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先秦(上古)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先秦(上古)文学1、广义先秦:指秦统一中国以前上溯至远古,包括原始社会(从远古到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时代)和封建社会确立的战国时代。
2、狭义先秦:主要指秦统一天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犹言秦先,谓未焚书之前”(《汉书·河间献王传》颜师古注))3、先秦文学:主要是指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的文学4、“杭育杭育派”:劳动歌声的创作者(“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权力之歌也”《淮南子·道应训》)5、原始诗歌(原始歌谣、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歌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
词句简朴,节奏流畅。
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6、广义神话:包括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以神魔鬼怪为内容的传说、故事、笔记、小说等。
7、狭义神话:专指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古代神话,是原始社会出现的另一种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其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不自觉的神话与有意识的仙话、鬼话、童话有区别)8、《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我国悠久诗歌传统的光辉起点和不尽源头。
《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战国时被儒家奉为“六经”之一,汉时正式成为儒家经典。
《诗经》共收录作品305篇。
风诗160首,雅诗105首,颂诗40首,笙诗6篇有目无辞。
作品主要覆盖中原及江汉流域。
9、风、雅、颂:风乃乐调,国风即地方音乐,160篇;雅即正,王畿之地音乐,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计105篇;颂是庙堂乐歌,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计40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汇总
1.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2.“六义”“六义”(或"六诗”)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三类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三类是《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
3.《春秋》《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
它非常简括地记录了鲁国及周王朝、其它诸侯国的历史事件,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
4.“春秋三传”指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又称《左传》)、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又称为《公羊传》)和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又称《谷梁传》)。
5.《论语》中国古代“四书”之一,是孔子去世之后,由孔子弟子及门人编订而成的,是专门记录孔子与时人言行的一部书,为语录体著作。
全书凡20篇,为我们今天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6.楚辞战国中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所创造的一种新诗体。
到了汉代,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订成一部书,也称楚辞。
楚辞的代表作品是屈原的《离骚》。
7.《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8.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 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 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 篇。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先秦(上古)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先秦(上古)文学1、广义先秦:指秦统一中国以前上溯至远古,包括原始社会(从远古到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时代)和封建社会确立的战国时代。
2、狭义先秦:主要指秦统一天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犹言秦先,谓未焚书之前”(《汉书·河间献王传》颜师古注))3、先秦文学:主要是指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的文学4、“杭育杭育派”:劳动歌声的创作者(“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权力之歌也”《淮南子·道应训》)5、原始诗歌(原始歌谣、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歌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
词句简朴,节奏流畅。
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6、广义神话:包括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以神魔鬼怪为内容的传说、故事、笔记、小说等。
7、狭义神话:专指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古代神话,是原始社会出现的另一种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其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不自觉的神话与有意识的仙话、鬼话、童话有区别)8、《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我国悠久诗歌传统的光辉起点和不尽源头。
《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战国时被儒家奉为“六经”之一,汉时正式成为儒家经典。
《诗经》共收录作品305篇。
风诗160首,雅诗105首,颂诗40首,笙诗6篇有目无辞。
作品主要覆盖中原及江汉流域。
9、风、雅、颂:风乃乐调,国风即地方音乐,160篇;雅即正,王畿之地音乐,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计105篇;颂是庙堂乐歌,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计40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2、赋、比、兴:赋:《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3、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
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4、《春秋》:本是周朝各国史书的通称,我们今天见到的《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书中按年代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二十四年的重大事件。
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后来被儒家当作经书。
《春秋》记事简略,不带有文学色彩,在记事的用语和行文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
5、《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
其思想倾向于儒家。
书中既尊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6、《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着作,原名《左氏春秋》,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VIP专享】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重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一、名词解释:1、《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因后来被列入儒家的“六经”而称为《诗经》。
它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作品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雅、颂多为贵族的作品,国风多为民间的作品。
它广泛地反映了那一时代的政治、军事、文化、民俗等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2、三家诗: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
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
3、毛诗:毛诗晚出,出于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在西汉被立为官学,并在民间广泛传播,最终压倒三家诗,盛行于世,属于古文经学,多采用先秦古文篆书书写,独传至今,即今本《诗经》。
4、风、雅、颂:①、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②、雅:即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即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5、赋、比、兴:①、赋:铺陈直叙,叙事描写,议论抒情,直述其事,直抒其情。
②、比:托物言志,打比方。
③、兴:托物起兴,是诗歌的开头引起下文,托物兴辞。
6、《尚书》:《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我国上古时代的历史文献汇编。
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尚书》原称《书》,被儒家定为“六经”后,又称《书经》。
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选编。
主要是帝王或大臣的誓辞、讲话、训诫、文诰等,是研究中国古代早期历史及文化的珍贵资料。
同时,也显示着早期历史散文的文学水平及特征。
7、《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完整的编年史书。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称《左氏春秋》等。
《左传》相传为春秋时左丘明作,今人多以为并非成于一人之手。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全)
诗三百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故又称诗三百。
3、《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周颂、鲁颂、商颂。
4、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简称齐鲁韩毛四家。
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做笺,学习毛诗的人渐多,其后三家诗亡,独毛诗得大行于世。
赋比兴1、诗经中的三种表现手法。
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2、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兴的意思是借助于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主要是为了引起下文,使诗歌曲折婉转,而不给人突兀的感觉,有时也起比喻的作用。
3、周代民歌的比兴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他可以在极短的篇章里造成动人的境界和形象。
比兴手法在我国诗歌中一直继承发展,是周代民歌对后代文学有重大影响的一面。
周易《盘庚》1、是《尚书》中《商书》里的一篇。
2、尚书是记言的古史,《盘庚》是殷王盘庚迁都前后对世族百官、百姓、庶民的讲话,古奥难懂。
3、《盘庚》中从现实生活经验出发的譬喻都鲜明生动,如因臣民反对迁徙,盘庚对其进行说服,将旧都比作“颠木”,新都比作颠木新生的“由蘖”。
金文1、古代铜器特别是钟鼎彝器上的文字。
一般称为铜器铭文或金文。
2、殷商已有简单铭文,周代日益发展。
3、这些铭文多关于贵族的事功、讼断和赏赐。
因器物的限制,一般不长。
如《散氏盘铭》等。
4、铭文一般为散文,也有韵文。
如《季子白盘铭》。
《春秋》1、《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2、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
它极其简括的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凡240年。
3、孔子为维护周王朝奴隶制的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命定分,巩固王朝最高奴隶统治政权,恢复大一统局面。
4、孔子的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书法,表现出来。
但《春秋》记事,语言过于简单,类似于后世的新闻标题,只是片断记录。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赋、比、兴:《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的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
赋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
《诗经》中使用赋法较多的是“雅”、“颂”,而“国风”里也不乏用赋法写出的优秀篇章,例如:《静女》、《七月》。
比,即比喻,例如:《氓》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子由风华正茂到年老色衰,也比喻夫妇间爱情的变化。
兴即起头、开端,借外物以引出所歌咏的对象和所抒发的感情,有的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例如:《关雎》用“雎鸠”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2、《春秋》:本是先秦时期各国史书的通称。
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春秋》是一部鲁国的编年史,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
《春秋》的记事极为简略,在记事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
《春秋》以一字为褒贬的写法和微婉含蓄的风格,对后代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3、《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它的成书大约在战国初年,一般认为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4、《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是独立的编年体史书,成书约在战国初年。
《左传》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5、《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刘向校理群书,得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十二国策,定其名为《战国策》。
书中主要记载了当时谋臣策士的言行。
6、《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此书约成于战国初年,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编纂而成的。
传至汉代,出现了鲁《论语》、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三种不同的本子。
今天我们见到的《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而形成的,共包括《学而》、《为政》等二十篇。
7、浩然之气:是孟子提出的道德修养方法,孟子非常重视道德修养,他还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通过“义”的积累而养成,它“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表现为崇高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状态。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第一编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1.“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弹歌》出自《吴越春秋》;葛天氏之乐和《候人歌》出自《吕氏春秋》。
2.保存神话较多的材料《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第二章《诗经》1 汉代采诗说(关于诗经编订情况):班固《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天子。
”;何休《春秋公羊传》“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
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天子。
”2《诗经》内容上分1.祭祀诗全部收在三“颂”之中《维天之命》、《武》、《载芟》《閟宫》2.颂赞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3.怨刺诗《民劳》、《桑柔》、《节南山》、《小弁》)、《北山》等;4.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静女》、《野有蔓草》5.征役诗《载驰》、《采薇》、《无衣》(看书P34-50)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1.《尚书》:上古之书,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
以记言为主。
2.《春秋》:鲁国的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重大史实。
上起鲁隐公元年(-722),下至鲁哀公十四年(-481),共二百四十年的史实。
(《春秋》的记事极为简略,在记事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
《春秋》以一字为褒贬的写法和微婉含蓄的风格,对后代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3.《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
以记言为主。
记载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
(一般认为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来源: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1.《论语》:语录体散文。
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编纂而成。
传至汉代出现了鲁《论语》、齐《论语》、古文《论语》。
今天所见《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而成。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题库第一章上古文学一、名词解释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论述题2、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一是它的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
二是它再现生活的直接性。
三是句式简单、语言简朴、节奏流畅。
四是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
3、神话产生的原因:神话的产生,首先与远古时代生产力和认识水平低下有关。
先民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世界和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及变化,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只能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
其次,与上古先民解释自然、抗争自然和提高自身能力的强烈渴望有关。
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精心整理可打印
元和体元稹、白居易在宪宗元和年间次韵唱和之诗、长篇排律以及杯淋光景间的小碎篇章、艳诗等,统称“元和体”。
元和体诗突破了诗的传统,体现世俗化特征。
霍小玉传唐代传奇小说,作者蒋防,表现李益与霍小玉的爱情悲剧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
抒一已之情怀,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形式上词采华美但又不假雕饰。
玄言诗:指东晋时期在玄学思想影响下,诗坛上流行的“寄言上德,托意玄珠”的作品。
代表作家有东晋孙绰、许询。
玄言诗以玄学思想方法体悟玄理,诗味不浓,但其中通过景物来表现哲理的作品,为山水诗的出现起到了催化作用。
采诗说:1、采诗说出自《汉书食货志》,2、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献诗说:出版《国语、周语上》,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列士献诗,是一种关于《诗经》收集的说法。
删诗说:最早提出此说的是司马迁,他说孔子时有诗3000多篇,孔子选择合乎礼义的305篇编成《诗经》一书。
这种说法不正确风、雅、颂:是按照音乐的不同对《诗经》作品的分类。
风指音乐,乐曲。
雅,即“正”,正声,朝廷之音曰“雅”。
颂,“美盛德之形容,”,“颂”,即是舞容。
5、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六诗(六义):赋、比、兴是《诗经》的艺术表现方法,风、雅、颂是《诗经》按音乐不同的分类,《周礼、春官、大师》将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诗”重章:是《诗经》结构形式的一大特色。
所谓重章,并不是把完全相同的字句再罗列一遍,而是改变或替换一些字词后的复唱,这就产生两种情况:一是字词虽变而意义相同,二是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
《诗经》中的弃妇诗:1、是被丈夫抛弃的妇女的咏唱。
2、反映了妇女社会地位卑下及命运不幸。
代表作为《氓》或《谷风》。
《尚书》: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
文学专业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文学专业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 “商颂”有诗40篇。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赋、比、兴:赋:《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
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春秋》: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以记事为主,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先秦时期鲁国的编年史,书中按时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史事。
它对后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
其思想倾向于儒家。
书中既尊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书中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自考(最新整理)
展过程中据有重要地位,前人往往将他与李白并称,故有“七绝圣手”之称。 两句成联,但句式灵活,多用虚词,行文流畅,词气通顺,音韵自然和谐,骈赋荒淫误国,抒发自己的政治感慨和见识,其中深寓对现实的不满和讽刺,有立意
11 六诗、始自《周礼》,六诗为风、雅、颂、赋、比、兴。《周礼》六诗产生的时的体制特点是,通篇对联,技巧出新;炼词熔典,讲究一定声律;犹如对联串缀高绝的议论,表现出横溢的才气,因此杜牧的绝句被称为二十八字史诗。
《大雅》、《小雅》,主要是周王朝京畿地区的歌曲;颂包括《鲁颂》、《商颂》、《周但这种观点未曾获得专业领域的认可。
姚合的贡献在于将这过渡阶段作了放大 ,他的名作《武功县中作三十首》丰富
颂》,主要是宗庙祭祀的舞曲。
36 志怪小说、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 了吏隐主题的蕴涵 ,发展了它的表现手法 ,从而使士大夫诗歌的这一基本主题得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烈个性色彩;第三,不少大臣开始自觉地用诗歌来干预政治。这些变化对后世诗
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数量上仅次于志怪小说。是在品藻59 讽刺小品文、晚唐小品多为刺世之作,篇幅短小精悍,批判性强,有如匕首
读者常读常新。
人物的社会风气影响之下形成的。著名的有《笑林》、《世说新语》等。志人小说投枪,代表作家有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讽刺小品文的成就,皮日休《读司
式进行讽谏或赞颂。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大雅》《小雅》和《国风》中的主与江总亦有此类创作。徐陵编有《玉台新咏》,只收“艳诗”,可说是宫体诗的就是他的名句。创作“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两句的时候更是“二句三年得,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指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变迁进行研究和总结的学科。
它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文学思想以及文学流派的分析和归纳,旨在揭示中国古代文学的演变规律和内在特点,以及其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当时文学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并且有人开始对文学作品进行分类和评价。
然而,真正系统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始于20世纪初的现代汉学,之后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研究框架和方法体系。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从先秦时期到明清时期的两千多年时间里所产生的文学作品。
古代文学史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文体的作品,以及与这些作品相关的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等方面。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及其创作背景的研究,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化和演进,从而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古代中国社会和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文学风格和主题。
例如,先秦时期的《诗经》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文本之一,以其深刻的民间情感和朴素的语言风格而闻名,成为后世文人的经典之作。
而唐代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盛产了大量优秀的诗人和诗作,如杜牧、李白等。
宋元时期则以散文的繁荣为特点,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散文创作,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吴伟业的《岳阳楼记》等。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中,还需要特别关注文学思想和文学批评的发展。
文学思想是指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对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的思考和观点。
一些重要的文学思想,如“文以载道”、“兴白被黑”等,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了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理论依据。
文学批评则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分析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文学史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和变迁的一门学科,通过对文学作品、文学思想和文学批评的研究,揭示了古代文学的演变规律和内在特点,对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1.风、雅、颂——《诗经》六义之三,《诗经》也就由风、雅、颂三部分组。
成。
其本质上⼀种⾳乐的分类,由⾳乐⽽得名。
“风”的意思是“乐调”,《诗经》中“风”包括⼗五“国风”。
即: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这⼗五个地⽅⾳乐演奏乐歌。
有诗⼀百六⼗篇;“雅”就是表现王朝正统内容的乐歌,分为“⼤雅”“⼩雅”。
⼤雅多颂美,⼩雅多怨刺。
有诗⼀百零五⾸;“颂”是⽤于宗庙祭祀得舞曲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有诗四⼗篇。
2.《左传》——原名《左⽒春秋》,作者不详,司马迁认为是鲁⼈左丘明。
其成书约在战国初年,是⼀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于鲁哀公⼆⼗七年(前468),记载了255年的历史。
此外还附录鲁悼公四年⾄⼗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的史实。
《左传》详细记载了这⼀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化、外交等诸⽅⾯的活动,真实描写了当时从天⼦衰微、诸侯争霸到诸侯衰落、⼤夫专权的重⼤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历史事件及有关的诸侯、卿⼤夫等各类⼈物的活动。
3.《战国策》——⼀部战国时期史料汇编,其作者并⾮⼀⼈。
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得⽂三⼗三篇,按国别分为⼗⼆国策,定其名为《战国策》。
记载了⾃战国初年⾄秦灭六国前⼆百四⼗年间的部分历史。
书中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谋⾂策⼠的⾔⾏,映现着当时政治,外交上重⼤事件和纷纭复杂的历史。
其思想内容主要是重⼠尚利,重权借。
此书在⽂学上有较⾼成就:善于运⽤寓⾔和⽐喻说理,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物形象,叙事说理⽓势奔放、语⾔流畅,对后世散⽂、辞赋的发展产⽣过重⼤影响。
前⼈称其为“辨丽横肆,亦⽂辞之最。
” 4.诸⼦散⽂——战国诸⼦百家的散⽂。
战国时期,由于周天⼦权威不复存在,多个政治中⼼并存使得不同学说得以⾃由发展。
于是,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说家等众多学派,形成了诸⼦百家。
他们纷纷著书⽴说,⼤胆发表各⾃的观点,个性鲜明,针贬时弊,推动了各国政治⽂化的发展。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3.《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着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4、《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5、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神话——一般的说,神话就是关于神的故事。
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诗经》——《诗经》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全书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划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成书于春秋中期,反映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将近500年的社会状况。
它在先秦只称“诗”或“诗三百”,到汉代才被称为“诗经”。
⏹《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采诗说——关于《诗经》的收集,汉代学者有采诗的说。
认为周代有采诗制度,周王朝及各诸候国的乐官到民间采集诗歌,借以了解民情。
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国风》的大部分可能是通过采诗的途径汇集起来的。
⏹献诗说——“献诗”的说法比较早,产生于先秦时期,所献之诗主要来自公卿列士的献诗,公卿列士通过献诗的方式进行讽谏或赞颂。
⏹删诗说——汉代有“孔子删诗”的说法,司马迁的《史记》首发此说。
认为《诗经》原有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复,取可施于礼仪”,删定为三百五篇。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孔子删诗说不够可靠。
⏹弃妇诗——是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妇女的咏唱,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的底下及命运的不幸,其中以《谷风》、《氓》二首为最知名。
⏹《豳风·七月》——《诗经》中着名的农事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一、《诗经》——1、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3、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1)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2)“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二、赋、比、兴——1、《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3、比,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
4、兴,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三、历史散文——1、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
2、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
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四、《春秋》——1、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以记事为主,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先秦时期鲁国的编年史。
2、书中按时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史事。
它对后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五、《国语》——(03年4月考)1、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
2、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
3、其思想倾向于儒家。
书中既尊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六、《左传》——1、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2、书中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第一章上古文学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得民歌、民谣,就是民间文学得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就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得重要工具,就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得原始时代产生得,就是出现最早得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与再现生活得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得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得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得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得上古歌谣。
《易传》就是对经得说明与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得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就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得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与社会生活所作得形象描述与解释,用虚幻得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得强烈愿望与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就是人类早期不自觉得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就是原始文学得一种重要样式,就是后世文学艺术得重要土壤与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得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得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就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就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得古籍,具有重要得文学价值。
第二章《诗经》1、《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就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就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 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得。
2、风雅颂:就是《诗经》得三个组成部分,也就是根据地域与音乐得不同对《诗经》得分类。
风也叫国风,就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得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 篇,多就是民歌,少数就是贵族作品。
雅就是周王朝京都地区得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 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 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就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得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 篇。
3、四家诗:指汉初出现得传授《诗经》得齐、鲁、韩、毛四家诗。
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与宋时。
《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4、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得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
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5、赋比兴:《诗经》常用得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得就是铺陈直叙事物得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她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1、今古文《尚书》:汉代,《尚书》始有今古文之分。
西汉文帝时晁错根据伏胜记诵所整理得28 篇《尚书》,用汉代通行得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
汉武帝时,曲阜孔壁中又发现一种用战国古文字写成得本子,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 篇。
此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
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所献《古文尚书》,经唐宋明清以来学者考证,实为伪书。
2、春秋三传:解释《春秋》得《左传》、《公羊传》与《谷梁传》三部书得合称。
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1、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得代表不同阶级与阶层利益得各种学术派别。
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得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得局面。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得为儒、道、墨、法四家。
尤以儒、墨为显学。
2、孔孟:孔子与孟子得合称。
孔子就是儒家学派得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就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得语录体著作。
孟子就是战国中期儒家得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就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得语录体散文。
3、老庄:老子与庄子得合称。
老子就是道家学派得创始人,《老子》就是道家后学对她思想得记载与发挥。
庄子就是战国中期道家得代表,《庄子》就是她与其后学得著作得合辑。
4、《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得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 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
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得极权主义得法制学说体系。
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与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1、楚辞:“楚辞”得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
其本义就是指楚地得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就是诗歌得体裁,一就是诗歌总集得名称。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就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得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得一种新诗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就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得一部“楚辞”体得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得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得仿骚作品。
2、《九歌》:就是屈原在楚国民间流行得祭祀乐歌基础上加工而成得一组祭歌,共十一篇。
所祭之神,分天神、地祗、人鬼三类。
天神有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小司命。
有关得五首歌词,多表现对天神得敬仰与赞颂,写得庄严肃穆。
地祗有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有关得四首诗歌全就是恋歌,借对神得恋爱生活得描写,表现人类对纯洁爱情得赞颂,大都清新凄艳,幽渺情深。
写人鬼得只有《国殇》一篇,就是对卫国战争中牺牲将士得热烈礼赞,激昂悲壮,刚健质朴。
3、《天问》:屈原所作得仅次于《离骚》得长诗。
它以反诘得形式,一连提出170 多个问题,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古史传闻、社会政治、个人生活等,表现出诗人丰富得想象力与广博得知识,表现了诗人大胆怀疑、敢于批判旧观念与勇于探索真理得精神。
全诗以四言为主,四句一节,通篇用反诘,参差错落,圆转活脱,被认为就是“千古奇文”。
4、屈宋:先秦楚辞作家屈原与宋玉得合称。
屈原就是楚辞得开创者,宋玉略晚于屈原,也以楚辞著称,并对赋得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后世因以屈宋合称。
第六章建安文学1、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得并称。
她们以显赫得政治地位与杰出得文学才能著称于世。
她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得政治抱负与乱离得社会场景,悲歌慷慨,就是汉魏风骨得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得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2、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七位文学家得并称。
她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就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得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3、建安风骨:就是对建安文学风格得形象概括。
建安就是汉献帝得年号。
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得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得愿望与对理想生活得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
后人把建安诗歌得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4、《悲愤诗》:诗歌篇名。
汉魏间著名女诗人蔡琰得代表作品,相传有骚体与五言体二首。
其中五言体较可信。
全诗五百四十字,自述在汉末动乱中得不幸遭遇,反映了整个汉末动乱时期广大人民,特别就是妇女得共同命运,具有典型意义。
全诗叙事波澜曲折,抒情如泣如诉,有强烈得感染力。
第七章正始文学1、正始文学:魏曹芳正始年间得文学。
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
宣扬消极思想,滋长了脱离现实得倾向。
只有阮籍、嵇康得作品还能以隐蔽得手法表现彷徨苦闷得心情,流露出不满现实得情绪,成就较大。
2、竹林七贤: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第八章两晋文学1、太康体:晋武帝太康时期得诗体。
以潘岳、陆机、张载、张协、陆云等为代表。
其诗讲究雕章琢句,追求词藻,流于轻靡,诗风繁缛华丽,代表着当时诗坛得主流。
2、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指主要活动于西晋太康、元康年间得八位诗人得并称。
她们就是:张载、张协、张亢兄弟,陆机、陆云兄弟,潘岳及其侄潘尼,还有左思。
3、左思风力:就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得形象概括。
语出钟嵘《诗品》。
左思就是西晋最杰出得诗人,代表作《咏史诗》八首,风格刚健,感情深沉,与当时流行得华丽诗风迥然不同。
她得诗承建安风骨,抒写怀抱,抨击现实,多不平之音。
气势雄健,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象鲜明,风格独树一帜,人称“左思风力”。
4、玄言诗:指东晋时期在玄学思想影响下,诗坛上流行得“寄言上德,托意玄珠”得作品。
代表作家有东晋孙绰、许询。
玄言诗以玄学思想方法体悟玄理,诗味不浓,但其中通过景物来表现哲理得作品,为山水诗得出现起到了催化作用。
5、游仙诗:两晋之际诗人郭璞得代表作《游仙诗》十四首,将老庄思想与道教神仙之说相混合,寄寓仕宦失意、惧祸避世得情绪与苦闷情怀。
名为“游仙”,实为咏怀,抒发怀才不遇与对现实得不满之情。
郭璞得诗形象鲜明,比喻贴切,词采清新,气势挺拔,寄兴深远,较之当时盛行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得玄言诗要高出一筹。
第九章陶渊明1、田园诗:指以田园风光与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得诗篇。
陶渊明得田园诗,多方面描写田园景色与农村生活,表现了农村得恬美静穆与诗人悠然自得得心情,也表现了诗人参与农村劳动得感受,以及与农民得愉快交往。
本来与谢灵运得山水诗异趣,但随着南朝齐谢脁山水诗注意表现日常生活中常见得景象,田园诗与山水诗得界限逐渐模糊。
人们一般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可见其合流得趋势。
第十章南朝诗歌1、陶谢:指东晋末宋初诗人陶渊明与谢灵运。
杜甫有“焉得诗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之句,即指此二人。
她们都善于描写自然景物。
但陶多写田园,而谢多刻画山水;陶诗语言朴实自然,谢诗则讲究词藻与对偶,崇尚绮丽,风格并不相近。
2、元嘉三大家:指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三位著名得诗人谢灵运、颜延之与鲍照得并称。
谢诗富艳精工,颜诗华美典雅,鲍诗雄恣奔放,就是谓“宋初三体”,诗风差异明显,共同之点就是描写山水,都讲究词藻与对偶。
3、永明体: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形成得诗体。
又称新体诗。
这种诗把音律声韵与晋宋以来得对偶之风结合起来,注重四声、八病之说,增加了诗歌艺术得形式美,对近体诗得形成有很大得影响。
代表作家有沈约、谢脁、王融、范云、江淹以及齐梁间得何逊、吴均与陈代得阴铿。
4、宫体诗:南朝梁代为宫廷创作所形成得一种诗风。
大都描绘闺情声色,清绮靡丽,伤于轻艳,格调不高。
倡导者就是梁简文帝萧纲,徐陵、庾信父子就是代表作家,其创作风格流丽轻艳、“辑裁巧密”,被称为“徐庾体”。
风气所至,陈时陈后主与江总亦有此类创作。
徐陵编有《玉台新咏》,只收“艳诗”,可说就是宫体诗得合集。
第十一章北朝诗歌1、北地三才:指在北朝文人中能自觉学习南朝文化,对南北文学得合流起到推动作用得作家温子升、邢劭与魏收得并称。