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主要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熟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2. 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3. 能够分析社会心理学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4. 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社会认知和社会认知发展2. 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规范3. 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4. 社会群体和领导与权力5. 社会冲突和社会支持6. 社会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教师授课,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 案例分析:结合真实案例,讨论社会心理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和回答,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
五、教学评估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成绩的30%。
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社会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成绩的30%。
3.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社会心理学课题进行研究和论文撰写,占总成绩的40%。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主教材:《社会心理学导论》参考书目:1.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2.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3. 《社会心理学实践与应用》以上为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希望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能够全面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祝学习顺利!。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一章:导论1.1 课程简介-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发展- 社会心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领域1.2 课程目标- 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分析和解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1.3 重要概念和术语- 社会认知- 社会影响- 自我概念- 团体行为- 社会认同- 群体动力- 个体差异第二章:社会认知2.1 感知和注意力- 知觉选择和过滤- 外貌与印象形成的关系- 面孔识别和情感表达2.2 认知结构- 知觉分类和知觉整合- 语言和符号的作用- 认知模式和认知错觉2.3 社会记忆- 创新与遗忘的模式- 情景记忆与自传记忆的影响- 记忆的重构和失真第三章:社会影响3.1 社会认知与信念- 个人信念形成的因素- 心理因素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个体差异对信念形成的影响3.2 社会规范与行为- 社会规范的定义和类型- 社会规范对行为的影响- 遵守和违背社会规范的动机3.3 权威与顺从- 驯化和自我约束的作用- 权威对个体的影响机制- 权威与顺从的伦理问题第四章:自我与他人4.1 自我概念与认同- 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变化- 社会比较与自尊的关系- 文化背景对自我认同的影响4.2 社会影响下的自我- 社会规范对自我认同的影响 - 群体认同与个体认同的冲突- 社会隔离与社会关系的建立4.3 亲社会行为- 利他主义与合作行为- 助人行为的动机和心理机制 - 社会支持对个体健康的影响第五章:群体与团体行为5.1 团队协作与领导- 小组动力学和决策过程- 领导风格与效果- 群体智慧的发挥和限制5.2 群体冲突与合作- 社会标签与群体划分- 群体冲突的原因与解决- 合作与竞争的心理机制5.3 群体心理与社会变革- 集体行动与社会动员- 社会变革的心理机制- 社会运动的影响与后果第六章:社会心理学的应用6.1 广告与销售- 广告对消费者的影响- 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心理因素 - 广告设计与消费心理6.2 团队管理与人际关系- 团队建设与绩效管理- 冲突解决与团队合作- 员工满意度与组织行为6.3 社会心理学与法律- 证人证言与法庭决策- 犯罪行为的心理学解读- 死刑与司法公正第七章:心理健康与幸福感7.1 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 社交关系与心理疾病预防- 心理健康的风险与防范- 社会支持的种类和效果7.2 心理幸福感的要素- 满足需求与主观幸福感- 情绪调节与积极心态- 幸福感的预测因素和心理机制7.3 心理幸福感的提升- 积极心理干预与心理健康- 幸福感的培养和维护- 幸福感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第八章:总结与展望8.1 课程回顾与总结- 重要概念和理论的复习- 学习成果的评估和反馈8.2 社会心理学研究趋势- 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应用 - 技术进步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8.3 实践应用与个人发展- 社会心理学在职业发展中的应用- 个体对社会心理学的贡献- 学术研究与社会问题的关系以上为《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框架。
社会心理学 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一、引言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它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本教学大纲旨在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
二、社会认知1. 情绪和情感:探讨情绪的起源、表达和调节,以及情感对个体决策和行为的影响。
2. 社会知觉:研究个体是如何感知、解释和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意图的。
3. 自我概念:讨论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评价和身份认同的形成和变化。
三、社会影响1. 社会认同:研究个体是如何通过与他人的比较和归类来塑造自己的社会身份。
2. 社会规范:探讨个体在社会中遵守和违反规范的原因和后果。
3. 权威和顺从:研究个体是如何对权威的指令和社会压力做出反应的。
四、人际关系1. 亲近关系:讨论友谊、爱情和亲属关系的形成、维持和解体。
2. 亲社会行为:探讨个体为了帮助他人而进行的行为,以及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和影响因素。
3. 社会冲突:研究个体之间的冲突和解决冲突的策略。
五、群体行为1. 集体决策:讨论群体如何做出决策,以及群体决策的优势和缺陷。
2. 社会认同与偏见:探讨群体认同、偏见和歧视的形成和维持。
3. 领导与领导力:研究领导者的特质、行为和影响力,以及领导力的发展和效果。
六、应用领域1. 社会心理学与健康:探讨社会心理学在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中的应用。
2. 社会心理学与教育:研究社会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包括教师学生关系、学习动机和教育政策。
3. 社会心理学与组织:讨论社会心理学在组织行为、领导和团队合作中的应用。
七、实践与研究1.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介绍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定量和定性方法,以及伦理问题和数据分析。
2. 社会心理学的实践应用:探讨如何将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应用到实际问题和社会政策中。
八、总结社会心理学是一门涉及个体与社会互动的学科,通过研究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运作和影响因素。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一、学科性质、目的和教材1.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是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心理学学科。
它将个人视为一个与周围社会紧密关联的对象,试图揭示个人社会行为与社会环境及个人内在心理特性之间的联系规律。
社会心理学是兼具基础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学科,但其基本特性仍然是实验学科。
2.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们行为与社会环境及个人形成的内在社会心理特性之间的联系,提高他们的行为自觉性和社会适应能力。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研究社会心理学知识,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并从社会心理学的思维方法观察人、理解人,更准确地认识人们行为的意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3.教材本课程建议使用XXX教授主编的《社会心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版)作为主要教材。
由于本教材涵盖了完整的社会心理学本体知识体系,难以逐章深入和展开。
因此,主讲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特点和专业定向的学生的特点,有所取舍,并选择10章左右作为重点。
本课程不仅体系完整,而且各章节都有现成包括全部图表的PPT和教学设计,并配有练题和最新的重要参考资料,任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工作量可以减轻。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不同学校对本课程的目标设计,任课教师需要在规定的课时内对自己的教程进行具体设计,明确课程的目标设置、内容选择与排序、单元或章节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评估工具的使用或开发等。
由于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性和广泛应用性,开设这门课程的机构种类繁多,任课教师面对的学生原有基础知识和技能不同,各学校安排的教学时数也不同,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教学设计,不能仅仅依赖于教科书作者的课程设计。
一般而言,社会心理学课程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学生需要先研究普通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和实验心理学等心理学的基础课程;二是学校安排的课时一般不少于54学时,即一个学期每周3课时教学时间。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一是帮助学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架构和基本概念,能独立解答本课程中各章的练题;二是引导学生熟悉社会心理学系统研究方法,并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问题,并就某个特定的社会心理问题形成假设,并设计社会心理学研究计划,熟练处理研究中的变量关系;三是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生活实践和社会生活观察,运用学科的理论原理,合理分析和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社会心理现象。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课程属于理学门类、心理学专业大类,主要是针对应用心理学专业开设的理论实践一体类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也适用于心理学其他方向,以及社会学等相关专业。
本课程设置为2个学分,共36个学时。
二、教学目的设置《社会心理学》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性技术和方法,学会从社会、文化以及人际互动的视角来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增进学生的心理学知识,建立更为完善的心理学知识体系,增强其科学素养。
三、教学任务总的来说,《社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了解基本的社会心理学知识。
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增强心理学专业素养。
具体到各章节的教学任务在各章的教学要求、教学设计中会根据每章具体教学内容的不同而分别展开,并逐一落实。
四、教学内容结构及课时安排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5学时)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形成与历史第二节近八十年来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第三章社会化(2学时)第一节社会化概述第二节社会化的理论第四章社会角色(2学时)第一节社会角色概述第二节角色理论第三节角色的行为模式第四节性别角色差异第五章自我意识(2学时)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第三节自我过程第四节自我的认知表征第六章社会认知(2学时)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和基本范围第二节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第三节印象的形成第四节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第七章社会态度(2学时)第一节态度概述与理论第二节态度的测量第三节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第四节偏见第八章人际关系(2学时)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第二节人际关系的理论第三节人际吸引第四节爱情及人际关系的改善第九章人际沟通(2学时)第一节人际沟通概述第二节人际沟通过程分析第三节人际沟通的分类第十章侵犯和利他(2学时)第一节侵犯行为第二节利他行为第十一章社会影响(2学时)第一节他人在场第二节从众、服从与顺从第三节模仿与暗示第四节社会影响的宏观表现第十二章群体心理(3学时)第一节群体心理概述第二节群体规范第三节群体的维持第十三章应用社会心理学(8学时)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可应用性及应用研究原则第二节社会心理学对犯罪原因的分析第三节社会心理学在刑事案件侦查和审判中的应用第四节社会心理学在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五、各模块(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社会心理学》以章为单位分成共十三个模块,各章的具体教学目标与任务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的教学任务主要是:1. 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包括国内外社会心理学家的不同观点;2. 社会心理学的性质与特征及其与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3. 通过国内学者关于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讨论,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对象,包括:个体的心理及行为、社会交往和互动的心理及行为、群体心理及行为、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研究;4. 介绍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评价,包括: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档案研究法以及信度与效度问题;5. 介绍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潜在的问题,包括:研究偏向问题、伦理道德问题。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社会心理学是探讨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旨在理解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思维和情感。
本课程旨在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对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基本认知和研究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掌握社会心理学的核心研究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释社会心理现象的能力。
4. 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社会认知:介绍社会认知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注意、记忆和知觉等方面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2. 自我与自尊:探讨个体对自我认知和自尊感的影响,介绍自我概念的形成和维持机制。
3. 聚焦他人:研究人们对他人的认知、评价和情感,包括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比较。
4. 情感与情绪:介绍情感和情绪的定义、分类和影响因素,探讨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的策略。
5. 团体行为:研究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决策,包括合作与竞争、领导与权力等方面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6. 人际关系:介绍人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亲近关系、友谊和爱情等方面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7. 社会影响: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受到的压力和影响,包括社会规范、权威和群体思维等方面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8. 心理健康与幸福:探讨个体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介绍心理干预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讲授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成果,向学生传授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
2. 实例分析:以具体案例和实际问题为依据,引导学生分析和解释社会心理现象。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实验设计: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社会心理学实验设计,锻炼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5. 课堂演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演示,加深对社会心理学概念和理论的理解。
五、评估方式1. 平时成绩(40%):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和作业等。
2. 期中考试(30%):考查学生对社会心理学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
社会心理学 课程大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大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大纲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 社会心理学导论: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基本理论以及理论任务。
2. 社会化与自我认知:探讨社会化的概念、影响社会化的因素、社会化的理论;自我的概念、自我的心理成分。
3. 社会认知:介绍社会认知的概念、社会认知的基本对象、印象形成的基本因素、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4. 社会态度与社会动机:理解社会态度的概念、社会态度的理论、社会态度转变的因素、社会态度的测量;社会动机的概念、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应用态度改变的理论和原理,减少偏见和歧视,增加合理动机。
5. 人际关系:了解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吸引、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的测量。
6. 助人行为与侵犯行为:理解助人行为与侵犯行为的概念、助人行为与侵犯行为的控制。
7. 群体心理:探讨群体的概念、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流行、流言、舆论。
8. 社会心理学与生活:了解社会心理学在偏见、性别角色、健康、管理、教育、犯罪等领域的应用。
此外,课程大纲还包括教学时数和教学方式等内容。
教学时数通常为54学时,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结合讨论。
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通过讨论强化学生对基本理论的自主理解,学会观察社会生活现象中蕴含的心理意义。
课程的考核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应用为主要内容,试题中识记、理解、应用题的比例一般按15%、35%、50%安排,难易程度一般按容易20%、较易30%、较难30%、难20%安排。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大纲内容可以根据学校或机构的教学需求进行调整和完善。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它旨在帮助我们理解人类行为的背后原因,以及社会互动对个体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的教学大纲应该包含以下几个重要的方面。
第一部分: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的基础,它研究人们是如何感知、理解和解释社会信息的。
在教学大纲中,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1 社会知觉:介绍人们如何通过感知和解释他人的外貌、行为和语言来形成印象。
1.2 社会推理:讨论人们如何使用逻辑和推理来解释社会现象,并探讨认知偏差和错误的原因。
1.3 社会记忆:研究人们是如何记忆和回忆社会信息的,以及记忆对决策和行为的影响。
第二部分: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中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在教学大纲中,应该包括以下内容:2.1 社会规范:介绍社会规范的概念,包括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期望,并讨论人们是如何遵守或违反规范的。
2.2 社会压力:探讨群体压力对个体行为和决策的影响,以及人们如何应对社会压力。
2.3 社会影响力:研究权威、社会认同和信息传递对个体行为和态度的影响,并讨论社会影响力的机制。
第三部分: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领域,它研究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决策。
在教学大纲中,应该包括以下内容:3.1 群体决策:介绍群体决策的特点和机制,讨论群体决策的优势和劣势。
3.2 群体合作:探讨合作和竞争对群体行为和决策的影响,以及促进合作的策略。
3.3 群体认同:研究群体认同的形成和维持,以及群体认同对个体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第四部分:社会心理学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帮助解决社会问题和改善人们的生活。
在教学大纲中,应该包括以下内容:4.1 社会心理学与健康:讨论社会因素对健康和幸福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来促进健康和幸福。
4.2 社会心理学与教育:研究教育环境对学习和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社会心理学的原理来改善教育质量。
社会心理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第一讲社会心理学的一般问题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科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2、社会心理学经典定义的分歧和争议(1)社会心理学的心理学倾向(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奥尔波特(G.W.Allport,1985):社会心理学是科学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真实的和想象的他人存在的影响。
格根(K.J.Gergen,1981):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人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基础的科学。
梅厄斯(D.Myers,2002):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的相互理解、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的科学。
共同点:采用心理学方法,研究社会背景中个人的人际相互作用与社会影响,即个人的心理和行为。
(2)社会心理学的社会学倾向(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W.I.Thomas,1904: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文化的主观方面。
E.A.Ross,1908;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现象中的静态心理,如文化、信仰、风俗等和动态心理如工潮中的群情、战争中的人心慌乱以及迷信蔓延时的心态。
Kotsmin,1979:社会心理学研究不同水平的交往,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组织机构与个人之间、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交往。
共同点:采用社会学方法,研究社会生活和群体中人际互动的心理共相,即群体的心理和行为。
3、社会心理分类系统(金盛华)(1)表现为个体现象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心态。
如社会知觉、态度、价值观、社会性需要、成就动机、自我概念等。
(2)表现为人际相互作用现象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如人际沟通、人际吸引、爱情、人际关系等。
(3)表现为个人与群体相互作用现象的社会影响。
如从众、服从、依从、社会助长、社会干扰、去个性化、规范形成、领导等。
(4)表现为微观群体心理现象的社会心态。
如群体凝聚力、士气、心理气氛等。
(5)表现为宏观社会现象的非系统化社会心理倾向。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X学分总学时:X学时适用专业:具体专业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与行为规律,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
了解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社会影响、人际关系、社会行为等方面的知识。
熟悉社会心理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社会现象和个体行为。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和反思。
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关注社会问题和他人的需求。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课程内容(一)社会心理学概述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档案研究法3、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时期(二)社会认知1、社会认知的定义和特点2、社会认知的过程社会知觉社会印象社会判断3、社会认知的偏差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4、归因理论海德的归因理论维纳的归因理论凯利的归因理论(三)社会态度1、社会态度的定义和构成2、社会态度的形成与转变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社会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社会态度转变的方法3、社会态度的测量量表法行为观察法生理反应测量法(四)社会影响1、从众从众的定义和类型从众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从众的实验研究2、服从服从的定义和类型服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服从的实验研究3、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社会促进的定义和类型社会促进的原因和影响因素社会抑制的定义和原因4、社会惰化社会惰化的定义和表现社会惰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五)人际关系1、人际关系的定义和特点2、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人际关系建立的阶段人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因素3、人际关系的类型亲子关系同伴关系恋爱关系职场关系4、人际沟通人际沟通的定义和类型人际沟通的障碍和技巧(六)社会行为1、助人行为助人行为的定义和类型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助人行为的培养2、侵犯行为侵犯行为的定义和类型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侵犯行为的控制3、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的定义和类型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七)社会心理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1、教育领域社会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社会心理学原理2、管理领域社会心理学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领导行为与团队建设中的社会心理学原理3、营销领域社会心理学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消费者行为与广告宣传中的社会心理学原理4、健康领域社会心理学在心理健康中的应用疾病预防与康复中的社会心理学原理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解,使学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实践教学大纲(3篇)
第1篇一、课程背景与目标1. 背景介绍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心理学科。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心理学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提高学生对社会心理学的认识和实践能力,特制定本实践教学大纲。
2. 课程目标(1)使学生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2)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安排1. 教学内容(1)社会心理学概述:介绍社会心理学的起源、发展、研究对象和基本理论;(2)社会认知:探讨个体如何认知他人、如何形成对他人的印象;(3)社会影响:分析社会规范、群体压力、从众、服从等社会现象;(4)人际关系:研究人际吸引、人际沟通、人际冲突等;(5)社会动机与行为:探讨个体在社会情境下的动机、行为及影响因素;(6)社会心理疾病:介绍社会心理疾病的类型、成因及防治方法;(7)社会心理学应用:分析社会心理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实例。
2. 教学安排(1)实践教学总学时:32学时;(2)实践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3)实践教学进度安排:第1-4周:社会心理学概述、社会认知;第5-8周:社会影响、人际关系;第9-12周:社会动机与行为、社会心理疾病;第13-16周:社会心理学应用。
三、实践教学方法与评价1. 实践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教师讲解社会心理学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2)案例分析:选取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3)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4)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相关机构,了解社会心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5)实验操作:进行社会心理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评价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占总成绩的40%;(2)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社会心理学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占总成绩的60%。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学科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一、人类文明中的一种精神存在二、准备时期三、以学科的名义登场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一、两种研究传统二、社会心理学在美国三、理论倾向第三节、社会心理学在亚洲一、日本人研究二、中国人研究三、文化、社会、心理第四节、社会心理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一、研究对象二、社会心理基本过程三、社会心理学的作用第二章、研究方法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特征一、学习研究方法的意义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性质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四、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分类第二节、定量研究的设计一、定量研究设计的一般特点二、实验研究三、调查研究第三节、定性研究设计一、定性研究的基本特点二、定性研究的基本过程三、参与观察法第四节、研究样本的选取与测量工具的使用一、随机抽样二、非随机抽样三、测量工具的使用第三章、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与研究二、人际关系的维度与类型三、人际关系的测量第二节、人际关系的发展一、人际吸引二、关系的发展三、密切关系第三节、人际冲突与合作一、人际冲突二、人际合作第四节、利他行为与侵犯行为一、利他行为二、侵犯行为第四章、社会知觉与认知第一节、对自我的知觉一、我概念形成的信息与来源二、自我概念的作用三、自我概念的测量四、自尊的建构及其作用五、自尊的测量第二节、对他人的知觉——印象的形成一、印象形成过程中所利用的信息二、印象的组织与结构三、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方式四、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一些规律五、印象的作用第三节、对群体的知觉——刻板印象一、刻板印象的形成二、影响刻板印象唤起与使用的因素三、刻板印象的利与弊四、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第四节、对行为与原因的推断——归因一、何时归因二、归因理论三、归因偏差四、归因的个体差异第五章、社会动机第一节、社会动机概述一、动机的概念二、动机的性质三、动机的类型第二节、几种主要动机理论一、麦独孤的本能论二、劳伦兹的习性论三、弗洛伊德的性欲力学说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五、麦奎尔的动机类型说第三节、几种主要的社会动机一、成就动机二、亲和动机三、权力动机第六章、社会感情第一节、社会感情概述一、社会感情的概念二、社会感情的功能三、社会感情的维度四、社会事情的分类第二节、社会感情理论一、情绪心理学的观点二、心理治疗学派的观点三、社会学的观点第三节、社会感情的发展一、儿童的情绪发展二、青少年的情绪发展三、成年人的情绪发展四、人生情绪发展小结五、情绪成熟的标志第四节、社会文化和感情一、社会文化和情绪二、中国文化和情绪三、中国人的特殊情感四、社会群体的情绪第五节、社会感情调适一、情感智商二、情绪感知等级三、情绪管理的方法第六节、情感表达与人际沟通一、情绪表达的功能和障碍二、有效表达情绪的原则三、良好应对他人的情绪四、情绪混淆与情绪疏离五、减少人际冲突——有效沟通第七章、社会态度第一节、态度概述一、社会态度的概念二、社会态度的构成三、社会态度的功能第二节、态度的形成一、态度形成研究二、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第三节、态度变化理论一、平衡理论二、和谐理论三、认知不协调理论四、信息理论第四节、态度的测量一、态度测量的性质二、态度量表三、态度量表的评价第八章、群体心理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一、社会群体及群体特征二、群体心理效应三、群体分类四、群体内聚力第二节、社会影响一、社会促进二、优势反应强化说第三节、从众一、从众现象的实验研究二、影响从众的因素分析三、服从的实验研究四、对实验的分析评价第四节、集群行为一、集群行为二、集群行为的过程三、集群行为的理论四、去个性化第五节、民族心理研究一、早期民族心理研究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三、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四、中国民族心理研究第九章、传播与社会心理第一节、传播活动的心理基础一、传播过程与社会心理二、信息接收过程中的心理作用三、信息理解中的心理作用四、传播效果中的心理作用第二节、舆论、谣言、民谣与社会心理一、舆论及其形成二、谣言三、民谣四、舆论、谣言、民谣与社会心理研究第三节、时尚、流行与社会心理一、时尚、流行的特点二、时尚、流行的产生与传播基础三、时尚的心理机制第十章、人力资源管理(略,详见《人力资源管理》)第十一章、人格培育第一节、人格的界定一、什么是人格二、人格的特性第二节、人格差异一、人格的认知差异二、人格的生理差异三、人格的社会差异第三节、人格的测评一、测验法二、投射法三、实验法第四节、人格的培养一、生物遗传因素二、社会文化因素三、家庭环境因素四、早期童年经验五、学校教育因素六、自然物理因素七、自我调控因素第十二章、心理健康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一、心理健康的含义二、心理健康的标志三、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第二节、心理应激和应对策略一、心理应激的概念二、心理应激的影响与后果三、如何有效应对心理应激第三节、心理异常与心理治疗一、心理异常的概念二、常见的心理异常或障碍三、心理治疗的理论或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山学院《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码】02U25011【课程中文名称】社会心理学【课程英文名称】Social Psychology【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课程的性质】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中重要的应用心理学分支之一,是综合运用心理学理论,并将其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重要学科。
本课程的目的是了解个体在社会生活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
【总学时】72学时(其中理论54学时,实践18学时)【周学时】4学时【总学分】4学分【建议开课学期】2学期二、课程目的及教学要求【课程目的】社会心理学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大纲所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的学习,掌握有关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基本性质,个体社会心理、群体社会心理以及社会心理的具体应用等知识和理论。
同时授予学生特有的认识方法和思考角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一些重要或热点社会现象的理解。
【教学要求】本课程包括十三章内容,分为社会心理学概述、个体心理学、群体心理学等三大方面。
学习本课程后,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社会社会心理学概述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以及基本研究方法,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历史、研究传统、理论倾向、本土化情况等,理解社会心理学在当今社会的作用和学习的意义。
2.个体社会心理(1) 掌握人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模式。
掌握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人际关系发展和退化的原因、亲密关系的理论模式。
掌握人际冲突的实质、过程和管理风格。
掌握利他行为和侵犯行为的理论假说及应对模式。
了解人格测量方法和人际合作的具体问题。
(2) 理解社会知觉和社会认知的理论架构。
掌握印象形成的基本线索、组织结构及印象形成的信息加工整合理论。
掌握刻板印象的形成、作用及利弊。
掌握归因的有关理论。
了解社会知觉在生活中的具体实例。
(3) 掌握动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理解几种主要的动机理论,理解对几种主要的社会动机的相关研究。
(4) 掌握社会感情的概念和基本理论,理解社会感情的几种主要理论,了解社会感情的毕生发展,了解社会文化和情绪的关系,掌握中国文化和情绪的关系以及中国人的特殊情感,掌握社会群体的情绪。
理解社会感情的调适方法和情商概念,理解感情表达和人际沟通中的原则和相关方法。
(5) 掌握社会态度的概念和基本理论。
掌握态度形成和态度变化的理论。
了解态度测量的方法。
3.群体社会心理(1) 掌握群体的概念和基本理论,理解群体的内聚力的基本原理和内聚力分析,掌握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现象,掌握从众行为和集群行为的基本原理,了解民族心理的研究成果。
(2) 掌握传播过程的社会心理基础,理解舆论、谣言、民谣的社会心理基础及其形成、传播和影响。
理解时尚和流行的心理机制和特点。
【教学方法】本课程教学采用教师课堂讲授和学生互动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同时要求学生能广泛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并自觉进行专题讨论和思考。
【成绩考核方式】考试四、章节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要求: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课堂讨论选题:你所理解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哪些内容;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课外作业选题:观察身边的社会心理学现象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简史教学要求: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第二节社会心理学发展中的两种研究取向第三章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教学要求:了解不同学派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教学重点: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教学内容:第一节精神分析学派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第二节社会学习理论第三节社会认知理论第四节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第五节欧洲社会心理学理论第四章社会化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化的概念、影响社会化的因素以及社会化理论。
教学重点难点:影响社会化的因素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概念二、社会化的内容和类型第二节影响社会化的因素一、社会文化的影响二、家庭父母的影响三、学校的影响四、同辈群体的影响五、大众传播媒体的影响第三节社会化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二、认知发展理论三、社会学习理论课堂讨论选题:影响社会化的因素包括哪些,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人的社会化的;列举社会化的具体事例;社会文化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大众传媒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课外作业选题:分析对自己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第五章社会角色教学要求:了解社会角色的类型和功能,社会角色的冲突和影响因素教学重点难点:角色的扮演和冲突教学内容:第一节:角色:社会期望与个人表演社会角色的本质社会角色的类型社会角色的功能第二节角色的扮演与冲突角色的扮演角色的社会化角色丛与角色的冲突第三节社会文化因素对角色的影响与制约职业角色性别角色社会文化变迁与角色冲突课堂讨论选题:社会角色的功能;社会角色的冲突课外作业选题:分析个体的社会角色以及社会化影响因素第六章自我意识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我意识的概念以及心理成分。
教学重点难点:自我意识的结构和功能教学内容: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一、自我意识的定义二、自我意识的结构三、自我意识的功能四、自我意识的特征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一、自我认知二、自我体验三、自我控制课堂讨论选题: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意识的功能;影响自我意识的因素课外作业选题:对自我意识的三个心理成分进行分析第七章社会态度教学要求:掌握态度的概念、构成,功能,理解态度形成的影响因素和相关研究的成果,理解态度变化的几种理论的主要原理,了解态度的应用研究。
教学重点难点:态度变化理论。
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态度及其形成主要内容:社会态度;态度构成;态度功能;态度形成第二节态度变化理论主要内容:平衡理论;和谐理论;认知不协调理论;信息理论。
第三节态度的应用研究——工作态度主要内容:工作态度及其种类;工作态度与工作效率;工作满意度;心理契约;组织承诺。
课堂讨论选题:影响态度形成与改变的因素;态度变化理论课外作业选题:运用认知失调理论分析生活中的态度变化第八章社会认知教学要求:理解社会知觉和社会认知的理论架构。
理解自我知觉的概念及其两个基本成分的建构与作用。
掌握印象形成的基本线索、组织结构及印象形成的信息加工整合理论。
掌握刻板印象的形成、作用及利弊。
掌握归因的有关理论、归因偏差、归因个体差异。
了解社会知觉在生活中的具体实例。
教学重点:印象形成的线索,刻板印象的作用,社会认同及群体认同。
印象形成的加工整合理论、自尊的建构与作用。
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知觉主要内容:社会知觉的含义;自我知觉及自我概念的形成;自尊及其测量;自我认同。
第二节对人知觉主要内容:印象形成过程的要素和组织结构;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方式;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一些规律;情感与认知。
第三节对群体的知觉——刻板印象主要内容:刻板印象的形成;影响刻板印象唤起与使用的因素;刻板印象辨析;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
第四节社会认同及群体认同主要内容:社会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中国人的自我认同与文化自觉。
第五节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断——归因主要内容:何时归因;归因理论;归因偏差;归因的个体差异。
课堂讨论选题: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印象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不同归因对个体的影响;归因偏差课外作业选题:社会认知与社会态度的关系;如何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对同一件事运用不同归因进行分析第九章人际关系教学要求:掌握人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假说,掌握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人际关系发展和退化的原因、亲密关系(尤其是爱情)的分类及相关理论模式。
掌握人际冲突的实质、过程和管理风格。
掌握利他行为和侵犯行为的理论假说及应对模式。
了解人格测量方法和人际合作的具体问题。
教学重点:人际关系的类型,人际吸引的因素,密切关系的相关理论,冲突管理。
教学内容: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主要内容:人际关系研究概况;人际关系的维度与模式;人际关系的测量。
第二节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内容:人际吸引;关系的发展;密切关系与爱情。
第三节人际关系中的典型行为主要内容:人际冲突与合作;第四节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主要内容:中国人的关系取向;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类型;中国社会中的人际交往方式。
课堂讨论选题: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分析;内在美与外在美哪个更重要;这个社会是不是更看重外貌;爱情的本质是什么课外作业选题:人际吸引因素的自我分析;理想中爱情的伴侣第十章人际沟通教学要求:了解人际沟通的类型,人际沟通的障碍和策略教学重点:人际沟通的障碍和沟通策略教学内容:第一节人际沟通概述第二节人际沟通的工具第三节人际沟通的障碍和策略第十一章群体心理教学要求:掌握群体的概念、特征、分类,理解群体的心理效应,理解群体的内聚力原理与分析,掌握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现象,掌握从众、服从行为和集群行为的原理,理解其研究成果。
教学重点:从众、服从和集群行为。
群体的形成与维持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主要内容:社会群体及群体特征;群体心理效应;群体分类;群体凝聚力。
第二节几种群体现象主要内容:社会促进;社会赋闲;从众;破窗效应;服从。
第三节集群行为主要内容:集群行为;集群行为的过程;集群行为的理论;去个性化。
课堂讨论选题:群体形成的形象因素;群体压力与从众;群体凝聚力与群体吸引力第十二章社会影响教学要求:了解他人在场的几种形式的影响教学重点难点:从众,服从和顺从的区别和联系教学内容:第一节他人在场第二节从众第三节服从第四节顺从课堂讨论选题:从众,服从,顺从的影响因素;社会影响的理论课外作业选题:生活中从众的不同形式第十三章利他与侵犯教学要求:了解利他和侵犯的定义及影响因素教学重点和难点:利他行为与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理论教学内容:第一节利他行为第二节侵犯行为课堂讨论选题: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侵犯行为的产生原因课外作业选题:如何培养人类的利他行为五、其他说明六、执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