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社1
品社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第一部分前言在新的世纪里,中华民族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改革和加强小学相关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本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二)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三)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
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品社 第1课时 家庭的记忆
任务活动
活动
画画我的家活动源自我心中的家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家是什么?家,是 一盏灯,一个屋檐,一 张柔软的床。有了灯, 不再害怕夜晚没有星星 和月亮。有了屋檐,不 再担心风吹和雨打。有 了床,累了,困了,可 以睡上甜甜的觉,做个 美美的梦。。
家是什么?家,是一轮太 阳。爸爸妈妈欢笑的笑容, 合成一缕缕和暖的阳光。 家是什么? 家,是好吃的糖果,带给 我甜蜜的快乐。
我有家你有家 大家都爱它 每天放学早回家 爸爸妈妈笑哈哈 我的家你的家 温暖围绕着大家 时时刻刻记得它 我们都爱我们的家
五年级品社上册答案.doc01
五年级上册答案1单元A一、1、程颐 2、快乐3、唐李白刻苦学习4、园丁、妈妈、春雨、春风5、遵守纪律爱护学校花草树木,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二、√√√√√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2、国将兴,必尊师而重教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四、从知料中我知道了党和政府对教师的关心 2、小学生给教师献花,送去祝福学校表彰优秀教师感受:我们要尊敬、热爱教师五、1、因为老师用辛勤的劳动,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所以赢了社会的尊重 2、一件快乐的事。
学习本来是有负担的,想不吃苦就以得好成绩是不现实的。
但是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形成学习的强大动力,就会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特别是当经过努力不断取得成绩的时候,就会更加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以语文为例:多看一些书,可能培养语感,扩大知识量多翻翻字典,增加识字量平时记日记或周记,可以锻炼文笔以数学为例: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用结合、勤于实践及时复习(评价学习效果)增强记忆总结学习经验1单元B一、1、周恩来 2、快乐热爱学习主动学习3、为社会做贡献4、学习在勤奋刻苦,持之以恒 5、9 10 29 6、先生师傅师父师长师资7、听音乐、读书上、打球8、小主人教学工作、卫生工作、安全工作9、辛勤的劳动尊重二、√√×××三、1、1971 9 28 孔子2、星期天 3、德国五、1、2、程门之雪毛泽东尊敬师长的例子,周恩来不忘师恩六、1、垃圾不落地文明在手中读书、多学比赛活动2单元A一、1、大、小兴安岭长白山2、黑龙江大庆油田3、鱼米之乡4、上海5、上海6、龙井7、两 8、杭州9、台湾10、郑成功二、√×√√×√××三、D A B C四、鞍山钢都重庆雾都德镇瓷都抚顺煤都拉萨日光地金乡蒜都潍坊风筝城五、1、满族蒙古族铂伯族朝鲜族 2、郑板桥江伸淹顾炎武陈子龙王世贞徐霞客徐悲鸿梅兰芳六、1、赵一曼马占山2、(景美物)3、江苏无锡杭州西湖乌镇千岛湖瑶琳仙境宋城期中A一、1、台湾郑成功2、杭州西湖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春夏秋冬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3、大、小只要岭长白山红松林木之生蘑菇木耳山野菜东北虎丹顶鹤驼鹿紫貂水獭二、√×√√√三、A A A四、1.台湾岛和祖国隔海相望,与福建省相望,东临太平洋,面向美国。
三年级品社上册熟悉学校教案
三年级品社上册熟悉学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学校的环境,包括教室、操场、图书馆等。
2. 培养学生热爱学校,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的良好情感。
3. 引导学生学会遵守学校的基本规章制度,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熟悉学校的各个场所和功能。
2. 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积极参与学校活动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并体会到学校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对学校的热爱。
2. 如何引导学生学会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学校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准备与学校相关的故事、案例等教学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学校的图片、视频等资源,让学生对学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新课导入:介绍学校的各个场所和功能,如教室、操场、图书馆等,让学生熟悉学校的环境。
3. 案例分享:通过分享与学校相关的故事、案例等素材,引导学生了解学校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遵守学校的基本规章制度,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
6. 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思考如何更好地热爱学校和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校园参观,让他们亲自走到每个场所,加深对学校环境的理解和记忆。
2. 开展“我爱我校”的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学校的热爱。
七、教学评价:1. 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了解他们对学校环境的理解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熟悉了学校的各个场所和功能。
2. 反思是否成功地培养了学生的热爱学校的情感,以及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遵守规章制度的重要性。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让他们体验学校的多元文化。
2. 邀请学校的优秀教师分享他们的教学经验和故事,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六上品社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上册)库车县第十三小学教学设计方案活动二: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活动三:科技是把双刃剑1、师:科技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呢?。
2、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开展“科技在我家”采访调查活动,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首先,要对小组交流提出要求。
其次,教师要加以指导,尽量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汇报,教师可提供一些汇报方式供学生参考。
3.在小组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引导学生交流的内容提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4.在班级交流的基础上,请每个人用一句话总结,科技给我们带来了……。
1、师: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你知道吗?人们在享受科学技术成果的同时,发现它们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新问题。
因此有人说,科技是把双刃剑,我们要警惕它对我们的伤害。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举例说说科技这把双刃剑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3、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第4页中提供的信息,启发学生广泛的思考、发现、交流科学技术在给我们生活带来进步的同时,还给我们带来了哪些问题。
如:电视机的诞生、手机的出现、飞机的发明、天然气的利用、洗涤剂的使用,除了给我们带来了方便,还带来了什么问题?4.组织辩论。
(1)学生分小组阅读教材第5页中的克隆技术这一事例,让学生发表意见,谈自己对克隆技术的认识。
(2)思考:通过阅读教材中介绍的克隆技术,你了解到了什么?克隆技术给人类生存发展带来哪些变化和影响?运用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如果滥用这一技术甚至克隆人,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让学生进一步明白,科技给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的社会带来的好处。
让学生发现科技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新问题。
通过内容丰富的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科技是把双刃剑,树立防库车县第十三小学教学设计方案库车县第十三小学教学设计方案库车县第十三小学教学设计方案库车县第十三小学教学设计方案库车县第十三小学教学设计方案库车县第十三小学教学设计方案。
三年级品社我是谁(1)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色
?”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色
?”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色
“出去旅游, 我是谁?”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色
“在超市,我 是谁?”
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
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
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来自角色互换• 1、假如你是老师,你会怎样对待学习上 的后进生、顽皮生、家庭困难生。
• 2、假如你是家长,谈谈你对孩子的希望 是什么?如果孩子顽皮,学习退步,你 会怎样做?
要做到
小结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
我到底是谁呢?
是那个戴眼镜的女孩? 是那个喜欢哭的男孩? 还是那个喜欢欺负同学,上课 不认真听讲、爱做小动作的男 生?
我是······
• 我是谁:给自己起一个名字 (如:我是妈妈的儿子、我是小画
家、我是舞蹈家、我是钢琴 家……)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色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色
三年级品社上册《我的家庭》的教案
2展示各小组的计划内容,评议、修改,确定各小组探密计划。
四、安排课下探秘活动
同学们,你们制定了可行的计划,那你们就赶快行动吧,按照你们的计划去实施、去感悟,相信你们会有很多收获。请你在自己调查的过程中把新的发现用最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教师提示各小组在活动中应注意的事项,诸如安全、所带物品、使用礼貌用语等)。
课前我让学生对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以前的生活进行调查并把调查结果记录下来,可感可知的生活情景,尽量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热情。
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教师与学生共同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求得新的发现
板
书
设
计
我的家庭
学到这里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教
学
反
思
为了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课前我让学生对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以前的生活进行调查并把调查结果记录下来,可感可知的生活情景,尽量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热情,与学生一起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交流自己的生活经历,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情感告诉学生。
教具
教学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了解家人关怀我成长
教师语:从我们“呱呱”一落地,就走进了幸福的家庭,家庭的温馨,家庭的快乐,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一单元,去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教师语: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长辈都很疼爱我,我给家人带来了快乐。
1、用一句话说说父母的容貌特征?
2、父母都很疼爱我们,我们也爱他们,父母养育了我们,你想对父母说句什么话呢?请你悄悄地写出来
六年级下册品社第一单元复习题
填空题:1、在地球5.1亿平方千米的表面上,海洋约占(),陆地约占()。
2、未被海水淹没的大块陆地,称为(),()与其相近的岛屿合起来称为()。
3、全世界共有()个大洲,它们按面积从大到小分别为:()()()()()()()。
共有()个大洋,它们按面积从大到小分别为:()()()()。
4、我国所在的大洲是()。
它东临(),北临(),南邻()。
5、()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29.4%共有()个国家和地区。
6、()是四大洋中最大最深的大洋,面积占世界海洋面积的49.8%,平均深度为()米,最深的()是目前已知的海洋最深处。
7、世界上不同的地方的地形相差(),有平原、()、()()、()( )。
8、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之外的六个大洲。
9、(中国)、(印度)、(俄罗斯)、(美国)等人口都超过一亿,面积在几百万平方千米以上。
(梵蒂冈)(摩纳哥)(瑙鲁)等被称为“袖珍国家”面积不足100平方千米。
10、(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有(1700多万)平方千米。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13亿)人口。
11、最小的国家(梵蒂冈)面积不足0、5平方千米,人口只有1300多人。
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城)西北角的一块高地上,被称为(“国中之国”)12、四大文明古国是(古代埃与)、(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
13、(金字塔)是古代埃与国王的陵墓,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其中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
当时埃与人已经懂得(杠杆)、(斜面)等科学原理,许多工人就利用(杠杆)(滚轴)和滑撬把大石头拖到斜坡上。
14、古埃与人除了在建筑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外,还在(农业)(手工业)(文字)(历法)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15、(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孕育了被称为“两河文明”的古巴比伦文明。
16、古印度人民留下两部著名的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古印度还诞生了(佛教),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五年级品社上册全册表格式教案教科版1
五年级品社上册全册表格式教案教科版1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以五年级品社上册教科版教材为基础,教学内容涵盖全册章节,具体包括:1. 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章节内容:第1章“我们身边的道德”,第2章“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详尽内容:讨论诚实、守信、尊重、负责等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并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践行这些道德规范。
2. 社会制度与法律法规章节内容:第3章“社会制度与法律法规”,第4章“遵守法律法规”详尽内容:介绍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法律法规,强调遵守法律的重要性,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二、教学目标2. 使学生了解我国的社会制度和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3. 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他们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责任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道德品质的培养、法制观念的树立。
2. 教学重点: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法律法规的遵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教学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文具、实践活动中所需物品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道德故事,引发学生对道德品质的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2. 新课学习:(1)讨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引导学生认识到道德品质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2)学习我国的社会制度和法律法规,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增强法制观念。
3. 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身边的好人好事,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2)开展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了解法律程序,体验法治精神。
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1)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
(2)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1)让学生谈谈自己在道德品质和法律法规方面的收获。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五年级品社上册全册教学板书2. 板书内容:(1)生活中的道德规范诚实、守信、尊重、负责(2)社会制度与法律法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法律法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教材第1章和第2章的内容,谈谈你对道德品质的认识。
小学五年级品社第一单元《七大洲和四大洋》
欧洲是欧罗巴洲的简称,在古代地中海人的语言中 是“西方日落之地”
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简称。源自古希腊文,是“阳光 灼热的大陆”。
美洲是亚美利加洲的简称,以意大利航海家亚 美利哥的名字命名。它又分为北美洲和南美洲。
南美洲。
大洋洲是“大洋中的陆地”的意思。
南极洲因位于南极地区而得名。
读图总结: 亚洲和欧 洲的分界线是 以哪些山和河 为界的?而亚 洲和非洲是苏 伊士运河为界 的,看看世界 上还有哪两个 大洲是以运河 为界的呢?
想 一 想
• 以前的人们以为海洋是陆地 的边缘,甚至认为自己居住 的地方就是陆地的中心,并 未认识到海洋比陆地大,所 以起名为地球
根据人们的计算,地 球上海洋面积占了71%, 而陆地面积仅占29%。 概括地说:三分是陆地, 七分是海洋。
思 考
地球上的陆地主要分布在哪个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哪个 半球?
东西半球
知道什么是
大洲、大陆、岛屿、半 岛、群岛吗?
大陆、岛屿、半岛和群岛
大陆:面积广大的大块陆地 岛屿:周围被海水包围的小块陆地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三面被 海水包围 群岛:彼此距离很近的许多岛屿的合称。
大洲
•大 陆 和 它 附 近 的 岛 屿合起来 叫做大 洲
找找谁最大?
• 岛屿: • 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北美洲、丹 麦) • 半岛: • 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
七大洲和四大洋
世界海陆分布
人类第一个乘宇宙飞船进入 太空的原苏联宇航员加加林说, 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他应该 叫做“水球”。因为,从太空中 看到的地球,是一个蔚蓝的十分 美丽的星球,它的表面大部分被 海水覆盖着。
既然地球的表面积 大部 分被水覆盖着,那么, 当初人们在给地球起名 字的时候,为什么把它 叫做“地球”,而不叫 做“水球”呢?
鲁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品社第一单元试题
鲁教版四年级上学期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试题一、填空。
(20 分)1、超市是“”的简称,也称“”。
2、生活中的、、住、行、都需要消费,而消费又需要一定的来维持。
3、无产品及生产厂家的、的产品属于“三无”产品。
4、如果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了重大损害,可以向起诉通过程序来决问题。
二、判断题.(10分)1、张军说贵的东西就是好。
()2、不同包装质量的食品差别就是大。
()3、我们要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不应该乱花钱。
()4、在超市买东西,可以随时在柜台上结账。
5、我们家的电费很少,不用节约用电。
()6、买东西要货比三家。
()7、专买店是专门出售某一类商品的商店.()8、废纸、饮料瓶、空酒瓶都是没有用的东西,可以随意丢掉。
()9、购物发票的主要作用是明白了多少钱。
()10、超市的商品种类比专卖店的商品齐全。
()三、选择题(10分)1、下列属于大型购物场所的是()A百货商场B农村代销店C便民店2、如果消费者的权益被侵犯时我们应该用()来维护。
A《刑法》B《宪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3、买商品时要特别注意()A生产日期和保质期B商标C价格4、在购买家电时,一定要注重()A包装是否完好B售后服务方式C家电的外形是否美观5、如果你有节余的钱,()最有意义。
A请同学吃饭B买高级玩具C自助生活困难的同学6、上美术课用的彩笔应该买()A包装漂亮的B有赠品的C便宜又好用的7、有一种商店在农村,规模虽然小,但是很方便,它是()A农村代销点B专卖店C超市8、如果去买便宜点的衣服我们应该()A清仓的商品B季节性降价的商品C做广告的9、这个月妈妈发了2000元的奖金,妈妈应该()A带我去旅游B和朋友去饭店吃一顿C资助失学的孩子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广告上说好的东西,我们就买 B “三无”产品不能买四、简答题(10分)1、假如有节余的钱,你想做些什么呢?至少写两条(4分)2、在超市买东西有哪些好处?至少写三条。
(6分)。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导言主要概括地表明课程修订的背景、宗旨和本课程的价值;第一自然段“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段话在品生、品社、初中的思想品德三个课程标准是一致的,它同时体现了国家将“思想品德”课一体化的意志和这三门课的共同取向;从课程定位的角度看,十分重要;我们看:1.“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充分支持了品德与社会课已确定的课程性质,并为品社可承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找到一个明确的位置;国家推进素质教育,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公民;高素质的公民,即有良好品德且人格健全、有行动力的公民;义教阶段的公民教育为有“健全人格”的人奠定基础的教育不能缺失,小学中高年级处在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品德教育虚了,这一段对于“健全人格”而言还能指望什么呢所以,我们说“根基”“核心”的内涵,或许一个人一生都需要修炼,但针对某个人的特定年龄抑或完整的社会化阶段的特定时期,其相关教育都具有不可或缺性;除非此人的社会化与学校无关;2.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既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文明社会对个体社会化的必然要求,每个人的社会性发展就是实现社会化的过程;无论是说学生的“健全人格”,还是强调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在教育现场都要还原于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说,没有脱离人与人关系社会的健全人格和社会性发展;我们的情绪、态度、观念怎样,要通过人际交往过程表现出来,所谓人格,最关键处也是放在社会和人文环境背景中,加以判断;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果抽取了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也就无法判断谁的品德良好、谁的品德不好;说到底良好品德不是抽象的,脱离社会的;因此这门课叫“品德与社会”而不叫“思品”课,它是一门特别强调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也不易简单的称其为“活动课程”或“活动性”综合课程;3.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无论是倡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不动摇,还是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缺了教育上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内容就都不济用;所以针对以往的不足,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南,也要着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切实增强小公民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这段内容表述虽然着眼义教阶段思想品德课程的整体,表述了该类课程的共同特征,但是在其共性中也存在一定的个性;不如直接采用相关报告和讲话精神第二段“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它是针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强调品德与社会课的价值;主要两层意思:1.“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强调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独特性;着眼三个方面重要性:在义教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在品德教育的大系统中的重要性;在学生一生中的重要性;2.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这里提出两个问题:一是“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和“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品社课程必须怎样做二是“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是为什么具体内容在后面其他部分有明确答案;比较实验稿和修订稿,还有一个突出印象,就是它时刻跟踪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试图反应国家在德育方面的最新方向和具体要求;比如:2001年颁布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实验稿还在研制中,便于它及时将纲要的精神贯彻其中,也作为一个重要的课程实施依据写进文本;而在实验稿颁布后,就不宜随时增添指导思想,跟进新内容,像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八荣八耻”等一些重要的指导性精神和文件,主要通过教学来渗透;这次对实验稿的修订,则直接将他们融会贯通在新修订的标准中;课程的性质实验稿对课程性质的陈述:“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老师在理解上出现一些问题:一是这里“儿童”和“学生”是否指同一群体,尽管“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是指向整个义教阶段的品德课程,起码是将品德与生活课包括在内,是个总概念;但作为课程实施指导文件,在概念上越明确越利于针对性的实施;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一般人理解,这里的“综合”是“思想品德”和“社会”两门课程的相加,为什么呢一个是原本就有两门课,消失的还是这两门课,恰恰在课程名称和标准中的表述中,都是相加的概念,二是老师们不熟悉“社会性”的概念,把他和原有的社会课画了等号;新修订的课标课程性质的陈述:“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性质包含三层含意:第一,这是一门综合课程;第二、这门课程的任务是“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而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是“良好品德的形成”表明了社会性发展与品德形成之间的关系,即社会性发展包含品德形成,而品德形成是社会性发展的核心,也就是说品德形成是这门课程的核心任务;这就把这门课程的特性凸显出来了;第三“以学生生活为基础”表示这门课程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教学过程也是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开展,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和问题;具体来看:从层次上厘清概念(1)明确课程开设的年级小学中高年级、即3-6年级(2)明确课程观“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课程,但,把原来的“儿童”换成“学生”,是求得用词上的一致,是文本进一步规范化;把“社会生活”换为“生活”,视“学生的生活”即“学生的社会生活”,也就是由学习课程直接面对的课题和反映的内容;(3)强调课程是“以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一是凸显本课程的基本性质,与其它义教阶段的课程不同;二是与课程定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避免了两课相加或两张皮歧义的发生;(4)中间不用逗号,而是用顿号,讲一句话一气呵成,一是强调三个重点具有同等地位、一个不能少;二是三者之间互为关系,不存在谁更重要的问题;没有“基础”,其它两项连存在的机会都没有;没有“核心”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就不能落实;不关注学生社会性发展所谓的“核心”只能是空谈;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将这门课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品德发展;从理解上抓住特征原来的实验稿性质后面跟了一大段话,来表述课程的特征,但由于课标实验稿中没有说明课程的特征,所以老师们虽也说不清品社课程的特征是什么这次课表修订,在性质之后,也分段描述了这门课程的特征: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根据课标,一是他所面对的学生生活是综合的;二是学习内容是综合的;三是教学活动是综合的;四是学生的理解、认识和技能是综合的;具体看:“内在整合”的内容是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基础;“有机融合”的是学习内容;“相互促进”的是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其中包含着不同的视角和技能;落脚点是“为学生基本的道德品质形成打好基础”;实践性,综合性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解释了实践性,但综合性保证不了实践性的贯彻;所以课标从两个方面强调了实践性;一是知与行的统一,特别注重学生的自主行动;“行”既包括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也包括去通过体验和探究来发现问题、建构知识、深化认识、还包括亲身参与和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为社会服务;由此可见,知与行的统一,它确保课程所追求的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社会性发展,既不是空议、空记,也不是胡动、乱动,而是建立在三种主要学习方式基础上的过程性学习,这个过程就是“奠定基础”的过程,它特别尊重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能力;二是强调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课程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学生的品德形成、社会性发展受其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社会活动影响,忽视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也就空置了课程性质和理念,课就不是品德与社会课了,就又回到道德教育学科化、社会学系成人化的老路了;但需要教师们注意的是:实践性不意味着把学生都拉到社会上去才叫实践,“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说得很清楚,实践性主要针对的是日常教学,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日常经验、感受以及行为,将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现实生活各个方面,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达到引导学生、提升学生生活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也不难看到:实践性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参与社会能力和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这符合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开放性:分为三个方面理解:一是基于学生现实生活实态,获得鲜活的教学素材,即课程或教学向学生的生活开放;二是教学空间的纵向扩展,即学习内容的空间开放;三是发挥评价功能,形成良好的交流互动环境,即评价系统的开放;课程理念标准实验稿和标准有关课程理念的比较仔细比较,两个文本的表述出入不太大;从三条理念的提法看,第一条没动,第二条加了“社会化需求”;第三条将“基础性”和“有效性”一并由“实效性”代之;从说明文字看,第一条明确指出了课程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二条对部分文字作调整和重新修饰,意在突出课程基础的具体内涵;第三条变化最大,将“指导性追求”变成了“指令性追求”,凸显了课程性质;设计思路课程设计思路是课程骨架;“本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是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领域;社会坏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要素的交互作用实现的;”明确了(1)课程的基础是学生生活(2)作为课程需要划定一个范围,这个范围是什么、有多大、以什么方式表现它(3)按照学生生活划定的“生活领域”,由怎样的要素组织社会环境:时间、空间、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等;社会活动:包括日常生活、文化、经济、政治等活动;社会关系包括人与人关系、社会规范、规则、法律、制度等;(4)如何安排好这些学习要素的顺序;课程构建的“十六字令”没有变,对内容的解释没有变化;具体来看:儿童社会生活比“儿童社会生活”更直截了当;2“点面结合”具体说明没有变化,只是将“面”和“点”的位置做了一个调整;3“综合交叉,螺旋上升”将“某一教学内容”改为“每一个生活领域”更加合理,因为“每一个生活领域”都集合不同的社会要素,是综合性社会要素;课程目标课标实验稿: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课标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从陈述看,将实验稿的“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改为“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首先“促进”后面“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对等的关系;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对应“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的课程性质,突出了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德育类课程,“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作为课程的目的的一翼,无论理解还是操作更为鲜明;其次删掉了“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中的“社会主义”、“合格”,是因为:(1)前面的课程性质、理念、目标中所界定的公民已有很强的针对性,无需再加“社会主义”(2)“合格公民”的提法,有些模糊;在我国每个人一出生就具有公民身份,谁都无权判他人是合格公民还是不合格公民,另外“合格公民”的标准不好定;课程目标蕴含的意义:首先,作为德育类课程之一的品德I与社会课,总目标应体现将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国家意志,并实现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社会性发展的价值追求;其次,总目标凸显社会实践对于学生促进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作用,强调课程要为他们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提供各种有效的引导和帮助,较好的体现教育回归学生生活的课程理念和执行统一的课程性质;事实上,学生只有在生活中,通过对与他们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常识的学习,通过自己对社会的观察,认识和了解社会,并在参与社会、与社会中的人们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相应的生活能力,进而适应社会,这种适应不是一种简单的顺应,而应具有建设性意义,也就是说学生在生活中是主动的,是能够通过学习和实践使自身以及周边发生一定的变化——哪怕这种变化是微不足道的,但却是向上、向善的;体验积极的情感,最终形成比较稳定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这点就较好的体现了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的课程核心价值;再次,总目标强调为学生成为公民奠定基础,体现了教育为学生的未来做准备的社会功能,体现了基础教育的特点;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今天的生活,即正在进行中的生活,对于学生的成长同样具有积极、独特的价值;教育应该为学生的今天服务,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点需要老师们在课程实施中给与高度关注; 课程的分目标总目标是对学生的品德形成、社会性发展的预期水平所做的高度概括,分目标则是对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力与方法、知识维度上的具体发展水平所作的明确界定;总目标突出整体性的规定和要求,分目标勾勒出层次性、具体性的规定和要求;也就是分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化;品社课程标准按照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方法、知识的顺序呈现分目标的内容,原因有三:(1)按照总目标设定分目标,首先考虑的是学会做人的具体要求,所以先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定位学习内容,要达到情感;;;目标需要怎样的能力和知识,在针对情感目标确定能力和知识目标;确定能力和知识目标,这是从学生生活出发的具体体现;(2)为了避免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学科课程,也或者说把品德再当成学科知识来上,标准把知识放在了下面;根据前面的理由,学习哪些知识以及知识要打到什么水平,是有情感目标和能力与方法目标决定的;(3)品德与社会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受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社会发展需要和课程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社会需要与学生个体需要的关系,学生现有水平与期望发展水平的关系,促进品德课程在考虑学生个体的社会性发展时,先将个体自由设置为前提,在考虑学生个体的良好品德形成时,将学生个体潜在的善的能力设置为前提;修订稿对分目标的调整还是比较大,主要是因为:老师们在实践中反映目标指向还不;1.拆解原有表述,使目标更较清晰;其中分为两种情况:同一条目标内包括的标准较多;一组目标内包含的内容较多;例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第二条;能力目标的第三条2.适当降低目标的要求;如:能力目标第一条、知识目标第一条3.使目标的内容指向更加明确;所有调整过的目标都有反映4.根据课程新增的指导思想,增加或提升了目标内容或要求;如情感目标的第一条5.调整了目标次序或表达方式;例如次序的调整在能力目标;表达方式上主要是避免因语言过于精炼,反而导致把握不住的现象出现;6.将“能力”目标改写为“能力与方法”目标,突出了新课程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要求;总之,重点在目标陈述的正确性、条理性上,使之更为简洁、明晰、平实;几乎逐条做了修订,但就课程的追求而言,则没有大的变化;把握课程目标需要注意的问题一、关于课程目标的表述方式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编制的技术要求,在课程目标的表述中,在考虑学生可接受性的前提之下,采用规范适当的行为动词,以确定学生学习的相应水平;课程目标主要采用“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的表述方式;结果性目标:明确表达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明确、可测量、可评价;这种方式主要应用于知识目标;例如“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体验性目标:表达方式即描述学生的心理感受或是体验,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常常是体验性、过程性的,通常适用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这些无需结果化或是难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例如“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事物和现象,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所以我们在课程内容中能够看到是以三类行为动词描述学习内容和活动:一类是知识性目标行为动词:包括“初步了解”、“了解”、“理解”、“知道”、“懂得”、“掌握”等;一类是技能性目标行为动词:包括“识读”、“识别”、“学会”、“观察”、“比较”、“辨别”、“分析”、“养成”等;第三类是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包括“体验”、“体会”、“尝试”、“感受”、“参与”、“遵守”、“关心”等二、总目标与分目标的关系课程在总目标的下面设有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方法、知识三个领域的分目标;这样的设置体现了目标的层次性,有利于将总目标落实到课程的教材编写、教学组织、教师培训和课程资源的配置中;课程对小学中高年段的学生经由本课程学习,在以品德为核心的社会性发展的预期水平作出高度概括,而分目标则对学生通过品德与社会课程学习,而在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维度上的具体发展水平作了明确的界定;总目标和分目标勾勒出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大致轮廓;应当注意的是,虽然总目标分解为三个分目标,但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各分目标的达成是单独进行的,好的教学活动往往能够同时兼顾或达到多个分目标;三、各分目标之间的关系三个分目标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是整体存在于学生个体发展之中并且相互影响;在三个目标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后续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正确态度和积极情感的形成往往是基于对相关知识的一定程度上的理解,正确的道德价值判断也是把握事实知识的基础上作出的;事实上,就品德与社会课程而言,大部分知识和能力都包含着一定的价值因素,脱离一定的知识而形成情感,或者脱离一定的能力而获得知识都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要把各分目标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把握,在某一节课或某一教学环节上可以或是需要对某一个分目标比较侧重,但从总体上来说,三个三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四、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联系:课程目标是课程的核心要素之一;课程建设的方方面面围绕目标展开,而教学目标实施课程的主要途径;课程目标之明了教学活动的方向和应当达到的水平或程度,而教学目标则是课程的具体化、操作化,通过生动鲜活的教学活动、通过师生的互动,把课程理念和教学实践连接在一起;所以,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虽处在不同层面,但可以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区别:一是课程目标更宏观,而教学目标则微观、具体;课程目标是指导课程设置、编排、实施和评价的准则,是更为上位的;教学目标则是课程实施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他是具体的、可操作的,是指导教学过程的准则;二是课程目标的实施主体涉及教育管理部门、课程指导机构、师资培训机构、教材编写者、任课教师和学生,而教学目标的实施主体主要是本课程的任课教师和学生;三是课程目标是刚性的,具有对课程的导向作用,一旦确定就不能轻易改变,而教学目标有一定的灵活性,可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把握和调整;课程内容标准实验稿的“内容标准”在标准中修改为“课程内容”其一、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到课程内容,在理解上是顺的;其二、“内容标准”总让人在“标准”上含糊,“标准”是刚性的,每条“标准”对应的内容应该是相当确定的内容,而实际上,特别是参照“教学活动建议”看,标准所确定的内容范围,对于它的实施却有较大的弹性空间;无论是教科书的编写、还是教学设计,涉及具体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本地区学校实际的教学条件,以及教师的教学创造力等,教与学的方式与内容都可以在开发;开发就意味着创造性的使用;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课程目标是刚性的,课程内容再将课程目标具体化的过程中允许调整;其三、“内容标准”容易倒向教学实施中的“内容主义”倾向;关于对课程内容的说明:修订的思路录像。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品社知识点人教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品社知识点人教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品社知识点》六年级上册的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涵盖了丰富多样的内容,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和认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其中的主要知识点。
第一单元“走向文明”,引导孩子们思考文明的演进和现代社会中的文明现象。
首先,了解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比如通信技术的进步,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交通工具的革新,缩短了地域之间的距离。
但同时,科技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这就需要我们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注重可持续发展。
接着,探讨现代社会中的文明行为和不文明行为。
文明行为包括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设施、尊重他人等,而不文明行为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不仅影响他人,也损害了社会的形象。
孩子们要学会辨别并自觉遵守文明规范,为创建文明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让孩子们铭记历史,感受中华民族的坚韧和不屈精神。
在这一单元中,孩子们了解到近代中国所遭受的列强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如《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等,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但是,中国人民从未屈服,进行了一系列英勇的抗争。
林则徐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鸦片侵略的决心;甲午战争中,邓世昌等爱国将领浴血奋战,捍卫国家尊严。
而辛亥革命则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通过这些历史事件,孩子们能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在困境中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第三单元“腾飞的祖国”,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经济方面,从一穷二白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农业实现了现代化,工业体系逐步完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科技领域,“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载人航天工程的突破、高铁技术的领先等,都彰显了中国的科技实力。
三上品社1-8课
宿豫区实验小学备课专用纸S uyu E xpe rime nta l P rima ry S chool宿豫区实验小学备课专用纸S uyu E xpe rime nta l P rima ry S chool宿豫区实验小学备课专用纸S uyu E xpe rime nta l P rima ry S chool宿豫区实验小学备课专用纸S uyu E xpe rime nta l P rima ry S chool宿豫区实验小学备课专用纸宿豫区实验小学备课专用纸宿豫区实验小学备课专用纸第一单元总第 9 教时宿豫区实验小学备课专用纸S uyu E xpe rime nta l P rima ry S chool宿豫区实验小学备课专用纸宿豫区实验小学备课专用纸S uyu E xpe rime nta l P rima ry S chool教学目标1、学习日常生活中安全使用水、电、火、煤气等的常识。
2、让学生认识到危险对自身造成的伤害是不容忽视的。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日常生活中安全使用水、电、火、煤气等的常识。
2、树立安全意识,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远离危险,珍爱生命,健康安全地成长。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搜集一些生活中的应急小常识。
制成应急展示卡,以便在班级中布置一个安全应急展示栏。
教学过程一、多媒体显示书上第44页与43页所描绘的事故情境。
1.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活中隐藏着危险,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但当危险真的发生时,我们又应该怎样应对呢?2.多媒体显示书上面44页所描绘的事故情境。
(1)观后讨论,你觉得两个孩子谁做得对?(2)着重讨论:如果孩子的爸爸不及时赶回来后果会怎样?11岁的孙子如果也像第一个孩子一样,会发生什么悲剧?(3)从这个事例中你明白了什么?3.多媒体显示书上面43页所描绘的事故情境。
(1)观后讨论:他为什么能救出30多人呢?(2)从这个事例中你又明白了什么?4.小结:对,当危险发生时,我们应该沉着应对,平时生活中也要留心观察自己住所附近的设施情况,去商场,娱乐场所游玩时也要注意观察它的安全设备,安全通道,紧急出口等,以便危急时刻能自护自救。
三年级品社第一-四单元试题
三年级品设第一单元试题1、我们儿童带代表着(),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向我们倾注了()。
2、当我睁开双眼时,看到的是爸爸、妈妈的(),听到的是妈妈鼓励的()。
3、为了我们愉快健康地成长,爸爸、妈妈不知花费了多少()。
4、()是我们的第一所学校,我们在家中得到家人的(),学到了()、()和()的道理。
5、呵护一个小生命是多么不容易呀!我们的成长凝结了家人的多少()呀。
6、和爸爸、妈妈之间通过()是可以( )的。
7、爸爸、妈妈也和我们一样,有很多(),也有自己的()和()。
8、学校中有为我们服务的人。
老师教我们学习()和();大队辅导员组织我们开展各种();食堂的叔叔、阿姨们为我们做出营养丰富的()。
9、老师和学校其他工作人员为我们工作很( ),我们要()和()他们。
10、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不仅得到了来自()、()的爱,也得到了来自()如:儿童医院、()、()、()()、()。
11、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
12、当我们回忆起母爱,要报答母爱时,会自然想起唐代诗人()的《》。
诗中这样写到:(),(),(),()。
第二单元1、我们生活在班集体里,大家朝夕相处,同()、共()。
2、正因为每个人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才有了( ).3、我们班的同学们各不(),,大家共同组成的班集体,是那么()、()。
4、有时,由于我们对同一件事情的()、()、和()不同,有时也会发生()。
5、我们每个人和别人接触时,都会对人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从不同的()看同学,得出的()也不一样。
6、你有一个(),拿出来与别人分享,就变成()。
7、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之后,我们每个人就变成()这是( )名言。
(第三、四)单元1、在我们的社会中,人与人是相互()、()。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的人们。
2、我们能够在社区()、()地生活,离不开那些为我们()的人们。
3、我们看地图的方向是上()、下()、左()、右()。
北师大版品社一上《了解我们的学校》教学简案
北师大版品社一上《了解我们的学校》教学简案、了解我
们的学校
学习目标:
1、了解学校,喜欢学校,进一步增强作为小学生的自豪感。
2、对周围环境感兴趣,学习了解新环境的方法。
3、了解并学会利用学校的有关设施、设备等。
4、了解并遵守学校的规则和纪律,行为文明礼貌。
学习重点:了解并学会利用赏析学校的有关设施、设备等。
学习难点:了解并遵守学校的规则和纪律、行为文明礼貌。
教具:图画纸、彩笔
学习过程
一、参观:校园探秘队了解室校园各场位置
二、交流:探秘报告会。
交流发言:学校各设施或“景点”的各称、特点和功能。
三、展览:我心中的校园。
用绘画的方式画出心中的校园互相观赏交流。
四、制作图。
《我们的学校》。
作图:画出自己喜欢的一景或学校里的人与物,并写上自己的姓名及想表达的内容。
五、语言表达:校园广告。
1、老师示范。
2、让儿童充分想象,创造好的广告语。
六、小结本节课内容,提出要求。
1 /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