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渠道拓展的探索与实践

合集下载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科学总结材料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科学总结材料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科学总结材料王瑞芳戴一峰林育兹朱智强苏新春李兰英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成果总结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王瑞芳、戴一峰、林育兹、朱智强、苏新春、李兰英)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转型、多元化办学局面的形成,我国众多高等院校理应分别类型与层次,选择不同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办学定位,注重特色办学。

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

我院自建院伊始,便确立“以有效教学见长”,着力培养富于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

因此,几年来,我们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确立“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个性”的12字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育为重点,注重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使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

一、努力创建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新型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

如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对各专业人才的真实要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建构一个新型的课程体系,一直是我们努力探索、积极实践的核心。

我院将课程体系的基本取向定位为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因此,我们借鉴国内外名校和兄弟院校课程体系的优点,重新设计学院各专业的课程体系。

几年来,我院课程体系的建设经历了两次规范与创新,由此形成一个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这一课程体系在兼顾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基础上,将所有的课程划分为3-4大模块,每个模块各包括2-3个课程类别,即课程组,每个课程组则包括若干门课程。

其突出特点在于:第一,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突出了非专业课程的比重,专业课与非专业课的比例把握在50:50左右,专业口径被拓宽,学院的整个专业结构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与此同时,为了使学生能依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获得更大的课程选择空间,获得更多身心健康自由发展的机会,我院大幅度增加选修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被掌握在40:60左右(不包括基本技能课)。

“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的探索:现实困境与出路

“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的探索:现实困境与出路

“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的探索:现实困境与出路1. 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的背景与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已经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

特别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对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需求日益迫切。

加强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于提高我国整体人才素质、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是指在高中阶段、本科阶段以及研究生阶段,通过系统性的教育体系,使学生在不同层次的学习和实践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实现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顺利衔接。

这种培养模式有助于打破传统的教育壁垒,实现人才培养的连续性和一致性,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当前我国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高中阶段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导致部分地区和学校的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学生的学术基础和综合素质。

高校招生制度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应试化倾向,导致部分学生过于追求分数而忽视自身兴趣和发展潜力,不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

研究生阶段的培养体系尚需完善,部分学校过于重视科研产出,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了解决这些现实困境,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高中阶段的教育质量;二是改革高校招生制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关注自身兴趣和发展潜力;三是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强化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这些措施,有望实现中高本人才贯通培养的目标,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1.1 当前教育体制下的问题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虽然中国政府在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由于地区、城乡、贫富差距等原因,教育资源仍然存在很大的不平衡。

这导致了一些地区的学校设施落后、师资力量不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应试教育压力大,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高考是决定学生升学和未来发展的关键。

关于“五共携进”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关于“五共携进”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关于“五共携进”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共同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实践培训,以达到更好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的目的。

在这一模式中,学校和企业都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倡导“五共携进”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即“共同规划、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评价、共同分享”。

这一模式的实践探索在我国许多高校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共同规划阶段,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了校企合作的目标、内容和计划。

学校通过调研和了解企业的需求,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和就业需求,与企业共同规划合作项目,并确定合作的形式和方式。

在这一阶段,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为后续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在共同参与阶段,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合作项目的实施。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企业的实习项目或校内企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企业则提供实践平台和导师指导,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的运作机制和实际工作情况,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

在共同建设阶段,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实践基地或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条件和设备。

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实际场景和资源,开设实践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企业则可以借助学校的教育资源和科研团队,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在共同评价阶段,学校和企业共同对学生的实践表现进行评价。

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评价意见和学生的实际表现,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进行评估和反馈。

企业则可以通过学生的实际表现和专业技能,评估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并对学生提供进一步的培训和发展机会。

在共同分享阶段,学校和企业共同分享合作成果和先进经验。

学校可以将合作项目和实践经验应用到课程改革和教学设计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践能力。

企业则可以通过合作成果的宣传和推广,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和社会影响力,拓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院校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院校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院校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实践探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发展的推进,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职业教育正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作为职业院校的一员,如何在产教融合的视域下,创新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成为摆在职业院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在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院校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一、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产教融合是指产业和教育界紧密合作、相互渗透、互利共赢。

产教融合的核心理念是整合校企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与实际产业的需求相匹配。

在这一视域下,职业院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优势,与各行业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职业需求的教育培养,为企业提供更加合格的技术人才。

一方面,产教融合能够为职业院校提供更多的实践资源和实习机会。

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可以在企业项目中参与实际操作,增加实践经验,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产教融合也可以为职业院校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

毕业生在校期间已经深度融入企业文化,对企业的运作模式和需求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这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绿色通道。

二、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职业院校需要优化课程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

在产教融合的视域下,职业院校应当与企业合作,将企业的实际需求融入课程体系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课程设计和实施,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能接触到真实的职业环境,提高实践能力。

职业院校需要建立健全的师资队伍。

产教融合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产业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职业院校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引进,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使其与产业接轨,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职业院校需要加强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的核心就是校企合作,通过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开展产教融合项目,创新课程设计,拓展学生实践机会,促进学生与企业员工互动,建立起校企双向的沟通和合作渠道,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实际职业环境中。

关于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建设模式和实践探索报告

关于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建设模式和实践探索报告

关于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建设模式和实践探索报告“产”即生产、产业,“教”是教育教学,产教融合是指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要跟随社会产业经济的进步不断地融合发展。

职业教育基于自身的社会定位和使命,必然跟社会产业经济有着紧密的联系,必须时刻关注社会产业发展,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利用社会产业经济的力量和资源共谋发展,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探索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建设和实践模式,从理论层面了解产教融合的动因。

分析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平台建设的现实困境,探讨应对困境的对策,有助于从实践层面寻求产教融合的模式创新,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推动产业的进步和升级[1]。

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建设模式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在职业教育领域已经打造了一些平台,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下面就几种产教融合的建设和运行模式进行阐述。

(一)“订单班”模式“订单班”模式,即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经过充分的沟通,签订人才培养合同,职业院校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设置专业和课程,按照企业提出的标准、岗位技能和职业规范等要求,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组织教学、安排职业技能和岗位培训项目,双方在技能培训、实习实训、办学条件、师资培训等开展多方面合作,以达到共同育人目标的办学模式。

在“订单班”模式下,学校与企业进行有效的沟通,无缝对接,双方共同培养人才。

在运行中,企业深度参与学校办学,做到教学、科研、实训、生产等多方面结合,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积极性和参与度很高。

该模式路径清晰,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学生对技能掌握可以学以致用,进企业工作适用性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都有保障。

因此,“订单班”模式是一种高质量的产教融合模式,该模式多年来已在全国不少地方陆续开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现代学徒制模式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要求“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校企共同制定现代学徒制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等,“校中企、企中校”是现代学徒制的主要形式。

渠道拓展与销售业绩提升实践总结

渠道拓展与销售业绩提升实践总结

渠道拓展与销售业绩提升实践总结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要想实现持续的增长和盈利,渠道拓展与销售业绩提升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作为一名销售领域的从业者,我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在此,我将分享我在渠道拓展与销售业绩提升方面的实践经历和总结。

一、渠道拓展的重要性渠道拓展是企业扩大市场覆盖、增加销售机会的关键途径。

通过开拓新的渠道,企业能够接触到更多潜在客户,提高品牌知名度,从而实现销售业绩的增长。

过去,我们的销售渠道相对单一,主要依赖传统的经销商和直营店。

然而,随着市场的变化和竞争的加剧,这种模式逐渐显露出局限性。

为了突破困境,我们开始积极探索新的渠道。

二、渠道拓展的实践1、电商平台的利用电商平台已成为当今消费的重要渠道之一。

我们与各大知名电商平台合作,开设官方旗舰店,精心设计店铺页面,优化产品展示和描述,同时制定了针对性的促销策略。

通过电商平台的大数据分析,我们能够更精准地了解消费者需求和行为,从而调整产品策略和营销方案。

2、社交媒体营销社交媒体的影响力日益增大,成为了我们拓展渠道的重要阵地。

我们组建了专门的社交媒体营销团队,制定了详细的社交媒体运营计划。

通过在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上发布有价值的内容,吸引用户关注,与用户进行互动,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口碑。

同时,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的广告投放功能,精准定位目标客户,提高了广告投放的效果和回报率。

3、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与其他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是拓展渠道的有效方式。

我们积极寻找与我们产品相关的企业,如上下游企业、互补性产品企业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通过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开拓市场。

例如,我们与一家知名的家居品牌合作,将我们的产品纳入其家居套餐中,借助其庞大的销售网络和客户资源,实现了产品的快速推广和销售。

4、参加展会和活动参加行业展会和相关活动是展示产品、拓展渠道的重要机会。

我们精心策划参展方案,设计吸引人的展位,展示最新的产品和技术。

高职院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闭环式管理机制研究①——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

高职院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闭环式管理机制研究①——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

高职院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闭环式管理机制研究①———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陈小腊(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杭州310018)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校的重要使命,而毕业生就业工作也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高校办学质量最直接的体现,但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重视招生源头,培养过程与就业工作之间的联动,即把好入口关、培养关和出口关,全力打造“招生、培养、就业”人才培养全链条联动闭环式管理体系。

一、招生、培养和就业联动闭环管理的意义理念引领发展。

闭环管理是一种重要的工作理念和方法,将其运用于人才培养过程中,是一种创新性的教育实践活动。

招生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各大高校都非常重视招生工作,每年的生源争夺战愈演愈烈,为的是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报考。

生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又影响学生的就业,良好的就业可以提升学校的口碑和影响力,又对高校的招生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由此可见,招生、培养和就业三者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联动闭环式的有机体结构。

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是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就业质量的必然选择。

《关于做好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高校要建立完善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的有效机制,把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是高校人才结构和培养质量的“晴雨表”,全面反映了招生培养环节的质量,有必要形成“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联动闭环式管理体系。

二、招生、培养和就业之间联动闭环管理存在的问题(一)招生专业与市场需求脱节在办学过程中,一些高校盲目追求“大而全”,却忽视了自己的办学特色,由于短视和急功近利,很多高校紧盯热门专业,导致不少新设专业不符合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和条件。

尤其是一些文科类专业,其开设成本较低,各大高校“一哄而上”,这就容易在就业市场上形成“供过于求”的局面,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

关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存在问题的探讨

关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存在问题的探讨

关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存在问题的探讨济南市技师学院山东济南250024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决定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近年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在各级部门、院校积极推动下呈现出很好的发展势头,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现就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加以论述:一、发展情况1.校企合作范围不断扩大。

总体来说校企合作呈现出范围不断扩大的趋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整体基础较为稳固,各级职能部门和作为办学主体的各院校对该工作有着比较清晰的认知,对开展校企合作是促进企业和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有着共识,各院校都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模式和经验。

2.校企合作的领城不断扩展。

目前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在设施、人才、教学等领域已经与企业实行普遍的合作,并且正在向教学改革、技术交流的领域扩展。

如教学方面从设备技术支持合作向课程体系建设、日常教学指导与学生综合评价方面延伸,培养对象从全日制学生向企业员工拓展,合作内容从关注学生就业向关爱学生持续成长发展。

3.校企合作的载体不断丰富。

随着校企合作不断走向深入,各职业技术院校积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建设校企合作新平台。

如建立起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合作举办订单班、企业冠名班,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实施,企业委托学校进行员工培训技能鉴定,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教师进入企业锻炼等,实现了资源共享。

通过产教融合、校企深度融合,带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实习实训等一系列教学改革,将企业产业链、人才需求等融入到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中,实现校企双方从关注点到利益点的全方位、深维度融合,打造“双师结构”一体化教学团队,实现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学生与企业行业接触趋于紧密,企业从单纯的员工需求到关爱学生成人成才发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二、存在的问题1.观念有待更新,合作模式需要优化。

学校作为办学主体,校企合作多数属于以学校为主的模式。

依托行业优势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卓越人才探索与实践——以长沙理工大学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为例

依托行业优势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卓越人才探索与实践——以长沙理工大学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为例

多个具有明显工程背景的校内虚拟实习教学平台"增强 赛"营造出积极活跃的参赛氛围# 同时又能通过校企合
了学生对工程实际的感性认识和系统了解"促进了探究式 作"联合企业举办多样化的竞赛"这既能提升企业在学校
学习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
以及社会的影响力"也可向学生提供充裕的资源和实践环
依托行业高起点建成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境"竞赛取得的成果也可以增加学校声誉以及在企业中的
引行业中优秀的企业"促进学校特色行业教学基地和平台 资助国家$省$校级共计! 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
发展# 近年来"长沙理工大学加大投入"整合资源"高标准 实验项目"有! 项学生作品参加了全国大学生创新论坛会
打造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自筹$中央与地方共建$交 成果展示等成绩"这些都来自于学生的创新性项目的研究
加大投入高标准建设校内教学基地与平台 撑下"以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实验项目为着力点"参
通过学校和企业的联合"企业能够帮助学校强化师资 加创新实验和科学研究# 在项目研究中"学生获得工程研
力量"实现校内校外%双导师&培养"改善学校实践设施和 发体验"获得更多的工程背景"促使其专业技能向纵深方
44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新时期经济以及科 质量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这个背景下"部分高校积极 技发展迫切要求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人才培 响应教育部提出的%卓越计划&"借鉴国外成功办学经验" 养模式改革"但传统%记忆型&教育模式所培养的学生无法 培养创新型人才"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果*$+# 但是对于一 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也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 些普通高校来说"仍然存在着培养目标偏离$培养方式单 需要# %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是一种通过全面综合化的培 一$能力培养缺失等问题# 鉴于确立个性化人才培养理念 养选拔出创新水平和实践能力高$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高 是构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前提"近年来"越来越多

中外联合办学毕业生就业优势及就业渠道拓展实践

中外联合办学毕业生就业优势及就业渠道拓展实践
21 0 1年 1 0月 第3 0卷第 1 0期
黑龙江教 育学院学报
Jun o e n agCl g f d ct n or ̄ f i  ̄i oeeo uai H b n l E o
0c . 0 1 t2 1
Vo . 0 No 1 13 . 0
di1 .9 9ji n 10 — 86 2 1 .0 07 o:0 36 /. s.0 1 7 3 . 0 1 1 .0 s
人员 , 更是在实际工作 中以精 细化管理 为理念和原则 , 并将
其最大限度地贯穿到就业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 确保学生好就 业, 就好业 。 在各级领 导及工 作人 员 的共同努 力下 ,07级学 生就 20 业情况喜人 : 截至 2 1 0 0年 1 2月 ,0 7级 17名毕业 生中有 20 3
笔者作为本届学生的辅导员 、 就业工作的具体 负责人及实施
领域 的不断扩大和教育改革 的不 断深入 , 中外联合 办学对 于
引进 国外优质教育资 源 , 快 中国教 育改革 和发 展 的步伐 , 加 发挥 了积极作用 … 。由于其 毕业生 毕业 时面 临着 出国继续 深造 、 国内升学 以及 国外 国内就业 等诸 多选 择 , 中外 联合 办 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和普通高校毕业生 的就业工作相 比 , 既有
注。中外联合 办学毕业 生就 业途径 多 , 势明显 , 这一特点 , 业各个环 节大胆探 索, 优 根据 在就 积极 实践 , 以进一步 可
拓展毕业生就业 渠道 , 高其就业质量 。 提
关键词 : 中外联合 办学 ; ; 就业 就业渠道拓展
中图分类号 :4 38 0— 0 7— 3 10 7 3 (0 1 1 0 1 0
适用面较窄 , 宜作为个案 处理 , 因此 本文不 将其 列入讨论 范 围, 而仅分析上述三种 主要就业途径 的可能性及 制约条件 。 1 赴 日本京都信息大学院大学深造 , . 攻读硕士学位

新时期高校就业育人机制的问题与路径探析

新时期高校就业育人机制的问题与路径探析

新时期高校就业育人机制的问题与路径探析目录一、内容概览 (2)1. 研究背景 (3)2. 研究意义 (3)3. 文献综述 (4)二、高校就业育人机制的现状分析 (6)1. 高校就业育人机制的发展历程 (7)2. 当前高校就业育人机制的主要内容 (8)3. 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9)三、新时期高校就业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 (10)1. 就业指导服务不够精准 (11)2. 职业规划教育有待加强 (12)3. 实习实训环节薄弱 (13)4. 毕业生就业观念亟待转变 (14)四、新时期高校就业育人机制的优化路径 (15)1. 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16)1.1 建立个性化就业指导模式 (17)1.2 加强就业信息平台建设 (19)2. 强化职业规划教育 (20)2.1 开设职业规划课程 (21)2.2 开展职业规划主题活动 (22)3. 改进实习实训环节 (23)3.1 增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24)3.2 完善实习实训管理制度 (25)4. 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26)4.1 加强就业价值观教育 (27)4.2 拓展就业渠道 (28)五、结论与展望 (30)1. 研究结论 (31)2. 研究不足 (31)3. 未来展望 (32)一、内容概览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在这一背景下,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就业育人机制对于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融入社会、实现个人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新时期高校就业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

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高校就业育人机制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就业观念的转变、市场需求的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等。

文章深入剖析了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如教育内容的滞后、教学方法的陈旧、就业指导服务的不足等。

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解决路径。

要更新就业观念,树立多元化的就业观和正确的成才观,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到中小企业就业。

新市场渠道开发与业务合作拓展工作总结

新市场渠道开发与业务合作拓展工作总结

新市场渠道开发与业务合作拓展工作总结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致力于新市场渠道的开发和业务合作拓展,旨在为公司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提升市场份额,增强竞争力。

以下是对这一阶段工作的详细总结。

一、新市场渠道开发工作1、市场调研为了深入了解潜在的新市场,我们展开了全面的市场调研。

通过收集和分析行业报告、市场趋势数据以及竞争对手的动态,确定了几个具有潜力的新兴市场领域。

例如,在_____行业,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增长和技术的不断创新,我们发现了尚未被充分满足的市场需求。

2、目标市场定位基于市场调研的结果,我们明确了目标市场的定位。

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制定了个性化的营销策略。

对于_____市场,我们侧重于产品的性价比和功能创新;而对于_____市场,则更强调品牌形象和高端定制服务。

3、渠道拓展策略为了进入新市场,我们积极探索各种渠道。

在线上方面,加强了社交媒体营销和电商平台的合作。

通过优化网站内容,提高搜索引擎排名,吸引了更多的潜在客户。

同时,与知名电商平台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借助其庞大的用户基础和物流配送体系,扩大了产品的销售范围。

在线下方面,参加各类行业展会和研讨会,展示公司的产品和技术,与潜在客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此外,还与经销商和代理商建立合作,共同开拓当地市场。

4、渠道开发成果经过努力,成功开发了_____个新的线上销售渠道和_____个线下合作经销商。

这些新渠道的销售额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为公司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二、业务合作拓展工作1、合作伙伴寻找积极寻找潜在的业务合作伙伴,通过多种途径,包括行业网络、商务洽谈会等,与相关企业建立联系。

重点关注那些在技术、资源或市场方面具有互补优势的企业,以实现互利共赢的合作。

2、合作模式探讨与潜在合作伙伴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共同探讨合作模式。

根据双方的需求和优势,制定了灵活多样的合作方案。

例如,与_____公司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共同研发新产品;与_____企业开展了市场推广合作,联合举办促销活动。

职业教育如何贯彻以就业为导向

职业教育如何贯彻以就业为导向
“订单”培养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一种形式。所谓“订单”培养是职业院校以企业的“订单”和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主要依据,组织必要的人力、物力实施人才培养,实行“产销衔接”。这种衔接包括人才规格要求、教学计划、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实习实训、教学评价、学生录用,甚至含包含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衔接,等等。职业院校主动与企业需求衔接,为企业服务,在衔接中求支持,在服务中求发展。实行“订单”培养的学生,基本上都被企业录用。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改革的关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就业的重要举措。
要加强以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精神。调查中,企业对6项职业素质重视程度的排序为:
①职业道德与工作态度
②专业技能操作
③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态度
④相关专业知识
⑤文化知识与人文素养
⑥组织协调能力
可见企业对学生职业道德与工作态度十分重视。知识可能过时,技术不能落后,但良好的职业道德却会使学生受益终生,是劳动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学校要加强党、政、工、团、学生会、班主任及德育课教师的德育工作体系,加强学生的德育素养,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塑造他们的光彩人生,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5.加强职业指导,引导学生就业
职业是播种劳动果实的土壤,是劳动者获得报酬的岗位;职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劳动者的才华主要在职业岗位上体现出来;职业是通向社会理想的桥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通过岗位得以实现。职业指导是让学生认识职业,准备职业、选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业、适应职业和转换职业的科学。要向学生广泛提供职业信息,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认识职业;要教育学生珍惜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在三年的学习中,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做好就业的准备;要加强对学生“爱岗就业、诚实守信”为主的职业道德教育,要“乐业、勤业、精业”,做好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不爱岗就会下岗,不敬业就会失业”,“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要教育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就业人数多,就业岗位有限,要想觅得一份理想的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所学专业不能完全对口的情况下,要“不求对口先就业”,先生存后发展。要建立毕业生就业网络,组织专人与企业联系,安排学生就业,必要的时候还要“扶上马,送一程”,甚至安排二次、三次就业;要对学生进行择业指导,树立“天生我才并有用”的思想,掌握面试、写求职信的技巧,增强就业的信心;要指导学生增强职业选择中的市场意识、法制意识,提升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抢占先机,实现就业;要建立和不断完善学校职业指导服务体系,并通过技能比赛、供需见面会、顶岗实习、信息服务、安排就业等多种形式扩大学生的就业率,引导学生实现就业。

大学合作发展工作总结报告

大学合作发展工作总结报告

一、前言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校紧密围绕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拓宽合作渠道,深化合作内容,取得了显著成效。

现将我校合作发展工作总结如下:二、合作发展工作回顾1. 深化校企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1)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

我校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2)开展订单式培养,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针对企业实际需求,我校开设了多个订单式培养专业,确保学生毕业即就业。

(3)加强实习实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我校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实训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 拓宽合作渠道,促进资源共享(1)与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开展合作,共同举办学术论坛、技术交流等活动,提高学校学术影响力。

(2)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师生互访、学术交流等活动,拓宽学生视野。

(3)与企业共建产学研基地,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发展。

3. 深化国际合作,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1)与国外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

(2)选派教师赴国外进修、访学,提高教师国际化视野。

(3)鼓励学生赴国外交流学习,拓宽学生国际视野。

三、工作成效1.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校企合作项目覆盖全校多个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上升,就业质量不断提高。

2. 学校学术影响力逐步提升。

通过举办各类学术活动,我校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力逐步扩大。

3. 学校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

国际合作项目不断增多,学生国际交流机会不断拓宽。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 存在问题:部分校企合作项目缺乏深度,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

改进措施: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产学研结合程度。

2. 存在问题:国际合作项目数量较少,学生国际交流机会有限。

改进措施:积极拓展国际合作渠道,增加学生国际交流项目,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

五、总结总之,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校合作发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思考

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思考

提升就业能力
创业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 还注重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 发展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市场需 求和职场环境。
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与实施途径
课程设置多元化
创业教育课程应涵盖创业知识、 创业技能、创业实践等多个方面 ,注重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实施途径多样化
通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实践 操作、企业实习等多种途径,使 学生全面了解创业过程和掌握创
市场需求变化对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 就业工作的挑战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的就 业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如需要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的 变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
市场需求变化对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 就业工作的机遇
市场需求的变化也为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的就业工作 带来了新的机遇,如可以拓展新的就业领域和渠道, 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选择。
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就业工 作的思考
汇报人: 2023-12-14
目录
• 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就业现状 分析
• 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就业面临 的挑战
• 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就业促进 策略探讨
目录
• 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就业服务 体系建设研究
• 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创业教育 与实践探索
• 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就业工作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展望
VS
就业能力提升
通过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 式,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 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就业能力,增强其 就业竞争力。
04
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就业服务 体系建设研究
完善就业信息平台建设,提供便捷服务
建立就业信息平台
整合各类就业信息,为中外合作 办学大学生提供全面、及时的就

渠道管理与合作的工作总结

渠道管理与合作的工作总结

渠道管理与合作的工作总结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渠道管理与合作工作成为了公司业务发展的重要支撑。

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在渠道拓展、维护与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面临了一些挑战。

以下是对这段时间工作的详细总结。

一、渠道拓展工作1、市场调研为了寻找潜在的渠道合作伙伴,我们深入开展了市场调研。

通过分析行业报告、竞争对手情况以及市场趋势,确定了具有合作潜力的目标领域和企业。

这为后续的渠道拓展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2、主动联系与洽谈积极主动地与潜在合作伙伴进行联系,介绍我们公司的产品或服务优势,并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合作意愿。

在洽谈过程中,充分展示了我们的诚意和合作前景,成功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初步的合作意向。

3、建立合作关系经过多轮的沟通与协商,与一些优质的渠道伙伴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

在合作协议中,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包括销售目标、推广策略、收益分配等重要条款,为合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渠道维护工作1、定期沟通与渠道合作伙伴保持定期的沟通,了解他们在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及时提供解决方案。

通过有效的沟通,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关系。

2、培训与支持为渠道伙伴提供必要的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的产品或服务特点、销售技巧等。

同时,在市场推广、技术支持等方面给予及时的协助,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开展业务。

3、激励机制建立了完善的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渠道伙伴给予一定的奖励,如增加销售返点、提供更多的市场资源等。

这有效地激发了渠道伙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合作成果1、销售业绩提升通过与渠道伙伴的共同努力,公司的销售业绩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新开拓的渠道中,销售额实现了稳步增长,为公司的业务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2、市场份额扩大借助渠道伙伴的资源和网络,公司的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的覆盖面更广,市场份额逐步扩大。

在一些重点区域和行业,我们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3、客户满意度提高由于渠道伙伴能够提供更贴近客户需求的服务,客户满意度也得到了提高。

产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企业和高等教育机构之间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这种模式旨在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对接。

以下是产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和实施方式:
1. 项目合作:企业和高等教育机构可以共同设立项目,例如联合开展实践课程、实习计划、科研项目等,让学生能够参与实际工作,并获得实践经验。

2. 实习培训: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他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增加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3. 课程设置:企业和教育机构共同确定课程设置,确保培养的人才符合产业的需求。

企业可以提供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授课或评估,确保教育内容贴近实际需求。

4. 实践基地:企业可以提供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例如实验室、生产线等,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适应工作环境。

5. 导师制度:企业可以派遣专业人士担任学生的导师,进行指导和培养,帮助学生提升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6. 人才选拔:企业可以参与学生的选拔和评估,根据自身需求提供岗位推荐或就业机会,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和竞争力。

7. 资金支持:企业可以提供资金支持,例如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鼓励学生在产学合作项目中积极参与。

通过产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能够获得更全面、实用的知识和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同时,企业也能够培养符合自身需求的人才,促进产业发展。

这种模式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和产业的需求。

产教融合对学生的好处

产教融合对学生的好处

产教融合对学生的好处一、产教融合的概念和意义产教融合是指企业与高校、职业院校等教育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通过双方的资源共享、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等方式,实现产业和教育的互利共赢。

产教融合可以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也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实践性的学习机会,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二、产教融合对学生就业的好处1.提高就业竞争力通过参与企业实践课程、参观企业工厂等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需求,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同时,在与企业紧密联系中,学生可以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和技能,提高自己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2.拓宽就业渠道与企业紧密联系还可以为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在与企业进行交流中,学生可以了解到更多的招聘信息和岗位需求,并且可以通过实习、项目合作等方式提前进入企业,从而增加自己的就业机会。

3.提高职业素养产教融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文化、工作流程等信息,从而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

同时,在与企业紧密联系中,学生还可以学习到更多的职场技能和行业知识,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4.增加创新意识与企业紧密联系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参与企业实践项目中,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创新思想和技术,从而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

同时,在与企业进行合作中,学生还可以通过不断地尝试和探索,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

三、产教融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好处1.提高实践能力产教融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他们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参加企业实践项目、参观工厂等活动,学生可以接触到真正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并且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和技能,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2.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在与企业进行合作中,学生需要与企业员工、同学等多方进行沟通和协作。

这种合作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且锻炼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

3.培养创新精神产教融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

在参加企业实践项目、参观工厂等活动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前沿的技术和创新思想,并且可以通过不断地尝试和探索锻炼自己的创新精神。

加强产学研合作_培养创新型人才

加强产学研合作_培养创新型人才
产学研合作视角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是当前 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也是推动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紧 密结合的关键举措。产学研合作模式对于培养创新型人 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该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模 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有机 结合起来,形成了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的良好合作机制。 未来,应继续深化对产学研合作视角下创新型人才培养 模式的研究,创新探索更多的教育方法和模式,不断优 化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和机制。(作者单位 / 陕西国防 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产学研合作主要是将学校、企业和研究机构的优势结 合起来,将教育、经济、研究相关联,以人才培养为根 本目标,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通过产学 研合作,企业可以及时了解产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 与高校共同制定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更加 贴近实际,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从科技发展的角度来看,产学研合作有助于将高校的科 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业应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同时, 企业也可以将产业前沿技术问题反馈给高校,促进科研 选题和成果转化,形成科技创新的良好循环。产学研合 作的模式能够使学生提前接触到工作环境,明确自身工 作的条件和内容。不仅如此,产学研合作有助于整合各 方资源,加速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产学研合作使高校能够更好 地服务社会和产业发展,改变传统高校与经济社会发展 脱轨的情况,进一步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贴合更 加紧密。总之,产学研合作视角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对 于 提 高 人 才 培 养 质 量 、促 进 科 技 创 新 、增 强 学 生 实 践 能 力 、 拓展学生就业渠道、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提升高 校社会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产学研合作视角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优化策略
发挥政府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协调作用。政府在 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产学研合 作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为 产学研合作提供支持和激励措施,如设立专项资金,提供税 收优惠政策,加大对高校和企业的资金支持等,鼓励企业与 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社会资源的调配者, 政府可以将学校和研究机构联合起来,加强双方的信息沟通 和合作。政府可以改善产学研合作的政策环境,简化审批程序, 降低合作门槛,提供便利条件,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提 供良好的环境。并以此建立评估监管机制,对产学研合作项 目进行评估和监督,确保合作项目的质量和效果,及时发现 并解决问题。政府可以组织相关培训和交流活动,促进国际 合作,推动高校与国外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提高高 校和企业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支持, 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培养模式和技术创新经验,提升我国产 学研合作的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渠道拓展的探索与实践[摘要]本文根据软件企业对软件人才素质的要求,提出产学合作培养软件人才的新模式,对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拓展就业渠道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就业渠道一、背景面对国际经济发展的全球一体化和国内产业升级的紧迫挑战,国家确立了“建立创新型国家、向国际产业链中高端迈进”的战略发展目标,把加快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工程教育作为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举措。

在国务院l8号文件颁布后,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产业发展成效显著,软件产业基地建设不断完善,软件人才培养日趋规范,软件市场持续扩大,软件企业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的增强。

中国软件市场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根据18号文件精神,信息产业部、教育部等9部委发布了《关于加快软件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先后成立了37所示范性软件学院,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人才基础,但在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编撰的《2008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中指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瓶颈仍是软件人才供不应求、结构不合理和企业高端人才匮乏等突出问题。

软件人才培养的最大的问题仍在结构和质量方面,一方面软件企业急需用人,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的学生面临就业困难。

随着高等学校招生人数的急剧增长,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毕业生能够尽快地适应市场的需求,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要求,提升多方面的素质能力和就业能力,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学生就业工作指导人员面临的一项需要认真研究、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我国软件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除了缺少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外,就业问题也凸显出高效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受高校办学体制和管理机制的限制,高校的人才培养在一个近乎封闭的环境中开展,比较注重强调知识理论的授予,而忽视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不强,所学的知识与实际脱节,学生缺乏对现代企业文化和工作流程的了解、缺少工程实践经验,应试能力强而实践能力弱,综合素质较差,达不到企业的用人标准;学生交流与沟通能力弱,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与工作经验,国际化视野缺乏,英语实用能力差,国际竞争力不强。

这些也就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之一。

1.教育理念不适应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传统的教育理念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教育目标,强调学科教育,是一种宽口径培养,以科研推动学科,培养的是科学研究人才。

而工程教育强调“学以致用”,是一种专业化培养,提倡规范化和产业化,以产业推动技术创新,培养的是产业精英。

2.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实际需求相脱节已有的理论课程体系强调学科知识系统性与完整性,忽视软件产业发展对先进技术应用与工程经验学习的需要;实践课程体系以课程实验为主,缺乏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背景的知识综合应用与工程能力训练。

3.教学模式及培养途径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不适应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工程能力的培养;注重知识识记与重现的被动式学习,忽视工程环境中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主动式学习;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演绎教学法,缺少启发式教学和基于实际工程项目的案例教学。

4.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高素质工程型人才培养不匹配。

现有管理体制实行的是单一的师资结构,教师普遍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和实际工程经验;现有的运行机制很难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这种封闭办学的体制与机制严重制约了高素质工程型人才培养。

三、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式,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

目前,校企合作的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一般是产学结合、定岗实践,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满足软件市场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我们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上出现的一些问题,企业感觉到很多学生就业以后,达不到企业的上岗要求,企业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进行培训。

在企业培训完成以后,可能学生就跳槽了,所以企业感到很迷茫,投入这么多人力、财力,把什么都不懂,或者就业能力不强的学生招进来后,往往造成企业损失。

切实开展校企合作,确保学生掌握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和规范,具有软件开发过程化管理的基本能力;通过直接参与软件项目开发和过程管理,掌握熟练运用外语进行国际化软件研究开发活动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胜任复杂的软件开发与管理工作。

1.与企业共同组建“教学指导委员会”软件人才的培养,仅靠学校自身是无法完成的,与产业合作,在“合作共赢”的宗旨下,校企合作共建教学指导委员会。

该委员会负责审议和制定学院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及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等。

按照企业和领域需求审议、确定培养方案,按照产业需求不断调整培养方向,企业全程参与人才的培养,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形成灵活的课程体系、动态的教学计划。

学院优先满足合作企业的人才需要,合作企业选派优秀的企业教师到学院授课和提供带薪实习的岗位,这种管理体制为培养软件工程师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确立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产学合作教育的管理体制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创建产学合作教育的管理体制,实施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运行机制。

在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专兼结合、内外结合”的建设原则,建立了理论知识、工程能力、工程素质兼备的多元化的优秀教师团队。

积极从国外大学、国内著名大学、著名软件企业引进和聘用有教学和工程经验的教师。

每年组织教师到知名IT企业、培训机构、国外知名大学进行业务培训和进修,掌握知名公司的前沿技术和国外大学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

与国内外知名IT企业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合作关系,聘请优秀企业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和毕设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实践技术,力求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接轨”。

3.与企业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为满足软件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更多国际化专业软件人才发展的需要,与软件公司建立长期培养学生的合作关系,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企业的实际项目中。

联合实验室以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作为校企双方合作的基点,成为衔接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桥梁。

从企业来说有人才培养与储备计划,其战略分别从企业师资选拔、课程共建、实验室管理、项目选拔与实施以及学生创新基金设立等方面做好人才培养。

合作从课程组共建、教学资源共享、师资共享与共建、项目合作开发、联合科研等不同层次和领域展开。

4.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为进一步推进工程教育的改革,要切实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科学建构实训基地有效运行机制,提高实训基地教育质量,更好地为我国软件人才的培养提供必要的条件。

教学实践基地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企业实习基地两部分。

校内实训基地是学院的组成部分,建立在学院内部并吸收企业参与;校外实习基地建立在企业中,学院参与企业实习基地的建设规划并要求企业在课题安排上能够满足培养的要求。

这两类实训基地都由企业深度参与,其中校内实训基地所承担的工作与学院的教学和校企联合研究课题相关,校外企业实习基地所承担的工作与企业的研发任务相关。

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一方面,有利于学生锻炼动手能力和增长实践知识,为将来择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从中选聘合适的人才,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从而开创了学校育人、学生增长才干、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三赢局面。

四、创新就业机制,探索拓展就业渠道的途径人才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凸显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较弱,就业能力即指工程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英语实用能力。

1.强化软件人才实训,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针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实施以“课程实训→学期实训→企业实训→企业实习”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工程实践为核心的“学习―实训―再学习―再实训”的螺旋式提升能力培养模式。

在“程序设计基础”等课程中,按照“做中学”思想,采用“课程实训”方式进行教学,即“案例引入、理论串讲、案例解析、项目练习”的教学模式,通过案例引入,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再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对案例进行分析,最后要求学习者同步完成相似的项目。

从第3学期开始,连续4个短学期都会开展为期3周的“学期实训”,由企业教师指导,以企业实际项目案例为任务,严格按照软件工程开发流程,实施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系统测试和运行维护的项目开发过程,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采取公开答辩团队评分制,以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

第6学期末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一个月的封闭式“企业实训”,企业实训的项目是企业研发并实际应用的软件产品,企业项目经理负责给学生分组并在组间进行项目交换和角色调整,每个项目均由小组团队合作完成任务。

课程考评是按照项目进展阶段、研发角色转变、小组互评打分,以培养学生在企业中扮演不同角色的能力。

2.强化实习,以实习带动就业目前,很多软件公司都需要实践能力强的学生,要求学生进了公司就能解决实际问题,就要为企业工作。

学生如何达到企业的要求,这就给我们高等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

最后一年,学生进入企业带薪实习,由合作企业提供一定数量的企业实习岗位,学生在学校与企业双方监督、指导下承担生产性工作,毕业设计从实际项目中取得,由校内导师与企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

实习期间学生以一个企业员工的身份,全职在企业工作,并完成其毕业设计。

在这种真实企业环境下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学院制定了《学生企业实习管理规范》制度,加强实习过程管理,实施学生实习全过程的跟踪,学生每两周提交工作日志,学院设置了教学质量监控岗位,有专职教师负责检查日志,走访学生实习企业,检查实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实习质量。

改革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制定了《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管理规范》,实施双导师制,毕业设计由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完成指导,要求学生必须到实习基地结合实际项目进行毕业设计,在企业实习期间完成毕业设计。

3.建立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提高师资质量水平是做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

根据就业指导实际发展需要,学院成立就业指导工作办公室,聘用了就业辅导员为学生进行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使就业工作进一步专职化、职业化。

专职的就业辅导员经过业务培训和实践锻炼能更熟悉就业工作实际过程,更进一步加深熟悉就业政策,有利于跟企业保持长期的联系。

通过走访用人单位,广泛收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了解行业和企业需求,掌握真实的企业及就业信息,从而积极开拓就业市场,提高就业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