用以满足消费需求的信用形式。

主要是为消费者购买耐用消费品如汽车,住房等服务。

消费信用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类似于商业信用,由企业以赊销和分期付款方式将消费品提供给消费者,在货款付清之前,消费品的所有权仍属于卖方。

另一种属于银行信用,由银行等金融机构直接以货币形式向消费者提供的用以购买住房等耐用消费品的贷款。

消费信用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消费者有限的购买力与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更好地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但过量的发展也会导致信用膨胀,要注意消费信用的合理发展。

(五)民间信用
民间信用是指由居民个人之间互相以货币和实物形式所提供的信用。

民间信用在我国一直存在,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居民生活和生产的困难。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近几年,民营经济迅猛发展,资金使用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民间信用成为民营企业家们筹措生产经营资金的重要补充形式。

但由于民间信用是居民之间互相发生的,政府必须正确地引导和管理。

(六)国际信用
国际信用是国际间的借贷行为。

包括国际商业信用、国际银行信用和政府间信用。

他是有国际贸易发展起来的一种信用形式,但其本质却是资本输出。

国际商业信用是油出口商用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包括来料加工和补偿贸易。

国际银行信用是以贷款形式提供的信用,包括出口信贷和进口信贷两种方式。

政府间信用是由政府财政部门出面借款的形式,一般用于非生产性支出及特点为金额不大,利率较低,期限较长。

*以上信用形式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信用体系。

第四节信用的基本作用
一、信用的积极作用
(1)信用促进了资金优化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通过借贷,资金可以流向投资收益更高的项目,可以使投资项目得到必要的资金,资金盈余单位又可以获得一定的收益;通过信用调剂,让资源及时转移到需要这些资源的地方,就可以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运用。

(2)加速资金周转,节约流通费用。

由于信用能使各种闲置资金集中起来并投放出去,使大量原本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资金运动起来,这对于加速整个社会的资金周转无疑是有巨大作用的,并且利用各种信用形式,还能节约大量的流通费用,增加资金生产投资。

(3)信用加速了资本积聚和集中。

信用是集中资金的有力杠杆。

信用制度使社会闲散资金集中到了少数企业中,使企业规模扩大。

(4)信用有效地调整着国民经济。

信用调节经济的职能主要表现在国家利用货币和信用制度来制定各项金融政策和金融法规,利用各种信用杠杆来改变信用规模及其运动趋势,从而调整国民经济。

(5)信用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扩大。

二、信用的消极作用
信用制度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生产部门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使资本主义危机更加加深和频繁;还会引发货币信用危机。

想一想:你使用过的消费信用有哪些?
第四节风险规避
民间借贷是我国信用体系的一个非正规的信用模式,由于缺乏一定的监管所以该方式存在一定的风险,如何科学有效的来降低这种借贷风险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功课一定要严格的审查市场准入机制,对一些民间借贷机构的资质进行审核,对具备一定的资金、可以依法经营的私人钱庄,可以在一定的期限内专为民间金融机构;另外一方面对于那些为了谋取高利贷的人一定要给予鲜明的打击与取缔,维护金融的良好秩序。

信贷的利率更加要透明化的管理,规范这种民间的借贷我们要充分的来考虑借贷的需求,还需要纳入我们的有效管理方式,可以根据放贷人的资质等级要求来进行上下的浮动,利用一些市场竞争推动借贷规范发展。

信贷引入实体经济,民间有很多的资本,哪里需要那里去。

但是我们还需要进入实体产业的循环环节,这样才可以推动实体经济可持续的发展。

而不是仅仅的作为一些游离资本到处的游荡,最好是合法、规范的使用起来。

信贷的资金的流动更加需要加强,还要实施有效的管理。

要设立一些专门的监管机构来对其借贷行为进行监管,对资金进行监测管理,要进口的建立完善、健全、科学统计的监测指标,对一些民间借贷的资金流向、投向等情况要进行必要的监管、引导,防止一些私人房贷到处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