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历史 (68)
中国哲学史上的哲学家和哲学命题(44个,写作学习参考)共3篇
中国哲学史上的哲学家和哲学命题(44个,写作学习参考)共3篇中国哲学史上的哲学家和哲学命题(44个,写作学习参考)1中国哲学史上的哲学家和哲学命题(44个,写作学习参考)中国哲学史悠久,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哲学体系。
在这个长达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很多杰出的哲学家和他们所提出的独具一格的哲学命题。
本文将介绍中国哲学史上的44位哲学家和他们所提出的哲学命题,以期为学习者提供参考和启示。
第一组:1. 孔子:“人之初,性本善。
”2. 孟子:“性善者,必爱人。
”3. 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4. 周敦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这一组哲学家的命题涵盖了人性本质的讨论。
孔子认为人性本善,需要教育和修养,才能成为完美的人。
孟子则认为人性本善,内在有爱的力量。
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只有外在的道德强制才能让人表现出一定的善良。
周敦颐则提出了大学之道,“忠恕之道,天下之大经也。
”第二组:5.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
”6. 庄子:“逍遥游”。
7. 列子:“天地虽大,而柄于巧。
”8. 文子:“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这一组哲学家的命题讨论了宇宙和人生的哲学问题。
老子提出了道家的哲学观,认为道是个万物之源,超越人类的思维。
庄子则认为人应该追求自在,放弃没有意义的追求。
列子则提出了司天命论,认为人命运受到天命的支配。
文子则提出了仁义的理念,即要有志向,并且不要为了个人的安全而危害大义。
第三组:9. 墨子:“兼爱,非攻。
”10. 亚圣:“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
”11. 荀况:“伦理学”和“人各有所好”。
12. 韩非子:“法治”。
这一组哲学家的命题探讨了社会伦理和政治问题。
墨子提倡兼爱,反对以战争为手段解决社会矛盾问题。
亚圣则提出了君子的人生原则,强调稳固、自我克制与决策力的平衡。
荀况则系统阐述了伦理的分类和特点,认为“道德”是每个人的个人感受。
韩非子则提出了法治的观念,认为一个国家应该有一套法律规范,让人们明白什么是应该做的和不能做的。
中国哲学史重点(1)
目录1.谈谈你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的认识。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以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哲学思想及其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整个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化过程为研究范围,以揭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基本任务。
首先,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一般哲学史学科的总体特征;其次,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特质。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自然环境,经历了自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塑造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质的思维方法和表达方式。
这使得中国中国哲学具有自己特定的话语体系、基本范畴、问题意识和思维内容。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同样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方式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以及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哲学基本问题主要体现在天与人、心与物、道与气(器)、形与神等关系的回答上,其主要内涵是如何获得关于天道和人道的认识以及如何表达这样的认识。
2.你怎样认识中国哲学的精神气质?(1)“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2)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致思路经;(3)“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4)阴阳相生的辩证法传统;(5)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6)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3.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得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
(1)有助于提高理论思维能力;(2)有助于提高精神境界;(3)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4.怎样学习中国哲学史?(1)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注重研读哲学经典文本;(3)注重全面学习和理解;(4)注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5.为什么说中国先民的宗教信仰中包含了中国哲学的萌芽?宗教信仰是同两种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是灵魂观念;二是万物有灵的观念。
在这两种观念的基础上,才产生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最后上升到神灵崇拜为核心内容的宗教信仰。
透过先民的宗教信仰和“绝地天通”的两次宗教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于先民的宗教信仰中灵魂与人、灵魂与外部世界,以及神与人、神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NEW)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第1章 绪 论第2章 泛论子学时代第3章 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第4章 孔子及儒家之初起第5章 墨子及前期墨家第6章 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第7章 战国时之“百家之学”第8章 《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第9章 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第10章 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第11章 《墨经》及后期墨家第12章 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第13章 韩非及其他法家第14章 秦汉之际之儒家第15章 《易传》及《淮南鸿烈》之宇宙论第16章 儒家之六艺论及儒家之独尊第二部分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一、填空题二、名词解释三、简答题四、论述题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第1章 绪 论一、哲学之内容1哲学(1)分类物理学、伦理学、论理学。
(2)内容①宇宙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世界之道理”。
②人生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人生之道理”。
③知识论:目的在求一“对于知识之道理”。
2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的内容(1)宇宙论①“本体论”,即研究“存在”之本体及“真实”之要素者。
②“宇宙论”,即研究世界之发生及其历史,其归宿者。
(2)人生论①心理学所考究,即研究人究竟是什么者。
②伦理学、政治社会哲学等所考究,即研究人究竟应该怎么者。
(3)知识论①知识论,即研究知识之性质者。
②伦理学,即研究知识之规范者。
(4)关系宇宙论与人生论,相即不离,有密切之关系。
哲学之人生论,皆根据于宇宙论。
哲学家中有以知识论证成其宇宙论者,有因研究人之是什么而联带及知识问题者。
二、哲学之方法与论证1哲学之方法哲学之方法,是直觉的,反理智的。
直觉能使吾人得到一个经验,而不能使吾人成立一个道理。
一个经验之本身,无所谓真妄;一个道理,是一个判断,判断必合逻辑。
各种学说之目的,皆不在叙述经验,而在成立道理,故其方法,必为逻辑的、科学的。
科学方法,即是哲学方法。
2哲学中论证之重要哲学包含两部分:即其最终的断案与其所得此断案之根据,即断案之前提。
故哲学乃理智之产物,哲学家欲成立道理,必以论证证明其所成立。
中国哲学史大纲(参考)
3.论述董仲舒的性情论?
4.谈谈董仲舒在儒学中的地位。
第十二讲:
1.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有什么不同?
2.谈谈谶与纬的区别?
第十三讲:
1.谈谈王充的元气论。
2.王充的效验思想。
3.比较王充和董仲舒的人性论。
第十四讲:
1.玄学是如何产生的?
2.谈谈王弼的“以无为本”思想?
3.如何理解“得意忘言”?
2.《易传》的“三才之道”包括那些内容?
3.如何理解“一阴一阳之谓道”?
第九讲:
1.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有什么不同?
2.荀子对于当时谬误学说的批评?
3.谈谈“虚一而静”的内容?
第十讲:
1.为什么说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2.韩非子是如何论述道和理的。
3.谈谈韩非子的历史观?
第十一讲:
1.谈谈董仲舒德天人感应思想?
2.解释方以智的“质测”与“通几”,并论述二者的关系。
3.论述方以智“随、泯、统”思想。
第二十九讲:
1.论述王夫之的“气者理之依”思想。
2.王夫之是如何看待能、所关系的。
3.谈谈王夫之的人性论。
4.谈谈王夫之的历史观。
第三十讲:
1.论述颜元的理气思想。
2.颜元的格物说有什么特点。
3.谈谈颜元的功利主义思想。
第二十五讲:
1.论述陆九渊“心即理”的思想。
2.谈谈陆九渊与朱熹思想的不同。
第二十六讲:
1.谈谈王阳明的“心外无理”思想?
2.论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
3.谈谈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
第二十七讲:
1.谈谈罗钦顺的“理一分殊”思想。
2.论述王廷相“理载于气”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68个热点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68个热点问题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观点,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根本准则和一般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物质决定意识,它是第一性的;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它是在物质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物质的反映,是第二性的。
所以唯物主义既是一元论的,又是可知论的。
它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
(2)唯心主义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是第二性的。
它是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一种歪曲反映。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态。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从而创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崭新的哲学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它的阶级性,公开声明它是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二是它的实践性,认为以往的哲学都是解释世界的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改造世界的哲学。
还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特点,是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5.两种历史观的对立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亦称唯心史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中国哲学史 (完整)
中国哲学史主讲人:潘畅和绪论一哲学简介一、哲学的定义“哲学”一词来自希腊文philosophia,由“爱”和“智慧”两词组成,意为“爱智慧”。
汉语“哲”字亦为“智慧”、“明智”的意思。
19世纪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首次借用汉语的“哲”、“学”两字指称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方哲学的学说,1896年前后,中国的学者黄遵宪将这一名称介绍到中国,为中国学术界所接受。
二、西方哲学史上对哲学的三种界定:1.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前古希腊早期思想家们的回答:哲学是爱智。
爱:事物之间的和谐一致、相互适应。
智慧:所有存在的东西(存在者)都在存在之中,都属于存在,都集合于存在之中,存在把存在的东西集合为一。
2.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黑格尔几千年的传统哲学的回答。
把存在当作对立于人以外的概念来加以追求的学问。
3.黑格尔死后现当代哲学家的回答:哲学是将人与世界交融合一的生活世界的意义的学问。
中国哲学与古希腊早期的爱智慧之学和现当代的“后哲学”有更多的相似之处。
四、哲学的价值哲学之应当学习并不在于它能对于所提出的问题提供任何确定的答案,而是在于这些问题本身;哲学是对世界的关于终极意义的解释,它在解释中使我们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合理化,从而为我们提供心灵的慰藉。
中华文明的自然基础幅员辽阔、腹地纵深。
至少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周代,便已经形成了东临海,西及沙漠的庞大帝国。
境内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1580条,其中仅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等大水系的流域面积就达数百万平方公里。
无论是兴起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依山傍海的希腊还是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发祥地都难以与之相比。
这块内陆基地,提供了完全自足的生存条件,而且蕴藏着雄厚的发展潜能,使他能不断地自我调节和更新。
所以尽管遭受过多次外族的入侵,而终究能保持文化的延续与完整,未曾像其他古老文明那样遭致毁灭或中断。
•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
不仅有上千条巨川大河,也有绵延的崇山峻岭,有塞外的荒漠、北部的草原,中西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广袤无垠的东部平原,四面环山的大盆地和1.8万公里的海岸线……。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自用整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1836-1848)问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1)时代背景(2)思想背景(1)时代背景(实践条件)•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的政治权利,资产阶级革命蓬勃发展•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2)思想背景(理论条件)1.马克思主义的德国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2.马克思主义的英国理论来源:英国政治经济学3.马克思主义的法国理论来源:法国社会主义学说圣西门、傅利叶等人的思想的影响问题2: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基本内容和哲学史意义?(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1)基本内容:1.论述人与现实环境的关系时,强调通过改变环境来实现人的自由。
2.把自我意识看作世界发展的决定力量,强调哲学在改造现实世界中的作用。
(同青年黑格尔派一样)3.反对黑格尔调和哲学和宗教的思想,反对宗教神学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4.马克思十分重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高度赞扬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同时也揭露了黑格尔哲学的保守性、妥协性及其根源。
2)哲学史意义: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的思想,不仅同黑格尔哲学有重大差别,而且也开始越过青年黑格尔派。
问题3:名词解释物质利益难题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问题4:简答在黑格尔那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参见:教材22页到23页)回答:黑格尔把国家看作自在自为的现实的理念,他认为,家庭和市民社会在国家之前只是现象和经验关系,本质的关系则是家庭和市民社会从属于国家。
问题5: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在莱茵报时期开始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的?回答:在《莱茵报》期间,马克思的基本倾向仍然属于辩证唯心主义,但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他对国家、法和社会现实的关系问题的认识的发展上。
在马克思参加《莱茵报》工作期间,恩格斯在思想趋向上和马克思一致,同急剧转向主观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青年黑格尔派发生了日益深刻的分歧。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陈亮与叶适)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陈亮与叶适一、陈亮、叶适功利学派的社会背景南宋时期,浙江一带,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有一部分中小地主兼营商业,形成一个在一定程度上商业化的地主阶层,他们没有政治特权,与当时的官僚大地主有一定的矛盾和斗争。
当时北方金国统治者的割据,使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受到一个很大的挫折,所以兼营商业的中小地主阶层坚决主张对金作战、反对南宋当局的屈服。
南宋时代,出现了代表这个阶层的思想家,这就是陈亮、叶适。
陈亮(公元1143年-公元1194年),字同甫,号龙川,少年即热心国事,喜谈兵略。
曾作《中兴五论》,反对当时的“和议”。
上书宋孝宗(赵育),力主抗金,受当权的大官僚嫉恨,曾二次被诬入狱。
晚年考中进士,授官,未及到任而病死。
著有《龙川集》,近年编为《陈亮集》。
叶适(公元1150年-公元1223年),字正则,又号水心,他官至工部侍郎,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
宁宗(赵扩)时,韩佗胄发动对金战争,兵败,以罪被杀,叶适被诬附和韩信胄起兵,夺官去职。
晚年居永嘉城外水心村讲学,后人称他为叶水心。
著有《水心文集》、《别集》及《习学记言》。
他的《文集》和《别集》,近年总编为《叶适集》。
陈亮、叶适都是代表兼营商业地主阶层的利益的思想家。
陈亮、叶适从其兼营商业的中小地主阶层立场出发,特别重视实际功效、实际利益,注意实际问题的研讨,反对空谈,反对玄想。
他们认为朱熹、陆九渊的唯心主义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是没有实际效用的。
朱陆两派所特别重视的是巩固南宋封建等级制度的社会伦理秩序,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
陈、叶也要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但他们所特别重视的是抵抗金国统治的扩张,发展商品经济。
陈亮、叶适的学说当时被称为“功利之学”,在当时是比较重要的思潮。
二、陈亮的哲学观点与功利思想陈亮没有提出系统的哲学理论。
他提出了一些观点,对道学进行了批评。
他的基本观点是,第一,道在事物之中;第二,学以适用为主。
1.强调道在事物之中:“事物之故”针对朱熹所讲形而上的理,陈亮强调道在事物之中。
(NEW)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导 言0.1 复习笔记0.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编 古代哲学引 言第1章 早期希腊自然哲学1.1 复习笔记1.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2章 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2.1 复习笔记2.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3章 晚期希腊哲学3.1 复习笔记3.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二编 中古哲学引 言第4章 教父哲学4.1 复习笔记4.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5章 经院哲学5.1 复习笔记5.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6章 文艺复兴时期哲学6.1 复习笔记6.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三编 近代哲学引 言第7章 经验论和唯理论7.1 复习笔记7.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8章 法国启蒙哲学8.1 复习笔记8.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9章 德国古典哲学9.1 复习笔记9.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0章 黑格尔之后的哲学思潮10.1 复习笔记10.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导 言0.1 复习笔记一、西方哲学史1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讲述的是从公元前6世纪以后到公元20世纪之前的2500多年间,西方哲学产生、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
与现代西方哲学相区别,这一历史过程中的西方哲学也被称为“古典哲学”。
2世界哲学的划分世界上的哲学划分为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和中国哲学三大哲学形态,西方哲学史有时也被称作“欧洲哲学史”。
二、哲学问题1哲学问题哲学史要回答“哲学是什么”或者“什么是哲学”的问题,哲学史可以看作是哲学家们代表人类精神对于永恒无解的哲学问题进行不断地探索的记录,哲学史也可看作问题史。
2什么是哲学从词源上看,哲学在古希腊语中是philosophia,本义是“对智慧的爱”或“爱智慧”;从定义上来说,哲学是“理论化的世界观”。
3哲学、科学与宗教(1)科学源于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需要,它诉诸理性而以自然为其认识的对象。
(2)宗教产生于人类精神“终极关怀”的理想,即要求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而在永恒无限的精神层面上关注人类的来源与归宿,它诉诸情感而以超自然的存在作为其信仰的对象。
最新哲学考研真题汇总
哲学考研真题汇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考研真题汇总(2001-2006年)宗教学2001一、解释下列概念或命题(每题5分,任选6题,共30分)1、自然神论2、神正论3、利马窦规矩4、末世论5、理事无爱碍6、一阐提7、唯识无境8、三洞9、〈〈抱朴子〉〉二、简答题(每题15分,任选2题,共30分)1、简要解释自然宗教、自然神论与自然神学的基本涵义。
2、简述僧肇的“不真空”义。
3、简述寇谦之道教改革的措施及其意义。
三、论述题(每题20分,任选1题,共20分)1、比较与评析安瑟伦(Anselm)与托马斯(Thomas)的上帝存在的证明。
2、有人说佛教是无神论的宗教,有人说佛教是有神论的宗教。
请根据你对佛教的认识,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四、原著分析(20分)试分析惠能和神秀得法偈在心性论和修行观方面的不同旨趣。
2002一、解释下列名词术语(每题5分,任选6题,共30分)泛神论天台宗五蕴《沙门不敬王者论》太平经全真道新约奥古斯丁米兰敕令二、简答题(每题15分,任选2题,共30分)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冲突的主要表现。
2、唐代道教兴盛的原因。
3、宗教进化论和原始一神论的区别。
三、论述题(20分,任选1题)1、试论大乘佛教兴起的原因。
2、试论德国宗教改革的起因与过程。
四、原著分析(20分,任选1题。
佛教方向考生必答第1题,其他方向考生任选)1、龙树《中论》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试就此偈分析中观学派的基本思想。
2、按《新约》记载,耶稣说:“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试分析这段话的含义。
2003一、名词解释(任选5题,每题10分,共50分)宗教经验泛神论会昌法难唯识无境天师道内丹加尔文《福音书》什叶派苏菲派二、简答题(任选2题。
每题20分,总计40分)1、简述部派分裂的主要原因和大致历史过程。
2、简述菏泽神会在中国禅宗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022年考研843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国哲学史》(含真题)考研复习重点笔记
2022年考研843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国哲学史》考研复习重点笔记(含真题)第一部分复习笔记一、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1“三皇”传说提供的文化意蕴(1)“三皇”传说①三皇a.有巢氏有巢氏是指发明巢居并被推戴为王的领袖,体现出巢居的文明。
b.燧人氏燧人氏是指发明钻木取火并被推戴为王的领袖,体现出食用熟食的文明。
c.神农氏神农氏是农耕始祖。
②文化意蕴a.人类文明是人类通过努力开拓出来的,不是神创的。
b.“三皇”故事的传颂使这些事件与行为人格化,而不是神格化。
c.“三皇”传说的影响是人文的。
(2)伏羲氏传说①伏羲氏又称庖牺氏,以“始作八卦”而闻名,有时也被认为是三皇之一。
②意义a.伏羲创设八卦的智慧来自于其对天与地、身与物的“观”。
b.伏羲创设八卦的目的在于把握万物生生不息、奇妙变化的真实情况。
c.伏羲氏的故事透露出浓郁的人间性、知识理性。
考研复习笔记来源于识库学习网,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2“五帝”故事显示的人文价值(1)五帝学界普遍认为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2)人文价值①大规模战争凸显出部族之间大规模整合的趋势,预示着统一国家与同一文化的诞生。
②禅让制度禅让制度表明部族联盟的权力还没有完全私有化。
③财产私有化程度不突出,属于大同社会,不属于小康社会a.大同是指以天下为公,财货为天下之公养,权力为天下之公器。
b.小康是指以天下为家,视天下为一人、一家之私物。
3夏朝——远古中国的第一个王朝(1)夏朝禹之子启,继父为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禅让制变成世袭制。
夏朝的存在时间约在公元前21世纪至前17世纪。
(2)二里头文化夏朝的重要文化遗址,位于河南偃师,出土有大型宫殿遗址、刻符陶器等。
二、殷商西周的社会结构与思想信仰1商周商汤灭夏,建立商朝,时间约为公元前17世纪至前12世纪。
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时间约为公元前12世纪末至公元前7世纪前期。
2氏族制的社会组构方式(1)以氏族制为基础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氏族与氏族之间的关系,以血缘氏族为纽带建构社会与国家体制表明殷商仍然笼罩在自然生殖的氛围之中。
西方哲学史上的著名命题(8个)共3篇
西方哲学史上的著名命题(8个)共3篇西方哲学史上的著名命题(8个)1西方哲学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命题,这些命题不仅在哲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对整个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我挑选出来的八个著名的命题:一、”我思故我在”这是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中所提出的命题。
他认为,唯有思考的存在才是绝对肯定的,因为即使一切都是幻觉,思考者在思考的时候一定是存在的。
这一命题成为了现代哲学的重要支柱,对于理性主义哲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二、”存在即合理”这一命题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所提出的。
他认为,世界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并且这个意义是可以被理性所了解的。
这个命题揭示了黑格尔强调合理性和理性的哲学思想,对于形而上学和现象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善恶二元论”善恶二元论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提出的命题。
他认为,人的灵魂会受到善和恶的引导,而这两种引导是不同的。
柏拉图的这一命题影响了西方的伦理哲学和政治哲学,将人性划分为善恶两极的思想也被广泛运用于宗教中。
四、”至善原则”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出了至善原则,即追求最高的幸福感。
他认为,人类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追求快乐,而快乐是通过追求和谐、理智和道德来实现的。
这个命题影响了西方哲学中的伦理学和政治哲学。
五、”虚无主义”虚无主义是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所提出的命题。
他认为,世界并没有任何的真正意义,因此人们应该抛弃所有的道德和宗教规则,全力追求自己的欲望。
这个命题极大地影响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思想,被认为是20世纪哲学思潮中最具有争议性的命题之一。
六、”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命题,指的是对于超越物质世界的思考。
他认为,所有的存在都可以被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而这个精神层面构成了一切物质之上的本质。
这个命题对于西方哲学、文化和宗教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七、”相对主义”相对主义是爱因斯坦所提出的命题,指的是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
西方哲学史(非常全面的课件)
四、爱利亚学派
奠基人是克塞诺芬尼,主要代表是巴门尼 德和芝诺。
(一)克塞诺芬尼
批评了希腊传统的多神观念,认为神 是唯一的。在他看来,神无所不能,神是 永恒的。
(二)巴门尼德
爱利亚学派的中坚人物。他学说包括两个方 面,一是讲“存在”、“真理”;二是讲“非存 在”、“意见”。
1、关于“存在”和“非存在”
西方哲学史
目录
第一章 绪 论 第二章 古希腊罗马哲学 第三章 中世纪经院哲学 第四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 第五章 近代英国经验论哲学 第六章 近代欧洲大陆各国的唯理论哲学 第七章 十八世纪法国哲学 第八章 德国古典哲学
第一章 绪 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讲清西方哲学史的对象和学习西方 哲学史的目的及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掌 握本课程所要讲授的内容,明确为什么 要学习西方哲学史。
具有原始的“物活论”思想。
(二)阿那克西曼德
认为万物的始基是一种比水稀薄而又 比空气浓厚无定形的东西,他把这种东西 称为“阿派朗”,意既“无限者”。
他还第一次提出了始基与万物之间关 系的必然性思想,他称这种必然性为“命 运”。
另外,他也最早提出了对立物的思想。
(三)阿那克西美尼
认为气是万物的始基。 他还用气的稀散和浓聚两种对立的性
第二章 古希腊罗马哲学
指公元前7至6世纪——公元5世纪希腊罗马奴 隶制社会的哲学。
产生的历史条件:
社会条件:奴隶制的确定;农业和手工业进
一步的分离;自然和社会知识的积累。
思想来源:希腊神话和东方的科学知识。
第一节 古希腊早期的哲学
一、米利都学派
(一)泰勒士
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西方哲学史上 第一个唯物主义哲学家,提出了水是万物 的始基的观点。
《中国哲学史》(古代)大纲
《中国哲学史》(古代)课程大纲课程编号:101336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哲学专业开课学期:第1学期学分:4学分主讲教师:宋志明指定教材:宋志明著《新尽火传:中国古代哲学讲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版;张立文主编《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版。
考核方式:平时作业(10分)、期中开卷考试(20分)、期末闭卷考试(70分)。
教学目的:系统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内容、发展历程、主要哲学家的理论体系,掌握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和理论特质,接受哲学思维训练,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
继承中国文化的优良遗产,推及现代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掌握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把握核心话题的转换、人文语境的转变和诠释文本的转换,形成哲学理论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
课程简介:本课程讲授从先秦时期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为止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历史,分为四编21章。
总论编宏观绍述何谓哲学、何谓中国哲学,概述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哲学精神。
上编原创期绍述中国哲学的奠基:先秦百家哲学。
首先绍述中国哲学的由来:在春秋时期的无神论思潮的基础上,哲学取代原始宗教成为意识形态的主流。
然后分节绍述道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的哲学思想。
中编发展期绍述中国哲学的演化:汉唐三教并立。
首先概述语境的转换、文本的转换、核心话题的转换,然后分节绍述经学思潮、玄学思潮、中国佛教思潮、中国道教思潮的发展情况,评述董仲舒、王充、王弼、裴危、郭象、华严宗、禅宗、葛洪、司马承祯的哲学思想。
下编高峰期绍述中国哲学的定形:宋元明清理学行世。
首先概述语境的转换、诠释方式的转换、核心话题的转换,然后分节绍述早期理学家的哲学思考、朱熹理学、陆王心学、张载的气本体论、王夫之的道器论以及戴震、颜元的哲学思想。
讲授内容:总论:中国哲学概况第一章中国有自己的哲学第一节哲学三义哲学与智慧。
哲学的基本派别和历史形态(1)哲学理论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5、哲学的其他 派别冲突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一元论和二元论 经验论和唯理论 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可知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不可知论:世界不能被人所认识
世界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被认识的理由:(1)有限不能 认识无限。世界是无限的,而人的生命是 有限的;(2)人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 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唯物主义的发展阶段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主要包括古希腊罗 马奴隶制时期和中国奴隶制、封建制时 期的唯物主义哲学。)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 并且用“原初物质”解释世界,存在着 直观性的缺陷。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 子论是古代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
• 古代唯物主义常与辩证法结合在一起。
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 或精神原则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 界而存在的,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是 “客观精神”的产物。
•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心灵,意识或 观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世界上的事物 只存在于个人的心灵中,或是个人心灵 的产物,因此是第二性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 存在就是被感知。 ---- 近代英国 贝克莱 • “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 • “人为自然界立法”。 • “万物皆备于我”。 • 主观唯心主义突出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
造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评价: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 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 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 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 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 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 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中国语言哲学史(多卷本)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研究与推介中国语言哲学史(多卷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语言哲学史(多卷本)”(项目编号:18ZDA019)由彭传华教 授担任首席专家。
彭传华是宁波大学哲学与国学研究中心教授,哲学博士,哲学博士后出站,国 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浙江省首批高校创新领军人才(2020年),浙江省伦理学会常务理 事。
从事中国语言哲学和明清政治哲学的教学与研究,主持参与国家课题5项,在《政治学研究》 《哲学与文化》(A&IICI )等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
研究意义:(1)可以建构起中国语言哲学学科。
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胡适的《中国哲学 史大纲》开创了中国哲学史学科;蔡元培的《中国伦理学史》开创了中国伦理思想史学科;梁启超的《先秦政治思想史》及萧公权的 中国政治哲学的研究也如火如荼地开 展,中国政治哲学学科业已创立。
中 国语言哲学有着与中国政治哲学一样 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成就,中国语言 哲学史理应在中国哲学史中有着重要 的一席之地。
(2)理论上回应黑格尔、 马克斯•韦伯等人的观点。
由于黑格 尔关于中国没有哲学的论断影响太大, 国內外不少学者质疑中国哲学的合法 性,甚至一度掀起了一场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的大讨论。
《中国语言哲学史》《中国政治思想史》开创了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
近年来,项目主持人:彭传华教扌受的撰写不仅回应了中国没有哲学的错误观点,也是对中国没有语言哲学传统的强有力的回击。
另 外对于十八世纪以来中国语言转向问题的探讨,也批驳了马克斯•韦伯中国发展不出近代文化的 观点。
研究目标:编写出具有理论意义且富时代气息、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国语言哲学通 史。
让世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国语言哲学在世界哲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为增强我国的文化 软实力、掌握世界范围的一定文化话语权作出贡献。
研究内容: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中国语言哲学发生、发展、转变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上座部: 即座次靠前的长老。
? 大众部: 意为大多数僧众。
?
? 十事非法
1。这世界:是否永恒?
2。这世界:是否有限?
3。证得大觉的圣者死后:是否存在?
4。心灵与肉体:是一是异?
从早期佛经看,佛陀一概拒绝回答这些问题。认为人生短暂,这些问题无助于消灭烦恼和痛苦。
例:佛陀与曼童子的对话:
㈡六个典型教化故事列举:
? 释迦牟尼45年弘法生涯,教导了无数众生,例举六个个人施教故事,以了解早期佛教的精神实质和佛教的慈悲之心,以及佛教的方便之法。
㈠.婆罗门教不适应的社会发展的几个方面:
? 1. 理论上,其神学理论既不完整,又不系统,在宇宙形成和人的产生问题上,在业报轮回问题上都没有作出自圆其说的解释。
? 2. 组织上,没有统一的组织系统,也缺乏严格的戒律,他们依靠特权贪婪掠夺财富,日益脱离群众。
第四节 佛教僧团的形成和发展
㈠. 广收弟子:三个月达到56人。前往摩揭陀国的王舍城--相关佛经故事。
? 王舍城:
? ㈡.竹园精舍:频吡婆罗国王放弃了传统的婆罗门信仰,成为国王中第一个归依佛教的人,他还在郊外的一处竹园上花巨资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精舍,供佛陀和弟子们居住,这就是著名的竹园精舍,这就是佛教弘传的第一个大本营,也是佛陀和弟子们夏安居的理想场所.僧徒人数很快达到1200人。
? 沙门思潮中较有影响的即所谓"六师外道"。
㈢.六师外道:
外道,外教徒。
佛教自称内道,
称其他教派为外道。
1。邪命外道。
2。顺世论。
3。积集论。
4。不可知论。
5。耆那教。
总结:
? 在佛教产生前后,印度思想界极其活跃,"六师外道"学说只是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可见当时对宗教哲学问题的探索是多么激烈,这些学说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冲击了旧的传统观念,解除了束缚人们的精神枷锁.
A。婆罗门计划伤害释迦牟尼;三次行动。
B。遭到一些国家君王的反对。拘利国善觉王(释尊岳父)。
C。佛陀受病痛折磨。
2 。僧团内讧:
? 提婆达多另立僧团事件,佛陀72岁那年发生。
? 提婆达多其人简介:慢心很重。
? 原因分析:
? 阿阇世王软禁其父频吡婆罗国王,自立为王。
二 第二次结集的缘由:
第三节 阿育王与佛教
阿育王:(AD274--AD232)
又名无忧王,是孔雀王朝第三代王。
㈠. 阿育王宏法措施分析:
? 1. 亲自巡视印度各地,瞻仰胜迹,修寺建塔,树立宏法石碑,颁刻昭令,宣称征服不应假手于战争。
?
? 第一章. 印度佛教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一节 印度的自然和人文
? ㈠印度的自然特征:
㈡.早期文明:
? 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500--1700年著名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即"哈拉巴文化"。
1."哈拉巴文化"的主人 一般特征 城市文明
2.雅利安文化:
? 2。祭祀万能,无限夸大祭祀的作用,人活着 靠天,神活着靠祭祀。
? 3.婆罗门至上,祭祀万能即祭司万能。
? ㈡ .吠陀:Veda 梵文意为知识,印度最早的宗教文献和文学作品的总称。
? ㈢. 四种性:
? A. 婆罗门。
佛教哲学教程(一)
西南民族大学藏学学院根旺编著
绪论 哲学是什么?
? 非具体科学:具体事物的性质和原理的研究。
? 数学, 物理学........
? 2. 派遣传教士到邻近各国,甚至远道亚洲,北非,东欧等地。其王子与公主作为使臣被派往斯里兰卡和尼泊尔传教,由于阿育王的努力和孔雀王朝的国威,佛教不仅成为国教,而且第一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 3. 阿育王力图使官吏转变成为宗教导师,使各地寺院成为负责地区教育和社会文化事业的中心,把对佛教的忠实作为考核官吏的标准。这就使得佛教具有了某种新的风格,不仅仅是个人解脱的方法,而且具有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内涵。
? B. 刹帝利。
? C. 吠舍。
? D. 首陀罗。
第三节 沙门思潮与六师外道
? 公元前6世纪之前,印度思想界居统治地位的是婆罗门教的思想体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恒河流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刹帝利种姓和吠舍上层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 婆罗门种姓至上的传统观念和制度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婆罗门教由于自身的缺陷,已日益衰败,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㈣.僧团迅速发展的原因分析:第五节 释迦牟尼理想中的僧侣生活
㈠. 僧团的经济生活- 基本精神:不自扰,不扰人。
? 佛教常说:"四缘具足,安心得道",四缘既是指衣、食、住、药。释迦牟尼理想的僧侣生活四个方面的依靠。
⑴乞食:比丘每日于午前乞食一次以充饥。比丘原意即为乞士。
⑵着百衲衣:
? 4. 为结束部派佛教的纷争,在华氏城召集了一千名比丘,编辑三藏经典,史称"第三次结集"。
"第三次结集"的内容:
1.结集的目的在于结束部派的分歧。
2.针对当时所传三藏经典的文字和语言繁杂的情况,统一文字。
3.更加有利的支持佛教。
4.对当时的两派不偏不倚。
- ㈡. 阿育王推崇佛教的结局:
? 释迦牟尼涅盘示寂:
舍利八分赠与于佛教有关的八国国王:分别在国内建庄严舍利塔,这是对佛塔和舍利崇拜的开始。
第三章 佛教经典的结集
第一节 原始佛教的第一次结集
(王舍城结集)
一。 第一次结集:
佛涅盘后众弟子将其言论教义诵述总集而成经典。
二 阿含经的价值:
1. 阿含经内容的渊源,可以肯定来自第一次结集诵出的三藏,但其形成文字是在公元前1世纪左右。
2. 阿含经的意义:是原始佛教独一无二的宝典,是一切大,小乘佛学思想的基础和核心。
3. 阿含经中包含了大量涉及当时印度社会文化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次大陆
? 文化特征 核心内容 社会分层(四个等级)
3.十六国--列国时代 君主国 共和国 列国战争 摩揭陀国的霸业
第二节 婆罗门教及婆罗门文化
? ㈠ 婆罗门教产生的历史背景 原始宗教的影响
? 婆罗门教三大纲领:
? 1。吠陀天启 ,鼓吹吠陀乃神圣之天启,是神 灵通过祭司之口宣示于众。
? 2.宗教所依靠的不是理性而是信仰,它产生于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亦即对宇宙的真实存在和终极奥秘以及包括人自己再内的所有存在物的来源,归宿的关怀,因此宗教的对象是具有永恒无限之特征的超验的和理想性的存在.
? 3.哲学:某种意义上说,界于科学与宗教之间,一方面它像科学一样属于理论思维,因此从根本上说总是诉诸理性;另一方面它又像宗教一样起源于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追求的是永恒无限的智慧境界.
? 3. 宗教实践上,婆罗门教主张"祭祀万能",杀牲献供,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㈡.沙门思潮:
沙门:(sramana)
? 本意为婆罗门教以外的努力修行者,反映刹帝利种姓和吠舍利益与婆罗门教相抗衡的思潮,早在佛教创立之前,已出现了许多沙门学派。他们围绕世界和人生的重大哲学问题,以及关于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精神解脱等宗教问题进行思考.辩论,并通过各种方式批驳传统的婆罗门教思想。沙门思潮的各种新的思想学说尽管各不相同,但在反对婆罗门教思想和统治方面是一致的。
? ⑴摩登迦女和阿难的故事:
? ⑵扫地拂尘得开悟的周利盘陀伽:
? ⑶训马师的故事:
? ⑷音乐家二十亿耳的故事:
? ⑸担粪的尼提出家的故事:
? ⑹鬼子母的故事:
第八节 原始佛教遭遇困难
1。 原始佛教受到的攻击和阻力:
早期佛教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随着教团势力的扩大,内外矛盾日益尖锐,佛教主张四姓平等,引起舍卫城的婆罗门的强烈不满。
? "新佛新王"
第九节 释迦牟尼涅盘
? 释迦牟尼的遗言:
⑴僧团要依戒为师,但细微法(戒)可舍弃。
⑵依四念处安住:身,受,心,法。
⑶恶人如何调伏,应默摈置之,彼当羞愧而自改悔。
⑷结集言教,在一切经之首安置"如是我闻"之句。
4. 然而诸多大乘佛教派别视< 阿含经>为小乘经典,认为是最下乘的圣典,是释迦牟尼在鹿野苑为教化钝根之人所讲述的较浅显的教义,这是偏见。
三 结集的结果:
第二节 第二次结集
一 第次结集:
本章思考题:
? ⒈为什么说哲学是以智慧为研究对象,而不以实际的功利或功用为研究对象的学问?
? ⒉佛教的产生与印度古代文明有何关系?
? ⒊沙门思潮中较有影响的流派有那些?
第二章.释迦牟尼创建佛教
第二节 释迦牟尼出家修道
第三节 初转法轮
.鹿野苑讲经:
? 哲学一词,源于英文"Philosophy",其词根又源于希腊文"Philosophia",原意为爱智,或智慧之学。因此可以说哲学是以智慧为研究对象,而不以实际的功利或功用为研究对象。
? 哲学是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一般或普遍的发展规律的学问。
哲学与科学,宗教的关系
? 1.科学是人类认识能力的产物,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的对象通常是具体的,有限的和现实的,并且能够形成具有一定的普遍必然性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