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院校人才培养能力 加快技能型人才开发

合集下载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06.04.18•【文号】中办发[2006]15号•【施行日期】2006.04.18•【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人才工作正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6]15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已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精神,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现就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来抓(一)充分认识做好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要求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工作也面临严峻挑战。

从总体上看,高技能人才工作基础薄弱,培养体系不完善,评价、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轻视技能劳动和技能劳动者的传统观念仍然存在。

当前,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环保等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领域,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中医药(民族医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中医药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还面临不少问题,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

为进一步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现提出以下意见:一、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长期以来,中医药和西医药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共同担负着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任务,这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

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特别是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优势。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我国中医药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服务领域趋于萎缩;老中医药专家很多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中医中药发展不协调,野生中药资源破坏严重;中医药发展基础条件差,人才匮乏。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加强中医药工作,开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新局面。

技能人才实施方案

技能人才实施方案

技能人才实施方案技能人才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推进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为进一步提升我国技能人才水平和素质,推动技能人才的培养、评价和使用,制定技能人才实施方案,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二、主要内容1. 建立完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推进技能人才培训和评价标准化建设。

2. 加大对技能人才的培训力度,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训制度,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3. 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联盟,实现教育和产业的有效融合。

4. 加强对技能人才的引进和留用,建立健全技能人才激励机制,提高技能人才的薪酬水平和职业发展空间。

5. 推进技能人才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际技能人才组织的联系,提升我国技能人才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实施方案1. 加强对技能人才政策的宣传和解读,引导社会各界认识技能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 建立技能人才信息库,开展技能人才需求分析和预测,为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培养提供科学的依据。

3. 加强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推进校企合作联盟建设,为企业提供优秀的技能人才。

4. 完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推进技能人才评价标准化建设,打造公正、透明的评价体系。

5. 加大对技能人才的培训力度,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训制度,提高技能人才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6. 建立健全技能人才激励机制,提高技能人才的薪酬水平和职业发展空间,激励技能人才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7. 推动技能人才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际技能人才组织的联系,提升我国技能人才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四、预期效果1. 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水平得到提升,为企业转型升级和国家制造强国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 技能人才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得到提高,为我国技能人才走向世界、融入国际制造业提供更多机会和平台。

3. 创新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评价和使用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形容职业院校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语句

形容职业院校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语句

形容职业院校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语句职业院校啊,说起来那真是一座宝藏。

你看,社会上有一堆人都在说要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是不是?可是,往往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事实——这“技术型人才”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说白了,培养技术型人才,得靠的就是咱们这些职业院校。

咋说呢?职业院校那可真是个好地方,不光是给学生们一个“谋生”的技能,更是让他们拿到一张“通行证”,可以在未来的社会里跑得飞快,站得稳稳的。

你想啊,职业院校本身就有点像“技能工厂”,里面各种专业,各种手艺,一应俱全。

这里的学生,白天学技术,晚上磨刀霍霍,啥都能做,啥都能学。

你看电焊、机械、烹饪、美容、美发,甚至一些新兴的互联网行业,职业院校都能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

什么?你以为职业院校就是些“玩票”的地方?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在这里,真真切切的“动手能力”才是王道。

你光会背书,不会干活,出去也只能做个空头理论家,别人能笑你“嘴巴功夫厉害”,但真要看你能不能拿得出手的技术,才是硬道理。

职业院校就像一座练功房,学生们每天像是练武的武林高手,拿着各自的“神器”——那不是什么剑、枪、刀、枪,而是各行各业的技术工具,或者是那一套一套的设备。

最关键的是,这些学生在“实战”中,技术能力和自信心都在一天天地积累。

咱说实话,这种培养出来的技术型人才,往往不仅仅是个“手艺人”,更像是个全能型选手。

啥意思?就是你学会了一个技能,也能学会其他的技能,学的都不单一、也不局限。

一个人如果能做得了两三件事,出去总是吃得开嘛。

更厉害的是,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之后可不像那些整天读书的“书呆子”,走上社会后他们能直接上手做活儿。

咱们都知道,社会上总是少不了那些忙碌的工匠——电工、木工、厨师、技工,甚至是网页设计师、动画制作员、网络营销员。

这些“技术小能手”无处不在,每一个人都在以自己的“匠心”支撑着社会的运转。

想想看,职业院校毕业生一毕业,拿起工具,马上就能上岗,完全不怕“就业难”这回事。

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对策分析

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对策分析

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对策分析【摘要】职业技能大赛是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平台,对学生技能的提升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现有的培养模式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培训资源不足、竞赛评价不公等。

为了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我们需要提出一些对策建议,比如加强对学生的培训与指导、优化竞赛评价体系等。

这些对策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提升他们的竞争力。

在未来,需要继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不断探索创新的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通过职业技能大赛,高职院校可以培养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职业技能大赛、培养模式、对策建议、实施方案、总结分析、展望未来、结论建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而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在培养学生实际技能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导致很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

本文旨在通过对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目前现有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为高职院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1.2 问题意识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意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当前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但高职院校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和不足,导致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较弱。

现行的培养模式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无法满足市场对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对参赛的认识和重视,导致对于比赛的培训和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影响了技能培养的效果和质量。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面临着培养模式落后、实践能力不足以及对职业技能大赛的重视不够等问题,亟需寻找有效的对策和改进措施以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加强人才培养和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加强人才培养和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加强人才培养和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强人才培养和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引言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各国竞争的关键因素。

因此,加强人才培养和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对于提升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一系列措施,旨在加强人才培养和创新人才引进政策。

一、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首先,要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资源质量。

教育资源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础,只有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才能真正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和高技术水平的人才。

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行业的投入,提高教师的职业地位和待遇,以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投身教育事业。

同时,政府还应该鼓励学校通过引入优秀的教学资源和创新教育模式来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大多是被动接受知识,缺少实践和创新意识。

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培训,鼓励学生参与创新项目和实践活动。

同时,学校和企业可以建立合作关系,给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建立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吸引高水平人才其次,要建立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吸引高水平人才来国内工作和研究。

创新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为高水平人才提供更好的工作和研究环境。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吸引创新人才:1. 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政府可以为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包括薪资待遇、住房和医疗等福利待遇。

此外,还可以建设高水平的科研设施和实验室,提供优质的科研平台,为创新人才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2. 简化人才引进手续:政府可以简化创新人才引进的手续,为他们提供优惠的签证和落户政策。

同时,还可以为他们提供一次性的人才引进补贴,以鼓励他们来国内工作和研究。

为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解读《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

为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解读《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
工作 座谈 会 ,颁 布 了 《 国家 中长 期 教育 改革 和发 展规 划纲 要 (0 0 2 2 2 1- 0 0
年 ) , 些 都 对 技 工 院校 改 革 发 展 带 了新 的机 遇 , 提 出 了更 高 的 要 求 。 》这 也

鉴于 以上两方面的情况, 我们在进一步 总结技 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的 基础上, 针对 当前技工 院校发展 中存在的突 出问题 , 按照党 中央 、 国务院的有关要 求, 就抓 住新的发展机遇 , 一步推动技工 院校 发展 , 进 下发 了《 关于大力推进 技工 院校 改革发展 的意见》 。
措施。
总的考虑是 , 进一步完 善支持技工 院校 改革发展 的政 策措施 , 提升技工 院校 硬 实力 , 强化 软实力, 强吸 引力, 增 扩大影 响力, 持技工院校在职业 教育新一轮 支 改革发展 中赢得新 的比较优势 , 为推进技 能人才 队伍建设和服务就业创造条件 。
问 : 工 院校 包 括 普 通 技 校 、 技 高级 技 校 和 技 师 学 院 。 实 际 办 学 过 程 中 。 在 3类
“ 能 型 人 才 在 推 进 自主 创 新 方 面 具 有 不 可 替 代 的重 要 作 用 ”“ 有 一 流 的技 工 , 技 ,没 就 没 有 一 流 的产 品 ” 张 德 江 副 总 理 更 是 在 多 次 讲 话 和 批 示 中 明确 要 求 推 进 技 工 。 院校 改 革 发 展 , 快 培 养 技 能 人才 。 年 5月 , 共 中央 、 加 今 中 国务 院 召 开 全 国人 才 工 作会议 , 布了 《 颁 国家 中长 期 人 才 发 展 规 划 纲 要 (0 0 2 2 2 1— 0 0年) 。 召 开 了全 国 》 7月
问 : 件 的 主 要 内容 和 下发 的 目 的是 什 么 ? 文 负责 人 : 意 见 》 《 以实 施 人 才 强 国战 略 和 扩 大 就 业 的发 展 战 略 为 统 领 , 明确 技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陕政办发〔2019〕26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陕政办发〔2019〕26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正文:----------------------------------------------------------------------------------------------------------------------------------------------------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陕政办发〔2019〕26号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和国家有关精神,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提升人力资源质量,服务“三个经济”建设,推进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深化我省产教融合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构建产教融合发展格局将产教融合发展融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重大生产力布局规划。

(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大力推进“四个一流”建设,培养高水平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快科研成果在陕转化。

加强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支持独立学院、民办高校及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校转型发展。

加强高等职业院校“一流学院一流专业”建设,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

组织高水平大学对口帮扶非省会城市高校建设,优质职业院校“一对一”对口帮扶贫困县中等职业学校。

(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等与各设区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全面实施“1155工程”。

构建重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骨干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中小企业研发创新服务、小微企业孵化培育的四级全链条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在重点产业领域,建设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持续推进技术成果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开发。

依托龙头骨干企业联合高校建设“四主体一联合”等校企合作新型研发平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联合攻关,提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能力。

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工程方案

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工程方案

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工程方案第一部分:背景和目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技术工程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当前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手段已经滞后于时代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比如培养质量低、人才供应不足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制定了一套技能人才培养工程方案,旨在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

我们将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工程方案:- 优化学校教育体系,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加强企业培训,提高技能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 建立技术交流平台,促进技能人才的知识互通;- 推动政府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技能人才培养环境。

第二部分:具体措施1. 优化学校教育体系首先,我们将优化学校的教育体系,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这将包括更新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引进前沿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我们还将鼓励学校与企业合作,在实践教学方面寻求更多的资源和合作机会,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2. 加强企业培训其次,我们将加强企业的培训力度,提高技能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

我们将鼓励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从而提升员工的技能水平。

同时,我们还将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共建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3. 建立技术交流平台第三,我们将建立技术交流平台,促进技能人才的知识互通。

这将包括组织技术交流会,开展技能比赛,建立技能人才交流平台等活动,以促进技能人才的交流与学习,提高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

4. 推动政府政策支持最后,我们将推动政府出台支持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营造良好的技能人才培养环境。

这将包括提高技工人才的社会地位,提高技工人才的待遇,加大对技工教育的投入等措施,从而激励更多的人才投身到技术工程领域。

第三部分:预期效果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我们希望能够达到以下几个预期效果:- 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培养更多的技术精英;- 提高技能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满足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 促进技能人才的知识互通,加快技术创新和发展的步伐;- 营造良好的技能人才培养环境,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到技术工程领域。

中职示范校建设应突出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中职示范校建设应突出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耐劳能力 的培养 , 强对健壮 体魄的锻炼 , 加 真正培养 有
更 为 广 阔 发展 空 间 的技 能人 才 , 家 长 看 到 自 己孩 子 就 让
业后的人生之路 发展空 间更 为广阔 , 这样 才能增加职业 学校吸引力 , 真正发 挥示范校 的示范作用 , 从而提 高职 业教育的社会地位 , 更好地发挥 职业教 育服务 经济社 会 发展的作 用。
展面 向农村职业教育 , 积极推进 “ 双证 书” 制度 等方面作
了具 体 要 求 , 明确 提 出今 后 十 年 国 家加 强 职 业 教 育 基 础
能力建设 的具体措施 。 这说 明了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的决 心 , 同时也 为如何 发展高水平 职业教 育 、 培养 高素 质技能型人才指 明了方 向 ,让我们进一 步解放思想 , 拓 宽思 路 , 坚定 了建设 国家改革 发展示 范学校 、 培养大批
目标 。充 分 利 用 好 中 央 和 地 方 大 力 发 展 职 业 教 育 的 政
校来说 , 从“ 应 育人 ” 这一教 育的根本 目标 人手 , 持素 坚 质为 本 、 技能 为先 、 拓展 为强 的教 育理念 , 转变 育人 观 念, 加强对 学生的品德修养 、 想信念 教育 , 强对 吃苦 理 加


必 须 明 确 认 识 和 充 分 理 解 国 家 建 设 中等 职 业 教
育 改 革 发 展 示 范 校 的 目的
改革创新是 职业学校 内涵建设 、 增强职业 学校 自身
吸引力的重要途径 。 通过改革创新使学校 的机制更加灵 活, 理念更为先进 , 办学效果更 加适应 市场需求 。 而建设 国家 中等职业教 育改革发 展示范校 的 目的是起 引领 作 用, 是为全 国广大职业 学校树牌 子 、 指路 子。 特别是在示 范校 自身所能辐射 的区域 内。 示范校为 当地 经济建设服

关于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的实施办法

关于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的实施办法

关于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的实施办法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根据中央、省委有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规定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我市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我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的人才观和发展观,按照“需求定向、企业自主、行业参与、条块结合、政府帮扶、政策支持”的原则,充分依靠学校、行业和企业,广泛动员社会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在鼓励高技能人才为厦门经济建设多做贡献的同时,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水平,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快速成长壮大。

二、目标任务全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经济发展为目标,争取用六年时间,全面建立高技能人才选拔、评价、激励、使用、交流、保障制度,形成培养快、使用好、待遇高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格局,促进高技能人才数量明显增加,质量明显提高。

规划到2010年,全市高技能人才数量由目前经劳动保障部门考核鉴定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近5800人增加到2.3万人以上,比例从所占技术工人总数的2.5%提高到10%以上。

其中:高级工由目前5200多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2.2%.增加到1.9万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8.2%以上;技师和高级技师由目前600多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0.26%,增加到0.4万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2%以上(即实施“1904工程”),使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在技术工人队伍中的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

三、实施步骤我市高技能人才以培养技师为重点。

努力实施“1904工程”。

具体分两个阶段组织实施,第一阶段(2005年~2007年)三年内,以落实实施1200名新技师培训计划为重点,其中:2005年培养新技师300名,2006年培养新技师400名,2007年培养新技师500名;第二阶段(2008年—2010年)三年内,以落实实施2800名新技师培训计划为重点。

关于开展校企合作,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

关于开展校企合作,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

江苏省XXXXX中等专业学校关于开展校企合作,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精神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通知要求,现就推动我校通过校企合作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一、充分认识校企合作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是指职业学校与相关行业组织、企业在人才培养与职工培训、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资源共享与共同发展等方面开展的合作行为。

1、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与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然选择。

高技能人才是指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高超、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难题,且活跃在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操作人员。

因此,真正的高技能人才必须要在企业实际工作中进行锤炼,才能达到社会认可、企业好用的培养目标。

学校与企业均以培养适应企业需要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校企合作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这一要求,成为校企合作的客观基础。

2、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校企合作是伴随着职业学校的发展而发展的,提出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使校企合作赋予了新的内涵。

学校培养的目的是为企业输送合格的技能人才,教学课程设置必须满足企业需求,必须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

校企合作的核心就是解决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这是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规律,应作为一个重要的办学理念贯穿在学校办学的全过程。

可以说,校企合作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学校生机与活力的根源所在。

3、校企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近年来,国家对技能人才培养高度重视,校企合作这种成功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进一步的认同。

校企合作从由自发到自觉,由单一到多元,由单项到全方位,由无序到逐步规范。

合作的渠道在不断拓宽,合作的关系在不断明晰,合作的成效也在不断显现,整个校企合作工作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但从总体上看,校企合作工作基础还比较薄弱,培养体系尚不完善,激励、保障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企业对开展校企合作工作不够主动,校企合作层次不够深入,校企合作发展不够平衡,企业履约性不够到位;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还需进一步的加强。

加快新形势下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加快新形势下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加快新形势下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和建议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技能人才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

而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培养和建设技能人才队伍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本文将就加快新形势下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进行深入思考,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加强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建设1. 优化课程设置:加大工匠精神和实用技能培养的力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推动校企合作: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搭建实习、就业评台,让学生能够在校期间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增强实践能力。

二、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1. 注重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规划:对技能人才进行职业规划指导,让他们清晰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2. 加强技能人才培训:定期为技能人才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并满足市场需求。

三、促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支持1. 完善技能人才激励政策:加大对技能人才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他们进行创新和技术改进。

2. 加大对技能人才的资金支持:增加技能人才的奖励资金和补贴,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扩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社会影响力1. 加强技能人才的宣传和推广:通过多种方式宣传技能人才的重要性,激励更多的人投身技能人才队伍。

2. 打造技能人才品牌:通过举办技能比赛、技能展示等活动,树立技能人才的良好形象,提升其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加快新形势下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优化培养机制、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支持以及社会影响力等方面。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并采取有效措施,共同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加快新形势下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和建议(续)五、加强技能人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1. 开展国际合作项目:与国外相关行业和机构开展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理念,不断提升国内技能人才的水平。

2. 加强国际交流:鼓励技能人才参与国际技能比赛、交流活动,增强国际视野和竞争力。

国际合作和交流可以帮助技能人才学习国外领先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拓宽视野,促进国内技能人才队伍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加大教育改革力度 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加大教育改革力度  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关键词〕教育事业;人才;开发;培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我国要从人口资源大国转为人才资源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

作为教育部门,要充分发挥教育在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全局性作用,在加大加快全省教育事业、各级各类人才培养开发力度的同时,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优势,大力培养全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科技人才、紧缺人才和其他各类人才。

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

首先要培养和发展搞好教育事业的人才。

因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所需高级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本省的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

因此,要认清楚我省教育事业各类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制订可行的实施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发和培养所需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我省教育事业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基础教育专任教师数量总体不足,学科、学历结构不够合理,学科领军人才、优秀管理人才不足;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数量短缺,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高等院校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人才流失严重,拔尖创新人才较为匮乏;在高层次人才任用方面缺乏科学的规划,科研条件差,高层次人才难以发挥领军作用;职业院校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培养和普通高校高层次领军人才培养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还不适应等等。

为此,我省教育事业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推进教育事业人才开发工作,大力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依托高校办学优势,推进幼儿园、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训工作,改善学科结构,提高学历层次和专业化水平,造就一批学科专家和引领教育发展的名师;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推进高校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定位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使人才队伍建设与重点学科、新兴交叉学科、科研基地建设、重大科研项目紧密结合,形成创新团队;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工程等,加强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厂矿企业的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和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发展的紧缺人才;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工业强省战略需要,加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开发力度;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大农村发展急需的农技、农教、农医等方面人才的培养支持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

技能人才建设实施方案

技能人才建设实施方案

技能人才建设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技能人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对于推动产业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我国技能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素质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亟需建立科学的技能人才建设实施方案,加快推进技能人才培养和发展。

二、实施目标。

1. 提高技能人才数量和质量,满足国家经济发展需求。

2. 建立健全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技能人才成长和成才。

3. 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三、实施措施。

1. 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包括职业教育、技工院校、企业内训等多种形式,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技能人才培养需求。

2. 加大对技能人才的培训投入,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鼓励企业加强内部培训,提升员工的技能和综合素质。

3. 加强技能人才评价和认证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推动技能人才成果转化和应用,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认可度和市场竞争力。

4. 建立健全的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技能人才的奖励和激励力度,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营造良好的技能人才成长环境。

四、实施保障。

1. 政策保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技能人才培养和发展的政策导向,为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

2. 资金保障,增加对技能人才培养和发展的财政投入,鼓励企业加大对技能人才的培训投入,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资金保障水平。

3. 管理保障,建立健全的技能人才培养和发展管理体系,强化对技能人才培养和发展的组织领导和管理服务,提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发展的管理保障水平。

五、实施效果。

1. 技能人才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满足国家经济发展需求。

2. 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健全,促进技能人才成长和成才。

3. 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六、总结。

技能人才建设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促进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质生产力下的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

新质生产力下的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

新质生产力下的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新质生产力逐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

在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人才的培养和技能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新质生产力下的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

一、教育体制变革当今社会,传统的教育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求。

为了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必须对教育体制进行系统性的改革,并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教育资源。

二、多元化学习途径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学生还应该有更多元化的学习途径。

例如,实习、参与社区服务、参加学术研讨等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三、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新时代的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在教育培养过程中,学校应该注重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

四、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在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跨学科综合能力已经成为未来人才的必备素质。

因此,教育机构应该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注重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在不同领域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

五、行业对接与实践结合人才的培养不能脱离实际产业需求。

学校应该与各行各业建立紧密联系,开展实习实训项目,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提前适应工作环境。

六、开放式教育体系新质生产力时代需要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才。

为了培养这样的人才,教育体系应该更加开放,给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和机会,激发他们的创新潜力。

七、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的关键。

教育机构应该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使其更好地引领学生走向成功。

八、技能提升与终身学习在新质生产力时代,技能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要想在社会中立足,必须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

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人才发展的重要保障,每个人都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

九、产学研结合为了更好地推动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应该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增强人才培养能力的建议

增强人才培养能力的建议

增强人才培养能力的建议人才是一个国家和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增强人才培养能力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就这一话题提出一些建议。

一、加强教育体系改革现代教育体系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课程设计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开展项目实践。

学校应扩大与企业的合作,搭建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

二、提供多元化的培训机会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还应提供多元化的培训机会。

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提供各类技能培训和职业培训,培养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

同时,鼓励企业进行内部培训,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

三、建立导师制度培养人才需要有经验丰富的导师指导。

政府可以建立导师制度,吸引优秀的专家和企业领导担任导师,指导年轻人的成长。

导师可以为学生或员工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并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

四、注重培养领导能力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注重专业技能,还应注重培养领导能力。

学校和企业应开设相关的课程,培养学生和员工的领导能力。

此外,通过参与社团组织、志愿者活动等可以提供锻炼领导能力的机会。

五、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培养人才需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政府可以鼓励学生和员工参与海外交流项目,开设国际班级和双学位项目。

同时,吸引国际优秀人才来华工作,促进国际间的人才流动和交流。

六、建立绩效评估体系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可以激励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学校和企业应设立明确的目标和指标,通过绩效评估来评价人才的能力和贡献。

合理的绩效评估可以为人才的晋升和培养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七、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人才培养需要与实际需求相结合,学校和企业应加强合作,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调整培养方向和内容。

同时,企业可以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总之,增强人才培养能力需要从教育体系改革、多元化培训、导师制度等多个方面入手。

通过综合的举措,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为国家和组织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2021年第5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高校要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源源不断培养出有坚定理想信念、适应形势任务的高层次人才,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高等教育要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上有新作为,完成这一重大任务,培养更多一流人才,建设世界一流高校,核心点就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这个核心点,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

提高政治站位。

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未来30年,我们培养的人要能够完成“两个一百年”的伟业。

这就是教育的历史责任。

要引导和培养广大青年学子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锤炼高尚品德,努力在伟大实践中施展才华、实现理想。

一是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二是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把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而培养人才是每个国家都必须重视的任务。

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成为了各个领域和行业共同面临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建立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良好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基础。

这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完善教育体系。

要把握人才培养的全局,从幼儿园到高等教育,打造一整套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选择适合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人群的教育课程、教育方式及教育工具,为人才的发展提供多方位、全方位的支持。

2.强化职业培训。

不同职业的人才需求不一样,要为不同职业提供精准、专业的培训,让人才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增强自身竞争力。

同时,要加强与企业合作,让职业培训更贴合企业的需求,使培训成果能够真正转化为实际能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推进科研人才培养。

建立鼓励创新的机制,支持科研人才的长期发展,激励其在科研领域中探索、创新,提高科研人才的水平和创造力。

同时,要注重科研人才的团队培养,建立科研合作网络,提高团队的创新能力。

二、提高教育与培训质量提高教育与培训质量是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关键。

下面从两方面探讨如何提高教育与培训质量:1.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育与培训质量的重要因素。

要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进,积极推广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如教学视频、互动教学、虚拟实验等,提高教学效果,让学习更加寓教于乐。

2.加强教师培训。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是推动教育与培训质量的关键。

因此,要加强教师专业素养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职业精神及实践经验。

同时,要营造良好的教师成长环境,鼓励教师勇于创新、不断探索,创造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

三、树立人才培养的导向思想导向思想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理念,要从根本上提升人才培养的效果。

以下是几点具体实践:1.强调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创新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院校人才培养能力加快技能型人才开发人才所顾晨辉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中的重要人才,技能型人才是高技能人才成长轨迹的起点。

各行各业一线的高技能人才是产业大军中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的核心技术骨干。

宁波高职高专院校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

把握院校人才培养方向,提高院校人才培养能力,是加快宁波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关键环节。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教育部(原国家教委)组织专家赴德国等西方国家开展大专教育调研,为我国基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以大专教学层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同时,也重新确立了技能型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全国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已发展到一千余所。

宁波高职高专院校发展也十分迅速,在校生总量远超过本科在校生。

但是,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上仍然值得进一步思考。

一、高技能人才概念的多种界定我国官方提出“高技能人才”这个概念最早是在2003年底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的,并将高技能人才也纳入国家“人才强国战略”总体规划。

但是,什么是高技能人才,说法不一,目前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尚无公认的界定。

(一)国外对高技能人才的一般概念严格讲,国外没有统一的人才概念。

西方国家一般对劳动力划分为三个层次:高技能人才的上层为决策层、指挥层、管理层,为高级人才;高技能人才的下层为执行层、实施层和操作层,为普通工人。

高技能人才是一个联接高级人才与一线技术工人之间的桥梁。

所以,按国外的说法,高级人才属于白领,高技能人才属于灰领,普通工人属于蓝领。

灰领的角色是随工业生产的复杂化和生产操作的技术化而逐步诞生的,是人才结构中一个新生的重要分支。

(二)国内对高技术人才的一般概念国内对人才的划分与国外相比有许多区别。

随着我国对人才作用和地位的不断重视,人才的分类也逐渐复杂化。

高技能人才开发资源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即大部分是技能型人才,少部分是其他人才。

高技能人才这个概念在我国也是一个全新的人才概念,所以存在不同的理解和界定。

第一种说法:高技能人才是一种融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较强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于一身的新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自动化技术发展条件下人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

第二种说法:高技能人才是技能人才中的较高层次,是介于管理与执行层之间的,即所谓“中间层”,是技能人才中的核心群体,主要指生产领域中的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工2。

这种说法是参照国外对高技能人才概念来界定的。

第三种说法: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主要包1游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2唐林伟,刘晓,周明星.应用型大学培养高技能人才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构建.天津.2006-07括从事技术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水平的人员1。

这种说法是比较官方的界定。

(三)界定高技能人才的三个要点综观对高技能人才的不同界定,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点:一是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专门的专业基础知识;二是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精湛的实际操作能力;三是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能力或相应水平的人员,可以概括为“一个知识两个能力”。

高职高专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为高技能人才的开发做好前期培养,重点是让毕业生初步具备精湛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门的专业基础知识。

二、院校存在三个偏差,影响高技能人才开发(一)院校培养人才价值观出现偏差结合宁波高职高专院校实际看,当前部分院校在人才培养价值取向上出现偏差。

一是院校自身定位偏差。

目前,中国的大学按培养学生层次分,划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大学四类。

宁波所属的院校几乎都是教学型,而且相当多的院校还处于教学型的初级阶段,或者说,宁波各类院校都是培养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用人才,走上社会后的大部分毕业生将成长高技能人才的一员,而不是培养理论功底深厚的人才。

但是,从宁波有关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来看,相当多的院校把研究型大学培养人才的理念用到了一般院校中来,举着“宽口径,厚基础”的旗号,偏离了高职高专院校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1燕向晖.官方定义高技能人才.2006-07-06脱离了经济社会发展对这类院校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轨迹。

当然,这类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的问题不仅出现在宁波,全国其他地区的教学型院校也有这种不合理的定位。

近几年来,出现大学毕业生重新回炉于职业技术学校就是一个佐证。

二是培养目标设置偏差。

无论教学型大学,还是大专院校、职业技校,其培养目标设置的唯一原则是:依托专业训练,培养学生任职岗位的胜任力,让毕业生能方便地找到工作,能以较好的胜任力承担岗位工作,能让用人单位感到基本满意。

而目前,部分院校没有把用人单位对技能型人才能力需求作为专业设置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导致部分院校的办学层次与人才实际具备的胜任力不对称。

三是社会压力助长偏差。

现在社会对人才培养大概有三种期望,其一,用人单位在毕业生要求上的偏差。

用人单位特别是民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很直接,要求毕业生一进入企业,就得像熟练工人一样能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违背了一个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

其二,学生家长在院校专业要求上的偏差。

学生家长对院校培养要求:学生既要能学到真正的就业本领,又担心专业学得太苦太累,以后工作更苦更累。

所以,为迎合学生家长的期望,避免招生困难,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往往避开本地用人需求大的所谓苦专业,而把毕业后可能从事如同管理、经济类的专业设置过多,最后造成就业难,教学资源浪费等后果。

其三,部分院校在办学层次升格上的偏差。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院校都在努力“升格”换面庞,职业技术类院校努力申办专科院校,专科院校努力申办本科院校,本科院校努力申办研究生院。

宁波地区相关院校也有类似现象。

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政府的引导有关,与人才价值观有关,最终形成以“大跃进”式的扩招、以“火箭”式的层次升格格局。

有的院校为了在升格后适应更高层次的办学,便提前靠上一个层次设置专业,并这种做法说成是提前练兵。

(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出现偏差技能型人才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关键。

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这类教师必须同时具备“工程师”和“讲师”资格。

1998年国家教育部(原国家教委)组织力量先后赴德国等西方国家对专科教学进行调研,在总结我国专科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面向21世纪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指导性文件,其中提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概念。

后来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若干文件中,多次提及“双师型”教师这个概念。

可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专科院校是何等的重要。

但是,宁波这类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的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出现较为明显的偏差。

一是教师引进只求学历高低,不求教师实践经历。

近几年来,宁波各类院校建设速度加快,学生扩招与教师引进招聘联动发展,为本地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人才。

但是一些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的院校,没有把引进招聘人才与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把引进招聘教师的学历高低作为重要标准。

目前宁波部分职业类技术院校中,持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大有人在,把原本可以用于研发创新的高层次人才降格使用,并且这部分高学历人才大都刚离开导师、走出校门,就被引进招聘来担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师。

总体上看,这样的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缺少操作能力,不但浪费了高层次人才资源,而且影响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是课题研究只求教师提能力,不求教师自训提实力。

宁波大部分院校在考核教师工作量的相关政策上,普遍重视对教师承担或参与相关课题研究,包括国家级、省级和市级课题研究进行重点引导,缺少对教师下基层、进企业实践训练的引导,造成相当多的年轻高学历教师擅长理论讲学,实践教学任务能力不强的局面。

(三)院校实践教学重心出现偏差在我国,长期受教学资源的限止,特别是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实践教学设施和场所规模与培养数量不对称,大专及以下层次的教学大都以理论教学为主,这种偏差严重制约了院校实践教学的开展。

宁波相关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但与培养技能型人才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理论教学比重偏大。

无论从师资配备还是从课程设置,理论教学比重偏大。

目前实践教学这一重要环节主要在校内或通过相关企业配合完成,而校内实践能力训练场所建设力度不足。

学校在实践教学资源严重缺乏的前提下,实践教学计划难于完成;实践教学设备落后,教学训练质量难于保证。

院校在这种办学条件下,重视理论教学,扩大理论教学的比重也是无奈选择。

二是教师实践能力偏低。

理论教学时,一名教师可以通过多合班讲学,同一时间可完成相同教学内容多个班次的教学任务,教学成本相对较低。

理论教学效果是通过课程考试来检查,考评标准弹性相对较大。

无论是校内实践教学还是进企业实践,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指导能力,或者说,教师对实践教学所需设施、设备应应用自如,熟练掌握。

但由于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影响,一般教师在实践教学指导和示范能力方面显得不足,从而影响实践教学效果。

三是实践教学实验偏重。

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许多院校对学生实践教学内容和项目的设置,实践形式以参与实验过程为主,考核形式以验证结果正确与否为主,缺乏模拟现场的实践能力应用培养,学生通过一项实践活动,很难理解实践内容与毕业后就业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提高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的对策从高技能人才成长过程看,院校对技能型人才培养是关键。

为此,提高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把住三个关口,即专业设置关、师资队伍关和实践实践关。

(一)专业设置关:把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方向承担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院校大都属于地方院校,毕业生的流动性相对较弱,流动范围相对较小,院校的专业设置应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色紧密结合。

因此,承担技能型人才培养任务的院校应把专业设置定位在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上,所设置的专业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宁波正在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物流配送基地等,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增强宁波产业国际竞争力,院校要结合地方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趋势,紧紧抓住自身发展,提高人才培养实力,主动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牢牢把握人才培养方向,真正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二)师资队伍关: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院校师资队伍现状和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的两个方面看,拥有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关键。

一是招聘工程师当讲师。

从西方发达国家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一贯做法看,工程师进院校是解决师资队伍知识能力的首选办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