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学堂刘保和:寒证莫忘分虚实,温里分为散与养[上]
中医内科学【证、方】笔记
★中医内科学核心笔记支一、感詈:【感冒分为①普通感冒②时行感冒。
普通感冒分虚实。
虚证分为气虚、阴虚。
实证分风寒、风热、暑湿】普通感冒:1)实证2)虚证实证:1.风寒证:辛温解表一荆防败毒散【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身痛,流清涕,苔薄白脉浮紧】2.风热证:辛凉解表一银翘散.葱豉桔梗汤【身热明显,微恶风寒,汗出咽痛,流浊涕,苔薄黄脉浮数】3.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一新加香蕾饮【夏季发病,身热,肢体酸重,头昏重胀,心烦泛呕,苔薄白而腻脉濡数】虚证: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一参苏饮【素体虚弱,恶寒重,发热轻,咳痰无力,倦怠,舌淡胖苔薄白脉虚】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一加减蕨蕤汤【身热少汗,心烦干呕,舌红少苔】时行感冒:6.时行感冒:清热解毒一清瘟败毒饮【流行发病,起病骤急恶寒高热,头身剧痛,乏力,呼吸道症状轻而全身症状重】二、咳嗽:【咳嗽分①外感②内伤。
外感分风寒束肺、风热犯肺、燥热伤肺。
内伤咳嗽分虚实。
虚证分肺气虚、肺阴虚。
实证分痰湿阻肺、痰热壅肺、肝火犯肺。
】外感: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一杏苏散、止咳散【咳痰稀白,伴见风寒表证】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一桑菊饮【咳嗽气粗,痰黄咽痛,身热汗出,脉浮数等风热表证】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一桑杏汤【干咳咽痒,痰少而粘,难以咳出或带血丝】内伤:1)实证2)虚证实证:4.痰湿阻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一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咳声重浊,痰多脱闷,呕恶纳呆,苔白腻】5.痰热壅肺:清热化痰肃肺一清金化痰汤【咳喘息粗,胸满痰黄,身热面赤,舌红苔黄,脉滑数】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一泻白散合黛蛤散【气逆咳嗽随情志变化而增减,咳时痛引胸胁,脉弦数】虚证: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一沙参麦冬汤【干咳咽干,咳血或痰中带血,潮热盗汗,舌红苔少】8.肺气亏虚:补肺益气、止咳定喘一补肺汤【咳喘气短,动则加剧,肢冷自汗。
脉沉细弱】三、肺痈1.初期:清肺解表一银翘散2.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一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3.溃脓期:解毒排脓一加味桔梗汤4.恢亚期:养阴补肺一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四、哮证:呼吸急促困难,喉间痰鸣有声【哮证分①发作期②缓解期。
经方学堂刘保和:详辨病机“抓主症”
经方学堂刘保和:详辨病机“抓主症”? 提示:点击上方'悦读中医'↑免费订阅本刊“抓主症”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宗旨,是方剂疗效可以重复的前提和诀窍。
临床只要抓住体现病因(如虚实)、病位(如表里)、病性(如寒热)的症状,就是抓住了体现疾病本质的“主症”。
既然如此,“主症”就不能多,最好是一个,最多也不能超过三个,因为各有一个分别代表病因、病位、病性就足够了。
“主症”超过了三个,也就失去了“最主要”症状的意义了。
在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主症”并非一定是患者感觉最为痛苦的症状,而且更多的却是患者并不自觉,只是由医生才察觉出来的症状。
在多数情况下,病人感觉最为痛苦的症状是标,医生察觉的症状才是本,正因为后者是本,才称其为决定疾病本质的“主症”。
关于这个问题,《内经》亦有精彩的论述。
举例而言,肝气不疏的病人,起病至今即两胁胀满疼痛,亦未查出其他部位的症状,此即“中外不相及”,那么两胁胀满疼痛就是本病的主症。
又例如,某病人头痛剧烈,但查其绕脐痛而多日不大便,脉沉实有力,乃阳明腑实证,以大承气汤通其大便而头痛自愈,则证明头痛并非主症,医生查出的后者症状才是主症。
主症在多数情况下只有医生才能诊察得到,“抓主症”是各个医生独有的临床经验,体现了辨证论治的水平,对正确选择方剂从而治愈疾病具有决定意义,所以是中医治病的“诀窍”,或曰“秘诀”。
“抓主症”既然是针对疾病的根本,是“治病必求于本”宗旨的体现,就绝对不同于一般所说的“对症治疗”,更何况不论从中医理论还是从中医实践,都证明“对症”其实是起不到治疗作用的。
“抓主症”在临床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方剂的运用上。
即每一首有效的方剂,都应当对应着独有的1~3个主症。
笔者经常发现一些方书在主治部分往往罗列少则四五个、多则七八个甚至十个以上的症状,而且甲方与乙方常常又主治症状雷同,使医生在临床中很难区别应用,因而也就不能取得应有的疗效。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使一些人诟病“中医疗效不能重复”、“中医方剂的疗效不能重复”。
中医汤证歌诀知识分享
中医汤证歌诀阴阳阳盛清热使白虎,阴盛理中四逆阻,阳虚八味地黄丸,知柏地黄利阴虚。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严匡华阴盛格阳假热象,四逆白通急煎服,阳盛格阴四肢厥,承气荡热须急图。
亡阳大汗参附暖,亡阴独参饮自苏。
表里表寒荆防为败毒,表热银翘脉数浮,表虚桂枝能解肌,表实麻黄恶寒除。
里寒附子理中汤,里热口渴用白虎,里虚十全可大补,里实承气能通腑。
半里半表小柴胡,表里俱病喘汗出,葛根黄苓黄连驱。
寒热实寒腹冷用良附,虚寒理中四逆扶,实热白虎或承气,大补阴丸虚热服。
虚实气虚扶正用四君,血虚补血四物寻,虚实夹杂降气汤,真虚假实香砂君,真实假虚蜇虫存。
伤寒六经辨证汤证诀六经太阳属麻黄,中风有汗桂枝汤,阳明经证使白虎,腑实日晡承气荡。
少阳宜和小柴胡,太阴入脾理中乡,少阴阳虚四逆暖,阴虚阿胶鸡子黄,厥阴乌梅安蛔方。
温病汤证诀(卫气营血)卫分银翘用辛凉,入气渴烦白虎挡,肺热壅盛为麻杏,腑室宜攻承气汤。
热扰胸膈栀子豉,入胆蒿芩泄少阳,入营清营为转气,入血犀角兼地黄。
三焦辨证汤证诀上焦入卫桑菊使,肺热银翘和麻石,邪陷心包厥神昏,清宫送服安宫治。
热入中焦白虎清,热结腑实承气攻,湿热中焦热不扬,雷氏芳香化湿证。
下焦伤肾劫真阴,复脉加减可回春,虚风内动多瘛从,大定风珠是福音。
脏腑辨证汤证诀* 心、小肠心气不足宜养心,心阳不振加附温,心血不足多怔忡,四物合入酸枣仁。
心阴不足补心丹,心火亢盛使泻心,痰迷心窍神志呆,导痰菖蒲和郁金。
痰火扰心多狂妄,礞石滚痰可宁神,心血瘀阻胸窒闷,薤白失笑四物寻。
饮遏心阳多头晕,苓桂术甘温化饮,心脾两虚归脾汤,黄连阿胶交心肾。
心火小肠导赤散,小肠虚寒茱萸跟,气痛天台乌药亲。
脏腑辨证汤证诀* 肝、胆肝气郁结须疏肝,肝火上炎使龙胆,阳亢天麻钩藤饮,肝风羚羊钩藤攀。
肝血不足四物汤,寒凝疝痛暖肝煎,肝阴亏虚用一贯,虚阳上亢使镇肝。
肝肾阴虚杞菊丸,肝火犯肺黛蛤散,肝胆不宁酸枣仁,肝脾不和逍遥丸。
心肝火旺烦不寐,泻青泻心自能眠,胆热蒿芩清胆汤,虚热温胆惊自安。
刘保和:谈用经方如何“抓主症”
刘保和:谈用经方如何“抓主症”刘保和:谈用经方如何“抓主症” 2017-03-14 刘保和中医思维十点击上方蓝色字中医思维十?可快速关注导读在当代一位临床家能够把自己的全部的干货全都倒出来,非常罕见,而刘保和老师正是这样的临床大家、思想家。
刘老师谈用经方如何“抓主症”,全文围绕“经方”、“抓主症”,还有“如何”展开,干货满满!?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谈用经方如何“抓主症”》。
按照关键词,一个是“经方”、一个是“抓主症”,中间还有个“如何”。
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冯世纶老师和刘观涛老师写的一篇文章,我觉得很有意思。
我摘一下,大家听一听:无数中医学习者、临床者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对于《伤寒论》所阅之书既多,则反滋困惑而茫然不解,乃至临床水平难以提高,“效如桴鼓”的境界堪称遥不可及。
我也有此感,我们大家学了《伤寒论》以后,这伤寒方子究竟在什么时候用,是一个大问题;在什么情况下用,是个大问题。
举个例说吧,“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人们都说这个病应当用乌梅丸,在这儿大家想一想,你们能在临床上见到几个这种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下之利不止”有几个?这乌梅丸就不能用了吗?可是你再看看叶天士,最善于用乌梅丸。
这样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乌梅丸到底应该在什么情况下用?只有明白了这个问题,你才会用、敢用、广泛地用,否则的话你只能用于“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了。
所以我在这个论文的开始就讲,经方之不易学,就在于该方证的主症不明,可以这样讲,大部分的经方主症不明。
所以要想提高辨证论治水平,使经方容易学、容易用,就必须把经方的主症挖掘出来。
我们大家都有这个责任,把它挖掘出来,挖掘出来以后告诉别人,这才是你中医学家的应尽的责任。
你看现在有些病例,说我用某方把某病治好了,他就不说为什么用这个方把这个病治好了,抓住哪个主症用的,不够。
《伤寒论》伤寒例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伤寒例原文及译文作者:张仲景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
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
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中而即病者,名日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
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复大寒;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
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
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
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
至惊蛰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
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
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为病则重;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亦轻。
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为病也。
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日冬温。
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后章。
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
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
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
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卜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也。
然气候亦有应至而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
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者,各正一气耳。
是以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
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30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30条第130条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遇见孙燕姿- The Moment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脏结于法当下,无阳证,为表无热;不往来寒热,为半表半里无热;其人反静,为里无热。
经曰∶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以表里皆寒,故不可攻。
清·吴谦《医宗金鉴》藏结无三阳证。
不发热,无太阳也;不往来寒热,无少阳也;其人反静,无阳明也。
舌胎滑白,胸中有寒,故可温不可攻也。
方有执曰:胎滑本丹田有热、胸中有寒而成。
然丹田阴也。
胸中阳也。
热反在阴而寒反在阳,所以为不可攻也。
程知曰:经于藏结白胎滑者,只言难治,未尝言不可治也。
只言藏结无热舌胎滑者,不可攻,未尝言藏结有热舌胎不滑者,亦不可攻也。
意者丹田有热,胸中有寒之证,必有和解其热,温散其寒之法。
俾内邪潜消,外邪渐解者,斯则良工之苦心乎!清·柯琴《伤寒来苏集》结胸是阳邪下陷,尚有阳症见于外,故脉虽沉紧,有可下之理。
藏结是积渐凝结而为阴,五脏之阳已竭也。
外无烦躁潮热之阳,舌无黄黑芒刺之苔,虽有硬满之症,慎不可攻。
理中、四逆辈温之,尚有可生之义。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脏结之证,阴胜则寒,阳复则热,寒为死机,热则生兆。
阴阳相争,多见烦躁。
复之过者,邪热如焚,亦有下证。
若绝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是为绝阴,不可攻也。
肝胆同气,寒热往来,而生烦者,胆木之阳复也,寒热不作,而反静者,肝木之阴胜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病机陷于半表半里者,邪正相争,则往来寒热,故太阳病有发热恶寒之桂枝麻黄各半汤,有形似疟日再发之桂枝二麻黄一汤,有发热恶寒之桂枝二越婢一汤,又有伤寒中风五六日往来寒热之柴胡汤。
中医十问歌自辨寒热虚实
中医十问歌自辨寒热虚实编者按中医有四种诊断方法,即望、闻、问、切。
其中,问诊占有重要地位,古人将问诊经验总结为《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提示医生接诊时,要全面、详细地询问患者信息,以免漏诊、误诊。
而且,患者了解一些中医问诊常识,也会对就医起到指导作用。
一问寒热寒热是区分患者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的重要依据。
河南省中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刘培民解释,“问寒热”指询问患者是否感觉怕冷或发热。
“寒”可分为:遇风觉冷,谓之恶风;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不能缓解,谓之恶寒;假设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能缓解,称为畏寒。
“热”包括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而自觉全身、局部发热。
中医又根据寒热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以此细致区分疾病,患者也可根据以下表现看看自己属于哪种病症:恶寒发热,指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只感觉冷而不发热,称为但寒不热;只感觉发热而不怕冷,那么为但热不寒;寒热往来,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二问汗汗能反映人体阴阳和表里两方面变化,“问汗”主要诊察患者是否出汗及部位、时间、多少等。
表证辨汗:表证无汗多为外感风寒;表证有汗为表虚或表热证。
里证辨汗:汗出不已,动那么加重者为自汗,这类人多为阳气虚损;睡时汗出,醒那么汗止者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身大热而大汗出,多为里热炽盛;先恶寒战栗,继而全身大汗者为战汗,多见于急性热病;汗出身热、烦躁不安、脉来急促,为邪盛正衰之危候。
局部辨汗:头部出汗可能是由于阳热或湿热;额部出汗,脉微欲绝,为元阳离散,虚阳浮越之危象;半身汗出者,无汗部位多为病侧,可因痰湿或风湿阻滞,或营卫不和,或中风偏枯;手足心多汗,多因脾胃湿热,或阴经郁热所致。
三问头身《景岳全书》中记载:“问其头可察上下,问其身可察表里。
”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周身、四肢为十二经脉循行之处,脏腑气血之荣。
宋版伤寒论原文(条文序号在前)
宋版《伤寒论》【说明】以199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刘渡舟主编的《伤寒论校注》为底本,并对照恽铁樵先生1923年影赵刻宋版《伤寒论》、1955年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重庆市中医学会新辑宋本《伤寒论》。
原文改用简化字。
原文方后“右×味”,“右”字,按本书横排形式应改为“上”,为了保持原貌,不予改动。
条文序号依1955年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重庆市中医学会新辑宋版《伤寒论》;以“[]”标记于条文末行之尾列。
序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慓,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赉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以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痛身知已,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弛竞浮华,不固根本,忘驱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矑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厥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背熟每句:刘老的伤寒实战口诀心法
背熟每句:刘老的伤寒实战口诀心法!此编歌括是刘老一生研究《伤寒论》之精华"他把《伤寒论》方用歌括形式,分门别类!综合归纳,融为一冶,启迪后学"为我们研究!学习!背诵《伤寒论》经典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笔者80年代跟随刘老学习《伤寒论》时,亲耳聆听恩师教诲,深受其传,现将此编献与诸同道,若能对今天研《伤寒论》有一点帮助,使刘老的学术思想发扬光大!泽被后世,足矣"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一!桂枝汤: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二!桂枝加葛根汤: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三!桂枝加附子汤: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四!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六!桂枝麻黄各半汤: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七、桂枝二麻黄一汤: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八!桂枝二越婢一汤: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十二!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十三!小建中汤: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 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 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 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十七!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 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十八!去桂加白术汤: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 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十九!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 慢性菌痢久不已,脉沉弦缓是指针" 二十!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大黄治腹痛,太阴阳明表里病" 调和气血泻结滞,胃弱之人宜慎用"二十一!桂枝人参汤:人参汤方即理中,加桂后煎力方增" 痞利不解中寒甚,温中解表建奇功"麻黄汤类方歌(八首)一!麻黄汤:麻黄汤治太阳寒,麻桂杏草四味联" 表实无汗头身疼,脉紧气喘更恶寒"二!大青龙汤:大青麻杏石膏枣,桂姜相加七味好" 不汗烦躁身疼痛,饮流四肢肿胀讨"三!小青龙汤: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 半夏炙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热居" 身热脉数证方是,不恶寒兮别桂枝"五!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麻黄连轺赤豆汤,湿热兼表身发黄" 麻翘姜辛梓皮枣,杏仁赤豆煮潦浆" 六!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 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专长"七!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两感阳气伤" 此方原来无里症,助阳发汗保安康" 八!麻黄升麻汤:麻黄升桂汤芍姜,知膏天冬苓术黄" 归蕤炙草十四味,寒热并用和阴阳"葛根汤类方歌(三首)一!葛根汤:葛根桂枝加葛黄,无汗项背几几强" 二阳合病下利治,刚痉无汗角弓张"二!葛根加半夏汤:葛根加夏病二阳,下利呕逆表邪强" 疏表解肌利肠胃,合病治法好思量"三!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芩连加甘草,协热下利喘汗宝" 清热生津解表里,葛根用至八钱好"抵当汤类方歌(三首)一!桃核承气汤:桃核承气硝黄草,桃仁桂枝五药讨" 太阳蓄血腹痛急,其人如狂功效好" 二!抵当汤:抵当汤中用大黄,虻虫桃蛭力最强" 少腹硬满小便利,攻瘀逐热治发狂" 三!抵当丸:抵当丸即抵当汤,捣药成丸煮水浆" 连渣服之只一颗,缓攻瘀血正不伤"栀子豉汤类方歌(七首)一!栀子豉汤:栀子豉汤治虚烦,懊颠倒不得眠呕吐少气加姜草,胸窒结痛药不添" 二!栀子甘草豉汤:见栀子豉汤方歌内三!栀子生姜豉汤:见栀子豉汤方歌内四!栀子厚朴汤:栀子厚朴药有三,栀子厚朴枳实煎" 心烦腹满分上下,清烦泻满两证兼" 五!栀子干姜汤:栀子干姜治心烦,身热不去泻又添" 寒热并用分上下,清热温寒一方肩" 六!枳实栀子豉汤:枳实枝豉劳复宝,食后再加大黄好" 酒疸心热且懊,栀子大黄力能讨" 七!栀子柏皮汤:栀子柏皮湿热黄,发热尿赤量不长" 栀子黄柏兼甘草,清热祛湿好思量"陷胸汤类方歌(六首)一!大陷胸丸:大陷胸丸法最超,半升葶苈杏硝调" 项强如痉君须记,大黄甘遂下之消" 二!大陷胸汤:大陷胸汤遂硝黄,心下硬痛脉紧强" 热气内陷水热结,小有潮热要参详" 三!十枣汤:十枣汤治胁下水,心下痞硬胁痛锐" 甘遂芫戟研细末,枣汤煮浓服钱匕"四!小陷胸汤:小陷胸汤大瓜蒌,半夏黄连三药投" 痰热胶结心下痛,利痰清热服之廖"五!白散:白散三物巴桔贝,寒实结胸此方贵" 或吐或利分上下,中病即止莫伤胃" 六!瓜蒂散:瓜蒂散是涌吐方,胸中痞硬痰邪猖" 气冲咽喉不得息,蒂豆研散调豉汤"泻心汤方歌(六首)一!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芩连姜,人参草枣合成方" 心下痞满兼呕吐,去渣重煎调胃肠" 二!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黄芩黄连和大黄" 清热泻痞沸汤渍,擅治烦躁吐衄殃" 三!附子泻心汤:附子泻心芩连黄,恶寒汗出痞为殃" 专煎轻渍须记住,泻热之中又扶阳"四!生姜泻心汤:生姜泻心是良方,胃中和不痞为殃" 噫气下利芩连草,参枣半夏与二姜" 五!甘草泻心汤:甘草泻心用芩连,干姜半夏参枣全" 心下痞硬下利甚,更治狐惑心热烦"六!旋复代赭汤:旋复代赭痞在中,噫气不除饮气冲" 参草姜枣半夏予,赭轻姜重方奏功"甘草汤类方歌(四首)一!甘草汤:甘草名汤咽痛求,生用一两不多收" 莫道此是中焦药,清解少阴效最优" 二!炙甘草汤:炙甘草汤少阴虚,心悸脉结证无疑" 麦地麻胶桂姜枣,清酒与水煎法奇" 三!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四味,桂枝白术药方备" 骨节掣痛不可近,恶风短气阳虚最" 四!甘草干姜汤:甘草干姜二药齐,温肺运脾暖四肢" 金匮用以治肺痿,咳嗽多涎尿也遗"苓桂术甘汤类方歌(六首)一!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苓桂术甘温药方,气上冲胸水为殃" 头眩心悸阴邪重,咳嗽短气功效彰" 二!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苓桂枣甘伏水邪,脐下悸动用则确" 或者上冲发奔豚,甘澜水煮效方捷"三!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汤):茯苓甘草与桂姜,胃中停水悸为殃" 气趋小腹或成泄,健胃泻水厥亦良"四!五苓散:五苓苓桂泽猪术,水停膀胱津不输" 口渴心烦尿不利,饮入则吐脉来浮" 五!猪苓汤:猪苓汤治少阴虚,热与水蓄烦呕居" 小便不利口又渴,泽胶猪茯及滑石" 六!文蛤散:水氵巽原逾汗法门,肉上粟起更增烦" 意中思水还无渴,文蛤磨调药不繁"黄芩黄连汤类方歌(四首)一!黄芩汤:黄芩汤治太少利,腹痛急迫脉弦细" 黄芩白芍甘草枣,清热和阴平肝逆" 二!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黄芩原方加夏姜,呕吐下利胃肠伤"太少合病邪热淫,苦降辛开治少阳" 三!黄连汤:黄连汤内参连草,姜桂半夏和大枣" 胃中有寒心胸热,呕吐腹痛此方宝"四!黄连阿胶汤:黄连阿胶治少阴,烦躁不寐脉数频" 舌尖如梅是的候,芩连芍胶黄搅匀"白虎汤类方歌(三首)一!白虎汤:白虎烦渴用石膏,大热汗出脉滔滔" 知粳甘草四药足,清气生津润枯焦" 二!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参气阴伤,烦渴脉大饮水浆" 汗出过多脉成芤,背微恶寒舌焦黄"三!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气阴伤,病后虚羸呕逆方" 不欲饮食参草麦,粳叶石膏半夏匡"承气汤类方歌(六首)一!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用大黄,芒硝甘草三药偿" 胃气不和心烦热,便燥谵语舌苔黄" 二!小承气汤:小承气汤朴枳黄,便硬谵语腹胀详" 识得燥结分轻重,脉滑不紧用此方"三!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硝黄,厚朴枳实四药强"潮热蒸蒸氵戢氵戢汗,腹满硬痛峻攻良" 四!麻子仁丸:麻子仁丸效果好,大便秘结津液少"枳朴大黄泻胃强,麻杏芍药滋脾约"五!蜜煎导方方歌见下)六!猪胆汁灌方:蜜煎熟后样如饴,稍冷搓挺四寸余"温纳肛门润肠燥,古法导便叹惊奇"津亏有热便不出,猪胆一枚方相宜"胆汁调醋灌肠内,虚家便秘见效奇"柴胡汤类方歌(七首)一!小柴胡汤:小柴胡汤解少阳,胸满胁痛呕吐详"口苦咽乾目眩是,柴芩参草枣半姜"二!大柴胡汤:大柴胡汤大黄枳,柴芩姜夏芍枣宜"少明合病气火郁,呕吐口苦心下急"三!柴胡加芒硝汤:小柴加硝两解方,芒硝后煎入药良"日晡潮热胸胁满,调和胃胆利少阳"四!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两方合,善治太少两经疴"心下支结关节痛,初期肝硬亦能和" 五!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姜痛胁背,大便不实尿欠利" 阳邪向阴气化衰,柴芩姜桂草粉蛎"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加龙牡桂丹铅,大黄茯苓记要谙" 减去甘草铅要裹,胸满烦马敬小便难"七!四逆散:柴芍枳草四逆散,肝郁气结肢不暖" 脉沉而弦胸胁痛,随证治疗须加减"芍药当归汤类方歌(四首)一!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两药投,筋挛拘急足趾抽" 苦甘化阴利血脉,滋阴柔肝效立瘳"二!芍药甘草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汗后阴阳两俱伤" 恶寒不热应温补,芍甘和阴附助阳" 三!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治厥寒,脉细欲绝病非凡" 归芍桂甘枣通细,补血散寒治在肝"四!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当归四逆加萸姜,清酒烹来效始彰" 内有久寒厥阴是,药分五次缓服康"干姜汤类方歌(三首)一!干姜附子汤:干姜附子治少阴,阳虚烦躁夜则宁" 不呕不渴无表证,身无大热脉微沉" 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干姜芩连与人参,辛开苦降法超群" 四物平行各三两,诸凡格拒此方珍"三!理中丸(汤):理中白术与人参,干姜炙草四药亲" 脾阳虚衰寒湿甚,腹满吐利脉迟沉"赤石脂汤类方(二首)一!赤石脂禹余粮汤:赤石禹粮两药珍,大便滑脱利不禁" 理中不应宜此法,涩以固脱是指针" 二!桃花汤:桃花石脂米干姜,少阴下利脓血方" 温固下焦和胃气,汤末搭配力方彰"四逆汤类方(九首)一!四逆汤:四逆生附老干姜,炙草将将有专长" 少阴阳虚肢不暖,吐利烦躁欲寐方"二!四逆加人参汤:四逆加参治何为,下利多时阴亦摧" 四逆扶阳参滋血,更取中州化精微"三!茯苓四逆汤:茯苓四逆少阴虚,心肾阴阳已不支" 补阳生附姜甘草,扶阴参苓两药施" 四!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草附姜,加重剂量另名方" 手足厥逆吐利甚,脉搏不出急回阳"五!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治亡阳,再加胆汁救阴伤" 吐已下断烦呕甚,津液枯竭用此汤"六!真武汤:真武名汤镇水寒,扶阳法中有心传" 附术苓芍生姜共,内惕心悸小便难" 七!白通汤:白通汤治少阴寒,阳虚下利非等闲" 葱白四茎姜附一,加入胆尿治呕烦" 八!白通加猪胆汁汤:白通汤治少阴寒,阳虚下利非等闲" 葱白四茎姜附一,加入胆尿治呕烦" 九!附子汤:附子汤治背恶寒,脉沉口和阳气残" 参附苓术芍药共,更治妊娠腹如扇"杂方类方歌(十一首)一!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厚朴夏姜参草寻,善治腹胀妙通神"脾气不运痰气结,三补七消法超群" 二!茵陈蒿汤:茵陈蒿汤治疸黄,阴阳寒热细推详" 阳黄大黄栀子入,阴黄附子与干姜"三!猪肤汤:猪肤斤许用水煎,水煎减半滓须捐" 再投粉蜜熬香服,少阴咽痛利且烦"四!桔梗汤:甘草桔梗治咽痛,消炎解毒妙堪用" 阴中伏热结於喉,切忌苦寒投此证" 五!苦酒汤:半夏一枚十四开,鸡清苦酒搅几回" 刀环捧壳煎三沸,咽痛频吞绝妙哉" 六!半夏散及汤:半夏研散或用汤,少阴咽痛效最彰" 半夏桂甘煎少与,微冷慢呷不用忙" 七!乌梅丸:乌梅丸治蛔厥证,连柏干姜参归用" 川椒桂辛与附子,乌梅三百力始胜" 八!白头翁汤:白头翁汤下利寻,黄连黄柏白头秦" 识得欲饮属内热,下重难通此方珍" 九!吴茱萸汤:吴茱萸汤暖胃肝,呕吐涎水痛在巅" 萸姜人参与大枣,温中降逆治阴寒"十!烧散:近阴裆剪来烧,研末还须用水调" 同气相求疗二易,长沙无法不翘翘"十一!牡蛎泽泻汤:牡蛎泽泻治如何,下肢肿胀病未瘥" 商陆葶苈泻水结,蜀漆海藻破坚邪。
寒温沟通论营分(上中下)
寒温沟通论营分(上)——历史的回顾刘英锋黄利兴占玮清代叶天士《温热论》以“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创立了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的基本框架,后世医家据此,把温病“营分证”的基本标准界定为“身热夜甚,口干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等”,由此确定了其病证属里,而位居气分之后的基本格调,且认为外感温邪之传变是由卫及气、由气及营、由营及血的过程。
但若联系《伤寒论》,则不难发现,其与张仲景论外感病营卫主表、气血主里的基本原则,在营分问题上发生了较大的矛盾。
先师姚荷生先生曾从病因、病位、病机三位一体、寒温沟通的高度,提出了温病犯营也有表证,并与伤寒犯营遥相呼应的学术见解,笔者得其启示,对营气病变的证治分类,从文献梳理到临床运用,进行了专题研究,认为伤寒、温病同属外感、所病营卫一理相通,而其现症、治法之各异,乃是因为不同病因,同犯营卫一处,病机各异使然,实可汇通互补。
下文笔者试从文献沿革,对营气理论进行系统的回顾分析,重新梳理伤寒与温病不同营气病证的这种内在关系。
本源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的营气理论《内经》“营卫生会”、“血气形志”等专篇,首先界定了营卫气血是不同的生理物质概念,也明确提出了营气的独立意义。
1.“营”字的多重含义①“营”有营养之义。
“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灵柩》);②“营”有营运之义。
“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灵枢》);③“营”有营守、营垒之义。
“冬脉如营”(《素问》);《中西医汇通精义》则补充到:“营者,血也……血守于内,如兵家之安营,故日营气”;④“营”有营气之谓。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灵枢》);⑤“营”有营血之谓。
“命曰营气,乃有形之血。
行于经隧皮肤者,皆谓之营气”(《黄帝内经灵枢集注》);《难经正义·七十六难》则补充到“营为阴而主血,乃奉心化出之血气”。
经典经方学习笔记:经方的五证病机及其症状群(推荐经方收藏)
经典经方学习笔记:经方的五证病机及其症状群(推荐经方收藏)五证病机及其症状群经方在“证”的认识上,有“六纲证”和“类证”两种分法。
六纲证,要在《伤寒》里面选方。
《金匮》里面的方针对“有明显主症”的一系列病证,师父把它们称为“类证”。
比如,中风证,下利证,胸痹证,腹满寒疝证,积聚证,血证等,是对杂病的系统分类,都有对应的系列方。
就是说,金匮要略里的方是治疗类证的方剂。
五证也属于类证。
同时,五证又是诸多类证的基础和法则。
五证,讲的是五种病机。
这五种病机有各自的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包括舌象、脉象。
病情常常是五证错综夹杂,症状真假难辨。
我们既要明确五证病机原理,还要熟练掌握各自的系列症状,更要懂得症状的鉴别。
若有五证夹杂,分清何证为主,何证为次。
如此才能用五证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1、燥证.燥证的病机原理:阳明实热燥伤津血。
始伤津液,常见症状:口干舌燥,大渴引饮喜冷,手足烦热,心悸,失眠,情志波动大,气喘,头晕,神昏谵语,目睛直视,潮热,汗出,皮肤干燥皴裂,胸中结痛(气滞不通),经脉痉挛抽搐,大便干硬腹满痛(气滞不通),小便黄赤。
继伤营血与血络,导致出血。
舌红,脉洪或沉滑实有力。
治疗燥证的方剂,组方药物的配伍关系:【甘咸除燥,佐以辛酸,守于清滋。
】禁忌:纯燥证,不可利水饮。
2、烦证.烦证的病机原理:阳明实热耗伤津液,扰动心神,严重时伤及营血。
烦证是阳明里热盛而成了阳明湿热。
常见症状:烦躁不宁,躁动不安,惊狂易怒,心中懊憹,失眠,口苦,口干舌燥,大渴引饮喜冷,发热恶热,上焦至头部易汗出,胸胁烦满,胸中窒塞结痛,按之则心下软而不硬,或腹胀满,大便初硬后溏,或恶心呕吐,气喘咳嗽,头晕,面红,眼赤。
舌红苔黄或黄腻。
六脉洪大有力或寸关脉滑动。
备注:临床要与三阴虚寒真阳外越的躁动不安相鉴别。
主要鉴别点:舌象、脉象、精神状态、眼神。
治疗烦证的方剂,组方药物的配伍关系:【酸苦除烦,佐以辛甘,守于清收。
】3、痞证.痞证的病机原理:三阴寒饮与阳明湿热形成寒热错杂,即里热夹带水饮,交结在中焦,气机不得正常升降,痞闷不通。
《伤寒论》113方——白术附子汤,典型医案
《伤寒论》113方——白术附子汤,典型医案1眩晕——刘含堂医案赵某某,女,44岁,工人。
2001年11月5日初诊。
1年来常感眩晕,以致不能上班,曾在市内多所医院就诊,西医以脑电图、多普勒、CT等特殊仪器检查,未查出实质病变,用药亦无效。
现症:面色淡黄而白,食欲差,便溏,神惫,腰膝酸痛,畏寒怕冷。
舌淡,苔薄白,脉沉弱。
诊为眩晕,证属脾失健运,肾阳虚衰。
治当健脾温肾。
用桂枝去桂加白术汤加味,处方:白术12克,炮附片10克(先煎),茯苓15克,厚朴10克,焦山楂15克,补骨脂15克,炙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6枚。
水煎服,10剂。
二诊:眩晕减轻,食欲改善,大便成形,畏寒怕冷等症状亦有所缓解。
继用上药,又服10剂,诸症消失。
按:本例眩晕,西医未查出实质病变,中医辨证为脾失健运,肾阳虚衰。
仲圣原以桂枝去桂加白术汤治疗痹证,然本方有健脾温肾之效,故亦适于本患者的治疗,加茯苓、焦山楂、补骨脂在于增强健脾温肾之力。
脾肾功能恢复,阳气振奋,清升浊降,则眩晕等症自然消退。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现代主要应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泄泻、肛痒等。
辨证宜掌握其病机要点为风寒湿相搏于表而偏重于寒湿,兼湿邪困脾,或为脾失健运,肾阳虚衰。
《经方治病经验录》2自汗——叶天士医案某,21。
脉细自汗,下体怯冷,卫阳式微(卫阳虚)。
去桂加白术汤加黄芪:黄芪9克,熟附子2.1克,白术4.5克,炙草1.5克,煨姜30克,南枣9个。
(《叶天士医案》)《经方研习》3肩臂疼痛——姜春华医案黄某,男,57岁。
右臂经脉疼痛,上及肩胛,下达肘部,兼有大便溏薄,为“漏肩风”,五十以后有之,多属血虚不能营养经脉,拟以白术附子汤及当归四逆汤加减:白术6克附块6克当归9克细辛2.4克桂枝6克川芎9克鸡血藤15克秦艽9克。
方14剂按:“漏肩风”亦属痹证,即现代医学所谓“肩关节周围炎”。
方用归、芎、鸡血藤养血活血,术、附祛寒湿,附、桂、细辛温阳散寒,加秦艽驱风通络,配合推拿及体育锻炼则收效较速。
万病从寒起一个方子五脏之寒统统散掉心肺脾肝肾拒绝寒凉
万病从寒起一个方子五脏之寒统统散掉心肺脾肝肾拒绝寒凉万病从寒起。
冬天来了,驱寒的重任也来了。
都知道寒的危害性,寒意味着各种痛,寒意味着各种肿瘤,寒意味着没有生机,没有生机的身体如同行尸走肉,所以我们一定要远离寒凉,让我们的身体温暖起来。
可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寒还是热,很多时候觉得自己寒,又有些时候觉得自己热,寒热错综复杂。
其实,这是没有分清寒到底来自哪里的缘故。
我们的五脏都有寒热之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方面的内容,看看你到底是心寒、肺寒、脾寒,还是肝寒、肾寒。
1 心是君主之官,心寒了一个国家就没有未来,心寒了,身体就萎靡不振,做什么事都没有兴趣了我们身体的阳气有两个来源,一个就是心阳,一个就是肾阳。
心阳就好比太阳,心寒了就好比太阳失去了光芒,天空一片阴霾,大地一片死寂,万物将会凋零。
如果你心寒,你的面色就会苍白如雪,因为心,其华在面。
如果你心寒,你身上会长很多斑,脸上、舌头上、手上、腿上都会长斑,因为心主血脉,各种斑斑点点就是血脉不通的表现。
当然你身上还会有各种莫名其妙的淤青,稍微磕着碰着一大块淤青。
如果你心寒,你的嘴唇会青紫。
如果你心寒,你的心脏跳动就会缓慢,心脏跳动过缓你就会大气下陷,总觉得胸闷、气短,总想深呼吸一口气。
如果你心寒,你的心脏血脉就会瘀滞,瘀滞就会不通,不通就会心痛,遇冷发作或者冬天发作的心脏病都是心寒的原因。
如果你心寒了,你会出冷汗,因为汗为心之液,心阳不足就无法固摄汗液,汗就容易出来。
很多人心脏病发作之前会出一大身冷汗。
如果你心寒,你可能会像出家人一样,无欲无求,无所事事,碌碌无为,做什么都觉得没有意思,因为你几乎没有什么欲望了,除了吃一点点饭来维持生命外,其他的欲望都没有了。
有时候,甚至连食欲也没了。
所以那些抑郁症的人一定要从心上治疗,强壮他们的心阳,驱除他们心中的刺骨寒意。
心寒怎么办?如何驱除心中的寒凉?建议每天吃一点人参,红参最好,强壮心阳力道最足,又不峻猛。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经方之一:乌梅丸中国国务学位委员医学科学评议组成员,北京中医学院教授任应秋的老师刘有余以善用乌梅丸治杂病蜚声一时,任老在一旁待诊时,曾见刘有余老师半日曾四次疏用乌梅丸,一用于肤厥,二用于消渴,一用于腹泻,一用于吐逆。
毕诊后问难于老师,他说,凡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都可以随证施用.这此,记得有一位名医学的话,《伤寒论》你要弄懂一字一方,即可受用一生,看来说的一点也不假,上面的刘有余可谓是持一方乌梅丸即可蜚声一时.一。
从木土理论看待理肝重剂乌梅丸。
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而土得林而达之,木能疏土脾滞以行,风肝之病,知肝传脾,风木一动必乘脾胃.厥阴提纲之症多属肝风内扰乘克脾胃之象,即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中,消渴,饥而不欲食乃是肝风内扰中消脾胃之症,食则吐蛔乃是肝风内扰,上逆胃口之症,下之利不止,乃是肝风内扰下揎脾土之症,提纲六症属肝风乘土则四.厥阴主方乌梅丸,有泄木安土之法,其中君药乌梅酸敛肝泻风,佐苦辛甘之黄连,干姜之类。
辛开苦降相伍,可以升降胃气,调和中焦。
以参归补虚安中,总体构成泄风木之有余,安中土之不足。
使风木得静,中土得安,脾胃得和.则扶土抑木,达到源流并治,治已防变之效果,确有见肝之病,各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
此乃泄肝安胃一大法也。
乌梅丸的应用木土不和是治验的主要类型,以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为主。
辨证要紧扣肝风同夹寒热,乘虚内扰脾胃,治疗勿忘重用酸收和调理寒热比例,此乃临证取效的关键。
二。
从调理阴阳说乌梅丸。
乌梅丸本来是治疗蛔虫症、药物既有酸甘化阴配伍,又有辛甘温阳、酸苦泄热、苦辛顺其升降等方法。
这可谓寒热并用,刚柔共济,气血兼顾,扶正祛邪集于一身。
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例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粘膜脱垂、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等疾病时,如果病程绵长,有形体消瘦、精神郁闷、体倦乏力、四肢发凉、心烦口苦、食欲差、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以抓住其阴阳错杂的病机,用乌梅丸加吴茱萸、煅瓦楞子、橘络等来治疗,来针对病症的寒热虚实俱存、上下内外均病等具体情况。
72条经方笔记,助你精细辩证(建议收藏)
72条经方笔记,助你精细辩证(建议收藏)导读:前人总结的经方运用思路,供大家参考。
1、温病不能发汗,又不能吃泻药,更不能用火攻,只能用白虎汤。
真正的温病实证(表现为说胡话,大便干,下同时用强壮滋阴解热药活不用生地用人参也可),可用大量的麦冬30克、生地配合白虎加大黄。
2、疾病伊始有两类表症:有发热恶寒的,是发于太阳病,无热无寒的是发于少阴病。
3、表症发汗后就是桂枝汤发汗后表不解还用桂枝汤,那么麻黄汤发汗后表不解可不能用麻黄汤了,也用桂枝汤。
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用药有个定法:发汗后,下之后这个表不解,太阳病不解,不能再用麻黄汤,都要用桂枝汤,可见这个桂枝汤最平稳不过了,就是用了桂枝汤,表还没有解,也还要用桂枝汤不用麻黄汤,这是定法。
4、里热大烦渴,这是白虎加人参汤证,脉洪大,身热有汗,口舌干燥,就可以是白虎汤证,但津液太伤就渴了,渴的时候就必须加人参兼养胃。
5、越婢汤(麻黄18 生姜甘草大枣石膏)主治风水,就是全身肿,脉浮,出汗,身上没大热,重用麻黄治表有水气,要发水气,麻黄非重用不可。
6、感冒者,随便吃点发汗药但要是明显小便不利,身上发热等,你要不利小便,这个表是不会解的,所以该用解表的还要用,非加利尿药不可,如桂枝去芍药加白术、茯苓方。
7、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各四两)不仅治脚挛急,也治肚子疼,下肢软也可以用,古人又称“去杖汤”;甘草小便数可以用,但如果病人有浮肿,甘草影响小便不利,更使水没有出路了,所以用甘草要多加小心。
8、凡是小便数,决不能发汗。
病人感冒,但又憋不住尿、频数,说明有感冒也有泌尿系感染,先不要治感冒,先治小便频数,用猪苓汤(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
9、“甘温除大热”不是说遇到大热就用甘温,这是错的,可是有一种需要甘温来解大热的,非用甘温不可。
比如桂枝汤,是桂枝汤没有不发热的,可有一个条件,脉必须弱,人必须有津液丧失的情况,百试百验。
比如甘草干姜汤,能治疗津液虚衰的厥逆,可不能遇到厥逆就用甘草干姜汤。
正安古典中医私塾(第一期)
正安古典中医私塾(第一期)【何谓古典中医私塾】中医学习,易学难精。
茫茫学海,看似门径无数,实则很容易掉到某个坑里而不自知,蹉跎数年却并无实际长进。
多少中医爱好者,学来学去,始终是养生小技法或者碎片化的中医理论,无法得以窥见中医哲学之美,遑论掌握中医临床之精髓。
多少中医学院的学生,课堂上无法学习《黄帝内经》、《伤寒论》这样流传千年的中医经典,毕业临诊时,只会照着课本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抄方开药。
遇到疑难杂症,两目茫茫,不知从何下手。
正安古典中医私塾的发心,是为铁杆中医爱好者以及临床医师们,找到最好的老师,带给你最纯正的古典中医学习路径。
我们力求以溯本求源的精神,带领求道的你,真正走入中医学习之正途。
《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针灸》、《辅行决》、《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解析》、《神农本草经》,以及精彩的《中医思维》、《名家讲座雅集》,古典中医私塾课程的内容,让你在一条鲜明的主线上循序渐进,有着高屋建瓴的格局,同时又可以真正建立清晰的临诊思路。
来吧,和先贤医圣同频共振,不负你我的求道初心。
【主讲老师介绍】范英志老师正安文化特约老师。
范英志老师毕业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在国内行医多年,后在英国行医十年。
范老师对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难经》有深入研究。
此外,范老师对传统术数:风水、八字、紫微斗数有独到而系统的研究。
尤能把术数与中医打通授课,构建清晰的学习框架。
范英志老师是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员,是中国国内执业医师,擅长治疗内科五脏系统疾病与妇科病症。
芃澜老师芃澜,中医药人。
师从中医文献大家柳长华,古中医吕英,古九针陈立新。
主张以传统经学治学态度和方法研读《内经》,崇尚古圣人述而不作传统作经典述者。
刘德会老师网名针魂,山东济南针灸医生,一手好针。
对中医江湖掌故以及各门各派如数家珍,是中医的活地图。
博采众家,得归根复命针法,擅于内经针法长于运用高级补泻手法飞经走气。
刘希彦老师刘老师自幼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独钟上古阴阳之道,悟得先圣之学乃以天地之大道为师,遂亲身践行,师法先圣,以术证道,致力于古中医的研究、恢复及传播多年,破解《伤寒论》之心法奥理与古经方之组方规律,立“至简古医”体系,以期恢复大道至简的古中医。
经方学堂刘保和:温散温养有重叠,条分细缕来分辨[中]
经方学堂刘保和:温散温养有重叠,条分细缕来分辨[中]那么,对于肝脏疾病,“温散”与“温养”分得清吗?事实上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分不清的,是重合、重叠的。
如在王旭高治肝第二十法(一法曰:温肝。
如肝有寒,呕酸上气,宜温肝,肉桂、吴萸、蜀椒。
如兼中虚胃寒,加人参、干姜,即大建中汤法也)本条“温肝”显然是针对“肝有寒”,是针对寒邪的,要“温散”,所用药物是“肉桂、吴萸、蜀椒”,但在其后第二十八法“补肝阳”,显然要“温养”,用的药是“肉桂、川椒、苁蓉”,只有苁蓉一味与本条不同。
那么,是否就证明苁蓉是“温养”呢?也不能。
因为在第三法“柔肝”法中,又曰“兼寒,加苁蓉、肉桂”,这里的苁蓉又成了温散而针对寒邪了。
或曰这里的苁蓉是针对肝阳虚而生的虚寒,那么肉桂又是针对什么呢?在以上“柔肝”、“温肝”、“补肝阳”中,均用肉桂,那就证明肉桂既温散又温养,显然没有特异性。
余下的就只剩下吴萸一味药了,只有这一味药才是王旭高心目中独一无二的“温散”药,因为在第二十法有,在第一法“疏肝理气”中,“兼寒,加吴萸”,也有,足以证明是“温散”。
由此可见,在以上诸法所用药物吴萸、苁蓉、肉桂、川椒四味中,苁蓉、肉桂、川椒均重合、重叠,既用于温散,又用于温养,只有吴萸一味,独用于温散,足以证明对于肝脏病而言,“温散”与“温养”“事实上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分不清的”。
而且,就吴茱萸而言,前人也是用其既“温散”又“温养”的。
如用于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中,主要就是“温散”,用于四神丸中,主要就是“温养”。
那么,为什么惟独对肝脏病而言“温养”与“温散”分不清呢?这是由于:①肝阳不足常由寒邪所致,而且肝阳不足与肝感受寒邪证候大体相同,补肝阳也就散了寒邪,散了寒邪也就补了肝阳,两者常互为因果。
②肝阳主升发之气,向上、向外,而不论“温散”与“温养”,最终结果都是有助于肝阳旺盛而升发,两者的结果是一致的。
那么,难道在肝脏的治疗中“温养”与“温散”就完全相同吗?也不是,因此笔者才曰“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分不清,有一小部分还是要分的,如以吴茱萸与肉苁蓉而言,吴茱萸的确偏于温散,而肉苁蓉则的确偏于温养,因为前者辛温燥烈,而后者则甘咸温而柔润也。
《金匮要略》原文
《金匮要略》原文《金匮要略》原文金匮要略方论序张仲景为《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今世但传《伤寒论》十卷,杂病未见其书,或于诸家方中载其一二矣。
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蠢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辩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
乃录而传之士流,才数家耳。
它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
然而或有证而无方,或有方而无证,救急治病其有未备。
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臣奇先核定《伤寒论》,次校定《金匮玉函经》,今又校成此书,仍以逐方次于征候之下,使仓卒之际,便于检用也。
又采散在诸家之方,附于逐篇之末,以广其法。
以其伤寒文多节略,故断自杂病以下,终于饮食禁忌,凡二十五篇,除重复合二百六十二方,勒成上、中、下三卷,依旧名曰《金匮方论》。
臣奇尝读《魏志·华伦传》云:“出书一卷曰:此书可以活人”。
每观华佗凡所疗病,多尚奇怪,不合圣人之经,臣奇谓活人者,必仲景之书也。
大哉炎农圣法,属我盛旦,恭惟主上,丕承大统,抚育元元。
颁行方书,拯济疾苦,使和气盈溢,而万物莫不尽和矣。
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都官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充秘阁校理臣林亿等传上。
《金匮要略》----卷上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论十三首脉证二条)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刘东军易演伤寒论
主体宇宙的偏衡皆为宇宙病位形成。一旦与客临物质结构结合之后,其病机形态又会随新成立的宇宙结构而变化。这就是《内经》所谓的应病。这种应病反应繁杂多变。然《伤寒论》则恰当地运用了十二辟卦的数序方位结构来一一做《内经》的六气加临推演。并且更多地是依照主客阴阳结构所能引发的可能性症状进行轮序推演。而不是完全依照《素问》运气学九篇的散漫症状进行随症辨证。这一点如果学术界不加以明确和改正,仲景的易演思想将继续戏耍后世中医,后世中医也将继续无情地“亵渎”张仲景;《伤寒论》学术乃自中医学术将继续行入万劫不复之地!
原文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中医武将注解:第1条太阳病的主要证据。2条为夬卦位置的中风主要证据。3条才是外寒侵袭体表的论述。太阳病,既辰时位夬卦区域受寒,整个体表出现体表蒙受寒性收压迹象。阴脉为乾卦至坤卦的阳势表现既收阴象。阳脉为复卦至乾卦的阳势表现既升发象。太阳病的阴阳脉,就是左右升降全是紧脉。阳气之标受到太阳寒水剥卦收引结构的侵袭后,因此体表不通,就会出现头痛呕逆症状,名为伤寒。位置上来说,阳之标者,太阳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方学堂刘保和:寒证莫忘分虚实,温里分为散与养[上]
关于“温肝”,秦伯未曰:“寒邪伤肝,当用温剂辛散,肝脏本身阳气不足,宜以温养助长生气升发,概称曰温,意义不同。
”对于这段话,为了能够更清楚明白地理解,似应将“当用温剂辛散”与“肝脏本身阳气不足”之间的逗号改为分号。
这就说明,“温肝”一词可以有两种不同含义:一是“温散”,是辛温散寒,治疗“寒邪伤肝”,针对的是“寒邪”,是邪气,重在祛邪;二是“温养”,是温阳养肝,治疗“肝脏本身阳气不足”,针对的是“肝阳”,是正气,重在扶正。
在秦老的著作中,一向将“温散”与“温养”分得很清。
如《谦斋医学讲稿·运用中医理法治疗西医诊断的疾病》一文在谈到对“溃疡病”的治法时即说:“治寒邪和虚寒也不同,治寒邪主温散,治虚寒主温养”,因此从溃疡病多属脾胃虚寒的认识出发,主张用黄芪建中汤“温养中焦”。
那么,什么方药才是针对寒邪的“温散”呢?在本文语焉不详,而在本书另一篇《痛症的治疗》中,针对“胃寒痛”,即由于“饮食生冷和直接受寒气引起的胃痛”,乃“中焦受寒所致,属于实证,治宜温中散寒法,用厚朴温中汤”。
分析两方用药性味的不同,黄芪建中汤由黄芪、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组成,主要是以甘味药为主,配伍辛味药与酸味药,全方偏于温性。
甘味药补养中气,因其性温,故
曰“温养”,重在治脾,治脾虚寒证;厚朴温中汤由厚朴、豆蔻、陈皮、木香、干姜、茯苓、甘草组成,主要以辛味香散药为主,全方温热性,故曰“温散”,重在治胃,治胃寒实证。
这两者是分得很清的。
栏目主持:刘观涛
新媒体编辑:王丹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