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word教案(20)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
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学生回答:2.教师强调: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教师展示图片:《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
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4.教师讲述: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
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
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目标导学二:武昌起义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学生回答:①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
②简要过程:发动起义——夺取军械所——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
八年级上册《第9课 辛亥革命》公开课教案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绍兴起义、广西镇南关起义、广州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2、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3、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核心素养】本课的教学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讲解、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革命党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不挠、浴血奋战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不懈努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一张熊秉坤和溥仪的老照片引发的疑问,从而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同盟会成立后领导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42——43页的内容,归纳总结表格中的信息。
过渡:一次又一次的起义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革命党人一批又一批前仆后继,浴血奋斗。
是什么支撑着他们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在屡战屡败的情形下,仍然坚持着屡败屡战呢?下面让我们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怎么想的?展示徐锡麟、秋瑾、林觉民、黄兴等人的英雄事迹,通过谈话式的讲解和情感渲染,让学生感受到这些革命党人身上崇高的革命气节和可贵的精神品质,从而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最后,请学生归纳总结革命党人哪些高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用材料突出“黄花岗起义”的地位和影响。
过渡:早期革命党人的起义虽然一次次都失败了,但是当时的中国在这些起义的影响下,出现了如孙中山先生所述的景象:“中国现今正处在一次伟大民族运动的前方,只要星星之火就能在政治上造成燎原之势”。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视频直观地再现中国当时的革命形势。
播放视频。
引出打响第一枪的是熊秉坤,为后面做个铺垫。
再请学生结合视频和课本44—45页的内容,自主完成归纳武昌起义的主要内容。
突出强调辛亥革命的概念和武昌起义的地位,并补充这次革命的结果之一:1912年2月12日,爱新觉罗·溥仪宣布退位,统治中国二百多年的清朝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自然引出导入新课时的老照片,让学生探讨。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辛亥革命》是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的第9课,主要讲述了辛亥革命的发生、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叙述,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人民追求和进步的影响。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辛亥革命的背景、辛亥革命的过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清朝晚期的历史背景,对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加以深化。
此外,学生可能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阅读和讨论,深入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3.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人民追求和进步的影响。
4.提高学生的历史叙述和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辛亥革命的原因和过程。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史料,让学生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和影响。
3.案例教学法:以孙中山、袁世凯等历史人物为例,让学生了解他们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和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八年历史上册。
2.参考资料: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纪录片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清朝晚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从而引出辛亥革命的主题。
2.呈现(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如民族危机、民众疾苦等,然后详细讲述辛亥革命的过程,如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高潮与结局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和影响。
历史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教案
辛亥革命
1.革命志士的奋斗
萍浏醴起义
安庆起义
广西起义
黄花岗起义
2.武昌起义时间
地点
意义
六.布置作业:完成相对应的配练习题
板书设计:
辛亥革命
1.革命志士的奋斗
萍浏醴起义
地点
意义
教学小结:
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根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其直接目标是要推翻满清政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从直接结果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民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因而辛亥革命成功了。从最终结果看,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大地主买办阶级代表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
1.革命志士的奋斗
时间
领导者
起义
1906
刘道一、蔡绍南
萍浏醴起义
1907
徐锡麟、秋瑾
安庆起义
1907
孙中山、黄兴
广西起义
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的黄花岗起义,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2.辛亥革命
1911年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武装起义,第二天占领武汉三镇。这一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把这次革命叫做“辛亥革命”。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辛亥革命【教案设计设计】
课题第9课辛亥革命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能力目标: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重点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导一、导入新课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
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学生畅所欲言,带着悬念进入新课。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思 1.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学生回答:时间领导者起义1906 刘道一、蔡绍南萍浏醴起义1907 徐锡麟、秋瑾安庆起义1907 孙中山、黄兴广西起义2.教师强调: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教师展示图片:《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4.教师讲述: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
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
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
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展示的过渡语言应该更加简洁。
需要在此处精简处理,减少时间拖沓。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学生回答:①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辛亥革命》学案2 鲁教版
一、【学习目标】(2分钟)1.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准确说出: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
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2.通过看图,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重点与难点】本课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过程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革命的重要史实和取得的重要成果。
重点: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理解同盟会建立的必要性、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条件和性质,掌握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革命是成功的;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革命又是失败的。
二、【自主先学】(12分钟)1.1分钟浏览课本绿标题及正文,快速写出本课主要讲述的两个主要问题是什么?问题:(1)(2)辛亥革命的领导人:。
2.仔细阅读课文正文部分,能在课本上标注掌握下列知识要点,思考完成下列问题:(1)孙中山创建革命党1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建立兴中会: 年,在______建立。
建立中国同盟会:时间______地点______。
2革命纲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合称_____主义。
机关刊物《》。
(2)辛亥革命:1武昌起义时间:____年___月___日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2中华民国建立:时间______ 地点______。
3人物:推举______为临时大总统。
(3)历史意义:三、【展示点拨】(15分钟)(一)分组探究1.孙中山领导成立了哪些革命团体?是什么性质的?同盟会的成立有什么意义?2.你怎样理解同盟会的革命纲领?3.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三民主义之间有什么关系?4.武昌起义是怎么爆发的?结果怎样?5.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什么政权?建立情况怎样?6.革命后来发生了什么变故,使其成果一夜间全部变色?7.你认为这场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了?能说出理由吗?8.从这场革命的结局中你得出什么启示?9.总结本课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各位老师、同学,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选自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九课《辛亥革命》。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辛亥革命》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的第二课,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本课上承前一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下启一课《中华民国的建立》,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安排课标对这部分的内容安排如下。
依据课标,本课教材安排了知道萍浏醴起义,安庆、绍兴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的基本史事及影响、武昌起义爆发的标志、过程和结果、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辛亥革命的性质以及意义,这样安排既体现了辛亥革命发展的时序性,又体现了史实之间的逻辑联系。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早期革命志士的奋斗事迹,掌握武昌起义的基本事实,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综合归纳能力。
通过对辛亥革命的性质与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能够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对比,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突出孙中山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激励学生不怕苦难,努力学习。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分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学生知识储备,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重点:了解并掌握辛亥革命中的主要人物、事件、时间、地点。
难点:学习并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教法学法(一)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而且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对于历史他们通常都是十分感兴趣的,因此,要注意增强历史的趣味性、生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 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作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的主要事迹,培养归纳有效信息的能力。
讲述武昌起义等辛亥革命时期的主要战役,培养口头方式陈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知道中华民国成立等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增强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方法与过程:列举孙中山早年革命活动,了解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革命、建立民国的主要斗争历程;讨论辛亥革命的爆发背景和得失成败,增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践行“天下为公”、为建立独立富强的中国而不懈斗争的事迹,学习他们伟大的爱国思想、顽强的斗争意志和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
通过客观分析辛亥革命迅速发展的形势和历史作用,认识革命虽然没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但是它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对于推动中国近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意义。
2、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主要讲的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可是封建统治者自救的洋务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也失败了,这就表明他们的救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那么,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呢?这时,从维新派分化而来的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采用革命的方法来挽救民族危亡,发动了辛亥革命。
那辛亥革命到底能不能找到中国的出路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九课《辛亥革命》。
二、讲授新课:(1)要求学生在通览教材的时候,对一些明显的知识点,如时间、地点、人物等随手做标记,养成勤动手的好习惯。
(2)讲解:山雨欲来忧天下(背景)师:辛亥革命是谁发动的?生:孙中山师:孙中山先生被称为“国父”。
教师简介孙中山(可以让学生读)师:同学们来看这两则材料,说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处于怎样的社会现状?生: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生: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生: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师:面对中国的现状,中国的革命志士们为了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斗争,你们知道有哪些?生: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绍兴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师展示:师:这些革命斗争的结果怎样?生:都失败了教师:展示孙中山的《黄花岗烈士事略》,说说起义虽然失败了,却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 第9课 辛亥革命 教案 教学设计
第9课辛亥革命1、教学分析知识与能力了解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名称、领导人及影响。
了解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分析归纳其意义。
通过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资料、地图等方式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精神;仍是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伟大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意义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新闻导入:老师前两天在网上看到了一则新闻,说的是澳门各界集会纪念辛亥革命,那么为什么过了一百多年我们仍旧要纪念它呢?他是一场什么的样革命?在什么情况下爆发的?具体过程是怎么样的?又带来了什么影响?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到第九课,辛亥革命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一)、自主学习(在正式开始学习之前,请同学们预习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
教师简单对一下答案。
)1(二)、新课展开1、革命志士的奋斗(展示革命烈士图片)师:革命大多数时候都是需要流血、牺牲的,在辛亥革命之前同样有很多烈士牺牲,这些烈士有你熟悉的么?生:秋瑾。
师:那么同学们通过刚刚的预习有没有了解到,秋瑾是在哪次起义中牺牲的?在她牺牲之前,又有那些起义呢?让我们一起在结合地图简单了解一下。
师:革命之前一共了几次起义?(结合地图)生: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绍兴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
师:我们用一个表格来总结一下这四次起义,起义的时间、人物、和结果。
(结合表格)师:从表格里再结合书本知识,大家思考一下,萍浏醴起义和黄花岗的特点是什么?生:萍浏醴起义是第一次起义。
师:准确来说应该是中国同盟会成立之后的第一次。
而结合书本,黄花岗起义的特点是什么?生:影响最大。
师:很多革命烈士在黄花岗起义之前就已经抱着了不惧生死的决心,留下了绝命书。
(八年级资料)第9课 《辛亥革命》
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识记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主力、过程和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学会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革命党人为救国救民、勇于牺牲的爱国精神,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伟大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教学设计】一、情景导入面对内忧外患、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中国,先进的中国人从来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当“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惨败,“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遇挫,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
孙领导的辛亥革命是否取得了成功?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近第9课《辛亥革命》。
二、自主学习1、阅读课本第42-43页《革命志士的奋斗》一节,完成以下表格:义的时间、地点、主力、过程和影响。
武昌起义时间:1911年10月10日晚;地点: 武昌;主力:新军革命党人;过程:夺取楚望台军械库-翻开城门迎接炮兵--步炮联合进攻总督衙门--汉阳、汉口响应--成立 军政府。
三、读图讲解〔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 交界的、浏阳、醴陵发动武装起义。
结果失败。
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同盟会声望由此大振。
萍浏醴起义1906 刘道一、蔡绍南 失 败 同盟会声望大振 起义1907 徐锡麟、秋瑾 打击了清政府统治 起义1907 孙、黄兴 打击了清政府统治 黄花岗起义 1911 黄兴 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2.1907年夏,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在发动起义,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1907年,孙与黄兴共同筹划领导镇南关起义,因弹药缺乏,最终失败。
3.1911年,黄兴领导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感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4.插入林觉民《与妻书》朗读视频片段,感受革命党人为救国救民不怕牺牲的英勇精神。
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教案1辛亥革命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孙中山早期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武昌起义的历史影响等能力训练过程方法观察想象通过观察想象当年加入同盟会的仪式、武昌起义的紧张情景等插图,体会三民主义的实际影响以及辛亥革命在民众中产生的巨大震撼力探究思考提取信息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比较联系同盟会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的联系与区别,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的历史联系与本质区别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的发扬光大进取意识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志士不屈不挠革命精神的张扬。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不断进取的精神,将鼓舞我们完成民族复兴大业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1、维新变法时期,社会上有哪些人赞成?哪些人反对?哪些人无所谓(资产阶级维新派、开明的地主官僚和知识分子、不愿意当“亡国之君”的光绪帝等人赞成;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反对;广大的缺乏文化知识的农民、手工业者等“社会底层”无所谓。
)2、造成什么后果?(由于力量对比悬殊,手中握有实权的顽固派很轻松地扼杀了这场维新变法运动。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运动也失败了,但是,一些从维新派转化而成的革命派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把斗争的矛头直接对准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最终结束了在中国存在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新学案94页材料解析题所介绍的情况,就记载了孙中山起初上书李鸿章请求维新变法的历史。
当年孙中山的请求遭到拒绝,认识到了清政府卖国苟存的实质,就毅然转向革命立场,坚决从事反清斗争,终于迎来了武昌起义的胜利。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9辛亥革命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九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设问:面对越来越严峻的民族危机,如何才摆脱被瓜分的命运?明确:变法自强。
2.在时间轴基础上,回忆清王朝两次近代化的探索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经过和结果,引导他们回忆两次探索失败的原因都是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设问:面对日益腐朽的清王朝统治,如何才能自强?明确:推翻清朝。
3.继续追问:面对势力依旧强大的清政府,如何才能推翻?明确:坚持不懈的武装斗争。
过渡: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民族危机,面对强大的清王朝,孙中山等人始终不惧,坚持革命理想。
但前途是光明的,并不意味着道路是一帆风顺的,为了推翻清王朝建立民国的革命理想,革命志士们抛头颅、洒热血。
二、越挫越勇的革命起义——革命志士的奋斗1.阅读P42-43,找到为推翻清朝统治,革命党人发动了哪些起义,完成表格。
2.出示材料黄花岗起义相关材料,介绍林觉民的相关事迹。
提问:黄花岗起义的影响有哪些?明确: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为革命献身的精神震动全国。
3.黄花岗起义后,革命党人并未放弃。
终于革命在1911年10月迎来了胜利。
阅读P44,找到武昌起义相关信息,完成表格。
明确:武昌起义相关内容,教师介绍武昌起义经过。
4.设问:为何前面几次起义都失败了但武昌起义却能成功?出示相关材料,步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通过时间轴形式回顾列强势力入侵和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过程,理解当时的主要任务是救亡图存。
通过回顾几次探索及失败原因总结,得出腐朽落后的清政府是救亡图存道路上的最大绊脚石,从而使学生明白革命党人的追求。
三、未曾结束的革命事业——革命前途在何方1.出示武昌起义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号召宣布独立的图片,反映了什么样的的革命形势?2.出示末代皇帝溥仪退位诏书,出示民国初期人民剪头发、穿西装、行西洋礼仪的图片。
提问:这些图片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变化?3.出示黎元洪被逼成为新政府的领袖人物,提问:这个事件反映了革命党什么问题?总结:清王朝虽然已经灭亡,但封建势力、列强势力依然强大。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材,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以及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插图、文字、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着模糊的认识,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归纳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识,理解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影响。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以及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历史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不足之处,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辛亥革命。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
2.课件:制作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课件。
3.视频:准备与辛亥革命相关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资料,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八年级历史 《第9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革命的功绩:
1、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 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并没有推翻封建制度)
2、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 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 潮流的闸门。
失败之处: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未 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的性质也未改 变。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又失败了。
辛亥革命的概念
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 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 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 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探究研讨
辛亥革命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1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2 革命有着正确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3 革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4 革命党人坚持不懈的努力 5 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
19
20
辛亥革命——背景篇 清 政世
1、列强:《马关条约》后,掀起了瓜分中府国的纪狂 潮控制。义和和掠夺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加紧了对干什么中国末世的 2、18清9政9年府列:强内形外成交共困同,宰试割图中通国过的新局政面和预去了!备纪初中立 宪3、来革挽命救知其识统分治子危队机伍。不断壮大,大大宣传!!资产国怎么啦阶 级民主革命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提供!了 9思00想年基八础国。联军侵华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二、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辛亥革命 辛亥年
武昌起义成功 后,湖北军政府成 立,黎元洪被推举 为都督。
湖北军政 府旧址
黎元洪
北京
湖北军政府
成立后,
湖南、
陕西、江西、
3.9辛亥革命教案八年级历史上学期
第9课辛亥革命学习目标1、了解武昌起义的过程和结果2、分析武昌起义的爆发的条件和辛亥革命的意义3、通过本课学习,感悟革命党人投身革命事业,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重点难点重点:武昌起义难点: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新课讲授一、导入这节课我们来讲辛亥革命,提起辛亥革命我们就不得不提到武昌起义。
我们八上这册书的封皮上的图片就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武昌起义》的浮雕,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10月10日晚上武昌起义一举成功。
在这之后,其他各省纷纷响应,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革命志士们进行了长期的武装斗争,付出了极大的牺牲。
具体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二、新课讲授我们先来记两个知识点,了解一下辛亥革命的概念。
第一个大问题“革命志士的奋斗”【自主探究】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交接的萍乡、浏阳、醴陵发动起义。
三万余人参加起义,奋战一个多月后失败。
刘道一等在长沙遇害。
刘道一遇害的时候只有22岁,非常的年轻。
地位: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起义虽然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第二场起义叫做“浙皖起义(安庆、绍兴起义)”,1907年夏,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刺杀安徽巡抚恩铭。
起义人员与清军激战四个多小时,因寡不敌众而战败,徐锡麟死难。
当时徐锡麟死的十分凄惨,是被剖腹挖心,为革命献身。
在绍兴,革命党人秋瑾准备策应,因歹徒告密而牺牲。
咱们课本有秋瑾的图片,可能有同学会疑惑,为什么她是日本人的发型,日本人的着装。
其实不仅是秋瑾,《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的作者章炳麟也穿着日式服装。
时咱们有很多中国人去如本留学,一方面是因为日本离的比较近,费用相对便宜。
另一方面就是中日两国的国情比较类似,所以就有一些人去到日本,看看日本的情况。
还有细心的同学应该注意到了,秋瑾的手里拿着一把刀,这把刀是日本的武士刀。
是为了随时提醒自己以死明志,随时做好为革命献身的准备。
鲁教初中历史八上《第9课 辛亥革命》word教案 (1)
第二单元第8课辛亥革命(一)情景导入播放“中国近代史侵略与反抗·救亡图存图片展”,在观看中回顾并感受中国近代史中国人民历经的历史同学们,刚才通过图片展,我们重温了中国近代史中国历经的侵略与反抗,中国人民也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艰难的探索。
这些探索,哪个探索开启了中国近代化道路?洋务运动学什么?技术!接下来的探索是什么?戊戌变法学什么?制度!成功了吗?这些探索都有同一个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这些探索都告诉了当时的人们:到底是谁在阻碍中国的进步!中国的每一个进步都困难重重,中国人没有放弃探索的步伐!20世纪到来的时候,中国大地上迎来了第一次翻天覆地的风暴——辛亥革命。
(板书)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没有!失败了。
认知历史孙中山一开始就是一个革命者吗?孙中山从小有着远大的志向,后来他到国外留学,成为了一名医生。
后来他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
1894年,这是同学们都很熟悉的一年。
这一年,有什么事情发生了?同样在1894年,孙中山曾写信给李鸿章,说我们要学习西方进行改革!但结果呢?石沉大海。
这令孙中山受到了打击,觉醒了,意识到了什么?这一年,孙中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了。
他创建了兴中会,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段,划出关于兴中会的信息。
从名字中你是否看到了这个革命团体的成立是为了什么?这个革命团体的目标是什么?你怎么看出来的?这就注定了这场革命将与以往的探索不同,为什么?你知道吗?从1894年以后短短数年,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许多反清革命团体。
看图,你获得哪些信息?反清革命小团体,就像星星之火分布在中国大地上。
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但却各自为政,革命的力量过于分散。
为了使革命的力量从分散走向团结的统一,孙中山做了一件事。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建了中国同盟会。
(看图)这是同盟会的成立大会。
在这个成立大会上,你发现了哪些与清朝不同的气息?这些都是新气象,是革命的气息。
我们来看看同盟会成立大会上的几件大事。
首先,选举孙中山为总理。
鲁教初中历史八上《第9课 辛亥革命》word教案 (24)
第8课辛亥革命本课内容选自川教版教材第二学习主题《近代化的起步》第3课《辛亥革命》。
本学习主题主要体现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中为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一系列抗争与探索,从而使中国一步步走向近代化的历程。
其中辛亥革命在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课共分有三目:革命的酝酿,武昌起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因此我们这节课的线索就是革命的背景——爆发——结果——意义。
二、学情分析:本次教学是历史学科在导学案教学模式下的一次尝试,试图培养起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自我探究的能力,充分分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的合作中,活动的参于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初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思维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所以本课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能力。
在导学案设计中,通过课前预习,完成知识层面的掌握,通过小组交流探讨,师生互动,进一步理解本课的重难点问题。
同时初中学生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学习中兴趣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音像资料,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氛围。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记住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名称,建立时间及建立者,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概况,2、理解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知道辛亥革命发生的过程及相关事件,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及概况,3、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能力与方法1、搜集孙中山革命活动相关的资料,了解孙中山的革命生涯,掌握收集史料,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的基本方法2、通过分析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及三民主义内容的分析,培学生掌握论从史出,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
鲁教初中历史八上《第9课 辛亥革命》word教案 (26)
第8课辛亥革命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
世纪末的中国是一幅悲惨的景象,
月,孙中山联合一些反
级革命的伟大历程(幻灯片显示)。
需要,为了集中革命力量,有必要互相联合、共同斗争。
于是,孙中山积
鞑虏”是指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指整个满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就是改革土地制度。
因此,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和三民主义的关系及三民主义的具体含义)。
那么我们如何评价“三民主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
什么?掌声欢迎学生上台表演。
师:但辛亥革命的果实却被谁窃取了?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袁世凯窃取革
附:
一、课堂检测题:
在《历史的惩罚──纪念辛亥革命三十六周年》一文中,董必武说:“辛亥革命已有三十六周年了。
这一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是推翻了卖国无能、贪污腐化透顶的满清统治,结束了数千年的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可是,革命的结果是失败的。
就时间上谈,前十六年是帝制余孽北洋军阀篡窃了革命的果实,后二十年统治着中国的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内反动集团。
中国人民的民主解放,中华民族的独立,一直没有真正实现。
”
请问答:(1)董必武的这篇文章应该写于哪一年?
(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可董必武为什么说“革命的结果是失败的”?
(3)请结合所学知识,试着对辛亥革命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辛亥革命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两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成立情况;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的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三民主义的评价,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表现,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课前导读】
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 1894年,孙中山在成立的革命团体是。
2. 孙中山创建的我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
是。
成立的时间是。
地点
是,大会选举为。
3. 同盟会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
4. 同盟会的机关报是。
5. 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
为、、三大主义,合称为“”,它是的指导思想。
二、武昌起义:
6. 武昌起义的时间是,地点是
在。
7. 武汉三镇是指、、。
8. 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以后,仅一个多月时间,全国就有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12月,宣布独立的代表在开会,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9. 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是。
地点是
在。
10. 年,是旧历的辛亥年,历史上把这次革命称为辛亥革命。
它推翻
了,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
使深入人心。
11. 辛亥革命的结果是胜利果实被窃取了。
12. 辛亥革命的性质
是。
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问题导读—评价单答案:
1. 檀香山兴中会。
2. 中国同盟会 1905年8月日本东京孙中山总理。
3.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4.《民报》。
5. 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辛亥革命。
6.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
7. 武昌汉口汉阳。
8.十南京孙中山。
9. 1912.1.1 南京。
10. 1911 清朝的统治封建帝制民主共和。
11. 袁世凯。
12.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